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2024-08-21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精选9篇)

1.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作者:--吕艳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5143 更新时间:2007-9-4

山东省枣庄市中区税郭镇安城中心小学

语言是传递信息、表情达意的工具,也是课堂上师生双边交流和沟通的桥梁。一节教学环节条理紧凑、引人入胜的好课,教师富于启发引导性的语言是关键。所以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课堂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一、教师艺术性的语言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一种唤醒和激励。

1、教师巧妙的语言导入,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一位哲人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的美,然后话锋一转,“你知道这些图片为什么这么美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直觉产生的美感加上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多样化的语言提问,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现今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画,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另一面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

在学习“圆柱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圆柱的特征,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手中的圆柱,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一个光滑的面。”有的同学说:“我摸到了一个平平的面,它是一个圆形。”老师因此因势利导,用概括的语言加以总结:“圆柱有两个平平的面就是圆柱的底面,圆柱有一个不平的面叫曲面,这个曲面叫圆柱的侧面。”这样,教师恰当运用引导性的语言,通过学生亲身的感受,较好较快地接受了新的知识,学习印象也特别深刻。

3、幽默和鼓励性的语言可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有些数学知识很抽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穿插一些幽默、生动的小例子,往往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和谐师生情感,而且有助于知识的学习。比如,教学“长度单位的进率”时,我利用祖父、父亲、儿子、孙子四代同堂来比喻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大小关系。同时特别指出米和厘米是隔一代的“祖孙关系”,所以1米=100厘米,这样学生在欢笑中掌握了长度单位的进率规律。

再比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有一位同学在做19.99×4一题时,用巧妙的方法算出了结果。教师发现后就把这种算法写到黑板上:19.99×4=20×4-0.04=79.96后,让学生说一说他的思考过程,再请大家评一评,这种算法好不好?为什么?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认为这种算法既简便,又有创造性。教师适时地鼓励:“我同意大家的意见,某某同学很会动脑筋,很有创见性”。听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该同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从内心里感到高兴和得意。

二、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1、优化教学语言,创造一种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热情参与的教学情境。

教学语言的优化,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导学生入情入境,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主动学习。如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一节时,教师先有规律地拍打节奏,然后让学生模仿一起拍掌。叫停后,老师说:“我们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的节奏拍的,如果一直拍下去,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学生说:“要拍很多很多次,或者拍无数次。”老师问:“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学生说:“是无限的。”老师说:“你们如果拍5分钟,次数会怎么样?”学生回答:“是‘有限的’。”直观而有启发性的语言,使学生一下子便进入学习的境地,亲身感知“循环”、“无限”、“有限”等概念。

2、数学即生活,教师有意设计生活中的问题考考学生。数学课不是冷面孔,也不是空洞说教,数学本源于生活。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出富有生活气息的问题,鼓励学生与老师一块参与,共同研究,共同解读,形成融洽的学习气氛。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种类》一课时,我设计了在一块长方形空地建设花圃的问题。这个很实际的问题打开了学生智慧的大门,激励学生动手设计,从不同方面想出了很多方案。有的学生设计的花圃是正方形;有的学生设计的是长方形;有的同学设计的是梯形的;还有的同学设计花圃的是由多种形状的图形组成的。在教学中我用了这些语言“谈谈你的初步设想,好吗?”,“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你为什么喜欢?”,这些具有开放性,更体现自主性的教学语言,使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的理念,使教学过程不在严肃和僵硬,成为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教师适时和适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1、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教师在出示蓝猫和小新的图后,通过认真分析,顺利找出第五位,第六位出场的是谁,最后不失时机地说:“你们猜得可真准!”就这一句鼓励性赞赏,让学生找回了学习自信,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兴之所至,教师接着问:“能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吗?”有了老师积极的鼓励,学生观察得更认真,以至于发现一个蓝猫、一个小新,又一个蓝猫、又一个小新„„这时教师再来上一句“你真不简单!”,更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巧妙运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温和而不伤感情的批评性语言能及时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避免了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因而能创设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如刚过完“五一”长假,学生回来后上课不专心,课堂纪律不好,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唤起学生注意力,达到婉转批评、改正缺点的目的。若发现东张西望,可提醒他“小心!你是不是掉金子了!”若发现有学生打瞌睡,则问他“你梦见吃汉堡包了吗?味道怎样?”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马上活跃了,学生的注意力自然也就集中了,教师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学生又不会反感,可谓两全其美。对学生进行提问时要耐心而有启发性,促使学生思考;对学生答案进行评价时,语气要平和中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表扬是真诚的;与学生幽默一下时语调要诙谐,充满喜剧色彩,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完成教育的“真谛”。

精练而启发性的语言仿佛一杯甘醇透香的浓茶,引导学生去思索和久久地回味;幽默而轻松的语言犹如课堂上徐徐吹过的三春的和风,为课堂增添了几分神采,醒脑益智且提神。教师应熟练驾驭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富有亲和力,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激励和鼓舞;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在课堂上尽情挥洒,点石成金,教得轻松而自信,学生在课堂上引耳倾听,学习、顿悟、提高,最终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参考文献](1)《小学数学教育》2006年第6期.主编李志勇.出版单位辽宁教育杂志社

(2)《教师口语训练》第6章《课堂讲授技巧》.主编史卫泽.2005年4月第2版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下面就数学教学语言艺术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语言亲切,富有情感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样的目光和学生一行一行地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

二、语言精练,提高效率

所谓语言精炼,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客。

有的教师唯恐学生“消化不良”,讲课语言繁琐罗嗦,面面俱到,其实这种做法法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重点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更不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须知,语言精练并不是单纯地削减语言的数量,而是要提高语言的质量,这就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分化难点。如在讲解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时,教师只需讲清扇形与等腰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任何一个扇形都对应着一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点是圆心,顶角是扇形的圆心角,底边是扇形的圆心角所对的弦,两腰是扇形的半径,至于垂径分弦定理及其逆定理,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自己去导出。语言精练必须服从于教学规律,采用最优教学方法,放心大胆地让学生思考、讨论、猜想、总结,教师的语言只起到画龙点晴的作用。

三、语言生动,确保通俗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高度抽象的数学内容又可以凭借十分生动具体的材料作原型、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尚处于“开放期”,他们纯真、活跃,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把教学内容讲得生动、通俗,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追求语言的生动、通俗,但不要出现粗俚的语言,而应该是文明、规范、高雅,蕴含着丰富知识乳汁的语言。

四、语言幽默,增加趣味性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幽默他说:“有理数的运算,先问一问你的得数,有没有姓?若有,它是姓„正‟,还是姓„负‟?”

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利用流畅幽默而风趣的语言答疑,总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好得多吧!

当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然而,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插科打浑,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

以上所谈,仅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肤浅体会。当然,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数学教师运用语言的艺术也无止境,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只要我们勤奋学习,积极探索,就一定能使数学教学语言更具艺术魅力。

2.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二

关键词:教学艺术,小学数学,课堂气氛

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 “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数学是小学一门主要的基础课,数学课堂教学既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 创造性

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自觉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习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创造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具有艺术魅力。

2. 表演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口头表述、行为动作和面部语言等途径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渗透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毫无疑问,掌握较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 情感性

数学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二、创设课堂教学气氛的艺术

1. 明确基调,精心构思

良好的课堂气氛,首先是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的结果。俗话说,只有运筹帷幄,方可决战千里。创设课堂气氛时,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课堂气氛的基调。基调决定着课堂气氛的主流,基调热烈,课堂气氛就活泼、奔放; 基调庄重,课堂气氛就严肃、规范; 基调沉郁,课堂气氛就低沉、乏味。课堂气氛的基调,是由教材内容决定的,数学教材富于逻辑,重在理智。因此,老师要根据教材本身的特点,把握课堂气氛的基调。而这些,主要是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来实现。

2. 渲染气氛,创设情景

情景教学易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把形、理、情、境等熔于一炉,起着揭示形象、陶冶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三、小学数学教学语言———多样化的提问艺术

在40分钟的课堂上,师生互动至关重要。只有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提问时,语言尽可能的多样化,再辅之以适当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灵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1. 教学艺术具有向生性

教学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一般艺术是作家、艺术家个体的创造性劳动,而且可以先行成型。文学作品,作家写成就行了; 乐曲,音乐家谱完曲子就行了; 雕塑艺术,只求把对象加工完毕就行了……所有这些作品的“艺术”,就包含在作品之中。教学艺术则不同,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艺术离开了学生就不存在了。所以,教学艺术具有明显的向生性,它要面向学生、诱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艺术是为学生学习而施展的,教师具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就是教学艺术。

2. 教学艺术具有吸引性

艺术能产生一种魅力,吸引人的心灵,招惹人驻足,给人愉悦的美的享受。教学艺术也一样,它经老师攻璞琢玉,形成一种“教学美”,吸引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感到越学越甜,越学越美,如沐春风,乐此不疲,获得学习的成功感、胜利感。学习“入迷”了,知识的泉水流进了学生的心田,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训练,听着、学着、口诵心惟,手脑并用。

3. 教学艺术具有综合性

教学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是时间的艺术———一堂课40分钟; 也是空间的艺术———教室空间; 是听觉的艺术———教师讲授; 也是视觉的艺术———教师表演、板书; 同时还是想象的艺术,教师依据教材启迪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判断、推理、概括。教师为了追求美妙的教学境界,要创造条件,调动种种教学手段,选用教学方法,显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转移的立体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启发思考的哲理美,等等,没有这些巧妙的、完美的综合,就没有教学艺术。

4. 教学艺术具有独特性

教学艺术是属于个人的,属于教学造诣独特的教师。教学劳动是一种神圣的、创造的劳动,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只能由教师个体去自由创造。

5. 教学艺术具有效果性

上课具有教学艺术,必然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紧紧相连,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肯定没有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教学运用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学生就乐学上进,打开心扉,思维活跃,或浮想联翩,或低首心折,或畅所欲言,或流连教境,学生开窍,闪烁着他们聪明睿智的火花,教学将出现教学的最佳境界,师生合作,共同收获教学效益的硕果。

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语言;艺术性

在校园里,师生的活动是以语言为主要中介的,语言是思维的表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识,还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对数学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一、准确性

准确性是对教师授课的基本要求,这是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科学性和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决定的,来不得半点含糊。教师要明确地表达知识点,特别是对概念、定义、定理、性质等的叙述一定要准确无误,做到使用概念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准确,讲述常识性的内容准确,表达过程完整、确切、明了,防止讲授点拨没有主旨、不得要领、词不达意、自相矛盾,答疑引导支离破碎、歧义含糊、模棱两可,一定要准确区分“数与数量,除与除法,数位与位数,方程与等式,面积与体积,体积与容积,整除与除尽,扩大了与扩大到,平均数与中位数”等概念,不能混淆。如,给三角形下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而不可随便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足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何其重要。

二、生动性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教师的素养时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听觉器官在经受长期不变的声音刺激之后,对该声音的感受就会降低,且会导致人的疲劳。生动的语言是教学的催化剂。教师课堂语言若平淡无奇,就无法吸引学生注意,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所以,生动的语言,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启发学生的思维、开拓学生的思路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控制自己的音量、音调、语速,利用适度的表情、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在讲解估算时,教师可从学生熟悉的春游情境导入,用求助的语调激发学生参与排忧解难的兴趣和热情,适时出示例题,使学生乐于联系实际,变“被动”为“主动”,探究估算的方法。

三、精练性

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在对小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不断提升的要求下,轻松有效地完成小学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数学教学的语言表达贵在言简意赅,并不是讲得越多越细越好。“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学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教学中切忌重复罗嗦,一句话能讲清楚的不必用两句话来说,应追求深入浅出、干脆利落、抓住要领,用精练的语言启发、点拨学生的思维,并通过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展示机会,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机会。精炼的语言,体现着教师数学语言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如,在对周长小结时点明“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即可。

四、激励性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教师需要避免单调乏味的“你真棒”等评价,避免表面热闹、哗众取宠的表演式评价。教师应按照学生的不同特点,按照课时的不同特点,量体裁衣,进行分层次评价,使激励发挥更大作用。天津著名特级教师王连笑的“灵活型”教学风格,以激发兴趣、激发情感、激活问题、激活课堂、激励发现、激励发展为基本点,使学生在快乐中进步,在自信中成长,由此更加“亲其师,信其道”。

五、幽默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产生一种积极愉快的感觉,减轻和消除紧张和疲劳。在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运用幽默的语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如,浙江小学特级教师刘永宽在教学周长的认识时,就如何测量圆的周长展开讨论,有学生联想到用软尺量腰的方法。刘老师说:“用软尺子拿来一围,聪明!硬的不行就来软的。”学生在会心的幽默中,化抽象为形象,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地进入学生的思维渠道,学到了测量的方法,解决了测量周长的关键点,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练就一张铁嘴”,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达水平和表达能力,就需要将语言作为一种艺术,注重对语言的锤炼,努力学习语言的严谨、规范、准确、生动、简洁、精练、幽默、形象,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技巧,精心设计数学教学语言,悉心改进教学评价语言,使自己的语言能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教师语言的艺术性,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语言的表达,实现言传身教的迁移。

参考文献:

4.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四

羊尾镇郭家中心小学 毛岸辉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复习课既不同于新授课,更不同于练习课。新授课目标集中,只需攻下知识上的一个或几个“点”;练习课是将某一点或一部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复习课不是旧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而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把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一、复习课的任务和作用: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认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其作用是:

1、查漏补缺、夯实双基。

2、促使知识的系统化,整体把握知识结构。

3、温故知新,对旧知拓展延伸。

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二、复习课的类型:

复习课的课型主要有:专题复习课、单元习题课、期末总复习课、概念强化复习课、方法归纳习题课、知识结构整理习题等。

三、复习课应把握的几个原则:

1、针对性原则,2、自主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

四、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小学阶段的复习,要达到《数学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教师应该首先要依纲扣本,以“标准”为根据,以“教材”为准绳,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织成网、组成块,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有的放矢。复习课最忌讳的是题海战术,使学生不堪重负。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必须首先钻进题海,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学生实际,精心选择典型性例题,为精讲、精练、高效、减负打下基础。复习过程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过去教学的过程,复习也不仅是抓几个重点,补几处缺漏、选几道习题、讲几个错例、把复习的过程变成书本知识再过滤的过程。复习应当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即使是“旧”题也要“新”做。所以复习范例应做到数量少、容量大、覆盖面广、启迪性强,最后要关注本质。要想上好复习课,教师应对教材有个总体思想,不能见“好”的题目随意拿来就做,“优”的题目拉来就练,一个章节,一个单元进行独立的、分散的复习,应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本质,并加以变换和展开,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知识系统进行整体研究。

小学数学可以从知识结构来划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这四类知识在复习时都要梳理知识,理清知识点;总结质疑,抓住重难点;激活认知结构、系统整理、实施精加工;综合应用。

1、梳理知识,理清知识点

数学是一门结构性很强的学科,小学数学中的概念往往是一个个地分散出现的,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在教学到一定阶段,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间的内在联系,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促进学生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它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特点之二是“贯通”,融合贯通,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梳理数学知识既可以按教材顺序,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也可以统筹整合本册的内容分计算部分,概念部分,应用部分梳理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复习课必须针对知识的重点、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弱点,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复习时应放手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各异,互助评价,开展争辩。这样有利于主体性的发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成功,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复习了知识后,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形成知识网络。

2、总结质疑,抓住重难点

在复习时,必须做到:

1、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

2、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

3、分层辅导。这样,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重点。在复习时,针对重点知识点设计一些练习题,学生通过练习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另外,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本上平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并拟出了相应的题。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做错的题进行归类,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同桌互相检查、辅导。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让学生练习,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如何。同时,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另外出一些有一定 难度的题,让他们练习,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这样的复习,即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提高。

3、激活认知结构、系统整理、实施精加工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去。如在学生复习快乏味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情境题、趣味题、开放题。这些练习的设置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4、综合应用,培养创新点

“数学的学习是从厚到薄,又从薄到厚。”复习课中可以延伸、拓宽,但要有个度。复习课练习的特点与新授课的练习不同,应换个角度,多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综合性、灵活性、发展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应“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了,也尝到了创造思维带来的乐趣。

五、复习课的教学艺术:

1、注重数学“双基”的理解、掌握,更关注过程与方法。

数学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还要能揭示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形成过程,后者对发展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可设计一些反映知识形成过程的试题,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2、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价值在于应用。因此复习过程应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中的素材,精心设计试题,让学生在对现实问题的探究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路,扩大视野,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3、关注试题形式的多样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挑战性。

现实生活中人们遇到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所呈现的信息往往是复杂的,条件和问题往往是隐含在杂乱无章的信息中,是客观随意的。所呈现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复习也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求复习题内容、题型不局限于传统的老面孔,要具有形式的多样性,富于变化、有创新。问题的呈现形式要开放,可以是情境图,表格式、统计图等等新颖的方式呈现。考虑到潜能生,复习题的选择力求层次性,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阶梯排 列。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定出不同的标准。同时,设计一些条件多余的,或答案不唯一的,或可以有不同解决问题策略的开放题,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有利于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复习课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难上的一种课,也是最能代表教师水平的课。复习课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能否上好复习课,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1、知识的简单再现和机械重复。

2、讲解为主,学生被动。

3、知识梳理耗时过多,讲多练少。

4、以学生记忆为主,深化拓展不足。

5、搞面面俱到和题海战术等等。结果使得学生学习乏味,教师疲惫不堪,而且也达不到复习课的目的要求。

在复习过程中,要体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基本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首先要查漏补缺,使每个学生,特别是中下生都能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要求。教师要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出发,学生才是查漏补缺的主体,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自查、自纠、自补。查和补的内容不仅是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应包括数学的思想、方法和自主学习能力等。其次,要根据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组织不同层次的练习,提出不同层次的发展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困生与一般学生之间无论是在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存在差异,因此学困生能不能积极主动有效地进行知识梳理、问题研究等成了复习课的一个关键问题。为了调动数学学困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我们可以把补差工作放在课堂教学之前,变“亡羊补牢”为“防患于未然”。既课前将一部分学困生找来,找一些有关下堂复习课的话题,同他们聊聊、议议,乘机给他们补补差。这样课堂上他们就能和一般的同学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复习、探究,获得成功的机会将大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将得以体现。

同时在练习设计上既要确保达成基本教学目标,又要体现一定的弹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要求。比如设计一些对比练习、题组练习、补充条件或补充问题等半开放题练习;同时还可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也可以在同一练习中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在复习分数应用题时,我编了这样一道题,修一条长1200米的公路,第一周修了1/5,第二周修了1/4,你们能提出哪些问题?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让学困生练习容易的,让优生练习难的题,这样既不挫伤学困生的积极性,也能使中优生得到更好的发挥。当然,分层练习的设计主要在于教师,对学生而言,则是一个自我选择问题。要逐步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学会选择自己所能及又具有挑战性的练习。

4、复习课要重视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所谓的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认识,它是数学思维的结晶和概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灵魂和根本策略。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形式,是 实现数学思想的手段和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中,多数数学方法和思想往往是一致的,如假设方法和假设思想,转化方法和转化思想等等。因此,在小学数学中,可以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看成一个整体——数学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集合思想、符号化思想、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统计思想、分类思想等。

数学思想方法总是隐含在知识中,体现在揭示、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它不可以像知识那样编为某一章、某一节,但却渗透于全部的小学数学内容中。所以,在复习中,教师要能总体把握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方法,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成为有意识的教学活动。而不是仅仅停留于数学知识的掌握,技巧的训练上。教师让学生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把非零的自然数进行分类。

5.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篇五

摘要:

在现代教学学习水平的高低,忽视的课题。

关键词:

语言是传递信息、沟通情感、组织教学活动的工具。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本人谈点粗浅认识。

一、准确明晰、具有科学性

数学是一门严密、精确的科学,数学语言表达必须严谨、科学。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彻的正确认识。如果辞不达意、模糊不清,或用语含混,模棱两可,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在打基础,概念的揭示、问题的剖析、内容的阐述都必须用正确科学的语言表达。教学使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认识。否则,只能使学生信疑不定,甚至引起判断上的失误,从而搅乱学生的思维。如把“除以几”表达为“除几”,漏了一个“以”字,就把除数与被除数颠倒了

二、教学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小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是“最简单的分数”等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凯本中心小学:吴远才 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三、简洁练达,具有逻辑性。

教学语言要简洁明快,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不罗嗦重复,要言简而意明,使学生既容易接受,又便于记忆。教学语言更要逻辑严密,句句连贯,环环紧扣,层次分明,切忌颠三倒四,前后矛盾。如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是“两边相等的三角形”,不要随意改为“两腰相等的三角形”,改动一字,犯了违反逻辑性的大错误。又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说“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缺少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一重要的前提,就违反了逻辑规则中的“充足理由律”。

四、点拨引导、具有启发性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妙在开窍。数学教师要善于用启发性的语言给予恰当的点拨引导,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去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如求1/6+1/12+1/20+1/30+1/42=?运用常规方法进行通分,十分繁琐,正当学生面有难色之时,教师指点迷津:观察一下,分母有什么特点?能否变形一下,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在教师点拨下,学生观察出分母都是两个连续自然数的乘积,并联想1/2-1/3=1/6,1/3-1/4=1/12,1/4-1/5=1/20,1/5-1/6=1/30,1/6-1/7=1/42,很快算出原式等于1/2-1/7=5/14。这里,教师用启发式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心扉,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联想的能力。

五、通俗易懂,具有形象性。

使用贴近小学生的儿童化语言,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明白流畅,是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如果课堂教学语言过度艰深,充满了抽象的名词、概念、术语,晦涩难懂,学生就会如堕五里雾中,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数学课堂要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谈得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上好课、教好学生,不但要有深邃的思想、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教学方法,还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去讲述内容,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用准确的语言去讲解知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用理性的合逻辑的充满激情的语言去讲演主题,能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心灵。讲授中语句的停顿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语言的渲染可调动学生的情绪;明显的疑问语气好像在告诉学生“要动脑筋想一想”,有意识地放慢语速意思是说“这里是重点千万别错过”。寓情于理和寓理于情的语言,能够解开学生的万千心结;有条有理和层次分明的语言,能消除学生的重重疑惑。用语言去发蒙,用语言去启智,用语言去激励,用语言去引悟,用语言去赞美,用语言去督促。

教师要运用教学语言的魅力,对学生产生震撼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组织他们开展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教师的小学数学语言艺术不是天生的,习和长期的实践,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语言,若如此,,类别:小学数学教学论文

题目:《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 工作单位:凯本中心小学

姓名: 吴远才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篇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

什么是教学艺术?诸家学说对峙,观点纷呈,见仁见智,研究者留下了他们探讨的脚印。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罗素认为:“教育就是获得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

罗伯特·特拉弗斯认为:“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这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

以上从教学的吸引性、效用性、表演性等不同侧面揭示了教学艺术的内涵。我国近年来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十分热烈,研究逐步深入,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种:

教学艺术的本质是教学的合规律性与合个性的统一。

教学艺术是通过诱发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以提高教学效果的手段,这种手段的运用能使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的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取到知识的营养和美的享受。

教学艺术是“能达到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各种知识、条件、手段与方法的综合”。

以上从规律性个性、审美性和效果性等方面来阐释教学艺术的含义,界定简洁明了,具有启迪心智的意义。

综上所述,教学艺术的内涵是复杂的具有多元的含义。但透过种种现象,深入谷底,我们发现教学艺术的内涵具有如下要素:

第一,教学艺术具有向生性(诱导性)。教学艺术不同于一般的艺术。一般艺术是“用语言、动作、线条、色彩、音响等手段构成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家、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作家、艺术家只要构成某种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就能形成艺术。可见,一般艺术是作家、艺术家个体的创造性劳动,而且可以先行成型,文学作品,作家写成就行了,乐曲,音乐家谱完曲子就行了,雕塑艺术,只求把对象加工完毕就行了……所有这些作品的“艺术”,就包含在作品之中。教学艺术则不同,它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教学艺术离开了学生就不存在了。所以,教学艺术具有明显的向生性,它要面向学生、诱导学生,促进学生学习。教学艺术是为学生学习而施展的,教师具有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本领,就是教学艺术。

第二,教学艺术具有吸引性。凡是称之为“艺术”的东西,总是能“迷人”的。艺术能产生一种魅力,吸引人的心灵,招惹人驻足,给人愉悦的美的享受。所以社会上就有“小说迷”、“电影迷”、“歌迷”、“舞迷”等。教学艺术也一样,它经老师攻璞琢玉,形成一种“教学美”,吸引学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学习,而且感到越学越甜,越学越美,如坐春风,乐此不疲,获得学习的成功感、胜利感。学习“入迷”了,知识的泉水流进了学生的心田,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训练,听着、学着、口诵心惟,手脑并用,不知铃声之既响。所谓教学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就是一种教来使人愉快”的艺术。

第三,教学艺术具有综合性。教学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它是时间的艺术——一堂课40分钟;也是空间的艺术——教室空间;是听觉的艺术——教师讲授;也是视觉的艺术——教师表演、板书;同时还是想象的艺术,教师依据教材启迪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判断、推理、概括。教师为了追求美妙的教学境界,要创造条件,调动种种教学手段,选用教学方法,显出时空变换的流动美,视听转移的立体美,语言表达的音韵美,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启发思考的哲理美,等等,没有这些巧妙地完美地综合,就没有教学艺术。

第四,教学艺术具有独特性。教学艺术是属于个人的,属于教学造诣独特的教师。教学劳动是一种神圣的、创造的劳动,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模式,只能由教师个体去自由创造。“千个师傅千个法”,千个教师有千种教学艺术。

第五,教学艺术具有效果性。上课具有教学艺术,必然会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紧紧相连,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就肯定没有教学艺术。教学艺术和教学效果是成正比的。教学运用了精湛的教学艺术,学生就乐学上进,大敞心扉,思维活跃,或浮想联翩,或低首心折,或畅所欲言,或流连教境,学生开窍,闪烁着他们聪明睿智的火花,教学顺水推舟,将出现教学的最佳境界,师生合作共同收获教学效益的硕果。

总之,教学艺术的含义中必须具有向生性、吸引性、综合性、独特性和效果性等因子,缺一不可。所以教学艺术的含义应该是;教师激励学生乐学,为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手段、方法、技术,富有个性形象的完美综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原理

数学是小学一门主要的基础课,数学课堂教学既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掌握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一)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内涵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是指小学数学教师综合运用教学方法体系的技巧,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心灵达到最佳效果并体现教师个性特色的创造性活动。课堂乃是教学艺术的实验室,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精华。

(二)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学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创造性。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师必须有独创性”。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自觉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在学习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自觉创造新颖、独特的教学艺术,使教学活动充满创造性,具有艺术魅力。

所谓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单项方法运用的创造性,例如教学设计、教材处理、教法选择组合等。二是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的创造性。三是个人教学风格的反映。

2、表演性。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口头表述、行为动作和面部语言等途径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德育渗透的活动,这种活动本身就是一种表演艺术。所以教育家罗伯特·特拉弗斯说“教学之所以称为具有独特的表演艺术,它区别于其他任何表演艺术,就是由教师与那些观看表演的人的关系所决定的。”毫无疑问,掌握较高课堂教学艺术的教师,就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情感性。数学教学的过程既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

校本研修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艺术

铜冶小学 刘媛媛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背景介绍: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老师不可避免的要经常思考:自己的教育行为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性。我们真的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给后进生更多的阳光,让他们发挥内在的潜力,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案例描述:

我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在班上选择了全班公认数学最优秀的和最差的进行口算比赛,两组题目如下:1:2.5×32 7.8+6.5+2.2

15×(4-0.5)2:100-63 48+39 17×40 比赛的结果当然是成绩差的获胜,顿时全班学生从疑惑不解到热情高涨,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意见,“气愤”比赛的不公平:两组题中,整数口算当然简单一些--------课的发展如设计的一样顺畅,但是“比赛”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时至今日仍然不能平静:2名“优秀”学生都在不发表任何意见的基础上独自伤心的哭了,而2名“差生”表现大同小异,眼里闪过一丝得意,但脸上没有一丝笑容,他们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令我记忆犹新,那不是许多成大事者追求的境界吗?于是当学生作业时,我立即叫过“优生”,向他进行了简单的解释。课后我向学生道歉,说道:“对不起,老师在出题时只考虑到差生,要帮助差生,给差生机会,建立他们的信心,而没有考虑你们的感受。”并重点帮助他分析了“哭泣”的原因,希望他在遇到困难时,变得更坚强和从容。对差生我则问他为什么胜了不高兴呢?我表扬了他的进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那时我看到了他开心的笑容。

案例反思:

反思一:教学应该更多的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有这样一段:“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 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本节课的情景创设目的是为了激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差生比优生算得快的“意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思考发现题目特征,理解简便算法的实质是“凑整”。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多数学生而言,课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当我看到“优生”那哭泣的表情,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时,我知道对他们我失败了,显然这不是他们的精神需要。作为促进学生一般性发展的数学学习,应该更多关注学习的情感因素。事实上,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重要。

反思二:教学中应该考虑对差生的更多鼓励,对优生进行挫折教育。差生体现出的“荣辱不惊”使我想到了“小学数学教育网”上网友讲到的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一位教师到农贸市场去买菜,遇到当年他教的一名做小生意发了财的学生,正在卖鸡蛋的学生热情的邀请老师去吃饭,老师说:“卖鸡蛋这样的工作你不觉得难为情吗?”学生说:“这和当年你教育我的情形相比,算不了什么……”

这个故事主要讽刺老师对待差生的教学行为,是值提我们反思的,正如学生比赛胜了也不敢“声张”,是啊!我们真的应该给差生更多的阳光,不仅让他们可以经受挫折,还能正常的沐浴灿烂的阳光,拥有健全的人格。

从另一个层面看:学生得益最大的竟然是老师的“关照”。他在无数次的挫折和打击面前变得坚强,而这种品质将使他终生都会享用它的利息。所以挫折教育是人生重要的一课,而学习上一帆风顺的优生,却很少遭受挫折,所以才会在一次不正规的比赛“输”掉后哭泣不已。有人专门研究过国外293个著名文艺家的传记,发现其中有127人在生活中都遭受过重大的挫折。“自古英雄我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的说法表明有成就的人大多是由磨难而成的,孟子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都表明挫折教育是是儿童成长中不可缺少的营养,对于优生也是如此。

回想前一教学片断,老师对自已忽视尊重学生人格的无意识行为表示歉疚。但心理活动明显是倾向于优生。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优生”几乎是在“优待”中成长。身上存在害怕困难、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等特点。事实上,孩子们的一生中不遇挫折是不可能的。老师有责任早一点让他们具有“免疫”能力。让他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从容不迫,不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面对挫折能够从容不迫仅用说教是无法达到的;儿童必须经历挫折才能超越挫折。因此,老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应注意设计教育环境,不要一味给学生营造一切需求都能轻易得到满足的教育环境,更不要阻碍他们适当接受困难和挫折磨练的机会。没有情感的教育是没有生命的教育。课堂上当老师用真情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灵去感受心灵,用情感去赢得情感时,学生就会以十二分的热情回报你,喜欢你,接受你所教的知识,喜欢数学学习。

这使我明白:课堂上只有当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重视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如果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缺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压抑,思维闲置,学习效果差,所以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多组织有“趣”的活动,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习知识。

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 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

7.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七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艺术,和谐互动,演绎精彩

小学数学是一门最基础的学科,能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解题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凸显数学教学的本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小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宗旨,关注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习惯和态度的形成,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发展。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不断发现问题,尝试合作解决问题,养成爱思考的良好习惯。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个性在快乐中得到释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质 疑导入 ,诱发互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不能只是停留在师问生答这个层面,应该允许小学生自主提问,使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逐步走向学生的“学”,这是“互动”基本前提和条件。“疑”是数学知识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疑才会有问、有究,才能有所发现。导入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抓住小学生的求知心理, 牵引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向,激发探究的兴趣。设疑导入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依据教材设置疑问, 使学生产生迫切的求知欲望,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课堂导入方法。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小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出发点。教师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新知注入活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主动发现问题,促使小学生积极思维,大胆想象,敢于质疑。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巧设疑问,引发互动。“丽丽今年12岁,她刚过完第12个生日 ,而明明今年也12岁 ,他却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怎么回事? 你是怎样想的? 能告诉同学们吗?”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像开了锅似的, 孩子们议论纷纷, 有的孩子说不公平,也有的说要老师解释一下。教师急忙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掌握年月日的知识,现在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高效互动,帮助学生迅速进入新知,吸引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发挥了师生互动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运 用媒体 ,创设互动

多媒体具有动态、声音和图像等直观特点,能够对小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刺激,画面生动、逼真,声音悦耳动听,以声动心,以像传情,小学生特别喜欢。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互动情境,使学生脑、耳、手、眼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唤起学生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在形象生动的画面引导下,学生会积极思考,激发主体探究意识,把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了活生生的动态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 使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和趣味化, 学生兴致勃勃地探究新知,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其养成了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提高了数学素养。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运用CAI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鼓励学生想办法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形来计算面积。让学生运用多媒体尝试通过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等份,观察讨论:每一份都是一个近似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边就是圆的半径。让学生再动脑想一想能够拼成什么图形,试着拼一拼。通过思考后,学生想到了能够拼成长方形。老师问:“圆的面积和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圆周长的一半×半径=圆的面积,S=πr2。”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示了圆的面积的导出过程 ,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师生和谐互动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课改思想。从而达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课堂充满了欢乐。

3.联 系生活 ,精彩互动

小学生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 因为数学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大的数学课堂。教师在讲授数学课时,要尽可能接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师如果能从生活现象中挖掘出某些数学因素,并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就能使学生很容易地接受数学知识, 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思维,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学习“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去买东西,从购物中去发现和理解算法。创设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衣服,妈妈带了132元钱,买衣服用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款呢,还剩多少钱? 学生能想出许多方法付款,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己认为最简便的方法,说一说理由。教师引导想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给收银员100元,再用32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进行付款。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32-100+1的算式,让学生理解算理。学生能灵活地解决购物中付款的实际问题,思维灵活,体会到学数学的用途,感悟到数学独具魅力。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8.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新课导入;导入艺术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快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良好的新课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备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迅速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这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和凝聚了教师的智慧和爱心,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素养。

一、重视新课导入的教学环节

多年来的数学教学工作证明,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课导入必须精心设计。一节数学课若没开好头,对下面的讲课就会产生不利影响。对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说,这种影响可能很小,但对经验较少的年轻老师来说,影响可能较大,直接的可能会导致学生感觉索然无味,难以进入预期的学习状态,或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或导致时间紧张下课时拖堂等等。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很显然,新颖别致的高超导课艺术,必然会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欲罢不能、不得不听,整个教学气氛立即活跃起来,教学也就容易进入最佳境界。

教学没有固定的形式,一堂课如何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方法。由于教育对象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每堂课的开头也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有不同的处理方法。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十分重视一堂课的开端和知识的转折与衔接。他们总是精心设计导入,讲究导入的艺术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程序之中。

二、新课导入的几种形式

1.问题导入

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可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设疑导课的启发思维功能,精心设置疑问,以鼓励学生思维的风帆。

例如,一教师在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采用如下步骤:

①向学生出示一个可变形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提问:什么叫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②变换平行四边形框架:平行四边形→矩形。提问:是不是平行四边形?

(有学生认为矩形是平行四边形,有学生认为不是。引导学生陈述理由。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③学生提问:“长方形是属于平行四边形的还是属于正方形的?”

④请学生对模型指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几个学生都没有讲对。教师讲解,再把模型竖起来,让学生指出高。

⑤提问:每个小正方块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你能知道下面图形的面积吗?

问1:

师:你是怎么求得的?

生:数格子,量长宽。

问2:

师:可是形状变了呀?

生:形状变了,面积不变。

问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目标中阐述:“经历探究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教师在导入时,就应该这样设计,使学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功能,提高学生的兴致,为新的学习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2.故事导入

把课讲得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始终是衡量教师教学艺术水平的标准之一。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时,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在讲授北师大版三年级(上)“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时,我口述学生感兴趣的《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

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猪八戒找到4个大西瓜,他想:4除以4等于1,每人一个。于是便喜滋滋地抱着西瓜去找唐僧。结果猪八戒边走边吃,等到了唐僧面前,西瓜一个也没有了。0个西瓜唐僧、孙悟空、沙和尚怎么分呢?

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3.悬念导入

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教师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悬念的设置要恰当、适度。而且,只有寓事实于悬念中,才能引起学生开动脑筋,兴趣盎然地探索未知。

例,在讲授《圆的周长》时,教师便口述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

问题:阿凡提从起点开始跑一圈,绕正方形还是绕圆形跑得更快?

4.情境导入

有些概念、性质等基础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性认识。中小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就是好动,因此课堂活动总是会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导入时所组织的活动不宜太复杂,用的时间也不宜太长,直接参与活动的人也不宜太多。

例如,在上《可能性》一节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问学生:“喜欢做游戏吗?”然后把课前准备好的黄、白、红色纸球及摸球箱拿出,按“我摸你猜”的形式,让生猜师摸的球是什么颜色的。通过形象的观察,学生自然对“一定”“不可能”“可能”三个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这样导入新课,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扫清了障碍,而且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热情。

5.经验导入

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素材出发,用生动有趣的提问、讲解等导入新课,是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很快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动脑思考。

例如,在讲授《千克、克、吨》这一章内容时,我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了解物体的质量单位,从而帮助学生提取生活中的一些经验。

以上导课方式是教学中几种常见的导课方式,而导课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实验导入、直接导入、旧知导入、比较导入、讨论导入等。小学数学导入新课的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就一定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导课形式,因而也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新课导入也应注意导入的科学性、时效性,要简明、实用,紧扣教学目标,不能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

9.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篇九

【摘要】数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离不开计算,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也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同时计算教学也担负着数学课程所承担的其他任务。新教材追求在计算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使学生逐步形成数感。计算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的进行四则运算,还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数据的特点,恰当的运用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选择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过程使计算简便。在这样的计算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灵活性。同时计算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专心,严格细致的学习态度,善于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计算仔细,书写工整和自觉检查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学生观察,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的发展,关系着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此,小学阶段的计算教学就显得异常重要。

一、计算教学中必须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

计算教学需要情境吗?这是困扰许多老师的问题。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

计算教学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以前的教材对四则运算的处理是步步为营,内容比较有条理。学生只要照本宣科的练习和熟练就是了。新课程标准明确的指出:计算应是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新教材对计算教学的编排体例进行了改革。它完全打破了以往的格局。它把计算教学和应用数学相结合,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可以顺理成章的呈现四则运算的顺序原理。对于学生来说虽然计算知识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学起来又有路子可走。因为它不存在理解的问题,可以毫不费力的的去诠释计算的顺序。如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例1 《加和减》当中就包含了对运算顺序的教学。笔记本每本5元,书包单价,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要多少元?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列算式为20+3×5,学生结合这一情境,很自然的就能理解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了。从学生来说旧教材枯燥的计算算理是他们所不喜欢和厌倦的,而实验教材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图以及熟悉的生活情境,是很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的。

有了情境,计算式题才会焕发新的生命力,才会体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也只有在情境中,才会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然而,计算教学的情境不是随便乱用,只有创设相当合适的教学情境,才会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创设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或者情境的数学价值不大,学生便有可能毫无目的的发散出去。如一位教师教学“8加几”,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先出示一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标上她8岁,再出示一位穿绿裙子的小女孩,出示她6岁。然后让学生根据画面提问题。很明显,教师想让学生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可是学生却五花八门的提出了好多毫不相干的问题。最后老师只好自己提出了加法计算的问题。仔细推想,学生即使提出两个女孩一共多少岁?又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呢?所以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是有现实意义的,是有生活价值的。否则,它与传统的纯粹的计算教学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一个好的计算情境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性和地域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而且,也并非所有的计算教学都要创设情境。

(二)计算教学中要强化估算吗? 1.计算教学要加强估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计算教学要重视心算,加强估算,淡化笔算。估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估算能力是计算能力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强弱,甚至影响到他的数学能力。例如,西瓜和钢笔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却有一部分学生将它们的重量和长度分别标成100千克和14 米;应用题“酱油每千克1.2元,小明买3千克,付出5元钱,还能找回多少?”五年级学生有算成“还能找还24元”的;还有100克的“袖珍”猪……如此错误,与其说学生缺乏生活经验,或者说学生计算粗枝大叶,还不如说学生缺乏估算意识,估算能力薄弱更为确切。学生出现诸如此类的错误,在于平时教学中并没有把估算放到应有的地位加以重视。所以,在计算教学的过程当中要进行有意识的估算教学。

在当前,估算对学生的正确计算,提高计算正确率也起着重要作用。一是在计算之前,通过估算,能推断出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以提高计算结果的可信度;二是在计算之后,可以把估算作为检验手段,对结果进行估算。例如,计算376+480,通过估算能知道其结果必然大于700而小于900,不然,计算有误;计算39×69,先估算,把39看成40,把69看成70,40×70=2800,那么39×69的结果接近2800而小于2800,如大于2800必定错误。同时,估算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为,估算需要对问题进行观察、分析和思考,估算过程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加强估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加强估算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本身要有较强的估算意识,并在教学中做出示范。当前,苏教版教材已经把估算教学内容列为必学内容,课本中估算教学内容,是编者精心选编的,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创造因素,具有发展智力和激活思维的作用。所以教师要把学生估算意识和习惯的培养,估算能力的提高,作为重要教学内容体现在日常教学中。例如,学过长度、重量单位后,可要求学生通过估算来填写适当的单位名称:粉笔长7(),教学楼高20(),鸡蛋重50(),西瓜重()等等。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首先引入实例:某商店运来啤酒36箱,每箱里装有24瓶,一共有多少瓶?不用直接让学生去笔算,而是让他们先猜测一下有多少瓶,并说说是怎么猜的。课堂气氛一下子变活了,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也不必“牵挂”学生估算的答案是多少,我们看到的是在浓厚的兴趣中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教学经常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又提高了计算的正确性,同时还增强了例题的功能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是一举数得。课本中的估算题材是很丰富的,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掘。

同时,教师要精心设计估算练习,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培养学生估算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各种估算方法,以便更好地开阔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开展丰富多样的估算练习是提高学生估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估算训练在各年级都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估算内容,便于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估算能力的培养。

例如,请你估算,找出下面计算正确的题。(1)62.7×0.45=440.86(2)483×0.64=309.12(3)0.04×68=0.17(4)0.84×7.5=0.705

第(1)题从积的小数位数来判断就已是错误的;第(2)题积的小数位数是对的,再者500×0.6=300,说明积的值比300稍大些,显然这题是对的;第(4)题由于两个因数相乘末尾有0,第(4)题明显是错误的,而第(3)题,0.04×70=2.8,而0.17显然是太小了,那么这题也是错误的。另外,在培养学生估算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估算方法,这样既有利于提高估算能力,而且对计算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估算虽然不需要求出精确的数值,只要能估计出结果的范围,而且所用方法仍然是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有关知识。但是在准确计算之前的估计,必须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分析,才能估算出虽不精确却较合乎实际的结果。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促进估算能力的提高。

总之,估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意义重要,它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当我们从事某些工作时,应对所从事的工作预先作估计或事后评估、检测,以便采用较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即使出了偏差也能自己发现而加以补救”。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估算教学,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实现估算在数学能力培养中的价值。

(三)计算教学中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吗?

所谓的算法多样化,就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在一个班级中,就会出现不同的算法。这就叫算法多样化。有了算法多样化,才有了讨论交流的必要,从而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算法多样化是新课改的一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不同算法

一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一课时,教材首先出现的是“9加4”。学生一的算法是:从4里拿出1放进9里边凑成10,10+3得13;学生二的算法是:以9为基数加上4,即9,10,11,12,13一共有13,学生三的算法是:从9里拿出6到4里边凑成10,10+3得13。接下来老师用了近5分钟的时间启发学生说出数数的方法(因为教材里边有介绍),可学生都没有回应。等到学生做练习时,又硬性规定必须用“凑十法”。理由是数数的方法教材上出现了,而“凑十法”计算起来最简便。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但并不是让每一个学生一定掌握书中介绍的多种方法。《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对于基础比较好的班级,由于学生受幼儿园数学学习的影响,课堂上学生说不出数数的方法,是非常正常的。我们何必非要把学生教“傻”呢?再说,数数是最直接、最原始的方法,学生已经学会了间接的思考,何必强求用数数的方法解决呢?

应该说,算法多样化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但“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并不是一回事。“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体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如“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绝对好的方法。只要是学生经过自己努力“创造”出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与表扬。教师应提倡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对学生本人来讲就是最优的方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方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如学生算“9+5”时,学生一的算法是:9+1+4=14;学生二的算法是:5+5+4=14;学生三的算法是:(9+1)+(5-1)=10+4=14;学生四的算法是:9+4+1=13+1=14。因为学生知道9+4=13,9+5比9+4多1,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呢?

2.算法最优化

缘于对“算法多样化”的热衷,“你喜欢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成为很多课堂常常出现的一句话。在多数课堂上教师花费大部分时间引导各种算法,然后一律称好,新课标不急于优化,有些教师干脆不优化了。的确,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使命。但是,我们必须在“算法多样化”的背后做理性的思考。算法多样化的效用关键在于呈现后,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认识各种算法的特点和价值,学会在不同的情况下灵活的选择恰当的方法。但是,有些教师却把提倡算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算就怎么算”,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算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算法就要“尊重”,认为这样就是“自主”。

我以为,提倡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而且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算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流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这样的计算教学才会有实效。

二、计算教学过程应注重的几个特性

1、计算教学应注重情境创设的巧妙性。

数学情境创设是指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探索,将实际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问题。

我认为在计算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还是需要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数学的兴趣。主题图要紧扣学生情况与教学实际进行适当处理。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创设教学情景也是激励、唤醒、鼓舞的一种艺术。而近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课堂思维是否活跃,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解决问题的需要。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2、计算教学应注重多样化与最优化的灵活性。计算方法既然存在着多样化,那么学生找出了自己的方法后,并认为哪种方法最适合自己,就应允许他使用。一种算法不是上完一节课就被搁置,对于自己找到的方法,学生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时,学生喜欢用自己的算法,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的反思,发现原来的方法又不适合自己,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改进,从而找到最好的,这本身就是一个发展能力的过程。所以,在呈现算法多样化时,教师不必急于硬性给学生灌输最优化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摸索过程中得出最优化的方法。也符合认知的规律。比如101×45,有的学生是这样做的:101×45=(100+1)×45=100×45+1×45;而有的同学是:101×45=101×(40+5)=101×40+101×5让学生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去进行计算。当然,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是比较合理的方法时,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继续思考还可以怎么计算。

3、计算教学应注重练习形式的多样性。

数学计算教学的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提高练习的兴趣,并且及时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提高练习的效果。传统的计算教学只追求量不考虑形式,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计算技能。而在课改初期重探究轻练习的教学模式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巩固练习,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计算课与应用题课、几何课比较相对枯燥,练习的设计既要顾及知识的积淀,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授课之后,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让学生尝试算法的运用。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计算教学的 “三字诀”策略

(一):“实”。

1、贴近生活实际。计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当运算意义以生活场景为背景时,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大大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去理解和建构知识。特别是低年级的教学,我们更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计算教学场景和氛围,以及将所学计算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的机会,“算”“用”结合,从而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计算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

2、计算过程扎实。当我们在谈到传统的计算教学机械操练过多时,是否就是说技能训练就不再需要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抛弃的是机械式的操练,并不反对一定的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有关计算方面的所有知识,比如数的认识、运算定律和运算的质的正确理解、计算法则的正确掌握和运算顺序的正确掌握等等,这些都是为学生能够提高计算能力做准备的。所以学生感兴趣的、多样的、扎实的计算技能训练仍然应该伴随在我们教学的始终。

(二)、“巧”。

1、教学中教师“巧设”。计算技能是学生解决问题必备的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计算教学仍然要予以重视,只不过在训练形式上要动脑筋、想办法,注意多样性和趣味性,“应减少单纯的技能性训练”,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同时计算练习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加强整合性,拓展教学目标。

一般来说,教材上计算题的呈现方式都是比较单一的,大家都觉得比较枯燥乏味,这时我们就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计教学。(1)、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学习。用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呈现例题,使学生在期待中开始并进行计算的教学;(2)、在活动中进行学习。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形式完成练习,让学生在游戏、比赛中享受计算的快乐;(3)、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用提高学生能力的有层次、有坡度开放题进行拓展,让学生在跳跃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4)、在错误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错题”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一种提升学生能力的财富,在教学中适当引入错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发现中提高计算能力,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

2、计算中学生“巧算”。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随时注意发掘数值计算内在的趣味性指导学生巧用运算定律,激发学生对计算的兴趣。不管是一年级、二年级,还是中高年级。只要在计算中遇到能简算的,都要求教师或参于、或提醒学生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巧算。可以说运算定律的巧妙运用应贯穿于整个小学六年的所有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运算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优”。

1、计算方法的优化。算法多样化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它为沉寂的计算教学带来了新的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有的教师认为,如果对算法进行优化,那就谈不上算法多样化,似乎多样化与优化之间存在矛盾。其实不然,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的是借助动作思维、有的是借助形象思维,还有的是借助符号与逻辑思维。这三种思维水平其实并不在同一层次上。因此,在允许有些学生保留自己算法的同时,适时、适当地进行优化是完全必要的。算法的优化是让学生在群体比较的过程中优化,在个体感悟的前提下实施优化。因为优化是学生对知识结构的再构建过程,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行为和自主的活动。正如叶澜教授所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算法优化是学生个体的学习、体验与感悟的过程,不是群体或教师的优化。对于个体而言,是个体对原有的计算方法进行优化的过程,是个体学习、容纳他人计算方法的过程,是个体思维发展、提高的过程。如果不对算法进行优化,那么我们的学生就没有收获、没有提高。

2、传承优秀教学文化。

中国优秀教学文化非常丰富,乘法口诀就是最好的说明。我们的计算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三年级进行了“巧算24点”的数学游戏介绍,计算中的技巧方法讲解;五年级进行了两个两位数相乘的巧算:十位数互补,尾数相同,其计算方法是:头乘头后加尾数为前积,尾自乘为后积。如48×68=3264。计算程序是4×6=24 24+8=32 32为前积,8×8=64为后积,两积相连就得3264。还有两个头相同,尾互补数相乘的巧算;两个十几的数相乘的巧算等。让学生在发现探索中学习掌握,事实证明,这些优秀的教学文化不但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眼、脑、手、口、耳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对于培养我们快捷的心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有帮助。

四、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1使学生理解和牢固掌握有关基础知识。

学生的计算离不开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内容。对学生不易理解的某些计算法则,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应帮助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突破口,分散、突破难点。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首先要让学生领会分母不同即分数单位不同,而分数单位不同,就不能直接相加减,懂得了这个道理,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的知识,化异分母分数为同分母分数,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学过的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了。

2理解算理和算法优化至关重要

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筭理是计算的前提,而算法优化则是计算的关键。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常常是算理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理解到位。在计算教学中根据知识体系之间的联系可以在迁移中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积累了以下的两点认识:计算时就按整数除法的方法算出结果;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这些认识是学生学习除数是小数除法的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如:“38.4÷24”,在学生明确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后,把复习题改成“3.84÷2.4”,在学生尝试计算中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怎样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试一试”的教学:

0.12÷3=

0.12÷0.03=

学生在两组题目的练习比较中发现:先运用商不变规律把除数是小数的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按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的方法来计算。如果教师直接通过例题的教学就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将缺少再次理解算理的机会。所以“试一试”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迁移的机会,对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算理是十分必要的;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传统的计算着眼于算法的单一化和最优化,学生是在教师亦步亦趋牵引状态下无条件地吸收教师讲授的知识。而新课程倡导算法多样化,所以在现今的课堂中每当探索计算方法时,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算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倡思维方法的多样化。但往往一节课下来,方法是“多样化”了,但学困生连基本的方法都没掌握好。所以应该将学生自主探索多样化与教师引领算法优化巧妙结合起来,在诸多算法的基础上突出最优的算法,在学生理解这种算法的算理基础上,以这种算法为主进行训练,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例如:在两位数乘整十数探索“24×10”的口算方法时,有的学生联系情境图,先算9箱有多少瓶:24×9=216,再加1箱的24瓶:216+24=240;先算5箱有多少瓶:24×5=120再算10箱有多少瓶:120×2=240;把每箱中的24瓶分成20瓶和4瓶,先算10个20瓶是200瓶,再算4个10瓶是40瓶,再用200+40=240;还有利用24×1=24迁移出24×10=240。在发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理解最后一种算法“24乘1个十得24个十就是240”,在比较中引领学生进行算法的优化,在练习中重点运用这种算法,从而让学生掌握这种基本的算法。

在计算中不仅要着眼于学生“会算”,还应重视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发现或创造出来。特别是在高年级的计算中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计算“2.1÷0.25”,在学生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思考探究合理、灵活的计算方法,发现还可以根据“商不变规律”把2.1和0.25同时乘4转化成“8.4÷1”来口算,或者把0.25化成最简分数后转化成“2.1×4”来口算,从而实现了使学生能综合应用知识进行“再创造”。算法的优化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实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加强练习和基本技能训练。

教师设计练习时最好分层进行,形式多样。特别是练习的内容要注意有针对性,有层次,有坡度,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时才不会觉得枯燥,才会觉得有兴趣。在设计练习题时要注意围绕重点与难点来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尽量让学生能够练习有所收获。比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就可以设计根据除数的小数位数,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和为商的小数点定位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一些专项的训练。还可以将一些容易出错的习题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能够在对比的练习中得到提高,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水平。在计算练习中,加强基本技能训练是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一步。比如在分数四则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一些学生计算正确但计算结果却错误的情况,出错的原因在约分、通分或互化等基本技能上,反映了学生在基本计算技能方面存在不足。在练习中,就有必要采取措施,有的放矢,加强训练。另外,在计算练习中,要帮助学生小结某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利于他们熟练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计算,不断提高计算能力。还有计算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但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要有个度,不能只要量不讲质,搞题海战术,就会适得其反。部分学生本身缺乏勤奋学习的精神,再加上计算本身又枯燥乏味,缺乏情节,学生遇到题量较多时,易产生抵触情绪,不愿计算,严重的可影响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中,首先要注意对题量的控制,其次计算形式要多样,除了计算题,可适当增加一些判断、选择题,趣味题,如:()+()-()+()=0。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口算能力的培养 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第一学段主要以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为基础。(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如游戏、竞赛、抢答等方式;用卡片、小黑板或扑克牌等形式;同桌对问或小组比赛等。

(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在第二学段中,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已较多,这时应注重探索规律,提高对数据特征的观察力,或对式题的变形能力以及数学推理能力等方面加强训练,提高学生口算速度。在训练中,要注意循序渐进,讲究教师的指导和示范,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口算能力的培养,重在平时,贵在坚持。无论是小数目还是具有某些特征的数组成的算式,凡能用口算或部分能用口算的尽量用口算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判断能力、训练反应速度,同时可以熟练和巩固口算方法,并进一步转化为技能。

5、增强计算技巧.为了计算简便,解题中要训练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灵活解题,如计算3.4×0.125 +4.6×0.125,学生一眼就能看出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得出(3.4+4.6)×0.125。教学时,教师不应就此满足,可进一步深化,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如依次出示:1.25× 0.34 + 4.6 × 0.125

3.4 ÷8+ 4.6 × 0.125 这样,学生也就不会一遇到稍有变化的题目就不会解,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教学中要减少学生计算的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提高学生计算的能力。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认真审题是计算正确、方法合理的前提保证。比如在进行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就应该要注意让学生做到:

1、看清数字和运算符号。

2、根据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看能不能进行简算等等。

3、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正确的计算。

4、还应该要学会认真的检查。学生计算上出现问题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对计算方法、算理等方面知识的不掌握,而是出现将式子中的数字看丢、计算符号看错,错误判断运算顺序等。如:99 +1÷99+1学生容易将99+1放在一起进行运算。结果与(99+1)÷(99+1)相混淆。基于以上诸多方面造成学生计算存在问题的原因,教师必须能够分析病因,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品质,教给学生简算、巧算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细心准确地进行计算,善于发现数字的规律。计算时要严格规范计算过程,解题时,要求学生做到计算格式规范,书写工整,作业和卷面洁净,即使是草稿,也要书写工整,字迹清晰,计算时要让学生养成自我验算的习惯。长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就能养成一种较好的学习习惯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上一篇:写助人为乐的优秀学生作文下一篇:新版《山东省旅游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