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2024-11-03

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精选13篇)

1.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篇一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案例

华巷小学刘磊

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读书与写作的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显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只有在读中探写、读写拧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谁都希望孩子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中的千变万化,心灵空间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

教学片段:欣赏图片(幻灯播放)

师:在一条悠长悠长的小路,路两边种满了这样的花,正是现在这样的季节,金黄色的小碎花开了,一朵、两朵、三朵……他们簇拥着开满枝头。假如我们来到了这条小路上,当你抬起头,看着眼前一片金黄色的花海,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说感觉:

师:假如这些花是一个又一个的小孩子变的,他们长在那些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再抬头,看着眼前一片金色的花海,你又会有什么感觉? 生说感觉:

师:有一位作家以这可爱的花名为题,写了一首散文诗。这会是一首怎样的诗呢?我们一起来走进《金色花》。

师:(配乐示范读。)

师:这样的一首小诗,你喜欢它吗?为什么喜欢?

生:(想象力丰富,充满童真童趣,好玩,捉迷藏似的,孩子可爱,妈妈慈祥,体现母子亲情,读起来琅琅上口,很有韵味……)

师:既然大家都喜欢它,那就美美的读它吧!

学生初读。指名读。

师:老师觉得他们喜欢这首诗已经喜欢到骨子里去了,因为他们读得是那么的有滋有味。我们也像他们这样有滋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觉得特别有意思,特别有味道的句子划出来,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朗读,(师巡视。)

师:朗读全文,围绕孩子的天真、可爱、调皮、淘气与依恋妈妈,谈谈感受。

生交流:

选读,进一步感受散文诗语言的韵味。推荐班级里朗读水平最棒的4位同学。如果让你们从这首散文诗中选相邻的4节,要求这4节诗最能体现这首散文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会选哪4节?其他同学也帮他们出出主意。选好后分节朗读。读后问:你们为什么选这4节?(结构相似,都写孩子依恋母亲,有韵味,有节奏感。)

师:刚才,我们从《金色花》中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依恋妈妈的孩子,感受到了散文诗语言的韵味与节奏,下面我们再来欣赏泰戈尔的另一首小诗——《职业》,小组合作读,把最吸引人的小节准备向其他小组推荐,(提示:可以联系整首诗谈,也可以选择有关的句子朗读。)

生:四人合作学习。

生:小组间相互推荐。

《职业》表达了孩子对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向往生活,学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谈感受点到为止,重在朗读,读出韵味与节奏

师:学习了《金色花》、《职业》以后,你们觉得这二首诗会是出自泰戈尔的同一本诗集,还是不同的诗集呢?为什么?

生:童真童趣、儿童为主。

生:读起来都很有韵味。

生:想象力丰富。

师:这二首富有童真童趣,又充满想象的小诗,喜欢吗?请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记下来。

师:你有心里话吗?有心里话也可以像诗人一样写成散文诗。

生:面露喜色,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有的说想偷偷地学妈妈煮饭,有的说想看老师批改作来,有的说想看看爸爸……

生:早晨,太阳刚露出笑脸,我感到一丝丝暖意。

每天,太阳都要从东方升起。

太阳可以给人们温暖,太阳是光明的象征。

我愿意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

下午黄昏,鸟儿们都回家了。

每天,鸟妈妈们都早出晚归,为小鸟们觅食。

小鸟可以在天空自由飞翔,小鸟可以想飞到哪里就飞到哪里。

我愿意是一只小鸟,在天空自由翱翔,享受自然之美,呼吸新鲜的空气。

傍晚十分,草丛中传来了声音,音乐会开始了。

每天晚上,总是草丛中的小虫子打破了夜晚的宁静。

小虫子可以在草丛里开办自己的音乐会,小虫子可以随心所欲地蹦蹦跳跳。

我愿意是一只小虫子,在草丛里唧唧喳喳地唱着属于自己的歌曲。……

师:介绍泰戈尔。介绍《新月集》,《新月集》里共有40首像《金色花》这样的诗歌,常常品读泰戈尔的诗,走近泰戈尔,我们会更智慧。心里就不知不觉暖洋洋,亮光光。从阅读他的《新月集》开始,说不定我们也会变得更智慧,心里也不知不觉会暖洋洋,亮光光!分析与反思:

这一片段的教学,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在读中体验,学习中以文本为载体指导修辞手法,提高习作能力。“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读书如果像“行云流水”般地读,印象也就不深刻了,每天把书中遇到的好词、佳句、优美的段落都记下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通过创设情境,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从而达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个性得以张扬,使学生享受到生活化的语文,给他们带来快乐。同时,也重视了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或模仿文中的句式、或自由表达,都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实现了积累、理解、转化、应用的语言实践过程,为学生今后学好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段的教学,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既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文章的意境,感受语言的美。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再次领略《金色花》的奇丽,体会课文中所描绘的意境,感受孩子的童真童趣及丰富的想象。突出强调以人为本的课堂氛围,只有学生乐学,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教学时,老师引导学生:你有心里话吗?有心里话也可以像诗人一样写成小诗。学生积极性很高,跃跃欲试。有的说想偷偷地学妈妈煮饭,有的说想看老师批改作来,有的说想看看爸爸……我愿意是太阳,给人们带来温暖,我愿意是一只小鸟,在天空自由翱翔,享受自然之美,呼吸新鲜的空气……这样的学习、交流,实际上就是作文教学中开拓思路、选材、立意的训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新月集》,在阅读教学中,就指导学生写作而言,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善于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2.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篇二

现在的作文教学改变了以往单一命题作文的训练形式, 使训练形式趋向多样性。读写结合以它结构紧凑、形式多样、实效性强等特点渐渐地走进了语文课堂。一篇精彩的读写结合文章要求语言精练、内容丰富、主题明确、修辞恰当。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各类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领与技巧, 结合课内阅读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写作训练。

一、具体教学步骤

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会在真正意义上解决教师教和学生学中的难题。作者在语文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总结, 逐渐形成了读写结合教学“感知要领—写作实践—批改反馈—修改展示”的教学方法, 具体尝试如下:

1.讨论写作要点, 归纳写作要领

首先, 要明确所写读写结合题的类型:景物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想象类作文、经历类作文、感想类作文、补写续写等。这一环节主要结合所学课文的段落的成文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和训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四季景色的段落非常精彩, 可作为学生景物描写的范本;充满人生哲理的童话《丑小鸭》可让学生进行感想类写作训练;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续写训练;可以让学生体会《最后一课》中小佛郎士得知自己将要上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心情, 进而完成心理活动描写训练;《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对几位知名作家的肖像描写细致入微, 可让学生作为人物肖像描写的借鉴……凡此种种, 只要语文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写作机会的眼睛, 学生的读写结合写作素材不难寻觅。

其次, 讨论所写类型作文的写作要点。确定所进行的读写结合训练的类型后, 教师就开始带领学生在分析课文的同时讨论提炼进行此类写作的写作要点。学生经过认真观察、积极讨论, 找出不同类型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点。例如, 反复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四季景色的段落后想到要把景物描写写得精彩必须抓住景物的特点, 还应适当地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丑小鸭》的感想类读写结合必须要有明确的观点;想把《皇帝的新装》续写得合情合理必须要在续写部分延续文章的主题和主人公的性格;明确《最后一课》中小佛郎士心理描写成功的关键是符合当时情境的内心独白;认真分析《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中对几位知名作家的肖像描写后要发现肖像描写不仅要刻画出人物的外在模样, 还要透过肖像描写让读者了解人物的性格……这样, 学生便从课文中找到了读写结合写作的初步要点。

最后, 教师归纳总结此类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领。教师结合学生上课的展示和自己课前的充分备课归纳出各类读写结合题的写作要领, 让学生的各类读写结合训练有法可循。

2.依法进行写作, 及时反馈问题

此环节是学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写作要领后尝试写作的阶段, 教师要规定时间、规定字数, 写作过程贯穿写作的要领。例如在课上进行读写结合训练一般安排10~15分钟的写作时间, 教师可巡视指导, 有机会可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及时地进行审阅批改, 总结出共性问题, 利用作文课进行问题反馈, 让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作文所差何处, 而后有的放矢。

3.修改问题作文, 课堂展示成果

学生按照教师的反馈意见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 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读写结合进行正确的修改, 学生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问题所在。

另外, 教师要精选学生的佳作进行展示、评价, 从而让学生再次复习写作要领。

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的意义

既然明确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方法, 那么训练读写结合的目的仅仅是为了中考的几分吗?读写结合教学有何重要的意义呢?

1.遵循课标, 读写一体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上要求:“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 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 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 进行改写。”读写结合就是对学生写作能力进行训练的操作简易、时效性强、化整为零的形式, 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应利用好教材中的课文, 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读中写, 在写中悟, 在读写训练中提升阅读和写作能力。由此可见, 读写结合的教学不仅是适应当今中考的需要, 对学生进行大作文写作的准备与素材的积累, 而且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素养提高的重要途径。所以, 读写结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2.以点带面, 带动写作

读写结合也是展示学生写作风采的“舞台”。通过读写结合的写作指导, 学生将明确各类片段式作文将从何入手;通过读写结合的写作练习, 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内容与中心统一的重要性;通过读写结合的批改修订, 学生将懂得精彩的语言、明确的观点、细腻的场面才是作文制胜的法宝。读写结合只是大作文的缩影, 但它比大作文有着更高的要求, 会让学生在字斟句酌中体会写作的乐趣。另外, 读写结合也是学生对所阅读文章独特体会的展示, 使学生的阅读由文内的一篇文章跳到文外的大千世界。因此, 读写结合教学必须成为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课型和组成部分。读写结合教学的有效实施将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同时展示出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3.据读而写, 由写促读

读写结合教学能实现初中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沟通与衔接, 同时扩大读写结合的内涵和外延, 从整体上全面、正确地把握读写之间的内化过程, 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同时, 读写结合是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 这样学生才有写的源头或模仿的范本, 在反复尝试写作之后学生还愿意去阅读好文佳作, 从而达到在读中写、在写中读、读写一体化。

三、读写结合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多积累材料

无论是课内范文还是阅读材料, 读写结合的写作素材是无处不在的, 教师必须不断挖掘各种典型的示范模本。

2.多补充要领

各类读写结合的写作要点不是固定不变的, 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写作方法。

3.多改变方式

在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直接将写作要领和盘托出, 要给学生发现问题、讨论质疑的机会。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 是由听、说、读、写构成的交际学科。学生在初中阶段应该养成未来所需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而课堂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的重要基地, 写作则是贯穿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 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写作的方法与技巧, 做到讲练结合。读写结合的教学研究既是适应中考的需要, 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片段写作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邰启扬, 金盛华.语文教育新思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2]李杏保, 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3.

[4]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3.谈语文本色教学“三结合”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本色教学 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51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需要顺学而教,顺势而导,追寻更多的朴实无华,追寻更多的语文本色。这种语文本色教学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堂气氛热烈、活泼与安定、宁静的自然结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项教师、学生参与的集体活动,是听、说、读、写、书、思的综合训练。这需要我们引领学生潜心会文,深入体会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情意,以形成热烈活泼、安定宁静的课堂气氛,形成语文本色教学的动静结合之美。

有一位教师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时,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悟形象。“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发出的呼声是什么呢?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把描写雷利爸爸的句子勾画出来,自由地读,自由地体会。有的学生认为爸爸是一个爱自己的妻子,也爱自己孩子的人;有的学生认为爸爸还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文中关于爸爸的描写仅仅是只言片语,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零碎的语词里去感悟爸爸的形象,依托层次分明的朗读,爸爸那“爱和平、爱家庭、有才华”的多维形象便跃然纸上,也跃然于学生心间。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教师抓住学生感情的触发点,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学生情动于中,必形于言。通过读、思、说,学生对文章重点段的理解深入而透彻,并把发自内心的呼声表现在朗读之中。

课堂上,教师创设了安定、宁静的思考氛围,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热烈而活泼,两者结合,学生情动于中,思发于言,对父亲的爱、“丧父之痛”的情,自然升华为对战争的恨。

二、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自由、自然学习的巧妙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氛围中自由、自然的学习,再与教师引导、点拨巧妙地结合起来,将产生独特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动手做做看》一文,教师从课题入手,让学生共同梳理问题:“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这是为什么?朗志万为什么要哄骗小朋友呢?”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逐段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随文识字,然后读文、学习、讨论、实验:“放进哪些东西杯子里的水会漫出来?”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再回到课文中妈妈所说的话:“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听了妈妈的话,文中的伊琳娜决定自己动手做做看。教师课件出示试验过程和提示:“她有什么发现?从哪个词看出伊琳娜感到很意外?看到这个结果,伊琳娜的心情怎么样?她是怎么问朗志万的?朗志万是怎样回答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写心得,最终揭示了主题。

一堂语文课,教师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营造主动、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创设自然、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浓厚的学习兴趣之中。

三、教学整体设计与变化生成的适时结合

语文本色教学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感情,而且要随学而动,注重抓住一处或几处精彩的细节去感悟、去体会,使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例如,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第一课时,揭题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分层次学习,书写生字词,画出精彩语段。第二课时,研读课文,教师引领学生一边读一边想:“你在乡下人家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用在 地方看到 ”的句式来概括各段大意,再说说乡下人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独特、迷人)研读课文第一、第二自然段,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句子的旁边。然后和大家交流你的学习体会。”有的学生抓住重点句,找到了关键词进行体会;有的抓住对比句,体会到了生命活力;有的抓住“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来读议;有的抓住“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来欣赏每个季节花苞、花朵的美丽;有的抓住一个“探”字想象春笋破土而出的情景……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水到渠成地背下了这两个自然段。

第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概括,再自学或互学,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最喜欢的一个画面,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作者是怎样把它写生动、写具体的;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在 地方看到 ”的句式来体会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这样,两个课时都把整体关照和细节落实巧妙结合起来,学生学得轻松、主动,收获又多。

总之,语文本色教学应体现课堂气氛热烈、活泼与安定、宁静的自然结合;体现教师的引导、点拨与学生的自由、自然学习的巧妙结合;体现教学整体设计与变化生成的适时结合。

4.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读写结合 篇四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第一位的,它是写作的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线。怎样让更多的学生“吸取”足够的“营养”,滋养写作的思维土壤,“倾吐”真情实感?我们认为注重读写结合,善于发掘课内外写作的素材,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以前,我校有不少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割裂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结果感到作文教学难以入手,学生也不懂得从阅读中汲取写作养分,写的文章编凑造假,空洞无味,成了语文教学中的“灰色风景”。对此,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展大学习、大讨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让“灰色风景”荡然无存,同时不断反思,不断完善,取得了成效,在语文教学的天空,读写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深入挖掘文本的信息含量,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这样既有在课内指导下显性的,即时的读写结合,又有在课外浸润中隐性的,长效的读写结合。课内与课外相互作用,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语文读写能力稳步提升。要真正做到在初中三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读写结合,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目标定位,引凤筑巢,让读写结合植根课堂。

新课程目标有三个维度,首先要关注的是阅读中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其次要关注“过程与方法”,还有关注“知识与能力”。解读在“知识与能力”方面目标,我们觉得学习语文知识是为了运用,教学中应该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包括语感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因而,我们要求老师在确立阅读教学目标时,把读写结合作为阅读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借助文本的范文作用,可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训练有机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快捷通道。如果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孤立开来,学生就会眼高手低,不能学以致用,写作能力就难以提高;同样,写作指导如果脱离了阅读教学,单独地去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至于选用哪种练笔形式,这需要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充分发挥文本的“导读”“导练”作用,因地制宜地开展阅读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了,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读写结合在语文课堂占一席之地。

二是操作定规,有章可循,让读写结合柳暗花明。

学生在课堂上练笔的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可是怎样练,怎样写,写什么,需要老师随文点拨,悉心指导。我们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些针对性很强、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在七年级我们抓住那些词汇量丰富、句式特点明显、修辞运用巧妙的句子让学生仿写,锻炼他们精确表达的能力。如第一课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中以散文诗般的语句谈了什么是文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文学作品具有的魅力。我们则要求学生以“语文是什么”的句式模仿写一组排比句。朱自清先生的《春》是一篇经典散文,文章描绘了春花、春风、春雨、春草、迎春等美丽的春景图,准确生动地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并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不同感官描绘春天,由实到虚,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轻灵的文字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美语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关注家乡季节变化,选准某一点或一个方面,从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方面进行仿写,用手中的妙笔、用自己的热情关注家乡的美好风光。在八年级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拓展延伸,合理想象,在原文基础上续写改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不断培养写作创新能力。改编是根据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变换写作角度将文章改成另一种体裁或样式。它在原作的基础上可以增删一些情节,可以改变题目,改变叙事人称,也可以改变体裁,改变文章顺序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能有效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驰骋思维的野马,不失为训练写作思维的一种好形式。如《木兰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较强的故事性和传奇性色彩。在学习课文时,可以补充介绍相关的史料,讲解小说写作的技法,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将木兰从军的故事改写成一篇历史小说。在九年级我们抓住那些具有真善美的小说、具有思想教育意义的散文、文言文,让学生写随笔、写读后感。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一篇好文章,总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文本中所选的许多课文,读完后总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让人思索和回味。教师可“趁热打铁”,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看法。如《伤仲永》和《孙权劝学》两篇文言文都是关于教育学习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两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各自的侧重,学生对此深有感触,不自觉地在随笔中写出了读后感,引经据典,深入浅出地分析教育与成才的关系。上面三个阶段,学生训练的侧重点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随文练笔,真正让学生在每天都有练笔的收获。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阅读和习作习惯。

三是扩容定时,潜移默化,让读写结合春风夏雨。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课堂。因为,语文课堂是有限的,语文学习却是无限的,十分广阔的,如果忽略了大量的课外语文学习实践,忽略课外阅读这个广阔的空间,那么学生势必视野狭窄,积累贫乏,思维僵化,语感迟钝,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不到熏染,其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得不到提升,其语文素养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得到提高。学校每周可开设一堂美文欣赏课。欣赏文章应为文质兼美的报刊时文或经典美文,文章可以在课前印发给学生阅读,也可以在课堂上由教师或者学生诵读,然后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欣赏。美文欣赏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其实关键在于找准美点,避免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尤其要关注学生的自悟自得。美文之美,或在语言、或在情感、或在意境、或在哲思、或在氛围。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后,组织学生就一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并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予以点拨,归纳赏析方法,升华思想认识,强化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染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主要是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地尽情地阅读。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阅览室去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课前事先选择好书籍在班级里阅读。在自由阅读课上,教师绝不可以喋喋不休,最好是什么也别说,自己也拿一本书静静地阅读。这样,没有聒噪,没有干扰,没有问题的牵绊,每一个人都独自深深沉浸文本,让心灵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作者交流,充分享受那份别样的情境,充分感受自由阅读的愉悦。有时我们播放柔和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情调,让每周的自由阅读课成为特别愉悦的、特别令人向往的时刻。我们通过加强课外阅读的时效性,从而可以更好地为写作教学服务,可以更好地将学生的写作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是推荐定篇,雅俗共赏,让读写结合云蒸霞蔚。

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目标特别强调了学生阅读态度的多样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等要素。这种阅读理论,强调了在阅读过程中的个性体验,强调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指导学生如何选择图书、如何制定科学的阅读计划、如何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我们根据学生实际需要,接受能力、欣赏水平、个人爱好等,推荐一些有益于开拓视野、开发智力、开动想象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等方面的书,引导学生在阅读时对书中的格言警句、成语典故、优美词句进行摘录,或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并经常翻阅,巩固记忆,加深理解。学生每学期读哪些书,我们给出了100篇篇目,有经典的、有时文的;有纪实的、有科幻的;有校园的、有体育的、有军事的等。要求七年级、八年级每星期读80篇,九年级面临中考,可安排读60篇。每个月,我们要求各班开展一次阅读交流活动,出一期阅读手抄报,评选5名阅读之星,向他们每人赠送一本书作为奖励。

阅读,让学生徜徉于情感园地、行走在思想高坡,保证了他们写作的源头活水。语言是心灵开出的花朵,心中有情,文字才拥有生命。读写的经纬线有机结合,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扮靓了语文教学的天空。今后如何让读写更好地契合、让它发挥更好的作用,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应该深入探讨的话题。

5.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 篇五

谢玉萍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学,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动笔或语言生涩。而每一单元才进行一次的作文训练,学生因为练笔次数少,很容易产生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脱节。下面就从“以读促写,仿写结合”的角度,浅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读写结合的一些思路及做法:

(一)以读为主,反复熟读,品读精悟。

“文不读熟不开讲。”学习课文首先要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把这当作“死”任务,要求人人做到。确保每个人达到读正确、流利。然后才是读出感情。这就要“精读”——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课文读出感情来。在阅读课上,我们就力求扎扎实实做到这一点。

以重点词为突破口,在课文中提炼出的重点词,读透了,品出滋味了,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二)摘抄积累运用。

别人好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会借鉴。毕竟人类的知识绝大多数还是来自于前人的经验,是书本上学来的。如果一切知识都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做摘抄,把书中的好词好句拿来为我所用。而且,每篇课文学完之后,给学生指出一些比较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要求学生背诵,并且有意识地在写话和作文中进行运用。每学完一个单元,我们还会围绕这个单元的主题让学生把一个单元的优美词语、句段整理并背诵积累,再在日记、作文中运用。

(二)诵读仿写内化。

郭沫若所说“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是我们提倡的仿写。仿写是写作的捷径,仿写是内化别人的内容为自己服务,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既然课文为学生们提供了很多仿写的资源,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需要指出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搬用。它要在读懂值得模仿的他作,认清其超越自己的佳处,领会其精神和风格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拿来”。我们在教学中主要是依据课文材料,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1、仿写句子

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一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的感觉这么美?从而引出“打比方”这种修辞手法。在明白了“打比方”这种手法之后,又让同学们用“打比方”的方法造句。

2、仿写段落

在写好句子的基础上,随着积累的增加,我们也注重结合课文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进行仿写。

3、仿写思路

课本中有很多文章,作者的写作思路非常清晰,明了,而且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并能接受和运用。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抓住了这一宝贵的资源。如《小草和大树》《轮椅上的霍金》《钱学森》《詹天佑》《给家乡孩子的信》《鞋匠的儿子》等课文,都是写人的课文,作者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的品质,这些课文上完后,我们布置学生仿照课文写写家乡的名人、身边的熟人。这样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举一反三,学习的迁移,培养读写的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断定了基础。

(三)想象补空

读写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读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可以对课文中一个简单的句子进行扩充和发挥,可以给课文续写,或假设另外一种情况进行写作,也可以填补课文的空白点。根据课文内容,对文中没有继续说下去或没有说出的部分展开想象,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利用课本内容便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这样的读写结合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读物而生,写能有效地促进对读物的理解。通过读写结合,达到读写相长的目的。

读写结合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构段能力和布局谋篇的能力。

6.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篇六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策略

所谓的读写结合教学,主要指的是写作与阅读教学的紧密融合,继而实施的教学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写作与阅读是紧密相融的。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掌握基础的语文知识以及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故而在实施读写结合的过程中需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

一、提升阅读质量,带动写作教学品质

小学生的阅读量通常较小,因此若要借助阅读教学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那么必须有效实施阅读拓展措施。通过这一举措,可有效增强读写融合的积极动力。当学生的阅读量提升,掌握了阅读的技巧,随之便会储备更多形式的知识内容,继而为写作技能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在课堂阅读知识的学习之外,还需要积极增强课外阅读的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牧童和狼”或者是“蝉和狐狸”的时候,可借助课本寓言故事来激励学生对更多的寓言故事感兴趣。这一措施的实施,旨在借助课内知识继而延伸到课外,由内而外丰富学生的阅读总量。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伊索寓言的趣味图片,继而开展小组合作探究的活动为学生阅读营造良好的氛围。与此同时,在将牧童以及狼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时,可适当制造些许悬念,例如狼与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是有趣的还是其他?当然,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故事预习之后进行角色扮演或对故事进行延伸。最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并且发表自己的感受。以此为基础,教师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以及原文的故事发展线路对文章进行续写,此时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现实与想象融合。

二、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增强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而且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以及写作技能增强的效果不够突出。故而必须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课堂知识学习之外还对课外知识拥有诸多的兴趣。事实上,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关键在于以下三点:第一点,切实将学生的多种感官调动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感受。小学生普遍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出现思维分散的情形,为此教师可为其实施多种感官的元素融入,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学生的感受才会更加直观、全面,继而为其写作内容的丰富、多样提供了多样化的素材。借此,学生对其具体的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在感受方面会有别样的体会,最终的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第二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拓展训练。由于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社会认知水平不充分,故而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理解不够全面、不深入,而且在写作内容中难以展现亮点。故而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需为学生展示多种形式的阅读内容,以及在写作教学中为其渗透多种写作模式,尽可能将指令性写作转变为多样化的形式。例如自爱苏教版小学五年级写作中,教师可鼓励学生对《嫦娥奔月》故事进行续写,对《古诗两首》即兴创作等。第三点,全面实施写作训练。无论是写作教学还是阅读教学,均需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要能够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从细致观察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阅读体验以及写作素材。例如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不仅要为学生传授高效的阅读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与阅读内容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阅读内容的生活气息。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采用同样的写作模式进行创作,并为其融入自己的创作理念。

三、落实读写作业,实现读写结合目标

为实现读写结合的教学目标,就切实将这一理念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现就作业设置环节而言,需以趣味性为显著特征,其次需具备拓展的特性。课后作业的设置,旨在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内容,并且对课堂相关的重要内容进行拓展。借助课后作业,还应该实现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学习效果进行检测。若是学生在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说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不足。据此,教师可相应地采取有效措施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服务。设计作业的时候,要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作业的个性化程度,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还需重视学习环境的营造,为学生搭建有利的阅读、写作、课后作业完成的平台。作业中需适当涉及阅读与写作两方面内容,而并非只是写作。

由以上内容可知,小学生的素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重要功能不可忽视。在教师的专业培养之下,学生便可接受系统化、科学化的知识内容,才能够掌握先进的学习技巧。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均是小学生素养提升的关键所在,故而教师在对其进行落实的环节中,必须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对学生实施阅读拓展教学、写作训练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所思、有所学、有所悟。

【參考文献】

7.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篇七

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 当代教师已经对语文教学模式、方法和理念进行积极的创新。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逐步发现, 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写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平衡发展, 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成果。针对这一现象, 教师提出了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以求将阅读与写作相互融合,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基于此, 本文在此对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践进行研究, 以期能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二、以读促写

读写结合是一种层次较高的语文教学理念。从本质上说, 阅读是学生吸收知识、巩固基础的有效途径,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但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写作奠定基础, 为学生的写作提供素材与参考物。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实现读写结合, 首先要实现以读促写, 要通过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发展。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 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与思考还停留在表面, 教师通常引导学生完成课文中生字词的积累, 并探究课文的思想感情。但是, 多数教师忽视了对课文写作思路的分析, 因此无法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换言之, 教师需要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去思考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作者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进行描写等等。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为例。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找出相应的生字词, 并利用字典等工具完成积累。在此基础上,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分析这篇童话故事的内涵, 同时也要让学生分析这篇故事的写作思路。例如, 教师让学生思考在课文的最后, 作者为什么要花费大量的笔墨描写小女孩见到的幻想, 为什么又要在课文的最后突出已经被冻死的小女孩会带有微笑。

教师提出的问题直指这篇课文的中心, 不但能让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次含义有进一步的理解,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思考更层次的写作技巧, 并让学生在日后的写作中有意识的借鉴这种技巧达到提高文章质量的目的。

三、以写辅读

与此同时, 教师可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写作教学辅助阅读教学。首先, 教师可以在阅读之后, 要求学生进行仿写, 或者要求学生养成书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及时的阅读后通过写作将所领悟的写作技巧进行合用, 在对文章进行更深层次认知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 在学习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后, 学生对生命的概念和意义已经拥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还未触及学生的心灵, 学生还可以对课文的更深层次含义有进一步的理解。此时, 教师要求学生书写读书笔记, 要在读书笔记中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认识。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无疑就是在进一步梳理对课文的认知, 在思维转动的情况下联想到生活中的感触, 进而对课文表达的内在含义有更高深的理解。

其次, 多数教师习惯于将写作置于阅读之后, 这是一种较为局限性的教学思维。因此, 教师也可以在阅读之前引导学生进行写作, 让学生在没有受到课文束缚的前提下去思考与构建, 进而在相互的冲击下对课文有更清晰的认知。

以《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 要求学生根据这个题目进行简单的写作, 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或个人的见解进行写作。在此过程中, 学生就会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给予是快乐”这个题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这就能够让学生将自己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进行冲击, 在相互印证和筛选的过程中, 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到给予与宽容的真意, 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四、读写结合

最后, 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 需要真正认识到阅读与写作是一体的, 两者应该相互融合与促进, 实现共赢。

例如, 在阅读了《桂林山水》这一篇课文后, 教师在阅读中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并对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文中接触到的修辞手法描写校园的风景。简单地说, 教师的安排就是引导学生将理论获得的写作技巧通过实践的形式灵活运用, 使学生的写作技巧得到提升。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呀, 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以课文中的这一句景物描写为例。学生意识到这是明显的排比修辞, 因此在写作中进行借鉴, 以此描绘校园的景色。在写作过程中, 学生逐步认识到排比句的气势越来越强, 其表达效果也更加明显。

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 学生不但对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同时, 随着认识的加深, 学生对课文描绘的景色也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

结束语

总的来说,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它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就迫使众多教师不断探究和总结, 完善这一教学理念, 推动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凯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学刊, 2010, (18) .

[2]杨燕, 申贤波.读中学写读写结合[J].吉林教育 (教科研版) , 2007, (60)

[3]钟垂兰, 熊富生.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语文教学的实践与体会[J].中国校外教育, 2010, (10) .

[4]彭彪.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初探[J].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11, (3) .

[5]吴立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24) .

8.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思考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悟写;想象

唐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从根本上点明了读与写之间微妙的关系,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读和写的训练巧妙结合起来,以阅读的训练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写作能力的培养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在阅读训练之中培养学生悟写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阅读训练中,学生能够广泛地积累写作的素材,为写作能力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在对学生阅读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除了要鼓励学生积累素材之外,还要鼓励学生对阅读素材中的内容进行感悟,并将自己的感悟用笔记录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首先解决“写什么”和“为什么写”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之上充分调动起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我让学生反复阅读这篇文章,感受作者对故乡诚挚的热爱,文中以杨梅的描述来展现作者对故乡深深的思恋,并在阅读过程中为学生解析每一段描述作者所寄托的感情。在反复阅读之后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构思和表达有了一个非常充分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最喜爱的段落写一篇读后感,对作者的故乡之恋进行剖析,并在剖析的过程中加入自己家乡的描述,按照文章的写作方式选择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进行描述,并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家乡的热爱。

二、以读促写,在写中促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写作的源泉,在读与写的训练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这一点,在阅读训练中首先培养学生仿写的能力,将在阅读训练中所积累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又不断地激发学生阅读的渴望,促进读写一体教学模式的形成,并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去读一些课外的读物,这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积累更加广泛的写作素材,同时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于阅读兴趣的提高,而在这个过程中我还鼓励学生做一些读书笔记,最初以任务的方式下发下去,让学生完成,在进行一段时间之后很多学生都是自发的去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使学生的读与写能力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发挥想象,读写结合

在进行读写训练的时候,教师需要以丰富的教学手段来促进学生读与写的协调发展,例如在训练的过程中为学生选择一段阅读材料来让学生进行精读,在学生能够充分掌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情感表达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按照原文的思路进行续写,这需要学生必须充分掌握原文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按照自己的写作方式进行续写,不但充分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最为关键的是,通过这种读写结合的过程,学生读与写的能力会充分结合起来,并以此为基础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读与写能力的培养,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读与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以阅读训练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搜集素材,奠定基础,以写作能力的培养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杜文东.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J].素质教育,2014(1).

9.低年级语文教学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篇九

读写结合,意即“随文练笔”。旨在通过练笔活动促进言语形式与写作方法的迁移,加深对课文内容与思想意蕴的理解,从而达到以读引写、以写促读的效果。这种练笔属于专题式的单项训练,主题鲜明,目标明确,又有文本阅读为依凭,因而学生容易上手,练习兴趣浓厚,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提升学生读写水平的理想途径。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学语文,用语文”,学有用的语文。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是识字,通过大量识字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为说话、为作文做好准备。因此低年级语文课堂,应重视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这是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一、阅读教学中要注重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新课标要求低年级学生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并且“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而理解并准确运用所学的词语是写话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寻找读写结合点,根据词语的不同特点,来帮助学生理解、积累词语,发现课文字词和生活之间以及字词和文本之间的联系,巧妙地渗透写话的基础知识。

如在《小小竹排画中游》一文中出现有特点的词:“青青的”“白白的”“大大的”“宽宽的”。教学中我通过反复朗读来促进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老师说:“你还知道白白的什么?”生回答:“白白的云”“白白的棉花”“白白的花”……同学们一下子七嘴八舌地说出了许多词语。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也有效地加强文字和生活之间的联系。

又如学习了“三日晶,亮晶晶”后,学生对“亮晶晶”这个词十分感兴趣。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该词的特点,进而引出许多 abb 式的同类词语,如“红通通”、“绿油油”、“金灿灿”、“水汪汪”等。再如《小松鼠找花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同学们掌握“格外”这个词语的用法,我在运用多媒体让同学们理解“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这句话的基础上问:“格外”还可以换成什么词呀?孩子们很快说出了不同的词语:“很”、“十分”、“特别”、“非常”……我趁机点拨:“你们看,我们用换词的方法不仅知道了‘格外’的意思,还知道了与‘格外’意思相近的四个词语。”这样通过换词训练,就帮助学生积累了词语。

二、阅读教学中要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

读与写是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教材特点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等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为同学写话实践提供仿写借鉴的对象,达到渗透作文指导的目的。1.从造句入手。

低年级的读写结合,“写“在一定程度体现为“说”。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我们在依托教材,寻找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设说的机会中,还应重视说的方法的指导。鉴于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说话水平,我们在引导学生说话时,要为学生提供说的“脚手架”,如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句式,让学生用句式或仿句式说话,为学生提供一组词语,让学生连词说话等。学生有了说话的“脚手架”,他们懂得了怎样去说,也学会了怎样去说,这样也就可以使学生的说写能力在训练中得以提高,也就使学生的说与写有一定的质量。

一年级学生学习写话,首先得从练习写好一句话开始。如谁干什么,谁是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什么是什么,什么怎么样。我们应仔细分析、梳理每篇课文,从文本中找寻教材中的优秀例句,让学生进行造句训练。

写好一句话,首先要学习三种基本句式——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在学习这三种句式中,我们应以学习陈述句作为重点。这是因为,陈述句是常用的句式,也是学习、掌握“四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句”的基础。在学习基本句式时,我们应首先从 “两素句”(人物、事件)开始,再由“两素句”过渡到“三素句”(人物、事件、时间或地点),为学习四素俱全的句子作了铺垫。一年级着重练好了一句四素完整句,一句话写好了,然后再慢慢练习写连贯的几句话,写好一段话。这样阅读、写作文就很容易上手了。2.模仿型练笔。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处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模仿能力强,我们可利用这个特点,精心选择易于模仿的课文片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话训练。

如在《阳光》一课中有这么一个典型的句式:“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在理解这句话之后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的(),因为有了阳光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物(动物、植物、人物)去说,充分感受阳光对人类的重要性。

又如《菜园里》是一首有特点的儿歌,文章运用拟人的方式介绍各种蔬菜的特点,富有童趣。教学中抓住这个特点,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进行读写结合,指导学生进行仿写。老师说:“黄瓜是绿的,身穿绿衣裳,你还知道哪些蔬菜也是绿色的?”

生:“苦瓜也是绿色的”,“丝瓜也是绿色的”……

师:“蔬菜不仅有绿色的,它还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出示图片)你能说说他们不同的颜色吗?”

生:“西红柿是红的,南瓜是黄色的……”

师:“你们能够学着‘黄瓜身穿绿衣裳’这句话来说说其他蔬菜的特点吗?” 生:“苦瓜身穿绿衣裳, 西红柿身穿红衣裳,南瓜身穿黄衣裳……”

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让学生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3.想象型练笔。

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是以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为主,但如果仅仅停留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上,是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低年级学生的想象比较丰富、独特,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我们可精心选择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读写结合,使之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引导学生凭借文字,借助画面,展开想象,想一想小动物快乐玩耍的情景,说一说还有哪些“小画家”,会画些什么,并把它写下来。既补充了课文的内容,又增强了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这些话题都是从课文中生成的,既学习了课文,又可进行写话训练。

10.读写结合,语文本色:语文课教学反思 篇十

(作为一个语 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

2)、于空白处补写。

3)、于“迁移点”拓写。

4)、于结尾处续写。

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四、课堂中的读写能力训练也要循序渐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且各个年龄段的学生由于阅读基础的差异,在写作能力上也有显著的差异,因此,我们在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时必须按照一定的序列,结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出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要求:

一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尚处于学生的起始阶段,我们只需让他们进行集中识字和大量阅读,通过大量造句、看图说话、写话,进行词语、句段的训练,为之后的写作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我们更应该引起主要,引导孩子从读到仿,即在阅读中仿照作者的范文仿写段落、篇章,继而放胆让学生试写;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要提出更要的要求,要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读写知识,进行严格的作文基本功训练,放手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同时又要让学生练习命题作文的写作。

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

11.小学语文教学读写结合策略 篇十一

阅读与写作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重要部分,而将这两个部分的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将会对学生整体语文能力的提升起着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是阅读最好的检验,对于这点教师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夯实学生语文基础,提高学生读写基本能力

对于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需要以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为基本前提,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证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提高,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语文基础进行夯实,要做到“积跬步致千里,积小流成江海”,注意在教学过程中的循序渐进,让学生能够站在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之上进行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阅读和写作的积极性

对于任何学科的教学,学生的兴趣都至关重要,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年龄的限制,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在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训练中更是如此,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阅读所带给他们的无限惊喜。教师也要为学生选取趣味性较高的阅读材料,或者是选择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的文章,在学生阅读之后鼓励学生写作读后感,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让学生将阅读和写作由兴趣变为习惯,从而形成学习语文的持久动力,促进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读与写水平的提高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读写结合的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花费心思来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这一方面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地集中到课堂上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地调动起来,另外,也由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内容变得丰富,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了解阅读材料之中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且通过与写作的相结合,这样可以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掌握更加纯熟,并不断地在阅读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理解,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2.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初探 篇十二

一、基本框架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句段, 深入感悟学后综训, 尝试运用升华情感, 文意兼得。

二、操作程序

(一)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此环节要求教师认真组织学生预习, 让学生充分读书, 查阅资料, 完成预习要求。低、中年级可在教师指导下课内完成, 高年级逐步放在课前完成。

1. 课前预习。一般要求是: (1) 借助汉语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和课文; (2) 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3) 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鼓励学生查阅与课文人物或内容、事件有关的资料) 其中第 (3) (4) 条属于中高年级课前应该完成的要求, 低年级不做要求。

2. 交流预习, 质疑问难。 (1) 交流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课文“预习”中的其他要求。 (2) 交流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情况。 (3) 让学生依据预习情况质疑问难。对学生的质疑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解答, 重点问题应在后面的环节解决。这一环节, 教师不但能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情况,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 精读语句, 深入感悟

“深入感悟”是指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人物情感和重要词句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和领悟。而要达到这一要求, 学生必须抓住关键词汇、重点句子和段落深入思考, 体会文章要义, 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

1. 抓住文眼, 披文入情。文眼即对表达文章中心起到“牵一词 (句) 而动全文作用”的词句。教学中, 教师要训练学生抓住“文眼”, 激起疑问, 披文入情。如教学《搭石》一文, 可以抓住“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个把手, 细读“人们摆放搭石、调整搭石、紧走搭石、礼让敬老”等一幕幕淳朴的乡间情景, 领悟到看得见的具体的美和看不见的心灵的美, 让“美”从语言文字的土壤中慢慢地生长起来。

2. 品读词句, 深入理解。 (1) 舍词激趣。教学中, 教师可以故意丢掉对表情达意起关键作用的字词,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照, 关注这些词语的重要性, 促使学生情动辞发, 在会话中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 (2) 比较揣摩。有比较才有鉴别,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课文中有些词语用得精妙传神, 耐人寻味, 可以通过减一减、换一换、调一调、加一加等形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推敲、揣摩语言的准确性, 挖掘其蕴含意义。如《荷花》中有这样一句话:“……在这些大圆盘之中冒出来。”可引导学生探讨“冒”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哪个词用在这儿最传神。 (3) 想象填补。教师要篇中寻机, 关注文章的跳脱处、关注内容的省略处、关注人物描写的隐匿处……寻找语言的生长点, 以实现读写互促。如《触摸春天》一文, 精读“每当盲女孩安静在花丛中流连”这句话时, 可引导学生想象:盲女孩会听到……闻到……摸到……想到……通过这样的读写结合训练, 一位热爱生活的盲女孩形象立刻出现在我们眼前。

3. 品析赏读, 揣摩写法。品析赏读是一种提高性阅读, 这一环节可以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 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 从修辞炼句、结构布局、表现方法等方面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与写作特色, 提高鉴赏能力和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可根据作者的精辟观点, 联系生活, 感悟生活的真谛, 提升思想境界。

(三) 学后综训, 尝试运用

1. 仿文摹写。学习完一篇课文后, 学生可以依照课文的写作方法, 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仿句、仿段、仿篇等形式训练让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

2. 拓展练笔。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 掌握了较多的写作方法后, 就可以适时拓展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 有补白类的, 如补充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活动;扩写类的;情感升华、主题提升类等。

3.续写练笔。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 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课文继续续写下去。如学习了课文《狼和小羊》后, 可以引导学生续写《当狼扑向小羊》;学习了《狐狸和乌鸦》一文后, 可以续写《乌鸦受骗后》;学习了《半截蜡烛》, 可让学生续写德国军官走后母子三人的故事……这样的练笔可以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高度统一。

4. 推荐阅读。这一环节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的学习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学习了《负荆请罪》一文, 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学习了课文《海伦·凯勒》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四) 升华情感, 文意兼得

“用心于无墨处”, 巧妙利用文本中的留白处, 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 学生会兴趣浓厚, 在练习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 让理解更透彻、更深入。如三年级《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家一起读课文, 那声音真好听!”在这里,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 采用支架的形式做一次扩写训练。如“大家一起读课文, 那声音真好听!像_____________”,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尽情说、大胆写, 发展自己的语言。这样把“写”安排在阅读教学之后, 不仅检验学生是否把课文读懂了, 而且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 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将学生读文后积蓄在内心的情感得以渲泄与释放, 从而有感而发, 写出真情实感, 圆满实现了“文意兼得”的目标。

13.语文教学要读写结合,双管齐下 篇十三

张双楼矿校

刘绍堂

怎样才能有效的提高中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呢?这是当今语文教学的瓶颈问题。

长期以来,深受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影响,为了更快地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往往采用阅读与写作的分而授之,各成系统。

如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只是进行段落或篇章的教学,强调对内容的理解。而不注意写作方法的渗透,不注意教学生如何观察事物,认识生活和表达感情。无论怎样的文章,都没有或很少从中学到写作知识,导致写作时无章可循,无法可依,贸然从事,其结果自然是费力不讨好,强调理解,忽视表达,导致学生怕作文,感到作文单调枯燥,没内容可写,感觉不到习作的快乐。

同时,在作文教学中,一些教师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指导学生作文,也只是告诉学生一些方法。形式固然有,而内容却是里外两层皮。即使修改再多遍的作文,讲述再多的方法与技巧,而效果却往往不佳。学生则往往是视之不理,更加反感上作文课,甚至无内容可写,无从下笔。认为写作是苦差事,将作文看成是一种包袱,以致于写作水平很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读与写应该紧密联系,息息相关。读是为了更好的写,写是为了更好的读,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带读,使读与写相互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中国从古代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因为阅读可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通过阅读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陶冶思想道德情趣,也有助于语言的规范。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习语言,并试着引导学生注意有意识地关注课本中的写作手法,将课内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多种写作方法。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与写作的技能。

首先,对教材所涉及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必须不断地反复阅读,细细品味文中的语言,真正地做到对文中内容有所了解,然后才是在教师指导下,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和审美享受乐趣。其次,从最根本的句子开始,重视语言的品味,更好地运用语言,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教学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尾,而且还应重视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提取”。如九年级课本里《星星变奏曲》让学生仿照这首诗“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因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部分,使学生不仅做到语句通顺,而且学会把握事物的特征,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同时,学习教材时,注意教会学生如中心句、过渡句、设问句,如何在文中去使用,并结合每次作文,让学生有重点去练习一些技巧,还有试着使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一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形象性,使文章语言优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再次,了解各种文体的特色,抓住特点来写文章,平时教学过程中,注意各种文体的基本要素的掌握和灵活使用。如学习《孔乙己》这篇课文,通过分析文中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可以了解人物所处的地位、阶级状况,以及当时的情况,知道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读书人”,通过对文中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可以了解到作者给我们刻画出了一个迂腐、可笑、死爱面子、自视清高的人。文章最后作者将人物放在一个中秋过后的寒冷季节里,使其命运更加悲惨,以及社会对他迫害很深,也通过写孔乙己,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人们麻木不仁。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试着去刻画《我的母亲》,并注意学习文中的手法,把握住人物刻画的方法,真正地感受文章,理解文章,欣赏文章,又能为自己积累一些写作的知识和技巧,真正做到以读带写,读中有写,活学活用。

还有一点:了解文章的行文结构,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是一篇文章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开头设置的新颖,有创意,也能激发读者无限的阅读兴趣,如《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开头先设置一道数字题,从四个图形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引子,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引入对所论问题的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么仿照文章结构,写一篇议论文,并学习其开头如何使枯燥的论理,变得吸引人的注意,有趣味,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阅读的技巧,而且也给自己的写作增添了亮点。这正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可见文章的形式,涉及到的一些技巧还是很有必要去学,去使用,这就要我们在读中学,在写中用。

如此说来,并不是说,好的文章,技巧用得越多越好,而文章的内容,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真情实感,以情感人,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想法,而不是矫柔造作的。如朱自清《背影》通过父亲的背影,用朴素的语言通过简单的事件,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感人肺腑的伟大父亲形象,让学生同样也写一篇《我的父亲》,选取生活中的小事,写出发自内心的,试着抓住父亲的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来展示父亲,真正做到以情动人。让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的点滴中选择好的立意,发现生活的美,以便使自己文章内容真正来源于生活,而却高于生活,而不是形同虚设的“空中楼阁”。

当然,学习语文又要两条腿走路,除了重视课内阅读的点滴培养,又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多阅读作品,多思考。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爱读书,读好书,并学习使用各种阅读方法,更快地速度去读,去获取信息,提取自己最感兴趣,最为关键的信息,真正做到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不为单纯的读而读,而应在读中学习别人写作方法,并在写中继续读,为自己补充充沛的后备能源。

上一篇:大学英语一第1次作业下一篇:作文:我的善辩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