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2024-08-0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精选14篇)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一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郎家小学张阳 教学内容 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课本第34页例题、“试一试”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 3.结合具体情境,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 4.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0和任何数相乘都等于0”的规律。 2.掌握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算理。 教学关键 创设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探索新知。 教具准备 5个盘子,15个苹果。 教学过程 一、 旧知铺垫 1.口算。(指名口答) 14×3=42×2=25+0=0+28= 32-0= 28-28=17×5=21×5= 2.竖式计算。(指名板书) 113×3= 314×5= 224×3= 学生独立练习后全班交流。 二、探索新知 1.教学0×5=? (1)设境引入。 教师摆出5个盘子,每盘放3个苹果,提问:这里有几盘苹果?每盘几个?要求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分别板书:3+3+3+3+3=15,3×5=15。 3×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回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算?用乘法怎么算?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2+2+2+2+2=10,2×5=10。 2×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口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果,继续提问:现在每盘有几个苹果?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1+1+1+1+1=5,1×5=5。 1×5表示几个几相加?学生口答后,教师再从每个盘中拿去1个苹果,问:现在每个盘子里有几个苹果?(0个或1个也没有。)要求5盘一共有几个苹果,用加法怎么列式?用乘法怎么列式? (2)列式计算。 根据学生的口答,教师板书:0+0+0+0+0与0×5两个算式,提问5个0相加得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得数(即0+0+0+0+0=0。)0×5表示什么意思?(5个0相加是多少)应等于几?(等于0) (3)推理归纳。 根据0×5=0想一想:0×6,0×7,0×8。……又是得多少呢? 学生口答后,让学生做课本第34页“算一算”3道小题,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口算结果。(0×3=0,7×0=0,0×26=0) 提问:通过刚才的口算,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归纳“0与任何数相乘,结果都是0。”的结论。 (4)小结、深化。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0乘以几和几乘以0都是得0,0乘0也得0,所以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2.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页“试一试”中1、2题。 (1)第(1)题。 此题是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并进行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这样想:因为13×5=65,所以130×5=650。这样想的学生可能已经理解了算理,也可能认为只要在65的末尾写上一个“0”就可以得到计算结果,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算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13×5和130×5这两个算式,使学生理解13个十乘5等于65个十,也就是650。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竖式算法,可先请学生板书竖式计算的.书写过程,发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种算法。 (2)第(2)题。 此题是加数中间有一个0的乘法,练习时,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再让学生公布各自的算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算法。 三、巩固练习1.竖式计算。(补充题) 240×3=150×4=320×4=105×8= 603×2=330×5=807×9=505×4= 全班齐练后指名板书,进行全班交流。 2.用你喜欢的方法算。 406×5 350×6 520×8 555×4 全班齐练后交流,交流时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你认为一个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二

一、深度解读教材, 挖掘蕴含其中的经验因素

1. 图形的模型源于生活, 呈现内隐的经验。

本课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和长方形, 激发他们记忆中已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图形是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来的。这样编排体现了经验内隐性的特点, 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由形、体构成的世界里, 学生在玩玩具、认物品时无时无刻不在和图形接触, 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几何活动经验, 而这些经验都是内隐在复杂的真实生活情境中的。因此, 我们的教学就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 通过一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经验, 进而帮助学生积累和形成新的活动经验。

2. 图形的呈现前联后延, 凸显连续的经验。

学生在一年级认识立体图形, 整体感知了“体”, 在此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建立了一定的表象;在二年级上册认识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 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在二年级下册认识了角, 知道了长、正方形有四个直角。这些前继经验都为学生认识长、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认知基础, 而学生对长、正方形的认识又成为后续内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生长点, 进而成为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新的基点。就这样, 连续的经验编织成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结构。从这样一个系统来设计本课的教学, 既要注重学生已有经验的运用, 又要关注新经验的形成, 同时要渗透后续学习需要积淀的相关活动经验。

3. 图形的特征始于探究, 彰显交互的经验。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虽属于“图形的认识”版块, 但教材中让学生量边的长度、拼三角尺的活动, 也融入了学生学习图形的测量、图形的变换 (平移、旋转) 等所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同时, 教材中大量呈现的操作活动, 如“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画一画”等具体的活动方式, 也把学生视觉、触觉、运动觉所积累的经验协同起来。交互的经验强有力地促进活动的内化, 帮助学生掌握图形特征, 形成空间观念。

基于以上的解读, 我们认为, 教材为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和积累提供了基本线索。我们的教学就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途径, 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 帮助学生形成综合数学素养。

二、优化教学策略, 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的形成

1. 聚焦与激活“原经验”, 确定教学起点。

有了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还不够, 我们还要对学生的认知起点、生活经验与思维经验有适度了解。在新课前教师对所教班级的40个同学进行了调查, 问卷及结果统计如下:

前期的调查给我们带来以下教学启示:学生已能从生活中众多物体的面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但是对于长、正方形特征的了解是最浅表的, 呈模糊状态。

怎样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新知呢?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

(1) (课件出示学校场景图)

师:观察这些物体的面是什么平面图形?

(随着学生观察抽象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

(2) “摸图形游戏”。

师:这五种图形都藏在口袋中, 谁能摸出一个长方形,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不仅考虑了长方形的边, 还考虑了长方形的角。 (板书:边角) 平面图形一般都是从它的边和角两方面进行思考的。

儿童是依靠经验开始几何学习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的。开始教师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 激活对图形认知的“原经验”。而具有挑战性的“摸图形游戏”, 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生的对话与反问则有效唤醒了学生原有的对长方形、正方形的模糊经验, 进而在对比中进一步澄清认识, 学生不知不觉中明晰了要从边和角这两个方面揭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 生成与累积“新经验”, 组织教学活动。

(1) 猜想——指向经验与知识的交汇点。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 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 进行空间想象, 并多角度地思维, 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得出结论。

师:仔细看长方形和正方形, 猜一猜, 它们的边和角可能还有什么特征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 师随机板书:

对边相等每条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观察,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长方形、正方形的角和边各有什么特点?这时学生就会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启动思维闸门, 把自己的经验与所学的知识交汇在一起, 迅速进行空间想象, 形成表象。同时学生想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就会主动参与到后续的探究活动中。

(2) 操作——搭建经验与模型的梯子。儿童空间观念的形成是经历“具体——半具体、半抽象——抽象”的阶段, 而在这三个阶段的过渡中,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供“梯子”。操作就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梯子”, 其对学生积累构建直观模型的经验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

(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师:长方形对边相等吗?四个角都是直角吗?还需要验证我们的猜想。

(同桌合作验证后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的?得出了什么结论?)

随机处理以下环节:

第一大块:长方形边的特征

【量】你量出的结果分别是多少?说明什么? (指名多人汇报。)

小结:尽管大家手中的长方形大小不同, 但是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每个长方形的对边都相等。

【折】除了用量一量来验证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介绍折的方法:

小结:通过量一量, 折一折, 我们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这个特征。

第二大块:角的特征

方法1:用直角一个一个去比一比, 发现了长方形有四个角, 而且都是直角。

方法2:先把四个角重叠在一起, 再用直角直接比一下就可以了。

上述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动手操作验证“特征”的全过程, 不仅收获了关于长方形特征的相关知识, 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操作前通过讨论验证的方法, 提高操作的有效性, 从而积累了操作前先思考的活动经验;交流时略有侧重, 重点探讨“边的特征”, 首先是量, 学生感悟到要通过大量的例证才能得出长方形对边相等, 这是一次不完全归纳的经历, 为学生积累了归纳的经验;把一个长方形对折, 观察到对边重叠在一起, 就能推理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为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推理经验。

(3) 探究——架构经验与思想的通道。探究是帮助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 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 洞悉探究中学生数学思维的本质, 架构经验与思想的快速通道。

师:你能想办法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吗?

生1:我折的方法和长方形一样, 先把正方形上下对折, 再左右对折, 发现它上下边相等, 左右边也相等。所以, 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

师:这只能说明正方形对边相等, 怎样折才能验证这两条相邻的边也相等

生2:再把它斜着对折, 上边和左边重合, 所以上边=左边, 下边和右边重合, 所以下边=右边 (如左图) , 这样一折, 我们就能得出邻边也相等了, 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生3:我还有更简单的折法。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两次, 四条边重合在一起, 说明四条边都相等。

在验证正方形四条边相等时,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运用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的原有经验——沿着两条边对折, 此时教师洞悉了探究中学生的难点, 启发学生思考:怎样折才能验证邻边相等?进而研究出最为简便的方法:斜着对折两次, 将四条边全部重合在一起。在探究的过程中, 教师着力帮助学生提升原有的数学活动经验, 将它纳入到新的认知结构中, 借助几何直观, 通过“同化”和“顺应”, 架构了探究经验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快速通道。

(4) 交流——个体经验与群体经验融合的平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极具个性特征的, 学生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领悟与转化常常受到个人学习风格的影响, 要克服个人学习活动经验的局限性, 往往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促进个人经验与群体经验的交流与融合。

选择你喜欢的材料创作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小组活动后全班交流 (有序) :

沿着方格线画 (见图1) 、用三角尺拼 (见图2) 、用钉子板围 (见图3) 、用小正方形拼 (见图4) 。

在自主创作的过程中, 学生自发运用验证长正方形所积累的活动经验, 内化特征, 呈现三种不同层次的经验水平, 第一种画是“表象水平”, 第二种拼和第三种围都是“操作性水平”, 而第四种方法拼是“分析性水平”。此时通过“粗糙与精细”“片面与完整”等的对比与思考, 在交流活动中, 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不断被激活并融入进来, 本来有缺陷的经验逐渐被修正, 粗糙的经验渐渐趋于精致, 浅层次的经验获得了提升, 新生成的数学活动经验自然嵌入学生的经验系统。

3. 总结与优化“新经验”, 注重及时反思。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的经验, 往往是模糊的、零散的, 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清晰化、条理化、系统化, 并固化在头脑中。“反思是最重要的数学活动, 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反思可以促进基本活动经验的有效迁移与变革, 给经验增加新的内容。本课的最后,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

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回忆一下, 我们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这些方法是咱们研究平面图形特征的好办法, 以后咱们还会用这些方法去认识更多的平面图形的特征。

在这样的反思交流中, 学生既理清了知识脉络, 又回顾了探究历程。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受到“验证方法多元”和“不完全归纳”思想方法的碰撞后, 数学活动经验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把研究长、正方形特征所积累的活动经验自然应用到研究其他平面图形中, 学生原有经验更加合理化、系统化。

虽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识”只是“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一叶扁舟, 但是对于如何帮助学生在此领域积累活动经验仍具有很大的启示。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内要以教材为依托, 深度挖掘基本活动经验的因素, 并以此为载体, 优化教学策略。通过参与具体活动, 直接领悟获得具体经验;通过对所经历活动的回顾反思内化经验;通过在解决新问题中重新领悟和创新新的经验, 实现研究图形世界经验的激活、生成与优化!如此, 学生在穿越图形的丛林时, 将会播撒经验的种子!

“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之一, 其内容在联系现实世界、构建直观模型方面具有其他分支不可比拟的优势, 是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儿童是依靠经验开始几何学习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的。课始教师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 激活对图形认知的“原经验”。

3.认识长方形 正方形和圆 篇三

关键词:长方形;正方形;圆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9-169-0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16-18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面、圆柱的底面,用这些形体的面画图,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初步体会“体”与“面”的联系。2、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3、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识别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4、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数学思维,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物体中分离出面,再从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经过描、分、找、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从物体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

教学准备

教师: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钉子板、橡皮筋等。

学生:水彩笔、直尺、白纸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带来一些积木,请小朋友一起动手,搭出自己喜欢的物体

2、视频展示台展示各小组作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每个小组用到了哪些积木,搭成了什么物体

3、小朋友们,你能把这些积木按形状分分类吗

指定学生分类。分完后,分别请学生说一说每种形状的名称。(三棱柱不要求说出名称,只要能区分开来就行。)

二、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1、摸一摸

小朋友,用手摸一摸你最喜欢的那种积木,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感觉到什么、有什么发现?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小朋友们刚才摸过了各种积木,请把自己的感受对同学说一说。(组内交流)哪位小朋友愿意告诉老师和同学们,你感受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小朋友们,你们能把自己发现的平平的、方方的、圆圆的画下来吗?(忽略弯弯的)自己动手试一试。也可以学书上第16页的小朋友的方法,描一描。

教师参与活动,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

2、分一分

把学生作品展示到黑板上。

(1)你能把大家画的图形分类吗?(特征比较明显,学生会很快分好类)指定学生进行分类。

(2)全班反馈:这样分对吗?为什么?

(长长的、方方的,四四方方的,圆圆的)

指着长方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指着正方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指着圆形,问:这些图形是从哪些积木上画下来的?

(3)讲解。

3、找一找

小朋友们,现在随便拿出一个积木,你能找出长方形、正方形或圆吗?

小组活动、交流。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围一围(“想想做做”第1题)

你能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吗?如果有困难,可以照着书本第17页,学一学哦。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展示:出示一个围错的正方形,让学生说出错误,体会正方形的四条边都一样长

全班讨论:能围出一个圆吗?动手试一试。

反馈:能围出圆吗?为什么?(不能,圆的线是弯曲的,钉子板围不出曲线,就围不出圆。)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2题)

刚才小朋友们描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也围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现在我们尝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学生尝试画,教师参与。展示学生围出的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3、涂一涂(“想想做做”第3题)

这里有哪些图形,如果把这些图形用颜色分开来,你认为用几种颜色合适?请小朋友先用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再数一数每种图形有多少个,填在表格里。

四、课堂总结、课外拓展

1、小朋友们,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2、请同学们课后仔细的观察,看那些地方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圆,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课堂作业

1、用下面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可以画出哪些图形?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展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欣赏图形美,培养爱护鸟类、保护环境等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即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欣赏鸟巢,激发兴趣

师: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房前屋檐下,小燕衔泥忙做窝,杨柳树枝上,喜鹊衔枝忙做窝.它们也想有个家.师:老师帮它们做了几个鸟巢,请同学们看.(课件出示)师:鸟巢漂亮吗?你想不想也来做一个? 师:做鸟巢还需要用到许多数学知识,等我们学会了本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就会做了.(二)

出示课题,交代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图形(板书课题)师:我们先来看1号鸟巢,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2号鸟巢呢? 师:我们再观察它们的面.师:1号鸟巢的前、后面和上、下面是什么图形? 师:学生回答后在黑板上贴出一个长方形.师:2号鸟巢的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贴出一个正方形)师: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同学们大胆想像,积极动手,自己研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种.(三)

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了解认知情况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长方形是什么样子的? 师:正方形呢? 师:同学们说的这些特征到底对不对呢?我们动手来验证一下.个人

2、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师:我们先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长方形纸,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验证长方形的特征.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量一量

折一折)课件

师:用课件演示对边相等.师:谁还有补充?

师:你是这么知道长方形的4个边都是直角的?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长方形有哪些特征?(学生说完后板书:有4条边、4个直角、对边相等)

3、明确“长”和“宽”

师: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相等,相对的两条长边叫长方形的“长”,相对的两条短边叫长方形的“宽”,板书:长、宽

4、验证: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真聪明,自己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征,我们就要这种方法,在小组内接着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师:哪个小组向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验证的? 师:你对他们的折法有意见吗? 师:对边折只能说明对边相等,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还需要对角折,才能证明四条边都相等.师:哪个小组还想补充?还有吗? 师:谁把正方形的特征完整地说一说?(学生说完后板书:有4条边、4个直角、4条边都相等)同桌

(四)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同学们在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生说完后,师再强调)师: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五)

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师:出示

, 这种图形是长方形吗?为什么?

师:是正方形吗?为什么? 师:象这种图形是由4条边组成的,我们叫它“四边形”.师:长方形和正方形是不是“四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是四边形,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师:出示五边形,象这种图形,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五边形)师:出示六边形,这种图形呢?(板书:六边形)

(六)针对性练习

1、快速抢答:正确判断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判断的?

2、图片欣赏:说一说由哪些图形组成

3、找身边的物体的面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正方形的?五方形的?六方形的? 师:请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多观察物体面的形状.4、想一想,最少用几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请你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5、你能找出几个长方形?

6、猜猜看?猜对了吗?

7、这样能看出吗?观察全部再判断.8、我会分:按要求摘下来,贴在黑板上.师:老师准备了几种图形,请你按要求摘下来,并贴在黑板上.9、把手中的长方形变正方形,正方形变长方形.10、在方格纸上,用学过的平面图形拼一幅画!(画完后展示几个同学的作品)

(七)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你觉得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表现得都很棒!

(八)、进行情感教育

师:同学们学会了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知识,还认识了五边形和六边形,就可以做鸟巢了.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鸟类,做保护鸟类的小卫士.星期天的时候,请同学们动手做几个鸟巢,为鸟类献上一份爱心,好吗?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相对的两条边相等;有四个直角,四个角都相等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直角,四个角都相等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的图形,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自主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在课的一开始,我就借助课本主题图---做鸟巢,让学生激起做鸟巢的欲望。然后,借助长方体学具,使学生认识到每个面的形状,从而引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趁此,我发出提问: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你都有哪些了解?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这样,就让学生顺其自然的就接近了新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把知识点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如:通过“量一量”、“折一折”和“比一比”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在学生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后,出示钉子板,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加强学生对图形的感知,同时很好地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们展示自己。这样,既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也进一步拓展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给了学生充足的用眼看、用手做、用嘴说、用耳听、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自主探索的时效性。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在利用学具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操作之前对于工具的使用没有交待到位,导致部分学生操作时无从下手,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

5.《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五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观察、探究、了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正方形纸片若干、学生准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从中找出平面图形。

观察屏幕上这些熟悉的物体,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学生预设:长方形、正方形。

观察的很仔细,数学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去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探究新知识

1、分组合作,探究特征

(1)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猜想: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师:大家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共同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一下。

2、探究特征

(一)长方形的特征

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和三角尺。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学具材料,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提示一点,可以从边和角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学生分组实验,全班交流)

1、学生展示:量一量的方法

2、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证明?(折一折)

3、认识长方形的对边

刚刚大家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两条长边是相对的,左右两条短边也是相对的,我们给相对的两条边起名叫对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

4、认识长和宽

我们把长方形较长的边叫做长,较短的边叫做宽。(板书)

5、研究角的特点

4个角都是直角

小组合作利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研究长方形角的特点。

通过2次对折,只需量一次就能证明4个角都是直角。

6、总结长方形角的特点

(二)正方形的特征

1、小组合作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每个组把正方形纸片找出来,借助老师提供的直尺和三角尺,一起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

师:我们给组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起了个名字叫做边。

2、总结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课件)

3、比较特征

师:仔细观察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他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有想法了吗?同桌二人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长和宽一样,变成正方形。我们可以说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

4、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三、解决问题

(1)判断

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

(2)要在信封里放一张纸,它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纸(课件显示)

(3)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格数相同,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吗?(提供方格纸)

四、总结

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比较。教具和学具准备

1、教具:课件、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各一张(白色)、粉红色长方形纸一张、方格纸一张

2、学具: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白色)、粉红色长方形纸一张、方格纸一张、16个小正方形、8根小棒、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电脑显示校园风景照、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学校宣传牌(配音乐)。教师:我们的学校象是一个绿色的大花园,在我们的校园里随处可见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宣传牌,它们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锻炼身体,要注意安全,要好好学习,要爱护绿化,要文明守纪,学习生活在这样的大家庭中,你们快乐吗?今天,我们的数学课就从这些宣传牌说起。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宣传牌)一起来看这些宣传牌,你能根据它们的形状分一分类吗?

哪些牌子的面是长方形的?(逐个显示长方形框)

那剩下这些牌子的面是什么形状的呢?(逐个显示正方形框)

2、讲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他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出示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一)研究什么

老师想听听看,你们想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什么呢?大家想要研究的真是多,今天我们暂时先一起研究它们的边和角的,好吗?(板书:边、角)

(二)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教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老师黑板上也有一张纸,看,是什么形状的?(把纸拿在手里)我们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出示:四条边 四个角)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2、验证。

教师:你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用什么方法证明一下呢?请小朋友自己先考虑一下,然后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用你们想好的方法找出长方形边的特征和角的特征。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的研究最有说服力。

(教师巡视指导)

3、反馈。

教师:你们的研究有结果了吗?(1)认识边的特点。

我们先来说一说边的特点。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呢?(量一量)你量出来的结果分别是多少?果然,你量出来的数字是可以说明问题的。哪些小组也用了量一量的方法?你们得出的结论和他们小组一样吗?

提问:其他小组呢?你们用的是什么方法,能介绍介绍吗?(教师板书方法:折一折)你是怎么折的呢?能折给其他小朋友看看吗?(学生上前面来折)哦,老师明白了,通过折一折,我们发现长方形的这两条边完全重合,所以相等。那另两条边呢?我们一起来折一折,这两条边也完全重合,说明这两条边也相等。小朋友真聪明,看来,折纸也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数学知识。

讲述:老师告诉大家,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左右两条边,是具有相对关系的两条边,我们可以叫它们是一组对边。

带领学生说:这是一组对边,这是另一组对边。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师: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我们可以怎么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这两条是对边吗?我们一般把这两条边称为邻边,那它们相等吗? 师:我们把相对比较长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长”,比较短的这组对边的长叫做长方形的“宽”。

谁到老师的黑板上来指一指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有几个长?有几个宽?

(2)认识角的特点 教师:刚才我们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认识了长方形的边,现在我们来看长方形的角。

提问:你们发现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呢?能比给我们看看吗?

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3)辨析

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块宣传牌,(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宣传牌)它也是一个——四边行,看看,是长方形的吗?为什么?(它的角不是直角)

讲述;看来,要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的,既要看它的边,是不是——对边相等,还要看它的角是不是——都是直角。

(三)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张正方形的纸,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折、量、比)

下面,就开始吧。学生动手操作。

反馈:你发现正方形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投影演示。

提问: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的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相邻的边——不相等,而正方形的每条边都相等。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拼摆图形。要学生说说有几种拼法,怎么拼的?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提问: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拼出的这个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提问:你拼出的这个图形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用16个小正方形能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吗?

2、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1)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拿出这张粉红色的纸,看看,是什么形状的?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2)如果老师要请你在这张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会不会折?先别动手,猜猜看,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3)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折一折。

(4)量一量,你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 提问:四条边都是几厘米?

(5)如果要把这个正方形再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该怎么办?这时候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折一折再量一量,看看我们想的对不对。

3、围长方形、正方形

(1)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材料袋,打开看看材料袋里有些什么?数数有几根?量量看,每根小棒长几厘米?(5厘米)

(2)你们能用这8根小棒摆出长方形或正方形吗?(3)小组活动。

(4)指名演示,并说出摆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

4、设计宣传牌。

讲述:这是一张方格纸,每一小格都是什么图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都是1厘米。(虚线格)下面,我们一起在方格纸上设计一块宣传牌,要求这块宣传牌的形状必须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在宣传牌上要有一条宣传标语,我们来比一比谁设计的宣传牌最出色。

学生设计宣传牌。

展示,谁先来介绍一下你的设计?你设计的宣传牌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或边长是多少?)上面写了一句什么标语?

7.《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A-

0070-02

“教学,其实是教师引导的艺术。”这句话凸显了有效引领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教师灵活的指导、精准的掌控、适度的点拨不仅能改善课堂的质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走到学习的最前沿,成为自由的探索者、快乐的创新者。在此,笔者结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教学实例,谈谈科学引领对改善学习状态,提升课堂质量的几点看法。

一、善假生活元素,促进感性积累

课件展示:火柴盒、文具盒、牛奶盒、墨水盒、长方体的模型等实物。

师:你们见过这些物品吗?

生:见过。

师:说说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类物品呢?

生1:电视柜也和它们一样。

生2:积木。

生3:……

(学生激情高涨,教室里议论纷纷,这样的场景持续了3~4分钟才有所缓解)

师: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学具,向大家介绍你的认识和想法?

(生答略)

师: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长方体,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议一议,把你的发现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讨论一下。

(教室中学生的表现千姿百态,有的兴奋地东张西望,有的在小组中打打闹闹,有的呆呆地眼瞅着面前的长方体,有的手拿长方体茫然地转来转去,有的旁若无人地做起小动作,时间就这样过去了几分钟,要求进行汇报交流时,只有寥寥的几个学生举手)

生1:长方体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真的都是这样的吗?

(学生不知道回答是对是错,只能呆呆地坐在那儿)

生2:(手举着一个药品盒)长方体这两个面是正方形,这四个面都是长方形。

师:长方体的这些面还有什么特征呢?(学生默然无语,甚至有的学生干脆低头玩自己的物品)

师:(有些着急,用手势比划)仔细观察长方体的上下面、左右面、前后面,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思考:

教者的设计意图是非常明显的,采用的模式和策略也有可取之处。但课堂的状态却不尽人意,究其缘由,笔者以为教师的引导乏力,针对性不强,启发不利所致。面对同样的格局,我们也许只要稍加改变,就会收获意外的精彩。如当学生找出同类物品时,可追问深化所举例子的共性,以强化对形体表象的感知。“想想列举出的物品,它们都有几个面,你看到的是什么形状?”这样的追问会比“从外形上看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特点?”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的研究,引发学生比较、思考和辨析,为后续进一步认识面的特征提供最为直接的积累。

二、科学驾驭资源,加速认知建构

这是一个较为新奇的师生共同实践的教学情境。利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豆、小刀,师生共同操作研究。切一刀得到一个面,切第二刀得到第二个面、一条棱,切第三刀得到第三个面、三条棱、一个顶点,再切三刀得到一个长方体。

师:下面进行切长方体比赛,看谁切得既快又像(学生切过后,展示切出的长方体)。

师:看一看,比一比,谁的像长方体,谁的不像。不像的理由是什么。

……

师:简单的操作中蕴藏着许多数学奥秘,到底是什么呢?回顾切的过程,一刀能得到什么?两刀呢?三刀呢?回顾实践的过程,探究长方体的思路非常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今天我们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来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最多、最科学。

在教师的指导和提示下,学生满怀热情地研究起长方体。虽然整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但毕竟有方向,兴趣就会高涨、学习就会投入、活动就会有效。

教学思考:

借助于切土豆的游戏,学生在切的活动中获得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为后续的总结归纳积累了丰厚的感性认知。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促使学生在切土豆活动中,初步感知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为下面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利用比赛,通过“快”“像”两个评价标准,使学生的手、脑充分动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切长方体的活动中,逐步建构长方体的特征,在经历回顾反思中逐步深化表象,触及知识的本质,紧接着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方法,从面、棱、顶点三个维度研究长方体的特征,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自己要从哪里研究,研究什么,怎么研究。一方面教师提供了知识与技能的支持,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促进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再则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训练。整个学习过程融合了观察、思考、交流、操作,学生兴致盎然,人人体验到自主探究的乐趣。

通过两个教学片段的反思,笔者深深领悟到:引导是教学有效的法宝之一,要求教师的引导既要“到位”又不“越位”,适度必然会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引导不到位,看似学生主体彰显了,活动时空释放了,但学生的学习是茫然的、低效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与探索,学生的发展就会大打折扣。同样,教师引导越位,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丧失,活动就成为流水线上的操作,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时空是不存在的,学生会逐渐麻木,就会丧失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学生的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因此,适时、适度的引导,灵活的掌控,才能呈现教学的精彩。

8.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八

教法与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材分析:在学生初步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重点难点;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目标:

1、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教具准备:挂图,学具 教学活动设计;

一、一、导课:

二、1、播放《春天在哪里》的课件。师生拍手唱。

三、2、师:春天美不美啊?细心的同学把美丽的春天给画下来了,咱们一起看一看吧。实物投影出示生(课本情境图)画的图。

四、师:看着这些画,你想说点什么?

五、生1:他画的很漂亮。

生2:我看到他画的树是用的长方形和三角形。(树上挂着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的牌子)

师:这位同学观察的真仔细,我们送他点掌声!谁还想说。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图形,这些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说说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这些的图形?生说。

师: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图形,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正方形和五边形的特征)

二、探求新知:

(一)师: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材料,在小组内研究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出示合作要求:

1、用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用三角板量一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

3、探究出五边形有什么特点。

(二)小组合作:

(三)汇报交流:

先汇报交流长方形的特点(生汇报,师板书,并总结长方形的特点)汇报交流正方形的特点(生汇报,师记录正方形的特点)

正方形每条边都是()厘米,一样长,用三角板量后,我们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师:总结:下面我们通过大屏幕来回顾一下,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长、宽,特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师问: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边说边课件演示。(正方形同样)(找相同点,不同点。)

找出生活中的五边形。(比较长方形正方形五边形的不同)

三、课中休。

师:下面我们来休息一下,来做个小游戏。老师说你猜。它有四条边,边长都相等,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它有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是什么图形(长方形)

四、练习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面请同学利用你手中的材料创造你喜欢的图形。可以用钉子板围,也可以用纸片折一折。展示:

9.《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九

活动设计背景

小班的幼儿略微有了粗浅的几何概念,这一阶段的幼儿通过老师引导能正确的认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他们不是从这些形状的特征来认识而是将其和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体相对照。因此,我让幼儿在游戏中探索中对图形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比较,想象动手等形式感知图形的不同特征。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图形的基本特征,创设愉悦的游戏情节。

2、运用多种感官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的观察力,激发幼儿的探索能力。

3、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圆形三角形和方形的认识和区别

活动准备

小动物的图片,几何图形组成的图画和三种几何图形卡片若干。

活动过程

一、1.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你们拼拼图,你们愿不愿意图?随后,我会出示用这三种图片组成的各种图片展示给幼儿,激发幼儿的兴趣。!出自:快思老.师!我会和幼儿一起继续通过想象摆出各种图形。

2.提问;这么多好看的图形你们知道它们使用什么图形组成的吗?

3.幼儿回答完我会根据小朋友的回答用儿歌的形式把三种图形的特点 和名称说给小朋友们听。

二、用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认识三种图形。

1.游戏;摸一摸。用摸得形式让小朋友体会这三种图形的不同之处,并说出图形的名称。

2.游戏;谁的本领大。出示由图形拼成的各种图案让小朋友找出是由什么图形组成的。

3.游戏;小动物找家。出示小动物图片,我会告诉小朋友它们哭了,原因是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请小朋友帮帮它找找它们的家。例如;我会扮演小动物说说自己的房子是什么形状的,请小朋友来帮忙。

4.游戏;找图形宝宝。在教室地板上摆放三个图形宝宝,我喊口令小朋友找图形站好看谁找的快又好。

三、结束。今天我们玩得很开心,小朋友们能告诉老师你们都认识了什么图形,它们都有什么特点?你们回家观察一下,你家里什么东西是由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组成的,明天来了告诉老师。

四、放排排队的歌,带小朋友去卫生间。

教学反思

当我进行实际教学过程时,我从孩子们身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1.幼儿对各种图形非常感兴趣,幼儿对身边的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有渴望了解图形宝宝的欲望 2.在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很活跃,能把自己发现的主动地告诉老师和周边的小伙伴,使幼儿的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发展。我还从孩子们的操作中,1.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乐于参与,积极发现。2.孩子们兴致浓厚,也愿意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参与。我觉得我原来的设计可以这样的调整:幼儿自我操作时间不足,没有创设幼儿合作交流的机会,语言还要精炼等,在以后组织活动的过程中我应加以改进,为幼儿传递良好的语感,培养幼儿善于表达的能力。

10.《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经历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猜想—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事物之间都是有内在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让学生通过对数学内在规律的探索,来感受数学的魅力,体验成功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观察比较,探究得出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长、正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小正方形、方格纸、少先队标志、小长方形若干、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1.情境提问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再一次向兔子提出了挑战。乌龟和兔子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看谁能赢?(课件:龟兔粉刷墙面的情境: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学生会出现争议, 教师引导: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生:要先知道它们粉刷的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些。)

师:如何知道他们哪个粉刷的墙面面积大?(让学生明白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较麻烦,不便于操作,要找到一种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方法)

2.揭示课题

二、 导学

1.初步感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方法引导。

师:(出示少先队队长标志)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你们能准确测量出它的面积吗?

⑵独立测量面积。

全部学生分两部分用两种不同方法(一种用面积单位、一种用透明方格纸)测量出少先队队长标志的面积。

⑶汇报交流。

问:用透明方格纸测出的面积是多什么?

师:这位用学用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测的,说一说你测出的面积是多少?(投影出实物)

⑷观察比较。

①提出猜想。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长方形标志的面积,但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用方格纸和小方块测量面积时,沿长都是摆7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沿宽都是摆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这说明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②引导探究。

师: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7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呢?也就是“标志”的长是7厘米,宽呢?(课件出示:长7厘米、宽6厘米)

③初步得出结论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标志”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

2.深入探究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⑴小组实验:(小组学具:提供一个小长方形、一张实验统计表)

师:是不是所有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的积呢?同学们想不想再研究几个长方形?好,下面我们分小组来进行实验。

操作提示:

①由组长分工指定测量、记录及汇报人员。

②测量、计算出长方形的关数据并填入表中。

③交流并写出验证结果。

⑵每人自选一个长方形测量并验证。

⑶为什么长方形的面积都等于长乘宽,是巧合吗?(学生讨论)

⑷总结方法。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⑸巩固迁移(单位:厘米)

课件演示长方形的长边逐渐缩短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口答。

师:这时的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它又叫什么?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

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师:根据这一方法,要求正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

做一做:测量正方形手帕的面积

(6)小结:引导学生回顾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过程。

三、 尝试练习:

看图口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四、 深化练习:

1.龟、兔问题。

现在怎样判断谁赢了?(在学生说出应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时,教师出示兔子粉刷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3米和1米,乌龟粉刷的正方形的边长是2米。)

2.计算学校篮球场全场和半场的面积。

3.一块长方形菜地的宽是3米,长比宽多2米。求它的面积。

五、 开放练习:(课件出示兔子的家)计算兔子家的窗户的面积。(已知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是3分米)

11.《认识正方形》教案 篇十一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己动手研究了长方形的一些知识,那么正方形的角和边又有什么特点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2)汇报交流: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互相说)

(3)教师总结.我们用了同样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一些特点,也就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继续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师问: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都有四条边,但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3)引导学生揭示四边形的概念.

由四边形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4)初步练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能找出什么图形,你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

(2)投影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有4个角,4条边.

教师明确:这些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这些四边形相对的边之间的宽度总是保持一定的(用直尺演示出对边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借助方格来看一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它的边和角的特点.)

(3)小组研讨,汇报总结.

平行四边形 角:4个

边:四条 相对的边相等

(4)利用学具摆2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

(5)学生拿出制作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框的学具,用手拉它的一组相对的角.如图:

讨论: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

引导学生: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都是相对的边相等.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而捏住长方形相对的两个角的顶点一拉,它就不是长方形了,是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平行四边形的角一个变成直角时,四个角就都变成直角,这时平行四边形就又变成了长方形了.【演示动画变化的图形】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要求:利用手中的小三角形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4个小三角形)

2.利用手中的七巧板摆一些漂亮的图形,再给它起个名字.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七巧板

游戏目的

帮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培养空间关系的认识能力和想象能力.

游戏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各种各样的图形,如: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

游戏过程

1.学生按下面三个要求拼图:

①用任意两块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

②用任意三块图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学生自由拼图,可以拼几何图形、建筑物或其他图案,在规定的时间里谁拼得的图形多,谁就是优胜者.

注意事项

等分长方形的奥秘

活动内容

让学生用折纸的办法把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

活动目标

1.通过折、画、讨论、猜测、验证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掌握用一条直线等分长方形的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探索未知的方法.

2.运用分组的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并初步掌握实例分析综合思考提出猜测推理验证这种探索问题的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探索出能等分长方形的直线的规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活动准备

1.教具:长方形纸若干张、教学课件.

2.学具:直尺、小刀、水笔、大小相等的长方形纸片约10张.

活动过程

1.折一折,把长方形平均分成大小相等的两份.然后用直尺沿着折痕画出直线.试一试,你们能折几种?

(1)请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注意互相分工合作.

(2)长方形纸片在信封里.

(3)动手折纸时间为3分钟,比比看,哪组同学画得又快又对又多?

2.反馈交流:指名上台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分了几种?是哪几种?然后老师把把相应的折法张贴在黑板上.

3.探索规律.

师:这样的直线还有吗?还有几条呢?我们先不忙下结论,还是先来研究这些已经知道的直线有什么共同特点.

(1)将你们小组等分的长方形纸片2张重叠,并把重叠的长方形纸片拿起来,对准强光处照一照,然后3张、4张逐渐重叠,你发现了什么?

(2)课件显示各种等分长方形的直线相交于同一点的动态过程.

(3)引导学生小结:等分长方形的直线都相交于长方形内的一点.

1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十二

河西小学 胡丽云 2016年12月2日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室或类似的生活场所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感知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相比较,体会相互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边长等概念。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因此,本节课的关键是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能在方格纸上,正确的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及空间想象能力。教学重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一、这节课,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首先,用复习引出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舞台。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我能够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在动手实践前,首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再进行探索验证,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

3、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生得出长方形的特征后,紧接着小结“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的?”然后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总结出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二、不足之处:

1、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

2、,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1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案 篇十三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掌握它们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交流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谈话导入

1.谈话交流

师: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四边形),这些图形你们认识吗?这些图形各有几条边?(指名回答)

师:这些图形都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四边形。再来观察一下,这些图形各有几个角?(4个角)谁上来任意选一个图形数给大家看一看?

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在一些四边形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说一说、数一数它们各有几条边和几个角,以此激活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打下基础。]

二、亲历操作,探索新知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长方形边的特征。

师(出示长方形纸片):这是什么图形?(长方形)老师课前给你们准备的图形中有没有长方形?举高一点,给大家看一看。

师:刚才我们说长方形有四条边,大家用手摸一摸、数一数。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特征呢?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去发现长方形的特征,动手前先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的操作提示。(指名读操作提示)

出示操作提示:①折一折。对折长方形,说出你的发现。②量一量。量一量长方形各边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③分工协作。根据操作方法分成两组,一组同学动手对折长方形,看看长方形的四条边有什么关系;另一组同学用直尺量一量长方形的四条边,量的时候记录数据,看看会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师:请每组推选一名同学上台展示,向大家说说你们组通过折或量之后,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征。(学生展示交流)

师:两组同学发现的特征是不是一样?(一样的)老师这里也有个验证的方法,给你们验证一下,好不好?(利用课件演示,帮助学生验证发现)

师(介绍对边):上下两条边就是相对的两条边,我们一般称它们为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相对的两条边,也叫对边。上下两边、左右两边相等,我们可以说成对边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通过折一折发现对边重合,再通过量一量发现对边长度相等,然后交流概括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折一折、量一量活动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在交流反馈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2)研究长方形角的特征。

师:我们研究了长方形边的特征,那它的角有什么特征呢?刚才我们说长方形有几个角啊?(板书:四个角)那四个角都是什么角呢?(直角)我们来动手做一做,看看它们是不是直角。

师:下面请每个同学拿出三角板,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比比看长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板书:都是直角)

生1:用直角一个一个去比较,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生2:我通过折一折把长方形的四个角重叠在一起,再用三角板的直角直接比一下就可以了。

师(小结):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对三角板的已有知识经验,让学生动手探索、发现、验证长方形角的特征,并在学生比一比的过程中适当指导操作的方法,提高学生操作的有效性,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什么图形?(长方形)长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生答略)那么,正方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它。

师:猜猜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生答略)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动手验证一下。

分组验证:第一组同学动手折一折、量一量,验证正方形的四条边是否都相等;第二组同学验证正方形的四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验证,再全班交流)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正方形的四条边是不是都相等,四个角是不是都是直角。(电脑演示)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已经探索发现的长方形特征,引导学生通过迁移猜想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动手验证、交流归纳、得出结论的过程,从而掌握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

3.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共同的特征

师:刚才我们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现在我们整理一下并填到这个表格里。(出示下表)

(学生回答,多媒体同步出示)

师:长方形的边和角与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点?

[设计意图: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与角的特征,并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整理到表格里,让学生感受到表格整理信息的条理性、系统性,有利于学生通过比较发现长方形与正方形特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4.教学边的名称

师:长方形有几条长边?这两条长边,数学上叫做长。这两条短边就叫做宽。那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呢?

师:正方形的边也叫长和宽,可以吗?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为了和长方形的长有所区别,我们就叫它为边长。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我们尝试做长方形和正方形,好吗?现在请同学们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生动手操作)

师:说一说,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一年级时凭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直观认识,在钉子板上围过这两种图形,现在再次让学生紧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思考、操作并充分交流做法、想法,深化了他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2.用三角板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与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生动手操作)

师:为什么这两个三角板拼成的是长方形而不是正方形呢?(指名说一说)

[设计意图:用三角板拼长方形和正方形,既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又让学生体验到长方形、正方形与直角三角形之间是有联系的。]

3.数长方形的个数

师:下图中共有多少个长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意识到由内到外或从外到里有序的数,可以有效避免出现遗漏、重复的现象。]

4.欣赏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出示门、数学课本、二人转手帕等图片):这些物体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的?

师:如果这个门的表面不是长方形,角不是直角,对边不相等,门还能关得紧吗?如果我们的课本表面不是长方形,它还美观吗?二人转的手帕不做成正方形,它还能旋转成圆形吗?

[设计意图:运用学生身边的事物为素材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四、总结归纳,畅谈体会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呢?

(责编杜华)

1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篇十四

大丰市小海镇中心小学

陈卫玲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教材第58-60页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教材先让学生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再引导学生通过对长方形、正方形纸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然后再把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行比较,体会相互之间的联系,揭示长方形的长、宽以及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作奠基。教材在“想想做做”中安排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交流,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知并初步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正方形、长方形纸(大小不一样)

尺子

钉子板

每个人6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 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教学设计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在探究交流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设计思路:

⑴动手操作,小组交流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⑵全班交流,集体感受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⑶观察比较,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点。⑷自主学习,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名称。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出示教学情境图,(例题的图,有国旗,黑板,课桌等),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图中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回答后继续提问: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

谈话: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合作探究

1、提问:老师想听听看,你们想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什么呢? 交流后,师明确可以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入手进行探究。(板书:边、角)

2、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⑴猜想 谈话:

教师: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摸一摸它的边和角。

我们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几个角?(出示:四条边

四个角)

请仔细观察这个长方形,通过你的观察,发现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 ⑵验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问:你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分组活动。⑶交流、总结

问: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的? 如果有同学说用尺子量的,可以让他演示给大家看看,然后进一步推广引导学生也动手量一量,进行验证。问:“还有别的方法吗?”或者“没有测量工具怎么办验证呢?”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状来验证猜想。⑷认识对边。

谈话:大家看一看,长方形的上下两条边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谈话:正因为这两条边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就称它们为对边。长方形中除了这组对边以外,还有没有其他对边了? 学生回答。谈话:因为长方形的上下两边是对边,左右两边也是对边,所以我们刚才说的“上下两边相等,左右两边相等”就可以说成“对边相等”。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⑸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

问: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3、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1)谈话:老师这儿还有一张正方形的纸,你们想不想知道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你想用什么方法去研究正方形的特点?(折、量、比)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2)学生动手操作

(3)反馈:你发现正方形有什么特点?你是通过什么方法知道的?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2)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3)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5、认识各边的名称。

谈话:为了更好地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要给它们的每条边都取个名字,长方形较长的边叫什么呢?较短的边呢?正方形的边呢?

谈话:大家把课本打开到59页,看看书上给它们取了什么样的名字? 学生阅读课本。指名回答。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围一围。(每人一块小学具钉子板,皮筋若干,每个组一个大钉子板)要求:每人先在自己的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然后每个小组合作在大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且派代表拿前面展示。

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代表说说他们组的图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并且引导其他组的同学根据特征进行评判,表扬正确的,纠正错误的(有错误时给机会让自己组同学调整),帮助全体学生巩固对特征的认识。

2、折一折(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1)师:下面,请大家跟老师一起拿出这张粉红色的纸,看看,是什么形状的?量一量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2)如果老师要请你在这张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会不会折?先别动手,猜猜看,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3)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折一折。

(4)量一量,你折出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几厘米? 提问:四条边都是几厘米?

(5)如果要把这个正方形再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该怎么办?这时候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几厘米?

折一折再量一量,看看我们想的对不对。

3、拼一拼。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要学生说说有几种拼法,怎么拼的?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提问:你拼出的这个图形为什么是正方形呢?

(3)用16个小正方形能拼出不同的长方形吗?

4、量一量、填一填(即想想做做第5题)独立先量一量,再填写到书上。交流汇报。

5、画一画。

(1)做P60页“想想做做”第7题: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2)交流:(实物投影)

要求说出图形的长、宽或边长。

上一篇:多音字近反义词复习下一篇:2024年医院门诊年终工作总结 (4000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