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2024-09-16

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共12篇)

1.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一

浅谈和谐稳定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

【简单介绍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国家主席、党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向世界宣示“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换届完成,习近平同志再次畅谈“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确,大步向前的中国,就像一个充满活力的“梦工厂”。中国梦的提出,极好地契合了当今中国的现状与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在此刻再度掀起中国梦的热潮,定能极大地鼓舞中国人民以高涨的热情投身祖国的社会主义伟大建设。

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实现“中国梦”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其间的荆棘坎坷是难以想象的。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会触及到各方矛盾,因此构建和谐社会,营造安全、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同时,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也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中国梦比作一幢高楼大厦,社会环境就是房屋基础,只有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屋基才能坚固牢靠,大厦才能高高耸立。只有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

【和谐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首先,和谐稳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开始了屈辱的历史,从此也开始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也就是开始了中国梦的历史。中国梦是国家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中国道路最终都要落到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上。这是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的。在我看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国家制定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和实现中国繁荣富强的历史进程。这一进程也极好的证实了政治稳定在带来良好结果,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的和平稳定的政治局面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历史飞跃性的发展,这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难以想象的,并令中国人民兴奋不已的。动荡的社会是不会有社会进步发展和人民幸福指数的提升:正如位于亚洲西部的叙利亚现已成为“阿拉伯之春”政治动荡的“重灾区”之一,而伴随而来的还有人民生活水平及生存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战争或国内政治的不稳定带来的只有苦难和社会发展的受限,而不会给国家和人民生活带来福音和利益。因而现如今我们再度掀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热潮,必须吸取前车之鉴,以政治稳定维护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实现中国人民的梦想保驾护航。那么我们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自觉做好监督反馈,一切为保证中华民族的飞速、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为实现我们的中国梦服务。

俗语说,“安居乐业”,安居才能乐业。人类社会发展史证明,一个相对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提高进步,经济繁荣发达,文化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科学发明科技创新必不可或缺的社会条件。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这样的一个条件和环境。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既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实步骤,也是为实现中国梦所作的有效努力。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认真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从努力打造一个相对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入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激发人们为努力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热情。没有社会的相对和谐、稳定,一切都是空想,实现中国梦就无从谈起。

【和谐稳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和谐稳定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梦的内涵和外延十分确切、简明,就是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的展览时所精辟阐释的: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其本质是人民的企盼和诉求。中国有13亿人口,个人愿望可能千差万别,但一个共同愿望,概括起来,就是希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中国梦,就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苦难的中国人民,历经沧桑,人们对社会的动荡、分裂所带来的苦难感同身受。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因此中国民众深知和谐社会的可贵。构建和谐社会,是人们的共同理想和愿望,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促进社会和谐,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人们共同企盼的目标和结果。

中国梦的独特指出就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谐梦,根植于中华文明“和谐”的传统思想,同时社会和谐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社会利益变化迅速,社会结构也在发生许多新的变化。能否保住、巩固改革开放成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看社会是否稳定,发展是否和谐。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中国的最大政治。俗话说: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和谐稳定的生活是群众最大的期盼,也是人心所向。

当然,中国梦除了和谐稳定的目标以外,还有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很多方面的目标。而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是互相促进的。从这点上来说,实现和谐稳定,又是其他目标实现的条件,是中国梦实现的条件。社会和谐稳定,人们生活得心情舒畅,工作的激情得以迸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得到更好的调动,有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更好更快发展,同时能够促进整个社会的更好进步。

在新形势下,人民群众期盼更平安的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因此我们更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积极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完善和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实现和谐稳定?】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首先必须树立稳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步,必须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无不向我们生动昭示着这个道理。正因为如此,人民日报曾专门撰文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而稳定是硬任务,是第一责任。深刻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稳定是第一责任”的重要论述, 首先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稳定观,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的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指导思想、思维方式、实际行动上实现新的转变,真正以主动的态度、科学的理念、有效的方法,从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来思考、谋划、改进维护社会稳定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必须深入开展维稳工作。要针对治黄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新焦点,抓住维稳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早谋划和部署敏感节点的维稳工作。全面落实维稳措施,全域覆盖重点地区,全员掌控重点人头,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依法加强信访管理,加快建立信访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信访工作健康发展。作为XX的窗口,黄河流域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每年中外游客XX余万人到黄河,其中不乏极个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黄河这张名片做文章,一定要做好这些人的稳控工作,在正规渠道力量不够的时候,就要发动周边干部群众。XX乡与XX县接壤,情况复杂,属于我县比较偏远的乡镇,也是我县维稳工作重点地区。敏感时期,流动僧人和外来人口进入相对较多,一定要配合乡党委政府做好稳控工作,不可大意。不出事则罢,一旦有事,对黄河流域的稳定发展将产生难以估计的影响。因此,大家都有一个共识,黄河不能乱,稳定团结的环境得来不易,一定要珍惜。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必须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任何社会都存在形形色色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要义在于及时发现矛盾、正确处理矛盾,使矛盾妥善解决而不至于激化成为社会危机。习近平同志的有关论述,高度概括了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内容和特点,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具体举措,与胡锦涛同志著作中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五个方面的重大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重要论著的思想一脉相承,为我们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指明了方向。妥善地解决这些矛盾,是保持社会相对和谐、稳定的前提和根本。当下,特别要积极关切社会热点难点,妥善回应各种诉求愿望,务实解决人民群众实际问题,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极力排除各种杂音、噪音的干扰。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群众的利益诉求,加强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妥善处理基本民生保障、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涉法涉诉信访等方面的矛盾隐患,切实抓好XX等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把人员稳控在当地,防止个别诉求演变成群体性事件,防止局部性问题演变成全局性问题,引导群众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或平等协商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必须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把城乡社区管理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不断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深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群众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大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深化群防群治工作,扎实推进平安创建活动。

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必须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要注重把民族团结视作经济协调发展、社会持续稳定的基石,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思想,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着力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坚持做到以各级班子的团结带动干部队伍的团结、以干部队伍的团结带动各族群众的团结,坚决维护各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2.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二

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迅速被整个中国社会所认同, “中国梦”是当下主流的政治话语和百姓们热议的话题。那么, 什么是“中国梦”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中国梦”的实现, 依附于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责任心。强劲的精神能量可以增强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和意志力。可以说, “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先进文化的建设。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兴国之魂”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结晶。先进的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名族拥有共同梦想并为之奋斗而实现的前提。“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些千古名句可谓是中国“兴国之魂”的一瞥, 激励着中国人的富国强民之心。

社会文化越是先进, 人们越是追求真善美, 抵制假恶丑, 越是刚健有力, 自强不自, 越是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社会文化囊括的核心价值观念、道德伦理思想等决定着实现“中国梦”的前进方向, 它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强劲的精神动力。

2 高校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学校园文化对内构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凝聚力, 对外则担负着推动社会开放与发展的使命。”[1]可见,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校园文化的好坏关系到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 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从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不可忽视, 它位于社会文化的高层。高校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1 社会文化的本质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社会文化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 而文化的核心就是价值。中国当代的先进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社会主义价值核心体系是包括高校校园文化在内的全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指导思想。

现阶段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是一种社会理想。社会理想对于一个国家和政党来说, 是一面旗帜;对于一个民族来说, 则是前进的方向。所以在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 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 使他们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不忘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结合起来, 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力量。

2.2 高校校园文化是先进社会文化形成的有效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当代青年所树立的意识, 就会形成今后整个民族的价值观, 从而影响到社会文化能否始终朝着先进的方向前进。

高校校园文化位于社会文化的高层, 会对社会文化产生很强辐射及示范作用。这不仅表现向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 还表现为在文化建设的模式上为社会提供范例。[2]

3 高校校园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高校校园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整个社会文化起着示范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将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

3.1 高校校园文化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一旦形成, 就会形成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 进而形成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正确舆论导向的文化氛围和大学精神。谋求个人与集体的和谐、激发人的自觉精神和潜能、调整规范师生言行的精神力量, 它明确地对违反预定价值规范的思想和行为予以拒斥, 对符合者则予以接受和褒扬, 有明显的导向性, 引领师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3]唯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才会将中国梦的实现视为己任, 为这个梦的实现努力向前。

3.2 高校校园文化提高师生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当今时代,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 能塑造出具有凝聚力的大学精神, 这是学习、工作、生活追求的主导力量。并能从各方面把大家团结起来, 从而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共同的目标而并肩作战。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要有这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为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和奋斗。

3.3 高校校园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健康优秀的校园文化将引导教师认真教学, 学生努力学习。从而, 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合格优秀的毕业生走向社会, 他们将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 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科技文化技术支撑。此外, 高校文化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促进社会文明, 这是其他机构、领域和其他力量所无法替代的。校园文化孕育出的一些新思想、新观念将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当我们国家的经济更发达了, 社会更进步了, 那么我们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目标就越近了。

参考文献

[1]寿韬.大学校园文化的设计与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4.

[2]汪丽娜.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功能研究[D].河南大学, 2011.

3.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在深入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伟大的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动力源泉。习近平主席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这阐明了中国梦互相关联的三个层次:国家富强的中国梦、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和个体幸福的中国梦。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中国梦、民族层面的中国梦,还是个体层面的中国梦,其实现都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 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是激励人们奋勇前行的美好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有机联系,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各领域,印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方向,同时兼顾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实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有机统一。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只有加上民主,中国才能前进一步”[2]。这是我国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梦实现的必由之路,这八个字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综合的健全的价值标准。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国家富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因此,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倡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标志。中国梦的本质内涵体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和社会和谐。其时代特征表现为:其一,在实力上进一步提升综合国力。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全面发展,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科技获得更大进步,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其二,在幸福感上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党的十八大着眼于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出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与改善民生,为中国梦增添了美丽的幸福光环。其三,在文明建设上进一步复兴中华文明。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文明格局升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提升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其四,在价值追求上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不断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的基本价值尺度[3]。“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不渝地追寻着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断推进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落脚点就在于为人民服务,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崇高理念,最终促进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倡导,也是实现中国梦的社会目标。

今天的中国梦,是一幅多彩的蓝图,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中国梦的社会目标。中国梦所要实现的社会目标是创设一种适宜人自由公正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打破一些束缚人们实现合理愿望的陈旧条框,使社会成员过上富足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4]。中国梦强调在社会主义法治框架下,社会成员人格独立,具有个人自主性的责任自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话中指出,“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5]。在社会层面,中国梦追求社会成员人格平等,具有财富获取、各种权益保障的均等机会,社会成员得失平等,真正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对应、贡献与索取的对应、恶行与惩罚的对应、善行与奖励的对应、作用与地位的对应。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为公民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确立了明确的价值规范。对国家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爱国,对事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敬业,对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诚信,对他人最基本的价值要求是友善。所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所指向的对象分别是国家、事业、社会和他人,它基本上涵盖了个人应如何立身处世的主要方面,因而是每一个公民应该树立的个人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层面强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主要从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等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从个人维度层面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是力量源泉。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讲到,“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强调,中国梦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梦,更是每个中国人民的梦想,是人民意志、人民利益、人民愿望的集合体,其实现离不开全中国人民的努力奋斗。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也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国力量”。只有广大人民群众紧密团结,万众一心,才能为实现中国梦积聚更多正能量,才能为每个人实现自己梦想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简言之,中国梦的实现要靠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民都可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主体,中国梦的实现也必须要求其主体具有必要的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涵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价值要求,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是不同价值主体之间的规约和导向,是统一思想、汇聚价值、凝聚力量和整合智慧的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思想基础、群众基础、价值基础和智力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徐民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路径[J].群众,2013,(2).

[4]中央编译局.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4.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四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信仰、有追求,而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推动实现全世界人民梦想的长久动力。

一、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2012年11月29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走进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主席首次阐述了“中国梦”。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中国梦的涵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性质: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

中国梦的实现标志: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实现中国梦的三大动力源:

 追求经济腾飞,生活改善,物质进步,环境提升;

 第二,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

 第三,追求富国强兵,民族尊严,主权完整,国家统一,世界和平。

富强三部曲

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

 第一部曲,用20年时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十八大围绕这一核心目标设计了 “五位一体”的目标体系。

 第二部曲,再花30年时间,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 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中国梦”的时代特征

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相应地,“中国梦”也呈现出这个阶段的诸多重要时代特征。

1、一是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的“实力特征”。

“中国梦”的第一要义,就是实现综合国力进一步跃升。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到2020年的宏伟目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这一指标体系,构成了现阶段“中国梦”的基本图景。

2、二是社会和谐进一步提升的“幸福特征”。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而提升全社会的幸福指数。提升幸福指数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物质因素,又有非物质因素,但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进一步提升社会和谐的水平。党的十八大将“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纳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等等。这些和谐因素的充实,对“中国梦”的阶段性特征作了更为清晰的描绘,也为“中国梦”增添了更加美丽的幸福光环。

3、三是中华文明在复兴中进一步演进的“文明特征”。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调整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标志着中华文明格局开启了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更高阶段演进的新里程。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文明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4、四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价值特征”。

“中国梦”具有多个维度,而其价值维度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明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之中,并且强调,“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必将极大提升“中国梦”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三、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梦想连接道路,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在争取民族复兴的奋斗中,先后进行了多种路径的探索,结果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大大加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2、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 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共同理想和目标的精神支柱、动力之源,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从历史到今天,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靠的是这种精神;从今天向未来,走向民族复兴的理想境界,仍然要靠这种精神。

3、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首先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人民实现梦想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必然要靠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四、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指出,“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我们要勇于冲破陈旧观念的障碍、、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勇于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精神。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中国梦”曙光初绽的方向奋勇前进,开创祖国更为光明的复兴前景。

五、提出中国梦的重大意义

1、进一步呈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就是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2、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

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未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 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3、进一步激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了巨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中国梦必将唤起人们美好的憧憬,激发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4、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

梦与追求相通,与理想相伴。梦是人们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向。因而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梦。尽管发展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人类社会繁荣进步的一部分,因而中国梦如同美国梦、俄罗斯梦、非洲梦一样,都是世界的梦。

5、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树立了典范。

5.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五

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智慧的瑰宝。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出现过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及中华文明等。这些古文明,有的衰落消失了,有的融入了其他文明,而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完整地延续下来了。这是因为中华文明的内涵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与教育的精华,是充满和谐、智慧与道德的文化与教育。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处处彰显本性本善与回归自然和谐的真理,对指导构建和谐世界、长久繁荣有着深远意义,应该发扬光大。今就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如何复兴之,愿以愚者一得之见,抛砖引玉,请教于诸方仁者。

一、内涵:以和谐为贵

当我们走进中国的名胜古迹——北京故宫,就会被那庄严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所吸引。“和”是故宫建筑文化的精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魂。“太和”是宇宙的本体,宇宙本来是和谐一体的;“中和”是宇宙所现的相,这个相是平衡、中庸的,如白天黑夜交替平衡,四时寒暑运转不穷,万物有序不相冲突等等;“保和”是宇宙规律的保持运用,是人要修养诚敬谦和的心态,掌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太和”、“中和”、“保和”,示现了宇宙的体、相、用。而 “和”的文化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魂。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君子和而不同”、“礼之用,和为贵”的教诲。老子在《道德经》中两次提到“和其光,同其尘”,教人法于自然和谐,与芸芸众生水乳交融。佛教提倡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佛教中的僧团,就是和合团体的意思。2006年4月在中国杭州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宣言书中,倡导“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文明和谐、世界和平”。

可见,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以和谐为贵。而对“和谐”的深入探索,那是穷达宇宙本源,直指心灵深处的。传统文化的主流儒、释、道三家都认同世界、宇宙本来是和谐的。

儒家经典《中庸》篇有名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宇宙的本来面目,所以又称为“天下之大本”。而欲达到此境地,必须用“和”。换句话说,宇宙的本来之相就是和谐,而人也必须用和谐的心态(非喜怒哀乐的心态)来证入宇宙本来的和谐境地。

《道德经》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也指出:道生天地万物,以阴阳相交而形成均衡状态,故有宇宙之和谐。

《大方广佛华严经》(第37卷第26品之四)中说:“一切有为,有和合则转,无和合则不转。”宇宙万物都是众缘(各种条件)和合而生起的现象,若没有各种条件和谐的结合,就不可能有宇宙万物。又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第19卷,第20品)再次说明宇宙法界万有,由心性所现,与心性一体,因而本来和谐。

那么,构建和谐世界应如何入手呢?中国2006年召开的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便是最好的答案:“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世界万物既然由心所造,和谐世界必定要从心开始。

日本江本胜博士,对水进行十二年的研究,发现人的心念能改变水的结晶体形状。例如怀着和平的心态把一杯水贴上“和平”的字样,另一杯水用斗争的心念贴上“战争”的字样,过一段时间,通过仪器观察,会发现前者的水结晶体变得非常美丽,而后者的水结晶体变得十分难看。江本胜博士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和平、爱心、感恩的心态、语言、文字施之于水,水的结晶体是最美丽的。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要把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带给世界,那么我们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工作者,须先从内心化解一切矛盾对立冲突,保持和谐的心念,养成诚敬谦和的修养。须知:宇宙本来和谐,一切矛盾对立冲突本来没有。放下内心对一切人、事、物的冲突,便得到与宇宙天地合一的和谐境界。这是传统文化早已揭示的真理,应恢复它本来的面目。

二、复兴:以教学为先

《礼记·学记》中有“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以儒、释、道三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是把教育放在首位的。

中国古代文化教育是渗透在百姓的生活中的。每个县市镇都有祠堂、孔庙、城隍庙以及寺院庵堂。

祠堂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这是伦理教育,教孝悌的。《孝经》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对先人要常常祭祀,怀念不忘,而能不忘本,念亲恩,知恩报恩,立身行道。所以《论语》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孔庙的设置,是用以道德教育,教尊师重道。礼拜至圣先师孔子,莘莘学子,不忘孔夫子的教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再看城隍庙里有地狱图,是道教的文化教育,教育群众深信因果,警戒人们不能做坏事,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而潜移默化地教人自觉奉公守法,行善积德,因此可以说:一座城隍庙教化一方百姓,至少抵得一万名警察。

再看佛教的寺院,这是一座艺术博物馆和学校的结合体。寺院里的巍峨大殿建筑群,庄严的佛像,四壁的雕塑、典雅的供具、幢幡、灯式,以及音乐、经典、礼仪,无不充满文化的色彩和教育的含意。比如一进寺院门,所见到的大肚弥勒菩萨像,他满脸笑容,提醒人们“呈平等心,现喜悦相”,肚大表示能包容。他教化人,若能生欢喜心,常常微笑、度量宽容,必能接受佛法。大雄宝殿供奉的释迦牟尼佛,是佛陀教育的本师。他教什么?他教慈悲清净,对别人慈悲帮助,对自己清净身语意三业。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含有慈悲(释迦)和清净(牟尼)之意。又如:地藏菩萨表孝悌,观音菩萨表慈悲,文殊菩萨表理智,普贤菩萨表笃行;供灯表智慧光明,供水表清净平等,供花果表修善因得善果;事事物物皆具教化之功,而无迷信之意。所以佛教,回归它的本来面目,是佛陀的教育而不是宗教。

清朝雍正皇帝对儒、释、道三教文化造诣很深,他在雍正十一年(1733年)二月十五日,特签发的《雍正上谕》文中说:“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又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可知儒、释、道三种文化教育都应该同时大力推行,以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而传统文化教育的根本理念是:“人之初,性本善”。肯定人的本性都是善的,都有佛性,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就愈来愈大了,善良的本性会随后天的污染而被覆盖,变成习性,所以儒家的基础教育课本《三字经》指出:“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文化教育的原理就是改变污染的习性,恢复至善的本性。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一切文化教育都是帮助人恢复本性的真善美慧。

为此,我们提倡伦理、道德、因果、智慧(内求)、科学(外展)的教育,而这五种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而家庭教育的根,是扎在《弟子规》的教学上。《弟子规》是儒家教育的基础课本,目前在海内外流传很广。它是家教的集大成,也是一个人修德立业的根基。以“孝悌”立足,扩展至一个人的工作作风“谨”、“信”、“泛爱众”(为人民服务精神)、“亲仁”(跟圣贤人学习)、“学文”(学习文化艺术)。《弟子规》是对个人全面素质的教育,是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夺目的瑰宝,它对当前的道德文化教育有深远的意义。

三、弘传:以德为本

中国传统文化在大众生活中,无论是戏剧、电影、音乐、舞蹈、曲艺、诗词、歌赋、对联甚至是说书、相声等等,无不贯穿着“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八德内容。古代信息不发达,人们只要听一段说书的讲“桃园结义”,“木兰代父从军”,逢年过节看一段戏剧“岳飞精忠报国”,孝悌忠义之德已深入民心,以德为本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滋润着百姓的心田。

“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个“中国梦”,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须从“格物致知”开始。格物,我们的理解是与物欲格斗,摒除五欲六尘的诱惑;“致知”是开智慧。当放下物欲之心,本有的智慧才会开启。

儒学、佛学、道学都是传统文化的内容,但是研究儒学、佛学、道学是为了更好地学儒、学佛、学道。知行合一,才使我们的研究具有价值。如果我们只做儒学、佛学、道学的学术研究,而不努力落实德行的修学,则难免《弟子规》中“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的批评了。学儒、学佛、学道,都是从我做起,从我修身做起,从我正心做起。为世人做出儒、释、道的好榜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常常思虑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儒、释、道三家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培养一级国学大师来承传弘扬。培养师资的培训宜用小规模书院形式,由老师与学生在一起生活和学习,老师用自己的品行做学生最好的表率,言传身教。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本身有真实的德行学问,为大众做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表率,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图名,不图利,能全心全意终身投入道德文化教育事业。

录取学生的标准是能将儒家最基础的立身标准《弟子规》百分之百做到,愿意吃苦,立志将自己一生奉献给道德文化教育事业。对师资的培养须采用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先用三年时间打好儒、释、道三家的德行基础,然后以十年为期,选择一门经典,专攻深入,每天习讲,“教之道,贵以专”,忍住十年寒窗,成就蓄养纯净纯善的心态和温良恭俭让的圣贤气质,以及深厚的学问根基。

6.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 篇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禾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赋予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生态尺度。只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全新的理念,伴随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应运而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未来发展的美好愿景,描绘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前景。

建设美丽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到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目标、内容和要求,有所侧重;既要搞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目标和任务,又要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建设美丽中国,核心就是要按照生态文明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关键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要加快推进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促进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积极探索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保护新道路。环境保护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干线、大舞台和着力点,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建成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广大环保工作者要争做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先行一步,走在前列。目前,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恰逢其时。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以人为本、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赢得了广泛的群众支持。

7.探析孔子人的文明与中国梦的实现 篇七

摘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因此,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是实现中国梦首先而且务必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立足于孔子的文明观,通过分析孔子的文明规范理論,以期对提高当代人的文明素养产生重要影响,并以此来推动中国梦更好更快的实现。

关键词:孔子;人的文明;社会的文明;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30-02

中国梦,是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实现,不仅要求经济、政治上的强大,更需要人民的文明素质的提高。我国政府虽然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相比较而言,人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度显然不如物质文明建设的关注度高。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物质上的强大并没有促进国人的文明素养达到与之相应的水平,反而出现了许多令人难以想象的诟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贪污腐败、见死不救等道德丑恶现象广泛蔓延,甚至“老人倒地扶不扶”都成为“问题”来讨论。与传统文明相比,当前国人的文明观、道德观已经开始出现“失控”的迹象。因此,我们有必要借鉴传统文明中的行为规范,来影响当代人的文明素养,而传统文明的领军人物,就首推至圣先师——孔子。

一、孔子文明思想的内涵

(一)孔子人的文明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一切思想主张的出发点。何谓“仁”矣?孔子言“仁者,爱人”,即“仁”的标准就是要人去“爱人”,他对于人物的评价,很多都是围绕着这一标准来提出意见的。这也就表明,人是孔子思想的最终旨归。关于孔子的“人”所指代的范围,一些学者认为孔子的“人”和“民”是两个互相对立的阶级概念,“人”指的只是贵族或统治阶级。他们立论的依据是因为在孔子的言论中,“人”和“民”两个概念常常是分开谈的,如“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1],“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等等。而且他们认为,孔子只讲“爱人”,不讲爱民,从而断定孔子所谓的“爱人”,这个“人”字就仅是指他本阶级中的人,他所谓的“爱人”,并不是什么普遍形式。笔者认为这种论断是缺乏客观依据的,孔子虽然没有说过“爱民”,但他却说过“爱众”,他要求学生们“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不但要“爱众”,而且要“泛爱众”。从这句话看来,孔子所谓的“爱人”是具有普遍形式的。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内在精神追求,力求通过人性的自觉来完善人的品格,进而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目的。基于宗法社会以家庭伦理为本位,孔子首先提出了“孝”的仁学准则。孔子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孔子把“孝”视为“仁”之本,是认识到了社会的文明与和谐首先要以家庭关系的和谐为前提。人一出生,就是以家庭关系为生存纽带,家庭关系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在家庭中的行为处事,不仅体现了此人人格素养,更是直接影响着他在社会上的声誉甚至是地位。孔子言:“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也就是说能够“兴仁”,必须先孝亲。而且,孔子所谓的“孝”,不仅是指要在物质上使父母得到满足,更包括精神上的内容,即要求子女对父母要怀有真诚的敬意,尽可能保证其健康长寿和精神愉悦,即今天我们所主张的“精神赡养”。这种认识和主张,在《孝经》中有集中的归纳,即“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2]

(二)孔子社会的文明

研究人的文明,必须把人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考察。只有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在人与人的交往和相处中,才能形成人的文明,体现人的文明。孔子是认识到了这一点的,他提出的“仁”就是把人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考察的。许慎的《说文解字》说:“仁,亲也;从人、二。”[3]《中庸》说,“仁者、人也。”郑玄注说:“读如相人偶之人,以人意相存问之言。”这虽是后人对“仁”的解释,但在《论语》中,孔子确有许多关于人、己对称的话。如“不患人之不己指,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等。“仁”是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便不能没有仁的道德;而仁的道德也只能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正是人的‘自我领域,即重视人际关系的总和,使人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人。”[4]

人从一生下来,就处于一种人伦关系中,他是社会的一份子,他必须在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行礼,才能展现自我存在的意义,实现自己的理想人生。孔子把“仁”作为人的基本属性,即是说人的品性修养必须要以“仁”为参照。也正因为如此,孔子才把“仁”的内涵言说的如此丰富,但其核心还是以“爱人”为主。行孝是在“家”这一范围内关心、爱护父母,而行礼则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爱护、尊重他人。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一个真正具有文明素养的人,在家庭中要懂得行孝,在社会中更要懂得行礼。孔子认为,区别人和动物的标志不是别的,只能是礼。即孔子所言“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5]孔子提出以礼为人的标识,是要启发人类心性的自觉,重视人的德性,提出在人心上下功夫。孔子的“仁”与“礼”关系是最为密切的,虽名为“仁”,但却以“礼”为其主要内容。“礼”是具体体现其“仁”的制度和行为规范,也是治理国家,成就个人事业的准则,即“为国以礼”(《论语·先进》)和“立于礼”(《论语·泰伯》)。孔子虽推崇周礼,但并不是对其全盘吸收,而是以此为基础进行损益发展和文化、道德与政治重建。孔子要求人们不要只重形式而要注重精神实质,要用“仁”的新精神置换传统礼仪的内涵,主张重视现实和人事。外在“礼”的约束与内在“仁”的结合,不断规范和塑造着人与社会的文明发展。

二、孔子人的文明与中国梦

中国梦作为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因此,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使其言行举止都符合社会规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而且务必要解决的问题。而中国梦虽然是近代人民的梦,但是却植根于传统文化这片沃土,这就充分肯定了实现我们的中国梦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内涵。作为中国古代“至圣先师”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文明社会的建设,留下了许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精神养料。孔子的文明观强调的是在全社会推行以“仁”为质以“礼”为表的德化实践,以期达到“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文明社会。孔子文明观的核心是“仁”,文明社会的建立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孔子非常重视人自身修养品德的提高,认为“修己”才能“安人”,“己欲立”才能“立人”,只有首先做到“正心,诚意,修身”,才能完成“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

孔子认为,提升人的文明素养,需要“仁”这一内因与“礼”这一外因共同起作用。孔子把“仁”看作人的本质属性,赋予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人如果知“仁”,就会怀有“推己及人”、“克己为人”、 “仁者爱人”等博大的胸怀。人心中怀“仁”,自然就会懂得行孝、为学、知言、知省、讲和。当今社会,由于我们不懂得行“仁”,才会出现以权谋私,虐待动物,“碰瓷”等社会丑恶现象。因此,把孔子“仁”的文明作用于当前社会,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孔子看来,提高人的文明素养,还不能忽视“礼”的作用。只有“礼”的建立和普遍实行,才能构筑人类社会精神世界和行为世界的井然有序,也只有囊括了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之和的“礼”的作用,才能使人的自身和人类社会摆脱乱而至于和。实现我们的百年梦,除了经济、政治上的强大,宏观层面还要求社会的和谐,个体层面要求人自身文明素质的提高。

中国梦立足于中华大地,深深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实现中国梦,需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中国傳统文化与中国梦,本质上是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黑格尔在谈到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时说:“我们在现世界所具有的自觉理性,并不是一下子得来的,也不只是从现在的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而是本质上原来就有的一种遗产,确切点说,乃是一种工作的成果——人类所有过去各时代工作的成果”。[6]也就是说,现实的理性、思想离不开传统思想。这就充分肯定了中国梦的实现必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但对于传统思想我们不能一味的照搬全收,而是有选择性继承其中优秀的,对当代社会发展有益的思想,使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建立起独特的、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符合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孔子文明观中的精华部分,如“修己以安人(《论语·宪问》)”,“立人”先“立己”,“三省吾身”等思想对于提升人民的文明素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有益而无害的,对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许嘉璐主编.十三经:文白对照[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等,1995.

[2]孔丘著,文婕编.孝经[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

[3]许慎.说文解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4]安乐哲,罗思文,余瑾.<论语>的哲学诠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03.

[5]张文修编.礼记[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6.

8.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篇八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也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施手段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实质上是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

进一步凝聚社会共识。中国梦是历史的呼唤,是现实的诉求,是未来的向往。是深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概念,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领袖、知识分子以及普通民众,都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和表述自己心中的中国梦,民族梦,并付诸了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两个百年的目标即将实现的情况下,回应历史,提出中国梦,可以更广泛地凝聚社会共识。

进一步激发奋斗的勇气和力量。从1840年到2050年,200多年的时间路途遥远;建国100年的奋斗同样艰辛而漫长。但新中国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人们已经看到实现中国梦曙光在前,再也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中国梦将唤起人们美好的憧憬,激发人们继续奋斗的勇气和力量。因为民族的梦与个人的梦不仅相关——“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而且路径相同。唯有以艰苦奋斗,脚踏实地,实干兴邦的奋斗精神才能实现。

进一步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世界意义。梦与追求相通,与理想相伴。梦是人面向未来的精神指向。因而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梦。尽管发展的道路会有不同,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共同的梦,是世界的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众化树立了典范。中国梦一经提出,以及相应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等一系列大众话语表述,立刻受到老百姓的普遍认同,同时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和热烈回应。

9.中国梦的精神内涵及现实意义 篇九

首先,我想以一名在校大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摆脱官方文件的条框,不照搬不援引政治文件的注解资源,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中国梦”的的理解和展望。“中国梦”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一个抽象的定义,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对“梦”实现的标准定义也会不尽相同,更不能简单地用所谓的GDP或者GNP来衡量,那么这个“梦”的目的和意义在哪? 关键词:

“美国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模式)

九零后 精神平台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

一、“中国梦”对比“美国梦”

说到“中国梦”我们首先会自然地联想到“美国梦”。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在两百多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并崛起为当今世界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其中也一定贯穿着“美国梦”的精神支撑。习主席在当下风起云涌的时代关头提出中国人民自己的“中国梦”,是中国在空前激烈的世界大环境下的自信与勇气的彰显和对时代的致敬,同时敲响了“中国时间”。

不得不说,美国的崛起是在当时的全球环境中抓住了机遇(充分利用一战二战的战争红利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以及走了相对正确的经济和科技道路(非常自由的经济制度和重视科研与应用)。不过,“中国梦”一定不是对数百年前“美国梦”的复制,后者恰好处于各项科技的“井喷”时代,而如今是信息与生物技术的时代,斗争更激烈更隐蔽。由于数次经济危机的阴影,美国正逐渐收紧经济这根弦以及加强宏观调控;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逐步凸显市场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放手和促进经济模式转型,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机遇,新中国的发展历史同样是一件世界奇迹,而我们也有底气在“中国模式”下走出自己的节奏。• “中国梦”对照“我的梦”

(一)“我的梦”就在现在而不是托付给未来。大学作为知识科学最系统最密集的教育机构和平台,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或许是学术生命的顶点,但大学教育于我门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的锤炼一种理性的学术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式。至今犹记得高二时化学老师跟我们说“做学问如做人”这句话时那认真严肃的样子,我能感受到他是从心里去理解和落实这个准则的,同时也在自己心里掀起了震动。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对将来有怎样的人生愿景,简单的讲就是“你的梦想是什么”正是在大学这个孵化室里现雏形,即从最初梦想的骨架到血肉填充的过程。因此,我们的梦想不在将来,就在现在!• 信仰同样需要呵护。“中国梦”意味着什么?不是口号不是指标,而是一种信仰。就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建立新中国,支撑这艰辛一路的正是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网上一度有人发文直指当代九零后,说我们是“迷失”的一代,“迷失”顾名思义就是信仰的缺失。九零后自出生就搭上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快车,自小没吃过什么苦,旧的被新的迅速取代,精神上缺少归属和以及传统的认同感薄弱,不断追求刺激与物质,故曰“迷失”。而就在两周前,报导出九零后青年官兵为谋利而出卖部队机密的新闻。当然作为科技渗透日益猖獗的今天,这种事例似乎屡见不鲜,而只要是人群的地方就难免会有上中下三个层次,何况庞大的九零后群体。我想这样的定义却是不准确的,毕竟现在一批又一批九零后创业青年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就有力回击这一说法,丧失信仰是对自己人生的放弃,怎能轻言“迷失”!信仰同时也是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这才是事实。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中国梦”的愿景,就是一个对理想内容的丰富和完善的过程。

对我们而言,主动筛选获取的信息,强化辨别能力,坚定政治立场,避免被一些极端思想污染,守护信仰的净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技能。

(三)“中国梦”与“我的梦”息息相关

两者之间正如“大河有水小河满,大和污水小河干”的道理,“中国梦”是对个人梦的有力支撑,同时“我的梦”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坚定理想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结合时代发展,社会大环境以及祖国需要,让自己的目标更具有可行性,更加契合时代需求,才能实现“大河”和“小河”的共赢。• “中国梦”应该是有生命的,有温度的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是当下中国社会环境的主流。而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既定事实,能否实现从粗放型经济到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进而跳出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陷阱,都将是一个未知的挑战。

“中国梦”在这个关头,是有其现实背景和实际意义的。“中国梦”的提出,一方面就是要把精力重点放在发展上,面对世界格局矛盾激化,区域冲突升级的大环境,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捍卫领土主权的基础上,理性把握局势,不浪费人民和社会资源,正是对“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衔接与契合;另一方面,“中国梦”为千万“我的梦”打开了视野、拓展了平台,集合大众的力量,就像拔河时喊的“号子”,让每一份努力都有支撑和回应,从而激发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

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到各项深化经济制度改革举措的出台,以及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指示,在经济上、制度上、环境上给予了“中国梦”多层次全方位的诠释,她的温度也将普遍的温暖我们每一个人。梦想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诚然我们难易有别,目标各异,但我们都充分享有追逐梦想带来的惊喜与感动,最精彩的或许不是手捧奖杯的那一刻,而追逐的这一路风景似乎格外有色彩。同时,变革也意味着更多机遇。当代大学毕业生失业率高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大学教育普遍与社会脱轨严重,作为学生自身要头脑清醒,不能拿一纸证书来标榜能力素质,忽视环境需求,高不成低不就最是可惜。多元化锻炼自身能力,学业与社交技能、工作能力、心态素质并重。正确理解和分析时下大政方针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不盲从不扎堆,做到脑中有谱,心中有路。

10.生态文明建设对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篇十

时间:2002-02-28 09:54 来源:jkll1987 作者:陈明 点击:

1692次

畜牧业是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5%,占农村经济总量的16%。从近5年来弄明人均增收的情况来看,在全区每年人均增加收录100元中,畜牧业提供了45元,占了45%的份额。农村地区养鸡业的产值在畜牧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仅次于生猪,居于第二位。足见,养鸡业在繁荣的农村地区建设农村经济的过程中,增加库区移民和贫困人口收入中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因为,鸡苗的养殖业是非常有助于人名脱贫致富的。

再者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面向国际,国内大市场,实现传统农业转变的根本途径。要是产业化经营积极培育,引导,规范,完善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增强龙头企业组织的带动功能,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是必须的。本项目的建设,可以培育一批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组织,使之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又可以为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树立样板,提供有益的经验。

11.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篇十一

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中国力量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力量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是全体中国人汇聚而成的整体力量。中国力量在战争年代具体表现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力量,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为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的力量,在改革开放时期表现为奋勇拼搏、开拓创新的力量。

团结就是力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与集体融合在一起才最有力量,因为集体的团结能给个人以鼓舞和信心,使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集体的团结可以把每个人的长处集中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实现中国梦,靠的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团结的力量。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只有每个人都梦想成真,才能使中国梦变为现实。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只有亿万中国人都确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信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那么13亿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就必然会凝聚成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巨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尽快变为现实,中国梦就一定能梦想成真。

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只有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全体人民来共同担当、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要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让中国梦梦想成真,汇聚起全国人民的无穷力量,真正为实现人民利益而不懈奋斗。

12.中国梦的本质与实现路径 篇十二

中国梦是发展、尊严、幸福之梦

中国梦是国家发展梦,不是霸权梦。近代以来,中国曾经积贫积弱,一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每个中国人想起那段历史都会感到心痛”(习近平语)。所以中国人普遍希望这个国家有朝一日能既富又强。这里的富,既包括物质上的富,也包括精神上的富,因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这里的强不仅指经济科技的强,而且指文化、社会、教育、体育、国防、生态等各方面都强。也就是说,国家富强的真正含义是实现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与所谓的霸权风马牛不相及。实事求是地讲,目前中国在许多方面还远没有达到富和强,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实际上是实现国家富强的总布局,按照这个总布局扎实做好各项工作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关键。

中国梦是民族尊严梦,不是帝国梦。中国人对近代史上丧权辱国、遭人羞辱的记忆太深刻了,所以总盼着有民族振兴、民族复兴的那一天,但民族振兴也好,民族复兴也罢,无非是想让自己活得更好一些、更有尊严一些,不是“梦回唐朝”,也不是重建朝贡体系。对中国而言,要有尊严,一是要自强,落后就要挨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敢有丝毫懈怠,否则不会有今天的地位和影响;二是要自信,我们今天取得的成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结果,只有始终坚持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三是要自知。人贵有自知之明,国家和民族亦如此。崇洋媚外、妄自菲薄不可能让自己强大起来,骄傲自满、夜郎自大也不可能给自己带来尊严,所以我们始终强调“三个没有变”,始终强调要有忧患意识,始终强调要谦虚谨慎,但也绝不会因为自强、自信而对外输出中国道路、理论和制度。

中国梦是人民幸福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人民的。习近平同志指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人民幸福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上,也不仅体现在人民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及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上。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民当家作主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幸福。所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基本要求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实现中国梦要走和平发展之路

国际社会普遍关心中国如何实现中国梦,对此,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在去年6月7日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非正式会晤时,习近平同志进一步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角度阐述中国梦的实现之道,强调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之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要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和周边环境,中国将坚持通过和平发展方式实现中国梦。中国人经历过外国侵略和内部战乱百年苦难,“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习近平语),不会以非和平方式实现中国梦;中国人注意以史为鉴,目睹过一些国家因称霸或衰或亡的中国,不可能选择重蹈历史覆辙;中国人更看重实效,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已经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没有必要再另起炉灶。这条路,对内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外叫和平发展道路,两者本质上是相通的。其要义就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改革开放,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自主、开放、合作、共赢的发展,始终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始终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搞军备竞赛,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扩张。

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且要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中国梦的实现首先是中国人的事情,没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就形成不了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圆梦的局面。在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背景下,能否实现中国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看自己做得怎么样,特别是看能不能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他国家对实现中国梦的态度是相信还是怀疑、理解还是猜忌、支持还是阻挠。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本质上是相通的,中国梦的实现给世界带来的将是和平、是发展、是合作,是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而决不是什么威胁。但这需要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至少包容。如果一些国家或一些人只是“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里”(习近平语),这个世界就没有安宁可言,什么梦也实现不了。

新形势下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凝聚中国力量,而且要凝聚理解和支持中国发展进步的世界力量。中国力量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能不能实现中国梦,关键也在党。世界力量的关键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这是因为,“中国和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邓小平语),中国梦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展繁荣共同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当年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中国不可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样,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走得也不会顺当。

中国梦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彰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出访和接待外宾过程中多次强调,中国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努力带动和帮助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发展。我们要努力把实现中国梦的实践变为共圆世界梦的强大动力。

一是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美国实现合作共赢。一提到中国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梦,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提出中国梦就是冲着美国梦去的,并最终以取代美国梦为目标。这其实是天大的误解。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单赢者,只有共赢者,那种你死我活、非此即彼的零和状态是不存在的。所以,十八大报告在合作之外特别强调“共赢”二字。言外之意,合作本身不是目的,因合作有主动与被动之分,也有愿意和勉强之别,若没有共赢,合作可能流于形式甚至变成胁迫,如此获得的和平与发展难免会有不少水分。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和守成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大国,我们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其着眼点就是实现中美的合作共赢,而不是谁取代谁。在中美元首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两国元首一致同意,中美将共同努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造福两国和世界人民。目前中美关系正沿着这一轨道平稳地向前推进。

二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更多惠及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坚持以义取利,见利思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习近平同志对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好对外关系中的义和利的关系作了深刻阐述,强调对周边和发展中国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政治上坚持正义,秉持公道、道义为先,经济上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对那些对我国长期友好而自身发展任务艰巨的周边和发展中国家,要更多考虑对方利益,不要损人利己、以邻为壑。今年以来,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非洲、拉美和周边地区,与非签署47个合作协议,面向加勒比友好国家设立优惠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提出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等新构想。同时,中央又专门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就如何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从而实现共同发展作出重要部署,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帮助周边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诚意。

三是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新世纪以来,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全球发展不平衡加剧,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时有抬头,恐怖主义、粮食安全、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跨国问题突出。面对这些问题,十八大报告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中国将在这些方面发挥负责任的大国作用。这种作用既表现在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上,也表现在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上,更表现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上。“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习近平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参与朝核、伊核和叙利亚问题的解决进程,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发挥积极作用,并坚持通过对话谈判妥善处理国际争端,为实现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作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室副主任)

上一篇:学会遵守规则议论文800字高三作文下一篇:读书心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