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园林空间分析

2024-11-04

古典园林空间分析(精选7篇)

1.古典园林空间分析 篇一

读《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有感

景观规划所 黄威特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是彭一刚先生的一部经典著作。他从中国古典园林的历

史发展、总体特征、中西方园林造园的对比开始,对中国古典园林做了一个概括。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篇幅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技巧和手法,并就

中国南、北园林艺术风格差异做了详细的比较。而且书中除了有照片外还配置了大

量插图及分析图。简单通俗的语言文字,精美的钢笔画,清晰直观的分析图,让初

学景观设计的我读过这本书后受益匪浅。

全书分二十五个小部分,依次介绍了中国园林的发展史、分布特点、中国古典

园林自身的一些特征、中西方园林的哲学比较:从形式、布局、空间特点、造园特

点等几个部分入手,向读者直观而又详细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每一个章节都十分通俗易懂,并配有很多插图,让初学设计的人能够一目了然。其中“看与被看”、“藏与露”、“虚与实”等这几个章节让我映像深刻。

(1)看与被看

无论中国古典园林还是西方的园林,都逃不过观景和景观两个字。同样的两个

字,仅仅因为顺序的颠倒便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观景指的是从某一点向别处看的意

思,而景观则是指作为对象从各个方面来被观赏,简单的讲就是看与被看。在古典

园林中,绝大多数风景点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和植物,都必须同时兼顾到这两个

方面的要求。

烟雨楼景观在如意洲建筑群后面,让自建筑群西部对山斋后院通过圆人感觉快要走到尽头时忽然又出现了洞门恰巧看到南山积雪亭。远处一个新的景观,就像“山穷水尽疑无看洞口就像一幅山水画,从洞口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般。洞口往里看又是另一番景象。

任何艺术作品想要向展现给世人看

不外乎两种方法:一种是率直地、无保

留地和盘托出;另一种则是取含蓄、隐

晦的方法使其引而不发,显而不露。中

国古人就十分喜欢后者。中国古典园林

与诗词、绘画的关系及其密切,很多造

园设计师同时还是诗人。中国人对于一

些景观的表现更加偏向于含蓄的表达,即所谓的藏。在园林中,不论高大的楼

阁或小巧的亭,全然地袒露总不如半藏

半露显得更含蓄、意境深远。其实藏的方法总结起来就是两种:一是正面地遮

挡,另一种是遮挡两翼或次要部分显露

其主要部分。后者比较常见,一般多为(图为狮子林卧云室,深藏于石林丛四

穿过山石的峡谷、沟壑去看某一对象。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仅楼之一角不过从某种意义上将,藏是为了更好地间或丛缝隙中隐约可见,幽深莫测。)露。瑞安明镜公园的入口处就使用了藏与露的手法。入口处一堵写着明镜公园的幕墙,把公园的大部分景观全部藏在了后面,但从不同的角度看,又能看到一小部分景观露了出来,十分的含蓄,让看到这露出部分的人更想进去欣赏其中更多的景观。

瑞安明镜公园鸟瞰效果图

虚与实是一对既抽象又概括的范畴,它涉及范围很广,大凡诗词、文学、绘画、雕塑等一些艺术领域,都会遇到虚实关系的处理。在造园手法中虚与实通常都是和疏与密、藏与露、浅与深等手法相互联系,实现一种意境深远的景观表现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中造园手法,对于景观的表现手法至今都让人惊叹不已,对于设计师来说这些手法十分值得去学习与体会。藏与露,疏与密,虚与实等等各种巧妙的手法,不单单只是普通的手法而已,更是赋予了古人对自然意境的追求。由于中国的传统都是文人造园,所以中国古典园林与中国古诗词是相生相长的。这两者都十分讲究韵味和意境的。诗与画是诗人把自然的山川灵秀概括、提炼到水墨之际、字里行间,而造园师、设计师则是在狭小而有限的空间里,融入最丰富的空间和意境。中国古典造园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它涉及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不但运用在了一些皇家建筑中,而且更多是体现在了生活中。想要做出更好的设计,就必须充分学习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以及景观的表现手法,更要理解其中的艺术内涵。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就是古人对自然、生活、文化和美的思考。这种艺术经过了陈年累月的积累变得深沉又厚重,但是如果仔细研读却不难发现其中也不失灵动优雅。许多园林的定义都是侧重描述形式的精妙,却很少涉及到内涵,缺少了文化底蕴。这本《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以中国古典园林为背景,从造园手法到南北园林差异形象而又具体的讲解了古典园林中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等的内涵。这种内涵深入到了园林中的每一个景观,让景观好像充满了生命。

当今中国园林的发展非常迅速,外来文化也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许多设计师更多的是向国外学习他们的设计手法和设计理念,往往忽视了自己身边就有如此丰富的设计楷模。彭一刚先生的这本《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十分全面的介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设计特点等等。读过这本书后,我感觉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在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丢掉自己本来的东西。历史和文化是不断发展的,古典园林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拿来欣赏的,我们更要在观景的同时,想到这些景观背后的意境,现代园林设计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进步。作为刚入门设计的我来说,我会更加认真的研究这本著作,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2.古典园林空间分析 篇二

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江南文人山水园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 其淡泊而恬静的气质、含蓄而深远的意境、丰富的表现手法以及精湛的建造技术等早已为世人称道。笔者想要讨论的, 是它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的一个不太引人注目但又十分重要的方面, 即它的生态合理性。

中国古典园林可以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两大类型[1]。江南古典园林为人工山水园的典型代表。江南古典园林多为第宅园林, 现存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扬州及南京等地。由于地处平原地段且造园规模较小, 一般只有几亩到几十亩的占地面积, 因此它不可能像皇家园林及寺观园林那样可以利用真山真水来营建天然山水园林, 设计者和建造者只有通过浓缩自然来营造人工山水园林, 借助典型化创作手法来追求真山真水的神似意境。要想“高于自然”首先要“本于自然”[1], 要模拟自然就要尊重自然的内在规律, 自然的内在规律也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生态合理性或者生态规律。笔者以为, 江南古典园林正是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 不自觉地遵从了生态规律而创造了具有一定环境容量的良好生态环境, 形成了宜人的生活休闲空间。“中国自古以来有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 ‘天人合一’的思想占有极大的优势, 不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 (《孟子·尽心》) , 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都是把人和万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从而形成一种主观力量, 促进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2] 园林作为人类生活环境的理想, 必然也受到这种宇宙观的支配, 一般认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是江南古典园林对自然美追求的源, 而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散文则促进了江南古典园林的发展与意境合成。明代计成在《园冶》中提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3]的园林创作原则, 即把有若自然作为衡量园林艺术水准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园林设计中的生态理念分析

2.1 山水构架与生态环境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典型化的人工山水乃江南古典园林的空间骨架。自古兴建园林大都以筑山开池为主[5]。从生态角度分析, 山与水构成了非常重要的生态条件, 它们是一种非生物的环境因子同时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场所。需要强调的是, 江南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以水体、池岸、假山、植物及土壤等人工构成了一个良好的小型立体生态环境, 为园林空间中多物种的生存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园林环境本身的生物链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假山及驳岸造型不但合乎自然美的要求, 而且其峰、峦、岫、洞、谷等形态又满足了动物生存及藏身所需之场所。这些顺应生态规律的人工模拟既形成了园林景观又构成了立体生态环境。

从生态角度来看, “园内掘地开池还有利于排蓄雨水, 并产生一定的调节气候及净化空气的作用, 又为园中浇灌花木和防火提供水源[5]。”江南古典园林因其私密性要求使得园内水面易成封闭体系, 因此如何保持人工水池中水质的清净是一大难题。古代造园者主要通过3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开暗沟通院外活水;二是尽可能加大园中水池面积。大比例的水面在当时游人规模很小的情况下, 基本上可以通过水的自净能力达到生态平衡;三是在池中栽种水生植物如荷花等, 通过植物来净化水体。具备了一定生态条件的江南古典园林空间为各类水陆生物提供了环境, 水中可以细数游鱼、可闻蛙声一片、可观荷叶田田、可吟红掌清波, 陆上则有鸟鸣蝉唱、花香袭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的交互以及园林意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2.2 植物配置与生态环境

江南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不但具有其生态合理性, 在手法上也是作为人与自然沟通融合的重要媒介。由于造园规模的限制, 江南园林很少以单物种的群体美为追求目标, 而主要是以少而精的数个物种来精心配置产生组合效果。要想取得这种组合配置的成功就必然要尊重各物种的生态学要求和生物学特性, 还要注意各物种之间的竞争或互利关系。尽管江南园林面积较小且四周一般绕以墙垣, 但古人十分有经验地根据各地段的地形地势条件、光照的情况、土壤的成分等结合花木的性能来选配植物, 如在阴凉处种植阴性植物如女贞;背阴略有光照处栽种桂花、山茶;阶下石隙中种植常绿阴性植物如沿阶草;近水低洼处点缀垂柳、枫杨;向阳台地种以牡丹、芍药;水中种以荷花、睡莲;土壤肥沃深厚处植以高大乔木如广玉兰、银杏;地高瘠薄之地种以松柏、榆、枣;峭壁之地挂以藤萝如迎春、络石。这些经验性的配置均因符合了生态规律而取得成功, 正是由于江南古典园林这种配置植物的生态合理性, 才有了春色满园的景观效果, 才有了“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之感慨。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古树名木既是园林中创造苍劲古朴气氛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尊重生态要求的一个重要例证。自古以来, 造园者在造园时总是尽力保存和利用园址中原有的古老树木。《园治》中“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 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3]”即道出了古人造园时对古树名木的态度。这既是营造园林气氛的需要, 从现代生态观点来分析也是尊重生态的需要, 因为多年生存的大树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位, 保留大树实际上也就是保存了一个运转良好的小生态环境。

2.3 园林建筑与生态环境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对自然环境给予了极大的尊重, 从生态观点来看园林建筑也为人与自然的交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途径。尽管园林建筑在其体量、造型、形式及布局等方面均是为了满足园林的氛围和意境要求, 然而它客观上也尊重了园林内的生态环境, 形成了园林中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合。“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 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 造型参差错落, 虚实相间, 富有变化[5]。”园林建筑同山、水、花木等要素十分有机的组合达到了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园林建筑中的亭、台、楼、阁、轩、榭、馆、斋、厅、廊、舫、桥等类型及其众多的建造形式均是为了满足不同的园林环境对于建筑的要求。为避免大体量建筑对自然和生态的妨碍, 园林建筑均采用化整为零、自由分散布置的原则来建造, 因地制宜、因山就水、错落有致的建筑安排强化了建筑与自然的嵌合关系。此外, 为了减轻园林建筑的视觉体量, 同时也为了增强人与自然的交互, 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建筑几乎无一例外的具有开敞性的特点。“尤其是各种院落的灵活处理, 以及空廊、洞门、空窗、漏窗、透空屏风、隔扇等手法的应用, 使园林各建筑之间, 建筑与景物之间, 既有分隔又达到有机联系, 融为一体[5]。”

2.4 环境容量与生态环境

追求自然美的前提是园林内有一个好的人工生态环境。尽管江南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 但园中花木繁茂、古树参天、水清鱼游, 园中始终保持着郁郁葱葱的生态环境。究其原因, 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园中游人的数量没有超过园内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由于江南古典园林均为私家园林, 游园人员以家庭成员为主, 因而即使再小的花园也足以让其生态环境保持良性发展。为了追求园林环境的自然美, 古人在造园时不自觉地凭经验营造了一个运转良好的满足当时特定环境容量的园林生态环境。这个生态环境是追求自然美的起点和基础, 是生发园林画境和意境的媒介。自然美与生态美的交融是江南古典园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江南古典园林体现了古人推崇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审美情趣, 也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自然和生态规律, 在浓缩自然、追求诗情画意 (画境) 和幽远意境的过程中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局部生态环境 (生境) 。这个生态环境及其因子是触发园林意境的媒介, 是人与自然融合的桥梁。这和我们当今研究人居环境时对生态的审视有异曲同工之处, 由“生境到画境再到意境”[6]的江南古典园林为我们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鉴。

3 结语

江南古典园林的设计, 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它们因地制宜, 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 适当保留最具原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 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 使园林景观美不胜收。无论是从功能上、视觉上还是从生态上来说, 江南古典园林均可谓人类诗意地栖居的典范。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及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生活的环境质量日益关注。城市环境改善的深入不应该只停留于功能和视觉上, 还要有赖于对城市人工生态环境的充分研究上。然而“生态”一词落实在人居环境建设上则往往变成了空洞的口号, 环境的生态要求因此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鉴于此, 笔者意欲突破以往的侧重功能与视觉, 转而从生态层面对江南古典园林进行分析, 希望对今天的人居环境建设能有所启示。

摘要:阐述了江南古典园林在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自然观为指导的同时, 浓缩自然, 模山范水, 营造了符合一定生态规律并且能满足当时特定环境容量要求的人工生态环境, 构成了园林诗情画意的基础, 同时也构成了人与自然良好交互的场所, 探讨了江南古典园林的生态观。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自然美,人工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0.

[2]《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

[3]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

3.江南古典园林营造特征分析 篇三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环境美;人文美;空间美;意境美;工艺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4-0000-00

收稿日期:2012-06-26

修回日期:2013-05-20

江南古典园林精巧别致,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园林造景艺术逐渐现代化、商业化的今天,分析总结江南古典园林的特征,深入挖掘和继承江南园林独特的造园手法,使之古为今用,对延续江南地区的优秀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南园林大环境的美学特色

江南古典园林艺术有自身独特的地域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人文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江南古典园林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1.1自然环境条件

江南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温润,非常适合花草树木的生长;地形呈南高北低之势,其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则分布着一些山地、丘陵;河道棋布、湖泊众多,降水充足,物产丰富。在这样的自然地域条件下,江南一带便呈现出风景山水清幽淡雅,草木温润清净,水天一色、渔舟唱晚的独特景观,这为江南私家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自然基础。

1.2人文环境条件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特别是宋朝以后,大批官吏、富商云集苏杭,使江南地区的商业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物质财富不断积累,为造园活动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南宋建都临安以来,有大批文人士大夫因逃避社会而南下江南,丰富了江南地区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为以后江南地区古典园林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

1.3思想环境条件

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因在当时的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借助老庄与佛教思想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从而形成了江南地区老庄与禅宗合为一体的“隐逸”哲学体系[1]。老庄思想推崇无为浪漫、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禅宗理念则以清净淡泊、随缘无求为最高人生境界,正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文人士大夫们将“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精神生活理念赋予传统园林之中[2]。展现出江南传统园林平淡清深、幽雅脱俗的意境之美。

2 文化意境与游赏情趣的美学特色

在传统文化中,中国人常借助自然山水这一载体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这种山水画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学思想也渗透在古代江南造园活动中,对江南造园艺术风格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1立意高远、追求意韵的艺术境界之美

造园立意犹如确定文章的主题,正如清代钱泳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3]。只有确定立意之后,才能通过特定的营造形式表达出造园者的思想和情感。江南古典园林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熏陶,所以只要片石勺水,丛花数竹,就能表现出进退自如、宁静自然的野逸境界,还可以通过园景表现出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园中花草山石的选择搭配、亭台楼阁的组合布局宛若立体山水画,描绘出空灵隽永、脱俗清新的自然意境,让人感觉如在画中游,并体会闲静清和、澄怀忘机的空间氛围,这是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2.2诗画情怀、追求雅趣的养性畅神之美

江南古典园林的风格多受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影响,所以园中的景物搭配、草木栽植都力求遵循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立意和构图原则,使整个园林的构思、布局富有人文底蕴。特别是园林中的意境常常借助诗词匾联来体现,这种形式就像绘画中的题跋,很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加强感染力。如网师园中的待月亭,其匾额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自唐代文人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对景品联确实别有一番诗意。将这种具体的表现形式用于园林之中,使得江南古典园林并非只有自然山水之美,还上升到一种高雅的情操与意趣。

3 选址和布局的美学特色

江南地区城镇繁荣,为园林叠山理水提供了理想的建造场所。同时手工艺人技艺高超,能工巧匠辈出,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江南园林虽然占地不广,但也有千岩万壑,清流碧潭,宛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选址”是造园的第一步,“相地合宜”则是造园的基本原则。江南地区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所以南方园林通常以水池为中心,形成不规则的平面形状,自由灵活。既不追求对称,又很少考虑外向要求,建筑风格轻巧通透。最为典型的是苏州畅园(图1),因为身处闹市,为避免外部干扰,采用内向布局的形式,以水池为中心,并环绕水池四周布置建筑,从而具有向心和内聚的感觉。

4 建筑空间与组成要素的美学特色

江南园林“以小见大”的造园理念指的是在狭小的空间中表现无限的自然,从模拟山水的“形似”,升华为写意式的“神似”,创造出无尽的流动空间,这种“以小见大”的造景手法是江南古典园林设计突破空间局限的特殊方式。

4.1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流态之美

江南古典园林空间组织呈现出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的变化特征,表现手法上由起始、发展、高潮、结尾等几个阶段组成,形成层次丰富的空间艺术形式和内涵。同时,整个园林空间的组成非常精巧有序,大空间中包含若干个子空间,并且相互连通,前后呼应,园中建筑布局、山石草木的安排也做到了错落有致,别具韵味,游人往往几经曲折才能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以苏州留园的局部建筑空间为例,自入口进入古木交柯处,然后向西经绿荫至明瑟楼,向东经曲古楼、五峰仙馆至石林小院,整个空间形态都是借助自由转折的曲廊来连接各单体建筑,或由建筑物互相交错来分隔空间,形成了极其曲折多变的空间序列,极大地增强了整个园林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化感。这样的空间设计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可以使城市空间表现避免平铺直序之感,让空间真正流动起来,创造出“活”的空间。

4.2层次分明,渗透相连的灵通之美

江南园林通过分隔与联系等方式来处理空间关系。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划分院落和空间层次,因此江南园林在空间上关系分明,层次清晰。空间之间通过影壁、廊桥等互相延伸与渗透,拙政园中的小飞虹(图2)作为架空的廊桥,既起到了分隔空间的作用,又使两侧的空间互相渗透,从而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4]。站在桥上桥下能充分感受到近景远景的相互转换。另外,江南园林还借用大量镂空的门、窗使分隔的空间形成对景,加强了园林空间之间的呼应关系,如从狮子林中立雪堂前院的复廊看修竹阁一带的景物,因为廊的侧墙上有若干连续的六角形窗洞,透过窗户向外部取景,有忽隐忽现,步移景异的感觉。这种普通的处理手法,对丰富空间效果的作用十分显著。

4.3含蓄内敛,对比和谐的旷奥之美

江南园林呈现出来的是封闭、内敛的空间形态,注重园内空间和景观之间的关系。观赏者游览园林时,常常把注意力放在园中,园内与园外空间几乎隔绝,并不发生关系。这种造园布局源于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因此江南园林经常采用这种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藏于偏僻幽深之处,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表现了含蓄收敛的建筑特色。

另外,为了解决江南园林空间的限定性问题,造园也时常采用对比手法,将园内大空间分成若干个不等的小空间,通过运用回廊、漏窗等加强空间渗透和对比,使景观因空间不同而产生变化,最常运用这种对比手法的案例是苏州留园的回廊(图3),从平面图看,入口曲折狭长,十分封闭,但又由于处理得十分巧妙,不仅没有使人感觉单调乏味,相反还能与园内的主要空间形成强烈对比,有效地突出了主要空间。以有限面积创造无限空间,丰富了空间层次,消除了空间的约束感和限定性,以达到旷奥和谐的效果。

5 植物配置和理山叠水的美学特色

造园最重要的要素是山水、建筑和花木,这些元素互相关联和渗透,共同构成了园林景观的有机整体。江南园林经常利用花草植物为整个园林添加幽雅气韵。

5.1合理配置,尊重自然的生态之美

江南古典园林充分利用植物的生态习性进行种植,遵循以地方树种为基础、外引树种为调剂的基本原则;选用的植物品种比较丰富合理,充分考虑了乔木、灌木、草本、藤本等不同层次植物的组合搭配。对植物种植的设计手法自由灵活,组合方式随意,避免出现较多的人工痕迹,如拙政园中(图4)的梧竹幽居、远香堂、海棠春坞、留听阁、听雨轩等,都是以观赏花木为主题,园中花木有的群植、有的孤植;有的密植,有的散植,并不刻意追求均衡整齐,通常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使前后左右形成不对称形式的均衡。植物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并无多少人工的痕迹。这种自然的种植手法在今天的景园设计中也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5.2造型秀美,季相分明的时序之美

江南古典园林主要通过对植物枝、干、冠的形态塑造,使植物景观呈现出优美的形态,表现出人格化的特征,使人更易于理解造园者的思想与内涵。如狮子林古五松园庭院(图8),有桂花Biodeterioration、柏树各一株,前者袅娜窈窕,后者苍劲挺拔。另外园林中植物品种繁多,形式多样,并随四季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季相效果。留园五峰仙馆前庭院的植物栽种方式以点种与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种植品种采用多种花木间种的配置方法,有柏Sabina、榆Ulmaceae、罗汉松Podocarpus、紫藤Leguminosae、梅Philadelphus、石榴Punicaceae、海棠Begonia、玉兰Magnoliaceae、夹竹桃Apocynaceae等十几个品种,其中有常绿树、落叶树,有属乔木,有属灌木,栽种方式以点种与丛植相结合,乔木与灌木相结合。一年四季均有变化。因此,现代庭园设计中也可以参考这种种植方法,根据场地的大小进行疏与密、主与从的排列,花木品种则可以兼顾四季景致。

5.3山水相应,动静结合的哲理之美

江南园林的山和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理山叠水更是江南园林的重要造园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堆叠山石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是主从分明,错落有致;其次是选址恰当,避免构图直线化,注意外轮廓的虚实变化;最后是所选择的山石要玲珑剔透,即符合“透、漏、瘦、皱”的原则。如留园中的石林小院(图5)是一个以山石为主题的小庭院,园中耸立石峰,形态极其秀美。庭院理水多采用集中理水的方式,以水池为中心,四周环绕建筑,采用这种布局方式可使有限空间显得开朗幽静,水池本身多采用自由曲折的形状,并辅以山石,富有自然情趣。如江苏常熟赵园的中部庭院(图6),集中用水,水池偏于一侧,从而留出较大面积用于堆山叠石,并在其上广种各种乔、灌木,与水池对比衬托,形成山林野趣。

6结语

江南古典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它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表现在园林之中,表达了以老庄为代表的先哲们的哲学理念;体现了中国美学最丰富的意境文化。对江南古典园林美学特征进行分析将对当代园林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曦阳.“隐逸”思想与江南古典园林审美[J].设计,2011(5):77-78.

[2]陆琦.中国南北古典园林之美学特征[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93-100.

[3]钱泳.覆园丛话[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

[4]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审稿编辑:杨学成 杨宏烈

作者简介:

郦文俊(1980- ),男,浙江诸暨人

硕士研究生,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景观设计

4.中西古典园林教案 篇四

庆云一中

孟繁华

2011年3月

中西古典园林

一、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联系较为密切,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可能有少数的学生曾经去某个园林旅游过,即便没有去的同学也到过本地的小型公园,所以本课和现实结合讲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鉴赏中西古典园林,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中西园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提高对古典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园林艺术的鉴赏过程中窥见他们背后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学习中国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深切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主要知识点:

1、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2、中西园林艺术手法的基本区别。

3、了解中国园林的一二件作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中西园林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天然图画”与“人力穿凿”的含义,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理解。

2、难点:领会中西古典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课件等各种媒体,通过讲解,引领学生欣赏、思考、感悟、享受。

(五)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欣赏几幅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

这些图片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平时的时候可能没有仔细的品味过。

所以吗,美的东西我们可一定要仔细品味呀!下面我们一起步入中西古典园林园林,去感受它们如画的美景。(板书:中国古典园林)

(二)讲授新课 :(总35分钟)

根据开始展示的图片,请同学思考、回答:园林由哪些元素组成?用几个词、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园林。

生答。师总结:(1分钟)什么是园林?(2分钟)(板书)生根据课本回答,师补充。

1、中国古典园林(总23分钟)(板书)

中国的园林很多,而且园林艺术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提问: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吗?

生答,师补充。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香山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这些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伴随课件展示。)(1分钟)

⑴ 皇家园林:(总9分钟)(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颐和园,伴有师生互动。(侧重)(6分钟)

要求学生总结,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而华丽的皇家气魄,所谓“移天缩地在君怀”。(1分钟)

⑵ 私家园林:(总17分钟,重点。)(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留园(简略)(5分钟)

课件展示并讲解拙政园(侧重)同时要求学生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7分钟)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2分钟)魏晋以来,文人追求隐居、田园的生活,从繁华中挣脱出来,寄情山水,也正是因为向往“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的生活,江南宅院多由士大夫阶层参与甚至独立设计,崇尚自然,再现山水。到了明代,有很多园艺师本身就是画家出身,受他们影响下的园林艺术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优雅画境家山林,丰富玲珑别洞天。”

中国的艺术都讲究“境”,诗有诗“境”、画有画“境”、曲有曲“境”····这个“境”便是“意境”。园林艺术作为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意境”尤为重要,它可以看作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最高境界又是精神的寄托和理想的家园。

启发学生总结私家园林的特点。师适当的补充。(3分钟)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精华。由于面积较小,私家园林建筑具有独到的布局特点。a、b、c、d、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山水的形象,尽量不露人工的痕迹,又能体现出自然山水神韵的造园思想。设计精巧的建筑有着 “画龙点睛”之笔,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内涵丰富——营造有文化品味的审美意境:如拙政园(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与谁同坐轩、留听阁。

以上是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继续欣赏西方古典园林,希望通过对比,大家能够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更深刻的认识。

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2分钟)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⑵古典主义的法国(4分钟)

a、造园思想:自然美不是最美的,必须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b、造园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请同学们思考:与中国造园手法相比较,西方园林主要有哪些特点? 生答,老师补充。(1分钟)

(三)小结:(2分钟)

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亭阁临水、曲廊古木,人工与天工浑然一体;法国和意大利的古典园林,林木丰茂、径直坛正,是秩序井然的人造园林图画。

(四)作业:(1分钟)

结合本课内容,给我们新校园或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一点建设性意见。讨论与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园林设计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造型要素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想?

5.中国古典园林教案 篇五

方玲丽

一、[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古代园林的种类、特点及代表性作品;结合实例了解中国造园艺术的原则和具体经验(艺术手法)。

二、[重点和难点]

园林艺术的艺术手法,欣赏园林艺术的立足点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合理划分,善于借景 3.寓情于景,触景生情

三、[课前知识准备]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这是对中国园林美学的经典概括,园林虽然是人为的,但要追求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是借鉴自然,以多姿多彩的自然地貌为蓝本;尊重自然、与自然相亲相近,即所谓“以真为假”来塑造园林地貌,而且要继承中国传统的筑山理水手法,“做假成真”,使园林地貌,出于自然高于自然。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以至中国文化的出发点与归宿点。儒、道、法各家对此解释不尽相同,大概“天” 是“自然之天”,是“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人”是指“人为”,“人的思想”、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两者要“和谐、融合、相通”。

四、[本课内容] 中国古典园林的分类: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主要园林介绍:私家园林──苏州园林;皇家园林──颐和园;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景要素:筑山、理池、植物、建筑、书画。中国古典园林的品位特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五、[内容结构]

① 中国古代园林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三类。

皇家园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和北海。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为造园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② 私家园林以苏州为最盛,设计以中国山水画为蓝本,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形成浓郁的人文环境。

③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经验。明代计成《园冶》一书对园林选址、布局、叠山、选石、因借等作了系统的论述。

六、[教学过程]

导入——找出下面图片中的不同,一张是中国古典园林,一张是西方现代园林。

我们通过实例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的造园艺术手法。(由教师简介图片,引导学生在图片中找出特点):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特别是在人工山水园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达到了“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欣赏中国四大古典园林:拙政园、颐和园、留园、承德避暑山庄。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国“四大名园”之一。1961年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刻、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是苏州古典园林建筑中最大的一个园林。主要以水景为主,富于自然情趣。在布局上显得非常活泼,模仿自然的“自然式”的布局。该园水的面积占全园面积的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浮廊紧贴在水面的浮廊倚墙起伏而行,犹如游龙戏水,浮在水面。园景摹仿自然,以人工的力量创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体现了中国古人尊重自然并与自然相亲近的观念。这是拙政园最美的画面之一。

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前身清漪园,始建于1750年,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现存的虽不是原来的全貌,但仍然是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最完整的大规模皇家园林。

颐和园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水面占全园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构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长达728米的长廊,长廊和廊中的绘画本身就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她还起到了将园内各个景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的作用,烘托出园林整体的美。

留园

留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园中分四个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中心,风景明净清幽;东部则厅堂宏丽轩敞,重楼叠阁;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天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全园建筑布局结构严谨,尢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亦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回答四大园林有什么不同吗?他们有哪些分类,各有什么特点?有哪些代表作品?

(1)北方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豪华富丽;

皇家园林布局以江南园林为参照,并以神话传说的东海三神山进行设计、构思,以其博大恢宏的总体气象和宫殿群的特殊政治意义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园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国侵略者的严重破坏与抢掠。

(2)南方的私家园林:设计精巧、风格雅致;

私家园林以苏州地区造园艺术成就最高;其设计思路是以中国画的山水画作品为蓝本的,也以山水画的意境创造为旨趣;私家园林一般规模不大,因此在景区划分和造景上追求细腻曲折丰富的变化。

(二)中国古代园林的代表作品? 答:(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造园的鼎盛时期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

代表作品有北京西苑、颐和园(是古代保留下来的最完整的皇家园林)、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

(2)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造园艺术成就最高的是——苏州地区

代表作品有苏州(留园、拙政园、网师园);扬州(个园、何园、瘦西湖);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上海的豫园。提问: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构成有哪些?

答:(1)自然环境的山形水势。包括人工叠山和开凿的泉流湖水;

(2)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内涵;

(3)园林内的树木花卉;

(4)园外大环境的景观、氛围。

中国造园艺术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造园:

造园拼图游戏:分四组讨论并派各两位代表上台做这个游戏,看哪组做的最好?作品展示,鼓掌鼓励。

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

6.古典园林空间分析 篇六

1.1 台基

由于建筑技术不断提高, 在园林建筑上追求华丽之风, 日趋繁杂, 台阶也作为美化的对象。在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的台阶部分, 创造一种雕刻华丽, 用料考究的高级石台阶, 并名为“须弥座”, 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而作为古典园林的经典, 苏州园林建筑中厅、堂、楼、阁前的月台, 也属须弥座, 作为园林建筑的地基, 是随处可见的。

1.2 屋身

苏州园林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 传统建筑的中段多为木柱, 墙体只是作为划分空间的间隔, 不承重, 屋顶部分的重量主要有梁柱承担, 再传给基础, 因此古典园林建筑有“墙倒屋不塌”的特性;建筑室内往往不用封闭的隔墙, 而用半透空“隔扇”或全通透“罩”作为分割, 上部天花作成各种形式的“轩”, 秀美而富于变化;栏杆、挂落等各种木装则力求精细, 门窗多空灵通透, 使内外空间连通、渗透。

1.3 屋顶

典建筑的屋顶, 是从汉代开始逐步演变定型, 但形式极为丰富, 如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攒尖式等, 而屋顶转角处的起翘 (向上翘) 和出翘 (水平方向凸出) , 更是西方屋顶所没有, 它不仅有利于排水, 同时具有“视觉矫正”的作用, 使房屋稳定、轻快, 曲线跷曲, 流畅轻盈;而其色彩一般素雅明净, 极易与自然的山、水、树木等相协调, 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感觉。

2 建筑布局

2.1 自由有序, 情趣自然

我国的建筑, 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 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左边怎么样, 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 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 用图画来比方,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 不是美术画, 而园林是美术画, 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历代文人雅士和造园者, 把各自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 融注到园林的建构中。园林中的一花一木、山水林泉、亭台楼阁, 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维, 形成意境深远、超凡脱俗的园林艺术特色。

2.2 疏密有致, 黑白分明

在园林规划布局中, 景物过密, 就会使人感到窒息, 过疏则又松弛无力, 因此要处理好疏密关系。园林建筑布局同样如此, 才能取得完美的境界。以网师园为例, 其不均匀的建筑布局, 使疏密变化极其强烈地达到了黑白分明的效果。其入口两侧小山从桂轩和琴室一带, 空间紧凑, 建筑排列有序, 分布集中, 使人置身于建筑围合成的天井空间之中, 加上景素众多, 令人目不暇接;岁廊而入, 过濯缨水阁到中部, 柳暗花明, 豁然开朗, 大水面四周:或桥、或廊、或亭、或假山, 建筑密度顿时减少, 使人视线大开, 心理放松;至“月到风来亭”时感到周身一丝凉意, 心旷神怡;而北部“看松读画轩”与“读画楼”一带建筑又一次相对集中。网师园中园林建筑正是在这种由密到疏、由疏到密中, 或旷、或奥, 奏响了一首节奏强烈的乐章。

2.3 巧于因借, 内外结合

“因”是因地制宜, 从实际出发;内外结合意思是说, 园虽有内外之别, 但景色并无远近之分, 如遇晴山耸立的秀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凡是目力所及的, 庸俗的给予遮蔽, 美好的应该汲取过来。例如在园林空间开阔的情况下, 建筑物作为构景要素, 其作用主要在于点景和观景, 正因为点景的建筑占据着山水的“开面”部位, 他们往往也是观景的特定场所, 能够看得远看得尽。

2.4 以围为主, 高低错落

中国园林不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先围合, 然后在此块内进行一番精心的营造, 园林建筑布局紧密地配合着这种封闭的造园方式。而在环境幽寂的地段或者小型的庭园, 则用建筑物虚实高低错落的连续展开, 辅以山石花木, 环绕着一泓清池, 一泓清池而围合成内聚的园林空间。环状的回游路线诱导人们往近处看, 往身边的细致处看, 另具一番亲切宁静的气氛。苏州留园中部面积不足6667m2, 将地形改成西北高, 东南低, 以水面为中心, 园林建筑沿周边整整地布局了一圈, 或上或下, 或轻或重, 或曲或折, 不断改变视角和视线方向, 步移景异, 美不胜收。

2.5 化整为零, 造型别致

苏州园林在总体布局上, 普遍地运用景区划分的方法来创造功能、特点、主题不同的园林空间环境, 而景区之间又相互联系融为一体。即使较大的人工山水园也多半采取化整为零的“集锦式”的布局, 利用传统木构架建筑群体组合的灵活性、穿插以山石花木而将全园划分为一系列各具不同景观特色的大大小小的空间———景区。景区之间, 曲径通幽, 有弯曲的道路联络;更以“对景”“障景”的手法而形成似隔非隔的联系。由于这些有形的联络的无形的联系, 人们被引导着从一处景观经由峰回路转而达到另一处始料未及的, 全然不同意趣的景观。

参考文献

[1]王玲.略论江南古典园林建筑空间的意境美[J].山西建筑, 2012 (11)

7.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园林的启示 篇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 风格意义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4)09—0087—02

中国园林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这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在植被、水体、建筑位置等方面注重对园林的小气候条件的改善,目的是为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结合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山石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风景式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典型风格特点。建造园林所用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重在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将自然中存在的山、水、石、花草等元素以及它们所具有的特殊美感加以提炼和微缩收纳至有限的园林空间中,其目的是为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这些对现代园林的营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中国古典园林的整体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是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典型代表,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在中国园林的缓慢发展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的影响,中国园林形成了自身的风格特点。具体说来,中国园林特点主要为以下四点。:

1.1 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设计者寓情于景,同时园林中的景色也体现着人文情怀。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的水体、错落的山体、迂回的园路、参差的山石、幽奇之岩洞构成一个被精炼概括的自然、典型化的自然,是将自然界的景物集中荟萃在一处。

1.2 建筑美与自然美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设计讲究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在园林总体上达到一种人工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境界,即“天人合一”的哲理境界。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

1.3 浓郁的诗情画意

园林设计中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情趣,而有些园林的设计者就是由画家直接担当的,在对园林的空间布局、植被设置、山石堆叠上,无不体现着中国传统绘画当中的审美特征。此外,园林中楹联、匾额中的书法作品也是与这种审美情趣相一致的。石谈及楹联、匾额及对景色园区的命名等等也都体现着深厚文学底蕴,同时也对园景起到了点睛作用。这些综合的表现形式流露出的是浓郁的诗情画意,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

1.4 深邃高雅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通过人工的方法营造了一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在园林设计中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内涵通过视觉与文学等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让身处其中的欣赏者不仅满足了视觉感官上美的享受,还在欣赏过后在心灵与精神上受到激发,产生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的深层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的上述特征正是通过设计者将设计思想经由园林构造中所有涉及的这些视觉要素,在局部细节到整体的安排中遵循一定的审美思想和人文背景下体现出来的。

2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园要素

中国古典园林中每个单独的园林作为一个整体包括很多组成要素,而且每个园林根据园主个人的审美水平和兴趣爱好在园林设置组成要素中都会有所侧重。但总的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的构建中,普遍包括建筑、山石、水体、动植物。在构园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要素采用的手段也不尽相同。而我们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这些构园要素是为了在现代环境景观的设计中更好的借鉴、利用。

2.1 因地制宜

中国古典园林的因地制宜,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讲的是建筑与园景的整体配合关系。另—方面,说的是植物与山石等作为点缀的细节要注意与建筑内外部位置的经营一致。在中国园林中,建筑的特点是散点式分布。建筑本身并不作为整个园林中的主体物和构图中心。建筑除满足休息、居住、娱乐的基本功能外,要与园林的整体相互穿插、交融,使建筑在风景园林中不显得突兀。这就要在园景的布置中服从整体需要,使建筑与园林中的山石水体互相映衬。此外,中国园林的设计中很多采用借景的手法,无论是象岳麓书院中近借窗前的几杆翠竹还是如同拙政园远借北塔寺景色,这些都是应当在园林的设计中考虑的因素,只有因地制宜、借的巧妙才能体现出设计者的妙思。

2.2 庭园理水

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正是有水的存在才使得园林得水而活。而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使得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而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学习水体布局是为了要学习传统园林中水面开合有序、大小曲折变化的特点。水中增加小岛,同时结合植物与地形布局,能够丰富园林的空间层次。另外,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要讲究动静变化,古典园林在水池中或池塘沿岸栽种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在水中放养鱼类,都是为了增加整个园区内各个元素间的相互关系,做到动静结合,处处成景。现代的景观设计中多是利用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就能给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增加不少灵气。

2.3 步移景异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上讲究步移景异。这是由于园林本身占地面积有限,若要在其中构建如同自然的山水景色,比较困难。而且,平直的空间分割容易造成景色尽收眼底的弊端,降低了中国传统美学中追求的“曲径通幽”的视觉效果。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要在园林的地理环境设计中找到突破点,即通过人工改造地势的高低起伏,加上对山石、植被的精心布置。而相对现代的环境景观设计,对于一些在空间上比较有局限性的景观如何做到以小见大,向人们更好地展示景观,是设计上首要考虑的问题。可供参考的一种解决方法是为在设计过程中突出步移景异的设计理念,将景观中的焦点性景点作为道路变化的对景,道路线性的曲折变化紧密结合这些能够吸引人们视线的对景景观展开。这样的处理手法—方面可以丰富环境景观的空间的层次变化,另一面很好地保证了园区内的各个景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组成部分所形成的完整性。

nlc202309040923

2.4 植物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的精巧性在于常将遵循画理诗情目的与景观中建筑物的布置融合在一起考虑。植物还常常被人赋花木以人性,这也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许多植物的品格被赋予了人的性格并寄托了人类美好的愿望。例如牡丹的雍容富贵、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梅花的坚强高洁、竹子的虚心有节等等。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传统中具有美好寓意的植物,比如石榴代表多子多福、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紫薇代表家庭和睦,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所以,现代的景观设计中针对植物的配置要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同时熟悉身边唾手可得的植被特性,将生活中常见的野草、具有乡土特征的树木、植被重新赋予新的特征,这样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也能让我们的作品更有人情味道。

园林是人与自然的结晶。对现代人来讲,由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一个能够满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环境就显得弥足珍贵,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心灵的渴望。园林作品应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韵,才能与人们心中的美很好地交流,产生共鸣,陶冶情操。中华民族有落叶归根,尊重祖先的习惯,注重文化上的继承和文脉上的延续。在传统基础上的创新是一种方法也更易取得成功。中国古典园林的博大精深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习研究明了的,她是现代环境景观设计者学习的宝藏。

3 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现代意义

中国园林是自然风景类园林,从建园的设计思想角度分析,师法自然一直是中国古典园林创作的思维方式,而且对于园林设计的水平高低也是以是否“宛若天成”作为一个衡量的标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古代造园以自然环境中存在的山水为创作的摹本,造园者在感受其自然之美之后,将山石、水体和植物的美浓缩、提炼自然美之精华于园林中,造就了无数美景名园。因此,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熟悉大自然是园林创作设计的基本源泉。与古典园林设计者相比我们现在能在比过去优越得多的条件下去感知和认识自然,也能利用现代声、光、电等更多的科技手段来展现自然之美。古典园林注重四时得节,也就是将大干世界的万千景象,例如日月光影、山形水貌、绿植树木、春花冬雪等视作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元素加以充分利用,结合建筑形成蕴含一定意境的园林景观。所以,设计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自己的审美水平就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正的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总结提炼这些素材中的美的本质,并将他们独特的美感运用到设计作品中。

师法自然的过程就是设计者将自己对自然美的亲身体验加以浓缩概括、提炼抽象后再利用自然元素表达出来分享给受众的过程。师法自然的具体方法不同,从设计思路上看主要有两点:第一就是利用科技手段去夸大突出自然中的景观特点以增强其视觉效果,比如景观中常见的喷泉的设计。它们在自然界比较少见,但却能体会到它们源于自然的神韵。第二点就是在现代新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去扩展和延伸观赏者的感知能力,使人类更能感到自然的神秘与美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者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中国园林崇尚“自然”源于中国的古代文人往往将自我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摹、吟咏抒发出来。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不仅是文人墨客以景抒怀的载体,也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我们学习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特点、构园要素,是为了把从中吸取的有用的观点、知识和技术应用于现代的景观设计之中。但是我们在借鉴的过程中也不能盲目地把中国古典园林直接搬到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这是由于中国的园林发展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有着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我们提倡的针对中国本土的景观设计也不是只针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而言。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两点:

1 虽然中国园林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应了解其弊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局限性之一在于习惯闭门造车,与外界的联系较弱,当然,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中国园林受其他园林风格影响较小因而能够形成独特的园林特点,自成一派的原因。面对在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园林文化特色,在当今西方思潮的冲击下,现代园林设计师要开阔思路,思考变通之法,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应用意义,把中国传统园林的建造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蕴含的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使中国园林的精髓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2 从造园的风格来看,现代景观设计中既可以遵从古代的方法,也可以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两者都不排斥。从设计的发展角度讲,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这就要求设计师首先对古今中外的园林史、造园手法以及它们包含的美学思想、历史文化等进行探讨,批判的继承传统,吸取精华。同时,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的内涵与西方现代的生态景观观念于一体,来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环境景观。当然在设计过程中也要沿袭本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设计。纯粹的模仿和复制往往是设计思想不成熟的体现。对西方及古典园林一知半解而妄加抄袭拼凑或者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只有端正态度,融会贯通,才能运用自如,创造出更精彩、层次更高的新园林,以适应现代生活对环境景观设计的要求。

上一篇:中学生学习2020北京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下一篇:教学反思七上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