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

2024-07-16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精选10篇)

1.《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策略分析

生命理念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终生的发展都至关重要。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们过于重视对学生成绩提高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教育,导致很多小学生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且经常可以看到小学生在社会中的一些极端想法、行为,随意践踏生命的现象,究其原因便是因为学生们的生命意识薄弱。鉴于此,这已经成为社会和教育界必须重视的问题,也给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敲响了警钟:生命教育刻不容缓。以下便是具体的分析。

一、阻碍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的原因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最关键的是通过语文知识的熏陶,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思想品质、情感、人格、理念等。但是在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严重缺乏。其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导致的。由于很多学校的语文教学排名、分数排名等,导致教师的教学过于功利化,自然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也处于功利化之中,这样便形成了学生过早接触社会,追求分数的心理,当自己的成绩达不到自己制定的标准或者达不到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之时,学生便会处于精神状态低迷的阶段。因此,虽然我国的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物质条件也极大提高,但是小学生的精神生活却严重缺乏,这便会导致生命凸显得更加苍白。

二、小学语文生命化教学中的策略

1. 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主要便是对学生自觉认识生命的一种教育。简言之,便是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较高的感悟能力、丰富的情感和敏捷的感觉的教育。且新课程标准也曾经指出:语文科目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和结合。其工具性便是指利用母语教学的工具;而人文性则指以人为中心,重视和珍爱人的生命。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之中,要将生命意识教育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在温馨的语文课堂氛围中感受生命的韵律,体会生命带来的美好享受与感动,引导学生具有热爱生命、珍爱生命和发挥生命的意识。

比如在学习《生命生命》一文时,教师不应只重视课文内容的讲解,而是要让学生自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当然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的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教师可以请学生们想象,有一只蝴蝶在你头顶上飞来飞去,你伸出手把它捉住了(学生一边联想一边做动作)。现在,这只蝴蝶就在你的手中,你感受到它怎样的跃动啊?这时学生们便可以感受到蝴蝶强烈的求生欲,当学生们都陷入思考之时,教师要快速将课文导入到课堂中,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最后便可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学生明白生命的价值。因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这样学生才可能从小具有正确的生命观。

2. 教师要善用语文资源进行生命化教学

例如:海伦虽然是聋哑人,但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成为伟大的作家。而成为作家正是海伦正确对待生命的回报,同样是三天时间,但在作者眼里和平常人眼里是不同的,健全的我们是不会如此珍惜这三天时间的,因为光明对我们来说太平常了。海伦·凯勒的人生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震撼与启迪。

3. 在写作之中加强对生命的教学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写作时间,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半命题作文:《生命力顽强的……》,可以描写人物或者植物,引导学生进行深思,思考之后学生想到了仙人掌,在恶劣的天气中仍然可以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力活下去;还有学生想到了解放军叔叔,他们拼尽自己最后力气,也要将日本鬼子打倒的精神。这些都是很好的题材,学生在写作之中不仅加深了对生命的思考与认识,更使学生领悟到面对困难不放弃,面对困难不退缩的精神。

综上所述,生命化教育需要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这样才可以激发学生的关注欲望、学习欲望、思考欲望和感悟欲望,这样学生才可以从小具有正确的思想与价值观、良好的品质等,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活、发展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旭远,孟丽波.生命化教学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样态[J].教育研究,2004(04).

2.小学语文教学牵手生命教育 篇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叶澜曾经说过:“绿色教育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应牵手生命教育。我在《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中,做了初步的尝试。

一、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在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担当起唤醒孩子们生命意识的重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片段一】

师:经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文中的斯杰潘老人曾经是一位猎人,猎枪是猎人的生命,只有猎枪才会给猎人收获,可是,老人最后说的一段话却耐人寻味。

听老师读,(教师深情范读,设疑)听了老师的朗读,你的脑海里会闪现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交流:为什么斯杰潘老人的枪一开始的时候是端着的,后来却挂在墙上呢?小结板书:端——挂?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30年前,来到贝加尔湖畔……

教师出示三四自然段,

师: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一些候鸟从南方飞来,点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突然寒潮降临,北风呼啸,湖面又上冻了。)

教师介绍贝加尔湖冰层的厚度,同学们拿出你们的直尺来,量一量,30厘米是多厚哪!此时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冰层可真厚,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厚的冰层。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来感受。

学生朗读。

师:当时的天气真冷,冰层真厚,有些刚飞来的候鸟只好飞走,就在这时,远处传来“克噜——克哩”的叫声,点出,老师读,指名读。老师指出: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再指名读。师:你似乎听懂他们在讨论什么吗?学生回答: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点出这句话,(你真聪明,说到天鹅的心坎上了。)谁来读?师:此时天鹅们的心情,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吗?学生:焦虑、失望、着急、担心

学生朗读

师:北风呼啸,冰封湖面,天鹅们没有吃的,它们的生命危在旦夕,真是让人担心哪!让我们通过朗读三四自然段来感受当时天鹅们的焦虑之情。

这一环节,老师用猎枪导入本课,引起学生思考:斯杰潘老人,是一个猎人,按理说,猎枪是猎人的生命,但是老人为什么把枪挂在肩头就离开了湖畔,并且从此再也不打猎了?接下来,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贝加尔湖的冰层有多厚,让他们切身地体会到天鹅们此时面临着多大的危机,它们的生命危在旦夕,指导学生体会天鹅们的心情,再展开朗读,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二、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们进行生命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俗话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使孩子们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点在语文课中是值得学习、討论与探究的。

【片段二】

单独出示第5自然段,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老天鹅破冰的句子,找出老天鹅破冰时的动作,用自己喜欢的记号标出,在边上写写自己的感受。

1.腾空而起。理解词语意思:向天空飞升你能做做动作吗?(理解腾空而起)它为什么要腾空而起呢?这样下落的冲力就比较大。老天鹅用力之大。一起读好这个词语。2.扑打。它是怎样扑打的?①重重地扑打为什么老天鹅要重重地扑打?指导读好重重地扑打。②胸脯和翅膀。师:如果你的手掌是老天鹅的胸脯,课桌是冰面,谁来重重地扑打?学生做动作理解原来老天鹅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还怎样扑打?③像石头似的

师:石头是坚硬的,老天鹅是血肉之躯,怎么会像石头呢?指名回答。……师:这是怎样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又是怎样一种高尚的情操?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把此时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

这个片段的教学,孩子们认识到了一只为了大家,而甘愿自己牺牲的老天鹅。老天鹅的行为是多么的感人,它虽然是群体中,年龄比较大的,但是它不顾疼痛,不怕冰层多厚,都要将自己的躯体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甚至是无数次。不然,群天鹅就会被冷死、饿死。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们意识到:“生命虽然宝贵,但也很脆弱”。因此,要通过语文教育让孩子们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三、启迪孩子们追求生命的博大和谐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活”,更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活”,要启迪孩子们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追求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学习《天鹅的故事》中,我紧紧地抓住文章主线, 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说写中,感受天鹅们的顽强, 对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

【片段三】

师:在老天鹅的带领下,群鹅是如何破冰的?

1.作者在写老天鹅破冰时,是抓住老天鹅的动作来写的,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来写群鹅破冰的?2.学生回答。3.你觉得这是一群怎样的天鹅?(学生交流,老师板书“团结拼搏”)4.补充有关团结合作的成语和谚语 (团结合作……)5.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水面在迅速扩大,读到这里你的心情怎样?6.是的,天鹅们也在 “克噜——克哩——克哩”叫着,好像在说

引读:“兄弟们哪(师),加油(生)!齐心干啦,加油!”

语文教师应帮助孩子们确立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在日积月累的语文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顺应自然、忘却得失、远离功名的洒脱与淡泊名利、超然生死的人生观;让孩子们感悟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白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的命运有机联系,才能超越自然,找到生命的价值之本。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牵手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3.读,小学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篇三

一、读的作用

(一)读——教学之脉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备课伊始,就要注意将朗读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设计全过程。初读可让学生扫清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精读可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体会文章精妙,并化解课文重难点,领会作者的表情达意之法;品读可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形成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加深拓宽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读,关系重大,是语文教学的主脉,同时又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交流对话以至产生共鸣的桥梁, 是整个教学的灵魂。有了“读”这根丝线,才能把各个教学环节的 “珠”串联在一起,成为一串璀璨夺目的“新型语文教学之链”。

(二)读——思维之箭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有着巧妙独特的结构、 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别具一格的写法,它们无不闪烁着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我们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认真挖掘这些“宝藏”,通过指导学生适时的不同形式和方法的读,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 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教会他们挖掘教材中的闪光点,补充空白点,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读,犹如一支利箭, 射向学生思维之锁,开启学生智慧之门。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为例,教学中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的用意及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感受鲁迅先生那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不朽形象。

(三)读——情感之弦

凡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大多语言优美,文质兼备,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读,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指导学生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拨动他们的心灵之弦,让学生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带领学生徜徉在文本语言之中,品有字书之美味,悟无字书之人生。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 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可谓字字真情, 令人心潮起伏。这时若指导学生深入文字中去,想象当时的情境, 通过层层递进的朗读,一定能体会到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沉的爱以及他的那份坚定与执着。

二、读的要诀。

(一)泛读明意

所谓“泛读”,不需要斟酌字句,咬文嚼字,在帮助学生疏通文字之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即可。泛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识别和判断能力,利用具体的形象思维从感性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章的结构材料和词句, 为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二)精读悟文

教学时,要把如何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作为重点,“作者胸有意, 入境始与亲”,结合学生初读时的直觉,抓住一些重点段落和语句, 仔细揣摩,品味妙处,力求使优美的文字,传神的标点,各种长短句式,诉诸学生各个感官,使之“顿悟”,与作者产生共鸣,得到感情的沉淀。

(三)品读点睛

每篇课文都有点睛之笔,教学过程中要将之纳入“品读”环节, 特别是对那些学生不易理解的难点及教材要求掌握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把握品读的技巧。“点水蜻蜓款款飞”是不合适的,要让学生由字面读出有形的画面和有声的乐曲,以一字一词而牵全篇,让学生在品味语言中沉淀丰富的语感,熏陶人生的百味。

三、读的忌讳

(一)不能以读代学

小学语文课标提倡以读为本,即教师少讲一些,学生多读一些。 但读不能承载全部的学习过程,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讨论、质疑、 想象等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以读为线,综合各个有利教学生成的环节,或自主思考,或讨论交流, 使学习活动成为生成智慧和增强实践能力的过程。

(二)不能流于形式

朗读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为读而读”,要摒弃那些表面热闹实则无效的朗读,要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需要设计不同的朗读形式,根据课堂的进程设计不同的朗读层次。并且要关注全体学生,捕捉他们求知的眼神,引导学生读出各自不同的情感经验,让教学绽放精彩的智慧火花。

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教师课堂研究的重点。特别是在“课以读为贵”的今天,让学生自由酣畅地读,心无旁骛地读, 读出文本的内蕴,读出个人独特的感悟,这才是我们小学语文老师所追求的,也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希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的语文课能让学生“读”透教材,“读”懂生活,“读”出精彩。

摘要:以读为媒,以读为本。读,是语文教学中关键的一环,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这已经为当今小学语文界的共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允许并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朗读过程去解读、体会课文。读,已成了语文教学的生命线。

4.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四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61-01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更是生命与灵魂的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同的人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同。王雪认为:“我们强调的生命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的教育。”面对一个个学生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和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的个体因此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要做的,唯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有差异地发展和完善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与技巧、重技术轻精神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生命教育的内核。

一、挖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离不开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领域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除了解油画、雕塑、国画等基本的美术作品,还应涉及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与生活相关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从生命的视觉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和评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作品的内在精神涵义,主题的选择,所凸显的意味,所歌颂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性。

1. 解析作品,体悟意蕴。在欣赏教学中,并非着重于对作品的表面进行审视,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真正内涵,让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感茹育、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方面凸显价值,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艺术”光泽。例如在美术教学中遇到雕塑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雕塑《思想者》进行欣赏评析,雕像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深刻的形象。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人体的阳刚之美,蕴含的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鉴赏中应引导学生发现、感叹到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

2. 借助主题,感悟神韵。美术教育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评析作品时,应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才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体会到作品的内容、主旨、神韵。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美术创作也围绕着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而展开。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美术教师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渗透式生命教育从而让学生热爱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生命教育日渐深入,许多美术教师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如: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不仅仅是感觉认知方面,更应该是身临其境地感受与体验。

三、结合德育,升华生命教育

在一幅作品中,图与道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上应体现相互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不断加深对“道”的认识。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的生命,学会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而体现美术学科的生命教育。

1. 唤醒爱国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是学生人格中最高尚的一面,具有爱国思想,能为集体着想,能团结一心,是难能可贵的。如奥运健儿取得金牌时,你的兴奋,你的自豪,这就是爱国的体现;当你面对国旗时的激情澎湃,思接千载,这也是爱国;当你看到我们的圆明园兽首在国外被公开拍卖时的义愤填膺,这也是爱国。

2. 关注价值观发展。下面是描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课堂情形:何为“世外桃源”?学生立刻眉开眼笑,似乎他们已经拥有了心中的“世外桃源”。“那时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小溪,有一条路,远处有高山,眼前还有一片草地让我去踢足球。”一个学生说。接着一发不可收拾。“那里有一幢我的别墅,还有一个厨艺很好的厨师给我煮东西吃。”“那里会有一个大果园,里面有吃不尽的水果!”“那里有一片森林,让我呼吸新鲜空气,缓解紧张的生活,让我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家的地底下就是一个金矿!”“我的要求不高,我只要一幢城堡,里面有很多间房子,功能各异,有上网的,有吃饭的等等。”当他们的笑容代替了语言表达时,我问了一句:“满足了吗?”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蓝图”了。是的,不要去扼杀孩子们纯真的想法,应让他们自由勾画充满生命活力的作品。

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维度,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去创作作品。欣赏他们所创作的一个个生命个体,在美感共鸣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生命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呼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谨防过分夸大和渲染。那种动辄搞出很多花样,处处不忘和生命教育挂上号的做法不足取。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程斯辉.教育之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如何让小学品德教学充满生命力 篇五

一、思想品德教学多样化方法的体现

1.案例教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以实例和个案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中去,在情景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宽松的教学实践场景,在典型的事例面前,激发学生学习潜力,拉近理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距离,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案例教学的过程,是学会独立思考,以讨论和情景再现,探讨简单事物背后的深层次问题的过程。在以案例展开教学时,学生从内心深处对实例产生认知,学生自身握有案例教学的主动权。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新理念和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教学效果提高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在案例中穿插,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活动教学法

活动教学作为新策略教学法而被提到课改教学的日程之中。教学的主题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展开。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场景中,学生在活动教学中受益匪浅。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下,涵育出一种动态的学习方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感悟程度进一步加深。

3.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辩论赛、演讲、对答、咨询式课程展开,都是实现课堂教学互动式情景交融的教学策略。尤其是讨论结束后的总结环节,是实现对其客观分析、评判,实现其能力和认知水平提高的综合性方略。以讨论环节的观点,以客观事实明确讨论结果,使持有不正确观点的学生心悦诚服,在热闹的氛围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意识和价值观。

4.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是通观思想品德课程内外的教学方式,也是实现学科融合的有效研究途径。在理论中探究生活的源泉,以创设条件、情景再现、联系生活、强化实践等方式探究教学中的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情感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施

1.营造积极的气氛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一定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气氛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有助于营造出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在走进教室的时候,脸上一定要挂满笑容,这种亲切、积极的情绪,可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染,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这样不但可以对学生的热情和情感进行调动,同时还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

2.充满情感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流方式,其可以促进人们的心灵相通。但是想要语言具有打动人心的作用,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情感。在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在讲课的语言上要具有一定的情感和感染力。同时还要对自己讲课的语调、表情以及动作等多加注意,以确保是真情流露,可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发自于内心的热情。以此使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得以增强,同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情感教育的作用进行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离不开师生之间感情的沟通和心灵的交融,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应该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使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让学生处于兴奋的状态,不仅发挥情感导向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3.情感事例贯穿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时候,为了实现情感教育的目的,就必须要对课堂教学中所选用的事件和事例进行筛选,可以根据学生的关注度进行,这样可以对学生情感上的积极体验进行激发,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教学中,可以加大对情感事例的应用。

三、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

1.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应该由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来增加教学的情趣,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顺利进行。

2.切合实际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6.《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 篇六

一、走进童心, 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

“童心”就是“儿童心情, 孩子气”。语文教学具有探究性、个性化等十分鲜明的特点, 它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就应撞击儿童的心扉, 震撼儿童的心灵。走进童心, 就要基于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

1. 善待童言

孩子的话时常是幼稚的, 甚至是口无遮栏的。例如, 有教师布置语文作业, 让学生用“闻”字造句, 一个学生写道:“我还没走到厕所, 就闻到了臭味。”该教师对此的评价是:“你造的句子很通顺, 就是小小年纪思想挺复杂的。”如果教师缺失童心, 用道德的甚至政治的判断来对待孩子的语言, 显然容易误解孩子。而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宽容和赞赏, 他们就会机械地学大人, 说套话。慢慢地他们也不再相信自己的观察与感觉, 更谈不上主动探究了。

2. 正视童性

“童性”指儿童的天性。异想天开、胡思乱想是儿童的天性。例如有教师拿出两幅图, 让学生“看图作文”。第一幅图里, 教室里的教师脑袋是圆形的, 学生的脑袋有的是方形, 有的是三角形, 各种形状都有;第二幅图里所有学生的脑袋都和教师一样是圆形的了。大多数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 都认为图的含义是教师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唯有一位学生认为可以理解成统一的教育模式磨灭了学生的个性。结果, 这篇有独立见解并且文句流畅的作文被评不及格, 原因是和教师要求的不一样。学生潜在的创造性 (好奇心、原创精神、别出心裁、与众不同) , 其实就是人的天性。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固执”, 应该允许他们“胡思乱想”, 允许他们“胡说八道”, 只要他们不“胡作非为”。

二、融合属性,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只有帮学生夯实语文基础, 提高语文素养, 才能真正体现生命关怀。要做到这点, 首先就要了解语文的属性, 再根据语文的特点来帮助学生学习。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的属性, 两者不可分割。抽掉人文性, 语言文字就会失去灵魂;而脱离语言文字的运用, 没有了工具性, 架空来讲人文性, 就步入了另一个误区。所以应将两者有机融合, 使之相得益彰。如何才能将两者有机融合呢?我认为应关注两大原则。

1. 整体性原则

教学是由教师、教材、学生构成的多向互动、良性互效的系统。就教材与学生而言, 也是相互联系、相互独立的整体。尤其是以独立成篇的课文学习为主体内容的语文课, 更具有内部系统的整体性。课文不是一堆堆文字符号, 而是“文化载体”, 是作者用他独特而又典范的语体方式与你进行的心灵对话。我们在这种特殊的交流中, 洞识世界, 体悟人生, 养育品格, 丰富感情;同时, 也在这种特殊的交流中, 模仿、习得他们的语言技巧, 重铸、生成我们自己的言语技能, 这两者浑为一体, 相依共存, 不可偏废。

与之相对应, 学习主体也是整体的生命存在。当代教育, 把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个性发展当作教育的重心和主题。把完整的人的教育摆在突出的重要地位, 既是语文学科特点的必然要求, 也是素质教育的深情呼唤。所谓完整的人的教育, 就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它不是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容器和智能的存在物, 而是生命的主体和丰富多彩的情感的个体。在教学过程中, 不再仅仅是逻辑的验证、理性的分析、目标的控制和机械的训练, 而是人生的体验、感情的律动、人性的弘扬和真善美的追求。语文教学就是在真善美、知情意的合成教育中, 使学生在道德品质结构上是个有教养的人, 在文化心理结构上是个有修养的人, 在语言智力能力结构上是个有素养的人。

2. 偏重性原则

文化蕴涵和表达形式虽不可偏废, 但也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以至拖泥带水, 裹挟不清。首先, 应视课文特点而有所偏重, 重点突破。可以从思想内容切入伸向表达形式, 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和言语操作技能;也可以从表达形式入手深入其作品内涵, 直至作者的感情世界以求得情感的涤荡和人格的提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语文内容和形式互为手段, 互为目的, 也就是说, 理解课文内容可以成为演练、表达技能的阶梯和凭借, 悉察语言表达技巧也可成为参悟“意蕴”的“法门”。其次, 应视其学生的实际需要, 重点加强, 相机推进。学习主体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的, 有知识、智力、能力方面的, 也有情感、意志、审美、道德、人格等心理的非智力方面的。特别是对后者, 语文教学重视得不够, 还要进一步加强。

三、激励评价, 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充满激励的评价会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朝气蓬勃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欢乐, 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激励评价, 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融入每一堂课, 融入每一个教育环节之中, 能营造学生和谐发展的氛围。

1. 尊重学生

教育者的根本责任是促进学生发展, 是帮助学生成长为祖国未来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赢得真情,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动性,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标。

尊重学生, 是一种师爱、一种平等、一种师者风范, 也是教师的第一准则。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的评价是为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为了更好地做到给每个学生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 我们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自尊, 尊重学生的个性。

2. 宽容学生

有一位语文教师让学生用“洗”字组词。当一个小女孩说出“洗鸡”这个词时, 教师没有拉下脸来大声呵斥, 而是说:“你的这个词很有创意, 为你肯动脑筋奖励你一片小花瓣。”此时此刻, 小女孩的心里是很开心的, 并且认为自己是正确的。我们知道, “洗鸡”这个词是没有的, 所以, 该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委婉地对她说:“但是, 人们不容易读懂这个词, 所以人们都说的是‘给小鸡洗澡’, 明白了吗?”这句话其实是在正确引导小女孩下次不要组这个词了。这样, 既保护了小女孩的自尊心, 又纠正了小女孩的错误, 多高明的评价啊!

3. 赏识学生

真诚的赏识, 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 是让思维开窍的电火花。于永正老师堪称赏识学生的专家, 因为他随时“准备好一百顶高帽子给学生戴”。以他教学的《当解说员, 写通讯报道》这一课为例, 每当学生踊跃发言, 他都会真诚地给予夸奖:“你口齿多清晰!还真有点宋世雄的味儿呢!”“好!同学们第一次练习就说得这样漂亮, 宋世雄退休后, 你们可以到中央电视台接班了。”“你说得比宋世雄还棒!你可以叫‘盖世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于老师不管哪句话, 都饱含赞美, 并且非常得体。

在课堂上, 教师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 如同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教师期待的目光, 友善的微笑, 会让学生的心底洒满灿烂的阳光;作业本上教师充满鼓励的批语, 会让学生感到受关注而更加努力……对学生敢于肯定, 勇于赏识,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空前高涨,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的乐园。

7.《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 篇七

一、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 只讲生活, 不讲数学

在小学课堂中使用生活化教学固然是个好途径、好方法, 但是能否把数学和生活之间的关系有机地处理好却是一个关键要素。特别是在目前的新课改阶段, 许多教师都在尝试教学中的生活化方法, 但另一种弊端又显现出来, 这就是只有生活, 没有了数学, 教师只是一味地追求生活化, 却淡化了对数学的思考。

其实教师让小学数学生活化其目的无非是想通过讲解与生活有关的情景, 来帮助学生认识到、意识到、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让学生自己意识到学好数学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就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最终使学生学会数学、学好数学。但是如果教师举的例子不符合实际、在实际生活中碰不到这样的事情, 不但不能起到深化概念的作用, 还可能会因为这些例子使学生远离数学, 不能使学生对教学基本内容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所以, 实际、有效的生活化例子的使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不能只讲生活化, 不能因为讲生活化就不讲数学了。生活化只是手段, 其目的是数学, 是让学生学会数学。教师应通过生活化这一手段来促进学生发展数学思维, 养成用这一思维思考问题的习惯。

生活化也并不是学习数学的惟一途径。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的应用要高于生活。即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生活中引出了有关的数学问题, 也不一定非要是生活中的原原本本, 更不需要教师在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从生活中找出有关的事例来讲出。教师在运用的时候应以学生的切身生活为出发点, 选择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例子。这样有利于让学生体会熟悉的神秘和力量。

(二) 应用和评估体系的缺乏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能够使用生活化教学, 可以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但纵观目前使用的现状, 仍然是各个教师想怎么运用就怎么运用, 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的情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当今, 教育界还没有系统地、有效地去研究生活化、挖掘生活化, 对生活化在小学课堂中应用的价值还没有充分的认识。

二、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应用生活化的策略

本文作者也一直在探索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也取得了一些成就。经过自己多年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与积累的经验, 通过在课堂上对教学形式的不断尝试和摸索, 在如何有效地运用生活化问题取得有一些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认真了、注意力集中了、在课堂内外爱思考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不觉得数学枯燥无味了、不论是小考还是大考数学成绩提高了一大截……可以证明, 从这众多的指标中看到了生活化教学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我总结了以下生活化教学的运用策略。

(一) 挖掘具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其中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改编、改造成生活化的内容。然后以一种这样的方式把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觉数学无处不在, 数学的神秘性一直潜藏在其中, 从而让学生感觉自己学习的不是数学, 而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即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大大地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学生在学习时不会吃力, 学起来也带劲, 因为这让学生感觉:“这就是我要解决的问题”。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点拨知识点, 进行总结,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原来这么有趣。

(二) 在课堂中要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在课堂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让学生在教师模拟的情境中去意识到数学问题的存在, 有兴趣去解决。让学生在团队中去学习、去体验学习的乐趣。这样一来, 学生一方面学会了知识, 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团队的重要性, 学会了合作、共享的精神。这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工作都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

(三) 学生也可以自行设计生活化的教学

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教师一点点、一步步地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以及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体验, 也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的情景和问题。学生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 更加有效地去体验数学的魅力和用途。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各个小组自行设计的数学问题进行评比, 找出好的案例, 让大家去分享、去模仿。当然这也是教师的教学素材的一种特殊的、可行的、珍贵的来源。这可以成为教师以后教学的一种素材, 当然教师也可以说出这种素材的来源是哪位学生, 这样更能激起学生模仿、学习的兴趣。

在国外, 研究学校教育生活化已有了近百年, 在国内可以说才是开始, 也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当前的课改重点也是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让课堂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可以说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正是迎合了这种需要, 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陈平, 《基础教育改革新模式探索》,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7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4

[3].《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杂志社, 2007.4

8.基于生命关怀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篇八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语文作为一切课程的基础,是一门及其特殊的人文学科,对学生的教育实际上也是精神的教育,丰富着学生的精神体验,对于人的生命个性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实际上就是利用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处理能力上,培育人的自由精神以及个性,来完成对语文的完整教育。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育是与生命的教育相吻合的,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加强对生命的认识程度,探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对于以后的生活质量有一定的提升,这也是当前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二、生命关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

1.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有效教学资源

课本上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当成对生命关怀意识培养的范本,教师如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的话,就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和领悟,同时还能增强学生的领悟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对生命一点点积累更多的感悟,让学生对生命的关怀意识慢慢得到培养。

例如,在学习《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的时候,如果教师只是看到“珍惜时间”这样的含义那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对文章的含义完全挖掘出来的表现。教师应该转变现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先从身边的一些事件说起,让学生对“时间”有更深的印象,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身边哪些是浪费时间的行为,而这样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慢慢的让学生把时间与生命联系在一块,这不仅仅是更深层次的教学方式,也能让学生正确的对待时间和生命,是对生命关怀意识的一个培养过程。

2.深化对于学生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对一些特定的文本让学生感受到生命关怀意识的培养,让学生对生命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这也是对生命的有效培养方式之一。教师在进行文本讲授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挖掘出更多的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素材,让学生可以有更多的对生命的感悟,让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更加深刻、更加立体。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同样让学生慢慢的具备生命关怀的意识。

例如,《画鸡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是达·芬奇少年时代的学画经历,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绘画名师,在初期学画的时候也是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但是,他却能在少年时期有持之以恒的态度和不断的进取精神,最终才能让自己的水平有所提升;同时,很多学生可能会觉得达·芬奇还有些固执,在画鸡蛋的上面没有突破性。如果教师对于这样的回答不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的话,这篇文章实际上要传达出来的精神和宗旨就不能被学生吸收起来,会存在非常大的误解。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读懂和感受到一篇文章的真正含义,让学生体会达·芬奇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这也是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形式,也是关于生命关怀的良好素材。

3.将思想情感教育转化为生命体验教育

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是一项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现阶段,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对于文章中的情感体验方面的教育,而对学生的生命体验会相对的比较匮乏一点,有的甚至是有缺失。所以,教师应该意识到这一点,然后对教学中的欠缺方面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了解,让生命关怀意识渗透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之处。

例如,《王二小》这篇文章的学习来说,常规的教学方法是先让学生对生字、生词进行了解,并且熟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王二小的英雄事迹,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其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表达,学生们会对王二小的英雄形象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但是,这样的教学并不深入,学生对于生命的体验也没有渗透到文章所要体现出来的情感之中。所以,教师应该通过文章传达出来让学生珍视生命的这一内容,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更好的理解,这样才是生命体验教育的意义所在。

总之,在小学的语文教学课程之中,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年龄的差别特点,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态度进行纠正,用发展的眼光来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营造出来一个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能够保证课堂充满阳光,让生命的价值获得最佳的体现。

9.《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 篇九

生命教育理念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于美国产生的,中、小学校基本都认可了生命教育理念并开设了相关课程,用以引导中小学生形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的观念,张扬和发展学生个性。此外,还通过挫折及逆境教育来启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追求。在我国生命教育理念引入则相对较晚,直到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才首次出现“生命教育”理念词汇,而当前随着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生命意识理念也逐渐深入到人们心中,生命理念教育模式也走入了中小学中,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中起到积极作用。

相关研究认为:“所谓的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它是教育的一种追求,也是一种内在形态,生命教育的宗旨就是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和实现生命的价值。”而在我国现行的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社交工具,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生命意识的培养也囊括在内,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合作精神,可以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生命意识。

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对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因此其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文章的学习从各个角度去认知社会、自然,并会潜移默化的受到文章作者价值观念影响,而任何作品在本质上都会展现对于生命的态度,讴歌生命,在正确的引导下,学生对生命的理解不断加深,更懂得珍爱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理念在中小学语文学科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特色,更容易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注重学生的独特思考能力和自主的学习能力,实行个性化教学评价来促进学生自身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实践应用

(一)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生命话题的探索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中对生命教育理念占有重要部分,比如在一年级课文中有篇叫《放小鸟》,文章作者使用通俗易懂却又精炼的儿童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对爱护小鸟生命的场景,借此表现对生命的爱护及尊重。又如三年级教材中《作一片美的叶子》,文中采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个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爱国精神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其中,关于大树和叶子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激发了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恩、热爱。

(二)注重学生生命意识的构建

课堂教学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战场,教师有效的课堂指引对于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至关重要,课堂评价也与双方的教学行为息息相关,教师在课堂上传递出来的理念会在无形中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教师的指引作用对他们产生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课堂上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以教学、提问、辅导等方式,身体力行,将积极的价值观、生命观传递给学生,促进其生命意识的构建。

(三)课外阅读和实践中来丰富学生的生命情感

白岩松曾经说过:“阅读是生命前行的动力,阅读是人生里程的坐标”。因此,阅读不单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部分,而且还会影响人的一生,阅读在一方面促进学习者对于基础知识的积累,另一方面会激发学习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丰富其对生命的情感体悟。所以教师应要了解学生们的心理特征,根据其年龄阶段不同、心理发展层次不同、个性发展方向不同等,指导其选择符合心理需求,易于激发感情共鸣的书籍,使之丰富自身对于生命的体验,在阅读中加深对于生命的认知和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包括课堂之外的实践活动学习中,也可以通过一些与生命教学有关的主题活动,来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及情绪表达的机会。比如游戏、单人演讲、绘画比赛、情景演练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生命意识,增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人际的互动中体验生命的美好。

三、实现生命教育理念的思考

想要更好地把生命教育理念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们就该从自身做起,树立良好的生命意识,把以人为本的精神落实到教学中去,爱护每一位学生。其次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学习累积心理学知识,懂得去理解学生的内心语言。最后,要逐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由于一些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属于童年期,这时期学生的记忆量会明显增加,而给记忆的方式主要是从无意识的记忆向有意识的记忆转变,因此,这一过程就需要教师们认真负责的指引。

四、结语

通过本文对生命教育概念的论述以及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应用,可以了解到语文教师在其中担任着无比重大的责任,所以教师们应先利其身,积极探索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来调动学生学语文的热情以及信心,使学生收获对生命的感悟、知识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翟淑娟.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14.

[2]周丽娜.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理念与实践[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生命生命》教学设计(鼎屏小学 甘平) 篇十

在中国,小学英语课堂是孩子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效率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孩子掌握英语知识的程度。然而,用心观察便可发现,小学英语课堂中仍存在着无效教学的现象,如:老师制定的教学目标不全面,教学重点难点把握不清,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英语学习成效。因此,我们每个教育实践者都应不懈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那何为“有效教学”?

肖川博士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一书中对“有效教学”下了这样的定义:有效教学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所有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获得成功的满足,学生在情感、思想、态度等方面有所触动或提升的教学。由此可见,一节英语课是否实现了有效教学,可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进行检验。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对小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精心备课,创造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教学活动,在学生的学之前,教师应是有备而来的教。因此,在教学“六认真”中把认真备课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之首。

在备课前,我们应认真研读《英语课程标准》,领悟课标的思想与要求,然后分解课程目标,使课程目标真正落到实处。接着深读文本,因为个性化的解读教材必须根植于对文本的深入感悟,这样才能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在备课时,我们首先应制订全面的教学目标,把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有机地整合于教学之中。例如,在新授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1 Public signs这一单元时,我们不仅要求学会掌握公共标志的有关知识,还要借机教育学生要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做一个文明人。其次把握好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重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堂上什么时候要“重锤敲击”,什么时候要“一带而过”;哪些内容要“取”,哪些内容要“舍”等都要合理安排。我们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要制定有层次的学习目标,注意学生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二、合理构建,保证有效教学的有序进行

1.把握学生内在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每节英语课中我们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在新授生活用品单词“闹钟”时,我们可以设计谜语;在教授交通工具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听声音来猜测对应的交通工具,这样既巩固孩子的学习内容,又激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进行情景教学,加强英语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因为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例如,在新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6 A PE lesson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把英语课和体育课相结合,用英语说指令,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总之,通过情境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使枯燥的材料生动化,吸引学生的眼球,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

3.优化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的教和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相结合。可以安排课堂讨论、角色表演、小组合作等教学活动,但这些活动要坚持为内容服务,不能流于形式,真正达到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

4.设计有效的课堂练习

在课堂中教师新授一些英语知识后,应设计一些难易适度、有趣味性的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不在多,而贵在精。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枯燥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等教学形式。通过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领悟。

5.合理分配师生的话语时空

一节有效的英语课,教师可以用英语组织教学大约20分钟,留给学生大约20分钟的时间进行听、说、读、写等自主学习活动,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6.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状态,而不仅仅是 “优秀生”;关注课上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热情,尤其关注“落后生”;关注全体学生的听、说、读、写,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全体学生进行思考、体验和感悟。

三、及时反思,完善有效教学

上一篇:描写桃花繁多的诗句下一篇:写作学浅文言书信写作 日常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