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想

2024-08-30

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想(精选8篇)

1.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想 篇一

加快城乡统筹建设 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在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中,浉河区紧密结合区情实际,准确定位,以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土地流转、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城乡互动为突破口,大胆地试,大胆地改,大胆地闯,初步探索出一条符合浉河区实际、有浉河区特色的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之路,试验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准确定位,争当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

定位就是目标,就是方向。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找准定位,才能谋划正确的工作思路,制定科学的工作方案,形成有效的工作措施。

浉河区是信阳市的中心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位独特,交通便利,信息发达,社会资源丰富,企业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人才济济,并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城市优势资源。但浉河区也同时是一个特色鲜明的农业大区,全区有12个乡镇、办事处涉及“三农”工作,因此,城乡并重,半城半乡是浉河区最基本、最现实的区情。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强区、特色农业名区、商贸物流大区、生态人居新区建设,区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茶叶、板栗、食用菌、草莓、甲鱼养殖等特色产业快 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国第二的茶叶种植大区,被国家林业总局命名为“中国茶叶之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多年稳居全市第一位。2008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304元,分别比全国、河南省、信阳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高543元、850元、1032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87.8%,比信阳市平均水平高13.4个百分点;城市化率达到54.4%,远远高于全国、河南省和信阳市的城市化水平,初步形成了城乡融合、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省委、省政府批复同意信阳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这既是全市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也为浉河区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明确提出要勇当城乡统筹发展的先行者,努力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区委、区政府瞄准这一定位,迅速将全区广大干群的思想统一到这一发展定位上来,统一到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在城乡产业发展、户籍改革、社会保障公共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突破。

二、重点突破,勇当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试验区建设内容丰富,千头万绪,必须重点突破,统筹推进。“茶(茶产业)、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化(城乡一体化)”是浉河区的三大优势,也是三大特色。在试验区改革实践中,浉河区依托自身优势,彰显自己的特色,把特色做大、做强、做优,从而引领全市的农村改革试验。

(一)大力发展农合组织,让农民抱团发展。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同“基地、品牌”、“服务、资金”、“资源、科技”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品牌+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服务+市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科技+市场”三种新型发展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全区特色农业的发展,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全区农合组织共吸引社(会)员20617人,带动辐射农户26760户,占全区农户总数的20%;覆盖111个行政村,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69.8%,年产值6亿元。一是在优势产业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品牌+市场”模式。我区信阳毛尖茶产业规模大、产值高,优势明显,但随着茶产业规模的不断膨胀,分散种植、分散经营已不适应形势的要求。浉河区通过成立茶叶种植、加工、销售等不同类型的专业合作社,使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茶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区茶叶种植面积已达30.5万亩,2008年实现产值12亿元。浉河港乡茶叶种植大户余延富会同当地40多家茶叶种植、加工、经销大户,成立 “浉河区两潭茶叶合作社”,注册“两潭”牌信阳毛尖商标,对全社600余户社员的1.6万亩优质茶叶 基地、87个名优茶加工点实行标准化管理、清洁化生产、品牌化营销,取得了良好效果。社员茶叶平均单价比非社员茶叶高出100元以上,且供不应求,合作社“两潭”牌信阳毛尖远销到郑州、武汉、西安等10多个大中型城市,去年该社总销售额达9000万元,实现利润900万元。二是在特色产业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金+服务+市场”模式。浉河区生猪、水产养殖虽有一定发展,但普遍存在着养殖技术参差不齐、销售渠道不畅、资金缺乏、规模偏小等问题。为此,浉河区在农合组织发展中引导养殖户联合起来成立专业养殖合作社,实行资金、技术、信息、市场等资源共享,互惠互助,集智同心搏击市场,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获取技术难、买卖难等问题,提高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了养殖业发展。谭家河乡志强养殖合作社在社员内部筹资109万元,按照包良种仔猪购进、包疫病防治、包饲料供应,统一圈舍建设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配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牌销售、统一建档的“三包六统一”方式为社员服务,大力发展生态养殖。由于生猪品质好,质量安全有保证,社员每年出栏的商品猪全部被武汉、广州、上海、天津等地的10余家客户包销,社员平均每头生猪净利润300元以上,高出普通养殖户50%以上。在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下,周边12个行政村300多个农户纷纷发展起了生猪养殖业。截止目前,该乡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的养殖场达60多家,年出栏生 猪7万余头,年产值7000余万元。十三里桥乡的甲鱼养殖业由80年代末的几户60余亩养殖水面年产值不足100万元的零星散养,发展到如今社员600余户、养殖水面3500亩、年产甲鱼60万公斤、年产值6000万元的养殖规模,得益于“黄金甲”甲鱼养殖合作社的成立。该合作社积极同当地农行、农发行等金融部门沟通,协调贷款120万元,扶持当地群众集中连片发展甲鱼养殖,延长了产业链条,提升了当地甲鱼养殖的产业化水平。合作社带头人刘正理大胆解放思想,无偿向合作社社员贡献自己保密多年的养殖秘方,使合作社养殖的甲鱼通体金黄,肉质鲜美,“黄金甲”牌甲鱼声名鹊起,供不应求。三是在产业向纵深层次发展上突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资源+科技+市场”模式。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引导合作社在产业精深加工、产业优化升级上下功夫,提高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针对茶叶采摘乏缺先进的机械,大量中低档茶被茶农弃采浪费的现象,一些茶叶加工合作组织从外地引进先进设备和茶叶深加工技术,机械采摘后再根据次等茶的等级进行分拣和加工,大大提高了茶叶的产出效益。十三里桥乡磨盘山茶叶专业合作社与浙江等地的先进茶叶加工企业建立茶叶深加工合作关系,年收购加工中低档次茶叶1000多吨,新增收入2000多万元。谭家河乡大庙畈林业资源丰富,有“信阳香菇城”之称。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以及国家林业政策的健全,产业一度没落。为了振兴昔日的辉煌,该乡成立了信谭食菌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大力推广以稻壳、麦秸、杂木为原料的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不仅解决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而且极大提高了产业效益,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目前,该社拥有“艳红”、“大地”等6个菌种厂,社员达300余家,高级技术人员15人,并建立起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和营销网络,其产品“信谭”牌食用菌菌种已销售到全国60多个市县,在省内外建立了30多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年销售产值达3000万元,会员人均纯收入超万元。

(二)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培植壮大产业基地。在农村土地流转实践中,浉河区以优势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销售品牌化”的要求,全力推动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高效农业示范户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速流转,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一是林地流转取得突破,“林业银行”领跑全省农村改革。浉河区在全省、全市率先成立了林权交易服务中心、林权评估服务中心、林权储备中心和林权资本化运作中心。“四个中心”挂牌成立不到1个月的时间,已交易林地面积16298亩,达成林权抵押贷款协议1722万元。据初步估算,我区可供抵押贷款的林地面积达135万亩,评估价值达18.6亿元,可办理银行抵押贷款8 亿元。浉河区的 “林业银行”引起了各级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国家林业网、河南省人民政府网、河南日报、信阳日报等主流媒体相继对此做了深度报道。市委书记王铁同志亲自作出批示:“这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希望加快步伐,强力推进,改革办认真总结,以点带面,形成良好的势头。”二是茶园流转取得突破,“名茶特区”建设紧锣密鼓。依托信阳五云茶叶集团,计划3年内在浉河港、董家河两个产茶大乡通过茶园经营权流转,建立10万亩生态茶叶生产基地,真正让信阳毛尖茶香溢醉浉河。目前,区林权评估服务中心对其现有茶叶基地进行了资产评估,区林权资本化服务中心帮助其办理了400万元的茶园抵押贷款。在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下,公司正在对董家河乡五个村(云雾、车云、连云、集云、黄龙寺)的茶园进行调查、摸底、评估,为茶园整体流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土地流转取得突破,农业产业实现聚集发展。浉河区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交通以及茶产业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引导群众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入股、互换等多种形式,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化、特色化、科学化集中。截止目前,全区已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1.2万亩,有效地推动了农业特色产业的聚集发展,初步形成了茶叶、林果、蔬菜、食用菌、畜牧水产养殖等五大特色农业集聚区。民营企业家王辉个人累计投资2400余万元,在董家河乡承包林地1.7万亩发 展林业,10年时间用千万元的投入换来了上亿元的资产。

(三)大力实施城乡互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把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作为试验区建设的切入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推进、同步发展,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让农民享受到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与实惠。一是办好土地信用合作社,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积极探索通过转包、入股、互换、租赁等多种形式建立若干个土地信用合作社,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数量,把农村的土地有效地集中起来,储备起来,集中发展特色产业。二是建好融资担保基金,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主要做法是“一统筹二创新”,即:统筹安排涉农政策资金,打捆使用,集中投向农村改革发展的热点和难点,让优势更加明显、特色更加突出,力求实现项目资金综合效益最大化;创新担保方式,通过扩大农村担保融资,积极探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联户担保贷款新路子,建立和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方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新模式,设立农村贷款担保基金,大力发展小额农村贷款,降低农村贷款门槛,扩大农民融资范围。区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会员为对象,以“互联互保、联户联保”为担保形式,按存款额的5倍放贷款,受到了农户的普通欢迎,为全市金融业支持试验区建设闯出了一条新路子。三是高标 准建设村级卫生室,让农民就医与城市并轨。区财政投资450万元,2009年上半年完成145个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以此为突破口,把农村社会保障延伸到农村新型养老保险,使农村保障逐步实现城市化。四是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变市民。对在城市有固定职业和稳定收入的农民可以申请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对愿意放弃承包土地和宅基地到城镇规划区内购房居住的一律登记为信阳市居民户口。五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农村变城市。认真落实村镇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大力实施一乡一街工程,谭家河乡金色南湾农民新村、浉河港乡金港商贸城、董家河乡茶叶大市场等一批特色小城镇已经初具规模。加大了对村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电、通讯、供气、防灾等各项公用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投资150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环南湾湖32公里的旅游公路,已成为百里茶廊上一条靓丽的景观大道。

三、凝聚合力,敢当试验区建设的组织者。

建设试验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必须凝聚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和各职能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上下同心,齐心协心,共同推进试验区建设步伐。

(一)建立“三包”责任制。对试验区建设工作实行处级领导包乡镇、示范村,包重点改革试验内容,包重点工程项目工作责任制。共有35位处级领导、44家部门和单位直接 承担试验区建设的领导和共建任务。一是明确任务。处级领导负责对所包单位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指导、督促、检查,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负责督促联系乡镇办事处、示范村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落实;负责督促区直部门按时、按计划完成重点改革试验任务;负责督促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保证重点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二是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当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先行者、示范者。采取得力措施,督促、指导好所包乡镇、办事处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推进工作,重点改革试验内容的改革试验工作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各乡镇、办事处,牵头责任单位和相关责任单位根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三是加强检查。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区干部作风督查组、区试验区办公室联合对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发督查通知,对工作进度缓慢,领导重视不够,工作不力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对不能按时完成工作任务,严重影响工作进度的单位领导实行责任追究。

(二)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区直各部门都自觉服从和服务于试验区建设的大局,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试验区建设上来,形成了齐抓共管、密切配合,共建试验区的工作体制和工作机制。一是思想高度统一。通过学习省委省政府批复精神、《信阳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市委书记王铁在试验区建设启动动员大会上的讲话,通过各种培训班、培训会,交流研讨会,很快把思想统一到试验区建设上来,积极主动地投身试验区建设的实践。二是紧密配合。各单位、各部门都立足部门实际,制定本单位、本部门支持配合试验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目前已正式向区试验区办公室上报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的部门达到30家。特别是涉及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农民合经济组织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8项改革创新内容的部门,如农业局、林业局、财政局、社保局、交通局、民政局还结合本部门实际,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对试验区进行倾斜。区教育局制订了九项政策措施来助推试验区建设,金融部门累计向试验区发放各类贷款2亿多元,为试验区建设送来“及时雨”。三是积极实践。部分单位和部门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不等不靠,大胆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林业局在没有现成经验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银业”; 农业局把全区81家农合组织整合起来,成立浉河区农民合作总社,使合作社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建立督查考核机制。为保证试验区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区委、区政府采取了奖罚分明的工作措施,把试验区建设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考核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 力的重要内容,把试验区建设各项完成指标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严格实行奖惩。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试验区建设考核评价体系,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将考核内容进一步分解、细化、量化,使考核评价体系更加科学有效。区委督查室和区政府督查室将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工作推进情况列入督查工作的重点内容,采取深入基层、明查暗访、检查对照等方式方法,提高督查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工作成效显著、任务完成好的公开表扬,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工作不落实、任务完成不好的,毫不客气地进行批评。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在试验区建设上形成八仙过海、万马奔腾的良好工作局面。

2.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想 篇二

小学是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为了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为顺利进入初中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国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英语课程。上初中时,小学毕业生已经学过四年的英语。升入初中后,学习英语应该顺利。然而,很多初一学生的英语学习效果较差,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渐渐下降,还有厌学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英语教学各自为政、相互脱节,严重制约了英语教与学的整体发展。如何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体化,是当今中小学英语教师要直面研究的首要问题。

1 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中小学英语教材

中小学学校的英语课程普遍采用以上两种教材,教学内容和要求存在较多的重复问题,如小学和初中英语的教学内容中都有对二十六个英语字母的学习,一词一意的现象也严重,而且词汇表列出的就是课文中单词的词意。步入初中,小学英语基础好的初一学生,感觉很多内容都非常熟悉,认为再学习英语是浪费时间。但是,小学英语基础弱的初一学生却认为教材太难、知识太多、学习压力更大,也是非常不利的。

初一学生的英语水平有高有低,让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棘手。一方面要照顾英语学习差的学生,另一方面又要尽量避免过多讲解与小学英语教材重复的部分。

1.2 中小学学生

1.2.1 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活泼好动,英语教师大多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学活动丰富多彩,充分调动了孩子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乐趣。而初中英语的教学形式为知识讲授模式,趣味性降低很多。初一学生必须迅速从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有些难以适应,学习兴趣也会逐渐消失。

1.2.2 学习习惯

小学英语的学习内容少、难度低,而中学英语的学习量大、节奏快;一般,小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就带领学生完成复习巩固的任务,而中学英语教师要求学生课后自主地完成复习,保证学习效率;小学英语教师不太注重培养小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习惯,导致小学生的学习依赖性很强,没养成及时解决问题和复习巩固的习惯。因此,初一学生如果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小学毕业时未建立系统的学习方法,反思、总结的能力弱,将直接影响到初中英语的学习效果。

1.2.3 学习方法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没有主动预习的习惯,除非英语教师布置少量预习内容,更谈不上好的方法。而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偏多,英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如果很多初一学生无法马上改变小学时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方式,短时间内就会丧失学习英语兴趣,英语学习成绩将直线下滑。

1.3 中小学英语教师

1.3.1 兴趣向知识的转变

小学生感性、模仿能力强,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经常采用游戏、表演和比赛等活动,并合理使用多媒体进行辅助,充分展示英语学习材料的真实性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小学生是边玩边学,没有过多的学习压力。

中学生有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有中考的压力,因而中学英语教师迫于升学率的要求,更加侧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大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师把考试成绩作为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忽视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造成中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低下。

1.3.2 学生向老师的转变

小学英语学习内容少,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英语教师主要培养儿童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性和求知欲,他们爱表现、敢开口,乐于参加课堂上的各种小组教学活动。

中学英语学习内容又多又难,课时又有限,加上高考的升学压力,英语教师难以关注每一个学生,更做不到“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中学英语教师更多注重知识的传授,中学生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考试成绩。

1.3.3 教学侧重点的转变

小学英语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听说能力,重视语音训练多于书写训练,致使小学生拼写能力和学习习惯较差。而中学英语教学侧重词汇、语法、句型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中学英语教师就不得不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训练强度。中小学英语教学侧重点相差较大,在实际教学中有脱节的现象。

2 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策略

2.1 中小学英语教材

小学阶段的学习为初中阶段打基础,初中阶段的学习是小学阶段的深化与提高。(1)从教学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连贯一致的原则,整体规划中小学英语教材,避免不必要的重复。(2)充分考虑中小学学生的兴趣、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等。另外,教学内容要贴近中小学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学习,符合他们的学习特征,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2.2 中小学学生

2.2.1 发挥学生的主体观念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生只有主动学习、不断地实践,才能学会英语。中小学生并不缺乏英语的学习环境,缺少的是英语的应用环境。所以,中、小学英语老师课堂上应多安排学生运用英语的时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使学生能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2.2.2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的科目少、内容浅、易于掌握,小学生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而初中科目多、内容深,学习难度加大。初一新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2.2.3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得学会预习。其次,学会听课。再次,学会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第四,学会复习。第五,学会阅读。英语教师要一环紧扣一环,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2.3 中小学英语教师

2.3.1 更新教学观念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要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虽然中、小学英语知识简单,但英语教师应学习、掌握最新英语知识的发展方向和成果,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及时总结每一节课堂教学,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师观和教学观,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2.3.2 完善教学方法

初一英语教学既要符合初中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要借鉴小学英语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完成小学英语到初一英语教学的平稳过渡,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进步。

2.3.3 增进师生情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爱护、关心每一个学生。课堂上,英语教师要全盘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对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批评和表扬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高效地学习。课外,应主动亲近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喜欢老师就会喜欢上这门课,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 避免以下错误做法

3.1 小学

有些小学仅仅把小学英语教育当成学校的所谓办学特色,成为吸引生源的一个招牌。但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为了追求特色而特色,过分注重形式而浮于表面,并一味追求新奇教法,对于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是什么等这些实质性的问题,却重视不够甚至置之一旁。另外,有的小学英语老师过于重形式轻内容,把注意力大多放在各种教学活动上,很少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和培养他们的学习惯。

3.2 中学

为了提高升学率,小学生升入中学后,有些英语教师会让学生早接触中考题,甚至课堂上围绕中考展开所有教学活动。比如中考英语没有口试一项,中学英语教师就减少或直接不让中学生进行英语会话和表演,不重视中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一味提倡题海战术。虽然中学生擅长做英语题了,但他们的英语口头表达和交际能力却很弱。

3.3 中小学英语教师

小学英语教学没有统考的压力,因此学校、家长和小学生都缺少对英语的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普通学校。于是初一英语教师埋怨小学英语教师没有让学生打下良好的英语学习基础,而小学英语教师又会责怪中学英语教师不顾及学生的年龄特点,一味强调英语知识的传授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所以,小学六年级、初一年级英语教师要互相多听课,常沟通,了解彼此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师的教学风格,为双方教师提供感性认识,圆满完成小学英语到初中英语教与学的过渡。

4 总结

中、小学做为我国义务教育的两个不同阶段,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中、小学英语教师应加强交流,及时了解对方教学现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办法,真正实现一体化的中、小学英语教学。

摘要:根据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造成问题的原因,并从教材、学生和教师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实施中小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中学英语,英语教学一体化

参考文献

[1]朱丽梅.谈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3).

[2]王蕾.初中起始年级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2(6).

[3]赵兴瑞,高峰.小议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J].新课程学习(上),2011(7).

[4]刘晓红.包头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不良的原因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5]赵昱.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6]刘洁.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3.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想 篇三

摘要:城乡双赢局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在量化分析内蒙古城镇、国民经济和土地2000-2013年相关指标的基础上,梳理总结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经济数据的变化趋势,提出内蒙古“二元结构”走入“一体化”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所在,并为实现内蒙古可持续发展,创造城乡双赢局面提出一体化改革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可持续;城乡一体化;双赢

1. 引言

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5个统筹的重要理论,其中首次使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基础。2007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方向,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再一次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从实际情况看,国有土地市场建立多年,已有一套比较规范、成熟的管理办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尽管客观存在,但并不被法律认可,没有纳入政府的统一管理,不能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的关键,是从法律制度上承认,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具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须按照同地、同权、同价的原则进入市场交易,并由政府按统一的市场规则进行管理。

2. 内蒙古城乡发展水平现状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东北、华北和西北三大经济区域,东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接壤,西与甘肃省为邻,南与河北、山西、陕西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毗邻,北与俄罗斯、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4200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扼据我国北疆的门户。土地总面积112.73万平方公里,首府在呼和浩特市,现辖12个盟市,102个旗县(市、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发展政策偏重于“重城轻乡、重工轻农”,导致城乡在两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下运行,内蒙古形成城乡分治二元经济格局。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封闭的状态虽有所改善,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城乡收入水平、城乡体制和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差距突出。直至2003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概念,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征程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城乡一体化,并不是单纯地将城市与农村融为一体,而是实现城市与农村在物质、资本、信息、技术等方面具有同等的权利。但目前,城乡市场与行政的二元结构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1 城乡收入差距变化分析

统计内蒙古自治区2000年~201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并计算二者绝对差值及比值,可以看出:

内蒙古自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值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城乡收入水平差距日益拉大。从城乡居民收入比来看,2000年~2004年该数值逐年攀升,2005年略有下降,2009年达到十五年来的最高值,这之后逐年回落。数据表明,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大政策影响下,城乡收入差距开始得到有效遏制。这与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的趋势十分接近,且2009年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比最高值3.21∶1低于全国的3.33∶1。

2.2 城镇化速率与经济增长速率比较分析

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2000年以来,内蒙古城镇发展进入快车道,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根据2013年度统计数据表明:在西部十二个省区中,内蒙古城镇化率排名第一。

2.3 城镇化水平与土地利用比较分析

对比内蒙古2005、2010和2013年城镇人口、城镇化率、城镇用地和人均城镇用地数据,人均城镇用地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城镇化率增加幅度。而且,单单从人均城镇用地面积来看,2013年比2005年人均增加95.7平方米,充分说明内蒙古城镇用地的集约化水平不高,整体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土地集约度水平。在城市建设方面,同大多数省区一样,内蒙古走的也是外延扩张、大量消耗土地资源的路子,主要原因是政府经营土地的制度使得地方政府严重依赖土地财政和土地金融,因此,上层制度建设的问题就凸现出来,制度不改变,就无法实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内蒙古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2014年~2030年)中提到,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到约65%左右,达到这一目标,城镇用地面积缺口较大,必须全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3.1 城乡差距明显

(1)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从本文中数据可以明显看出,目前内蒙古城乡收入差距依然十分明显,2009年城乡收入比达到峰值后,至2014年连续5年下降,但依然处于高位,且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上升趋势很快。

(2)城乡二元体制分割明显

在现行制度框架下,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城乡之间不仅存在所有制性质不同的问题,城市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土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而且存在权利不平等的问题,农村集体土地具有的权能明显低于城市国有土地,这种不平等的权能通过用途和规划管制得以体现。一是发展权不平等。土地用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能够产生更大收益。但《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建设,需要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申请使用国有土地;国家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按原用途进行补偿。在这套制度安排下,国家垄断了城镇建设用地的一级市场,土地从农业向非农产业、从农村向城镇、从集体向国有转换所产生的增值收益,被收归国家所有。问题的复杂性在于,所有制歧视与用途管制交织在一起,不仅根据区位,而且根据土地所有制性质确定土地用途,使集体土地的发展权受到严格限制;用途管制与“土地财政”交织在一起,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住房保障、农田水利投入等对因用途管制而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形成严重依赖。二是流转权不平等。城乡土地二级市场发育程度差异较大。在国有土地使用权二级市场上,除以划拨方式取得的部分外,以招标、拍卖、协议等出让方式取得的部分可以租赁、转让、抵押。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只有在企业兼并、破产的情形下才能流转,宅基地使用权只能流转给本集体经济组织符合新申请宅基地条件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限制条件也较多。三是物权保护不平等。在用益物权方面,《物权法》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有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没有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视作用益物权进行保护;仅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比,少了收益的权能,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不完整的用益物权。在担保物权方面,《物权法》规定,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大部分情况下可以抵押,但“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

3.2 土地制度不完善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问题

土地产权不清楚,对土地农民只有承包经营权,没有实际交易权;地方政府却能够用低廉的价格征用土地。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集约化程度不够。

(2)农村土地征用制度问题

当前的土地征收补偿对于失地农民来说补偿不到位,实际征地产生的价差收益为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征地权力过大,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补偿标准对被征地农民的安置及社会保证没有落实到位。

(3)农村土地管理制度问题

土地财政的利益驱使下,大量征用土地,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在农村宅基地管理上存在制度缺失和模糊的问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执行的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对于城市土地市场实行的是“渐进式”模式,而对农村土地市场发展则实行“约束和抑制”政策。这就使得城市土地市场化发展远远超出了农村土地市场发展,加剧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土地矛盾。所以,必须强化农村土地市场化发展,将市场化发展贯穿土地制度改革的始终。

4. 实现城乡双赢局面的构想

4.1 加大政府对农牧业扶持力度,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内蒙古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伴随着城乡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为了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提高农牧民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第一,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强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建立和完善财政支持农牧业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牧投资比重,特别针对粮食主产区加大扶持力度。第二,政府要制定合理政策措施,改善对农产品市场的调节机制,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从实际出发,依据内蒙古的比较优势,发展优势农业。农民自身也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通过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农业产值。

4.2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和优化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强就业吸纳能力

内蒙古是一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省区,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形成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典型特征。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要秉持绿色工业化理念,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不断增强工业经济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拓宽基础提升质量,是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剩余劳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想路径。

4.3确立产权平等,市场决定作用的土地调控机制,积极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强化市场的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市场的作用从过去的“基础”变为了“决定”,推动城乡一体化不能忽视政府的力量,但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通过市场的杠杆作用和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来保障,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推进农村土地、房屋等资产化,如土地和房屋的确权,创建农村产权交易所等。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合理提高农牧民个人收益。以平等的产权、同等的收益为基础,从农村突破,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利用市场配置城乡土地资源的机制,从而创造城乡双赢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杨瑞霞,安娜.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2] 黄贤金.土地调控的制度掣肘与改革[J].人民论坛. 2014年第26期

[3] 张培刚 张建华.发展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童潇.工业反哺农业的”复合型”转向与欠发达农村社区的再建设—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与社会建设的视角[J].甘肃社会科学,2012(2)

[5] 吴晓林.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两个误区及其政策[J].调研世界,2009.

[6] 胡银根.协调城乡土地_资金与人口_三要素_助推新型城镇化

4.城乡一体化建设构想 篇四

参加咸阳市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班心得体会

**********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中央在正确把握我国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矛盾、新挑战、新机遇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针对性,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困难都与城乡经济社会结构不合理有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我们必须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一个大战略,进一步发挥城市化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和结构调整,形成城市与农村相互促进、农业与工业联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我有幸参加这次全市组织的统筹城乡发展专题培训学习班,在这几天里,通过教授讲座、实例教学、讨论交流三位一体的学习培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同时又深感差距与压力,更倍增了动力与挑战,我感到受益匪浅,也深受启迪。现结合这次学习培训的内容和旬邑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前景,简要谈谈自己对统筹城乡发展工作的一点体会和认识。

一、准确把握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对建设“八个旬邑”的重大战略意义

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能逐步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履行平等的义务和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能够促进城市和农村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共同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老课题更是一个全新的发展观。在20世纪末本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五个统筹”之首,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践证明,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城市和农村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服务,达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过程。

(二)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要坚决摒弃先城市后农村的传统发展理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新世纪以来,农村社会经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农

村经济仍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弱势产业,城乡差别发展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扭转。只有坚持城乡统筹,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抓好第一产业,突出产业融合,同时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才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才能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最终实现转移农民、保障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目的,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三)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是建设“八个旬邑”的根本措施

旬邑工业欠发达,农业基础差、底子薄,统筹城乡发展任务艰巨,职责光荣,要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关心、支持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良好氛围。统筹城乡发展对于突破“小农意识”禁锢、改变旬邑落后面貌有着重大意义,对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推进“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就是推进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不断发展,建设文明、富裕、绿色、和谐旬邑的过程,就是逐步建成“八个旬邑”的过程。

二、与时俱进,实事求是,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一)多予少取,以工带农

工业反哺农业,企业支持农村。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加快城市工业资本、社会资本、域外资本向农村投入,发展劳动

密集型、科技型、外向型乡村工业,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实行规模企业帮扶机制,“一个企业帮建一个新农村,一个企业改造一个旧村,一个企业资助一个贫困村”。近年来,各企业资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5000多万元。围绕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着力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产业层次,促进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使农民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大大地改善了农村居住设施,有力地推动了统筹城乡发展。

(二)项目建设,辐射乡村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项目落户,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把招商引资作为富民强县的“首选工程”,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利用我县苹果、粮油、牧草、奶畜、药材、沙棘等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开发生产绿色、休闲、保健食品。依托城乡的规划思路,总投资3.65亿元的蓝海果业、全民果干、满仓面粉、水氏乳业、春晖药业、大秦农业、太旗食品、华美花艺等一批布局合理、配套齐全、特色鲜明的小企业逐渐成形。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外向型乡村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

(三)做强产业,带动农户

利用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战略。以太村产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三大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强特色农业板块的建

设,扩大规模,打响品牌,提高效益。积极促使一产向二产逐步转移,先后开发建设大秦农业旬邑啤酒、水氏多肽果汁乳酒、旬邑县果蔬脆片休闲食品加工、旬邑县蔬菜脱水加工、旬邑县牧草饲料加工、旬邑县果脯果酱果醋加工等企业。发展劳动密集型、科技型、外向型乡村工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增加就业岗位1200多人。采取“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运作模式,使企业和农民形成联合的利益共同体,成为扩大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有效促进了我县城乡协调发展。

三、正确认识旬邑县推进城乡统筹、构建城乡一体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这次学习考察参观活动中,我被浓郁的发展氛围和巨大的变化所震撼,被开放的思路和独特的思路所启发,被超常规发展的速度和良好的势头所激励,感受深、触动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科学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目前我们面临着很多机遇,在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果畜富民、工业强县、旅游兴县”战略下调整县域经济产业结构,西安—旬邑高速、西平铁路—旬邑专线等项目等都是新的发展机遇,应切实把握好、运用好,真正把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与本县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创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产业项目,统筹解决经济和社会事业

共同发展面临的生态保护、基础建设、招商引资、产业培育等问题,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创新的发展优势。

(二)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我县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调整和制定。先进县区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靠政策、更靠超前的观念和科学的组织管理。改变观念可以创造机会,创新思维可以创造一切。在正视困难的同时,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转移和扩张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大机遇,结合旬邑实际和区位特点,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分析和超前谋划,科学研究制定我县“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措施抢先发展,确保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三)构筑发展平台,以创新的载体服务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园区(工业密集区)是先进县区经济快速发展的载体。旬邑的园区经济发展已具雏形。要加大园区招商力度,加快民营企业入园步伐,民营企业要全面向工业园区集聚,把工业园区建设成为培植民营经济基地、承载招商引资项目和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水平的现代工业聚集区。在发展产业集群上下功夫,以旬东煤炭开发区和中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依托建立煤电能化产业集群;以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为依托,围绕果品深加工、乳品制造建立食品产业集群;以太村产业园区为轴心,形成企业商贸产业集群。

(四)积极落实“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推进统筹城乡快速发展。实行规模企业帮扶机制,一个企业帮建一个新农村,一个

企业改造一个旧农村,一个企业资助一个贫困村。规模工业企业,要走出厂区矿井,深入乡村田间,帮助农民发展经济,与农民建立深厚的友谊。着力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产业层次,促进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使农民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获得更大收益,大大地改善农村居住设施,有力地推动统筹城乡快速发展。

5.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篇五

城郊村民的新生活——永昌县城关镇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探索

家住城郊,因为可以更便利地享受到城市的各类资源,曾是一些边远村社群众很羡慕的事。

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与扩张,拆迁、征地等诸多问题成了城郊村民共同的苦恼,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往往会导致干群矛盾、上访告状等现象出现。

发展是硬道理,城市的扩张也是大势所趋。城关镇镇长魏生祥说:“在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城市向农村拓展,农民向城市聚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几年,县上提出县城„东拉西扩‟的建设思路,城关镇在促进城郊村„融入县城、发展城郊、服务县城、富裕农民‟方面积极探索,既维护了城郊群众的利益,又为县城的发展拓展出了新的空间,收到了多方共赢的可喜效果”。

新发展带来新困惑

踏着科学发展的有力步伐,古老的永昌县城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热潮,以啤酒麦芽为代表的一大批企业相继落地,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和生产要素在聚集,县城也在长大:2007年县城建成区面积已由2005年的4平方公里扩展到了5平方公里,人口由3.5万人增加到了5.9万人。

经济还要发展,城区还要扩大,空间在哪里?——在城郊。

2006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拉开序幕,城关镇作为县城所在地,提出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扩大县城规模和加速农民进城安家立业为重点,促进农村人口有序地向城镇转移。

2007年,《永昌县城区发展总体规划》正式获批,城郊几村也被正式纳入规划之中,城郊变城区已是“板上钉钉的事”。

虽说有规划这个法定依据作支撑,但要真正实施起来,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尤其是“拆迁难、征地难”的问题,更是许多地方的共同现象。

在永昌县城近郊,环绕县城的有城关镇黄家学、中庄子、小坝、北海子四个村。做了多年征地拆迁工作的城关镇村镇建设办公室主任岳云川说,“面对的群众不一样,提出的要求也不一样,挨家挨户、三番五次地动员、协商,最终要顺利达成协议可真是太难了。”

而在大多数被征地群众和拆迁户看来,“我们也希望把县城建设得更美丽、更漂亮一些,希望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但要拆房子,谁家有谁家的实际困难,困难能解决,心里才能服。”现实工作中,总有个别人提出各种各样的无理要求,影响城镇建设进程现象时有发生。

新想法催生新办法

2006年,县城东关路开工建设,拉开县城“东拉”序幕。是年,县上计划新建第五中学,规划选址在县城东郊。

与此同时,随着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全市陆续展开,和县城东关路、县五中仅隔路相望的城关镇黄家学村三社也被确定为规划建设新农宅的试点。方案议了一次又一次,最终遵照村民们的意愿,在年底前完成了新农宅的规划、选址、选型等工作,钉桩划界,只等来年春天就要开工。

“随着县城的拓展,县城已经发展到了群众的家门口,现在建平房是比较实用,租掉几间群众还能有些收入,可过几年肯定会再拆迁,这无疑就加大了县城建设成本,如果群众愿意,能妥善解决生计问题,基础设施配套跟上,最好能一步到位建楼房”。——2007年,春节过后刚上班,镇党委、政府就黄家学村三社新农村农宅建设展开进一步的讨论论证,提出了这样的思路。

这一意见得到县上同意后,城关镇当即按照“融入县城、发展城郊、服务县城、富裕农民”的思路,推进村级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转变,村委会向社区居委会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决定建设黄家学村三社农民住宅小区,加快城郊村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几经讨论,方案也基本定型:在充分考虑农民增产、增收的前提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收入转化成经营性资产收入,解决农民建设资金和增收问题。即在县城规划范围内的农户出让其原有宅基地或建设用地1亩,安置1套100平方米左右的楼房。

当年7月6日,由永昌县东兴置业公司承建的“东湖新村花园”小区正式在黄家学村三社开工奠基。三社村民出让一亩宅基地的征地补偿金为2.5万元,自己再出2万元,就能获得一套市场价近20万元的楼房,还以成本价优先挑选一间60平方米左右的门面房。

而今,“东湖新村花园”住宅小区有17栋住宅楼已于去年全部交付使用,新开工的11栋楼现在也已封顶。不仅解决了黄家学村三社的124户村民住房问题,还吸引了周边乡镇一些进城农民前来选购。

4月24日中午时分,记者来到“东湖新村花园”参观,虽然地坪还正在施工,但宽敞的楼间距、时尚的落地窗,充分展示了现代家居的魅力。

走进B区一号楼四口三楼左手黄家学村三社村民屈龙的新家,时尚的屋内装修,全新的整体厨房,高档的液晶电视映入眼帘。屈龙说:“按照现在的做法,征地拆迁补了10几万元,不仅住上了新楼房,几亩地可以种口粮,一楼有60平方米的门面房可以出租,离这儿100多米还有268平方米的生产区,自己用一部分,剩余几间房子又可以出租,收入没有问题,生活条件还好,咋能不高兴呢!”

“在城郊开发住宅小区,因为毕竟地方较偏,起初确实心里有点发虚,手里也捏着一把汗。”东兴置业公司经理赵文俊说:“现在看来,随着县城向东发展的步伐加快,特别是五中的建设,这块地段也不显得偏了,虽然因为给村民补贴幅度较大,成本较大,但现在住宅楼的销售情况还不错。”

城关镇党委书记张宇锋说:“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既解决了城市建设中拆迁户安置问题,改善了城乡结合部环境,又平抑了县城房价,缓解了全县进城农民买房难、买房贵的问题,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了新路子,创造了新模式。”

借鉴“东湖新村花园”的成功经验,城关镇去年又完成了“西津家园”住宅小区17栋住宅楼建设,妥善解决了中庄子村三社130户村民的住房问题。随着县城武当路的建成通车和今年西岚路的建设,县城西关路网框架初步形成,逐步实现了县城“西扩”的目的,与此同时,随着安置小区、廉租房等工程的建成和县第三小学的开工建设,小坝村七社融入县城总体规划版图,改造建设势在必行。今年4月初,紧邻安置小区的“西泽家园”住宅小区开工奠基,今年年底前,小坝村七社的96户村民又可喜迁新居了。

新出路带来新生活

农民变市民,平房变楼房。变得只是外在的形象,可要使生活质量也有提升,还得靠收入。

收入从哪里来?——是村民们最大的担忧,也是镇党委和镇政府最关心的环节。

在最初的方案里面,写着这样一条硬措施:优先考虑被征地拆迁农户置换、出售门面房,鼓励农民发展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娱乐、房屋租赁业,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和经营性收入。

黄家学村三社张进忠是个拆迁户,按照优惠条件购得了两间共60平方米的出租房。现在,他自己用了一间,开了家名为“福顺”的小商行,另一间租给了一家美发店,一年的租金收入有3600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当时拆迁给补了二十几万元,除去住房、装修和买门面房,自己还能剩一点。原来我们的地大多种的是大麦、小麦,按现在的收购价,每亩一年的纯收入也就300元左右,这点钱,才能顶上我一半的出租房一个月的收入。

和屈龙、张进忠一样,经营性资产收入正慢慢成为永昌城郊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村民积极发展家政服务业和个体经营,陆续进入市场、超市、建筑工地等劳动密集型场所,再赚取一份工资性收入。

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永昌城郊几村的村民们已发展“农家乐”家庭羊肉馆82家,开起经营性门店721家、从业人数1074人,从事务工的村民有1786人,去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15元,城郊四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到5014元,比2006年时增长18.2%。

镇上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镇上还将在已建成入住小区、正规划小区逐步实行物业管理,安排困难家庭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6.城乡一体化建设调查报告 篇六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重要内容,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提高渔农村民生水平、推动资源优化配置的根本出路。近年来,为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我市把经济强镇作为战略节点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的重要平台,为此,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经济强镇、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舟委〔〕1号)和《关于加快金塘、六横两岛开发建设的决定》(舟委〔2008〕7号)等重要文件,大力培育经济强镇,努力推进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经济强镇发展工作是我市贯彻落实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和市委“走创业创新之路,促以港兴市、全面跨越”决定,为加快把我市打造成海洋经济强市,全面实现我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推出的重大举措,是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培育海岛型特色块状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经济强镇发展工作作为我市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和提高渔农村建设水平,全面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节点,为我市统筹城乡工作,破除城乡分割,大力推进城乡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城乡一体化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所谓城乡一体化,是指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促进农村人口城市化,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三大差别”和“城乡融合”的发展观。城乡一体化是一个美好的前景,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形式,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现象。长期以来,城市是工业的集中地,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农村只是发展农业,为城市提供服务,为工业提供原材料的地方。这就造成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农村的相对滞后,二元经济结构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城乡经济变得不协调。这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加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就在于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大限度地缩小现存的城乡差别。这也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它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十X大又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预示着我国将会进入一个统筹城乡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时期。

7.曹石村城乡一体化建设探析 篇七

曹石村位于天水市麦积区伯阳镇西部, 东邻伯阳镇的韩河村, 南与石门风景区接壤, 西和伯阳镇花兰村为邻, 北邻原310国道。距天水麦积市区约15km。

曹石村地理位置独特, 依山呈梯状分布, 地势起伏较大, 地处北纬34°34′, 东经106°03′, 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 属于季风气候, 年最高气温38.2℃, 最低气温-19.2℃, 年平均气温12.6℃, 无霜期150~230d, 全年日照时数2100h以上, 年降水量610~650mm之间, 平均海拔1325m, 最高海拔1600m, 全年主导风向为北风。

现有耕地2336亩, 人均3.7亩;果园2300亩, 人均3.6亩;林地1800亩, 人均2.8亩。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和玉米, 经济作物主要是苹果、桃、杏等, 此外还种植蔬菜等。社会总产值432.5万元, 2011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3966元。

2 曹石村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目标

曹石村村庄区域面积为159亩。依据规划, 分两个阶段进行建设。规划发展总目标:到2020年, 把曹石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水平较高的城乡一体化新村, 建设成为天水市的大自然乐园村。以建设村容整洁有韵味、生态回归自然、环境高雅优美、设施功能齐全、配套产业完善的城中村为总目标。曹石村于2005年进行了统一规划并于2009年建成入住了43户独院式住宅, 在此基础上, 对其余住宅地进行统一规划建设, 到2020年全部实现整村改造。效果如图1所示。

曹石村城乡一体化规划发展目标为:加快村庄内造林绿化工作步伐, 同时牢固树立“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 加大村庄环境建设, 加大对村容村貌的整治, 提高村庄内绿化面积, 加强环境卫生设施建设, 到规划期末人均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增加近10%。

在规划期内通过对村庄绿化、美化建设, 以及能源、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工程的实施, 使农村村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通过实行小区化建设、使村容村貌得到改观, 并达到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风气文明, 基层民主管理不断提高,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发展目标。

由于城市的扩大化, 使得郊区农村慢慢城镇化, 改变了农村的原有风貌, 同时也遗失了部分农村的美德和风貌。

3 曹石村城乡一体化规划原则

(1) 规划从“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点出发, 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 以“可持续发展”为战略重点, 以实现“高效和谐持续发展”为目标。

(2) 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并重的原则, 在抓好特色产业开发、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 统筹兼顾,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 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

(3) 坚持以合理、节约有效用地为基点, 实行统一规划, 使村庄建设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确保村庄整体的合理发展和协调运转。

(4) 坚持从实际出发、弹性规划、适度超前原则, 规划既照顾当前发展又考虑长远发展的需要, 所有规划项目均要从村情、社情、民情出发, 发挥优势, 突出特色, 统一规划, 合理确定社会事业各项指标, 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

(5)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注重当前农民增收与保证长远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合理推进, 防止盲目开发;加强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6) 坚持国家投资与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 始终坚持以农民投入为前提, 以国家补贴为支撑, 以多元化融资为手段, 多方整合资金资源, 提高使用效益。

规划应从村庄实际情况出发, 并坚持“功能明确、突出重点、结构清晰、留有余地”的宗旨, 因地制宜地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的布局, 本次规划确定曹石村的主要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是:以原主要村道为主轴线, 将其规划为集中的3个区, 分别为村民住宅区、文化广场及以避暑山庄为主的旅游、餐饮、住宿服务区。图2所示为曹石村村庄建设规划总平面图。

4 创建大自然乐园村特色用地布局

借助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创建让天水市区居民能享受回归大自然意境的度假游乐地域, 在用地布局中要突出以下特色。

4.1 居住用地规划特色

村民住宅的建设要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 集中组织居住用地, 由村委会统一组织开发建设, 引导住宅建设从农村型向城镇型转变, 但不改变农村风味的建筑特色, 同时根据现状住宅建筑情况, 创造安全方便、舒适美观、形式多样、风格鲜明、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生活居住环境, 如图3、图4为住宅户型选择A型立面图。

4.2 特色公共建筑用地规划

完善各类配套设施, 形成层次分明、内容齐全的配套体系, 构建类别齐全、规模适当的村庄中心, 规划对部分现有公共设施维持现状, 如村委会、卫生所等, 在现有基础上进行适度扩建, 并增加相应设施。

在村庄东面规划以避暑山庄为主的商业设施区域, 展现生态避暑山庄, 以满足旅游景区的服务需求, 在村庄的中部改建原有戏台, 戏台西边规划村文化广场, 作为村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 为了方便村民, 拓展市场, 在村中心规划一个小型的集贸市场, 主要用于果品交易。同时在原果品储藏室的基础上进行扩建一个大型果品冷藏室, 以便果品的储存存放。

4.3 因地制宜地进行绿地规划

目前曹石村整体绿化条件较好、绿地覆盖率较高, 2010年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了70%, 规划期内将加大村庄内部的专用绿地建设, 主要是文化广场、避暑山庄、农家乐、道路绿化以及庭院等的绿化。到规划期末使绿化用地面积达到0.37hm2, 占总建设用地面积的3.57%, 人均绿地面积5.27m2。

5 特色建设

(1) 保持良好的村风村貌, 继续向全国推广中国优良传统美德, 发扬原汁原味乡村风情。笔者去曹石村的第一印象是街道卫生非常干净, 对于一个西部农村, 根本不可能集资资金去雇佣清洁工, 而这个村却非常干净, 甚至比其所在的市区干净多了, 原因是党员自发去打扫。党员带头把先进性教育用实践形式表达出来, 党员无声无息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做人准则, 创造了美好的乡村居住环境, 感染着全村村民。这种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传统美德应该以曹石村为代表, 继续传承下来, 作为社会的正能量向社会各个方面传递。村风正, 村民积极上进, 促进了全村家庭和谐发展, 带动了剩余劳动力的合理应用。

(2) 利用现有的植被, 向市区民众提供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在人们拥有足够的时间和经济基础时, 往往希望远离喧嚣的城市, 到静逸的名山大川、农家乡村享受大自然的洗礼。度假村提供与日常生活相衔接和融合的度假居住设施和环境外, 为了满足现代城市人的向往, 应规划乡土生态型传统娱乐设施。在农村除了新鲜的空气, 人为地创建水景亭阁、修心养性的钓鱼台, 古色古香的建筑、无机的绿色菜地、丰收的果园, 再配置室外篮球场、室内羽毛球场、乒乓球台等。乡村路上绿树成荫, 满山的槐花, 使人心旷神怡, 鸟语花香, 令人陶醉。

(3) 通过观光提高林果产业的经济效益。林果产业是曹石村村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渠道。可以通过建设大自然游乐村, 更好地发挥曹石村林果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坚持科学规划, 突出地方特色。要坚持把林果产业发展规划与林业生态和产业建设的客观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与建设新农村的内在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大局着眼, 通盘考虑, 科学规划, 全面实施, 推进林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可以通过开展林果各阶段的特色, 举办一些观光活动, 加大本地的宣传力度, 同时也能带动其他产业如服务产业, 可以举办“桃花节”、“苹果花仙会”、“苹果节”等等, 可以让市区居民身临其境地感受大自然的风貌, 感受大自然的韵味。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效益第一、统筹兼顾、科技领先、多业并重”的原则, 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设战略措施。依托麦积山国家5A级景点, 关中—天水经济大开发区和北山公园的地理优势, 大力开发以避暑山庄和农家乐为主的观光生态旅游产业。合理选择村庄生活和生产用地, 协调处理好与城镇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有关问题, 在天水地区建设第一个大自然乐园村, 让城区居民就近感受大自然。

摘要:指出了麦积区伯阳镇曹石村是全国先进性教育示范点和甘肃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随着国家城乡一体化建设机遇, 依靠国家政策, 它将通过自身努力, 争取建设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同时, 也将依据科学规划建设方案, 因地制宜, 稳步推进, 全面加强曹石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 利用植被丰富、村民勤劳、气候条件优越、村领导有方等自身优势, 把曹石村建设成天水市麦积区的特色村。

关键词:曹石村,城乡一体化建设,创建,特色村

参考文献

[1]于兴邦, 魏立涛.大山的脊梁——记甘肃省天水市曹石村党总支书记刘田家[J].农村工作通讯, 2012 (13) .

[2]天水市麦积区档案局.新农村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天水市麦积区曹石村档案工作纪实[J].档案, 2006 (4) .

[3]易洋.天水市麦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及其优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 2012.

8.特色小镇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 篇八

一、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

從近年来浙江、贵州等地开展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和经验来看,特色小镇建设在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特色小镇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产业特色,是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重要力量。特色小镇分布面广,离广大农村最近,能够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力量。

其次,特色小镇地处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战略支点,具有连接城乡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传递城市文明的重要作用。特色小镇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传统人文特色,具有传承文脉,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是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佳处所。

第三,特色小镇能够吸纳和聚集我国大量城乡人口,是缓解大中城市发展压力,增加我国人口就业的重要力量。

第四,特色小镇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农村,是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之所以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主要还在于加强特色小镇建设,有利于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五化”目标。

一是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特色小镇地处城乡结合部,既能够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也能够享受农村改革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因此,在这些小城镇可以率先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益的平等化。如平等享受土地用益物权、财产收益权等方面的基本权益。

二是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特色小镇因为体量比较小、人口比较少、负担比较轻等优势,再加上有特色产业作为支撑,容易实现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均等化。如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

三是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特色小镇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与大中城市相比较,本来就比较小,如果引入产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城乡居民收入就会逐步缩小,最终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

四是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实现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特色小镇因为市场容量小,流动范围小,其生产力要素、资源要素等流动相对比较容易,如果以小镇为整体,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就容易实现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

五是建设特色小镇,有利于实现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特色小镇最突出的特色就是产业特色,是融合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小镇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的发展,同时,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小镇为依托。产业和小镇形成了相互促进、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利益和命运共同体关系。

二、对特色小镇的一点认识和探讨

正因为特色小镇建设在推进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抓手,我们很有必要要对特色小镇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目前,我们对特色小镇的系统研究还很欠缺,包括对特色小镇的定义、特征及其形成、成长和发展的规律等等,我们都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作为一点尝试,我想对特色小镇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征作一些探讨。

我认为,特色小镇必须具备以下方面的基本要素:

首先, 特色小镇必须具备区别于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乡村的地理空间。换句话说,特色小镇必须具备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区域要素,即不是农村,而是城市。这是特色小镇的形式。

其次,特色小镇必须具备产业集聚功能,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为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即特色小镇不是一个简单的居民社区,而是一个产业集聚区。这是特色小镇的内容。

第三,特色小镇必须具备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运行的运营机制。即特色小镇必须具备培育、扶持和助力产业发展的软件环境。这是特色小镇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综合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我认为,特色小镇的基本概念可以定义为:特色小镇是随着一、二、三产业的逐步融合形成的相对独立于农村和市区,有明确产业特色、人文特色、风貌特色、管理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地理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特色小镇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色:

一是产业特色。这是特色小镇的基础和根本,是支撑特色小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没有产业特色,就谈不上特色小镇。产业特色主要是基于小镇的传统资源优势、地理区位优势、人文优势、传统工艺优势等多方面的独特资源形成的经济特色。

二是文化特色。是特色小镇的核心和灵魂,是支撑特色小镇发展的文化动力。主要是基于当地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传统特色而形成的具有长久的魅力和吸引力的文化因素。

三是风情风俗风貌特色。是特色小镇的物质内涵和文化底蕴的综合体现,包括小镇的民俗、民风、习俗以及小镇的建筑特色、镇容镇貌特色、风土人情特色等。

四是管理和服务特色。是特色小镇在改善投资环境、扶持产业发展、挖掘传统资源、整合社会资源等多方面的组织、协调、服务特色,是特色小镇软件环境和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三、实施“千企千镇融合工程”,推动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今年年初,中国城镇化促进会提出了实施了“千企千镇融合工程”的建议。“千企千镇融合工程”的核心就是政府引导,中介推动,市场撮合的机制好办法,把国内外优质企业资源与全国小城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在全国各地形成产镇融合的新经济增长点。这种优质企业与优质资源结对子式的发展模式能使各种资源要素达到最佳融合,从而使特色小镇建设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实施“千企千镇融合工程”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充分调动我国广大企业(特别是大中型骨干企业)和小城镇的双重积极性,共同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产城融合为根本的新型城镇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共同推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特色产业与特色小城镇的深度融合。其重要意义在于:

一是可以充分整合我国大中型骨干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的双重资源优势,实现优质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的完美结合和深度融合。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大中型骨干企业的资金、技术优势、研发、人才和市场等资源优势,把现有的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培训基地从大中城市逐步转移到小城镇,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同时可以减轻大中城市压力,提高企业职工幸福指数。另一方面,产业从大中城市向小城镇转移,还可以逐步带动小城镇的产业发展,为小城镇发展注入长久动力,使小城镇产业特色更突出,发展后劲更强劲。

二是可以充分发挥我国大中型骨干企业及各类优质企业的带头引领作用,以科技为导向,以产业为龙头,带动全国特色小城镇率先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在具有一定工业基础和产业特色的小城镇,通过提供优惠政策,改善投資环境,建立健全投融资投资机制等措施,能够吸引我国大中型骨干企业、著名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到小城镇落户生根,融合发展。

三是可以充分调动全国成千上万个小城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全国各地小城镇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各地小城镇的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创造条件,承接优质企业的产业转移,为大中城市减轻压力和负担,为小城镇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四是可以充分释放我国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以中粮集团可口可乐成功落户河北香河县五百户镇为例,中粮可口可乐在香河县投资30亿元人民币,年产值将达到80亿元人民币。如果按照每个特色小城镇引入一个类似中粮可口可乐项目计算,如果每年成功实现1000个企业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在“十三五”期间,将每年将形成约3万亿的投资拉动,约8万亿的工业产值。这无疑将形成我国巨大的发展动能。

五是可以有力推动我国小城镇供给侧结构改革。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也明确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但我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和成效远没有突显出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小城镇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急需加强。必须进一步优化小城镇投资环境,提高小城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千企千镇融合工程”的主要内容包括:

采取“结对子,冠镇名”的办法,每年促成千家大中型骨干落户千家特色小镇,实现产镇融合,共同发展。通过建立全国小城镇数字资源库和服务平台,积极引导全国大中型企业及各类优质企业,根据其产业布局和发展规划,面向全国203939个建制乡镇,进行反复比较,精心挑选,确定最佳落户地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立新的企业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培训基地。

为了突出特色小镇的产业特色,充分调动企业进一步扩大其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积极性,在不影响小城镇现有行政管理格局的前提下,特色小镇可以用合作企业的名称或其鲜明的产业特色冠名。如:华为小镇、联想小镇、基金小镇、创客小镇、足球小镇等等。

采取“树特色,引产业”的办法,积极引导全国小城镇,充分挖掘其历史人文、自然地理、传统工艺等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升服务,筑巢引凤,吸引企业落户,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产镇融合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举办培训班、召开经验交流会、推广成功经验等办法提升全国小城镇干部品牌意识、特色意识、服务意识、共同发展意识,积极引导全国小城镇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寻求合作伙伴,吸引企业落户,形成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小镇。

采取“树典型,出政策”的办法,积极鼓励和支持全国各类企业与特色小城镇结对子,建立融合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及时组织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信部、公安部、科技部、人社部、银监会、国家税务总局等新型城镇化联席会议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对积极参与实施千企千镇融合工程并取得明显成效的企业和小城镇进行跟踪调研,重点帮扶,及时总结经验,推广成功做法,提出政策建议,给予政策扶持。

采取“搭平台,引资金”的办法,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银行对实施千企千镇融合工程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企业与特色小城镇建立合作投资平台,制定并实施特色产业和特色小镇发展计划,形成产镇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后,再引入国家开发性金融机构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对千企千镇融合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采取“建网络,共服务”的办法,充分发挥互联网+行动在千企千镇融合工程中的实施运用和重大作用。通过建立统一的互联网服务平台,把实施千企千镇融合工程的特色小镇全部纳入统一的服务体系,面向国内外提供特色小镇宣传、推介及相应的产品服务。如为特色小镇提供产品订货、物流配送、乡村旅游等方面的网络服务。

上一篇:对单位意见建议范文下一篇:向国旗敬礼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