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总量考察报告(共6篇)
1.工业经济总量考察报告 篇一
##县党政代表团外出考察工业经济发展的考察报 告 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贯彻州委五届五次全委会和全州工业经济工作会议精神,7月23日至26日,以县委书记茶忠旺为团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郭宏为副团长,部分县处领导以及全县11个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和县级经济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共45人组成的##县党政考察团,赴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四县和大理市就工业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方面进行考察学习。出发前考察团深入到漾洱电站工地、大理大钢有限责任公司##轧钢厂、跃进化工厂进行考察,了解了全县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在历时4天的学习考察过程中,考察团实地考察了祥云县财富工业园区、鹤庆县 “新华村”、剑川县上兰工业小区、洱源县新希望云南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大理市嘉士伯集团(大理)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等18个考察点,并分别与考察县市的主要领导、县市级综合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了经验,探讨了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和方法措施。通过考察交流学习,与考察县市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实现了工业项目对接、产业项目对接、优势互补意向,达成了合作意识,铺就了工业经济发展互助快车道。通过考察学习大家受到了鞭策、拓宽了思路,使大家得以在对比中深刻反思、增强了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决心;使大家得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强化了立足地方优势,创新求发展的意识。考察结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触动很大,收获不小,体会深刻,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撼和压力,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信心、决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学先进、找差距、转观念、树雄心、争突破,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一、祥云等四县一市的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在考察学习活动中,大家充分感受到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大理等地的工业经济发展,都能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表现出了空前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大举措。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都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集约发展,实施一县一品、一乡(镇)一品战略,在辖区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二是培植支柱抓龙头。这些县市都紧紧依托地方优势,培植壮大矿冶、建材、煤炭、农产品加工、橡塑等五大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切实加强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工业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好效果。三是投资环境引力强。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进行改造路面、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四是文化底蕴显实力。凸现文化底蕴是加速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进入鹤庆等县市的城区见到的都是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别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使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处处是文化、乡乡有商机、人人在促经济发展。五是信念胆略闯出路。这些县市都紧紧抓住土地广阔利于招商引资、矿藏丰富利于矿业冶炼开发、传统产业利于促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利于旅游业开发等优势,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招商引资和非公有经济发展两个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经济总量、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四大突破,充分体现了 “处处都有宝,行行出状元”,密切联系实际,善于识宝、能于掘宝,敢想敢干。六是转变职能促发展。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上来,兑现相应承诺,努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加速区域的发展。
二、祥云等四县一市在发展工业中的主要做法与经验祥云、鹤庆、剑川、洱源、大理四县一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经验可贵,考察团成员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都牢固树立了“工业强县”“无工不富”的思想意识。这些地区在加快发展中都把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和培植工业支柱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新型工业化强县、农业产业化富民、城镇特色化活商”深入人心,为发展工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这些地区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县、乡主要领导带头抓工业形成了制度。在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中,这些地区都建立完善领导负责项目制度,落实好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建立领导干部抓工业经济激励机制,创新领导干部抓工业的方法和措施,把领导干部抓企业、招商引资等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主要内容,致使在当地形成了想工业、议工业、抓工业,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立足优势抓特色,立足创新抓效益”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经济的理念。积极创新工业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营造新优势的同时,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优势变资源,资源变资本,实现招大商引巨资的突破成了他们发展工业经济的特色。如祥云等县,他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利用区位优势招大商、发挥城建优势招大商、打造信用招大商、强强联手招大商等方式实现了“你投资我发展”的双赢目的;又如鹤庆、大理等县市,他们在加快发展中始终紧紧围绕农业产业来发展工业、提升传统产业来发展工业、围绕旅游产业来发展工业、围绕市场商机来发展工业,达到了依托资源优势招大引强的突破。
(四)这些地区在加快发展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环境抓优化成为典型。这些地区在快速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工业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工业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等职能上来,全力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全面兑现相应的承诺,真正为企业妥善解决好用地、信贷、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措施,成立了企业合法权益委员会,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比如努力建设法制政府,规范市场秩序,放手放胆让自然人发展为个体私户,继而发展成企业、又让企业自由发展成股份制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建设活动
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手段,着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四)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狠抓作风建设。要重点整治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大兴勤俭节约和求真务实之风,切实提高行政效率,破除自满情绪,确立忧患意识;破除平稳思想,确立快速意识;破除封闭思维,确立开放意识;破除自卑心理,确立进取意识;破除拖沓作风,确立效率意识;破除议论风气,确立务实意识。
(五)加快工业经济发展,必须创新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要进一步解决好不同程度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越位”的要“退位”,“错位”的要“正位”,“缺位”的要“补位”。要建立各级各部门首问首办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要在解决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方面下功夫,对产生严重后果、造成恶劣影响的,要从严处理。要进一步创新落实机制,在继续坚持项目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实施领导挂钩项目责任制和县委常委、人大主任、政协主席挂钩联系乡镇等制度,实行领导干部挂钩定数量、定质量、定进度、定费用、定效果、严格奖惩的“五定一奖惩”制度,不断整合领导力量,优化行政行为,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和工作效率。对已部署的重要工作,要定期开展问职责、问进度、问质量、问困难工作,实行全过程协调督查制,使各级领导内有动力,外有压力,充满朝气和活力,集中精力抓落实,团结干事促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彝族自治县党政考察团2005年10月3日
[1]
2.工业经济总量考察报告 篇二
1.1什么是部品?部品与构件有何区分?
要实现工业化生产, 将住宅分解为构件和部品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构件是中文的术语, 日本称为“部材”, 二者在意义上并无本质区别。部品一词原是日文的术语, 按照中文严格地理解为“非结构构件”, 但部品一词蕴含了日本建筑工业化的精髓, 近来在我国国内也较多采用。对部品涵义的理解是:
(1) 是非结构体, 比较容易从建筑物里分解出来;
(2) 是工厂制造的产品;
(3) 是可以通过标准化、系列化的手段独立于具体建筑之外, 实现商业流通的产品。与构件不同的是, 部品有品牌和型号;
(4) 具有适应工业生产与商品流通的价值, 换言之, 太特殊或太简单不具备成为部品的条件。住宅的部品本身就是商品, 具有较好的零售市场流通性, 不局限于某一牌子的住宅, 也不限于工业化住宅, 还包括用于以现场建造为主的一般建筑业, 也提供给现有住宅的改装等使用。
根据日本部品的涵义, 我们认为部品应理解为广义的部品概念, 包括若干部品系统、子系统, 凡是建筑或住宅采用的独立功能的商品均可称为部品。
1.2部品发展
部品发展与集合住宅有很密切的关系。依据日本住宅部品生产专家岩下繁昭先生1999年发表的《日本住宅部品产业的发展》一文, 日本住宅部品产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为:
——20世纪50年代—--材料工业化时代;
——20世纪60年代----部品开发时代;
——20世纪70年代----集成化时代;
——20世纪80年代----系列化时代。
20世纪50年代, 不锈钢橱柜、铝合金窗、强化纤维塑料浴缸等新材料制作的部品相继被开发, 逐渐进入住宅。随着水、电、燃气的普及, 卫生部品、冷暖空调、燃气用具等也相继登场。1959年“公共住宅用标准部品” (称为KJ部品) 被包括公团在内的所有公营住宅开始采用, 首批KJ部品有不锈钢橱台、厨房抽风机、钢门、小型洗面器等。KJ部品制度后来发展到17个种类, 延续18年, 直至1978年被新的BL部品制度完全取代。
20世纪60年代, 相对成熟的部品制造商积极开发新的部品, 推动了新部品的普及和居住水平的提高。典型代表之一是家庭浴室的普及, 浴缸、浴室热水器、沐浴设备等应运而生。代表之二是铝合金窗的普及, 从1961年推出之初, 普及率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 到1974年达到87.6%的普及率。
1966年, 日本建设省提出了《住宅建设的工业化构想》, 文中指出:“为了顺利地达到住宅建设的五年计划, 必须大力推进住宅建设的工业化, 材料和部品实现工厂化生产, 原来的大部分现场工作也应尽量移到工厂内进行, 由此来提高生产效率。”
1969年, 日本建设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始实行《关于推进住宅产业标准化的五年计划》, 制定了住宅的基准尺寸和模数, 并进行了集成设备系统的设计、制作和组装试验。
20世纪70年代是日本住宅建设由量向质的转换时期, 也是部品系统化、集成化发展的时期, 同时还是部品制度的变革时期 (1974年BL建立, 1978年完全取代KJ) 。装修和部品的种类与生产量都急剧增加, 而且部品的规模趋向大型化和集成化。比如, 集成式厨具实现了日本本土化, 它将水、电、燃气等系统集为一体, 包含了清洗、炊事、照明、排气、储物收藏等厨房的所有功能, 在现场只是安装和连接水、电、燃气接头, 大大减少了现场作业和提高了施工速度。另一个有代表性的集成部品是单元式浴室, 它包括地板、天花板、四周隔墙的完整立方体, 包含浴缸、沐浴设备、给排水、照明、换气空调等所有设备, 该部品最初为酒店开发, 后应用于住宅, 80年代其销售量超过单体浴缸, 目前所有新建的集合住宅100%、单户住宅的90%采用单元式浴室。
由于集成化的对象复杂、涉及工种多、质量要求高, 因此, 集成化多采用将功能和空间相关的部分集约起来的方法;也有以材料为中心的集约方法, 和以工种为中心的集约方式。小部品进一步集成为大部品, 标准对象一般是控制小部品, 以小部品的不同排列组合增加自身的自由度和多样性。
部品集成化的优点:
(1) 增加部品的附加值, 满足少数灵活的需求;
(2) 集成部品内是独立的系统, 许多不能单独成为部品的部份因归纳到集成体内就可以在工厂进行生产;
(3) 简化设计与定购, 更易为设计商和建筑商所接受;
(4) 减少现场工作量, 加快施工速度和提高质量的稳定性。
20世纪80年代, 部品需求多样化和系统化发展很快, 种类急剧增多, 加之计算机CAD/CAM辅助设计系统的采用, 又大大增加了部品设计和生产的自由度, 使得多种类、小批量生产成为可能, 满足了个性化的需求。部品化不是简单的规格化、单一化、标准化, 但种类繁多, 毕竟会增加制造商制造成本和库存费用, 订、发货容易出错, 安装调整时间也增加, 改装或更换困难。原因很复杂, 有用户个性化需求原因, 也有生产者原因, 还有开发商和建筑结构形式等多种原因。
20世纪90年代后住宅部品生产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随着1999年《品确法》实施, 对部品质量和所能达到的性能级别都有较严格的要求;二是每年的新建住宅数虽居高不下, 但住宅市场已呈饱和状态, 市场重心开始转向旧房改造, 部品形式和种类也为适应其特点而发生变化;三是节能、环保、满足高龄人适应性、残疾人需求成为这一时期对部品开发的新要求;四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 住宅部品走向多功能和智能化。
1.3住宅的工业化生产
如前所述的构件、部品及部品化生产, 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住宅的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生产的住宅是指全部或大部分在工厂生产, 然后到现场组装的住宅, 分为工业化单户住宅和工业化集合住宅两大类。
工业化住宅是日本住宅建设的一种主要做法。工业化生产的单户住宅占全部住宅建设户数的15%左右, 工业化生产的集合住宅占全部住宅建设户数的50%左右。仅就单户住宅而言, 工业化方式生产的单户住宅占全部单户住宅建设的三成以上。工业化生产单户住宅也是日本住宅工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的典型成果之一, 从这个意义上讲, 工业化生产的单户住宅最为典型, 在日本亦称为“预制组装住宅”, 其结构形式有钢结构、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多种。
注:日本传统的住宅绝大多数是木结构的单户住宅, 直至今天, 这种住宅无论是现有户数还是新建户数仍占大半。且以分布在日本全国范围的各个地方角落为多, 在东京等大城市并不多见。
1.3.1住宅的工业化生产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将住宅的墙和楼板等分解为平面构件, 在工厂进行生产, 结构形式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钢结构住宅、木结构住宅等。有的在工厂直接将门窗安装好, 甚至有的将外装修、内装修、保温层等全集成为一体, 最大限度地减少现场安装。
另一种方式是将住宅分解为立体空间单元, 每一个单元体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 出厂时将单元体的墙、楼板、设备、装修等所有构件和部品都已安装完毕, 运到现场进行大的组装, 数小时后, 至少在外形上一栋住宅便拔地而起, 剩下工作仅是室内连线和连接部处理。单元体的大小取决于道路运输条件和住宅形状。采用这种方式的工业化程度更高, 但比之前者, 工厂生产效率和运输效率稍低, 为调整工期而存放所需的空间也大。其更大意义和价值是, 住宅作为一种商品, 实现了住宅的商品化。
1.3.2概念型住宅与设计商品化生产。
早期的工业化住宅全都是标准型, 规模、外形、户型、材料等都是固定的, 它只有型号而没有商品名, 给人的是千篇一律、无可选择、廉价普及住宅的印象。进入20世纪70年代, 随着住宅市场渐趋饱和, 再加上石油危机的冲击, 住宅需求急剧减少, 促使住宅生产商追求差异化的商品化路线, 因此概念型商品住宅应运而生。
概念型商品住宅的外观风格、性能规格是固定的, 通过设计许多有个性的独立部品和设备, 以此来吸引顾客刺激市场。人们可以通过住宅展示场, 从各生产商、各牌子的住宅商品系列中, 挑选自己喜欢的风格和样式, 要求的性能看得见、摸得着, 选定后, 由开发商根据顾客土地面积大小进行详细的规模和户型设计后再进行现场安装, 很快, 顾客购买的商品化住宅就坐落在自家土地上了。这种以工业化住宅商品概念为本, 通过具体的设计来响应各种客户的意向和要求的手法, 被称为设计商品化。
设计商品化使得原来发包和承包的建筑行为变成了具备商流和物流的商业行为, 住宅建造行为变成了商品购买行为, 从而使得日本在住宅市场饱和之后仍能维持较高水平的新建住宅数量。而且, 现在的工业化住宅早已抛弃了呆板、单调、廉价的形象, 走向成熟阶段, 成为优质、安全、可信赖住宅的代名词。
1.4工业化住宅的功能与特点
1.4.1设计多样化
工业化生产的装配式房屋, 由于每个配件都按一定的模数制成, 有不同的规格, 因此房屋的平面可以随意地组合与划分, 包括厨房、卫生间的设备都是定型产品, 但都有很多规格、品种, 以适合不同居住者的喜好, 因此, 一些外型虽然一致的建筑, 其内部却可以根据住户的要求进行不同的分割, 形成多样化的风格。
1.4.2功能现代化
——节能。外墙有保温层, 最大限度地减少冬季采暖和夏季空调的能耗;
——隔声。提高墙体和门窗的密封功能, 保温材料具有吸声功能, 使室内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免外来噪音的干扰;
——防火。使用不燃或难燃材料, 防止火灾的蔓延或波及;
——抗震。大量使用轻质材料, 降低建筑物重量, 增加装配式构件的柔性连接, 外观不求奢华, 但里面清晰而有特色, 长期使用不开裂、不变形、不褪色, 为厨房、厕所配备各种卫生设施提供有利条件, 为改建、增加新的电气设备或通讯设备创造可能性。
1.4.3制造工厂化
把房屋看成是一个大设备, 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和预制构件是这台设备的零部件, 这些零部件经过工业生产和严格的检验可以保证其质量, 组装出来的房屋能够达到功能要求。相比之下, 采用传统的水泥、砖瓦、石灰、砂子、钢筋、木材等建筑材料, 利用人工的方法在施工现场建造房屋, 就相形见拙了。
1.4.4施工装配化
由于装配式建筑的自重比传统建房自重减轻一半, 因此, 地基也简化了。工厂预制好的建筑构件运来后, 在现场工人们按图组装, 工地再也不会出现过去那种大规模和泥、抹灰、砌墙等湿作业了。
装配化施工具有下列优点:施工进度快, 可在短期内交付使用;建筑工人减少、劳动强度降低;交叉作业方便有序, 每道工序都可以像设备安装那样检查精度, 保证质量施工;现场噪音小;散装物料减少, 废物及废水排放很少;施工成本降低。
1.5工业化生产的意义
(1) 以工业化生产为手段实现住宅产业化, 极大地促进了技术进步,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工业化生产经营规模大、社会信用度高, 有利于保证住宅质量和提高长期信用保障;
(3) 作为工业产品的住宅, 质量和性能良好且稳定;
(4) 实现了住宅的商品化, 刺激市场需求;
(5) 培养和促进了工业化住宅产业体制的形成, 创造了居住核心文化。
2日本建筑工业化技术的发展
2.1建筑工业化的实现工法——PCa工法
2.1.1PCa的涵义
PC (Precast Concrete) 工法, 或PCa工法, 称作预制组装工法, 又叫预制组装 (混凝土结构) 工法。为区别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Prestressed Concrete) , 一般称为PCa工法。
PC工法将建筑商品化、部品化、构件化分解, 将以现场建造为主的方式转变为以现场装配组装为主, 通过部品和构件的工业厂化生产和现场装配, 从而实现建造房屋就像汽车零部件组装成汽车一样完成, 彻底改变以现场湿作业为主的现场建造方式。
2.1.2预制组装 (混凝土结构) 工法发展历程
PCa工法的原型是1907年美国人Thomas Conllins) 发明的、一般在现场进行的平打竖立 (Tilt Up) 工法。1955年日本住宅公团成立, 1956年运用近似方法试验建设二层集合住宅后, 1960年开始进行中层集合住宅的研究, 1961年采用纯剪力墙Tilt Up工法建设四层集合住宅取得成功。1964年公团设立大批量生产试验场, 开发使用水平钢模板、蒸汽养护的工厂制作技术, 从此, PCa工法真正成为工业化主角登上历史舞台。
早在1952年日本建筑学会就制订了纯剪力墙结构设计规范, 之后又制定了适应纯剪力墙PCa结构专门规范, 为PCa工法的出台提供了设计依据。PCa板之间通过钢板焊接或钢筋搭接等方法使建筑连为一体, 以充分保证它的抗震性能。1967~1974年进行了一系列足尺结构试验, 充分考证了PCa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 经过几十年, 这种PCa结构体系经历了数次大地震, 没有出现因结构问题而损坏建筑的报告。
1980年代以后的PCa工法较之70年代以前工法, 从目的到方法都有了较大变化, 变化对比见下表。这一时期, 日本已解决了住宅数不足的问题, 但随着人口向大城市集中, 城市集合住宅建设仍不断增加, 而且建筑规模越来越大, 数十层数万平方米的大型住宅层出不穷, 劳动力慢性不足已成为社会问题, 因此, 预制组装工法成为省力、保工期、保质量的重要手段。高层住宅的PCa工法与以前的纯剪力墙PCa工法有了很大不同, 已不再是成套的固定的工法, 而是根据项目时期、地点、建筑物特点, 具体进行梁、柱、楼板等各部位的工法选择, 预制件形式也多为半PCa化, 留出现浇部位以利于建筑的整体性, 且由于建筑规模大, 单项目中就有相当数量的PCa构件, 可进行分类归纳后进行工厂化生产, 但大的项目之间并无共通的标准。而且预制组装工法已不再限于钢筋混凝土结构, 也广泛应用于钢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表1) 。
PCa工法中预制组装结构构件的连接方法有:焊接、搭接、螺栓连接、压力连接等, 以压力连接的预制组装结构的工业化程度和建筑技术水平为最高。
预应力组装工法 (PCPCa工法) 是构件与构件之间不需要连接的钢筋或钢材, 只是通过钢索施加的预应力保证建筑的强度和整体性, 这种连接方法被称为压力连接, 这种工法也有叫做“关节工法”, 形象地说, 结构如人体骨架, 预应力钢索如人体的筋, 形成的节点如人体的关节, 既有力又灵活, 不但对提高抗震性能有利, 而且施加预应力的混凝土结构在耐久性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工法广泛应用于大型公共建筑, 如大型运动场、大型仓库、集合住宅、单户住宅、学校等, 例如:日本著名的“公立函馆未来大学”。
2.2集合住宅技术
日本集合住宅的设计和建设技术可从设计、结构、装修、设备等方面及实例进行概述。
集合住宅是日本术语, 指纵横排布了复数住户的住宅建筑, 近似于中国的公寓。集合住宅虽然只占日本住宅总数的一半左右, 但它是城市住宅的代表, 从集合住宅的建设技术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可持续发展思想、抗震设计思想、SI住宅思想、节能环保思想等的具体运用。
日本都市集合住宅的特点:
(1) 日趋高层化、大规模化。高低层的划分并没有明确的定义, 一般是3层以下称为低层, 4~5层为中层, 6~19层为高层, 而20层以上为超高层。从规模上划分, 50户以下为小规模, 50~200户为中规模, 而200户以上为大规模集合住宅。日本是一个土地私有制国家, 根据土地大小和所处地方, 各种层数和规模的集合住宅都有。日本最近流行回归都市的热潮, 原先搬到郊外的打工的人, 由于孩子大了, 经济宽裕, 为了谋求高龄化医疗的便利, 逐渐搬回城中心居住。导致地价昂贵的城中心的集合住宅越来越高, 规模也越来越大。
(2) 出入口和共有空间的设计。
(3) 设有集会所和会议室。方便召开集合住宅管理会议和为居民提供临时交际场所。
(4) 绿化。绿化是构成自然舒适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 自然成为集合住宅组成部分, 近来, 作为缓和热岛效应的对策, 楼顶绿化和墙面绿化受到重视。如, 《东京自然保护和恢复条例》规定, 开发商既要确保20%的地面绿地面积 (除建筑占地外) , 还要尽可能使楼顶绿化和墙面绿化达到可利用面积的20%。
日本都市集合住宅的结构种类如表2所示。
注:日本几乎不采用砖混结构, 历史的经验证明其抗震性甚低, 用于住宅最危险, 即便围墙采用砌体时, 也要配筋加固。表中可见, 采用频率顺序是RC>SRC>H-RC>CFT, S, W。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集合住宅中被最普遍采用的结构类型, 其优点有三:一是保温、隔声、抗震性能好, 能维持各住宅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保证其独立性;二是刚度大, 能避免或减小因强风、地震而带来的摇动;三是具有优越的防火性能, 不但本身是不燃材料, 而且在火灾中仍可维持必要的强度, 不产生倒塌或崩坏。缺点也有三:一是截面积大、体积大、占去不少建筑空间;二是自重大, 对抗震设计要求甚高的日本而言自重大就意味着作用的地震力也大;三是由于不易变形, 地震时易产生脆性破坏, 导致建筑物瞬时倒塌, 这是抗震设计的大敌, 为了增加其变形能力, 日本对其配筋量和配筋形式有相当严格的要求。
2.3住宅的可持续发展技术
2.3.1SI住宅及技术
当今的日本, SI (Skeleton Infill) 住宅成为了实现住宅长寿化的基本理念。Skeleton (骨架) , Infill (填充体) 。这种理念是指通过将住宅骨架和基本设备与住户内的装修和设备等明确分离, 从而延长住宅的可使用寿命。因为骨架寿命一般较长, 而装修和住宅用设备老化较快, 如不能改装设备与更新装修的话, 建筑将不能再继续使用。所以, 将使用年限不同的骨架与装修、设备等混在一起建造, 是造成建筑物短命的重要原因。
SI (Skeleton Infill) 住宅的核心思想来源于荷兰学者哈布拉肯教授 (N.John Habraken) 在其著作《Supports, an Alternative to Mass Housing》 (支撑体----大量住宅建设的一个选择) 提出的Open Building (敞开型住宅建设) 理论。理论的独特性在于提出了将工业化和住户参与适当融合的思想, 哈布拉肯教授认为, 欧洲单调的住宅是由于对工业化技术的使用不当而造成的, 应将住宅建设的过程向居住者开放并让他们参与意见, 进而适当地活用工业化技术,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敞开型住宅建设理论主要从Urban Tissue (城市肌理) 、Supports (支撑体) 、Infill (填充体) 三个层面来解释住宅环境要求。对应住宅建设中公 (社会) 、共 (群体) 、私 (住户) 的不同地位和要求。由于日本地震多发, 人们对结构强度关注度特别高, 因而用Skeleton (骨架) 一词取代了Supports (支撑体) 并沿用至今。
SI住宅的指针 (草案) 要点:
——Skeleton与Infill充分考虑建筑物中材料的使用年限及空间利用主体的差异, 从而谋求两者分离;
——确保骨架结构的耐久性及耐震性;采取相关措施减轻建筑物的老化程度和地震时的安全性;
——确保建筑物的维持管理及更新的容易性;
——确保住户内装修及设备 (Infill) 的可变性及所需空间;骨架结构内的空间面积Skeleton面积和Skeleton净高需保证住户的可变性;确保住户内的采光及通风要求;
——确保舒适、宽裕的居住性能;要对骨架作出规划, 确保公用部分 (走廊、楼梯、共用设施等) 在空间上宽裕;确保邻里间隔声性能;
——须考虑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
2.3.2 KSI住宅的开发技术
KSI住宅是机构型SI住宅的简称, 英文名称KSI----Kikou Skeleton and Infill Housing。
KSI住宅是由都市再生机构在充分继承日本住宅公团时期的成果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 其技术要素已在1998年建成的实验楼中得以验证, 还包括如可变地板、同层排水方式等Infill相关技术 (表3) 。
参考资料:都市再生机构《K S I----K i k o uSkeleton and Infill Housing》)
KSI住宅采用的主要技术有:
——先铺地板后立墙的方式;
——铺设型地板;
——地板下配线管道, 保证约300mm高空间;
——地板下配线, 电线不埋在楼板里;
——胶带线槽施工法, 电线不埋在楼板里;
——共用排水管:设置在住户外;
——排水接头:实现放坡只有1/100的排水
参考资料:都市再生机构《KSI----Kikou Skeleton and Infill Housing》)
2.3.3百年住宅建设系统 (CHS)
百年住宅建设系统 (CHS, Century Housing System的缩写) 是原日本建设省 (现为国土交通省) 于1980年作为“提高居住功能开发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提出并致力开发的。
百年住宅建设系统 (CHS) 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地提供舒适居住生活的住宅而建立的, 包括设计、生产、维护管理等全过程在内的思想体系, 通过确保物理的耐久性和功能的耐久性, 从而实现“无论何时都能享受到舒适优质的居住生活”, 同时也如Century (世纪) 所表达的意思一样, 将可持续约100年的长期使用定为设想目标。除了要求设计、结构及使用材料实现长寿化以外, 还要求对维护管理进行计划, 确实建立从设计、生产、供应到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
1988年“财团法人优良生活” (Better living) 制定了《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基准》, 开始进行“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事业”, 并一直持续至今。但它并不是法律制度, 因而未对认定样式和要求进行详细规定。它主要是接受住宅开发企业的认定申请, 根据认定基准对住宅开发企业提出的住宅商品和设计系统进行整理并提出创新建议, 然后通过认定。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分为单户型住宅认定、集合住宅认定、特定户型和样式的“个别供应型”住宅认定, 以及不限地方、户型、样式可以灵活地、持续地“系统供应型”住宅认定等类型。
在《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基准》中, 对百年住宅的定义是“可持续地提供舒适的居住生活, 而且居住者可以通过自身的维护和更新有效性进行再利用的住宅”。
《百年住宅建设系统认定基准》主要由以下六个要点组成:
——可变性原则:可对房间的大小及户型布置进行调整更换。将住宅的居住领域与厨、厕、浴的用水区域分开, 通过提高居住区域的可变自由度, 居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生活方式进行空间分隔, 也可配合高龄化带来的生活方式的变化进行变更, 让住宅具有长期的适应性。
——连接原则:在不损伤住宅本体的前提下更换部品。将构成住宅的各种构件和部品等按耐用年限不同进行分类, 设计上应考虑好更换耐用年限短的部品时, 不让墙和楼板等耐用年限长的构件受到损伤, 以此决定安装方法和采取方便修理的措施。
——独立、分离原则:预留单独的配管和配线空间。不把管线埋入结构体内, 从而方便检查、更换和追加新的设备。
——耐久性原则:提高材料和结构的耐久性能。基础和结构应结实牢固, 具有良好的耐久性, 为提高其耐久性, 可采取加大混凝土厚度, 以涂装或装修加以保护, 对木结构应采取防湿、防腐、防蚁处理等措施。
——保养、检查原则:建立有计划的维护管理的支援体制。应建立长期修缮计划和确实实行管理、售后服务及有保证的维护管理体制。
——环保原则:要考虑环保因素。应考虑好节能, 积极选用可循环再利用的部品和建材, 抑制室内空气污染物质, 做好环保计划。
百年住宅建设系统的上述原则, 在明确住宅的必要性能和促进住宅长寿化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先导作用。尽管自2000年开始实行了新的住宅性能表示制度后, 百年住宅制度本身的价值有所降低, 但它的上述类似原则已经以法律形式在新的住宅性能表示制度中固定下来, 成为指导日本百年住宅建设的重要原则。
其中, 部品群划分和连接原则是百年住宅建设系统独有的思想和最大特征。
部品群划分的标准有:
——位置与空间上归纳为一体;
——使用上或移动安置上归纳为单元;
——按耐用年限不同划分;
——按拆除后的再循环利用的可能性划分;
——与居住时所有形态的区分等结合起来划分;
——按施工组织、生产组织、流通组织进行划分。
对划分出来的部品群进行耐用性能 (物理耐久性、机能耐久性、社会耐久性等综合指标) 设定, 分为5种类型:
04型:预计有3~6年的耐用性;
08型:预计有6~12年的耐用性;
15型:预计有15~25年的耐用性;
30型:预计有25~50年的耐用性;
60型:预计有50~100年的耐用性。
根据耐用性年限, 对于部品群的连接与构造方式进行设计, 将耐用年限长的部品群定为“优先”, 将耐用年限短的定为“滞后”, 必须采用维修更换时不能让优先的一方受损的连接方式和构成方法。
2.3.4住宅性能表示制度
2000年, 依据《品确法》制定了详细的住宅性能表示基准制度, 进行10个区分和32个事项的性能表示, 为人们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其中与住宅长寿化有直接关系的表示事项有“耐久性方面”的1个事项及“维护管理及更新便利性方面”的4个事项。
2.4建筑工业化技术集成发展
日本建筑工业化技术很多, 且呈现集成化发展趋势。包括有:节能门窗技术、地板采暖技术、外墙保温隔热技术、太阳能和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室内新风置换和空调技术、装修装饰及厨卫成套技术、垃圾处理技术、中水回用和雨水利用等节水技术、智能化家居技术以及建筑遮阳技术等。
集成技术还包括恒温恒湿技术、管线分离的技术、新风换气技术、干式地板采暖技术以及外墙内保温技术等。
2.5日本建筑工业化的最新技术和最新进展——隔震与减震
比之建筑物的性能和品质而言, 建筑在防震和防灾时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 其对抗震的防范技术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 (贩神大地震) 之后, 日本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了更高的要求。法律上规定最低标准和最低要求是:“保护人身安全”;第二水平要求是“保护财产”;第三水平要求是“维持功能”。最高水平的要求是“保护地域的安全”。在此背景下, 隔震与减震结构得到很快普及, 从单户住宅到超高层集合住宅都得到广泛应用, 隔震与减震装置的种类也不断增加。
2.5.1隔震结构
隔震结构, 日文叫作“免震结构”, 是指在建筑物的下部设置既能自由地水平移动又能保持支撑建筑物重量的能力的隔震层。
隔震支撑体与阻尼器。隔震支撑体以叠层橡胶垫为主流, 其他的还有滑动型支撑、轨道性支撑和适合于小型住宅用的钢球型支撑。地震时, 地面的震动在这一层被隔减, 较少传到建筑物的上层, 建筑物与地面的相对位移也集中在隔震层上。因此, 往往在这之间装上阻尼器, 如油泵型、钢制型、铅芯型等, 能非常有效地吸收地震能量, 避免过大的变形和在地震后尽快停止振动。
隔震周期:在不考虑阻尼器作用的情况下的固有周期称为隔震周期。隔震周期越长, 作用于建筑物上部结构的水平力和加速度就越小, 建筑物就越安全。初期的隔震结构的隔震周期只有2秒, 现在已经出现了超过4秒的隔震建筑物。在日本, 隔震结构实际应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83年建成第一栋单户式的隔震住宅, 用于近10年的研究。1995年阪神大地震时, 位于兵库县三田市的名为“WEST大楼”的隔震建筑物的隔震层记录了13cm的位移, 证明了隔震结构的有效性, 之后, 隔震结构得以普及。1998年开始应用于近百米的超高层住宅。目前日本已建成大小隔震楼宇1700多栋, 单户住宅3000多栋。同时, 隔震结构还被应用于对现存建筑特别是对历史建筑物和有名古建筑的抗震改造。
2.5.2减震结构
减震结构, 日文叫作“制振结构”, 是指在建筑物里装设阻尼器, 目的是控制振动, 控制的对象不单是地震, 还包括强风等对建筑物带来的振动。
在集合住宅中, 减震结构主要是为了吸收地震的能量, 减少结构体的损伤。比起隔震结构而言, 减震结构相对工艺简单, 成本低, 在日本得到相当的普及。用于减震结构的阻尼器种类繁多, 有用于小规模建筑的黏性体阻尼器、摩擦阻尼器等;用于比较大型建筑物的低屈服点钢制阻尼器和非拘束斜杆阻尼器等。在集合住宅中, 阻尼器位置一般置于公共空间, 当它本身受损时方便更换。
2.5.3抗震鉴定与抗震加固
在日本, 被称为“耐震诊断”、“耐震补强”或“耐震改修”。1970年日本修改了《建筑基准法》, 吸取了十胜冲地震时钢筋混凝土柱剪切破坏的教训, 把箍筋间隔从30cm加密到10cm以内。1977年制定了《耐震诊断基准》和《耐震改修指针》, 1981年又制定了新抗震基准, 提高了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标准, 同时对以前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进行重新评价, 抗震性能=强度×延性, 未经鉴定和加固的旧建筑物被称为“既有不合格建筑”, 政府限制其改建和扩建。同时, 日本政府率先对公共建筑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 并以补助、低息贷款等政策鼓励民间实施抗震加固。一时间, 对抗震性能不足的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成为当务之急。抗震加固方法一般有:以强度为主的加固方法:追加剪力墙或钢架;以延性为主的加固方法:追加阻尼器。
2.6建筑节能与建筑新能源发展
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是世界上主要能源消耗大国之一, 其能源严重依赖进口。但是近年来日本节能技术的发展使得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 新能源开发利用也出现了扭亏为盈的倍增趋势, 使日本经济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 大幅度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日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晋身为新能源大国的行列了。日本高度重视建筑领域的节能和建筑新能源的应用与发展。
2.6.1建筑节能
日本特别重视建筑节能。节约建筑能耗最重要的措施是合理改善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 采用高效保温的节能墙体, 积极采用太阳能。日本建设省颁布的建筑法规与相应规范对居住小区的节能工作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 在建筑物的保暖节能方面, 规范中对建筑物的围墙结构、分层厚度及选用保暖材料等均作出具体的规定。在采光方面, 也有许多具体的节电措施。
建筑节能应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着眼, 评定一个建筑节能与否也要从其全生命周期的分析着眼, 不仅要关注建筑初期的一次性投资, 更应关注建筑的后期运营支出, 不但要满足用户的居住和公共活动需求, 也要关注房屋在使用过程中的耗能费用支出。另外, 还应考虑二氧化碳排放等外部环境成本的增加等。为此, 日本《建筑节能法》对建筑节能的补助规定了很多措施, 并从政府的角度提供低息集资或税率方面的优惠, 这样有利于建筑节能新技术能够尽快普及。在日本, 生态节能建筑技术和建筑新能源应用技术在建筑设计上被广泛采用。从国外建筑节能的发展轨迹来看, 已经历了从“节省能源消耗”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再到“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三个阶段的提升。而目前我国建筑节能还处于第一、第二阶段, 正在朝着绿色建筑和新能源建筑发展。
2.6.2建筑新能源
新能源建筑首先应该是节能建筑, 建筑本体和机电设备等均应采用节能新技术和新产品, 以达到国家最新的建筑节能标准, 在此基础上可考虑采用如浅层地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应用。
在建筑节电方面, 日本居住小区中比较普遍地应用太阳能系统。它大多属于被动式太阳房系统, 通过屋顶吸阳板高效率地采集太阳能, 并通过自身的太阳能电池自动控制系统, 根据室内房间需要自动地向室内输入热 (冷) 风同时可以供应热水。居住小区的太阳能利用不仅可以节省电能, 同时也可以改善、保护和优化环境, 是一种新的绿色能源, 也是小区建设中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一个节能方向, 因此备受日本政府的重视、支持和鼓励。可以说, 太阳能已经成为日本新能源发展的必由之路。
经过多年发展, 太阳能在日本已相当普及, 很多家庭都购买了太阳能发电装置。从2000年起, 日本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电池产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 约占世界总体产量的半壁江山, 有力地推动了建筑太阳能的应用。日本通过大力推进利用太阳能发电的“新阳光计划”, 对新能源技术开发进行财政支援, 对新能源消费者实施“直补”政策。在日本, 一般家庭安装太阳能发电时, 政府出资进行补贴,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补贴政策在2005年告一段落后, 从2006年开始, 日本环境省又实施了新的“太阳作战”计划, 对家庭用户的太阳能发电设备以削减二氧化碳排放为目标, 通过发放补贴, 大规模而有系统地推动建筑太阳能发电产业。据有关资料统计, 到2003年底, 日本居民光伏屋顶系统总计安装88.7万千瓦, 日本政府计划到2010年总计安装482万千瓦。
同时, 日本建筑和居住小区还尽可能综合采用浅层地热能、潮汐能、海水热能、河水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 以达到更高的节能效果, 有效改善居住环境, 建成更高品质的绿色建筑和生态居住小区。
2.6.3建筑新能源的综合应用与集成发展趋势
通过考察, 我们了解到, 日本还在建筑新能源的综合应用与集成发展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如,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小林利彦向我们介绍了由他主持设计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展馆的设计理念, 就是综合地、巧妙地应用太阳能、风能、空气动力原理以及材料性能的生态建筑的典范。
3日本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和最新进展
3.1 200年 (寿命 (编者注) ) 住宅
3.1.1“200年住宅构想”的背景和由来
当今日本, 一方面, 少子女、高龄化、地球环境、废弃物等问题日益严重, 证明了20世纪拆旧建新的大量消费型社会的发展是行不通的。因此, 当务之急是向“建好的、经常维护保养、长期持续使用”的储存型社会转变。在这个进程中, 2006年日本制定了《居住生活基本法》, 彻底改变了原来追求“量”的住宅建设方针, 政策转向注重提高居住生活的“质”的方面。另一方面, 住宅市场上, 不断积累了有关住宅长寿化的技术, 人们开始转向关注住宅的资产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 日本2007年5月发表了“200年住宅构想”, 目的是形成超长期可持续循环利用的高品质住宅的社会资产。该构想是由自由民主党 (日本当时的执政党) 政务调查会住宅土地调查会总结提出的, 以时任会长的福田康夫名义发表的。之后9个月, 福田康夫出任了内阁总理大臣, 在其就职演说中, 他提出了把建设“200年住宅”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具体政策的第一步来付诸实施。从此, “200年住宅”作为日本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 开始了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措施。
3.1.2“200年住宅构想”的概要 (图1)
“200年”是住宅长寿命化的一个象征性概念, 并不是指具体的耐用年数。“200年住宅构想”并不是单纯地建设耐用型住宅的硬技术, 除了包括有利于超长期维护管理在内的建设系统以外, 同时还需建立切实可行的维护管理系统, 对既有住宅的正确评价方法和使其在市场顺畅流通的系统、适合200年住宅的金融系统、适合200年住宅的包括社会基础设施和街区在内的整顿等等。由此可见, 它是很多的个别系统组成的一元化系统。另外, 为了建立这些系统, 还必须宣传向储存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性和200年住宅的意义, 以此提高国民意识, 并培养实施人才, 建立市场和商业模式。
提出200年住宅构想, 其意义非同凡响, 既减轻住宅建设、购入、维护管理的国民负担, 又减少产业废弃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同时还纠正了过于偏重土地的不恰当的国家财政结构, 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3.1.3 200年住宅的具体要素要求:
——把结构 (Skeleton) 体与室内装修和设备 (Infill) 分离, 在确保结构的耐久性和抗震性的同时, 提高室内装修和设备的可变性;
——确保易于进行维护管理;
——具有能够沿用到下一世代的品质 (节能性能、无障碍性能等) ;
——实行有计划的维护管理 (检查、修理、更换等) ;
——考虑与周边街区的协调性。3.1.4“200年住宅构想”建议
“200年住宅构想”中提出了12条建议, 涵盖了住宅制度一系列内容 (表4) 。
3.2长期优良住宅认定制度
为普及200年住宅, 日本于2008年11月制定了《促进长期优良住宅普及的法律》, 于2009年正式实施。该法律的中心思想是:由地方自治体对“长期优良住宅”进行审查和认定, 施行促进普及的支持措施和实行优惠税制。国家制定“基本方针”, 明确国家、自治体、企业等为促进长期优良住宅的普及, 在财政和金融等方面应承担的义务。认定手续是由房主或住宅供应商作好“长期优良住宅建筑计划”后, 向自治体申请认定。尽管详细的认定标准尚在制定之中, 但可预期, 由于修改了税制, 诸如房产登记税、不动产所得税、固定资产税等都将有较大幅度减免。
虽然“200年住宅”和“超长期住宅”是一个广泛的概念, 包含了对未来的展望等, 但“长期优良住宅”则是将法律应用到实际制度上的术语, 且将维护保养期暂定在30年以上。
“长期优良住宅”的具体要点有:
(1) 结构的安全性 (防腐蚀、防腐朽、防磨损、抗震安全性) ;
(2) 容易适应住宅利用状况的变化;
(3) 品质和性能 (高龄人使用的方便性、能源的效率等) 。
3.3住宅和建筑的再生
住宅的再生是住宅的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日本集合住宅的再生也是受到欧美住宅再生的启发而逐步得以推广。近年来日本住宅再生的方式有:修理、住户内全面改造、加固、增加面积、改造外部环境、土地利用变更 (改建、重建) 、住户内部分改造、改变住户划分、改造和扩充公用空间、外装翻新、用途变更等。
进入21世纪以来, 在日本, 非住宅建筑的用途变更也比较流行, 再生的对象不局限于旧住宅, 剩余的积压的办公楼、仓库、甚至旧厂房等也可作为进行集合住宅再生的方式。
日本循环社会法规体系中的《建筑循环利用法》对建筑再生和资源循环利用作出规定, 新建建筑或住宅时就应考虑该建筑未来的再生或拆迁时该建筑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改建房屋时有义务循环利用所有建筑材料。用于建筑再生的材料, 包括了木材、水泥、沥青和其他钢筋材料等几个主要部分, 日本由此发明了世界先进的混凝土再利用技术。
3.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三
山西**工业园区是1992年经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的省级工业开发区,2001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级重点开发区,2006年2月,经国家发改委审核认定,更名为山西**工业园区。园区位于**市城区南端,现有规划面积为7.29平方公里,扩区20.73平方公里已得到省发改委批复。园区坚持省委省政府提那一世小说网 http://出的“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冶金及机械装备制造产业。今年已被列为省“1525”工程百亿重点扶持园区。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园区已开发利用土地4.58平方公里,土地开发利用面积达67%。累计签约项目424个,建成项目305个,累计完成各类投资74.57亿元,辖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亿元,累计上交税收8.6亿元。园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新材料、食品为特色的产业集群。
园区内主要基础设施按照高标准规划建设,已建成“九通一平”标准,形成了完备的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邮政、国际互联网以及闭路电视系统,为入驻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
二、机械产业园考察情况
机械产业园是促进**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和核心区。为做大做强冶金、机械加工、装备制造业,减少投资者的前期投入,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效益及进一步强化园区的投资环境与引资功能,于2007年7月启动了机械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机械加工和装备制造业。产业园位于**工业园区东区占地1500余亩,分三期建设,目前一期5.2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经建成,并所有厂房已经完成企业入驻。机械产业园为进区企业提供厂房资源、办公场所、员工宿舍以及水、电、气、电话、通讯、互联网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园区考察的几点感受
通过此次考察,让大家感受到,工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其发展速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的总体实力,也是一个地区经济繁荣与否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工业园区的基本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产业链短,集聚效应不强。
根据此次考察,结合市情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持发展先于一切,发展重于一切,发展高于一切,以宽广的视野、超前的意识、超常的措施,加快发展步伐。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在实践中解放思想,从文山会海和琐碎事务中解脱出来,腾出精力抓大事,谋大局,不唯书,不唯上,做到只要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事,看准了就要坚决地干,大胆地干,真正做到在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中去解放思想,用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新思维去谋划更大的发展。
2、千方百计地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建设工业园区可以优化城区周边区域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迅速膨胀主导产业规模,促进工业经济迅速聚集。在注重工业园区建设的同时,还应把握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工业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城市化进程相结合,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特别是按照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区的标准和要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一步规划到位,分步组织实施,把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成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型城区;二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工业化进程相结合。工业园区是我市工业强市的重要载体,是经济腾飞的战略高地。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应牢固树立工业兴区的思想,明确工业园区的职能就是抓工业、抓招商引资。坚定走“依靠工业办园,引进企业扩园,发展实业兴园”的路子,致力于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框架、支柱企业为支撑、拳头产品为重心的工业体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园区建设之路。三是园区建设应与加快主导产业规模化进程相结合。产业是工业园区的生命,也是园区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园区应结合已经初步形成冶金、机械加工的产业优势,要把培育强有力的冶金、机械产业作为支撑,促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立起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作为园区建设的主题。真正做到以主导产业兴园区,以产业膨胀增实力,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档次和品位。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新形势下,园区要深入了解产业转移的特点,认真遵循产业转移的规律,切实发挥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彻底消除阻碍产业转移的瓶颈性制约因素。抓住承接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选准产业转移的承接点,建设产业转移承接高地,促进园区经济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一是转变领导方式,集中精力抓招商。各级领导干部应拿出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带头开展招商引资活动,落实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全体动员、全民动手,把招商引资工作推向全民
人罪 带着军队玩穿越 都市全异能大师 步步生莲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化轨道。二是加大奖励政策。除对引进项目的有功人员由政府给予奖励外,还应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评价党员、考核干部的一条重要依据,并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三是研究市场,始终抢抓招商机遇,紧紧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四是讲究方法,科学招商。园区要紧跟形势那一世小说网 http://发展的客观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特别要学会和利用现代网络、中介机构进行招商,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组团招商。加强对现代招商手段的研究,探索建立科学规范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严格的招商项目运作程序,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
4、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是生产力,也是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硬环境不硬,软环境不软”,是**工业园区与其他先进工业园区最大的差距。园区在继续加大硬环境建设力度,以高档次的基础设施、优美的城市环境,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变成环境优势、开发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同时,也要努力提高服务档次和管理水平,真正把工业园区构建成“服务高地”、“政策洼地”,为入驻企业营造一流的投资环境。
4.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园区考察报告 篇四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特赴苏州、温州等地的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开发区、蒋巷村、隆力奇集团、温州大虎集团、报喜鸟集团等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就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和区域经济进行考察。这次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很大,既亲眼目睹了先进地区经济发展的惊人速度,更切身感悟到了他们的成功之举、真谛经验和实干精神。整个考察活动是一堂生动、实际、深刻的开放课、发展课,全体同志在思想上都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责任感、压力感和危机感空前增强。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地的基本情况
苏州工业园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开发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园区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公里,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6万,其中,中新合作开发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作为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十二年来,在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00多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过38万个。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580.7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50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5亿元,增长200倍;进出口总额从开发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405亿美元,其中出口192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收入分别超过2.8万元和1万元,均增长了5倍左右。
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人口和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左右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同时,每万元gdp耗水5.8吨、耗能0.34吨标准煤,每度电产生gdp25元、工业产值90元,达到了9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初步走出了一条高产出、低能耗、无污染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温州位于我国环太平洋西岸 18000 公里海岸中段,处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交汇处 , 是浙江省南部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全市陆域面积 117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 11000平方公里。全市下辖鹿城、龙湾、瓯海 3 区和瑞安、乐清 2 市及永嘉、洞头、平阳、苍南、文成、泰顺 6 县,共设镇 119 个,乡 143 个,街道办事处 30 个。2004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 746.19 万人,其中市区人口 137.14 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8.30 ‰。温州在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是青瓷发源地之一,造纸、造船、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均有一定地位。南宋时即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近几年,两地经济发展快,综合势力强,苏州市有五个全国十强县。两市的发展可概括为以下五个特点: 一是经济发展势头猛。所到各地特别是苏南各地经济运行质量高,工业所占比重大,外向度高,都已进入经济快速发展期,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都是在基数较高的基础上保持高速增长,发展势头猛、后劲足。苏州工业园近几年几项主要经济指标一直保持着45%以上的增幅,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完成财政收入32.6亿元,是建园之初的83倍。
二是园区建设层次高。所到各地都在高水平开发园区,靠园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是他们共同的特点。苏州工业园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现代化工业为主体、第三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相互配套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基础设施先后投入100多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投入超过7亿元,形成“九通一平”高标准基础设施,已完成开发面积100平方公里。
三是招商引资效果好。各地都十分重视招商引资,靠外力发展自己。在招商项目上,注重项目质量,注重投入产出率,吸引“大、高、外”项目。如昆山经济开发区视项目开发为生命线,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2004年6月,累计引进外资项目1123个,投资总额120.71亿美元,合同外资86.05亿美元,实际到帐资金42.78亿美元,在全国45个国家级开发区中名列前茅。来开发区投资合作的有日本、韩国、欧美、台湾等36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引进项目呈规模大、独资多、层次高、技术新的特点。进区项目平均投资规模1050万美元,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270个,高新技术项目占总数的40%。世界500强有18家在开发区兴办项目。苏州工业园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074个,合同利用外资16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6.8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45家在此投资,上亿元的项目有35个,首期每平方公里投资密度超过10亿美元,平均每个项目投资3000万美元。
四是政策机制活。所到各地享受的优惠政策较多,上级扶持的力度较大。如:苏州工业园拥有外资项目自行审批特权、灵活高效的外事管理权和快速的物流通关政策等,管委会所辖4个镇级工业园,同样享受苏州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此外,各地还制定了一系列灵活的激励机制。
五是环境氛围优。几天来的考察,感受到他们的身上有一种强烈的经济发展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所到之处人人不忘抓经济,人人都懂经济,谈起当地的经济发展都充满自信,都感到自豪。在温州接待考察的是位分管招商工作的招商局局长,但对经济工作如数家珍。这种经济发展的氛围体现在每个层面和各个岗位上。各地都建有项目服务大厅,大部分项目审批在厅内都能完成。苏州工业园管委投资审批事项只保留8项,一站式服务机构全权代表管委会审批,手续办理快捷方便,从项目立项到开工不超过25天。
二、主要经验和体会
两地的迅猛崛起,除得益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外,根本的是他们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关键是走出了一条既符合客观规律,又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发展之路。这些地方有很多前瞻性的探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始终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所到苏南各地经济之所以实现快速发展,核心的是他们的思想实现了真解放、观念实现了真更新。从他们介绍情况看,不论是确定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工作重点,还是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都具有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举措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可以说他们已经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苏州工业园一开始就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开发区的目标,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国际惯例和市场机制的园区发展模式,并把招商的重点放在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项目上,正是有了一流的开发观念,才有了园区开发的一流举措和超常规的发展速度。
(二)发挥优势,准确定位,确定长远发展思路。两地都把发展的方向定位在发挥优势、建设园区、发展工业上,并从一开始就着眼长远发展,注重高标准规划。
(三)市场运作,滚动开发,把握经济发展规律。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抓经济,是他们又一成功经验。
(四)开拓创新,抢抓机遇,艰苦创业,推动经济跨越发展。实现跨跃式发展,必须善于认识机遇、抢抓机遇,必须具有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苏州、昆山等地在园区开发起步初期,都经历过土地征用难、拆迁难、群众上访等问题,但他们视困难为机遇,认定目标,永不言弃。如昆山开发区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十几年来,先后投入70多亿元资金,用于交通、电讯、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基本实现了七通一平。区内主次干道线200多公里,均为混凝土路面,与312国道、沪宁高速公路、虹桥国际机场路、沪宁铁路线相连接,交通十分便捷。并做到集中供热供气,区内没有烟囱,气化率78%,绿化覆盖率41.6%,饮用水达到国家二级水标准。还创办了国际学校,新建了友谊医院,设立了外商公寓。同时建立了完善的配套服务机构,成立了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陆路口岸通关点,构筑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几点启示
参加考察的同志一致认识到,与苏州、温州等地相比,从表层上看是数字、指标的差距,实质上是人的差距,是思想观念、政策环境和实干精神上的差距。苏州等地善于运用先进的模式和理念发展经济,其思维境界、知识结构、工作思路、办事效率、言谈举止,无不体现出开放、超前、文明、精干的综合品位。通过考察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曾多次到先进地区学习,实际早已看到并不断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但几年过来与先进地区差距却越来越大,根本的是我们的思想没有真正解放,没有完全体现在行动上,影响了发展的速度,必须再次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层层找问题、见行动。苏南之行告诉我们,前几年安阳只是低水平、低总量上的增长,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谈不上“超常规、跨越式”。当前,全市发展势头良好,正处在一个大追赶和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为我市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就一定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个大转变,“超常规”发展必须配以“超常规思维”,“创奇迹”的速度必须得有“创奇迹”的观念。现实说明,我们的思想解放远远不够,或者说我们思想解放落实得不够,很多时候只是讲在嘴上,写在纸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因此,下一步要把重点放在解决思想真解放和干大事创大业上,在解决思想上要实现“七破七立”。破除自我满足、墨守陈规、四平八稳的保守思想,树立敢闯敢试、敢冒、敢于突破、大胆思进的观念;破除被动应付、懒惰思想,树立勇于拼搏、主动出击求发展的观念;破除狭隘封闭的区位观,树立主动接受郑州等地辐射、借势借力大发展的观念;破除部门利益、小集团利益、个人利益至上的思想,树立服从服务经济发展、全市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破除畏难发愁思想和唯条件论,树立市区一体和靠发展解决问题、赢得支持的观念;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树立求实务实、真抓实干的观念;破除经济发展与己无关的思想,树立振兴东港人人有责的观念,在全市形成人人想经济、议经济、抓经济的浓厚氛围。
第二,思路决定出路,只有科学明晰的大思路,才有跨越式的大发展。面对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期和新的战略机遇期,必须进一步审视大势、分析优势,充实完善发展思路和方向目标,实现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机遇期和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我们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纵观周边地区,北邻的邯郸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南邻焦作和新乡正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东邻濮阳市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可以说,当前形势逼人,时间不等人,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不发展就要落后、慢发展也要落后。因此,我们必须理清思路、确定目标,牢牢抓住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围绕这一目标,进一步充实完善各级部门的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工作措施,统一全区上下的思想和行动,凝聚人心和力量,形成加快东港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集约化和市场化的路子,按照市场化的要求,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从苏州看,对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最大的是开发区,开发区是当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苏州的开放型经济之所以保持强劲势头,取得重大突破,也正是突出抓了开发区和城市载体建设,提高了项目承载能力。不仅苏州,整个江苏,包括无锡、常洲、常孰等他们都以生动有力的实践说明,园区是开放的窗口、工业的载体、招商的战场、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新希望,非抓不可。当前,我们要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对照先进,重新审视、谋划、优化园区的软、硬环境。市里要重点抓好高科技工业园的开发建设,打造招商引资平台,增强财政造血功能。和苏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比,安阳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也曾搞过园区开发,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开发模式落后。因此,兴办园区要树立正确的开发思路和办法。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做到高起点规划。要聘请国内外专家对园区进行高起点定位规划,做到一次规划,整体成型,分步实施,滚动开发。同时,要加大规划执行力度,克服长官意志和一切随意性。二是在发展观念上搞突破。园区必须是“特区”,必须做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者,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打破惯例,突破框框,尤其要在开发思路、经营体制、招商机制、社区改革等方面先行一步,作出大胆探索。三是在市场化运作上搞突破。学习借鉴昆山经济开发区的经验,坚持用经营城市的理念、综合开发的手段、改革开放的办法、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加快园区的各项开发和建设,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第四,政策和环境是发展的生命所在,政策和环境越优越的地方发展越有活力。加快安阳经济发展步伐,特别是搞好园区的建设与开发,必须创造优越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一个地方政策环境好,服务效率高,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就大。对照苏州等地的做法,一要立足于服务城市发展,争取省里政策支持,特别是在园区发展上,进一步优化高科技工业园的发展环境,提高竞争力。二要学习先进地区的做法,区内政策再放宽,环境再优化,服务措施再强化。市直有关职能部门在权限范围内,政策能放宽的一定要放宽,审批事项能取消的要取消,能合并的要合并,审批时限能缩短的要缩短,要坚决杜绝部门利益、眼前利益,切实为大局、为经济发展尽职尽责。要发挥区一站式服务大厅的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强化服务功能,提高办事效率,确保投资者办理手续能够来得了,办得下。三要进一步抓好软环境建设,建立软环境建设投诉举报和处理机制,拿出过硬的措施,注意抓反面典型,对吃拿卡要等影响经济发展特别是招商引资的单位和个人,不论涉及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坚决处理,决不姑息迁就,为全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5.工业经济总量考察报告 篇五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全国新技术开发推广协作网的协助下,组织了部分省市经贸委和大型企业集团负责技术创新工作的25名同志,于2003年9月18日至10月3日,赴德国和法国进行考察。组织单位对整个考察活动作了周密的安排,拟定了具体的考察提纲,确定了企业级研究与开发体系建设为本次考察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联系了德国工业联合会、法国达索系统公司等6家相关社会机构和大中型企业作为主要考察对象。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考察活动顺利结束,圆满完成了预定的各项任务。
一、考察活动基本情况
根据考察内容的安排,考察团重点访问了德国工业协会,考察了德国戴姆勒—克莱斯公司(奔驰汽车公司)、BASF公司、p+S国际公司、DLZE公司和法国达索系统公司。通过双方情况介绍、被考察单位的专题报告、考察团成员提问及相互交流、专题座谈、研发与生产现场参观等方式,使我们对欧洲主要工业国家的行业协会、技术服务机构和典型类型企业的运作模式、发挥的作用、主要特色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二、考察活动主要收获
(一)促进了相互了解
本次考察活动安排在与中国工业界合作项目较多的工业发达的国家,考察的主要单位中,既有国际知名大型企业,也有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小企业,既有工业协会这样的专业机构,也有为企业提供服务的企业。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友好交流,使各位考察团成员对西方工业化国家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的基本结构,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组织模式,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对研发项目的理解及各自职责,企业技术研发投入方式和力度,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方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及运行情况等等,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对欧洲国家的工业经济及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也有初步的了解。
在考察学习的同时,许多成员同对方商谈进一步交流合作事宜,例如,德国工业联合会与中国工业联合会初步商定,将在今年内在北京组织一次工业领域的技术专题交流活动;达索公司初步接受重庆市经委的邀请,在虚拟设计制造技术及CATIAV5软件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共同组织一些活动。
(二)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1、政治部门应进一步明确企业专利工作对于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企业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保证我国工业经济在国际大环境下健康快速发展所具有的战略意义,不仅仅要面上号召和引导企业申请专利、保护专利,而且要学习德国政府的做法,重点做好三件事:健全机构,完善法规,加强服务。即利用法律的力量,营造良好的专利发展环境,利用政府的政策、法规和服务效能,减少企业申请专利的成本(人力、资金和时间)。另一方面,工业企业,尤其是大型骨干企业,要将专利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先决条件之一,作为培育国际性的现代企业的必备素质之一,予以足够的重视,抓好抓实,切不可游离于专利保护之外,更不能借专利法规缝隙而生存。
2、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倡导、引导和督促企业重视和抓好技术创新工作。其一,不能误认为通过近年来的努力,企业对技术创新和重要性及其内涵认识已经明确了,政策体系已经完备了。我们属于后发展国家,现代工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大量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需要掌握,先进适用技术需要开发应用,这就要求我们比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予以更大的重视和更大的投入。但是,在考察中我们了解到,德、法企业研究开发组织体系十分严密完善(如奔驰公司、达索公司),政府的投入也在逐年加大,如德国政府2002年投入200多亿欧元,直接用于企业技术研发。对于这一点,我国政府部门和企业的决策者都应用清醒的认识,行动的迟缓只会带来科技水平差距的拉大和我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减弱。其二,不能误认为只有大型企业才需要特别重视技术开发工作,而一般的中小企业只需作一些产品或工艺的改进。实事上,企业不分规模、所属行业,只要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有其存在的技术条件,有其核心技术、专有技术或相对优势技术,以及技术所附加的新产品。
3、我国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内部技术开发项目的组织,应借鉴国外企业成功的作法,探索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科技和管理人员潜能的新的企业研发项目管理模式。国内企业组织技术开发类项目,通常是自上而下下达项目计划及资金计划等,研发部门组织项目的实施,完成后再上报告,上层部门予以考核验收并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措施等。在考察中,当有的考察团成员询问对方有何奖励与惩罚措施时,对方往往露出茫然的神情。后来才了解到,在德法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属部门或公司提出(更多的项目是下面根据市场或技术发展需要提出),但最终是下属公司或部门更关心自己承担的项目的成败,有的项目的失误会导致一个部门的撤消,可谓生死悠关,又何须更多的奖励和惩治呢?从这里我们可得到更多启发,我们的企业级的技术研发项目组织,应更多地引进市场经济特性的、非权力与精神因素操纵的新机制,应该认识审视一下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推行的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基本模式以及照此模式进行的十分严格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制度。
4、产学研联合开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倡导的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我们在考察德国、法国著名企业提高技术研发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较普遍的做法,而且技术实力越强的企业(如BASF公司、奔驰公司、达索公司等),产学研联合及企业间的实质性的合作越广泛、越深入(如BASF公司与同济大学,达索公司IBM等),不能理解为“企业技术力量不强,才找大学研究所来帮忙”。因此,我们应总结我们成功的经验,继续做好产学研联合工作。
6.工业经济总量考察报告 篇六
“十二五”时期是天津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 天津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九届八次、九次会议精神,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攻方向, 以自主创新为重要支撑, 着力构筑高端产业高地,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不断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进工业切实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之路, 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
五年后, 天津工业总量将翻番, 达到3.5万亿元年均增长16%左右;工业增加值达到9000亿元, 年均增长15%左右, 均比“十一五”末翻一番, 将培育形成1个万亿元级产业, 2个超5000亿元产业和3个超千亿元产业。天津的目标是把天津工业打造成我国与世界实现产业对接的创新平台, 全国新型工业化和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 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五年, 天津工业利税将突破3000亿元, 其中利润达到2000亿元, 年均增长15%, 分别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将达到1.4万亿元以上, 年均投资达2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将达到40%, 装备制造业比重保持在45%左右八大优势支柱产业比重保持90%以上, 产业结构具备高端化的显著特征。届时, 天津工业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将进一步完善,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家以上, 市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50家以上, 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2万件以上,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新产品产值率保持30%以上, 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工业经济总量考察报告】推荐阅读:
北京工业地产项目考察报告08-29
县域经济考察报告07-12
2024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08-17
中国工业经济运行2010年春季报告10-05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考察报告07-12
工业能源消费和工业经济增长关系06-21
工业经济科11-08
2015工业经济运行分析09-18
化学工业循环经济模式发展探讨经济学论文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