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复习的教案(共9篇)
1.和复习的教案 篇一
课题 圆的周长和面积评研
六1班 李艳萍
学习目标:
⒈根据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
⒉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⒊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前置作业:
1、一捆电线在直径为1米的圆筒上绕了30圈,这捆电线大约长多少米?
2、一辆自行车轮胎的外直径为72cm,如果平均每分钟转100周。通过一座2260.8m的大桥,需要几分钟?
3、公园里有一个圆形花坛,半径50m,李明每天早上做运动都绕着花坛跑3圈,她每天早晨跑多少米?这个花坛占地多少平方米?
4、学校有一个圆形花圃,周长是25.12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美化这个花圃每平方米需用30元,那么美化好这个花圃至少需要多少元?
5、一个圆形花坛,直径6米,在它周围有一条宽1米的环形鹅卵石 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你自己出一道体现本单元重点、难点的题并解决。教学流程:
一、回顾与交流
课前先学我最棒
1、本学期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2、本学期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计算?
二、课堂检测:(课件出示)
1、填空题。
2、选择题。
3、判断题。
三、自主学习: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前置作业。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
四、学生汇报。
请各种不同方法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说一说解题思路。
八、总结梳理: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请和同学们交流一下。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和面积评研课教学反思
六1班
李艳萍
本节课,评研的重点是灵活运用圆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的教学不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
教学过程中运用圆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很好地掌握其解题步骤,正确率也让人满意。课堂上,我进行了一定的拓展,让学生自己出一道体现本单元重点、难点的题去解决。一部分学生有困难。显然,部分学生运用圆周长或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通过这节评研课,我发现了许多问题,有的学生认知上的偏差,有的学生习惯上的误区,也有的学生其它方面的茫然。同学们这样那样的错误呈现出来,那必定是需要想对策去解决的。所以,我感觉今天评研课的价值已体现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改善 的问题了。
通过评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了圆的知识及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及创新意识,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2.和复习的教案 篇二
一、小学英语复习课教案制定的原则
1. 以突出重点为基础, 扩大知识面
复习课是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因此, 不必与新授课那样从微观上洞察每个知识点的细枝末节, 而要着眼于整个学习阶段、学期甚至是学年, 做到抓大放小。只有这样, 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最快的复习, 将效率最大化, 在短时间内复习大容量知识点。此外, 在宏观复习的基础上, 要紧扣课程标准, 对规定学习的内容进行重点复习, 为学生建立整体框架, 使他们感觉到学习的系统性。复习内容一定要丰富, 细节之处可以一带而过, 重点部分则应复习透彻, 确保复习效率。
2. 从英语基础出发, 实现学习的新突破
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词汇量, 学会一些语法知识, 并能形成初步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因此, 英语复习课的目标与新授课也有相同点, 即要记忆单词与词组, 积累一定的句型, 具备一定的语法能力, 并能运用简单的口语进行交际。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扎实的英语基础。复习课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重点是对以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 但也应该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 从而完善复习功能。
3.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因材施教
英语教学的对象是学生, 教学工作围绕学生而展开。教案的制定亦是如此。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需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制定教案时突出层次性, 按照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案, 从而使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发展更快, 使中等的学生稳步提高, 帮助成绩暂时不理想的学生增强自信心, 争取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既要吸收知识, 更要掌握方法。在复习课上, 除了巩固所学的英语知识外, 还应拓展学生在听、读、写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运用角色表演、自由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 有些学生虽然只说了“How are you?”“How do you do?”这样一两句简单的话语, 但也能了解其运用情境。
二、小学英语复习课应讲求的教学方法
1. 英语老师需认真钻研教材
教材是教师的教学依据, 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是教学标准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 教师需对教材了如指指掌, 了解各阶段的教学任务、各单元的教学目标、各单元的教学重点等, 并能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合理设计、只有这样, 复习效果才会明显。
2. 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过于单一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段与心理特点, 采用多种方法并举的综合策略。这些学习方法一般包括:
(1) 游戏教学法
游戏是广受小学生欢迎且适用于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游戏,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极大激发。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 将教学内容与相应的游戏结合起来。例如, 可以用“Listen and do”或“Look and gguueessss”等游戏教授单词或短语。为了取得游戏的胜利, 学生们都会专心致志地参与到游戏中去。
( (22) ) 情境教学法
英语是一种交际工具, 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可以将生活情境运用于英语复习教学。这样的情境有很多, 教师应注意观察与思考, 如接电话、吃早餐、商店购物等。在引导时, 要做到自然真实,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英语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 在教学中反思巩固知识
3.乘法口诀的整理和复习教案 篇三
施 锳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二年级上册教材86页:乘法口诀的整理和复习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系统的学习完了表内乘法,对乘法口诀基本上都已熟悉,学生基本上已了解乘法的意义,乘法口诀的含义,但由于二年级学生心理年龄特征的局限,对于如何整理学过的知识还不懂方法,同时求一个数的几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系统的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学会一些简单的整理好复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的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2、通过归纳整理全部的乘法口诀,使学生掌握全部的乘法口诀。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经历整理的过程,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熟记1--9的乘法口诀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设置闯关的方式,学习整理乘法口诀表,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通过前段时间的学习乘法口诀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学习的乘法口诀在我国两千年前就有了。最早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的,也叫九九歌,七百多年前才倒过来,从一一得一开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乘法口诀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整理和复习。
1、回顾乘法的意义。
学生在计算本上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4×5,6×2,再说说表示的意思。
2、说一说1—9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3、出示闯关提示。
二、解疑合探,共同闯关
1、口诀关
(1)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乘法口诀的?哪个同学愿意展示。(列表记忆法)开火车把乘法口诀表补充完整。(2)横着背,竖着背有什么不同?
(3)判断:每一句口诀都可以写出两个乘法算式(不对)。课件展示斜着的口诀。
2、记忆关
(1)天天口诀:口答填一填。(2)小青蛙过河:按顺序说一说。
3、第三关
(1)看算式说口诀。
(2)看口诀说出两个乘法算式。
4、第四关:谁说的乘法口诀多,得数相同,但可以是不同的算式或口诀。
5、第五关:实践关
(1)算一算,填一填:要求学生在计算本上算一算,再来集体订正。(2)游戏园,继续开火车说一说。
(3)乘法和加法的实践应用。指名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订正。
6、第六关:奇思妙想
下列符号各代表几?拿出计算本试一试。
三、知识拓展
1、教师介绍乘法口诀的来源,请同学自由朗读《九九歌》的介绍。
2、说一说:生活中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整理和复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诀表的过程中,理解乘法的意义,学习整理知识的方法,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运用。教学难点是:通过应用1--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逐步熟记乘法口诀。复习课本身就是对已学内容的一个重新梳理,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及内容,学生可能会觉得比较枯燥。因此,这节复习课我通过创设情境,设置闯关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并由此记忆、区分所有的乘法口诀,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完成了乘法口诀的整理后,并不是生硬地讲书上习题,而是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让学生从机械的记忆到灵活的实践应用,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如身临其境,这样就会产生亲切感,有种似曾相识的心理。
在引导学生探索乘法口诀表的内在规律时,我让学生自己观察乘法口诀表,引导学生横看、竖看、斜看、拐弯看,发现规律,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有条理地记住全部口诀,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整理的必要性与价值。
4.圆柱和圆锥的整理与复习教案 篇四
圆锥的体积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9页例5及相应的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锥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掌握高的特征,知道测量圆锥高的方法。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地求出圆锥的体积。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通过转化的思想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圆柱和圆锥等底等高时体积间的倍数关系。教具准备:演示测高、等底、等高的教具,演示得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的教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 说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2. 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及圆柱体(边说边出示实物图形)。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我们还常常看到下面一些物体(出示教材第13页插图)。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锥体,简称圆锥。我们教材中所讲的圆锥,都是直圆锥。今天这节课,就学习圆锥和圆锥的体积。(板书课题)
二、设问导学
1、认识圆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物体是这样的圆锥体,谁能举出一些例子?
2、根据教材第13页插图,和学生举的例子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方法抽象出立体图。
3、利用学生课前做好的圆锥体及立体图通过观察、手摸认识圆锥的特点。(1)圆锥的底面是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2)认识圆锥的顶点,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在图上表示出这条高)提问:图里画的这条高和底面圆的所有直径有什么关系?
4、教学圆锥高的测量方法。
5、让学生根据上述方法测量自制圆锥的高。
6、实验操作、推导圆锥体积计算公式。
(1)通过演示使学生知道什么叫等底等高。(具体方法可见教材第29页上面的图)(2)让学生猜想:老师手中的圆锥和圆柱等底等高,你能猜想一下它们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3)实验操作,发现规律。在空圆锥里装满黄沙,然后倒入空圆柱里,看看倒几次正好装满。(用有色水演示也可)从倒的次数看,你发现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得出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老师把圆柱里的黄沙倒进圆
锥,问:把圆柱内的沙往圆锥内倒三次倒光,你又发现什么规律?(4)(4)是不是所有的圆柱和圆锥都有这样的关系?教师可出示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只有等底等高的圆锥才是圆柱体积的。
(5)启发引导推导出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圆锥的体积=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V=Sh(6)小结:要求圆锥体积必须知道哪些条件,公式中的底面积乘以高,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乘以? 7、教学试一试(1)出示题目(2)审题后可让学生根据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自己试做。(3)批改讲评。注意些什么问题。
三、自学检测
1、做“练一练”第1、2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强调要乘以。
2、做练习八第1、2题。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错的要求说明理由。
四、巩固练习
做练习八第3题。让学生做在课本上。小黑板出示、指名口答,老师板书。第(3)、(4)题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内容?圆锥有怎样的特征?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为什么?学生交流
5.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和复习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第1~3题,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的
1.回顾本单元的知识,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区别,能较熟练地解比例.
2.进一步理解成正、反比例的量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及不同点,能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使学生再一次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代数问题的过程,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知识间的联系,渗透整理复习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整理
1.说一说你在本单元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在小组内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对本单元的`知识作一回顾,教师给足学生说的时间,再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把学生的发言(即各知识点)板书在黑板上.
2.完成知识结构图.
这些知识在我们的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你认为好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分小组讨论整理.
3.用实物展示屏进行展示交流.
4.揭示课题:这节课复习前两部分的知识.
二、复习
1.下面式子中,哪个是比?哪个是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84∶9=12∶277∶32=35∶100.25∶0.8
2.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什么叫解比例?解下面的比例.
∶=x∶20=
=3.9∶4=2.6∶x
学生在练习本上练习,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后讲评.
3.什么叫比例尺?怎么求图上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
课件出示:在一幅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量得南昌与北京的距离是20.5厘米,北京与南昌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4.小山看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下表是每天看的页数与所需天数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每天看的页数35810
所用的天数40241512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5.课件出示:4个同学去买圆珠笔.下表是他们购买圆珠笔的枝数与总价两种量相对应的数.
购买圆珠笔的枝数2358
总价0.500.751.252.00
表中两种量中相对应的数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叫什么量?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6.说一说什么叫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反比例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梳理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反)比例的思考步骤:
(1)先找出三种量,其中两种相关联的量和一个定量;
(2)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列出关系;
(3)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作出结论.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填空.
(1)妈妈用10元钱可以买3千克鸡蛋,总价与数量的比是(),比值是().
(2)汽车3小时行180千米,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值是().
(3)因为14∶21与0.8∶1.2的比值都等于(),所以可以组成比例,()∶()=()∶().
(4)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6∶2=0.9∶0.3写成乘法形式是()×()=()×()
(5)一幅设计图上注明的比例尺是:
在这幅图上量得长8厘米的线表示实际()米;图上表示实际距离400米的线段长()厘米.
(6)观察表中总价与本数的关系,并填空.
数量(本)23568910
总价(元)0.91.352.35
2.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
(1)时间一定,所行路程与速度().
(2)正方体的体积和棱长().
(3)全班人数一定,出勤率和出勤人数().
(4)单价一定,总价与数量().
(5)一篇文章的总字数一定,每行的字数与行数().
A.成正比例关系B.成反比例关系C.不成比例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个变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xy=,x与y()比例;x=,x与y()比例.
(2)3a=b,a与b()比例;=,b与a()比例.
(3)x-y=18,x与y()比例.
4.独立练习.
6.和复习的教案 篇六
本专题内容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等有关知识。近年来,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中对于生态系统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实际生态系统相结合是命题的热点。通过对以往试题的研究, 这部分知识点主要集中在选择题上, 在简答题中涉及的不是很多, 但与其他知识结合起来综合命题在高考中也有涉及, 如与生态系统的成分、功能、生态因素、生态平衡等知识结合起来, 甚至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结合形成学科内的综合题。对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而言, 考查内容多集中于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代谢特点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食物链中各种数量的关系。另外与种间关系、能量流动、生态平衡及生物的代谢类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有关知识联系起来命题的频率也比较高。
生态系统的功能这部分内容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运动变化规律, 是命题热点。学生要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意义, 从中理解和掌握能量流动规律;能正确认识物质循环的特点, 理解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了解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运动规律。复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时, 要理解和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原理、规律, 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能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从以往高考看,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无论是江苏、上海的单科卷还是广东和全国各地的理科综合卷都体现出主干知识的命题热点, 这部分知识在选择题、简答题和实验题中均有出现。
预计本章内容仍然会是2014年高考重点要考查的内容, 具体来说有以下方面:
(1) 强调对图表的识别和分析。本章内容中的图、表较多, 如能量流动图解,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图, 以及进行实验设计时得出的数据和结果的表格或曲线图等。对这些图表要正确描述和理解图表所给出的信息, 并能运用相关的概念、原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2) 要重视理论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 要注意运用本章所学的基础知识, 去指导生物学的科研、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有关问题。
(3) 要重视学科内知识的联系性。本章的知识可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生物的代谢类型等知识进行联系, 主要考查综合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也是高考能力要求的重要方面。
二、知识梳理
1.生态系统的结构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 括生态系 统的组成 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其中食物链和食物网又叫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 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比较。
(2) 生态系统 的营养结 构———食物链、食物网。
食物链: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主要通过捕食关系建立联 系, 现以一条 食物链为 例进行分析。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 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捕食, 一种生物也可能捕食多种生物。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
(1) 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 (主要是绿色植物) 固定的太阳能。
(2) 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 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 机物中的 化学能→ 热能 (最终散失) 。
(4) 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 (食物) 中的化学能。
(5) 能量散失的主要途径:细胞呼吸 (包括各营养级生物本身的呼吸及 分解者的呼吸) 。能量散失的主要形式:热能。
(6) 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分析。
1能量的来源: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 (同化量=摄入量-粪便中所含能量) 。
2能量的去路:a.每个营养级生物细胞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 另一部分以热能散失;b.每个营养级生物一部分能量流到后一个营养级中;c.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d.未利用的能量 (现存量, 最终会被分解者利用, 也可归为c.) 。
3.能量流动的特点
(1) 单向流动, 不循环。
1食物链中, 相邻营养级生物的吃与被吃关系不可逆转, 因此能量不能倒流, 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2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有一部分以细胞呼吸产生热能的形式散失掉, 这些能量是无法再利用的。
(2) 逐级递减。
1每个营养级的生物总有一部分能量不能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2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因细胞呼吸消耗相当大的一部 分能量, 供自身利 用和以热 能散失。
3各营养级中的能量都要有一部分流入分解者。
(3) 能量传递效率。
输入某一营养 级的能量 中, 只有10% ~2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个营养级。
4.生物金字塔的比较
5.碳循环
碳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广泛地分布于大气、海洋、地壳沉积岩和 生物体中, 并随地球的运动循环不止。同时, 碳又是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成分, 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元素。亿万年来, 在地球的生物圈和大气圈中, 碳通过生命的新陈代谢, 往复循环、生生不息。
(1) 碳循环过程图示。
57
(2) 碳的存在形式。
在无机环境中以CO2和碳酸盐 的形式存在;在生物体内 是以各种 含碳有机 物的形式存在。
(3) 碳的循环形式———CO2。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的。
(4) 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主要是光合作用 (如绿色植物) , 也可能是化能合成作用 (如硝化细菌) 。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 也有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碳元素进出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的关系如下图:
(5) 产生CO2的途径。
一是微生物的分解;二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三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6.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7.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如莴苣的种子必须接受 某种波长 的光信息, 才能萌发生长。
(2) 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如由昆虫的体表腺体所分泌的性外激素, 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尾。
(3) 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如当雪兔数量减少时, 这种营养缺乏状况就会直接影响猞猁的生存。猞猁数量的减少, 也就是雪兔的天敌的减少, 又促进雪兔数量的回升……循环往复就形成了 周期性的 数量变化。
三、疑难点拨
1.生态系统的成分易混、易错点归纳
2.在 生 态 系 统 中, 某 种 生 物 数 量 增 减 的判断
(1) 在食物链中的分析:若某营养级种群数量增加, 必然引起该营养级的前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减少, 后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增加。
(2) 在食物网中的分析:1以中间环节少的那一条食物链作为分析依据, 考虑的方向应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2生产者相对稳定, 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 所以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 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3处于最高营养级的种群, 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 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 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3.利用“拼图法”巧解能量流动难点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 (W1) 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A1) , 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1+C1+D1) 。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的植物体B1、流向分解者的C1、流向下一营养级的D1。
参考图示:
四、典例剖析
例1.拟调查一个池塘生态系统 (如图) 的组成成分。请根据图示及提供的实验器材, 写出调查项目。
地点:池塘
器材:温度计、光照强度测定仪、酸度计、溶氧测定仪、水网、显微镜、放大镜、笔、记录本等
调查项目:
(1) 非生物因素:_______ 。
(2) 生物成分:
1_______ ;
2_______ ;
3_______ 。
解析:解此题时, 要注意题眼———“请根据图示及提供的实验器材, 写出调查内容”, 否则易失分。 (1) 温度计———水温, 光照强度 测定仪———水面的光照强度, 酸度计———水的pH, 溶氧测定仪———水中溶 (含) 氧量。 (2) 生产者:水藻、浮萍、团藻、栅藻;消费者:虾、草鱼、黑鱼;分解者:细菌、真菌。
答案: (1) 水温、水中含 氧量、水面光 照强度、pH (2) 1生产者:水草、浮萍、栅藻、团藻;消费者:虾、草鱼、黑鱼;3分解者:细菌、真菌。
例2.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下图。某个时期, 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 导致岛上鼠种群暴发, 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回答下列问题。
(1) 该食物网 中, 植物中的 能量能通 过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鹰所处的营养级为 ;兔与人的 种间关系 是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 通常情况下, 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 (大于、小于、等于) 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竞争_______ (增强、不变、减弱) 。
(3) 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_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其体内贮存的能量_______ (能、不能) 传递给植物。
解析: (1) 以植物为起点, 鹰为终点的食物链共有4条, 鹰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和第四营养级, 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有捕食和竞争, 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为寄生。 (2) 寄生生物对寄主的影响小于寄主天敌对其的影响, 由于大量捕杀鼬, 导致鼠种群暴发, 所以鼠群的种内竞争增强。 (3) 蘑菇属于分解者, 植物体内的能量只能来自于光能, 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是不能传递给植物的。
答案: (1) 4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竞争和捕食寄生 (2) 小于增强 (3) 分解者不能
例3.科研人员以常规稻作 (不放养鸭、使用农药和除草剂) 作为对照, 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碳的输入与输出情况, 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 ()
A.该生态系统中一条含有3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稻 (杂草) →害虫→鸭
B.上表中“人为输入”的碳途径主要有 肥料和鸭苗、秧苗、鸭饲料等
C.对于水稻种群除了图示 输出碳的途径外, 还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
D.为进一步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可在稻田中适当放养植食性鱼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 该食物链可以 是稻 (杂草) →害虫→鸭, A项正确。上表中 “人为输入”的碳途径可以是肥料和鸭苗、秧苗、鸭饲料等, B项正确。根据能量流动关系, 对于水稻来说, 除了图示呼吸作用消耗后, 还有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的途径, C项正确。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 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 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因此应该是适当放养肉食性鱼, D项错误。
答案:D
例4.某地种植作物、养殖品种及生产的某些因素如下表。请依生态学原理, 选择种植作物、养殖生物各两种, 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以物质循环示意图方式展示, 如有必要请作简要说明) 。
解析:本题要求学生运用生态学知识, 根据生态平衡原理, 设计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其条件、方法和方案具不确定性。其要点是做到投入少, 产量高, 要有效避免或减轻 环境污染, 要以生物能转化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基准点。根据题设要求, 种植和养殖可随意选取两种, 同时可考虑设置沼气池将秸秆和粪便入沼气池发酵产生沼气, 供家庭生活用, 沼渣供植物作肥料, 植物草茎可作为养殖动物的饲料。施肥要求用农家肥, 防止环境污染不用化肥。同样为避免环境污染, 治理虫害不用农药, 而采取生物防治方法, 甚至可采用转基因技术, 将抗虫基因导入农作物体内, 从而具备抗虫功能。
答案:参考设计方法如下图示。
例5.图1表示一个人工白杨树林的中层食物网简图。苔类与物种C、G和I生活于白杨树中层的树枝表面, 物种A、E和F则在白杨树林中部来回飞动寻找食物。
(1) 图1中共有_______条食物链, 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的是_______。
(2) 如果因某种原因, 物种E突然大量减少, 而较长时间内发现A的数量无明显变化, 这是因为_______。
(3) 物种A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比例如图2所示。若除去全部物种A, 一年后, 与对照地区相比, 该处种类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中_______将成为优势种, 而物种E和F数量大为减少的原因是_______。
解析: (1) 分析图1知, 图中共有7条食物链, 以苔类为第一营养级的有2条, 以白杨树为第一营养级的有5条, 次级消费者有I、D、A, 其中A与D有共同的食物G和C, 且D是A的猎物, 因此, 两者之间既有捕食关系又有竞争关系。 (2) 由于有C、F、G等多种动物与E处于同一营养级, 当除去E时, 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 因而A的数量基本不受影响。 (3) 分析图2知, 除去A, C将大量繁殖, 数量增加, 会成为优势种。E和F数量急剧减少, 可能的原因是:C大量繁殖, 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 使苔类不能生长, 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答案: (1) 7I、D、AA和D (2) E在食物网中的位置可由同营养级的多种生物代替 (3) CC大量繁殖, 占据了白杨树中层树枝的表面, 使苔类不能生长, 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而数量减少
五、跟踪训练
1.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5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双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3个营养级
2.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下图所示, 其营养级间 的能量传 递效率为10% ~20%。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含有5条食物链
B.若草能提供10000kJ的能量, 则第二营养级获得的最高能量值是2000kJ
C.若去除蛇, 且狐的数量不变, 则草原能容纳的鹰的数量会减少
D.若外来物种入侵该地区, 则会影响其生物多样性
3.在生态系统中, 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获得的总能量越少。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A.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B.各营养级中的能量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C.生物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D.能量金字塔顶层的生物数量少需要能量少
4.有如图所示的一个食物网 (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 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中初级消费者是昆虫, 次级消费者是鸟
B.昆虫属于第 一营养级, 鸟属于第 二营养级
C.若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M, 昆虫获得的总能量为m1, 鸟获得的总能量为m2, 则M>m1+m2
D.在鸟类的食物构成中, 若动物性食物占1/3, 植物性食物占2/3, 则鸟类增加能量A时, 生产者需提供能量为55A
5.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 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3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7过程造成的
D.农业生产中的松土可以增大5过程
6.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 其中物种多样性最高的是 ()
7.某河流中五年前 引进了一 种外来植 物 (甲) 。跟踪调查发现, 五年来, 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 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 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 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8.最近我国云南省许多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 旱灾对当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损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地生态系统本身不具备抵抗干旱的能力
B.干旱只影响了当地的物种多样性, 并不影响基因多样性
C.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 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继续减弱
D.长期干旱, 会使当地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直接价值受到影响
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单位:J/cm2·a)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的数值是1250J/cm2·a
B.乙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 分用于呼吸作用和被丁利用
D.乙的个体数目一定比甲少
10.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各种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B.生物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C.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D.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11. (多选)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 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只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B.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一样都是单向的
D.生态系统中植物都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的
12. (多选) 如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流向示意图, 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 (j是未利用部分) , 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进入该生态系统的CO2量与各h产生的CO2总量相等
B.生产者中i的量大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C.流向分解者的k可被生产者直接吸收利用
D.流经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可循环利用
13.请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稻鱼共生系统”在中国历史悠久。在此系统中, 鱼类如鲤鱼通过冲撞稻秧, 导致稻飞虱等害虫落入水中并食之, 或使清晨水稻叶片露水坠入水中减少稻瘟病原孢子的产生和菌丝体生长, 降低对水稻的危害;鱼的游动, 又可引起水浑浊, 抑制水中杂草的生长。水稻在给鱼类提供食物 (昆虫和水稻叶片) 的同时, 还能够抵挡烈日照射, 降低表层水温;水稻能够利用氮素, 降低水中铵盐的浓度, 为鱼类的生长创造良好环境。此外, 鱼还能以稻田底栖的动物、水生昆虫和浮游生物为食。
材料二:科研人员对稻鱼系统、水稻单种系统进行了调查, 结果如下表:
(1) 在该“稻鱼共生系统”中, 水稻、杂草、浮游植物的功能是_______, 鲤鱼与稻飞虱的关系为_______。
(2) 请用箭头表示该“稻鱼共生系统”中图示成分之间的碳元素流动途径。
(3) 与水稻单种系统相比, 稻鱼系统取得了明显的生 态效益和 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在_______。
(4) 下图为能量流经稻田中鲤鱼种群的示意图, 若图中C表示鲤鱼自身呼吸消耗量, 则D中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
(5) 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对该稻鱼系统进行了参观调查后, 提出了在稻田中适当增加肉食性鱼数量、减少植食性鱼数量的建议。请分析, 他们提出此建议的依据:_______。
14.科研人员利用废弃物培养蚯蚓为鳝鱼提供饵料, 研究了“发酵基料→蚯蚓→鳝鱼”中的生物能量 转化效率 (能量转化 效率 =经济产品所含能量/实际摄入饲料中所含能量×100%) 。研究过程和结果如下。
实验方法:
1基料发酵 将玉米 秸秆切为0.02~0.05m碎段并按1∶1.5拌入马粪, 调节好湿度, 用塑料薄膜包紧压上重物密闭发酵, 中间翻堆2~3次。
2蚯蚓养殖用烧杯装满发酵基料, 每杯投幼蚯蚓36条, 日均温度23℃。
3鳝鱼养殖选择无病伤、体健壮的鳝鱼, 按体重分组, 鳝鱼放养密度1.5kg·m-2, 每次试验前驯食7d, 每天定时喂食1次, 投食量为体重的3%~5%, 日均温度19.5℃, 将蚯蚓切成碎段投喂。于实验开始前和结 束后各饥 饿1d后再称样品鱼重。
4数据测定所有需测样品于70℃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用专业仪器测定能量值。
实验结果:根据所测数据的平均值建立下图所示的能量转化简化模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蚯蚓在生 态系统中 属于_______, 其“代谢损失能”是指_______。
(2) 鳝鱼饲养过程中, 每次试验前驯食7d的目的是_______, 实验开始前和结束后各饥饿1d后再称样品鱼重的原因是_______。
(3) 鳝鱼的能量转化效率为_______。从整个过程分析, 鳝鱼对秸秆马粪的能量转化效率仅为1.0%, 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的能量转化效率太低, 需改进的措施的是_______。
(4) 鳝鱼养殖过程中, N、P转化效率低, 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请提出一条合理措施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_______。
参考答案
1.C2.C3.D4.C5.C6.D7.A8.C9.D10.D11.ACD12.ACD
13. (1) 固定太阳能, 同化CO2, 为生物群落提供物质和能量捕食和竞争
(2) 见下图
(3) 减少农药使用, 降低环境污染;降低生产成本, 增加鱼的产出
(4) 流入下一营养级和被分解者利用 (缺一不可)
(5) 肉食性鱼类可以捕食植食性昆虫等, 有利于水稻的生长;植食性鱼类会食用稻叶, 不利于水稻的生长
14. (1) 分解者蚯蚓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2) 让鳝鱼适应食物变化防止鳝鱼消化道中残留食物影响实验结果
(3) 26.3%蚯蚓提高蚯蚓的养殖技术 (或改换新的蚯蚓品种)
(4) 鳝鱼池混养其他鱼类, 以减少剩饵;水面放置栽种水生、半水生植物的泡沫浮床以净化水体等
7.《和复习》教案 篇七
课本第88页“你学会了什么”教学内容;课本第89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忆、讨论与交流,让学生将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想化。
2、通过练习,巩固图形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等这四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教学过程:指导复习与整理
1、提出问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变换、除法、方向与位置、生活中的负数这四个单元,在这四个单元的学习中,你学会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图形变换
●认识简单图形旋转过程中形成的复杂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了解图形变换的操作过程
●欣赏简单图形旋转中形成的美丽图案。
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
●三位数除以二位数的除法
●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
●体会万、亿的实际意义
●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方向与位置
●用数对表示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表示位置
生活中的负数
●了解零下温度的表示方法
●了解生活中常见负数的实际意义
让学生回忆以上内容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已还学习了哪些数学思考方法。
三、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8页至90页“你会做吗”第1题至第7题。
四、全课小结
8.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 篇八
数学:《复习5的分解与组成》活动目标: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及组成,初步理解除一以外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数,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活动准备:数字卡若干、胸饰、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卡片放在口袋里。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复习5的分解” 导入,“我们来看这是数字几呢?”(5)我们将数字5分解,可以有几种分法?(有四种)分别是:(1和4、2和3、3和2、4和1)。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可以用5的分解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数字、请你也说一个数字,我和你们的数字合起来是“5”,幼儿教案《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如:“我说2”、幼儿答出“我说3”。游戏进行可根据音乐节奏拍手进行数次。
二、基本部分: “游戏”
1、“游戏玩得真高兴,我们又要到森林里去玩了,森林很远的,我们5人一组开火车去吧!”“好了,我们到森林了,森林之王给我们准备了一个分一分的游戏,请小朋友看数字卡片,在音乐声停止的时候迅速分开站在线的两侧。(举例,请一组小朋友做示范)开始进行游戏。”
2、森林里还有一个更好玩的地方,看那是什么?(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5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向我这样变变变就变成数字宝宝了,呢们也快点变一变吧!小朋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你们的数字是5吗?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能够变成5呢?(2和3组合)真聪明,看我和她合起来是5,我们手拉手先过去了,你们也快点找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5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
9.谈高考数学的复习策略和误区 篇九
第一阶段, 一轮复习。回忆高一高二学习的内容, 教师要做好计划, 带领学生逐个地回忆知识点。虽然是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但不仅仅单纯是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 而是跳出书本来, 站在知识脉络的高度, 审视自己曾经学过的知识, 在这张纵横交错的知识大网络中处于哪个位置, 从而产生全新的理解和认识。因为, 在以前的学习中, 教师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从易到难, 独立地讲授每个知识点的, 缺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照应、比对。学生头脑中形成的往往是比较散乱的、零碎的知识。因此, 在一轮复习中, 需要教师做好事先的准备工作, 将那些孤立的、零碎的知识点缝合起来到一张网上, 不仅要纵向联系, 还要进行横向的联系, 将它们系统地综合, 使各个知识点都能融会贯通。学生在复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能够举一反三, 很快地拎出相关的知识板块。所以, 在一轮复习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工作:
1.熟读、通读课本, 以最快的速度回忆以往学过的知识, 并找出自己的知识盲点, 做好标记, 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是一个将教材读厚的过程。
2.出题时搭配不同的题目类型, 涵盖尽可能多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边做边思考。学生主动研究所做题目包含了哪些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是怎样被糅合进一道题目的, 它们在书中对应的位置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3.在熟读课本和巩固练习的同时, 梳理教材每一个章节的知识点, 将它们分门别类地归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和构架中, 将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网络化、系统化。这也是将教材变薄的过程。
4.根据平时的做题和训练, 将经常被考查到的和自己经常出错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从书中找到它们的出处, 研究出题集中的重点章节, 进行针对性的加强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过后, 学生应该对高考数学大纲及其知识点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和了解。第二轮复习应该是进行专题复习的阶段。针对这个阶段, 教师要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分类, 划分出不同的专题类别, 或者根据考题题型进行分类, 有针对性地进行题型专题训练。
在这个阶段中, 教师要精心选择针对每个知识点的题目, 进行相对大强度的做题训练, 让学生通过练习不同的习题, 了解和巩固知识;或者针对某一种题型, 选择相应的有代表性的习题, 揣摩解题思路和技巧。
经过大量做题和分析例题相结合, 学生对于如何挖掘题目中的知识点和各种高考题型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把握。这之后, 需要做的就是查漏补缺的工作。
查漏补缺是高考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时间短暂却至关重要, 因为学生需要在这个时间段进行补漏的工作, 没有掌握太牢固的, 理解比较模糊的, 做题时不太顺利的, 都要在这个阶段得到集中的解决。教师要做的就是告诫学生尽管到了这个阶段也不能心中慌乱, 要心平气和地找出自己的知识漏洞, 脚踏实地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经过以上三轮的复习, 应该说是解决了大部分的知识掌握问题。同时, 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以课本为纲, 不能过分地信任各种参考资料。高三复习阶段, 不论是学生、教师, 还是学生家长, 都会把自己所认为好的参考资料都拿出来学习, 学生手中往往有好几个版本的参考书。这样做的结果是贪多嚼不烂, 这个书也想看, 那个书也想学习, 最后是都研究不透, 对知识的掌握仍一知半解。当然, 我们不是否认参考资料的重要性, 但是, 太多的参考资料会影响学生复习的方向和效率, 甚至产生不良的复习效果。因为每一本参考书的编制理念是不同的, 各自成为独立的体系, 学生只要针对其中的一本, 认真地做里边的每一道题, 结合手中的教材, 研究读透就可以了。另外, 学生还容易陷入一个误区, 就是完全相信参考资料中的内容, 认为教材中的内容和题目都简单, 往往不屑于认真地研究, 不太重视课本中的例题。其实这样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 高考数学卷中的试题, 很多都是对课本中例题、习题的直接套用和变形, 即使是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题目, 也能从课本中找到原型。因此, 复习过程中, 不能只重视参考资料, 忽略教材, 课本才是纲。要在细读课本的基础上, 弄懂、弄通课本中提供的知识和方法, 还要对公式、公理的推导过程有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并掌握。高考题的出题原则是“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 对于课本的重视和研究, 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应该对课本反复研究, 先读厚, 后读薄, 以点带面, 举一反三, 才能开阔头脑, 产生多样的解题思路, 提高做题的准确率。所以复习时千万不能忽视教材, 必要时还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拓展。
第二, 掌握典型例题, 不能盲目做题。在高三复习中, 很多教师和学生容易走入的就是题海战术, 他们认为大量高强度地做题才是掌握结题方法的最佳手段。实则不然, 做练习也要讲究科学性和变通性。在课本的每一个章节中, 书中都会标示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例题, 高考试卷中经常会出现它们的变形题, 所以我带过毕业班的一些学生参加完高考才会说, 有两道题看着很面熟, 平时仿佛在哪里见过, 可就是似会非会, 拿不到所有的分数。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这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对课本中的典型例题重视不够, 才会导致一知半解, 不能得分。因此, 建议学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 应该着重复习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经典例题, 通过多次重复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掌握每道题的各种解题办法, 再进行一些必要的巩固练习, 达到完全掌握此类题型解题方法的效果。这样在高考答题中, 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准确迅速地思考和判断, 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在一定的时间内做大量的题目而不求甚解, 不如彻底研究几道典型的例题。一道题的价值不在于做对和做会, 而在于明白这道题的设考知识点。
第三, 注意规范答题, 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很多学生在答题时, 往往会想当然地省略一些步骤, 孰不知这样的做法是很不恰当的。因为高考题目判卷的标准是踩点给分, 如果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了跳过步骤的坏习惯, 且不注意改正和扭转, 在高考中会因为答题不严谨而失分, 即使所做出的答案是正确的。
【和复习的教案】推荐阅读: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理与复习教案10-30
光和作用一轮复习教案09-14
五上复习计划和教案10-15
2022高三化学二轮复习教案:专题15·有机物的性质和鉴别08-18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整理和复习》教案08-20
复习课的教案08-12
圆的面积综合复习教案11-12
比的整理与复习教案11-15
圆的周长与面积复习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