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2024-11-09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精选12篇)

1.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一

附:《·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综述·

有效教学研究概述

·文摘·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价值和历史发展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二)国内外有效教学的发展

二、有效教学的内涵、特征和构成(一)有效教学的内涵、相关概念和特征

(二)有效教学的构成和影响因素

(三)有效教学的教师特质和行为

(四)学生有效学习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目标和原则

(一)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二)有效教学的目标和原则

四、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有效教学的一般策略方法

(二)有效教学的设计、备课、预设和生成(三)有效教学的课堂控制、情境、提问和对话

(四)有效教学的作业和技术支持

五、有效教学的评价、管理和保障

(一)有效教学的评价

(二)有效教学的管理和保障

六、中小学各学科有效教学

(一)中学各学科有效教学

(二)小学各学科有效教学

(三)中小学音、体、美学科有效教学

七、幼儿园有效教学

附录1有效教学论文索引附录2有效教学参考书目

2.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二

1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物理教学方法

和许多基础学科一样,由于受到教学硬件环境、授课学时等条件的限制,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仍遵循传统的“教师口授式”教学方法。之所以采取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因为教师希望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大量吸收所需要的系统科学知识,并通过教师的思维方式迅速理解较抽象的知识点,这就是所谓填鸭式教育,使得师生之间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堂互动,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能力的了解,不能够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层次教学,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 新的教学理念及目标

2.1 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为方便学生理解,在大学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不会先为学生建立完善的物理知识结构模型,而是先针对某一章节的具体知识点进行讲解和阐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学习过程中具体的定理、定律,或者是某个题目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带着这种片面选择重点的思想去学习大学物理,学生往往会出现忽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看不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兼顾物理学知识框架的建立和具体知识点的讲解,阐明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强化物理知识的系统性,并引导学生尝试总结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2.2 物理知识理论与实例结合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缺乏兴趣、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这不仅是因为物理知识的抽象性,本身不易于学生理解,更因为教师在课堂上倾向于持续讲解原理和推导公式而缺少与实例的结合。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采取单纯阐述理论而是适当地引一些实例,例如在讲解热核反应时带领学生计算具体数据,让学生通过数字体会核燃料释放能量与优质煤燃烧热巨大的能量差异,这样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质能方程,也会对“相对论质能方程开创了原子能时代”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2.3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讲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但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的意识。为解决这个问题,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去思考,并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到新的教学环节;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竞赛合作的模式,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独立解决某一物理命题。

3 教学手段的运用

3.1 重视物理实验

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其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实验可以让物理规律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难懂的物理理论知识。在条件允许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实验,例如采用锥体上滚实验演示质心在描述物体运动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如果学生有足够能力,教师也可安排自主设计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设计、独立实施实验过程,教师可以在旁边观察,必要时给予适当指导。比起普通的教师授课或是教师进行实验,学生进行自主性设计实验更能够培养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

3.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技术的普及为包括物理学在内的许多学科提供方便,其中之一便是扩大授课时间和空间。对于受时间或地点限制。而需要进行自主学习的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获取网络上的公开课和精品课程资源。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在课堂上适当展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络资源,使枯燥的授课过程变得“有声有色”;或是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教学环节上,允许学生通过给大家展示在网络上搜集的与所学物理知识相关的资料并加以讲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物理知识的趣味性,进而活跃课堂气氛。

3.3 积极参加科技大赛

检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选拔物理学的优秀人才,参与各类科技大赛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教师可以搜集与物理学相关的竞赛信息,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如“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机械设计大赛”等比赛,必要时进行全程陪同指导。

参考文献

[1]杨杰.大学物理综合性实验教学分析[J].科技资讯,2012,(15):57—58.

[2]白璐,吴振森.多层面分层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物理与工程,2010,(6):43.

3.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三

一、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而不象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师上课的过程中,通常会寻找各种案例展示给学生,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会直接来分析、解释这些案例。而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中,教师更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展示了案例之后,教师会抛出事先设计好的一些问题,经过学生思考和讨论,总结他们的答案,然后分析这些答案哪些正确,哪些错误,为什么正确,错误又在哪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在于鼓励他们去思考,引导他们去思考。

在案例的应用中涉及的事例不是一个简单的事例,而是一个比较复杂而综合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用案例应具有所独有的特色,并不等同于简单的举例子。通过案例让学生学习到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

二、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

一般案例都是选题比较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教师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认识,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在一起讨论并分析案例所考察的内容,在讨论、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到案例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从基础知识中概括出案例所考察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学习到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在学习解决问题时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这个问题考察的知识内容是什么,接着学生再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1.更好的实现教学相长

应用案例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在一起思考相关的问题,从而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学习一般用的都是教材,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这些知识内容的学习跟生活以及生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乏味。应用案例教学法更多的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实例来进行学习,为此,在学习时需要对问题进行研究,学生在教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中来学习相应的案例知识,并相互的讨论,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的效率。

2.有助于理论和实践结合

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学生更好的去关注实际的生活问题,以此来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知识。

3.有利于学习方法的培养

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的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对案例中涉及的知识进行总结,从而在知识的总结应用过程中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也会更加的深刻。学生在案例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养成自主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本质的不同就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将基本知识包含在案例中,让学生在学习案例的同时也能够更加扎实的学习到基本知识。学生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一般是根据尝试、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首先是利用自身的积极主动去分析案例中所包含的基本知识,然后学生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去剖析案例中的知识,在案例的分析中学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中所学习不到的。在案例学习中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在教学中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到教材的内容,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案例的典型性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到具有一定的典范、代表性之外,还要考虑到学生对案例的熟悉度,学生是否对案例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兴趣,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讲解意大利新兴工业区以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为独特发展模式时,就要利用教材中普拉托工业小区加以分析。但在讲解基本原理或进行地域分析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仅以教材中的案例来讲解或分析是不够的,教师应多联系乡土实际加以补充。例如:为使学生加深对工业布局条件的理解,我联系学生较为熟悉的吴忠夏进乳品有限公司加以补充和印证。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应用练习的方式。在案例学习时,先将学习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案例进行独立的思考,然后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教师可以采用随意的方式让学生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可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身的看法。再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案例的内容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从而加深对案例的认识。如在分析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时,可联系当地实际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也可以采用辩论的方式,在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对案例的理解来辩论以下对案例的认识,在辩论的过程中每个人都发表自己对案例的看法,从而让学生形成对案例的比较统一的认识;也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根据案例扮演不用的角色,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案例进一步认识,在案例中每个角色都根据自己对案例的认识表达自己的见解。教师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师都需要在课前对课程内容掌握清楚,做好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工作,从而让案例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过程与方法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改变了过去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强调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手段,让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案例教学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例如在学习海水运动规律这一原理时,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十分抽象,理解起来十分吃力。针对这个难题我展开了“由点到面”的学习方法,用真实的生活事例,由抽象到具体来简化知识难度。在课前,由学生准备好一个饭盒和一个吸管当工具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将饭盒倒满水,撒上碎纸片,用吸管在一端吹,之后由学生观察实验的结果,分组讨论现象发生的原因并作出回答。再由学生推而广之,把这个微小的案例扩大到整个地球的话,会发生什么现象呢?通过刚刚做的小实验和已有的知识,学生不难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饶有兴致地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和讨论,并能够完成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目标。

4.注意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师一定要注意到案例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是案例教学中讨论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做好引导工作,以便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要注意引导的内容不要带有倾向性,以免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干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给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师要注意教学纪律的重要性,良好的纪律能够让学生学习有一定的保证;教师要为学生的最终讨论结果进行总结,以便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5.对案例教学的考核

教师可以对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所做的书面报告进行评判,也可以对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进行评判,批判学生在案例学习中是否积极,是否能够投入到案例的学习中,并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案例学习中。通过对学生在案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意识到如何更好的进行案例学习。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应用具体实例让学生在例子中学习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应的知识,还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起来,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作用,并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案例教学法应用的措施,以便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4.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四

——读《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从走入师范校园的第一天起,我的老师就告诉我说:“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如果具备了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就意味着掌握了熟练的教学技能,能够灵活机智、得心应手地组织好教学。同时教师的教学功力,也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启迪并引发学生强大的美感,使之沉浸并陶醉于其中。所以,若想当一名合格的小学老师,今后的你应具备良好的教学艺术的能力。”恩师的话牢牢地扎根在我的心里。

这学期偶得《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认真研读之后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真是受益匪浅。下面就谈两点心得:

一、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章是“教师言语艺术”

“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

书中讲述了在课堂教学中丰富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读课文后,我们不妨这样说:“你读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洪亮点,效果会比现在好很多。”“你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试一试。”“你朗读时的感情和表情感染了我们,给我们带来了快乐,真是一种享受啊!”“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一些情感就能更好的表达。” “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下用这样的态度多练习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长处及存在的缺点,让学生知道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快慢适度、富有节奏、态度大方、读音准确、语言流畅,同时也明白了只有多练习,朗读水平才会提高。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老师的提示与批评、表扬与激励等手段

会伴随整个教学过程,老师在这方面不知要说多少话。批评和表扬也要讲究 艺术。一位学生答错了,一位学生答对了,如果说“你错了,他对了。”这样就太直白,说错的学生会有些难堪。如果说:“他答对了,但要是没听你发言,他的答案不会这么快就出来。”这样讲,说错的人肯定心里会舒服一些。同样是肯定学生的朗读,笼统地说“读得很有感情”,就不如说“听了你的朗读,我们的心情很沉重”、“你把XX谈活了你仿佛把我们带到了XX地方”。第斯多惠说的“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与鼓舞”,是很有道理的。学生需要激励,而激励是要讲究艺术的。老师和蔼的态度、激励的语言和亲切的引导,老师的“笑”,老师的“哦”都可能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一个课堂氛围中,学生能够学会欣赏同学,宽容同学的错误,消除有些学生内心的自卑和怕失败的局促,在课堂中品尝被人尊重的喜悦,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评价语言,便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在新课堂中,我们的评价语言应该充满激励,充满人文关怀。要及时把握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因素,对学生发表的不同意见,在采取宽容态度的前提下,或者延迟评价,或者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判,或者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用恰如其分的表扬、充满关怀的批评、满怀希望的鼓励,帮助学生营造一个愉悦、宽松的学习气氛,就能给学生创造出一个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空间。

二、其次是课堂气氛

教师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保持愉快的情绪。因为,消极的情绪会阻碍学生智力的发挥.使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甚至丧失对该学科的信心:相反.情绪愉快的学生在智力活动中往往信心十足,表现欲很强.理解与记忆的效果也很好。

善于创造课堂良好的气氛,善于调控课堂节奏,是教学艺术性的一种突出表现。

课堂气氛的形成跟许多因素有关,教师的教学作风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优良的教风表现为:教师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一旦有了错误敢于公开自我批评;教师对学生态度各和蔼,作风民主,对学生一视同

仁。善于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的正确意见,能给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在这种民主教风的熏陶下,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思维,人人争先发言而且敢于争辩,从而能形成活跃的学习气氛。优良的教风能创造优良的学风。反之,如果一个教师不注意教学民主,那么课堂气氛是绝对活跃不起来的,也因此可能扼杀学生学习生机。

教学节奏,指课堂上教学中各个环节内容及其安排和衔接所形成的“节拍”。紧凑的教学节奏,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反之,如果知识量和训练量少于学生的需求,低于学生的接受能力,或者环节过渡缓慢,这样的教学节奏必然会使学生精神分散,游离于教学之外。教学节奏是构成课堂气氛的一个重要条件,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讲究课堂教学艺术,不可不重视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

完整意义的教学活动,是教学规律与教学艺术辩证统一的产物。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教师把思想、情感、审美、知识、能力与智力完美结合在一起,从教学语言和情感、教学技能和技巧、教学气氛和节奏等方面入手,努力讲究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正如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所说:“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越要艺术化。”教学艺术的创造与追求,应以“有规律”为指导,但又应有个人的探索和追求,体现个人不同的艺术风格,让我们的教学艺术丰富多彩,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总之,在学习中我得到了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付诸于实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展现教学艺术 品味教学魅力

——读《现代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5.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五

思渠中学:廖亚飞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到“六认真”: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首先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第三、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辅导作业,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

第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展示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更主要的是胸怀与个性的袒露,思想与情感的交融,文化与智慧的流淌。只有当教师博大的胸怀、真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对学生产生春风化雨的影响时,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想象力,使教学活动充满理性和激性。教师要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教师不应有丝毫虚伪与欺哄,一旦学生发现“有假”,那么教师所做的一切都会被看作是在“演戏”。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6.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六

慕 丹 2013.7 认真学习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这本书,受益匪浅。掩卷深思,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有着很多的实际的意义。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我任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第二、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

第四、教师真诚地赏识、激励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

7.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七

一、微视频研究的产生背景

“微视频”是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技术发展而形成的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上海市普陀区部分中小学校对此进行了实践探索。对于微视频应用的技术问题,会议没有作专门的专业分析,更多的是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对微视频的背景、功能、价值,及其与合作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关系展开交流讨论。

1.微视频的起源及发展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王斌华教授在会上介绍了微视频应用的由来,引起了与会者的兴趣。微视频是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两位化学教师的首创。这是一所山区学校,交通不便。当时,他们为了解决许多学生时常缺课的问题,开始把教学内容录制成微视频,配上PPT演示文稿和讲解声音,上传到网络,专门提供给缺课的学生补课。这两位化学教师应对特殊状况的有效对策,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位学生都获得了个性化指导,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于是,这两位教师又有意识地开始让所有学生在家看视频听讲解,在课中开展练习,学会应用。其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三个步骤,即:教师课前制作微视频———学生在家观看微视频———课堂练习,学会应用。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从理论模式的角度开展研究,并借助研究结果开始推广微视频。于是,一种利用现代技术辅助教学的新路径产生了。目前,微视频、慕课、翻转课堂等概念铺天盖地,在国外和中国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2.微视频的功能和意义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指出,“微课”设计一般是按照ADDIE模型———A分析(着重分析学生与教材)、D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D制作(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I应用(课前预习、课中辅导、课后总结)、E评价(微视频评价、学习效果评价)等五个要素———来设计的,这是一种以短平快为其特色的微型化在线视频网络课程,一种学生可以利用个人信息终端,将信息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课堂上的面对面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策略。

这种教学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展示了崭新的学校教育变革的可能性。(1)可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个人思考的空间,有助于实现建构自我世界的学习———实现自我内对话。思维是内化了的对话。信息技术作为培育儿童进行自主性、活动性学习的工具,可以使得每一个儿童从习惯于“同步教学”中的被动学习,转型为“以工具为媒介的学习的主体”。(2)可以发挥联结学习者与信息的功能,而且作为媒介发挥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纽带的功能。这里的媒介是建构学习者互动纽带(学习共同体)的媒体,从而有助于“意义建构者的网络”的形成———学习语脉的扩大(包括学习的地理空间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扩大,社会语脉的扩大)。(3)可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换。这种角色不仅仅是学习的援助者,而且是联结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展开多样探究的“触媒者”或是联结课堂内外世界之桥梁的“介入者”的角色。不过,这种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双重性———作为一种学习工具的可能性,和摧毁教育本性的危险性。要使得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还需要讲究起码的前提条件。

普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钱雨晴认为:当前上海教育处于变革之中,教育变革带来了新的挑战。“微视频”的研讨主题富有时代意义,通过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有助于实现优质教育的共享,改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她希望区教育局和学校全面总结经验,汲取专业智慧,加强对学生的研究,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普陀教育优质发展、创新发展。

二、微视频研究的课堂实践

在上午的研讨活动中,与会代表观摩了两堂微视频应用的研究课。一堂课是中山北路第一小学周炜老师执教五年级数学课《三角形的面积》;另一堂课是梅陇中学的李静老师执教化学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下午的会议对微视频研究的有关课例和实施策略展开了更深入的讨论。

1.实践研究的推进策略

普陀区教育局局长范以纲回顾了三年来的“微视频”探索实践。普陀区结合学校网络环境优化工程开展了数字化环境下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实践,旨在实现课堂教学转型。借鉴“翻转课堂”及“慕课”的形式,将原先教师教授的部分内容,通过微视频转型到课前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些微视频大概在十分钟之内,每个微视频都针对教学中一个相关的核心知识,通过网络发布视频,可暂停、回放,还增加了在线的提问、检测等多种功能,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预学习”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为其后的课堂教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开始阶段区里有洛川学校、北海中学、江宁学校、甘泉中学等8所学校的10位老师率先探索,主要是初中的物理、数学、化学三门学科。三年来共召开了9次推进会,而参与学校也增至21所。有必要强调,新技术并不能替代课堂,也不应该替代课堂。课堂中追求的最大价值是两个过程,一个是学生认知发展以及观念建构的过程;另一个是集体思维形成和递进的过程,要聚焦这样的价值才能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概括起来,有几点研究体会:(1)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学习是研究的根本目的。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课堂教学应该把是否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作为衡量教学成效的标准。(2)深入实践、汇聚经验是研究的突破策略。研究基于合作学习的“微视频”研究需要开发大量的教学资源,组建实践团队,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十分重要。(3)专家引领、对话合作是研究的提升途径。目前大多数教师还是通过案例呈现教学行为、课堂形式以及教学经验,只是将身边的事如实反映出来,难以脱离人为的经验的束缚。要提升一线教师的研究水平,还必须要加强理论的介入与分析。

新黄浦实验学校校长王洪伟在汇报研究成果时着重提出了两点认识,一是以微课研发为载体,提高教学设计能力,为学生主动先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二是以学生思维培养为重点,提高教学指导能力,为开展问题探究提供支架,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建构。由此学校教师在实践研究中提出了八条教学策略:(1)走进情境,引起认知困顿;(2)消除“迷思”,辨析模糊概念;(3)以旧引新,促进知识迁移;(4)分析综合,抓住解决条件;(5)善用支架,克服陷进障碍;(6)一题多做,形成发散思维;(7)观点碰撞,凝成集体智慧;(8)自编习题,在学习中尝试创新。

2.课例分析及经验总结

中山北路第一小学校长徐梅芳结合教学视频介绍说,针对小学生空间想象力相对薄弱的现状,学校数学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将一至五年级“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核心知识点进行了梳理,按照线、角、面、体将48个知识点横向、纵向串联起来,形成了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微视频制作更具有系统性,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微视频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微视频”把握了知识最核心、最基础的部分,同时也力求探索最有效的教学策略,如何利用微视频放大35分钟课堂教学的效益。涉及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等五大领域的调查显示,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化学教师顾凤介绍了自己三次尝试微视频应用的教学体会。第一次是上“质量守恒定律”专题复习课,用微视频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六大类别的分类归纳,学生先在课内完成微视频内六个相应的试题,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观看视频进行讲解。这样学生做了一遍,讨论了一遍,再听了一遍,觉得一定是学会了。后来通过练习发现,部分学生一些试题还是不会做。究其原因,关键是在小组讨论时没有很好地参与,最后视频播放也没看懂。教师把视频当作了会说话的PPT,课堂没有真正翻转,合作学习的效益较低。第二次尝试是上“几类特殊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结果发现,学生很难看一遍视频就能够理解内容,因而难以有效开展练习和讨论。课后我研究了各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认识到不能站在教师角度来考虑视频的设计,而是要真正“以学定教”。反思后再进行第三次尝试“化学实验设计分析”,我设计了“课前进行预学习,完成反馈练习”的教学环节;教师批改练习进行错误问题的汇总,然后在课内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讨论。评课的老师认为,这堂课的容量和学生的思维量都比较大,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都很到位,体现了课堂“翻转”的意义。

普陀区教育学院物理教研员傅继芳谈到,学生在课前通过听、看微视频,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预学习单上的内容;加之现有的云平台为他们前期的交流提供了空间。其实在课堂上,老师只要花比较少的时间让学生反馈和交流预学习案,并有针对性地稍加点拨,更多的时间可以留给学生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进一步应用,或者是学生探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困难点、思维的障碍点,这些恰恰是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内和小组间的合作,学生可以有问题就讨论,将思维引向深处。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化学教研员徐睿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关键是如何突破交流的瓶颈问题,交流始终是合作学习的核心词。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学校的课堂上,学生手中都有一个ipad,他们的练习和作品可以即时互通,或传递到教室的大屏幕上。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从单线程变成了多线程,从一对多变成了多对多,从处理滞后变成了及时处理,显然对于合作学习的意义非常重大。然而也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只讲形式不讲效益,明明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老师偏让学生打字;明明可以在纸上画曲线的,老师偏要学生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耽搁了很多时间。因此在大量数据汇总交流的同时,我们不能让它简单地堆砌,仍然要重视老师应有的职能。

三、微视频研究面临的问题

不少发言者在评价微视频研究的积极意义和初步成果的同时,也对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和面临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特别是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的信息技术和微视频热持有更加严谨审慎的态度。

王斌华教授认为,微视频是一把双刃剑,总的说来:(1)微视频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是相对的,千万不要无限扩大。微视频仅仅改变了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并没有涉及课程改革中更重要的一些内容,如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学生的评价标准等问题。(2)翻转课堂翻转的是教与学的顺序,以前是先教后学,现在是先学后教,更重要的是,应该翻转我们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例如,从注重低阶思维的培养转变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的培养并重;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双主体)。(3)希望开展一些对比研究和实证研究,实事求是地回答一些问题。

钟启泉教授作了题为《田园将芜胡不归———“微课”的诱惑与课堂研究的主旋律》的主题报告。他指出,“有效教学”研究的使命是寻求“课堂转型”,而“课堂转型”的基本课题则在于实现“合作学习”(或译“协同学习”更好些)。基于“合作学习”的微视频研究,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微视频可作为学生合作学习过程的学习工具,特别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面作用显著,为“课堂转型”提供技术支撑。但是,“微视频”的开发终究不可能替代课堂研究的主旋律———“课堂转型”本身。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是认知差异。从全国范围看,切入“课堂转型”的实质性问题———诸如“儿童的认知发展”“课堂的人际互动”“集体思维的组织”“合作学习的实施”“学习共同体的形成”等等的研究,并不多见,大多满足于靓丽的口号或是技术支撑的层面。特别是“微课”“云课堂”“翻转课堂”之类的说辞满天飞舞,似乎基础教育的世界只要有了这种“神器”就可以云开见日,教师队伍的素质缺陷得以弥补,课堂的转型便指日可待了。事实上,“微课”开发问题多多,“课堂转型”危机重重。

当下我国以“微课”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推广,使得基于“有效教学”研究的“课堂转型”,形成了两条对立的发展路径:一条路径是应试教育得以扩大再生产;另一条路径是从根本上转变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寻求“课堂转型”的可能性。前者是一种大踏步的后退,是歪门邪道,违背了课堂转型的宗旨;后者才是课堂发展的康庄大道。国内“微课”开发者公然宣称,“微课”的本质在于落实“知识点”。这就无异于加剧碎片化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我国当下的“微课”可以说是在不成熟、不恰当的条件下,由不成熟、不恰当的开发者,推出不成熟、不恰当的微课件。不仅劳民伤财,平添负担,而且容易导致学科知识愈益碎片化,学习时间愈益支离破碎,学习者愈益相互孤立,学习愈益倾斜于机械训练———加剧机械性练习的节奏与比重,在评价中的细枝末节的测验愈益泛滥,造成了应试教育扩大再生产的恶果。因此,一味寻求技术主义的“微课”有可能走向良好愿望的反面。这是因为,我国学校教育的支配性结构———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并没有得到毁灭性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微课”之类的课堂创新,终究是一个有害无益的“技术学神话”而已。在“微课”的诱惑之下,我国“课堂转型”的研究正处于十字路口上。“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迷途未远,尚可补追。该是义无反顾、回归教师的田园———“课堂”,回归教师“课堂研究”主旋律的时候了。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教育改革是个复杂的过程,它同时也要接受各种各样的质疑与提醒,这需要我们有强大的心力支撑,才能把改革进行下去。我们的一线老师在教改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实践、创新,付出了很多心血,这是要充分肯定的。普陀区对有效教学的探索研究已经坚持了九年之久,这恰恰符合了我们教育长周期的规律。教育的复杂性,往往在于现在看起来不科学,但长远来看是科学的;现在看着科学的东西,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又未必是科学的;对这个孩子是科学的,对另外一个孩子又未必是科学的。所以到底科学不科学,有一个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辩证,要一冷一热,热情参与,冷静思考,这就是教育的真谛。

8.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自动控制理论 双语教学 教材 课件

[作者简介]王坚(1962- ),女,北京人,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北京100037)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115-02

经济全球化,促使人才和教育的国际化,对于目前大学教育来说,如何培养出更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因此,各高校已越来越认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是,这项工作应如何起步、如何推动和规范都尚在探索之中。新形势下,作为普通工科院校面对英语水平有限的师资和学生基础条件,更应认真组织力量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以便正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开展,加快步伐,提高效益。①

我校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自动控制理论课采用双语教学已进行了多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下面就我们的教学实践过程加以总结,谈一下在普通高校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的体会。

一、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定位

双语教学的含义是: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这实际上是指在以内容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除用母语外,还使用另一门语言作为媒介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学科知识来掌握第二语言,培养学生第二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②目前,在高校中第二语言的选择多数为英语。选用哪些学科,选择什么手段教学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但原则是紧密围绕本学校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定位来进行。

北京工商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在1999年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按照教育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精神,制定的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智能化、网络化的现代自动化技术,具有电子技术、检测技术、自动控制理论与系统、计算机控制与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理论基础与专业知识,从事工业自动化、商业自动化及相关业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相应的教学计划作了调整,其中专业主干基础课程——“自动控制理论”的教学大纲在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的同时,突出工程实践观点和能力的培养。

与重点大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中如何进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双语教学,是我们探讨的新课题。

二、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宗旨和方案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是英语。它与一般专业课程的区别是,双语教学同时提供了让学生逐步提高英语水平的机会。③由此可见,双语教学必须紧紧围绕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宗旨来进行,切不可因“提升英语语言能力”而忽视了对学科技术的掌握。

开课伊始,我们首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了调查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双语教学宗旨,并对自动化专业02级学生的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在大三第一学期开设自动控制理论课程时,三个班共87名学生,其中有34人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39%。

双语教学是以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基础的,针对教授对象英语水平的实际情况,我们首先明确了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学生这个中心,制订相应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如果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强调英语教学,将严重影响自动控制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思考,我们确定的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宗旨是:为确保教学效果,课程的重点内容、较难掌握的内容采用中文教学,对在先行课程“信号与系统”中已有初步认识的内容进行英语教学。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方案。(1)授课方式:授课内容中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内容用全英语讲授,其余内容以中文讲授为主,英语讲授为辅。(2)教材选取:教材中英文各选一本。以《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版)》(夏德钤、翁贻方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出版)为主,再选用一本英语原版教材。(3)课件制作:自行研制多媒体课件,课件采用双语形式。(4)期末考试:试卷以中文为主,兼顾英文。综合应用类大题采用中文,概念填空类小题采用英文。

三、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英语原版教材的选取

合适的英文教材的选择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目前国内正式出版发行的自动控制理论英语原版教材有两本,一本是Elements of Control Systems(Sudhir Gupta编著,2002年由Prentice Hall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于2004年引进出版),另一本是Linear Control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Fourth Edition(John J. D'azzo,Constantine H. Houpis编著,1995年由McGraw-Hill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引进出版)。

我们对这两本教材进行了研究、比较,认为各自的特点明显:

Elements of Control Systems的内容是经典控制理论的基本方法和自动控制的常用技术,主要包括线性连续控制系统的建模、瞬态响应分析、频率响应分析、稳定性分析、各种控制器的整定与系统设计,等等。作为教材具有以下特点:(1)书中对概念的定义严格,讲述详细,深入浅出,较少从纯数学角度推导,侧重从物理意义直观地解释问题,为说明概念的举例浅显易懂。(2)全书的工程实践背景强,例题量大,且结合工程实际。如在开关控制(第9章)一章中,给出了温度开关控制、步进电机开关控制的实际电路图等,并进行分析,这对于未接触过实际控制系统的在校学生是很有启发和帮助的。(3)书中用大量篇幅(第9章~第13章)讲述各种实用的控制器,包括开关控制器、模拟控制器、数字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对这部分内容的侧重,有利于工程实践观念的培养。(4)书中将自动控制理论和自动控制系统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控制系统的实例分析,不仅帮助理解控制理论,而且有助于掌握常见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5)在语言方面,全书文字流畅、易读。本科生在学完大学英语并掌握一定的专业词汇后,较易阅读本书。

Linear Control System Analysis and Design Fourth Edition一书强调内容的基础性、理论的严谨性,一直被多所美国知名大学选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方向本科层次自动控制理论的教材。该教材的内容覆盖了经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部分,在对象上包括了连续控制系统和数字控制系统,在方法上兼顾了频率响应法、根轨迹法和状态空间法等。

经过仔细比较,我们选用Elements of Control Systems作为双语教学教材,主要考虑它的覆盖内容和我们的教学大纲基本相符,书的工程实践背景强,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四、自动控制理论课程双语教学课件的研制

良好的课件是保证双语教学的基础,为此,我们自主设计、开发了教学课件,课件亦采用中英文结合的方式,即文字叙述较多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采用英文制作,对较难掌握的重点、难点知识用中文制作。鉴于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阅读能力强,而口语、听力相对较差的特点,教师在组织教学时特别注意英文课件的使用。形象生动的课件不仅可提高课堂授课的信息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双语教学而言,它又起着在中文教学中不曾有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语言沟通的桥梁。因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重点突出了以下几个原则:

1.内容与形式统一原则。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对课堂教学起到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变苦学为乐学的作用,因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了内容的精选,避免了不必要的繁琐和过分奢华。

2.可操作性原则。为便于课堂上教师的控制,在课件的操作上尽量做到简便、灵活、可靠,合理设置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转移控制,避免过多的层次交互和键盘操作,使教师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讲授知识及与学生的相互交流上,避免一味操纵课件、只见课件不见人的弊端。

3.动静结合原则。在课件制作过程中,适度运用多媒体动画,注意动静结合、色彩对比、线条粗细、字符大小的变化,可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使学生充分利用感觉器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过度运用这些手段,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一味欣赏课件效果,忽略了知识的掌握。为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只就一些图形的变化趋势、绘制过程运用多媒体动画,而文字叙述、公式推导则尽量简练、直观。

4.科学性原则。科学、严谨无疑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利用MATLAB软件对各重点章节的例题进行了模拟仿真,既加深了学生对工程近似与精确计算之间的区别的理解,又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达到了普通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

5.有机结合原则。课件运用不是“黑板搬家”或“课本翻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件及板书教学的优点,将课件与板书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外文版教材缺乏。目前,高校要进行双语教学,外文版的教材严重缺乏。若用原版国外大学的教材,学生的专业词汇和专业理解能力有限,而且国外原版教材的编写风格与国内教材是完全不一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理解力;若要自己动手编写,一方面编写的周期较长,另一方面使用的范围较小,这些使得想自己动手编写的教师“望书莫及”。

2.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群体中外语水平层次不一,致使在同样的教学条件下,有的学生听得懂,有的听不懂。尤其是那些外语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困难,造成有可能只顾理解专业知识,而根本不考虑专业英语,或只顾理解外语而忽视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或二者兼顾而力不能及,顾此失彼,既没有学好专业知识,又没有起到促进英语学习的作用。这是我们的双语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即应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目标,使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达到这个目标。

3.教学课时和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从教学的工作量方面看,双语教学要求在一门课程中同时完成两种教学任务,即专业知识的传授与英语能力的提高,因此对课时的要求自然比普通专业课程要有所增加;从语言学习的规律方面看,增加接触英语的量及频率,对英语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但在现行条件下,课程的课时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地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寻找教学课时与教学目标的平衡,使得我们的双语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双语教学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并牢牢把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放在首位。只有在使学生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才是真正成功地进行双语教学。

[注释]

①金爱娟.专业课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B6):149.

②童长涛.对普通高校双语教学的反思[J].中国成人教育,2006(8):127.

③邓惠君.试论高校双语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及其解决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6(30):85.

[参考文献]

9.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九

新密市超化镇第三初级中学 李亮

在本次培训中,我认真学习了陈大伟老师的《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这本书,受益匪浅。掩卷深思,不仅为陈老师的先进的学生观而感动,而且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有着很多的实际的意义。下面谈谈我学习这本书后的心得体会: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我认为有效教学中的“效”字不仅局限在课堂中的体现,还应体现在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中、课后的反思中及长期的关注中。只有这四方面都做到了有效,才能算是真正的有效教学。

要实施有效教学,我任为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就要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找准教学的切入点,准确的把握教学的量和度。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做到4点: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中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4、在作业批改上,认真及时,力求做到全批全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教师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改变单纯依赖课本的陈规陋习。选择一些难易适度、形式活泼、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和研究性的学习材料与学习辅导作业,同时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的形式,组织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学生上讲台等教学形式,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师生配合默契、热烈和谐融洽、心理呼应,让课堂活而不空,实而不死,生机勃勃、趣意盎然。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注意他们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以“人人会学”为宗旨。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触觉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明白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后进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尤其是在学习上后进的学生,往往得不到老师的肯定,而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全班学生的整体成绩。首先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学生。应当纵向地看到:后进生的今天比他的昨天好,即使不然,也应相信他的明天会比今天好。其次,教师应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帮助后进生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该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该在稍有一点进步时得到老师的肯定。

第四、教师真诚地赏识、激励学生,就是尊重每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理解了教师的微笑是学生最大的快乐。教师的微笑恰似一缕春风拂过学生的心田,教师的微笑犹如一束和煦的阳光洒向学生心灵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带着微笑走近学生,给学生真诚的鼓励和欣赏,让教师的微笑给每一个孩子力量,让每一个孩子充满自信、快乐地去学习。

10.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十

教学内容综述及学习体会

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作为一名高校研究生,在确定发展研究方向,规划人生道路以及健全思想人格中,迫切需要正确的理论思想指导。而当前世界政治趋向多极化,全球经济逐步一体化,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互联网形成“地球村”,各种主义、思潮、宗教、宣传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文化生活,但也使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这门课程,正是肃清杂乱视听,摆正研究生价值观念的良药。

本课程共分为十个主题: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2.论文化权利与意识形态安全 3.优化大众心理坚定民族自信 4.苏联剧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5.革命的逻辑分析 6.移民、族群与海南文化7.当代中国社会和民生建设专项 8.当代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9.贯彻发展新概念 开拓发展新境界 10.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若干争议问题及其评价。每个主题都有专长于此领域的老师来讲授课程,虽讲授风格各不相同,但每位老师都治学严谨,学术功底深厚,一方面带领我们梳理历史脉络,反思辩证看待历史上曾走过的弯路并立足当前社会形态,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启示和收获;另一方面带领我们着眼当下,通过身边实际发生的事件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民生建设和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生动讲述海南本土移民族群与文化风俗;最后还带领我们纵横古今中外,从一些国际国内热点问题,争议问题着手,探讨建立名族自信心的重要性,辩证分析了当前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若干问题,每个主题都扎根现实,使我们收获颇丰。

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和“苏联剧变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课程后,深刻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则是我国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保证。20世纪后期震撼世界的重大事件——苏东剧变之所以发生,一方面是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思想理论、体制制度上长期处于僵化状态,改革的成效不大,经济上的困难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苏联和东欧国家主动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思想理论的混乱引起政治上混乱,从而失去了社会发展的基本准则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虽从生成之日起就受到各种敌对势力的指责和诋毁,但它的生命力却在持续不断的攻击中磨练得越来越强大。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鲜明特色和根本优势。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执政党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实施领导,参政党围绕国家建设的大政方针和重大问题开展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活动,各政党从各自的地位和职能出发,恪尽职守,规范地行使权力,本着求同存异原则,在和而不同的秩序中共同致力于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事业,为维护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支撑。新中国自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验证了这一政党制度和理论体系的正确性和优越性。

在学习“论文化权利与意识形态安全”与“优化大众心理坚定民族自信 ”课程后,一些现实案列和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文化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凝结着过去,联结着未来,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形成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可是如今社会上仍留存着一些荒谬观念诸如西方霸权横行是理所当然,中国强大了就是威胁世界;西方的成功是制度文明进步使然,中国成功则是侥幸偶然,说到底这都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特别重视强化文化权利和培养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通过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深度和广度,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进一步深化了对文化作用和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国家和民族走向兴旺发达、实现全面繁荣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11.中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与体会 篇十一

关键词:中学英语;课堂;有效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091-01

外语教学不光涉及到外语知识的传递,而且关系到教学思想、教学形象、教学态度、教学情感、教学技能等诸多方面。如何实现外语课的有效教学,一直是广大外语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

一、适时施教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与特定的教学环境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关系,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包括认知、动机、态度、情感等)与人的外部行为是在特定的学习空间产生的。因而,促使学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就是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课堂上被提问的学生回答不出时,应该想到这是学生对外语中某一部分知识点没有内化为内在知识结构,需要教师重新解释一下,不应露出不满,甚至连一声无可奈何的叹息都不应发出。越是对理解力差、成绩不好的学生,越要考虑使其回答那些力所能及的问题,以此不断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尊重、维护其在外语学习中应享有的平等地位。

上课期间,教师应与每一位学生进行个人的、积极的交流,针对其作业内容、完成质量等说一些鼓励的话。布置练习后,教师应在教室内来回走动,察看学生的作业情况,一个点头或微笑,一句赞赏的话,一声亲切、热情的指导,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遇有学生“捣乱”时,不要大发雷霆,问一些诸如“为什么就你这样?”之类的问题,更不要如临大致,撇开教学内容,滔滔不绝地训斥一番。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或静默几秒钟,往往就可抑制顽皮学生的干扰行为。一次上课时,几个学生闲聊,先是低语,后来声音变大,课堂秩序有些乱,微笑着提议:Let‘s select aloud talker will give us a speech next time.学生理解了此句的含义后很快安静下来;另有一次也是有几名学生无心听课,相互闲聊。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带有缺口的圆,学生感到疑惑,纷纷猜测其用意。我解释道:很简单,我累了,意志力又不强,所以没有留下圆满的结局。外语学习不同样是这个道理吗?此后的二十分钟里,教学秩序一直很好。

二、注重实效

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译"的训练,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达到能用英语流利地进行语言交流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英语教师不但要从听、说、读、写、译诸方面认真进行教法研究,还应该注重五种能力并重培养过程中的学法研究。

1、努力创设“听”的语言环境。在我国,汉语是唯一的官方语言,英语是一门外语,我国没有讲英语的语言环境。学生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困难重重,障碍多多。因此,教师就要采取措施减少障碍,课堂上尽量少讲、不讲汉语,给学生营造浓厚的英语环境,努力给学生创造听的机会。课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每天收听英文广播,收看英语电视教学,坚持听录音磁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强化“说”的训练。为了使学生达到准确、规范、自如、流利的口语表达,教师必须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不同心态,应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课堂积极大胆开口说。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每天坚持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和志趣相投的同学、朋友组成英语学习兴趣小组,互相督促,互相支持,养成多讲多练的好习惯。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可以请来外籍教师传授口语课,开设英语角,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在真声英语环境中多接触英语本族语,从而提高英语口语水平。

3、培养“读”的准确能力。读的准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所掌握的词汇量和对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传授给学生学习词汇的方法,帮助学生积累词汇量,提高对词汇量和短语的辨别、识记和应用能力,同时,给学生介绍一些英美文化知识,从而克服、解决词汇量不足,背景知识不明等阅读障碍。

4、培养写作能力。写是语言的发展,是对听、说、读的巩固和提高。英文写作最能使人感到英语学习上的不足,最能提高人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吸收能力。好的作文是学生写出来的,不是老师改出来的,多写才能出好文章。写作在开始时,往往是苦事,不坚持就会放弃,因而需要毅力。写作应辅以大量阅读,写作中出现的错误,能通过阅读自我纠正。对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师要采取积极引导的方法,严格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每讲一篇文章都要对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写作技巧、文章结构等进行训练。

三、综合运用

有人形象化地把听说读写脱节的现象称之为“文盲英语”,听说能力似乎尚可,然一旦动手就错误百出,患了一种“半身不遂”病。究其原因,其一是基础知识未过关;其二是听说读写技能训练各环节侧重不一,很多因时间分配不够而忽略了读写这一环节,时间一久,也就自然形成了几种技能的相互脱节。听说读写几种技能本是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的。要想使学生的四种技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应,使学生的知识向运用能力转化,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1、做到语言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有机统一。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既是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的手段。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必须通过四种技能得以实现。2、深刻理解和领会外语教学原则。这些外语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管小道理的大道理。只有明悟这些大道理,才有可能使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高屋建瓴,站在宏观的角度来俯视教学中的问题。3、增加阅读和写的量。教师可适当的增加抄写、听写和一定量的语法练习,以解决文字读写能力差的问题。

12.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练习、作业的功能意义

本届探讨会的主题是“练习”研究, 由于研究背景和关注点的不同, 部分与会者主要论述了“作业”问题。对于“练习”与“作业”的概念内涵及其异同, 会议没有作专门的理论辨析, 更多的是从历史或现实的角度对其功能意义展开交流讨论。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钟启泉教授指出, “练习”与“减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育部门关于减负的红头文件发了不知多少, 然而学生的负担反而越发严重, 根源在于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和升学竞争。应试教育本质上是反人性、反教育的, 与素质教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诉求, 不应当也不可能如有些人所说的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如果说我们过去十年的课程改革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改革设计、一种思想发动;那么, 今后的十年更多的应当有赖于我们每位教师、每位校长日常的课堂创造。而破解这个难题的充分条件就是要看清练习的正负能量。

曾有学者说过, 人从某种意义上是“终身练习者”。其实“练习”历来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关注的课题。孔子就说过, 学而时习之。德国教育学家克林伯格认为, 练习是一切教育教学过程的现象形态, 也是教育领域的本质特征。裴斯泰洛齐则提出, 纯粹的、正直的人, 借助习练自身拥有的一切力量和素质, 就能够基于人类的本性获得陶冶, 达到真正的人类的智慧。19世纪末20世纪初, 兴起了一股改革教育学的浪潮, 学校的“练习”遭到厌恶与批判。爱伦·凯、蒙台梭利等代表人物都谴责练习的强制性, 提出“儿童的权利”“儿童的世纪”, 重视儿童的自发性、互动性、自主性。但当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比如凯兴斯泰纳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书《劳作学校》, 抨击空喊“提高儿童的想象力”之类的口号乃是“粗暴的言论”, 会招致“空前的灾难”。他感慨学生对系统练习准备不足, 认为没有“机械性的技能”, 任何价值的创造都是不可能的。

在我看来, “练习”涵盖了训练、习练、演练、操练、修炼等不同层次的意义,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练习有不同的语境———练习、作业、活动, 等等, 它们其实体现了不同的教育思潮或教育思想的背景:要素主义、进步主义、活动主义等, 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词语尽管有微妙的差别,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都是为学习 (学业) 而展开的外显或内隐的动作和行为。所以我们不妨把练习、作业和活动作为一个概念系统来看待。进一步说, 练习即“做中学”, 即学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这些年来“练习”成了一个负面的概念和形象。在社会上一片批判“练习”的声浪中, 我们作为教师、教育专家、教育行政工作者, 要清醒地认识“练习”的正能量, 要思考怎样让练习变得更自由、更快乐、更有趣, 这是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王月芬老师介绍了不久前“上海市义务教育阶段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调研”的结果。这项抽样调研涉及六个区县的84所学校, 252个班级。其中包括小学三、四、五年级的语、数、英学科, 初中六、七、八年级的语、数、英、物理学科。调研对象主要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有关作业效果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学业负担较重的情况下, 作业时间与学业成绩呈轻度的负相关;学生睡眠时间与学习成绩呈轻度的正相关。

作业负担不仅来自于教师, 还来自家长乃至学生自身不断追求第一的思想观念。在作业功能的认识上, 不同学段不同群体的看法有一定差异。第一, 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被一致认为是作业的首要功能。第二, 做作业能提高学习成绩的看法得到普遍认同, 但到中学阶段明显下降。第三, 初中教师比小学教师更相信作业时间、作业量越多越好, 更相信强化训练的作用。第四, 教师多认同做作业有助于增加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视程度。第五, 对多做作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学习的观点, 父母文化的程度越高, 越倾向于“不太赞同”。从作业的设计、批改、分析到辅导讲评的过程中, 教师花时间最多的是批改作业, 而用在设计、分析、辅导、讲评上的时间比较少。有趣的是, 很多专家倡导作业面批, 但调查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这种方式的, 其原因可能是因为面批时教师往往在训斥孩子。我们常说作业和教学要一体化, 要有系统思考, 但实际上作业与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很严重, 随着年级的升高, 这种现象越来越严重。

二、练习、作业的改革实践

研讨会上, 来自上海和各省市的教师、教研员和专家学者就练习、作业改革实践和认识问题交流了各自研究的成果和心得。不同领域、不同视角的观察, 使与会者对练习和作业的系统开发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 区域层面的举措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李学红在大会研讨中概括介绍了本区中小学近年来在练习、作业方面的改革探索。围绕减负增效、绿色质量, 普陀区教育局以有效教学为抓手, 分阶段落实目标, 层层推进, 针对“练习的系统开发”这一主课题, 进行了一系列实践探索。主要措施和经验可以概括为:

(1) 深入调研, 了解现状。2009年, 编制了《普陀区中小学作业调查问卷》。调研发现, 各学校在练习环节中依然存在“偏、难、繁、旧”的现象;教师比较看重“用来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信息”, 而忽视了“用来诊断学生个体学习水平”的信息;普遍存在着“作业布置量大”“作业设计针对性差”“作业的反馈不够有效”等问题。

(2) 标准引领, 基地示范。提出建构并优化学科的目标体系, 细化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内容, 以此作为作业布置练习设计的“基本线”。同时发挥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 以专题研讨、教学展示、经验介绍等形式分享研究成果。各校教师共同参与制订《基于标准的作业设计与实施》, 以质量标准规范练习设计, 将课程标准细化到每个单元、每一个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 强调练习设计的精细和适切, 有效地避免了练习的随意无序、过高要求以及练习量膨胀等等加重学生负担的弊端。

(3) 加强培训, 提高能力。普陀区在2009年制定了《质量保障手册》, 对作业和练习的要求作了具体的阐述, 并提供了基本的操作方法。区教育学院组织教研员开展作业设计的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 邀请区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通过任务驱动式的学习、培训和文本的拟定, 从作业练习的“规范层面”“内容层面”和“技术层面”上提高了教研员自身的专业指导力。

(4) 重视实验, 优化教学。实验也是练习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探究问题, 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为此, 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本区实验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 推进实验室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推广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运行平台”。全区设立了11所实验教学研究基地学校, 已形成了一些新方法和新经验。

(二) 学校层面的探索

本次研讨会在大会研讨之前, 分设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分会场进行了专题研讨, 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的十多位教师和校长介绍了各自在练习、作业改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学院张蓉老师代表“上海市小学语文作业研究项目组”介绍了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品质的研究成果。她强调, 作业设计首先要确定正确的作业内容, 一定要以课程目标、年段要求为依据。如二年级要求初步了解句子的意思, 三年级要求在概括句意的基础上概括节意, 四年级能用一定的方法概括段意, 五年级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 三年级教师就不应该出概括段落的作业, 要求高了;而五年级教师则不应该出填空题让学生去概括, 要求过低。我们要首先考虑课程目标, 接着是年段要求, 再细化为单元要求, 最后落实到单课要求, 要把这样一个链搞清楚。在此基础上, 设计作业时才能整体把握知识、能力在不同阶段的具体训练目标。

浙江省仙居县城峰中学张仙女老师提出, 目标有课程标准、课时目标等, 有大目标与小目标的联系和区别。我们要根据教材、课标、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及教师自己的授课特点来进行课时目标的设计。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作业设计的特点和要求:“一活”, 作业形式应该是比较“灵活”的, 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二度”, “深度”,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层次和不同需求设计作业;“广度”, 增强综合意识, 训练多种技能, 如英文写作可以采取读写结合、听写结合、说写结合、译写结合等拓展方法。“三实”, 作业设计要有“实际性”“实效性”和“实践性”。

江苏省盐城市第二小学杨红庆老师认为, 江苏省教育厅提出了个“五严”禁令, 以往课堂作业带到课下做的现象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与教师布置作业时是否清楚地提出具体的要求, 有很大关系。具体来说, 要想提高作业设计及其完成的品质, 首先要做到精选习题。每节课都有教学的重点, 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精选讲课与练习内容, 以获得真实的教学反馈信息。如在教学三角形时, 学生对“两条边的和等于第三边时是否能组成三角形”的争执最大, 教师应该重点分析, 布置的作业也应围绕这点。对于学生作业中的奇思妙想, 课堂上要舍得花时间讲评, 挖掘价值, 寻求规律。

上海市普陀区新黄浦实验学校的肖建民老师和王红卫老师分别介绍了该校开发“情趣作业”系统研究的经验。老师们从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特点出发, 精心构思, 巧妙设计, 作业形式正在悄悄“变脸”, 具体表现为“三多”: (1) 形式多样。变单一的习题式为多种形式的作业, 注重问题情景设计, 增强了作业的吸引力, 有助于唤起学生的作业兴趣。 (2) 资源多种。作业设计以教材为主, 同时广泛吸取课外资源, 注重作业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 (3) 批改多元。批改方式多样, 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引导学生的积极参与。如低年级语文学科《寓言二则》一课的作业, 把原先的“读背文中的两则寓言”改为“选一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准备充分后讲给班级同学听”。形式变了, 但其实目标、要求没变, 只是小小的一个新花样却使同学发生了大大的变化。第二天下课时, 好多同学围在老师身边, 主动汇报他们作业完成情况, 有的同学甚至拿着他新买的寓言故事书追着读给老师听。作业少做点、做得精, 可以让孩子们更有时间吸收课外的东西, 学习效果更好。

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易建平老师认为, 在我们的课堂或者练习中间, 并不是所有问题都是通过探究得到的, 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仍是一种比较有效而且效率比较高的方法, 要避免为探究而探究的一种“作业秀”。但是我们也不能停留在接受学习层面上, 而要把接受得来的知识吸收演变, 成为自己的知识。从学习能力的发展或认识论的角度说, 应该有三种学习能力的发展, 即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反思性学习能力这样三个台阶, 由此我们这几年来研究提出了“五环节”“三台阶”式练习设计。针对有效教学的五个环节“课前预习, 基础训练, 课堂学习, 巩固练习和课后反思”, 我们设计了五个栏目: 即“知识概要、四基训练、经典题例、巩固练习和学习反思”。“四基”是对“双基”的拓展, 除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 我们还希望学生得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积累基本的数学学习经验。“五环节”环环相扣, 依次形成一个难度和层次递进的学习链。

其他几位老师的发言内容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关注, 其中有江苏盐城景山中学高中部束长剑的“合作型作业”、福建省漳州一中林丽娟的“英语听力练习系统开发”、上海市真如中学吴长江的“跟进式练习”、上海市奉贤中学季洪旭的“有灵魂的练习系 统”、上海市普陀区武宁路小学林彬的“跨年级综合主题作业”等。

会上还有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系的孔企平教授介绍了国际数学学习测评研究动态, 沈章明博士介绍了初中语文观察训练的理论和方法。

三、练习、作业的研究路径

对于练习、作业研究和改革的方向, 除了各校教师介绍的从自身教学实践中提炼的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 几位教育行政领导和专家也从比较宏观的角度指出了可供参考的研究路径。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主任徐淀芳提出, 我们平日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教“是什么”以及一部分“为什么”, 从学习分类的角度来看, 大量的有效时间都用在低层次目标的训练上, 包括课外作业, 也主要是用于增强知识基础。至于怎样“学会学习”, 怎样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怎样让学生有兴趣、爱学习、肯钻研, 能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 这些高层次的目标往往被忽略了。现在国外提出“翻转课堂”, 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高层次思维的挑战, 把情感、态度、兴趣、毅力等目标提升到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往往看见的是“知识点”, 但是看不见“知识点”背后的意义, 没有意识到通过这个点能够培养学生什么能力和情感。所以我们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教学目标都需要修订和完善。我们的作业设计、练习设计, 需要考虑如何把内容置于情景当中, 让它能够显示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这就需要老师们在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去发现和创造。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闵景认为, 进入信息化时代, 大量的新技术新方法给了我们新的“练习”机会。比如有的学校在研究利用微信平台布置和批改作业。学生利用手机可以随时上传问题, 教师及时解答。各人可以形成自己的错题集, 放在免费的存储空间里面, 复习时可以随时翻阅。教师也可以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调整改进教学。现在有个show me软件, 它是全球最大的免费微课程平台。老师把学生询问的题目用iPad拍下来, 然后当场一边讲解一边书写。等到讲完, 一个微课程就形成了。放到网上, 班里的同学都可以看解题过程。以后有多少学生点击过这个题目也都有记录, 这对教师改进教学就有很重要的意义。所以, 信息化平台给我们的练习设计和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很大的空间。

上海市教委巡视员尹后庆指出, 在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练习与作业方面的问题积累得更多, 矛盾更加突出, 因此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要“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 有不少新的理念思路、新的策略方法。但是我们做了这些事情以后, 究竟对孩子的发展有没有作用, 我们设计的作业和练习系统是否真正有效, 或者说学生究竟得到了什么?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比如国外的一些课程和教学设计, 许多要求非常细致, 教师操作也比较方便, 其后的评价手段如问卷等也十分明晰。而我们的细化研究似乎还不够, 往往把问题都留给一线教师自己去摸索、去创造了。也许有几个会创造的老师做得很好, 也许有许多老师还不会创造, 于是就留下不少空白和缺陷。因此在深化研究这些教改难点的时候, 还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关注。比如这些年引进的国外材料不少, 是否请我们的专家学者多提供一点可供实用的借鉴。重要的是, 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是单纯的理念设想, 而是要从教改实际出发改进我们的教学流程, 来设计我们的练习和作业系统, 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评价其有效性, 从而通过实践检验来体现我们教育改革和内涵发展的价值意义。

摘要:第八届有效教学研讨会的主题为“有效教学视野中练习的系统开发”。与会者对练习、作业的内涵、功能、改革实践及发展路径展开了讨论, 结合教学现状和减轻学业负担问题交流了经验体会, 从不同视角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2019年度人力资源总监工作总结_工作总结下一篇:列宁名言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