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2024-08-11

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共6篇)

1.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一

放射科X射线剂量监测制度

一、按照《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2、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3、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4、定期使用袖珍型Y-X计量率仪对放射装置场所及周边进行监测,常规每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随时进行,并详细记录监测结果归档。

二、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1、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2、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三、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1、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2、进入辐照装置、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四、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2.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依据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要求,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 m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1]。

1.2 对象

我们把2010—2011年间单个监测周期(3个月)剂量超过1.25 mSv,推算年剂量超过5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3 方法

对于推算年剂量大于5 mSv而小于20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采取电话询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对于推算年剂量大于20 mSv的放射工作人员,通告其单位相关负责人,对剂量异常情况进行调查核实。调查内容包括从事放射工作性质(种类)、计量计佩戴位置、有无使用防护用品、下班后计量计存放情况、是否受过故意照射、防护设施设备及使用情况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10—2011年期间,全区共计12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2010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2 170人次,测得51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2.35%;2011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2 997人次,测得74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2.47%。2年的异常发生率基本持平。

2.2 工种分布

从剂量异常的放射工作人员的工种分布来看,从事介入治疗的最多,占57.6%;其次是从事核医学和放射治疗工作的;从事放射诊断的最少,仅占2.4%。见表1。

2.3 剂量分布

从剂量分布范围来看,大部分异常剂量都在5 mSv以下,共92人,占73.6%。2010年剂量在10~20 mSv的2例均发生在放疗科(1例为放疗维修技师,另1例将剂量计遗留在加速器机房);2011年剂量在10~20 mSv的5例中3例为介入治疗医师,另2例为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PET/CT)工作人员。在剂量超过20 mSv的人员中,2010年有1例,在放疗科(剂量异常原因不明);2011年则有6例,4例为介入治疗医师,1例为PET/CT工作人员,还有1例放疗科技师受照剂量达到了534.205 mSv,经现场调查和临床观察最终确定为放射性责任事故。见表2。

2.4 剂量异常原因

经过调查发现,造成剂量异常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①剂量计佩戴不规范。部分放射工作人员在做介入治疗时经常把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还有个别工作人员把剂量计长期放在工作服中,有时遗忘在机房。②确实因工作原因,受到高剂量照射。有的医院介入医师少,工作量大;还有的医院个人防护设备老化。③操作不规范导致高剂量照射。④故意照射。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在监测到剂量异常的125人次中,认为可靠受照的只有54人次,占43.2%。其中非实际受照剂量异常的原因主要为剂量计佩戴在防护衣外,特别表现在介入治疗和核医学科。在实际受照的54人次中,介入治疗和核医学科的比例最高,分别占到40.7%和38.9%。放疗科剂量异常者主要来自伽玛刀的摆位人员以及加速器的维修人员。见表4。

3 讨论

我区开展个人剂量监测已有20多年,目前纳入监测的人员和工种逐年增加,监督管理制度日趋完善,但通过对2010—2011年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的调查分析,暴露出区内放射防护工作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工作强度大,接触射线时间长。近年来我区医疗单位放射介入治疗和核医学发展迅速。有的医院具有介入手术资质的人才紧张,一个医师每个监测周期(3个月)要完成近百台介入手术;有的医院设备老化,需要较大的曝光量才能得到较满意的图像;有的医院每天进行PET/CT检查的受检者多达20余人,这些均导致医护人员接受的辐射量增加。此外,有些医院放射治疗设备超负荷运转,增加了机器的故障率,使维修人员受照剂量增加。还有,PET/CT应用的核素18 F穿透力强,一般的铅衣难以达到防护目的[2],特别是18 F-FDG的合成过程中剂量很大。在2010—2011年实际受照剂量异常的54人中,有2人次为放疗科的维修工程师,14人次为18 F-FDG合成人员。

二是,部分放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不规范。在2010—2011年剂量异常的125人中,有63人次把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特别是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近距离接触射线时间较长,他们都想知道自己究竟受照剂量有多大,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得将剂量计挂在铅防护衣外面或边缘,认为这样做可以知道身体没有屏蔽部位的受照剂量。《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明确规定,对于工作中穿戴铅围裙的场合(如医院放射科),通常应藉佩戴在围裙里面躯干上的剂量计估算工作人员的实际有效剂量[1]。而铅防护衣对医用X射线的屏蔽效率一般在90%以上[3],因此对于上述放射介入治疗的操作人员,如果按要求正确佩戴剂量计,检测到的剂量会大大降低。

三是,个别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个人计量监测。部分工作人员存在认识误区,经过多年监测,个人剂量一直较低,就对检测结果产生怀疑,故意制造“虚假照射”;还有的工作人员将剂量计常放在工作服里,有时会遗忘在机房,导致剂量偏高;少数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时戴时不戴,还擅自佩戴其他人的剂量计,导致剂量异常,但查不到具体原因。

为了保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准确可靠,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安全,防止放射医疗事故的发生,在下阶段的工作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①加强法规宣传,定期进行防护知识培训,提高放射工作人员对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并正确使用和佩戴个人剂量计。②加强监督执法的力度,出现剂量异常及时通知个人及其单位,责其改善工作条件,改进防护措施;对故意照射者,除进行批评、教育外,严重者要进行处罚;对到期未交的剂量计要追溯原因,避免漏检。③逐步要求放射介入操作的工作人员在铅防护衣外另佩戴一个剂量计,以估算人体未被屏蔽部分的剂量。

在造成剂量异常的各种原因中,导致放射工作人员剂量异常的多数还是人为原因,所以只有在思想上真正重视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放射工作人员才能加强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一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这样才能真实反映出每个放射工作人员所受照射的剂量水平,达到我们的监测目的。

摘要:目的 对2010—2011年南京军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数据异常的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方法 采用个人剂量计,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1年期间,全区共计12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从事介入治疗工作的占57.6%,从事放射诊断工作的仅占2.4%。大部分异常剂量在5 mSv以下,且56.8%的剂量异常并非实际受照。导致剂量异常的原因主要有剂量计佩戴不规范(50.4%)、工作量大、接触射线时间长(37.6%),以及操作不规范(4.8%)等。结论 加强防护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关键词:个人剂量,剂量异常,分析

参考文献

[1]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2]刘建秦,杨龙,毛应华,等.南京军区PET/CT放射防护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2009,18(1):45-46.

3.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三

关键词:免疫;抗体;合格率;荆州区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09-0023-02

2012年3~6月份,荆州区畜牧兽医局组织、部署了全区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为切实掌握辖区内动物疫病流行状况和动物群体免疫水平,及时有针对性地落实防控措施。荆州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集中监测的方式,对规模化养殖场猪瘟、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等四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进行了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样品的来源

本次抗体监测主要是针对规模化、标准化的猪场和鸡场。疫苗均由被检场自主免疫,免疫的疫苗有选择政府免费提供的,也有在市场购买的。共检测6家猪场,送检猪血清195份;检测6家鸡场,送检鸡血清139份。

1.2 主要试剂

ELISA试剂盒由华中农业大学科前生物公司提供,试剂批号20120312;O型口蹄疫病毒抗原由兰州兽医研究所提供,试剂批号20111205;鸡新城疫、禽流感病毒抗原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试剂批号20110915。

1.3 检测方法

(1)猪瘟病毒抗体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通过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检测样品抗体是否合格,操作步骤参照说明书。

(2)O型口蹄疫病毒抗体检测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依据GB/T 18935-2003进行检测。

(3)鸡新城疫、禽流感病毒抗体检测采用血凝与血凝抑制试验,依据GB 16500-1996、GB/T 18936-2003进行检测。

2 结果与分析

2.1 猪瘟、口蹄疫抗体检测结果

通过酶标仪测定OD620 nm,整体送检的195份猪血清中OD620 nm小于0.35的有60份,OD620 nm等于或大于0.35的有135份,即猪瘟免疫合格样本135份,合格率69.2%。比较单个猪场猪瘟免疫效果,抗体合格率高的猪场群体抗体滴度整齐度较高;抗体合格率低的猪场群体抗体滴度整齐度较差。

由表1、表2可见,太湖某猪场共检测42份猪血清样本,其中OD620 nm大于0.35的有36份,猪瘟抗体合格率为85.7%;马山某猪场共检测34份猪血清样本,其中OD620 nm大于0.35的有17份,猪瘟抗体合格率为50.0%。从OD值来看,太湖某猪场不合格样品OD620 nm接近0.35(仅有一例相差较大),而马山某猪场不合格样品大都属于阴性样品。两家猪场都是年出栏2 000头以上的规模化猪场,不存在不免疫的情况,其猪瘟抗体检测结果差异大,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①猪场可能存在免疫抑制性的病原(如蓝耳病病毒、圆环病病毒),导致猪瘟抗体免疫不达标。②免疫操作不当或疫苗使用不规范(剂量不足或过高、疫苗保存不当、在药物保健时免疫等),从而导致某些批次的猪免疫效果不好。③疫苗渠道多元化,质量得不到保障。鉴于以上问题,建议养殖户根据本场的情况,规范操作程序、调整疫苗的种类或免疫程序、选择可信度高的疫苗。

口蹄疫免疫合格样本175份,合格率89.7%。相比农业部规定的免疫抗体合格率70%的标准,口蹄疫免疫效果好于猪瘟免疫效果。说明养殖户比较注重口蹄疫免疫。

2.2 新城疫、禽流感检测结果

根据检测结果,6个鸡场新城疫疫苗都免疫到位,检测抗体合格率100%。禽流感免疫合格率71.0%,各场之间差异较大。分析原因可能是禽流感病毒变异较快,毒株之间又不存在交叉免疫保护,疫苗保护效果不明显,从而导致养殖户有选择地免疫禽流感疫苗。这一因素在我们调查养殖户时也得到证实。

3 基层抗体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的问题

(1)养殖户参加抗体监测积极性不高,容易造成抗原浪费。

(2)很多畜禽场不会采血或采血不规范,导致部分血样有量不够、溶血、血脂高等现象,送检场没有完整的免疫记录,对不合格的样品无法追踪分析。

(3)集中监测能降低检测费用,但存在着检测时间与监测场免疫不同步的现象。

(4)由于监测经费不足,部分病种抗体检测方法落后。

(5)目前只开展了4种疫病抗体的监测,无法满足养殖户更多的需求。

3.2 建议

(1)整个春防工作接近尾声,但是从监测结果来看,猪瘟免疫需进一步加强。本次检测抗体不合格的规模化场应根据本场的情况进行重免,同时做好免疫记录,为下一次检测做好准备。

(2)对于不会采血的畜禽场,应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3)鉴于规模化场的检测结果,建议基层防疫员做好散养户的免疫和疫情监督,防止重大疫情发生。

4.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四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3—2014年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个人剂量实验室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单个监测周期监测数据超过1.25 m Sv,推算年剂量超过5 m Sv的放射从业人员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采用热释光法监测。规范个人剂量计佩戴位置,剂量计佩戴在放射从业人员的左胸部;穿戴铅围裙时, 剂量计佩戴在铅围裙内。规定监测周期为30~90 d,每年至少监测4次,测量结果扣除相关本底值。当季剂量超过1.25 m Sv时发放《职业外照射个人监测达到调查水平剂量核查登记表》,调查引起异常剂量的原因,判定是否属于真实照射。依据GBZ 128-2002 《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1]要求,当放射工作人员的年受照剂量达到并超过5 m Sv时,除应记录个人监测结果外,还应进一步进行调查。汇总登记表,对不同职业类别异常照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1.3监测仪器采用北京康科洛生产的RGD-3B型热释光剂量仪,TLD2000C型li F (Mg,Cu,P) 剂量片和2000B型退火炉。

1.4质量控制li F(Mg,Cu,P)剂量片每年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辐射安全所) 标定,制作标准曲线。2012年和2014年分别参加辐射安全所组织的全国个人剂量盲样比对,结果合格。

2结果

2.1基本情况2013— 2014年期间,南京地区共计发生10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2013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5 880人次,测得63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1.1 %;2014年参加个人剂量监测共6 920人次, 测得42人次剂量异常,占总监测人次的0.6 %。经进一步调查确认,真实受照剂量可靠的共有41人,占39.1%。

2.2职业分布从事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个人剂量异常人次最多,占48.5%;其次为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为21.9%。从事牙科放射学个人剂量异常人次最少,为1人次,见表1。

2.3剂量异常原因个人剂量异常原因居首位的是 “工作量大、防护差”,占33.3%,主要为介入放射学、核医学、移动式拍片机工作人员和工业探伤工作人员;居第2位的是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23.8%),这种情况主要为诊断放射学和工业探伤工作人员;第3位的是检测周期过长,占异常的18.1%。见表2。

2.4不同职业个人剂量异常的剂量分布从受照剂量范围来看,大部分人受照剂量在1.25~5.00 m Sv,共97人,占92.3%。受照剂量在5.1~10.0 m Sv有2人,占1.9%;异常原因为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内;受照剂量在10.1~20.00 m Sv有3人,占2.9%;其中2人剂量异常原因为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内,1人是因为床边操作, 没有防护。受照剂量大于1 000 m Sv有3人,超过仪器量程,均属于工业探伤人员;剂量异常原因为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

3讨论

通过对2013—2014年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的调查分析,暴露出南京市放射防护工作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工作量大,防护差。主要集中在介入放射学﹑ 核医学﹑诊断放射学和工业探伤工作人员,这与文献[2-5] 报道的结果一致。原因是: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操作距离近﹑时间长或不方便使用防护用品等。核医学工作人员在淋洗﹑分装﹑注射放射性核素及给患者摆位过程中需近距离操作,防护差引起剂量异常。诊断放射学工作人员是由于移动式拍片机无防护,工作量大引起剂量异常。工业探伤工作人员是由于在室外工作,没有防护引起剂量异常。2非正常照射。部分放射从业人员使用个人剂量计不规范,主要有剂量计遗留在工作场所内, 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不按期送回剂量计检测, 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等。除核医学工作人员外,其余各工种工作人员均有使用个人剂量计不规范的现象。将个人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内,部分人是工作上的疏忽,部分人则是故意而为,目的是想验证我们的剂量计是否能检测出来。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则是因为对个人剂量计佩戴的注意事项不够明确导致的。 检测周期过长则是个别工作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个人剂量监测,不及时送检所致。剂量计佩戴在铅防护衣外,主要是介入治疗的工作人员,由于近距离接触射线时间较长,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剂量计挂在铅防护衣或边缘,想了解非屏蔽部位的受照剂量。而铅防护衣对医用X射线的屏蔽效率一般在90%以上[7],因此上述人员如果按要求正确佩戴剂量计,检测到的剂量会大大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单位和个人对个人剂量监测管理工作和个人剂量监测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自我放射防护意识,并要求他们正确佩戴剂量计,按时送检;自觉佩戴个人防护用品;不把剂量计遗留工作场所内,不佩戴剂量计接受放射性检查;对介入放射学工作人员要求同时佩戴两个剂量计,一个在铅围裙里面,另一个在铅围裙外面衣领上[1],在不影响影像质量的前提下,缩短曝光时间,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核医学工作人员需提高操作熟练程度,减少作业时间及采用特制屏蔽设施,尽量减少受照剂量,还应及时对污染的设备去污和更换污染的防护用具[8]。医疗机构应增加介入放射诊疗项目和核医学科的经费投入,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工作量及轮班,减少射线接触时间,以降低受照剂量,必要时根据每周期的监测结果对相关人员采用轮岗制以缩短放射工作时间,最大限度地保障工作人员的健康。 诊断放射学移动式拍片机工作人员应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选择合适的操作位置,合理安排工作量。室外工业探伤人员要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选择一定的安全距离操作。

总之,加强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个人防护意识,保证数据真实可靠,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摘要:目的 对2013—2014年南京地区放射从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中数据异常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采取应对措施。方法 采用热释光法,对个人剂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计发现105人次个人剂量异常,其中从事诊断放射学工作的从业人员占48.6%(51/105),从事介入放射学的占21.9%(23/105)。多数异常剂量在5 m Sv以下,且60.9%的剂量异常并非实际受照。使用不规范剂量计者占56.2%;工作量大、防护差的占33.3%。结论 导致剂量异常的主要原因是防护差和使用剂量计不规范,应加强管理力度。

关键词:放射从业人员,个人剂量,剂量异常

参考文献

[1]GBZ 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S].

[2]黄丽华,徐利亚,林美榕,等.放射从业人员受照射剂量偏高原因及对策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3,12(1):23-24.

[3]荣曙,杨龙,陈乐如,等.2010—2011年南京军区放射从业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2,28(19):2341-2343.

[4]李鸿成,卢桂才,孔庆宇,等.2013年度宁夏地区放射从业人员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异常结果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15,35(2):142-143.

[5]刘小莲,曾锡慎,麦维基,等.2007—2010年广东省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异常原因的调查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11,20(4):420-421.

[6]鲍松滨,王宁,李玉凡.个人剂量监测中异常照射剂量调查与分析[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5,25(1):73-74.

[7]杨玉志,邱春冬,王鹏.铅防护服的性能检测与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1):114-115.

5.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五

关键词:γ射线,个人剂量监测,防护安全

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是保障从放人员辐射安全和健康的重要防护措施。我院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由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监测。现将2004年-2008年我院γ射线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材料与方法

用LiF (Mg、Cu、P, 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所生产) 粉末装于塑料软管内, 装入等效材料元件盒中。工作人员佩戴于左胸前, 每3个月收回1次, 委托监测单位监测, 测量仪器为RCD-3A、RCD-3B (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研究所生产) , 每次测量结果及时返回我单位。

1.2 结果

表1给出了近5年我院γ射线放射治疗工作人员个人受照剂量情况, 其中年最大值为2004年, 超过2mSv人数最多, 6人;2008年超过2mSv人数最少, 2人;没有年剂量达到和超过5mSv, 且人均年剂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3 讨论

6.通州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篇六

1 材料和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热释光剂量法, 测读及退火装置为FJ-427A1型热释光剂量仪、FJ-411B型热释光退火炉, 均为北京核仪器厂生产, 检测元件为经过全国比对合格的LiF (Mg、Cu、P) 玻璃管元件, 放射工作人员每人两支个人剂量计, 每年的个人剂量监测分6个周期, 每个周期为两个月。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期间佩戴剂量计于左胸前外上方, 按《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1]、《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2]的相关规定进行监测。

2 结果

2.1 个人剂量监测结果

保定市现有放射工作人员1 100多人, 分布于医用诊断X射线、核医学、放射治疗、工业探伤、密封源应用、核辐照、科研等领域。表1列出了2006~2010年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由表1可见, 我市2006~2010年监测人数逐年增加, 5年中所有监测数值均<50mSv年限期, 每一年<5mSv的人员为大多数, 占总监测人数的99.1%。人均年有效剂量均数为0.803mSv/a, 这远低于国家限值的十分之一, 没有一名放射工作人员的剂量连续5年平均每年超过20mSv, 这一结果表明, 我市放射工作人员所在的放射工作场所是安全的, 但是5年间有15名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在15~50 m Sv之间, 占5年监测总人数的0.45%, 这提示我们可能存在着防护及安全操作上的问题, 需引起重视。

2.2 不同工种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

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监测结果, 见表2。由表2可见, 在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计监测中, 以医用诊断X射线为主, 共2 472人次, 占监测总人数的73.9%, 各工种的年有效限期均在年限期的1/10以下, 其中以医用诊断X射线和核医学较高, 分别为0.832mSv/a、0.923 mSv/a, 由于医学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对集体年剂量当量最大, 核医学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最大, 所以仍是我们防护工作的重点。其他类工种主要是指接触料位仪, 密度计, 厚度计及核子秤等。工业用密封源, 由于源活度低, 工作人员接触时间短, 因此, 这类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最低。

3 讨论

综合以上结果分析, 绝大多数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在限值的1/10以内[3], 5年来人均年有效剂量保持较低水平, 说明放射卫生监督监测力度的加强、辐射及防护设备的不断改进、放射工作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增强等因素, 对降低职业性外照射剂量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4]。

从不同受照射类型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监测结果的比较来看, 医用X射线诊断和核医学工作场所及人员应成为我们防护的重点。核医学较其它类型相对较高, 这是由于保定市核医学科的建造年代较早, 污染区与非污染区界线不明, 工作人员同时受到内照射与外照射, 且与等效年操作量、工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安全操作的技能水平及表面污染等有关, 分装、淋洗人员更应是防护中的重点, 因此, 一定要操作规范、熟练, 及时清除表面污染。在医用诊断X射线工作人员0.832mSv/a的剂量值中, 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介入放射医学的贡献。介入放射医学因具有曝光条件大、时间长、床旁操作的特点, 成为放射防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进一步加强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计检测的意识。由于大部分工作人员的年有效剂量低于5mSv/a, 出现了一定的麻痹思想, 认为没有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必要性, 因此, 我们要加强《职业病防治法》、《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及《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进行放射防护知识及有关法规培训, 促使改变观念, 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个人剂量佩戴率, 更好地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第55号部长令.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S].

[2]GBZ128-2002.职业性外照射个人监测规范[S].

[3]胡爱英.我国个人剂量监测工作现状和展望[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4, 24 (4) :377-379.

上一篇:手机店显示屏广告语下一篇:天气气象谚语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