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入区项目服务工作流程

2024-09-09

杨凌示范区入区项目服务工作流程(精选4篇)

1.杨凌示范区入区项目服务工作流程 篇一

项目入区汇报材料主要内容

一、项目概况及投资各方分析

1、项目主体;

2、投资方基本情况(包括投资方的主营业务,近三年的盈利状况,是否为上市公司,是否为世界500强排名或行业领先,科技类企业可重点介绍投资方的科技研发力量,以及是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等内容);

3、项目投资情况:总额、分期投资、注册资金

4、项目用地情况:拟占地面积、拟建规模

5、项目建设内容与建设目标

二、项目(入区后)建设和产品情况分析

1、产品及技术特点;

2、产品应用领域;

3、产品市场前景(或市场占有量,竞争对手情况);

4、扩大再生产及原产地;

5、研发与生产比例;

6、在产业链上地位与作用

三、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基本建设项目(主要建筑说明)

2、规划用地情况

3、建设平面图(初步设计示意图)

四、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1、项目总投资估算

2、项目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

3、项目资金分期到位时间

五、项目经济效益及风险分析

1、市场风险分析;

2、产量及产值预测;

3、税收测算;

4、远期效益预测(投资回收期);

5、风险预测

六、环境影响分析

1、设备及工艺流程;

2、环保部门意见;

3、环评工作计划

七、基础设施及能源用量情况分析

1、基本要求: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能源用量情况;

2、对周围环境有无特殊要求

八、项目入区计划及建设计划

1、公司设立计划配合部门;

2、地址变更计划配合部门;

3、土地合同及规划方案配合部门;

4、开工时间配合部门;

5、竣工时间配合部门;

6、投产时间配合部门。

九、项目方需求

1、项目方用地需求

2、项目方税收政策扶持或资金补贴申请等需求

3、项目方公租房、人才引进等其他方面的需求年9月16日2011

2.杨凌示范区入区项目服务工作流程 篇二

关键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度,纬度

一、从经度角度看苏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本条件

(一)从地理位置看:

苏州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之滨,江苏省第二大城市,也是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共辖5个县级市和7个区。同时也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现有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平江路与山塘街入选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可以说,苏州的历史底蕴和文化资源在全省全国都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优势。

(二)从主要建设情况看: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日益完善。市和县(区)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科技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先后建成。全市共有县(区)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公共文化馆10个;市及县(区)级博物馆、纪念馆42个,美术馆11个。镇、村级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逐渐增强。全市每年开展各类公益性惠民展演展示活动3万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累计突破5000万人次。从2005年起,逐步实现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统一配送和通借通还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总分馆108个,基本实现15分钟免费文化圈。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措施日趋健全。各级政府不断提高认识,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中心工作。“十一五”期间,我市公共文化财政年均增长幅度超过18%。根据《姑苏人才计划》,进一步培养、引进文化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重点人才。

(三)从呈现亮点来看: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苏州紧抓列为江苏省唯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时机,着力建立城乡一体政策体系,公益性文化设施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全覆盖。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254.55万平方米,人均公益性文化设施面积0.14平方米,达到国内同类城市先进水平。

——打造具有苏州城市特色的文化惠民活动品牌。近年来,苏州市级层面成功承办两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和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六届苏州阅读节等一批品牌节庆活动;各市(县)、区围绕“江河湖海”形成了诸如“长江文化艺术节”、“江南文化节”、“郑和航海节”等一批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受到城乡群众好评。

——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注重制度设计研究。2005年在文化部首届创新奖评选中,我市《昆曲遗产保护、继承、弘扬工程》获唯一特等奖;随后的两届创新奖、张家港市的《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吴江市的《区域文化联动》两个项目连续获奖。苏州总分馆制以全国首创“动态资产权”、“孵化式培训”、“扁平结构”做法,被国内图书馆专家教授称为“苏州模式”,并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服务奖”。

二、从纬度角度看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情况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苏州“三区三城”建设定位,坚持科学发展,突出转型主线,落实惠民政策,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使苏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并力争向国际同类先进城市看齐。

(二)主要矛盾和问题

——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但管理力度有待增强,特别是基层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发挥比较局限,公共文化服务的活力还不够。

——我市文艺创作在全国摘金夺银,但贴近城乡居民生活、符合居民自娱自乐需要的优秀原创群文作品数量还不够多,质量害不够高。

——我市文化产业加快崛起,但与先进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文化产业对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还不充分。

——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经过不断努力正在逐步改善,但总体上结构失衡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主要措施

一是统筹实施“四大系列”品牌文化惠民活动,拓宽文化“三送”、“四进”渠道,提升活动质效。力争年均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动达3万次、惠及农村及社区群众3000万人次。二是做亮做强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等重大品牌文化活动,打造传承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三是各县(市)、区按“一市(区)一品”或“一市(区)多品”的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当地特色文化品牌。

(四)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保障

3.杨凌示范区入区项目服务工作流程 篇三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郑州市

一、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战略意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大局工作,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将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四项重点工作之一。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国家要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更需要用文化来凝聚全体国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和谐文化、和谐精神教育、引导、鼓舞国人自觉地、齐心协力地为实现富民强国出力。因此,不断深入研究探索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二、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进展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完善了创建过程管理各项措施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为加强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业务单位主管和各县(市、区)政府行政正职为成员的郑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兼任,副主任由市财政局副局长石歆、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吴玉琦兼任。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活动组、后勤保障组和课题研究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管和实施全市创建工作。办公室人员是从宣传部、文广新局、财政局、社科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加强了示范区创建的专业人才力量。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创建办公室;二是建立了完善的工作机制。为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任务分解细化到各具体创建单位,由市长与各县(市、区)政府和各业务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创建工作督导通报制度,要求各创建单位每月向市创建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度,市创建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创建单位督查指导创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好的做法进行通报表扬,供其他单位借鉴学习,以保证各项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三是建立了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郑州市市本级连续五年每年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免费开放补贴和组织公共文化活动等。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300万元—1000万元不等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常运转,保证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在保证政府投入不少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赞助等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加大审计和监督,提高公共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规划先行,制订了“一个规划、两个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根据《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部)》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制定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和《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方案》,并以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文件下发。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参照制定了各自的创建规划、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了全市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创建期限、步骤等关键要素。目前,全市各项创建工作都在按照创建规划有条不紊地展开。我市创建规划的创新点是突出河南特色,郑州市特点,充分利用河南省、郑州市的文化资源优势,目标明确,抓手具体,操作性强,易于实施。

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进展顺利,课题研究已形成初步成果。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依托郑州大学成立课题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共有6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涉及文化产业、公共管理、历史、中文、新闻等学科。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调查与分析”、“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群众文化需求形态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 城乡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及量化指标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等课题,展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研究报告5万多字,内容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文化需求调查报告。结合问卷调查和座谈资料,主要分析了基层民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情况、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情况、宗教活动、传统文化价值的遵从情况、民众对文化活动的满意度评价等内容;第二部分是总体评价。主要从思想认识、文化投入、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管理体制、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分析了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三部分是群众文化需求的基本理论。结合文化的内涵提出了群众文化需求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需求层面、制度文化需求层面、行为文化需求层面和思想文化需求层面;第四部分是民众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内容包括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关系、影响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主要因素、健全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基本文化权益量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文化权益内容量化指标框架、基本文化权益实现现状分析、基本文化权益实现途径探索等;第六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内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界定、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議。

(三)強化宣传动员,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我们及时召开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动员大会,安排部署创建任务,会议下发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省市领导和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宣传部部长、财政局局长、文广新局局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郑东新区、新郑综合保税区(航空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参加会议。会上,省、市主要领导发表了讲话,对全市的示范区创建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会上,郑州市市政府还与县(市、区)政府和创建成员单位签订了创建工作目标责任书。为加强对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我们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哲为组长,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为副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宣传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充分利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中原网、中原手机报等市属新闻媒体,积极协调和动员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采取设置专栏、编发创建工作简报、组织评论文章、以及依托动员会、骨干培训会、宣传橱窗、公益广告及户外大型LCD等形式,广泛开展我市示范区创建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重要活动,宣传示范区创建的各项工作要求,宣传创建工作的先进典型、推进情况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和公众知晓率。

(四)强化公共文化重点工作,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一是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实现基本覆盖。为推动郑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区文化部门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我们积极做工作,争取上级和本级财政支持,搭建和完善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平台,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2008年,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2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六县(市)和六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1939个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有力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

二是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大力推进。我们按照文化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立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市已建成1921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2012年,市政府又将新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列入了为民办十大实事项目,建成后,每个给予5万元以上的奖补。2012年年底实现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三是公益性文化设施对社会公众实现免费开放,零门槛进入。严格执行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了郑州市财政局、文广新局《关于推进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已于2011年底前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上网服务时间每周不少于42小时,不断提升免费开放的内容与质量,实现均等普惠、高效优质的免费服务,建立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

四是农民工文化建设全面铺开。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在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切实提高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年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全市群艺馆、文化馆设立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室。全市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还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由省市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定期在市内各大广场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夜场电影放映等,供农民工免费欣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

五是针对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培训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近几年,我们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外,还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针对基层的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培训与辅导。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郑州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培训千名文艺骨干队伍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每年投入培训资金100万元,四年来共培训基层文化骨干5000多人次,有力的加强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此外,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多年来每年举办3次以上免费培训班,每班40-60人,每期3-5天,请省、市有关专家授课,对全市基层文化干部进行轮训,提高了学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县、市(区)文化馆常年坚持举办免费培训班,聘请省、市、县(区)知名教师执教,对以青少年为主的社会学员进行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等培训。市群艺馆、县(区)文化馆的专业干部,还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现场,对农村、社区、企业、部队、学校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辅导,为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郑州市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绩,但与国家制定的创建目标体系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还不够固定;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中来;农村文化设施比较陈旧,活动内容比较单调,组织活动质量不够高,设施利用率还比较低;全市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比较缺乏等方面。

下一步,郑州市将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的实现:一是抓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全面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三是合理使用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人员和资金保障力度;四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制度,强化对创建示范区过程的监管;五是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全面推动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高福安 刘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传播,2011(06)

[2]王松霞 倪晓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总分馆建设回顾与展望[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09)

[3]崔为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N].河南文化网,2010(05)

4.杨凌示范区入区项目服务工作流程 篇四

【发布日期】1993-03-08 【生效日期】1993-03-0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海口保税区入区企业、项目审核及工商登记管理暂行办法

(1993年3月8日海口市人民政府发布)

第一条 第一条 为做好海口保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入区企业、项目审核及工商登记管理工作,根据《海南省海口保税区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保税区发展对外贸易、转口贸易、过境贸易、易货贸易、保税仓储、仓储加工和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高附加值的出口加工业,以及与上述各项业务相关的运输、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劳务、商品展示等行业。

第三条 第三条 对保税区企业、项目进行入区审核,实行工商登记制。

第四条 第四条 保税区企业必须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注册资本应在五百万元人民币或一百万美元以上。

第五条 第五条 在保税区投资的项目,必须符合保税区规划和产业政策,其中工业产品出口创汇增值率不低于百分之十五。

第六条 第六条 投资总额在两亿元人民币或三仟万美元以下的项目由保税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管委会)审核;投资总额在两亿元人民币或三仟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七条 第七条 投资者申请设立企业,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向管委会提交设立企业申请书并提供有关材料(见附件一),管委会自收到合格、齐备的材料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给予审核答复。符合条件者,内资企业颁发保税区企业登记证书(以下简称登记证书);外资企业颁发外资企业批准证书(以下简称批准证书)。

(二)凭登记证书或批准证书并持有关材料(见附件二)向保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注册登记,领取营业执照。

投资者自收到登记证书或批准证书之日起,须在三十日内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手续,领取营业执照。

保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收到登记证书或批准证书及齐备的材料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颁发营业执照。

第八条 第八条 保税区企业,自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六个月内未开展实质性投资业务活动的,保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有权注销登记,收回营业执照。

第九条 第九条 保税区内生产性企业自生产之日起,贸易性企业自登记注册之日起,两年内,年平均创汇额分别达不到五十万美元或一百万美元的,保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有权注销登记,收回营业执照。

第十条 第十条 保税区内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者,须经管委会审核许可,由保税区工商行政管理局办理变更手续:

(一)调整、转让投资股本;

(二)变更住所、营业场所;

(三)变更生产经营项目;

(四)变更名称;

(五)变更法定代表人。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投资者申请投资项目,应向管委会提交投资项目申请书并提供有关材料(见附件一),管委会自收到合格、齐备的材料之日起十个工作日内给予审核答复。符合条件者,颁发保税区投资项目批准证书。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本办法由海口市人民政府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附件:

1、入区企业、项目审核必备材料;

2、入区企业工商登记必备材料。

附件一: 入区企业、项目审核必备材料

(一)内资企业(含个人投资者)

1、企业章程;

2、资信证明;

3、申请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和法定代表人委托书;个人投资者提供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4、填交保税区内资企业登记表。

(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1、企业章程;

2、外商投资者所在国合法的开业证明,个人投资者提交所在国(地区)身份证明复印件;

3、董事会名单及总经理聘书;

4、外商投资者委托中国公民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应提交经公证的委托书;

5、填交保税区外商独资经营企业登记表。

(三)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

除提供

(二)有关材料外,还须提供如下材料;

1、中外合资经营或中外合作经营合同;

2、中方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3、董事会成员名单;

4、双方委派的总经理,由董事会出具委托书;

5、填交保税区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登记表。

(四)投资项目

1、项目建议书;

2、环保报告书(注明项目生产工艺流程、环保评估与三废处理);

3、项目申请人营业执照副本复印件;

4、填交保税区投资项目申请表。

附件二: 入区企业工商登记必备材料

1、登记证书或批准证书;

2、验资证明或资金担保;

3、入区企业往所证明(如未定、确定后补交)。

上一篇:七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下一篇:祝寿庆典程序的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