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2024-11-29

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11篇)

1.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一

西部地区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急需的`人才.西部独立学院肩负着为西部地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殊使命,应紧扣市场脉搏,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评价制度,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金卡工程英文刊名:CARDS WORLD年,卷(期):13(12)分类号:G64关键词:西部地区 独立学院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培养

2.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二

目前,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高等学校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等四种类型[1]。职业技术教育的兴起, 又形成了“技能教学型”这样一种高等教育模式。那么, 承担技能教学的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呢?又属于哪种类型?这是研究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时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

1 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学院的健康发展, 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指导思想不端正, 办学思路不明确, 重视眼前经济收益, 忽视学院办学保障与发展; (2)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规格要求与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3) 人才培养过程中, 存在着教育内容照搬母体学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结构性缺失或设置结构不合理、培养途径与教学方法、手段等单一、非教学培养途径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资料老化且匮乏、教学方式老化且封闭、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较少、师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2 架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核心——面向社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2]。新时期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服务方向决定了人才类型与培养目标。

独立学院通常具有区域特色, 因此应以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为主要服务方向, 根据地方经济、产业和技术结构的特征, 以及特殊的文化资源与氛围等规划学科建设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以保证所培养的人才真正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人才能力定位是确定办学目标的关键要素。

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不同于研究型大学, 其主要办学目标应该定位成教学型的大学, 围绕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定位所培养人才的能力, 以培养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为重点任务, 其它活动也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展开。

2.3 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的核心内容。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的主要特征体现在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等三个方面。知识结构应该具有基础知识宽厚、专门化方向精深的专业加特长的特征。能力结构应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素质结构则应让学生学会求知、做人、沟通、生存与自身发展等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更注重能力与素质的训练和培养, 而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必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与知识作为基础。

2.4 专业设置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当地方经济的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时, 独立学院应该能够及时地对专业结构与培养方向做出调整, 以保证人才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里应当指出, 由于人才培养是有周期的, 因而预测市场需求变化就成了独立学院决策层必须面临的问题 (可以通过对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来预测市场变化) 。另外, 完全被动地随市场变化也不是明智的选择, 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扩大专业设置的口径, 以保证专业设置变得相对稳定。

2.5 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环节。

在确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 要以职业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 以专门化为主, 系统化为辅, 强调专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了满足培养各种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需要, 课程体系构成形式往往组建成模块式结构。

2.6 追求特色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立足之本。

独立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必须强调特色, 追求特色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立足之本, 独立学院应该在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某些方面形成特色并创造出品牌。

3 以改革创新精神架构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

架构面向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需要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管理与质量检测、师资队伍建设、实验环节营造等多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3.1 优化专业设置, 确保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人才培养的因素是多维的, 如果说培养目标是纵向定位的话, 那么专业设置则是横向的定位, 二者是不可分的。专业设置体现了办学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的选择倾向。

3.2 改革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体系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是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体系。课程体系的设置, 至少应该考虑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按照培养目标, 合理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间的比例; (2) 建立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 (3) 建立有特色的立体化教材或编写适合独立学院教学的教材。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适应独立学院教学工作需要的教师队伍, 是独立学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独立学院, 应该组建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 且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措施可通过外引内培, 加强师资力量储蓄。外引是指充分引用母体学校的优秀教师, 聘用学术水平较深的退休教师, 从社会或其它高校引进高水平、实用型人才, 聘用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等措施。企业教师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最新的前沿技术及社会对工作人员素质的新要求, 通过他们的教学活动, 可以促进学校教师向“双师型”方向转化。内培是指对内部师资的培养, 主要包括提高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进行教学方法研究等。

3.4 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注重个性化培养。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 首先必须从招生方式上加以改进, 应该注重发现特长生, 并注重对他们的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培养有利于不同潜力、不同志向、不同能力学生的共同发展, 有利于发扬学生本身的个性。

3.5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施开放性办学

3.5.1 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鉴于独立学院的特点, 由于科研能力不是很强, 所以应该注重“学”与“产”的结合, 辅助以“研”。

3.5.2 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是指学校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企业按其发展要求, 预测未来人才需求, 向学校“下订单”, “订购”毕业生。独立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可以适度的引用“订单式”培养方式[5], 以确保学生的就业质量与数量。

3.6 建立培养质量的保障体系

独立学院应建立自我质量保证系统, 在学院内部成立专门的教育评估机构, 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施质量跟踪与质量保证。保障质量体系的相关工作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1) 独立学院在教与学的实践中, 可以采取学生评教、专家听课、及时反馈、奖励优秀等工作程序, 实施质量检测。 (2) 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的监督和信息反馈制度。通过实行听课制度, 了解课堂教学情况, 加强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建立完善的教学检查制度, 如教学准备检查, 期中教学检查和期末考试纪律检查等。 (3) 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 从各院系每个年级中选取1~2名优秀学生作为教学信息员, 定期向学校反馈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教学督导员制度以及定期组织学生对本学期所学课程作出评议等。 (4) 强化监督结果, 实施有奖有罚。

4 结论

独立学院是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 其办学定位应该是本科教育的一种补充。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必须紧密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和运行特点, 而且应该能够动态地适应变化的趋势;必须符合学生群体的能力和知识特征;必须与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特殊性结合起来, 体现各不同专业的专业特色, 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参考文献

[1]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10.

[2]龚怡祖.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3]戴林富, 游俊.创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 2006 (1) .

[4]游俊.构建独立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 2005 (6) .

3.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三

关键词 :独立学院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独立学院作为高校发展的一种补充形式,是提升我国“大众”教育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工商管理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说,开设的门槛较低,学生就业前景较好,大多数独立学院都开设有该专业。研究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有特色的独立学院具有重要意义。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独立学院的办学规模和社会影响力也在日趋扩大,但要想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下去,就必须要正视其办学的科学定位问题。根据独立学院的招生批次和生源质量来看,其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应该介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两者之间。独立学院学生在理论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方面、理论研究能力方面比普通本科生要差些,但实践综合能力方面又高于高职高专的学生。因此,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复合型人才。

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毕业生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其劣势在于知识的广度、理论体系的完整、研究能力等方面,而在上手快、解决常见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具有优势。独立学院与高职高专的区别属于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区别,在两者都重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前者更具综合性,培养素质更全面,发展后劲更足。因此,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应该是高层次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其培养方案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操作性,服务的着眼点要放到区域经济或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上。

二、国外值得借鉴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推行对我国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

它被看作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一个典范。“双元制”中的“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教育高校,其主要内容是:培养一名合格的实用人才,必须通过工厂、企业和职业学校两大系统的密切合作来进行。德国的高等教育机构引进‘双元制’的做法有三种模式:一是叠加式,即理论与实践培训相继进行;二是一体式模式,即理论和实践培训平等进行;三是交叉模式,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叉进行。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突出特点,一是将学习同生产紧密结合;二是有企业的广泛参与;三是各类教育形式互通;四是培训与考核相分离,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二)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英国为培养企业适用的工程技术人才,许多学校实行了“工读交替制”的合作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方法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此外,英国还实行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培养方式。

(三)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学习借鉴和消化吸收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结果。教学工厂将实际的工厂环境纳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便促进学生对理论教学的了解;工业与科研项目是教学工厂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实际环境里;“教学工厂”是学院制的,而不是企业培训制的,它是在现有的教育系统(包括理论课、辅导课、实验课及项目等)的基础上建立的。教学工厂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更完善及更有效的学习过程,鼓励及开发学生之群体精神及实际应用能力,确保有关的培训课程与工业界的需求挂钩,促进学校与工业界的联系。

(四)澳大利业的TAFE模式。TAFE是英文“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的简称,意思是“技术和继续教育”。该模式是一个面向职业资格准入,融合职业资格和职业教育,强调终身教育培训,充分体现以职业技能能力本位特点的职业培训模式,建立了“学校-工作-再学校-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体系。

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带有全面指导性的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依据。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针对该专业应用型、职业性人才的突出特征,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在该目标下确立课程组,整合课程,确定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

(二)建立适合独立学院特点的课程体系。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能力为中心,按照专业岗位的实际需要来选择教学内容,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在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建设的同时,要注重设置一些旨在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的新型课程,并增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可选择性。在工商管理专业平台下,针对学生的不同兴趣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如汽车营销、房地产营销、国际营销等,每个模块分设几门不同的专业方向课程,以真正达到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前期强化通识教育,后期突出能力和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年主要开设基础课,第三年主要開设专业课,第四年主要进行专业实训和毕业实习。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企业十分渴求具有工商管理知识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企业留给毕业生的适应性时间越来越短。这就要求营销人才的培养必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要求,建立符合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在总学时和总学分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各部分教学任务的学时,即适当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积极联系建立实习基地,扎实开展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即要求独立学院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的毕业实习真正落到实处。

(四)开展实验室模拟教学。实验室模拟教学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模拟营销环境,由学生扮演角色进行企业模拟运营管理的教学方式。实验室模拟教学必须在学生学完营销基础知识和相应专项营销知识后进行。实验室模拟教学主要运用工商管理模拟软件,通过软件模拟一个产业环境中多个企业的生产,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各个虚拟企业的营销小组,学生通过模拟软件,分析市场环境,制定营销策略,进行模拟对抗,充分体验从市场调查、竞争企业分析、营销战略制定到具体营销战术的决策过程,锻炼了学生的综合决策能力。

(五)建设多元化的师资队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应用经验的师资。独立学院由于成立时间不长,办学经费相对短缺,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许多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以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为主体,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比较完备,但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要想培养出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就必须要建设一支适应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特点的多元化的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不仅包括本校的专职教师,还包括校外的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以及实习单位的实践导师。

(六)创新教材体系,鼓励教师自编教材。要将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材的选用。教材建设应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体现因材施教,建设具有应用特色的、以应用分析与案例教学为主的工商管理应用型教材体系。另外,还要加强特色教材的编写,以体现办学特色,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企业现场调研或对企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工商管理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工商管理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独立学院应该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编写针对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的,强调实践和理论的应用的,符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专门教材。

四、结语

独立学院以其灵活的办学机制能使人才培养更好地贴近社会与市场需求。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为了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使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用人部门相结合、与生产管理实际相结合、与企业经营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实践,从而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潘志勇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4):21-22

[2]吴海良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20

[3]马晓芸,程云行独立学院“职场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文献综述[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3-114

[4]趙鑫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3(1):137

4.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四

就本科教学而言,无论是公办院校亦或是独立院校,无论是管理类专业甚至是非管理类专业,都将管理学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面向学生开设。我们必须承认,无论大学生将来是否能够走上管理岗位,管理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来说都非常重要。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学生学完这门课后普遍感觉“没什么用处”,而且仍然在以死记硬背复习资料的方式来应付考试,最终导致大一上学期学完的课程,到大一下学期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如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管理的基本知识,本文针对大连科技学院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

大连科技学院将管理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设置为48 学时。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社会工作、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会计学等八个专业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课,电子商务专业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课。课程选用教材为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管理学》,属于国家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由4-5 位教师分担教学任务,采用PPT 的方式进行授课,大都使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结课考核方法为闭卷考试,核分标准为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总评成绩。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开课时间较早,学生前导知识匮乏

大连科技学院的管理学课程面向大一新生,在大一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开设。此时的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前导知识中只有高中时的“语数外,史地生”,丝毫没有接触过类似管理学的这种抽象性、综合性的课程。因此,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不会听课,关注的重点只在“这个部分考试考不考?”甚至很多学生在学完了这门课后,仍然不知道到底学了什么,学的内容以后到底能用来干什么?

(二)班型过大,实施新型教学方法较吃力

在大一上学期,需要上管理学的专业达八个之多,其中仅会计学一个专业,每年招收新生班数都在10-15 个之多,这样一来,每个老师带的`教学班,最少包括2 个自然班(60-70 人左右),最多包括4 个自然班(120 人左右)。如此庞大的班型,如果要做到分组教学、案例展示非常困难。教师无奈之下,只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三)考核方式单一,教学效果无法真实体现

目前管理学的考核方式,仍然是闭卷考试。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对于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这部分,却无从考核。学生仍然是以高中时的复习方式来应对大学的考试。可想而知,学生的自助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并且,这种应试型考核,逐渐使管理学教学脱离了设立的初衷。

(四)缺乏实践环节,理论和实践脱节

为什么很多学生会觉得,管理学学完了没什么用呢?主要还是因为,理论课程缺乏配套的实践环节或实训课程作为支撑和辅助。本身管理类的理论就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上注意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只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明白,如何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课堂上没有过多的时间去讲解,结课后又没有配套的实训课程,学生自然就缺乏实践的应用能力。

三、管理学教学现状的改进方法

(一)缩小班型,提高授课质量

由于管理学属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先导课程,所以必须在大一时就要将本门课学完。但是,考虑到同时上这一门课的专业多、人数多的问题,可以将会计学专业的管理学课程与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学课程分别设置到大一的上下学期。这样做,可以使上下两个学期的上课班级数基本相同,每个老师最多只带2 个自然班,小班教学的效果自然要好于大班教学,而且教师对课堂的把控也可以更到位。

(二)增加考核手段,不以分数衡量结果

大连科技学院的管理学课程考核手段过于单一,试卷成绩占到了总评成绩的70%,这种考核手段,对于善于学习的学生来说,比较占优势,但是对于那些头脑比较灵活,但是缺乏脚踏实地学习精神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吃亏了。因此,可以降低试卷成绩的比重到30-40%,扩大能力测试的比重(30%-40%)。可以设置阶段性小论文、PPT 汇报、小组案例分析讨论等考核项目,一方面可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真正做到从多方面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

(三)增加实践教学比重,注重应用能力培养

正所谓“实践见真知”,说的是管理理论必须要以实践为基础,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因此,在管理学的课程改革中,必须增加实践课时,通过设置多样化的实践形式,使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在课堂中,可以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游戏教学的新方式,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管理学案例、企业相关资料的音频和视频、企业制度模板、企业常用报告模板等相关内容,扩大学生视角,让学生能够知道、理解、掌握企业实际操作中的必需工具。

在实训课时中,可以引进“企业模拟经营”软件,将所学的管理知识和理论进行实际的应用。也可以适当地把ERP 综合训练和创业模拟实训提前,让刚学完的管理学的学生,马上投入到这两个实训中,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结语

5.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五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

”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是普通高校优质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互相结合形成的本科层次的新机制、新模式高等教育机构,是高等院校办学机制创新与模式改革的一项重大突破。

2.2独立学院的特征

独立学院采用的是民办机制,其相应的特征决定了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然性。

办学特征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独立学院具有灵活自主的办学机制、民营化的办学模式,可以克服公办普通高校存在的一些弊端,而其依托名校办学带来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教育资源和良好的生源基础,又可以避免一些民办高校的薄弱环节,其对人才的培养应定位于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专业性应用型本科。

学生特征适合培养成应用型人才。

独立学院在招生时,所录取学生的分数介于普通本科与普通专科之间,因此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来说较差,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但这一类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并且思维活跃,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目标应定位在应用型人才上。

市场特征对应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了国内市场经济的繁荣,企业要提高竞争优势,产生管理效益就需要大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需各类管理人员达1000-1300万人,因而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庞大。

目前我国每年毕业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这个专业的就业形势非常乐观。

6.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六

摘要:《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培养掌握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管理人才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本文基于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的实证分析,指出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完善独立院校管理学教学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独立院校 管理学 能力培养 教学改革

0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因此,围绕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①已成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贯穿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的产物,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重要承担载体,可以说独立学院不仅是高校本科招生规模量上的增加,而且应该是人才培养上质的补充。但因为独立学院在办校条件上的先天资源短缺,独立学院更应该抓住有限的可用条件。《管理学原理》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及随着国外管理学前沿学科理论的快速发展,我国《管理学原理》教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机遇。独立院校管理学原理的教学现状

近年来,各高校普遍重视管理学的研究,在理论和解决实践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关于管理学教学的调查问卷,调查样本为2013~2014学年大一新生,有效问卷285份。

1.1 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不够具体。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能够与一本、二本院校区别开来。相对于一本、二本院校理论型人才的培养,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更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并没有脱离本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还没有认清教师和学生特点的情况下,一直没有具体形成体现独立学院培养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教学大纲。《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比较重视理论教学,投注于实践技能上的课时比重较少。再加之上课时间大都安排在大一,学生的理解力、注意力和社会实践经验都比较欠缺,和教师的配合度不高,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陷入“理论上不如本科生、技能上不如专科生”的尴尬境地。

1.2 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独立院校的发展历史时间较短,课程的讲授教师通常采用专兼职结合。而专职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比例高达60%以上,相对于有着较长发展历史的公办高校而言,学院缺少理论功底深厚、教学经验和管理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核心骨干教师。

1.3 教学内容没有统一标准。笔者基于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对教师所讲授内容与教材差异的大小进行了调查。调查意见反馈,希望教学内容应该与教材差异很大的比例只有7%,而大约64%建议教学内容多联系实际,对教学内容与教材差异的大小都可以接受,还有29%的学生希望教学内容应该与教材差异很小。

图1教学内容与教材差异

1.4 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调查问卷显示,90%以上的学生反对完全由教师讲授的讲课方法,希望在讲课过程中应该师生互动,加大案例教学比重,讲课方法更侧重于学生体验式教学,例如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到企业参观学习等。

1.5 考核方式重理论,轻能力。目前考核方式主要是笔试,比例为70%,主要考核管理理论的各知识点,重点考核的是学生记忆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其中记忆能力要求的比重达到36%。案例分析能力及分析思考能力为64%,对于学生如何把理论转换为工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尚欠缺,主要是对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平时作业等情况作为考核内容,比重为30%。通过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有18%的同学希望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希望比重能达到40%以上,只有5%左右的学生认为考核方式也可以采用学年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图2管理学现行评价方式 完善独立院校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管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明确了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这就要求独立学院要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点,让学生在掌握管理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到的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实现学校和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基于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2.1 编写符合独立学院教学目标的《管理学原理》课程建设。首先,选用教材要实践内容多一些。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编写《管理学原理》辅助资料。其次,要不断根据国内外管理学前沿知识的发展以及市场需要编写和更新《管理学原理》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等基础教学文件,为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2.2 建构结构合理的《管理学原理》师资队伍。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教师除了扎实的理论知识,更应具备较多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就要求:独立学院在引进教师的时候要引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作为学科带头人;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校要多提供给新教师理论提升和实践实训以及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和的机会;教师也可以不定期的走访企业,了解企业、行业的技术、经济、政策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定制科学合理的激励和监督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渠道。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只要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多渠道的教学渠道,培养学生以适应未来、适应社会的需要。①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课堂讨论、管理游戏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②实施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的选择要尽量选用真实案例,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地经历企业的管理事件和管理问题,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深化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具体情境和角色的扮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加强校企合作,每一学期组织学生两到三次到企业参加调研,也可以同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协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经营环境中进行教学实习。④利用网络上传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大纲、课后习题、案例库以及考试题库,使学生可以自主进行课外学习。学生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博、微信等渠道跟老师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4 改进现行的考试考核方式,建立基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评价体系。现行的考试、考核方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绝大多数学生平时不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应用,大都是考前突击。建议如下:《管理学原理》教学评价仍由两部分组成,即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但是平时成绩的比重提高为40%,平时成绩主要包括:课堂考核占1/2,包括课堂讨论、主题辩论、案例分析及形成分析报告等。其它考核占1/2,包括作业、小论文、企业调研报告等等;期末理论考核占6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和能力性考核,其中理论知识占40%,能力应用占60%。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意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好的测试学生的真实能力,把学生从考前突击式的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平时也注重灵活掌握知识和能力运用上来。结束语

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大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方向,在人才培养出现同质化现象的情况下,独立院校如何与其他民办高校或者是公办院校相竞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确立自己的办学特色是非常值得深思和考虑的。本文以《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探索独立学院基于能力培养的教改措施,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满足社会、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学院的办学质量和竞争力。

注释:

①葛兵.“四种能力”培养中的教学创新思考――以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为例[J].职业圈,2007(18):78-79。

参考文献:

7.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七

JIT思想最初在制造系统中的运用, 内涵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 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 也就是通过生产的计划和控制及库存的管理, 追求一种无库存, 或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准时生产方式 (Just In Time简称JIT) , 是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一种生产方式, 1973年以后, 这种方式对丰田公司渡过七十年代的第一次能源危机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之后, 引起其它国家生产企业的重视, 并逐渐在欧洲和美国的日资企业及当地企业中推行开来, 现在这一方式与源自日本的其它生产、流通方式一起被西方企业称为“日本化模式”, 其中, 日本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模式对欧美的物流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 JIT不仅作为一种生产方式, 也作为一种通用管理模式在物流、电子商务甚至教育等领域得到推行。其机理就在于改变原的从零件到组装再到总装然后面向市场销售的生产经营程序, 而反方向运行, 即从市场需求调查到装配到组装再到零件, 生产中后工序只在需要的时间到前工序领取所需的加工品;前工序中按照被领取的数量和品种进行生产。同时下达下一段时间的需求量, 这就是JIT的基本思想:适时、适量、适度生产。

在JIT系统的运行中, 产品装配环节相当于学生第四学年的毕业设计阶段, 而产品零件组装阶段则类同第二、三学年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培养学习阶段。第一学年可以类比为“零件”的“毛坯加工”阶段。从现有的教学模式看, 高等学校对学生都采取规范的顺向教学程序。即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 然后再完成最后的毕业设计 (社会实践) , 在相对稳定的经济情况下, 这种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科学性及合理性, 而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需求的不断调整, 加剧了部分大学毕业生所学与所用、所学与所能的矛盾, 使得这种培养模式造成无效的智力劳动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这也是学校的人才培养内容与社会的需要脱节的原因, 其具体表现:

一、第一学年安排的公共课缺乏针对性, 操作中也缺少与专业课有效衔接, 难以调动学生与教师两方的积极性。因为在这一阶段中, 学生主要学习公共课如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外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基础课程, 这些课程中除强化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课程以及通识性的课程外, 应该加强上位课程与下位课程的逻辑衔接。比如, 现在独立院校管理类专业都从大一开始就一刀切地开设了高等数学等基础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特别吃力, 而基础较好的学生觉得无法学以致用。象微积分课程, 在管理类专业中基本用不上, 因此形成了教师备课上课很卖力, 而学生却不买账, 考试成绩更是不尽人意。对学校而言, 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 无形中加大了教育成本投入。

二、在第二、三学年开始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教学中, 一些核心课设置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因各校教学思路和教学辅助实训条件的差异, 加上专业教师队伍中有行业从业背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短缺, 致使专业教学仍停留在纸上谈兵、坐而论道这一层面上, 与社会的实际需求有较大脱节。对一些教育资源充裕的高校在实施中, 教学计划本着边实施、边局部完善的原则, 根据师资力量的配置情况安排教学内容, 课程实施效果不错, 但是教学计划缺乏稳定性的, 教学内容的社会针对性略显不足, 教学效果不尽人意。

三、社会实践、毕业设计是两项综合性的考核内容, 应该建立在学生对本学科知识体系内容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实施的, 如果基础性的教学环节缺失, 势必影响第四学年的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当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在自己所学的专业, 社会需要的知识不多, 该掌握的知识却知之甚少的时候, 就无法整合学过的知识, 以往略显僵化的课程设置弊端就会凸显出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定位就是为社会输送高层次的职业人, 如果经过四年的学习, 学生无法适应社会的就业环境, 尽快进入职业角色, 就不能实现个体知识及技能与企业的需求的有效对接, 导致就业率降低, 大学教学恐怕也难辞其咎。所以, 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更新我们的教育思想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 也是独立学院实施应用型教育基本价值取向, 更是应对当前同类校际之间竞争加剧, 谋求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JIT思想的贯彻主要体现在“市场导向”的先进理念, 如采取“定单式”式培养等, 在方法论意义上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实际中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构建科学、系统、实用的课程链条, 着力加强各课程模块之间的逻辑衔接。这项工作应该从第一学年抓起,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独立学院教学中公共课程设置的研究是推动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个良好的契机, 在实际操作中更要注重实事求是, 切合学校学生的实际, 本着实用、管用、够用的原则, 结合各专业的特点, 大胆地整合课程, 适当增加学生通识课的权重, 减少逻辑衔接较差的课程。使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衔接, 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衔接, 整个教学内容与学生社会实践内容衔接, 如开设经济数学或管理数学课程。这样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可以大大减少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的人员、财力精力的投入。这相当于JIT理念中的装备阶段前置, 生产 (教学) 过程变主观的“推动式”为客观的“拉动式”, 这将有益于促进学校办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

二、让学生充分感知社会需求, 明确自我的职业定位, 找到自身的职业或学习的兴奋点。明确了自己将来职业定位方面, 可以使学生由过去的让他学变为学生要学。专业知识及理论, 专业技能培训要求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 改变纸上谈兵、坐而论道的教学模式, 把动手动脑结合起来。在JIT思想中, 流程化的组装阶段要渗透并行原理, 即最大限度地压缩各环节在衔接中的等待时间, 教学中就要把先学后做, 变为边学边做, 在做中找出差距和问题, 使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这方面一要加大教育资源的开发力度, 为学生的实训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二要强化教师的职业技能培养, 造就一批“双师”教师以满足学生的职业培训需要。

三、社会实践、毕业设计需体现复现学习, 不断深化课程内涵, 整合不同模块的知识, 形成系统化、柔性化的知识整体, 增加学生驾驭知识的能力, 增强其所学知识的社会应用性和岗位的实用性。第四学年对学生和学校都是至为关键的一年, 目前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 学生学校都极为关注, 但是对一蹴而就的思想必须来一次根本性的转变。学校对学生质量的关心应该着力体现在社会的信息反馈方面上, 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动向。这是JIT思想中倡导的市场导向, 顾客需求应该在此得到很好的体现。当前一些独立学院只注重“培”不注重“养”, 只注重“学”而不注重“术”。扭转这一倾向的唯一举措就是牢牢树立为学生终身负责任的意识, 此举虽然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一些教育成本投入, 但是对学校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尤其是学校的知名度、可信度、满意度的提高极为有利。结合当前独立学院的特点, 建立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 开办相应的职业证书班、岗位技能证书班仍然是贯彻服务于学生的最佳举措

独立学院的教学理念随着经济环境变化, 在实施过程中会有更多的先进科学思想的渗透。JIT理念在管理中的运用如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要做到这一理论的有效迁移, 并能够既可意会又能言传, 确实有一定难度。因为教育本身是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的高级智力活动, 在某种情况下艺术运用的成本可能大于技术。这是由于不同的教学主体对教育的内涵外延理解有所不同所致。不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永远是高校教育管理者乃至教师关注的焦点。相信JIT理念的运用会最终实现独立学院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此前提下, 学生的就业率也将不断提高, 而这些职场上的新军将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有用人才。

摘要: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高校和社会的普遍关注, 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关键。高等学校特别是独立学院, 人才培养口径决定必须通过教学改革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从人才培养的源头上逐步使学生就业压力得到缓解。本文就如何借鉴制造业中运用的JIT思想, 并将其迁移到高校独立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提出了可借鉴观点。探索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人才培养的科学方式, 通过按市场需求的“定单式”教学理念, 有效整合现有的高校教育资源,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益, 进而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 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需要的更紧密结合。

关键词:JIT模式,人才培养,课程改革,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韦恒.物流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8.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八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独立学院根据国家需要为前提、社会需求为导向、学院定位为关键的原则,制定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的艺术设计人才,在塑造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本文针对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课程结构设置、教师队伍建设等提出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目的在于研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艺术设计类人才的方法,探索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观念和实践能力,探索艺术设计教学、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只注重知识的定式思维,并没有提高到对知识的创新能力的要求。艺术设计教育思维与模式基本上沿用工艺美术教育的范式,教学模式采用“三段式”,即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三大块。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严重脱节,而且教学故步自封,脱离市场、脱离社会,学生获取的知识相对零散、不成体系,很难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进行综合性、系统化地设计。

针对艺术设计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我们探索教学、实验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要求实践走进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和实验;另一方面,要求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实验走出去,走进市场和社会,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1)实践走进课堂教学和实验。针对艺术设计专业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首先,精讲演示与实践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应在精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多媒体和视频演示,并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与练习,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创意物化时遇到的困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其次,设计案例的课堂讨论。在艺术设计基本理论讲授完毕,学生学会基本的绘图设计操作后,教师在提出具体要求的基础上向学生布置市场调查或设计选题,学生在完成后要提交调查报告或设计稿。最后,强调合作学习与合作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根据合作学习的理论,教师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合作设计”。在合作设计中,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互相帮助、互相监督,这样的教学效果远优于传统的课堂讲授。

(2)教学、实验走进市场和社会。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为教学与市场实践接轨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另外,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可指导学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市场资源进行调研,掌握市场需求与艺术设计的发展走向。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了解企业设计项目的实际运作情况,通过企业化运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课程结构设置的不完善,注重课程设置的交叉和整合

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决定着学科的发展方向,构建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塑造创新型人才最为重要的环节。为了适应学科日益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建立综合、系统的艺术设计教育课程体系迫在眉睫。近年来,我国许多院校已经意识到将设计与其他学科整合、交叉学习的重要价值,打破过去专业方向各自为阵的条块计划,共享课程资源,既为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横向资源,也为专业方向的深化教学创造纵向发展的空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1)建立特色鲜明系统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形成较宽的课程平台。艺术课程、人文课程、工科课程各占一定比例,使学生能够在较宽的课程面上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其次是专业课程设置应强调系统性、互通性,强调专业之间的融合渗透,便于学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相邻专业知识。

(2)增强课程内容的开放性、实践性。课程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教材是实现课程内容的基础。我们在课程教学目标上实行低年级课程以开发思维为主,教学内容开放活跃、跳跃度大,重在学习设计思维方法和创新知识能力;高年级课程则以科学性和市场结合为主,强调理论联系实践。在教学内容上确立以课题为主的设计教学模块,低年级设置小而多的课题,重在思维的训练与创新;高年级则可设置较大课题,重在挖掘设计的宽度和深度。

3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独立学院如果想培养具有创意意识的人才,就要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意识的设计人才。我国独立学院的艺术教师,虽然理论基础比较雄厚,相关的专业知识也非常的扎实,但是在具体的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的欠缺。因此,改革教师职能,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资源配置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改革教师传统职能,实现教与学的双重身份。在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改革中,推进教师通过不断学习加强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系统的建立和完善;鼓励和表扬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培训、参与社会项目的投标而获得实践经验。

(2)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利双赢的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可以把企业先进的设备、实践项目引入到課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师、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又为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学校教师与企业高级设计师之间可以建立一种双向的沟通,以弥补教师教学环境相对封闭、与社会脱节的局面,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

(3)搭建与国外先进艺术设计院校的合作桥梁,提高教师的整体国际化视野。欧美一些先进国家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较早,现在已进入一种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通过与这些院校的合作,可以借鉴、采纳其具有先进性、实验性、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艺术设计离不开创造,它是由设计的宗旨所决定的,艺术设计教育不仅要详尽地讲解艺术设计的原则、设计理论,更要将创造性的思维训练贯穿于设计教育的全过程之中。艺术设计教学如何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摆在学校和老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尊重艺术设计学科的规律,立足于自身的实际,以负责任的态度不停探索,“教”与“学”不断地互相促进,才能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新路子。参考文献:

[1] 史根东.创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N].光明日报,2000510.

[2] 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作者简介:吕娟霞(1973—),女,陕西周至人,兰州商学院长青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和艺术理论教学。

9.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九

李菊军

转眼之间,又一个月过去了,在这一个月中,我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学生主体、主动学习为基本理念,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人类生存的需求,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为基础,改革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与形式,改进课堂教学策略与评价标准,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积极探索并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以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依赖,学习效率低下的学习状态;改变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过于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状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参与性、合作性,把课堂自主权还给学生,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性地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现小结如下:

预学首先是教师的预学。“教师预学”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课标”,更关键的是要“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兴趣点,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的文本导读等。教师在“读学生的过程中”,为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打下基础。其次是学生的“预学”。即学生根据“教师预学”后形成的“预学案”进行自我学习的过程。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还不具备独立“预学”的能力,我们提倡“引领式预学”,即:学生主体预学与教师主导的有机结合。教师给予明确指导,提出“预学”的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新授课学习内容的大致框架,明确重点难点,激发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疑问,确保他们带着兴趣学习,带着问题学习,带着思考学习,带着目标学习,保证他们能以学习主人的身份进入课堂。预学包括:资料收集、自学生字词、概括主要内容、课文的重点问题、预学疑难提问等。如10月21日上午,我在上《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课时,我设计的预习内容包括:

1、自由读课文2-3遍,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记住文中的四个生词,并找出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

3、课文主要讲什么?

4、在成长的道路上,“我”遇到什么困难?我是怎样克服的?

5、“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

6、搜集一些名言,教学反思《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

7、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让学生用已学方法,去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因为学生预习得较充分,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上述的任务,但也有小部分学困生只能完成其中的3-4项。

“预学、导学、悟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导学。传统知识传授型容易导致教师教学的相对积极和学生学习的被动消极,忽视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是一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具体教学方法,即学生自觉主动地学,教师有效、恰当地指导和点拨。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每个学生的投入时间,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效率。课堂上学生要用主人的身份,以最佳的学习状态投入学习,要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科学安排好课堂上每一个学习时段,做到充分预习后,带着问题去上课,专心致志,调动自己全部的学习器官,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切实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学有“产出”。学生的学习结果,即产出(收获)。学习结果,指学生经过学习所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这是学习有效的核心指标。每节课后学生应该感觉得到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教师的导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独立掌握知识,不能包办学生开发各自的智能。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必须精力集中,全神贯注,一切围绕学习,一切为了学习;要让学生开动一切学习器官,积极投入学习活动;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要有主动合作的意识和行动。其次,教师要“导”好问题情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学习问题,通过情境引导,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在类似实际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第三,教师要“导”谐课堂节奏。当发现学生情绪低落、心情不佳时,老师的鼓励、幽默是改变学生心情最好的兴奋剂。当学生处于浮躁情绪时,老师的批评提醒就是最好的清醒剂。当预设的学习任务对学生没有困难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加快节奏;当学习任务过于困难时,老师应该调慢学习节奏,直至困难的解决。

10.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十

高职院校动漫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应用研究

文/罗启强

摘 要:从目前我国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结合从事一线教学的工作经验,阐述了对现在高校动漫专业发展状况的观点及想法。

关键词:动漫教育;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学校作为承担人才培养责任的教育机构,不得不深思一个问题:应该如何为我国的动漫产业输送优秀的动漫人才。现实的情况是,一方面动漫相关企业求贤若渴,苦于找不到人才;另一方面多数动漫专业的毕业生正为找工作而奔波。在笔者看来,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学校、教师、学生。学校应该提供一个怎么样的学习环境?教师应当如何教?学生应该怎么学?下面是本人的一些想法,愿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增进校企合作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培养人才就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和接受的产品才是合格的产品。同样,能够被市场接受,能被用人单位录用的人才,才是合格的人才。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市场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

1.以就业为导向

总能听到一些即将毕业的学生担忧:我能找到工作吗?造成这种还未毕业就已“失业”的境况,很多时候并非是学生学习不努力,没有学好,而是学生所学的知识企业中根本用不上,企业需要用的知识,学校又没有开设相应课程。学校的领导层在制订动漫专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当多去一些动漫企业、用人单位,实地考察情况,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制订什么样的培养方案。应当与市场接轨,实行“定单式”培养。

2.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动漫专业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占有很重要的比例。而要进行实践性教学环节,就需要学校大量经费的投入,进行实训场地安排,仪器设备购置等。这远比集中在教室上理论课的费用要高很多。这是学校实训场所缺失或不足的重要原因。然而,实践性教学环节跟不上,学生的技能只能停留在空洞的理论上。学校应该按生配置相应的实训场所、实训设备。

3.增进校企合作,创办校属企业

学生最终是要走进企业,参加工作的。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走上工作岗位,而不至于上岗时无所适从。最好的方法就是学校直接与企业对接。学生在学习完专业课程之后,安排到企业中去顶岗实习。这种实训,跟毕业后的工作是不同的。作为学生实训,企业能够容忍学生出现的错误,并会指导他下次如何避免再犯此种错误。而企业对员工犯错往往是不能容忍的,会施加惩处甚至解聘。所以,为了增强学生的`操作技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就应当促进与各动漫相关企业的合作。

二、以项目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是主导,是教学活动中的施教者,教师应当思考如何将自己所任教的课程教好。动漫好作品,创意是关键。这种创意来自创作者的灵感,灵感如何产生?任课老师的引导很关键。老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这种兴趣如何建立?我认为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以我所任教的《Flash二维动画制作》为例来阐述我的观点。《Flash二维动画制作》是我院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为学习三维动画制作打下了重要基础。在开学第一堂课上,我介绍了这门课的重要性,并播放了学生所创作的一些二维动画作品,告诉他们学完此课程,他们能够做得比这些更好。在教学中,每讲完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完成与知识点相对应的项目(作品)。每个项目大小不等,但需要学生协作完成,以此考查学生组合团队的能力。项目完成后,再对项目进行评价,由项目负责人阐述创作目的和创新点,最后由我进行点评。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对课程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学习方法不当,即使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可能还是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大学不像高中那样带有升学的压力,课程任务也不会很重。我认为,学生自身应该从以下几点入手:(1)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2)勤于思考,思考是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和解决问题的先导;(3)主动参与,让自己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角色。

我国动漫产业方兴未艾,动漫人才培养模式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如何培养优秀的动漫产业人才,让民族动漫走向世界,是每一个动漫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宋玲,漆成。关于高校动漫教育发展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5)。

11.独立院校人才管理创新模式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 法学专业 人才培养 实现方式

作为文科专业中的热门专业,法学专业受到各类院校的青睐。据统计,至2005年,全国开设法学专业的大学共434所。而据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法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年会上所公布的信息,全国已有600多个学校招收法学本科学生。但从目前大多数独立学院的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和方法来看,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针对性不强,缺少个性和专业特色,难以满足行业多样化、差异化的人才需求。为此,本文就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及其实现方式进行相关探讨。

一、独立学院应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所高校,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它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因此,高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其所设各专业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当然这关系到很多方面,但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对高校整个办学都起着决定性的指导作用。对于独立院校而言,这一定位的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准确与否将直接决定各专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而各专业的发展状况良好与否将最终决定独立学院能否健康持续发展。

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独立学院应进行人才需求的调研,关注社会对高等教育法学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对法学专业规格的要求,以此作为法学人才培养模式定位的依据。由于这些院校的法学专业办本科教育的历史较短,从其学科建设、师资力量、管理模式、教学水平、办学实力等方方面面的条件来看,此类院校很难培养出高层次的理论型法学人才。而社会的发展在客观上不仅需要理论型研究人才,更需要大量的从事实际工作的应用型实用人才,独立学院的办学条件通常能够满足这一类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需要。加之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向理论型、研究型大学靠拢,不愿培养应用型人才,独立院校的法学专业在培养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广阔天地将大有可为。

多元智力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语言与逻辑思维能力只是一方面,智力还包括节奏、空间、交流智力等,个体的差别主要不在于有没有某种智力,而在于不同智力因素在不同个体中组合的方式与比例。尽管非重点院校、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术研究能力方面稍有所欠缺,对学理论也不太感兴趣,但这些学生往往兴趣广泛,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适合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在师资条件方面所要求的主要是经验,对学历、职称等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师资力量较弱,理论教学水平不高的非重点本科院校而言,这无疑能够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综上,独立院校的应将法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于应用型法学人才的培养,将专业技能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以全面提高学生法律职业素养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力求走出一条与传统高等法学教育不同的新路。

二、目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一是课程缺乏先进性和前瞻性。需要补充大量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经济发展的最新情况。二是课程设置缺乏特色,课程安排大体和一本、二本法学专业相似,无法突出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的特色。

2、教学方式不科学

传统法学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体系,教师在这个体系中处于支配的地位。所以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重要知识点传递给学生或者说是灌输给学生。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直接后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抑制;二是学生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三是学生既无全面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不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市场需求存在相当的差距。

3、实践环节不规范,实践教学效果十分有限

从目前本科教学的实践环节看,认识实习、社会调查等巩固学生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动手实践或独立操作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综合性实践环节过少。加之受实习实践环节中实习实践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致使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大多十分有限。只安排参观、社会调查,内容安排缺乏系统性,学生难以得到专业教师的系统指导。对学生实习实践效果的考核也还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

4、在教材建设方面进展不大

绝大部分独立学院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沿用本科生所用教材,这些教材并非都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需要。应当严把教材审定关,成立由任课教师、专业教师和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材审定小组,从教材作者、新颖程度、出版社、获奖情况等方面全面评价选用教材。

5、缺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任教师

许多独立学院专职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等不够合理,其中老教师是来自母体高校及其他高校的退休教师(大部分担当学科带头人或督导,并不教课);中年教师奇缺;青年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本科生,既谈不上工作经验又无教学经验。独立学院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是重中之重。首先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青年教师大多是从校园到校园、从课堂到课堂,缺乏实践经历,讲授课程内容时缺少实践案例背景,只懂理论,不懂应用。

三、实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方式

我国近年新建各独立院校的法学专业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办学水平也基本相当,因此,在应用型法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方式方面,完全有着相互借鉴的可能。自1999年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被教育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独立学院,迄今为止已有十三年的光阴,故笔者通过借鉴兄弟院校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结合社会实际需求,作以下探讨。

1、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结合学院办学实际,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为培养适应社会、适应竞争、适应发展的实用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服务,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实用的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设置,拓宽基础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为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打下雄厚的理论基础。选择理论体系基本成熟、代表性强、覆盖面广的课程做为必修专业课程,如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课程;还要针对专业特点,适当设置一些技巧性、实用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素养。如模拟法庭、法律诊所、速录;鼓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2、改进与更新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进和更新原有传统教学方法,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转变,逐渐形成理论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和能力培养课教学等各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要,采用讲授、互动讨论、观看视频录像、案例教学、模拟法庭、课程作业、实习参观、网上交流与课后答疑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生动性、师生的互动性,启迪学生思维。

3、积极进行教学体系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教学体系上,应建立以基础理论知识考核为基础,以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型质量评价体系,使原来寓于教材、课堂的理论评价转向社会评价,从学生的校内考评转入注重学生的未来发展,关注学生的后劲。同时学院要紧密联系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训、实习环节中直接、广泛地接触社会,从而使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真正落到实处。

4、选用或编写体现本土特色的教材

建设具有应用特色的、以应用分析与案例教学为主的法学应用型教材体系,内容上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便于教师使用和学生学习,使其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作用。另外,还要加强特色教材的编写,以体现办学特色,尤其是实战型系列教材的建设方面,应该通过对市场调研或对社会课题的研究,结合我国国情与企事业单位的现状,组织有经验的专业教师编写法学专业实务教材、教学案例集等,以改变现有教材脱离实际、缺乏特色的弊病。

5、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专业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同时要具备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一方面要鼓励教师进修和培训,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计划地派出教师到人民法院挂职锻炼,参与课题研究;担任法学专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每学年要抽出一定时间走访企业,并编写社会实践案例。另一方面,可从社会上聘请相关单位内有实践经验的法官和律师担任兼职教师,或到学校进行定期讲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社会对法律人才的新要求。

(注:本文系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WLJY201008《独立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及其实现方式》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徐立清: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5(3).

[2] 杨小明: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3(2).

[3] 和飞:新建本科院校须科学定位[J].中国高等教育,2003(22).

上一篇:描写母亲的爱小学作文下一篇:润物细无声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