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共8篇)
1.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篇一
国企党建经验交流——三个“着力点”驱动企业创新创效
提纲
一、筑牢信仰之基,让责任在思想中生根发芽
1.是坚持思想引领,强化政治建设
2.是坚持模式管理,强化组织建设
3.是坚持强基固本,强化制度建设
4.是坚持从严治党,强化作风建设
二、引领垂范之风,让价值在规划中全面蔓延
1.是结合实际,深化“党建联建”
2.是人才强企,深化队伍建设
3.是引领示范,凝聚发展能量
三、突破守正之局,让高效在实践中创新创造
1.是平台创新,互联网+党建在掌上得以实现
2.是制度创新,党建+挂钩同步推进工作线条
3.是体系创新,党建+结对致力共建双提升
正文:
...公司按照党中央“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总要求这个主心骨,结合“责任、价值、高效”总定位这个分轴线,深刻理解、全面聚焦,抓细抓实,始终坚持细学、笃用、实干、深悟,紧抓三个“着力点”,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内部价值创造的驱动力,为公司的生产经营、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一、筑牢信仰之基,让责任在思想中生根发芽
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只有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才能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公司党委始终将党的建设工作作为极端重要的一项工作,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夯实团结奋进的思想根基。
1.是坚持思想引领,强化政治建设
公司党委始终坚持以理论武装头脑,特别是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全面开展后,党员领导干部自觉接受思想政治的洗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进行思想上的检视、政治上的省思,全年组织党委会、党委中心组、党委读书班学习共计...余次,课时...余课时,开展党课...余次,党员覆盖面100%,从而使理想信念的根基更加坚固,与党同心的情感更加深厚,听党指挥的行动更加有力。
2.是坚持模式管理,强化组织建设
鉴于党员流动性较大、工作场所不固定的特殊性,公司党委将“三同步、三融合”理念(新建项目和党支部同时策划、同时实施、同时任命、融入中心工作、融入企业文化、融入安全管理)结合到公司实际,制定《党支部管理办法》明确党支部、流动党支部或党小组成立的成熟条件,做到党的组织全覆盖。同时,加强党建工作检查指导和考核,重点构建基层党支部特色品牌,通过“党员突击队”、“党员流动服务站”等方式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推进支部品牌建设。
3.是坚持强基固本,强化制度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司坚持把责任层层压实,传导到支部、指导到支部、督查到支部、通报到支部、问责到支部,把支部建设规范化、基础化、程序化,确保规定动作不漏程序、不少环节、全面落实。对组织生活会、发展党员、民主评议党员等重要工作,细化“流程图”,制作“标准化工作手册”,让党支部能对照、用得上,结合电站服务党支部的工作特点,特别制作了《党员学习、工作记录本》,一本双用,把党建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细化《党员积分考核制度》全面调动党员积极带头作用,创先争优,做到党员同志争先锋。打破传统思维探索创新“三会一课”制度的固有模式,从“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从“会议室”转向“工作现场”,把现场休息时间与学习相结合,提升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度,提高党员学习参与度。主动延伸党建服务触角,用好反腐、教育、安全、法律、先进等主要内容,以“活动”促学,以“活动”促用,融入日常、延伸至一线,着力构建党员干部交流展示的新平台,实现党员与党支部“每月有约”,使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真正抓在日常、严在经常。
4.是坚持从严治党,强化作风建设
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发挥教育、预防、监督、惩戒职能,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道德防线。紧扣政治、组织、廉洁、群众、工作和生活“六项纪律”,巩固扩大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集团公司“5条禁令30不准”的成果。突出监督重点、深化效能监察。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内监督条例,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常态,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点监督工程招标、物资采购、工程签证、选人用人等廉政高风险点。
二、引领垂范之风,让价值在规划中全面蔓延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党的事情,关键在党员领导干部。公司发挥党建优势、融入中心,聚焦问题,狠抓落实,以“管理提升、拓展市场”为目标,不断增强党建工作价值创造力。
1.是结合实际,深化“党建联建”
结合公司实际,探索短期工程项目党员与项目属地、项目施工单位、项目业主方等开展“党建联建”工作。以联合组建党支部、党员临时参加属地党支部组织生活等手段,共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创先争优活动等,解决流动党员归属感和价值感问题,充分发挥地方、参建单位各自优势,率领党员干部全力以赴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困难,为推进项目工程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保障。
2.是人才强企,深化队伍建设
进一步完善和应用好综合业绩考核机制,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程序和各项管理要求,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把关作用,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考察识别干部。按照人尽其用、人岗相适的原则,以价值创造为导向,选拔工作经验丰富、现实表现优异、专业技术水平高超、群众认可度高的优秀干部。建立人才交流转岗机制,以多领域、多层次、多岗位的锻炼,促进工程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向项目管理、新能源开发、市场影响等领域双向流动,不断拓展选人用人渠道,完善后备干部发现、培养、选拔和管理的全链条机制。
3.是引领示范,凝聚发展能量
围绕工程建设、检修业务、安全生产、管理提升,积极探索公司转型发展之路。公司对内夯实内功,积极开展各种技能培训、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管理的研究,开展修旧利废、合理化建议等,挖掘职工创造潜力,破解技术难题,提高经济效益。在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扩展新能源建设的转型发展征程中,公司承担了百万新能源基地项目建设,全面实现“零死亡、零拖期”。对外拓展业务,除电力建设项目外,电站服务业在电力行业的专业领域内也名声鹊起,承接了...检修等项目,在可持续发展中,检修队伍已成为一个招牌。
三、突破守正之局,让高效在实践中创新创造
新时代下的国有企业必然要与时代前行,久久为功的努力还需加以创新的手段让工作得以事半功倍。公司党委着力加强党建管理创新,以强化纪律、突出成绩、注重实效、提升满意,让党员群众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公司急难险重的工作中去。
1.是平台创新,互联网+党建在掌上得以实现
项目工地多、党员分散、基层党建工作落实不够到位、力度不足等问题一直是公司的党建难题。但随着“互联网+”的思想深入,充分运用掌上E党建APP管理平台,制定党支部工作标准化手册、结合“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以及重点宣贯的精神,提升党建工作的融入和落地。该平台可以将学习教育、缴纳党费、民主评议、党务公开等融为一体,着力解决“三会一课”常态化要求执行监督难、党建信息化覆盖不全、党员积分、评价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党费缴纳不及时等党建管理的短板,创建了大数据时代的新党建品牌。通过聚焦需求、构筑桥梁,共谋发展,确保互联网+党建为公司党建工作提升了工作效率。
2.是制度创新,党建+挂钩同步推进工作线条
党支部按照公司转型特点进行重组,...设综合一、二党支部,按业务领域设工程管理党支部、电站服务党支部。通过重新修编《公司党委约谈办法》、《公司党支部目标管理考核细则》、《公司党支部书记考核评价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定性定量相结合,严格奖惩,切实做到行为有约束、任务有规定、信息有反馈、成果看得到、满意有提升。将各项党建管理任务建立达标台账,对照任务清单列出达标时间、责任人和取得成效,将务虚的党建工作转化为可以量化对比的指标,实实在在挂钩党员干部的绩效考核。
3.是体系创新,党建+结对致力共建双提升
公司与能发公司结成共建单位,党员示范岗、红色教育、...帮扶活动等多项活动都可联合协办,双方查缺补漏,策划、协调、组织有条不紊,深化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工建,推进双方党建工作相互促进。
当前,公司已逐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统筹时、度、效,着力打造标准化、智慧化、区域化、品牌化、制度化的特色“党建五化”,领导班子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狠抓品牌建设、注重标准化升级、助推成果转化,不断引导党员职工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企业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开拓创新的奋斗者。
2.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篇二
注重价值理念创新, 提升企业转型发展的引领力
多年来, 苏盐集团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提炼出“奋斗、奋进、奉公、奉献”的企业精神;2000年以来全面启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研究制定了《企业文化目标实施纲要》, 设计制作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手册》, 提炼了“诚信立足、诚信致远”的核心价值观, 实施了“铸魂、塑形、固本、强身”四大工程;2011年出台实施了《‘十二五’企业文化建设规划纲要》, 初步构建了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具有盐业自身特色的“一主多元”的战略导向型文化体系。经过15年的探索实践和扎实推进, 苏盐文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推动苏盐集团改革发展提供了文化力量。
今年以来, 面对国有企业和盐业体制“双重改革”的严峻挑战和集团出现巨大困难风险的严峻形势, 以童玉祥董事长为首的集团新班子临危受命, 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的指示精神, 坚持问题导向, 推进市场化改革, 突出效益中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10个多月来, 集团围绕重塑责任、重塑忠诚、重塑形象“三个重塑”的目标, 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苏盐文化建设上, 集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价值理念。集团新的目标愿景:到“十三五”末, 实现销售过百亿、利润超5亿, 把苏盐集团打造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有贡献, 令人向往、受人尊敬的现代企业集团;集团新的经营理念:忠于资本、智于创新、谋于风险、和于团队;集团新的管理理念:敬业、专业、忠诚、激情、创新;集团新的人才理念: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干成事的有位置;新的竞争理念:市场化、特色化、品牌化、信息化;新的服务理念:苏盐让您舒颜;新的励志理念:路虽远, 行将必至;事虽难, 做将必成。这些价值理念的创新, 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运用, 为推动集团深化改革、强化管理、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引领力。
注重实践路径创新, 增强企业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 以市场化为导向, 深化企业改革。盐业是国有传统的企业, 在长期食盐专营体制下, 一些干部职工养成了惯性的思维模式, 缺乏紧迫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 内部经营管理行政化色彩浓厚、效率效益低下等问题突出, 形成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传统文化氛围。今年以来, 为了应对盐业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转型发展, 集团通过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形势教育和建言献策活动, 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化改革, 打破干部身份上的“铁饭碗”、职务上的“铁交椅”和分配上的“大锅饭”。比如, 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 实施了食盐及非盐业务市场化改革, 划小了内部核算单元, 完善了内部核算体系, 建立了面向市场的生产、研发和营销机制, 推动了经营单位由专营主体向市场主体转型。比如, 深化市场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针对省委专项巡视提出的“中层干部配备过多过滥”的问题, 重新设计了业务流程、职能定位、人员配置、岗位设置, 实施全员竞争上岗, 市场化选聘市县盐业公司经营者, “去行政化”改革初见成效。集团管理的处级干部由去年底212人减少到171人, 减幅达19.34%。比如, 深化市场化考核评价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科学设计全面衡量干部德才素质和岗位匹配度的考核体系, 对全集团24家独立经营单位进行综合考核奖惩, 建立了优胜劣汰的“赛马”机制;对干部绩效工资进行动态考核、适时调整, 规范了干部履职支出标准, 取消了所有非市场化的福利支出。
苏盐生活家自创品牌系列新品展示
2015年5月28日, 苏盐集团参加江苏省属企业“坚定信念忠诚于党”主题朗诵会并获金奖
(二) 以精细化为导向, 强化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效, 应体现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上。今年以来, 集团一方面组织到上海、浙江、广东等行业先进单位学习管理文化创新的经验, 一方面通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以严实的态度、精细的标准, 建立了22项管控制度。同时, 以创新的经营理念和准确的市场定位, 运用“互联网+”理念和O2O现代商业模式, 改造提升传统连锁经营业务, 着力把苏盐生活家公司打造成为线下体验、线上消费互动融合的全渠道现代连锁经营模式, 发展成为专业的品牌整合商、渠道建设商、终端服务商, 力争2018年在香港上市。开展了应收账款、过期库存物资、劳务用工“三清理”工作, 清收应收款项2.91亿元, 过期库存物资1.12亿元, 清退劳务用工579人;狠抓成本费用控制, 采购成本、物流费用同比分别下降6100万元、3020万元, “三项费用”、“三公经费”同比分别下降9.98%、40.72%。
(三) 以特色化为导向, 强化品牌建设。集团制定了《品牌战略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5-2017) 》, 提炼“千年淮盐, 绿色安全”的品牌核心价值, “淮盐”品牌正以互联网、户外媒体等平台, 在省内省外、国内国外迅速得以传播。大力开发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新品, 相继引进了28个食盐新品, 研发了11个食盐新品, 推出了果蔬盐、洗涤盐等盐生活品, 实现了盐产品系列化、多样化。创新营销管理, 提升服务水平, 在淮安规划建设高端食盐研发中心, 在南京打造高起点、现代化的盐生活品生产基地, 培育“绿品优尚”、“Na生活”、“言物志”、“海慕霖”、“天赐缘”、“惠美家”等自创品牌, 努力走出一条特色化、品牌化、科技化的发展道路。以新品、精品引领消费需求, 大力拓展国外、省外市场, 加强现有客户的维护和潜在客户的开发。自主研发的“清真”系列食盐用, 荣获“首届江苏消费者最喜爱的绿色食品”称号, 并出口蒙古国、东南亚, 成功打入穆斯林人群集居国家和地区。今年10月中旬, 集团自创品牌和产品首次代表江苏赴英国参加欧洲品牌授权展, 成为该展会举办17年来中国首家、江苏省唯一一家参展企业, 吸引了众多欧洲厂商及品牌运营商的高度关注, 还与多家国际品牌运营商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注重平台载体创新, 汇聚企业转型发展的向心力
(一) 及时推出新型媒体。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工具, 在集团开通面向各级各领域各群体的微信群、微视频、微场景, 在内外网开设了《诚信·创新》论坛、《改革创新当先锋、转型发展做模范》、《弘扬清风正气、建设廉洁苏盐》等专栏, 充分发挥了现代媒介在舆论宣传和文化化人中的重要作用。恢复创办了解放战争时期创办的《江苏盐业》内刊, 使之成为引领企业改革发展的旗帜、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推动工作落实的工具、建设企业文化的载体、加强对外形象展示的名片, 受到行业内外一致好评。
(二) 大力选树先进典型。集团大力选树各类具有江苏盐业特点的先进典型, 坚持典型示范和警示教育相结合, 切实增强培育和践行企业文化的互动性。通过劳模先进代表座谈、先进事迹宣讲、展板巡回展览等方式广泛深入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建立健全培育选树宣传激励先进典型机制, 出台实施《关于加强改进先进典型选树工作的意见》, 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企业价值理念融入员工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 让每个员工都学有榜样、赶有目标。积极开展“寻找最美一线员工”活动, 深入挖掘和宣传员工中的最美人物、身边好人, 引导全体员工见贤思齐、择善而行, 涌现出了矢志纯碱行业、不懈奋斗追求的省属企业优秀共产党员王远, 忠贞爱情、不离不弃的道德标兵江苏好青年姜月祥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起到了“点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的效果。在《江苏盐业》开辟《最美好时光》专栏, 让集团全体干部职工, 特别是广大青年员工抒发创业创新创优中的甘苦及攻坚克难、建功立业的美好记忆。与此同时, 建立奖惩机制, 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通过典型示范和警示教育相结合, 改变原来单纯的说教模式,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 从而增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
(三) 开展活动提振士气。文体活动是企业文化建设最外在、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融会贯通的作用。近几年, 我们连续深入开展了“强化职业操守、提升文明素质、提高竞技水平”为主题的企业文化活动, 以质量、品牌、安全、营销、风险管控为重点的职能文化建设活动以及“管理效益年”、“质量管理提升年”活动, 应用“标准动作”全面推动企业价值理念的贯彻落实。还举办了青年论坛、产区首届职工运动会、青年歌手大赛、读书演讲、应对盐业体制改革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 充分展示了广大员工团结奋进、勇于开拓的精神风貌, 促进了各单位的交流融合, 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了条件。
3.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篇三
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社会化城市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城市管理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满足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增进居民的整体福利水平。城市化除了身份、空间涵义之外,还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涵义,特别是农民到市民的职业、行为和心理转换,都将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化城市管理就是要通过相对柔性、温和的渐进方式,逐渐改变新市民传统的与时代发展不符的生产、生活习惯,进而培育适应现代城市发展要求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化城市管理“化”要重于“管”。特别是要避免社会化城市管理异化成为政府推卸管理责任的理由,防止其成为少数企业谋取利益的场所,导致有“管”无“化”或重“管”轻“化”。值得指出的是,政府不仅要成为称职的城市管理者、执法者,还要善于做好城市管理领域的群众工作,在坚持依法行政的同时,创造性地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使每个身处城市的居民能够知晓城市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环境意识。
二是在动力支持上,社会化城市管理要在强化政府、市场和公众三者互动上寻求更大突破。社会化城市管理包括市场化、公众参与等内容,但又不局限于此。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化城市管理的实质是要建立起政府、市场、社会既分工合作、共同参与、各施所长,又良性互动的长效化运行机制。城市管理服务的承包企业在完成既定管理任务的同时,也自然成为城市管理问题的信息发现者和采集者,社会公众在参与城市管理的同时,也在逐渐养成符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行为习惯,无形中积累和改善了城市管理的社会资本。显然,推进社会化城市管理再上新台阶,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承包企业位处城市管理第一线的信息优势,构筑市场对政府的信息反馈机制,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社会公众的合理化建议,建立民意主导的城市管理互动机制,形成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多重合力。可见,社会化城市管理不应成为政府单纯减负过程,相反更应成为变相主动加压过程,特别是要强化城市末端管理问题的源头追溯机制建设,逐步将大量城市管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问题定位上,社会化城市管理要在统筹解决城市管理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类问题上寻求更大突破。社会化城市管理不仅代表了未来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同时也将伴随城市化进程而不断完善和发展。从发展的角度看,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不外乎历史遗留下来的老问题、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和城市长远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新问题以及三者之间相互交织衍生出的复合型城市管理问题。要保持社会化城市管理的强大生命力,就必须从历史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统筹兼顾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层面的问题,研究制定更加综合、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要把立足当前与瞻前顾后有机结合起来,争取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化解历史遗留问题,超前谋划和积极应对未来发展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惟有如此,社会化城市管理才不会论为一时的权宜之计。
(责任编辑:黄荔)
4.社会管理创新 着力破解四大难题 篇四
难题一:社会矛盾日益复杂 正确调处考验智慧
矛盾凸显,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用30多年时间实现的快速发展,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时间走完的发展历程,西方国家在不同时期渐次出现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在我国相对短得多的时间里集中表现出来。动态调处社会矛盾,既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也考验着各级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正视这些矛盾,想办法、解难题、促和谐。
难题二:利益主体日益多元 科学协调体现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也时有发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协调利益关系,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创新的一大课题。理性看待利益矛盾,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中正常存在的现象。“大众”与“小众”的利益协调,是社会发展的常态。
难题三:服务意识关系宗旨 关键在于尊重群众
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管理是服务的手段,服务是管理的最高境界。“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应该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难题四:大家事情大家来办 形成合力事关全局
群众力量和政府力量形成合力。扩大群众参与度,多种社会力量与政府形成社会管理合力的一项管理创新。
其新解是,社会管理需要创新与加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一点是根据我国国情所确立的。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都要坚定正确的方向与立场。要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就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通过健全的制度与机制予以保障。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就是要在观念上有个全新的认识,就是要在管理方法上提高能力,就是要有全局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是要让社会增添和谐的氛围。说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其新任务和新要求是,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围绕这8点意见开展工作,只有在不断创新和不断完善机制上下工夫,只有努力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与服务水平,那么就能化解多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就能增添人民群众对
社会管理的认同感,就能让社会管理造福社会,造福于人民,就能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克服我们共同面临的困难,就能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由此,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这个社会在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环境里前行,国家何不昌盛,人民何不感到幸福?
有限责任的社会意义
这原是一个经济概念,但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十分有价值
无论个人或群体的行为都会有不同方面的影响,对行为的评估的客观性准确性会影响持续性
恰如其分的认同和否定,有限度的承担会把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对社会的稳定性,持续性无疑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点带面,片面夸大的评价机制,脱责过责的极端思维放大了事实,违背了规律,也压缩了空间,抑制了活力,尤其是放大了风险
有限责任要求细化显化责权利,且有更好的可操作性,无疑是一个先进的模式,这对社会创造力的释放有积极意义
社会管理创新重在化解突出问题
《瞭望》: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任务是什么?
陈冀平:2011年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核心在于,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狠抓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深化平安建设,为庆祝建党90周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和2012年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其中一项重点工作是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为指导全国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
管理体系,并充分发挥对全国各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中央政法委、中央综治委专门召开了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推进会议,对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等作了认真的研究部署。
从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上看,主要强调积极推动全国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城市从实际出发,针对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创新社会管理理念,探索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理顺工作体制,健全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力争使各综合试点地区用一至两年时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系,为深入推进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基本原则主要有:坚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坚持依靠群众,服务民生;坚持固本强基,健全网络;坚持依法管理,规范建设;坚持综合治理,齐抓共管;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由于社会管理概念很大,内容很多,涉及社会建设方方面面。因此,在对综合试点地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的考虑上,侧重于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根据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综治工作会议精神,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创新社会服务管理模式,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社会建设,注重改善和保障民生,推进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模式等要求,同时,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特殊人群的服务管理、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基层基础建设、“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互联网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措施。
一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本地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的任期目标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体系,作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落实责任奖惩;成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综治部门组织协调,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政法各部门及纪检、组织、编制、发改委、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等有关部门参加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要求各省(区、市)加强对所辖全国综合试点地区工作的指导督导,组织协调综治委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作用,形成合力。要求中央综治委各成员单位根据本部门在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承担的职责任务,研究制定推进所承担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总体规划,积极参与对全国及全国综合试点地区相关工作的联系指导。
三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建立专兼职的社会管理队伍,大力加强和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社会治安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群防群治队伍,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管理与社会自治管理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管理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
四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充分发挥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全面覆盖、动态跟踪、联通共享、功能齐全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构建社会管理信息化平台,提高新形势下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
五是要求各地及各综合试点地区抓住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契机,对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实行立项管理,进行项目化建设。
多策并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瞭望》:还有哪些方面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
陈冀平:除了抓好社会管理创新工作,2011年,我们的工作还将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实施为契机,深入推进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突出加强行政调解,推动部门履行职能化解矛盾。
具体来看,包括全面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在决策前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稳定风险“双评估”,既看要不要干,又看能不能干,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建立健全征地拆迁、劳动纠纷、医疗纠纷、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产权、交通事故等领域的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排查调处工作,针对其中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研究,召开全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经验现场会交流经验,等等。
第二,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当前形势下,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多部门、多警种协同作战,深入开展集中打击行动,严厉打击、严密防范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两抢一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切实将严打精神贯穿于侦查破案、批捕起诉、审判执行等各个环节,依法严惩一批严重违法犯罪分子,形成对违法犯罪活动的强大震慑态势。继续深入开展全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行动,全年拟适时组织两次暗访督查。
另一方面,要本着标本兼治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从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等方面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消除产生治安乱点和突出治安问题的土壤和条件,大力加强基层党政组织,逐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措施,不断改进社会管理服务工作。
第三,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具体来说,加强乡镇(街道)综治委、办建设,配齐配强专职干部。
重点抓好村居(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综治工作站(室)建设,完善和规范乡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建设,发挥其基层服务管理平台的联动功能。□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一是提高人自身的综合素质;二是加强管理者为民服务的服务意识;三是强化对社会管理者权力的监督;四是形成人人参与和管理社会的机制
习近平强调,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人民的创造力量;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习近平强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发展阶段,群众工作会有不同的具体特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群众工作组织网络需要进一步健全。这就要求我们把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指出,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努力解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时时处处、切切实实关心群众生活,紧抓民生之本、解决民生之急、排除民生之忧,这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也是最根本的群众工作。
习近平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按照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的要求做好群众工作。要进一步突出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使那些适合基层工作、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留在基层,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使用。要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
习近平强调,做好群众工作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是否重视做群众工作,是否善于做群众工作,是衡量领导干部政治上是否合格、工作上是否称职、领导能力强不强的一个基本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
5.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篇五
来源:安全在线
作为我国首座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的年产原煤400万吨的现代化、特大型矿井,潞安集团常村煤矿是一座高瓦斯矿井。
多年来特别是2009年以来,该矿在潞安集团副总经理、常村煤矿矿长王观昌,潞安集团党委副书记、矿党委书记张丛林的团结带领下,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认真贯彻“装备、管理、培训”并重原则,不断创新安全管理理念、思路,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源头预防(Prevention)、过程控制(Control)、安全防护(Protection)、应急救援(Rescue)“PCPR”的安全管理体系,成功建成了全国首座新型安全防护体系示范矿井,有力推动了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
强化源头治理
消灭事故隐患
“安全永远是煤矿高于一切、压倒一切的工作,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绝对第一,安全制胜理念。”是1982年毕业于山东矿业学院、在煤矿井下一线摸爬滚打近30年的王观昌的口头禅。
常村煤矿始终把安全放在企业战略发展的首要位置,确立了全面推进安全发展的全新发展战略,提出了安全发展、高效发展、创新发展、永续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思路,注重超前防范,强化源头治理,消灭事故于萌芽状态。
——坚持不断创新安全理念,实现思想认识的本质安全
作为一座高瓦斯复杂地质条件矿井,常村矿坚持不断创新观念、解放思想,2009年该矿进一步提出了“抓好‘十个强化’,推进安全发展”的思路。一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第一的思想理念。二是进一步强化重大事故预防。三是进一步强化安全投入,提升矿井安全装备水平。四是进
一步强化安全质量标准化与岗位作业标准化建设。五是进一步强化现场的精细化管理,推进正规循环作业。六是进一步强化安全监察,打造精品安监队伍。七是进一步强化超前管理、超前预控、超前防范。八是进一步强化全员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九是进一步强化大安全管理格局建设。十是进一步强化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把好安全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煤矿安全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指明了全矿安全工作的前进方向,实现了由安全生产向安全发展的跨越。
——坚持狠抓安全素养技能提升,促进人的本质安全
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式、途径,坚持狠抓干部员工安全意识、安全责任、安全素养、安全技能培训,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人文化,干部员工的安全意识不断强化,安全素养得到稳步提升。
——全面加快自动化矿井建设,促进机电装备的本质安全
加大安全投入,对主井、副井提升控制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对中央主扇、西坡主扇进行改造,增设自动控制的防爆盖,提高了通风可靠性。引进安全、先进、高效的采掘装备,所有综采工作面全部实现电列自移,成功建成大采高工作面。井下所有通风局扇风机、双电源系统,井下水平胶带运输机,全部实现远程自动控制,安全运行可靠程度明显提升。
——加大隐患超前治理力度,促进作业环境的本质安全
一是坚持狠抓瓦斯的综合治理,做到了“四个强化”:
强化通风管理:局部通风机全部做到专用电源、专用开关、专用变压器、专用电话、专职风机看护工、专门记录台帐、专用断电报警装置“七专两闭锁”,并做到在线实时监控、每周定期切换,消灭了无计划停电停风事故与无风微风作业。
强化瓦斯抽采:建成永久瓦斯抽采泵站与完善的抽采系统,坚持多种抽采方式。今年将完成瓦斯钻孔50万米、抽采瓦斯1000万方、全矿抽采率40%的任务,实现瓦斯抽采的高标准达标。
强化监测监控:把瓦斯报警浓度从《规程》规定的1%降低20%,做到0.8%报警,前移瓦斯控制的关口;狠抓高素质的瓦斯检查员队伍、通风瓦斯监测监控系统、采掘机械机载式瓦斯闭锁系统建设,构建了高效、可靠的瓦斯监控防线。
强化瓦斯监管:提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就必须严格追查、严肃处理”的理念,完善瓦斯预警控制、责任追究、现场监管机制。在后溜机尾架间增设瓦斯探头,按照机头、机尾、错刀和正常推进四个阶段、四个速度割煤进行精细化管理,提升了工作面瓦斯管理水平;狠抓工作面试产、回撤等九个环节的现场瓦斯监管,做到变化环节、重点区域瓦斯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通过以上措施,常村矿瓦斯超限由原来的每年数百次降低到2009年的1次、今年1-4月份的零超限,消灭了瓦斯事故隐患。
二是坚持狠抓水灾的综合防治,健全了“四道防线”:
建立、完善了三维地震勘探、瞬变电磁勘探、超前物探、超前钻探“四道防线”,所有开拓掘进工作面坚持做到先探后掘、探掘一体;承压奥灰水水位、水压实现了实时自动监控。
三是坚持狠抓煤尘的综合治理,防尘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掘进面安装除尘风机,所有综采、掘进回风巷均安装水幕捕尘网与反冲式水质过滤器;S5轨道下山安装定时喷雾系统,井上下所有固定转载点都安装有自动喷雾并实现封闭控尘,使得全矿井粉尘得到了有效控制,检测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
四是坚持狠抓顶板管理工作,提升了矿井顶板管理水平。
建成完善的矿压在线监测系统网络。在掘进工作面成功开发临时支护逼帮板装置、高强高预应力让压支护系统,分别获得国家实用技术发明专利、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全面推行支护质量负责终身化,检测工器具配备和使用规范化、锚杆(索)预紧力、锚固力的矿、科、队三级巡查制度化管理,提高了掘进支护工程质量。在综采工作面研究开发了三角区小副架支护装置,实现巷口集中配夜、变频器自动控制,保证了支架乳化液质量。
五是狠抓精品矿井建设,提升了安全质量标准化水平。
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采、掘、开、安工程合格率始终保持100%,精品率90%以上;520大巷,S5、N3轨道上下山建成精品运输线,井底车
场、S5采区车场建成精品硐室。矿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实行赶超跨越,在潞安集团公司多次名列综合排名第一。
“通过狠抓源头治理,创造了本质安全的生产环境,消灭了事故隐患,杜绝了重大事故。”常村矿负责安全的分管矿长表示。
强化过程控制
实现有效监管
通过全面推行超前化、精细化、规范化、市场化管理,常村煤矿不断创新安全管理机制、方式,着力推进微观工艺控制和正规循环作业,坚持狠抓岗位标准化作业,不断规范员工作业行为,安全管理水平持续、快速提升,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明显加快。
——不断创新安全监管机制,促进管理过程的本质安全
一是积极推行“完善责任,落实责任,层次管理,追究责任”的安全管理模式。进一步细化、明确和落实各级安全责任制,把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科队、班组和岗位。实行严格管理、严格考核、严格追究,严格执行各级安全负责制、问责制。
仅2009年,全矿就有12名副队级以上管理人员由于安全管理不作为受到行政处分,46名员工由于行为不规范受到纪律处分。严格执行安全一票否决机制,凡没有实现安全目标的单位,一律否决单位及其党政负责人评先选优资格,强化了安全管理力度。
二是积极推行大超前、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对全矿采掘衔接、采区接替、水平接替,瓦斯抽采衔接、机电设备衔接,全矿安全生产作业计划、停产检修计划,全面实行大超前管理、网络化运行、精准化控制,增进了安全管理的超前性、主动性、有效性。
三是把内部市场化机制延伸到安全管理中。对业务科室查处的安全隐患、创建安全作业环境,作为核心工作量进行“有偿收购”;把基层队组以及员工的作业行为、隐患数量、工程质量、正规循环率、安全质量标准化、各类事故,按照安全:质量:工作量4:4:2的比例,进行“有偿收购”管理。从机制源头体现“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收入”,改变了重生产、轻安全的倾向。
四是积极推行“四级”巡查管理机制。结合“6S”管理,全面推行各级干部的“三走到”、“三必到”(“三走到”是新扩区、新采
区、新工作面走到,新条件、新工艺、新装备的现场走到,最远的地区走到;“三必到”是条件变化必到、存在重大隐患必到、问题最多和管理最差的单位必到)管理,完善矿、科、队、班组“四级”巡查机制,提高了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水平。
五是坚持推行红线管理机制。前移安全管理关口,凡是严重违章、重大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现场监管混乱的,一律立即实行停工、停产、停职“三停”管理。全面推进各级干部的安全管理“每日必做”管理,实现了安全管理的闭合运行、持续提升。
六是坚持狠抓大安全格局建设。坚持把整合煤矿、基本建设、地面生产、后勤服务、大成公司、常村社区纳入全矿安全管理范畴,积极构建以安全为中心的大管理格局,加强矿区后勤保障、交通治安、综合治理、疫情防控,提升了整体安全管理水平。
——坚持狠抓行为规范,促进作业行为的本质安全
一是狠抓员工安全技能培训。建成国家三级安全培训机构,强化职工的技能培训力度,全矿首席技师、优秀技师及初、中、高级工占到员工总数的70%以上,员工持证上岗合格率100%。
二是积极推进微观工艺控制和正规循环作业。深入推行机电设备点检制度,采掘生产工艺、工序精细化管理制度,现场定置、定位、定标管理制度,减少了事故影响,保证了安全生产;优化放煤与割煤工序,强化乳化液与泵站压力、支架和初撑力、工作面“三直一平”管理,2009年综采面没有发生一起顶板和瓦斯超限事故,实现了标准作业、规范施工、有序生产。
三是坚持狠抓行为控制,不断规范作业行为。坚持开展查思想、查现场、查行为、查措施、查执行和反麻痹松懈,反“三违”、反事故“五查三反”活动,对员工不规范行为的查纠进行量化考核,建立白牌、黄牌、红牌三牌转换机制,对红牌员工除加大力度考核外,并与互联保人、班长、跟班队长、队长、书记、业务保安科室的科长进行挂钩考核,根治了各种“三违”。
四是坚持狠抓临时工程、变化环节的安全管理。坚持做到超前预控、动态掌控、应急受控,实现了“四不”:反映问题不失真、信息传递不受阻、安全监管不失察、超前管理不失控,“五化”:监控超前化、管
理规范化、责任岗位化、操作标准化、落实现场化,做到正规作业标准化管理、非正规作业规范化管理。
强化系统提升
增强防护能力
在抓好重大事故源头防治、不断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常村矿还建立、完善了由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组成的井下安全防护“六大系统”,全面增强了矿井的安全防护能力。
——建立了完善可靠的监测监控系统
现场监测准确。全矿安装监控分站、各种传感器及设备500余台(套),实现了对各采、掘工作面、各巷道、各硐室,地面储装运、瓦斯泵站、主扇等关键部位的各种环境与重点设备工况参数的24小时不间断监测,特别是全矿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各转载点的瓦斯、CO浓度、温度、风速等指标的动态实时监控。
信息传输可靠。建成可靠、先进的井下千兆以太环网工业信息平台,完成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人员定位系统、35kv/6kv变电所、地面瓦斯泵站、西坡主扇电控系统、顶板离层在线监测等工控子系统的集成,实现了信息共享,并与集团公司联网,确保为全矿安全指挥、特别是应急救援指挥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
该系统还具有短信报警功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速度将各种报警信息自动发送到相关领导、责任人手机上,便于应急处理。
自动监控有效。矿调度中心站实现主副机热备,均有声、光报警功能,并可通过远动控制开关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故障闭锁以及其它必要的断电控制。
——建立了先进可靠的人员定位系统
采用重庆煤科院KJ251井下人员考勤定位系统,下井人员在安全帽上固定数据识别卡,该系统覆盖所有巷道和采掘工作面,地面安全指挥中心实时掌握井下各作业区域人员的分布情况。
——建立了先进实用的紧急避险系统
积极开展井下移动式救生舱、永久安全硐室的建设应用,为员工提供了安全生存空间,大大增强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在潞安集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2009年以来,常村煤矿学习借鉴南非、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等采矿业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根据《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试行)规定,按照一次设计、分布实施、逐步推广的思路,以北三采区为试点,积极开展了井下救生舱等安全设施的建设应用工作。
一是完成了移动救生舱的引进安装、调试投运。
采用陕西重生科技公司生产的JMAH-96/8 A型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具备抗爆、防水、防毒、防火、耐高温等多种功能,并配备有食物、水、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垃圾桶、急救箱、工具箱、使用说明书、自救指南等附属系统。该救生舱额定救援人数8人,在外部动力供应中断时可以支持96小时。
根据各采掘工作面的人员分布情况,常村矿在N3-8工作面放置两台可移动式救生舱,共四舱可容纳32人;在N3-3胶带顺槽掘进面放置两台可移动式救生舱,每舱容纳8人,共可容纳16人。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具有两级防护功能:一是事故发生后矿井压风、供电等系统未受损坏或仅局部故障,舱内人员可以依靠矿井原有的各种系统维持生存,并与外界保持联系。二是当事故较为严重时,与救生舱对接的矿井各种系统完全中断,舱内人员可以依靠救生舱的自身储备,维持96小时的生存时间。
二是完成了永久安全硐室的设计建设、安装调试。
考虑人员分布情况,在N3采区轨道上山与皮带上山之间建设了永久安全硐室,设计容纳80人左右,为附近零散作业人员应急救援之用。该安全硐室一次支护采用让压锚杆锚索+双钢筋托梁+金属网片+喷射混凝土联合支护、二次支护采用单层钢筋混凝土、三次支护采用钢筋混凝土壁后充填的多重支护设计,内部分为缓冲区、避难区、救护区和卫生区四个区域,缓冲区用以去除人员进入避难区带入的有毒有害气体;避难区是逃生人员的主要活动空间;救护区备有常用的救护器材和药品,可以进行急救;卫生区用以满足处理逃生人员生活垃圾的需求。配
备有空气循环系统、空气幕系统、通讯系统、电力系统、监控系统、医疗系统等。
永久安全硐室具有三级防护功能:就是在移动救生舱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人员还可以通过直通地面的垂直钻孔,直接获得地面的氧气、食品、饮水、药品、供电、通信等各种救助。此外,永久安全硐室还配备了隔离式氧呼吸器,该设备在有毒、有害气体、缺氧的灾害环境可以佩戴使用4个小时,满足井下作业人员在灾变情况下的逃生需要。
三是完成了救生舱等安全设施与其他系统的融合对接。
结合救生舱等安全设施的建设应用,对矿井原有的应急救援响应预案、特别是N3采区各基层队组应对各种灾害的应急响应机制等,进行了必要调整和进一步完善,组织完成了实战演练。
调整、完善避灾路线。根据救生舱和安全硐室的位置,考虑巷道长度及井下作业人员的分布地点、数量,重新规定了各工作面的避灾路线,并在所有巷道交叉处设置了明确的指示标志。
完成救生舱和安全硐室与原有供电、供水、压风、通信、监测监控等系统的对接。特别是在永久安全硐室,完成了与之配套的地面钻孔施工,动力、通信、压风、监测监控各种管线布置。
四是狠抓救生舱等安全设施的应用技术培训。
重点培训:先培训一批技术人员,全矿再以科队为单位,分批组织培训,最后完成全矿干部员工的培训。
全员培训:对所有井下作业人员进行全面集中教育培训,做到所有井下作业人员都熟知避灾路线和各种灾害的标示图标,了解救生舱、安全硐室的结构、功能、操作标准和操作程序。
专业培训:对井下移动救生舱与永久安全硐室的专业维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做到专业化维护管理。
五是完善救生舱等安全设施建设应用的制度、标准。
包括移动救生舱的检查验收、装车运输、安装调试、日常维护、物资更换、移动回撤,永久安全硐室的建设施工、安装调试、日常维护等制度,配备专业维护人员,强化资金物资保障,保证了移动救生舱与永久安全硐室始终处于可靠、完好的状态。
在北三成功试点的基础上,今年常村煤矿将在全矿建设避难硐室7个(其中包括避难能力为80—100人的永久避难硐室2个,避难能力为40人左右的临时避难硐室5个),引进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62台,全面推广井下救生舱与安全硐室建设应用工作。
——建立了完善的压风自救系统建立了完善可靠的压风系统,覆盖所有巷道、所有采掘地点,每50米安设一个三通。
——建立了完善的供水施救系统。建立了完善可靠的静压供水系统,覆盖所有巷道、所有采掘地点,每50米安设一个三通。
——建立了完善通信联络系统。目前常村煤矿井下有三套通讯系统,分别为安全生产调度电话通讯系统、无线小灵通通讯系统和应急救援紧急喊话通讯系统。调度电话通信系统和应急救援紧急喊话通讯系统具有群呼功能、直通和强拆、强插等功能,能在灾难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让现场人员与地面救灾指挥中心联系,有效组织井下人员自救,大大提高了矿井应急救援水平。
强化应急救援
实现快速施救
按照“加强应急救援建设,把牢最后一道防线”思路,常村煤矿健全完善了由矿井灾变计划和突发事件预案体系、组织保障、培训演练、快速响应、决策指挥、物资保障、急救保障组成的应急救援快速响应机制,全矿快速施救能力明显增强。
(一)矿井灾变计划和突发事件预案体系。常村煤矿每年都根据矿井采掘生产实际,认真编制矿井灾变计划;同时针对地面各种突发事件,制定了完备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对各种重大事件、群体事件,制定了完善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安全保障制度。矿井灾变作业计划、各种突发事件预案、安全保障制度,不仅明确规定了必须通知人员、应急响应程序、各种注意事项,而且完备成册、定置管理,大大提高了应急救援管理水平。
(二)应急救援组织保障体系。针对各类事故,常村煤矿一是成立了事故应急救援组织机构,根据事故类型、性质由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组长,全矿重大事故由矿长、书记担任组长,相关分管矿领导为副组长,相关业务科室、基层队组负责人为成员,实现统一决策、统一指挥,做到了指挥有力、协调到位、施救有效。二是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组织管理,特别是矿、科、队三级值班人员的管理,主要业务科室、一线生产队组党政负责人的管理,做到24小时不关手机,各种应急响应机制明确规定了到位人员、到位时间,提高了应对灾害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速度。
此外,还抽调安全素质高、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安全生产骨干,成立了兼职矿山救护队,并且做到配置专业化、管理军事化、组织标准化、技能正规化,增强了矿井应急救援的力量。
(三)应急救援培训演练体系。坚持狠抓矿井灾变计划、应急预案的培训演练,做到培训强制化、规范化、日常化,演练实战化、标准化;特别是把应急救援培训纳入安全资格培训考试当中,做到严格培训、严格考核、合格上岗;坚持狠抓员工的基本防护知识、自救与互救基本常识,提高员工的自救、互救技能。
(四)应急救援快速响应体系。常村煤矿通过健全完善矿井各种监测监控系统、通信指挥系统、安全信息预警预报与汇报机制,做到了第一时间准确及时掌握灾害情况;通过健全完善矿井灾变计划、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预案,做到了科学决策、快速行动;通过狠抓应急救援培训演练,提高了响应和施救的执行力。
(五)应急救援决策指挥体系。在不断提高应对各种灾害指挥、决策能力的同时,常村煤矿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校合作,成功开发了全国首个矿井灾害破坏性分析与应急救援指挥专家系统,该系统可以准确判断事故性质及危害状况,真正做到科学、高效决策,提高了矿井应急救援决策指挥的科学性、正确性。
(六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在按照规程与上级要求,在井上下配备专用应急救援物资仓库、并确保各种救灾物资储备充足的同时,常村煤矿成功研制组装了矿山移动抢险车辆,该设备集发电、变电、压风、移动通信、监测监控等功能为一体,移动方便、先进实用,实现了应急救援的机动化、集成化、一体化。
(七应急救援急救保障体系。除了在井口、井底车场设立急救站、配置专职的医护人员以外,常村煤矿在所有采掘工作面配备了应急医疗器械、急救药品,全部按照制度定期检查更换,保证了器械完好、药品有效。前移了应急救援的关口。
6.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篇六
2009年11月04日07:3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深入贯彻落实《决定》精神,要求我们科学把握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新的着力点,把建设高素质经营管理者队伍、人才队伍、党员队伍、职工队伍和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贯穿国有企业党组织活动始终,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强化三种意识,着力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强化使命意识,履行政治责任。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应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就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政治领导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党组织参与决策、带头执行、有效监督,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军工企业,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航天科工)不仅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骨干力量,而且承担着“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神圣使命和国防武器装备建设的重大责任,必须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按照《决定》要求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进一步发挥企业党组织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大局意识,履行经济责任。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应着眼于推动科学发展,增强国有经济发展活力。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担负着重大责任。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谋划企业发展战略、制定企业发展规划、调整企业结构布局、推进企业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当前,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必须坚决把中央关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调结构、上水平、促改革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重视和加强党的建设是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保证,也
是航天事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航天科工必须把学习贯彻《决定》精神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全面实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人才强企、质量制胜四大战略,突出发展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大力统筹军品、民品两业发展,努力实现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强化奉献意识,履行社会责任。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应着眼于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国有经济的影响力。国有企业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就要以保持和发展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为着力点,正确处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发展企业、关爱职工之间的关系,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培育崇高的企业精神,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贡献力量。航天事业50多年发展实践铸就的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在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的过程中,航天科工必须以企业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促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主动承担责任、发挥关键作用。
发挥组织优势,着力打造高素质的国有企业人才队伍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经营管理者队伍,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能力。国有企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关键在于建设一支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经营管理者队伍。航天科工应充分发挥企业党组织在建设高素质领导人才队伍中的政治核心作用,督促和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善于把握发展规律,勇于推动改革创新;以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培养、选拔、使用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治企水平,增强领导干部的战略谋划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市场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坚持党管干部和市场选聘相结合,按照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的原则,创新经营管理人才选拔聘用办法,遴选和大胆使用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事、工作上有
实绩、职工群众广泛认同的优秀人才,打造政策理论水平高、科学决策能力强、脚踏实地干劲足、清正廉洁作风好的领导班子;坚持领导干部巡视和考核制度,深化企业干部管理体制改革,采取双向交流、上下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不断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结构。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一支创新型科技人才和高技能技工人才队伍,提高促进科学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科技发展靠创新,创新关键靠人才。国有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必须把人才强企作为重要方略,组织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不断加强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后备人才和高技能技工人才队伍建设。航天科工应坚持不断完善型号工程总指挥、工程总设计师“两总”的选拔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充分利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重点型号项目的实践过程,加快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同时,通过优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结构,大幅提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通过班组建设、技能比赛、导师制度等,培养造就一支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具有专门技能、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技工人才队伍;通过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新型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创新机制,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打造一支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党员队伍,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重心在基层、活力在基层。国有企业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增强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航天科工应坚持发扬军队“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不仅在广大基层单位建立健全党组织,而且积极推行“项目党建”——在各类型号试验队建立临时党委和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航天型号科研生产实践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特色优势,着力提高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水平
发挥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保障优势,确保全面完成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任务。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独特优势。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挑战,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多年来,航天科工始终致力于把党组织的思想政治保障优势转化为企业经营管理要素,始终坚持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经营工作同要求、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融入型号科研生产和改革发展之中,初步形成了富有航天特色的科研思想政治工作保障体系。今后,要结合新的实际,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改进创新,使之更加完善。通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作用,大力推动航天科工科学发展,有效履行铸造国家安全基石的职责。
运用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科学构建国有企业预防与惩治腐败体系。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国有企业处在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线,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中,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切实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工作的力度,科学构建预防与惩治腐败体系。航天事业在系统工程实践中,形成了以系统工程管理为特征、以系统预防为重点、以过程控制为方法、以用户满意为标准的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理念。航天科工应当运用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具体说来,就是要运用“系统预防、过程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加强监督,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按制度处理事务、靠制度管人用人的约束制衡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决策失误、行为失范,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水平,全面保障航天科工科学发展。
从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入手,有效规范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行为。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既是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国有企业党组织行使监督职责的重要途径。国有企业党组织要结合企业实际,大力推动企业风险管控体系建设,明确风险防范重点和措施。航天科工党组从全面落实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员工成长安全的责任出发,要求各单位加强总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建立规章制度、经济合同、重大决策100%法律审核的报告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行为的审计监督,建立特聘审计师制度,扩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由离任审计扩大到任期中审计。通过风险管控,监督和规范企业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行为,有效预防腐败案件发生,有力支撑航天科工科学发展。
7.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篇七
加强理念创新,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在不断提升乡村规划理念的过程中,推进成都新农村建设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3至2008年,以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三个集中”为根本方法推进新农村建设;第二阶段是从2008至2010年,规划遵循“发展性、多样性、相融性、共享性”四性原则,并且充分结合布局组团化、产业高端化、建设集约化、功能复合化、空间人性化、环境田园化、风貌多样化、交通网络化、配套标准化“九化”理念;第三阶段是从2011至2012年,规划遵循“集中、集约、多样、开放”,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四态合一”的原则,按照“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规划建设要求;第四阶段是2013年至今,规划遵循镇村统筹、宜居宜业、产镇一体、产村相融、集中成片连线、小组微生的原则推进新农村建设。
完善标准制度,不断提高乡村规划编制水平
制定规定与导则,构建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体系。近年来,随着灾后重建规划实践探索的不断总结提升,成都市不断完善村庄规划编制及管理技术标准,重点围绕乡村地区生态稳定、产业提升、特色塑造、形态丰富、文化传承、体现乡愁等方面进行总结提升,构建“规范+导则+地方标准”的规范标准体系。形成《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成都市镇规划编制办法》《成都市村庄规划编制办法》《成都市镇村规划技术导则》《成都市乡村规划控制技术导则》《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小、组、微、生技术导则》等一系列标准体系,有效避免千村一面规划建设。同时,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专门制定成果入库标准,乡村法定规划纳入市级信息平台统一监控。目前,正在编制《成都市成片连线规划技术导则》《成都市本土田园建筑设计导则》,进一步完善乡村规划技术标准体系。
实行四审制度,分级落实乡村规划编制职责。对镇(乡)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村规划及农村新型社区规划,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审查审批执行,并充分结合成都实际,建立“四审”制度,即镇(乡)人民政府乡村规划师初审,区(市)县规划管理局专家、部门审查,市规划管理局镇规划征求意见,区(市)县政府人民政府审批。对市级示范、跨区域或特别重要的项目,实行市县两级规划技术会审的“五审”制度,确保规划方案与效果的高水平、可落地。
整合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力量。一是搭建市级统一的专家咨询、审查平台,从“5.12”和“4.20”两次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设计会战,以及每两年度评选的优秀规划设计方案中筛选出约2 0家设计单位,通过业务研讨会和“回头看”等形式,不断总结提升,建立优质规划设计单位资源库、乡村规划专家库。二是在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成立乡村规划研究所,依托在蓉高校、规划设计机构组建乡村建设规划智囊团,并与之开展“本土田园乡土建筑”“集体土地入市下的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机制”等课题研究。
开展评优评奖,建立乡村规划激励机制。成都市于2011年开始启动优秀乡村规划评选工作,截至目前,共组织了3次优秀乡村规划评选,评选出“镇规划类”“村规划类”“新农村建设专项规划类”共137个优秀规划项目。成都市规划管理局对获奖的优秀规划方案组织单位发文表彰,总结交流规划经验,将优秀城乡规划汇编成集,并对评优结果进行以奖代补、考核加分。通过评奖评优的方式,激励各区(市)县规划管理局严格把关规划成果,认真梳理和总结乡村规划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注重“多规合一”、突出地域特色,大力提升成都市乡村规划。
为加快对乡村规划工作的持续深入推进,成都市财政每年专门安排全市一批乡村规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乡村规划师社会招聘人员年薪补贴,乡村规划师及全市基层规划工作人员培训,生态及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规划,镇(乡)村规划、农村新型社区示范项目规划、一般场镇改造规划、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等编制经费的补贴,优秀乡镇、村规划设计成果的评选和奖励经费补贴等事项。从2010年至今,全市共发放乡村规划专项资金约1.2亿元,同时区(市区)县政府匹配近2亿元投入乡村规划编制管理,起到了“放大效益”。通过财政资金的撬动,积极引导推动成都乡村地区规划实施与发展,成都乡村地区规划编制(修编)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一批“小组微生”模式的乡村规划引领成都幸福美丽乡村建设,并在全省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广泛推广。
创建乡村规划师制度,为乡村规划提供人才保障
面对成都乡村地区规划建设人才匮乏、标准缺失、脱离乡情、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2010年,成都在全国首创乡村规划师制度,向全市各乡镇派驻乡村规划师,代表乡镇政府履行规划职能。目前,先后共招募237人次,共6批乡村规划师,实现乡镇乡村规划师的满覆盖,有力提高了乡村地区的规划管理水平。
明确“事权分离、技术把关”的职责定位。成都乡村规划师是由各区(市)县政府任命的乡镇专职规划负责人,但不是乡镇党委、政府的班子成员,角色相对独立,具有规划决策的“否决权”,参照政府雇员方式聘用。乡村规划师负责就乡镇发展定位、整体布局、规划思路及实施措施等向乡镇党委、政府提出意见与建议;负责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乡村规划;负责对乡镇建设项目按照规划实施的情况进行指导,持续跟踪并提出意见与建议;负责向乡镇政府提出改进和提高乡村规划工作的措施和建议;“受任于村民、上承于政府、下诉于企业、居各方协调”,作为村民与政府的沟通桥梁和纽带发挥重要作用。
建立“属地管理、市县联动”的管理制度。建立起乡村规划师归口管理制度,由成都市规划管理局乡村规划管理处负责,协调解决制度实施中的相关问题;建立起区(市)县政府负责本区(市)县乡村规划师选拔、任免、考核等方面的统筹管理制度,区(市)县规划管理局负责组织对乡村规划师进行业务指导和评估,确保乡村规划师严格履行规划职责;建立起乡镇政府负责的乡村规划师工作质量、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和廉政建设等日常管理制度。通过建立“市、县、乡(镇)”三级联动管理体制,保障了乡村规划师队伍职责清楚、管理有序。
形成“管理下沉、职能落实”的工作成效。通过推行并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推动规划人才资源到基层服务,农村地区的规划理念、管理模式、建设水平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年来,向当地政府提出规划意见建议书1052份;代表乡镇政府组织编制规划454项;参与审查乡镇建设项目方案897项;实施过程中参与指导项目1321项;当地政府提出改进规划工作的建议和措施1295条;协调化解基层矛盾461个;发表乡村规划有关论文100余篇。促进了乡镇政府规划职能落实,提升了乡镇政府的“规划先行”理念和按规划建设的意识,使规划编制成果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形成了有效的基层规划管理模式,乡村规划师通过组织开展广泛调查,通过收集村民意愿、征求村民对规划设计方案的意见等方式,为规划部门、设计单位、基层政府与广大农村群众之间架起了沟通和交流的桥梁。
建立许可制度,不断提升乡村规划依法管理水平
自2014年住房城乡建设部出台《乡村建设规划许可实施意见》以来,成都积极落实并探索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制度。2014年,全市率先在青白江区、新都区、郫县等(区)县开展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发放试点工作,并在试点区(县)出台《集体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有力地推动了乡村规划许可证发放工作。
实行分类分层许可管理。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农村建设项目建设的,包括农村村民住宅、农村产业项目、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四种类型,区(市)县规划管理局、乡镇政府两级许可主体按各自许可范围,依据经依法批准的镇(乡)、村规划,对于符合规划条件、《成都市城镇及村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关要求的核发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
优化乡村许可证发放程序。结合成都实际,区(市)县规划管理部门完善了许可流程,针对农村村民住宅、农村产业项目、乡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四类项目分别制定乡村建设规划许可流程,明确办理时限,提高办证效率。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成都市级部门正在探索推行乡村综合所制度,将镇(乡)国土、规划、建设、房管、环保等政府职责纳入综合所统一管理,简化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各区(市)县正在探索在规划许可流程上的国土、规划、建设、消防、房管、发改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完善乡村建设的报建程序。
强化基层管理,调动乡村规划的群众参与监督热情
实现群众参与规划决策。积极运用成都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探索建立的“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发挥村民代表大会、议事会和监督委员会等“三会”职能作用,让群众积极参与乡村规划实施各个阶段。如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意愿调查阶段,收集群众对乡愁记忆、配套需求、户型意愿、生产与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宗族关系、邻里关系等方面的意见;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方案设计阶段,由建设单位组织报名参加农村新型社区的村民,多方案宣讲总平面布局方案、建筑户型方案,并通过表决方式由群众选定户型,充分体现群众参与权和决策权。
实现群众参与过程监管。在农村新型社区规划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将新型社区总平面布局、户型等现场公示,以便群众监督;在规划方案转化施工图、规划放线审查、外装审查、景观实施、竣工验收等重要环节邀请报名参加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的群众监督,确保方案同施工图不脱节、施工图与实施效果不脱节。在竣工核实环节,选出群众监督代表,参与多部门并联验收,对项目布局、形态、风貌、配套等进行规划核实。特别是在农村新型社区建成后管理阶段,出台了《成都市农村新型社区规划群众参与制度》,将乡村规划中一些简单易管的规划要素,如增加规模、违法搭建等,转化为“村规民约”,交由村委会、村民议事会进行议定后,由村民监督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让群众自我管理、自我监督。
8.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 篇八
当今世界高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知识与信息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人类已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组织成员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则很容易被淘汰。依据管理学大师杜拉克的观点:只有学习型的组织,才能在这快速变迁及激烈竞争的世界得以生存与发展。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改革,要创新。建设学习型学校是应对挑战的必然选择。在现行学校的管理中,许多学校管理模式偏重于秩序与控制,学校组织结构偏重于科层组织,权责分明,一切依章行,但却流于僵化、缺乏弹性;而且学校组织特性一向比较保守,缺乏主动创新的动力与能力,变革也较为被动。要适应当前社会对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符合当前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后,我认为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局,着力解决教育改革和学校现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学校,通过创新改变、知识转换、培养组织成员持续的学习力,形成良好的组织学习文化,才能更好地促进组织成员个人知识、信念及行为的改变,促进团队创造、运用并转化知识,进而强化组织持续创新的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使学校的教育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一、沟通对话。形成理想认同和共识,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
构建学习型学校组织的前提是要通过人际的互相沟通和深层对话,在工作和交往中共同协作,互相理解信任,相互激励帮助,进而形成大家认同的核心精神和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在这当中,领导特别是校长的支持和重视尤为重要。校长首先要树立有这种先进的办学理念,再把它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作为学校全体教师努力的目标。只有当全体教师有了共识,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积极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共同努力。因此,校长应该起到模范领头的作用,要争当科研型领导、学者型领导,以此带动教师在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并创造一切条件激发教师主动要求进步和提高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发挥教师的学习主体积极性,造就学习型、创造型的教师团队
学校组织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建造学习型组织的主动权和关键都掌握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上。因此,首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教师的主体意识、学习意识、科研意识、创新意识,让每位教师都意识到在当今社会,只有不断的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自我,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参与社会竞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最终走向成功。现代教师应该不仅仅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研究者、创造者,教师要从职业型向事业型转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只有每一位教师都能主动地、愉快地把学习融入工作之中,把三尺讲台当成自己研究学习的天地,把教室当成自己的实验田,达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的理想境界,一个全员终身学习型的校园组织才能真正地架构起来。
三、把“学习化”作为教师管理的强化手段,规范细化学习行为
在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后,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团体学习的机制。遵循“以自我发展为核心,以教改科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阵地,以校本培训为途径。以社团活动为载体,以校外教育为补充”的原则,组织开展多形式的学习活动,具体措施包括:
1、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及岗位培训。如组织教师开展新课标、新教材培训,抓好普通话培训、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建立教师培训档案等,确实促进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推行。
2、举办各种教育沙龙、专题培训班和理论讲座,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学习形式,拓宽培训渠道,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参加市、区各级教育部门举办的新课程培训和观摩、研讨、交流活动,并在校内大力开展校本培训工作。
3、从狠抓教学常规管理的目的出发,常年开展各种优质课竞赛、教师基本功比赛和研究课活动,督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边学边干,自觉提高业务水平。
4、开展读书活动。在教师中成立学习中心组,实行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要求每个教师每学期至少学习一本教育理论专著,读书要突出新课改的学习,要有笔记、有心得体会。每人每学期至少要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或科研论文,并结合教学实践写一篇教学后记,对教学行为进行反思。通过读书活动,使教师们从“教书型”向“反思型”、“研究型”转变,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5、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建立师徒挂钩责任制,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老教师“帮扶”青年教师,通过平时互听课、互评课,对他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严格的指导、督查,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逐步走向成熟并成为教学骨干教师。
6、实施“科研育师、科研兴校”的战略。特别是在课题研究方面,让教师们尽可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做到研究的规范化,“有课题、有方案、有实施、有记载、有小结”,保证科研出成果。可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进行科研的网络化管理,在网站上设计教研计划、教研论文、课题研究方案、成果的提交系统,让老师们随时随地地提交、研讨、学习、交流,为教师的学习提供了教研活动的载体。通过实施科研先导型的发展战略搭建学校新的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
7、机制、经费保障。对各种学习活动要建立相应的评价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大考核力度,并将考核成绩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年度考核、晋级的依据之一;同时要有充分的经费保障。每年的师资学习培训的经费要纳入年度经费预算并要不断增加投入,保证教师的学习培训活动正常开展。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习环境
形成学校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是构建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培育师生共同价值追求,优化学习环境的必然要求。因此,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机勃勃的校园文化精神。在建设工作中应注意:一是要注重校园环境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加强重视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提高环境建设品味,不断完善图书室、阅览室、宣传栏、校园网等硬件文化设施,丰富校园文化载体。二是要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把校园文化精神融入到师生日常生活和行为中,注意平时一点一滴的教育积累和引导,使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激励。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构建师生文化交流的平台。如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和学生文学社团等,定期举办艺术、科技、体育活动,开展好各种表演、评比竞赛活动,不断开辟校园文化阵地。
创建学习型学校是一项长远的战略性任务,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模式变革的必然选择。它有利于提升教师的学习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态度、方法与技巧,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为个人的终身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利于促使学校组织机构扁平、精简、弹性化,克服学校内部的学习障碍。因此,我们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作统领,创建学习型学校。实现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并获得长远的健康的发展。
【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的着力点】推荐阅读:
网络时代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08-23
企业集团财务战略11-15
企业管理创新的11-06
论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选择09-14
集团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08-30
浅谈企业管理的创新11-07
内部财务审计在集团企业中运用06-23
煤矿企业创新企业班组管理09-21
企业创新工商管理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