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2024-07-21

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精选8篇)

1.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一

分析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转引自“新思考网”

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与正确。学法指导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面向21世纪的学科教学目标之一。也就是说,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要加强学法指导。尤其在新高考与新课程的形势下我们感觉考试主要体现为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考查和探究问题能力的考查。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探究学生如何从“学会”发展为“会学”,历史教学研究也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分析法,不失为学习高中历史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分析方法指导、学会分析法的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粗浅探讨与分析。

一、引导学生分析的对象

1.分析历史知识结构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概念的内在联系及其结合方式,是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基础。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结构,才算真正掌握了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体系,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才有物质基础和依托。布鲁纳认为:获得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系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历史知识结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高度,让他们从整体上认识历史。历史知识的结构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历史事件有时间、地点、人物、过程、起因、结局、影响以及历史意义等等;一个历史阶段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关系、外交国防等等方面构成;一个历史现象同样如此;每一节教材知识都有一个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每一节课堂上我们都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譬如,我们学习的近代史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知识结构:第一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如何?第二我们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如何解决的?第三恢复的表现如何?有什么历史作用?我们在上课时就应该注意指导学生在历史知识结构上进行分析。

2.分析历史显性知识

历史显性知识是学生通过文字表述可以直接感知的。任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都有其得以产生的原因、其本身的发展过程和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分析显性知识,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历史因果关系上,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围绕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历史事件是相互联系的,而在各种关系中,因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来龙去脉加以系统分析。如“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教学中,首先从课题分析得出“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历史的显性知识比较明了,我们就从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掌握知识就行。然后设计问题: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从英国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得出: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已经拥有雄厚的资本、充足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先进的技术,完全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学生通过分析认识到在英国进行工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析工业革命的过程时,应该侧重于蒸汽机在纺织部门中的动力作用及其对机器在各行各业普及和发展的推动作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应该结合教材中的讨论题,师生共同分析得出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3.分析历史隐性知识

历史隐性知识隐藏在显性知识后面,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或对显性问题中若干要素的综合,只有通过显问题才能表现出来。分析隐性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比较艰苦的过程,它需要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能力。因为,分析隐性问题一般集中体现在对隐含在历史现象背后的理论问题进行剖析。从这个角度讲,分析隐性知识就是进行历史理论分析,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升华。因此,揭示隐性知识和分析隐性问题,本身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极好过程。1789年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大背景中分析其进步性,同时要揭示存在于其中的历史的阶级局限性。让学生认识到这里所提的自由和平等是有阶级性的,广大人民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平等。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诸如分析相似或相近历史问题之间的差异,分析历史人物出现的偶然性和必然性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总之,我们要在把握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对历史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因时因势地加以深入分析,让学生由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真正实现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升华。还有我们的地图里边也存在大量的隐性的知识。譬如我们学习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一节课,我们从中可以梳理总结出英国战后经济发展的原因。因为教材总结了战后西欧的经济发展,我们运用迁移的方法也可以分析。

二、分析方法的提示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很多,什么时候选用什么具体方法却是件伤脑子的事。选用正确的分析方法,会使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我在教学中一般采用以下几种分析方法: 1.首尾呼应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分析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和历史意义。讲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时,往往根据革命爆发的原因得出革命胜利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中已经蕴含着革命胜利后或改革成功后的意义,即以首呼尾、首尾相连。如1640年以前,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触犯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不言而语,革命的胜利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这一方法也可以运用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意大利统一、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过程中。

2.史料介入法

“论从史出”,史学观点史前人对历史材料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的。有些历史观点比较抽象,学生不太容易理解,需要引入历史材料帮助说明,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去证明历史观点。如世界近现代史(上)第一章第四节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为什么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要以加尔文教为旗帜呢?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联系加尔文教的教义,另一方面应该引用恩格斯的话:“加尔文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加尔文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化了,人间的王国难道还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这样,学生会通过对史料的认知而明白加尔文教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思想武器作用。

3.纵横联系法

以某一历史事或历史现象为原点,按时间发生的顺序对其前后的问题加以分析,或把某一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分成阶段加以分析,这是纵向联系分析法。纵向联系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轨迹,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对某一历史事件参照下的时间相近而空间不同的历史事件加以对比分析则为横向联分析法。横向对比分析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相互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将某一个历史事件放在历史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的坐标系中进行纵向、横向分析,就是纵横联系分析法。纵横联系分析法,不但能揭示历史发展的深度,而且还能揭示历史发展的广度。纵横联系分析法一般适用于单元小结或阶段性复习的教学中。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应该把握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圈地运动——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殖民争霸斗争——工业革命——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一线索展开纵向分析。同时,还可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俄国、日本等进行横向对比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全面的、立体的了解和认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及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地位和影响等。4.层次(结构)分析法

不论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还是历史人物的活动过程,都具有多层次的结构形式。层次分析法是循着历史层次结构展开的。进行层次分析,能够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能增强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从1789年7月至1793年6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由爆发到走向高潮,在整个革命过程中是巴黎人民通过三次武装起义完成的。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明晰地认识革命过程的层次结构,围绕三次武装起义展开层次分析:1789年7月14日,第一次武装起义,攻占巴士地狱,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制度,君主立宪派掌权;1792年8月,第二次武装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君主制,吉伦特派掌权;1793年5月底6月初,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倒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掌权,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革命进入高潮。又如评价拿破仑,按阶段可以将他放在督政府统治时期、执政府统治时期、第一帝国时期。就第一帝国时期又可以从他的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两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拿破仑的褒贬抑扬富有整体感和全局感,从而把握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功过。

5.知识迁移法

这种方法主要在解决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型的问题。我们知道历史事件的构成有一定的要件,历史阶段的特点分析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是一分为二的等等。我们以世界历史的内容为例来分析问题。世界历史重大事件的历史意义的分析应该具有三个层面,本件事情对本国的意义和对本地区的意义以及对世界的意义。譬如,1910--1917年的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意义分析。我们学习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即三层意义,那么墨西哥的革命历史意义教材没有分析,我们可以引领学生从三方面来分析。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第一,革命推翻了反动的迪亚士的反动统治,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第二,墨西哥革命的成功为拉美地区其他国家的革命树立了榜样;第三,墨西哥革命的成功极大的打击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的发展。

6.比较对比方法

因为古今中外历史是相通的,我们可以把类似的事件放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异与同,更加清楚明了历史事件的内涵与外延。比如分析德国与日本的历史就比较好体现了这种方法。19世纪末期与20世纪初期,德日两国经济崛起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为什么德日两国走上共同的法西斯道路?二战后德日两国对待战争的态度为什么同?这种不同对两国产生了什么影响?还有苏联与中国两国社会主义大国走上社会主义的革命方式为什么不同?十月革命胜利与新中国成立的共同历史意义什么?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什么苏联瓦解了,中国成功了?通过比较促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历史与分析历史。

三、分析的效果

为了探索分析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帮助学生形成认识的作用,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认真分析了高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确定了实验班和对比班,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了有计划的实验。通过几年来的实验,我们的确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分析法效果明显。提高了分析主观性试题的能力;学习的主动性有明显提高,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了思维能力,学会了思考问题。

2.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二

1.互动式教学的优势

传统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很多高中生都会感到非常的枯燥和乏味,这种感觉都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学校和教师都将历史知识的“记忆”作为了学习的最终目标,而忽视了我们要在历史中提炼出一些规律以及让高中生学会从历史中学会思考。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就能很好让学生摆脱“背诵”带来的烦恼。

1.1 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历史课程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课程从始至终都由老师来讲解,甚至练习题也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种方式对于学习和认知能力欠缺的初中生来说比较适用,但直接束缚了高中生学习和思考能力,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能力。

而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提倡将历史课堂交给学生,教学以学生为主,通过学生与教师在课上的适当适量交流,在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身投入的方式对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1.2 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摆脱了历史教学中灌输和背诵式的教学方式,在解放教师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参与教学环节的方式,激发学生对于枯燥的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每一个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自我探索和学习的能力。

2.互动情景式教学方式应用策略

互动情景式的使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开始才能够很好地让学生们都融入其中,否则会适得其反。

例如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节中,我们在课程的伊始就改变叙述方式,通过PPT的放映,从X女士的一天入手来解读:X女士一大早起床,先用佳洁士(美国)牙膏刷牙,之后又用自然堂(中国)的洗面奶洗脸,之后套上一件阿迪(德国)的外套和一件耐克(美国)的运动鞋,吃完早饭后揣着三星(韩国)手机就出门了。之后反问同学们从这样一个场景中我们能够发现当前经济的什么发展趋势?学生当然会立马答道:“经济全球化。”紧接着让同学们踊跃发言来说说如何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寻觅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通过这样新颖的授课方式,首先能够让学生轻松自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同时通过讨论和交流的方式加深了他们对课程学习内容的了解。

紧接着,在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我们引入主题,在黑板上写下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从现状入手,带领同学们重回到工业革命时期,然后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时让同学们思考这些阶段的哪些产物让我们今天都获益匪浅。简短的讲解加上学生的认真思考,课程的主线就迅速显现出来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就能够很容易体会到互动情景模式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引入方式,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这种互动模式并不应拘泥于形式,而是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实践经验,注意策略方针。

2.1 教师的精心准备

情景模式的创建能够让学生通过形象的事物感知来历史,形成历史的印象,进而顺其自然地掌握历史知识。而情景的创建是离不开老师精心准备的。

从上面例子我们看到,互动情景式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在课下的准备:课上需要的课件、视频、小故事等都需要教师进行收集。史料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比如在鸦片战争中,许多学生对于一系列列强占领中国的时间以及不平等条约签订时间先后顺序不是很明了,而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课外多收集一些当时世界大环境的史料,同时还有一些能够利于记忆的有趣历史插曲,在课堂教学中带入,就能够让学生不用死记硬背就能够解决这些困难。

这些课下功夫的花费其实并不会占用教师太多时间,反而会让课堂更加轻松,也更能提高教学的效率。

2.2 情景创设中要注重提升学生创造性

历史教师在创设情景过程中,要明确我们采取这种思路教学的目标就是要提升学生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的创造性,因此,不能敷衍了事,也不能太过于主观,要设置一些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具体实施中表现为:知识与能力目标相一致,过程综合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归纳、比较等,能够培养学生判断历史问题的能力;其次是在方法中注重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交流频率。

针对这样的目标,我们可以经常性设置一些情景剧的表演,比如甲午海战等,让同学们自己去设计符合当时情形的台词,并在表演之后,让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台词中体现出的何种历史背景。

此外,在互动学习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合理性也比较关键。问题既不能违背特定的历史背景,同时也要联系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区探讨问题。

2.3 情景设置“因地适宜”

历史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方法没有绝对的好与不好,只有适合与否。往往某种方式的教学方法对于知识点A来说非常适合,但是对于知识点B来说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教学方式。

情景互动教学方式同样如此,教师不能简单为了活跃历史课堂的教学气氛而一味地采取情景剧的模拟来教学每一个历史知识点,比如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就没有必要去互动,不仅占用很多的时间,不能让学生们发散思维,同时还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要想成功地实施互动情景式教学方式,同时处理好学校支持的程度是一个很不容易的事。

此外,学生的知识范围、软硬件能力、班级风气都是互动情景式教学应用中需要考虑的因素,所以教师要做好“因地适宜”的设计互动环节。

3.高中历史情境式教学分析 篇三

一、情景式教学对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高中学生大多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因此老师在平时教学工作中,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考试。情景式教学法,在当代高中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在历史教学中更是如此。将情景式教学法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改变传统模式的老师“一言堂”的局面,有利于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使原来死气沉沉的氛围一扫而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从而有效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情景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措施

情景教学法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作用如此重要,如何高效利用情景教学法来促进高中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成为当今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将对其应用的具体措施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教育的发展。

1.创设讨论的情景教学,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仅仅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成绩而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历史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开放式的或者有争议的话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的作用,巧设情境,让学生打开思想的大门,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该问题的见解和观点。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历史中相关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也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发展。比如,老师在到“鸦片战争”时,可以提“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局面的产生?如果没有鸦片战争,中国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局面?”等问题来让学生讨论,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达到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有争议的历史话题,开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培养辩证的思维能力。

2.利用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和文学是分不开的,很多的历史人物也是著名的文学家,或者很多的文学作品中包含的典故就是真实的历史故事。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和文学的这层关系,创设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对历史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和掌握。在讲到一些历史人物,如范仲淹、岳飞、文天祥等人的相关历史事迹时,可以结合他们的文学作品进行介绍。老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设备让学生阅读他们的文学作品,然后讲解创作背景,让学生在相应的历史背景下对作品进行解读,从而体会作者内心深沉的情感,体会到历史的美感,对历史知识有更好的认识和解读。

3.补充史料创设情景,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力

教材中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老师可以在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对教材中的历史材料进行补充,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更系统更全面的认识,从而提升学生的历史感悟力。比如,在讲到“四大发明”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补充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之后对欧洲科技产生影响的相关史料,使学生通过中西对比,对于“落后就要挨打”有更深刻的历史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感悟能力。

三、结语

历史的内容纷繁复杂,除了教育部印发的教材之外,还有很多的历史文物,影片资料等。老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来设置相关的情景,切实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水平,促进教育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维平. 浅谈高中历史情景教学[J]. 新课程,2012(1):125.

[2] 胡德钧. 浅谈高中历史情景教学[J]. 新课程学习,2011(4):34.

4.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四

对于进入高中的新生,他们往往对历史课程的学法还不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之初就必须着力于“活化”历史教材,在一开始就能让历史带给他们一种轻松和快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借助一定的研究方法,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学反思.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注重教学反思,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实施途径和课堂结构,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下面笔者就高一新教材(人民版)有关专题为例,来和大家一起探讨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反思。

一、对新教材特点的分析和反思

历史新教材采用“模块”来安排历史教学的知识体系,突出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一个模块,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教学系统,时间压缩为半个学期,内容相对独立、完整,便于调控和整合。二是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必修课25个专题,主题突出;贯通古今,融汇中外,涵盖性强。三是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明显,选修课6个专题在激发兴趣,拓宽视野方面独具匠心,有利于学习的个性化,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历史学习的多种选择。

新课程历史知识深挖形成专题,围绕专题组织史实,围绕专题形成知识结构,依托专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形成认识判断,教学内容的学术性、思辨性加强,因为通过各方面教学任务的分解,最终完成某一项综合性的教学任务。

但是,那时着眼于教师的“教”,研究的是知识如何落实;现在;着眼于学生的“学”,研究的是知识如何在启智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益,知识是怎样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素质的。再具体点说。按照旧的教学观念组织教学。教师会带着学生一步一步分析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和认识。按照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会让学生就宗法制和分封制自主提出问题,在筛选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新问题离开课堂,为他可能的进一步探究提供切入点。总之,反思模块化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认识层次。

二、对教学现状的反思,发现问题

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调整,否则可能成为我们新课程实践中新的难题。首先是关于专题授课的问题,在专题模块和问题中心的内容体系下,专题和问题的选择就变得尤为关键。然而专题的选择

与设置都不可回避一个较为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相关知识的储备量度,也就是说学生是否在学习某一专题时已有了相当的知识基础。新课程一开始就采用专题教学,而现行高中教学只是在高三总复习时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新课程教学中不少内容老师必须要做大量的知识铺垫,学生也是如此。另外一点,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古今中外的历史混编为若干专题是符合了综合史观的趋势,但是从另一层面而言,又割裂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这种相类似的遗漏对历史的连贯性会造成伤害,也影响到教学中过渡的流畅性和学生的理解。第三,初中和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衔接问题在新课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课程标准》虽有较强的指导教学作用,但标准宜宽松,不可绝对化。这样老师可以根据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程序,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学生主体

作用的发挥

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教师需要聚焦课堂,反思自身的教学,通过教学反思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5.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五

高中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入推进,关于如何上好历史课,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标准不一而足。结合自己将近一年的对于历史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目标明确可行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和教学的重大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自立精神强烈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对应到我们的历史教学,“人格健全”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有机渗透做人处世的品德教育;“知识丰富”需要明确历史教学“知识”目标,有序传授真实可信的历史知识;“自立精神强烈”则需要确定历史教学的“能力”目标,有效培养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则贯穿其中。

要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要做到两点:

第一,了解学生情况。即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预测其未来发展状况等,从而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如必修二专题二的第一课《近代中华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在高一新授时,由于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我们的目标应定位于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简述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基本史实和体会民族工业代表人物的创业品质。高三复习时目标就要进一步探讨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体会民族工业的代表人物所表现的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第二,分析教学内容。历史学科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教材,分析教材必须结合历史课程标准,因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版本,但课程标准是唯一的,它是教材编写、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考试评价的纲领性文件。只有在充分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才能确定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我们江苏地区而言,无论选用人民版的还是人教版的教材,都要注意研读课标的前提下,研究、对比两种版本教材的表述方式其教学要求,以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如必修一的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一课,人民版和人教版的内容各有不同表述,但我们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能力目标是“概括、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结合今天中国人的思乡情结、祭祖行为体会宗法制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影响。”

目标的预设和确定之后,和教学方式一样,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围绕大目标,还要注意随时适当的微调,针对不同的班级的学生,甚至同一个班级内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要有适当的生成,这样才能促进所有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课堂形式思辨灵活

关于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是这次新课改的重点。我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采取传统型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充分准备(备课),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中间穿插师生谈话与一问一答),再以不同的形式对历史的因果发展来个小结,注重挖掘教材和历史知识结构教学。课堂教学中我力图循序渐进、完美地分析教材。结果当我把教材分析完毕后,总失望地发现历史所蕴含的乐趣和学生天生的兴趣早已消退得荡然无存。另一方面,课时内容容量大是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尽管课堂上尽量压缩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可是由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追求面面俱到,以至于课堂教学尚未成功下课铃声已经“革命”的事件常常发生,并且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长时间里我都无法理清课堂教学的头绪,急切地想要改革,可是又不知道到底该何去何从,直至后来参加了一次市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研讨活动。我学习这次活动中的公开课经验,完全放弃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彻头彻尾地进行问题教学模式:课堂上基本不讲教材,以创设问题情景为重心,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历史事物,在问题设计上以拓展型的问题为主。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初衷是想把课堂完全放手给学生,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习得的历史知识毕竟有限,而且是处于亟待梳理中。这样全面放弃传统、完全不搭建知识结构的教学显然不适应“国情”,学生难以适从,而且就考试的效果来看也不是很好。

艰难的摸索过程让我明白:历史新课程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不能照搬,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应该在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探索完善新课程下的新模式。

三、关于自身的问题与思考

问题所在:

1、教学知识点的处理还不够顺手,因为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很大,哪些知识该补哪些不补,尺度上很难把握。

2、教学深度处理还难于把握,基于新课改刚开始,无前人可鉴,无高考可寻,教学应教到哪一个深度,很难把握。过于理论的话,学生上课兴趣不过,而过于简单的话,又担心知识讲解不到位。

3、学生的历史兴趣调动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找到一个度。到底关注基础较好的学生,还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这其中很难把握。

4、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不是很到位,尤其教材中容量大、学术性、思辩性强的章节,往往不尽人意,有时过于注重细小知识的分析,造成课时紧迫和教学难度增大,或把握不住主线作蜻蜓点水式处。

我的反思:

1、继续深入地研究新课程标准,以新课标指导教学工作,处理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尺度和积极推入新课程改革。

2、继续以调动学生的历史兴趣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历史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个性。

3、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课标为指导,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主体,积极稳定地处理历史教学问题。

6.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六

摘要:表现性评价是指“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表现性评价的常用形式有历史小论文、口头表述、历史情境演示及历史调查四类。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客观测验量性评价的反思与革新,是传统性评价的补充。

关键词:量性评价 质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形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的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尤其是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测验考试这种量性评价成了对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这种上位对下位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对质性评价作用的认识与实践。在这次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着重于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所以课程设置中增加了学科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反映了今后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了重视。但在贯彻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如何来评价学生的这些能力呢?表现性评价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一 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并以其明确的评价标准、客观的评分规则、灵活的评价方式以及有效的评价结果为教育界所推崇。

表现性评价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美国教育评定技术处(TheU•S•Office of Technology Assessment,1992)将表现性评定界定为“通过学生自己给出的问题答案和展示的作品来判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此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表现性评价,学生自己必须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答案)或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而不是选择答案。

这样就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学生建构各自独特的答案,因为答案没有对错之分,不提供被选答案,以便使学生有充分作答的自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第二、表现性评价,评价者必须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作品或者思考等。它是一种直接的描述性的评价,相对于传统的纸笔测验而言,不仅仅是一个分数,能较好地反映了学生发的状况。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详细的评分规则进行观察和记录才能全面、完整、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准备、参与、反思和改进的过程,要经过长期不断的观察、记录、收集和整理。

第三、表现性评价,要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表现性评价的目的不是在于评价,而是在于重视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定目标、自我评价、自我调整,从而促进学生学习非结构性知识,发展实际操作能力,获得全面发展。表现性评价是学生发现问题、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以上三层含义总的来说,都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好表现性任务给学生,这种任务可以让学生生成书面的或口头的答案,或者是参与群体活动,或者是创造具体的产品。并且根据任务,明确评价的准则,根据高中历史学科的特殊性,考虑这一任务中包含的知识技能是什么,要考查学生哪一方面的和水平,按等级水平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述,并赋予一定的分值,将分值与相应的等级水平联系起来构成评分标准。

二、历史教学中常用的表现性评价形式

(一)历史小论文

这是在历史教学中最常用的表现性任务的形式。让学生或学生群体就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特定的历史专题进行史论结合的评述,发表自己对这一人物、事件、现象或专题的创造性见解。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分析文献;学会组织、构思论文;学会处理文字、语言表达;此外学生还要创造性、批判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作出评价。

对于历史小论文,一般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史论结合的评述;论点突出、论据充分;能质疑求真,有创造性;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B级

能对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某一历史专题做出评述;论点较突出;能引用历史材料论证;语言较流畅,条理较清晰。

C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介绍;论点不明确;对论点缺乏材料论证;语言不够流畅D级

小论文写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简单介绍;没有论点;语言不流畅,缺乏条理。

(二)口头表述

口头表述是指要求学生以独白或对话的形式来完成的表现性任务。如做课堂演讲、参与辩论等。通过口头表述的测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概括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及对所掌握知识的理解程度。很多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开展的“课前三分钟”、作业演示、回答问题等让学生说出他们的知识,在此过程中使用其口语技能,学习的目标集中于语言的流利及交流技能的方式上。辩论也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口头表述,让一个学生与另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与另一组学生对立起来,评价则集中于论证与辩驳的逻辑与说明的质量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很多史学界争论的未定的观点可作为任务提供给学生辩论,如在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第6课中的“近代前夜的危机”中就可将“康乾时期是盛世或是危世”表现性任务。

对于此类形式,有很多的表现性评价,可采用以下评价标准:

A级

论据鲜明,典型充分,提问有针对性,反驳切中要害,雄辩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B级

论据比较鲜明、充分,提问较有针对性,反驳比较有力,条理清晰,反应比较敏捷,分工合作,配合默契

C级

论据不够充分,提问缺乏针对性,反驳没有抓住要害,条理比较清晰,反应比较敏捷,能较好地分工合作

D级

论据很不充分,提问完全没有针对性,反驳无力,没有条理,分工、配合不当。

(三)历史情境演示

为配合或代替真实情境中的表现,局部或全部模拟真实情境而设立的表现性任务。在历史学习中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创造性地将他们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表现出来。如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Ⅰ》中的第一第二单元后,可以让学生用简单语言和动作扮演秦始皇、唐太宗、屋大维等历史人物,体现其特点。又可以布置表现性任务让学生

按小组或个人分别设计演示秦朝、汉朝、唐朝、宋朝、明朝及清朝皇帝与大臣之间的关系。在学习岳麓版的《高中历史必修Ⅱ》中的第13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时,可布置让学生分别演示不同时期的见面礼等,以此类推。

这类表现性任务,可制订以下评价标准:

A级

站立姿势自然,与听众保持良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适当,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准确而且以很好的方式表达。

B级

站立姿势比较自然,与听众有较好的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较适当,较有效地使用肢体语言,音量适当,吐字清楚,以有条理的方式呈现观点,能正确使用修辞,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比较准确而且以较好的方式表达。C级

站立姿势不自然,与听众保持较少目光接触,面部表情不自然,不能有效使用肢体语言,音量过小,吐字不够清楚,阐述的观点没有条理,使用修辞不正确,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不准确而且表达的方式不适当。

D级

站立姿势非常不自然,与听众完全没有目光接触,所阐述的观点完全没有条理,使用修辞错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理解完全错误而且表达的方式很不适当。

(四)历史调查

这也是一种按要求作出的能力表现,学生从中计划、实施及解释经验研究的结果。历史调查可以评价学生是否运用了适当的探究技能与方法,可以评价学生是否形成了适当的观念框架及对所调查现象是否作出预测、而后收集、分析数据,展示分析的结果,假设其发展方向或可能的错误等,最后是能有效地交流调查的结果。例如对家乡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历史传说或革命传奇等的考察和调查。学生既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组成研究性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合作完成。

对于这类历史调查,一般可以有以下的表现性评价:

A级

内容详实,能清楚介绍历史名胜古迹、历史名人或历史传说的历史、概况;对参观、考察或调查的结果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言之有据;对宣传、开放、保护名胜古迹能提出较合理的意见。

B级

内容较详实,能较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能简单地提出保护名胜古迹的建议

C级

能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能发表一定的见解和看法

D级

不能清楚地介绍名胜古迹的历史、概况对参观或考察的结果不能发表任何意见,抄袭他人作品。

„„

三、表现性评价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这世界上就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表现性评价就是从多个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所倡导的方向:关注学生个体间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内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标准分层,重视评价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作用。

7.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性提高策略分析 篇七

一、整体设计教学目标, 提供有效教学导向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活动的安排与设计是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若想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性与有效性, 则需整体把握教学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 并注意目标的全面性, 既要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 也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结果, 也需注意学习方法与过程, 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

例如教学《大众传媒的变迁》时, 教师可先研读教材, 把握课标要求, 明确教学目标, 抓住教学重、难点, 为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教学过程的优化奠定基础。

(1) 课标要求。以中国近现代报刊杂志、影视与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逐步普及为例, 引导学生认识大众传媒的变迁及其发展给我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2)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搜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 编写报刊;欣赏各时期的优秀影视作品, 了解影视与报刊发展史实;亲身体会网络, 认识互联网发展概况, 感受多种大众传媒方式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 过程和方法:以中国近现代多种大众传媒逐步普及为例, 引导学生分组设计有关教学题材的网页, 亦或上网发送E-mail, 亦或写篇与网络相关的小文章,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认识互联网的发展, 认识互联网的两面性, 学会科学使用互联网。

(3)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报刊业走向繁荣与影视事业的发展。 (2) 教学难点:大众传播媒体的变迁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二、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增强学生自主体验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教师可将教学内容融入各种学习活动中, 亦或利用活动主题来开展历史教学, 以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情感, 使其主动学习;强化师生、生生交流互动, 拉近师生距离。同时, 通过学习活动, 尤其是探究实践活动, 既可深化认知, 也可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 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例如学习《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时, 教师可布置课前思考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我国古代有什么大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社会, 大众传播媒介有着怎样的发展与变化?在日常生活中, 互联网、影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工具分别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利弊?当前人们最常用的传媒方式是什么?其次, 利用欣赏电影、使用E-mail等活动, 帮助学生增强对多种大众传媒方式的感性认识, 使其正确看待这些传媒方式的利弊, 特别是互联网, 既要肯定其优势, 也需认识与警惕其弊端, 并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与更新给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变化。教学之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以“我和网络”、“网络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等为话题写篇小习作, 说明青少年使用网络的现状, 谈谈自己对网络的认识;亦或开展实践活动, 如引导学生设计调查表格, 调查身边同学、朋友使用网络的情况, 并完成调查报告, 同时依照调查结果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提出自己的建议。

三、优化组合教学方式, 实现历史有效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若想提高教学有效性, 教师则需紧扣教学内容, 考虑自身教学水平与风格特点, 并分析学生实情, 优选教学方式, 优化组合多种教学方式, 以强化教学效果, 实现教学目标。例如教学《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这一内容时, 通过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学情, 教师可组合使用情境教学法、启发法、探究讨论法等教学方式, 以强化教学效果。首先, 教师课前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 启发思考, 导入新课:你们知道这首动听优美音乐所歌颂的是什么事吗?于是自然地将学生引入新课学习状态之中。

(1) 合作探究对外开放的原因。中国为什么要实行对外开放?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当学生回答之后,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补充有关材料, 加深理解。

(2) 对外开放的过程。利用多媒体呈现中国地图, 并演示对外开放的过程, 而后引导学生逐步探究。首先, 分析经济特区的创办。探究讨论: (1) 我国为何先在福建、广东两省开展对外开放? (2) 经济特区“特”在哪里? (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经济特区有着怎样的影响与作用?学生答, 教师小结, 并补充相关图片与文字。其次, 分析沿海开放城市与沿海开放区的开辟。呈现相关地图, 引导学生找出4个沿海开放区与14个沿海港口城市, 使其准确掌握开放区位。而后探究讨论:这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与沿海开放区构成了连接南北的经济开放地带, 那么在对外开放中, 此经济开放地带有着怎样的优势条件?教师可提示与启发学生由技术条件、经济基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等方面展开分析。

(3) 对外开放的特点。呈现中国地图, 演示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过程。思考讨论:联系中国对外开放地图, 说说中国对外开放有何特点?

8.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分析论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故事;课堂

我國的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作为显著特征和根本任务。那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改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呢?历史故事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很好的媒介和纽带。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辅助以历史故事,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互动,融合历史史料和课程内容,而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根据历史故事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究。

1 当今高中历史课堂的现状

中国式教育课堂教育向来是教师教学生学。而由于历史课程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十分枯燥。历史上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人物影响等需要学生死记硬背,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而且很多历史事件的时间很接近学生容易混乱,这也让学生对学习历史更加无从下手。

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也在日益更新进步。但是,很多的历史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现代化的技术没能充分在课堂上得到利用,不仅仅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而运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能让学生对高中历史课充满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2 高中历史课程运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的方式

2.1 课堂的系统性、连贯性

为了充分发挥运用历史故事开展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作用,达到对历史知识整合、贯通的目的,就要求高中历史的历史故事教学方法要具有系统性、连贯性的特点,通过一定的内在线索把古今中外历史脉络连贯起来,如空间线索、社会矛盾等。事实上历史本来就是按照时间来推进的,以时间为坐标轴,关注这个坐标轴的其他因素,可以将历史时间有机结合起来。每个历史时期,古今中外都一样,其发展和进步都是由“导火索”来推进的,把这些主线重点抓住了,社会的矛盾点也就有了结果,因为历史故事通常就是对社会矛盾激化的生动描述。教师将这些故事传递给学生,学生会更易接受,印象更加深刻。

2.2 点面交叉的教学方法

高中历史课的历史故事教学法最好采用点面交叉法,将历史故事与地理地域空间、人文环境、历史时期等结合。学生的各种知识都需要积累,历史知识面的拓宽不仅仅在历史课上听老师讲课,平时观看视频时的留意,文学书籍的积累,这些都能增长学生的知识。有了丰富的历史知识积累的同时还要对历史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着重讲解重点教学内容,达到对知识理解和拓展。对于横向联系的交叉点的历史故事例子,比如讲西方世界史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可以联系中国清朝封建社会时期的闭关锁国,不同的是前者处于蓬勃的发展期,后者则逐渐走向衰败,二者的交汇点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这种点面交叉的历史故事教学法,大大提升了课堂的丰富度,让历史知识充满趣味性。

2.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课堂的主人,是运用历史故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方法。首先,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当我们讲到秦朝统一货币时可以联系到我们现行的流通货币,进而证明统一货币的意义、影响和秦始皇的功绩;当讲到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山河破碎时,可以对比现在的泱泱大国风采。并可以对学生进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教育。历史教学中的联系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帮助学生找到其中的关联,并把它们串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起来自然事半功倍。

3 高中历史课程运用历史故事开展教学的意义

3.1 发散思维,激发兴趣

易中天讲授历史的方式,是“以故事说人物,以人物说历史,以历史说文化,以文化说人性”,这对历史教师有一定的启迪。例如,讲安史之乱时,可以想到杜甫唯一的一首高兴的是,正是由于知道了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胜仗,为什么“漫卷诗书喜欲狂”,可以看出安史之乱让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为什么会发生安史之乱呢?是因为唐末统治者昏庸无道。正是在这样一个个问题中,让学生发散思维,完成学习任务。

3.2 寓教于乐,深入思考

故事的讲解与分析,不单纯是为了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对历史问题、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与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从而形成新的历史观点,对历史学科有较全面的认识和定位,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开拓他们的视野,掌握唯物史观。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中所发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最终的结果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将讲课过程转化为寻求答案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他们能就历史事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就有了提高。

3.3 加强交流,轻松学习

注意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沟通和引导,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引导学生培养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往常的历史教学课堂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但运用历史故事开展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则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每个人都是课堂的主人,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反盛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从而更有效、更主动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自己。

4 结语

故事的魅力是无穷的,把故事恰如其分地应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不同阶段,是历史故事教学方法的目的所在。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历史学科、历史课堂的魅力,历史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也会真正地喜欢上历史。

参考文献

[1]刘春华.巧用历史故事,提高课堂效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6).

[2]冯小飞.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

作者单位

上一篇:课堂教学设计与管理下一篇:无线通信的抗干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