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学校校史馆

2024-10-22

聋哑学校校史馆(共11篇)

1.聋哑学校校史馆 篇一

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施工方案-大学校史馆施工单位

大连红方块创建于二〇〇〇年,是目前全国具有权威性的展览展示公司,我们红方块校史制作供应商拥有一支极具原创活力的专业团队,致力于各类校史馆、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中学校史馆、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等的策划、设计及执行。红方块以其高水准与高度专业性,专业从事校史馆策划制作。

红方块凭借多年的展览展示服务经验,在校史馆设计领域,以国际化的视野,超前的理念,对全国各大城市的校史馆进行分析整合,红方块设计师精心分析校史文化、校史展厅、校史博物馆独有的特色,深入了解客户需求,充分做好校史展厅展馆、校史博物馆的设计策划工作,从而为客户提供极大便利,在业界得到了空前的反响和认可。

大型校史馆设计策划项目: 校史馆、校史博物馆、校史馆荣誉室、校史陈列室、航空航天大学校史馆、高校校史馆、校园文化展厅、专科院校校史馆、大学校史馆、中学校史馆等。

转自中国展厅史馆工程网

2.聋哑学校校史馆 篇二

一、高校校史馆建设要充分挖掘学校办学历史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在武汉第二师范学校和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合并后组建的一所高职高专院校。由于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的前身是从1904年张之洞在武昌都司湖畔创办两湖学堂,几经坎坷,数易其名,走过了100多年的辉煌历史。为了展示我校的悠久历史,在学校着手新建校史馆之初,就成立了档案馆筹建委员会,集中各方力量,开始了大量的查献工作。不断挖掘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档案佐证材料及各种文献、照片、声像材料,丰富和充实了我校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珍贵历史档案记录。

二、高校校史馆建设要呈现学校的创办背景、历史人物和事件

史馆建设中,必须认真挖掘提炼,才能彰显学校的独特魅力。1890~1907年,张之洞主政湖北,兴洋务、办实业。他认为“师范学堂为教育之地”,光绪三十年(1904年)两湖总师范学堂孕育而生,是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之今世前生。两湖总师范学堂,奠定了学校的师范传统。后来学校迭历“湖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师范学校”“湖北省立实验师范学校”“武汉市第二师范学校”“武汉市幼儿师范学校”“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等校名。从两湖学堂至今,学校为教育战线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幼儿、小学和初中的合格教师。他们大多已经成长为基础教育一线的中流砥柱、领军人物,或是教育、科研领域里的权威专家。汇集整理了与我校历史有关联的182位杰出校友录。

三、高校校史馆建设要凸显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高校长期办学历史的沉淀,是高校师生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高校精神风貌之所在,是一所高校的灵魂。依据我校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形成了由两湖总学堂为先导的师范传统教育和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精神。为此,校史馆在布展设计前,既要通过解读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深入挖掘和突出本校独特师范教育的大学精神,又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由师范教育转型为职业院校。依托建设好大武汉的发展战略目标,突出建设武汉、服务武汉的办学宗旨。

校训的变迁浓缩了学校推陈出新的优良校风和与时俱进的办学精神。张之洞为书院题词:“正气长存,流形一院”,纯风正气;刘凤章为一师制定了“朴实、勇敢、勤苦、耐劳”的校训,提倡“求真唯实”;武汉第二师范学校提出的校训是“面向小学、全面发展”可谓本正清源;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校训“修为求实、通博致用”则是登高望远,浓缩职教精髓。

四、高校校史馆建设要反映学校办学成就,体现办学特色

校史馆除了弘扬大学精神和体现学校辉煌历史外,还要突出学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对外合作等方面所取得的办学成就。通过对学校历史发展的展示,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学校从旧式学堂迈入师范教育的步伐,再由师范转型为职业教育的不同历史时期学校的变迁。通过一件件实物、史料和背后的故事讲述,让每一个走进校史馆的人深深感受到无论是学校的历史渊源,还是学校在教育发展史上特别引以为自豪的师范教育,以及现如今的职业教育新变化,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震撼感。

五、高校校史馆建设要发挥好校史馆的宣传、教育作用

校史馆通过大量的图片、影像视频、实物等不同载体,反映出学校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历史人物、事件、成果等方方面面的成就。它是总结学校办学成果和鼓舞师生员工奋发向上的宣传阵地。因此,在建设好校史馆的同时,也要利用好校史馆的宣传、教育作用。让我们的学生看到学校的辉煌,看到学校学长们的奋进以及全校师生员工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所付出的辛勤汗水,激发全校师生的爱校情怀。

摘要:校史馆是反映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过程和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场馆,是展示学校发展及办学成果的实物见证方式。目前,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史陈列室(馆),但如何发挥好这个阵地的作用,不断丰富和完善校史馆的内容,充分发挥好校史馆的宣传、教育作用,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校史馆,建设,探析

参考文献

3.医学类高职院校校史馆建设 篇三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魂”

充满个性化的校史展示模块,是建立在研究学校文化基础上的。而学校的文化基础则来源于学校历史和学校办学特色。例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校企(院)合作、产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和发展道路。学校聚焦国际先进标杆,加强教学内涵建设,形成了国际化合作办学特色。因而,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史馆建设,一定要认真解读分析学校的历史文化和办学特色,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的特色,以此为核心,确定个性化的展示模块。这就是校史馆建设的灵魂所在。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线”

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发展,经历了卫校到高职的过程。在上海市教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关心指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奋斗,学校已成功跻身于本市唯一首批重点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行列。经过十年励精图治,艰苦努力,特别是三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过程,学校逐渐形成了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结构体系和敬业爱岗的师资队伍。在校史馆建设中,需要形成以发展历史为主线,以时间为节点,以重要历史事件为基础的建设主线。可以分主线、辅线两条:主线凸现学校筚路蓝缕,熔铸辉煌,终成一曲灿烂的华章,展现其坚守人文、追求科学、与时俱进、争创一流的大学之魂;辅线可以展示医高人报效国家、关怀民生的爱国精神,执著科学、矢志人文的治学态度,以团结、服务为理念,治学办校的风骨形貌。展品按照时间顺序和学校体制属性变化进行陈列。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核”

作为校史馆的物质载体,校史馆陈设的具体内容,无疑是校史馆的核心。在对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师生调研中发现,“学校传统”“办学特色”“纪念文物”“医高英杰”“学生生活”,成为全校师生关注的焦点。在此基础上,还要力求体现“三性”,即历史性、经典性和教育性。在模块的构成上,应当以图片资料、文字档案和影像资料相结合,以历史时段为线索展现学校重点工作模块,而且要突出学校的医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成果以及教学团队的风采,充分展现个性化。

确立校史馆建设的“形”

在校史馆的陈列方式调查中,广大师生依旧倾向于较为传统的图像和实物陈列,其次为文字和声音。而在校史馆建设的表现手段调查中,广大师生似乎对“音视频多媒体”选项较为青睐,121人次的学生和134人次的老师选择了该项。此外,“互动模型”(学生95人次,教师102人次)、“场景复原”(学生98人次,教师100人次)较为接近,选择“雕塑”人次较少,为学生61人次,教师62人次。事实上,在校史馆具体的建设规划中,不同的表现手法之间互不矛盾,可以相互依存,互为补充,形成立体化的展示格局。在形式展现上还要力求体现“四化”:即版面展示立体化,实物场景一体化,景观模型动态化,展示手段科技化,以形象深刻地揭示展览的主体和内涵。

结束语

近几年来,高校校史馆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同济大学、北京大学和台湾大学的校史馆,成为各高校学习和借鉴的蓝本。但是,不同的高校都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独特历史。医学类高职类院校除了要区分于本科院校的基本特征外,还要具备医学类的个性特色。笔者认为,该个性特色就是指某个事物区别于或优于其他事物所独有的特质。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应理解为某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陈宁宁.高校校史编撰创新绉义[J].档案学研究.2004(2):7.

[2]翟红.校史馆建设之我见[J].北京档案,2008(6):38-39.

[3]连念,温勇青.谈校史工作与高校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1).

[4]李晓群.西南学院简史[M].四川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5]潘小平.照片档案要有自己的特色[J].兰台世界,2006(5).

4.参观校史馆活动 篇四

1、活动目的

希望能通过这次活动增加我们对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教学、人文等方面的了解,同时增进各位成员之间的交流。

2、活动时间

2010年6月9日中午1:00-2:00

3、活动地点

湖南师范大学校史馆

4、希望能通过活动对象

王立、黄澜波、古俊宇、彭立彬、王天澄、王伊兰、田丽群、罗志永、谭日峰、吴雪飞、杨英、梅雅文

5、活动流程

1)由王立组长负责联系校史馆负责人,预约时间以及通知组员活动时间与安排

2)全体成员活于中午12:50准时在里仁楼前坪集合

3)团队成员到齐后于1:00准时进入校史馆

4)活动中成员共同行动,一起参观浏览学校历史介绍、优秀成果以及观看校史影片

5)参观结束后一起进行小组讨论

活动心得

参观校史馆有感

——杨英

今天中午在小组长王立的带领下,我们党课第八小组的成员有幸参观了我们学校的校史馆。这是我第二次进入校史馆,心情依然如此激动。

刚刚走进馆内,迎面就扑来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我立即被一种力量牵引想要赶快进入馆内去探个究竟。馆内最引人注目的就要数曾经为湖南师范大学立下汗马功劳的先辈了。像1938年任国立师范学院院长廖世承,可谓我们学校开国第一人,为以后师大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基底。

接下来,我们逐个参观了各处。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在七十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人才培养的新突破,办学条件的新变化,办学空间的新拓展,师资队伍的新变化,以及在学科建设,教学工作,对外开放,科学研究,党课工作方面的发展都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每个高校都在见证我们师大的飞速发展。建校以来,湖南师范大学秉承“仁、爱、精、勤”的优良传统,遵循立足湖南、服务全国、走向世界、注重内涵、强化特色、跻身一流的基本发展理念,朝着具有教师教育特色、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综合型大学的目标奋力迈进!

参观之后我们又观看了师大七十周年校庆的宣传片。这是我第四次观看了。当影片里传来熟悉的校歌声时,顿时,我心情澎湃仿佛置身师大的温暖怀抱。湖南师范大学永远是我心中最棒的!

这次活动,感想很多。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学校给人的温馨感。我知道作为湖南师范大学的一名学子,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有权力,更有义务为实现学校更好的明天奋斗。我一定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端正自己学习态度,是自己思想与言行一致,做一个值得师大骄傲的学子!

参观校史馆心得

————王立

2009年6月日,作为商学院第四十八期入党积极分子第八组组长,组织了本组十二名入党积极分子的参观校史馆的活动,我们于十二点四十五准时在里仁楼前集合,下午一点准时进馆参观。

入馆前同学们对校史馆充满了想象,最终随着进馆的脚步揭开了那层面纱,校史馆里成列了我们湖南师傅大学子立校以来的各种各样的物件,其中不乏有国立师范大学期间的学校的设备,还有各个出色的校友,其中有李谷一老师等等,从师大的前身到如今的师大,我们的学校经历了很多,也在这中间成长了,对事物的参观引起了同学们一阵阵的惊奇,对师大的历史有了进一步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最后,我们同意观看介绍师大的宣传片,在观看宣传片的过程中,我们更加从动态的方面看到了师大的历史,师大的成就和师大的茁壮成长。

在这一次的活动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师大的变化,而也了解到师大的变化是在一代又一代的师大师生和同学的不断努力下的来的,对于我,一名大一的师大学生,应该要接住这个建设师大使师大更加壮大的责任,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努力学好做人的只是,学习前辈们不畏艰难的精神,努力学习“鱼父”刘筠院士不断钻研的精神,努力学习全国优秀大学生李春华助人为乐的精神,为自己的学弟学妹们带好头,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严于律己,努力,努力,再努力!

参观校史馆之心得体会

——09金融谭日峰

在党课学习期间,我们第八小组一同前往参观了校史馆。这段旅程虽然短暂,但它却给了我一份感动,一份激励,以及一份对未来满怀希望的坚定信念!

一踏进校史馆,进入眼帘的便是学院(那时称为国立师范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廖世承先生的头像。那饱经沧桑的脸孔、那坚定不移的眼神,无疑反映出他为了国师所付出的辛勤的汗水,以及他对国师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一路走来,国立师范学院历经了多少风云变幻。从解放前的辗转流离到解放后并入湖南大学,从湖南师范学院到湖南师范大学,多么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多少师大人为之付出甚至毕生的心血。终于我们有了今天这个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的湖南师大,她成为了湖南省省属高校中师资力量最雄厚、办学实力最强的排头兵,进入了全国同类院校的先进行列!

感动于那一位位老前辈为师大建设默默做出的贡献,感动于这一代又一代的师大人为了师大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作出的不懈的努力与追求。看着那一本本证书、一块块奖牌、一个个奖杯,还有那奥运的火炬,我的内心顿时沸腾了,原来我们师大人是如此优秀出众,原来我们师大人是如此爱党爱国爱人民!无形之中,我得到了莫大的激励,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一样为了母校、为了祖国,竭尽全力、勇于拼搏,顽强坚定、奋斗终身!

5.参观校史馆有感 篇五

参观校史馆有感

根据书记的作业要求,我们小组一行六人参观了位于图书馆一楼的校史馆,亲身体验学校的悠久历史和辉煌岁月。

经过参观校史馆,我了解到江南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学府,从1902年开始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到今天的江南大学,在百余年的创办历史上,江南大学经历各种困难:抗日战争爆发,为躲避战乱辗转西部办学;师资迁出,学校重建。在种种挑战与困难、在艰苦的办学条件面前,这所百年学府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矢志不移地坚持发展,才有了今天“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效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

许多优秀的教授、学者曾经站在江南大学的讲台上,为我们的师兄师姐们传道、授业、解惑,他们中不乏中科院院士、工程院院士等著名专家学者,这是一所群星闪耀的大学,我为有如此多伟大的学者在这里的讲台上讲学而感到骄傲。

从这里走出的人才遍布各个领域,他们曾经创造过并正在创造令人惊叹的功绩,在科学领域,商场上,政坛上,到处可见江南人的身影。江南大学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气势磅礴,却又不失朴素典雅。它为祖国的日渐强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参观校史馆有感 篇六

来到大学的生活已经过去一年了,去年入学教育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我时常想起当时校长给我们讲的关于大连理工那些已经埋在历史的记忆中的往事,一年过去了,那些曾经被津津乐道的事情也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我也经常想什么时候可以在听一次这样的讲座,听几个关于母校的老故事。

终于在学期过半的时候我又等到了这样的一次的机会,班里组织团建活动去参观校史馆。可以说去的时候,心情还是有一点激动的。终于可以去更深的了解母校了。

在讲解员简单的介绍之后,大家踩着历史的足迹,开始参观这大约七百平方米的校史馆。在讲解员详细而又生动的讲解下,每走一步,我们都被一段段历史所震撼。大家无论是对“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还是“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精神,都有了更深的感悟。回顾着过往大工涌现出的一批批优秀学子的事迹,如:钱令希教授、李士豪教授等,听着讲解员说到我国第一台激光器、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台微波气象雷达等各种高科技项目的研发设计中,都凝聚着大工人的聪明才智,大家无不感到自豪与骄傲。

7.聋哑学校校史馆 篇七

1 问题的提出

在已有的校史馆布展中, 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单纯堆砌历史事实, 或者过于展现已有成就, 历史与现实之间缺乏合理的均衡。事实上, 校史馆的选材既要注重历史沿革的归纳与梳理, 又要有现实成绩的展示与总结, 在对历史叙述呈现的同时, 还要集中笔墨对现实发展进行推介。2) 校史馆成为校领导的展示馆, 或者过于凸现领导关怀而忽视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校史馆的布局应该以谁为主人翁, 讴歌谁、突出谁的问题, 是整个校史馆建设的灵魂, 体现出布局设计的主旨和意图。3) 平面化和片断化现象较为突出, 受众未能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传统的校史馆以平面图形为主要展示手段, 受众往往无法体会到学校历史的厚重, 难以受到感染。一些校史馆缺少立体感, 观众没有参观了解的兴趣。4) 受众被动参观, 与演示材料和展览组织者之间缺乏互动。在前数字时代, 高校校史馆以静态的占有大量空间为特征, 参观者被动接受教育, 参观内容受制于模拟画面和各种文字材料。

2 观念的重塑:校史馆布展中“四化”意识的凝练

基于以上的问题, 校史馆建设中应该结合信息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在历史和现实中寻找新的平衡点, 在群众史观的指引下, 铺陈立体化的叙事结构, 增强校史馆的立体感和互动能力。

首先, 梯次化是校史馆建设中的“黄金分割点”。这种梯次化设计需要求证合理的“黄金分割点”, 按照一定的比例构建校史馆布局的科学系统。通俗地讲, 高校建校史馆的第一目的是为了宣传学校, 所以它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传播[1]。鉴于此, 校史馆展出的内容配置上应该包含历史沿革和建设成就两个部分, 并且将其展线空间比例确定一个合理的范围。

其次, 群众化是校史馆建设中恪守的的历史观。校史馆以宣讲历史和运用历史为基石, 为了让参观者领略历史的源流, 就必须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简言之, “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 向群众学习, 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 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 然后再告诉群众, 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 解决群众的问题, 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2]只有坚持这样的群众史观, 才能用一条无形的线条串联起各种时期零散的事件, 形成鲜明的主题。群众化不是平民化, 它同样要对那些在学校发展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大书特书。只不过这种宣传是坚持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立场, 用平凡的语调书写不平凡的业绩, 从而超越圣贤救世的庸俗历史观。群众化也不是去领导化, 一些杰出的领导和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校友, 无疑是校史馆布展中的重要角色。但是作为一个整体, 领导的出现只是表明“为群众服务”的宗旨和依靠群众创造历史的主题。

再次, 立体化是校史馆建设中应该遵循的现场意识。为了增强校史馆的现场意识, 就必须强化展物的多元配置, 将照片、文字、实物、模型、场景再现等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立体化的构造和布局。高校校史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校史资料的收集, 而是拓展到了对某一类别文物资料的收集, 这大大增强了校史馆的文物保护与储藏的功能, 因此成为了很多校友贡献自己文物的场所, 这一方面提升了校史馆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为校史文物保护提供了一个场所[3]。可见, 校史馆建设已经超脱出单调乏味的文字叙述路径, 进而走向更为立体、更为鲜活、更让受众身临其境的纵深格局。校史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在无形中统摄师生的灵魂, 熏陶和感染师生, 影响师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思维方式、学术氛围、行为规范等[4]。只有通过立体化的建设, 才能让校史馆真正做到参观者愿意看、喜欢看、想再看。

最后, 数字化是校史馆建设中的现代技术运用。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大背景下, 数字技术的虚拟性和互动性为建设更为现代化的校史馆提供了技术支持。一方面, 通过数字技术浓缩展示内容, 在虚拟和现实的交错中展现学校的历史和成就;另一方面, 在建设静态校史馆的同时, 推出数字校史馆工程, 扩大校史馆展示传播的途径。借助于数字技术, 不仅可以强化互动效果, 鼓励参观者在自己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自主参观校史馆, 而且可以由此开发各种传统技术下无法实现的功能, 通过参观留言、动态评论、虚拟奖励等形式激发参观兴趣, 最大限度发挥校史馆传播校园文化、推介学校品牌的功能。

3 样本的展开: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重新布展的实证分析

为说明“四化”观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笔者以自己亲身参与的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重新布展工作为实证素材进行分析。

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遵循4:6的梯次化分割点要求。历史厅是按照时间的线索记述重要历史事件, 成果厅则反映了学校更名为南京理工大学后, 近20年来的发展历程及建设成就, 并且按工作板块将其划分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工作、师资队伍、国际交流、服务保障、党建思政等七个部分。在时间起点上追根溯源到1953年成立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 现实变迁中则展示到2013年的学校发展盛况。时间跨度上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 融为一体。在“黄金分割”中梯次化再现学校的昨天和今天, 在血脉融汇中思索学校的明天和未来。

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的整个场馆布局设计贯穿和体现“群众化”。学生和老师始终作为校史馆展出的主角。在“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展板中, 反映的都是处于一线的老师和部门工作人员, 表现的也是学生取得的各项成绩。突出学者专家, 体现以人为本。比如在哈军工创建之初, 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军队调集的一大批教授、专家在展板中得到全面的展示。“文革”结束之后, 教学成绩突出、博得学生良好口碑的多位基础课老教师被隆重推出。在各个不同时期, 能排除外界干扰, 潜心科研并取得重大突破的知名教授, 成为宣讲校史的“名片”。

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的布展路线精心打造“立体化”格局。其中, 配置有规划沙盘、立体雕塑、场景再现、校友捐赠的各种模型、巨型根雕、大量的实物展柜, 以及许多有视觉吸引力的科技成果展品。在展厅参观的过程中, 不是一览无余, 而是移步换景, 在蜿蜒的展线中让受众产生强烈的参观欲和求知欲。在主展厅入口, 还别具匠心地设计了1952年毛主席会见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陈赓的场景复原, 再现了当年陈赓大将受中央委托创办军事工程学院的重大历史事件。这些都让观众不由自主产生厚重的历史感, 在历史的再现中强化浓烈的现实使命感。

南京理工大学校史馆通过“数字化”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丰富了展示内容。它利用多个触摸屏展示了各个时期学校领导的相关介绍、不同阶段杰出校友以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师生的资料, 这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成本, 而且使更多的校友可以在校史馆中找到自己的身影, 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参观者能够在特定区域任意点播学校每个院系建设的视频, 可于环幕处欣赏到学校不同时期的专题片, 而且将这些互动方式置于休息场合, 可以让受众在休憩中观赏体验;每个阶段的毕业班合影通过数字化方式储存, 校友可以在输入相关信息后查找。这些措施无疑改变了以往校史解说的“一言堂”现象, 数字技术已经让参观者变成参与者。此外, 运用网络技术, 建设网上3D校史馆。网络校史馆的建立, 搭建了校史馆资源的共享平台, 使参观者更方便、更快捷的参观与访问, 更利于扩大高校自身的影响力[5]。3D校史馆的建设将现实空间展出的内容全部数字化, 为网民提供一个崭新的三维实景校史馆。

4 结语

现代校史馆作为了解历史、继承传统、发扬精神、启迪未来的重要场所, 永久保留了高校创建者和诸位先贤们珍贵的历史资料, 展示了一所大学的历史根源、发展轨迹和未来谋划。在建设校史馆过程中, 存在许多或厚重或轻便的途径与方法。参照南京理工大学的实践, 梯次化、群众化、立体化和数字化乃其重新布展的主要路径。高校校史馆作为高校信息的中转站, 是大学精神的传播地, 它集中涵盖历史资源、文物资源和教育资源, 走向梯次化、群众化、立体化和数字化, 也将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摘要:高校校史馆是高校基于校史, 充分展示学校面貌和不同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成就, 对外展示学校风采, 对师生进行爱校荣校教育的重要场所。在校史馆布展过程中, 应该集中体现梯次化、群众化、立体化和数字化路径, 处理好历史与现实的相互间关系, 突出服务意识, 突出学者专家, 增强展馆的现场感染力, 打造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网络化的现代数字校史馆。

关键词:校史馆,梯次化,群众化,立体化,数字化

参考文献

[1]李昌祖.高校数字化校史馆的功能解析及其建设要求[J].高教与经济, 2009 (1) :38-41.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3]查荣.对高校校史馆建设的几点体会[J].办公室业务, 2012 (8) :182-183.

[4]苏玉海.谈校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5 (6) :58-61.

8.校史馆参观心得 篇八

一、我校是一所黑龙江省属规模最大的理工科大学,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哲、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大力加强国际合作教育,稳步发展成人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我校被国家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

二、学校现有四个教学区,总占地面积191.9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6.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42亿元;图书馆藏书22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约4万余种。现有专任教师1396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副教授以上人员710名;在校全日制学生26898名。

三、学校设有18个学院、4个教学部和4个教学实践中心,49个本科专业,5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20个省级重点学科,11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技术实验室”被列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四、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发挥人才聚集优势,学校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的发展战略方针指导下,组建起44个科研机构。从“九五”至现在,共承担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951项,取得科研成果900项,获奖项目183项,其中“新型本征半导电高分子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770余篇,出版专著386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改造为契机,走产学研一体化的道路,在校区内建立起科研成果孵化基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开展了全面合作。 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但有力地支撑了学科建设,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水平,而且也为黑龙江省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为此学校荣获黑龙江省振兴经济一等奖、二等奖和哈尔滨市科技兴市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9.校史馆观后感 篇九

记得大二时,学校校史馆对外开放,我跟几个同学就去参观过,当时没有专业的解说员讲解,所以也就走马观花式的看过一次。这次院里组织我们参观校史馆,让我认认真真的跟着讲解员的脚步,重温学校的点点滴滴历史,让我深刻地了解了我们学校旳校史,让我有了许多感慨和想法。

一张张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泛黄的照片仿佛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当照片越发鲜活起来,一个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建筑科技大学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建大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百年,对人说是漫长一生,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建大,通过四次改名,汇聚四大老校的精神,摆脱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了几分睿智。

百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融在这三层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简答的精神基座,让这一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建大的创建人以创造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通过了解历史,我对学校增添了更多的热爱和崇敬。我了解到了我校已建校近70周年,历史悠久。并且我校的前身还是四大名校,这令我感到无比自豪。另外,在我得知作为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建校以来,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时,我真是由衷的感到自豪,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我们的学校作出贡献吧,可以从多方面做起,让我们把学校的优良传统传承下去,为以后的校友指点迷津,让我们为校争光,给以后的校友树起榜样,让他们继续把这种精神继承,让我们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一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自强,笃实,求源,创新的校训印在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建大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加校史馆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活动,更是为我们开辟了一次精神之旅!它让我们每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而去,满怀豪情而归。

10.聋哑学校校史馆 篇十

一、校史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势

1. 记载高校历史文化

校史馆是将学校历史档案以各种方式记录、保存和展示的机构。作为高校对外的展示窗口和渠道,它有效增强了大学生和公众对于高校办学历史、里程碑事件和一些教育成果的了解。这些珍贵的材料一般包括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及校园文化等方面,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高校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栋梁之才,也经历了我国成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许多重要里程碑事件。因此,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校史,通过校史馆的建设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对于学校文化内涵的了解。

2. 蕴藏丰富馆藏史料

大学校史馆的建设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又翔实的历史材料。校史馆能够通过不同的展览形式提炼、加工档案馆藏资料,生动地展现了学校的历史进程,有助于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得高校学生能够支持和拥护学校的办学方针及相关政策,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3. 融合校园文化和精神

校史馆在一定意义上是学校的“记忆储存室”,具有真实、全面、直观等特征,拒绝弄虚作假,以真实的态度反映学校的成长轨迹,记录着一代代高校人在建设高校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记载着一届届学子的辉煌成绩以及各个学校在学校事务中所取得的成就等。不仅使得文献资料得以保留,还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真实可查的历史依据,使得校园文化与校园精神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二、校史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意义

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爱校情结

校史馆是校园发展的轨迹记录,是高校成长历程的录影带。高校学子如果对校园历史文化没有系统的了解,就无法与学校产生联结,爱校情结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学子在学习生活中很难将学校发展与自己的未来联系在一起。因此适当地组织学生进入校史馆参观有利于加快学生对校园文化历史的了解,提升思想觉悟,让其更好地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与学校在心理上形成联结。

2. 有利于传承校园文化底蕴

校史馆体现的是一个高校的软实力,记载着校园的历史,传承着校园文化和精神,详尽地记载着高校的发展历程,包括学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的突出成就,是校园活动的真实记录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发展的轨迹。只有加强高校校史馆的建设,重视校史馆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凸显高校的校园文化。

3. 有利于激发学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校史馆的建设充分体现了学校对于历史文化的重视,也蕴含着学校师生的心血,体现了学校的良好校风和独特的精神内涵。因此,通过校史馆的建设使学校在不同时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功能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得到充分的显示,通过丰富的人文精神,弘扬学校的精神,激发教师和学生传承学校文化的热情。通过参观优秀校友、成功校友的事迹介绍,让大学生学习他们执着筑梦、追梦、圆梦的精神,传递健康能量,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11.校史馆观后感 篇十一

校史馆观后感(一)

上午第三节课后,我们年级四个班级的同学有条不紊地随着老师去南校区参观校史室。

等待片刻后,我们便进入了这个不大但明亮干净的地方。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校史历史。大略浏览一遍后,戈老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解,他为我们介绍了储能中学的建校、师资、获奖情况等许多丰富的内容。储能中学的前身是宁波效实中学上海分校,由上海钱业领袖秦润卿创建于1942年,曾以“民主革命堡垒,爱国志士摇篮”享誉上海,培养了一批革命烈士和爱国人士。1946年6月,储能与新建中学合并,1956年又与新民、新联两校合并,易名为成都中学,1983年恢复“储能”校名,储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原来当年著名思想家严复把达尔文著作《天演论》翻译为中文。其中有一句话叫“物竞天择,效实储能”,储能中学由此而来。此外还有许多名人在储能教书,段力佩是储能的第一任校长,周建人――鲁迅的弟弟和叶圣陶先生也曾在储能当教师。,龙门中学并入直至今日。1989年学校被市政府首批命名为上海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短短1节课的时间,让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储能的历史信息,储能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真是受益匪浅啊!作为储能学子,我们要继承光荣传统,努力学习,为学校争光!

校史馆观后感(二)

今天是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最神圣的地方――校史馆!

虽然之前对学校有了大概的了解,但至于学校发展中的一些细节还知之甚少,而今天的参观给了我们重新系统地认识我们自己的学校一个良好的机会。

刚进入馆内,映入眼帘的是学校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图(由同济大学设计),虽然后来建设的有些出入,但看起来还是那么熟悉,这是信园,对面是敏园,还有那是图书馆,再往前走,就是垂地的大幅介绍,想一张气势恢宏的国宝级的长画,上面书写着我们学校的历史,最经典的要数那首长诗,她概括了我们学校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婉转而又雄伟,接着就是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状态,包括三次变革,尤其是第一次,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学校发展举步维艰,条件艰苦,可想我们今天这么好的条件和环境来之不易,宜当忆苦思甜,发奋图强!第二阶段学校仍然面对很多棘手的问题和一系列苦难,但在学校领导以及师生的努力下,我们都一一克服了,我们坚强地走过了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岁月。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学校喜讯连连,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被定为211工程,本科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声誉响彻神州,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有一批的经管人才,为祖国的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观完校史馆,我内心汹涌澎湃,我为自己能在这样的一个学校学习而感到自豪!同时,我暗暗发誓:我要为校争光,要成为校史馆名人录上的人物,今天我以财大为荣,明天财大以我为荣!加油,财大学子,加油,财大――我的`母校!

校史馆观后感(三)

今天下午,党支部组织我们参观了我校的校史馆。校史馆让我们对杭电沧桑的足迹、五十年的历史、白发的教授充满了无限的遐想。在那记录岁月雕痕的回廊里游走,看着历史不断的上演和谢幕,昨天就在眼前翻开每一张泛黄的书页。

校史馆将杭电在风雨里成长的历程一一呈现,每一个成就,每一次获得,都包含着历史的意义。走近那一张张老照片,仿佛又走进了杭电那段辉煌绚烂、令人回肠荡气的历史。一幕幕历史的见证很是振奋人心,看到这些,我们的心中是感叹,更是自豪。

据悉校史馆是母校五十岁生日的礼物,它占地近千平方米,由“发展历程”、“领导关怀”、“师资队伍”、“学科科研”、“人才培养”等十个板块组成。进入校史馆,几副大图片格外醒目,杭电的三个校区都出现在图片上,下沙、东岳和文一,隐隐中散发着杭电独特的气息,现代与古典结合、科技与人文并进。谁能想到这被现代都市所掩埋的拥挤校园,这已没有昨日模样的红果园,竟曾上演过那么多的故事。

一张张的照片按时间的顺序排列着。那些泛黄的照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教学成果丰硕;这里,走出过名仕大家…… 当照片的颜色愈发鲜活起来,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杭电迈着与时俱进的步伐,向我们走来。老校新姿,催人奋进。不论是德育工作,还是教学工作,都是硕果累累。在先辈殷切的注视下,杭电前进的步伐日加坚定沉稳。50年,对人的一生是漫长的,而对一个学校,则是弹指一挥间。杭电,摆脱了蹒跚学步的稚嫩,走过了少不更事的涩涩青春,成熟稳重中,不失锐气,意气风发中,添几多睿智。

50年来所有的科研成果,荣誉奖项,名师教授,对外交流成果以及一切的一切,都被容在这千平方米的空间里,感谢他们,正是他们构成了杭电的精神基座,让半个世纪的我们底气与汗颜同在。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到杭电的创建人以创设一所现代大学为标杆,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的观念无疑是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岁月如歌,征程漫漫。

历史被浓缩为惊鸿一瞥,在母校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相信每个瞬间都会更加精彩。“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历史我们要缅怀,未来我们要创造。作为杭电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不懈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校史馆观后感(三)

下午,阳光明媚,万里无云,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07级管理科学一班的同学们前往参观位于上海理工大学校本部的校史馆。

在班长朱旭F,团支书丁艺辰的带领下,全班同学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聚集在校图书馆前,一同前往位于图书馆正后面的校史馆。由组织委员郭法庆担任此次活动的讲解员。

跨入校史馆之前,正上面首先看到的是一块匾额,上面刻有“上海理工大学校史馆”.

参观校史馆进入大厅,其中一面墙上镶嵌一段金灿灿的文字,是当年沪江大学的创始人魏馥兰博士的一段话:“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在这样一个校园,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 可见,在当时沪江大学的创办之初,他们就意识到了我们现代大学要培养的是面向国际化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观校史馆再进去,看到的一扇很有当代西方文明特色的拱门,据说现在在第四宿舍仍留有。 在一幅描绘学校过去规模的宏图上,可以看到众多如今仍留有的古老建筑,像第五舍,第二餐厅,第一办公楼、第二办公楼以及校办思晏堂等等。学校的很大部分建筑被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列为保护建筑群。一位原住第五舍的同学笑着说:“原来我还住过这么老的建筑啊。”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感慨,学校走过百年历史,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一路走来,充满艰辛,确实不容易,那是多少代人,多少校友,多少社会各界人士,和我们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

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陆陆续续的参观了其他的展厅。整个过程中,同学们不时的发出不同的感慨,有的情不自禁的说;“我们学校的历史好悠久啊,”有的充满了作为上海理工学生的荣誉感跟自豪感,有的心中暗暗定下决心要努力学习,将来回报母校……从同学们的脸上,我们读到的一个共同的表情就是对学校由衷的热爱。

参观校史馆在陈设有学校模型图的大厅里,可以清晰的看到学校的发展规划,从先前的一个校区, 先后在向南北拓宽,去年又收购了原水产大学作为如今的南校区,在未来的日子里,将不断的扩大发展规模。学校的发展目标一目了然,定位高远。百年沧桑,华夏巨变;兴衰存之,与国同运;历尽沧桑,百折不挠;爱国敬业,培育英才。

最后,就在结束整个活动之前,全班同学在大厅里合影留念这次意义深远的校史馆之旅。

校史馆观后感(四)

xx月xx日,哈尔滨阳光明媚。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张欣老师的组织下,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步行来到了图书馆旁边的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在学生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对校史馆的参观。

校史馆的参观活动令我们很有感触。原来我们的学校有着这么悠久的历史渊源,东北林业大学是当时十分有声望的著名学府,毕业生学识丰富,在社会上倍受重用。学校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发扬光大,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东北林学院革命委员会经多次更名组建,发展为如今的东北林业大学,并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人才,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巨大贡献。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踏进校史馆,一股古素纯朴,端庄厚重的气流向我迎面袭来,那瞬间,我的心灵被它震住了。因为即将展现在我面前的将是一所名牌大学诞生的全程记录。校史馆里,一页页的文字,一幅幅的图片,一张张的奖状,一具具的模型,生动而形象地为我们展示了东北林业大学诞生的全过程;是它们见证了东林的历史和过去,也是它们造就了今天东林的辉煌与不凡!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东北林业大学创建于1952年,是在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和东北农学院森林系基础上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重点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学校地处我国最大国有林区的中心――哈尔滨市,校园占地136公顷,并拥有帽儿山实验林场(帽儿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凉水实验林场(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总面积达3.3万公顷。

学校是一所以林科为优势,以林业工程为特色,农、理、工、经、管、文、法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现设有16个学院和2个教学部,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种类8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点和57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9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教育部和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教育部批准的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生物学)。学校已在木材科学与技术学科聘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学校的职业技术学院被列为国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示范基地。

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6760人,自1952年建校以来,学校已向国家输送毕业生6万多人,成为我国最大的林业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714人,其中专任教师12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及受聘两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有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模范教师1人。

拥有优良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有森林植物生态学等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木材科学与工程等4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东北林业大学大庆生物技术研究院、植物资源生态与分子工程研究院等42个研究机构;帽儿山实验林场、凉水实验林场等9个校内实习基地和175个校外实习基地。

以来,获各级科研成果奖励85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中国林学会梁希奖3项,省部级奖励41项,获国家专利69项。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外58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十五”期间,聘请了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位外国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合作研究、访问和考察。

学校连续保持省级文明单位称号,连续7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和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先后被评为全国“三育人”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和全国师德建设先进集体。被评为“省高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

学校将继续发扬“团结拼搏、自我激励、发挥优势、争创一流”的东林精神,继续坚持和丰富办学特色,到2032年(建校80周年)把东北林业大学建成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研究型大学。

同时,从馆里的许多图片和文字里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生与师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无论是学术的交流,还是生活的沟通,无不体现了科大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纯朴高尚的气质,丰富博大的内涵。

并且,东林是一所十分重视科研的大学,那一项项的科技成果无不让我心潮澎湃。顿时,一种俨然的自豪油然而生,这是我们东林人的骄傲,是东林人的荣耀。是他们给东林带来了辉煌,也是他们给东林戴上了美丽的光环。与此同时,东林也注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同学们参加一些科技制作活动,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全面发展,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创新人才。

校史馆观后感(五)

我从馆里的一些材料还可以看出,东林十分注重学术论文的发表以及与外国一些大学的交流。数字显示,东林每年都会发表不少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自己的科研成果。并且,东林注重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促进了科大的进步与发展,使东林成为一所真正名牌大学。我们作为新一代的东林人,站在新的起点,面向新的未来,我们要牢记“学参天地德合自然”的校训,用我们的热血与智慧,谱写科大新的 篇章。参观东北林业大学校史馆有感四十分钟的参观让我受益匪浅,认识到了先辈们创建重大的艰辛历程,感受到了做一个东林人的自豪与骄傲,感到了肩膀上担子的沉重。

21世纪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世纪,尤其是东北林业大学的佼佼者们,要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担负起“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使命。为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新体系,为把东林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自身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而奋斗终生。

上一篇:制作简单动画教学反思范文下一篇:深化教学管理 推进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