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07-16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通用12篇)

1.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1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指通过语言、实物或音乐的氛围创设,形成一种模拟真实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能够刺激学生的情感流露,引导学生进入到环境中进行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素养和陶冶情操的效果。

2情景教学的优势

2.1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就是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认知,被动的感知,在知识的接收上占主导地位,在学习的过程中思想比较简单。这种教学方式就能够顺应学生的心理,弥补了在普通教学模式上产生的缺憾。

2.2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情景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将本来不应该在语文课堂上出现的其他课程内容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带领学生们在活动中进行知识的学习,避免传统枯燥的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掌握的内容也更加的牢固。

2.3能使学生全面发展

情景教学的方法需要学生的全程参与,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将语言动作、肢体表现等合为一体,促进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3情景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在运用情景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探索过程中,先后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运用,即通过创设情境,把“言”和“形”结合起来,进行句子或片断训练;第二阶段是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创设一个“恰当”的场合、景象或境地。让学生置身其中,观察、思考、想象,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从而提高作文训练的效果;第三阶段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通过“生活、实物、音乐、图画、扮演、语言”等不同途径,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在情景中,使学生由感受美而入境,到爱美而动情,至理解美而晓理;第四阶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情景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学生整体发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把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的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统一在情景中,并凭借学生进入情景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使其受到道德品质、审美情感及意志的陶冶,从而保证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与“道”两方面教学任务的完成,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所谓“带入情境”即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这种教学法,学生学语文就会感到“易”、“趣”“、活”。因为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

4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4.1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吸引小学生的兴趣,老师要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引领小学生进入课文中描写的境界,靠近作者的心灵,融合文章的旨意。因此,老师必须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创设恰如其境的情境,拉近小学生与课文的审美距离,将美的种子撒在小学生的心田。

4.2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文字优美的作品里都有作者的主观烙印,文章里字里行间都表现着作者的爱恨,这使得情境教学具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章中每一个有趣纷呈的情境都能激起小学生心中情感的回荡,感人肺腑,利用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来诱发小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时,要会引导小学生怎么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融入课文的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情思和遐想。比如,老师讲到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教一位小学生如何扮演诗人孟浩然把“诗”朗诵给大家听。该小学生假装正在睡觉,深夜里,忽然被风雨声、鸟叫声惊醒,揉眼睛起身后,一边念念有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一边走到窗前看。他忽然拍了一下脑袋,好似灵感忽然从天而降,饱含伤感地念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个表演创设的情境不仅使表演的小学生深有体会,也深深感染着观看的小学生,使小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课堂上将小学生熟悉的内容组合起来创设情境,给小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也锻炼着小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4.3凭借情境理性分析创设情境

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当小学生的思想进入到某一情境中去体验情感的境界时,老师就要引导小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如何保持进行理性地思考,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就比如,卢纶的《塞下曲》,诗歌中没有高大、英勇、威武等字眼,但却描绘了一个月夜出猎的将军形象,但这些意思尽含其中,这就是古诗所包容的形象美。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不仅要发挥想象力,还要理性地思考。智慧的老师还会在在情境中,鼓励小学生探究、合作、思考,鼓动小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小学生由情感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灵活地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个性化地解读作品,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5结论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巧妙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教学法的有效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并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有时候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将之灵活地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可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2.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一、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兴趣不高, 课堂上气氛沉闷, 学生注意力无法集中, 要么心不在焉, 要么就做小动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的维持课堂秩序, 然后要勒令学生集中注意力, 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 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辛苦的教学也只是收获甚微[1]。因此, 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情境教学模式就是通过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教学情境,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活跃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构建的情境当中轻松的进行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并不是一件枯燥、痛苦的事情, 而是快乐且有意义的一项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具体方法

1. 创设多媒体情境,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以将课文中难点和重点知识, 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利用形象、生动的影音图像, 为学生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俗话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首先就要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 将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将原本枯燥的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避免学生出现溜号、小动作的现象出现, 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以此来提高知识吸收的效率, 更好的进行语文学习。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拉萨的天空》一篇课文的时候,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品读课文, 来体会作者对拉萨湛蓝、纯净的天空的赞美,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激发学生对罪过的热爱之情。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将拉萨天空的美景通过多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 通过拉萨的神奇与美丽来感染学生, 同时, 也可以播放《回到拉萨》这首歌曲, 让学生处于美妙的情境当中, 提高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2. 创设生活情境,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生活情境, 是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案例, 来为学生创造生活情境, 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消除学生对知识的距离感, 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 把陌生的语文内容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进行展现, 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内容, 加深学生的印象[3]。例如, 在学习《快乐的节日》一课时, 由于这是一首儿童诗也是儿童歌曲, 主要描绘儿童欢度节日的场面, 表达出兑祖国的热爱以及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境的方式, 来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都有哪些节日, 哪个是你最喜欢的节日, 为什么?平时过节的时候家里人都是如何庆祝节日的?通过生活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通过生活场景让学生回想起节日时的快乐, 进而更好的体会这一个所讲述的内容。

3. 利用情境表演, 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生生性爱玩好动, 因此, 情境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项目之一, 将情境表演融入到教学当中,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获得知识, 使学生更加热爱语文的学习。例如, 在学习《三顾茅庐》的时候, 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就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 对三顾茅庐剧情进行重现。学生要想表演的生动、逼真, 就要充分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掌握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 必须应用有效的措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而情境教学通过多媒体情境、生活情境、情景表演等方式, 为学生构建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快乐、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语文学习,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在又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本文对情境教学的重要意义进行分析, 对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进行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3.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一、引导入境,激发情感

(一)采用现代化手段。依靠粉笔加黑板的方式进行教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学时应采用现代化手段,从视觉、听觉、动感等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渲染气氛。教学《海上日出》时,播放日出的录像实况,把学生带入那静谧且奋发向上的情境中。

(二)借助教师的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学生,就需要较高的艺术语言,形成一种强大的“粘着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创设课堂氛围。教师感情激昂时,学生才会精神振奋,教师感情悲恸时,学生才会潸然泪下。如教学《穷人》,当学生学完了课文后,教师这样的一段结尾语:“看看甜甜入睡的七个可爱的小宝宝,幸福温馨的气息洋溢在这个清贫的渔家小屋,当第二天太阳升起海平面上的时候,这个新家庭将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呢?又把学生引入无限的遐想中。教师精妙、生动的语言能诱发学生进入情境,带动情感,迅速进入求知最佳状态。

(三)营造融洽的学习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认知、探索的基础,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是他们对学习都充满希望,以此产生对老师的信任,进而转化成喜欢上老师的课,达到喜欢学习的目的。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被动地回答老师提问,而成为老师、同学们一起探讨问题的研究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里,每个同学都尝试了成功的情感体验,体会了与他人交流的愉悦心情,此过程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

二、理解语言,感悟情感

(一)理解语言,发现情感。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培养学生自己理解语言且发现语言中情感因素,可从质疑开始培养。如教学《她是我的好朋友》一课时,学生提出”既然阮恒是自愿献血的为什么还在献血时不断地哭泣呢?对于这一问题,教师要抓住不放,引导学生再次深入读课文,找出表现阮恒哭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思考当时阮恒的心情,最后通过学生自我探究,互相讨论,教师点拨,体会人物心情。学生发现疑问自我解疑的过程,就是形成各自独特见解的过程,也是培养丰富情感的过程。

(二)感悟语言,体会情感因素。让学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这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就是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要做到这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更重要的是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如《丰碑》一文,当读到“将军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手敬了一个军礼”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当时将军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学生便会纷纷地发表各自对人物心情的理解,有的说内疚,有的说是自豪,有的说是悔恨……思维活跃起来。

(三)体验语言,感受情感。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通过音乐创设情感氛围,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形象,理解体会到美的意境。如讲《沁园春•雪》时,通过歌声使学生体会到北方山河,冰封雪覆,粉妆玉砌的美景。配乐朗诵,则更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作品的艺术境界,让学生伴随着婉转激越的音乐,品味作者倾注在作品中的感情。我永远也忘不了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周总理,你在那里》一诗时的情景,在播放缅怀总理的哀乐中,语文老师那发自内心的一声声低沉、深情的呼唤,是多么的哀痛、多么的悲伤,多么的眷恋。由此,使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挖掘可运用音乐语言、章节,创设情感氛围,以情感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朗读积累,升华情感

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办法。学生只有在动情的朗读中才会做到与作者情感的交触贯通,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把作者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表达出来,升华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领悟祖国文字的魅力。如,在讲《火烧云》第四段“火烧云颜色变化”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描绘的美景,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美,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读准字音和读出停顿节拍。请一位朗读较好的同学试读。然后,全班同学齐读,掌握要领,体会感情。其次,让学生体会读好表现多种颜色的句子。最后,教师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景。这样,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

四、运用媒体,再现情感

文学作品是通过描绘生动如画的景物,塑造栩栩如生的形象,表现意蕴深邃的思想来感染人。因此,讲解课文要让文中描绘的画面逼真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意境在他们心中冉冉升起,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特定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愉悦和欢畅。

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现代化教学媒体以新颖、生动、虚拟、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学生,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升,从而引起他们兴奋、愉悦的感受,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心智,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完一个段落,便立即播放《荷塘月色》的多媒体教学篇,让学生的视线由课本上的语言文字转移到客观可感的画面上,引领学生走进那幽静的月下荷塘,学生的心灵在月下荷塘的画景中得到了美的净化,美的享受。

4.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涡阳县王准小学

谢宇函

摘要:语文课堂应当是丰富的、趣味的、活跃的,填鸭式的语文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的弊端愈来愈明显。而情境教学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力,改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快速的融入课堂等方面有着无比优越的作用。伴随着涡阳县“班班通”“校校通”“信息技术人人通”等“三通”的建设,为多媒体的应用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也为情境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本文就情境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试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概念及功能;理论依据;类型与方法

一、概念及功能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我们可以利用生活展现情境,利用实物演示情境,利用图画再现情境,利用音乐渲染情境,利用表演体会情境,利用语言描述情境。

(二)情境教学的功能

情境教学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陶冶功能;二是暗示(或启迪)功能。

1.情境教学能够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感。

教育心理学上的陶冶,指的是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南朝学者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精神未定,所与款押,熏清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易暗化,自然拟之”,进一步指明了它在培养、教育青少年方面的重要意义。

情境教学能够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剔除了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了情感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情感体验具有良好的调节性、动力性、感染性、信号性等方面的辅助认知功能。

2.情境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启迪

接受暗示是人的一种本能,儿童更易受到暗示的影响。情境教学,是在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和加工后才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榜样作用、诗歌朗诵、绘画、旅游观光、角色扮演体操、课内游戏、音乐欣赏、等等,都是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都起到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情境教学中的特定情境,提供了调动人的原有认知结构的某些线索,经过思维的内部整合作用,会使人产生顿悟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情境提供的线索会起到一种唤醒或启迪智慧的作用。比如,正处于某种问题情境中的人,会因为某句话的提醒或碰到某些事物而受到启发,从而顺利地解决问题。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要求,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培养。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较差、渗透和整合中拓宽视野。

三、类型与方法

(一)利用语言描述情境

在描绘文本的情境时,可以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富有情趣化的语言,以及能够激起学生情感的语言对所要创设的情境进行描述。创设出的情境或引起学生情感上的独特体验,或带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当然,对于特定性的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不要太过于夸张,且不能失实。

(二)利用影像资料呈现情境

我们可以把多媒体资源有效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影响资料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帮助学生理解。比如,在课堂上播放文本欲要讲述的人文地理、战争片、纪录片等等。这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融入课堂之中,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主题。与其拿着课本教学生分析与解刨文本,不如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相关性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去主动感受、理解,同时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对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影像的意蕴比文字来的更快,来的更亲近更自然。而年且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图画再现情境

图画是展示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生动化,发掘“无意注意”在教学中的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等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这些图画比起枯燥的语言文字,能够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图画的运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做到与主题紧密相关;二是积极健康向上,符合学生的审美特性,起到积极引导;三是不宜太多,避免“喧宾夺主”。

(四)利用生活展现情境

利用生活情境开展教学,不仅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了小学语文是工具性、思想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

生活为语文教学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由于课外资源的广泛性,它可以有效规避课堂资源的知识的狭隘性。同时,由于课外资源就在我们每个学生的身边,学生非常容易接受。做到课内外资源的有效链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做到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切实做到课堂内外的有效延伸。

(五)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都有一定的主题,常常渲染着一种气氛,拨动我们内心的情弦,引起我们情感上的共鸣,把我们的情感带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而文章也一样,也有着一定的主题,表达着作家的思与情。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契合点,在上讲习到文本的某种情景时播放相关性的主题音乐,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帮助深化理解主题。比如在上《小音乐家杨科》时,可以播放《命运交响曲》,在讲诗歌《望月怀远》时,可以播放春江花月夜这曲子。

在这里,音乐起到了一种渲染气氛的效果,拨动着我们的情与思,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物内心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妨精心准备一些符合主题旋律的音乐来渲染气氛,让我们的学生在我们所营造的情境之中感受气氛,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六)利用表演体会情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鉴于当前独生子女存在的诸多问题,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更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净胜。利用表演体会情境,就是通过指导学生扮演文本中的人物,表演文本剧情,感受剧情冲突与人物情感。同时,指导学生品读好文本中人物对话的字词含义,以及把握好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在这过程中,既是文本情景的再现过程,又是剧情的再创造过程。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有意想象”,让他们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成为课堂的小主人,深层次的理解文章。又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默契,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且,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而言,让他们参加这一过程,在集体活动中又能有效的改善孤僻的性格。

四、结语

5.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内容提要: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音乐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种可以让学生听、视感触的环境、氛围、以激发、感染、陶冶、诱导学生的情感。学生和教师同是情景的创设者和被情景感染、陶醉、启迪与激励情感的主体,师生共同分享着音乐本身所蕴涵的情感世界。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材内歌曲充分发掘教材的音乐意境因素,并运用它来为意境教学服务。现代教育的特征是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新的音乐课程教材正是这样的一套面向21世纪,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材。以往的你教我学、你说我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越来越多地被生动活泼和富有儿童情趣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代替。然而,如何在你教我学的音乐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枯燥的音乐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呢? 在音乐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情境,精选教法快乐学习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正如花儿开放需要温暖的阳光一样,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开发需要教师设定生动有趣的情境和创造性的活动形式。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渴望,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采,产生更佳的感人、化人的效果。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和体验都是以情感为中介的。教学情境应该如何创设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创设故事情境。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主动地参与学习。例如在教学歌曲《大鹿》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一天早晨,小白兔早早地起床了,因为兔妈妈要它到森林里去采些蘑菇作为早餐,小白兔乖乖地提着篮子走进了大森林,忽然发现前面树下的草丛中有许多新鲜蘑菇,它高兴极了,不一会儿就采满了篮子,正要回家去,忽然“砰”的一声响,小白兔想是猎人来了,吓得丢了篮子拔腿就跑。它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所漂亮的小房子,就直奔那儿跑去,这是大鹿的家,这时大鹿正站在窗前往外瞧,小兔没命地喊大鹿哥哥快救救我,猎人追来了……。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你们想知道结果吗?同学们都想知道结果,这样提高了学习歌曲的兴趣。如教学歌曲《小青蛙找家》时,先讲述一段故事:有一天,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我们都长大了,该自己去劳动了。”于是小青蛙们高兴地到田里捉虫去了。它们跳着、捉着,捉着、跳着,不知不觉地离家越来越远。小青蛙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它急坏了,不停地叫着,好像在说:“我的家在哪里?我的家在哪里?”此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不能帮小青蛙找到家呢?” 一下子学生的学习劲头被调动起来,纷纷表示能帮助小青蛙找到家。教师马上引导学生观看图形谱,各自踩着荷叶,听着歌曲,学习歌词,学起来轻松愉快,意犹未尽。学生们就在一个故事、一幅画、一段录音的激发下主动地参与学习。

2、创设生活情境。音乐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丰富课堂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不知不觉中获得音乐的情感体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如教学《爱劳动》这一单元,鼓励学生联系实际生活,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听、看、想、说、唱、动)体验,进行劳动模仿动作,如:老师做动作学生猜,再让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猜,再通过以小

组为单位的洗手绢接力赛,让学生亲身感受生活,总结经验。使音乐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在音乐中亲身体验情感,以情感体验来学习、感知、掌握歌曲。在兴趣中自动、自悟,达到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音乐素质。再如教学《苹果丰收》时,我先问学生是否去过果园,因为有的同学家有果园,有的同学家没有,让家有果园的同学说一说你知道苹果从小到大你们家是怎样管理的吗?让学生体会一下管理果园是多么的不容易。虽然很艰苦,但当人们看到苹果丰收了,脸上也会露出很欣慰的笑容。你们想去看看那丰收的苹果吗?我们去帮果农们收苹果好吗?同学们会很高兴,你们听果农们唱起了好听的歌曲。学生们很有兴致地就学会了歌曲。

2、利用画笔展示情境

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艺术。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引起小朋友的注意力。让他们把听音乐的感受用画笔画出来,音乐从抽象到具象,更能深刻理解音乐的内涵。如小学音乐第一册中《闪烁的小星星》一课中,小朋友画了星星闪烁。歌中唱到“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太阳慢慢向西沉,乌鸦回家一群群”教师可根据歌中所描绘的这些景色特点,创设出形象鲜明,色彩鲜艳,富于美感的投影片 并在教室的墙面、天花板贴上彩色玻璃纸做的小星星。并拉上窗帘。让学生身如其境的感受到音乐描绘的画面。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夜空下。鲜艳的色彩,生动的画面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精心设计的版画可以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促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的情境,达到理想的教学功效。如欣赏《大海摇篮》和《海上风暴》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蓝色的大海两种不同的状态,一边是温柔的、波浪平静的海面,一边是波涛起伏的汪洋,小船有被吞没的危险。让学生看着这样的画面欣赏,根本无须教师解释,学生便一目了然,同时在这个环节后,及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效果会更好。通过引导学生也参与情境的创造,能使学生更主动、更有效地学习歌曲。

3、创设游戏情境。游戏是儿童生活中的内容,符合低年级学生好动、好玩、天真活泼的特点。音乐课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摘果子、演双簧、红绿灯、夺红旗、猜一猜等。无论是什么样的游戏对学生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学生爱玩的天性决定了他们愿意参与教师为他们精心设计的游戏。为了巩固学过的歌曲,我设计了“开火车”这一游戏。由我做火车司机,唱歌曲中的任意一句,由学生接唱,只有唱正确的才能坐上我的小火车,孩子们个个热情高涨,积极踊跃,不亦乐乎。“开火车”游戏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乐于开口,大胆演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敢于表现的意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音乐课堂借助游戏,使得教师乐之教,教的新,学生乐之学,学的活。教育在发展,教学手段要革新,教学艺术要提高,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有勤奋钻研,投身教改,才能开拓一条成功的课堂教学之路!

例如,在教唱新歌时,孩子总耐不住老师安排的程序,从听示范曲的时候,特别是听到曾听过的歌曲或他们喜欢的歌曲时就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有一句没一句地跟唱。如果顺应他们的这种心理而过早地让他们演唱,他们必然会唱不好。这样的参与就是一种无效的参与。如果此时采用“演双簧”的趣味游戏,让孩子边听老师有感情地范唱,边配上动作、表情、口型,使孩子们可以在完整的音乐中感受和学习,然后通过老师与小组的配唱以及与个人的配唱等多次变化的反复来得到巩固。等到他们比较熟悉后,就由他们唱,老师配口型,从而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掌握歌曲。这样就丰富了学生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方式,建立了孩子的内

心听觉,培养学生用“心”唱歌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能够在将来的音乐学习中自觉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

二、运用多媒体,展现情境

学生活泼好动,乐于接受新奇、趣味性强的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态的事物比静态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多媒体设计生动、新颖的动画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遵循趣味性和针对性的原则,根据新课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巧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如在三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到了哪儿?课件中出示大森林的图片,还有小鸟叽叽喳喳的叫声,是谁在叫?你能用动作模仿出来吗?学生们纷纷模仿小鸟展翅高飞的情景,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

又如在一年级歌曲《小宝宝睡着了》这一课,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夜晚宁静祥和的气氛,在导入新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了,我走到讲台前,用右手食指立于嘴唇上作“嘘”状,然后拉上教室窗帘,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几十双眼睛都盯着老师。此刻,打开多媒体,课件中出现了已闭上眼睛的月儿,旁边有几颗小星星在时隐时现地眨着眼睛,接着画面上出现了一棵大树,微风轻轻吹动着树叶,树干上有几只已打瞌睡的小虫儿,树窝中躺着两只休息的小鸟,在树下的小屋中亮着一盏灯,有一位可爱的小宝宝正伏在桌面上,透过窗子数星星,数着数着便睡着了。伴着抒情的乐曲,学生的目光停住了。这时,我轻声地对小朋友说:“夜深了,天上的月亮、星星都闭上了眼睛,鸟儿休息了,虫儿也停止了歌唱,就连小宝宝也睡着了。”然后用充满关怀的口吻对小朋友说:“小朋友,让我们也闭上了自己的小眼睛,乘着歌声的翅膀,一起进入甜美的梦乡吧!”小朋友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听着老师亲切的话语,他们完全沉浸在甜美的意境之中。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来导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增强了

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为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良好教学效果。

二、设置问题,构建问题情境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一课中,教师讲述:今天从森林里飞出来了三只小鸟,它们是小麻雀、小鸽子和小乌鸦,你会模仿他们的叫声吗?小麻雀:叽叽 喳喳;小鸽子:咕咕;小乌鸦: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歌曲中的节奏。又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三、角色转换,进入情境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与书本的角色往往呈对立状态。教材中有关人物的情感、言语、行为等等与现实中的学习者似乎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在情境教学中注重角色的转换,学生由习惯上的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转为不断追求、进取的“主动角色”。儿童一旦成为学习的主动角色,学习兴趣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学生在表演中能亲身体验和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知识,留下深刻印象,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教学高潮。

如在《小乌鸦爱妈妈》中,在向小鸟问好的环节,一部分学生充当各种小鸟,另一部分学生充当问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进行对话。学生1:“小麻雀好。”学生2:“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和小鸟做游戏的喜悦。

四、即兴创作,体会情境

在创设“情境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创新思维,不能停留在知识的记忆、技能的模仿、歌曲的学唱上。在每一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多次地塑造、创编新情境,体验新感情,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现美、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

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小雨的声音是怎样的?”“种子得到雨露的浇灌后心情怎样?我们应该怎样来表达种子的心情?”“怎样唱更好听?”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如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分角色演唱、自编动作进行表演唱等等。通过自由表演,将学生置于音乐美的情境之中,使他们在学习——实践——创造——实践——再创造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体会了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由此可见,情境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学活动“化平淡为神奇“的催化剂。情境创设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生从教科书中解放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教学活动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最佳教学效果。“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只有创设适当的情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融入快乐的课堂中,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小学音乐课,是以音乐创作和音乐表现为前提,以“情”与“境”交融为手段,让学生置身于音乐旋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人情入境,去感受、去体验音乐美的所在,进一步陶冶学生的身心,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6.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小学品社教育强调为学生营造文化情境,加强品社文化的渗透和传递。综合化、多元化已成为当今教育的模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将小学生品社教学依然延续传统注重技巧、单元素的模式。我认为“情境”教学融入品社课堂中,对与扬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将是受益匪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认识“情境”,在教学中“情境”的意义有多大,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巧妙的应用这一教学形式,还需要深入的研究。下面我是个人的一些实践和学习思考。

一、情境的基本理解

情境就是借助视、听、触等立体性感受作用于课堂中,从情感上施加影响,使小学生身临其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一种方法。

二、创设情境的意义

创设情境的意义在于主要重视调动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境的融入的目标之一是使小学生情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品社课程标准》(实验稿认为):因为情感性是品社的一个基本品质,也是品社学习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所以品社课程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三、情境创设的具体功能

1情境品社有利于激发与维持小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主要的动力,而最能引发这些兴趣的则是外界的情境。引起兴趣的情境往往能够引起快乐,引起快乐的情境往往也能够使小学生感兴趣。在小班品社活动中,说的最多的就是培养兴趣。游戏是小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小学生表现的最多的则是无拘无束地参与和投入。如:在线条练习中,一味地让孩子进行直线练习,他们会感到枯燥,不久就会失去兴趣,东张西望。因此,一名优秀的教师就是要以引发兴趣和维持兴趣作为重中之重,让小学生投入到教师设置的课程中去。

2、情境品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激发小学生创造力

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他要借助直观世界的滋润或者说是生活经验的积累,观察是通过经验获得视觉的意义。在小学生品社教学中,观察是小学生智慧最重要的源泉,或者说是绘画之母。观察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创造力。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直接参与感知体验,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教师可以做的是首先,明确认知目的,提高观察的效率性。观察目的要明确,教师的提问要言简意赅且富有启发性,这对于观察活动的效果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明确,小学生观察时积极性就高,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清晰完整。反之,小学生就会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因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生认识目的性不强的特点,在组织小学生观察时首先提明确的问题,使小学生有的放矢。其次,告之认知方式,提高观察的准确性。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观察事物较盲目,整个观察过程是漫无目的,由于注意力时间有限,所以见什么都会分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教会小学生观察的方法,小学生要有秩序、有始有终的观察,提高观察的准确性。最后,引导认知联想,提高观察的深度性。虽然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很仔细并能出色的回答教师的提问,但只停留在表面,教师药鼓励他们观察完后要充分联想,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总之,观察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正确指导小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增长认知、学习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要使小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同时,品社活动的要具有开放性、超前性,在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小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为小学生提供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3、情境品社有利于开发大脑功能,培养多元智能

品社课中不仅要用手画,而且还要说、唱、跳,很有利于小学生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说、唱”可以促进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分析思维的发展;“画、跳、唱”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的发展,如促进视知觉、形象记忆、想象、理解、音乐、模仿、节奏、情感等方面。情境品社课

中要求小学生双手共同作用,不仅要画,而且要手工制作,这点也很利于小学生左右脑的发育。同时,这也是一种多元智能的培养,从语言智能(言语)、节奏智能(音乐)、空间智能(视觉)、动觉智能(身体)等结构启发小学生的综合智力。如:制作圣诞帽,此年龄段的小学生十分愿意模仿小动物的动作或叫声,十分愿意参与表演。品社绘画之前,我邀请所有小学生进行表演:使他们融入于角色中,为后期的品社教学铺垫。在多节的情境品社中,我大多都融入了戏剧、音乐、文学、生活。目的是使又小学生从视觉、听觉、知觉等方面都有体验。

4、情境品社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稳定的注意力

学龄前小学生的注力不稳定性是此年龄段小学生的根本特征,教师很难将小学生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物体上,他们会被周围所有的事情所吸引,不断地从一个物体一道另一物体。然而,注意力不是被无关的东西所吸引的,而是被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所吸引的。如果,品社教学的发式一成不变、一直是老三样,即使是一个成人也会倦怠,更何况低年级小学生。每堂课中我的情境融入的形式都不断的在变化、不断的创新:故事融入、表演融入、影视融入、外出观察,除此之外还可以是谜语或童谣融入、音乐融入、实验或模拟生活场景的融入,只有新颖才会触动小学生心灵,满足小学生心理饥渴。

从两种课堂记录中小学生的表现来看:仅以小学生注意力时间纬度来看(以二十分钟为界限):情境融入的品社教学除去绘画之前情境设置的时间约十分钟,三名被试在后十分钟注意力几乎很集中,甚至可以延续。兴趣班(传统品社教学)十分钟内,三人不同程度的注意力分散。

但不同形式的创设不是为求变而变,而是要投小学生所好的将其的注意力引向教师的教学目标上,这才是情境创设的关键所在。

5、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讨论和引导的方式组织课程,使品社活动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关系。小学生的创造力只有在无拘无束心理状态下才能发挥。教学得情境设置中,我首先不会暴露自己的设计目标而是先以启发的方式倾听他们不同意见,然后不急于纠正和否定而是用探讨的方式让小学生自己或其他小学生帮他寻找正确答案,这样做一是小学生不会被我的想法所固定,二是培养小学生敢于提出和老师不同的想法。此方式的目的是让小学生在日后有自主性和独创性的想法。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小学生。小学生对于教师在情感上十分依恋,对于教师的语言、情绪、行为都很敏感,小学生的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过程,成败与否取决于师生的关系是否平等、和谐,而微笑是一种具有亲和力的武器。课堂中我带着微笑用温和的声音与小学生交谈,此时小学生的表情是放松的,因此整堂课小学生很积极,就连平常胆小的小学生也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反之,若处于紧张和严肃中,情感上就产生压迫感,使小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压抑状态导致创造性思维无从产生。

四、情境教学的应用

我认为在应用情境时应坚持乐情(即学生能主动、快乐的进行情感体验)、冶情(即教师要积极创设提条件时学生的情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陶冶)、融情(即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也就是我们要让“情”贯穿品社课堂教学中。

对于小学生而言,创设各种品社课堂情境,能丰富小学生的情感内涵,激发良好的情绪。情感体验的完全释放能促进小学生思维能力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拓宽。小学生的想象创造是单纯发散而又超意识的,课堂上的一个教具、一段音乐、一种氛围都能引发小学生去联想。多层次、多手法的情境创设无疑会激发小学生产生作画的强烈愿望,从而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和品社创作。

当然,情境的创设必须和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统一。情境是为目标服务的,目标定位不同情境的要求也不同;情境是要活跃的,但不能为了活跃而生搬硬套情境。

五、个人感受

1、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根据小学生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创设相关的品社情境,引起小学生认知的内部矛盾,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2、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培养良好的情绪。教师要有效利用情绪追求的积极作用,激发小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优化教学。

7.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改进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促使新颖的教学法层出不穷。而一切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主要都是为了帮助小学生更快乐认真地学习, 营造一个利于小学生发展的舒适的外部条件。情境教学法, 老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情境, 还要让小学生体验情境体验、展开讨论, 这样可以将课文知识与情境联系起来。

二、情境教学法及其作用

(一) 情境教学法

顾名思义, 情境, 就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方式去创设生动的、接近真实的环境, 以触碰积极的情感, 陶冶小学生的个性、培养小学生的人格, 提高小学生自主合作的精神, 提升小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情境教学倡导“以生活展现情境”, 就是在上课时用表演、图示等方式表现预先设定的生活情景。在语境教学中灵活地捕捉现场, 利用课堂情景因素和课文的上下文来解决。比如, 讲到“络腮胡子”, 老师解释道:“马克思呀, 恩格斯呀, 还有, 你看咱们教室挂的孔子像呀, 他们就是络腮胡子”。

(二) 情境教学法的作用

1. 创设情境, 提高欣赏能力

音乐的审美特性最能充分表现, 具有情感性的音乐符号能生动反映现实生活, 表现人类心灵, 触发人的自由体验, 净化人的灵魂。所以, 在小学教学中, 使儿童建立起超越性、情感性的审美态度, 使他们与日常生活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非常重要的。自然界的音响具有美妙的音乐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 老师组合拼接起“小鸟鸣叫清脆声”“小溪流水嘀铃铃”“蜜蜂翁翁叫”“马蹄哒哒响”等音乐片段, 一边配以神秘的森林画面, 一边播放动漫《龙猫》里的插曲《风之甬道》, 引领小学生想象自己游玩在神秘的大森林里, 播放结束后, 让小学生说出自己听到了什么, 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再把它写下来, 此举锻炼了小学生的听力、想象力、写作能力。

2. 创设情境提高小学生自主合作精神

高尔基曾说: “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 小游戏能触发儿童的运动器官和感知记忆能力。老师从不同的教学要求出发, 设计出有趣的游戏情境。教学诗词时, 让小学生自动分成几个小组, 使得以发挥他们天生爱模仿爱表演的天赋, 自己编排动作, 自己揣摩诗人的心情, 一问一答, 增进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使他们陶醉于文字的海洋里。这都是情境创设带来的成果。

(三) 教学步骤

在探索采用情境教学法促进儿童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阅读教学的语言训练中创设情境, 结合“言”和“形”, 训练小学生理解、运用句子或片断的能力; 第二阶段是在作文教学中创设一个“恰当”的景象。引导小学生试着感受身临其境去观察、思考、想象, 让小学生拥有一次美妙的情感体验, 使小学生产生写作的欲望, 这就达到了作文训练的效果; 第三阶段是在语文课堂上的具体运用, 用“生活、实物、音乐、图画、扮演、语言”等手段, 吸引小学生的思维到情境中, 由情境带着小学生由感受美到理解美, 从而深刻理解课文; 第四阶段是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 运用情境教学三原则, 使形式新异化, 内容实践化, 方法启发化, 进一步促进小学生整体健康发展。

激起小学生的情绪是情境教学法的核心, 统一将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知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带入在情境中, 培养其道德品质、审美情感, 陶冶其意志, 使语文课堂不仅停留在教教课文这个层面, 更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小学生的做人这方面, 完成语文教学所肩负的“文”与“道”两方面教学任务, 使小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带入情境, 就是意味着调动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为教学方法能触及小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满足小学生的精神需要。

三、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一)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吸引小学生的兴趣, 老师要运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引领小学生进入课文中描写的境界, 靠近作者的心灵, 融合文章的旨意。因此, 老师必须在课前认真研究教材, 创设恰如其境的情境, 拉近小学生与课文的审美距离, 将美的种子撒在小学生的心田。

(二) 激发情感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量文字优美的作品里都有作者的主观烙印, 文章里字里行间都表现着作者的爱恨, 这使得情境教学具有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文章中每一个有趣纷呈的情境都能激起小学生心中情感的回荡, 感人肺腑, 利用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感来诱发小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课时, 要会引导小学生怎么走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中, 融入课文的情境, 激发小学生的情思和遐想。

比如, 老师讲到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 教一位小学生如何扮演诗人孟浩然把“诗”朗诵给大家听。该小学生假装正在睡觉, 深夜里, 忽然被风雨声、鸟叫声惊醒, 揉眼睛起身后, 一边念念有词: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一边走到窗前看。他忽然拍了一下脑袋, 好似灵感忽然从天而降, 饱含伤感地念道: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这个表演创设的情境不仅使表演的小学生深有体会, 也深深感染着观看的小学生, 使小学生们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的体会。在课堂上将小学生熟悉的内容组合起来创设情境, 给小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也锻炼着小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记忆力。

(三) 凭借情境理性分析

创设情境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小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更好地吸收新知识。当小学生的思想进入到某一情境中去体验情感的境界时, 老师就要引导小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如何保持进行理性地思考, 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就比如, 卢纶的《塞下曲》, 诗歌中没有高大、英勇、威武等字眼, 但却描绘了一个月夜出猎的将军形象, 但这些意思尽含其中, 这就是古诗所包容的形象美。因此, 我们要启发学生在诗歌的情境中不仅要发挥想象力, 还要理性地思考。智慧的老师还会在在情境中, 鼓励小学生探究、合作、思考, 鼓动小学生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见解。让小学生由情感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 灵活地掌握知识与学习方法, 个性化地解读作品, 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结束语

一堂质量好的小学语文课, 就是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学习内容却没有随之结束, 而是小学生在深受启发之后激起在课后主动去探索知识的欲望, 使小学生主动去开始一段新的学习。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应用好创设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造神奇的情境, 使小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的兴趣和求知欲, 对小学语文课文之外的知识同样充满好奇心, 继续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从而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将语文切入到生活中去, 让语文真正变成生活中的语文。

摘要:新课改提倡使用有效的情境教学模式, 创设轻松积极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老师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 想尽办法利用全部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视野变得开阔, 做好跟学生的沟通工作。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帮助学生快乐的学习。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亚环.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11 (18) :36-37.

8.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现状;解决方法

情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的内容与环境相结合,通过多媒体、语言、文字、亲身体验等手段,使学生在情感体验当中,发散思维,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亲身体验生活场景,能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应用此方法。

一、小学语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1.加强与生活联系,鼓励学生参与

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把现实与教学相结合,把文章讲授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小学语文课堂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课本的平台,其对学生的生活的积累、人生观的树立有着重要的作用。一切教学都应该尊崇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的主要思想,例如,在讲授《邓小平植树》这篇文章时,可以联系邓小平本人的生平事迹,结合文章简单介绍或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背景,如,“植树节”的由来,“邓小平爷爷”的具体事迹,“高龄”的含义。观看植树造林相关介绍片,让学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栽培树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2.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

语文学科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最主要的原因是除了它具有的工具性、知识性,还有对人格的塑造,对思维方式的训练。语文教育核心是思维能力的锻炼,这不仅关乎人的交际,而且对人的思维方式、生活能力、人生态度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人和其他物种的区别,就是人有思想,离开了思维,就根本谈不上发展。在课堂上,我们要通过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比如,在讲授二年级下册《恐龙的灭绝》时,可以先使用一幅恐龙图来引出话题,在设置问题时引导学生对恐龙灭绝进行思考,并适时引出今日人类的生存条件,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现状。

3.运用现代化教学设施更好地增强学生的认知

认识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接受客体的各种信息,感知客体的外部属性、状态和形象,并保留在观念中成为关于客体的鲜明的感性印象。因此,“生动和直观”在认识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它在主体同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直接的感性联系,没有这种联系,主体的认识就没有对象,因而也就不可能有关于对象的认识。人体在当今科学发展的社会,多媒体设备发展很快,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通过图文并茂的PPT,视觉冲击力强的视频放映软件,让其更好地融入教学氛围,生动、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更好地对课文知识进行讲述。

4.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对一些深奥的知识难以接受,故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综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效地组织语言。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教学口语要注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易懂的语法、形象的表述,同时要注意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比如,在讲述李绅的《悯农》的时候,通过幻灯片放映农民工的辛苦和劳动,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农民的不易,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高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有相对较大的发展,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复述、改写等方式,加强他们的认知,并且提高他们的语言描述能力。

5.营造写作氛围,训练学生表达能力

语文教育的评价,一个很重要的标准是写作能力,但在应试教育这个标准下,老师和学生往往把作文教学看作语言的表达,在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大多在作文教学的系统化、规范化、程式化上努力,比如,作文一提到人名就“小红”“小明”,一提到事迹就想到黄继光、董存瑞,一写到人物就是如何无私奉献。很少深入思考通过作文去记录生活、思考生活,传统作文教学大都是注意指导学生写作技巧,不太注意指导学生写作素材的收集及写作思维的形成,甚至有些老师让学生背范文,背好词好句。这对学生发展相当不利。写假话和套话的最终结果也导致了小学生作文模式化,主要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写作手法,模式化的情景结构,固定的写作套路。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是培养考试机器。基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倡导学生理性思考,多接触社会,让学生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总结

语言情景教学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语文这个基础工具。

参考文献:

[1]叶明葱,高旭灿.论情景教学中情景的创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6):72-73.

9.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摘要:小学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的改革之下,教学目标也倾向于在教学活动中联系生活,增强学生体验机会,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小学科学的教学不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因此通过情景教学这一方法,利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去创设真实的生活情景,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有机会亲自体验,有利于探究意识的培养,从而促进科学的学习。本文从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面临的现状出发,结合相关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教学;技术

全球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着科技的影响,科技的不断进步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科学课程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改变教学方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关注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却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教师只知道一味的照本宣科,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难以调动课堂氛围。

第二,没有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无法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只是把书本的知识换一种方式呈现在屏幕上。

第三,科学学科的学习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而在教学中教师却很少将实验融入到课堂中,一些书本上的实验要求也只是直接给予答案就结束的,学生体验机会减少,对相应的知识点不能很好的理解,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运用情境教学,所谓的情境教学就是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将教学中较为抽象的概念以生活场景、真实实验等方式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为学生的学习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说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模拟化的场景增加学习的兴趣,能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因此,如何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出如下策略。

1.生活情境化

使教学内容贴近生活是运用情境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步。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生活,而且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知识能对教育进行更好的理解,因此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生活常识来进行更好的知识点学习,同时学习科学合理的知识能纠正学生已形成的错误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由于学生的主要学习场地就是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将情境教学融入课堂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另一方面,创设生活化情境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注重将知识点与生活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对知识点的理解,促进科学的有效学习。比如在上到食物这章节时,这一整大节都在介绍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点,通过食物含有哪些成分,能从中获得哪些营养以及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等等小章节,学生可以学习到饮食方面的很多科学知识。像脂肪的`辨别方法就是用棉签蘸一点食用油,涂在白纸上,分别用肥肉、花生米等在白纸上挤压、滑动,含有脂肪的食物在白纸上留有油渍。

2.结合多媒体技术创造学习情境

将多媒体技术与情境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小学科学的教学。首先在进行情境设计时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深入专研于教材,使得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二是重点关注难点,有针对性进行整合;三是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四是注重评价与反思;五是以学习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在遵循这五大原则的基础之后,利用信息技术将书本知识点与情境进行合理设计,学生能够通过生动形象化的画面来进行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置身与真实的场景中去思考,利用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加之多种媒体的特点,将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气氛。如《养蚕》一课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亲自饲养,这时,便可以通过播放纪录片,让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以及蚕的形态、习性等知识。

3.进行实验操作

小学科学课是一门以探究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它的特点就是实践性与操作性,直接也体现在教材内容编排中,教材中有许多的“动手做”和“观察”性实验,但这些实验往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是被教师忽略的。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学校的教学资源设备不足,无法为学生的参与实验提供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就是教师忽视实验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模拟实验的情境,也可以要求学生私下完成实验,但要做好相关实验记录作为作业,老师在其中发挥监督作用,这样做的目的能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学习热情,有效解决资源设备紧缺的问题。实验使学生在感兴趣的状态下,进行探究活动和掌握知识。它既是帮助学生获得直观感性认识的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措施。比如在进行探究面包上的霉菌生长速度时,教师在讲解课程之后,发放给学生一张记录表,让学生准备四块面包,分为2组进行7天实验观察,记录相关数据。科学作为小学课程的主科之一,对于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小学科学的对象是生活化的,只要你敢于开发思维,任何事物都存在这微妙的联系,一项伟大的发明往往来自意想不到的小事思考,所以只要你有想法就去做,必然会从中得到不少的经验,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作江.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科学课的教学模式研究..

[2]解月光.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中小学信息化教育

[3]赵玉,基于情境创设之教学模式的探究.中国电教化教育.

10.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魅力 篇十

阅读了浙江,北京、江苏及山东四省市的课改经验后,让人受益匪浅。尤其是江苏省的《情境教育》这一课改经验,更是令人感受颇深。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深切地感受着新课改的变化以及它新的理念与新的思路。回想曾经,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曾过分依赖于课本,以致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况中,课改的东风将情境教学吹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后,它为我们改变了这一教学现状。它通过创造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情境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种种意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课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上的重点。若仅用“粉笔加黑板”的单纯模式,再配合教师的一张嘴以及一本语文书,就能感染学生,使其进入情境当中,这是很难实现的。新课程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应当是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怎样使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我们不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应该积极地去实践。情境教学的目的是在于学生,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记得在上《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因为这是一篇科学性较强的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的兴趣远远没有学习其他体裁的文章时那么浓,更别说理解课文了。面对着一问题,我很是头疼。我决定为他们创设一个情境——制作课件。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我为他们创设的情境中,充满了学习热情,整堂课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一切来源于教学情境的创设。

11.情境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一、情境教学之现实实践

所谓情境教学中的现实实践手段,就是指老师在教学当中,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创造出相应的情境,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也可称为生活实践法。语言的学习与实际生活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将课文知识进行多种不相同的对应生活情境的创造,即将小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十分了解与熟悉的不同信息引入英语教学中来,使学生学习英语与现实生活实践形成良好的对接,如此一来,就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让他们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例如:老师在进行教学关于常见单词或者是句型时,老师可以通过利用图片或视频、表情动作等方式,给学生创造一个具备生活特性的英语教学情境,也就是语言现场,使学生充分融入情境当中进行学习,如常见单词有shirts、desk、toothbrush、pen、ruler等,或常见句型有There be等。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孩子们,我们来自我介绍比赛”,或者“我们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人,好不好?看看谁说得既精彩又生动”等,接着等学生们纷纷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介绍之后,老师再进行评价。此外,老师也可以列出学生最喜爱的明星,如林志颖、姚明、周杰伦等,让他们通过扮演自己喜爱的明星,进行问答练习,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而且还充分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能够快速融入到课堂中。通过生活实践的方式,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情境教学之情景模仿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大胆利用英语进行交流,充分掌握英语知识,从而提高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采用情境教学中的创设情景法,经过情景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表演者,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例如:老师在进行toy car,balloon,doll等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爱的玩具,与同学进行分享,并让他们结合“I like……”等的句型进行交流。或者应用有效的实物教具,让学生放大延伸与感知知识,如banana,可进行以下对话交流:What is this ? It is a banana.Would you like it ?Yes,please.pass it to a student或Here you are.Thank you等,再或者通过连环训练的方式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当中更好地学习英语,如Im ...How old are you,Im ...How old are you,How old are you等。除此之外,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交际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不同场合的不同人物,运用不同的英语语言。例如:当学习关于打电话这一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自由分成若干组,对“打电话邀请同学参加聚会”这一情景进行模仿,在打电话中,有两种可能情况,一种是同学本人接了电话;一种是同学不在家而是其家人接的电话。学生需要将这两种情况进行形象化模拟,然后老师再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采用情境教学中的模拟情景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性以及主动性。

三、情境教学之游戏

由于学生最热爱的活动方式就是游戏,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采用情境教学中的游戏法,可以增强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快乐、愉快的气氛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对情感进行充分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学数词时,可以采取游戏教学方法。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设置一个关于数词的游戏,比如听音接龙游戏,当教师数one的时候,学生就接着数two;当教师数one、two的时候,学生一定数three、four,同时速度不断加快,以此类推;或者分组进行,每组之间可进行比赛游戏,这样不仅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吸引,而且可以锻炼学生反应思维能力,在快速回答的同时将课本中的知识快速掌握。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分析。由此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善于采用情境中的游戏法,通过变换多样的方式进行游戏教学,不但可以调动课堂氛围,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采用情境教学方法,即情境教学中的游戏法、情景法以及生活实践法等,能够为学生拓展创造思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以及兴趣性,使学生能够有效巩固和快速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加速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12.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二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古诗,朗读,意境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意义与现状

(一)情境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古诗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情境去讲解古诗知识,能够让古诗中的场景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快捷地去理解古诗内容。在教学改革的今天,借助教学情境的支持,教师可以省去许多教学语言,让小学生在情境中自主去体会古诗的意义。

第二,有利于古诗教学方式的创新。一直以来,很多小学语文教师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所限制,乐于用传统的方式实施古诗教学,影响了古诗学习内容魅力的绽放。利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师不能再用自己的嘴向学生陈述所用的教学内容,传递所用的信息。教师需要思考全面的教学技术、设计不一样的教学活动,给学生营造愉快的古诗学习氛围。因此,情境教学法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教师思考新教学手段的动力与推动者。

第三,有利于小学生古诗学习兴趣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很多小学生认为古诗的语言过于晦涩,不容易看懂,现代文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换位思考,如果我们每天坐在教师听教师一句一句地翻译古诗,学习兴趣也不会高。利用情境教学法实施教学,教师可以更多地向小学生展示图片与动画等信息,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发展时期,对于形象化的信息有着独特的向往。用情境教学法提高小学古诗教学的形象度,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现状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最新推出的教学方法。目前,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几点困难:

第一,教师对情境教学法的认知不足。情境教学法在提出之前,虽然少数教师也有过类似的教学实践,但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让众多教学新方法呈现在教育工作者眼前。教师对于情境教学法的认知是否全面,直接影响着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很多教师认为情境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出示图片这么简单。单一的理解,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流于形式,也使得小学生无法在情境教学活动中受益。

第二,情境教学法的实施环境不足。情境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不能仅依靠黑板、粉笔与教师的一张嘴实施。要促进情境教学法在学校教育中的普及,学校应当积极配合,加大小学语文教育投资,引入新的教育设备。但在大多数小学校园中,很少有学校与教师商讨情境教学活动的教学所需物品,也很少有学校将情境教学法当成一件教育益事在做。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高,教学条件好,多媒体设备、投影仪以及音响等设备充足。但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学校,只有桌椅等最基本的教学设施,教师要创设情境,谈何容易。

第三,情境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不当。情境教学法虽然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只有得到正确的应用,其积极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目前看来,很多教师的情境教学法都是错误的。其一,部分教师过分重视情境创设。其二,部分教师忽视小学生的审美特点。

二、情境教学法应用的策略

(一)抓住诗句所描述内容,借助情境去理解古诗

意境美,是古诗的一大特点。诗人正是利用古诗中的意境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在创作古诗的过程中,诗人将外界的景物与自己的内心情感相联系,以此为基础去创造人物形象或者生活场景。古诗中的每一个诗句都是由精巧之词组成,古诗学习中,教师要抓住诗句所描述的内容,让学生去理解古诗的中心思想。借助诗句所创设出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内心感受,是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讲解《小池》时,教师可以利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让小学生描述对应的情境。这两句诗是《小池》的名句,描述的画面很有灵动性。借助这两句诗所创设出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更能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前两句诗中“惜”与“爱”的意义。抓住古诗的关键诗句,利用其所创设的情境让学生与诗人进行情感上的互动,能够大大提高小学古诗教学效率。

(二)反复阅读古诗诗句,借助情境去体会韵律美与节奏美

朗读古诗,是小学生古诗学习的一部分。反复朗读古诗,能够让古诗所对应的情境显现出来。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中国古诗讲究押韵,因此,每一首古诗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的,节奏上扣人心弦,这正是中国古诗的魅力所在。通过反复朗读,在韵律与节奏的基础上再现古诗的意境,会让朗读者与聆听者一同陶醉于古诗学习活动中,使古诗的艺术美得以扩大。一边阅读古诗,一边开发其中的情境元素,与小学生起创设情境,有利于小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语文课堂中的发挥。

比如,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整首诗押“an”,读起来有抑扬顿挫之感,平仄错落,很有美感。当古诗读起来顺口、悦耳,小学生就会有愉快的古诗学习感受,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快速提高。《望庐山瀑布》是一首写景之事,表达着作者对于大自然的喜爱。在反复阅读中,诗人的喜悦之情会通过学生的口气、表情以及内心感受表达出来。一次一次地朗读,学生越读越有感觉,越读越有意境,不用刻意去创设,古诗的意境就能够显现出来。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情感基调较为凄婉,小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声音就会越来越低沉,速度也变得缓慢起来,逼真的情境自此而来,教学深度也会因此而加深。

(三)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借助情境去感受古诗的魅力

虽然在表面看来,古诗是抽象表达,但古诗却不失有形象美特点。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想象,大胆打开他们想象的翅膀,对诗句中的语言进行二次创造。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象方向,古诗的形象美也会因此而丰富起来。联想,是小学生的强项,也是情境创设的必要品质。

比如,在讲解《咏柳》时,作者用了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二月柳树的喜人之处进行描述,表达个人对于二月柳树的赞美之情。诗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利用了比喻手法,使整首诗变得灵动、形象起来。鼓励学生针对本句诗进行联想,想象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下柳叶的情境,能够让小学生尽情享受大自然之美,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教师要肯定小学生的想象成果,给小学生想象的自信。一些小学生在课堂通过古诗情境,想象到“秋风似无情刀”这样的场景,教师要表扬小学生开放的思维,并引导小学生大胆想象。重视学生的想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积极利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生成资源,会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

三、结语

综上所述,利用情境教学法实施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利于小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更能让语文课堂的古诗学习氛围得以优化。用不同的方式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创设情境,用古诗中的内容去触动学生的心灵,会大大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魅力,促进小学生爱上古诗,乐于学习古诗。

参考文献

[1]周芳利.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2014,(10):35.

上一篇:农商银行发展下一篇:开学典礼日记小学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