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游戏教学结题报告

2024-07-25

英语游戏教学结题报告(共7篇)

1.英语游戏教学结题报告 篇一

《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高坝店镇中心学校

刘印武

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体育教学突出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参与度、参与效果以及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而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参与体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从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现状分析,游戏在体育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在体育活动课的内容和过程上应用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重复性,影响了体育教学在知识、技能及兴趣培养上的学习效果,违背了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精神。研究对象与步骤:

1.研究对象:高坝店镇在职体育教师 2.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周期为9个月,始迄时间为2013年9月—2014年6月,总体研究的技术路线沿“理论筛选—实践探索—反思总结”展开。1.准备阶段(2013年9月到2013年12月)

(1)收集资料,系统了解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内容;(2)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经验,选择可借鉴的内容和措施;(3)制定并论证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实施阶段(2014年2月到2014年5月)

(1)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分析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写出调查报告;(2)制定实施方案,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定期进行交流总结;(3)再设计、再试验、再研究、完善《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方案。

(4)调查研究,制定课题方案;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

做好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完成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形成系统研究成果专辑,接受专家鉴定,推广成果。

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方法:

① 调 查 法:以问卷法调查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以及课堂教

学策略,了解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②行动研究法:通过查阅各种文献资料,结合课堂教学进行实践探索研究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应处的地位,以及教学和游戏的相通方法。

③比较研究法:通过与传统教法的比较,分析学生的主动参与系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程度。

④经验总结法:整理资料,归纳总结,得出最佳方案。2.研究过程:

①发现目前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缺乏热情及对体育教师教学模式 的调查,建立该课题;

②通过查阅资料,寻找理论支持,结合自身经验总结,并进行深入思考;

③与在职专业体育教师交流探讨,总结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并在课题教学中加以实践验证。④进行整体总结,在镇、县教学能手大赛中实践,展示推广研究成果。研究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从游戏的分类、创新开发、教学应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总结出了一套游戏如何应用于现代体育教学的新模式,激发和保持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进而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2.体育教学游戏化的新模式教学明确了教师对体育教学中如何应用游戏、怎样恰当的应用、应用的时机、游戏的创编、游戏的分类都做了阐述和归纳,为提高一线教师的创造运用游戏的能力及课堂教学水平提供了参考。

3.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并且“喜欢学”。在教学实践中采用设置疑问、多样化、兴趣化、选择性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这样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4.关注学生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问题讨论与建议: 1.问题讨论 对一些经典游戏和实用性体育游戏按照立体分类法依据游戏的作用、方法、规则再进一步的收集、归纳、整理,总结出一部可供参考的体育教学游戏宝典供教学参考。2.问题建议

建议论文能再细化,能针对某一教学项目,例如游戏在跆拳道项目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究,形成一整套仅供跆拳道项目教学的学术论文。

2.英语游戏教学结题报告 篇二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量应达到五级15万词以上,能读懂供7—9年级学生阅读的简单读物,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能根据阅读目的运用适当的阅读策略。基于多方面的考虑,我们认为,以英文报刊阅读作为新开发的课程资源,利用其丰富的内容,以激发和培养我校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开拓学生视野,帮助学生了解外部世界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其读写能力,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把21st Century Teens(Junior Edition)引入课堂教学。

二、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案

1. 目标:

本课题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核心,以激发阅读的兴趣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以达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力求在理论与研究层面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大面积提高英语成绩。

2. 本课题实施的对象:

初二年级3个班,初一年级3个班。

3. 承担本课题研究的负责人:

黄文静老师。承担本课题研究的是张嘉、韦雪梅、陈坚、霍秋苹等老师。

4. 课题实施的研究方法:

①调查法。通过与师生的谈话、问卷调查和课堂教学观察等,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素质、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水平,为课题研究提供现状依据和比较依据。

②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研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初中英语报刊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征,构建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③行动研究法。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在前期的现状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在学习、研究—教学设计、研讨和完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实践反思和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的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索初中英语报刊阅读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总结并寻找规律,进一步探索报刊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相应的教学模式,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5.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06年11月—2006年12月):理论研究。收集整理并学习研究有关资料,把握最新研究成果;拟定行动研究的实验计划,为第二阶段的行动研究打好基础。

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8年1月):行动研究。分年级按计划开展课题的实验研究,做好实验记录,加强过程监控,反思行动结果,写出相关案例。

第三阶段(2008年2月——2010年12月):深入研究。由实验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验,不断总结提高,提升为自己个性化的成果,丰富和发展高效教学的理论并形成校本课程资源。

第四阶段(2010年9月):全面总结。整理并推广研究成果。

三、采取的措施及教学模式

1. 压缩教学时数,引入报刊阅读。

针对现状,我们在需求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大胆的尝试,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将课内的总学时数进行压缩,对学习上的时间和结构形式进行优化调整,把报刊阅读引入课堂。每周用一课时作为报刊阅读课。

2. 课内精读,培养能力。

报刊阅读课上,选用《21世纪中学生英文报》“青春校园”栏目里的2篇文章进行限时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通过设置一些涉及文章主题或细节信息的问题,有效培养学生搜索关键信息和快速阅读的能力,从而进一步导向写作实践。

①培养预测技能。指导学生根据标题、适当的过渡词语进行预测,迅速把握文章大意,提高阅读效率,思考写作文序。

②培养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如阅读记叙文要注意when,where,who,what,why和how等;阅读应用文、说明文、科普文要注意抓住文章段落的主题句、文章的层次和逻辑关系等;阅读议论文应注意文章的论点和论据等;阅读新闻报道则要抓住标题、时空顺序和当事人的评论。

③猜词悟义。比如根据上下文或利用构词法,通过对一个词的前缀、后缀的分析,猜测词性及词义。

3. 丰富泛读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21 Century Teens (Junior Edition)中“校园青春”、“明星聚焦”等中学生感兴趣的版面很容易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根据报刊的不同内容、不同特点,通过泛读教学,采取学生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丰富的教学模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①话题演讲。引导学生模仿“中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模式,由教师就21世纪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给出话题,让学生自己准备,查阅资料,上台发表自己的观点。

②即兴演讲。就“主持人”(学生)提出的有关报刊内容展开全班性的讨论,教师随时参与讨论,讨论后让每个讨论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参加即兴演讲。

③主题辩论。例如阅读“Text me:Our way of communicating”(短信生活,改变你我)一文,给出辩题:“Do you think it is a good idea to take your mobile phone to school?”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学生根据论题,自由结成辩论小组,互相交换信息,共同寻找辩论论据,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④记者采访。就报刊内容自设话题,例如,学生阅读了第302期School Time中的My favourite birthday gift ever后,我设计了这个话题:What’s your favourite birthday gift?让学生充当“记者”进行“采访”,学生广泛参与,这样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⑤短剧表演。根据报刊文章内容,学生自编短剧。

所有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度,使他们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4. 延伸课外阅读,提高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设计了“Teens课外阅读记录表”进行跟踪。以下是组织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①建立阅读档案(Teens阅读记录表)。建立阅读档案不仅是学生个人的阅读过程记录,也是教师了解学生自主阅读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报刊阅读档案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

a.个人阅读调查。每周阅读后,要求学生写出个人阅读小结,通过小结一周内的报刊阅读情况,形成对自己报刊阅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此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AWhich story/stories do I like most?Why?

▲I’ve read (how many)________stories on the is-sue.

I can understand of the stories that I read.

A.all B.most C.some D.a few

I can recite (how many) paragraphs.

▲Compared to a month ago,I think:

A.I did better this time.

B.I did as well/poorly as before.

b.报刊内容摘抄。报刊内容摘抄包括:

▲Copy sentences that I don’t understand here.

▲One sentence summary of my favourite story.(学生选出他最喜欢的篇章,找出关键词,写出中心大意或概述。)

▲Copy beautiful sentences here.

ACool words/expressions.

c.仿写。

▲从每期报纸中选出一篇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仿写。

▲写人物简介。利用报刊报道的名人的趣闻,写100词左右的人物简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加强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

▲为报刊配有的图片重新拟写标题和图片说明。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提高阅读能力。

以上学生个人报刊阅读档案每周一收上来教师过目,及时了解并评价,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为小组讨论提供了内容。

②组织阅读学习小组,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每一期报刊阅读之前,提出学习目标,每小组一周内用一个单位时间供组内成员轮流提问,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组际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的总体情况并提出疑难,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言技能提高了,学习潜能和创造力也得到了发挥。他们切身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对每个学生的实际帮助,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为了保证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不落下每一期的报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制定如下表格,以组为单位,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每一期的报刊阅读。

此表格在每周一上交,对完成好的,及时地加以表扬,不足的请科代表督促其完成。

③定期检测,定期评比。教师根据报刊内容每两周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试或竞赛,测试、竞赛内容包括词汇检测、报刊内容填空、难句翻译、文章仿写、段落中心归纳等,也有朗读竞赛等,内容丰富多彩,多方面检测学生各种能力,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并从中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培养成就感,从而愈发提高他们的报刊阅读兴趣。我们还每半个学期在学生中开展报刊阅读能手评比活动,根据学生每周上交一次的阅读笔记、小组阅读检查表格、检测的成绩反馈及个人平时的解决问题能力等,师生共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促进他们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进一步的阅读中。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在课题的推动下,初中部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加强,教师指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参与教科研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自本阅读课题实验启动至现在,实验班学生踊跃参加各级英语竞赛或其他类别竞赛,其中获奖143人次;另外,实验班学生在屡次的阅读竞赛中,更是优势尽显,遥遥领先。实验班教师积极撰写论文,参加2008年全国中学英语教师技能大赛,黄文静和张嘉老师都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张嘉老师在“菁华杯”首届全国新课程中学优秀课例竞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三等奖。

五、课题研究过程的反思

为使英文报刊阅读教学课题的研究卓有成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力求创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备课量明显增加、自身词汇量积累不足、新词汇不断涌现、阅读报刊的技巧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些对教师自身素养而言都是极大的挑战。教师应不断更新观念,不断自我完善,注意时效性信息的获取,跟上时代,才能了解学生,贴近学生,才能在英语教学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3.初中英语听说课模研究结题报告 篇三

随着大连市EPU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的推广和普及,初中英语听说课的课堂千姿百态,同校老师间差异较大,课堂效率低等问题相应出现,对于高质量课堂的呼声就越来越高了。

本学期开学初,学校开展了“百师百课”教学课题研究活动。我受到启发,想趁此机会研究适合我校发展、适应我校学生学习的听说课模。三月初开始,我自己开始收集资料,确立了以力求创新,在高品质课堂的大前提下尽力开发亮点课堂。以听说课Module6 Unit1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o the National Stadium?》为研究课例,展开了教学研究,先后通过个人备课、集体研讨、集体备课、课前修改整合教学设计、教学实践、反思修改、再次教学实践、再次反思修改等若干步骤完成了听说课模的建立。从教学效果来看,研究成果是喜人的。

二、具体研究的步骤与方法

初中英语听说课模研究的具体实施过程是这样的:

Module6 Around town

Unit1 Could you tell me how to get the National Stadium?

学生年级:初中一年级下

教学内容:外研版《英语》(新标准)Module6 Unit1

(一) 教学内容分析

本模块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学习“指路与问路”的各种表达方式,并能通过阅读地图标出路线及具体位置。“问路与指路”是贴近生活的话题,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使用语言表达的意愿,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话题展开教学活动。

本模块中的听、说、读、写等活动都围绕指路、问路、地点和方位等展开,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体验(Experience)和运用(Use)语言的机会。

第一单元的课文修订后变动较大,虽然还是围绕在天安门广场进行问路与指路的话题,但是弱化了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的专有名词,将它们改成了一些普通名词,突出了“问路与指路”的表达方式,也体现了教学中的“教新句型用简单词汇”这一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原则。我将围绕这一话题积极整合和拓展教学资源,设计丰富的活动,创设生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发挥主体作用,以便提升其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重点内容是学习“问路与指路”的各种表达方式;本单元难点在于“问路与指路”的各种表达方式易混。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够熟练使用turn,take,excuse me等动词和动词短语;street, bank, museum等名词;方位介词along, across, opposite等词汇。

2.语法目标

能够掌握指路和问路的功能句,并对一区域进行描述;注意地点和方位介词的准确使用。

3.技能目标

听力目标:能够听懂有关问路和指路的简短对话,并能用英语问路和指路。

说的目标:能够使用问路和指路的功能句描述路线和位置关系。

4.情感目标

乐于参与运用英语的实践活动,乐于了解著名景点及其文化,对家乡充满热爱。

(三)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教师教学资源

主要包括教材提供的资源,外研通点读笔,OHP和PPT教学课件。

2.学生学习资源和工具

多媒体教室、教材、PPT教学课件。

*注:PPT教学课件中的听力录音材料及图片等内容均取自教师用书配套光盘。

(四)教学过程

三、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 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且师生关系十分和谐。创设的教学情境符合实际生活,使得学习气氛较为宽松,学生心理上不压抑。自信心得到了提升,自尊心得到了维护。听说训练和语言知识的学习渐渐形成良性循环。

2.先后在本校和周边兄弟学校——滨海学校的不同班级讲授同一节听说课,在学情基本一致的两所学校中,课上学生都表现出积极参与的热情。在调动学生方面,这一听说课模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应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意愿,感知先行,应用在后,这中间充实的是知识和能力的学习过程,技能和方法的训练把关。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凸显出来,这些喜人的变化都是符合《英语课程标准》理念的。

(二)教师方面

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达到运用得心应手的境界。教师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也更加切合实际,真正做到发现学生的问题,找到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在听说课上大胆发言,上台展示语言学习成果,同伴之间合作互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第一,可实现在教师指导下,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为实现学生听说课主动发展的主观意愿提供了方法。

第二,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高起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参与度与构建语言知识学习新模式。

第三,可以在重新整合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创新,最大化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在创新课模的过程中拓展高品质课堂的内涵。

四、存在的问题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存在教师间差异,难以做到人人运用自如。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上还需探索。

3.如何更加合理、整合更多的课程资源,需要更多的同伴加入到这个听说课模的建设中来。一己之力始终不足以成就非凡的效果。

五、结语

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中学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听说教学中,应着力探究听说课模建设,准确把握听说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探索和研究听说教學的理念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文科,刘敬雯.大连市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UPU英语教学模式[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4.小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篇四

本课题的选题来自于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旨在解决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试图构建分层差异化的学习课堂。本人认为,这个问题值得重视与思考,同时也体现了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一年来,本人根据研究计划,认真扎实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积极参与相关的研讨与培训活动,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的教学实践,并与多位一线教师进行研讨,我们集思广益,理论结合实践,验证反思,修正总结,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使更多的教师关注和重视数字化教学,并利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来解决如何关注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现把本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做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课题名称:《小学英语分层教学研究》

成果形式:研究方案(一篇)、读书心得(一篇)、研究论文(一篇)

调查报告(一篇)、教学案例(一篇)、教育故事(一篇)姓名:李丽娜

单位:崔木镇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二、课题的提出 《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坚持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继续学习奠定基础。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总是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让我们教师十分地苦恼,但目前的传统教学形式很难改变或是解决这个难题。但在《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指出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其中英语课程资源就包括了音像资料、多媒体软件、网络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络,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之间更有效地互相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所谓的个性化差异性学习是指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性格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存在着个体差异,每一位学生都有其自己的特性,教育应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特性,为每位学生提供其适应的学习环境及学习资源,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本课题旨在研究学生能否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可以根据各自的个性差异,实施分层教学,来自由调节学习的坡度、宽度和深度,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效性。这就是本课题提出的原因。

三、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教师的观察研究和计算机测试、选择与开发个性化学习软件、设计适合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学习课堂、制作资源或选择互联网资源。

1、满足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学习的需要

2、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二)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不同孩子的认知能力的差异出发,选择或自主开发适合的课程资源。

2.随机选择实验班,与课标相结合,研究如何通过分层学习、分层练习,分层辅导的方式,来提高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3.分阶段进行实验,关注语音教学,关注句型、单词操练,关注语法,关注阅读量的提高,切实利用好资源,使其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平台。

4.能够让不同学情的孩子都掌握数字化学习的技巧,并通过该种技能达到不同的认知水平,收获相应的学科知识。5.研究如何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基础,将教学资源与课堂评价相结合,使得数字化教学成为更高效的‚有效课堂‛。

四、研究的方法(1)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对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风格、能力倾向进行调查研究,为把握小学生个性化差异性英语学习的基本特征寻找支撑和依据。(2)行动研究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合作研究活动,与其他课题教师共同探讨数字化学习环境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探讨差异性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性学习。(3)教育观察法

采用所有学生终端全程录制的方法,加上学生学习过程的答案情况采集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生或教育现象。在教学研究中要遵照‚计划——>行动——>反馈——>调整——>再行动‛的研究要求,提高研究的实效。(4)个案研究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别确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类的具有代表性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①个人调查,即对教育过程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②团体调查,即对某个小组或班级进行调查研究;③问题调查。(5)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积累与运用的研究现状的文献研究,吸收值得借鉴的成分,使本课题的研究少走弯路。(6)经验总结法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分析。

五、课题实施步骤

(一)课题准备阶段(2015年9月)

制定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目标与内容等,做好研究的准备工作

(二)课题展开阶段(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1.收集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形成理念支撑。2.开展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研讨、反思并总结可行性教学模式。

3.针对本课题所设定的研究目标与内容通过调查与实践展开探究。

(三)课题结题阶段(2016年1月至2月)1.整理研究的相关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2.修改研究报告的相关材料,做好结题准备。

六、课题研究成果

(一)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关注

1.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活动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上由于教学内容繁重,教师的面授只能跟随大部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而‚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只是一句口号,很难得以很好的体现。而‚一对一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师量‚生‛制做教学课件,利用网络的延伸性与互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获取尽可能多的学习与进步的机会,表现自己、锻炼自己,发现优点、培养特长。在课堂上,学生注意力集中程度增加,学习兴趣更浓,整体精神状态比过去好很多;在课下,数字化平台提供的有效练习的学件,通过小测验等寓教于乐的项目,为学生创设师生互动、生生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他们的个性差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

2、学生的个性差异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活动得到最大限度的关注,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的优势,我们为每一位学生制订了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其中包括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口语表达能力、自主探究、课外拓展、书写习惯、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交流等能力)、友情提醒等评价内容,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教师、小组、个人共同参与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挖掘、发扬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个性差异在这里得到极大的关注。

3、初步做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面对个性不同、层次不同、理解能力各异的学生,教学目标难以统一,教学效果不容乐观。然而在数字化的教学环境中,这种教育理想却可以如愿以偿。我们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利用课堂上人手一机的优势,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之中,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完全个性化的教学互动,使每个学生能够得到更多被关注的机会,从而使我们教学过程变得细致和丰富起来。

(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得以凸显

1、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都有不同于他人的思考方式与学习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情感体验,都有与众不同的感悟和独出心裁的想象,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化发展的平台。

2、一年的研究实践,孩子们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数字化英语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无穷无尽的潜能,都充满勇于探究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的空间,每个孩子的个性最大限度地得以释放与发展。

(三)教师的分层教学得以实现

在我们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总是出现‚一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让我们教师十分地苦恼,但目前的传统教学形式很难改变或是解决这个难题。通过一年的研究,发现‚一对一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可以很好的帮助我们实现‚分层教学‛这一理想。

1、教师分层教学的艺术得以提高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特长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他们都是敏感的。老师的教学方法,老师对他们的态度,他们都可以感觉得到。传统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既繁琐又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我们在研究中发现‚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帮助我们提高了‚分层教学‛的艺术,在学生的终端机上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发送不同层次的带有一定选择范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让他们在自己的可达到的范围内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这样教师在数字化的环境下,用一种让学生几乎察觉不到的分层教学的艺术既做到了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以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状态,同时也悄悄地点燃学生心中那个热爱学习和喜欢挑战的火种。

2、学生分层更具真实与可变性

在研究‚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的分层,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优点特长等,将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对英语有极大兴趣的学生划分为A层;将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中等水平,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的划为B层;将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欠佳,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欠佳的学生划为C层。但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不同发展,经常重新划分层次。

3、教学目标分层更具合理性

学生的认知存在不同的维度,由记忆到理解、运用、最终的创造,都是有梯度的。在研究中我也实行了对不同层次的孩子有着不同维度的目标要求。因此目标的层次设立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A组和B组学生来说目标定得太低,学生会觉得毫无挑战性,学得索然无味;对于C组学生来说,目标定得太高太远,学生会觉得遥不可及,干脆放弃。所以在我的研究实践的每个教学环节我都力求把目标定得适合三个小组的学生,使他们各得其所,各有进步。

4、教学内容分层更具可选择性

在反复的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得出: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教学内容的分层,更加便于学生去选择。教师只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对课本内容作相应的调整和组合,分化内容的难度和梯度。制作三种不同层次范围的教学内容,直接发送到学生的终端机上。对于A层学生要设计一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对B层学生,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意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于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关键在于培养学习的兴趣,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因此设计的问题要简单,梯度要小,让他们尝到成功感。从畏惧、厌烦学习转到愿意学习上来,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要有可选择性。一般设置2-3个学件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让学生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目前在数字化的教学实践中主要采取分层复习、分层自学、分层拓展、分层运用四个方面。在分层自学方面与目前的‚学讲方式‛相结合,学生利用‚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终端机进行自主先学,在课堂上利用互动学件来各自展现自学的成果,相互讨论,相互质疑,小组交流,小组展示,这样数字化和学讲的有机结合,使得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作业分层更具多样性

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另外也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作检查和评价的方式。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作业的布置也更具层次性和多样性,在研究中我以新课标和教材要求为先导,根据学生的自身能力和行为习惯的差异对学生的作业分层。主要是通过对学生的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深度加以分层和调控。利用数字化的可调控性,把分层作业直接发送到学生的终端机上,学生就可以收到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作业,也可以在自己层次作业范围内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形式。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突破自我的潜能。

6、评价分层更具人文性

由于学生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是分层呈现给学生的,因此在评估学生学习时也应采用分层评价。学生若能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学习上有所进步,教师就应该及时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并且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迈进,使学生学习成绩能逐层提高,健康向上。通过这种激励机制,能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增强学习的信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品质。在‚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在制作分层学件的同时设置好完成各层次的学习任务后的评价方式。比如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各自层次的学件1后,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一个笑脸,完成学件2可以得到两个笑脸,哪怕是平时班里最不好的孩子他只要完成了自己层次的学习内容,他就可以得到对高评价---五颗星,并成为‚星级人物‛。这样的评价更具人文性,充满了教师对各层次学生的关爱,并可以激发他们不断突破自我!

(四)自主搭建‚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系统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难题,团队研究决定用课余时间,我们结合教材的配套光盘材料,自主搭建内网在线学习系统,并制作了‚自主学习,我能行;自主检测,我最棒‛教学模式的课件。这些平台与软件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环境下,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实现了分层学习、分层检测的教学目标。

七、课题研究的不足及以后设想

5.英语游戏教学结题报告 篇五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外语教育教学管理的思想,这种思想已具体地反映在新英语课程标准之中。小学与初中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两个阶段,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以来,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及成果颇多,但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却不多,已有的研究及成果也有局限性,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在我市还缺乏成功的经验。我市自全面进入课程改革实验后,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在衔接方面存在两大难题:

一是小学与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均值得关注。目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小学生学了几年英语后,进入初中又从简单的问候语等基本问候重复学习的现象,特别是对在小学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且具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学生而言,进入初中后,重复学习,势必浪费时间,机械重复,影响学习的,泯灭拔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波及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导致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下降及教师工作的重复、低效,就会造成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因此,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研究是我们老师迫在眉睫,义不容辞的科研工作。

二是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教法和评价方式不一致,导致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英语时,出现了学生英语学习严重不适应的情况。小学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使学生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小学英语教学主要通过视、听、说、读、写、玩、演等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而初中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主,渗透语法知识的讲解,通过听、说、读、写教学手段达到教学目的;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原则,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考试是评价的重要手段和形式。中小学教师之间由于时间、空间、场所的限制,存在着严重的各自为阵的现象,在教学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相互脱节,极大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中小学英语教学如何衔接,如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现实性难题。

(二)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所界定的“中小学”是指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从英语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能力培养等方面如何铺垫、衔接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一)研究内容

1、研究我市现行初一和小学英语教材体系中的衔接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研究现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教育评价标准、方式对衔接的影响问题,探索中小学衔接阶段的英语教学法和教育实践的连续性。

3、研究现行中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学习动机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切实有效地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二)研究目标

1、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探索学生知识与能力衔接的有效途径与方式。

3、探索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方法与措施

(一)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对中小学的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调查方式(综合性调查,专题调查,典型调查等),分析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展开研究。2.文献法。查阅国家有关中小学英语课程与实施(教学)的相关信息,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策略,保证研究成果的可行性与可靠性。

3.总结法。探索教学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总结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最有实际效果的经验,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成文字。

4.行动研究法。鼓励教师将教学行动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发现、筛选和研究来自实际的关于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不仅提高教育科研的即时应用价值,而且以此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的技能。

(二)研究措施

1、组成课题研究的队伍

由学校英语组所有成员共同研究。课题负责人:刘玲江婷 课题成员:范小建翁丽季桂萍徐佳

2、提高参与课题人员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1)课题研究的先导是理论学习,研究者只有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才能开拓出全新的研究领域。据此,我们积极组织了课题组全体成员学习国内外现代教育经典理论、新课程改革理论、教育科研方法和教学方法等。(2)组织钻研中小学两方面的教材以及衔接教学相关的文献、资料,明确研究目标及内容,提高所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3、开展形式研究的活动

(1)组织六、七年级的教师相互听课,了解中小学现状。

组织中小学教师相互听课。听完后再评析。通过听课评析交流,小学教师了解了中学各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师的评介方法以后,就能使自己的研究变得有的放矢;而中学教师了解了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就能在教学中发挥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优势,充分挖掘的潜力,更好地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的放矢地进行课题研究

(2)开展衔接教学观摩课、教学经验介绍与论文交流等教研活动。

我们定期开展了研究成果的汇报会,如阶段性的研讨课、经验介绍会,并定期形成我们的研究报告。

四、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主要成果

1、发现了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1)教材内容与认知结构的脱节

相对而言,学生在小学阶段听、说、读的训练较多,写的训练较少。不少学生到了初一后对字母、单词拼读还是模糊不清,词汇的遗忘率较高,对单词、句子会读但不会写,甚至对学过的单词即不会读,也不会写;不能正确理解语法;有些学生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科学学习方法。

(2)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脱节

小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说、唱、看图、做游戏等;中学的教学手段主要是任务型教学,倡导教师对学生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中学老师不太注意中小学教法、学法的衔接,学生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学生运用英语交际活动的能力不强。(3)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的脱节

小学生步人中学之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学的面孔变生疏了,英语教师的面孔也变了,校园环境变了,英语教材的内容也变了而初中英语教师往往忽视了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也忽视了师生之间情感沟通的衔接,更忽视了小学生习惯行为的衔接。

2、找出了衔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使学生无法在知识上衔接

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从2001年起,城市、乡村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一般从三年级开始。但至今还有少数小学由于条件所限,无法从三年级开设英语课;即使开设了英语课程的小学,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地区小学,其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英语水平往往没有真正达到《课标》要求的二级水平。来自不同地区的小学学生一起升入初中后,其整体水平显得参差不齐。初一英语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存在的这种水平差异,按部就班,造成部分学生学习困难,部分学生因机械重复而失去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的差异使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适应不了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转化 在小学,英语教师基本上是采用直观法组织教学活动。小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材料就可以完成学习任务。而到了初中之后,语言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多,学生除了感知材料外,还必须理解语言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理性思维的方法。一旦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不吻合,学生就适应不了理性思维的学习方法。英语的教与英语的学就会相脱离。(3)环境变化的差异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障碍

小学生进人中学后,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他们对校园环境、师生环境和生生环境都感到陌生。例如,大部分初一学生对新教师的教学不适应,包括新教师的教学方法、板书、讲课时的声音、言谈举止等。小学英语教材基本上是图文并茂,讲究趣味性、直观性;而中学英语课文比较复杂,学生对此感到既好奇,又陌生,又不理解,以至于影响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4)英语教学方式的差异是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原因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经常利用游戏、唱歌、模仿等形式,这些教学形式适应了小学生好奇心强,好动、好玩等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而当他们步入中学后,教师从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兴趣、爱好”朝着培养中学生“初步学习英语的信心”转化。学生再也不会认为英语学习是“好玩”的了,而是作为一种“学习负担”。一旦教师不注意这种情绪变化,学生就容易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

3、总结了解决衔接问题的对策和方法

(1)注意中小学英语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要通读小学英语教材,可经常去听小学英语课,掌握小学英语教学规律,明确小学英语与七年级英语的相同相异处,找准衔接点,包括词汇、语法项目和语言功能等。教师可将初一教材和小学阶段教材中机械重复的部分进行整理编排,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强或跳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巩固基础,加强薄弱,突出新授”。(2)注意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初一教师应注意给学生设置过渡地带。在初一教学的起始阶段,更宜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寓教于乐。教师可继续把唱歌、游戏、竞赛等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英语,使他们逐渐度过一个爬坡式的缓冲时期,以适应初一的教学。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语言要生动,注重教学的重难点,要善于将机械得语言项目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培养学生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可以维持和培养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可以高质量地实施了目标教学。

(3)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英语教师应维护好学生在小学阶段原有部分好的学习的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的习惯;喜欢做游戏;听录音、跟读及朗读等。教师还应同时让学生明白进入中学阶段有哪些习惯和方法应随学习的深入进一步发展。在初一起始阶段,教师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更要在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的主要环节——如何听课、如何做好预习及复习、作业、考试等习惯和方法方面进行有意识的提醒、训练和培养。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学什么,并逐步做到主动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注重师生情感的衔接

教师要认真上好一堂导言课。在导言课中,教师要作自我介绍,包括教师的兴趣、爱好、特长、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其目的是让学生尽量多地了解老师,排除师生情感沟通道路上的障碍;教师更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对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方法、建议等。教师还要创造宽松友好的课堂英语教学环境,讲究教学艺术,用真诚的态度和虚心好学、严谨治学的行为去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障碍。课堂上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多给学生表扬,少给学生指责和批评,及时鼓励学生的成功,耐心诱导、启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获得他们的敬佩和信赖。(5)注重教学评价内容和形式的衔接

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既要考虑中学刚刚学过的内容,又要考虑小学学过的内容,避免过难、过偏的内容。考试形式既要考虑笔试,又要考虑听力测试与口试;既要考虑基础知识的训练,又要考虑能力培养的训练;分值尽量合理,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信心。

4、增强和提高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通过四年的教学研究,教师们意识到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的认识活动,同时又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全面、和谐、主动、积极、富有个性发展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潜心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学法、策略,研究影响学生教育的因素等,使教与学有机融合,同步促进,使中小学教学具有连贯性、一致性和发展性。通过课题研究,所有教师加强了理论学习,增强了衔接教学的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研究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升华自己的科研水平和能力。课题组教师已写出了数篇有关于衔接教学研究的文章,并有多篇论文在市级或省级获奖。

(二)课题的价值

本课题从我市英语学科教学实际情况出发,解决了中小学英语在教学内容、教学评价、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的衔接,使教师与学生能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有助于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后能和初中教师达到师与生,教与学的双向适应,从而使英语教学少走弯路,减缓坡度,避免分化,节约时间,达到大面积提高我市的英语教学质量的目的。课题研究成果对于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与英语学科优秀教师的培养提供一个理想的平台,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对教育教学理论具有发展和完善之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思考

虽然本课题已结题,但我们对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还在继续探索和深入。

1、我们的已有研究成果应该及时更大范围地向学校推广,使成果服务于小学和初中一线教学,得益于广大学校,共同提高教学质量。

2、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6.英语游戏教学结题报告 篇六

一、问题的提出

“美育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当前,将美育教育提升到改善全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高度,是教育观念上的一个新的发展和追求。美育作为陶冶情操、提高境界、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潜在力量,对于全面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特别是对幼儿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音乐一般是指世代相传,具有民族特色的本土音乐。民族音乐,它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并且有着丰富多彩、令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有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易于接受的内容。开发并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中有鲜明民族特色,内容健康向上的精品对幼儿进行熏陶教育,可以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永春地处闽南中部,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各种传统民间音乐丰富,如:鼓队舞、高甲戏、南音、木偶戏、布袋戏、山歌等。然而,当前幼儿园对具有乡土特色音乐资源的利用较为贫乏,缺乏对周围生活与地方本土音乐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创造,以至许多富有乡土特色的音乐渐渐失去流传„„

因此,我们试图通过以开发利用乡土音乐资源为主线,对弘扬民族文化,萌发幼儿爱国意识,完成《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践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目标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艺术教育内容,开展有家乡、民间特色的艺术活动,即是有可能的又是现实的。而且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还注重形成园本化音乐课程。

二、理论依据

建构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法、陈鹤琴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有关艺术领域的精神。

三、研究目标、内容:

1、挖掘、整理和研究适合学前教育的音乐教育内容。

2、探索民间音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途径和方法。

3、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效、操作性强的园本化音乐教材。

四、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五、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3.1-2003.3)

1、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曹冰洁、李晋媛音乐教育理论,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幼儿观。

2、制定课题计划,确定研究小组成员并进行分工。

3、研究小组成员搜集材料并进行研讨。

4、课题组成员共同制定前测的测量指标。

(二)具体实施阶段(2003.4—2005.5)

1、对实验班进行前测。

2、进一步收集有关本地区民间音乐的教育资料,学习许卓娅的音乐教育理论。

3、制定教育目标,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让幼儿在活动中初步了解并感受本地区的民间音乐。

4、探索如何在音乐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教育的手段与方法。

5、针对幼儿水平设计记录表并进行跟踪记录。

6、能大胆运用各种表现形式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7、请高甲戏团、木偶剧团的演员来园表演。

8、建立学园小戏团、木偶团。

(三)总结阶段(2005.5-6)

1、整理成果资料,分析相关数据。

2、汇编成果集(反思记录、活动设计、民间音乐教材、主题活动方案、自编儿歌等)。

3、参加撰写课题报告,课题组研究成果交流。

7.英语游戏教学结题报告 篇七

(一)研究背景,社会背景

在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培养目标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合格的劳动者,是事关国家前途的大事。传统的学科教学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教学关注的中心,情感、态度等其他方面的价值都是附属的。

(二)研究目的

将德育自觉地贯穿在学科教育中。充分运用教学中的德育艺术技巧,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传道”于“授业”之中,达到春雨润物,情景交融,文道一体,潜移默化之功效,让学科教学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将教书与育人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既学会做事又学会做人,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具体希望达到的目标有:

1. 树立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职业教育的人才观,从而提高学校的德育质量。

2.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均衡发展的人才,提高本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3. 将以往零散的、不成体系的研究系统化,探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新的学科教学德育渗透模式。

(三)研究时间安排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启动时间为2014年4月。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即学习准备阶段、研究实施阶段、研究成果总结阶段。结题时间为2016年5月。

1. 学习准备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学校动员和组织教师学习有关理论及学校德育工作目标、方案、学校各年级德育课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组织有关辅导讲座。

本阶段除上述讲座外,还将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学习资料,由各位课题组成员自学完成。

2. 研究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由各子课题小组实施课题研究,校课题组监控指导。拟完成如下任务(见下表)。

3. 研究成果总结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研究论文,做好课题结题工作。学校课题组评定,形成课题研究成果。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中”是古今中外共同认同的。我国古代就提出“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是教育艺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而,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不仅承载着学生智育的培养,更肩负着学生德育的养成。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德育渗透的自然结合,改变传统单一的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模式,突破学科中心,实现学科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范围

根据各学科的学科特点,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采用不同的德育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了积极、深入、扎实的研究,探索适合学校德育发展的,易于操作、简便易行的新型德育管理模式,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1. 完善各学科每章节德育教学的渗透点及内容。

2. 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实效性。

3. 建立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的评价机制。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

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等为指导,用科学的思想、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来指导实验。

2. 实效性原则。

改变原有学科渗透德育教育的随意性、零碎性、局部性、表层性和说教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构建能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能达到知识、情感、能力、理论与思想认识有机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3. 全新性原则。根据时代的要求,赋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新的内容与内涵。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文献研究为主要方法,根据具体情况辅助使用案例分析、观察、经验总结、调查、比较等方法。研究过程中注意挖掘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抓住不同的德育渗透点,注重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的训练,根据实际情况使用激励、识别、排除、调节等方法。

四、课题研究成果

自该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了研究实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生的言行规范了,教师的师德水准提高了,学校的德育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与能力。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使广大教师认识到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科德育渗透的重要作用,自觉地、有计划、有目标地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确立教书先育人的思想。促进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教育教学艺术的升华,真正使课题的研究实现了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教师的“双向育人”功能。真正把各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并使各科教学形成一定的德育合力,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巧用素材原则。就各学科教材而言,其中蕴含着许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素材,这些素材有的是显性的,我们只需在原有基础上发挥就可展现出德育教育内容;有的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学科教师在全面把握学科结构、深刻理解教学目的的基础上,深挖德育因素并巧妙地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内容我们都应努力达到德育渗透技巧中提出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育人艺术。

2.自然渗透原则。就是在德育渗透的过程中,即在具体落实知、情、意、行的过程中不要硬灌输,给人强加的感觉;而应巧引导,给人以美的享受。并符合教师课堂教学的规律,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规律,符合学生认识提高的规律,符合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规律。努力实现德育渗透过程所提出的境界。

3.突出情感体验原则。一些学科教学中有许多丰富的饱含作者情感的课文,其情感性,其人文性,确实能使学生达到移情导行的目的。但这个过程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并不是仅让学生读读、练练、做做、说说就能实现的。学科教师应全力营造一种情境,要以自己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体验情感,要让学生自己去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真善美、反思对与错,才能真正达到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言行的德育渗透的目的。

4.结合学生实际原则。生活中学生是有差异的,年龄的差异、学习的差异、行为的差异、家庭环境的差异……所有这些给教师的德育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也给教师的提高带来了机会,给我们创新提供了素材。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才能体现德育渗透的意义和实现德育渗透的最高境界。

摘要:学校背景下的“机电专业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实践研究”是在传统的学科教育德育渗透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索和改革。过去,有些老师已经在教学中对这一工作进行了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的教师认为,人文学科更便于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机电专业教学,德育,实践

参考文献

[1]梁艳蓉.浅析机电专业课的德育渗透[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4).

[2]曹明,吴恒仲.高校学科德育渗透应注重五个“融入”[J].教育探索,2012(11).

[3]富伟丽.团体辅导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0.

上一篇:资金财务部岗位职责下一篇:鸡蛋撞地球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