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2024-08-17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精选3篇)

1.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篇一

一、罕默德·尤努斯的金融新理念

尤努斯创立的金融新理念主要内容包括:第一, 贷款不止是生意, 也是一种人权。贷款也是一种人权, 人类的信贷权利是摆脱贫困的社会基本要求。不管一个人是穷人还是富人, 他都有权利被人相信, 所有人都应该成为金融服务的受益人。银行就是要帮助所有的人, 特别是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获得这种权利。第二, 每个人都有自雇的潜力。尤努斯教授认识到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存能力, 这种能力自然也存在于穷人身上。穷人并不缺乏消除贫困、改变生活的途径和能力, 而是因为缺乏初始资金以及由此可以自救的经营机会。[1]他认为第三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自雇谋生的, 并把这种状况称之为“民众经济”。第三, 穷人比富人更讲信用。尤努斯教授提出穷人是值得信赖的假设, 因为如果他们不按时偿付贷款, 他们将失去惟一的机会, 重陷贫困的旧辙。尤努斯创立的金融新理念致力于通过贷款培养穷人的自尊与自信, 可能引发银行业本质的革命的新型银行架构。

二、乡村银行运作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1.孟加拉国乡村银行的运作模式

在“尤努斯金融新理念”支配下, 世界上的第一家乡村银行——格莱珉银行于1976年在孟加拉的乔布拉村诞生了。孟加拉乡村银行的组织结构由两大部份组成, 一是银行本身的组织结构, 分为4级, 即“总行—分行—支行—营业所”, 实行垂直领导和总裁、经理负责制, 总行、分行、支行和营业所分工协作。二是贷款人本身的组织结构, 分为3级, 即“中心—小组—会员”。中心是乡村银行的基层组织, 一切信贷业务和社会活动都由营业所员工和农户在中心会议上进行。[2]

1986年以后, 格莱珉银行开始了自己的多元化经营之路。每一个新项目启动时以格莱珉专项基金的方式运行, 盈利后就剥离为独立公司运营, 并由项目贷款者入股、持有控股权, 剩余股份出售给公众。同时, 格莱珉银行专门成立了证券管理公司, 贷款者可以很方便地将股票出售, 使得股票和存款一样灵活。格莱珉银行业务也由起始阶段的“格莱珉经典模式”升级为“格莱珉二代模式”。[3]

2.拉丁美洲乡村银行的运作模式

拉丁美洲乡村银行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拉丁美洲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的基础上创建的, 以村为基础的半正规会员制机构, 通常由10-90个会员组成, 客户组织结构为单个小组, 目标群体以贫困妇女为主。由于核心贫困户的参与及双重担保等原因, 在村银行内部又有5~7人的连带小组。[4]

拉丁美洲乡村银行为自己提供3种基本服务:第一提供小额自我就业贷款来开办或扩大自己的生意。第二提供一种储蓄激励和一种积累储蓄的方法。第三建立一个提供互助帮助并鼓励自立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系统。乡村银行小组的成员相互担保彼此的贷款并在组织内部采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由于银行的规模较小, 为了避免存贷款受到当地经济及规模的制约, 乡村银行便与大型银行和其他乡村银行联盟, 这种与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他存款银行建立联系的机制, 架起了社区与正规金融相联接的桥梁, 有助于保证村银行的流动性和贷款的偿还, 从而避免单一机构风险高、规模受限制的风险。

3.玻利维亚乡村银行的运作模式

玻利维亚最著名的乡村银行就是的“阳光银行” (Bancosol) , 它由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促进和发展微型企业基金会” (PRODEM) 转变而来。1992年, “阳光银行”被批准转变为商业银行。其股权构成是:PRODEM拥有60%的份额, “行动国际” (ACCION) 、Calmeadow基金会和私人投资者拥有40%的份额。在与PRODEM的协议中, 经营上已经达到自给自足的4个地区机构和7个分支机构被转交给了“阳光银行”。2005年, “行动国际”加入了一家购买了“阳光银行”47%股份的投资财团。[5]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的运作模式有以下特征:只注重银行业务的开展, 不提供其他社会性服务 (如技术培训等) ;贷款小组由3人~7人组成, 贷款发放时所有会员可同时获得贷款;利率相对较高, 年均贷款利率47.5%~50.5%, 之前还须支付佣金2.5%, 业绩良好的客户利率稍低, 年利率约45%;高利率贷款使银行实现财务自立, 不必依赖政府补贴就可获高收益;贷款偿还方式非常灵活, 借款者可按周偿还, 也可按月偿还;贷款期限灵活, 1个月~1年不等;每笔借款数额不大, 平均额度超过1509美元。[6]

4.印度尼西亚乡村银行的运作模式

印度尼西亚 (下称印尼) 的乡村银行实际上是印尼人民银行 (BRI) 的分支机构。1998年, 印尼政府对人民银行体制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 将印尼人民银行分成3个部门:法人业务部、零售业务部和小额信贷部。其中, 小额信贷部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和直接监管乡村信贷系统, 下设地区分行、支行和乡村银行。地区分行主要负责对下一层的内部审计工作、监管和指导;地区支行职责除贷款经营外, 还要负责监管下属乡村信贷网点, 并决定各个乡村银行能自主决定的最高贷款限额;最底层是乡村银行, 负责贷款的发放与收回。[7]

印尼乡村银行的存款和贷款产品都围绕客户需要, 其显著的特征是简单易行并实行标准化管理, 业务操作高度透明:第一, 乡村行最主要的业务是由政策性补贴贷款演变而来的普通农业贷款, 普通农贷被要求不低于借款等额的担保, 面向个人而非小组。第二, 乡村银行为农户提供储蓄服务, 这些储蓄是自愿的, 并随时可以提取。第三, 乡村银行设计了面向无地者、农业劳动力、用谷物交租的佃农、家庭农业加工者、边缘小农、小养殖户、小渔民、谷物商人和手工业者的小额信贷产品, 小额信贷服务以联保小组而非个人为对象。[8]

三、乡村银行运作模式的比较分析

上述4种乡村银行的整体运作具有一致性, 在贷款发放与回收、抵押担保、贷款激励、目标设计与操作程序等方面都有机制创新, 突出表现在:以穷人或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服务方式着眼于节约交易时间和成本, 提高效率和效益;贷款数额较小;利率偏高等。但他们的具体运作模式与特征也有所不同。

孟加拉乡村银行采取的是连带责任和强制性存款担保形式发放贷款, 利用社会压力和连带责任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以商业性运行机制与扶贫性经营目标的有机结合构成了其制度框架基础。[9]没有商业性运行, 乡村银行不可能持续经营, 而没有扶贫这一经营理念, 乡村银行就失去了它经营的根基与特色。[10]但是, 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最大隐忧在于如何实现财务上的独立和自给自足问题。要想长期为大量的穷人服务, 就必须要保证该金融机构的可持续性。

拉丁美洲的乡村银行的优势是会员拥有较大的自主性, 准入制度灵活性, 可以克服客户地理上分散和人口密度低的弱点, 并且能确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存贷利率水平。然而, 由于银行规模较小, 存贷款容易受当地经济及规模的制约, 因此, 这类乡村银行必须与大银行和其他乡村银行联盟。这样的联盟既可以增加银行的贷款余额, 又可以利用联保贷款的自我选择和甄别机制能改善信贷市场的低效状况, 把低风险者拉回市场, 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充分赋予信贷商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 使其保持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善于利用先进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也是阳光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阳光银行为被边缘化的市场主体 (尤其是穷人和微小企业) 提供金融服务, 它们利用较少的资源和较低的成本就能为大量的客户服务, 并因此分散了风险。然而, 阳光银行的未来发展, 需要加强对微贷机构的甄别能力和对微贷业务的熟悉程度以及与微贷业务相关服务的销售技巧等。

印尼人民银行信贷部机制采用的是定期还款计划, 既可以把不遵守纪律者淘汰, 又能使银行了解客户现金流状况, 防止还款资金被消费或转向。但是, 如何确保银行银行信贷部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是一个影响自身发展的关键问题。如果在银行统一管制之下, 决策者一旦缺乏乡村银行业务经验, 就必然影响到这一业务单元的重大决策。

四、乡村银行运作模式的演进趋势

乡村银行可以为缺乏活力的农村金融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 是解决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覆盖率低、竞争不充分、金融服务缺位等“金融抑制”问题的创新之举。通过上述4种不同乡村银行运行机制的分析以及自身运行的效果来看, 银行为穷人服务也是可以盈利的, 或者至少可以说, 为最贫穷的人服务并不必然比为那些不太贫穷的人服务盈利更少;低利率可以帮助穷人获得贷款的观念证明是不可行的。现实表明, 高利率贷款的需求极为旺盛, 说明在资金稀缺的农村地区资本的可得性比低利率更为重要。同时, 高利率足以覆盖成本, 获得较高的利润, 这也是乡村银行很好地实现了财务可持续性的根本原因;拥有独立的财务体系, 能够实现财务上的自负盈亏是可持续化发展的基本条件。利率市场化可以为乡村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连续的金融服务和资金供给, 克服依赖外部资金的缺陷, 能够实现资本增值, 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 达到财务自立, 实现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以格莱珉银行和拉丁美洲乡村银行为代表的“福利主义”运作模式, 以玻利维乡村银行和印度尼西亚乡村银行为代表的“制度主义”运作模式。其中“福利主义”者注重改善穷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 而机构的持续性则作为从属地位;“制度主义”者则主张走商业化道路。由于“福利主义”的乡村银行难以实现财务可持续性, “制度主义”者具有持续发展的优势, 因此, 从国际乡村银行的发展轨迹来看, 乡村银行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制度主义倾向。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和管理, 以金融市场规则为基础独立运行将是乡村银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摘要:孟加拉国的穆罕默德.尤努斯教授在实践中创立了为农村贫困阶层提供金融服务的金融新理念, 在该理念的支配下, 产生了以小额贷款为主要业务的乡村银行。作为扶贫济困的特殊金融机构, 乡村银行受到了农村的普遍欢迎, 其运作模式也在不同国家进行复制和改进。乡村银行未来必将依据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金融市场规则, 不断进行组织和机制创新, 逐步实现自身的独立运行。

关键词:金融新理念,乡村银行,运作模式,小额信贷

参考文献

[1]曾康霖.尤努斯举办乡村银行的思想基础[J].中国金融, 2007, (07) .

[2]肖宏.尤努斯乡村银行模式探析——对穷人经济学的考察[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7, (02) .

[3]陈坚, 李天柱, 曹海涛.格莱珉模式与中国村镇银行的发展之路[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4]杜云福.国际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与运作的比较及启示[J].海南金融, 2008, (11) .

[5]杜晓山.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可能的发展前景[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05) .

[6]黄艳艳.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发展模式分析[J].银行家, 2008, (03) .

[7]汪三贵.印尼小额信贷的商业运作[J].银行家, 2006, (03) .

[8]崔德强, 谢欣.印尼小额信贷模式及借鉴[J].银行家, 2008, (04) .

[9]曹凤岐, 郭志文.我国小额信贷问题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 2008, (09) .

2.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篇二

关键词:村镇银行;运营状况;经验;启示

一、观察与思考:中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历史背景及其运作特点

(一)中国成立村镇银行的历史背景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信贷模式、贷款方式及条件等都难以满足农村市场上日益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再加上农村市场客户大多数经营规模小、效益低、不规范,出现了贷款难、难贷款的局面。因此,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12月22日公布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使得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有了较好的发展空间。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以及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成立以来,以其独特的经营机制、市场化运作、高效率的贷款审批等优势能够较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需求。

(二)中国村镇银行的运作特点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新生儿”,其“源产于”孟加拉乡村银行。作为一个新事物,国外关于它的管理模式有很多种,而且相对也比较成熟。其中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世界上影响最大也是最为成功的金融扶贫模式,一直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视为效仿对象,其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严密的层级组织结构(总行—分行—支行—乡村中心一借款小组)。乡村中心和借款小组是运行基础,村中每5人自愿组成一个借款小组,每6个小组组成一个乡村中心。一个分行下有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截至2006年,格莱珉银行已有2185家分行。

2.良好的互动营运机制。乡村中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便于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并且进行集体培训,营造团队精神。

3.明确的连带责任制度。格莱珉银行实行借贷小组联保制度,小组成员之间具有连带担保责任。在贷款业务运作中能够有效控制风险,提高银行贷款支持的社会效应。

4.拥有清晰借贷者需求导向。在创办初期,为方便农户贷款,格莱珉银行将一切程序简化到借款者只需记住还款额即可。但随着业务的推进,不同借款者的不同借贷需求出现,定制型的信贷模式成为主导。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不仅是一种扶贫方式,还是一种金融创新,它能实现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完美结合。同时它也比较成功地解决了正规金融机构长期以来无法为贫困户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是国际公认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扶贫方式。在2007年3月,我国开始在四川省进行第一家村镇银行试点,接着在吉林、湖北等省开始试点,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其产生的模式也有很多,比如,村镇银行管理部式,其实际上是类似于事业部制或半事业部制,采用此种模式的主要是外资行、城商行;村镇银行控股(集团)公司式,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等大中型银行都(曾)有意采用该模式,希望通过该模式对村镇银行进行集团化管理,采用此模式将有力于全面推动村镇银行的筹建,加速新型農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分支机构管理式,部分银行因承担社会责任、跨区域发展等需要,以独资方式在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域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股东共同管理式,部分村镇银行采用股东共同管理模式对村镇银行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管理。当然,采用此类管理模式的村镇银行股权较为分散,发起行占股在30%至40%左右,民营企业总体占股达30%以上,当然管理上主要还是由发起行起主导作用。

二、分析与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管理模式

孟加拉的乡村银行是该国经济学家穆罕默德·尤努斯于1983年创立。其名称是格莱珉银行,综合分析格莱珉银行成立以来的经营运作情况,其经营运作模式有以下显著特点。

1.资金来源于自己注入和贷款对象。即银行在成立时由创办人投入,无需国家投入;客户需要到该银行贷款时必须在该行开立存款账户,当存款达到一定额度后必须购买该行的股份,银行不吸收大众存款。

2.严谨的组织结构。格莱珉银行在总行之下每地都设立了分行,每个分行下设立10-15个支行,每个支行管理120-150个乡村中心,每个乡村中心以6个借款小组为单位组成,每个借款小组则至少由5个具有相同经济与社会背景、相似目的的借款人志愿组成.这样的组织结构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格莱珉银行的经营效率,而且也节约了运营成本和监管成本,最大限度的规避了运营风险。

3.准确的服务对象定位。格莱珉银行成立的目的和宗旨是为孟加拉国乡村的贫民百姓服务,尤其是乡村贫困妇女。为乡贫困村妇女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到2010年经过20多年时间,从27美元开始,格莱珉银行(或译孟加拉乡村银行)已经发展扩大成拥有400多万借款者、发放贷款65.5亿美元、还款率高达98.89%的庞大银行网络。帮助超过400万人成功脱离贫困线,其中97%是妇女。

4.明确的新设分支机构政策。在成立的第一年内,允许新分行向银行总部借款,以启动其贷款业务。第一年过后,分行的贷款业务必须由其自身的储蓄流动支撑。新的分行被要求在其运营的第一年内达到收支平衡。开设分店政策:新的分支机构必须完全支持他们,动用自己的存款,没有从总行和任何其他职位的资金借给他们。一个新的分支银行预计在其运作的第一年有一个新的突破。

5.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格莱珉银行拥有完善的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和会计系统。几乎所有的会计和信息管理的分支机构(2564,或2565家)都已实现了数字化管理,使分行的工作人员摆脱了例行的文件工作,将更多的时间拖入到管理,贷款组合。并监督借款人及贷款资金的使用。科技工作人员在每周的例会上,提供预先印制的会费还款金额。如果每一个贷款人根据还款计划还款。员工除了签名,不能在文件上做任何记号。只记录偏差,文件工作只在中心一级进入借款人的银行存折后完成。

6.星级标准的业绩评定制度。从2001年开始格莱珉银行就有一个特殊的任务,为银行的分支机构和工作人员提供彩色编码的星级。一个分支或工作人员拥有五星级,代表最高级别的成就。2010年年底,923家分公司因为保持了100%的还款记录,而获得绿星。因为赚取利润,有1907家分公司收到蓝星。1846家分行因为获得所有的融资,满足了他们的收入和存款,而获得紫星。324家分行,由于保证了乡村家庭小孩子100%的入学率,而申请棕色的星星。64家支行因成功带领他们的贷款家庭脱离贫困而申请红星,只有在完成核查程序后,他们所获得的这些星星才生效。

三、透视与评价:云南村镇银行发展的基本现状

(一)资产负债总额稳增,资本质量状况良好

截至2011年10月末,云南省共10家村镇银行开业先后在文山、玉溪、昭通、曲靖、楚雄、大理、丽江、昆明等地组建,实收注册资本4.36亿元,共有从业人员313人。资产总额34.17亿元,同比增长55.52%;负债总额29.35亿元,同比增长55.37%;各项存款余额25.15億元,同比增长61.69%;各项贷款余额21.99亿元,同比增长88.50%;实现利润0.43亿元,与去年底相比增长152.94%,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仅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和昭通昭阳富滇村镇银行有不良贷款合计34.69万元,不良率0.02%。截至9月末,全省村镇银行资本净额4.69亿元,资本充足率21.88%,核心资本充足率21.05%。

(二)业务经营稳健发展,支农支小效果初显端倪

10家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市场“生力军”作用,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功能定位,立足县域、扎根农村,坚持“小额、分散、流动”的信贷原则,积极探索支农支小渠道,一定程度缓解了农民及农村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截至2011年10月末,村镇银行各项贷款余额21.99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和农户贷款占比64.67%,有力支持了县域及农村经济发展。如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创新贷款担保方式,以三七存货作为质押向文山康宝药业有限公司、文山健源中药材贸易有限公司、文山科技创新中心有限公司、王静、王东臣分别发放贷款350万元、350万元、220万元、200万元、300万元,支持三七种植和收购企业和农户实现良好经济效益;以车辆合格证作为质押向鑫隆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发放贷款350万元,助其批量进货、缩减成本;楚雄兴彝村镇银行与楚雄市扶贫办合作,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抵押担保方式,向402户农户提供1485万元信贷支持,支持其发展蔬菜种植;通过建立绿色食品业贷款审批绿色通道,在10个工作日内向楚雄树苴农业技术综合开发公司发放贷款490万元,满足其收购农副产品的资金需求;玉溪红塔区兴和村镇银行设立“惠民利民小额贷款中心”,推行“一站式服务”,为涉农小微企业、农民工及下岗失业人员、农户及农业专业合作社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三)治理架构初步搭建,内控机制逐步健全

各家村镇银行普遍设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架构,内设风险管理等职责明确的职能部门,制定涵盖人事劳资、财务会计、安全保卫、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内部规章制度及业务操作规程,相互制衡的内控体系初步构建。如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已制定《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制度汇编》,内容包括八大类四十六个方面;大理海东村镇银行借鉴发起行的先进经营管理理念,结合实际制定了50多个规章制度,按公司章程定期准时召开股东大会。

(四)三类风险亟需关注,合规稳健经营欠缺

一是贷款风险过于集中,如文山民丰村镇银行单一客户贷款集中度为18.62%,单一客户贷款超比例的有两家。禄丰龙城富滇村镇银行注册资本3000万元,该行共有3户贷款(450万元)超过其净资本的10%。楚雄兴彝村镇银行前10大户贷款(主要投向水库除险加固、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销售的农业龙头企业)5700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9.6%,占资本净额的98%;二是流动性风险凸现。各村镇银行成立以来均保持了较充足的流动性水平,但受条件所限都未设立专门的流动性管理部门及岗位,对流动性的监测缺乏必要的科学测算程序和标准,流动性管理政策短期化,再加上资本净额偏低,流动性状况严峻。如部分流动性比例为26.48%,接近监管底线;三是平台贷款风险应高度重视,10家村镇银行中有3家发放过平台贷款,在地方监管部门的安排和督促,其中2家已通过一系列举措全部收回平台贷款,另1家风险缓释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目前还有较大余额,需进一步加强整改。

(五)发展面临诸多难题,亟需多方合力协助

云南村镇银行组建时间不长,可持续发展面临社会认知度低、机构网点少、金融产品单一、服务区域狭窄、市场占有率低、资金筹措难度大、业务成本高盈利空间小等困难。一是资金吸收组织难度教大。村镇银行多处于起步阶段,创建最早的几家也仅发展了三年时间,知名度较低、品牌形象尚未树立,且由于经办业务服务面窄,存款业务面临严峻挑战;二是支付结算系统仍不通畅。部分村镇银行仍未开通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系统及征信系统,大小额支付一般通过委托其他银行金融机构结算,影响了客户资金汇划速度;三是队伍素质发展不平衡。村镇银行员工多数从新毕业大学生中招录,缺乏金融从业经验,业务技能欠缺,内生发展能力和内控管理能力相对不足,短时内难以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四、学习与参考:孟加拉乡村银行的发展经验对云南村镇银行建设的启示

(一)确立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

从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立足于贫困的乡村农民尤其是妇女来看,村镇银行的发展并不是靠单纯追求利润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帮助贫困妇女的同时靠薄利经营,靠服务发展起来的。这样,乡村银行一方面不会面临其他大中银行的强烈竞争和阻碍;另一方面能够克服自身规模小的缺陷,通过以专补缺、以小补大、以质取胜的集中经营方式,提高金融业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运作灵活的贷款机制

银行的利率结构着眼于借款人的财政状况和偿还能力,给特殊或贫困群体零利率或者优惠利率。格莱珉银行借款人4类贷款利率:一是创收目的的贷款利率为每年20%;二是住房贷款的利率为每年8%;三是学生贷款利率,在校期间约3-5年为零、毕业后每年5%;四艰难成员(也称乞丐贷款),贷款免息。

从利率结构来看,比较简单,都有望用余额递减法来减轻借款人债务偿还负担。例如1000塔卡创收贷款,借钱还钱全部金额在一年内,由每周分期付款。可偿还的全部数额计算出是1000塔卡(原则上是1000塔卡+100塔卡利息)相當于10%的同意费率。格莱珉银行为存款提供非常吸引人的利率,最低利率是8.5%。最高率为12%。对于云南来说,由于各地差异较大,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可以借鉴格莱珉银行的经验,不同的地区实行不同的利率,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裕起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真正办成为“三农”服务的“农村银行、社区银行、零售银行”。

(三)针对农村实际建立行之有效的信用监控机制

云南地处边疆经济文化发展较为滞后,农民对银行征信认识不足。因此,云南村镇银行应学习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有效经验,加强信贷风险控制。一是加强联保。村镇银行应进一步巩固村组联保方式,可让借款者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借款小组(亲属和好友不得在同一组内),根据借款小组的信贷记录决定今后该小组的信贷额度,并规定小组内一个借款成员的欠款会对其他成员的再次借款行为造成连带影响,让小组成员间互相帮助和监督;二是对借款者提供技术指导及销售服务。村镇银行可收集市场信息,对借款者进行贷款项目的技术指导,发挥“授人以渔”的作用,其中对一般的农户甚至其贷款项目后期的销售也可由村镇银行牵头来做,以提高贷款项目的效益,降低信贷风险。

(四)加强村镇银行员工队伍建设

云南村镇银行的发展进程中要学习借鉴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成功的经验,村镇银行的职工应尽可能的从当地农村中招聘,这是因为他们熟悉当地情况,知道农民的需要,农民对他们也能充分信任,容易沟通。当然对这样的员工要加强金融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有关法规、服务意识的培训。同时针对村镇银行的特点,招聘一些农业技术人员对贷款对象进行种植、养殖等进行指导,使得贷款资金真正落实到贷款项目上,真正使农民通过金融信贷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高纹,何广文.小额信贷与金融原则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经营模式的再思考[J].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5).

2.顾宇娟.格莱珉银行模式与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相关问题分析[J].商业时代,2008(14).

3.嵇正龙.我国村镇银行与孟加拉乡村银行比较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08(9).

4.何建苹.格莱珉银行模式对我国乡村银行试点的启示[J].西南金融,2007(10).

5.Grameen Bank.http://www.grameen-info.org/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

=view&id=1108&Itemid=959.2010.

3.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篇三

孟加拉高等教育入学率之所以提高,原因在于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增加。然而,这些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学费是贫寒学子负担不起的,因此,弱势群体在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政策中毫无受益可言。

根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孟加拉高等教育注册率由2000年的6%提高到了2010年的9%。其中,富裕学生的高等教育注册率由2000年的9%提高到了2010年的11%,而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注册率10年来完全没有发生变化。

过去,高等教育以公立大学为主,收费较低,有利于寒门学子入学。然而,现今孟加拉全国的82所大学中有51所为私立大学,且学费高昂,令寒门学子望而生畏。孟加拉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孟加拉私立高校的入学人数由2006年的12万增加到了2012年的31万,在6年中翻了一倍多。

一些学者认为,这一现象导致高等教育走向了“钻进钱眼里”的商业化的道路。世界银行的报告显示,其实这种教育不平等现象在中学阶段就出现了。中等教育中贫困学生的入学率为45%,而富裕学生的入学率为76%。达卡大学的乔杜里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非学术问题。社会底层的学生不仅仅在教育系统中处于弱势,在其他系统中同样落后于富人阶层。”

孟加拉教育部部长努尔·伊斯兰·纳希德称,收到来自世界银行的报告后,政府正在竭尽全力减少贫富差距对受教育机会的影响,并保证尽快改善这种情况。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张玉娴编译)

上一篇:一个乞丐的营销精髓下一篇:防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