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2024-07-11

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共13篇)

1.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一

咸丰县丁寨乡湾田民族小学陶顺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乐趣、对知识的好奇心,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提供动力,奠定一生持续发展的基础。根据新课程对这方面要求的凸现以及数学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失,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分支,让它焕发“生命”,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追求和期待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教育因素,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使数学知识教学与珍爱生命意识教育有机结合,从而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一、借助传授知识,渗透生命教育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落实生命教育一直是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通过在教学中,抓住有利时机,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左与右”这节课时,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目标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走路靠右走。在上操和集会时,我带着学生们在路上走,就给他们布置作业: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相互碰撞,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此外,在找左右邻居的游戏中,我抓住契机,适时加入了“远亲不如近邻”,“要与同桌和睦相处”等,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交往习惯。在进行加法、减法、除法的笔算教学时,不是教他们简单的模仿,在让学生理解算理的同时,学会有序的计算每一步,并教育他们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以此来培养他们踏实、认真负责任的态度,不仅对自己所做的题目负责,做人方面也一样,对自己的言行要负责任,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二、联系生活实际,渗透生命教育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单给他们讲大道理,其收效是不大的。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这样的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创设“小小图书馆”情境进行引入,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选用的素材也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如绿化环境种树,节约用水,积极锻炼身体等事例。这样就有机的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三、注重个性差异,渗透生命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尊重、信任。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携手学生共同营造具有生命化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生活中成长。要让课堂成为学生发挥个性的天地,成为自我创造的空间,成为自我赏识的乐园。例如,教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可能性----抛硬币”时,我一开始就让学生拿出硬币,自己大胆探索地谈如何抛硬币才是最好的办法,(不让硬币到处跑),结果出现多种不同的抛法:有的学生说用手指弹;有的学生说用双手接然后合并;有的学生说抛到桌面上用手盖住……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从不同方面解决了问题,显现出学生的个性,让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想到不同的解决方法,得到不同的发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里,学生首先是按自己的喜好,接着是从自已的理解水平出发,选择摆放和归类的方式,教师并不随意作出定性评价,而是一一展示出来,再对学生加以指导。在这样的教学里,学生有直观的动手操作,也有理性的比较归类,有合作,也有自主探究,个性化的思维一一闪现,因此才有了多种的归类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而这就是生命在思考、完善、寻求优化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就是充满生命律动的课堂,洋溢着生命光彩的课堂。

四、创设教学情景,渗透生命教育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景,借题发挥,适时将生命教育理念渗透到教学之中。例如在学习加减计算时,有一幅学生排队乘车的场景图,出示图后,我让学生说说应该怎么乘车?学生说到:要排队有序上车,要先下后上,要主动给老人让座等等,我就此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机地将生命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五、培养良好习惯,渗透生命教育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时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小数点必须写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总之,生命教育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们要把生命教育贯穿在整个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重要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的创新,才能使学科内容与生命教育内容做到和谐统一。

2.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二

一、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因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数学教材内容中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每一节后面的“读一读”栏提供了有关的数学史料或背景知识、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有关数学知识延伸的介绍等等,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教材中有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计算繁琐,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材倡导学生合作探索,交流分享,如制作视力表,测量旗杆的高度,观察太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等等需要学生一起合作才能完成的,寓教育于学习中。我们可以因地制宜,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明白,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合作才会把事情做好,将来到社会上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都要讲究团队精神。在教学中加以挖掘、深化,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融合的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发展,就必须挖掘教材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去吸引学生学习,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以情趣感染学生,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二、优化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兴趣、爱好等心理特征,以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景为基础,营造和谐共生的课堂氛围,并用自身的热情去感染学生,从而优化课堂人际关系。研究表明,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这是有效进行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为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不仅可以缩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而且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形成美好的心理感受。

因此,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牢固树立学生主体观。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善于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

比如:当学生圆满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用恳切的语言伴之以赞许的目光注视:“很好、真棒、你真聪明、真会动脑筋”等口头表扬;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我则用“别急、不要紧张、慢慢说、再想一想、明白了吗”等温柔体贴的话语鼓励并伴之以信任的眼神。

如一个同学的回答不完整,同桌同学补充后,我就这样鼓励“:你们两人的回答合起来就非常圆满了,希望你们继续合作,老师相信你们两人都会非常出色的。”这样,虽然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但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却使他们看到了自己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的作用,从而更加努力地参加到学习中来。但如果教师说“:你们两人的回答都不完整,谁能完整地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势必在这两位学生的心理上造成阴影,使他们今后不敢再随便举手发言了,甚至对发言产生惧怕情绪。同样“,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投射的一个亲切而信任的目光,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给遇上困难的学生以战胜困难的勇气,给没有自信的学生以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让后进生点燃信心,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学习

后进生的共同特点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根据后进生心理创伤的个性特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从感情入手做了如下的工作。后进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智力型后进生”,一类是“非智力型后进生”。这两类后进生的心理的原因及个性特征是不同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说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其他同学多,但成绩远远不如别人,天天都遇到难以应付的提问或考试,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对学习的厌恶感和心灵上自卑感。 于是,我积极创造一种适当的环境让他们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并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如我班张航同学,由于自由散漫,无心向学,数学成绩很差,自己和大家都认为脑子极 “笨”,每次上课提问,他都是一问三不知。但这个同学个性好动,尤其在体育方面很感兴趣,在参加镇组织的田径比赛中, 表现较好,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我抓住这个契机表扬他,说他并不笨。相信他数学也能觉得好,从此在课堂上我时时注意他的一言一行,提出较易的问题让他回答。回答正确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和鼓励他,课后多和他谈话,从中了解他的个性爱好、家庭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他进行耐心地教育和引导,做孩子的良朋知已,从而改变他的学习态度,让他心理和生理都有更大的进步。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使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学生只要心理健康,他们的学习态度就会端正。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要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使数学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渗透、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3.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篇三

【关键词】德育的主阵地 德育渗透 回归生活

一、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适合学生生活经历和认知实际的情境,许多情境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德育教材。

其实在教材中有许多情境本身就是具有较强的德育影响,并不需要老师的刻意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德育已经在潜移默化地进行。苏教版的第一册的准备课借助“美丽的校园”情境图为学生提供了校园内飘扬的国旗、高大的教学楼、和蔼的老师、活泼的学生、美丽的鲜花、宽阔的操场以及校园外飞翔的鸽子、整齐的大雁、葱郁的树木等计数资源外,给初入学的小学生展现了校园生活,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小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是以名小学生了,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教育学生要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同时教育学生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巧抓情境图如在教材的第6页创设了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因此,以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此时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乐于助人的思想教育。第40页“浇花”的主题图,进行爱劳动的教育,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二、结合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也不是少先队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不能够整节课对学生进行品德、说理教育,只能结合教学过程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一些好的事例:如做好事、节约用水、用电、改革前后的人均收入等,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又如: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可在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1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可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好人民币.另外就拿教学方法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要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教学课外活动是建立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基础上的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教学活动。数学活动课非常注重求异、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非常苛刻地要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更加浓厚的色彩。课外活动强调以自读、自学为主,讨论、释疑为辅,赋予了小学数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更为浓重的色彩,无疑对学生自主、终身学习意愿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我设计了一堂活动课。要求学生统计出全班同学的体重,并让他们画出表格,学生对来自身边的数学问题很感兴趣,他们热心地调查,称体重。同时,他们从收集到亲手称一称到的体重中学会了比较数的大小,他们也通过实践活动知道了饮食要合理分配,营养才会均衡,身体才会健康。在学完“时、分、秒”这一课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方案,这样利用学生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出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成就感,教育学生从小珍惜时间,珍惜劳动成果,引发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兴趣。

4.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四

毕节十中

陈文林

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人们保护自己的主要武器便是法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对青少年的教育就必须是低起点、高要求。然而,由于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成长期,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尚未形成,缺乏完全判断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和思想的腐蚀。从小培养学生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学生违法犯罪,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初中教育中,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点,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5.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五

摘要:在教师队伍中存在不少“重教轻育“的教师,他们或者只重视教学,不重视育人,认为育人是政治教师、班主任的事;或者只会教学,不知如何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实际上,每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学科教材是德育的载体,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不断渗透德育内容,以汇成一股持久的德育合力,从而适应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数学教师应如何渗透德育呢?

关键词:德育渗透

运用数学史料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挖掘德育素材

紧密联系实际

提供数学欣赏

提倡竞争合作

数学是普通教育开设的主要课程之一,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他的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但是中学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内容不像文史科那样集中,而是蕴藏分散在各章节之中,教师如何挖的准,渗透得不露痕迹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运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1.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作者和仁人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它以“读一读”的方式编入了初中数学教材,是初中数学教材中的唯一显性德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应紧扣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发展的悠久历史,正确评价我国优秀数学家的伟大成就,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教材和有效途径。

2.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和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除了用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外,还应注意通过教科书的引言、插图、例题和习题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有关内容,并随时收集有关资料、数据,编拟数学题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机的插入爱国主义素材,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其顽强刻苦的意志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在数学教学时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和世界上有重大贡献的数学家的生平事迹及从事数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刻苦钻研、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克服满足于现状的思想,培养和训练他们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使他们懂得为人类进步做贡献才是人生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从而使他们树立远大理想。与此同时,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想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而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如何。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他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

二、利用数学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的教育。1.初中数学充满物质的观点

数学学科充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办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个基本特点。由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往往掩盖它来源于客观现实的物质性,在数学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提示他的物质性,就会使学生陷入唯心论形而上学的迷惘之中,误认为数学不是来源于客观现实,而是由少数“天才”数学家在头脑中臆造出来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出来的。”

2.初中数学充满对立统一规律的因素

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也是辩证法的核心。中学数学中充满着对立统一的因素,如,已知和未知、现象和本质、绝对和相对、特殊和一般、准确和近似、曲和直等都是对立统一的。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对立统一、矛盾转化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那就技能达到渗透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能使学生掌握处理数学问题的转化思想和技能,有助于提高数学质量。

三、提供数学欣赏,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对于初中生来说,由于受阅历、知识水平、审美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很难体会出数学美的真正含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规律,运用美学原理,深入挖掘、精心提炼中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美的世界,培养学生高尚情操。

例如讲轴对称图形、反比例函数与二次函数时,引导学生欣赏对称美;在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时,让学生欣赏简单美;再讲三角形的三条中线、角平分线、高线、三边的中垂线的关系和圆的位置关系、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点拨学生欣赏奇异美。

四、提倡竞争合作,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

学做人,就是要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求的人。为此,我们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做人。

合作交往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学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人才的重要素质,要培养学生这些也是,关键是教师敢于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全新的育人理念,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积极思维、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合作激智,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挥、合作交流、互相竞争的过程。

6.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六

猴石中心校

安波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秀历史遗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数炎黄子孙世代相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成为中华民族富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强调:“动员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这种传统,是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我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可采用如下的途径和方法。

一、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渗透。

平时,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课、语文课和数学课的教学时,时时刻刻想着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比如,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这样一篇课文《我为你骄傲》,课文讲的是一个小男孩,他在和同伴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奶奶家的玻璃。可是他当时因为害怕,没有向老奶奶承认错误。可是回家之后,他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于是,他通过卖报纸,用了几个星期的时间,攒够了七美元,用写便条的方式向老奶奶承认了错误。老奶奶最后在给他的便条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为你骄傲!学完这篇课文之后,我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诚信教育。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明白了诚信这个道理。还有,在思品课中,也时时刻刻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例如,有一次,我教学了这样一个内容:我长大了!课文中,通过图文对照的形式,告诉学生,什么事情可以证明自己长大了。比如:可以自己穿衣服了,可以自己吃饭了,可以自己整理衣物了,可以自己上学了。遇到困难会自己解决了等等。每看一幅图,讲一幅图,我都让学生自己说说平时在家里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和书上的小朋友做得一样好,哪些地方还不如他们,以后应该怎么做。他们都说得非常好。可见,他们的自理自立的传统美德在不知不觉中也形成了。

二、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进行引导。

每一个孩子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地有一些好的品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留意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现一处,就在其他同学面前表扬他们一次,也让同学们向这样的好学生学习。记得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学生抬煤。作为二年级的小学生,这个活计可不是一个轻巧活。刚开始抬的时候,他们的兴致还挺高,一边说着笑着,一边一袋一袋向教室抬去。可是,半个小时之后,他们的体力渐渐不如以前了,抬半袋煤都抬不动,一个个小脸弄得像灰猴似的。有几个孩子基本上是不干活了,只是在一旁休息、玩耍,可是有两个孩子,却仍坚持一袋一袋地抬着。他们也很累,但是他们的自主劳动意识很强,想早一点干完再休息。这个时候,我及时鼓励了这两个同学,让其他的同学向他们学习。还在他们休息的时候,给他们买了雪糕解渴。这下,他们想当好学生的信心又回来了,尽管他们还是很累,但是在接下来的劳动中,他们没有一个再偷懒过,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抬煤的任务终于完成了。许多家长看到孩子们这么爱劳动了,心里也感到很欣慰。以前在家里的时候,他们基本上是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皇子公主的时候,可是,现在,居然可以做这么多的事情,谁能不欣慰呢?是啊,别看他们小,但是可以做的事情还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正确的指导和教育,他们一样可以变成很爱劳动的孩子。不仅同学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我们这些做老师的更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如果老师在平时是一个谦和好礼的人,那么学生近朱者赤,自然也就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尊师有礼,要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例如,在学校,不管在任何地方,只要遇到老师,领导,或者是外来的客人,我都告诉孩子们要对他们鞠躬,说一声“老师好”或者“客人好”。一开始,孩子们还不好意思,说话时的声音也非常小,可天天如此,事事如此,长时间下来,他们也就习惯了。班级再来检查的领导时,他们不用我提醒,也知道自己站起来问好了。不仅如此,在学校的时候,我只要听到谁说一句脏话,就及时纠正他们,让他们养成人人说文明语言,事事说文明语言。经过我的教育,在我的班级里,从来都没有一个人说脏话,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打架斗殴的事件。这不就是对孩子们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吗?当然,作为老师的我,在平时上课的时候,也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做一个表率,让学生知道,讲礼貌的好习惯,不是仅仅学生需要遵守,我们这些老师要做得比学生好才行。俗话说,老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你怎么做,他们就怎么学,要想教出一些有礼貌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有礼貌的老师。

对于每个班级来说,都有一些很优秀的学生,他们不仅在学习方面做得好,在品德方面,也有很多值得其他同学学习的地方,所以这些三好生、优秀干部,也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好榜样。我们班有一个叫康越的学生,因为家里算她一共是三个孩子,两个姐姐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上高中。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供两个大学生是很吃力的,何况她的妈妈又是一个心脏病患者,每天吃药打针还得需要很多钱。所以康越从上一年级开始,就是一个很节俭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中午都在学校吃午饭,你看吧,一到中午的时候,其他的孩子,都拿着家长给的钱,高高兴兴地上商店买好吃的去了。一会儿的工夫,人人都抱回来一大堆好吃的,在座位上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可是她呢,只是悄悄地拿出那个已经不能保温的大饭盒,一口一口吃着饭盒里的凉饭。我曾不止一次看见过,她的饭盒里并没有什么像样的饭菜,不是一点土豆片,就是一点鸡蛋酱。她也从来不买零食吃。这样节俭的孩子,现在真是少之又少了。这样的好机会,我怎么可以错过对学生的教育呢?在她的影响下,我们班孩子乱花钱的毛病,有了很大的改善。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任何时候都是不能丢的。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如果让学生养成了这个好的习惯,那么到任何时候,他们都是不会忘记的。

三、通过家长对学生进行传统品德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们的很多习惯,都和家长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所以,我在平时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也注意让家长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现在的家庭里,两个孩子的比较多,作为我们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二胎,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了许多坏习惯。“咬尖”就是其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对待他们的父母,对待他们的姐姐,他们说骂就骂,说打就打,什么好东西都得先给他们,不给就又哭又闹。这样娇惯下去,最终他们的习惯一旦形成,以后想改都难了。所以,在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建议他们对孩子进行尊老爱幼的教育。经常给他们讲讲“孔融让梨”的故事,让他们的心中有爱,先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姐妹,让他们背背《弟子规》、《三字经》中的内容,让家长给他们讲讲小时候大人们和兄弟姐妹之间是怎么团结互爱的。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对待两个子女,也应该尽量一碗水端平,让他们明白,什么样的孩子,父母才喜欢。这样教育了一段时间,孩子们以前的坏毛病越来越少了,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态度,也好了许多。我想经过几年的小学教育,他们的心中爱的因素一定会越来越多。只要先学会爱家人,才有可能去爱别人,爱祖国。父母的教育和老师的教育如果同步,孩子们进步会更快的。

7.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把教学内容讲得十分精细, 因而会出现教师“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下的教学内容何来兴趣呢? 对学生而言, 没有兴趣的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负担, 一种消极的压迫式的学习。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 通过光、声、影、色等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 让学生直观、形象、生动地感受知识的形成, 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 , 教学“9加几”时 , 我运用Flash设计制作了动画“谁是天才”的故事情境。即小公鸡自夸是数学的天才, 数学题难不倒它。小白兔听了以后立即出题目考它。这时屏幕上展示有10个格子的空铅笔盒, 接着画面变成盒里放有9支钢笔, 盒外有5支。当小白兔子问:“共有几支钢笔时?怎样列式?”时, 小公鸡立即回答出来了。小白兔又问, “那一共有多少支钢笔呢? ”小公鸡支吾了半天, 也没算出来。这时, 我抓紧引导:“大家看, 天才小公鸡算不出来的问题, 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帮小公鸡算出来呢? ”这时引出新课内容, 学生会主动参与, 积极动脑, 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学习兴趣必然浓厚。

2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 培养学 生积极乐学情感

有了兴趣这一最好的教师再加上多媒体课件的人机对话功能, 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去学习。多媒体课件把教学内容从易到难来设计问题, 学生每回答对一道题, 多媒体课件可以用它那层出不穷的表扬方式让学生兴奋, 以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回答错误了, 可以让一个学生们都很喜欢的卡通或很崇拜的人物出来说, “相信你自己! ”、“再想一想, 你一定行!”、“别着急, 再试一次! ”等。学生在课件的表扬或激励下, 会重拾信心, 认真回答。促使学生自我激励, 以不断获得“独立发现的愉快体验”。

3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 发展学 生思维心理品质

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个由具体形象向抽象形象过渡的过程。乌申斯基说:“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精华的多媒体课件正好集声、 色、光于一身, 图形的运动、闪烁、组合、色彩变化等动画效果, 都能生动直观地展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 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 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以有效地实现学生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

在教学时、分、秒时, 我上课前用一个Flash设计一个小闹钟的动画, 让小闹钟在屏幕上滴嗒滴嗒地走着, 吸引学生的注意, 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可以从钟面上直观感受 到1分钟=60秒, 再通过时针与分针的配合快速转动 可以让学 生知道 , 1小时=60分。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天时间内时针正好走了两圈这一知识点。我又制作 了学生的几组生活动画, 悦耳的音乐, 使学生赏心悦目, 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 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 并根据画面说出什么时间正在做什么, 这样学生可以从直观地感受1秒、1分的长短, 加上自己的生活经历, 可以在头脑中抽象出“时”的概念。

4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 培养学 生创新思维意识

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 生动形象, 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发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人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 去发现不同的解法。例如, 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我应用多媒体课件, 屏幕上展示一个长方形, 并通过线段的闪烁标出各条边的长度。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式, 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随着画面不断的闪烁, 分别展示了三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5+3+5+3=16 (厘米) , 5×2+3×2=16 (厘米) , (5+3) ×2=16 (厘米) 。从中得出启示, 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的启发, 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种高层次、高效率的现代教育手段, 把它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数学计算能力和拓展数学思维方法等智力素 质, 同时像情感因素、心理素质和精神品格等智力因素也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以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做到图、文、声并茂, 还可以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与认知规律, 设置精彩动画效果, 直观演示各方面知识形成, 同时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牢固地掌握学习知识、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能使学生在宽松、和谐、愉快的情境中, 无过重心理压力的状态下学习, 以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8.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八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青少年犯罪总体呈上升趋势,这些都说明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迫在眉睫。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资源,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前提下,适量法制知识渗透到数学课堂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犯罪呈现学生化的今天,本人结合工作实际,就如何更好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进行简要探讨。

一、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加强中小学法制教育,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及教师的法定责任,是“法律进学校”的工作重点,是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将法制教育列入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知识经验和了解能力,选择好渗透的内容和渗透度,让学生自觉地进入角色,亲身体验”做数学,学法;解数学,懂法”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准确把握数学教学与法制教育的关系

1.要找准切入点和渗透点。课堂渗透法制教育,应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法制教育元素,寻找法律知识的切入点和渗透点,把法律知识自然融入到数学教学之中,既要让教学自然而然,又要让学生从中领悟到法律知识。

2.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每一堂课都适合渗透法制教育,数学是包含众多逻辑与原理的一门科学,要根据教材内容而定,适时渗透,渗透内容的分量要适中,目标要恰当,切不可喧宾夺主,简单地把数学课上成了法制课。

3.讲究“渗透”的方法。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了,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思考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等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方法策略

1.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如:在讲一次函数时,我就将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计算问题设计成例题,既融入了所学的一次函数知识,又向学生渗透了税法的教育。通过具体的题目演绎法律条文,使抽象的条文形象化、具体化和实用化,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又理解了依法纳税的光荣。

2.注重法制教育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学生学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后,要求学生放学回家调查家里每天使用垃圾袋数量,通过计算一个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使用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学生既掌握了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学习素质得到提高。

3.寓法制教育内容于游戏活动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需要用心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如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后,带学生进行课外实践活动,在路口统计在一分钟内通过车辆的数量。在去前对学生进行安全和交通法规的教育,到达后再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假如在十字路口不按红绿灯行驶,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学生通过设想,一致认为:遵守交通法规不但是对别人,更是对自己负责。这样即学到知识,又认识法规的重要性,有机地渗透了法制教育。

9.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九

政治学科,也可以叫做思想品德课。它的教学任务主要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学校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和素质教育。在政治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文化软实力的要求,是时代的需要,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必要保证。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以要尊重学生。我们所倡导的是学生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教育正现在风口浪尖。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比如厌学情绪严重,喜怒无常,烦躁,忧郁,学习积极性降低,学习效率低下,进而逃学,打架,喝酒,抽烟,甚至吸毒,最严重的是他们心理脆弱,产生轻生想法。这些事件给社会、家庭、个人都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青少年的心里健康状况堪忧已是不争的事实。据调查,我国目前缺少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因此在当今时代,改革已成必然之势。加强学科渗透,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新课标的实施深化起到垫石铺路的作用。所以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当然责无旁贷!

一、树立优秀的教师形象,以身作则。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所以教师的形象也在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他的学生。教师必须不断的学习新课标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的手段,创设活跃的氛围,采用直接的感受,通过真诚的交流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自己。并且以宽容的心态和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的不足,并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鼓舞和纠正,提高教学活动的时效性。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并且进一步自我超越,获得学习的快乐,品尝成功的喜悦。

二、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心里健康教育内容。

就拿政治学科来说,高中政治分为四大模块,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这四个模块的知识直接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而政治课的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也与心理健康教育息息相关。比如在意识的能动作用部分内容的学习中,提到意识对于人体的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使人奋进,催人向上;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此处教学,我们就可以向外延伸到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学习和生活。在持续的消极情绪的反应作用下,正常的判断力下降,产生抑郁,严重的还会导致轻生。通过这些心理知识的介绍,学生从中领悟到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多么的重要!

三、灵活运用教材,开发创新型思维。

新教材,新教法,新的评价方法都非常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在教学中时时处处地为学生创造条件,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积极采取和谐、兴趣、成功等原则,为学生提供一个乐学、好学的环境,防止和消除学生的因“思维定势”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四、开展课堂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一堂课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是学习知识的能力。适当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更好的活跃课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更深的理解知识和释放学生的情绪。在组织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情感过程体验和正确价值观观念的形成。注重培养学生开朗、乐学、自主的健康人格。比如就某个话题展开一场辩论,让学生关注社会时政热点并谈谈自己的想法,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减轻学生过于沉重的课堂任务和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与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达到提高和发展学生的心理品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五、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提出因材施教这一教育理念。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让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来有针对性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得不说,应试教育,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长期压制着学生的个性,祖国未来的希望都快要成为考试的机器了,没有思想,只有服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把学生的个性从应试中解放出来,各美其美,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的特长、个性,是新课标教育任务的重中之重。

六、重视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承受力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的让优生接受失败的考验,让他们体会到做任何事都有可能失败,所以必须全力以赴,但是失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那么难以接受;同时降低对差生的要求,从旁辅导,帮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重新定位,重拾自信,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生活中多关注他们,尊重差生的现有状况,实施有效的沟通,通过合理的评价找出他们不足的原因,提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幸福和满足,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取得学习成绩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七、转变教师的角色,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放下架子,深入学生内部,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亲切的话语,便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学生,夸奖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和勇气。在温柔和蔼、亲切爱笑的老师面前,学生如沐春风,心灵自然纯净,身心自然健康。

10.如何在数学教育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

随阳山学校:周国素

摘要]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但能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而且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

[关键词] 教学 数学 法制 教育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行法律素质培养教育,不仅可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能促进他们养成依法办事、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促进其健康成长。所以,教师应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能在巩固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深度,又可以体现法律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紧密性,能帮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法律对我们实际生活的积极作用。一般地来说,很多人认为数学属于自然科学,法制法律属于社会科学,两者是不搭界的,在数学教学中无法承担法制方面的教育。然而,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数学学科知识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法制教育资源,关键是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与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以达到教育教学目的。事实上,从法制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方面来说,数学这一学科有着其他学科无法企及的优势。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法制教育,是当前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课题之一。针对这一课题,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在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方面做了以下尝试。

一、加强自身法律意识,提高自身法律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自身法律意识,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一般来讲学生最听老师的话,要充分调动老师在法制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为学生法制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圣洁之地,也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要求教师要摆正文化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关系,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与教师教育的必要性结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为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的建立筑牢基础。建成法治社会,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为己任,用法律法规规范言行,真正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通过强化教师法律意识,促进对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视,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使青少年学生在不

断增长

法律知识的同时也逐步打下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良好基础。

学生可塑性非常强,在学校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长,受教师的影响也最大。只有教师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才能培养出具有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合格人才。每位教师都应把《教育法》、《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列为必学内容,并深刻认识到不懂法律、不依法执教就是不合格的教师。此外,教师还应具有多元化的知识,不只是学习业务知识,还要不断加强教育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与学习,注重自身良好素质的形成,从而真正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重任。尤其在实施新课程中,要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法制修养,提高教育学生的能力。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深入理解新的教育思想,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思想教育能力。在教学中,要戒粗俗的语言

和散漫的工作作风,经常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教态。当学生有缺点错误时应采取说服教育的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以理服人,循循善诱,启发自觉。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在表扬和鼓励的同时指出他们的不足,肯定他们的成绩,以便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育作用关键取决于对学生的态度,在教育学生时要做到诚心、热心、关心、耐心和爱心,不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不体罚学生。教学中注意使用术语和文明语言,不使用土语、方言和大粗话。法制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教师要提高法制教育的能力,注重调查研究,讲究方式方法,把法制教育寓于教学之中,在新课程中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对学生渗透法制教育。

二、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学习与法制教育

1.行为规范教育

守纪是守法的最基本的环节。以《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为切入口,通过“规范”和“守则”的学习,学会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养成良好的守纪习惯等。

2.宪法、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教育

要守法必先知法。可以让学生学习《宪法》、《国旗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譬如,在教学中讲述一些做人处事的道理,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避免意外事故。

三、法律知识深入课堂知识教学中

1.注意收集含有法制内容的书面资料。书面资料可以是数学教材上的、数学练习中的,甚至是书报杂志上和数学学科有关的都可以。这些书面资料可以直接拿来用,也可以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凡是课本上有的有关与法律知识有关的学习材料、例题,学习或者讲解的时候可以借此多讲一些与之有关的法律知识。在课本上很多章节都有这样的例题和习题,如函数、数列、概率等。有时我们还可以举一些这样的例子。

2.随时关心时事动态,选择性地利用其中蕴含的法制资源。其实只要细心留意平时的一些新闻报道、时事动态,会发现人们对法律越来越重视,有关这方面的报导也越来越多,我们国家对法制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为我们开发和利用法制资源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1)请你分析这起交通事故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

(2)你觉得过马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用这个例子对交通法规自然地进行了渗透和了解。

3.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法制资源。主要指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过的或身边熟悉的事物。因为是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所以更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更能激发学生探讨的热情,借此可以学习一些法律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相应的法制教育资源并正确地利用这些资源呢?

(1)法制资源的选择不但要与数学学科教学内容联系紧密,而且要结合学科特点,有利于开展数学教学。如法律条文中许多量化的内容可以用作数学教学的素材。

(2)法制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要精心设计,过渡自然,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通过精心选择有效的教学手段,巧妙设计合适的切入点,可以以一个数学问题引出相关的法律条文,也可以用课堂教学中相关的数学知识为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帮助。

(3)法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有持久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世的事。法制教育也同样如此,如果仅是偶尔为之,还不如不为。

(4)深化法制教育资源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作用。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对于法律条文的制订、执行、应用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法律中也蕴含着许多数学方面的内容。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关法律的课堂教学活动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与法律有关的主题班会、辩论会、演讲比赛以及课后以法律为知识背景的研究性学习等。

11.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一

物理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但也要注意简单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这里说的是渗透,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找准“渗透点”。物理学科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育人因素。因此,法制教育中的渗透必须依托教材,离开了教材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识之中,呈隐性状态。例如,在声的利用的教学中,声音可传递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五条严禁利用超声技术和其他技术手段进行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严禁非医学的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第十六条,违法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或者卫生行政部门依据职权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于罚款。在光的色散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在眼睛和眼镜的教学中,可渗透眼镜制配计量监督管理办法只有充分驾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谛,探寻到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即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点”。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法制教育工作必须既遵循学生认知的规律,又要符合思想教育的规律,只有找准渗透点,思想教育才能直透心田。

2.把握“渗透时机”。教师从教材出发,觅到源头——渗透点后,引出源源流长的“活水”。例如,在熔化和凝固的教学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显而易见,渗透点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可能由施教者任意安排,必须遵循其在教材中所处的特定位置、层次、地位来具体安排,随着教学进度随机渗透,因材施教,法制教育的特点是动情晓理,“情动”而“知书达理”,这就是说渗透的方法、形式、时机都应利于创造最佳的渗透氛围,即学生认知与接受渗透的最佳心理。不能因为渗透而置教学知识于不顾,牵强附会,强行渗透,也不能只顾及教学,对法制教育或敷衍了事或事过境迁才勉强渗透。这样都会破坏课堂教学的整体效应。由此可见,把握好渗透时机是为了获取最佳渗透效果,只有精心设计教学,充分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掌握“渗透度”。找准渗透点是为了解决育人从哪儿选择突破口,把握渗透时机是为解决什么时间、怎么突破的问题,教师要恰倒好处地处理二者的关系。而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这种渗透如果“透”得不够,不到位,则会功亏一篑,效果不佳;而过“度”则会改变学科性质,变成法制课,这就要求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既不可偏颇一方,又能抑扬有节,调度有方,处理好渗透的尺度,做到既到位又不越位。

法制教育教学中处理好渗透的“点”、“时”、“度”至关重要,找准“渗透点”是重點,把握“渗透时机”是难点,掌握“渗透度”是关键。教师只有做到因材施教、寓情于教,才能有机地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炉,发挥课堂教学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2.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二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结合起来去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这就是所谓的数形结合。在数学知识中, 图形与数量是最普遍的两个方面, 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 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或示意图,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 引导学生从图形中发现数学之间的数量关系, 从而使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掌握得更加牢固。在教学中, 经常出现一些应用题, 如果画线段图就很明了地让学生明白, 非常直观形象, 这就是用图形来代替数量关系的一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例如, 在让学生进行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比较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 愿意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图形, 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 学生常会出现说着这个图形就跑到那个图形去, 说着正方形的边, 一会儿就成了长方形的角, 说着长方形的边就成了正方的角, 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 引导学生准确地说出来。

另外还需要注意师生的互动, 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积极交流探讨, 小组合作, 引导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学阶段学习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面积以及周长的计算, 以及运用这些图形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性的问题等等, 都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 所以, 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化归思想

所谓化归思想就是把一个实际问题经过转化, 归结为一个数学问题, 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比如:兔子和小狗进行跳跃比赛, 兔子每次可跳6米, 而小狗每次可以跳4米, 在比赛途中每隔8米设有一个陷阱, 每秒钟都只可以跳一次, 问:当有一个跳进陷阱中的时候, 另外一个跳了多少米?通过分析不难得出, 当其中一个掉进陷阱中时, 跳过的距离是自己每次所跳的整数倍, 同时还是陷阱间隔距离的整数倍, 也就是自己以此所跳的距离和陷阱间隔距离的最小公倍数, 也就是6和8或者是4和8的最小公倍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先计算出各跳了几次, 看谁先掉进陷阱就可以了。这样就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了求最小公倍数的问题, 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这就是化归思想。通过化归思想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 正是数学能力的体现。

三、在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 要做到这一点,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从思想上要认识到渗透数学思想的重要意义与作用, 要不断提高认识, 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都纳入教学的目的。在课前认真备课, 钻研教材, 选择高效的教学方法, 努力挖掘教材中可以进行数学思想教育的因素环节,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要充分考虑本节课都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如何渗透、渗透到什么程度, 都要有一个总体的计划与合理的安排。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认知水平, 选择适当的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 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

四、教学中注重渗透集合的思想方法和极限的思想方法

所谓集合思想其实就是把一组对象放在一起研究、讨论, 比如我们把数学知识中的点、数和式放在一起研究, 就是一种集合思想。在小学数学中, 有画集合图的学习, 这就是集合概念、集合思想。一般都是用圆圈图来表示集合概念, 这样的概念比较直观,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感知圆圈内事物的共同属性, 把这些看做一个整体, 那么这个整体其实就是一个集合。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引导学生领悟集合之间的关系。比如四边形集合包含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集合包含长方形, 而长方形集合又包含着正方形等。

什么是极限的思想?就是人们从有限中认识无限, 从近似中认识精确, 从量变中认识到质变的一种思想方法, 了解极限的思想方法对学生提高数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 有许多地方都渗透到了极限的思想。比如在自然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这些概念中, 教师在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时, 一定要让学生领悟到这些数都是数不完的, 它们的个数都是有无限多个, 让学生体会“无限”, 还有在循环小数中, 有无限循环小数, 还有无限不循环小数, 比如圆周率≈3.1415926……, 1.32323232……等这些都是无限的, 还有射线、直线等也都是可以向一边或者是两边无限延长等, 这都是极限思想的具体体现。

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逐步体会极限的思想和集合的思想, 对学生今后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作用。

13.浅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 篇十三

茶店小学:郭静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它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应当从学校抓起,从“祖国的花朵”抓起。因为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和心理的生长发育阶段,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法制意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而且可以使他们从小就能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让他们学会用法制来保护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恩这个世界存在的一切。从长远来说,可以为我国加强社会广义法制建设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教育不再满足于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学生不仅仅具备读写、计算能力。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是高素质、高起点的,他们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

叶圣陶曾经说过:“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通过语文学科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当充分挖掘教材,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结合实际,学科渗透,巧妙地融爱国主义教育、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法制教育等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机械传输层面上,还应该积极主动地探讨如何将法制教育知识穿插和糅合到课程的日常学之中,通过法制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学科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双丰收.让他们从小就有法制观念,知道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也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超越法律的界限。

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十分重要,这既不是强加附合,更不能喧宾夺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不是生搬硬套的套入法律知识,应当有所尝试性的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渗透。

下面就浅谈在小学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如何有效实施,我的一点想法。

一、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语言应当平实、易懂、生活化。人的发展,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需要抵达学生心灵从而也抵达教师心灵的教育。平”是“平时”,是“心平气和”;“实”是“真实”,是“实效”。平实的语文课堂,重视语文的基本训练,倡导教学的人文回归,凸显教学的真实朴素,强调课堂的师生成长。教育关注生命意识,平实的课堂更呼唤着人文的回归。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成长中的学生的整个生命,应在师生、生生沟通和对话中实现生命的发展。由此可见,在语文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要使语言平实、易懂、生活化是必须,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在教学《放小鸟》这一课时,要渗透动物保护法,可以说,小动物是我们的朋友,没有它,你肯定会非常孤单的,如果你伤害它,它肯定非常伤心难过。

在讲到《锄禾》这首诗时,渗透珍惜粮食,可以带入两句箴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地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并讲了一个小故事,《金色的鱼钩》:长征途中,没有吃的,他们把骡马杀掉;骡马没了,去挖野菜,哏树皮、1 嚼草根;野菜吃光了,就煮皮带吃„„其中有一个故事,一位老班长为了让几个伤员不饿肚子,自己不顾疲劳、强忍饥饿来到小水塘为他们钓鱼充饥,自己却一点儿也舍不得吃,最后活活的被饥饿折磨得倒下了。老班长舍己为人,为了让自己的伤员不饿肚子而牺牲了。试想,当时如果有一把米,对,哪怕只有一把米,老班长也许不会被饥饿夺去他坚强的生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同学不懂得爱惜粮食,他们把饼干、馒头、面包、稀饭随便乱扔,在家里挑吃捡穿„„据有关部门估计,全国每年浪费的粮食,足够五千万人吃一年,多么惊人的浪费啊!古人尚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彻骨感受,我们应该从中领悟粮食的珍贵。是的,一粒粒粮食从播种到收割,再加工成成品粮,至少要经过20道工序,这中间包含了农民多少辛勤的劳动,每一粒粮食都浸透了农民伯伯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你难道还忍心把咬了一口的馒头当泥巴扔,把吃了一口的饭当脏水泼吗?

学生接受得就比较快,老师就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

二、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法制因素,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互通有无。

比如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就有很多可以渗透法制教育内容的课文,这就需要老师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第三课《小池塘》,可以渗透环境保护的法律条文,第九课《吃水不忘挖井人》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关于水的法律条文,第十二课《陈毅探母》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十五课《放小鸟》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的相关内容,十六课《这儿真好》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相关条文,二十一《古诗两首》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法》的相关内容,等等,都有可以渗透的内容。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潜在因素,因势利导,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语 2 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就可以将学科教学内容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

三、联系现实生活,让语文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促进。“法制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这一点上,和语文教学有很大的相通性。我经常引导学生观察了解身边事,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对他们进行法制教育。

比如我在讲《放小鸟》这篇课文时,就有机的向学生渗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关于国家保护动物的条文,但是我没有干巴巴的讲读条文,这是比较枯燥的方法,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告诉他们动物和你们一样,都是一条生命,你爱护它们就是爱护你们自己。我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大自然是一个大生物圈,不论是什么动物,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如果其中任何一条生物链断了,最终危及到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我边问边讲解,老鹰吃什么,吃蛇,蛇吃什么,吃青蛙,青蛙吃什么,吃害虫,害虫吃什么呢,吃稻子,稻子是谁生活必须,是人类,对了,如果其中一个动物灭绝了会怎样呢?比如老鹰灭绝了,蛇就猖狂了,蛇猖狂了,青蛙就没了,接着害虫就壮大起来,最后稻子还会完好的在那里吗?人们会不会受到灾害的影响?很简单的道理,一边问学生一边就回答,很容易就理解了,他们会用行动来保护动物,用心来保护动物,不仅维护了法律,也让他们懂得了尊重生命。

有一次,有一组的孩子在打扫卫生的时候,看见墙角有一只蜈蚣,就来向我报告,我说你们别管它就行了,我就跑过去看,有一个声音就冒出来:“不要伤害它,它也是有生命的!”我心里很感动,我的学生学会了尊重生命,哪怕只是一只蜈蚣,我想它会爱护所有的动物。

四、创新教学设计,让法制教育因语文教学而走进学生心间。

基于小学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形式多样的创新设计会令他们 3 喜闻乐见。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把社会生活中的某一情景“请”到语文课堂中来,让学生在所设的情境中既能学到语文知识,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法制教育,如此一来,岂不一举两得。比如我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时,第二自然段讲诉沙洲坝的一个村没有水,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如果向孩子们直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太过于生硬。我带来一个短视频,讲述的是北京某个偏僻的小村子,同样的是喝水要到很远的山上去挑,并且挑回来的水还是浑浊的,拿回来还要各种过滤和消毒才能食用。孩子们看了,都十分感叹,也深深地明白水的重要,我课后就布置了让他们下去自己寻找方法收集各种节约水的方法,让他们从现在就开始学会节约用水,节约水资源,珍惜水资源。

课后,孩子们收集到了很多关于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并告诉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加入到这个活动中来。

五、关注社会,让学生的语文知识与法制观念在课堂上并行不悖。

现实是活生生的教材,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讨论分析,明辨是非,做到遵纪守法。在教学《这儿真好》这篇文章时,我先找来视频“淮河水污染事件,“盐城自来水厂水源地污染事件”,“太湖蓝藻爆发事件”等给他们观看,都与一些不法分子为了一已之私,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向水中乱排乱放有关,他们胡乱污染环境,造成各种复杂的环境问题,在孩子心理树立一种环保意识。并问孩子们是否愿意生活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下,进而进入课文,更好地理解了这儿为什么真好,他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当好一个社会的小主人。

六、充分利用写作。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教学思想的精髓就是“教作文与教做人的统一”,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处理好这个“统一”,是语文教师经常遇 4 到的一个问题,依据作文自身特点,可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全面的法制教育,因此,应该把作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课堂。

写日记也是渗透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有位教育专家说过:“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促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学生写日记是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同时,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自省,劝别人改过。作为语文教师,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让学生联系生活中不文明、不规范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现象,通过日记这个载体进行内心的真实表露,接受深刻的教育。同时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针对性地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我在接手一年级的时候,就要求我的学生必须每天写日记,由于他们年纪小,我只要求写上几句话,从中也发现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有一次,我们班的一个孩子孙志祥拿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在班上怎么问也问不出来,我当即就吓唬他们,拿别人的东西是要先征得别人的同意,偷偷拿别人的东西是要被警察叔叔抓走的,到时候你就见不到你的父母和同学了,如果你承认了,你还是好孩子,要不然等会老师去看监控查出是谁,老师就不会原谅你了,就让法律来制裁你。到了下午,这个孩子就来给我说,是他捡到了别人的乘车卡,我心里明白,就对他说,那你明天拿来还给他好吗?第二天,物归原主,在这个孩子的日记中写到:我今天做了一件错事,希望老师能原谅我,我再也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我看了之后,在后面批注到:老师已经原谅你了,相信你以后都一直会是一个好孩子。就这样,这个孩子以后变得很懂事,也成为了班上的好助手。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孩子因为自己的作业没做,就偷偷的拿了别人做好的作业,并改成自己的名字,结果被发现了。孙志祥就跑过去劝说他,你这样是不对的,是犯法的,长大了以后怎么得了。话语比较成熟,但是很中肯。

七、在游戏中渗透。

爱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它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时,就能主动进行学习。另外,学生在积极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加强了组织和纪律观念,培养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荣誉感。

我在教学练习四的口语交际时,口语交际的要求是学会道歉,有时候我们说话或做事时,可能会伤害别人,这时候你怎么向比人道歉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规定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但是这要是和学生细讲,肯定收益甚小。那么就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互相沟通,自由找自己的好朋友进行角色表演,并把相关有用的道歉语言记录下来,这样他们记忆深刻,也会运用到他们的生活当中。最后我采取了一种举灯的游戏,灯分为红灯和绿灯,红灯表示反对,绿灯表示同意,我给出一系列场景,一:小红擦桌子时,不小心打碎了妈妈心爱的花瓶,小红怎么道歉呢?A直接说对不起,我错了之类的话,便了事。B不道歉,无所谓。C好好和妈妈沟通,向妈妈说对不起,并且自己用行动比如做家务、给妈妈捶捶背之类的来弥补。D不知道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我们在说话做事的时候要尊重别人,不要伤害别人,语言攻击也是一种伤害。那么在说话的时候也要讲究方法。孩子们理解了,并且在游戏中更能深刻理解。那么这个题,同学们都会选择C,只有这个答案符合。二:上课铃响了,李朗同学急匆匆的跑进教室,不小心把同学的文具盒弄在地上了,李朗同学A当做什么也没有发生,当同学提醒他下次小心时,他反而恶语相向。B立刻拾起文具盒,双手还给同学,并连声道歉,我下次会注意的。学生在A做法就举了红灯,B做法就举了绿灯。三:两同学在下楼梯时,不小心碰撞,便互相拉扯,辱骂。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红灯。四:小明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领居邻居阿姨家的花盆,他立即去找邻居阿姨向她道歉,说 6 对不起,我会赔您一个花盆的。学生对此做法举了绿灯,等等,学生在游戏中就能愉快的轻松的接受,并且学会如何尊重别人。

八、在课堂小结中渗透。

课尾点睛是教师在课堂结束部分的处理上运用的渗透法。一堂课即将结束之际,教师在对学科教学进行言简意赅的结课时,把课上学生所接触到的法制因素恰到好处地点上一点,使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的一些零碎的、不清晰的对法制的感受,通过教师的指点变得明了起来,这种结课时教师的轻轻一点,往往会给学生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我在上完《这儿真好》的时候,结束总结时,给出几张图片,一是垃圾成堆的环境,一是河流污染的环境,还有绿树成荫的环境,和干净宽敞的教室图片,然后问同学们,你们希望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不约而同,都是后两张,干净舒适的环境里。我总结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儿真好》,知道了这儿为什么真好,那么我们应该共同努力,让我们的“这儿”变得好起来,变得干净舒适,一我们为保护环境做出了贡献,二我们为自己创造了更好的明天,为我们的后代做出了贡献。

上一篇:《摆渡人》推荐心得下一篇:体育工作会议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