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火柴的女孩读后感

2024-09-12

卖火柴的女孩读后感(共16篇)

1.卖火柴的女孩读后感 篇一

最近我读了《安徒生童话》里面有许多故事让我感动。

其中,《卖火柴的小好孩》深深吸引了我,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小女孩正光着脚走在大街上。刚才,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一辆马车飞驰而过,吓得她把拖鞋跑丢了,另一只又被调皮的小男孩给抢走了,就这样小女孩只能赤脚在街上卖火柴,但她却不敢回家,因为为她没挣到钱,父亲会打她的,她冻得直哆嗦,这时她点亮了一根火柴,眼前出现了一个大火炉,当她想去暖和一下,火炉不见了。于是,她又点亮了一根火柴,她看到桌子的饭,一只烤鹅跳了出来,向她走去,火柴灭了。又点了一支火柴,一个高大的圣诞树出现了,她还想看一眼,又擦了一支火柴,她看见了老祖母,于是急忙地把剩下的火柴都点亮了,老祖母把小女孩抱在了怀里,飞向了天堂。

读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美好的时光,珍爱身边的亲人,要善良,让爱在自己身边发光,让世界充满爱!

2.卖火柴的女孩读后感 篇二

师:我来考验一下同学们的注意力、思考力、判断力, 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半堵墙)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墙。

师:对, 看到这个的人都说墙, 这不是我们的本事。你能看到墙后面是什么, 这才是你的本事。看不到就猜一猜, 看你的思考力怎么样?

生:后面有画, 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师:我们来看看后面是不是有画。确实有画, 但不是卖火柴的小女孩。

(出示:两个小孩)

师:我们看到了———

生:一个男孩, 一个女孩。

师:他们在哪里?

生:巨人的腿上。

师:知道这是哪一篇课文的插图吗?

生:《巨人的花园》。

师:世界上有没有巨人?

生:没有。

生:这是一篇童话。

师:接着猜。

(出示:小木偶)

师:这是哪一篇课文的插图?

生:《木偶奇遇记》。

师:恭喜你, 答错了。这是《小木偶的故事》, 是四年级的一篇课文, 也是一篇童话。

(出示:蟾蜍和拇指姑娘)

生:睡美人。

生:灰姑娘。

师:大家现在聪明多了, 知道这都是童话里的人物了, 所以猜到了睡美人和灰姑娘。

(展开画面)

生:蟾蜍和拇指姑娘。

(出示:龟兔)

生:龟兔赛跑。

师:为什么是龟兔赛跑?

生:因为上面有一只兔子和乌龟。

师:那么龟兔就一定要赛跑吗?你得有思考力和判断力啊。

(继续展开图)

生:七个小矮人。

师:你看到的是七个小矮人, 没看到的是什么?

生:公主。

师:公主在哪里?

生:在那个白球里。

生:这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师: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什么?

(出示课文插图)

师:你看这幅画是哪篇文章?

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放大图片)

师:小女孩在哪里?

生:在墙角。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篇童话。

(板书课题)

二、阅读重点语段, 感知人物形象

1. 复述故事。

师:谁来说说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故事?

生:悲惨的故事。

师:谁来讲讲这个故事?

生:从前有一个小女孩, 家很穷, 爸爸就叫她去大街上卖火柴。

生:她没有卖出去火柴, 也没有饭菜, 还有一些小孩夺了她的拖鞋, 她就光着脚。她很冷, 她开始划火柴, 第一根她看见的是火炉, 第二根看到了烤鸭和食物, 第三根看到了奶奶。她不想让奶奶消失, 她就划着了一大把的火柴, 后来她死了。

师:这里老师提醒一下, 不是烤鸭, 而是烤鹅, 因为故事发生在丹麦, 丹麦人在圣诞节的时候有一道菜就是烤鹅。小女孩不在中国, 这是不同的文化。

师:下面老师把课文发给大家, 读一读, 看这个故事和你以前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自读课文)

2. 自读感悟。

师:同学们读完了, 老师很感动。因为你们每一个人都读得非常专心。和你以前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生:和课文上的一样。

师:对, 这就是课文上复印下来的。读了这遍课文有没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生:很感人, 小女孩很可怜。

师:我们读一遍有一遍的感受。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我不懂的地方是她飞到了一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那是什么地方呢?

生:她那时很冷, 她想跟她奶奶在一起, 那个地方是天堂。

生:“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 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为什么穿妈妈的鞋不穿自己的?

生:因为她没有鞋。

生:为什么她划一下火柴能看到火炉、烤鹅和圣诞树?

师:为什么我们划着就看不到呢?谁能回答?

生:因为那是她想得到的美好的东西, 所以她划着火柴就看到了。

师:你满意这个答案吗?

师:谁还能再回答?

生:那是她的幻觉。

生:她太渴望这些东西了。

师:三个同学的回答都有一个核心的问题, 那是她的想象。

3. 品析人物。

师:同学们读课文一定要提出自己的问题, 这是阅读的一种重要的方式。读完这篇课文以后, 在你心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生:可怜的。

生:悲惨的。

生:卖不到钱就会被爸爸打, 爸爸很凶。

师:可怜的、悲惨的、不敢回家的小女孩。

师:这篇课文很多处都写到了小女孩, 拿起笔来画出文中所有描写小女孩的句子, 想一想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学生自读圈画)

师:快速阅读也是一种能力。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为了交流的方便, 我们从头至尾按照课文顺序, 每个人说一处。

生:“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 一个乖巧的小女孩, 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 但是有什么用呢?”从这里读出她是一个乖巧的小女孩, 很可怜, 她连自己的拖鞋都没有, 是一个很贫穷的女孩。

师:这里请大家注意一个词“赤着脚”, 这是一个走在冰冷的大街上, 被寒冷包裹的小女孩。

师:你带着这样的感觉把这一段给大家读读, 好吗?

(生读)

师:我们看到了一个贫穷、寒冷又乖巧的小女孩。

生:“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 看上去很美丽。”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女孩非常漂亮。

师:还能感受到什么?

生:她很可怜, 因为她“又冷又饿, 哆哆嗦嗦地向前走”。

师:一个寒冷、饥饿而又美丽的女孩。你从哪里读出她的美丽?

生:雪花落在她那金黄的头发上, 头发打着卷儿。

师:你觉得这样的女孩是美丽的女孩吗?多数的女孩都认为这样是美丽的。可是小女孩注意这些了吗?文中有一句话。

生: (齐) “不过她没注意这些。”

师:文中还有一句话, “她可忘不了这个……”她忘不了什么?

生:“这个”指的是大年夜。

师:为什么忘不了大年夜?

生:因为在这个大年夜她可以闻到烤鹅的香味。

师:大家在大年夜时, 除了吃丰盛的食物外, 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全家人聚在一起。

师:小女孩现在想什么呢?

生:想奶奶和家人。

师:她也想在家里和家人团聚, 团团圆圆过一个大年夜, 可是她不能。这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小女孩?

生:一个内心充满渴望的小女孩。

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不敢回家, 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 没挣到一个钱, 她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在这里我看到小女孩非常可怜, 她不敢回家, 因为爸爸一定会打她。

师:为什么爸爸一定会打她?

生: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以前也打过。

师:我们看到了一个内心充满恐惧和害怕的小女孩。

生:“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 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非常可怜, 一双小手都冻僵了, 连一根火柴也成了宝贵的。

生:“第二天清晨, 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嘴上带着微笑。”她很可怜, 她被冻死了。

师:从这句话里你还能看到什么?

生:她很开心, 因为她终于和奶奶在一起了。

师:我们把小女孩的句子都画下来了, 读一读, 想一想, 我们感受到的还只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吗?

生:是一个幸福快乐的小女孩。

师:我们看到她贫穷、寒冷、饥饿的一面, 我们同时又感受到她内心的恐惧, 我们还知道她是一个美丽、乖巧、充满着美好希望的女孩。现在我问你: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女孩?

生:她是一个幸福、快乐、美丽的小女孩。

师: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她的贫穷、寒冷, 她还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三、品读重点语句, 探究文章写法

师:这是我们从女孩的角度学这篇文章, 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画出所有让你感觉到“冷”的句子和所有让你感觉到“暖”的句子, 不仅仅是身体的冷和暖, 还有心里的。读一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学生自学)

1. 交流关于“冷”的语句。

(1) 天气寒冷。

师:交流一下所有关于“冷”的句子, 你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要让大家有所感觉。

生:“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 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很可怜。

师:你为什么画出文章的第一句?

生:因为天气很冷, 小女孩没有鞋穿, 她一定很冷。

师:你来读一读。

生:“天冷极了, 下着雪, 又快黑了。”

师:从哪个词你感觉到冷?

生:“冷极了”“天快黑了”, 因为黑夜比白天冷。

师:大家一起读一读, 感受这里的冷。

(生齐读)

生:“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 一个乖巧的小女孩, 赤着脚在街上走着。”

生:“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 哆哆嗦嗦地向前走。”我感受到她很冷, 又很饿。

生:“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 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从这里能看出她更冷了。

生:“再说, 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一个房顶, 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 风还是可以灌进来。”可以看出她家里和外面一样冷。

(2) 内心寒冷。

师:除了身体的冷, 还有没有别的冷?

生:“她不敢回家, 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 没挣到一个钱, 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她心里恐惧觉得更冷了。

师:咱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这句话其实写了两方面内容。她没卖掉火柴, 没挣到一分钱, 她在大街上走了多长时间?

生:一整天。

师:时间很长。在大街上只有她自己吗?

生:不, 还有很多人。

师:有这么多人, 为什么没人买她一根火柴呢?

生:因为火柴没什么用。

生:因为那些人都看不起她。

生:因为火柴没有蜡烛亮, 在家里用火柴照亮没有用。

生:因为今天是大年夜, 所有人都赶着回家去。

师:可能有一万个理由说明这些人是合理的。但是刚才在读小女孩的时候, 你们都看出了这是一个贫穷、饥饿、寒冷的小女孩, 你们也能看出这是一个美丽乖巧的小女孩, 那些人能看到吗?

生:不能, 因为那些人瞧不起她。

师:如果是你们的话, 你们不需要她的火柴, 但是可以给她钱。但是她没卖掉一根火柴, 没得到一分钱, 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那些人都看不起她。

师:说明周围的人对她的冷漠, 没人注意她, 没人关心她, 没人帮助她。我们现在从外在的冷读到了周围人的冷漠。小女孩多伤心啊。你们伤心的时候都会哭, 会回家。可是小女孩没有回家, 为什么?

生: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 她爸爸会打她的。

生:爸爸对她凶巴巴的。

师:外人对她的冷漠, 父亲对她的凶巴巴,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家庭的什么?用一个带“冷”的词。

生:冷漠、冷清、冷酷。

师:父亲对她冷酷无情。我们此时感受的冷已经由外在的冷, 到了内心的冷。外人对她的冷漠, 父亲对她的冷酷, 小女孩该有多伤心啊。

2. 交流关于“暖”的语句。

师:下面我们来转换一下角度, 我们交流一下所有关于“暖”的句子。

生:“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暖烘烘的, 多么舒服啊!”从这可以看出小女孩觉得很暖和。

师:大家和她一样的感受吗?我们要读出这里的“暖”, 谁来试一试, 让我们觉得小女孩慢慢暖了?

(生读)

师:小女孩身体变得暖和了。

生:“第二天清晨, 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我感觉她温暖了, 因为她和奶奶在一起了。

生:“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是那么温和, 那么慈爱。”

师:这里写了什么?

生:奶奶出现了, 她觉得心里很温暖。

师:她心灵得到了安慰。

师:第一根火柴看到了火炉, 她感觉到了身体的温暖。第二根她看到了烤鹅, 感到了心灵的安慰。第三根她看到了圣诞树, 她得到了新年的礼物, 心灵上的抚慰。第四根看到了奶奶, 第五根跟奶奶走了。她从身体的温暖慢慢变成了心灵的温暖。下面请同学们在这五次的温暖里任意选择一次, 自己读让大家感受到小女孩的温暖。

(生自读, 展示读。)

3. 变换角度, 领悟写法。

师:刚才交流了许多关于“冷”的句子, 我们感受到了小女孩外在的冷和内心的冷, 一冷冷到了我们的骨髓里。我们又交流了许多关于“暖”的句子, 感受到心中一股股暖流, 暖到了我们的心窝里。作者安徒生为什么把“冷”“暖”交织在一起来写呢?

(小组讨论)

生:安徒生把“冷”和“暖”的句子放在一起是为了体现我们的暖和小女孩的更冷。

生:同意。

师:你为什么同意?说说理由, 小女孩没有感受到温暖吗?他说作者非常残酷, 为了让读者觉得暖, 让我们感受小女孩的冷。

生:我认为是既写她的可怜, 又写她的温暖。

师:她因什么而可怜, 因什么而温暖?

生:她回不了家而可怜, 看到奶奶而温暖。

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坐在墙角里可怜的小女孩, 她从外到内都感到冷, 每一次她划着火柴的时候, 她又感受到了内心的满足。最后她和奶奶一起飞走了。作者这种安排让暖中有冷, 让“冷”显得更冷。冷中有暖, 让“暖”更能打动我们的心。

师:我们再换个角度, 选取文中任意一自然段把“她”换成“你”读一读, 选取任意一个自然段把文中的“她”换成“我”读一读。

(生自读)

师:请同学先换成“你”来读一下。

生:“可怜的小女孩!你又冷又饿, 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你的金黄的长头发上, 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 看上去很美丽, 不过你没注意这些”。

师:换成“你”以后, 你有什么感受?

生:很冷。

师:你很冷。

师:换成“我”来读一读。

生:“我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 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 对我也是有好处的!我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冷。

生:我很冷, 也很可怜。

师:其实大家有感受可能说不出来, 换成了“我”有更切身的感受, 在这里用“你”“我”都可以, 作者为什么用“她”呢?

生:因为这是小女孩的简称代词。

生:因为用“她”比“你”和“我”更好。

师:为什么好呢?我们刚才读了那么多, 她走在大街上, 没有人注意她, 用“你”就好像有人看到她, 关注她, 用“我”就……

生:就像和人诉说。

师:有人听你诉说吗?

生:没有。

师:所以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去动脑筋。

四、多角度阅读, 审视作品

1. 读者角度。

出示《白雪公主》结尾:

白雪公主和王子结婚后, 美满的生活充满了欢乐和幸福, 他们一辈子都快快乐乐地在一起。

《拇指姑娘》结尾:

燕子背着拇指姑娘飞呀飞呀, 飞到了那个国度, 把拇指姑娘放到了一朵最鲜艳的花上, 上面有一个和自己一样大的美男子, 他就是所有花朵的王子, 他们俩结婚了, 拇指姑娘便成了这儿的皇后。

出示本文结尾: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 她曾经多么幸福, 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生自由读)

师:把三个结尾放在一起,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前两个是美好的, 最后一个是悲惨的。

生:三个结尾都是美好的。因为白雪公主最后和王子结婚了, 她是幸福的。拇指姑娘最后做了皇后, 她也是幸福的。小女孩最后和她奶奶在一起了, 她也是幸福的。

师:这个结局是幸福的还是悲惨的?

生:我认为跟她奶奶走了是幸福的, 但要说她是生或是死的结局是悲惨的。

师:给他掌声。

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篇童话, 童话的结局都是美好的, 不能用现实的角度评判。像刚才的同学所说的从生死的角度看, 小女孩就是悲惨的, 从童话的结局看, 小女孩和她的奶奶最后在一起了, 那就是幸福的。

师:看看其他人读安徒生童话的感受, 首先是作家刘心武的。

出示:“读安徒生的童话, 我微笑过, 然而, 更多的时候, 是想哭。是的, 只是想哭, 却不一定真的哭起来。甚至于, 也并不有泪盈眶, 只是鼻酸。想到个体生命在这世界上, 存活不易, 理解别人很难, 让别人理解更难。但是, 终究还是要坚持人生跋涉, 要坚持去理解, 去宽容, 去爱。”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想说的?

生:人生不仅有坎坷也有幸福。

师:度过坎坷, 迎接幸福。

2. 作者角度。

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发表于1846年。当时, 有一个朋友寄给安徒生一封信, 信里附着三幅图, 要求他写篇童话, 以配其中一幅。他选择了手中拿着一束火柴的穷苦小女孩的一幅, 配上了这篇童话。

安徒生的母亲, 幼年是个讨饭的孩子。安徒生说:“妈妈告诉我, 她没有办法从任何人那里讨到一点东西, 当她在一座桥底下坐下来的时候, 她感到饿极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 沾了几滴水滴到舌头上, 因为她相信这多少可以止住饥饿。最后她终于睡过去了, 一直睡到下午。”这幅图, 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母亲的苦难童年。

(学生自读)

师:现在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安徒生的母亲也一样可怜。

师:其实安徒生写这篇童话也是非常偶然的, 就像我们写的一篇命题作文。

师:我们来看看安徒生是怎么样看待这个故事结局的。

出示:死亡在安徒生看来是上帝的安排, 是上帝引导人们走向极乐世界的桥梁, 是一件幸运的事。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小女孩来说, 死神的降临正是她得到上帝的召唤升入天国的时刻, 而不是痛苦和悲哀。因为她和奶奶“飞到那没有寒冷, 没有饥饿, 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跟上帝在一起”。从这句话看, 安徒生是一个基督教徒, 他想象人死亡后是有天堂的。

由此可见, 安徒生创作《卖火柴的小女孩》绝不是给节日罩上死亡的阴影, 而是给生活在困难中的读者以希望和精神寄托, 使他们能以欢快的态度忍耐眼下的苦难, 因为正是今生的苦难才可以换取来世的极乐。读者把这个童话看做是一个最大的礼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欢乐, 也能乐观地面对今生的磨难和不幸。

3. 现实的角度。

师:读到这里, 我们知道了这篇童话的来龙去脉, 我们也知道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个幸福的小女孩。但是我们学的毕竟是童话, 我们还得回到现实中来。一个乖巧、美丽、可怜的小女孩, 为什么周围的人没注意到她, 没人买她一根火柴, 没人给她一个钱?为什么没有卖掉火柴, 她的爸爸还要打她?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

生:第一个问题是因为人们藐视她, 人们很冷漠。不需要她, 看不起她, 她可有可无。

师:她爸爸也不需要她吗?

生:她没有卖掉火柴, 爸爸就没有钱买东西, 就打她, 看得出她爸爸的冷酷。

师:在这个故事中, 我们读到了世态炎凉, 人们对事情的冷漠, 对他人的不关心。这可能就是当时安徒生周围人的态度。是什么让亲情变得这么冷酷?

生:金钱。

师:是这个家庭的贫穷、困苦。也许当你的家庭也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贫穷的时候, 你的爸爸妈妈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疼爱你。因为贫穷会扭曲人的心灵, 会让人变得残酷无情。这就是现实。

五、布置作业

出示:后来, 上帝告诉人们:其实, 这个小女孩是我派往人间的一个天使。在这个美好的节日里, 她降临人间是要给人们带来快乐, 她手中的每一根火柴都能够满足人们的愿望, 甚至能够帮助人们进入天堂。可是, 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 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

当第二年圣诞节来临的时候, 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赤着脚走在冰冷的大街上,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请同学们写一篇童话。每一篇童话都是一个温暖的小屋, 你构建的小屋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每一个童话都有一个美满的结局, 你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这个美满。

六、总结

3.卖火柴的小女孩 篇三

有一个戴着红领巾的小女孩,不知道是自己摆摊,还是暂时帮父母照看摊位。她俯身在摆着香烟、火柴的摊位上,趁着没顾客的空闲时间,在香烟盒的内面上演算着一道数学题。

那时,我正好需要买一盒火柴。我走到她的摊位前,掏出5角钱,告诉她我要买一盒火柴。她说:“叔叔,真对不起!我没有零钱找您,您到别处买吧。”我知道,这小集市上有很多卖火柴的摊位,但心中很想帮助这个小女孩,只希望她早一点儿卖完,早一点儿回家,哪怕这样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

我说:“你可以与周围的人换一下零钱,我在这里等你。”小女孩摇摇头:“那不行,这里的人都很需要零钱,我换了,他们就没了。”

面对小女孩的纯真善良,我毫不犹豫地说:“那我买5盒火柴。”小女孩再次摇摇头:“我就只剩下4盒了。”我说:“就买4盒。”小女孩看着我,笑了。或许她很难明白我这个顾客为何如此固执,非要买她的火柴。她说:“我还是没1角钱找您。”

我问:“那1角钱我不要了,行不?”她摇头。我又问:“你是怕回家后被妈妈责骂吗?”她又摇头。我再问:“那你为什么不肯收下这多得的1角钱?”小女孩回答道:“我妈妈说,来这个小集市买东西的人,赚钱都不容易。如果我不小心多收了别人的钱,一定要想方设法还给人家。”

后来,我到别处买了一盒火柴,再回到小女孩那里买下了她的4盒火柴。

4.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四

今天读了《安徒生童话精选》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章。深深地为小女孩的遭遇所难过。文章中描写了在寒冷的冬季,在新年即将来临的最后一个夜晚。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夜晚里。被她父亲赶出家门去挣钱。

饥寒交迫的在大街上卖火柴。最后由于寒冷和饥饿冻死在马路上。看到文章中小女孩划着一根根火柴取暖的时候,我真想给她送件棉衣取暖啊!看到她渴望食物的时候,我多想给她送去可口的饭菜啊!看到她幻想奶奶温柔的站在自己面前的时候。

5.《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五

安义县龙津小学 熊煜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圣诞节前夜,冒着风雪在大街上卖火柴,因为一盒火柴也没有卖掉,所以不敢回家,最后冻死在街头的悲惨故事。

当我读到小女孩几次划着火柴取暖,幻想美好生活这一段时,心里就为她的悲惨命运感到难过。当富人们全家团聚、欢庆圣诞的时候,卖火柴的小女孩却冒着刺骨的寒风,在清冷的街头流浪,她的美好生活只能从小火柴那微弱的光芒中来。小女孩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见的是暖烘烘的火炉,香喷喷的烧鹅,美丽的圣诞树,还有疼她爱她的奶奶,她多么向往这一切啊!可是这一切对小女孩来说只能是幻想,根本无法实现。

比起那个小女孩,我是多么幸福。从小到大,我都吃得饱穿得暖,在家里有爸爸妈妈疼爱我,在学校有老师同学关心我。如果她生活在我们国家,她一定也象我们一样,肚子吃得饱饱的,身上穿得暖暖的,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去上学,那该多么好呀。我想,我们在同情她的同时,更应该懂得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啊!

《哈佛家训》 读后感

安义县龙津小学 熊煜

《哈佛家训》是一本让我们终生受益的书,它教会我们一些怎样做人的道理。首先,要有一颗谦让而又感恩的心,这点很重要,因为谦让的人,天将与之相让。《一条小面包》里的那位小姑娘,从不与别人争抢面包,每次都等别人抢完了才捡起篮子里剩下的最小一块面包,而且从来不会忘记亲吻面包师的手以示感激。在现在一些人看来,这个小姑娘太傻了,什么也不争,岂不是很吃亏?其实,真正吃亏的是那些喜欢争抢的人,他们争得了眼前的小利,却把自己不好的品德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对自己一生的发展大大不利。好争的人,天将与之相争;谦让的人,天将与之相让。那位面包师说地好:“我要告诉你一个道理,谦让的人,上帝会给予你幸福。愿你永远保持一颗宁静,感恩的心。”

其次,诚实守信的品德会使你赢得大家的尊重和信任。《被拆掉两次得亭子》里的父亲,为了履行他对儿子的诺言,把一个亭子拆建了两次,尽管他并不富有。将一个亭子拆建两次,绝不仅仅为了满足一个孩子的愿望,更是为了满足一个成人自我完善的道德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失信会增大交际成本,会使许多简单的事变得艰难甚至不肯能。所以,一个希望得到社会尊重和支持的人,必须具备良好的诚心品德。

第三,一个人要有梦想,更要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的努力。乡村邮递员希瓦勒,被一块石头绊倒了以后,就萌生出一个念头:“如果用这些美丽的石头建造一座城堡,那将是多么美妙啊!”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在以后二十年里,他没过上一天安闲的日子。白天他是一个邮差和一个运输石头的苦力,晚上他又是个建筑师。他按照自己天马行空得想像来构造自己的城堡。终于,西瓦勒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凭着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建成了他的梦想城堡。现在,这个城堡已成为法国著名的风景旅游点,它的名字叫“邮递员希瓦勒之理想宫。”当一块石头有了梦想,它就不再是石头,也不再静卧在泥土之中。

因此,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

安义县龙津小学 熊煜

《一千零一夜》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美好的书,这部名著内容丰富,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表现了人间善、恶、丑、美的特点。它不仅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一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特点的好书。它讲述了阿拉伯世界一个个美丽曲折动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是由阿拉伯民族智慧、才华凝聚成的,书中的很多故事已经家喻户晓,如《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神灯》、《辛巴德航海历险记》等。它们都是曲折生动、想象丰富,大多数令人感动。

不过,我对《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印象最深。文中讲述了一个叫阿里巴巴的年轻人的故事。有一次,他到山里砍柴,无意中发现了四十大盗的藏宝洞,知道了其中的秘密。于是乘强盗走后,装了三袋金子回家了。可是由于哥哥的贪心,不但自己丢掉性命,还暴露了阿里巴巴。强盗们四处寻找阿里巴巴,发誓要报仇。有一天,不知内情的阿里巴巴的侄子把打扮成商人的强盗头子带到了家中,可是强盗头子又被聪明细心的女佣发现,她在跳舞助兴时将强盗头子杀死。后来,阿里巴巴来到了那个藏宝的山洞,取出金币分给了穷人。故事中阿里巴巴淳朴善良,爱护穷人,不贪财;马尔基娜聪明过人,心思缜密,机智勇敢,马尔基娜的聪明机智令我非常敬佩。

书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商人和魔鬼》的故事让我明白了遇到困难要勤动脑筋、勇于克服。《哈希卜和蛇女王》让我明白了做要讲诚信,不能失信于人。《阿拉丁神灯》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一定要善良。

6.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六

再看看小女孩身边那些冷淡无情的人们,因为他们让这世界少一分爱。如果那个小男孩温暖地说:“大姐姐,这个是你的拖鞋吧?下次可不要掉了哟!”那这个世界会不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爱心呢?

这个可怜的小女孩的悲惨经历让我想到我们国家的扶贫政策,我们全国齐心扶贫奔小康,现在基本已经全部脱贫。

7.《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篇七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十二册的一篇传统教材。如何围绕《语文课程标准》,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教学的落脚点定格在课后“思考·练习”之中的一句话,即课文的末尾句:“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是课文的中心句,句中有两个“幸福”,应该怎样理解?这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通过中心句,引出关键词──“幸福”,再带动全课,辐射全文,突破教学重难点,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抓住“幸福”,理清条理,体验脉络之清晰

上课伊始,我首先从听写中心句入手,直奔中心。当学生听写并齐读了“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一中心句后,我设问如下:“你读了听写的句子以后,有何新发现?”心细的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该句中有两个“幸福”。于是,我在两个“幸福”下面加上记号,追问道:“这两个‘幸福’各指什么?分别指课文的哪个部分?”当学生理解了两个“幸福”的含义后,自然而然地明白前后两个“幸福”分别指向课文的第二、三部分。文章的条理得到梳理之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就轻松多了。凭借“幸福”一词,使学生感知文章条理,体验文章脉络,与作者写作思路、教师教学思路三者合一,有机联系。

二、抓住“幸福”,训练朗读,体验内蕴之深情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蕴含着“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对卖火柴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对黑暗的资本主义制度给予无情地抨击和揭露。作者的情感洋溢在课文之中,深藏于字里行间。要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作者的深情。因此,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这一理念。当学生弄清了中心句里的两个“幸福”所包含的意思后,我顺势指导朗读中心句:“理解了句子意思之后,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出感情!”通过激趣,再指名读、齐读时,读到第一个“幸福”,语调高昂,读出重音,寓意着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产生美好幻象时的瞬间幸福;当读到第二个“幸福”时,学生自然地压低了语调,减缓了语速,而且越读越低、越读越慢,读出了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所谓“幸福”,实则反语,读出了安徒生的满腔悲愤。有了这个调子作铺垫,当学生自主选择第二大段其中一部分最令人动感情的内容,进行了自主朗读时,学生的朗读已不仅仅是读了,而是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了──与安徒生一道,控诉人吃人的社会制度,为小女孩的美好幻象与悲惨现实鸣不平,令人洒一掬同情泪水。在朗读的基础上,学生的感受不是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表面上了,而是体验到了文字里面包含着的写作意图──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抓住“幸福”,培养语感,体验语言之优美

语感,就是语言的感受能力。执教时,我注重把握课文情感的纽带,引导学生入情悟情,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中心句的第二个“幸福”,实际上就是小女孩悲惨地死去,在文中指哪句话?答案不是唯一,现将学生的回答摘录如下:

学生甲: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学生乙: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

学生丙: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上面三句话,到底是哪一句呢?经过一番讨论、朗读,学生有所发现:甲句直说小女孩“死了”,固然不错,但过于直露;乙、丙两句更能反映“幸福”的内含,告诉读者──卖火柴的小女孩至死不渝追求的幸福只能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得到。至此,学生进一步体验到:小女孩太可怜了!同情之心油然而生,对“幸福”的感悟水到渠成。于是,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作者用词表达之精妙,品味到语言之韵味,促进了对语言的消化和吸收。

四、抓住“幸福”,指导学法,体验成功之快乐

每一个亲历读书的人,都深知学法的重要,十分重视学法的归纳与运用。当今教坛,普遍关注教法,淡化学法。面对涉入教坛仅一年的新教师,很有必要强化学法的有机渗透,因为这样,学生将受益终生。

本堂课的学法指导有如下几例:

1、中心句里的两个“幸福”各指什么?当学生回答完毕,即问:“你是用什么办法理解的?”得出学法,并作副板书:理解词句,用联系上下文法。

2、中心句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感情?学生读、议之后,归纳朗读的方法:全句的基调要定准,关键词“幸福”要读准,读出感情。该句的调子是平缓、低沉的,但是两个“幸福”的朗读要求又要有所侧重,才能把握感情,读出感情。

3、背书的方法。课文的第三大段,经过自读自背,有一些学生已经会背诵了,我请他们当场试背,并介绍背书的方法:有逐段、逐句背书法;有反复朗读多遍后再背;有先背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再逐句背下去;有先记住每句的重点字、关键词后,再一句句地背下去,等等。当学生的这些朴实的背书方法得到当场肯定之后,笑意写在脸上。

课后,一些老师对我说:“你的课很注重学法指导,老师实在,学生实惠。”是啊,只要学生从中能受益,哪怕一点,就是他们的成功之处,更是对我的莫大奖赏!

8.《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八

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的街头冻死了。为什么,可怜的小女孩,你的生命为何如此短暂,那稚嫩的生命为何如此短暂。我真希望我在那个年代,我可以用所有的钱买她的火柴,这样她就不怕被爸爸打她了,也就不会冻死街头了。可我毕竟不在那个时代,我无能为力。

妈妈对我说:“那只不过是篇童话。‘‘我说:“那万一不是童话呢?她还那么小,还没见着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啊!‘‘妈妈摇了摇头,说:“傻丫头。”也许我真的很傻,可小女孩,那些十九世纪的穷苦人民怎么办,我一个也帮不了,也不能帮,现在已经二十一世纪了,相差整整两个世纪啊!

安徒生,“世界童话大王”,也在那个世纪,是否真的有卖火柴小女孩呢?那个贫苦的小女孩?

也许小女孩死了可能来她来说是种解放,因为死了就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9.《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九

在我的记忆中,我生活在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现在回想起来,我感到很幸福。当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时,我为这位小女孩感到惋惜、同情,觉得她很可怜,觉得当时社会的黑暗、冰冷,同时又为自己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家庭而感到庆幸。

小时候,有父母宠着。可,那位小女孩没有。她只有爸爸的冷漠,只有身上的累累伤痕。

冷了,爸爸妈妈会搂着我,替我暖和身子。可,那位小女孩没有。她只有蜷缩着身子,只有无止境的寒冷。

饿了,爸爸妈妈会做上一桌可口好吃的饭菜。可,那位小女孩没有。她只有饿着肚子,只有卖出唯一可以养活自己的火柴。

伤心了,爸爸妈妈会想尽办法逗我开心。可,那位小女孩没有。她只有思念着唯一疼爱她却已故的奶奶,只有永远的痛苦。

现在的我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从不用担心饭吃不吃不饱,也不用担心衣服穿不穿不暖,不需要赚钱养活自己,也不需要干劳重的活。可是,在我们快乐的日子中,还有许多人与我们相反,他们没有温暖的爱,没有好吃的饭菜,几乎什么都没有。

相比起来,我们简直就像在一个无忧无愁的“天堂”里,反之,他们简直就像在一个生不如死的“地狱”里。

10.《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设计 篇十

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

二、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

《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全文溢满了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二)设计理念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理解文意;在读中积累语言,学习表情达意的技巧。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采用“以读为主”“尊重差异”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领悟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内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和精彩句段。

(三)教材分析《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第十二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这个小女孩又冷又饿,在临死前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种种幻象。这种种幻象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童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读书能力,但是处在新时期的孩子,条件优越,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吃得好,穿得暖,玩得爽,学习也有了先进的设备。生活和学习都沉浸在快乐和幸福之中,如何让学生跨越时空走到一百多年前的体会当年小女孩的生活情境,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惨与辛酸,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同情心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得借用对课文的朗读,感受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学生的同情心,从而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卖火柴的小女孩命运的悲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方法与途径1、引导学生抓重点、悟情感,通过析词句、议内容,领悟中心思想。2、引导朗读,升华学生情感。

(三)情感與评价通过了解小女孩悲惨的命运,唤起学生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四)教学手段的运用看多媒体课件,想象课文描述的情景

四、教学重点

1、领会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从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的种种幻象。

2、理解课文重点语句的含义。

五、教学难点从最后三个自然段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语:〔出示小女孩死去的图片〕同学们,请看这张照片:在新年的太阳升起来的时候,一位小女孩坐在墙角里,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但是她已经冻死了,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如果你发现了她,你会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你们真有爱心、同情心,但是在十九世纪的丹麦,就在这小女孩去世的第二天清晨,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她,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 ;〕〔在学生谈感受时,老师相机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过渡语:就在人群中,有一个人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同情小女孩,他通过自己的想象写下了一篇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激发学生的同情心)

你们愿意再一次快速地读课文吗?读后还有话要说:

〔投影出示〕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火柴后,她看到了什么?你从中可以体会到什么?〔学生个体--小组--汇报〕

板书:现实:寒冷、饥饿、没有欢乐、没有爱幻想:火炉、烤鹅、圣诞树、奶奶

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些幻想?

小结: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饿,极度孤独,无家可归,于是就在临死之前产生了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谁知道呢?这些只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当时的情况的。我们写作文,也要学习这种方法,在把事实写清楚的基础上,以事实为依据,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写下来,使文章更具体,更感人。

(三)细读文本,理解升华

〈一〉学习开头描写现实的部分

师:轻声读文章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同时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怎样?(学生自读,师巡视)

1.教师相机出示语段:“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教师启发: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理解)(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 赤着脚走 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学生回答:冷)教师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语段。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将“天冷极了” 换成“天很冷”可以吗?)

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里用了一个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充说明)

4.教师启发: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这样的寒冷,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学生联系文中语句进行理解: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二〉学习文章结尾部分

11.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十一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光头赤脚,又冷又饿的小女孩,在风雪交加的大年夜叫卖火柴。可她一整天没卖掉一根火柴,她又冷又饿,痛苦地卷缩在墙角。我仿佛听到了她哀伤地呼叫:“奶奶,请把我带走吧?” 这呼叫声像把尖刀一样刺痛了我的心。难道人世间还有比她更可怜的人吗?

可是,我的同情并不能改变黑暗社会的现实。她死了,在大半夜冻死了。读着这催人心碎的话语,我禁不住流下了泪水。我开始还责怪安徒生爷爷为什么让小女孩带着微笑死去?后来我才慢慢体会到,这样更能表现出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我同情小女孩,更憎恨逼死她的社会制度。如果可能,我宁愿化作熊熊烈火,把那个吃人的社会制度烧光。

12.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十二

阳光下的我,一口气读完了安徒生的名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深深的感觉,那个在除夕夜升往天堂的小姑娘,是多么的可怜,多么的无助。然而,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没有人愿意伸出一双援助之手,没有人买她的小小的火柴。所有人都在温暖的屋子里享受美好的一切。我忽然觉得那些人是多么冷漠,一块铜板也不愿意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他们丝毫没有感觉到小女孩的泪和痛苦。

在那个除夕的夜晚,小女孩一边叫卖着,一边裹紧自己的衣服。她在希望中点燃了火柴。美味的食物令她向往,华丽的圣诞树让她着迷;当点燃了做后一把火柴时,奶奶出现了,她紧紧的抱着卖火柴的小女孩,升向了天国……那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回想起自己幸福的生活,与那小女孩凄惨的经历相比,我就是在蜜罐里长大的,爸爸妈妈从小让我吃最香的,穿最好的,玩最时尚的,真是天壤之别。我还常常与家人顶嘴,发脾气,想想真是太不应该了!

但愿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能在天国中与奶奶相聚。不过这也只是我美好的祝福,我深深的为自己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而自豪!

13.梦中奇遇卖火柴的小女孩 篇十三

我接过妈妈手里的钱,来到了超市,走到水果摊前。忽然,一阵哭声传来。我心想:是谁呢?抬头一看,原来是卖火柴的小女孩。我走到她跟前问:“小女孩,这么冷的天,你赤着脚卖火柴不冷吗?”

小女孩颤抖地说:“我……我不冷,只要能卖出火柴,我就不冷。”此时我的心情低落起来。我想:不如和小女孩一起卖吧!这时,一个富人走过来漫不经心地说:“你给我看一下火柴。”小女孩欣喜起来,把火柴递给富人。可是富人把火柴接过来全丢了,还挖苦地说:“滚,乡巴佬!不要让我再看见你,否则要你好看!”说着,便大摇大摆地走了。

小女孩受了委屈,便号啕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如果妈妈知道了,一定会打我的……奶奶……”看到她伤心的样子,我说:“小女孩,不如你到我家来吧!”小女孩说:“我怎么好麻烦你呢?”我说:“小女孩,你别介意了。”说着和她一起到了我家。

到了我家,小女孩看见橱窗里有烤鸭、烧鸡……馋得口水直流。妈妈给小女孩一条鸡腿,小女孩忙说:“谢谢,谢谢……”便狼吞虎咽地吃起来。我又给小女孩夹菜,小女孩吃得很开心。吃完饭我又把她的奶奶接来和她做伴。

“丁零零……”什么声音?原来是闹钟响了。

这是个梦呀!

但愿我能美梦成真,希望小女孩告别悲惨的命运,从此过上和我一样的幸福生活! (指导教师 周召森)

【评点】

文章写了小作者在梦中遇到卖火柴的小女孩的事,人物对话符合儿童心理,富有感染力。结尾深化了主题,展现了小作者的美好愿望。

袁召英

14.《卖火柴的小女孩》童话读后感 篇十四

今天我看了安徒生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个童话主要描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过新年前一个晚上,又冷又饿又想家人的时候所想到的四个愿望:擦亮第一根火柴,她想要温暖,想要火炉取暖,因为街上太冷了;擦亮第二根火柴,她想要佳肴,想把自己填饱,因为她太饿了;擦亮第三根火柴,她想要圣诞树,想要过节,因为大街的人都回家过节了;擦亮第四根火柴,她想要亲人,因为她爸爸妈妈和奶奶都不在了,她很孤独。在火柴中,她充满了希望。第二天当人们发现她时,她已经“飞去那没有冰雪,没有绝望,没有伤心的天堂里了。”

我很难过,因为她太可怜了,在举家团圆的节日里,却还在路边卖火柴,而且没有亲人,又冷又饿。和我们的生活相比,相差十万八千里。我们很幸福,有父母宠爱,有爷爷奶奶疼爱,有老师教导,还有很多的叔叔阿姨爱护,而她却什么都没有,只有孤独、寒冷和饥饿陪伴着她。如果她生活在我们身边,我们一定会去帮助她,她这样的年纪应该和我们一样,在学校里上课,深爱父母的疼爱,不应该一个人在大街上卖火柴。就算她没有了亲人,也应该在孤儿院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快乐地成长。和她相比,我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我应该好好珍惜这一切。

15.卖火柴的小女孩读后感 篇十五

这个故事很感人,主要讲了在一个寒冷的大年夜,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走在冰冷的雪地上卖火柴。她又冷又饿地蜷缩着身子躲在墙角,然后依次划燃了五根火柴,并在想象的“幸福”中慢慢地离去了。从故事中,能看出作者对资本主义的痛恨和对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同情。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第一感受就是:小女孩太可怜了!在这样漆黑的夜晚,天空还飘着雪花,又是一个家家团圆的日子,她却只能独自一人上街去卖火柴。虽然她很冷也很饿,但她却不敢回家,因为回家只能被爸爸打。

从她幻想的五次情景中,我知道她是一个缺少爱的孩子。第一次她看到了一个大火炉,我感受到她缺少温暖;第二次她看到了一只大烤鹅,我感受到她缺少食物;第三次她看到了一棵美丽的圣诞树,说明她缺少快乐;第四次她看到了奶奶,说明她缺少关爱;第五次她幻想到了天堂,幻想到了奶奶带她去了那个美好的地方,说明她对幸福的渴望。对于卖火柴的小女孩来说,那个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的地方就只有天堂,希望她能在那里找到自己的幸福。

安徒生之所以能写出这么经典的童话故事,是因为他的母亲也曾像卖火柴的小女孩那样讨过饭,也曾用河水来解渴充饥。而且,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街上卖火柴的小孩子有很多,为了发泄自己的愤怒,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他写出了这样一篇童话。

16.卖火柴的女孩读后感 篇十六

文学作品必然是特定时代和作家生活经验的反映,我们在解读一个文本时,就得了解一下作家的生活时代和创作文本的背景。1848年,安徒生到国外去旅行。在途中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要求他按信中寄来的画片写成一个故事。其中一张画片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小女孩,金黄的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她手里拿着许多火柴,瞪大一双可怜的眼睛,好像在想些什么。安徒生看着这张画片,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凄凉的身世。于是,安徒生就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借助他超凡的想象能力,写下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凄美动人的童话。

一、这篇童话的构思,新颖精巧,意蕴深长

(一)明暗交替,线索分明

故事描写的主人翁就是画片上的小女孩,故事情节是依托小女孩手里拿着的“火柴”展开的。即“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了”,这是一条明线;而暗线则是通过明线揭示的实质,即小女孩“悲惨的现实→美妙的追求→冷酷的结局”。两条线索,明暗交替,贯穿全文。

第一段(从开头到“风还是可以灌进来的”),明写故事发生的時间、地点和小女孩卖火柴的不幸处境。暗写社会背景,小女孩生活的悲惨以及作者对弱肉强食、贫富不均的社会的哀怨。

第二段(从“她的一双小手冻僵了”到“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明写小女孩几次擦火柴时,眼前产生的一次次美妙幻象。暗写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揭示当时社会的冷酷。

第三段(从“第二天清晨”到课文结束),明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暗写冷酷的社会终于把她吞没了,鞭挞了当时社会的罪恶以及作者用宗教思想阐述了他悲天悯人的情怀。

从全文构思上看,明暗两条线索有机结合,交叉进行。故事情节也随之逐步深入展开,文章蕴含着的道理也随之突出,最后两条线索在悲剧结局得到了统一。文章层次井然,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富有极强的逻辑性和艺术魅力。

(二)烘云托月,对比鲜明

小女孩没有温饱、没有欢乐、没有亲人,面对着微弱的火柴之光,她产生了种种美妙的幻觉,是冷酷的现实逼迫她用幻觉来慰藉自己孤苦的心灵,是罪恶的社会现实又扑灭了她幻想中的希望之光。美妙的幻想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1.受冻和取暖的对比

第一次幻景:说小女孩在大雪天冻得难受,面对着火光,“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的面前”。通过受冻和取暖的对比,反衬了她热切希望得到温暖。

2.饥饿和美食的对比

第二次幻景:写小女孩在极度饥饿时,在火光中看见了丰盛的食品。通过饥饿和美食的对比,烘托她饥饿中急切地想得到温饱。

3.痛苦和美景的对比

第三次幻景:写小女孩在备受痛苦、极度难熬的时候,在火光中出现了美丽的圣诞树。通过痛苦难熬和欢乐美景的对比,反映了她渴求得到欢乐。

4.孤寂和团聚的对比

第四次幻景:写小女孩失去亲情,孤苦无援中看到了慈祥的奶奶。通过孤苦冷落和团圆欢聚的对比,衬托出她渴盼亲人的爱抚。

5.人间和“天国”的对比

第五次幻景:写小女孩饱尝人间的艰辛,幻想奶奶带她飞向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种想象中的“天国”是没有的,对“天国”的幻想正好反衬出当时社会的冷酷。

(三)以热写冷,含蓄深沉

本文在构思上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以热写冷”、含蓄深沉。无论是展现事情的发展过程,还是刻画人物的形象,都含而不露,言已尽而意无穷。更为绝妙的是在平静的叙述中,并没有较多地运用凄惨哀伤色彩的“冷”词汇,反而紧扣小女孩天真、幼稚的孩子的共同特征,用了很多带光明、欢乐色彩的“热”语句。

如结尾两自然段,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她“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的小小的尸体上”。在结构上,与前面遥相呼应,一脉贯通。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是对那个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社会的哀怨,也抒发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

二、教学这篇童话时,要紧扣文章的时代背景和构思上的特色

(一)精心设计问题,积极启发学生思维

在学生了解作者创作这篇童话背景,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提问:(1)课文开始时描写大年夜的环境有什么作用?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的情景怎样?什么事使她忘不了?(2)为什么课文三次强调“大年夜”?(3)她五次擦火柴分别看到了什么幻景?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幻景?说明什么?(4)你在最后两自然段里读懂了什么?你有什么感悟?

(二)抓住两条线索,把握全文思路

可以突出如下板书:

(三)这篇童话想象丰富,寓意深刻

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认识水平,边读边悟,仔细体味,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指导学生表情朗读,以加强文章的感染力。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写“与 比童年”或“假如小女孩生活在 ”等书面作业。

(作者单位 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五寨中心小学)

上一篇:大学团日活动主持稿下一篇:建筑垃圾运输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