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

2024-06-23

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精选7篇)

1.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 篇一

关于职业病、传染病预防及食品安全

管理办法的通知

项目部所属各单位:

为做好项目部职业病、传染病预防及食品安全工作,切实保护职工身体健康,预防职业病、传染病的发生,特制订《职业病、传染病预防及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现将其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第一章 职业健康方针及管理目标

一、职业健康方针:

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文明施工、共益发展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目标

生活及工作场所干净整洁,施工现场粉尘及有害气体不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劳动保护符合有关规定;防止食物中毒、传染病扩散及职业病、地方病的发生。

第二章 职业病种类及防治措施

一、职业病种类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在铁路建设过程中易发生的职业病有:中暑、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电光性眼炎、电光性皮炎、高原病、矽肺病(粉尘矽肺、水泥尘肺、电焊工尘肺)、噪声聋、沥青中毒、振动病等

二、职业病防治措施

1、中暑防治措施

1)、技术措施:合理设计施工工艺过程,隔绝热源,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加强通风。

2)、保健措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创造一个舒适、凉爽的休息环境,保证高温作业人员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加强营养,供应合适的清凉饮料;加强个人防护;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禁止有高温作业禁忌症的人员从事高温作业。3)、组织措施:加强领导和管理,认真执行防暑措施。4)、职工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凡查出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者应禁止或脱离高温作业。

5)、当在高温或烈日下工作一定时间之后,出现头晕、出汗、口渴、恶心、胸闷、心悸、乏力等中暑先兆症状时,应当立即到阴凉处休息,并服防暑药品、清凉饮料及擦拭防暑药品万金油、袪风油,预防病情发展。

6)、如果已经发生中暑,应尽快把病人抬到阴凉的地方,解开衣扣和裤带,把上身稍垫高,然后先用温水敷头部及擦全身,后用冰水或井水敷病人头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时给病人扇凉,按摩四肢及皮肤,以促进血液的循环,增加散热能力。必要时可采取刮痧或针刺疗法急救。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1)、职工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凡查出各种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器质性疾病、器质性心血管疾病者应禁止或脱离野外作业。

2)、加强宿舍防煤气中毒措施的落实与检查。

3)、如果发生轻度中毒,应迅速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到达通风处,松开衣领,注意保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

4)、发生中度、重度中毒者应及时送往医院。

3、电光性眼炎

1)、加强个人防护,高温烈日下工作要佩戴防护镜和加强屏遮保护,遵守操作规程。在进行电气焊时一定要佩戴防护面罩。

2)、职工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凡查出活动性角膜性疾病,明显的角膜遗留病变患者不宜从事有关的接触紫外线辐射作业。

4、电光性皮炎

1)、加强个人防护,避免紫外线光源直接照射身体的裸露部位。2)、职工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年体检一次。凡查出严重的变硬性皮肤病或手及前臂等暴露部位有湿疹,严重皲裂等慢性皮肤病患者不宜接触可诱发后加剧该病的致病物质。

5、矽肺病(水泥尘肺、粉尘矽肺、电焊工尘肺)

矽肺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作业者健康的职业病。主要是由于长期吸入二氧化碳的粉尘,引起的肺间质纤维化及矽肺结节为主的疾病。严重者可影响肺功能,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发展为肺心病、心衰及呼吸衰竭。

1)、改善劳动环境,采取机械化、自动化操作及湿式作业,降低粉尘浓度,减少粉尘损害。

2)、加强工作环境通风除尘,对个人加强劳动保护。3)、加强营养及体育锻炼,增强抵抗力。

4)、定期查体,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并早期脱离致病环境。5)、本病病程长,病情重者愈后较差。

6、噪声聋

1)、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控制和消除噪声源,同时采取吸声、消声、隔声和隔振等措施,控制噪声的传播和反射;对生产场所的噪声得不到有效控制或必须在特殊高强度噪声环境工作时,应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

2)、职工上岗前应进行体检,在岗期间每两年体检一次。凡查出各种病因引起的永久性感官神经性听力损失大于25db,各种能引起耳聋、听觉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疾病不宜从事噪声的作业。

7、振动病

1)、振动危害的控制:改革工艺,从根本上取消和减少手持风动工具的作用,用液压、焊接、粘结代替铆接;手持振动工具的职工应戴双层衬垫无指手套或衬垫泡沫塑料无指手套,并注意保暖防寒。

2)、对新工人应进行岗前体检,有血管痉挛和肢端血管失调及神经炎患者,禁止从事振动作业。

3)、对接触振动作业工人应定期体检,对振动病患者应给予必要的治疗,对反复发作者应调离振动作业岗位。

第三章 传染病防止及措施

施工工地焊接特殊,设施简陋,人群聚集,在职职工和合同工卫生安全 意识差,较易发生传染病,存在着较多的对职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的公共卫生问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郴州项目部及局指等上级主管部门文件精神要求,防止传染病流行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职工的卫生安全,工区特制定控制传染病工作的要点:

1、作业队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施工工地的疾病预防工作。作业队要将疾病预防工作作为安全生产的重要内容来抓,逐级落实到人。

2、项目部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各作业队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对情况及时向上级单位通报;对作业队存在的问题及时要求作业队在规定时间内认真整改。

3、项目部领导及各职能部门应高度重视施工传染病防治工作,认真做好食品卫生安全和结核病、SARS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严防传染病蔓延。

4、项目部应组织所有的职工在岗前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结核病预防性体检。

5、一旦发生传染病流行事件,各作业队应立即报告工区领导,并同时报告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监督机构,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借口瞒报、迟报或漏报。在发生传染病流行事件后不及时报告或隐瞒不报的,要依法追究责任人。

6、在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禽流感及其他恶性传染病流行期间,要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建立严格的人员晨检制度,设专人每日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认真做好记录,以及时发现传染病患者,并采取积极的隔离防范措施,切断传染病在施工工地的传播途径,把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7、充分加强卫生知识的宣传,对施工工地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卫生法律法规、传染病常识、包括高致病性禽流感、结核病和SARS防治知识、食品卫生、操作加工要求等知识培训,通过宣传使职工掌握基本的传染病安全知识,提高职工卫生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确保工区传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实,保障施工现场人员的身体健康。

第四章 食品卫生安全

为加强施工工地食堂卫生管理工作,切实维护现场人员的身体健康,工区及各作业队领导应认识到工地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相关知识,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起积极作用。作业队队长为工地食堂负责人,负责工地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将食品卫生管理列入日常工作的议事日程。

一、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施工工地卫生监督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密切关注职工的食品卫生安全问题。

二、明确责任,强化管理人员的意识。工地负责人和食堂管理人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将食堂卫生管理工作列入日常工作和创建文明施工工地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建立健全卫生管理组织和制度,加强职工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教育,定期检查,层层落实责任,切实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三、加强施工工地食品卫生工作,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工地食堂必须符合下列基本卫生条件并取得卫生许可证方可经营。

1、基本卫生条件

(1)、便于排水,内外焊接整洁,路面硬化。25m内无有碍食品卫生的污染源(如旱厕、露天垃圾场、污水坑等)。

(2)、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3)、设有原料库房、面食制作间、烹调间、更衣室、备餐间和,并做到布局合理,地面用不透水材料建造并有一定的坡度,便于清洗。面食制作间和烹调间有排烟排气设施,墙壁有不透水材料贴面,高度不低于1.5m,下水道通畅。

(4)、用流水洗手,有采光照明设施,防苍蝇、防尘、防鼠设施齐备。配备足够的冰箱(柜),配有餐具消毒柜,原料清洗设三个水池,分别清洗蔬菜、肉类和水产类,有相应标志,容器、用具标志明显。

(5)、从业人员经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合格,配备工作服、帽等卫生用品并保持清洁。

(6)、严把原料采购关。采购食品和原料时,要索取供货方的卫生检验合格证明、肉类检疫合格证明等资料,同时进行必要的感官检查,严禁购进陈化粮和其他感官指标不合格的食品。运输工具要保持清洁,库房保持阴凉通风,分类存放,对库存食品经常检查,发现过期变质的食品,要及时处理销毁,并做好记录。食品加工时要生熟分开,煮熟煮透,凡隔餐或隔夜的熟制品必须经充分加热方可食用。要特别注意预防芸豆、豆浆、发芽土豆、毒蘑菇、亚硝酸盐、农药、鼠药等引起的中毒。

2、具体营做到

(1)、施工工地设立临时食堂时必须向当地卫生监督机构提出申请,取得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开业提供服务,同时报县(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食堂灶房面积要与就餐人数相适应,要保证加工环境、就餐环境卫生清洁。严禁在灶房内搭铺住人。

(3)、食堂内严禁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工业用盐不得带入食堂。(4)、食堂不得加工制作凉菜,无食品冷藏条件的食堂不得保存食用剩菜剩饭。

(5)、食堂饭菜在烹制时必须要加工彻底,易发生中毒的蔬菜(如菜豆等),必须烧熟、烧透后方可食用;严禁食用青皮、发芽马铃薯、不明来历的蘑菇等有毒植物。

(6)、炊管人员和直接接触食品的人员上岗前必须取得健康证,卫生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时要戴口罩、穿工作服;勤洗手、勤换洗工作服。

(7)、采购人员要严格执行食品索证制度,必须向供货方索取合格证和检验单,并做好记录。严禁购买、食用腐败变质食品,对无检验合格证的食品一律不得购进,以确保所购食品卫生安全;所采购的肉类、禽类产品必须有检疫和定点屠宰的证明(标记)。

3、认真落实各项卫生防病措施,预防传染病发生

施工工地要保持环境卫生,采取灭鼠、防蝇、防蚊措施。做好水源防护和饮用水供用设施的卫生防护,落实水质消毒措施,防止水质污染。对污水、污物、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时清运生活和建筑垃圾。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革除不卫生陋习,工地宿舍要经常打扫,保持通风良好,教育职工勤换洗衣服,勤晒被褥,勤洗澡,不喝生水,保持个人卫生,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注意饮食调剂,提高抗病能力。如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

4、充分发挥舆论作用

通过各种宣传方式,广泛宣传做好工地卫生监督工作,普及有关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增强各单位职工的食品卫生安全信心,共同为施工工地营造卫生安全的环境。

2.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 篇二

痢疾 (又称血痢) 是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 尤其是7~12月龄的小猪发病率高, 病原为猪痢疾密螺旋体。本病感染率高, 流行期长, 治疗不彻底或隐性感染是猪痢疾的传染来源。

1.1主要症状及剖检病变

病猪精神沉郁, 喜卧厌食, 渴欲明显增加。病初粪便软, 并带有条状黏液, 继而下痢, 粪便中混有粘液、多量血液及坏死上皮组织碎片, 有腥臭味。病猪消瘦明显, 病程约一周。慢性病例病期较长, 进行性消瘦。康复猪生长迟缓, 少见死亡发生。扑杀剖检严重脱水症病例, 实质器官无明显病变, 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回盲肠结合处, 尤以结肠部位最为明显, 肠黏膜脱落、肠壁水肿增厚、肠内容物恶臭有黏液、血液和组织碎片想混或胶冻样。

1.2治疗及预防措施

1.2.1痢菌净为控制及净化猪痢疾的理想药物, 另外也可使用二甲硝咪唑、痢立清、喹乙醇等药物, 但要注意休药期和药物残留。

1.2.2控制及治疗猪痢疾必须采取全群给药, 疗程足够, 方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1.2.3定期灭鼠, 对蚊、蝇孽生场所进行喷杀处理。

1.2.4消毒、粪便无害化处理在控制及净化本病中起重要作用。

2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 仔猪出生后一周内发生剧烈腹泻, 排出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为特征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 发病急, 病程短,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该病通常发病集中在出生后1~5日龄 (占发病的90%左右) , 少部分仔猪出生后突然腹泻死亡。7日龄以上就很少发病。同一窝内发病率很高, 通常1~2头先腹泻, 而后迅速波及同窝仔猪, 发病率有时高达90%以上, 个别的全窝死亡。传染源主要是带菌母猪, 母猪本身不发病, 但病原菌会随粪便而污染外界环境, 如污染乳头或皮肤, 随后仔猪通过吮乳、饮水等而被感染。通常初产母猪所产仔猪更容易发病。此外, 产房和仔猪栏污染, 寒冷、潮湿, 乳汁过浓不易消化, 环境过于拥挤, 仔猪营养不良, 贫血或缺硒等都是该病发生的诱因。

2.1临床症状

突出症状为腹泻:粪便稀薄如水, 色黄或灰黄, 混有气泡并带有腥臭气味, 内含凝乳片。由于不断排粪导致肛门失禁, 不时流出稀粪沾污尾端和后躯等处。病猪精神沉郁、眼窝下陷, 迅速消瘦, 通常几天内衰竭死亡。

2.2病理变化

尸体严重脱水, 病变主要集中在胃肠道。胃黏膜水肿, 上皮脱落, 胃内充满未消化而酸败凝乳块, 胃因充满气体而膨胀。肠壁变薄、松弛, 肠腔内充满腥臭的黄色内容物。整个肠道内高度充气, 十二指肠充气、充血最明显, 空肠和结肠次之。肠系膜乳糜管常充满乳糜。

2.3诊断要点

根据发病日龄、排黄色稀粪、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多为急性死亡等特点, 可作出初步判断。临床上诊断时要注意与其他腹泻相区别。

2.4防制要点

2.4.1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环境、圈舍及产房的卫生消毒工作, 接产时可选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物, 如用百毒杀、高锰酸钾液擦拭外阴部和乳房, 保持产房温暖、清洁、干燥 (有时候湿度问题比温度更为重要) , 仔猪应及时吸吮初乳。并力争做到“全进全出”, 集中产仔、集中断奶、集中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4.2该病发生较急, 来不及治疗或药物尚未发挥作用时病猪就已死去, 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 如果必须用药时, 最好做药敏试验, 选准适用的药物或尝试更新的药物。

2.4.3在产仔前一天或分娩当天给母猪注射长效抗菌药物, 如长效“得米先” (主要成分土霉素) , 可有效防止母猪发生乳房炎———子宫炎———无乳综合症, 减少母猪带菌。

2.4.4接种疫苗。对母猪接种疫苗是预防大肠杆菌腹泻的最好选择。方法是母猪产前4周和2周时按剂量各进行一次多价灭活苗的免疫接种。

3仔猪白痢

本病也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 主要危害10~30日龄的仔猪, 以排出乳白色或白色浆糊状粪便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当气候剧变等因素或发生消化障碍时, 容易诱发本病。同窝仔猪发病率50%左右, 病死率较低。仔猪白痢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但以冬季、早春及夏季炎热时发生较多。

3.1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 排除乳白色或白色浆糊状粪便, 粪便具有腥臭味, 腥泄次数等, 病程2~3 d。若不加治疗则一般经过5~6 d后死亡, 或转为慢性, 以后即使康复, 其生长发育也受影响。病猪若有良好的饲养管理及适当的治疗, 预后一般良好。

3.2病理变化与诊断

病死的仔猪, 外表苍白、消瘦, 肛门和尾部附有污秽的带灰白色、腥臭味的粪便, 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 结肠内容物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或粘油膏状, 附着于黏膜上。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胃内乳汁凝结不全并有大量气味, 肠黏膜充血、出血。根据仔猪白痢病的发生特性、病状和病变等, 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3.3防制措施

3.3.1加强饲养管理、保持产房清洁干燥, 做好防寒保暖卫生消毒工作, 根据仔猪的发育特点, 及时补铁补硒, 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3.3.2有条件的猪场可定期进行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确保疾病发生时药物的治疗质量。用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补液、母仔兼治。许多抗菌药物都有效, 但容易产生抗药性, 必须注意轮换使用。早期用药物对该病治疗效果较佳, 但由于拉稀容易导致脱水, 因此在治疗时应加强补液。

3.3.3建议猪场用多价灭活苗来预防, 方法见仔猪黄痢。

4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2~4月龄仔猪为主要发病群体。肠炎及持续性下痢是其主要诊断标准。

4.1临床症状

体温升高40.5~41.5℃、精神不振、寒颤、喜钻垫草、打堆, 眼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 与猪瘟类似。少食或不食, 初便秘后下痢, 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 恶臭, 消瘦。部分猪中后期出现弥漫性湿疹, 腹部明显到2~3周, 最后极度衰竭而死。

4.2剖检变化

急性病猪主要为败血症变化, 体表皮肤有紫红色斑, 脾脏肿大, 暗红色, 质韧, 切面蓝红色。全身淋巴结肿大, 紫红色, 切面外观似大理石状。肝、肾、心外膜、胃、肠黏膜有出血点。肺卡他性炎症。慢性病例大肠黏膜有典型的坏死和溃疡, 或黏膜呈弥漫性坏死, 肠壁变厚, 失去弹性, 肝淋巴结等干酪样坏死。

4.3防治措施

4.3.1该病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卫生条件, 注意保暖, 1月龄以上哺乳或断奶仔猪用仔猪副伤寒冻干弱毒菌苗预防。仔猪发病后及时隔离治疗, 猪舍彻底消毒;对尚未发病的仔猪可在每吨饲料中加入金霉素100 g进行预防。

4.3.2病猪及时隔离治疗。主要是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盐酸土霉素60~100 mg/ (kg体重) , 2~3次/d;或者肌注阿米卡星20万~40万U, 2~3次/d。病情严重者可先注射一针阿托品, 1~3 m L/头, 同时口服次硝酸铋或鞣酸蛋白+活性肽口服液, 连用3 d。

5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发病受季节的影响明显, 一般发生在冬季。5.1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1~2 d, 病猪精神沉郁, 食欲减少, 腹泻, 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 水样或糊状, 生长速度减慢。新生猪腹泻严重, 死亡率较高, 可达100%;1~4周龄猪发病率高, 可持续1~3 d, 死亡率低, 为7%~15%;断乳仔猪死亡率很少超过50%;育肥猪或成年猪症状较轻, 表现为减食、腹泻、消瘦, 有时呕吐, 呕吐多发生在吃食或吃奶后。哺乳母猪泌乳减少, 重者出现水样腹泻, 一般经3~7 d可自愈, 很少发生死亡。

5.2病理变化及诊断

病变局限于胃肠道, 从胃到直肠以卡他性炎症为主特征。胃内布满内容物, 小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空肠段上皮细胞的空泡形成和表皮脱落。绒毛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 绒毛长度与肠腺隐窝深度的比值由正常的7:1降到3:1。心、肺、肾一般无明显变化。与传染性胃肠炎相比, 该病的胃内膜出血程度不如传染性胃肠炎明显, 其他实质性器官无明显病变, 病死率比传染性胃肠炎低, 传播速度较慢。

5.3防治措施

5.3.1该病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卫生条件, 定期卫生消毒, 注意保温。由于本病发病急, 一旦发现, 人员禁止串舍, 病猪立即隔离, 及时治疗。

5.3.2引进种猪隔离21 d再作去留, 尽量避免在疫病高发的冬季引进。杜绝从疫区引进病猪和带毒猪。

5.3.3注射疫苗预防。疫苗免疫是目前预防猪流行性腹泻的主要手段。母猪产前6~2周接种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苗。

5.3.4患病猪口服四环素、磺胺、黄连素、高锰酸钾等可防继发感染, 减轻症状。用盐酸吗啉胍片 (0.1 g/片) , 成年母猪3片/次, 15日龄仔猪1片/次, 15日龄以上仔猪1.5片/次, 喂食 (吃奶) 前服。口服补液盐 (氯化钠3.5 g、碳酸氢钠1.5 g、氯化钾1.5 g、葡萄糖20 g, 加温水1 000 m L供猪自饮或灌服) 。腹泻严重的用亚广长效米先 (主要成分土霉素等) 0.2 m L/ (kg体重) , 还可肌注少量阿托品抑制腹泻, 注射适量VB6止呕。再用止痢散拌料, 黄芪多维兑水对未感染的猪群、感染的猪群进行预防和治疗。

6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引起的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主要是通过肠道、呼吸道传染, 大小猪均可感染。10日龄内的仔猪致死率高, 较大或成年猪几乎没有病死的。多在冬季流行。

6.1临床症状

仔猪突然发病, 病初呕吐, 继而频泻。粪便为水样灰白、黄色, 带气泡, 夹带大量未消化的凝乳块。严重者大多脱水死亡。生长猪、肥育猪起初食欲不振、呕吐, 后出现水样腹泻, 排出恶臭粪便, 呈黄色。哺乳母猪泌乳量骤减或停止, 10 d左右自行病愈。

6.2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小肠肠壁变薄, 肠腔膨胀有黄灰色液体, 胃底黏膜轻度充血, 胃内充满凝乳块, 肾充血呈黑色, 病猪尸体整体严重失水。

6.3防制措施

6.3.1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对发病种猪、肥育猪主要采取肌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或灌服白痢清等中草药, 可防止继发性感染, 缩短病程, 促进痊愈。

6.3.2污物消毒:2%~3%的烧碱消毒猪舍、用具、车辆等。感染后排出的病毒在阴暗环境可存活2周以上, 用碱性等消毒液对粪便重点消毒, 防止出现地方性流行。

6.3.3母猪于产前45 d及15 d肌注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氢氧化铝灭活疫苗或肌注、鼻内接种弱毒疫苗各1 m L。

7猪轮状病毒感染

主轮状病毒感染是由猪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此病多发于仔猪, 主要表现为厌食、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 育成猪和成年猪通常为隐性感染。多发于2~56日龄仔猪, 成年猪感染不会发生严重的临床症状。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密切性接触, 尤其是粪—口途径引起的传播和流行, 呼吸道传播和垂直传播也已被证实。猪轮状病毒感染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峰在晚秋及冬季, 少数地区季节性不明显而呈终年流行。

7.1临床症状

病初病猪精神不振, 食欲不良, 不愿活动。随后出现呕吐和腹泻。腹泻是本病的主要症状, 粪便呈黄色、灰色、或黑色, 水样或糊样, 严重者带黏液和血液。腹泻3~4 d后, 部分病例出现严重脱水。此病多在2~3 d内恢复, 死亡率一般为10%。如继发其他疾病, 使病性恶化, 死亡率可达10%~20%。

7.2病变剖检

病变部位主要在胃肠道。胃内充满酪蛋白凝块, 或胃内有奶, 胃外形呈松弛状态。小肠壁变薄, 半透明, 肠液增多, 结肠和盲肠膨大, 内有灰、黄或黑色液体。

7.3防制措施

7.3.1严格卫生制度。对病舍的粪便、垫草要及时清理, 定期对地面、用具用3%的甲醛溶液、氯胺、六氯酚等消毒。

7.3.2加强饲养管理。给予全价营养的饲料, 增强猪的抵抗力。饲养密度要适中, 圈舍要经常保持清洁、通风透光, 防寒保暖。

7.3.3母猪怀孕前两周和仔猪出生后1周进行预防接种。

3.浅谈高校传染病的预防及管理 篇三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传染病;预防管理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0525-02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生源广,人群居住密集,活动范围大等特点,一旦有传染病发生,很容易造成流行及蔓延,因此高校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是校区医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有效地管理模式对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来几起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管理进行了分析总结,诣在为高校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1 临床资料

1.1 2003年3月非典流行期间,发病1例(教工)者,及时转到定点医院救治,后死亡。医院隔离病房收发烧学生69人,均无肺炎症状,治疗7-10天痊愈出院。管理密切接触者509人,无疫情流行及蔓延。

1.2 2009年甲流期间,医院共收治发烧、流感样病例674人,治愈率100%,密切接触者流调3598人,并实施专人跟踪管理,有效地隔离了传染源,使发病降低到最低限度,

1.3 2012年4月9日—5月20日出现风疹疫情,立即启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共收治患者89例,做到了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疫情。

2 工作方法

2.1 医院建立健全各种传染病制度

设有书记院长参加的传染病防病小组,建立了由医务工作者、各院系书记、铺导员及学生骨干参与的疫情报告网络,制定了周密的管理制度。设有传染病应急预案,疫情报告有专人负责,一旦出现传染病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2对医务人员进行普法教育及业务培训

平时注重加强《传染病法》、《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及《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教育,不断强化法律观念,提高执行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定期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强化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防范意识,提高诊治水平。 实行首疹负责制,工作责任分工明确,传染病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减少或避免误诊及漏报的发生。

2.3 对学生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广泛开展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课,讲座,校园网,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定期出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染病有关知识宣传,提高了大学生传染病的知晓率,增强防范意识,能积极主动的采取预防措施,如加强室内卫生和个人卫生,开窗通风,锻炼身体、接种疫苗等,对传染病的预防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

重视新生及在校生体检工作,体检中发现传染病马上隔离治疗。

2.4 重视消毒工作

医院每年都投入一定的资金用于宿舍及教室的消毒,有专职消杀人员,在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如冬春季节,和大楼科联合定期对学生宿舍、教室、自习室、图书馆等地进行消毒。当疫情出现时对疫区更加严格消毒,频繁,防止交叉感染 ,有效的减少了疫情的蔓延。

3 结果

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医院建立健全了传染病的各种规章制度,完善了疫情报告网络,通过对传染病的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使以上3起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稳定了校园秩序,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行。

4 讨论

4.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 篇四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 传染病防控及预防接种工作

自查报告

鉴于当前传染病高发的形势,为预防传染病的发生,确保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我们南苏村学校采取了有效的消毒预防和各种控制,对此项工作进行自查,现就预防传染病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上级的指示精神为依据,切实加强各种防治传染病的管理工作,确保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

二、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

如《传染病预防应急预案》、《学校传染病预防工作制度》、《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预防传染病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治工作制度》、《卫生制度》、《安全制度》、《卫生打扫制度》、《晨检登记制度》、《健康教育制度》、《班级安全卫生责任书》等

三、各项措施实行情况:

1、成立了学校传染病防治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与各班主任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并付诸实施。

2、建立了与中心校、村委、村卫生室的联络制度。

3、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并有专人负责按要求报告,且有登记随访记录。

4、建立了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制度,并要求教师掌握发生手足口、甲型H1N1流感、呼吸道传染病,消化系统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何处置等。目前,我校未发生传染病,食物中毒,突发公共卫生等事件。

5、建立了晨检制度及因病缺课记录。

6、严把食品加工关,保证学生不购买无证经营的食品,学校周围无摆摊设点的现象,促进校园周边环境的规范管理。

7、认真开展了健康教育活动,并做了季节性传染病的宣传工作。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工作。

8、把甲肝、乙肝、麻疹、风疹、流脑、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等预防接种列入工作计划,并做了宣传和落实。

9、加强饮用水卫生的安全整治,做好学校饮用水安全工作,切实防止了水源污染和不合格饮用水的使用。

10、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从勤剪指甲、勤换衣服、勤洗澡、不留长发等最基本、最细微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11、教育学生加强体育锻炼,把增强体质与抵御疾病有机的统一起来。

四、严格监控

为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避免季节性传染病的发生,学校要求各班级做到以下几点。

1、开窗户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学校安排值班教师加强检查。

2、要求各班进行晨检,做好晨检报告和因病缺课报告,同学中如果有发烧在37.5度以上的,学校应该及时上报村卫生室及中心校。要求发烧同学应该回家居家隔离休息治疗,避免造成同学之间传染病的相互传播。

3、注意环境的清洁,在卫生清扫时一定要注意先洒水后扫地然后再拖地。避免清扫时造成尘土飞扬。

4、注意手的卫生,因为手的接触面比较广,因此手上的细菌和病毒比较多,因此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以防传染病。

5、课间时间要求同学到室外活动,一是可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二是呼吸新鲜空气,预防传染病。

6、感冒的同学应注意咳嗽、打喷嚏时注意用手掩住口鼻,避免飞沫乱飞,造成空气的污染。

7、应该注意不要面对人咳嗽。注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和乱擤鼻涕,用手纸将鼻涕和痰液等包好,自行处理,避免污染空气,传染他人。

8、提示同学们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到卫生不合格的饭店吃饭,不买无证商贩的食品,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严格把好“病从口入”关。

五、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1、学生个人卫生习惯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学生从最基本、最细微的小事做起,逐步培养他们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学生体育锻炼需进一步加强,把增强体质与抵御疾病有机的统一起来。此次传染病自查工作,我校在上级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未发生一起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为更好地做好传染病预防,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从根本上杜绝传染病的流行,为营造和谐平安校园创造条件。

5.预防传染病 安全教育 篇五

一、基本知识

1.水痘

病人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等前驱症状,在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是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2.流行性腮腺炎

病人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患病初期可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

3.流行性感冒

流感病人为传染源,主要在人多拥挤的密闭环境中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而传播。

患病时出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症状,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4.麻疹

麻疹病人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病人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

患病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5.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重症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

6.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家禽、野禽)以及鸟类。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能会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粪便和受污染的水而感染,但是尚未发现人与人之间有效传播的证据。

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高热(大多持续38℃以上)、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

二、预防要点

1.在人群聚集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绢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意丢弃吐痰或揩鼻涕使用过的手纸。

2.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3.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擦净。

4.避免与他人共用水杯、餐具、毛巾、牙刷等物品。

5.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通风,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注意保暖。衣服、被褥要经常在阳光下暴晒。

6.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7.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8.避免接触猫狗、禽鸟、鼠类及其粪便及排泄物,一旦接触,一定要洗手。

6.预防传染病安全应急预案 篇六

当社会上出现流行疫病时,幼儿园应加大防控力度,幼儿中出现与该病相似病症时,班长要马上上报,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家长的陪同下去医院诊治,一经确认是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幼儿园要采取下列措施:

一、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长:黄建新

员:全体教师

二、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和市教育局报告,听取卫生防疫部门的处理意见。

三、做好日常消毒与晨、午检查制度,对每一名幼儿进行全面的观察。如发现有疫情的幼儿,对该幼儿所在班级及任课教师办公室进行布控,对全园公共场所,尤其是布控区域进行严格的消毒,并立即通知家长将其带回治疗。

四、杜绝患传染病幼儿带病来园。幼儿康复后来园时,必须有医院诊断证明、康复证明,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可入园。

五、幼儿园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采取必要的防范及保护措施。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交叉感染和扩散。

恶劣天气应急预案

为了加强幼儿园安全工作,保障全园师生的平安,防范雨雪天气安全事故的发生,能快速、及时、妥善的处理突发事件,切实有效降低雨雪天气安全事故的发生。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切实从我园实际出发,制定本预案。

一、雨雪天气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黄建新

职责:全面负责幼儿园雨雪天气安全工作,幼儿园安全第一责任人。

副组长:张静

职责:带领全体教师开展清除雨水和积雪的工作

二、安全工作措施

1、加强园舍安全检查。幼儿园对园舍、围墙、厕所等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安排专人每天巡查。尤其是恶劣天气时要随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处置。同时加强对园内电气线路以及各种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的检查,杜绝安全事故。采取保暖防风措施,保证幼儿正常的活动及教育教学条件。

2、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及时收听有关天气预报如有蓝色预警时,即使安排好第二天的安全防范工作。

3、安全领导小组有关人员到岗,指挥各部门开展清除积水和积雪的工作。遇到雨雪天气时应提前开大门,幼儿尽早离园。

4、值班教师及时清扫各班外走廊,先用扫帚清扫积水、积雪和冰,再用干拖把将地面擦干,以免造成路面湿滑和结冰。

5、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安全防范意识,防止上下班期间发生各类事故,提高在雨雪天气的安全意识。

6、各班班主任负责对幼儿进行雨雪天气的安全教育,提醒幼儿及时添加衣物,防冻防寒,预防感冒。

7、如遇灾害天气,必要时幼儿园可采取停课、延迟入园时间、提前放学、临时放假等措施,避免师幼出现安全事故(采取措施前,应提前通知家长)。加强我园师幼防范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切实做好恶劣天气下师幼的安全工作。

8、停课时及时联系上级,并以当天紧急通知为准。

预防踩踏事故应急预案

为了进一步加强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预防幼儿拥挤踩踏事故发生,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现制定幼儿园预防拥挤踩踏事件应急预案。

一、成立“预防校园拥挤踩踏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长:黄建新(园长)

员:全体教师

二、机构职责: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强化工作职责,制定应急预案和落实各项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和应急保障系统。

2、领导小组成员要识别容易出现踩踏的风险所在,重点防范,运用各种形式,加强对幼儿行为规范教育、安全教育、遵守秩序教育、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领导小组成员要经常性地对幼儿园教学和设备以及场地、房屋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要立即整改;要确保安全。

4、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

5、安全负责人履行值日工作职责,坚守幼儿园,有事外出必须告知另外安全负责人,或请其他负责人代履行值日工作职责。

6、幼儿密集出入时,安排一名教师维持秩序(白天值班教师负责):

三、教师职责及对幼儿的安全教育要求。

1、各班主任要经常对幼儿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幼儿不要拥挤,防止踩踏积压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对有这样现象的幼儿要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错误行为。

2、教师要对幼儿进出教室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堵现象的发生。

3、在上课期间,教室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幼儿及时有效地疏散。

4、一旦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值班教师或现场老师要马上报告园长,同时根据伤情拨打120急救电话,组织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抢救处理。

5、教师都有责任教育幼儿遵守幼儿园规定,特别是应该注意安全的问题要经常讲,以引起幼儿的高度重视。

防校园暴力事件安全应急预案

一、成立安全领导小组

长:黄建新

员:全体教师

二、来人不履行登记手续,强行闯入,门卫应力加阻止,不得放行。

三、来人闯入园内,应立即电话通知有关部门领导,及时将闯入者清逐出门。

四、园内发现不法分子袭扰、行凶、行窃、斗殴、抢劫、劫持人质、放火、破坏财物,应立即采取下列处置方法:

1、迅速拨打“110”报警。

2、迅速报告幼儿园突发事件领导小组。

3、对不法分子进行劝阻或制服,保护在场师生安全。

4、立即将受伤师生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5、作好师生的思想工作。

6、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他犯罪情节,收集不法分子施暴的凶器,保护好现场。

7、组织园内力量,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做好善后工作。

防震安全应急预案

为提高对地震的快速反应能力,保正地震应急工作高效、有序的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保护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为加强破坏性地震的预防和发生后的指挥、协调和处置工作,成立幼儿园抗震救灾领导小组。

长:黄建新

员:全体教师

二.震后应急行动和措施

1、无论是否有预报、警报,在本市范围或临近地区发生破坏性地震后,幼儿园抗震救灾领导小组要迅速组织本园抢险救灾工作,各抢险救灾小分队必须在震后1小时内在本园集合待命。

2、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仍滞留在各种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迅速撤离到室外活动场地或其它空地设立的紧急避难场所。

3、关闭、切断幼儿园输电、燃气、供水系统(应急照明系统除外)和各种明火,防止震后滋生其它火灾。

4、各抢险救灾小组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5、加强对重要设备、物品的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防溺水安全应急预案

为加强安全管理,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结合本园的实际,特制定预防溺水预案。

一、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黄建新

成员:全体教师

职责:全面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发布命令,启动预案。

二、教育幼儿防溺水知识

1、不要私自在海边河边、湖边、江边、水库边、水沟边、池塘边玩耍、追赶以防滑入水中,有句俗语:有事无事江边走,难免有打湿脚的时候。

2、严禁私自下水游泳,特别是没有大人的陪同。

3、严禁私自外出钓鱼,因为钓鱼蹲在水边,水边的泥土、沙石长期被水浸泡,而变很松散,有些水边长年累月被水浸泡还长了一层苔藓,一踩上去就滑入水中,即使不滑入水中都有被摔伤的危险。

4、如果出现有人溺水,更不要贸然下水营救。

5、如果不慎滑落水中,应吸足气,拍打着水,大声的呼喊,岸上的人应马上呼喊大人救援,并找附近的有长树枝、竹子、草藤什么的,便于抛向落水的人抓住,如果没有大人来救援,岸上的人应一边呼喊一边马上脱掉衣服、皮带并把它们接起来抛向落水的人。

6、如果不幸溺水,当有人来救助的时候应该身体放松、让救助的人托住腰部。

7、当自己特别心爱的东西,掉入水中时不要急着去捞,而应找大人来帮忙。

三、日常管理

1、要建立健全预防学生溺水事故的安全防范制度。把任务落实到部门、班级,实行各负其责的防范工作机制。

2、学校应当在校内外水池、流域等易发生溺水的地方设置警示标志、加装防护设施。

3、每年暑假前,要印发《告家长书》,通过家庭访问、家长会等形式,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增强家长防止孩子溺水的安全意识和监护人的责任意识。

四、事故处理

1、报告程序

发生特大安全事故的单位,应立即将事故概况快速报告教育局和公安部门。

2、时间要求

发生特大安全事故,应尽最快的速度报告事故。在5分钟内要向上级报告。

3、报告内容

报告内容要简洁明了,报告内容应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事故类别、初步判断事故原因、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等情况。

4发生学生溺水事故时,学校应当按照规定的原则和程序及时实施救助,并进行妥善处理。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一、成立防火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各部门职责

1、成立由园长、各班任课老师组成的防火领导小组;

2、保育人员组成灭火行动组,积极协助专业灭火人员的工作;

3、各班教师负责疏散引导幼儿;

二、日常工作要求

1、防火领导小组要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

2、幼儿在园活动时,活动室前后门、走廊门必须处于打开状态;

3、食堂操作间、加工间保持通风。排油烟机要定期清洗,不留油垢;

4、要加强对幼儿和工作人员防火安全知识的教育与培训,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其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

三、报警和火灾应急处理

1、发现火灾后,必须立即拨打119报警。在报警电话中,要说明以下情况:起火单位、位置、着火物、火势大小、火场内有无化学物品及类型、着火部位、报警人姓名、单位及所用电话等,并派人员在醒目处等候接车;、2、在消防人员到达前,由灭火行动组尽力控制火势蔓延;

3、若火场内有人员,则应用灭火器具减弱火势对人员的威胁,全力疏散、抢救人员脱险逃生;

4、对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发生爆炸事故、烧毁重要物资、形成大面积燃烧等影响全局的情况,应列为主要方面予以处理;

5、灭火行动组应分秒必争,迅速行动,找准着火点,果断扑救,抓住时机,不等不靠,为继续开展全面深入的扑救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6、无关人员要远离火场,保持道路畅通,便于消防车辆驶入;

7、扑救固体物品火灾,使用灭火器;扑救液体物品火灾,使用灭火器、沙土、湿的棉被等,不可用水;

8、不得组织幼儿灭火;

9、及时报告主管单位领导。

黄村幼儿园安全排查及解决方案

1、我园大门口紧邻本村主街,过往车辆较多,再加上超市开在对门,孩子离园时急于去超市购买小食品,极易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应家长需求,亦为宝宝安全考虑,建议在校园西北角处开设小门,以用于接送幼儿。

2、我园厕所为十年前所见,预制板老化开裂,且坑深超过1.5米,开口较宽,发生过几次幼儿单腿掉进茅坑事件,建议重新修建卫生厕所。

3、幼儿所用教室及午睡室,线路均为2015年春季重新铺设,不存在老化现象。

7.传染病及食品安全预防工作总结 篇七

1 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

传染病预防控制的主要工作内容可分为传染病综合防治措施和专业防疫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加强领导, 当好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的参谋, 并通过政府制定预防控制传染病的综合措施;加强可能存在病原体的外环境的管理, 如饮水卫生和食品卫生的管理, 粪便和垃圾等污物处理以及消毒、杀虫和灭鼠等;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做好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保护易感人群;强化疾病监测系统, 保证防病信息的畅通。

专业防疫措施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疫情控制两大方面。传染病疫情报告要求报告病种、报告人和报告时限;疫情控制是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如何做好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重要的是要做好对危险因素的调查和干预。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石, 不同于省、市级的宏观业务指导为主。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的是繁琐的具体工作, 但真正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落实都在区级, 因此, 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所面临的困难也更棘手。

1.1 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责任不清

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现了人员和资产分离, 但就整体来说, 造成了卫生监督和疾病控制机构对医疗机构重复监督检查的现实。同时,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没有执法权, 指导检查力度小, 为传染病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容忽视的难度。

1.2 教育机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教育机构没有切实将学校的入学计划免疫查验证工作和托幼机构的儿童入托接种情况纳入常规管理, 致使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时有发生。疫情发生后, 一些应急措施落实不到位, 使学校等人群集中区域聚集性病例的发生难以避免。

1.3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设置与人员的调配工作上不是很科学, 致使传染病管理工作经常出现漏洞, 科学的管理模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1.4 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的难点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 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计划免疫空白点和流动人口的管理难度进一步加大, 接种率进一步降低, 没有实现人群有效免疫屏障的功能, 是传染病时有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5 传染源管理难度大

一些传染病病例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强制隔离措施, 造成疫情扩大和蔓延。同时, 受人员流动和周边疫情影响, 输入性病例有可能直接影响到个别病例的高发。

1.6 传染病报告存在漏报隐患

一部分军队医疗机构常年不报告传染病, 因而存在传染病漏报隐患;少数大的省级医院, 使用电子病历, 致使无法查询门诊日志, 相对造成传染病漏报隐患。

2 对策和思考

2.1 落实政府贵任, 加强部门协调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责任。应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为指南, 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社会发展规划, 增加对疾控工作的投入;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 优先保证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必需的资金。

哈尔滨市南岗区政府在2007年率先在全市8区11县 (市) 拨付计划免疫经费20万元, 工作经费30万元, 并把此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计划免疫经费的及时下拨, 大大提高了社区医生的工作积极性。同时, 在2007年推进儿童接种信息化建设中, 南岗区卫生局协调各有关部门给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计算机, 为全区在2008年年末实现儿童接种信息化管理奠定了物质基础。

2.2 加强疾控队伍建设

为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 疾控部门应注重自身队伍建设, 提高疾控工作人员整体素质, 使其适应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要求。严把疾控工作人员进入关, 确保人员素质。疾控工作开展得如何, 工作是否收到好的效果, 工作质量是否得到提高, 人员是关键, 南岗区疾控中心目前拥有职工44人, 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8人、初级职称10人, 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70.5%, 专业技术力量雄厚。但从南岗区105万人口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宽度来看, 不乏人员的短缺, 人员编制的问题让我们有很多无奈。针对此问题, 区卫生局在2008年年初制定人才政策, 在经过层层考试与能力测试的基础上, 为疾控中心正式招进2名预防医学的优秀大学生, 从而为疾控中心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3 依靠科学知识, 创新工作思路

运用科学知识, 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防治力度, 搞好重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南岗区疾控中心以项目为依托, 依靠科学知识, 创新了工作思路。

南岗区疾控中心承担着中英前瞻性慢性病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的社区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比较评价研究项目、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的慢病综合干预控制项目、哈尔滨市社区重性精神疾病监管治疗项目、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合作的以控制性病为策略的预防艾滋综合干预项目、全球第五轮基金艾滋病干预项目等等。因为多年务实的工作作风引来各层次的项目工作, 这又让我们在踏踏实实履行职责的过程中锻炼了队伍, 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2.4 采取相应措施, 强化流动人口管理

建立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的疾控工作检查制度, 做好流动人口的计划免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防止群体性疫病传染事件的发生。

南岗区是哈尔滨市的中心城区, 流动人口聚集。2007年南岗区位于王岗镇的哈尔滨市37中学发生风疹暴发, 此地为流动人口密集区, 各方给予疫区高度重视, 省、市卫生厅 (局) 和疾控中心领导亲临现场, 在技术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南岗区卫生局、南岗区疾控中心抽调30名医务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应急接种, 王岗镇政府、王岗医院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密切配合, 此次共接种麻疹疫苗459人, 风疹疫苗1 006人, 政府给予了3万元应急接种的经费保障。

2.5 深化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改革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基本框架和模式虽已确立, 但从近年来的运作情况看, 部门存在职能交叉、推诿扯皮、协调困难、反应迟缓、各自为政、信息不畅、机构重叠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必须进一步深化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制改革。建议将卫生行政部门中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合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同时,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执法职能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使之全面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的组织、行政管理、技术支持与服务提供等工作职能,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 提高管理效能。

2.6 应建立稳定、适宜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保障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是为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的, 但由于当前普遍存在资金投入不足, 致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公共卫生职能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 其根源主要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和管理职能缺位。只有建立稳定和适宜的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保障机制, 才能根治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职能缺位的问题, 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基本运转。

2.7 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应建立并完善各项制度, 如疫情通报制度、健康告知制度、可疑传染病人报告制度、传染病病人交接制度和传染病定点医疗制度等工作制度, 并定期对各部门传染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进行联合监督检查。

总之, 由于传染病频发与流行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应强化政府职能, 落实政府责任, 形成多部门共同协作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抓住机遇, 创新工作, 加强自身建设, 广泛动员和争取全社会参与;依法预防控制疾病, 加大疾病防治力度;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疾病监测, 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注重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促进疾病预防与控制队伍建设, 以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上一篇:内镜护士进修个人小结下一篇:祭十二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