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官沉思录心得体会

2024-10-24

读为官沉思录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读为官沉思录心得体会 篇一

探马克皇帝之沉思,争创先争优之典范

——读《沉思录》有感

世界繁华而嘈杂:喧嚣的街道,拥挤的人群,迷幻的霓虹灯„„我们的心竟至于如此躁动:我们受利益的驱使,我们被金钱所迷惑,我们忽视生活的甜蜜,我们忽略身边的好友,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

迷途的我们在寻找方向,手足无措。幸运的是“创先争优”在此时闯进了我们的视角。于是,我们开始期待:期待我们的党组织,我们的党员们,带给我们希望。

而我作为一名党员,在校党课以及学院党支部的熏陶下,认识到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做优秀共产党员的重要性。从古至今,社会复杂,人心难测,我不能去要求别人每时每刻都做圣人,但我可以要求自己保持心中的纯洁,不要忘记自己入党的誓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影响身边的人一起为党的事业不断奋斗!

可是环境太浮躁,要保持这样的出发点,我对自己产生了质疑,有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不断反省,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呢?

我找到了《沉思录》。

“我懂得了没有必要,也不应该以‘我很忙’为托词,来推卸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的确如此,作为党员,这样的身份就有着我们所不能推卸的责任,我们不能以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去面对看待身边的人和事。落井下石的事情我们不敢,隔岸观火的心态我们不能有,雪

中送炭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正如书中所说:“做事必须以合乎法律和公众的利益为唯一宗旨”。

然而,事与愿违,我们常被一些东西蛊惑,忘记初衷。在书中,我寻找到了答案:“我们所感知的一切:那些诱惑我们的快乐,那些恐吓我们的痛苦,那些虚浮的名声。他们毫无价值,令人鄙夷,龌龊,短暂,易朽。这一切都需要我们理性甄别。”名誉究竟是什么?《沉思录》说道:“抛开杂念吧,认真地把握现在;记住,每个人的生命都只存在于此刻,其余的,要么已经飞逝,要么尚未到来。生命是如此渺小,生存之地又是如此狭窄,那些垂诸久远的名声更是微不足道,即使被可怜的后人代代相传,但他们也将很快死去,甚至他们还不了解自己,更不必说早已死去的这些人”。名誉乃身外之物,那仅仅是对我们能力,我们付出的一种认可,如果懂得了“失去的,仅是你的此刻,拥有的,也是你正在失去的”,那么,你定然不会对名誉过分的执着,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强求也没有用。即便没有获得,那是由于有更为优秀的人在,我们就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争做一名优秀的党员。绝对不能一味地追逐名利而把同学们的利益抛之脑后,绝对不能忘记当初入党时为人民服务的誓言,绝对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不要浪费你的余生去空想别人的事,除非你所做的是公众的利益”,“不要做违心的事,不要自私,不要轻率,不要三心二意,不要用华丽的辞藻装饰你的思想,也不要喋喋不休或乱管闲事”。作为一名党员,你的生活力主角不仅仅是你自己,还有你的同学们。分享同学的快

乐,真心为他们喝彩;感受同学的痛苦,帮他们释怀心中的郁闷。以理性支配我们的行为,以感性帮助身边的同学。我们是风,引导同学前往正确的方向。我们是雨,润湿同学干涸的眼睛;我们是闪电,劈去同学内心的邪恶!

有时候,我们会有这样的困扰:为什么我们党员如此的努力,却得不到老师的赞赏,得不到同伴的体谅,得不到同学的信任。“一切取决于我们看法”,这是我寻找到的答案。不要以为做了点好事,就当是对别人的天大恩惠,立刻记在账簿上,心里念念不忘这件事,觉得别人欠了你的情,你应该换个看法,把帮助别人当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情,并不为自己的成果索求报酬。别人不理解你,那又如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凡符合自然之道的言行,都值得你去做,不要因为别人的非议和指指点点而改变。只要是正当的,你便有权去做。别人自有别人的想法,他人也有他人意图。别理会它,勇往直前吧,遵从你的本性和宇宙的法则,因为他们原本为一体”。即便现在你的做法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只要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是为了同学们一直在努力,时机一到,大家就必然会开始感激你的努力,感激你的付出,感激你所有的一切。

是否还在犹豫,犹豫这么做会不会得到认同?是否还在踌躇,踌躇着这样干会不会遭受自责?是否还在怀疑,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别再四处游荡了,你衰退的记忆或许让你无法重读札记了,也无法再读古罗马和希腊人的历史,以及准备晚年再读的书籍。那么,来吧,快抓紧时间,朝着你的目标挺进,抛开无用的幻想,如果你还在意自己,就快

快行动,现在还来得及。”

„„

太多太多的道理埋藏在《沉思录》中,等待你去发掘。

争做一名先进的共产党员,党性修养应不断加强!在这里,你会寻找到你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在这里,你会坚定自己的信念;在这里,你会懂得如何把握有限的生命。

环境浮躁,何不在一宁静的午后,手捧一杯热茶,在暖洋洋的阳光底下,细细品味书中的真谛?

2.读沉思录有感 篇二

机电系 08级 机自一班吕浩

如果你问我什么样的书算的上经典的话,我会说历史常新的书才称的上经典,如《沉思录》。读完它我从中受益良多,它让我对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如何正确做人处事有了丰厚的感慨与启发。《沉思录》是马可·奥勒留在鞍马闹顿中写给自己的书,是他自己与自己的对话,它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也不是散文,它没有情节,它只是一个个“间短、甜美、优雅又高贵”的句子,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对于道德和人性自身的探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这是温总理的枕边书,这是克林顿在《圣经》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一本书,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古罗马的皇帝,一位卓越的罗马帝国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在《沉思录》中有很多的语句让我深受感触。如“如果你能走正确的道路,正确地思考和行动,你就能在一种幸福的平静流动中度过一生。这两件事对于神的灵魂和人的灵魂,对于理性存在的灵魂都是共同的,不要受别的事情打扰。好好地坚持正义的气质并实行正义,这样你就能消除你的欲望。”每一个人都是有欲望的,金钱与物质在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人能够离开金钱而生活。物质高于一切的观念正在麻醉着许许多多在生活中奔波劳累的人,很多人都生活在都市的红灯绿酒,纸醉金迷之中,他们认为丰富的物质生活就是

幸福。然而他们错了,每一个人的幸福不在于金钱与物质,一个人只要一生只要正确的事情,能无悔地过一辈子,做人的本性多要求的事情,灵魂上的平和与宁静是任何东西都买不到的,这就是幸福,那是心灵上对生活的满足。这让我想到了孔繁森,他是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他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阿里地区的一方百姓。他在物质上是清贫的,但在精神上是富有的,他是生活在幸福之中的。还有另一句话一样令我深有感触“不管任何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必须还是善,正像黄金、绿宝石或紫袍总是这样说:无论一个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一定还是绿宝石,保持着我的色彩。”马可·奥勒留·安东思想的前驱性,人应该有自己坚持,坚持自己的善良,不被周围邪恶所动摇,在外部事物的打扰中保持自由,并沿着自己的坚持走下去,不要理别人的怎样说,保持自己的色彩不变改,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正如鲁迅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走自己的路,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目的在走自己的路。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主见,对世界和自己没有明确的认识,别人说什么是对的就去做,别人说什么不好就不做那他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吗?他活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意义呢?人活着,就要活出个性,活出自我。我们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还有这个更经典“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但是,我,-作为知道善和恶的性质,知道前者是美后者是丑的人;作为知道做了错事的人们的本性是与我相似,我们不

仅具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而且分享同样的理智和同样的一分神性的人-决不可能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损害,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把恶强加于我,我也不可能迁怒于这些与我同类的人,或者憎恨他们。因为,我们是天生要合作的,犹如手足,唇齿和眼睑。那么,相互反对就是违反本性了,就是自寻烦恼和自我排斥。” 马可·奥勒留·安东告诉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要意识到我们是来自同一根源,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我们要表现的高贵、仁爱和真诚。还有,不管我们遇到什么事,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看自己做得对不对、好不好,不要轻易地去责怪他人,把责任归在他人身上,要有一种克己忍让和包容的心。《沉思录》还告诉我们,死亡并不可怕,我们要以一种欢乐的心态去对待死亡,死自然现象,是自然规律,但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要正确观察理解、正确对待所有事物。我们要利用我们短暂的、有限的、宝贵的生命去做好每一件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是值得一看的,虽然马可·奥勒留·安东的言论依然存在时代的缺点,但是他的语言言论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在当今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读一本好书,受用一辈子;记住一句经典名言,可以让一个人增添几分睿智。读《沉思录》如口含橄榄越嚼味越浓!朋友,如果你是初读者,千万别指望能够从此书中获取猎奇的快感;朋友,如果你已经读了几卷,千万别半途而废。静下心来,舔渎烦躁的心际,相信你能自如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从

3.读《沉思录》书评 篇三

《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这次是第二次,读的是不同的版本,但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随便一翻,不管是哪个版本,每一本的前言和简介都是这个评价。真的觉得有必要写出来,因为这段话也是说出了我对它的认识及见解。虽然《沉思录》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次,但是觉得再读一次还是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还是可以更好的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

一部流传了两千多年的经典之作。本书中古罗马皇帝、斯多葛派哲学家奥勒留于戎马倥偬间对善恶、荣辱、真假、美丑、工作态度、治学方法、为人处世和宇宙天性等进行了富有哲理的思考。这是一部朴素无华而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冗长的说教,晦涩的思辨,有的只是发自灵魂深处的思索。这是一本启迪智慧,安顿灵魂的书,读读本书,人们可以在喧嚣烦躁的现实世界中收获心灵的宁静。两千多年前的书今天很多人都在读,相信两千多年后还会有很多人在读这本《沉思录》。

第一卷中写道:从阿帕尼厄斯那里,我学会了自由的意志,也懂得了要想达成目的,就要一往无前、坚定不移。第二卷中也写道:将所有私心杂念从你的头脑中剔除;要是你将人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是最后一件来做,把一切的粗心大意,一切偏离理性的激情、一切的虚伪和自恋,和一切对自己分得的那一份的不满之情都丢得一干二净,那么你就能得到解脱。不要再无所事事,到处闲逛!马上朝着你现在制定的目标进发吧,放弃空洞的幻想吧,一切要仰赖自身,如果你还在意的话,那就赶紧行动,趁你现在还有力量。人生有些事事需要抗争的,需要自己的努力去争取的,如果没有了争取的激情与目标,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了呢?所以,人的意志是自由的,但是我们必须用它去坚持我们的目标与梦想,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的体会到意志的自由。

就像春天的玫瑰和夏天的果实,一切事物的发生都是平常和熟悉的。那么也要用平常心来看待疾病、死亡、诽谤、欺诈以及任何使愚人欢喜和忧愁的事情。

如果你没能做到次次都按照正确的理性行事,请不要泄气和沮丧,也不要怨天尤人。当没有做到时,只要你做的事大部分都能与人的天性保持一致,那就应该感到心满意足,重新回头做起,并享受这个过程。若是你能一如既往地履行自己的职责,那么不论你是冻得发抖还是备感温暖,不管你是昏昏欲睡还是睡眠充足、精神抖擞,不论你是招人恶意中伤还是受人百般赞赏,不论你是生命垂危还是忙于别的事务,对你来说,这些都没有什么分别。因为死亡也是人生中的一种常态;因此在死亡之前,我们只要把我们手里的事情做好就足矣。这有点像道家的中庸,但是这又是我们一种生活应该有的态度,人生在世,真正在乎的应该是什么,难道是那些虚名吗?还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虚荣感?我想,都不是的,真正的是我们内心的安静与平和,是我们身心的愉悦与安谧。

4.读沉思录有感 篇四

当我每晚躺在床上,安安静静地品读时如获珍宝似的不忍释手。持续下来,或多或少有些感悟。

我不曾时刻地读也不曾口口声声地去解释它,而是在我觉得心情愉快、沉重,抑或需要有种精神支持我走下去的时候,抑或没有人能帮我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就可以慢慢地去品读,并能从中领悟到一些人生的意义。

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生活、感情、学习等等,不要总想着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人,都是有追求的x,总想着让某种东西来满足自己的x,这也是人是自私的原因。而这也要求我们面对现实。有些东西是虚无缥缈的,过了就烟消云散。这和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似乎我们就能快乐生活一生了。

人的追求愿望强烈时,往往会忘记了道德的约束。就像追求一个喜欢的人,刚开始用“糖衣炮弹”轰炸,得手之后就用像白色垃圾一样置之于荒原之中,不再醒悟,而那些美好的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东西就没有回来过了。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往往到了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这也违背了《沉思录》中说:“人要热烈追求那些你认为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和人,甚至是执著。”

人的品德性质是人内心深处拥有的将每一天当作最后一天度过,不是急切,也不是麻木不仁地度过。

因此,我会选择更好适合我走下去的路,连带自己的情感也放进受伤的心里。按照书中说的:“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持续不完的。”这就是有些人为了某个人而付出一切之后伤痕累累时,而不会那么痛苦的原因了。

于是我在伤心后不痛苦时看了书。回归前面的《沉思录》那是在需要的时候读的,而此时看了就是能助自己走出那条充斥悲伤的深沟。这也让我明白了,人嘛就是在痛苦之后才会知道现在的`幸福,在失去什么之后才会懂得珍惜,没有了什么之后才会寻找什么……而一生之中除了忙碌之外就是空闲的胡思乱想了,才会拥有那么多的烦恼。

而自己情感上的失败不曾像失去牵过手的女孩那么伤痛,就像拖鞋的作用,有与没有就是不一样。

始终学业还是更值得深思,就业怎么办?我已经没有时间为失去而哀,我也不能让人轻易记住和轻易忘记,按照书中说的:“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

5.读沉思录有感 篇五

经过一个夜晚的深思觉得很有见解。于是自己放弃了寻找谈心的意向,现在自己处于灰色地带就不要传染给他人。孔子也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坏心情不要将温暖的夜晚变冷,不要将皎洁的月光暗淡无光。我在其中沉默。

人,有很多时候会因为寂寞而寻找一个港湾来停靠漂泊的心,有时候会因为有意于人而执著追求,可是从没有想过结果会怎样。或许刚开始时什么话说出来就是真理,也容易让对方接受。时间长久错误两个字难以形容彼此的创伤了。于是我不能无的放矢。做的说的要是心灵的井然有序,这是宁静的面对。当一对恋人突然分开,原因是我没有珍惜。一段时间过后,又说我能再次为她付出一切吗?这是多么可笑的事情。我似乎成为她的玩具随时要就出现随时不要将我抛到千里之外去。商品都没有这么自由还有一个中间程序呢。

恋爱就是眼泪和眼睛的关系。幸福开心时刻眼睛永远是咪上的“笑得眼睛不能睁开”,而分开眼泪出来了,流不尽,“眼睛想看清楚她而不能闭上”。

因此不能给予它一切就退入自身的小小疆域,尤其让自己不烦恼,分心。

我们会遇到两种事物。一种是不接触心灵的事物,在外的,不可改变的,但是我们的烦恼仅来自内心的意见。我对它有了恨意难以忘怀,烦恼自然有而旁人总说我没有用心去爱它,如果没有,我会像现在这样借助“沉思”来寄情。另一种是所有这些事,你看到的是很快改变和消失的。“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增长,又减少。在漫漫长夜里我学着“孔子三省”:它爱我,我不爱它。我爱它,它不爱我。我们都不爱。到最后我也不能判断,因为我们都在开始心动过。也说了千言万语的承诺最后破碎将我的胸口往石头撞去,需要一整个春天来愈合。

恨也在心里滋长。我已经不能做到“退后一步,宽平一步”。那种介意需要用忘记来取代。

或许选择离开又是正确的。不要“存心道”就能重来吗?

人,有些自私,也理智。爱情是自私的,我们才会在一起。感情是理智的,我们才会分开。

现在的我是理智的。能看清楚事情的本质。书中说不要介意。我却不能做到,因为我还在确定自己的的心走向。

6.读沉思录有感600 篇六

《沉思录》,这是马克.奥勒所写的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十二卷书,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高贵,从书上无时无刻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那种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崇高的思想;它淡然,因为作者的心灵始终是安宁和静谧的;然而,它又是那么的忧郁,借助作者所身处的那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代背景,我们更是可以看到即使马克奥勒以其坚定精神和智慧夜以继日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颓势的无奈。正是在这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里,我们往往能够从这些朴实无华的句子中有所得,有所感,以下就是我个人对此书的理解和所得到的启示。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作为哲学著作,《沉思录》是人学著作,是人的哲学。哲学其实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最初的哲学,就是生活的,人生的,为人处世的。奥勒留在书中沉思个人伦理、社会伦理、精神信仰、国家与人民、灵魂与死亡……字数不算多,内容却繁杂。与一般译本不同,梁实秋先生的导读本,给每卷加了标题,从中可见书的概貌,比如这些:闪耀在私人生活圈的品质、做每一件事都像做最后一件事、人唯一能被剥夺的只有现在、灵魂不能为肉体奴役、简单朴素而愉快地生活、想要心中宁静只做必须之事、不朽之誉不过一时虚幻、不断地用思想去熏陶心灵、幸运的人给自己安排幸运、灵魂先于肉体屈服是可耻的、爱你命中注定所要遭遇的人、幸福就是按照本性生活、要本身正直不要被迫正直、苦痛对把舵的心灵并无伤害、灵魂乃是一个美妙的圆体、永久过最高贵的内心生活……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读完《沉思录》后,发觉自己在这样的一本充满哲理的书里重新定义了对哲学的认知,马克奥勒笔下的言语就是有这样非凡的感染力,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这世界原来并不难理解,只要真诚面对宇宙自然,拥有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理性地按照本性对待生活。

7.与自己对话——读《沉思录》有感 篇七

——读《沉思录》有感

想来假期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就是读了《沉思录》和《基督山伯爵》这两本书,只是《基督山伯爵》吸引我的是曲折有趣的故事,而《沉思录》带给我的则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指引。

那些做了错事的人们的的本性是与我相似的,我们拥有同样的血液和皮肤,拥有同样的理智和神性,我绝对被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伤害,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将恶强加到我身上,我也不会迁怒或憎恨他们。

——摘自卷二

如上段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老祖宗们只以短短六个字就概括出这样一个深奥的哲理。我们生来就需要彼此协作,好比手足、上下齿以及眼睑之于眼睛。所以如果人们相互反对便是违反人类的本性,就是自找麻烦、自我排斥。

我不禁想起荀子有云,人性本恶,即人的本性没有礼义,人必须勤奋地学习礼义来培养善德。就好像对于我而言,如果失去老师和父母的管束,我一定不会做到现在这么好的。同样的,一旦失去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有多少人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啊。

也有人说,人的本性中有几棵非常小的,可以发展成善德(比如仁义礼智)的苗子,人性中其余更多的部分则跟禽兽没有什么差别。美德就来自于保持和发扬人性中的这一点不同于禽兽的东西。

你只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你的存在只不过是其中一段逝去的宇宙的道理:你的时间很有限,倘若你不及时驱散你心中的阴云,那么你的心必将很快枯萎,你也将随之死亡而且永远无法再重生。

——摘自卷二

作为一个理科生理解这句话并不困难,宇宙是由物质和时间构成的,人类的存在只是其中逝去的宇宙而已,所以作为人类的一个个体,我又有什么好骄傲和炫耀的呢?我感到生命是这样的脆弱,韶华易逝啊,我有什么理由虚度光阴呢?放下心中的悲伤,重拾希望和信心,不管前方的路多么曲折荆棘,我都要到达心中的那个灯塔。

我想起了那个苹果的故事,就是说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苹果本身,而是一段失去的时间,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苹果的结果,而应该是一个过程,是光反射到苹果再到眼睛这样一个过程。这个道理曾一度使我陷入迷惘中,现在我却忽然豁然开朗了„„

然后是我对“死亡后永远无法再重生”的思考,我从小接受的是无神主义唯物主义的教育,现在却怀疑我所学习的所谓的真理,我真的怀疑人死后是否像小说里所写的一样喝一碗孟婆汤走过一座断魂桥,再将前世今生一并忘掉就可以开始一段新的生命,但是你还是你。我想也许是我对生命充满了留恋,我不愿意相信人死后只会变为一抔黄土。

倘若在做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时,你都能将它视为生命中最后一件事,摈弃对理性命令的淡漠态度和强烈的憎恶之情,摒弃所有虚伪、自爱以及他给你的那一份不满情绪,那么你就会获得解脱。你会发现当一个人拥有很少的东西时也可以宁静地生活,就像神的生活方式一样。因为神灵从不会向关注这些事情的人索要更多的东西。

——摘自卷二

以前也听说过,把每一天都当成是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来过,这样的生活态度着实可敬可嘉,却实在没能想到在这样的态度下“摈弃对理性命令的淡漠态度和强烈的憎恶之情,摒弃所有虚伪、自爱以及他给你的那一份不满情绪。”

就像我在学期工作总结里写的那样,能认识到不如能做到,最重要的是实践。生活中不务正业的人总是被自己的活动弄得精疲力竭,因为他们的所有思想都是没有目的的,他们的每一个行为也没有目标作指引。

——摘自卷二

如果人活着没有目标,即使他再忙,也徒有虚忙,所以说每天想想自己的理想和小目标,这样的话,不管前路有多漫长,方向也不会有太大的偏离。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何在须臾之间最大化自己的价值。

想到了在SEA里的两次荣誉堂成员分享会,刘晓凯就说过,每天都要用一些时间去思考,你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你是谁,你要怎样才能到达你要去的地方„„

8.读为官沉思录心得体会 篇八

——读《沉思录》有感

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沉思录》,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心得到了一次安抚:伤口慢慢愈合,找到重新振作的信念。

这是一本很短的书,全书十二仅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我读了两天就读完了第一遍,后来我又反复的读过2遍,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甚至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念出了声音。我能感觉这些声音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走进了我,走到了我的心里,教会我坚强、弘德、制怒、感恩„„

我们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沉思录》中,亲爱的奥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我看着书,看着那些智慧的文字,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就是在告诫他自己,同时,我们更被恩泽。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我也跟着他的视角审查了自己,并且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德,知道了我自己应该怎么做。

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我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 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刚融入大学生活,我为自己参加的每一次活动焦虑;为自己和班级同

学、寝室同学的关系而焦虑,对于自己的行为也时常会突然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唯一永恒的就是我们的理性,我们前行的方向本应该越来越清晰。

孔子告诉我们:人性本善。马可·奥勒留也嘱咐我们在清晨的时候抬头看天,这会提醒我们想起那些始终做同样的事情,以同样的方式去做它们的工作的物体,也会使我们想起它们的纯洁和坦露,因为在星球之上没有罪恶。“这是多么容易啊:抵制和清除一切令人苦恼或不适当的印象,迅速进入完全的宁静。

文字在这个时代似乎失去了力量。故做幽默轻松的文字很多,把历史拿来戏说却使人看过就忘。炫耀技巧的文字也很多,结构复杂,故弄玄虚,却使人昏昏欲睡。卖弄情绪的文字更多,看起来很酷,却一无是处。真正能抚慰人心的,使人心觉妥帖的文字,其实绝不需要雕琢,只要从灵魂深处淌出,由此心,及彼心,这就是《沉思录》为什么能一次又一次的打动我的原因。

我知道我身上承载者我父辈的期望和祖国的明天,作为大一学生,我必须努力成长、让自己成为一棵可以独当一面的旗帜。在青岛职业学院 ———————————————— 学院这个大家庭里,我希望我能够无愧于学院的教育、同学的信任,做一个经常自省,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的人。我希望所有的同学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这正是《沉思录》给我最大的启示。

9.读为官沉思录心得体会 篇九

——读《曾国藩全书》有感

作者:海沧区人民检察院监察科 黄希承

笔者手中拥有的《曾国藩全书》是由陈大政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全书共10册,以下谈的读书心得是读其中第1册《生平篇》的体会。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一生置身官场游刃有余,官居极品,体现了他高超的为官艺术。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继承了儒家的家政道德传统,创立了他独特的治家之道。

“不可占人半点便益”是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曾国藩写给澄侯、子植、季洪的《家书》中的话。原文:“……此次澄弟所受各家之情,成事不说,以后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不可轻取人财,切记切记。”译文:“……这次澄弟所接受各家的情,事情办成了不说,以后凡事都不能占别人的半点便宜,不可轻取人家的财物。切记切记。”这句话道出曾国藩为人处事治家的成功之道。笔者认为:“不可占人半点便宜”的理念,不论过去、现在、将来都是金玉良言,是朴素的为人之道,也是人际之间邻里之间朴素的处事原则。笔者有切身体会,前段时间装修房子,安装空调外机时,占用了楼上业主一点点墙体,当时我先生就让工人下移一点点重装,但工人怕麻烦,说己装好就只一点点不碍事,结果我先生听信工人的话又怀了侥幸心理,没有坚持重装。过了一段时间,楼上业主提出质疑,结果又花了600元去移了那2台外机,我先生真后悔,他感慨地说,还是曾国藩的那句话:“凡事不可占人半点便益,切记切记。”再说一件刑案,甲乙两家是邻居,甲家厨房翻建往外扩了地,乙认为甲侵占了他家的宅基地,要求甲推掉重建,甲不承认侵占乙家宅基地,双方互不让步,从言语争执到互相推搡再到互殴致轻伤,逐步升级为刑案。最终甲家翻建厨房的目的未能达成,还与乙家结下极难化解的怨恨。就该案,如果甲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那么甲翻建极可能会原地翻建,或者要扩建前会与乙进行沟通,待达成共识后再翻建。这样的话,甲的心愿就会达成且不至于与乙结怨。此外,一些日常的生活现象,也证明了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可以减少许多矛盾纠纷。比如公交车上因拥挤踩脚引发的口角,如果双方都心存“不占人半点便宜”之念,该道歉就道歉,该少说就少说,就可以减少争执。比如拾金不昧的行为,就透着当事人“不可占人半点便宜”的质朴人品。

“以做官发财为可耻”是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曾国藩写给澄侯、温甫、子植、季洪的《家书》中的话。原文“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译文:“我从三十岁以来,就认为做官发财是可耻的,认为官宦积累财物留给子孙是可羞可恨的,所以我暗暗发誓,总不能靠做官发财留给后人。”笔者以为,这样的为官思想境界是比较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也是值得倡导的朴素的为官之道。所谓“官”,指担任一定职务的公务员。在许多国家,公务员是受人尊敬的,公务员的收入是有限的也是稳定的,公务员的纪律是严苛的,公务员不是最受追捧最热门的行业,这是比较正常的现象。因为公务员行使的是公权力,拿的是纳税人的钱,收入是相对固定的,正常情况下,公务员依法依规行使公权力是发不了财的。如果因为当官而发大财,那该官员就可能涉嫌权钱交易。官员涉嫌权钱交易,实际就是拿着纳税人的钱,为自己谋私利,扰乱秩序,坏了规矩。我国《刑法》规定了对受贿、贪污、挪用公款等犯罪的惩罚条款,就是要求为官要清廉,严惩贪腐。《刑法》条款中还有一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这是一个兜底条款,也就是说决不允许中饱私囊。自古以来,百姓痛恨为官不廉、痛恨贪官污吏,所以历朝统治者都下决心整顿吏治,因为统治者明白,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否则江山不保。当前,中央开展巡视巡察,此举深得民心,通过巡视巡察,反对“四风”,正风肃纪,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更加守纪律、讲规矩,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

10.读沉思录有感 篇十

人与人之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之所以能把握好自己的位置,就因为他们分得清楚这两种概念――“理性化与情绪化”。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两种概念都是必备的,因为,人之常情难免会有一些小情绪或者是过于理性化地行事。但是,这两种概念只能以二选一。

情绪化:人之常情之中是会有一些情绪的。比如说,你和另外一个人在有矛盾的时候,你的心其实是十分不服的,因此,你骂出了一些难听的脏话,大声吼叫,而不像理性行事的人清楚、沉稳地向对方说出你想表达的东西,同时也会带一些大一点的声音。换而言之,从另外的一种角度来看,情绪化,是一种思维不清晰,脑子混乱的症状,尽量让自己平静下来,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与理性的概念,有再大的怒气也都比不过有理性思想而说话的人。情绪化也有另一种概念,我举一个例子给大家证明:就像刘备错伐吴的例子,在那时,关羽命丧吴国,毕竟是在当年帮助刘备脱离心理困境的知己――关羽,被自己的敌人杀死了,当然总有一股怒气冲上心头。这时,刘备犹豫了,因为在左有诸葛亮曰:北伐征魏,杀去汉室之愁;而在右有张飞言:东征伐吴,早忘桃园之誓。而在这次,刘备做出了错误的选择――东征伐吴。就因为他太急于复仇了,太情绪化了,而诸葛亮给出的建议是理性的,先联合吴伐魏,到时候一举歼灭吴国,这不是比这样意气用事有效多了吗?

理性化:理性化行事的人是比情绪化意气用事的人好多了,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为,人的脑子里要是一有理性,就说明了你的头脑清醒一些,说出的话也就有条理一些,比如说辩论赛,你拿出一些论据就有可能说服别人。但是,需要说出来的是,人要是太理性化了必定会物极必反,因为太理性化的话,别人就会厌倦,因此,人要做随机应变的人,这样才能做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6教学设计下一篇:工程检测实验室建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