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共9篇)
1.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篇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部分基层同志和研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部分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回良玉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一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来自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变化和自然界的严峻挑战,奋勇夺取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斗争重大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社会安定团结大局得到巩固和发展。
全会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特别是经济形势,强调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坚定信心、冷静观察,多管齐下、有效应对,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经济稳定、金融稳定、资本市场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认为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我们党全面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局,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率先在农村发起改革,并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领导人民谱写了改革发展的壮丽史诗。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了创造性探索,为实现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持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才能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全会指出,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胜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为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提供不竭源泉。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给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认为,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全会认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我们要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适应农村改革发展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抓住时机、乘势而上,努力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广阔道路,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崭新局面。
全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全会强调,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全会提出,实现农村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抓紧在农村体制改革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进一步放开搞活农村经济,优化农村发展外部环境,强化农村发展制度保障。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
全会提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明确目标、制定规划、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办好关系全局、影响长远的大事。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必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全会强调,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认真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加强对农村改革发展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研究,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领导班子建设为重点、健全党组织为保证、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着力拓宽农村基层干部来源,提高他们的素质,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做好发展党员工作,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增强党员意识,建设高素质农村党员队伍。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努力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王新宪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于幼军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决定撤销于幼军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确认中央政治局2008年9月5日作出的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同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改革,加快发展,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
解读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
科学判断
准确把握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会突出强调,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的新形势下,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全会强调,继续解放思想,必须结合农村改革发展这个伟大实践,“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农村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必须加强农业发展这个基础,“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全会闭幕时发表的公报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对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是作出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专家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当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环节和突出矛盾,有了更为深刻、透彻的认识和把握,意味着在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意义更加重大、时机更加紧迫、任务更加繁重。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村农业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
目标任务
全面描绘农村未来美好图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
“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明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要求,到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措施,再到党的十七大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专家梳理这一脉络后认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涉及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方面,是我们党对农村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想的进一步细化,为8亿农民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奋斗目标。
全会还确立了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在总结30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5项重大原则。专家表示,这一指导思想的确立和5项重大原则的提出,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确保了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向前推进。
3大部署
勾勒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路径图”
“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
30年前起步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广大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但我国农村的改革发展仍然面临不少挑战和问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突出,无法适应构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紧迫要求;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持农业稳定发展的难度加大;国际粮食供求形势紧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力增大;农民持续增收的机制仍未完全建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村的面貌仍然较落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任重道远……
“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3个具体而明确的要求和部署,既切中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又有力应对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为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勾勒了一幅切实可行、富有可操作性的“路径图”。
制度创新
夯实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保障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经过30年的不断探索,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依靠制度创新的新阶段。全会紧紧围绕当前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围绕农村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对农村制度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改革最重要的制度性成果,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专家表示,全会提出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意味着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将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为进一步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留下了更大的探索空间。
——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全会立足地少人多的基本国情,突出强调要“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意味着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坚守18亿亩耕地这根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各项制度。
——全会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意味着我国将从农业投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等多个方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基础和战略产业的支持和保护。
——“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着眼于为农村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旨在从根本上破除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基础;“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加强村民自治机制建设,不断发展农村基层民主……
把制度建设作为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并作出全面安排,必将从根本上优化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制度环境,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现代农业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
进一步明确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另一重要成果——
全会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早在2006年,我们党就提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并初步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必将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就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全会从7个方面进行了部署,引人关注的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被放在7项部署的首位。专家表示,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对粮食安全保持高度清醒的具体体现。
此外,全会还就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有关专家表示,全会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薄弱环节作出系统部署,目的就在于从根本上改变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脆弱的状况,真正建立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在食品安全事件屡屡发生的情况下,全会还研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强调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专家表示,这段表述虽然篇幅不长,却鲜明地表达了我们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可以预料,今后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将进一步加大。
8大举措
彻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专家表示,长久以来,许多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并没有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通盘考虑,城乡发展二元化结构的长期存在,不仅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较慢,而且使城市发展特别是城市经济发展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最终必然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根据这一指导方针,把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目标。
专家认为,这是我们党对8亿农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表明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更加重视解决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
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就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全会从8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专家表示,随着一项项极有含金量的措施的陆续出台,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步伐将不断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崭新格局将不再遥远。相信在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中,8亿农民将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成果。
3个要求
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坚持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紧紧抓住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主线,着眼于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不断提高党领导农村工作水平,对全面推进农村党的建设作出系统部署——
全会强调,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组织建设,始终是做好党管农村工作的基础。全会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全会还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专家表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整个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将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全会作出的这一系列具体部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必将对建设文明、清廉、和谐的乡村产生重大而积极影响。
2.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要点 篇二
一、世情国情党情对党建提出新要求
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和紧迫。
全会指出,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全会指出,全党必须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
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和党内选举制度,完善党内民主决策机制,维护党的集中统一。
全会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根本,以加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为基础,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广泛凝聚全党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全会提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坚持五湖四海,拓宽视野选拔干部,广辟途径培养干部,满腔热情爱护干部,严格要求管理干部,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能力,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年轻干部,健全干部管理机制。
三、中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关键阶段
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我国经济回升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国际国内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经过全党全国共同努力,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得到遏制,经济形势总体呈现企稳向好势头。
全会强调,必须增强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继续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充实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更加注重加快自主创新,更加注重加强节能环保,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开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工作,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化危为机,努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四、坚决反对腐败,推进反腐制度创新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全会提出,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
五、做好民族工作,在新形势下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3.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篇三
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授权发布)
2011年10月1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授权发布)公报 于2011年10月15 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党的十七大代表中审议通过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向全会作了说明。
一致认为,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
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
新华网北京10月18日电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
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
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公报心得 篇四
由于会议的学习材料还处于编辑阶段,而此次全会的主要精神是关于新时期下我党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非常重要,于是张部长响应市委和薄书记的号召,迅速组织区委组织部全
体同志参与学习。通过认真学习,同志们了解了此次全会的基本情况以及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会议回顾了中国共产党88年的建党历程,新中国60年的执政历程以及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充分肯定了党和政府以及全国各族人民所共同取得的巨大成绩,同时,也深入分析了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形式以及我们国家和中国共产党在这样的形势下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从而更加确定党在新时期建设是当务之急,是保证我党及我国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也是巩固已有辉煌成绩的保障。
会议提出,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围绕党内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本文来源:公务员在线http://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解决途径主要通过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开展党内民主、完善用人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优化党风建设、坚决进行反腐斗争等方面进行,从而实现我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党组建设,更加有力、有效的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踏步的向前进。
作为一名刚走出校园,踏上工作岗位的新同志,通过一周的工作及对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学会,结合我的工作和全会精神我有几点感触。第一,活到老、学到老。大到我们党要建立学习型政党,小到我们个人,学习是要时刻进行的。从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到现在已经开始慢慢投入日常工作,我感受到通过向领导向同事学习,我每天都在进步,这让我对工作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憧憬。同样的,建立学习型政党意义深远,因为僵化迂腐的政党必然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现状和形势,必然会被社会和历史所淘汰,只有不断学习、与时具进才能时刻保持我们政党的鲜活力和号召力,从而才更具领导力。第二,团队协作精神无处不适用。以前在学校已经早有体会,无论是完成一项小组学习任务,还是组织学生工作,团队协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人无完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长和短处,再能干的人也不可能事无巨细样样精通,只有整个团队配合默契、安排得当,任务才能最好、最快的完成。走上工作岗位,体会更深刻,偌大的党政机构,组织相当庞大,很多工作不仅需要科室内部同事群策群力,更是需要各科室共同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因此,党提出的党内民主更是彰显其对我党建设工作的深远意义。第三,基层党建是党建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我们组织科主要工作是负责组织部和下属党组织的联系及其党建工作,因此对此感触颇深。任何庞然大物都是由某个最基本单元构成,我们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基层的街镇、村、社区党组织是构成中国共产党的最基本单元,那么抽象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就是要着力抓基层党组建设,只有基层党建工作做到位、做好、做细,才能形成一支作风正派、党性优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领导力的先进政党。我们××区首创并试点的党群联系“三项制度”以及市委推行的“三进三同三个一”活动是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体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各级领导干部通过“三进三同”下到基层、村子、农户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仅拉近了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感情,更是让领导干部感受到了久违的基层生活,如果长期坚持开展,对建立良好的党群关系、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作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三项制度”的实施,为人民群众反映问题、解决实际困难敞开了一条康庄大道。基层党组书记每周定期接待群众,听取群众反映实际问题;党组班子成员每年定期定量深入基层村、社区家访;同时针对群众的问题建立解决和反馈机制,能当面解决的当面解决,不能当时解决的向群众承诺办理时限,职权范围外不能解决的及时向上级呈报并牵头移交相关机构办理、向群众定期反馈,力求将群众的问题切实、有效的解决。通过对群众进行的“三进三同”和“三项制度”满意度调查显示,大多数群众知道了这两项措施的开展,部分群众反映这两项措施正是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将党的关怀送到群众中的好举措。
5.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篇五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8日在北京闭幕。今天我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我深有体会,这次会议确定了我国未来五年党和政府进行各项发展事业的一个方向通,为我国发展规划出美好蓝图。通过学习,我我有了以下的认识:
首先是发展。目前虽然我国发展速度快,是发展中大国,但是,面对我国国情,人均GDP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水平。因此,我们需要在自身发展上更加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今后五年中抓住机遇把握时机,把我国发展成实力强国。
中国中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突出了惠及民生是根本,五中全会提出社会财富的分配倾向普通民众,建立完善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现了党和政府为人民着想,民生问题得到更高的重视。
十七届五中全会还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现今社会由于自身注重经济发展,外来文化进入我们的生活领域,传统文化被忽视,因此我们要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过去5年,中国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自然灾害,在罕见国际金融危机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并成功的举办了2008北京奥运会及2010上海世博会,关键在于党的领导。所以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对于一名在校的学生党员来说,我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名复合型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造福整个社会。
6.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篇六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一】刘尚希解读五中全会三关键词:民生、风险与改革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二】杨宜勇:五中全会“十二五”定位“稳、准、全”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三】周天勇解读公报:最大特色是务实 多可操作举措
【五中全会公报解读系列之四】迟福林:《公报》全面部署“十二五”改革攻坚战
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深入分析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形势,指出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对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所作出的基本判断。
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我们应该如何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昨日,北京部分专家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话题不约而同地聚焦在此次公报中的“热点词汇”上。
一切为了科学发展
【热点词汇】五个坚持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杨宜勇告诉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也将是日后我们评价„十二五‟的重要标准。”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赶超,提升了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但也面临着结构压力和发展不平衡的多方挑战,因此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步伐,保持未来经济高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从实现赶超经济到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重点就是优化空间配置、经济结构和转换机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张平看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经济仍将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而“城市化是在赶超经济中的最后一块短板,因此城市化带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有很大余地。城市化的规模和空间集聚度能从根本上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扩大服务消费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主导。”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力资本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海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力资本快速增长相伴随。从1985年到2008年,我国人均人力资本增长3.1倍,而人均GDP增长5.8倍。“高技术的人力必然带来更高的产出,人力资本的市场化流动必然增强全社会的活力。”李海峥说,所以,在此次公报中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提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势必会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到去年,我国货物贸易上升到世界第二位,贸易顺差由最高时的近3000亿美元下降到去年的1900亿美元,今年还将继续减少。今年1―3季度,我国境内投资者对境外企业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62.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其中以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112亿美元。对此,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华黎明认为,“中国要继续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初次分配
【热点词汇】比重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如果不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居民的福利,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宜勇说,从现实看来,我国 “十一五”期间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点工作已全面铺开,“十二五”期间就是要把这篇文章做大,特别是要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此前,关于“居民收入将与GDP同步增长”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有调查显示,中国要素收入初次分配过程中的系统性低于发达国家相当于我国发展时期的20%,低于新兴市场国家15%。
对此,杨宜勇认为,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重点在于初次分配,而重中之重在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他认为,理解“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我们过去一般对“保低”主要说绝对数,很少提相对数。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要求,最低工资的国际标准应该为平均工资的40%―6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最低工资标准应该能够进一步向平均工资的40%靠拢。
另一方面,要缩小收入差距,政府不仅能做到“保低”,还要“扩中”和“限高”。杨宜勇说,从国民收入中政府、企业、居民三者比重看,目前居民收入约占50%左右。如果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就需要政府减税、企业让利、实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当然,最根本的要靠转方式、调结构,做大财富的„蛋糕‟。”
而在张平教授看来,“十二五”规划 《建议》中有一个亮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居民收入分配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都成为长效机制的一部分被提了出来。提高居民收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消费投资失衡、内外需失衡的问题。”张平说,中国劳动收入报酬比率低是导致中国消费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通过采取提升劳动者报酬等措施,中国居民消费率就有可能从2008年的36%,到“十二五”结束时上升到46%,使扩大内需落到实处。
尊重新兴产业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热点词汇】支柱性产业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我看到的国家赋予文化产业的最高地位。”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以往我们都是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重,但五中全会公报能将„推进文化创新‟放在文化产业发展新要求的第一位提出,已经有了向文化产业倾斜的趋势。”陈少峰教授表示,通常我们所理解的文化事业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它代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有很强的公益性。同时,文化产业是一个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既能进一步带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效益,也能带来调整结构、提振产业、拉动就业、促进消费的经济效益。
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物质财富有了很大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愈发强烈,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显突出。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被看成是金融危机期间的“第十一大产业振兴规划”。有数据显示,200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年均增速20%以上。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西方国家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通常在8%以上,而我国大陆只有4%,文化产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推进文化创新”有哪些路径?陈少峰认为,而今,我国文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依然严重,文化创新的任务之一就是内容产业的创新。“政府应尊重这种新兴产业的特殊规律,摒弃以„制造业‟经营文化产业的思路。”陈少峰说,要鼓励创新、尊重知识产权,使市场主体认识到“内容”是最易提高附加值的部分。同时,应加大3D技术、三网融合技术在推动文化产业中的作用,打造文化与科技“双驱动”的内容产业,“用发展现代文化产业的方法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积极参加国际合作建设和谐世界
【热点词汇】和谐世界
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回顾„十一五‟,中国无论在全球合作还是在地区协作中都发挥了日渐显著的作用。”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原主任杨成绪说,在二十国集团历次峰会上,中国同与会各国共谋克服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之道;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中,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仗义执言;今年初“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全面启动,更为两大富有活力的经济体装上发展引擎。正如有外电评述的那样,“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日益重要,将不仅自身得益更能惠及各方。”
正因此,杨成绪说,全会提出的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势在必行。
在建设和谐世界过程中,全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正在面临的难题。发展经济不能背离环境保护。华黎明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不是中国一家之事,去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的方案得到发展中国家的好评,10月中国又在天津召开了今年第四次气候谈判会议,这一系列举措充分表明,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尽了其应尽之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必然导致低碳技术快速发展,在“十二五”期间,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经济”将为中国经济发展插上翅膀,其深刻影响力将辐射到中国未来能源、产业、技术、贸易等领域。
而在此次全会上提出的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再次表达了中国积极参加国际合作,积极承担责任,构建和谐世界的责任与决心。
7.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 篇七
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202人,候补中央委员163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七大代表中部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了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李长春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
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
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李克强: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11-03-07 10:38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6日上午来到他所在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辽宁代表团,同代表们一起审议。
会上,陈政高、孙兆林、冯虹等代表争相就推进保障房建设、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发展民营经济等发表意见。李克强仔细倾听,同大家深入探讨。他说,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一个求真务实、催人奋进的报告。面对世情国情深刻变化,要继续抓住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加快经济转型,着力实施重大民生工程,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经济和社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李克强说,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一年。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努力稳定物价总水平,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巩固和加强农业,扎实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着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李克强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适应发展的新需要和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这有利于加强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构筑社会保障的安全网,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李克强强调,今年,要大规模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确保开工建设1000万套保障房,优先发展公租房,满足居民阶梯性消费需求,继续抓好棚户区改造和棚改新区建设,努力提高保障房覆盖比例,确保公平分配、持续运转,促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要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搞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继续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努力实现全民基本医保。还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李克强指出,实施好重大民生工程,必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切实把工作重心放到基层,把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把增投入与建机制结合起来,促进民生工程建设可持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8.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篇八
2、深入基层展开全面文化调研活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决定由局党组成员带队,组织各科室有关人员,深入县区,深入基层,进行一次全面的文化调研活动,以摸清全市文化建设的底子,更好地推动下步文化工作的开展。
3、认真修改完善《“十二五”规划》。召开了局党组专题会议,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了专门班子,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以及政策措施,对原先研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进行认真修改完善。
4、积极宣传近年来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组织专门人员,对近年来文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进行整理总结,并通过报社、电台、电视台和“文化网”、“人民政府网”等新闻媒体以及市长热线群众访谈节目,对近年来在艺术生产、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绩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9.十七届六中全会心得1 篇九
十七届六中全会主题重大、内涵丰富,就文化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重要部署、重要举措。推动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需要广泛深入、扎实有效的宣传动员。要全面把握全会基本精神,大力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机遇挑战,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重要方针,宣传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现实依据和基本要求,宣传阐释文化改革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要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宣传报道全会精神,集中开展面向干部群众的宣讲活动,切实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解读,把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的决策部署上来。
落实全会精神的过程,是一个不懈努力、深化实践、创新创造的过程,必须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要自觉用全会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进一步明确文化改革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文化改革发展推进力度。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建设文化人才队伍等方面的任务,明确工作责任,明确时间进度,明确保障措施,把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要坚持求真务实,抓实抓细抓具体,把全会提出的原则要求变为可操作的工作措施,把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变成可实施的工作项目,对确定的目标咬住不放,对认准的事情一抓到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强大动力,转化为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十七届六中全会是一大机遇,这是一次给予我们改革创新的良好契机,这也是一次号召我们更新发展的大胆号召,更是一次要求我们坚持努力的重要举措。全会的中心思想的号召下,我园各位教师之所以能在遭遇各种困难的情况下,坚持辛勤耕耘、努力奋斗,主要就是有理想和信念的支持,我认为: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没有理想,就会失去动力,就会碌碌无为,没有信念,就会饱食终日,无所作为。
理想坚韧你的意志,信念凝聚你的毅力,有了理想和信念才能使你沿着自己选定的目标前进,就算遇到各种困难,我们也能认真面对,纵使我们没有那么多激情,但是我们坚定的信念让我们坚持,稳定,让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每一步,做好每一件事情。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亮点综述】推荐阅读: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材料09-03
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亮点09-20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10-14
谈谈我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理解范文11-05
中共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公报07-04
公示:金川公司六中第十七届学生会干部任职名单201103207-18
十七届五中全会辅导报告08-08
人大主任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心得体会09-23
预备党员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10-01
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汇报材料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