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3篇)
1.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 篇一
一、柏拉图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
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产生都不是凭空的,它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思想文化氛围。
正如马克思所言,”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的存在,相反,是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意识”,柏拉图的思想深深地受到了时代的影响,不可避免地烙上时代的印记。
柏拉图出生于雅典城邦的一个名门贵族家庭,他生活的年代正处在雅典城邦甚至整个希腊衰落时期。
为争夺希腊霸权,雅典和斯巴达进行了长达30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
战争使得整个希腊国家遭受重创,并激化了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政局混乱不堪。
他亲眼目睹了战争为社会所带来的痛苦。
柏拉图从小对政治充满了热情,渴望能有一番政治事业。
不过仕途总是不得志。
他敬重的老师苏格拉底又受到迫害,被处以死刑。
二、柏拉图和谐社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柏拉图和谐社会中的城邦和谐
柏拉图认为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
人类的生存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活资料,这种需要是多方面的,而且人天生的才能是单一的,只有居住在同一城邦的人们按自己的性格进行社会分工从事最适合他的工作,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样城邦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柏拉图又把城邦的组织人员分成三个阶层:生产阶级、护卫者阶级和统治阶级,只有三个阶层的人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个城邦才是正义的、和谐的。
柏拉图认为建设一个和谐秩序的城邦,仅有社会分工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各个阶层之间形成”正义”;”当生意人、辅助者和护国者这三种人在国家里各做各的事而不相互干扰时,便有了正义,从而也就使国家成为正义的国家了”,柏拉图这里强调正义在个人与国家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国家的正义、城邦的正义,就在于阶级关系的确立,并且各阶层的人们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互助。
如果每一阶层成员都能做到等级分明、分工有序、互不干涉,那么这个城邦一定是正义的城邦、和谐的城邦。
(二)柏拉图和谐社会中的个人灵魂和谐
柏拉图认为城邦是个人的扩大,个人是城邦的缩小。
个人灵魂的和谐是城邦和谐的内在要求和保证。
他认为个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它们分别是理智、激情和欲望。
理智控制思想活动,激情控制情感合乎理性,欲望控制肉体趋乐避苦的倾向。
理智在灵魂中的作用如同统治者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它领导着激情与欲望。
激情与灵魂的关系就是护卫者与国家的关系。
灵魂中欲望对应的是国家中的第三等级农民和其它技工。
柏拉图指出灵魂中的理智代表了智慧,激情代表了勇敢,而欲望和激情接受了理智的正确领导,理智很好的控制着他们,这样的情形就是节制。
灵魂中各个部分不互相干涉,各起各的作用,领导的领导,被领导的被领导就是个人正义。
需要强调的是灵魂的这三个部分是理想社会中所有人共有的,要实现个人灵魂的和谐,就要从内容上规定个人在灵魂深处主宰自己、节制自己,去做分内的事情。
城邦和谐,必先有个人和谐,即先有个人灵魂的和谐,有了和谐的心灵,个人就会专心专意从事最适合自己做的技能。
个人只作自己分内的事,则由个人组成的阶层和城邦,自然就安于职守,不干涉其它。
这样,个人和城邦的和谐就形成了一致和协调,实现了社会的和谐。
(三)柏拉图和谐社会的灵魂
柏拉图在构想理想社会时指出一个国家想要欲求安定,不仅需要个人的和谐和城邦和谐更需要个人和城邦之间的和谐。
连接它们之间和谐之路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它架起了和谐社会的精神桥梁。
在柏拉图看来只有实现个人正义或国家正义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而和谐社会的具体展现就是无处不在的正义。
正义是柏拉图建立他的”理想国”的基石。
正义得益于灵魂的统治部分与被统治部分的自然结合,而非正义则是灵魂里统治部分与被统治部分的分离。
正义同时存在于个人与国家中, 只有正义才能使国家完善, 才能使国家和谐。
正义是缔造和谐社会的价值尺度, 是人的心灵的秩序。
有了正义的灵魂才有正义的人民,有了正义的人民才有正义的城邦,有了正义的城邦就有了正义的社会,即柏拉图理想中的和谐社会。
同样我们当下也正致力于构建这样一个和谐稳定协调的安定国家。
在十七x四中全会中,我们党和国家更是把”和谐社会”这一理念的融入到十七x精神中从而掀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篇章。
三、柏拉图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柏拉图社会和谐思想的历史影响及其价值是双重的。
一方面,它是为国家统治集团服务的,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贵族奴隶主的.阶级统治,是为贵族奴隶主服务的。
柏拉图和谐思想体系,以等级制神圣合理为前提,以个人、等级安分尽责为基本原则,以维护少数人对大多数人剥削的统治秩序为根本目的,这正是国家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与意志的体现,至少也正迎合了国家统治集团的需要。
另一方面,这种和谐观强调社会各群体、个人各自忠于职守,尤其强调人的内在和谐对外在的道德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正义对群体正义、国家和谐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政体、社会风气对个人性格、道德的影响等,在客观上起了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柏拉图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以及他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对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具有历史启示意义的。
柏拉图将”稳定”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考虑因素,又以正义为指导,要求社会各阶级各尽其职,互不干涉,以保持国内的团结。
但是,柏拉图似乎将稳定强调得过头,他不但禁止社会成员进行职业选择,而且要求国家中的一切事情,均要听从护卫者的安排,大至国家的大政方针,小至社会成员的婚配生育,这样国家的一切事情均在护卫者理性的控制下,实现整齐划一。
这就使得柏拉图的和谐社会由于受到过于严格的控制而丧失生机和活力,柏拉图实际陷入了维持生活稳定和保持社会活力的矛盾中。
没有社会稳定,不可能有社会的和谐,没有社会活力,不可能有社会的发展,也不可能实现和谐社会。
因此,只要处理好社会稳定和社会活力的辨证关系,才能实现和谐社会。
2.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 篇二
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 理想国由三类人组成, 即哲学家、军人、手工业者和农民。据此, 他提出了三种不同层次的人的教育理论。柏拉图认为, 教育和培养是国家的大事, 应该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儿童3岁就应当进入附设于神庙的儿童游戏场接受教育, 6岁至18岁, 男女儿童要分别进入国家开办的学校接受普通的教育。从18岁以后, 儿童开始“分流”, 未来的手工业者和农民就离开学校, 开始他们新的有节制的生活。而未来的军人和哲学家则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埃弗比学习。两年以后又一次分流开始, 军人被淘汰掉, 哲学家胜利“晋级”。由此看来, 在理想国中, 最公平的就是儿童教育, 它不仅没有等级的不平等, 也没有性别的不平等 (不过, 能够接受教育的儿童是非奴隶阶级的儿童, 这是阶级社会固有的矛盾, 我们不必苛求) 。
柏拉图认为, 幼儿最容易受到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在幼小柔嫩的阶段, 最容易接受陶冶, 你要把他塑成什么型式, 就能塑成什么型式。从小养成的习惯会成为其第二天性, 正如白色的羊毛一经染上颜色就不会褪掉。”[1]因此他很注重儿童的学前教育。尤其是文艺教育, “教育就是用体操训练身体, 用音乐陶冶心灵”。柏拉图认为要重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尤其是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他要求不强迫儿童学习, 主张“寓学习于游戏”中。但是强调游戏要有选择, 必须符合法律的精神。
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是理想国中的四大美德。在柏拉图所说的三类人中, 体内具有不同的成分和美德。含有金质的人是哲学家, 具有智慧的美德, 因此是国家的统治者;含有银质的人是军人, 具有勇敢的美德, 因此是国家的辅助者;含有铜质和铁质的人是手工业者和农民, 具有节制的美德, 因此是国家的供养者。这种有等级的培养国家公民的方式, 暗含着将来的社会一定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 这意味着儿童未来的命运必将是不平等的。
二
和柏拉图不同, 卢梭所主张的教育的目的由能干的国家公民变成了真实的自然人。在卢梭眼中, 儿童具有善良的天性, 这种天性却被当时“文明”的社会污染了。那么, 怎样保护儿童的心灵呢?卢梭说, “趁早给你的孩子的灵魂周围筑起一道围墙, 别人可以画出这道围墙的范围, 但是你应当给它安上栅栏。”[2]
“我们生来是软弱的, 所以我们需要力量;我们生来是一无所有的, 所以需要帮助;我们生来是愚昧的, 所以需要判断的能力。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 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 全部由教育赐予我们。”[3]卢梭进一步指出教育有三种: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的教育。当这三种教育相互冲突时, 儿童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当三种教育和谐一致时, 儿童所受的教育就是良好的。
在万物的秩序中, 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 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 把孩子看做孩子。卢梭呼吁人们既不要把儿童当成管教的奴仆, 也不能把他作为成人的玩物。正是基于对自然的思考和对当时社会的批判, 卢梭提出了自然人的观点。
卢梭称那种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儿童现在的教育、那些使孩子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的教育为野蛮的教育, 这种教育会让本应快乐的童年时光在哭泣、惩罚、恐吓和奴役中度过。这种教育最大的成果将是, 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对当时贵族之家将男女儿童打扮成小绅士、小贵妇的样子极其反感, 称之为荒谬的时尚。不适合儿童活动的衣着会使他们在漂亮的衣服下面失去自由和快乐, 养成奢侈的习惯和贪图虚荣等不良心理。那种把儿童当做大人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 这也是对自然人的扭曲。因为儿童有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 如果用成年人的思想去代替儿童的思想和感情, 是最愚蠢的事情, 是把教育引入歧途的原因。
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 他能独自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而公民的一切仰赖于专制社会, 失去了自身的独特价值;在自然的秩序中,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而在社会之中, 公民是有等级的。自然人是自由的人, 他是无所不宜、无所不能的, 而国家公民在社会中常常是某种专业化的职业人, 他被囿于他的职业而失去自由。自然人还是自食其力的人, 他靠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生。培养自然人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而培养自然人最好的方式是远离学校教育的特殊的家庭的教育。自然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
在杜威看来, 传统的教育有着三大弊病: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杜威反对那种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 他认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呆板僵化, 不具灵活性, 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具体情况;终极的目的是一种理论上的虚构, 因为世界是变动不居的。他认为, 教育的过程, 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而“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些是杜威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教育下的定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
当然, 杜威从不讳言教育与生长的社会性目的, 因为杜威的社会理想是民主主义, 那么培养民主社会的新的社会人则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这种新人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 具有民主理想和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适应变化迅速的现代社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有合作意识, 服务精神;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能为社会发展尽力。”[4]
作为成长中的儿童, 杜威更关注过程, 而不是结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体验, 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 每个人都有认识事物的独特方式, 强调结果的一致性, 必然会造成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个性的缺失, 必然导致儿童兴趣的丧失, 依照个体的独特体验去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方法, 是杜威大力倡导的儿童教育思想。于是他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和“从做中学”的教育思想, 提出了科学思维方法的设想。遵循这些方法, 教育出的儿童将是能够成为民主社会的新的有社会责任心的个人。或许成长作为教育目的的时代还未到来或者从未出现, 但是它似乎能给“结果决定一切”的时代吹来一阵清新的风。
从柏拉图的培养国家公民的理想教育思想, 到卢梭的自然人的自然教育思想, 再到杜威的社会人的新人教育思想, 儿童在教育思想家的心中的地位是极其不同的。如果说柏拉图更加着眼于未来公民的话, 那么卢梭和杜威则更加侧重于儿童的现在或者说“现在”的儿童。毕竟现在的教育影响儿童的将来, 所以也很难说他们不关注未来的儿童或儿童的未来。如果说卢梭的教育思想, 更加关注家庭教育的话, 那么柏拉图和杜威则更加关注儿童的学校教育;然而古希腊时代的学校和杜威时代的学校完全不同, 因此培养国家公民的等级色彩要比民主社会的新人的等级色彩强得多。也正是基于对儿童地位的不同认识, 形成了他们各自富有时代意义的儿童教育思想。
注释
1[1]单中惠, 等.外国教育经典解[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17.
2[2][3]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6.
3.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 篇三
【摘要】《理想国》是柏拉图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这部著作主要论及了柏拉图关于理想城邦的构建。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哲学家治国的思想,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柏拉图在本质上是反民主的。《理想国》并未有专门的篇幅论述民主,但是根据整个文章的思路,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能够分析出柏拉图对于民主的态度,既有一定的反民主倾向,又有一定的精英民主倾向。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民主;精英民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4-247-02
谈及柏拉图对民主的态度,很多学者都认为柏拉图对民主是持反对的态度的。一方面,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正是由于“民主”而失去生命。另一方面,柏拉图也从未在他的著作中赞颂过民主。但是,通过仔细阅读《理想国》可以发现,柏拉图对待民主其实也并非绝对的否定,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表露出了其“精英民主”的倾向,而充分理解柏拉图对待民主的态度需要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
一、柏拉图的反民主倾向
首先,柏拉图的反民主倾向是建立在他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尽管柏拉图并未直接表明他是“性恶论”的支持者,但从他的字里行间中反映了他对人性的不信任,这种对人性本身的质疑也就成为了柏拉图反民主的前提假设。我们赞扬民主,很大程度上是在于我们不自觉地采用了功利主义的原则:即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我们信奉民主是因为我们认为民主能反映人民的真实意愿,这样最能体现人民的共同利益,至少保障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然而我们所忽略了民主适用的前提,在我看来就是人的理性。在绝大多数人具备足够的理性的时候,民主自然能反映大多数的真实意愿,但在理性缺失的时候民主只会造成更大的“恶”。希特勒正是打着“人民同意”的旗号公然进行法西斯侵略。同样的,柏拉图的反民主倾向也正是缘于他认为在他所处的时代,理性并非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在非理性的人中采用民主原则无非是“民主的暴政”。柏拉图认为在这样城邦里,如果把“群众的好恶认作为就是智慧,超乎必要地把这多数人看做权威,那他就会陷入那有名的狄奥梅狄的强制中,后者将强迫他去做一切凡是为他们所赞许的事。”
尽管柏拉图并未直接使用理性这个概念,但是可以认为理性在《理想国》中被柏拉图以“克制”的概念表现出来。他认为人性中“那较好的部分是统治着那较差的部分的,这个东西就该被称为是克制的。”尽管这种克制并不能完全体现的理性的概念,但在一定程度却能反映理性的含义。而这种克制在柏拉图眼中并非具有普遍性。因为在城邦中,“为数众多的质地较差的人们的欲望是由为数较少但较为优秀的人们的欲望和智力所控制。”这种通过少数人的理性来控制多数人的欲望无疑就否定了个人克制的普遍存在。在柏拉图眼中,大多数人都是由欲望主导而缺失理性的,必须通过一定的外在方式来控制他们的欲望。比如对于守城的卫士来说,他们不能拥有私人财产,他们的薪金应该为领取必需品,吃饭也是集体用餐,不允许接触金银。一旦护卫者们背离上述规则而取得了私有财产,那么他们将不再是护卫者而成了暴君,城邦距离毁灭也就不远了。这里极大反映了柏拉图对人性的不信任,他认为欲望会是个人的主导,只有通过禁欲才能实现城邦的救赎,而禁欲也绝非个人禁欲,而是通过一定的统治安排所产生的强制禁欲,是通过部分人的理智来“禁”多数人的欲望。因此,民主在柏拉图眼中是不可能产生“善”的城邦的,大多数人的意愿只会是对欲望的愈加追求。
在柏拉图眼中,民主政制“对成为尽可能地最大的富有者的无厌足的追求”,“当穷人们取得了胜利,就成立了民主政治…平等地享有政权和官职,而这些官职的分配一般都是用抽签拈阄的方式决定的。”民主政制式的人的灵魂中,不必要的欲望占据上风,“这些欲望就终于攻克了这个年轻人灵魂中的那一座卫城,因为他们看到,这个卫城是空空的,其中既无学问,也无高尚的工作和事业,也无真实的议论。”柏拉图的语句表明了欲望的无时不在,强大的欲望会导致民主政体流于对私欲的满足,那会导致一个没有真正的自由和快乐的城邦。因此柏拉图才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民主政体。一方面,柏拉图很好的看到民主制度的弊端,但是另一方面,他却过于夸大的了民主的负面效应,过于夸大了个人欲望而忽视同样作为“克制”的理性的存在。
其次,柏拉图之所以反对民主更因为他反对的是民主的基础――平等,他所反对的民主政体更确切的来说是一种平民政体。在这种政体下,人与人之间是绝对的平等,个人之间无论知识能力的差异都有着在民主决策中占相同份量的决定能力,而这种不分个人能力的平等可能会产生“民主的暴政”。受制于时代,柏拉图不可能认识到平等的重要性。古希腊的等级思想他眼中已根深蒂固,因此柏拉图认为神在创造人类的时候,有的人被注入了金子,有的被注入了银,还有的被注入了铜和铁。而注入金的人适合做统治者,被注入银的人适合做护卫者,而被注入铜铁的人则是应该成为生产者。这就无形中给人进行了等级区分,当然这种划分奠定了《理想国》中城邦正义的基础:各司其职。柏拉图认为“人人天性有别,不同的人适于不同的事。”而正义就是“每个人照管和践履城邦中最适合其天性的那份事务。”但这种分类恰恰又违背了民主的基本精神:平等。托克维尔认为,民主与平等是密切相关的,不仅民主以平等为基础,而且民主本身也意味着平等。而亚里士多德也有著名的论断: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参与人的本性,但柏拉图却以天性决定论来否认这种观点。确切来讲,这是建立在柏拉图对人性的前提假设之上,他不相信所有人都能为理想的城邦而奋斗,而只有哲学家才能真正的治国之人。
因此对柏拉图反民主倾向的分析的立足点还是在于人性,人性的差异造就了对人三六九等的划分,这种划分导致了众人不可能在一个平台上参政议政。当然,柏拉图也并非绝对反对民主,在他看来,这种民主只是不适合当时的希腊城邦。在柏拉图所生活的年代,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遭遇失败,民主制度遭遇危机,整个社会的风气败坏,产生了一系列的政治危机和社会分裂,整个希腊城邦制度也在走向衰落。因此,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立法者不应当把离弃花在法律和政制上。”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雅典在柏拉图的眼中只是一种政治秩序不良的国家,在这种政治秩序不良的国家里,很难有着真正工作的立法,因此民主形式很难立足。但这里是否又隐含了民主在将来实施的可能性?在《理想国》中,有很大的篇幅是关于教育的思想的,各方面的教育是培养哲学家的重要途径,这种育人的思想能够更多的培养出有能力的人,培养出更多的哲学家。那我们假设当教育使得大多数都具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能否应该通过民主进行选拔?柏拉图并未明说,但也许这是一种隐喻。
二、柏拉图的精英民主倾向
因此,柏拉图的反民主倾向实际上是对人民民主的一种否定,但这又间接表明了他的精英民主倾向。韦伯认为,民主并非人民的统治,而是政治精英的统治,是职业政治家集团的统治,现代代议制民主只不过是一种“公民投票的领袖民主”,其主要功能就在于选举政治领袖。柏拉图的观念与此类似,他认为理想城邦的形式只有一种,但或许有两种名称:君主制和贵族制。无论君主制还是贵族制,无不反映了一种政治精英治国的理念。而《理想国》最大的特色没莫过于“哲学王”思想,这种哲学家治国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精英治国理念,只是在现当代学者看来,精英民主的实质是精英治国,但是同时具备人民选举的法律效应,这反映了现代民主政治的合法性来源。熊彼特提出过关于民主的现代定义:“民主方法就是那种为作出政治决定而实行的制度安排,在这种安排中,某些人通过争取人民的选票取得作决定的权力。”无疑,人民的选票产生了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但是在柏拉图那里,只有精英治国的实质却忽视了人民统治的合法性来源。一方面,这不意味着柏拉图认为精英统治的目的不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我们认为民主存在的必要性是因为它有可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柏拉图眼中的精英治国亦是如此。在《理想国》的文本中,苏格拉底也把统治者的最终任务归结为被统治者的幸福,虽然这种看法受到其他人的质疑,因为如何使统治者心甘情愿为了被统治者的幸福而统治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是他给出的答案是精英若不治国,那么“最大的惩罚却是:除非自己去进行统治,就要被比自己更差的人统治。…那些干练明达的人,每当他们进行统治时,正是由于惧怕这样的惩罚才统治的。”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出柏拉图对政治统治合法性来源的看法,精英统治得以实现的前提是因为不能让没有才干的人进行统治。在另一方面,精英治国也并不意味着柏拉图是一个精英独裁的统治的支持者,在论及哲学家统治城邦的时候,柏拉图也有反独裁的一面。现代民主一方面体现了权力的合法性来源,另一方面也表明了通过民主程序可以使政治统治集团变得可轮替性。这完全不同于霍布斯的“利维坦”,霍布斯认为人民与君主一旦缔结协约,君主拥有的是绝对权力,人民是无法反悔的,这有违现代民主的可轮替精神。民主程序的存在不仅仅是在于它所发挥的一次效力,而更重要的是发挥它的长期作用来保证执政精英始终能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统治,定期选举是制约统治精英的一个重要手段。柏拉图也认为,“有的时候可以由金子的父亲生育出银子的儿子,或由银子的父亲生育出金子的儿子,以及其他的一切,也都可以这样的相互产生。”这就直接表明了哲学家的可替代性与流动性,哲学家并非一成不变的。因此,哲学家的统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哲学家经过后天培养提高自身的能力,最有能力者当成为统治城邦的人。只是柏拉图空有这样的设计,却无法得到一个量化的评判哲学家治国能力的标准,如何选出最有能力的哲学家来治国,这是最大的难题,柏拉图并没有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这自然也是“理想国”的空想之所在。因此,“哲学王”思想在这里一方面虽然包含了民主制下轮替的思想,却又缺乏通过民主来选拔的理念。
三、结语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的确有反民主的一面,但是这种反民主倾向可以说并不是对民主本身的憎恶,而是对于民主适用性的怀疑。不是所有的社会都适合民主,但是民主却是政治发展的目的。柏拉图的这种精英民主倾向实质上是符合很多现代学者对执政精英群体的看法的,无非在柏拉图那里缺乏一个选拔精英的方式。可以说柏拉图是一个反人民民主的精英民主者。
参考文献:
【柏拉图和谐社会观新解】推荐阅读:
柏拉图爱情名言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