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2024-07-03

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精选11篇)

1.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篇一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感

为深入贯彻《***》的要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通过这段时间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著作中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经典阐述,不仅使我重新认识了价值观和世界观,也让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进一步奉献人民的思想更加清晰起来,心灵得到了洗涤,认识得到了提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值得我们下最大的决心,以最大的毅力来反复诵读,领会其精神实质。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的过程,就是培养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的基础,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组成部分,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而在其中,处于最深层次的便是它的哲学。要正确判断形势,要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变化面前保持头脑清醒,要坚定理想信念,要科学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离不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毛主席也说过:“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因此学好学透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思想方法搞正确,增强工作中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才能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我以为,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在态度上要老老实实,浮光掠影不行,浅尝辄止不行,知晓一些名句、个别篇目也不行,必须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在内容上要精选精学。特别是从品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开始,逐步延伸到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做到突出重点、纲举目张、精而管用。就如习近平同志强调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思想深刻,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努力掌握贯穿经典著作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懂学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学习的时候要逐字逐句的读,应该细细琢磨,反复咀嚼,应用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要一切从世界出发,充分考虑现实环境和条件等因素,做到活学活用。

面对潮涌而来的信息,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准绳,我们的视线就很容易被遮挡,心气就很容易浮躁,诚如习近平同志所言:“如果不能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特别是不能精心领会毛主席著作的精神实质和思想精髓,改革就会乱改,开放就会乱开,施政就会乱施,发展就会乱发。时下暴露出来的许多官场乱象,就是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不学习毛主席著作造成的。” 唯有认真学习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才能有效地改造自己的世界观,这样才能不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期望,才能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2.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篇二

一、立足实践,聚精会神做学问

马克思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新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实践及其意义,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对青年学生的学习成长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高校青年学生中存在这样两种人:一种人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略了社会实践;另一种人一门心思参加社会实践而丢掉了理论学习。青年学生的这两种学习状态都是不科学的。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青年学生只有踏实学习专业知识,认真掌握科技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更好地融入社会,然而社会实践也是至关重要的。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要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要引导大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新机制,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在自觉广泛的社会实践中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青年学生只有在不断的社会实践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才能磨练意志、砥砺品质,逐渐成熟起来。因此,广大青年学生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为指导,正确处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在实践的基础上,聚精会神地做学问,为自身成长成才选择正确的道路。

二、基于现实,科学有效谋发展

《共产党宣言》(以下称《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它精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它的问世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宣告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正式诞生,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杰出的理论文献,而且必然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伟大的实践纲领。因此,《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必读篇目。《宣言》7篇序言的内容之一是提出必须以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解和运用《宣言》的基本原理。《宣言》正文第四章阐明了共产党人对当时各国反对党派应持的态度,论述了共产党人在政治斗争中应采取的策略原则……共产党人必须根据各国的情况、条件或历史进程的不同,在坚定原则的前提下,采取灵活的策略。这些原理听上去枯燥乏味,实则对青少年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远大目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作家路遥曾在其经典著作《人生》中对青年成长有这样一段描述:“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刚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大学生队伍中一些年轻人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为自己制定了宏伟远大的目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不切实际的规划,最终导致毕业后心理落差较大,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结果荒废了青春。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严峻的就业形势,青年学生应该客观评估自身素质和实力,制定适合自身状况的理想目标,站在历史的高度,科学有效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个人理想和社会价值,而不应该自欺欺人、妄自夸大。

三、置身社会,树立正确价值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论述了人的本质,认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并由此引出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这些观点尽管晦涩,但依然能让人清晰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每个自然人都不是以个人的身份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相关联的。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依然对青年学生的生活学习具有指导意义。

新一代大学生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是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果的新一代。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一些青年学生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淡薄等等。这些现象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青年学生没有深刻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任国家领导人均对青少年的成长教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课题。广大青年学生应该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要求融入生活学习当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不断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团结协作意识,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当中去。“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可见,诸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非空洞无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纲领,更是普通百姓生活工作的宝典,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的指向灯。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广大青年学生应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 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 它不仅对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而且对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意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最有力的推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现实,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 人民出版社, 2009年

[3][7]谭培文、陈新夏、吕世荣编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4][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中) ,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6年

[5]汤文曙、金开好、李宗楼编著,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6年

3.马克思主义者著作读书心得 篇三

数学科学学院

2013级数学与应用数学

郝丽铭 2013414893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完成创作的。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体系的一部巨著。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在此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其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在哪里呢?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看法是绝然不同的。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做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做为历史发展出发点。我们认为唯心史观是一种对社会历史的错误想象,对人类社会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根本错误的,而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是社会有机体普遍本质的理论再现,其原因,就在于对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的理解不同。由此,马、恩特别重视并在对唯物史观的表述中首先明确指出考察社会历史要“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告诉我们,社会现象是复杂的,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则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只有以这样一种物质关系、经济关系作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作为一种历史观,才能再现社会有机体的普遍本质,才能揭示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马克思、恩格斯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还说明了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人类的物质生产是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生产关系是整个历史的基础,而这一切,都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相联系。同时,他们还指出,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明确指出,生产方式作为“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决不因为遭到历史唯心主义者的反抗,而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有丝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作为唯物史观,在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必然要论及社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力和革命群众两方面阐明了社会革命发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因素。一方面,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因此,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没有革命群众的积极参与,任何变革的思想都没有意义。

从上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个方面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我们不难看出,以往历史理论的两个主要缺点,即:只停留在思想动机上而没能从物质生活方面去考察历史发展和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在这里已完全被消除。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历史的现实基础、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等方面,彻底发挥了唯物主义,揭示出产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指出了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物质根源,说明了人民群众的推动历史发展、进行社会革命的决定作用。这一切,足以标示唯物史观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总之,这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时期最有价值的科学巨著之一,它进一步发展了《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想,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对自己从前的哲学信仰的清算,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因为这篇报告,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如今回顾这篇报告,不禁感慨万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后感.三十多年来,解放思想让中国人民畅所欲言,让党和国家领导人真正听到了人民的意愿,让党和国家真正为人民办了许多实事;实事求是,让党及时改正了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点,不断完善了党的自身建设;团结一致向前看,这需要我们所有人参与其中,共同团结起来建设祖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每一步前进,改革和建设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不同时期的思想解放,就有不同的时代内涵.新一轮思想解放的时代内涵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过去讲解放思想,更多地强调要树立敢想、敢干、敢冒精神;现在除此之外,还要增强按科学规律办事的认识,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合乎规律,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二、创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去更多强调的是抢抓机遇,追求发展速度;现在必须强调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好”字当头,更多地注重“以人为本”.第三、探索建立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过去面对计划经济体制,更多地强调“破”;现在必须更多地强调“立”,逐步探索建立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新体制.第四、推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过去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发展速度走在前列;现在则要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形势下,全力统筹兼顾好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发展,使发展充分体现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第五、勇于超越自我.过去主要是纠“左”;现在主要是针对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基础上出现的问题,如民生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等进行解放思想,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和办法.第六、向改革遇到的深层次障碍挑战.过去主要是对传统计划经济最容易改的部分开始进行改革,改革经历了由易到难的过程;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都是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向改革遇到的深层次障碍挑战,向既定的利益格局和体制顽症挑战,还是要靠解放思想.第七、把解放思想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过去主要是指怎样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现在则需要把解放思想和改善民生更好地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就如何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现代意境下的再思索,我有以下三点看法.一、要从现代思维的角度完整准确地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我们对“解放思想”这个概念也很熟悉了,但熟悉不等于具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理解.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无止境、没有终点的过程.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而这种统一、符合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都是相对的,即既统一又不统一,符合中又有不符合的因素、成份,读后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读后感》.一劳永逸的绝对统一、绝对符合是永远不会有的.认识的深化、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新认识的形成,常常会遇到安于现状的习惯性思维方式和脱离实际的种种主观偏见的抑制或干扰.这就要求人们必须解放思想,不断地排除阻力,克服干扰,使认识跟上变化了的实际,使认识一步步地向绝对真理逼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征途上,随时会发生和出现人们想不到甚至还不敢想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矛盾,特别是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我们更应该不断地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二、为胜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需要而提高主体素质

党的思想路线能不能坚定不移地被坚持,与主体的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主体素质是保证党的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关键.提高主体素质须从多方面努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加强党性锻炼.解放思想不是随心所欲,胡来蛮干,实事求是也不是凭经验亦步亦趋,而是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自觉的、理智的行为.因此学习很重要,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尤为重要.邓小平理论是指引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锐利武器.除了学习理论,还要学习其他知识,特别是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各种新知识.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领导干部如果胸无点墨,知识面过窄,那要么不会讲新话、出思路,要么乱发言、瞎指挥,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此学习科技、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也是增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现代性思维所要求的.思想路线问题不仅仅是认识和方法问题,同时还是个立场和态度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需要有彻底唯物主义的无所畏惧的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为,敢于为天下先,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敢于揭露矛盾,敢于抵制来自任何的不良倾向;需要有远大理想,高尚境界;需要有面向实际、面向群众的满腔热忱态度;需要有探求规律不可缺少的刻苦精神和韧劲,为追求真理而无所顾忌的公正无私,等等.这一切品质与精神,只能来源于对人民、对民族、对祖国的高度责任心.只有全心全意履行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弃私心杂念,才能时时处处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为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而确立现代性的制度和法律保障

在现代意境下,增强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自觉性与坚定性,光指望个体的觉悟、素质还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关于制度的重要性,只有经由民主程序确立的制度才是决定因素,这是由它的社会认同性所决定的.它具有稳定性、长期性,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从而有利于维护党内生活的正常秩序,使民主不易受到干扰和破坏.这样的制度具有全局性、刚性,因为它一经制定并通过就是客观的东西,是党的整体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它对全局都起作用,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普遍约束力.它还具有根本性,是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载体和保证;同时还是国法的保障.我们的党是执政党,党规党法健全并得到遵守和执行,就能确保以法治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时期的起始阶段及整个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世纪新征程中,始终是起统帅、开路作用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可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一定要大力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以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创新而不可因循守旧的精神状态.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谨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时刻用这一思想武装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国家,我们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并不断的丰富其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建设我们的国家,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矛盾论》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是20世纪的历史巨人。他不但以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的实践,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而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的创造,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而毛泽东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又都和他投身变革社会的革命实践、和他一生刻苦的读书生活分不开的。读书,使毛泽东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政治智慧。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他在哲学这个领域花了很多功夫,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总结,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并写出《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划时代的哲学著作。毛泽东和马克思一样,特别重视历史和哲学,在他的《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

《矛盾论》和《实践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代表性著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主要标志,它们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列宁常称这个法则为辩证法的本质。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不得不涉及许多的哲学问题。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1937年7月完成《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教条主义思想,于同年8月完成的,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毛泽东的《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矛盾的问题,矛盾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特别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和绝对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言简意赅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是一种庸俗进化论的观点;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观察世界,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以及从一个事物同其它事物的关系中去研究事物的发展。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指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自始至终存在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中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过程中不同发展阶段上矛盾带有特殊性,同一发展阶段上矛盾双方各有特殊性。通过对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论述,毛泽东系统阐明了关于矛盾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论,即关于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的理论。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的转化,使事物发生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转化,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矛盾发展不平衡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创造性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更加完善,具有特殊的实践意义。

毛泽东明确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特殊性中存在普遍性,个性中存在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这就是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他特别强调,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唯一形式。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和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就是斗争的形式,则应该根据矛盾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必须具体研究各种矛盾斗争的具体情况,不能不加分析地套用理论来解决具体问题。

毛泽东在文章最后以精辟的笔调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他强调,事物矛盾的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矛盾论》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法的智慧,始终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全面系统深刻论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意义,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矛盾论》从辩证法角度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

以从《矛盾论》为主要影响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是促使我世界观转变的催化剂。

在以前,我的正义感使我对光明与黑暗、善与恶能够分辨。追求前者而厌弃后者。但我从没有想到怎样去改变这现实中的一些丑恶现象。我只知道依靠个人奋斗、掌握实在的技能、本领,在社会上争得一席之地、作一个清白的、有用的、争气的人。读了《矛盾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升华了。我感到,要改造现实,不能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要团结周围的人,所有的中国人一起来努力。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我必须掌握矛盾普遍性的分析方法,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在实践中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各种具体矛盾,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完善自身发展进而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矛盾论》一直是我反复阅读的经典。在此基础上我还读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感到自己认识客观规律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读了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后,很多问题豁然开郎,让我深感茅塞顿开。读《矛盾论》让我认识到:哲学是帮助你怎样去认识客观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帮助你用正确的、科学的方法去发展事业——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学问。每个人都有他的哲学。毛泽东号召哲学走出课堂,让每个人都受益无穷。

毛泽东最重视哲学,读了很多哲学著作,不仅有马列的,还有西方哲学家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的一些著作。毛泽东正是在大量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在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以后,把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矛盾论》和《实践论》分别从辩证法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做出了哲学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与认识论。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实质和核心。在《矛盾论》中,既有历史知识的厚度,又有哲理思想的深度,而且把史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具有一种立体感。今天读《矛盾论》,它的哲学思想,使我的认识的到了升华,对我个人思想发展是根深蒂固的,对我的个人价值取向和道德取向具有深远影响。读此篇文章,感想颇深。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同志首先阐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这两种对立的宇宙观是人们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而上学的宇宙观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与此相反,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我们揭示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指出了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毛泽东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差异就是矛盾。“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也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两者是相互联系的。矛盾的特殊性有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要用发展、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分析和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和与之相联系的矛盾。

针对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要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必须区分其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为我们指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主要矛盾方面,毛泽东指出:“矛盾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采取不同的解决方式。

4.学习马克思的心得体会 篇四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么一句初听生疏,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曾一度深深的影响了我。大家都在说“大学生眼高手低”或“大学生能力不行”等的话,大一刚入学时听到这些话,我是很不服气。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我觉得,如果再按现在这种方式生活下去,我们比“眼高手低”和“能力不行”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我根据实际情况,一方面现在努力学习。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前辈的经验为自己制定以后的一些计划。虽然现在的计划实施遭到挫折,但是只要我“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一切的艰难困阻也不过是我化之为动力的有利因素。

二、事物的对立统一

首先,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 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三、实践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是主体在神经中枢发出的命令指挥下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行为,是主体生活的担保和根据,是主体的一种可靠的生活方式。实践反映了主体的生存需和客观现要实之间的矛盾,表明了主体在面对生存挑战时所采取的积极态度。实践是主体对客体对自己的作用、刺激和影响做出的反作用。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总的来说,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知与行实践与认识的统一强调二者的紧密结合和相互促进。

5.学习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心得体会 篇五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通过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

而我们学习的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让我们明白了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更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哲学理论,该书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开始入手,先开始让我们了解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社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及物质的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从中了解到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并从物质的客观规律性与人意识的主观能懂作用,明白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断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 是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些事物存在的客观本质。而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辨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和显然,自觉坚持以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解决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存在事物的矛盾就存在解决矛盾的方法。目前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其实我觉得,当我们走上社会后,这个问题的体现将更为突出),因此人际关系的融洽就存在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另外的这个就业问题,也是同学,学校,家长乃至企业所关心的问题,我觉得其解决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思想活跃,人脉好,时机对,很可能造就一个成功人士。这一问题是社会的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关键,社会在关注,并将持续。

从真理的本性上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 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上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显示性的特点。就是说,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表为客观的事实。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6.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篇六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段时间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有一定的了解了,特别最近学习了唯物辩证法,有一些心得体会,故写此文表达一下。首先,说一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认识:

引用教材概念: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式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理解这一概念,可以联系实际,我们从事理工科学习研究的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这方面理论。例如:高等物理是从高中物理延伸而来,这一理论中的经典力学部分主要解决的是物体在平衡状态下,受哪些力作用,以及这些力是如何作用的问题。这些物体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受人的主观意识影响,也就是说,不管你抑或别人承认与否,它是存在的。而我们在力学的角度研究,这是他们相互联系的形式之一,可能有其他方式,如颜色、性质的联系,但这些都不是力学所研究的,我们可以在其他学科加以研究。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理解这个概念对我们理工科学生不免有点勉为其难了,虽然主观辩证法运用更多的可能在历史或文学领域,不过我们也不妨一试,人类认识事物是有其规律的,例如最早的时候,我们认识打雷下雨这些自然现象的时候,可能认为是鬼神的杰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认识能力的提高,打雷下雨是有其规律的,如,在此以温带为例,在季风气候区,每年的夏半年的雨水较多,而冬半年的雨水较少。而打雷大家也许已经很熟悉了,雨天打雷多已经被作为常识而被大家认知。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思维方法,运用它能够科学的认识世界,因而它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只说概念未免太高、太大、太远,我们不妨把这些方法展开,选取思考较多的部分,加以实际的事例,以便更好的理解。

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这种联系体现在:联系的客观性,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在《水浒传》中,宋江包庇劫取生辰纲的晁盖一干人等,后来被揭发,宋江逃窜,官府拿不到人,因而去找其父,其父出示一张断绝父子关系的文书,以示与宋江无关系。这张文书虽然在契约(暂且如此定义)上断绝了与宋江的关系,却改变不了他是宋江生父的事实。从宋江与其父在自然伦理的联系来说,联系客观存在,无论承认与否。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有几层含义,一是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好比一个公司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协作,完成公司分配的任务;二是任何事物都同其他的事物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如果把我们人看做一个事物的话,人有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需要,需要同社会中的其他人和事物相互联系来满足;三是整个世界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当今时代,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紧密,这个概念已被世人广为认同。联系的多样性,事物之间的联系多种多样,可以是本质的,也可是现象之间的,总之不一而同。发展的观点,事物总是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好比人的生老病死、气候的四季变化、天气的阴晴冷暖。

全面的观点,即矛盾的对立统一,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这一概念较难理解,举个不好的例子,在一些经典动画片中,会有此类剧情,当主人公为一个问题矛盾时,会跳出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可以把他们当做矛盾的双方或者矛盾的两个方面吧。

三、唯物辩证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分宏微观来看:

在微观上,他们有相通之处,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这些思维方法在两者中各有体现,这对于我们进行科学研究有很有用的指导意义。

7.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篇七

5月4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带领我们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为什么要去读马克思?读什么?这是每一个青年党员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读马克思,学习他的不忘初心。马克思一生饱尝颠沛流离的艰辛、贫病交加的煎熬,但他初心不改、矢志不渝,为人类解放的崇高理想而不懈奋斗,成就了伟大人生。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应该在自己的科研岗位上兢兢业业付出,不因为困难而退缩放弃。特别是作为一名基层科研工作人员,不管是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坎坷,我们应该学习马克思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努力克服一切困难,牢记自己选择这份职业时的初心,脚踏实地为解决科学问题、推动我国科技发展。

读马克思,学习他的实践第一。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不管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还是“撸起袖子加油干”,都是在强调“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从硕士阶段步入博士阶段不久,我们要尽快摆脱本本主义,书本知识只是为我们提供思路的一种来源,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认识,通过实践发现自己认识上的不足,继而在不断地实践与思考中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科学研究中,实践和学习才能帮助我们增长才干,我们应该一路以梦为马,砥砺前行。

读马克思,学习他的人民立场。正所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我们的政党是人民的政党,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第一位,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作为一名党员,就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抓住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扎根基层,奉献自己的美好青春。

8.马克思主义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作为一名00后的我对于马克思当然不陌生但我对他的了解不太多,只是简单在初中的历史课上了解过他的事迹。直到上了大学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个课程之后才对马克思主义 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从第一天上马克思主义这个课程我就深深的被他吸引了。因为,这个课程里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时下流行的语言、诙谐幽默的文字、轻松的笔触、独特的视角,透视了一位3D版的马克思,让我认识到了一个全新的如朋友般的马克思,真实且充满色彩感。

马克思主义全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一种以唯物主义解释历史、辩证法和对资本主义批判所发展出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包含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所有人所敬仰和崇拜,尤其在我们国家,我们国家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才会有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他不仅对于国家社会层面有着深刻的影响,而在我们如此,自从上了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课程之后,作为一名大学新生的我学会了认清自我,我的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在被马克思主义所影响着。

在当今竞争愈发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可能会越来越多人会感受到迷茫不知所措,但是马克思主义却能引导我们做出一些正确的行为,可以在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激发我们的斗志,激发我们思维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可以帮助我们正视这个社会上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不如意,让我们在那些我们以前没有遇见过的繁华吸引的事物面前保持自身的定力,不受他们的诱惑,俗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马克思主义强调的量变到质变,也都是一个道理,我们大学生都是从高中的时候的艰苦学习考上来的,都拥有着刻苦,不怕苦难的精神,但升上大学之后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对我们有很大吸引力的事物,我们有可能会对此深深着迷,而马克思主义恰好可以让我们保持高中那种朴素习惯,有利于今后正确消费和理财的观念,对于其长期生活具有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并且,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样要求大学生能够适应时代发展和对于个人的要求,不断的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能力和素质,以其能够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9.学习马克思经典著作心得体会 篇九

通过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线的重要论述,使我深刻认识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对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认为坚持走好群众路线,必须做好三个主动。

一、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现状和人民期盼,积极支持经济发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为群众办实事,更重要的是解决各级干部的群众观点、宗旨意识和对党的群众路线的认识问题。通过专题辅导学习,使自己深刻地认识到,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工作指导方针。坚持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政治立场和政治优势,是有效应对风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在工作上是我们提高财务管理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的指导方针和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必须主动深入群众,了解社会现状和需求,懂得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期盼,防止工作脱离群众和偏离方向,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各项工作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主动深入基层,虚心听取基层意见,关心和支持基层发展。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我切实感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了解基层实情、掌握基层干部所思所想,关心基层期盼,解决基层实际困难,支持基层发展所需;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必须主动到条件比较艰苦、困难比较多的基层单位,摸实情接地气,排忧解难办实事,确实十分必要,非常必要。要通过多种方式,认真倾听基层的真实想法,对照检查个人思想和工作情况、切实整改提高。要把问政于基层、问需于基层、问计于基层,作为基本工作方法,在具体工作中,谋划发展思路向基层求教、落实发展任务靠基层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基层评判,充分调动基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开创质监工作新局面。

三、主动作为,紧密联系工作实际,提升工作水平。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学习教育活动中,要结合本职工作,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意识,认真干好本职工作。在计划生育工作中进一步加大孕前治理力度,将治理融入服务之中,通过服务加强治理,确保计生率达标;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利用人口学校对育龄群众进行培训,举办以计生为主题的文体活动,吸引群众参与,转变群众的婚育观念,提高群众的计生知识知晓率;深入开展优质服务工作,为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提高群众的满足率。以依法行政为手段,着重解决目前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执行法律法规要严厉,执行政策要严格,工作纪律要严明,工作态度要严谨,不断提高依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工作水平。

10.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篇十

针对当今中国存在的许多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我们应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虔诚地研究如何解决这些摆在面前的实际问题,这才是有深远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否则,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成了无的放矢。如不认真解决这些问题,社会就会停滞不前,甚至会倒退;如不妥善处理这些问题,社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复杂、激化,不断加深、加剧、恶化,直至导致巨大的社会震荡。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尊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联系我们自己国家的实情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取最终的成功。

那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呢?

马克思主义主要由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它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是整个人类解放斗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虽然已经逝世100多年了,但是马克思主义却随着历史的发展,日益深入人心,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各方面,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它的博大精深令世人折服。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指导人类更进一步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断推进世界的发展。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积极进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实践总结,追求真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当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传进了中国,从此中国的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的前途也有了一线曙光。中国共产党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并不断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走上了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现在,我们要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即: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既不是“各种知识的总汇”,不是“神学的婢女”,也不是“凌驾于一切专门科学之上的科学”,而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以概论、判断、推理、论证等逻辑形式构成的世界观的体系。然而哲学是世界观的学问,也是方法论的学问。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体看法。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世界观,而哲学世界观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觉的世界观。从古至今,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方法是人们为实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而采用的方式、手段、程序等的总和。方法论是在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方法或最根本的方法的理论。因此,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相统一的学问。

11.马克思原理学习心得 篇十一

通过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学习,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利器,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得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恩格斯、马克思适应时代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其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奠定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大厦,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升华。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我不仅掌握了基本的哲学知识,同时,也为构造自己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找到了正确的方向。让我开始运用哲学的两面性的观点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共性和个性,处理好共性和个性,从而让自己的目光是全面的,促使自己更快更好的成长起来,并迅速成熟。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性发展中国家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留给我们的大量文献典籍,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不公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即使在今天也无愧地称得上是博大精深。下面就让我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内容的认识。

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而不附加任何外部的主观成分。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时间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事实,抓住“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实事求是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和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其客观性和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有事物存在的地方就有矛盾,有矛盾也就有解决矛盾的方法。在我们学生的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应该当属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了。同宿舍的同学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习惯,因此这就给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但是,当我们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产生这种阻碍的原因,我们就应当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真理与价值的辨证统一。真理的本性在于,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做这种检验,就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才能判定它是不是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然而,而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的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上一篇:厨师专业实习报告下一篇:新疆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