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旅游路线规划(共9篇)
1.青海旅游路线规划 篇一
8月4日的那一天,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们一家要去青海旅游。在家里的时候爸爸老说青海的风景美,这次我到要看一看青海有多美!
我的爸爸车技好,开的又快,几个小时就到了。我们到了青海的市中心西宁,找到了宾馆,我们就去转景点。
我们在前往青海湖的途中我们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金黄色的美丽极了,从远处看油菜花几乎与天边连接着,从近处看油菜花像像一幅画,我们一家人留了一张影。我们又坐车到了青海湖,这湖水,乍看,犹似一潭诱人的陈酒,静静的,轻盈盈的;细看,宛如一面在翡翠帷幕中的宝镜,亮亮的,蓝湛湛的,湖平似镜!小船激起涟漪,摇晃到不远的地方,渐渐消失,湖面一抹而平。这一切,都像经过艺术家的裁剪,移步换形,变中并无赘余之笔。这一物一景又都倒映在鉴湖镜水之中,真是莹洁无比。
青海湖的景色和金灿灿的油菜花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2.青海旅游路线规划 篇二
(一) 农业旅游的概念
我国学者对农业旅游的界定和认识多元, 不是很统一。本文中的农业旅游主要是指利用乡村田园景观、自然资源、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及生态景观进行开发;内容可涵盖农林牧副渔, 具有游憩、教育、经济、健康、文化和环保等多种功能;主要以城市居民为市场;能够达到体验乡村文化、认识了解农业、转换生活形态、解除紧张生活与舒解身心、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
(二) 农业旅游的特点
1. 乡土性。
乡土性是农业旅游最基本的特征。它一方面表现为乡村性, 即以优美绚丽的乡村自然风光、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风情、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风格迥异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乡村传统劳作、形态各异的农用劳动器具、乡土气息浓郁的农事节气活动、生活感强烈的农产品现场加工等为资源基础。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各具特色的地方性, 如循化县撒拉族绿色家园充分展示了青海黄河沿岸优美的田园风光、撒拉族独特的民俗风情, 具有浓郁的高原农业风味。
2. 参与性。
参与性是农业旅游的又一大特征。现代农业旅游以各种旅游项目使游客在农耕农忙中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新生活体验, 游客既能观赏到优美的田园风光, 又能满足参与的欲望, 最后还能购得自己劳动的成果, 很好地融观光、操作、购物于一体。另外, 农业旅游能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 这样也可以让他们从中受益。
3. 休闲性。
农业旅游还具有很强的休闲特性。无论是游客在休闲农场 (农庄) 的游憩、娱乐、采摘、农作、烧烤、食宿, 还是参与垂钓俱乐部在水库、湖泊、鱼塘进行垂钓, 又或者在环境优美的乡村度假山庄避暑、避寒, 都能够体验农村文化、了解农村生活, 达到放松身心、休闲养身的效果。
4. 自然性。
农业旅游的自然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农业旅游的设施和环境自然, 设施一般采用天然的木头、竹材、石材等环保材质, 环境的营造也尽量考虑依山傍水、较少粉饰。同时在农村自然环境中, 游客的行为也较为放松自然, 如在采摘、游泳、捕猎等接近自然的旅游活动中, 游客的身心都较为放松自由, 提高了旅游的质量。
二、青海农业旅游资源优势
(一) 多元生态优势
青海省乡村分布由东至西, 随着海拔的攀升, 自然环境特征变化多端, 呈现出鲜明的立体生态特征。层次鲜明、特色突出的自然生态环境, 使青海乡村具有与众不同的观光休闲内涵, 决定了青海省农业旅游发展的多元生态优势。
(二) 垄断文化优势
青海乡村文化极其丰富, 包括民族民间歌曲、说唱艺术、民族民间舞蹈、民间刺绣、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手工艺以及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文物遗址等。由于在青海境内长期居住的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少数民族, 通过文化相互交流、影响、渗透、吸收和共融, 都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不同、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其文化形态原生态保持完好。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存、原生态的文化形态, 使青海乡村具有无可替代的深度体验内涵, 决定了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的垄断文化优势。
(三) 独特风情优势
青海是我国著名的民族文化融合走廊。上千年来, 藏、羌, 汉、回、蒙古、土、撒拉族文化以及其他民族的文化在此相互融合、互相吸收, 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民族融合的历史为青海乡村创造了丰富的民俗节庆活动, 如草原赛马会、河湟花儿会等。多元融合的民族文化, 魅力非凡的民俗风情, 使青海乡村具有动感多姿的娱乐参与内涵, 决定了青海省农业旅游发展的独特风情优势。
(四) 产业体验优势
青海以日月山为天然分界, 东部湟水流域是主要农业区, 西部和南部主要是牧业区。乡村农牧产品丰富, 农牧生活悠闲, 农牧产业发展迅速。围绕传统资源的产业化生产, 如油菜、特色果品、牛羊肉、牛奶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 近年来青海打造了河湟流域特色农业“百里长廊”, 初步形成了川水地区的蔬菜, 黄河谷地的小杂果, 西宁周边地区的食用菌、花卉, 牧区的中藏药材产业带。丰厚富集的乡村农牧业, 个性十足的农牧生活, 使青海乡村具有异彩纷呈的产业发展内涵, 决定了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的产业体验优势。
(五) 避暑休闲环境优势
青海省乡村集中区域, 光照充足、降水量少, 平均气温低, 但不特别严寒。冷热适度的“天然空调”气温, 四季分明的天然气候, 清爽宜人的夏季风光, 为青海发展乡村避暑休闲、生态度假旅游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条件, 充实了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的产品结构功能。
三、青海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一) 可持续发展模式
青海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 要关注四大主体 (村民、政府、旅游投资商、游客) 的利益诉求, 发挥四者的力量, 全方位满足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游客的相关利益需求。只有协调、处理好农业旅游发展中的这四大主体要素的关系, 才能实现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旅游地经济增长且生态环境和文化得到保护, 保护未来旅游开发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农牧民增收, 社区收益, 改善旅游接待地区的生活质量;投资经营企业获得合理回报, 使农业旅游利益相关者政府、企业、社区居民、游客都收益, 最终实现农村在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见图1) 。
(二) 总体空间布局模式
根据青海省农业旅游资源分布特点, 结合青海旅游总体发展“一圈三线”的战略格局, 将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的总体空间布局总结为两圈两带一区模式 (见表1) 。
(三) 产品开发模式
根据青海省农业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 农业旅游市场的发育特点, 以及青海农业旅游未来开发建设的方向, 农业旅游产品可形成五大产品系列:环城休憩游产品、村庄古镇游产品、现代农牧业科普游、农牧业产业体验游、乡村休闲度假游。
1. 环城休憩游产品。
西宁、德令哈、格尔木等城市周边农村可充分发挥邻近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 以农牧业、农村农事为载体, 利用庭院、果园、花圃、农场、牧场等资源优势, 最大程度地突出原汁原味的农家牧家风味, 为游客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旅游活动, 满足城市居民的周末游需求, 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的“后花园”。环城各村庄根据自身的区位、资源特点, 可选择开发的产品主要有:农牧业观光产品、民俗文化产品、民居家访产品、休闲娱乐产品、特色美食产品、农事参与产品。
2. 村庄古镇游产品。
以古村镇建筑和新农村建设格局为旅游吸引物, 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民族村庄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
3. 现代农牧业科普游产品。
利用农牧业科技观光园、农牧业科技生态园、农牧业产品展览馆、农牧业博览园或博物馆, 为游客提供了解农牧业历史、学习农牧业技术、增长农牧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牧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牧园、高新农牧业产业科技园、农牧业博览园。
4. 农牧业产业体验游产品。
利用规模化的农牧业产业活动和风貌, 开发农牧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农牧业产业基地游、园艺园林观光体验游。
5. 农业休闲度假游产品。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 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 兴建休闲、娱乐设施, 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四) “景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实施“景乡一体化”管理, 即“一体化保护, 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一体化发展”。一体化保护就是要做到, 无论是景区、企业、还是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都必须服务本区资源保护, 都要参与到本区资源保护中来;一体化管理就是要将本区的一切活动纳入管委会的日常管理之中, 对任何人任何单位都一视同仁, 用管委会出台的管理规章来管理;一体化服务就是在进行景区建设的同时, 加强对景区内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农牧民提供相当的教育、医疗、通讯、交通、文化等服务, 逐步让旅游区内的原住民与景区共享发展的成果;一体化发展就是把绿色产业和农牧民的增收纳入景区建设和发展的总盘子统筹规划, 重视当地农牧民的参与, 保障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获得就业、以土地入股利润分成、出售农副产品等利益, 做到景区农牧民与景区共同发展, 农牧民收入增长与景区收入增长同步。
(五) “前店后园”的绿色发展模式
“前店后园”的绿色体验模式 (见表2) , “后园”塑造绿色的旅游环境, 提供消费的产品, 是成本中心, “前店”是消费场所, 为园的产品提供顾客, 是利润中心。前店后园的布局格式保证了农业与旅游的互补与融合。
四、青海农业旅游发展策略
(一) 强化功能区分, 丰富旅游内容
根据青海省民族和地区特色, 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艺”的原则, 发展农 (牧) 业观光型 (田园风光、草原风光) 、民族、民俗探秘型 (民间艺术、民间歌舞、民族传统展示) 、休闲体验型 (体验农家生活、种植、养殖、吃农家饭) 等产品。具体到每一个村镇, 根据种植户、养殖户、文化专业户, 农副产品加工户、特色商品经营户等不同特点, 建设不同类型农业旅游接待户, 体现民俗民情的丰富多彩和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二) 改变传统旅游经营策略, 倡导绿色旅游
一方面要加强实施绿色生产、绿色经营, 努力节约, 减少浪费,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绿色设计:村镇建设从规划布局到建筑风格以及旅游设施都应追求农村特色, 体现地方特色, 就地取材。建筑材料应以土、木、石等乡土材料为主, 其色彩、风格应与村落气氛协调一致, 不能独具一格, 破坏乡村的整体氛围和美感。绿色经营:旅游设施和旅游产品要考虑环保的要求, 绿色食宿——绿色旅游线路——绿色旅游商品的开发和使用必须要尽快提上日程。进行绿色认证:建立绿色饭店, 大力倡导绿色农产品、绿色农家乐、沼气农家生态系统等。开发绿色能源:结合新农村建设, 大力倡导风能、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另一方面, 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媒介和手段在全社会广泛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理念, 提高民众的资源和环境意识, 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三) 示范带动、重点突破
无论从青海经济发展水平、财力承受能力, 还是从产业发展方式着眼, 青海乡村旅游只能走示范带动、重点突破的道路。在全省范围内, 选择一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有充分市场需求的村庄, 作为青海农业旅游的示范项目, 走重点建设、以建设促保护、示范带动的发展道路;选择一批在市 (州、地) 有代表性的村庄, 加以重点扶持。示范村庄和重点村庄, 进行体制创新探索, 在政府指导下, 建立村民、企业、专家三结合的经济合作组织, 村民以土地、房屋、物质或非物质旅游资源入股, 使其充分享有农业旅游经营的受益;对示范和重点村庄, 实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 将成熟的经验进行推广, 促进全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
(四) 依托高新技术, 保持“农游合一”特色
旅游系统各环节的技术含量偏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 有利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 开拓新的可利用的旅游资源领域, 提高旅游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农业旅游最大的特色是旅游者与农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亲密接触, 因此乡村旅游点一定要保持其农业特性。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旅游功能, 在农业生产的同时, 考虑其旅游功能。“农游合一坚持两栖性”是它成功的关键, 脱离农业将使园区失去生存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黄燕玲.基于旅游感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旅游发展模式[D].南京师范大学, 2008.
[2].朱孔山.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与发展探讨[J].农村经济, 2004 (6) .
[3].袁定明.我国休闲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 2006 (9) .
[4].郑铁, 周力.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 2006 (6) .
[5].黄萍.城郊农业旅游开发中的“三农”利益保障问题——成都三圣乡农业旅游开发模式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 2006 (1) .
3.青海旅游路线规划 篇三
关键词:青海;民俗;旅游;文化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转移以及产业结构调整,青海的旅游业取得了飞跃发展。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孕育了青海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歌舞、服饰等具有鲜明的特色,也是发展民俗旅游的一大优势。因此如何发掘青海民俗文化的资源,开拓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值得思考。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旅游景点的各项基础设施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极其重要,因为旅游景点的交通、购物等是否方便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数量。而青海地区虽然具有较高的观光价值,但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滞后。目前青海地区省内的旅游车辆线路较少,省外进入青海的旅游客车也很少。在青海旅游景区内的大部分交通线路,都是直通景区与市中心的,而很少有连通各个景区的环形线路,这对于游客游览各个景区带来了不便。交通的不发达直接影响了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二)旅游产品结构过于简单
青海省內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不仅有塔尔寺、鸟岛、日月山和青海湖这样有名的自然观光景点,还具有丰富的人文、民俗旅游资源,这些多元化的旅游资源,为青海省开发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目前青海地区的旅游业仍以自然观光的旅游项目为主,没有充分利用青海的旅游资源,这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太过于简单,限制了青海旅游业的更好发展。
(三)各类旅游人才极度缺乏
在青海旅游业的发展中,缺乏一批旅游业人才,具体有行政管理人才、旅游规划人才,以及各个行业的服务人员,从科学规划管理到酒店、农家乐的服务队伍都需要一大批旅游从业人员,这也是制约青海旅游业发展的一大因素。文化旅游、民俗旅游、休闲旅游、运动旅游是青海旅游业发展的趋势,这也需要综合素质较高的旅游人才参与其中,为青海旅游的科学发展贡献力量。
二、青海民俗旅游资源介绍
(一)民族歌舞景观
在青海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间流行着很多民族歌曲和舞蹈,有关部门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青海地区的民族歌舞种类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民歌上万首以及千余种民族舞蹈。其中藏族的牧民其本上人人都是能歌善舞,另外还有蒙古族、撤拉族和土族都有着丰富的歌舞资源。一到了民族节日,青海民间到处都是载歌载舞的人们,体现了高原民族群众的豁达、开朗的性情。青海地区不仅歌舞资源丰富,而且各民族的舞蹈都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藏族舞蹈奔放热情,撒拉族的歌舞温婉抒情,土族的舞蹈纯朴简单。青海的民族歌舞景观可称为青海地区人文旅游资源中的特色代表项目,充分展示了青海地区的民族特色和各民族人民的风采。
(二)体育娱乐景观
青海地区地处海拔位置较高的高原上,在这种自然条件下生活的各族人民发明了许多体育娱乐活动,不仅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劳动生活,还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活动有,蒙古族、藏族的拔河、摔跤、射箭、赛牛、赛马,还有土族的轮子秋等等。藏族的赛马活动是青海草原上最盛大的节日活动,另外射箭和赛马也是比较著名的体育活动。而土族的轮子秋项目,是土族传统的娱乐活动,其风格独特,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农民运动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东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之作。这些运动都能够号召较多的群众参与,活动气氛热烈,同时又具有参与性、观赏性、竞技性、地域性和民族性,因此作为旅游项目比较合适。
(三)民俗商品景观
作为旅游的人文景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商品本身具有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同时也是外来游客购物的主要选择,既是传播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也是游客作为纪念的一种方式。青海地区的民俗商品有手工工艺品和土特产两大类。青海地区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青藏高原的气候孕育了许多动植物特产,例如麝香、鹿茸、耗牛肉、牛绒、雪莲、虫草、青稞、人参果、枸杞以及一些加工产品,比如一些藏药和臧酒等,因其稀有而很珍贵。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气候,让这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广受现代人的喜爱,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景观资源。
(四)民族服饰景观
青海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不仅种类多样,而且各具特色,在色彩上缤纷艳丽,在款式上独特新奇,观赏价值极高,是青海地区民俗景观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藏族和土族的民族服饰是其中比较突出的,藏族服饰大多数为藏袍,藏服的最大特点是装饰品多。男人的服饰上一般是腰间配有精致的藏刀,而妇女的服饰上则配有宝石和银饰。藏族人喜欢用衣服上的装饰来变现家庭的富有,尤其在参加大型活动时更是注重藏袍上的装饰。而土族的妇女服饰较有特色,一般头上是织锦毡帽,身上的花袖衫则是五彩缤纷,还配有绣花的腰带,下身服饰一般是黑蓝色,脚上穿着绣花鞋,整体服饰非常精致秀美。
三、青海旅游业发展建议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旅游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时尚。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也是一种时尚。因此要想发展青海旅游业就需要把握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抓住青海的特色,同时以游客的需求为基础来开拓青海旅游的市场。因此,提高对旅游业的科学认识,转变观念是青海旅游业主管部门的首要任务。
(二)合理开发青海民俗旅游资源
青海地区的民俗资源丰富,这也是青海旅游的一大特色,所以首先可以精心打造一些民俗旅游产品。在青海的民族歌舞、服饰、体育项目中精心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为青海旅游品牌,同时开发一些民俗商品,全面提高青海旅游业的知名度。其次要对青海民俗旅游区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青海地区少数民族分布广泛而分散,加上旅游交通不便,这制约了青海发展民俗旅游。因此,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划分出河湟地区土族和撒拉族民俗旅游区、西宁民俗旅游区、玉树民俗旅游区、黄南民俗旅游区和环湖地区民俗旅游区,科学规划交通线路,为青海旅游分发展提供便利。
(三)大力做好宣传促销工作
包装和宣传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青海要抓住自己的旅游特色,将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和民族运动这些民俗文化,以及高原绿色食品作为宣传的重点,充分借助网络和媒体的力量,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青海,让更多的游客走进青海,大力促进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青海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而珍贵,科学规划青海地区的旅游资源,适度开发合理利用是青海旅游也发展的宗旨。只要抓住青海的特色,同时加强宣传,并在交通等基础设施上加以完善就能够让青海在旅游业的发展中充分展示其独特的风采。
参考文献:
[1]马桂芳.论青海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商场现代化,2009(12).
[2]王大钊.青海互助土族旅游文化发展简论[J].青海社会科学,2010(6).
[3]齐嘉鹏.对西部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瓶颈问题的探讨—以青海旅游业发展为例[J].当代经济,2008(15).
4.青海旅游日记 篇四
经过好几座山头,我们来到了坎布拉森林公园,这里绿树成荫,还有许多小昆虫。登上亭子,看到的景色,截然不同,中间有一个天然色的湖被群山包围着。接着我们来到了李家峡,哇,那山红彤彤的,有的还像披着两条不同颜色的彩带一样,一直到下山都是这样奇特的景色。爸爸说这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黄老师说这里堪称是一路上的最美的景色。
我们要离开青海了,最后一次看它了,记得那一望无际的青海湖,那特别咸的盐湖,还有那美丽的油菜花……这次我真的懂得了什么叫依依不舍。兰州我们来了!
5.实用的青海旅游作文 篇五
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青海旅游作文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海旅游作文 篇1今天早上我们开车来到盐湖参观,茶卡盐湖位于茶卡盆地的西部,面积154km2,湖面海拔3059m,与青海湖相隔,茶卡是藏语,意即盐池,也就是青盐的海;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有名的天然结晶盐湖。盐粒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湖资源是固液相都存在的石盐盐湖矿床。古往今来,茶卡盐湖就因盛产大青盐而久负盛名。现在的储藏量据说可供全国人民使用约75年。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已有3000多年的开采史。
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
我还到盐池里玩了一会。不小心陷到了黑泥里。我们又做了小火车火车头老是断,妈妈在火车上被风吹掉了帽子。我还在盐湖里洗了个脚。盐湖温度很高,紫外线特别强,盐湖不会把人陷下去。整个盐湖是白色的,白云也是白色的,白云和盐湖都连起来了。我们还照了几张照片。岸边还有一些巨大的盐雕,有的雕刻成了动物形象,有的雕刻成英雄人物,还有的雕刻成景观,栩栩如生,我和妈妈还拍了很多的照片呢,今天真开心呀!
青海旅游作文 篇2暑假里我和妈妈一起去青海旅游了,这应该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旅行。提前两天我们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收拾行李了,这次出门的时间长所以行李比较多。到了出发这一天,我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早早的起了床,收拾好行装,恨不得马上飞到青海开始我的旅行。经过10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到达了青海省最著名的景点——茶卡盐湖
刚到茶卡盐湖,映入我眼帘就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湛蓝的天空中挂满了形状各异的云朵,有的像外太空的飞碟,有的像狂舞的巨龙,有的就像一朵棉花糖。云朵低到好像一伸手就可以摸到,真想摘一朵带回家。茶卡盐湖的面积很大,大到一望无际,湖水清澈碧绿,可以清晰的看见水下面的`盐巴。好奇的我正想舔一舔,导游告诉我这是工业用盐不能吃的。碧绿的湖水和洁白的盐巴融合在一起就像春姑娘身上嫩绿的裙子。湖边上就是层銮叠嶂,延绵不断的卓尔山脉,它就像忠诚的战士一样守卫着美丽的家乡。伸手抓一把盐撒向空中,洁白的盐粒就像雪花一样飘落在湖水里,湖水荡起了一圈又一圈的波纹。再配上湛蓝的天空和洁白的云朵这样的风景让人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这次的旅行让我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这些将是我成长中最美好的回忆。
青海旅游作文 篇3今天是旅途的第五天,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青海的倒淌河,离青海湖非常近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我把所有的衣服都穿上,才暖和一些。早晨,我们吃了一些油条,喝了豆浆,便出发了。我们行驶在黄河大桥上,黄河的水很平缓,平静的流淌着。
我感到我们在不停的上坡,在从中国的第二台阶——黄土高原,升上中国的第三台阶——青藏高原。我们不停地上,下,上,下,有时会一直的上坡,好不容易到了转弯,但是一转弯继续上坡,不停上坡后再不停的下坡,就这样反反复复的上上下下,前面的路牌让我眼前一亮,上面写着刘家峡如果不知道什么意思,翻开小学课本语文6年级上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柳树就在刘家峡。可是刘家峡的树貌似路边就长满了,不知道那株柳树在哪个地方。
走出了刘家峡,路两边是无尽的麦田,麦子还没收,我们的水稻已经快长好了,可见这里的温度很低。在山区里行驶,特色的小寺庙比比皆是,我还专门进寺庙里拍了照片。庙前方是一尊佛像,两边是红白相间的哈达,角落还有香台,厚厚的香灰说明有人经常来拜佛。
又行驶了3个小时,傍晚我们准时到达了倒淌河。之所以叫倒淌河,是因为大多的河都向东流,而这条河向西流,流进青海湖。我们找了一个破破烂烂的旅店(可能在他们那里已经够好了)住下了,晚上吃了手抓羊肉,很腻。希望明天会比今天更加顺利。
青海旅游作文 篇4期待已久的旅行终于来到了!7月24号下午四点,我们一家三口兴致勃勃来到火车站和妈妈的同学会合。谁料,刚进车站便听到一个坏消息:火车晚点了。不过幸好有小雨点(妈妈同学家的孩子)和我一起玩,倒也不觉得烦。不知过了多久,等车的人忽然一窝蜂朝检票口涌去,火车终于来了!
我好久没有坐卧铺了,也好久没有吃方便面了。一上车,我就迫不及待地让爸爸给我泡了碗面,边吃边看窗外的风景,好舒服啊!
吃完饭后,我又和小雨点儿玩了一会儿,玩累了,我们就到卧铺上休息。菊花阿姨给我们讲了故事,不知什么时候我睡着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上午9点,窗外下起了雨,听爸爸说火车又晚点了5个小时。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我就和小雨点儿玩起了扮演机器人的游戏,我们的游戏还吸引来了一个小朋友,她说她叫格格,是洛阳的。我们三个人玩得更有意思了。
过甘肃陇西站时,听列车长说,我们的火车刚过去的地方塌方了,后面的火车都过不来了。我想:幸好我们的火车跑得快,不然我们也要被堵那了。
6.青海旅游导游词 篇六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南面的莲花山中,距省会西宁市25公里。它与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伦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并称为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是格鲁派僧人和信教群众的宗教活动中心之一。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后,有许多有关他灵迹的传说。据说在他诞生后剪脐带滴血的地方长出一株白旃檀树。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亲按儿子来信所示,在信徒们帮助下,以这株旃檀树和宗喀巴所寄狮子吼佛像为胎藏,砌石建塔,这是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该塔一再改建易名,成为现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银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汉语塔尔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旁建一静房,聚僧坐禅。后,再建弥勒佛殿一座,塔尔寺初具规模,取藏名“衮本贤巴林”,意为“十万佛身像弥勒洲寺”。
400多年来,塔尔寺逐步发展成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古建筑群,全寺占地600余亩,僧舍房层9300多间,殿堂52座,僧人最多时达3600余人。全寺四山环绕,殿宇宏伟,佛像庄严,梵塔棋布。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经堂为全寺主体建筑。大金瓦殿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建筑面积456平方米,上下三层,飞檐四出,各抱形势,歇山式金顶,覆以镏金铜瓦,墙面用琉璃瓦砌成,图案精美,殿内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誉为“世界一庄严”,殿堂正门上方悬有清代乾隆皇帝亲题的“梵教法幢”匾额。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遭火焚后重修,总面积为2750平方米,经堂内长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制地毯包裹,地上铺设地毡坐垫,可供3000僧人集体诵经,正西方供有无数佛像、藏文经典,设有0、**以及寺院法台座,柱间满挂各种堆绣的卷轴画。
此外,尚有弥勒殿、九间殿、三世0灵塔殿、释迦殿、依怙殿、小金瓦殿、花寺、居巴扎仓、丁科尔扎仓、曼巴扎仓、如来八塔、过门塔、菩提塔、时轮塔、印经院、大喇让以及各-府邸等。除各种造型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轴画,还保存有宋代的哥窑瓷坛、玉雕、明代的龙瓷瓶、清代的龙鱼瓶、竹雕寿星、玉雕观音等珍贵工艺品,藏有历代统治阶级赐赠的各种匾额和汉藏文碑刻。
塔尔寺是藏族文化艺术的宝库。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在三、四世0喇嘛的倡导下,塔尔寺首建显宗学院,建立讲经开法制度,系统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戒律等显宗经典。以后又相继建成密宗、时轮、医明学院,形成正规的学经制度,学习生圆次等方面的密宗经典和天文、历算、医学等方面的知识。现存有数以万计的有关佛学、藏族历史、文学、语言方面的文献图书,是研究藏学的珍贵资料。此外,该寺的酥油花、壁画(唐卡)、堆绣。被誉为艺术“三绝”,誉满藏区。
7.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的思考 篇七
(一) 资源特征
1、壮丽多姿的自然资源。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 面积4432.3平方公里, 蓄水量达715亿立方, 比黄河一年的径流量还要大, 小湖泊星罗棋布, 有耳海、小北湖、月牙湖、太阳湖、褡裢湖、泉湾、金沙湾、银沙湾、仙女湾等。青海湖也是我国内陆高原重要的水禽和湿地保护区, 国际重要湿地之一, 是青藏高原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是水禽的集中栖息地和繁殖育雏场所, 以青藏高原上最大的鸟类栖息地而著称, 属于《中日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50种, 属于《中澳保护候鸟协定》的鸟类有24种。已查明的脊椎野生动物263种, 有普氏原羚、黑颈鹤、玉带海雕等国家重点一级保护动物8种, 二级保护动物29种, 占全国的32.3%, 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有38种, 分布有种子植物445种, 这些植物中有优良牧草、药用植物等。《全国生态旅游发展纲要 (2008-2015) 》将生态旅游资源分为七种类型, 而青海湖受特殊地理区位、地质构造以及独特气候条件的影响, 几乎兼具了山地型、森林型、草原型、湿地型、海洋型、沙漠戈壁型等各种特征。这也决定了青海湖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地位。
2、博大精深的人文资源。青海湖是唐蕃古道、南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青藏铁路的起点景区, 是汉、藏、蒙、回等多种民族文化有机融合。昆仑文化、西王母传说、文成公主进藏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保留了建于西汉末年的西海古郡, 另有伏俟城遗址、舌布齐岩画、哈龙岩画、刻经石、祭海台、白佛寺、沙陀寺、刚察大寺、班禅敖包、格萨尔时代的贤巴石城等民族文化遗迹。军事工业遗留景观神秘而富有吸引力, 有151鱼雷发射基地、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原子城。
(二) 发展现状
1、以生态为核心的品牌优势逐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来, 青海湖景区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发展迅速, 极大地促进了环青海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已成为青海省旅游产业的核心品牌景区和形象代表。青海湖生态旅游形象由“藏在闺中无人识”的景点成为国内知名的国家5A级景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风景名胜区。经权威机构评估, 青海湖品牌价值达1153亿元, 商标权价值达3.6亿元。
2、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经过30年的发展, 青海湖生态旅游由开发利用分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低层次、低品味开发, 成为集观光休闲、科考探险、自驾自助、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为一体全产业链生态旅游目的地。《青海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于2015年12月取得了国家住建部批准。编制完成了《青海湖风景名胜区五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青海湖景区乡村旅游发展与控制规划》、《环青海湖自行车旅游服务与保障规划》、《数字青海湖规划》、《青海湖品牌营销规划》。组织实施了总投资近14亿元的生态保护、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先后实施了二郎剑、鸟岛、沙岛、仙女湾等片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 以及鸟岛观鸟生态通道、青海湖国际诗歌广场、二郎剑房车酒店、藏居风情小镇、沙岛宾馆、二郎剑演艺中心和游客接待中心等
3、科研助力生态旅游的能力逐步增强。多年来, 青海湖日益成为生态保护优先战略的排头兵。与中科院所属10家院所达成合作关系, 已开展和完成了青海湖科研基础数据平台、“迁徙的鸟”、青海湖湖泊调查研究等一系列科研项目。经过多年的努力, 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 青海湖水面面积连续11年增长, 由2004年的4244.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4432.3平方公里, 相当于增加了近29个西湖的面积;青海湖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2015年的222种;濒危物种普氏原羚数量由2004年的257只增加到目前的1200余只;青海湖裸鲤资源量由2002年的2592吨增长到2015年底的6万吨, 增长了23倍。科研成果的运用夯实了生态旅游资源基础, 有效促进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4、生态旅游融合相关产业发展逐步推进。近年来, 青海湖景区管理局依托良好的生态旅游资源, 着力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多元化优势、加快了与农牧、科技、文化、体育等各个产业的融合发展, 打造旅游新概念, 有力提升了青海湖生态保护和旅游业的跨越发展。与一产的融合,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带动青海湖周边地区农牧民共同致富;与二产业的融合, 建成中国鱼雷青海湖试验基地展馆;与文化的融合, 形成了青海湖祭海文化旅游季、青海湖沙岛国际雕塑与青海湖观鸟文化旅游季等三大旅游季活动;与体育的融合上, 环青海湖徒步旅游圈入选国家十大精品旅游线路;国际商学院环青海湖超级越野跑、冬季观天鹅、青海湖千人徒步迎新年、“观开湖奇观”等新热点形成。
总之, 青海湖以其独特的地理和环境优势, 成为海内外游客到“大美青海”旅游的王牌景点之一。2015年, 青海湖景区接待游客达到165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达到2.2亿元, 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63倍和1.92倍, “十二五“期间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快速增长。
二、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群众和游客的生态意识不强。
一方面, 景区周边还存在“乱挖乱采、违法违规行为, 群众“私开通道、私设景点、私搭乱建、私立广告牌”等低层次、无序开发利用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加之对群众参与生态旅游的宣传不够, 引导群众合理参与生态旅游的手段单一, 导致群众“重利用、轻保护”的思想严重。
(二) 生态旅游整体规划不足。
青海湖生态旅游示范区尚未制定科学完整规范的《青海湖生态旅游整体规划》, 缺乏顶层设计、全局谋划和科学布局, 未能形成多方参与、共同保护、合理利用的生态旅游整体发展格局, 短期、零星、低水平规划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仍然存在, 致使许多规划建设与自然环境不相协调, 缺乏生态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三) 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水平低。
环青海湖各乡镇、乡村旅游点、景区景点环卫设施匮乏, 周边农牧民群众和部分游客对垃圾污水乱堆乱倒, 集中处理难度增大, 严重破坏和污染着青海湖脆弱的生态环境;景区交通基础设施滞后, 内外部交通不通畅, 环湖交通主通道尚未全面实现人车分流。由于住宿、餐饮、娱乐、信息化等设施还不完善, 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四) 高层次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缺乏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和利用、科学技术研究、经营管理人才。特别是对生态保护知识、生态旅游知识和科学规划与合理利用等方面全面通晓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十分匮乏。旅游人才结构不合理, 经营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较低。
三、提升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树立科学的生态旅游观。
首先, 做好舆论宣传引导。要坚持生态第一、保护优先原则, 在青海湖周边群众、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中间广泛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宣传教育, 增强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其次,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力度。将青海湖生态保护教育纳入青海法制教育、高校中职、中小学、农牧民远程教育等范围, 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第三鼓励和壮大民间环保志愿者队伍, 鼓励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成为环保宣传使者。
(二) 坚持规划先行, 科学提高生态环境承载能力。
一要组织成立生态旅游专家团队, 认清其资源、寻找更为合理、科学的生态旅游发展新路子。二要坚持遵循规律, 发展生态旅游, 制定高标准的《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三要结合《青海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划定的“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以对应“观光、配套服务和休闲度假”的开发层次。四要严格控制外圈层建设项目, 实行旅游项目建设准入机制, 以保护为主, 宁可不建, 不可滥建。在青海湖周边生态脆弱地进行综合治理。如布哈河、黑马河等主要流域河堤冲毁严重, 应加大投资, 实施河堤修建。五要合理挖掘和利用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特别是对藏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同时要完善和升级野外视频监控系统, 加大青海湖湿地、草原、鸟类、濒危动物的监测。
(三) 创新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 推进景地共享发展。
一是按照省委省政府“四统一”的总体部署要求, 强化政府主导地位, 借鉴长白山独立行政模式, 继续深化改革涉及深层次的利益关系调整, 彻底解决青海湖景区存在的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相互制约、等突出问题, 形成主体责任明确, 利益分配合理的管理运营体制机制。二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实现精准对接、无缝链接。以青海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为基础, 加大企业改革力度, 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 推进企业上市。三是搭建投融资平台,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采取政府投资、招商引资、金融支持、股票融资等设立青海湖生态保护基金和青海湖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投资融资, 挖掘社会投融资潜力, 为青海湖生态旅游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四) 倡导低碳环保理念, 完善生态旅游配套设施。
环卫体系建设方面, 要加快青海湖景区各景点、环湖各乡镇、村社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 形成“村社收集, 乡镇、景点中转, 青海湖景区统一实施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的环卫体系。完善环湖卫生保洁机制。在交通出行方面, 按照《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 合理设计旅游运输路线与旅游线路。一方面, 实施环湖轻轨旅游观光专线项目。这样, 既能科学引导游客旅游线路, 又可便于环卫管理, 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周边群众“私开通道、私设景点、私搭乱建、等违法违规行为。
青海湖生态旅游就是在极力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适当提供旅游服务。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严格保护自然生态资源和人文生态资源, 彰显生态旅游特色, 提升生态旅游品位, 推进青海湖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生态旅游是针对传统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 因其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是科学发展观在旅游产业中的具体体现, 现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 已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景区和国际重要湿地, 2015年初青海湖又入选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相对于传统旅游来说, 青海湖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 实施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的生态旅游显得更为可行和十分必要。正确处理好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关系, 维护青海湖生态安全、发展生态旅游, 对于打造青海湖世界遗产型高原湖泊生态旅游胜地、实现青海湖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也将对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旅游发展产生示范引领作用。
8.青海旅游路线规划 篇八
关键词:青海省 旅游景点 电气节能
一、我国国家标准推荐的用电指标
大中型商业建筑为60—120W/m2,其中变压器容量指标为90—180V·A/m2。通常在进行建筑供配电的设计时,依靠基本的第一手资料,即各种用电设备的产品铭牌数据,如额定容量、额定电压等参数作为民工电气设计的依据。但是,若要将这种原始资料变成供电系统设计假想负荷——计算负荷,就必须依据计算负荷允许发热的条件选择供配电系统的导线截面,从而确定变压器容量,制定能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措施,其中包括选择、整定保护设备和准确校验供电电压的质量等,整个步骤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旅游景区的供配电节能优化措施对于促进青海省电气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缓解青海省经济发展的供电压力,加快发展青藏高原良性循环经济,实现我国能源匮乏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器节能同时也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提高农牧区群众生活质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目前当务之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二、旅游景区景点供电导线的选择
电能在整个供配电线路上的损耗与电流的平方及导线的电阻成正比,线路的电流由用电设备的容量决定,因此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很难改变,若要降低线路损耗就要减小导线的电阻。我国目前农、牧区建筑供电系统选用的导线多为铜线和铝线,因为铜的电导率明显高于铝,配电系统中应尽量使用铜线。电路线径的截面通常要根据所要负荷的容量和电路长度作为参考来综合选择,但一般理想线径截面应该大于负荷容量所需的最小截面,保持最少相差一到二级,这是因为增大输电导线截面所增加的费用完全可通过线损的减小而弥补。
目前我国旅游景点的饭店、景区建筑一般有两种可供选择的低压电缆,包括以VV开头的聚氯乙烯绝缘及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和以YJV开头的交联聚氯乙烯绝缘及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众所周知这两种电缆的绝缘层不同,但可以从电缆的载流表看出,在同样截面条件下,YJV电缆比VV电缆载流量高出15%—20%,因此在设计中要尽量选用以YJV型号开头的电缆。YJV电缆成本较VV电缆高点,虽然电缆截面略微减小而投资成本并没有减少,但是生产电缆环节中的铜消耗量明显减少了,这样等价于在铜的冶炼过程中降低了能量的损耗同时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因此选择YJV电缆同样有节能降耗和环保的双重作用。
三、提高功率因数
由于我国在电气实施工程中系统感性负荷较多,所以Cosφ较小,因此供电系统中对应电源在输电线路上产生不少感性无功电流分量,从而引起较大的电网输送损耗。同时我国特别是西部边远地区的电力系统缺乏严格的管理,利用效率偏低,电力系统运行缺乏合理性、科学性、经济性,所以功率因数的大小尤为中要。科学的提高功率因数可同时提高发电机和变压器的电能供给能力,同时可降低输电电流,节约电能,亦可节省电力系统的输电导线材料。因此提高功率因数是提高供电效率的重要措施,是节能的重要前提。
在旅游景区的供电设计中,应该尽可能多的采用同步电动机等功率因数较高的用电设备,其中电感性用电设备可以采用配备电容补偿的荧光灯等有补偿电容器的用电设备。使用静电电容器进行无功补偿,电容器产生的超前无功电流可抵消用电设备的滞后无功电流,从而达到提高功率因数目的,减少整体电路中的无功电流。
四、景区建筑电气节能的几项主要措施
(一)变压器的节能
变压器是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地域辽阔,景点高度分散,景区宾馆、停车场、游乐设施等高度分散。在整个供电系统中,仅电网损耗占供电容量的7.7%,然而变压器损耗占整体损耗的60%左右,因此降低变压器供电损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降低变压器的自身损耗
通常变压器自身的损耗主要有两部分:固定损耗、可变损耗。变压器的固定损耗即为空载损耗(铁损和激磁功率损耗,简称铁损),它仅与变压器的容量及电压的高低有关,而与变压器的负载大小无关。变压器的可变损耗即为短路损耗(绕组中的损耗,简称铜损),它包括两部分:有功部分和无功部分,其中有功部分是因变压器中原、副绕组的电阻因为有电流通过时产生的损耗,它和电流的平方成正比。从而根据这两方面的损耗可以看出,降低电路变压器的损耗即为降低变压器的铁损和铜损。若要降低铁损即可使用优质硅钢片等材料,设计出先进的铁心结构从而减小磁阻;若要降低铜损亦可使用无氧铜以及电工铝导线,以此达到增大绕组的电导率目的。
2、科学合理的选择变压器的容量
变压器的容量通常是按用电高峰的负载来选择,但变压器本身损耗却随容量的增大而增加。在我国高原地区,由于冬季异常寒冷,温度较低,因此明显增加了相应的用电量,主要用电为取暖用电,然而居民用电高峰一过,电路变压器便处于轻载和空载状态,造成不容忽视的电量浪费。所以可尽量尝试在农、牧区建筑配电系统设计时,考虑用两台较小容量变压器代替一台较大容量变压器,当用电负荷小于临界负荷时可用一台较大容量变压器供电,负荷大于临界负荷时再切换到两台较小容量变压器供电。通过这种巧妙变换可做到变压器的自身利用效率稳定的条件下,降低电能在变压器上的损耗。
(二)照明系统的节能
相对于其它经济发达地区,青海省的照明用电约占全社会总体用电量的12%。因此减少旅游景区的照明用电量,对于当前降低电能损耗的意义尤为重大。若要降低照明用电量并不一定通过降低照明质量的方式,可以通过合理有效地选用光源,巧妙布置线路等方面降低对电能损耗。景区、景点的照明设计中要尽可能多的选用高效、长寿命的光源。照明系统中节能光源的发光效率越高,电能利用率也就越高。然而相同的光通量所消耗的电能从少到多依次是LED灯、节能灯、普通日光灯,所以建筑设计中的光源应该优先选择LED灯和节能灯,计算表明每节约一度电相当于减少了1千克的碳排放量。据统计,在旅游景区,把目前所有接待单位使用的白炽灯全部替换为节能灯,每年可节省巨大的电量,所以加强实行电灯的节能替换措施,不仅有利于推动电气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景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而且也使景区的节能减排目标迈出重要一步。
五、结语
随着青海省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各种能源尤其是用电量激增,其中热门旅游景点的能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如果采取有效的电气节能措施, 既可延缓温室效应,减轻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可节约很多电能。
参考文献:
[1]孙文宇.建筑工程电气设计规范要求及设计要点的探讨[J].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2012(3)
[2]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编. 建筑节能设计统一技术措施[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3]黄翔.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2(2)
[4]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督与行业发展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9.青海旅游解说导游词 篇九
青海湖入选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大的咸水湖,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拥有多项中国之最,青海湖是国家AAAAA级国家自然景区。
青海湖每年12月封冻,冰期6个月,冰厚半公尺以上。湖中有5个小岛,以海心山最大。鸟岛位于湖的西部,面积0.11平方公里,是斑头雁、鱼鸥、鸬鹚等10多种候鸟繁殖生息场所,数量多达100,000只以上。现已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湖中盛产青海湖裸鲤,滨湖草原为良好的天然牧场。
湖内岛屿:
海心山
位于青海湖中心略偏南,距鸟岛约25公里,岛形长,中部宽而两端窄,长2.3公里,宽0.8公里,面积1.14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66米,由花岗岩、片麻岩组成,岛东缘有一泉眼,可供饮用。南部边缘岩石裸露形成陡崖,东、西、北为平缓滩地。岛上大部分为沙土覆盖,生长着冰草、芨芨草、镰形棘豆、嵩草、披针叶黄花、西伯利亚黄精等,植被覆盖度在50%以上,鸟禽集中在岛崖边及碎石滩地栖息。
海西皮
海西皮,位于布哈河口以北的6公里与鸟岛同处在布哈河冲积滩地的顶端,岛的东北缘有断层陡崖紧靠湖边,陡崖外有一近似圆柱形的岩石屹立于湖中,是鸬鹚的繁殖场所,岛上植被覆盖度在90%以上。
沙岛
于湖东北,海晏县境内,曾是湖中最大的岛屿,长约13公里,最宽处约2.8公里,面积18平方公里,岛上最高点海拔3252米,是湖中砂垄突出水面受风沙堆积形成。1980年沙岛东北端与陆地相连而成为半岛,并围成33平方公里沙岛湖,表面均由沙砾覆盖,无植被,是鱼鸥栖息繁殖地。
三块石
又名孤插山,位于湖西南,是由7块密集在一起的石灰石、礁石组成,高约17米,面积约0.056平方公里,距鸟岛、海心山20公里。岛上仅在碎石块间隙生长有牛尾蒿等。植被覆盖不到5%。
鸟岛
又名小西山或蛋岛(因鸟蛋遍地故名)。位于布哈河口以北4公里处,岛的东头大,西头窄长,形似蝌蚪,全长1500米,1978年以后北、西、南三面湖底外露与陆地连在一起。鸟岛坡度平缓,地表由沙土、石块覆盖,岛的西南边有几处泉水涌流。主要植物有二裂季陵菜、白藜、冰草、镰形棘豆、西伯利亚蓼、嵩草、早熟禾等。鸟岛是亚洲特有的鸟禽繁殖所,是我国八大鸟类保护区之首,是青海省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地点。
每年3~4月,从南方迁徙来的雁、鸭、鹤、鸥等候鸟陆续到青海湖开始营巢;5~6月间鸟蛋遍地,幼鸟成群,热闹非凡,声扬数里,此时岛上有30余种鸟,数量达16.5万余只;7~8月间,秋高气爽,群鸟翱翔蓝天,游弋湖面;9月底开始南迁。为保护鸟类供人观赏,1975年8月建立鸟岛自然保护区,1980年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6年省政府拨款60万元,兴建了暗道、地堡、瞭望台等设施,供游人观赏等,南北均有公路到达鸟岛。
【青海旅游路线规划】推荐阅读:
青海旅游前景展望范文07-30
青海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09-03
青海省政府09-15
试论青海昆仑(软)玉08-12
最全的青海导游词09-17
青海三基建设心得体会09-24
青海省精准扶贫政策09-28
青海省安全先进集体10-03
青海贵德导游词作文10-27
导游介绍青海湖鸟岛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