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论文基本经验论文

2024-11-14

毛泽东论文基本经验论文(精选10篇)

1.毛泽东论文基本经验论文 篇一

论毛泽东探索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验班)学号姓名:唐晓雪

摘要: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其中的党的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建设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其中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正文: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在成功地解决无产阶级人数很少但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中国如何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创建的、符合中国共产党发展规律的党的建设理论。这里我将根据上学期学习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对党的建设理论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党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建设

1、中国共产党建设的特点

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发展的。其次,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就不能不受共产国际政策和策略的影响。再次,是在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同农民、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最后,中国共产党是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过程中锻炼成长的,是在创建红军、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和长期领导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毛泽东在认真分析了这些特殊的建党条件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建党学说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的。

2、着重从思想上加强党的建设

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毛泽东依据中国共产党建设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而提出的一个极具特色的建党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首要任务。

第一、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由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多数的国情决定的。第二、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中国共产党同资产阶级的团结合作的需要。第三、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需要。

第四、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是在艰苦条件下斗争所必须的。

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我们党得出,加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必须着力解决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毛泽东强调党内思想改造的目的在于使自己的成员真正的无产阶级化,具备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

3、与政治路线密切联系

从政治上建党,是毛泽东党建理论的重要内容。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建设则关系到党的路线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理解党的建设与政治路线的辩证关系,密切联系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使党发展壮大并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有其必要性,毛泽东明确指出:“党的建设过程,党的布尔什维克化的过程,是这样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地联系着。”体现在:党的政治路线为党内教育规定了基本内容,这是党巩固和发展的思想保证;党的政治路线为党的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是党巩固和发展的基础;党的政治路线为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党在组织上巩固和发展的根本条件;党的政治路线使党的发展有了可靠地群众基础。

毛泽东认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所谓党的建设同党的政治路线密切结合,主要是指同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密切结合,也就是说,党的建设总是同党能否同正确处理统一战线问题和武装斗争问题密切联系着。

二、党的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1、民主集中制的根本原则

党的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可靠保证。毛泽东认为,从组织上建设党,主要是依靠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和严格的纪律把党建设成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他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是民主与集中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原则,只有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才能保证党的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巩固和发展。

列宁指出,一个坚强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没有铁的纪律,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毛泽东继承了列宁的思想,认为,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就必须加强党的纪律性,反对各种无组织的错误思想。

2、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

干部队伍建设是党的组织建设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干部的作用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原理,在选拔、培养、使用干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干部路线和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特点。

毛泽东说过:“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这一语道出了毛泽东对干部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无产阶级的干部,既是实现党和国家领导的骨干力量,又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公仆。在干部的选拔上,坚持“德才兼备”的条件和标准;在干部的使用上,坚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在日常生活中,要爱护干部。这是我们搞好干部队伍建设,解决干部问题的核心和关键。

3、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毛泽东指出,好的党风是党领导人民,打击敌人,完成革命任务不可缺少的条件。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党风在党的事业和自身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作风问题提到世界观和党性原则的高度,并同党的路线、政策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解决。他精心培育和积极倡导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实现党的政治路线和正确领导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著名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

三、党的团结和党内思想斗争

毛泽东十分重视党的团结统一问题,党的团结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力量所在,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

第一、党的团结统一是坚持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

第二、党的团结统一是夺取革命胜利的条件。

第三、党的团结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2、党内思想斗争

毛泽东曾指出“党内如果没有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想斗争,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党的团结和党内斗争是辩证统一的。党是在不断解决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党的团结只有通过党内斗争才能实现。经过党内斗争达到党的团结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毛泽东认为党内的斗争基本上是一种思想斗争。因此,进行党内斗争必须运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通过批评教育使问题得以解决。“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共产党同错误倾向的斗争中逐步确立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同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运用整风运动的方法,解决党内矛盾,巩固党的团结,端正党的路线,转变党的作风,加强党的建设,对全党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形式。

四、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毛泽东在建国前夕就预见到党在执政的条件下可能会遇见严峻的挑战,提出了应对挑战的“两个务必”的正确方针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建国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执政党的地位,党所肩负的任务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

加强执政党的思想建设就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执政党的组织建设就要继续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优良传统;加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就要克服一切不正之风,端正党风、重视对党员党风的教育,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自觉接受党内和党外的监督;增强党性,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的建设。

五、经验及启示

从上面对党建的简单阐述我们不难看出,毛泽东在党建的探索中所形成的建党思想是对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邓小平高度评价毛泽东建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贯穿其中的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思想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具特色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中国革命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过程中根据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复杂的建党环境,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建设了一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政党。

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毛泽东在党的建设的过程中一直运用事实求是的思想正确分析了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应发挥的不同作用。解放思想,认真进行调查研究,不断地加强党性的锻炼。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是尤为重要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实事求是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解放思想,加紧全球化的进程更好的融入到世界大家庭中,也有利于我们充分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在此基础上制定我们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上阔步前进。

2、群众路线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明确指出,党的任务是为中国人民的利益而奋斗。党的七大特别强调了党的群众路线。毛泽东在党的建设过程中一直秉持着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做到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

己解放自己,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原则。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根本作风和基本领导做法。

在当今群众路线也是我们党不变的根本路线。我们党的任务始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的根本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其最终目的就是造福人类,实现共同富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民民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强依法治国,尊重和保障人权。

3、独立自主的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在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的,又是在共产国际的直接领导下开始领导中国革命的。在党的幼年时期,由于没有自己领导革命的经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革命、国情没有完整、统一的了解,就没有认识到列宁所指出的“根据自己的经验”确定本国革命的道路的重要性。但是在此时,党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也开始注意从中国实际出发,运用马克思普遍原理,探求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随着我们党的发展壮大,我们逐渐认识到独立自主的重要性1935年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机关在没有共产国际的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会议。之后,我们不断总结革命经验,坚持独立自主领导革命的原则,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

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时期,我们更要立足本国的实际,走自己的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着眼于本国力量,依靠本国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在新时期,坚持独立自主就必须正确处理自力更生和争取外援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就必须正确处理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参考文献:《毛泽东思想概论》(第二版)田克勤 高等教育出版社

《毛泽东建党思想与党的先进性建设》(《高校理论战线》2006年第6期)

2.毛泽东论文基本经验论文 篇二

一毛泽东“基本粒子”可分思想是对物理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概括

在读书求学的青年时期, 毛泽东侧重学习和研究哲学、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历史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他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后, 这种偏科的倾向非常明显。后来他对美国著名的作家、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回忆说:“我想专攻社会科学课程, 自然科学并不特别令我感兴趣。”他不努力学习自然科学课程, 学习成绩自然不太理想, 甚至有一次考试没有及格。

毛泽东经过艰辛的探索, 最终确立了对唯物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 意识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重要性。1921年, 他在长沙召开的新民学会新年大会上发言, 表示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方式, 同时下定决心认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 设法克服由于缺乏自然科学知识而导致的自身知识结构不太合理的局限性。

在延安时期, 毛泽东在百忙之中认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 设法弥补学生时代对自然科学不太感兴趣甚至偏科所导致的遗憾。他不仅学习汤姆生的《科学大纲》、普朗克的《科学到何处去》, 而且阅读了秦斯的《环绕我们的宇宙》、爱丁顿的《物理世界的本质》, 尽量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 密切关注自然科学的发展。

毛泽东不仅自己注重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 而且还重视家风家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希望子女也能够像自己一样认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1941年1月3 1日, 他写信给在苏联上学的两个儿子毛岸英、毛岸青, 建议他们认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 希望他们将来有更好的前程, 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更趋合理, 其语重心长地说:“总之注意科学, 只有科学是真学问, 将来用处无穷”。

新中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读书的环境和条件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优越得多了, 尽管他日理万机, 日常工作非常繁杂, 但阅读自然科学书刊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常常站在哲学的高度, 认真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他尤其爱读《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杂志, 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

毛泽东密切关注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 并从哲学的角度及时总结自然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 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一分为二的观点解释物质的无限可分性。1955年1月, 在专门研究我国原子能科学发展的会议上, 有些人主张质子、中子是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 不可再分了。针对这种阻碍自然科学发展和物理学研究的形而上学唯心论观点, 他明确提出质子、中子、电子还可以分, 一分为二、对立统一。虽然现在的科学实验还没有对其证明, 但这一思想在当时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惊异, 很多人不相信, 以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奇谈怪论, 是不可能的。然而, 事实胜于雄辩, 半年以后美国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发现了“反质子”, 一年以后又发现了“反中子”。这充分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预见是正确的。

毛泽东继续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知识, 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自然科学知识, 根据当时物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进一步阐述了“基本粒子”可分的思想。1957年11月18日, 他在《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有原子核和电子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原子核里头又有质子和中子的对立统一。质子里又有质子、反质子, 中子里又有中子、反中子。”这进一步深化了他的“基本粒子”可分思想, 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关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思想贯彻到底。

1964年, 日本著名的物理学家坂田昌一在科研论文《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解释问题》中, 除了阐述基本粒子的新概念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以外, 还明确提出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毛泽东认真阅读了坂田昌一的这篇论文, 认为它对于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反对形而上学唯心论有重大意义, 并于1964年8月24日同北京大学副校长周培源、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处长和国家科委副主任于光远一起研究, 肯定坂田昌一关于基本粒子并不是最后的不可分的粒子的观点, 称赞坂田昌一的观点是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的。他给予坂田昌一如此高的评价在科学家中是十分罕见的, 充分体现了他崇尚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对后人的影响巨大。

毛泽东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是无限的观点, 认为世界不仅在时间上是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一去不复返的, 而且在空间上也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无限延伸的。依据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 特别是现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 太阳系是由包括地球在内的九大行星组成的, 在太阳系之外还有成千上万个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太阳系和这些恒星组成银河系。而在银河系之外又有成千上万个像银河系一样的河外星系。从大的方面来讲, 整个宇宙是无限大的, 大到无边无际, 而从小的方面来讲, 整个宇宙也是无限小的, 小到无影无踪。“不但原子可分, 原子核也可分, 电子也可以分, 而且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现在, 人类借助射电望远镜, 可以观测到距离地球一百多亿光年以外的宇宙天体;凭借光学显微镜, 可以把物体放大一千六百倍, 分辨的最小极限达到0.1微米。不论是对宏观世界的认识, 还是对微观世界的认识都是无穷无尽的, 各个国家的科学家都要继续研究下去, 努力探索宇宙的奥秘, 为人类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庄周曾说:“一尺之捶, 日取其半, 万世不竭。”“捶”, 就是木杖。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一根一尺长的木杖, 每天分割一半, 一万年都分割不完, 可以无限分割下去, 永远都分割不完。这个哲学命题反映了“其小无内”的思想, 再微小的物质也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 物质是由无限小的单位组成的。毛泽东引用庄周的这个观点来证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高度肯定庄周的观点是正确的, 进一步说明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无穷无尽的。否则, 物理学就会停滞不前, 不会再发展了。

毛泽东晚年非常关心基本粒子研究的进展情况, 希望从中得到物质的无限可分性的新的自然科学证据, 从而证实物质无限可分性的真理性。他提出“基本粒子”可分的辩证自然观思想,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

二毛泽东“基本粒子”可分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毛泽东关于“基本粒子”是无限可分的思想, 不仅是对物理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概括, 而且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一贯坚持的基本观点, 是经过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反复证明了的真理。恩格斯从哲学的高度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进行了科学的总结和概括, 提出了原子不能被看作是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的思想, 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证实了古代原子论哲学家主张的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微粒的观点是错误的。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指出:“电子和原子一样, 也是不可穷尽的。”

毛泽东继承了恩格斯和列宁的上述哲学思想, 主张“基本粒子”是无限可分的, 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深化的。“哲学就是认识论”, 这是他给哲学下的一个定义, 这一定义虽然不是完整和全面的, 但是却突出强调了认识论在哲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他举了许多例子, 如大望远镜能够看到更多的星星、康德的星云假说、人造卫星、地球上气候的变化以及杨振宁、李政道提出的宇称不守恒原理, 进一步说明了人们的认识总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在古代, 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 人们用镢头等工具改造世界, 人们的认识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现代,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科学技术日益发达, 人类不仅能登临月球进行科学考察, 而且还把研究的视角进一步延伸到外层空间, “龙宫探宝”“嫦娥奔月”的神话已经变为现实。

在改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实践中,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人类创造了许多生产工具, 这些生产工具是人们认识周围客观世界的工具, 也是人的各种器官的延长。例如, 镢头是人的手臂的延长, 可以挖掘人的手臂无法伸到的地方;望远镜是人的眼睛的延长, 可以看见人的肉眼根本无法看见的事物。

三毛泽东“基本粒子”可分思想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毛泽东的“基本粒子”可分思想, 对于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 特别是指导现代物理学的研究, 具有非常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它不仅科学地预见了20年后高能物理学的发展, 而且给粒子物理学的科学实验提供了哲学方法论, 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毛泽东的“基本粒子”可分思想,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关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思想, 对自然科学的具体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直接推动中国的一批理论物理学家专心致志地研究基本粒子的基本结构, 认真探索“基本粒子”以下层次的粒子。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1965~1966年中国的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关于物质结构的“层子模型”理论, 将“基本粒子”以下层次的粒子称为“层子”, 并构建了基本粒子结构的层子模型, 发表了一系列科研论文, 受到各国物理学家的高度重视。这些研究成果在当时已处于世界自然科学研究的前沿。

西方物理学家也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 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 如提出了关于基本粒子重粒子结构的“夸克”理论, 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公认。西方物理学家所说的“夸克”大致相当于中国理论物理学家所说的“层子”, 以无可辩驳的研究成果证实基本粒子有更深层次的结构。西方物理学家进一步研究, 大胆地提出了“夸克幽闭”假说, 这就意味着有某种人类至今尚未认识的能量客观存在着, 并使“夸克”从幽闭它的空间中释放出来。虽然“夸克幽闭”假说至今仍然是物理学研究中的假想状态,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 物理学家终会揭开这个“千古之谜”。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回顾了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 科学实验已经揭示存在5种不同的夸克和5种不同的轻子, 并提议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夸克和轻子) 命名为“毛粒子” (Maons) 。这个提议充分表达了一个物理学家对一个哲学家深刻思想的崇敬之情。

1979年, 美籍华人丁肇中教授领导的高能物理实验小组发现了“胶子”的踪迹, 这一重要发现证实了层子也是有结构的, 可能存在着更深的层次。物理学研究证实了毛泽东关于“基本粒子”是无限可分思想的真理性。

总之, 作为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毕生都在努力学习和研究科学知识, 其中包括自然科学知识, 为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理论物理学的深入研究, 做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当然, 由于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 毛泽东不可能像一个理论物理学家那样从事科学研究, 也不可能成为一个自然科学家。但是他求真务实、坚持真理的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李方准、梁民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2

[2]毛泽东.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3]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7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4]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5]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 2016

3.理论创新基本经验论 篇三

关键词:理论创新;解放思想;尊重规律;实践第一;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D2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7—0042—02

创新作为一个规范的学术概念,人们一般认为始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创新是人类独有的活动,是人类所进行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特征。理论创新是对传统理论的一种突破,具有先导性、现实性、历史性、包容性和针对性特征。理论创新绝不是凭借创新主体个人的随心所欲、为所欲为的盲目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原则来进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基本经验,可以将其概括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必须坚持尊重规律、必须坚持实践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四个方面。

一、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为了冲破思想僵化,深入实际,从调查研究中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发现新事物,解决新问题。把这些充实到原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之中,使之得到进一步创新。

解放思想带有历史阶段特征。解放思想是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发展而作出的必然要求和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不同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每一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也都包含着各自的特殊矛盾。因而,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解放思想有着不同的要求。我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五四运动;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延安整风,它把我党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是30年前邓小平同志领导的思想解放运动,否则就没有改革开放;第四次思想解放运动是十七大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解放思想要在“敢”字上下功夫。敢说真话,敢做真事,敢说新话,敢做新事,是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能否创新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要敢于思考问题。思想创新是基础。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想指挥行动,思路决定方法,方法决定出路。思想观念正成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软实力。一个人要解放思想,首先思想要创新,就是每做一件事,每抓一项工作要有开阔的视野,不能拘泥于当前、当地的框框套套,要克服保守思想,树立并强化新的发展观念。

要敢于发现新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客观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改变、消灭。客观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它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掌握它、驾驭它、利用它来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要敢于修正理论观点错误。人们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认识,有一个过程,有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地认识过程,因此离不开对理论和观点的不断修正。

二、必须坚持尊重规律

客观规律是对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思维规律的内在考察,其本身没有任何前提、根据,因此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们要认识它、掌握它,必须等到完全看清楚它的本质特征之后,才能有效地利用它来改造世界。这一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边学习、边了解、边实践、边创新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必须因势利导地利用客观规律。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减少盲目性,保证创新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无论是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都是按照自身的内在规律运动发展的,均受一般规律支配。

解放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就是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断接受新事物的精神状态。

三、必须坚持实践第一

强化研究现实问题的意识。即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与问题采取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问题,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正确地认识与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面临的诸多重大矛盾问题,比如城乡、区域发展关系,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社会发展与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中央与地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国内与国际关系,国际发展的风险与机遇的关系。这些重大关系问题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需要研究的,也最有可能出创新的方面与领域。

尊重实践中的鲜活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在社会生活的实践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的检验而成为真理的,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作用,同时也使理论自身得到坚持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是一次完成的,它接受实践的检验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善于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理论的党。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并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新的伟大理论成果,不断地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都是我们党在推进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成果和最集中体现。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要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其任务之一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地适应深刻而急剧变化着的世界与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新形势、新特点,不断认识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大胆吸收与借鉴包括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先进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新成果,赋予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新的理论形态、思想内涵、语言特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先后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这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当代的最新发展,共同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并不否认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它所强调的是,发展经济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这才是发展的真正目的。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不仅具有政治、政策上的重大意义,而且在哲学、理论上也是一个长足的进步,富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上的意蕴和根据。

创新活动要依靠人民。人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了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试金石。经济全球化以知识与信息经济的运行、科学与技术的创新为特征,促使人才资源成为第一资源。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进入依靠自主创新飞速发展的新时期,必须转变过去那种拼资源能源消耗,不断扩大外延再生产的模式。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主要区别是在重视发展的物质因素、物质条件前提下,认为决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物,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强调发展要依靠人民,要使广大人民群众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成为创业的主体,依靠人民的创造活力和艰苦奋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党和国家要为人民创业与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形成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创新成果要惠及人民。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始终贯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并随着发展阶段和水平不同而不断变化的一对矛盾。如何正确处理两者关系,将哪一方面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是不同发展观的不同答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分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文化差距不断扩大,公平问题日益凸显。要使创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必须最大限度地公平分配,使绝大多数群众得到实惠、享受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欧阳康.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J].哲学研究,2005,(09).

[2]庄福龄.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及其与时俱进的创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5).

[3]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求是,2005,(22).

[4]夏甄陶.以人为本与唯物史观[J].晋阳学刊,2005,(02).

[5]周爱兵.大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N].光明日报, 2004-04-23.

[6]施哲.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会议综述)[N].光明日报,2008-07-23.

[7]江蓝生.理论创新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09).

[8]张一兵,刘怀玉.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理论创新[N].中国教育报,(3),2008-05-06.

4.毛泽东论文基本经验论文 篇四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之学习心得

通过近期第一个单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的学习,笔者认为只有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做到政治上的坚定和实践上的自觉。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王阳明认为“知”“行”是一回事,即认识事物的道理(“知”)与在现实实践中运用此道理(“行”),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知”是指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要想获得“知”,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回忆以前上中学、大学时,虽学了一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但那时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结论,不能算真正的“知”。这次在党校学习,有时间从原著入手深入系统研究,应该说收获很大。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我们需要真学真懂,它是真信真用的前提。真学,就是要回到原著中,读经典文献、研读原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各种诠释、演绎乃至曲解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要摆脱各种说法干扰的最好办法,就是直接研读经典原著。真懂,就是在研读经典原著的时候要真正读懂读通,不能仅仅以了解它的某些论述和词句为满足,而应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领会它的精神实质上下功夫,重点把握两方面内容,一是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忌拘泥于具体的字眼和论断;二是思想方法,看经典作家是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这将有助于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系统性。

“行”是指主动参与和实践活动,必须要有对事物和现象亲身 实践和体验的过程。真学也好,真懂也罢,目的都是为了真用。王阳明曾讲:“知而不行,非真知。”毛泽东也曾指出:“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实践运用是理论的根本目的,也是它的归属。一个理论再高超、再科学、再严密,如果不想用、不能用、不会用,也就失去了实际意义。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第一”观点,实事求是,用实践来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这也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发挥作用的唯一的、根本的途径。

所谓“知行合一”是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王阳明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是正确行为的前提,正确行为实践是正确理解事物规律的必然结果。用毛泽东的话说,人们的认识运动,首先经历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经过实践得到的理性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是更重要的飞跃。知和行统一于人的实践活动中。通俗点说,“知行合一”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真理同当代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使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

“知行合一”的前提在于“心口一致”。对科学理论的“心口一致”即是真信,它是在真学真懂的基础上有效实现真用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对科学理论不能做到真信,就很难做到真用。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在世时已有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过时了吗?我认为它并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唯物史观、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其它基 本原理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必须达到真信的思想境界,才可以逐步做到知行合一。衡量共产党员是否清醒和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是对马克思主义是否有坚定的信仰。有了坚定正确的信仰,头脑就会清醒,立场就会坚定,目标就会明确,行动就会自觉。

5.党执政的基本经验 篇五

从执政指南来看,遵循理论导向律: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孙中山指出,“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来自马克思主义,来自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符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有效途径把它们化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党在领导人民的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理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执政62年的历史,正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又与时俱进地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是一部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的历史。在未来的征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我们执政的思想灵魂;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松懈,这是我们执政的思想活力。

从执政本质来看,遵循为民服务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是谁、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每个执政党都必须谨慎思考并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当今时代,民众的“尊严”也是天。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从执政目标看,遵循求是务实律:全面发展,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为此,我们党既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的发展规律,即求是;又要脚踏实地,稳步提高现实生产力水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即务实。求是务实,关键在于发展。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紧紧扣住发展这个主题,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发展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靠发展不断展示其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其执政地位,靠发展来不断体现其先进性。改革初期讲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时期讲发展,必须是更加科学、全面的发展,是更加重视经济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以增进人的尊严和自由为目标的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始终注意发展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基础上追求更加公平正义的发展。

从执政基础看,遵循孚众治吏律:本固邦宁,吏治清明。执政基础从政党的层面,可分为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国家行政的层面,可分为“官”基础和“民”基础。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失去执政资格的重要原因是吏治腐败、人心向背的变化。官为栋梁,上梁不正下梁

歪,中柱不正倒下来。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最失人心的行为是腐化堕落。因此,共产党执政在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同时,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才能深孚众望;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把当前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有巩固的执政基础。

从执政动力看,遵循改革创新律: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源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掌握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如何认识并获得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是否如斯大林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已经消失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必须不断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的各方面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国家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从执政方式上看,遵循德政民主律:法德兼治,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中国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党的领导是关键。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将是一盘散沙;没有科学化的党的领导,国家建设就难以有序开展。发扬民主是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执政的合法性。执政党只有体贴民心、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珍惜民力,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依法治国是保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从执政机制看,遵循统一指挥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有效的执政机制是党执好政的重要条件。统一指挥是执政党的一般职能,体现了执政党对国家执政的权力。统一指挥有利于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人心离散的工作局面。我国的统一指挥者是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说所有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都要接受党的领导。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宪法另有规定者除外)执行统一的指导思想、统一基本纲领、统一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我国实行统一指挥的领导体制度是集体领导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执政机制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样的统一指挥决定了我们党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支持政府、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在法定的职权、职责和活动范围发挥各自的作用,履行各自的职能。

6.教师基本功经验材料 篇六

大镇第三小学

教师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最根本的职业技能。我校将以提高教师岗位实际能力为目的,牢固练就扎实的基本功。通过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的一系列活动,在全体教职工中,牢固树立“以质兴教”的教育质量意识。同时,学校加强领导,制定措施,层层落实,人人参与,持之以恒,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教学基本功

(一)训练内容

1、普通话

能用普通话流利地进行交谈和教育教学活动。语文教师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停顿、重音、语调等朗读的基本技巧。

2、简笔画

(1)了解简笔画的简单绘画知识,知道各种物体的基本结构,掌握透视的主要规律,物体的基本比例关系和主要特征。

(2)能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要求,画出有关的简笔画。

3、课堂教学基本功

(1)教态亲切、大方,板书规范合理,语言精炼有序,能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2)自身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活,能胜任所任年级的学科。

(3)能熟练运用电教设备或教学辅助设备。

4、三笔字

掌握钢笔、粉笔、毛笔“三笔字”的写字方法,写字做到正确规范,笔画清楚,匀称美观,行款整齐。

5、教具制作

能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做一些简单的有助于教学的教具,使课堂教学形象直观。

6、教学设计

能在一定时间内对所教学科按要求独立写出教学设计方案,且内容完整无误、重点突出,有较强的实用性。

7、教研能力

能承担所教学课的各级课题研究项目,每学期能写一篇较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反思。

8、信息技术

能与他人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每学期能上一堂所教学课的多媒体课。

(二)训练方式

1、技能竞赛

为调动广大教师大练教学基本功的积极性,给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训练环境,激发训练兴趣,提高训练质量,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技能竞赛。几年来,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教师基本功竞赛。比赛形式有:演讲比赛、教案设计比赛、白纸备课比赛、说课比赛、教具制作比赛、课件评比等。通过活动,进一步调动全体教师练习基本功的兴趣。

2、加强教研

以教研组为单位,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人人有学科研究专题、实施方案,并围绕专题开展教学研讨课活动。教师在一次次研究、备课、讲课中提高了教学综合技能,课堂上展示了基本功训练的成果。目前,我校科研课题获旗人民政府科技进步奖,已有三十多位教师在省、市级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3、实践反思:教师每学期要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目标,通过专业阅读、课堂教学实践,撰写教育叙事,开展反思性教学,实现教学技能的提高与自我超越。我校第学期都要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写作比赛活动。

4、同伴互助:我校以教学课例为载体,以课标研读、教材解析为重点,开展有效的说课、听课以及“微格”评课活动,对课堂教学进行深度研究,在校本研修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5、教师大讲坛:每周五下午学校专门抽出一小时的时间,将全体老师召

集在一起,开展“教师大讲坛”活动,由校级名师轮流主讲硬笔书法、论文写作、班级管理、教学艺术等实用内容。

6、实践训练:我们为每位教师制作一块小黑板购买一本钢笔字帖,要求每位教师每天写一板粉笔字、写一篇钢笔字,每周绘一张简笔画,每学期制作两个教学课件来训练教师的基本功。

7、读书活动:为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文化素质,我们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的习惯。学校为每位教师订阅一份教育教学刊物,并向全体教师赠送《给教师的建议》、《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等教育名著,适时开展青年教师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百科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教师读书内涵,利用校报为教师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

8、五看五比活动:一比备课,看谁的备课质量高,二比上课,看谁的上课效益好,三比科研,看谁的科研成果丰,四比师德,看谁的师生情谊浓,五比教艺,看谁的教学艺术高,并以此为标准评选优秀教师。

二、听评课活动

1.领导听课、评课活动

常态课、随堂课,该类课最真实,最朴实,最能反映老师、学生的实际。既然是常态课、随堂课,听课者就要以常态走进课堂,以常态去对待上课者.学校主管教学的领导,每周确定周听课重点,走进课堂听课、评课,并做好记录,课后及时反馈情况。反馈分为个别交流、集体研讨、等方式。并定期开展课堂教学综合点评活动,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

形式:现场听课、评课,与教师交流

2.骨干教师课堂风采展示活动

展示三个层面的课,一是特级教师精品课,二是名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示范课,三是市级骨干教师优质课。强化骨干教师的教学中心意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促进全校有效课堂教学再上新台阶。

形式:现场作课,围绕课例做专题报告,全校教师观课、议课

3.开展专题培训活动

学校每周围绕一项基本功开展专题培训。培训采取讲座、课例示范、资料学习相结的方式进行。

4.学科教学基本功:书写技能、语言技能、观察技能、媒体运用技能、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组织技能、强化技能、学习指导技能。形式:微格教学,视频回放反思

5、“双结对”活动:我校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骨干教师要全部与章古台和白音他拉两校的教师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方式结成“师徒”关系,在教学、教研、育人、师德等方面进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每学期到结对学校上示范课3次。

6、上岗教师调讲课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要对新上岗的教师进行调讲课活动,让上岗教师上班的第一天就开始听课,写教学设计,写合格为止,然后上台讲课,领导听课,直到合格为止,方能上岗任课。

三、课堂教学改革

1、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在课堂教学中全面推广尝试教学法,为每一位教师刊印了校本教研教材——尝试教学法专辑,每两周一次分学科集中组织学习,并在教学中扎实应用。在全校开展“研究课、示范课”教学研究活动。

2、强化集体备课。采取“画教材知识树”的方法研读课标、教材。通过集体备课提高备课质量。我们开展了“一课多人上”活动,让平行班的老师上同一教学内容,相互比较,评析最优的教学方法和设计,以改进教学,提高课堂的实效。这样的教研课方式简便、实用。通过这样的教研课,新教师能快速成长。

3、关注常态教学。常态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师要增强交流、合作意识,明确教师合作是双赢。教师可以自设研讨课,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说明教学设计的思路,自设听课反馈单,让同组教师带着你所设定的任务听课,帮助观察课堂,提出建议,自己根据教师的反馈记录再反思改进。这样基于常态的研讨可以让双方找到日常教学可操作的行为,相互借鉴。

4、立足课改课堂。我们通过组织公开课、研讨课、展示课、示范课、汇报课、讲评课、复习课等听评课活动,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整体优化。每学期教师抽签上一节探讨课已初步形成特色,它为广大教师,它为教师们互相学习切磋提供良好的机会,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教学技能技巧的舞台,让教师

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在课堂实践中得以体现。

5、推进课题研究。全体教师都应增强科研意识、问题意识,研究自己的问题,研究有利于改进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问题,带着研究意识进行教学实践,再把实践的过程中的体会、感悟等素材真实地记录下来,进行整理、反思、改进,这样基于问题的反思性“草根科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6、坚持经典阅读。开展以“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教学”为目的的专业阅读,以《弟子规》、《三字经》为主的国学经典阅读,开办“教师自主发展讲坛”,定期安排教师讲座、论坛,帮助教师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丰厚教师的专业素养。从2002年开始,我校就要求学生人人会背诵80首古诗词。2007年我校又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系列活动,现在全校学生人人会背诵《三字经》、《弟子规》。旗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金元旦和王仕两位老领导先后两次到校听课观摩,并以旗关工委和教体局的名义联合下文推广我校这一经验。

四、保障措施

1.学习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学基本功标准,并由学校统一印制下发,学习训练材料;

2.训练制度,除教师课余时间坚持自练外,一定要把教学与教研结合起来把教学实践作为训练的主战场,服务于教学。

3.检查制度,对各项基本功负责训练相关部门要及时检查,做好记录,整理好材料。

7.关于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 篇七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儿童的智慧在自己的指尖上”。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动手操作能把抽象的知识变成看得见、讲得清的现象。学生在动手操作体验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促进思维的发展,而思维的发展又会指导他们的双手更灵巧地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灵手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实验、计算。

我在教学教学“周长的认识”一课时,在初步建立周长的概念之后,我为孩子们准备了钟面、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五角星、不规则图形等学具,让孩子们画周长、说周长、找周长,使他们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周长的含义。接着安排了如何测量各种不同形状的图形的周长的环节,提供了直尺、毛线、皮尺等测量工具,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工具思考测量周长的不同方法。在这样开放的探索空间中,教学过程呈现出双向的交流、动态的建构,测量曲线图形周长的操作中还渗透了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学生在一系列有效的活动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而且领会了数学的基本思想,还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猜想、探究学习是数学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他们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环境,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促使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有效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教师按以下三步进行教学:(1)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纸片圆、布片圆、钟面上时针转动形成的动态圆。问:能量出这些圆的周长吗?怎么量?(2)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根据测量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3)当学生初步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或直径的商存在一定的规律后,教师才出示表格。学生当无法利用绕绳、滚动的方法测量时,自然诱发了重新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无法直接测量时针转过的圆的周长时,学生自然转入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与探索性。更巧妙的是教师没有直接呈现例题的表格,而是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动手测量、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时空,各个小组测量、收集各圆的周长、直径或半径,通过对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长度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找到了它们之间只有除法才存在规律。这时出示表格,通过填表,不同的研究对象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得出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或“圆的周长总是半径6的倍多一些”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猜想、自主操作、主动思考、交流互动,真正经历了有效的探究过程。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但要使数学活动经验更长效地纳入学生的个体知识体系,还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化和形式化的过程,这是经验与“双基”相互融合、向“思想”升华的必要途径。

三、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在“用”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例如教学《找规律》后,让学生分小组为黑板报设计有规律的花边,为“学习园地”设计有规律的花边,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花边新颖、漂亮,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规律的知识,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又如教学《统计》后,引导学生调查本班同学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制作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统计知识,并学会自我控制、自主管理。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四、让学生在“反思”中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是属于学生自己的,带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就学习群体而言,数学活动经验又具有多样性,因此,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需要学生的自我反思,也需要与同伴展开积极的交流。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总结环节教师引导: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研究的,中间你有没有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学生纷纷发言:我一开始是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但太繁了,后来就觉得应该研究更简便的方法;我一眼就看出了从平行四边形中剪下一个三角形,平移到另一边,就转化成长方形,这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就方便多了;只要沿着高剪开就能转化为长方形,所以不一定是剪三角形,也可以剪梯形;我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误以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两条边,后来在同桌的帮助下发现错了,看来以后学习中还是要细心观察。接着,教师用课件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提出问题:下节课我们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你准备怎么研究?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能仅限于一节课,应有长远的眼光,立足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思维活动,反思自己是怎样发现、解决问题的,运用了哪些基本的思考方法和技能技巧,有什么好的经验……使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这种经历生成的思想经验才是最具价值的,越是复杂的数学活动越需要积极的情感意志相伴,这种体验性成分也是学生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对于良好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8.数学基本活动经验:融通与精进 篇八

问题1: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价值取向在哪里?

数学“四基”既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内容与主要目标,也是学生数学素养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筑了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从知识的角度来看,“双基”是一种理性的、形式化的结果性知识,而基本活动经验则是一种感性的、情景化的过程性知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双基”的学习需要有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此过程是以原有经验为基础的,又是从操作性经验开始的,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比喻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才能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双基”只有通过经验化才能真正成长为学生的数学素养。相对于“双基”而言,基本活动经验比较模糊,不太严谨,缺乏明晰的结构体系,尤其是那些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经验”。对此,数学家克里斯戈尔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总是不够精确的,其整体结构好像一片原始森林,或者说是交相缠绕的树枝。”因此,要使基本活动经验更加确切、合理而有效,就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化与形式化的过程,基本活动经验就可以转化或融入到“双基”之中,这不但能使基本活动经验得到升华,也能使“双基”因为充满学生的感受而获得某种生命的活力。

问题2: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策略有哪些?

数学课程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持续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最为适合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理论、方法、技能和应用,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创新能力,兼顾社会的需求与个人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从数学学习中体悟数学的美及其本质力量,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

在操作活动中丰富直观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外显的行为操作,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和经验一般是直接经验。这类操作的直接价值并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对学习材料的感性认识。尽管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因此,在经验获得的初始阶段,应该尽可能地使一些操作活动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一个较为正确、清晰的体验,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知。

在探究活动中发展思维经验。在数学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操作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活动。学生能获得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类探究活动直接指向问题的解决而非直观体验的获取。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而且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要使数学活动经验更长效地纳入学生的个体知识体系,需要经历一个概念化和形式化的过程,这是经验与“四基”相互融合、向“思想”升华的必要途径。

在思维活动中积累策略经验。在思维操作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即思维操作的经验,比如归纳的经验、类比的经验、证明的经验等。就一个人的理性而言,思维过程也能积淀出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就属于思考的经验。一个数学活动经验相对丰富并且善于反思的学生,他的数学直觉必然会随着经验的积累而增强。从获得的经验类型来看,这类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相对于前两种而言更侧重于策略和方法,也更为理性。从这点可以看出,思考的经验的获取是派生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的重要渠道,这些成分对学生开展创新性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作用。

在综合活动中发展应用经验。现实中,许多数学活动都会要求学生有多种经验参与其中。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总是先进行思维上的深思熟虑再进行作图设计,最后实践操作。因此,应用的意识是充分建立在学生思考经验和操作经验基础上的。正如西南大学朱德全教授所指出的:“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作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核心成分,学生的应用意识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加以关注和发展。

9.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篇九

一、简述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第一,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只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联盟。第二,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才能逐步地争取革命的胜利。第三,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在工人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中国,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

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创建,标志着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历史任务的基本完成,这就是中国人民集中力量进行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10.党支部建设的基本经验 篇十

必须坚持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确保党支部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管党治党、避免犯颠覆性错误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证明,我们党坚持用正确的政治路线来保证党支部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坚决防止、纠正“左”倾和右倾的干扰和影响,确保了党支部建设的正确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管党治党宽松软和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党中央提出“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强调“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凸显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只有始终坚持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突出政治功能,就能把住党支部建设的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和政治道路,党支部建设就铸了魂、扎了根。实践证明,党支部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对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就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否则,党支部建设就会走偏方向、失去灵魂。

必须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切实把党支部建设摆在执政党建设的重要位置。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最广阔领域和最深刻层面显示出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正是依靠数百万个党支部和数千万名党员的努力奋斗,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爱戴。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支部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能前进不能停滞,只能积极作为不能被动应付。任何轻视党支部建设的思想、任何削弱党支部工作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危险的。

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动摇,用完成中心工作的实际效果检验党支部建设成效。党的建设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自身建设的根本经验和重要规律。重视和加强党支部建设,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中,各党支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本地本单位中心任务谋划和推进工作,为完成中心任务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强大动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重大任务、重大事件、重大考验面前和关键时刻,各党支部和广大党员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党支部建设什么时候紧紧围绕中心、自觉服务大局,就会有所作为;什么时候游离中心、偏离了大局,就难有作为。党支部建设只有融入中心、服务中心、围绕中心,才能找准定位、把握方面、凸显价值。

必须坚持和发展基层民主,有效增强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内基层民主是党内民主建设的基础,也是增强党支部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对党内基层民主建设进行了有效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各地各部门严格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健全党内法规,推进党务公开,畅通监督渠道,创新干部选拔方式,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和党支部书记述职考核等制度,切实增强了党支部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实践证明,党内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基础,党内基层民主搞得好,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就强,反之,则弱。加强党支部建设,必须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为基础,把战斗堡垒建设得更加坚强。

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提升党支部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支部建设,是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对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冲破“左”倾的思想束缚,采取分类指导、综合施策的办法,切实加强对农村、国有企业和城市社区、高校、“两新”组织等党支部建设的领导,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进入新时代,我们积极适应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组织结构新变化和互联网发展新需求,不断推进党支部设置创新和活动方式创新,搭建党支部与党员相互沟通的大平台,进一步巩固了党在社会基层的领导地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方法创新,才能为党支部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必须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建立健全加强党支部建设的体制机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党逐步建立健全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形成了与之相配套的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有力促进了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党支部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党组)认真履行管党治党主体责任,主要负责同志履行第一责任,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层层传导动力,压紧压实责任,严格追责问责,切实把党支部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推动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实践证明,只有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政绩、第一责任,确保责任到位、严格问责,管党才能做到真管、治党才能做到严治,党支部才能充满生机活力、更加坚强有力。

【思想宣传范文】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依规治党贯穿于全面从严治党全过程,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论述,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新形势下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强大动力,进一步夯实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基石。

一、落实党中央部署,加快顶层设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对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依规治党作出全面部署。加快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一个鲜明特征,为新时代党内法规建设指明了方向。

11月,党中央印发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这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纲要,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在第一个五年规划期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依规治党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力的制度保障。2月,党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22年)》,明确了新时代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政治方向,意味着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顶层设计规划步入常态化轨道。

二、明确党章地位,树立党章权威

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党章地位,树立党章权威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党章为根本依据,建立健全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章对党的性质和宗旨、路线和纲领、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党员义务和权利以及党的纪律等作出根本规定,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是制定其他党内法规的基础和依据。比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突出尊崇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着力将党章关于党内政治生活和党内监督的要求具体化。

二是明确党章在党内法规中具有最高效力,其他任何党内法规都不得同党章相抵触。比如,206月,党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要完善以“1+4”为基本框架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即在党章之下分为党的组织法规制度、党的领导法规制度、党的自身建设法规制度、党的监督保障法规制度4大板块。

三、清理党内法规,实行纪法分开

自起,党中央启动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党内法规的清理工作,把与新形势、新任务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不一致的法规内容,及时作出废止、宣布失效或者修改。通过对党内法规的全面清理,提升了党内法规的规范性、系统性,协调党内法规与各项法律的关系,确保党内法规制度的稳定性、连续性。

严格实行纪法分开,是党在新形势下坚持问题导向,在治国理政和管党治党理念上的重大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就存在纪法不分问题,把公民不能违反的法律底线作为党组织和党员的纪律底线,降低了对党员要求,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要么是好同志、要么是阶下囚’的不良后果。”严格实行纪法分开,表明党规党纪与国法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规范系统,不能混同。党纪严于国法,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的鲜明特征,是对党纪和国法关系的新定位,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法治国条件下全面从严治党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208月,党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新《条例》结合新时代新使命进行了修改、完善、补充,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建设的理论、实践、制度创新成果总结为党规党纪,着力提高了纪律建设的政治性、时代性、针对性。新《条例》共142条内容,与的版本相比,根据纪严于法、纪在法前的原则,新增11条,修改65条,整合2条,新增或修订了诸多纪律“高压线”,情节严重者,将被开除党籍。这是党的十九大后再次修订该条例,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将党的十九大新党章细化具体化的应有之义,也是实现党内法规衔接、增强制度合力的生动体现。

四、完善党内法规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制度治党、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把依规治党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统筹谋划和部署,把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转化为制度成果,出台一大批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党内法规,推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果,推动依规治党迈出新步伐,推动党的建设水平和执政能力向新的高度提升。

月正式印发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的第一部重要党内法规。205月出台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是第一部正式、公开的党内“立法法”,在源头上确立了党内法规科学有效的制度设计。204月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是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第一部党内法规,是推进统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在党的统一战线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年5月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试行)》,这是为建立70多年的党组制度首次立规,对党组的设立、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决策等全面规范。201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这是对实施近20多年的地方党委工作条例首次修订,明确了各级地方党委的组织架构、运行机制、重要职责、决策规程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依规治党的实践创新,带来党风政风的显著变化、党心民心的进一步凝聚,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向崭新境界。

五、提高党内法规执行力,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问责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严格落实党内法规、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作为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党内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党内法规的权威也要在实施中得以体现。党的十八大以后出台的党内法规,对加大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增强党内法规执行力、确保党内法规制度的落实,具有重大意义。

2015年10月,党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这是党执政以来第一部坚持正面倡导、面向全体党员的规范全党廉洁自律工作的重要基础性法规,是对党章规定的具体化,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赋予有干部管理权限的党组相应纪律处分权限,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从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起。这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执掌重要权力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也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发挥示范作用的特殊职责所要求的。”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依规治党重点和关键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高级干部是重中之重,注重发挥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例如,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该条例明确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突出了关键少数。

【思想宣传范文】三

内容提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的重要内容,是贯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一根红线,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乡村“五大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五大振兴”任务繁重,必须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重要任务,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把重塑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最终目标,从加强党的领导、抓好工作和责任落实、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强化规划引领、完善法律法规等方面强化组织和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全面阐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描绘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下简称乡村“五大振兴”),是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乡村“五大振兴”的科学内涵和目标要求,统筹谋划、协调推进,谱写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新 篇章。

乡村“五大振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乡村“五大振兴”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方面面,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一脉相承。推动乡村“五大振兴”,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乡村“五大振兴”各有侧重、相互作用,必须准确把握其内涵要义。“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抓手。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事关提供乡村就业机会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推动乡村振兴,必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增收致富、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留得住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切实解决农村缺人手、少人才、留不住人等问题,凝聚乡村发展人气。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石。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坚持既要“富口袋”又要“富脑袋”,大力挖掘乡村文化功能,提升乡村文化价值,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不断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推动乡村振兴,必须推进乡村自然资源加快增值,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把广大农民群众凝聚起来,形成强大合力。实践中,乡村“五大振兴”不可割裂地看,不能顾此失彼,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必须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乡村“五大振兴”任务繁重,必须聚焦关键环节,明确主攻方向。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应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推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乡村现代服务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应把农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快培养造就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显身手。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应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农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传承保护弘扬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应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治理农村环境突出问题,不断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推动乡村组织振兴,应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党组织对农村各类组织的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的目的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推动乡村“五大振兴”,目的是增进农民福祉,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农民。

把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检验农村工作实效的一个重要尺度,就是看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没有。近年来,农民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增速持续超过城镇居民收入。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等农民增收的传统动力有所减弱,亟待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为此,应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乡村产业增效。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把千千万万农民培养成增收致富能手。发挥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完善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相衔接。注重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打造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使之成为带领村民增收就业、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把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根本要求。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加快培养乡村医生和文化人才,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卫生和文化服务。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把重塑城乡关系、消除城乡发展差距作为最终目标。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体现。推动乡村振兴,要促进城乡产业双向借力、联合互动,构建分工明确、布局合理、平等互利、融合发展的城乡产业新布局。抓好招才引智,通过人才双向流动带动资金、技术、管理等资源要素城乡互通。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建立现代化的乡村治理机制,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有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乡村“五大振兴”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协调推进“五大振兴”,必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强化制度供给,健全政策体系,持之以恒地推进。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的传统,这个传统不能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这个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三农”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论述,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落实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还应注重把坚持党的领导与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建设者和最主要的依靠力量。

抓好工作和责任落实。一是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财政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二是加快建立乡村振兴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土地出让收入向农业农村倾斜力度,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三是抓紧建立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工作机制。紧紧抓住县委书记这个“一线总指挥”,确保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责任到位、考核到位、激励到位。

推进新一轮农村改革。改革是“三农”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宅基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要素活力。稳步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深化农产品收储制度和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健全金融保险支农机制。加快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实现城乡互补、共同繁荣,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强化规划引领。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决不能搞大拆大建、一刀切、千村一面,把乡村搞成缩小版城市;更不能追求速度下指标,刮风搞运动。中央已经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地也要结合实际,加快制定本区域的乡村振兴规划,统筹做好村庄布局工作,科学有序推进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应立足地方特色和乡村特点,结合乡村原有风貌,统筹考虑村庄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突出乡村特色,逐步做到应编尽编。

完善乡村振兴法律法规。完善党的领导法规,根据坚持党的领导的要求和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我们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机构职责、目标任务、保障机制、责任考核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健全乡村振兴法律体系,抓紧研究制定乡村振兴法,更好发挥立法在乡村振兴中的保障和推动作用。

【思想宣传范文】四

内容提要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并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新时代推进全面对外开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必将推动新时代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将实施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既展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扩大对外开放的坚强决心,也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指明了方向。40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在开放条件下取得辉煌成就;而今,立足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我国全面对外开放迎来新局面,呈现新特点,面临新形势,开启新征程。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迎来新局面

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稳居世界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外贸实现从数量规模向质量效益转变。高水平引进来与大规模走出去,成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的重要特征。2013年至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580亿美元。2017年,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外资流入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不含银行、证券、保险)达1201亿美元,比增长41.1倍,年均增长30.6%。从对外投资结构看,2015年至2017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对外投资351亿美元,中国高铁、中国核电等成为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的国家名片。

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进一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支持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发挥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作用,维护世界贸易组织在全球贸易投资自由化中的主渠道地位,努力改善多边贸易体制,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在此期间,我国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等。迄今为止,我国已签署16个自贸协定,涉及24个国家和地区。

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思想。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既给我们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我们带来了严峻挑战。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深刻,其主张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汇聚了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繁荣热切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一经提出,就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和热烈反响,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倡议从发展和改善基础设施做起,通过加强产能合作、共建合作园区,创造大量工作岗位,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已与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共82个。5年来,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成为25个沿线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呈现新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新发展理念,开放发展是其重要内涵,即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可以说,新时代推进对外开放,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推动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坚持主动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开放更好地发挥了开放型经济在整体改革中的排头兵作用。最典型的是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加快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国内贸易投资规则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配置。

坚持全面开放,对外开放更加均衡。全面开放内涵丰富,既包括开放范围扩大、领域拓宽、层次加深,也包括开放方式创新、空间优化、质量提升。从开放布局看,全面开放实现了沿海开放与内陆沿边开放的更好结合。“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内陆和沿边地区从开放的边缘区变为开放的核心区,逐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从开放方式看,全面开放实现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更好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外开放强调资本、技术等多要素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一方面提高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引资和引技引智相结合,带动我国企业嵌入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另一方面支持企业走出去,利用我国已形成的强大产能、适用技术和较充裕外汇储备,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强化我国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为经济结构调整拓展战略空间。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近年来,全球经济重心出现了“东升西降”“南升北降”的发展变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0%,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为38.8%,比提高10.5个百分点。2012年至2017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以上。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朝着多极化和更加均势的方向发展,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变革。

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亟待增强。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进步创新快速发展,在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方面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是,毋庸讳言,中国在科研方面基础性研究依然相对薄弱,一些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的局面未根本改变。所以,加强自主创新、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科技攻关,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要和紧迫。

“逆全球化”潮流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深入发展。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失业问题与全球性收入分配不公及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叠加形成了逆全球化潮流,构成了当今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逆全球化表现为内顾倾向和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不仅破坏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而且肆意和粗暴践踏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和组织,从而给世界经济带来各种不确定性不稳定性风险。2017年新一届美国政府上任以来,在“美国优先”的口号下,实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中国作出一系列不实指责,利用不断加征关税等手段进行经济恫吓,试图采取极限施压方法将自身利益诉求强加于中国,导致中美经贸摩擦在短时间内持续升级,中美经贸关系受到极大损害,也使多边贸易体制和自由贸易原则遭遇严重威胁。

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开启新征程

把中国自己的事办好,对外开放才能行稳致远。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人民的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正因为有比较强大的国力,我们才能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广阔市场、更充足资本、更丰富产品、更宝贵合作契机。办好中国自己的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比如坚定不移深化改革,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培育增长新动能,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改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等。实践证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并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认清世界大势,与各国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的趋势是和平发展,实现共赢、多赢,无论是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还是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都是不合时宜的;是开放融通,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推进互联互通、加快整合发展成为促进各国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变革创新,不能按照老框框办事,否则就会落后于时代,被历史淘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必将推动新时代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对外开放新征程决无坦途,要知难而进。在新时代,我国将同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我国要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增添各国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我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和利益;我国将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坚决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人类文明进步历程从来没有平坦大道可走,但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阻挡人类前行的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让我们拿出信心、采取行动,携手向着未来前进!”

【思想宣传范文】五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人民军队要有新发展新进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至关重要。习近平主席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系统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党的建设历史经验,全面呼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总揽全局、把握大势,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定方位、指方向、明方略,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对于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统揽推进伟大工程和强军事业的深邃意蕴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蕴含强国强军关键在党的政治理念,贯穿以强党引领强军的内在逻辑,体现了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的科学谋划,主题重大、意蕴深邃。

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政治考量。军魂是一支军队的脊梁。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也是军队党的建设命脉所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始终是我们同各种敌对势力斗争的一个焦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强固军魂作为我军命根子紧抓不放,要求全军全面贯彻党领导军队的一系列根本原则和制度,全面深入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强化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部队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上升为党的基本方略,把军委主席负责制首次写进党章,反映了我们党对治军规律的准确把握。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进一步揭示党对军队绝对领导与军队党的建设的内在联系,明确加强军队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我们党对军队建设强根固本的深远考量。

着眼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擘画。党的坚强领导是人民军队克敌制胜的政治保证。我军自创建以来,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根本在于坚持把特有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进入新时代,我国由大向强发展,撬动国际战略既有格局,国家安全需求的综合性、全域性、外向性特征进一步凸显。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战略支撑,时刻听从召唤,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对我军建设提出了严格要求。当前,部队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和平麻痹思想严重,谋战不深、备战不实、务战不力等问题仍较突出,迫切要求军队党的建设归正重心,紧紧围绕备战打仗主责主业,推动全面提高有效履行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的核心能力。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以军队根本职能规定军队党的建设出发点落脚点,反映军队天生为打赢的根本要求,赋予围绕中心抓党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重心在战的鲜明导向。

走在全面从严治党前列的标准要求。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习近平主席在治国理政实践中,创造性地将全面从严治党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统揽“四个伟大”的根本保证,为重塑党和军队政治生态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我军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旗所指,军旗所向。军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努力走在全党前列。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客观分析当前军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严峻形势,对“四风”反弹隐患和反腐败减存量、遏增量任务作出科学判断,强调下大气力解决矛盾问题和短板弱项,为我们进一步立起了从严管党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的新标高。

二、习近平强军思想“党建篇”的丰富发展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以一系列原创性战略性重大观点,深刻阐明加强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带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是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生动体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军队党建领域的运用展开,是马克思主义军队党建理论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把对思想建党、政治建军规律的认识提升到新水平。

强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阐明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地位作用。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军队,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以整风精神推进政治整训,坚持以理论武装凝心聚魂,坚持把党组织搞坚强,坚持贯彻军队好干部标准,坚持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为强军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强调“加强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放到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看,放到推进强国强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看”,标定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历史方位。解决党的十八大之前我军内部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面向未来,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全面加强。要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成绩基础上,继续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推向前进。

强调“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完成好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规定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历史使命。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四个战略支撑”新时代使命任务,必须把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抓得更紧更实,全面提高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质量。

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明确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加强军队党的政治建设最根本的是确保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官兵,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制度,全面落实军委主席负责制,引导全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部队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

强调“聚焦备战打仗主责主业”,揭示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根本着眼。军队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能打仗、打胜仗来展开,成为部队战斗力的增强剂和功放器。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把战斗力标准实打实立起来,贯彻到军队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忘战必危,怠战必败。要进一步强化战斗队思想,以整风精神纠治备战打仗中的顽症痼疾,对和平积弊来一个大起底、大扫除。高层党委要抓备战打仗,提高战略谋划能力、真打实备能力、改革创新能力、科学管理能力、狠抓落实能力。

强调“锻造坚强有力的党组织”,指明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力量支撑。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强则军队强。要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加强我军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要适应改革后的新体制新职能,找准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能定位,优化组织设置,健全制度机制,改进领导方式,把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要旗帜鲜明讲政治,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信念,提升政治能力,确保政治过硬。

强调“锻造高素质干部和人才队伍”,指出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关键所在。要把培养干部、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构建具有我军特色的素质培养体系、知事识人体系、选拔任用体系、从严管理体系、正向激励体系,加大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新型作战力量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战略管理人才培养力度。要突出政治标准和打仗能力,深入解决选人用人突出问题,着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强调“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军队党的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要坚持严字当头、全面从严、一严到底,用铁的纪律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定不移抓下去,不会变风转向。健全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扎紧制度笼子。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注重固本培元。

三、努力开创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立起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军队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的魂和纲。全军各级要坚持学深悟透、知行合一,扭住根本和关键抓好落实,推动讲话精神在部队落地见效。

持续铸牢军魂,以绝对忠诚确保绝对领导。党对军队就是要绝对领导,军队对党就是要绝对忠诚。要着眼学而信、信而行,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官兵、凝心聚魂,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培养“四有”革命军人,锻造“四铁”过硬部队。要坚决维护权威、维护核心、维护和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全面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流毒影响,确保部队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近平主席指挥。

聚焦备战打仗,让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成为制胜优势。军队打不赢,一切等于零。要紧扣习近平主席“胜战之问”“价值叩问”“本领拷问”,深刻体悟习近平主席的决心意图、忧思关切和部署要求,立起以党建服务打仗指向。各级党委要把备战打仗作为第一要务,把统兵打仗、谋划打仗作为基本职责,按照能打胜仗要求筹划、指导、检验党的建设,真正把谋打仗、抓打仗、会打仗的人用起来。要彻底纠治和平积弊,抓住影响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提高的突出问题,区分不同层次对象把和平积弊表现查清楚、症结分析透、措施定实在。要扭住“五个不会”短板大抓练将强将,提高党委领导作战的本领,以一流班子带出一流部队、锻造一流战斗力。

深化正风反腐,培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命,是习近平主席建军治军的重要方法论。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军委十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紧盯“四风”新动向新表现精准施治。要坚持挺纪在前,严肃执纪问责,压紧压实“两个责任”,着力解决在训风演风考风、选人用人、“五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抓好反腐败斗争,突出查办重点,注重标本兼治,坚决铲除军队存在腐败的土壤。要发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和作风,持续深化政治整训,加强政治能力训练,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永葆人民军队的政治本色。

上一篇:10暑假奥数下一篇:投票邀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