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2024-08-15

生本课堂心得体会(共11篇)

1.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篇一

“同课异构”活动心得

周淼

本周,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到杨林桥镇中心小学参加“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本次活动以“生本课堂”理念为指导思想,由两名教师先后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她是我的朋友》这篇课文,参加本次活动我受益良多。

近年来,“生本”理念已经大范围应用于课堂教学,我校今年正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要想落实好“生本”理念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观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积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能否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合作和展示,使全班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三是教学中适时跟进、监测、反馈、消解,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更高。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生本高效课堂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学生对三维目标的达成度要高。二是在实现这种目标达成度的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本高校课堂就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课堂,是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主动实现意义建构的课堂。

结合“生本”课堂理念,本次活动的两位教师都做到了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都做到了“放手”,让学生大胆、大方的讨论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了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行之有效,教师注重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独特的理解与感悟。听了两位老师的精彩授课,我认识到生本课堂并不是想象中的放手不管,让学生自由发挥,课堂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以前的老旧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牵着学生走,那是有形的课堂,而生本课堂理念看似无形,却是无形胜有形,生本课堂理念的落实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业务素养等有了更高的要求。

2.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篇二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为宗旨,真正为使学生“学好”和“好学”而设计的教育. 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满足人发展的需要,实现自己的价值.

生本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其管理理念跟传统的有所不同,甚至对立.“生本课堂”追求三维目标的整合, 即以知识和能力为主线,分层落实,面向全体学生; 以过程和方法为核心,启发学生,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以情感和态度为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教育走向生本的提出给我们在教改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但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误入传统教学的误区,如何做才更有效呢? 这是个令广大教师反复探讨的大课题,本人就初中数学教学结合实际略陈己见.

一、学习的开放性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生本教育的开放性可外延到课堂内外. 课堂上,开放性体现在学习的讨论、实验和交流,把讨论探索当学习的常规. 只要是学习上需要的,什么都可以讨论的,师生之间也可以争辩. 让新知识新技巧在讨论中得到体验和提升应用. 讨论时要有目的的,要求老师有组织有安排计划的,不是乱哄瞎吵. 老师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 ( 1) 讨论的任务; ( 2) 讨论的方法; ( 3) 讨论的结论. 例如: 初中数学的整式的乘除法中“同底数幂相乘: am·an= am + n”“幂的乘方法则: ( am)n= amn”的探讨,让学生带着问题从教材中的思考问题的讨论中总结出来,并认同且能清晰应用. 但若由老师灌给他们,学生会记住,但之后不少会懵懵懂懂把这两个法则给乱套. 又如,“a0= 1”怎么来的呢? 让学生从教材引例: 所以40 = 1,归纳出a0= 1,容易得证. 否则,他们总是不明或答错为a0= 0,可谓后患无穷.

所有问题对老师是简单的,但对学生是陌生的,老师放开手脚去指导学生去实践去讨论去探究去展示成果. 不要担心学生少了你的“讲”会不懂什么,此时无声胜有声,老师讲100遍不如学生能讲1遍.

生本课堂应是具备创新探索性. 创新自主实践性应体现在学生对问题、任务的独立探索和解决问题过程中. 例如: 关于类似“如何测量鳄鱼潭的宽度”题目的探究,对八年级的学生提出用所学习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来设计多种方案; 但到九年级的“解直角三角形”的章节时又有新招了. 这样的探究活动课堂上操作易放难收,任务一下,可像炸开了油锅似的,学生想得可狂,什么古灵精怪新法子都有,所以要放开到课外,无论是纸上谈兵还是实地操作,提前布置给时间和空间学生分小组合作去思考和实验,老师再收集不同方案结论并公布评价.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的重点设计是如何让学生开展怎样的创新性实践活动,是要让学生有机会实实在在地具体实践,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参与学习. 不要担心他们的实验浪费了老师讲课的时间,学生能在实践中得到的老师不用多讲,得不到的讲的作用也不大,讲了他们也容易忘记, 别提创新和提高了.

二、学习的合作性是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

“师本教育”的数学课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满堂灌”之后,缺乏互动,提不起学习的热情,效益低下.

生本课堂教学应具有互动性. 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从“包办代替”的“师本”置换成学生“自主建构”的“生本”,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与他们一起感受成功的愉悦.

重点体现出营造了浸润着民主、平等、激励和谐合作的课堂环境.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神坛”上走下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发挥集体的教育功能. 教师克服“言语霸权”实行“民主协商”,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 暂缓批评,欣赏他们的创新,激励善待学生,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自由自在的放飞. 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首要责任人”,教师由教的“控制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共同体”时,“教”与“学”才能最大程度共振共鸣,“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 例如: 认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等性质,课前要让学生分小组准备纸片、剪刀等教具,在具体纸教具摆弄、折叠中实验,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进行讨论、探索得证并运用. 这样的过程是愉快充实的.

三、学习的德育性是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3.初中英语生本课堂两点交流心得 篇三

一、指导听读技巧

听和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英语作为外来语,学生周边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所以平时听读得比较少,这往往导致很多学生厌学英语,或死记硬背造成聋哑英语,根本不具有实际交流技能。为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以生为本量身打造听读训练教学方法,在积累词汇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譬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Unit 9 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时,就可以让学生先听录音泛读,给他们树立正确的诵读方法。待学生熟读以后,我们还可以给出类似的短文,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深入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设置互动情境

知识有自身生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只有经过体验才能真正迁移知识生成能力。具体到英语来说,如果我们只是做到听读还不足以让学生生成运用能力。为了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我们还要设置互动情境,讓学生经过互动、交流,懂得如何将英语知识运用到交流中来。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Unit 8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时,为了让学生广泛交流,获取英语知识交流能力,笔者先通过形象的多媒体给大家展示郊游视频,激活学生参与交流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根据视频情境进行相互问答。这样开放性的话题,比较契合孩子们的认知需求,能吸引他们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展开想象,自主设置深入性的英语对话和练习,通过实践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此外,为了扩充学生的英语知识储备和运用能力,我们可以通过知识竞赛、英语辩论等竞赛性活动,抓住学生的好胜心来激励他们拓展知识生成。

本文是我结合这些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怎样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生本课堂的两点心得体会。总的来说,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英语教学一定要围绕学生的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灵活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生成与互动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知识学习,最终提升课堂效率,达成教学目标。

4.生本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篇四

通过这次去安吉高禹小学的培训学习,让我从中收获了很多。从培训中,我们更进一步了解和明确了生本课堂活力教学的发展方向,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一些对教育教学工作很有见解的专家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使我对“生本课堂、活力教学”的理解更透彻,真是受益非浅。同时高禹小学全体师生的精神风貌对我触动也很深。

一、高禹小学生本课堂的自主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小主人。

我们平常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和学生共同交流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而在生本课堂中,学生才真正的成了我们课堂的主人。在高禹小学的袁恩忠老师上的关于错得研究这节课就很明显的做到了这一点。首先课前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很好的做到了全员参与,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很高。小组合作也非常有条理有秩序。最后袁老师也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整个课堂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学生真正的做到了积极参与,课堂主人这一角色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想在以后自己的教学中也要充分贯彻这一思想来挖掘学生的潜能。

二、在生本课堂中教师对课堂的设计很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环节。

生本高效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建立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之上,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是否会引起其他学生的思考;要看参与是不是主动、积极,是不是学生的自我需要;要看学生交往的状态,思维的状态,不能满足于学生都在发言,而要看学生有没有独立的思考。以往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这次理论研讨会中的课堂教学,教师们都是精心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 “ 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 ” 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读、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给了学生时间和权利,让他们充分进行思考,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使学生兴奋起来,参与的积极性高起来,参与度也大大提高。在这样的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中,个体能得到了发展。

除了这些其实第一天早上走进高禹小学观看他们的入队仪式也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整齐划一的队伍,鲜艳明亮的校服,朝气蓬勃的学生,清脆明亮富有感情的朗读都让我看到了高禹小学内在的生机和活力。我想这和生本课堂的培养是分不开的。最后结束的时候二年级的小朋友放飞纸飞机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环节。

这次培训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在学校的教育改革中,作为一名生本高效课堂的实施者,我们应积极投身于它的发展之中,与全体教师共同致力于高效课堂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的新路,切实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生本高效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引领性,使学生获得能力的最大提高。切实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引领者。

5.生本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五

初次接触“生本”一词,我是欢欣的,从听周一贯先生的讲座《语文课堂的求本之道》开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为这样的一阵改革风是抓住了根本的,听到生本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在凤台的讲座,我觉得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学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师,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称呼。在对待学生上,我当然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了。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我享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对课题进行解读时,有孩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既然作者访问的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为什么不给‘访友’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呢?”孩子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已经把这山中的一切当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这些景物已经融为一体,因而不用打引号。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提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关键点呢!问题即学习,这是我一向的主张。但是,孩子们的问题太多了,我经常用一节课也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带着遗憾下课。这样我的课常常上不走。有老师提醒我,六年级了,还是要抓住关键期,他们是要迎接考试的。是啊,面对我的这一群学生,我有几多无奈在心头。我还是惊喜地看到了生本课堂发生的变化,有许多孩子乐意展示自己,小芳是个文静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课堂上总是默默不语,现在,她也经常来谈自己的观点;小钟是个调皮的孩子,课堂上经常管不住自己,现在的他,常常拿着自己的小发现找到我,告诉我他发现的乐趣;林是个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他的质疑,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这样改变着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丛的村落》,在写字环节,我请上了青桐,平时爱龙飞凤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写字。当他写完“烘烤”这个词后,同学们进行检查,发现了他的火字旁的点写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过来了。我也认为没有错误了,这时,有孩子的声音传来,老师,“烤”字的右下边写错了。“错了?哪里错了?”我惊奇不已,我请那个孩子上台板书,其余的孩子和我一样认真地看着,当这个孩子写完后,一阵争论声传来,有认为写对的,有认为写错的,我让孩子们打开书进行对照,原来,那个孩子真的写对了。我也一阵汗颜,告诉同学们:原来,马老师这么多年来也是在错误地书写“考”字,今天这位同学可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写对的孩子们可得意了。回到办公室,我告诉我的同事,让他们也来写写这个字,六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写对,看来,很多时候,孩子们也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呢!

在我的课堂上,我有时会感到自己的多余。学生之间探讨一个问题,我常常隐身在后面,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上台的孩子鼓励并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再不见我那精心的引导,再不见我动情的演说,再不见我精彩的设计……我有时感到自己再没有精彩而言,而学生是不是就是如此的精彩呢?或许我的期望高了一些,作为儿童,他们总是探讨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时会跑到另一个方向去,我常常会费力地往这个正道上拉一拉,可效果却不甚理想。我又想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就海阔天空地说,无限地发展他们的语言,当我再次细查时,发现课堂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课堂,十多个小组中,有的孩子想上台,可还有的孩子不想上来,互相责备之声传来;有的小组孩子们合作好,每节课他们都举着小手,可是这样的组也是屈指可数的。依然有许许多多沉默的面孔,那么照这样发展,也就只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能力了,我感到很是迷茫。我听到的课中,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表达,那么,生本教案该如何写呢?是不是我只需要设计前置小研究就行了呢?看了“生本教育网”后,我依葫芦画瓢,写了一节课的设计,一点儿也不满意。成立小组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在里边,可主人翁的意识他们还没有,每个人不尽责,该如何落实呢?相关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学生无所谓: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6.生本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篇六

让我欢喜让我忧的“生本”

 

初次接触“生本”一词,我是欢欣的,从听周一贯先生的讲座《语文课堂的求本之道》开始,我就渴望用生本的理念来指导我的教育生涯。我也以为这样的一阵改革风是抓住了根本的,听到生本倡导者郭思乐教授在凤台的讲座,我觉得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了。

学校成了生本教育的基地,我成了一名“生本”老师,有了一个不一样的称呼。在对待学生上,我当然要“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了。当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我享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时,孩子们畅所欲言,在对课题进行解读时,有孩子抛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既然作者访问的这些朋友都是山中的一些景物,为什么不给‘访友’加上引号,表示特殊含义呢?”孩子们思考着,争论着,最后终于明白了作者已经把这山中的一切当做了自己的好友、知己,他和这些景物已经融为一体,因而不用打引号。看来,孩子们特别喜欢提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也正是课文的关键点呢!问题即学习,这是我一向的主张。但是,孩子们的问题太多了,我经常用一节课也没能解决他们的问题,只能带着遗憾下课。这样我的课常常上不走。有老师提醒我,六年级了,还是要抓住关键期,他们是要迎接考试的。是啊,面对我的这一群学生,我有几多无奈在心头。我还是惊喜地看到了生本课堂发生的`变化,有许多孩子乐意展示自己,小芳是个文静的孩子,在我以往的课堂上总是默默不语,现在,她也经常来谈自己的观点;小钟是个调皮的孩子,课堂上经常管不住自己,现在的他,常常拿着自己的小发现找到我,告诉我他发现的乐趣;林是个表达能力比较差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他的质疑,多么会思考的孩子啊!这样改变着的孩子还有很多很多……那天上《草丛的村落》,在写字环节,我请上了青桐,平时爱龙飞凤舞的他,黑板上居然能工工整整的写字。当他写完“烘烤”这个词后,同学们进行检查,发现了他的火字旁的点写成了捺,青桐自己改正过来了。我也认为没有错误了,这时,有孩子的声音传来,老师,“烤”字的右下边写错了。“错了?哪里错了?”我惊奇不已,我请那个孩子上台板书,其余的孩子和我一样认真地看着,当这个孩子写完后,一阵争论声传来,有认为写对的,有认为写错的,我让孩子们打开书进行对照,原来,那个孩子真的写对了。我也一阵汗颜,告诉同学们:原来,马老师这么多年来也是在错误地书写“考”字,今天这位同学可是我的“一字之师”啊。写对的孩子们可得意了。回到办公室,我告诉我的同事,让他们也来写写这个字,六个人中,只有一个人写对,看来,很多时候,孩子们也会成为我们最好的老师呢!

在我的课堂上,我有时会感到自己的多余。学生之间探讨一个问题,我常常隐身在后面,我能做的就是给这些上台的孩子鼓励并提供一个方向性的指导。再不见我那精心的引导,再不见我动情的演说,再不见我精彩的设计……我有时感到自己再没有精彩而言,而学生是不是就是如此的精彩呢?或许我的期望高了一些,作为儿童,他们总是探讨着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有时会跑到另一个方向去,我常常会费力地往这个正道上拉一拉,可效果却不甚理想。我又想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就海阔天空地说,无限地发展他们的语言,当我再次细查时,发现课堂并不是所有孩子的课堂,十多个小组中,有的孩子想上台,可还有的孩子不想上来,互相责备之声传来;有的小组孩子们合作好,每节课他们都举着小手,可是这样的组也是屈指可数的。依然有许许多多沉默的面孔,那么照这样发展,也就只锻炼了一部分学生的能力了,我感到很是迷茫。我听到的课中,看到的是孩子们的表达,那么,生本教案该如何写呢?是不是我只需要设计前置小研究就行了呢?看了“生本教育网”后,我依葫芦画瓢,写了一节课的设计,一点儿也不满意。成立小组后,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份责任在里边,可主人翁的意识他们还没有,每个人不尽责,该如何落实呢?相关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有的孩子在乎,有的学生无所谓: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

7.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篇七

一、课堂导入趣味化, 调动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

常言道: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有效的劳技课应从导入开始, 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他们积极思维,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在《月季花的制作》一课中, 笔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请学生猜谜。

师:今天这节课, 请大家猜几个谜语, 猜对的奖品是这几枝老师做的纸花!

师:谜语一, 三十一号称霸王;谜语二, 百花争艳广寒宫;谜语三, 芳亘四时, 终年披秀, 寒暑不改, 常沐春风。

生:……

师:这三个谜语的谜底都是月季花, 月季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常见的一种花卉, 今天我们就尝试用各种纸张来制作月季花。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可以根据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导入, 如故事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案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等, 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堂任务具体化, 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的主观能动性

劳技课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的操作任务决定着我们课堂的教学目标, 因此学生操作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研究教学目标时必须要制定一个总任务, 再把总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小任务, 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月季花的制作》一课中, 教师首先奖励给每个合作小组一朵上一届学生完成的纸质月季花, 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上一届的同学完成的作品, 你们想不想学做?有没有信心完成?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接着教师布置本节课的任务:制作纸质月季花。同时与学生一起分解任务, 月季花的制作可以分为:1.月季花的结构是怎么样的?2.制作纸质月季花需要哪些材料?3.制作纸质月季花可以分为几个步骤?4.制作纸质月季花要用到哪些技法?

三、开发教具学具, 协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

纸上得来终觉浅, 须知此事要躬行。劳技课是一门知行合一的学科, 它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知行结合, 利用不同的教具学具给学生直观的体验, 同时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阿莫纳维利说:“儿童单靠动脑, 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 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 那么知识的所有大门都将在他面前敞开, 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在课堂导入后, 教师可以奖励给每组学生不同的月季花, 调动他们装点教室、学习制作月季花的兴趣。纸质月季花制作的重点难点集中在花朵的制作上。在实践中,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做的花朵能形神具备, 大多数学生做花都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花蕊、花瓣、花萼大小的比例不协调;二是花瓣过于整齐, 没有做到错落有致;三是花萼和花瓣主次不分。这些问题主要暴露出了学生观察不够仔细, 他们缺乏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在做花的时候不能做到“心中有花”。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光给学生讲解花的结构是远远不够。我们可以制作一些各种花的花蕊、花瓣、花萼作为学具,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贯彻思考, 看看其他花的花蕊、花瓣、花萼与月季花的有什么不一样, 月季花的花蕊、花瓣、花萼分别有什么特点, 只有做到“心中有花”才能做出完美的月季花。

四、巧用评价与激励, 推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恰当地运用评价与激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潜能。在劳技课教学中,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运用评价与激励, 能够达到以评促教的效果。在评价与激励的过程中, 我们应注意要有情感、有针对性, 防止评价与激励语言苍白乏力, 只会说“好”或“很棒”。教师要学会用简短、恰当、言之有物的语言给予学生褒扬, 如“你这个花做得层次分明, 很好”“你做的叶子经脉清晰, 大小恰当, 真不错”等, 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8.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篇八

[摘 要]在“生本课堂”理念下,由教师一手策划、包办的“体会教学”已经不适应语文课堂教学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体会教学”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需要厘清的两种关系以及三个方面的解局策略,力求探索一种在师生互动的状态下,由学生自己“体会”并学会“体会”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生本课堂;体会教学;有效实施

何谓“体会”? 体会,意为体验领会。用于人对某种境界或事物的感受。《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会”一词,且主要出现在第二、第三学段“阅读”板块的目标与内容中。例如同样是词句理解的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1]目标是“了解”。第二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2]第三学段是“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3]第二、三学段目标是“体会”,只是体会的要求不一样。第四学段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4]目标是“体味”。显然,小学中、高段要重视语文的“体会教学”。“体会”既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要逐步养成的一种能力。

在当前倡导“学为中心”的背景下,对“体会教学”具有更加迫切的需要。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主张“无为而为”,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自主。[5]理念的更新固然是积极的,但当下有些标榜着“生本”理念的语文课,其“语文味”却消失殆尽。如何在“生本”理念下实现“多学少教”与语文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体会教学”的有效实施是关键。

一、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困局

“体会”一词古来就与“亲身体验”有关。在意义的演变、沿用中,“体”又引申出“设身处地为人着想”的意思,诸如“体谅”“体恤”等等。由此可知,“体会教学”,即注重帮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与意义,发现语言运用的巧妙与独到。“体会”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方式,但许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只是“虚晃一枪”,没有将“体会教学”落到实处。

1.“体会教学”的滥用

“体会教学”应该在什么环节进行?有些教师并没有深入思考过。只是在课堂中随口提出“体会”一词而已,但没有实际的效果。例如一位教师在小学四年级的一堂语文课上,为了体现“学为中心”,让学生小组合作体会词语的意思。学习小组拿出《词语手册》就读了起来。显然,所谓的“体会”已经成为变相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体会”能力的培养有多大作用?“生本”不是一句空口号,应该从更实用、科学的角度考虑教学。

2.“体会教学”的泛用

有些教师将“体会”设计和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单”结合在一起。教师在“学习单”中明确设计出体会学习的整个路径,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体会下去即可。一位教师在教学四年级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时,首先通过预学单让学生理清前四节诗所描写的“地点”“原来的景象”“现在的景象”。然后设计如下体会作业:

这四节诗在格式上相似,都先写原先的景象,再通过“可是”这个词语转折,描述了现在的景象,最后发出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诗句中反复的疑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战争的憎恨与不解。

从作业完成情况看,学生的体会是平面化的。我们以一个阅读者的身份去想象,这样的回答离文字的丰富意味实在是相距甚远。这些看上去面面俱到、层次分明的“导学单”,只是换汤不换药的作业训练而已。

二、生本课堂背景下

实施“体会教学”需要厘清的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也进入了生本时代。要整理生本理念融入语文课堂的阻碍,应该首先思考和明晰两组关系。

1.形与神的关系,注重学科味道

课堂教学技术的提升离不开模仿。追求教学技艺的形同,只是模仿的初级阶段。更适切的模仿,应该是追求教学技艺的神同。领会某项教学技术背后所代表的教学思想,如此才能将教学技术“学”到手。当前生本课堂的教学实践,因为理解不同,实践路径也有所不同,各学科也有各自的体现渠道、操作方法和步骤。小学语文,首先是一门语言学科。语文教师在实践生本课堂的教学理念时,不应该一味追求时髦和热闹,应保持自己清醒的思维能力,除了知道生本课堂是依托生命本能,为学生会学、乐学、善学而设计的课堂,知道学生拥有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6]更应该知道,语文学科有自身的学习规律和特点,要重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文教师既要相信学生能自己“体会”,也要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的悟性。

2.破与守的关系,注重学段味道

很多生本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呈现一种特别理性化的教学趋向。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图书馆里的小镜头》时,设计了五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

问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课文写了哪几个镜头?

问题2:“宽敞”和“拥挤”“封闭”和“清新”这两组词矛盾吗?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问题3:这两节的写作手法和以往有什么不同?用这样的写法进行描写,写出了什么?

问题4:为什么“我”却偏爱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

问题5:这些小镜头告诉了我们什么?

以问串学,确实使整堂课显得非常简洁。但似乎还缺了点什么。例如在问题2的教学上,学生们一致认为“宽敞”与“拥挤”不矛盾,虽然很宽敞,但因为人太多,使宽敞的图书馆也挤了起来,这是用反衬的手法来写看书的人非常多……这样的体会少了点什么呢?少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少了体会内涵的过程。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具有“基础性”和“养成性”,一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二是必须注重“体会”能力的训练,如怎样朗读、默读、揣摩、比较等,切不可断“体会”引导之腕,求“自主”学习之新。坚守学段特点并不意味着保守,突破教学桎梏也并不意味着拔高要求。生本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破”“守”有度。

三、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解局

“体会”学习的过程表现为外部信息和自身内部信息的结合,这种“结合”的实现要靠“对话”。正如伽达默尔的一个著名表述所说:“对话双方展开的交谈乃是一种“视域的融合”。在对话中,文本的视域和读者的视域同时呈现,读者自己的视域并不必然重合于文本的视域,最有效的对话只能是实现部分的融合。”这也启示我们,文本真正说出了什么,有赖于对话交谈中复活了什么,具体化了什么,建设性地生成了什么。[7]因此,生本课堂背景下“体会”教学的解局策略,在于教师要有目的地去推动这种“视域对话”走向生动、有效。

1.辨“文体”而为,让“体会”教学有维度

我们对任何一个文本的理解都具有二重性,既有通过文本“含义”对作者“原意”的追索,也有借助文本“含义”对“意义”的构建。[8]如果文本靠近“科学文本”,那么阅读解释当以“原意”追索为主;如果文本靠近“文学文本”,那么阅读理解当以“意义”构建为主。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是科学小品文。一位教师在教学“至少”一词时这样设计“体会”学习:

(1)破坏这些资源后,我们还能到别的星球上去吗?为什么?

(2)点拨:注意“至少”一词了吗?什么意思呢?

(3)“至少”表示最小的限度,所以,人类移居其他星球的想法能实现吗?用文中的话告诉大家。

像这样意义严谨的“科学文本”,教师在“体会”设计时关注让学生直接追索词语本身的意义,然后联系文章理性把握词语的内涵。而上文提到的《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属于文学文本,教学应让学生借助已有的感受、体验,将文本世界转换为学生的再体验、再感受。“体会教学”应讲究文本的“定位”和“定向”。

2.有“情趣”而问,让“体会”引导有温度

君子之教喻也。如何“善喻”?指教师能够有智慧地提问题,为学生创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师、生围绕该情境展开对话,实现“意义建构”,达到“自主体会”。

如何创建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核心问题的设计,让问题尽量开放、集约。“开放”指的是问题的答案不唯一;“集约”指的是问题应尽可能有思维的含金量。可以问在难点处、重点处、转点处等。例如一位教师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情感,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同学们,品词如品茶,越品越醇。词学家胡云翼先生在《宋词选》中说,这首词中老和小写得最生动有趣。你认为呢?”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设计了这样的导学问题:“同学们,你曾经和你的好朋友或亲人送别过吗?这短短28个字,你认为哪个地方的描写最能表达作者送别朋友时的心情?”这些问题,除了注重集约性、开放性之外,都抓住了学生的童心,具有趣味性和亲近性。将“体会教学”不露痕迹地糅合在问题设计中。

3.有“层次”而导,让“体会”点拨有深度

对于“体会”而言,感知语言的字面意思是一回事,真正读懂、感悟则是另一回事。对于一些意蕴丰富的文本,“体会”不应仅仅停留在作者所说文段的字面上,而应进入文字背后的话题。因此,体会文本的含义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点拨。点拨到位了,学生的“体会”便会展现一种新的情势,使“视域对话”进入深层次。教师的点拨引导可以体现在“体会”设计的层次性上。

设计的层次性可以从教学推进的整体架构去考虑。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设计教学的整体板块如下。

板块一:解译词句,入景;

板块二:品字品词,入境;

板块三:拓展品悟,入醉。

遵循这样的教学板块,由字词到画面,由情境到情感,学生对文本的体会由表及里,真正感受到了古诗词之魅力。

设计的层次性也可以从某个“体会点”的引导策略去考虑。文本中有些内容与形式,学生凭借一己之力可能很难体会到位,需要教师与学生在共同获取并理解大量感受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将“体会点”不断提升和扩大,逐渐接近学习目标。例如一位教师这样设计《清平乐·村居》的“品醉”环节。

环节一,引“醉”:农家生活为何让作者醉了呢?

环节二,说“人”:了解辛弃疾的简历。

环节三,导“情”:

(1)播放古代战争场景的影视片段。

(2)沦陷区的百姓能看见“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画面吗?只能 ;沦陷区的百姓能过上“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生活吗?只能 ;沦陷区的孩子能这样的“……溪头卧剥莲蓬”自由劳动、玩耍吗?只能 ……

环节四,吟“醉”:看着这和睦、幸福的一家人,作者怎不陶醉!(诵全文)

这样层次分明的设计、左右逢源的援引,学生的体会空间一下子被延伸了,体会自然水到渠成。当然,教师辅助学生“体会”的策略可以是多向的、有选择性的,包括还原语境、联想触发、汇聚比较等。

综观以上三方面的解局策略,教师应坚守两个原则:一是时间充足原则,教师要为学生的单独学习或者合作学习留出足够的时间;二是协助延迟原则,必须是学生“体会”在前,教师协助在后,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体会教学”,应该克服“急功近利”的弊端,注重“体会”过程的设计,使“体会”成为学生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以及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过程。

参考文献

[1][2][3][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苏保中.生本课堂的内涵、特征及实践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2):51-53.

[6]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

[7]朱贻渊.语文教育的悖论及出路[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8]李维鼎.阅读理论的分歧、阅读理解的弹性与阅读教学策略[J].语文学习,2004(2).

9.英语生本课堂心得体会1 篇九

“生本教育”的提出者郭思乐教授曾说:“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这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环节。”我认为英语生本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学生敢想敢说、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容易转移,要避免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最好的方法是兴趣。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创造愉悦的教学环境,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中应具有娱乐性,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可以教学生做游戏,在玩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寓教于乐。我想这些都是活跃课堂气愤的很好手段。其次,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好教学挂图、教师卡片、磁带等教学器材。尤其是有了多媒体的帮助,不光是给学生简单的视觉冲击,重要的是教学生尽可能多去地描述图像,既复习以前所学的内容也可用新学的词汇和句型去描述。再次,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一个班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层次,作为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在学习课文时,可以给好学生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去回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去回答,当他们答对时也会增加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最后,善于总结,善于整理。每单元结束后,带领学生把本单元的重点词汇和句型进行整理和归类。并通过及时的练习检验出问题进行及时的讲解和分析。

10.生本课堂心得体会 篇十

“生本智慧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本学期观摩了几位数学教师的精彩讲课和专家、教师及教研员的精彩点评,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几次的培训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我就结合实际来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重与学生沟通,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感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每位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教材以外的话题,比如:你知道老师叫什么,你了解老师多少等话题,以示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二、结合教材,创设平台,提出学习目标,并让学生自主学习相关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以教材为本,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学习方式生活化、艺术化,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着许多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使他们感到生活与数学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借助于学

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题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于他们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五、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创设学生喜欢的活动,使其在自由、放松、活跃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感知、探究、发现数学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教师在讲课时,多数把学生分成几组,以便于学生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听课过程中,让我明白了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老师放手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去学习,去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处理问题的空间,并且老师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见解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五、坚定了自己的几个认识。

(1)合理使用教材,大胆选取学生身边的素材充实课堂,能更好的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如用从出发地到目的地所经的路线,感知“倒推”策略。

(2)积极采用问题提出的操作策略。以前我就提倡教师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除了科学引导,适时激励外教师要重视板书的作用。

(3)题组训练不过时。数学技能的形成要有一定量的训练,通过训练学生

才能像背乘法口诀一样达到自动化的效果。本着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大容量的原则编制系列练习卡,对学生的当堂训练很有帮助。

(4)探究与渗透的关系怎样更合理?数学课需要探究,但绝不是最原始的经历,这种探究需要教师适时的铺垫引导。如果坎过大,沟过深,教师就要帮学生找一梯子,放一小船,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从而达到成功的彼岸。

11.优化课堂导入 打造生本课堂 篇十一

1 课堂导入的功能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好梯子、做好铺垫,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也可以增加学生体验,为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2 课堂导入的方式和实践

2.1 视频引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通过播放与教学有关的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让学生进入情绪高昂的内心状态,从而达到富有活力主动学习.

例如: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播放学生非常熟悉的《猫和老鼠》的动画片段:猫和老鼠在追逐中,猫拿起消防水管却发现没水,正疑惑间,调皮的小老鼠趁其不备,偷偷打开开关,结果手握水管的猫在巨大水流的反作用力下被发射到了空中.视频一播放,马上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后边的课堂活动,学生的思维接着活跃起来,效果非常好.再如:《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教学设计中,一开始播放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复古武器投石器”的视频,在引入动能的同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2.2 问题引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在教学一开始,恰当合理的设置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给学生以启发,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的欲望,能很好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中,一开始就设置一个情景:一人开车在荒无人烟的野外陷入泥泞地抛锚,车内有绳子,路边有树.提出问题:没有其他人帮忙的情况下,一个人如何才能将车拉出?学生非常困惑,并积极思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极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3 温故知新,运用预习学案引入

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基于原有的基础,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学习新知识所需的旧知识是否能够准备好对新知识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实际教学中,我们要研究教材内容与学生知识储备的结合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内容时已经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分析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知识、思维障碍,利用预习学案,设置“温故知新”的内容,回顾基础的同时为学生新的知识构建打好基础.这样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搭好梯子,让学生自主构建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激发内在学习动力,打造真正身心愉悦的课堂学习.

例如:在山东省优质课课题《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的教学中,课堂上学生在推导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时,需要设置一个中间状态,使两个状态之间满足气体实验三定律的内容,从而推导出最终两个状态之间的关系.一开始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气体实验三定律的关系式不能达到自如运用的熟练程度,不管从思维上还是在运用上都有一定的阻碍.在让学生通过不同的中间状态进行推导时更是遇到了障碍.后来,结合学习中的需要,我在预习案中设置了温故知新内容,涉及了气体实验三定律的内容、表达式、图象等与新课学习相关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做好了预备,结果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同学更加顺利的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再如:在《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预习案中设置这样的问题:在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实验中,木板与小车间有摩擦力,是如何消除摩擦力影响的?在学生回顾平衡摩擦力的方法的同时也为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方案设计做好了铺垫.

2.4 实验引入,增加体验,为新的知识构建做好准备,为难点的突破做好铺垫

“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相适应,过易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过难的问题又会让学生感到畏惧.只有在“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知识来积极思考、探究,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实现学生从“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在课堂引入的环节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实验,增加学生体验,为新知识构建做好准备,也利于学生突破难点.

例如:在省优质课展评课题《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教学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实际,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方案设计环节中更好的实现新、旧知识的迁移,在一开始的“探究什么功对应动能的变化”的环节中,课堂导入设计了三个不同的小实验:(1)手推水平轨道上的小车获得动能.(2)物块由静止释放获得动能.(3)弹弓弹物块.在引导学生思考动能的变化对应什么力的功的同时更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为后边设计“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不同方案设计做好预设准备,这樣就为学生设计方案搭好了“台阶和梯子”,使方案设计这一环节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变成了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桃子,帮助学生突破了难点.再如:《实验 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的橡皮筋实验设计中,倍增法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不易自行突破.教师可以在教学一开始的导入环节中演示隐含倍增法原理的弹弓实验:巧妙设计不同根橡皮条的弹弓,用一组橡皮条弹射物块、用相同的两组、三组橡皮条弹射物块,这样在演示实验的同时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更大程度的发挥课堂导入的功能.

上一篇:餐饮服务员礼仪培训下一篇:派遣员工社保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