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2024-08-14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8篇)

1.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篇一

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解读

判断题

1、《行政单位财务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的财务活动。[题号:Qhx008370]

A、对B、错

正确答案:A2、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也执行《行政单位财务规则》。[题号:Qhx008371]

A、对B、错

正确答案:B3、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题号:Qhx008372]

A、对B、错

正确答案:A4、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的行政单位,都是主管预算单位。[题号:Qhx008373]

A、对B、错

正确答案:B5、各级预算单位应当直接向财政部门申报预算,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财政部门报告。[题号:Qhx008374]

A、对B、错

正确答案:B6、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补贴,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题号:Qhx008375]

A、对B、错

正确答案:B7、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题号:Qhx008376]

A、对B、错

正确答案:A8、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偿还性资金。[题号:Qhx008377]

A、对B、错

正确答案:B9、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题号:Qhx008378]

A、对B、错

正确答案:B10、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题号:Qhx008379]

A、对B、错

正确答案:B11、行政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题号:Qhx008380]

A、对B、错

正确答案:A12、行政单位不需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题号:Qhx008381]

A、对B、错

正确答案:B13、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取得的项目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题号:Qhx008382]

A、对B、错

正确答案:A14、行政单位可以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题号:Qhx008383]

A、对B、错

正确答案:B15、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题号:Qhx008384]

A、对B、错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1、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这种资产是()。[题号:Qhx008385]

A、固定资产 B、无形资产C、在建工程 D、流动资产

正确答案:B2、固定资产的价值标准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标准由原来的800元提高到()元。[题号:Qhx008386]

A、1800 B、1000 C、1500D、2000

正确答案:C3、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这种资产是()。[题号:Qhx008387]

A、存货B、固定资产C、无形资产D、在建工程

正确答案:A4、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是()。[题号:Qhx008388]

A、固定资产 B、无形资产C、流动资产D、在建工程

正确答案:D5、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是()。[题号:Qhx008389]

A、基本支出B、项目支出C、资本支出D、专项支出

正确答案:A6、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是()。[题号:Qhx008390]

A、基本支出 B、项目支出 C、资本支出 D、专项支出

正确答案:B7、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是()。[题号:Qhx008391]

A、支出B、资产C、负债D、收入

正确答案:A8、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并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是()。[题号:Qhx008392]

A、主管预算单位 B、一级预算单位 C、二级预算单位 D、基层预算单位

正确答案:C9、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是()。[题号:Qhx008393]

A、预算外资金B、应缴款项C、财政拨款收入D、其他收入

正确答案:C10、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是()。[题号:Qhx008394]

A、预算外资金B、应缴款项C、财政拨款收入D、其他收入

正确答案:D11、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是()。[题号:Qhx008395]

A、主管预算单位 B、一级预算单位 C、二级预算单位 D、基层预算单位

正确答案:D12、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是()。[题号:Qhx008396]

A、结转资金 B、结余资金 C、留用资金D、留本资金

正确答案:B13、、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是()。[题号:Qhx008397]

A、资产B、负债C、收入D、支出

正确答案:A14、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是()。[题号:Qhx008398]

A、资产 B、负债 C、收入 D、支出

正确答案:B15、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预收、代管等待结算的款项,是()。

[题号:Qhx008399]

A、应缴款项B、暂存款项C、应收款项D、预付款项

正确答案:B2、行政单位的负债包括()。[题号:Qhx008400] 查看答案

A、应缴款项

B、暂存款项

C、应收款项

D、应付款项

您的回答:ABD

正确答案:ABD

题目解析:行政单位的负债包括应缴款项、暂存款项、应付款项等。

5、应缴款项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包括()。[题号:Qhx008401] 查看答案

A、罚没收入

B、行政事业性收费

C、政府性基金

D、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应缴款项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包括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

1、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题号:Qhx008402] 查看答案

A、预算外收入

B、上级拨款收入

C、财政拨款收入

D、其他收入

您的回答:CD

正确答案:CD

题目解析: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考虑的因素包括()。[题号:Qhx008403] 查看答案

A、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B、以前预算执行情况

C、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

D、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以前预算执行情况;以前结转和结余情况;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其他因素。

3、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题号:Qhx008404] 查看答案

A、支出增长率

B、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

C、人均开支

D、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

您的回答:ABCD

正确答案:ABCD

题目解析: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支出增长率、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人均开支、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均办公使用面积、人车比例等。

4、行政单位财务报表包括()。[题号:Qhx008405] 查看答案

A、资产负债表

B、现金流量表

C、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

D、收入支出表

您的回答:ACD

正确答案:ACD

题目解析: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及有关附表。

2.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篇二

虽然我国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但是综合分析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现状, 仍然发现不少问题。

(一) 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主动性。

根据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 拥有300张病床的医疗机构要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并且配置专职审计人员, 并且对审计机构与人员的职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结合工作实践发现, 很多医院虽然设置了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 但是其职能却没有发挥出来, 更多的医院将内部审计机构作为迎接上级相关部门检查的虚构部门, 而不是站立在加强医院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角度出发的, 结果导致医院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深入的医院的管理领域, 使得医院的财务风险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比如医院收支虚假问题的出现就是财务审计工作不主动造成的, 很多医院将卫生部门拨入的科研经费纳入到“其他应付款”科目中列支。结果导致不能对医院的科研经费具体进行审计监督。

(二) 财务审计的工作范围比较狭窄。

医院的资金使用情况不仅关系到医院的正常发展, 而且还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 比如国家为了缓解老百姓的就医难问题会对医院进行一些财政拨款, 同时也会对医院的医疗设备等进行更新支持, 因此医院的财务审计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通过严格的审计可以将这些资金用于国家预期的方法上, 但是目前医院的财务审计范围却比较狭窄:一是医院财务审计的方式比较狭窄。医院在财务审计时将工作重心放在事后的监督审计方面, 而忽视了对事前、事中的监督审计, 结果导致一旦医院资金出现风险迹象后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导致风险的发生, 医院资产的流失;二是医院的财务审计停留在监督层面, 而没有扩大到风险管理、效益评价以及责任分析方面。

(三) 财务审计人员的能力有限。

随着医院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 新的财务核算模式对财务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目前医院财务审计人员的能力比较有限, 他们不能适应现代医院财务工作的要求, 造成内部审计自身能力差的原因:一是医院管理者对财务审计工作的不重视, 没有将财务审计作为一个独立性的机构看待, 导致财务审计人员对本职工作的认同度不高, 他们认为自己的工作无关紧要, 为此就会在工作中出现消极态度;二是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在职培训缺乏新的理念。目前我国对医院财务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仍然停留在传统财务监督的层面上, 而没有对财务人员的综合技能进行综合培训;三是财务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比较有限。会计电算化的应用, 要求财务审计人员也要学会利用计算机系统对财务现状进行审计, 但是很多人却不懂得计算机系统知识。

二、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影响

从总体来看, 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适用范围更加全面, 旧的《财务制度规则》只是适应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而新制定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则适应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时强化了医院的预算管理。新颁布的规则更加强化了预算管理, 对医院预算管理的规定更加具体、详细。其中该规则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增设了“财务监督”。具体到57、58、59条中规定的内容。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医院审计工作产生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是丰富了医院自筹审计的内容。新的规则增加了医院审计科目的内容, 比如对“现金”科目的审计由原来的只审计资金的使用流程, 到现在需要审计资金的使用目的、制度以及新旧制度现金科目的衔接问题等;二是收入和支出审计的内容变化。

三、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下提高财务财务审计的对策

(一) 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规则制度。

建立完善的财务审计规则制度是规范医院财务审计工作的重要依据, 通过规则制度开展重点审计。一是要开展物资购销比价审计。医院要对物资采购、销售环节进行严格的物价控制制度, 通过比价控制审计对医院的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以此降低医院成本的支出, 缓解就医者的费用负担。比如对医疗器械等设备的购买要进行综合物价对比, 以此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要对临床科室进行绩效审计。医院要重视临床科室的绩效考核, 采取成本核算法对医疗项目进行核算, 并且将传统的事后审计前置为事中审计, 以此强化临床医护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成本核算意识。

(二) 加强财务审计的独立性地位。

基于当前医院审计部门职能缺失的现状, 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稳定的内部审计关系。医院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 要组织全员的工作人员学习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并且将制度学习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根据医院的年度项目计划, 对全院的科室职能进行划分与沟通, 让他们自觉参与到医院的财务审计工作中。尤其是医院的一把手要高度重视财务审计工作, 形成下上协调作业的财务审计工作模式;二是整合医院资源,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医院要对全院科室资源进行整合, 比如医院要对所有的固定资源进行整合, 在保证现有医疗水平的基础上, 通过职能科室之间的整合, 构建以内部审计机构为核心的审计中心, 以此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三) 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意识。

造成内部审计工作不积极的很大原因就是医院的内部审计意识比较缺失, 因此医院要提高财务审计意识:一是要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很多时候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的根本原因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不高, 因此医院要加强对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的审计意识;二是医院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岗位考核, 将专业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工作人员纳入到内部审计队伍中, 并且将不符合内部审计工作岗位要求的人员清理出内部审计的队伍中;三是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在职教育培训, 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培训, 及时将最新的知识灌输给财务审计人员。

(四) 创新医院财务审计的内容。

针对当前医院在审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医院审计内容还不全面的问题,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度下, 医院审计要不断丰富其内容, 扩大审计工作的范围, 将涉及到医院所有业务的活动都要纳入到医院的审计工作中:一是医院要加强对“小金库”的专项治理。“小金库”的设置, 不仅不利于医院的健康发展, 而且还会加剧医患关系的进一步紧张, 因此医院要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活动, 对医院科室的奖金分配、会议费用以及各种业务培训等费用进行严格检查, 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通知相关科室进行限期整改;二是加强对经济合同的审计监督。医院的物质采购是有着严格的规则制度的, 因此审计人员要从强化合同内容方面入手, 对合同的订立、条款等进行严格的规范;三是做好风险预警与内控建设。医院财务审计工作需要建立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 及时通过预警机制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四、结语

总之, 在新的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制度实施的环境下, 医院要强化财务审计工作, 明确审计工作的内容与职能, 提高审计工作的地位, 以规则制度完善的财务审计制度促进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臧芝红, 董立友, 王晓, 毕春梅, 许树强.大型公立医院财务审计探索——基于内部审计发展的视[J].中国医院, 2015

3.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篇三

摘 要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关乎单位健康发展以及国家政风的树立,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修订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增添了诸多亮点,主要体现在财务监督、资金使用效率等方面。

关键词 预算管理 财务监督 资金管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所涵盖的范围规则也随着改变,尤其在当今现代化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事业单位财务状况显得尤为透明化和规范法,因此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提出了新的要求。自2012年4月1日起执行的新规则给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改革的新起点,个人对新规则的创新主要由以下几点体会:

一、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信息化发展,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更加深入,尤其在中央部门三公经费公开的背景下,面对复杂的经济背景和政策要求,事业单位财政预算规则必须更加科学,新规则的修订符合新时期的发展需求,其中新规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对事业单位预算管理规则更加明晰化和科学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预算更加透明,便于核算管理。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预算管理部分做出了新的修订规范,明确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打破了上世纪90年代末财务核算体系,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与预算改革步伐不一致的现象,譬如在年度项目预算中,对结转资金和结余资金未能清晰划分,造成财务预算体系在职能上的混乱,并且业务流程相对复杂,对简单财务流程投入的工作量较大而实际财务管理效能低下,使得决算报表失去了科学性和真实性,尤其在结余资金的核算上无形中引入了结转资金的影响,增加了财务分析的变量等,而新规则更加注重财务预算的明晰化,提高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二、规范权责发生制的范畴

新规则第66条中明确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引入是新规则创新点之一,也是新时期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新坐标,打破了原有规则中收付实现制规则。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的措施无形中冲击了原有规则中的收付实现制,使得事业单位在核算政府采购项目中失去了完整性,主要由于资金投入的项目较多,投入渠道呈现多元化模式。譬如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构建、原辅材料采购、生产设备维护以及职工薪资的发放中呈现出的渠道更加零散,财政部不再统一拨款,而是直接和项目相关供应商以及个人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事业单位的财政表象已经不再是单一的货币表现,相当部分财政资金相关于固定资产、事业服务等项目,因此权责发生制的修订符合现阶段事业单位业务需要的客观需求。

其次,权责发生制范畴的界定使得事业单位在固定资产评估和负债账目核算上更加真实。原有规则中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是通过专有的“固定资产”科目进行核算,无论是在借记还是贷记账目,都忽视了固定资产的折旧因素,使得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评估无形中忽略了使用过程中所创造的既有经济价值,虚增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价值,尤其对于大型生产型单位更是如此。

三、财务指标合理化,财务分析多元化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企业的财务运营环境逐渐发生变化,就事业单位而言,业务动态性显著增加,其本身的财务核算标准也随着市场经济的模式悄然变化,事业单位原有的财务指标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发展趋势,新时期背景下,对事业单位财务剖析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其中财务指标的改革亟待推进。

新规则对财务指标的调整充分提升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效率,去除了原有经费自给率的分析,将其调整为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以及人均基本支出等指标。这两方面的调整从根本上增加了事业单位预算的准确性,将单位收支预算和人均支出情况通过具体账目定量化表征,体现了事业单位在编人数平均支出水平和单位整体预算状况。这种调整打破了原有规则的片面性和抽象性,某种程度上构成了财务分析的多元化模式,使得财务预算更加准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直观地体现出事业单位的科研、维护、管理状况等的财务信息。

四、促使构建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了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的运行,构建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是新型市场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创新思想。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的组成不仅包括审计部门或者纪检部门,更重要的是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将单位的信贷流程透明化,时效化,借助媒体的力量,聚焦百姓的焦点,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升到新的阶段,其中关键是整合财务监督体系中的部门职能,使得财务监督职能覆盖整个财务过程,为事业单位财务部门提供更多的定量化表征参数。

总之,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的财务运营环境逐渐变化,对原有财务规则的修订具备与时俱进的特征,只有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加强事业单位收支和资产投资、构建现代化财务监督体系,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为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曹乃恩,路军伟.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思考与建议.财会月刊.2011.04.

4.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篇四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事业单位健康发展,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以下简称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坚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第四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编制单位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加强经济核算,实施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防范财务风险。

第五条 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二章 单位预算管理

第六条 事业单位预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

事业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

第七条 国家对事业单位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定额或者定项补助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和财力可能,结合事业特点、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事业单位收支及资产状况等确定。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具体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制定。

第八条 事业单位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第九条 事业单位根据年度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以及预算编制的规定,提出预算建议数,经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一级预算单位直接报财政部门,下同)。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

第十条 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预算执行中,国家对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的预算一般不予调整。上级下达的事业计划有较大调整,或者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增加或者减少支出,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时,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调整预算;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户管理资金以外部分的预算需要调增或者调减的,由单位自行调整并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

收入预算调整后,相应调增或者调减支出预算。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决算是指事业单位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编制的年度报告。

第十二条 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年度决算,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三条 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保证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四条 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收入包括:

(一)财政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

(二)事业收入,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取得的收入。其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三)上级补助收入,即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四)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即事业单位附属独立核算单位按照有关规定上缴的收入。

(五)经营收入,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六)其他收入,即本条上述规定范围以外的各项收入,包括投资收益、利息收入、捐赠收入等。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第十七条 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八条 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业务及其他活动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

第十九条 事业单位支出包括:

(一)事业支出,即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保障其正常运转、完成日常工作任务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项目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了完成特定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之外所发生的支出。

(二)经营支出,即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支出。

(三)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即事业单位用财政补助收入之外的收入对附属单位补助发生的支出。

5.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试卷及答案 篇五

单位:姓名:

一、单选题:

1、下列不属于事业单位的是【B】

A.医院B.商品进出口公司C.中小学D.高等学校

2、下列属于净资产类的会计科目是【B】

A.固定资产 B.固定基金 C.拨出经费 D.预收款项

3、事业单位的资产是指事业单位【C】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

A.拥有或控制的 B.拥有或使用的 C.占有或使用的 D.占有或控制的4、.事业基金包括【D】。

A.固定基金 B.医疗基金 C.一般基金和医疗基金 D.一般基金和投资基金

5、.事业单位基本业务支出包括【B】。

A.拨出经费和拨出专款 B.事业支出和经营支出 C.专款支出和对附属单位补助支出 D.上缴上级支出和事业支出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收入支出表是静态报表 B.收入支出表是动态报表

C.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收支及财务成果状况

D.收入支出表是事业单位主要报表之一

7、事业单位的预算由【A】组成。

A.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 B.财务预算和成本预算

C.收入预算和财务预算 D.支出预算和成本预算

8、财务监督按【B】来划分,分为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

A.时间 B.形式 C.主体D.内容

9、下列属于事业单位负债的是:【D】

A.应收账款 B.其他货币资金 C.固定基金D.借入款项

10、下列不属于无形资产的是【C】

A.商誉 B.专利权 C.土地所有权D.著作权

二、多选题:

1、下列属于事业单位的是【ABCD】

A.气象站B.研究院C.烈士陵园D.文物馆E.劳动服务公司

2、与企业会计相比,事业单位核算收入时应设置的会计科目有【ABE】

A.事业收入 B.经营收入 C.产品销售收入 D.其他业务收入 E.上级补助收入

3、与企业会计相比,事业单位负债核算中应设置的会计科目有【CD】

A.应付债券 B.应付利润 C.应缴预算款 D.应缴财政专户款 E.其他应交款

4、事业单位列入固定资产核算的种类有【ABCD】

A.房屋和建筑物 B.通用设备 C.文物和陈列品 D.图书和档案 E.实验用耗材

5、事业单位借入款项的主要渠道有【ABCD】。

A.财政部门 B.上级主管部门 C.金融机构 D.其他单位 E.内部职工

6、事业单位提取或设置的专用基金主要有:【ACD】。

A.修购基金 B.事业基金 C.职工福利基金 D.其他基金

7、事业单位可分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AB】。

A.事业结余 B.经营结余 C.专项资金结余D.专用基金余额

8、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主要包括:【ABC】。

A.核定收支 B.定额或者定项补助 C.超支不补,结转或结余按规定使用D.超支补差

9、事业单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与企业的成本核算有着明显不同,体现在【ABCD】。

A.目的不同 B.范围不同 C.内容不同 D.方法不同

10、事业单位专用基金管理,应遵循【ABD】的原则。

A.先提后用B.收支平衡 C.先用后提 D.专款专用

三、判断题:

1、事业单位的修购基金是按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因此,修购基金属于结余分配的内容。()

【答案】×

【解析】事业单位的修购基金是按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

2、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除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项目外,还包括收入和支出项目。()

【答案】√

【解析】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左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

3、行政事业单位的应收款项应根据具体情况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

【答案】×

【解析】行政事业单位的应收及预付款项一般不计提坏账准备。

4、财政部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8号)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答案】√

5、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共有十二章六十八条,增加了财务监督的内容。

【答案】√

四、简答题:

1、谈谈你对学习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感受。

6.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3) 篇六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经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审议通过,2012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71号公布。该《规则》分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11章63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目录 1简介 2正文 3解读

简介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于1998年1月6日首次发布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实施十多年来,对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不断创新和丰富,原《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亟需加以修订。[1]为了深入贯彻落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国务院令第628号)明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财政部令第9号)自2013年1月1日起废止,责成财政部重新制定。2012年12月6日,谢旭人部长签署财政部令第71号,公布重新制定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该《规则》分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附则11章63条,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1] 2 正文 [2]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

2012年12月6日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行政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和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单位工作任务的完成,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 本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以下统称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

第三条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条 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

(一)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预算执行,完整、准确、及时编制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对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控制和监督;

(三)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规范处置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定期编制财务报告,进行财务活动分析;

(五)对行政单位所属并归口行政财务管理的单位的财务活动实施指导、监督;

(六)加强对非独立核算的机关后勤服务部门的财务管理,实行内部核算办法。

第五条 行政单位的财务活动在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由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行政单位应当单独设置财务机构,配备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实行独立核算。人员编制少、财务工作量小等不具备独立核算条件的单位,可以实行单据报账制度。[2] 第二章 单位预算管理

第六条 行政单位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组成。第七条 按照预算管理权限,行政单位预算管理分为下列级次:

(一)向同级财政部门申报预算的行政单位,为一级预算单位;

(二)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并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二级预算单位;

(三)向上一级预算单位申报预算,且没有下级预算单位的行政单位,为基层预算单位。

一级预算单位有下级预算单位的,为主管预算单位。第八条 各级预算单位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级次申报预算,并按照批准的预算组织实施,定期将预算执行情况向上一级预算单位或者同级财政部门报告。

第九条 财政部门对行政单位实行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第十条 行政单位编制预算,应当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一)年度工作计划和相应支出需求;

(二)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三)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

(四)资产占有和使用情况;

(五)其他因素。

第十一条 行政单位预算依照下列程序编报和审批:

(一)行政单位测算、提出预算建议数,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二)财政部门审核行政单位提出的预算建议数,下达预算控制数;

(三)行政单位根据预算控制数正式编制年度预算,逐级汇总后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四)经法定程序批准后,财政部门批复行政单位预算。第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合理安排各项资金,不得超预算安排支出。

预算在执行中原则上不予调整。因特殊情况确需调整预算的,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程序报送审批。

第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编制决算,逐级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第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决算审核和分析,规范决算管理工作,保证决算数据的完整、真实、准确。[2] 第三章 收入管理

第十五条 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

财政拨款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财政预算资金。

其他收入,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除财政拨款收入以外的各项收入。

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不属于行政单位的收入。第十六条 行政单位取得各项收入,应当符合国家规定,按照财务管理的要求,分项如实核算。

第十七条 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2] 第四章 支出管理

第十八条 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工作任务所发生的资金耗费和损失,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基本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保障机构正常运转和完成日常工作任务发生的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

项目支出,是指行政单位为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在基本支出之外发生的支出。

第十九条 行政单位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各项支出由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批准的预算和有关规定审核办理。

第二十条 行政单位的支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标准,建立健全支出管理制度,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

第二十一条 行政单位从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取得的项目资金,应当按照批准的项目和用途使用,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告资金使用情况,接受财政部门和上级预算单位的检查监督。项目完成后,行政单位应当向同级财政部门或者上级预算单位报送项目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

第二十二条 行政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规定。

第二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不得使用虚假票据。[2] 第五章 结转和结余管理

第二十五条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或者因故未执行,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第二十六条 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或者因故终止,当年剩余的资金。

结转资金在规定使用年限未使用或者未使用完的,视为结余资金。

第二十七条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2] 第六章 资产管理

第二十八条 资产是指行政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

第二十九条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应收及暂付款项、存货等。

前款所称存货是指行政单位在工作中为耗用而储存的资产,包括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第三十条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一般分为六类: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

第三十一条 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

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

第三十二条 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而能为使用者提供某种权利的资产,包括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第三十三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维护资产安全完整。第三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科学规范、从严控制、保障工作需要的原则合理配置资产。

行政单位资产有原始凭证的,按照原始凭证记账;无原始凭证的,应当依法进行评估,按照评估价值记账。

第三十五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做好资产建账、核算和登记工作,定期或者不定期进行清查盘点,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年度终了,应当进行全面清查盘点。对资产盘盈、盘亏应当及时处理。

第三十六条 行政单位开设银行存款账户,应当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并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

第三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应收及暂付款项的管理,严格控制规模,并及时进行清理,不得长期挂账。

第三十八条 行政单位的资产增加时,应当及时登记入账;减少时,应当按照资产处置规定办理报批手续,进行账务处理。

行政单位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但财政部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三十九条 行政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用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投资或者举办经济实体。对于未与行政单位脱钩的经济实体,行政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监管。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第四十条 未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准,行政单位不得将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对外出租、出借。

第四十一条 行政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源共享、装备共建,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第四十二条 行政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法进行评估,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2] 第七章 负债管理

第四十三条 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包括应缴款项、暂存款项、应付款项等。

第四十四条 应缴款项是指行政单位依法取得的应当上缴财政的资金,包括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

第四十五条 行政单位取得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置和出租出借收入等,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

第四十六条 暂存款项是行政单位在业务活动中与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发生的预收、代管等待结算的款项。

第四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加强对暂存款项的管理,不得将应当纳入单位收入管理的款项列入暂存款项;对各种暂存款项应当及时清理、结算,不得长期挂账。[2] 第八章 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

第四十八条 行政单位划转撤并的财务处理,应当在财政部门、主管预算单位等部门的监督指导下进行。

划转撤并的行政单位应当对单位的财产、债权、债务等进行全面清理,编制财产目录和债权、债务清单,提出财产作价依据和债权、债务处理办法,做好资产的移交、接收、划转和管理工作,并妥善处理各项遗留问题。

第四十九条 划转撤并的行政单位的资产经主管预算单位审核并上报财政部门和有关部门批准后,分别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转为事业单位和改变隶属关系的行政单位,其资产无偿移交,并相应调整、划转经费指标。

(二)转为企业的行政单位,其资产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评估作价后,转作企业的国有资本。

(三)撤销的行政单位,其全部资产由财政部门或者财政部门授权的单位处理。

(四)合并的行政单位,其全部资产移交接收单位或者新组建单位;合并后多余的资产,由财政部门或者财政部门授权的单位处理。

(五)分立的行政单位,其资产按照有关规定移交分立后的行政单位,并相应划转经费指标。[2] 第九章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

第五十条 财务报告是反映行政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结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

第五十一条 行政单位的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支出明细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等主表及有关附表。财务情况说明书,主要说明行政单位本期收入、支出、结转、结余、专项资金使用及资产负债变动等情况,以及影响财务状况变化的重要事项,总结财务管理经验,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第五十二条 财务分析是依据会计核算资料和其他有关信息资料,对单位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研究、分析和评价。

第五十三条 财务分析的内容包括预算编制与执行情况、收入支出状况、人员增减情况、资产使用情况等。

财务分析的指标主要有:支出增长率、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人均开支、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人均办公使用面积、人车比例等。

行政单位可以根据其业务特点,增加财务分析指标。第五十四条 行政单位应当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编制财务报告,认真进行财务分析,并按照规定报送财政部门、主管预算单位和其他有关部门。[2] 第十章 财务监督

第五十五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

第五十六条 行政单位财务监督应当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并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检查处理。

第五十七条 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第五十八条 行政单位应当依法接受主管预算单位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五十九条 财政部门、行政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则,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处理。[2] 第十一章 附 则

第六十条 行政单位基本建设投资的财务管理,应当执行本规则,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财务管理制度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一条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行政单位所属独立核算的企业、事业单位分别执行相应的财务制度,不执行本规则。

第六十二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可以依据本规则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实施办法。第六十三条 本规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2] 附: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附

行政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1.支出增长率,衡量行政单位支出的增长水平。计算公式为: 支出增长率=(本期支出总额÷上期支出总额-1)×100% 2.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衡量行政单位当年支出总预算及分项预算完成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当年预算支出完成率=年终执行数÷(年初预算数±年中预算调整数)×100%

年终执行数不含上年结转和结余支出数。

3.人均开支,衡量行政单位人均年消耗经费水平。计算公式为:

人均开支=本期支出数÷本期平均在职人员数×100% 4.项目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衡量行政单位的支出结构。计算公式为:

项目支出比率=本期项目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00% 5.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总支出的比率,衡量行政单位的支出结构。计算公式为:

人员支出比率=本期人员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00% 公用支出比率=本期公用支出数÷本期支出总数×100% 6.人均办公使用面积,衡量行政单位办公用房配备情况。计算公式为: 人均办公使用面积=本期末单位办公用房使用面积÷本期末在职人员数

7.人车比例,衡量行政单位公务用车配备情况。计算公式为: 人车比例=本期末在职人员数÷本期末公务用车实有数:1 [2] 3 解读

财政部日前制定了新的《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的制定主要考虑了哪些因素?在内容上有什么新的变化?日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对此进行了解读。[3] 主要遵循三大原则

原规则已经实施十多年,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 这位负责人介绍,原规则是1998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发布并施行的。实施十多年来,对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3] 然而,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购、非税收入管理、政府收支分类等各项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原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时废止原规则并重新制定新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制定新规则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反映财政改革成果,体现财政改革方向;三是保持现有框架体系,充实完善相关内容。[3] 严格行政收支管理

增加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票据管理等改革的相关规定[3] 新《规则》在基本维持原结构的基础上,作了全面修改补充。内容上的调整与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规则》扩大了适用范围,明确各级各类行政单位的所有财务活动都要执行本规则。[3] 增加了行政单位决算管理内容。在第二章预算管理中增加了决算的编制、管理的内容。

规范了行政单位收入管理。删除了预算外资金收入管理的内容,明确行政单位的收入包括财政拨款收入和其他收入;增加了收入管理的有关要求,明确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应当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管理。

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管理。规范了行政单位支出的分类,将行政单位支出范围修改为“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强化了支出管理要求。增加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票据管理等改革的相关规定。

规范了行政单位结转和结余管理。对结转和结余的概念分别作了规定,同时考虑到中央和地方关于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可能存在的差异,对结转和结余资金的管理仅作原则性规定。规范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根据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资产的分类和定义,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管理,鼓励行政单位开展资源共享、装备共建工作。明确规定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对外提供担保。

规范了行政单位负债管理。引入了负债的概念,规范了应缴款项管理。[3] 降低单位行政成本

对节约潜力大、管理薄弱的支出进行重点管理和控制[3] 规则明确,行政单位财务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家机关、政党组织的财务活动。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保障重点,兼顾一般,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降低行政成本,注重资金使用效益。

7.浅谈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篇七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中最基本的、最高层次的法规。所有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均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规范范围。健全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 有利于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

事业单位需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开展事业活动。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有利于保证国家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有利于事业单位正确处理事业发展需要和资金供给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的关系, 有利于各项财务活动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2. 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 有利于事业单位优化配置资源, 合理安排和使用各项资金, 保证各项收入和支出有目的、有计划, 克服收支盲目性,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编制科学规范的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才能保障事业单位持续健康的发展。

3. 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

收支管理是事业单位预算顺利完成的保障, 加强收支管理, 有利于事业单位积极组织收入, 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 属于应上缴国库收入, 及时足额上缴, 根据取得的各项收入合理安排支出, 各项支出按规定列支, 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4. 有利于加强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

资产是事业单位开展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 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管理, 能够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凡应列入固定资产的资产, 严格按固定资产的管理办法管理,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

5. 有利于加强财务分析和财务监督。

加强财务分析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挖掘内在潜力, 增收节支,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有利于及时、准确地反映财务活动状况, 为财务决策提供科学可靠地依据。加强财务监督, 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有利于事业单位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保证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和财务收支计划的顺利完成。

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的必要性

我国自1997年1月1日颁布实施《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来, 对规范事业单位财务行为, 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至今已经实施15年,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健全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某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一些规定与近年来推行的部门预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财政改革相脱节, 难以满足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同时, 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的要求, 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 为了适应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形势以及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 适时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三、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以下简称新《规则》) 修订后的变化

新修订的《规则》立足于原《规则》的基本结构, 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 增加了二十一条。新《规则》共分十二章六十八条, 包括总则、单位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事业单位清算、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财务监督和附则。修订后的变化有:

1. 财务管理内容更加完整

新《规则》确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包括:合理编制单位预算, 严格预算执行, 完整、准确编制单位决算真实反映单位财务状况;依法组织收入, 努力节约支出;建立健全财务制度, 加强经济核算, 实施绩效评价,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资产管理, 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资产, 防止资产流失;加强对单位经济活动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防范财务风险。新《规则》将事业单位预算的执行、决算的编制、绩效评价的实施、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财务风险的防范纳入新形势下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近年来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是预算管理改革;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 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管理内容进行理顺;2011年财政绩效评价管理办法修改完善并逐步实施。新《规则》增加的财务管理任务与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和财务管理的新形势紧密结合, 完善了财务管理的内容。

2. 完善了事业单位预决算管理制度

(1) 调整了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办法。新《规则》废除了“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 调整为“结转和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要求。结合事业单位情况, 明确了定额或者定项补助可以为零, 非财政补助收入大于支出较多的事业单位可以实行收入上缴办法, 体现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2) 强调预算编制的全面性。在编制预算时, 要将单位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本单位预算, 要参考以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 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 以及以前年度结转和结余情况, 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 测算编制支出预算,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

(3) 加强预算执行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新《规则》中预算约束机制进一步强化, 要求“事业单位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编制预算, 由主管部门审核汇总报财政部门, 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复后执行”。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预算, 当规定的预算调整事项发生时, 事业单位应当报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财政部门办理预算调整审批手续, 进一步严格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制度, 尽量减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追加调整, 增强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 增加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的要求。新《规则》分别对事业单位的决算编制、决算报批、决算的审核和分析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规定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进一步规范决算管理工作, 促进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加强决算管理, 充分体现了预决算管理的完整性, 有利于改变重预算、轻决算的倾向。

3. 健全了事业单位收支管理制度

(1) 收入内容的界定更加准确。新《规则》对事业单位收入的构成没有做出调整, 但收入的范围发生了细微变化, 将更加有利于收入的规范管理。新《规则》规定, 财政补助收入是“事业单位从同级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财政拨款”。强调了“同级”“财政拨款”的定性。只有同时符合这两个条件, 才能作为“财政补助收入”管理。新《规则》规定,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不计入事业收入;从财政专户核拨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经核准不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计入事业收入”。新《规则》充分考虑了近年来非税收入管理改革的有关精神, 体现了政策的一致性。

(2) 明确了事业单位上缴财政资金的要求。新《规则》中新增规定:事业单位对按照规定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资金, 应当按照国库集中收缴的有关规定及时足额上缴, 不得隐瞒、滞留、截留、挪用和坐支。有效的预防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

(3) 支出管理的规定更加严格。其一扩大了事业单位支出的范围, 新《规则》增加了“其他支出”项, 包括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近年来, 事业单位的利息支出、捐赠支出等不断增多, 这种新的支出分类充分考虑了新形势下事业单位支出管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其二对事业支出管理, 体现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新要求。《财政部关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问题的通知》规定:事业单位应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 并在二级明细科目下按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设置明细账, 进行明细核算。新《规则》在修订过程中充分汲取了该文件的规定, 并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界定。其三支出管理必须符合财政改革要求。近年来, 财政部相继实施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绩效管理、财政票据管理等财政改革, 新《规则》对事业单位支出管理如何执行财政改革的新要求做出了明确规定。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加强各类票据管理, 确保票据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 不得使用虚假票据。所有这些规定, 从制度上确保事业单位资金使用安全, 保管规范,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 完善了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管理及专用基金的管理制度

(1) 界定了结转和结余资金的内涵和范围。2010年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印发<中央部门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 明确了中央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要求。财政部本次修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主要精神纳入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范围明确了结转和结余资金的范围和管理要求。新《规则》规定, “结转和结余是指事业单位年度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结转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已执行但未完成, 或者因故未执行, 下一年度需要按照原用途继续使用的资金。结余资金是指当年预算工作目标已完成, 或者因故终止, 当年剩余的资金”。为正确归集结转和结余资金提供了依据。

(2) 明确了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规定。旧《规则》对结余资金未分财政拨款结余和非财政拨款结余, 事业单位可以笼统提取职工福利基金。而新《规则》要求, “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的管理, 应当按照同级财政部门的规定执行”, 同级财政对此资金未明确可以提取职工福利基金的则不能提取, 未明确可以转作事业基金的则不能擅自转作事业基金。

(3) 明确了非财政拨款结转和非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的使用原则。新《规则》规定, “非财政拨款结转按照规定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非财政拨款结余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 剩余部分作为事业基金用于弥补以后年度单位收支差额;国家另有规定的, 从其规定。”因此, 事业基金的来源仅限于非财政拨款结余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后的余额。

(4) 明确了事业基金的管理要求。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应当加强事业基金的管理, 遵循收支平衡的原则, 统筹安排、合理使用, 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

(5) 明确了专用基金的管理要求。专用基金管理, 应当遵循先提后用、收支平衡、专款专用的原则, 支出不得超出基金规模。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较少的事业单位可以不提取修购基金, 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新《规则》取消了专用基金中的“医疗基金”。国务院于1998年12月发布《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要求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所有用人单位 (包括机关事业单位) 及其职工全部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单位不再负担职工医疗费等开支, 事业单位再计提医疗基金就显得重复, 也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内容相悖。新《规则》适时取消了医疗基金管理要求, 重新规范事业单位专用基金非常必要。

5. 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重新界定事业单位资产项目

新《规则》对资产管理发生如下变化:

(1) 事业单位资产范围有所扩大。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的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等”。新增加了处于建设过程中的固定资产项目, 即在建工程。在建工程是指已经发生必要支出, 但尚未达到交付使用状态的建设工程。在建工程达到交付使用状态时, 应当按照规定办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资产交付使用。新《规则》为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需要, 适时增加“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等流动资产。

(2) 固定资产定义和分类发生了变化。新《规则》规定:“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 单位价值在1 000元以上 (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 , 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把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从“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提高到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新《规则》固定资产分为六类, 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与原分类相比更加规范。新的固定资产分类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1年1月10日发布2011年5月1日实施的《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保持了一致。同时, 还把装具及动植物等一并列作固定资产管理。

(3) 对外投资的管理更加严格。新《规则》规定, 事业单位“在保证单位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前提下,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对外投资的, 应当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同时强调“事业单位不得使用财政拨款及其结余进行对外投资, 不得从事股票、期货、基金、企业债券等投资, 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新《规则》突出了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性质, 牢牢把握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方向, 对事业单位对外投资、开展经营活动进行了严格限定, 这是保障我国公益事业及事业单位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4) 资产处置的程序更加明确。新《规则》在遵守《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基础上, 重新强调“事业单位资产处置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竞争、择优的原则, 严格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事业单位出租、出借资产, 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事业单位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共用”。同时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规定,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收入属于国家所有, 应当按照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取消了关于“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应当转入修购基金”的规定, 充分体现了新《规则》与新的资产管理办法的高度一致性。

6. 加强负债的管理, 注重财务风险控制

随着事业单位发展需要, 事业单位负债越来越多, 加强债务的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新《规则》将负债风险防控作为财务管理的内容之一, 强调“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 严格执行审批程序, 不得违反规定举借债务和提供担保”, 体现了风险防控意识。

7. 增加事业单位分立时需进行清算

随着政府职能改革的不断完善, 事业单位的撤销、合并、改制等情况时有发生, 新《规则》规定:事业单位发生划转、撤销、合并、分立时, 应当进行清算。

8. 财务报告和财务分析更加完善

(1) 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了科学准确的定义。新《规则》将财务报告定义为“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事业成果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定义更加科学准确, 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的工作职能要求。

(2) 扩充了财务报告的内容。将“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固定资产投资决算报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主表范围;要求财务情况说明书, 除说明事业单位收入及其支出、结余及其分配、资产负债变动, 对本期或者下期财务状况发生重大影响的事项, 以及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外还应说明结转、对外投资、资产出租出借、资产处置、固定资产投资、绩效考评的情况。

(3) 完善了财务分析指标。修订后的指标包括预算收入和支出完成率、人员支出与公用支出分别占事业支出的比率、人均基本支出、资产负债率等。主管部门和事业单位可以根据本单位的业务特点增加财务分析指标。

9. 加强财务监督, 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

新《规则》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 要求建立健全财务监督机制。要求对事业单位财务运行的全过程实施监督, 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专用基金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要求事业单位要形成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 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监督机制。要求实行内部和外部监督相结合制度, 从而对单位的各项业务活动形成全方位的监督, 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借鉴企业内部控制规范, 提倡事业单位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 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其有效实施, 不断提高自身的内部管理水平, 自觉依法接受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 促进自身财务行为的规范化、合法化。

1 0. 新《规则》适用范围更加明确

新《规则》在适用上重点明确了:事业单位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适用新《规则》;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适用新《规则》;接受国家经常性资助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 依照本规则执行;其他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 可以参照本规则执行。

1 1. 在部分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事业单位一直实行收付实现制, 这是事业单位的性质、业务运行和财务收支的特点决定的。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某些行业事业单位的运行出现了新的特点, 会计核算产生了收付实现制满足不了的新需求, 借鉴企业财务制度的一些办法, 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 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

四、小结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提供社会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 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是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最重要、最基础的制度。随着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 必须全面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使宝贵的公共资源能够科学、合理、有效、节约地用于公益事业的发展, 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这次《规则》的修订, 不仅对原《规则》涉及管理的条款进行了必要的补充、修订, 而且大幅增加了管理方面的条款, 形成了符合新时期管理要求, 科学的管理制度体系。新《规则》的修订能够全面提升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 必将对推进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8.浅读新《行政单位财务规则》 篇八

一、行政单位概念及其财务管理工作的特点

在探讨规则之前,先简要的了解一下行政单位的概念及其财务管理的特點。行政单位是依照宪法和有关组织法的规定设置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负责对国家各项行政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和指挥的各级国家机关,具体包括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机关、国务院和各级地方政府及其所属机构、各级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政协各级常设机构以及政党组织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常设机构。简要来讲行政单位的特点就是依法设立,其工作人员一般列为国家行政编制,实行公务员体制管理,活动经费均为财政全额拨款。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使得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同企事业单位具有不同的特征:(1)经费来源的单一性,行政单位主要行使国家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没有社会生产职能,其所需资金全部来自财政拨款。(2)经费使用的优先性和无偿性,鉴于行政单位的职能,因此其在公共支出中处于优先地位,而行政单位的非盈利性,作为资金提供者的国家,并不期望收回或获得经济利益。(3)财务管理的统一性和政策性,主要表现在有统一的财务管理工作方针,即“勤俭建国、厉行节约”,有统一的机构、编制,有统一的经费开支标准,有统一财务管理制度。《行政单位财务规则》就是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具体行为规范和基本依据。

二、新《规则》修订的背景

原《规则》是1998年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施行的,十几年来《规则》对规范和加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标志着我国逐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要求的独立行政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二是确立了“收支统一管理、定额、定项拨款、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将行政单位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实现了行政单位财务活动的全面反映;三是规范了行政单位收支管理,明确了收支分类以及开支范围和标准;四是明确了行政单位资产管理的责任和要求,强化了财政监督。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健全和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行政单位的内外环境同时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规则》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对其进行修订也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新时期财政管理工作提出新的要求,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国政府部门和公共管理领域,并取得显著成效,已成为当前财政管理变革的必然趋势。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迫切需要建立全面的、适应管理要求的财务会计制度,真实地反映各项财务、会计信息,充分发挥“参谋助手”、效益管理及监督职能等作用,而原《规则》已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也难以满足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再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行政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也随之加重,而目前行政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与其履行职能的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些单位还存在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甚至铺张浪费等问题,因此需要修改完善《规则》中的相关内容,体现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等要求,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确保行政单位履行职能需要。

综上所述,原规则的滞后性、以及行政单位财务管理内在要求和履行职能的需要,适时重新修订《规则》已十分必要。

三、新《规则》的创新

新《规则》基本维持了原有的框架体系,只对与财政改革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修订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行政单位收入管理、支出管理、结转和结余管理,充实了内控制度和财务监督等内容,新《规则》的创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次引入了负债的概念。“负债”这一用语对广大企业会计人员来讲并不陌生,而在行政单位会计中提出却是首次。新《规则》第四十三条规定:“负债是指行政单位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包括应缴款项、暂存款项、应付款项等。”包括应上缴财政的罚没收入、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处理和出租收入、与其他单位或个人发生的款项、代管等待结算款项等,都属于行政单位的负债。但《规则》中的负债并不等同于债务,这里所说的负债是与资产相对应的一个会计概念,与行政单位通过银行贷款等途径举债形成的债务有着本质的区别,新《规则》中也特别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行政单位不得举借债务,不得用国有资产对外担保。

(二)首次引入了绩效管理的理念,这是此次新《规则》的一大亮点。新《规则》将预算绩效管理作为行政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行政单位应当加强支出的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为企业管理理论被引入到行政单位财务管理中,集中体现了财务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虽然行政单位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作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对于降低自身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符合当下政府会计改革的总体趋势。

(三)首次提出了内部控制的观念。从国内外经验看,内部控制是企业、非盈利组织乃至政府机构抵御外部风险,防止财务舞弊、提升管理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新《规则》明确引入内部控制理念,并单独制订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是对行政单位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对于进一步提高行政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金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完整,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将产生积极意义。

(四)加强充实了财务监督的内容,强化了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目前行政单位监督审核程序尚不够完善,监督力度相对薄弱,单位财务监督管理较为松散,直接导致了财务管理的低效能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新《规则》扩大了财务监督的内容:“行政单位财务监督主要包括对预算管理、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和结余管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等的监督”,增加了财务监督的方式,“行政单位财务监督应该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并对违反财务规章制度的问题进行检查处理”,体现了对行政单位财务过程管理的新思路。而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是贯穿新《规则》修订的一条主线,在关于行政单位财务的基本原则方面,增加了“降低行政成本”的原则规定,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的要求贯穿于各章节中,这是对行政单位厉行节约财务管理工作理念的进一步强化。

(五)新《规则》首次建立了财务信息披露制度。新《规则》规定“行政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对于单位部门预算和部门决算数据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新《规则》对行政单位财务分析的和指标也做出了新规定,财务报告各项财务分析的指标也更为丰富和细化,为部门预决算的信息公开奠定了基础,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容易造成公共财政重大支出管理目标不明、责任不清、效率不高、浪费严重甚至官僚主义现象。

总之,新《规则》的修订,适应和体现了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符合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有助于规范行政单位财务行为,加强基础会计工作,厉行节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而保障行政单位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促使行政单位运行机制不断完善。作为一名行政单位的会计人员,我们应认真学习、理解和领会新《规则》的有关规定,充分认识规则修订的重要意义,从我做起,在实践工作中加以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行政单位财务规则解读》

上一篇:关于我的同桌随笔作文下一篇:培养孩子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