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精选8篇)
1.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篇一
摘要:科技资源共享是解决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重要途径之一。泰安市科技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工作已经颇具成效,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分析影响科技资源共享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不仅有利于泰安科技振兴,对于推动全国其他地市区域经济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技资源;共享;泰安市
泰安市地处山东省中部,教育、科技资源丰富,交通发达。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本专科院校坐落泰城。近年来,泰安市科技创新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驻泰高校的支持下,新科技成果层出不穷。每年获取的国家级科技奖励以及省、市科学进步奖等明显增多;专利申请与授权大幅度增长;一些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基地等落户泰安;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有条不紊,“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查新系统”“科技资源文献数据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管理系统”“泰山农科信息网”“企业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等有序运行。
1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
从泰安市的长远发展来看,科技资源共享将有利于泰安各县区市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物理资源共享(包括仪器、科技成果、大型仪器等)、信息资源共享(包括网络信息、数据、书刊等)和人才资源共享三个方面。就目前来看,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存在如下特点。
1.1物理资源共享初见成效,与其他地市共享还有待提高
作为山东省中部重要的地市,与其他地市相比,泰安市物理资源共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特点鲜明。驻泰各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关系融洽,合作频繁,往来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科技资源合作共享的水平还不高,在体制上还需要进一步理顺。从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来看,驻泰各高校及驻泰研究所之间的共享力度不足,在科学研究方面还存在各自为政、相互封闭的现象。泰安市在高精尖科研仪器方面拥有量并不多,但是距离省会城市济南较近,方便开展更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可惜的是泰安市目前与济南市的仪器设备资源共享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1.2信息资源共享已经起步,但需要进一步规范
信息资源共享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依托,是刺激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工具。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泰安市坚定不移的推动信心资源共享工作,使经济年均增长率稳步上升。目前,泰安市已建立了多类信息网络平台,如“专利信息平台”“科技查新系统”“科技资源文献数据库”“泰山农科信息网”等。但是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泰安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许多宝贵的科技信息不能得到系统整理,信息资源管理不够规范,信息扩散不够畅通。导致许多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源得不到产学研各方的充分了解而合作共享链接中断。许多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等存在于泰安及周边高校,科研资源信息不可谓不丰富。然而,由于体制不顺,缺乏链接纽带,泰安周边高校的科技信息资源仅限于本单位拥有,“只研究不开发”“不知道如何开发利用”的通病普遍存在。这一现象说明,泰安市需要建立数据管理、信息应用等相应的技术规范,努力探索“研有所用”的新途径。
1.3泰安市大力推进科技人才的共享
在科技人才共享方面,泰安市政府已经创造了良好的`共享合作环境。主要表现在建设人才信息库、人才户籍自由流动制度与人才交流和一体化合作等方面。泰安市已经建立了各类人才信息库。各类人才在泰安市辖区内从事科技研究、科技咨询、科技讲座、科技兼职等都能享受到特殊的优惠政策。当然,发展经济也不能全靠依赖引进外来人才。泰安市主动与济南、济宁、淄博、聊城等周边地市密切合作,联合建设培训机构,整合师资,共同培养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且,泰安市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和引进大批量高层次人才。为了给相关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泰安市出台了一些针对优秀科研人才的奖励政策。例如泰安市设立了科学技术最高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各类奖项,获奖者由市政府领导亲自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目前,泰安市正在制定新的人才规划政策,与周边地市的政策衔接将会更加紧密。
2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科技资源共享能改善科技资源闲置、配置不合理的状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尽管泰安市科技资源共享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2.1科技资源共享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目前,泰安市的科技资源共享工作也只是初见成效。这是因为科技资源共享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泰安市的科技型企业普遍缺乏主动与高校“结对子”的发展思路,驻泰高校普遍缺乏联合企业开展科技活动的研究意向。企业需要技术却又求助无门,高校拥有技术却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泰安市的科技资源共享仍主要局限于本地区。由于区域科技资源共享理念不成熟,与周边地市的科技资源共享缺乏深度与广度。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受原有行政体制的影响,无法创造性的开展共享工作。有的领导不重视科技资源共享工作,有的高校自私且狭隘导致了大量资源的重复购置,许多企业亟需先进的科技资源用于生产却不知道如何获取共享资源。
2.2科技共享资源浪费严重,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
据调查,泰安市存在科技共享资源使用率不高的问题,造成了科技共享资源的严重浪费。高校和企业的许多仪器设备长期闲置,最终因为科技进步而淘汰。另一方面,泰安市的众多中小技术企业需要大量的设备、信息和人才,但是能够共享的科技资源却远远无法满足中小技术企业的需要。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科技资源设备承担任务不同,购置资金来源不同,体制上多头管理,无法从根本上控制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政府及主管部门针对同类型项目重复投资,科研工作者重复研发,高投入低产出等现象屡见不鲜。也有一些高校和企业互不信任,导致一些合作项目半途而废,或者相互“留一手”,最终形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2.3缺乏对人才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
人才共享与物理资源共享及信息资源共享不同。人才具有流动性,物力资源及信息资源具有稳定性。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人才的配置性作用需要制定有效的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否则便会出现科技人才“市场失灵”的现象。目前我国还没有对科技人才共享做出统一要求和规范,对人才的管理和激励一般是以地方政府出台的具体政策为准。如果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赋予更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机会,可以进一步调动人才创新的积极性。然而,目前泰安市缺乏对人才有效的管理和激励机制。主观上导致已有的人才缺乏创新主动性,引进的人才“身在曹营心在汉”;客观上新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及时转化为生产力,仪器设备搁置老化。科技服务质量不高,不能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共享的作用,影响了区域科技创新的效率。
2.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篇二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 主要是指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通过政策调控和法规体系以及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现自然科技资源的共建、开放及共用, 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资源,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使有限的资源在科研活动和社会领域得到更加广泛和充分的应用, 发挥更大的价值。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包括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与实物共享, 共享过程中两者是相辅相成, 统一的整体。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是指资源的保藏机构为达到资源的共享, 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满足用户对资源信息与实物的获取和利用的需求所开展的全部服务活动。
共享与服务出发点不同, 前者是从资源的优化配置出发, 而后者则关注于用户对资源的需求;两种活动的主体都是自然科技资源的保藏机构, 最终目的是相通的, 都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开发自然科技资源, 加快社会经济科技的全面发展。自然科技资源服务是自然科技资源共享的实现途径和手段, 而自然科技资源共享则是其服务的目标。本文所讨论的自然科技资源的服务是指以共享为目的的信息服务和实物服务。
1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用户类型及服务特点分析
1.1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用户类型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所面向的用户范围较为广阔, 包括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科研型企业的技术开发人员、科研管理机构和普通社会公众等。由于这些用户各自工作性质不同, 导致其对自然科技资源的兴趣点不同, 因此在自然科技资源的具体利用上有其各自的需求特点。根据用户自身的特点及其对资源的利用特征, 可以分为四类用户群体:社会公众、科研人员、科研管理机构以及企业用户。
社会公众作为科学普及的对象, 他们对自然科技资源的利用主要是体现为通过观看、讲解, 甚至是触摸等方式了解和学习各种自然科技资源的科学含义及其实际状态[2]。这类用户群体对自然科技资源服务的需求特点是, 服务需求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 服务形式的个性化和多样化, 以及服务过程的娱乐性和趣味性。
科研人员及其群体主要是指高校、科研机构等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个人或团体。科研工作者是自然科技资源服务的主要服务对象, 这些用户大多具备高学历, 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科研教学、技术研发以及各种科研创新工作。这类用户对自然科技资源服务的需求特点是, 服务需求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服务内容的专业性以及服务质量的高标准[3]。
科研管理组织是指政府部门、科研管理和评价机构, 以及科研资助机构等部门及其管理人员。这类用户主要从事科研活动的管理工作, 自然科技资源的建设和管理也属于他们的职权范围。他们对于自然科技资源的需求明显不同于前两类用户, 社会公众和科研人员主要是以直接利用自然科技资源特征信息和实物为主, 而科研管理组织则更多是收集和整理自然科技资源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统计数据等。其特点是服务需求的稳定性, 服务内容的可靠性和针对性, 以及对信息服务有更多管理角度的需求。
企业用户是指具有一定研发能力的企业、或高科技企业, 或是以自然科技资源为依托发展的科技型企业。此类用户的最大特点是其要利用科学技术或者资源本身实现其自己的经济利益, 这是与前三类用户最大的差异。其需求特点是服务需求具有多目的性, 强调服务的准确性、时效性, 服务内容具有行业广泛性[4]。
1.2 不同用户的服务特点比较研究
依据上文所提到的四类用户在需求方面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所提供的具体服务方式也有所不同, 下面对面向四类用户所提供的服务方式进行比较分析。
(1) 面向社会公众用户, 以科普为目的的纯公益性共享服务:科普用户对科技资源的服务需求主要在于精神、文化生活和增长知识等方面, 最后总归于精神层面的自我实现与满足。因此自然科技资源的科普服务主要是为公众提供资源实物的展示及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教育, 是一种纯公益性的服务。科普类用户基本上都是直接与自然科技资源的保藏单位发生联系, 大多数情况下是直接在参观和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自然科技知识。具体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包括公众进入资源保藏机构或者博物馆参观、学习, 通过互联网、图书馆获得相关资料和知识等。
(2) 面向科研人员, 以支撑科研为目的的公益性共享服务:科研人员对自然科技资源服务的需求主要是为了实现其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的研究目标, 其科研工作主要是由政府出资。国家的自然科技资源建设和共享也是为了支撑科研人员的工作而开展的, 因此服务也是公益性的。这类用户对自然科技资源的需求量极大, 覆盖范围广, 不拘泥于服务的具体形式, 单个机构所提供的资源共享服务或多个机构经过整合所提供的复合型服务, 都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科研人员所需要的服务主要是查询相关资源信息和直接获取实物资源, 如自然科技资源相关信息的搜索、查询, 以及咨询服务或合作研究等。
(3) 面向科研管理, 以决策支持为目的的纯公益性共享服务:科研管理组织主要是行使对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的管理监督职能, 因此科研管理组织主要是需要收集自然科技资源的相关数据, 用以统计分析, 从而掌握资源建设、保藏、分布等现状, 以用于对资源的宏观管理, 为科技政策制定, 科研项目与科研经费的管理等提供决策的依据和支持。这类用户对于资源的专业的属性关注不大, 更多关注于这些资源的附加信息, 如资源的状态、数量、分布等。他们需要的服务大多以查询或直接索取方式为主。
(4) 面向科技型企业, 以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推广为目的的非公益性共享服务:企业用户对自然科技资源的需求多是为满足企业创新或者产品开发, 因而常常带有极强的商业目的。企业用户所接受的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大部分是非公益性的, 企业用户会根据自身的需求直接与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取得联系。具体的服务方式包括, 查询自然科技资源的相关信息, 与自然科技资源相关的咨询服务, 购买或者是租借相关的自然科技资源, 与相关服务机构建立合作研究关系或是直接进行自然科技资源的交换。
作为自然科技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自然科技资源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通过分析比较服务对象的需求, 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 根据各类用户的实际需要制定出各具特点的服务模式, 是开展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前所需完成的基础性工作。服务用户的需求和特点分析帮助机构明确了服务方向, 也提供了制定具体服务方式的依据。
2 自然科技资源实物共享服务的特点研究
自然科技资源的实物共享服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实物共享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服务部门的分散性, 服务流程的专业性, 服务评价的滞后性。以下针对每类用户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2.1 实物共享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自然科技资源的多样性决定了实物共享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得出不同的具体服务方式:
按照实施共享的营利性目的和非赢利目的区分, 将共享方式分为公益性共享和非公益性共享[5]。公益性实物共享服务是指以促进自然科技资源在全社会的优化配置为目的的, 面向社会各种群体提供无偿或是只收取资源再加工费用或者服务费用, 但不收取资源的生产成本费用的服务;非公益性实物共享服务则是指以宣传、扩大科技成果影响或寻找科研合作为目的的, 面向社会成员, 尤其是企业用户提供有偿的自然科技资源的实物共享服务。目前国内外均以公益性的实物共享服务为主要服务方式, 在部分自然科技资源的实物服务中逐渐引入商业模式, 例如在微生物菌种和动物实验材料领域已经有较为成功的商业运作方式。
按照服务提供主体的不同, 可以分为个体实物共享服务和联盟实物共享服务。个体模式是指由一个独立的组织或个人提供相应服务的方式;联盟模式则是一种集群式的服务模式, 由多个独立组织或个人整合资源后提供服务的方式。较之前者, 后者有其独特的优势, 比如拥有更加丰富的资源、更多的渠道, 可以提供集成化的服务, 等等。目前国内外自然科技资源保藏单位采用这种方式整合资源服务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这种方式尤其适用于那些因各种因素影响而必须分散管理或者异地保存的实物资源。
按照服务的具体服务行为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转让服务、租用服务、交易服务、租赁服务、交换服务、合作服务等。这些都是用户可以接受的最基本的服务方式, 其中既有无偿的服务, 也存在有偿服务的模式, 还有一部分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 具体的费用视其用户的需求和目的而定。
2.2 实物共享服务部门的分散性
由于大部分自然科技资源的保藏必须满足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技术条件, 从而导致实物共享服务所涉及的部门具有分散性。这一分散性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自然科技资源的保藏机构是分散的, 决定了实物共享服务部门也相应是分散的。大部分自然科技资源分散保藏于不同地区的各个科研院所或在企业、个人手中。这种因保藏分散而产生的服务分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然科技资源实物共享服务的效率。因此, 世界各国都开始采用统一的管理体系来整合分散的自然科技资源, 并制定统一标准向外提供实物共享服务。例如日本以国家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为核心, 15个地区基因库及43个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的全国农业生物资源协作网络, 可以通过该网络直接提出申请, 填好相关表格后, 按照要求缴纳一定的服务费用之后, 用户就可以获取这些农作物种质的实物资源, 而不用向具体的资源的保藏机构提出申请[6]。
其二, 在提供服务的自然资源保藏机构内部, 提供自然资源实物共享服务的相关部门也是分散的。以微生物菌种的实物共享服务提供为例, 所涉及到的部门包括直接接收服务申请的对外联络部门, 保存、复制菌种的部门, 检测菌种质量的研究部门, 以及可以提供相应的专业物流配送的部门, 只有这样, 微生物菌种才有可能安全送达给用户。由此可见, 自然科技资源的实物服务必须在保藏机构内各个部门通力合作下完成, 机构必须要建立起相应的统一管理体系, 这样才能够实现服务的高效快捷。
2.3 实物共享服务流程的专业性
实物共享服务流程主要包括资源订购、制作、运输、跟踪服务等流程, 这些流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为自然科技资源的获取和保藏需要有专业技术, 而专业技术体现了自然科技资源的科学研究价值。每种自然科技资源都有其特定的技术标准及服务规范, 所涉及到的专业领域的知识都非常复杂。
例如, 植物种质、动物种质和微生物菌种资源等在提供实物共享服务过程中, 通常要对提供的种质或菌种进行相关复制、鉴定等, 这些过程都需要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且需要遵循相应的标准;人类遗传资源的实物共享服务则不仅需要技术支持, 还要符合社会法律和伦理要求;生物标本和岩矿化石标本的实物服务依赖于标本制作技术和相关标准;实验材料资源的服务建立于对各种实验材料的专业知识上, 提供服务的过程中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7]。
2.4 实物共享服务评价的滞后性
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自然科技资源的实物共享服务需要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和考核, 而自然科技资源的实物共享服务在服务评价方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评价的程序滞后, 服务评价是整个服务过程的最后环节, 之前还有收集、鉴定、再生产、运输等多个环节, 用户一般是在经历过所有服务过程之后才对整个服务过程进行评价。二是服务评价的时间滞后, 虽然不同自然科技资源实物共享过程历时不尽相同, 但一般需要的时间都较长, 尤其是需要异地传送服务, 由此直接导致了服务评价反馈存在时间上的滞后。
造成服务评价滞后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其一, 实物共享服务机构自身缺乏评价意识, 更加关注如何确保所提供的资源能够达到用户手中, 在资源建设和服务过程上耗费了大量的精力, 在服务评价方面却没有投入足够的关注;其二, 大部分的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都没有制定相应的服务反馈和评价机制, 服务部门不能及时收集到相应的反馈;其三, 在现有实物共享服务中, 用户和服务机构的交流都只限于服务过程, 用户一旦获得所需资源后, 就不再与服务机构进行联系;因此, 如果想要从用户那里获得更多的服务评价信息, 还需要资源的保藏机构建立起长效的用户沟通机制。
3 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特点研究
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信息共享内容的专业性, 信息共享过程的互动性, 信息共享评价的实时性和针对性。
3.1 信息共享内容的专业性
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内容同实物共享一样, 也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然科技资源实物信息的共享, 与资源相关的数据和文献共享, 以及咨询服务。这三种服务无论是在内容方面还是组织方式上都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需要各类自然科技资源一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
自然科技资源实物信息的共享主要是指为用户提供自然科技资源实物的信息检索和浏览服务。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建设包括信息采集、整理和数字化, 这些信息所包含的特征项直接反映了自然科技资源的科学价值, 因此信息特征项的设计及信息的收集都必须要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和标准执行;资源相关的数据和文献共享则是指对自然科技资源相关的研究数据和文献知识的共享, 这些数据和文献直接记录了该资源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等, 同样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 以便可以使用户更高效的获取;咨询服务主要是指服务机构为用户提供相关的专业性咨询、鉴定检测等服务。如标准物质, 既可以提供产品定制, 也可以提供咨询报告和仪器的检定校准等服务。
3.2 信息共享服务过程的实时互动性
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服务的过程具有实时互动性, 指用户与服务机构在自然科技资源信息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随时沟通与交流, 通过实时交流可以加速服务进程, 完善服务过程, 增进用户与服务机构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信息共享过程的实时互动使用户和服务机构在资源共享服务过程中, 不再是一方向另一方提供某项服务的一次性活动, 而是服务双方在实时交流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多次往复的优化过程。
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的双方以信息平台为纽带, 彼此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实时互动性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点。信息共享依托网络技术, 营造出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服务环境, 用户可以随时获取相关的服务信息, 增加了用户在获取服务方面的主动权, 同时也为服务机构打开了一个实时对外服务的窗口, 通过这个窗口, 资源保藏机构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定制服务信息和推送服务。同时网络技术可以使信息共享覆盖更大的范围, 甚至跨地区开展。服务机构可以增强与不同地区用户之间的互动, 减少异地服务成本。实现不同地区的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 是实现跨地区实物资源共享服务, 进而提供联盟式服务的基础和关键。
3.3 信息共享评价的实时性和针对性
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评价与实物共享服务的评价相比, 具有评价实时性和针对性的特点。信息共享评价实时性, 主要是指实时快速地对自然科技资源的信息共享过程进行评价。信息共享评价的实时性源于信息发布的实时性, 利用这一特点, 可以将服务评价机制嵌入到服务过程的各个阶段, 在用户每完成的一个阶段就可以立即对该阶段服务提出反馈意见, 最终形成对整个服务的详细完整的评价。同时, 信息共享评价的实时性可以帮助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及时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不断地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
信息共享评价针对性则主要是指用户的服务评价可以针对服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专项评价, 是服务评价细化的体现。在实物共享服务评价时, 受到客观条件所限, 通常不太可能将服务的评价细化到服务中的各项环节, 大部分是针对某项服务整体的评价。信息共享评价则可以在服务执行过程中, 针对服务的不同阶段有的放矢地收集用户评价。
提高信息共享评价的实时性与针对性, 使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能够更加直接地找到服务中的薄弱环节, 加以改进或排除。因此, 信息共享服务评价比实物共享服务评价更加灵活方便。
4 结语
与其他领域的服务一样, 自然科技资源的共享服务同样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展开的。自然科技资源的用户具有范围广、数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 自然科技资源保藏机构和服务机构必须要首先细化他们的类别, 分析各类用户的特点, 这样才能给用户提供真正有效的服务。本文中分析了自然科技资源实物共享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各自的特点, 这两种服务之间同时还存在着很强的互动关系, 实物服务是信息共享服务的依托, 信息共享服务作为新兴的服务方式, 又为实物共享服务的推广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平台。有关两者之间的互动促进关系还有待深入探讨, 也是今后在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摘要:首先根据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用户的不同身份、工作内容和目的对其进行分类, 并研究了每类用户的服务需求特点;同时进一步分析了自然科技资源实物共享服务和信息共享服务特点, 为今后的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自然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实物服务
参考文献
[1]徐尚义.自然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研究[D].博士毕业论文, 2005.
[2]兰国英.从观众的需求浅析博物馆教育服务功能的提升[J].中国科技信息, 2005 (05) .
[3]吕俊生, 贺小兰.科技用户信息需求及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建设, 2002 (6) .
[4]黄艳芬.近年来我国信息用户需求研究综述[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7 (1) .
[5]王喆, 卢兵友.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探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90.
[6]王喆, 卢兵友.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共享机制探讨[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90.
3.洛客:从设计服务到资源共享 篇三
大量闲散的设计师资源丞待整合与变现,平台价值呼之欲出。
异化指针
通过“CBD”模式的打造,洛客除了要做设计服务的提供者,还要做创新人才资源的整合者。
场景实验室创始人、新物种计划发起人吴声,在阐释新物种与想象力状态的形成时说:“任何一个新物种一定是基于重组或突变,并在隔绝的生态环境中长成的。”这个长成取决于人们的想象。
百万垃圾桶设计任务,是基于智能技术颠覆传统垃圾桶的想象;喜马拉雅H6小型降噪耳机,是基于创造声音之美的想象;55°杯设计师保温杯,是基于新场景、新体验、新技术、新生活中人性化体验的想象……通过工业产品的设计,让更多的想象成为了可能。洛客抓住了一个需要充分释放设计师想象力和资源聚合的契机,成为了将想象力变现的设计师资源整合平台。
借力“CBD”生态模式
如今,当大量的设计师资源被搁置甚至找不到出口时,以想象力为依托的平台概念已经大行其道。但这些社会化产品的创新平台如何才能依靠想象力,整合全球资源,打造设计界的超级IP、构建全新场景的消费模式和体验模式呢?
工业产品设计出身的洛可可,通过洛客平台打造了一个“CBD”模式进行资源价值变观。
在这种模式中,CBD不再是传统意义的“中央商务区”,而代表着超级想象力。其中,C(用户)是敢玩的人格魅力体,B(企业)是敢造的超级供应链,D(设计师)是敢想的超级设计师。在“CBD”模式下,三者融合打造了一种创新体验,这种体验,从“不得已而为之”的颠覆,转换成消费升级背景下的“新消费主义”,“C”+“B”+“D”促成的是自上而下的洛客众创生态。
在洛客平台,设计师被称为洛客邦德,根据实力分为001~007不同的等级。企业主可在线发布“智能硬件”“生活美学”“超级 IP”三大主题邦德任务,有邦女郎沟通对接,解读任务需求,把控作品质量。设计师们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报名参与,任务奖金有3万元、5万元、8万元不等。
除了完成任务,洛客平台也是设计师们自我展示的空间,从而吸引企业主与消费者的关注。
此外,洛客平台正在通过与数十家企业展开合作,一同开发推广创意产品。在智能硬件领域,诸如快轮科技、哈密瓜科技、三个爸爸等,生活美学如猫王音箱、故宫文创、南京文创等,超级IP如《万万没想到》、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等多品类延伸产品。并且与京东众筹、钛媒体、优酷视频、正和岛和黑马会等平台机构合作,打造出一个内容电商和营销传播的生态圈。
正是将设计师资源和文创产业串联,发生关系,再打通下游渠道,洛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变现路径。
矩阵式超级供应链
在矩阵式创新时代,将彻底颠覆以往企业旧有模式的改革。它不再是拍脑袋的创意灵感,而将取决于企业或个人能否整合、统筹更为复杂的系统,并让他们高效协作。
想象力经济创造了洛客,洛客这一产品同样正在颠覆创新,创造各种不可能。
从水平拓宽的方面看,想象力经济正在登上创新舞台的时代,设计师、创客、创业者、企业家,甚至是做平台开发的工程师、程序员,以及这个舞台上的超级IP,比如场景实验室创始人吴声,比如Papi酱,比如超级设计师,都已经站在了想象力舞台的中心。
从垂直领域来说,除了平台中的设计师、超级IP,超级供应链也正在洛客这个平台上聚合。在这个链条中有创意企业,也有制造型的品牌,还有BAT垄断级的大咖。它们也正在打造资源配置的新模式,以求能够在这个消费升级、智造升级的时代,通过不断的市场重构、模式重组,用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调配现有的社会资源和生产资源。
共享经济的未来,人们能看到的是优步,是汽车共享,是司机的时间共享。未来的共享或许是智力共享,这才是共享经济的深度共享,才是化学效应的共享。
通过洛客这样一个开放式的产品创新平台,用户想做什么,只要把创意发上去,就会有人帮忙设计,帮忙生产,甚至销售,从而建立起一个共享社群。
例如,洛客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App三大平台,进行资源的聚合联动。在“互联网+”时代,刚需其实才是最重要的碰撞点。洛客依靠大数据分析出用户刚需,特别是在大众产品泛滥,缺少个性化需求和小众存量的大环境下,找出红海市场中一个个不起眼的蓝海(如55度杯),将各种过去在个性化实现中过于昂贵的产品用工业4.0的模式重构。在价值创造层面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解决海量创客对设计服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缺种子用户等刚需问题。
在未来,消费者可能不仅仅需要为内容和服务付费,同样,他们可能将更多为“不可能”的创新体验付费。或许,这就是洛客矩阵式创新的意义所在。
尽管洛客是新型的专注产品创新设计的众创平台,通过洛客平台,企业在产品开发阶段深度了解用户需求和痛点,用户的反馈和建议,极大降低了企业的研发成本。但洛客已经聚合了优质设计师和海量用户,正以产品创新设计服务于企业和创客,转变为更优质、更高效、更开放的平台。
4.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篇四
〔摘 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并加以实践的理念,作者认为要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高校图书馆必需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社会。文章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字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设备、阅读环境几个方面的资源进行社会共享来加以阐述,并提出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为社会化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70-04 studies on socialized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 resource sharingwu qun(library,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have been advocated and practiced over the years.in order to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university library must be open to the whole society,and service society.the paper elaborated socia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mo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 literature,digital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reading environment,and then suggested tha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s should be the basic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social services.〔key words〕information;resource sharing;socialized service;university library 信息资源共享(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2005年7月8日,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大会回顾了我国图书馆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40多年的历程,探讨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道路上需克服的障碍和问题,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则方面取得共识[1]。大会拟订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中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要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惟有推进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近年来,文献信息资源约占社会总量60%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和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近两千人参与调查,75.99%的人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
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它是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把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的生产资料来对待,将其使用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既有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也在信息资源、专业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加工等方面有超越一般社会文化与信息机构的优势,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体制变革,激活并加快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图书馆界对服务社会化的理论研究较多,作者以“服务社会化”并含“图书馆”为主题,时间范围1984-2011年7月,检出相关文章242篇,最早的一篇是1986年发表的,由表中数据可看出从2007年以后研究文章呈快速上升趋势。(见表1)表1 1984-2011年“服务社会化”研究文献篇数 时间数量时间数量1984-***1-***6***782011.714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以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的方式对社会开放服务;第二个阶段——1990-1996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开始应用,少数大型图书馆利用少量电子检索工具及传统的印刷型馆藏资料向社会提供有限的咨询、检索、定题服务;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普及应用,一些高校图书馆已逐步形成了集馆藏印刷型资料、馆藏电子
文献及检索工具、虚拟馆藏为一体的信息源,这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100所院校,构成了我国目前信息咨询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大多不同程度地对社会或本行业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如以北大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为首的特大型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界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东南大学图书馆每年承接了大量的科技查新业务;暨南大学图书馆、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等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使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代理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企业咨询等多项内容[2];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等机构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专业图书馆,通过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既向社区开放又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新型图书馆,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成功典范[3]。但我国仍有95%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只局限在为本校师生服务,对社会公众基本“关闭”。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无法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相比。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缺少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依据;(2)对向社会开放的认识还存在不足;(3)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4)馆员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2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从权威部门的资料获悉,我国1 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
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4]。2.1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文献品种繁多,学科门类齐全,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此外,高校图书馆还有一些其他信息机构所没有的文献,如博士、硕士毕业论文。高质量的馆藏文献不仅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也为服务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 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2010年向江宁区10所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发放通用借阅证300张,2010年7月借给驻江宁方山的部队5 000册图书,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高校图书馆之间共享,如江苏省高校为教师自愿办理通用借书证,每张通用借书证每年可在各高校图书馆累计借50册图书。(2)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分别与集安市图书馆等签订了“手拉手”帮扶协议,定期无偿向基层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软件等[5]。(3)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机
构开放,如北京科技大学与社区居委会签订协议,居民随时可借阅图书。(4)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向市民开放,如1988年,广东省五邑大学图书馆就向校外200名公民发放借阅证;1996年,深圳大学图书馆决定对社会开放;2002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宣布对社会开放[6];2009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为900余市民办理借阅证。2.2 馆内数字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数字图书馆、数据库、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建设,通过馆际交流、合作,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机编目、资源共享等功能。使馆内的书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共知,使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书目公共查询系统(opac)向社会公开,任何人可通过网络检索,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多种中外文数据库及电子图书,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购买了各类数据库21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这些资源通常是社会读者从事科技创新所必备的,但企业与一般社会信息机构因经费所限而无力购买,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将这些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尽可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2.3 高校及馆内人力资源社会共享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拥有一批各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及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掌握着所涉及领域的大量情报信息,是高校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强有力的后
盾。另外,高校图书馆馆员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够熟练应用网上各类搜索引擎,对分散在各个网络节点上的开放资源进行采集、组织和利用。他们最适合为那些对网上无序、分散的资源无所适从的人们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挖掘和利用高校及馆内的人力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2.4 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资源社会共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许多高校图书馆都依托中国教育网进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镜像站点、联机数据库等,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公共阅览区为读者提供网络连接端口和用于查询的计算机终端,图书馆公共区域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读者可以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上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
2.5 阅读环境社会共享
强化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人文气息,成为高校图书馆为之不懈努力的理念,尽可能的让读者置身于优雅、和谐、愉悦的阅读环境中,尽情品味高尚文化生活。很多高校图书馆实现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气息的培育,如:通过摆放绿色植物,美化室内环境;馆内布置由读者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来装点环境;在公共休息区内设置沙发及饮水机方便读者等。高校图书馆可利用
寒署假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广大市民也享受到这舒适的阅读环境。3 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吴慰慈教授曾指出:“馆际之间互相共享藏书是绝对必要的,也是为学术研究提供全部所需文献资源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手段,这一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7]”为社会化服务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是高校图书馆适应读者需求的有力举措。
3.1 建设机构知识库,为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搭建平台 美国sparc资深顾问raym crow将机构知识库的定义为:机构知识库是收集并保存单个或数个大学、科研机构知识资源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机构知识库收藏的资源类型多样,有正式发表的学术著作,也有尚未发表的预印本;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也有自然学科的内容[8]。它具有机构性、学术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积累性和永久性等特点,它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保证机构内外的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存取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并实行异构库之间的互操作,实现信息资源高度的开放获取和共享。此外,要考虑对机构知识库和图书馆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传统书目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通过 opac可检索到馆藏文献以及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其次,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做到多个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从而实现一站式检索。极大地方便用户,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3.2 成立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在网络
化的今天,图书馆联合体是促进图书馆合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诸多省市成立了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南京市也是其中之一,2007年9月28日,在东南大学举行了《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由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六所高校图书馆组成了江宁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2008年6月,联合体成员扩大到10家,吸纳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联合体成员,到2011年已发展到14家图书馆。联合体成员馆组成服务团队,面向企业,进行借书证发放、文献咨询、情报分析、定专题服务、文献检索培训等服务。利用lib-passport系统和同一的规则,实现“分借通还”[9],目前已制作10 000张“南京高校(江宁地区)联合体通用借书证”,2009年发放到10所学校3 650个通用证;2010年发放3 450个通用证;2011年发放3 800个通用证。图书馆联合体不仅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程,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3 加强与共公图书馆及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开展社会服务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作支撑,而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人才信息等不及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和情报研究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情报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合作开发各种类型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
会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全国23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都已建设省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2006年4月,江苏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联手打造的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和省技术监督情报所等10家单位共同建设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并对外服务。通过共知共建共享方式,集成和开发了这10家单位的主要优质文献信息资源,目前该平台建设了总量达1 042万条的“联合目录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资源总量达11 000g,其中中文科技期刊10 000种,外文期刊15 000种(通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京镜像站共享实现),中外会议资料30万篇,学位论文40万份,中外专利文献1 800万件,国内外标准30万件,国内外科技报告30万件,中国重要报纸全文350万篇,各种电子数据库60余个,数据总量已达5 500万条;并建有国家nstl南京镜像站,组织开发了一批有江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专题数据库,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该平台运行服务以来,接受访问50余万人次,为全省用户提供了260余万篇各类科技文献全文下载,先后在全省举办了22次专题讲座和演示服务,免费发放各种服务卡近2 000张,提供技术培训近万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服务效果,为全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10]。这种跨系统的区域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打破了“条
块分割”的障碍,整合、丰富了区域信息资源,提高了科技文献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真正起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作用。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应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的“学习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参考文献
[1]吴群.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知识库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现代情报,2011,(6):50-52.[2]赵晖.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困境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3):6-8.[3]李岩.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河北科技图苑,2010,(1):8.[4]千万图书闲置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卡在哪儿[eb].http:∥news.163.com/07/0620/10/3he51i2h000120gu.html,2011-07-15.
[5]吉林探索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享共建模式[eb].http:∥news.qq.com/a/20081014/000514.htm,2011-07-15. [6]沈光亮.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73-77.[7]吴慰慈.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76.
5.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篇五
论文摘要:以SOA框架为组装蓝图,符合SOA标准的构件块是分散、可重用的服务和架构元素,专业教学资源库作为一种服务是共享资源的基拙单元,可以用于构成复合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基础架构,指出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要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主要采用调研法、数据建模、需求驱动及项目工程管理等研究方法,给出应用系统实施的步骤。
论文关键词:SOA:共享资源:构架:教学资源库
1.引言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提到对于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经费支持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随着信息与网络等基础的逐步加强,各职业院校都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教学资源整理或资料库建设,但各自建设所形成的重复建设、信息孤岛、缺乏交流也日益突出,以面向服务为架构指导,专业教学资源与应用平台设计遵循开放性、可扩展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解决教学资源库共建共享的问题。
2.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
教学资源库是各种音频、视频、文字、网页等格式的教学资源的汇集,为提高教学水平服务,主要为教与学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网络资源,使用者可根据需要从库中找出多种资源用于教学等目的。教学资源库包含各类资源管理与共享、日常教学活动支持、教学管理、展示与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数字化教学支撑平台,实践中也发现,类似的应用层的差别正体现了高职高专院校与本科院校的区别。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突出了资源的专业特点和共享要求,由专业系列课程、知识点、专业资源子库构建而成。专业资源子库是按照现有系统的文件类型而建立的资源库,包括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库、讲授型网络课程库、专业大全库、专业信息文献库、专题特色资源库、多媒体课件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试题库、案例库等。
采用数字化新技术对各种有价值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实现资源共享,是示范性高职教学部门的一项十分重要任务和职能。由于职业学校基础薄弱,文献积累有限,专业特色不明显,如果从各校自有的专业教学科研资源入手,建设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一方面对学校珍贵的自有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存,另一方面从人员、技术、设备等各方面摸索一些维护、应用、共建经验,为开展建设特色数据库奠定基础,还可促使专业教学资源库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对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3.面向服务架构概述
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或面向服务架构)指通过连接完成特定任务的独立功能实体或软件系统架构。SOA是一个组件模型,它将应用程序的不同功能单元(称为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之间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契约联系起来,接口是采用中立的方式进行定义的,独立于实现服务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这使得构建在各种这样的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以一种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SOA体系结构由三个不同角色组成:服务提供者、服务代理和服务请求者。SOA体系结构中的组件必须具有上述一种或多种角色,在这些角色之间使用了三种操作。
从功能角度分析,SOA是一种构造分布式系统的方法,将业务功能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应用程序或其它服务。从软件结构角度分析,SOA的重心是定义服务基础结构,要求实现粗粒度、松祸合的服务体系,其服务之间通过简单、精确定义的接口进行通信,不涉及底层编程接口和通信模型,使服务独立于技术且在技术之上。
SOA可设计和构建松散祸合软件的解决方案,能够以程序化的、可访问软件服务的形式公开业务功能,以使其它应用程序可以通过己发布和可发现的接口来使用这些服务。通过应用SOA,使用一组分布式服务来构成并组织应用程序,这样就能通过重用已有的资源和相关共享单位的业务功能来构造新的应用程序。
4.面向服务构建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实施
以SOA软件框架为组装蓝图,以可复用软件构件为组装模块,提高了软件生产效率和软件应变能力。符合SOA标准的构件块是分散、可重用的服务和架构元素,可以用于构成复合的应用程序和服务基础架构,每个构建块在实现之后就会被添加到SOA功能的总体目录中。
作为教学资源单元的构件要成为“服务”,必须定义良好、自我包容的、具有可发布的接口,在理想情况下不依赖其它服务的状态和环境,运用构件式服务向最终用户交付应用功能的分布式系统,可以构建出其它服务。开发构件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实现标准的基本接口;实现或配置构件的功能(体现为属性、方法、事件、函数等对象元素);元数据的定制和对构件的描述:实现构件的设计功能,如定制构件的属性、事件响应的用户界面等。
从服务的内涵看,教学资源库其实也是一个服务,此服务包含库资源和服务平台。库资源是教学资料的后台集合;服务平台是程序及文档集,包括前台的用户界面、操作数据库、服务库、构件库的软件环境,可细分为系统管理、服务模块、用户管理等。比如,系统管理实现安全控制、初始化、访问控制、扩展接口、故障管理等功能。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一个累积的过程,要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实施中主要采用调研法、建立模型、需求驱动及项目工程管理等研究方法。实施计划主要分为方案设计,资料收集及数据加工,系统开发,系统发布、评估与质量保证四个阶段。
(1)方案设计阶段。把SOA策略落实到应用的分析中,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研究的成果,提出资源库建设、管理、评价方案。资源共享是一个系统工程,以面向服务标准构造出共享资源的框架,在统一的规划下的整体信息利用,专业教学资源与应用平台设计要遵循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高可靠性的原则,要有序建设、科学地策划和具有前瞻的意识。从建立资源单元起步,建立库资源建设的规划标准与架构模式,使构建的各个单项部分都能成为共享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一致的、标准的架构原则下,实现共享教学资源库,解决教学库资源建设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2)资料收集及数据加工阶段。确定资源建设的数据内容,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单元建设关系到共享的.最终效果,要以专业理论、教改方略、专业类别、学科范围、课程目录为指导,根据课程特点及教与学的需要设置体系,资料要体现出多元智能和学科的专业取向、结构,与学科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教与学的高效能、最优化。
采纳多级存储,多角度、多维度资源导航方式,实现资源分布式存储、检索信息集中统~管理,共享要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优化,使数字资源得到合理组合,取得最好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功能。通过提供多套存储方案,实现资源在任意地点部署,通过符合规范数据格式,在不同类型的资源库之间实现重构、交换资源数据,甚至与远程教学平台无缝连接。
(3)构造应用系统的框架。构造框架采取如下步骤:确定框架的约束条件,包括软件、硬件、性能及设计等;根据通用的高层设计,标识出高层的构件(在此为组成系统的各专业资源库);确定高层构件间的接口。采用框架技术进行开发的主要优点是:结构一致性好;可以先设计框架、领域构件而不必陷于底层编程;大粒度的重用使得平均开发费用降低;采用参数化框架使得适应性增强。其它作为主体构件的各个专业教学资源子系统遵循一致性原则,遵守标准接口,符合面向对象的开发要求,实现功能处理的模块要松散耦合。
系统开发包括两大部分:高层部分与低层部分。高层部分面向资源库整体,解决总体规划与高层建模问题;低层部分面向专业领域,解决应用系统的分析、设计与建造问题;两个层次的工作不能混淆,而且要紧密衔接。主要有四个过程:系统总体规划、系统分析过程、系统设计过程和系统建造过程,是SOA策略的核心应用。
(4)系统发布、评估与质量保证。以一个个专业资源库独立运作开始,并行、迭代开发,不断完善功能,然后接入共享的信息系统中,最终建立起扩展能力强的集成系统。有了比较完备的框架和构件库,通过可视化开发工具,将所选的领域框架和构件进行组合就能产生新的功能系统。评估与质量保证目的为资源的审查、分类提供依据,经过共享后的数字资源系统,要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以多样化的服务手段,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5.结束语
6.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篇六
2016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大开幕:聚焦协同治理 共享城
市发展
10月30日,“世界城市日”主题活动之2016全球城市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论坛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国人居署和世界银行共同主办,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结合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实践以及2016“世界城市日”主题,重点围绕城市政府治理创新、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城市交通治理创新、城市生态治理创新、城市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探讨城市发展共同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策略,为全球城市治理与发展提供新思路。论坛现场图上海市市长杨雄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世界银行交通和通讯技术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任斌,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主任张振山,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致辞;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崔明华介绍《上海手册》(2016)。在论坛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揭牌仪式、嘉华大数据中心揭牌仪式、《上海手册》(2016)赠书仪式。论坛开幕式由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肖贵玉主持。随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世界银行交通和通讯技术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任斌、多伦多大学校长梅瑞克·格特勒、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分别围绕论坛主题作主旨演讲。论坛主旨演讲由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主持。上海市市长杨雄讲话上海市市长杨雄表示,“世界城市日”是首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是上海世博会的重要精神遗产。全球城市论坛是“世界城市日”的重要主题活动之一,是汇集全球智慧、探讨城市治理问题的开放平台。本次论坛以“协同治理,共享发展”为主题,聚焦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生态治理、文化保护与传承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探讨城市治理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杨雄还称,当前,我们正在编制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描绘上海未来发展蓝图。我们提出,面向2040年上海城市发展的愿景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我们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的新机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我们将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在扩大开放中推进文化创新,努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我们将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加强水、大气等重点领域的环境治理,增加更多的绿色空间,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上海市市长杨雄(左),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右)为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揭牌论坛开幕式上,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支持、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合作建设的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宣告成立,旨在将城市治理研究常态化,打造国际知名、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优秀人才汇聚培养基地和高端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上海市市长杨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为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揭牌。嘉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谷文胜(左)、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右)共同为“嘉华大数据中心”揭牌嘉华集团将出资设立“嘉华城市治理研究基金”,支持中国城市研究院特别是其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嘉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谷文胜、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为“嘉华大数据中心”揭牌。世界银行交通和通讯技术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任斌致辞并主旨演讲世界银行交通和通讯技术全球发展实践局副局长任斌为会议致辞并做主旨演讲,他表示,从城市规划角度来说,上海已是一个领军的全球城市之一,也在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中国乃至全球很多城市的一个样板。展望未来,中国将会进一步优化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对“人”做出进一步的投资,以人力资本为基础的模式,进一步强化研究水平的提高,并和企业、产业孵化结合起来,上海希望打造更有创新精神的产业。任斌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地方财政对于当地基础设施相关的一些拨款是需要资金来支持的,比较大的一项就是土地出让金。传统资金的来源有两方面影响,一方面地方政府大量的债务累积,商业银行发放了大量的贷款。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一揽子的计划,事实上,地方政府不得不通过借款来维系经济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财税的可持续性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传统融资的模式相当于“摊大饼”式的发展,以土地为基础的模式,把未出让的土地进行竞拍,然后转让获得收入给城市提供服务,包括供水等等,但从城市规划、环境可持续性的角度看,应提倡更为缜密的城市结构。任斌讲到,中国在新型的城镇化的背景下,世界银行的投资预测显示,新型城镇化的成本大概占到GDP的6%到7%,这也是未来数年中央政府将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做出的投资。中国的PPP项目规模庞大,涉及包括交通、水供应、城市环境修复、养老、教育等等诸多领域。在中国,越来越呼吁让市场机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并相应去推动基础设施开发的模式和运营的一些改革,而应对地方政府的债务,如何降低地方政府的负债率,提高再融资效率,这是PPP的目标之一。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主任张振山致辞联合国人居署中国办公室主任张振山表示,2013年经联合国大会审议通过,指定自2014年起每年10月31日为“世界城市日”,今年已经是第3年。“世界城市日”广为人知,联合国人居署也把10月叫做“城市10月”。张振山称,在过去的1年中,无论在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以城市相关的重大事件,去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议程》,在17个发展目标中,第一次把城市作为目标之一,要求安全、包容的城市住区。去年年底召开的“巴黎气侯大会”,成立了具有约束性的协议,城市也是气候减排的重点,最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0月“第三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基多召开,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通过《新城市议程》。《新城市议程》涉及到了各个方面,特别强调了包容共享的理念,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发展城市成果。《新城市议程》为未来20年城市发展制定了框架,要求各个国家要制定城市发展政策,从立法发展经济、保护环境以及规划设计方面,来推动城市的均衡发展。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致辞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表示,放眼当今世界,全球的城市化进程使得更多的人们获得了更美好的生活。但是,高密度的城市生活方式,也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空间冲突、文化摩擦、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环境污染以及贫富分化等问题。可以说,“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依然需要集聚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去求索奋斗、实践创新。姜斯宪表示,美好的城市生活,需要卓越的城市治理。而城市治理,特别是超大城市的治理,急需跨学科、跨领域以及跨国界的各类专家的深度协同参与。这实质上,也是共同治理体系的重要支撑。高等院校在这一过程中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也随着知识的爆炸而显得格外突出。城市治理的实践,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对理论研究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姜斯宪还表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上海交通大学决定联合校内十余所学院上百位教授,组成以提供城市治理的思路、对策和解决方案,构建国际交流合作的高端平台以及培养城市治理的优秀人才为主要目的的城市治理研究院。这个研究院也是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建设的研究院。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崔明华介绍《上海手册》(2016)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崔明华对2016年版《上海手册》的特色和亮点进行了简要介绍。2011年,为传播优秀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案例,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编撰了首版《上海手册》。经与联合国人居署协商,2016版手册由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及上海市政府四方共同主编,根据近几年全球城市发展的新实践,进行了全面修订。崔明华说,2016版《上海手册》聚焦近几年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实践,遴选了一批具有代表性、前瞻性的案例,进一步为各国城市吸收可持续发展先进成果、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助力。《上海手册》(2016)分为6个章节,包括序言,社会融合与包容性城市、经济发展与创新城市、绿色低碳与弹性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意城市、公共服务与宜居城市等,其中案例是手册的核心内容。崔明华还表示,10月17至20日,二十年举办一次的全球性城市发展盛会“第三届联合国住房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市举行。会上,2016版《上海手册》正式向全球发布,这既是对大会倡导的“新城市议程”的一个重要响应,也代表着上海人民对大会成功举办的一份美好祝愿。《上海手册》(2016)赠书仪式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工作党委书记崔明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严军、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杨渝,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秘书长金晨,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刘千伟共同向青年学生代表赠送2016版《上海手册》,希望借助这次全球城市论坛,宣传城市可持续发展经验,为国内外城市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借鉴。论坛开幕式主持人:上海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肖贵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主旨演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表示,城市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聚集之所,对人们更好的分工合作、交流经验、分享知识、创造财富,发挥着巨大作用。从全球范围看,人类社会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中期阶段,21世纪人类社会仍将继续呈现出波澜壮阔的城市化图景。张军扩认为,全球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趋势值得高度重视。第一,巨型城市或者超大型城市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0年,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将达到30多个。第二,新出现的巨型城市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比如,中国的北京、上海、深圳,巴西圣保罗,印度孟买和新德里等城市。发展中国家的特大城市发展,一方面,通过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帮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社会,参与分享现代化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会带来一系列的城市治理问题。例如城市贫困、社会矛盾、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文化冲突等。结合中国情况,张军扩表示,特大城市发展和治理同样是非常重要、紧迫的课题。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无疑是观察和讨论特大城市发展和治理问题的最典型代表。最新一轮《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到2040年,要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远景目标。要实现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目标,上海仍有不少发展短板需要补足,也有许多挑战需要克服。应当借鉴全球领先城市的发展经验,制定相应战略和应对政策:一是要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二是要加快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的建设;三是着力构建绿色、宜居城市环境;四是要大力繁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文化的魅力;五是要实现良性的城市治理,打造安全、稳定、和谐的城市社会。多伦多大学校长梅瑞克·格特勒主旨演讲多伦多大学校长梅瑞克·格特勒表示,前几年的思想认为“地球是平的”,地理区域的重要性与日俱减。但随着互联网对全球合作的影响越来越广,另一种思想认为全球的经济不是平的,而是产生了高地,特别是在新兴国家和快速发展的地区。近年研究都较为支持后者观点,这种城镇化视角被越来越多决策者、专家和学者所采纳,他们意识到创新和创造力在城市中的重要地位。格特勒认为,上海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一个好榜样,从农业到纺织品到区域贸易到重工业再到制造业,一直转型成为目前亚洲领军的金融服务枢纽城市。在过往历史中,上海多次成功实现了自我再造,并对中国转型做出了巨大贡献。格特勒表示,城市以及高地形成的背后,有很多共性。集聚顶尖人才一起共享知识,集聚大量资源推动创业,使得该地区成为创新的热土。同时,在技术用户以及提供方之间不断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从政策角度,格特勒建议,如何吸引并保留水平很高的人才?这是公共政策的优先任务之一,这是根本。同时人才培养也是本地人才最重要的来源。都市区域和研究型大学之间应该被描述为共生关系。研究型大学会滋养世界级城市的发展,属于彼此共生关系,以此为基础打造未来繁荣,实现双赢。最后对于创新,格特勒表示,创新需要持续、稳定的投资,也需要耐心,还需要能够容错。为了提升具有独特性的竞争优势,可以允许在相对较小的城市区域里进行试点、推广,而随后的成功也都是基于数年以来不断持续的投资基础之上。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主旨演讲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肖林表示,“协调治理,共享发展”是全球城市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肖林表示,上海2050年发展战略和2040年城市总体规划一脉相承,在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把握充满挑战和战略机遇的全球城市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在城市功能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全球城市从资本之都转向创新中心,知识经济跃升为全球的主导知识形态,人才成为全球经济的核心资源,能够为高技能劳动力提供高质量生活的城市,将更具竞争优势。同时,全球城市发展理念从注重硬实力转向以提高生活品质为核心,注重以人为本,包容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文明时代,能否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方式,能否形成公平正义价值理念,吸引资源与功能集聚,成为全球城市的发展方向。另外,全球城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城市老龄化问题突出,收入两极化和社会分层显著,文化碰撞和利益博弈更为尖锐,容易引发中产阶层的不满与抗争,全球城市治理亟待在包容,有序高效等多重政策目标和治理中构建新的平衡。二是要发挥核心节点的枢纽功能,打造示范效应的智慧城市。肖林指出,上海要打造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发挥枢纽功能的核心节点城市,在各个领域承载全球功能,具备全球领先的话语权。推动全球重大创新突破,发挥投资管理功能,成为全球价值链、投资链、贸易链中的重要一环。另外,肖林表示上海要在智慧城市建设上走在全球的前列,成为包容并蓄之都、深远立志之都和时尚繁荣之都,面向未来,上海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塑造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打造一座集中展示中国梦的全球城市。三是要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未来30年,上海发展将面临人口规模,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等多因素的底线约束,面对城市开放度的提升,全球联动性的增强,上海要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发展之路。主旨演讲嘉宾与现场互动 论坛主旨演讲环节主持人: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杰
7.架设FTP服务器共享教学资源 篇七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各个学校基本上都实现了校园网或办公局域网。我们联网的首要目的就是实现信息共享,而文件传输是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之一,以往的文件传输只局限于使用移动介质,U盘、移动硬盘来复制,但存在的问题是操作比较繁琐,有一定的时空限制。加上现在计算机病毒的肆虐,极易造成文件的破坏、计算机系统的崩溃、给单机信息的存储带来威胁。而利用FTP服务器则可减少以上问题的存在。所谓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是一种Internet文件传输的协议,是互联网文件传送的基础。FTP服务器则是依照FTP协议在互联网或局域网上提供存储空间的计算机。当服务运行时,用户可以根据分配的权限和口令连接到服务器上下载文件,也可以将自己的文件上传到FTP服务器中,因此达到了资源共享目的。
利用FTP服务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很好地构建和共享教学资源库,如各科室可以提供各科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教案,各年级各科试题库上传到服务器供各科老师参考;教师可以上传自己制作,收集好的课件、积件、素材到服务器上,供别的老师下载使用。所有内容由FTP服务器管理,大大方便教师备课和学习。同时为保证资源库的持续更新,教师也可从网络上搜集与下载各类有用的教学资料上传到FTP服务器充实资源库,条件允许的学校可让老师们对资源进行评价,让他们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体验参与资源建设的乐趣,享受资源共享的成果。
2 架设FTP服务器软硬件要求
架设FTP服务器,电脑的硬件配置要求不是太高,只要存储器空间大就行。一般处理器能达到奔四配置,内存达到1G,再装上大容量的硬盘即可。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用专业的服务器更好,专业服务器一般都磁盘陈列,可对数据进行安全备份,装上专业的服务器操作系统如WINDOWS2000或2003,能使FTP服务更加稳定。具备了硬件条件后,另外就是在服务器如何安装FTP服务器端软件。在网络上应用的FTP服务软件很多,用Microsoft的IIS提供的FTP也可以实现,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对上传、下载文件的IP、用户访问目录等进行划分,Windows系统自带的服务就力不从心了。经过分析比较,我们采用了目前使用广泛的Serv-U 4,它使用简单,并且具有很强的FTP管理功能。Serv-U 4.0软件汉化后的界面非常友好,下载后释放安装,一路回车,就可以装好。然后再运行汉化补丁进行汉化。
3 Serv-U 4.0相关设置及用户配置
3.1 安装Serv-U
1)从网上下载Serv-U的安装程序和汉化包,首先双击susetup.exe,运行Serv-U安装程序。弹出“欢迎窗口”,单击“next”按钮,如图1所示。
2)接着弹出Serv-U的一些信息介绍,单击【Next】按钮继续,弹出协议对话窗口,点选【I have read and accept the above license agreement】,点击【Next】按钮;
3)在选择路径对话窗口中,单击【Browse】按钮,选择所需安装FTP Serv-U的路径,默认安装路径为C:Program filesServ-U,建议不要安装到系统盘,修改安装路径后,一路回车,结束安装。
3.2 汉化Serv-U
1)由于Serv-U是一个英文版软件,为了便于容易学习,需要对其进行汉化。首先退出正在运行的Serv-U软件,双击“汉化包.exe”进行汉化。汉化完成之后,启动Serv-U软件,此时变成中文界面。如图2所示。
2)单击[NEXT]直至出现IP地址设置栏。
输入服务器IP地址:如169.103.101.204;单击【下一步】,设置域的名称,例如:Ftp.LYC.net(如果没有本地DNS服务可以不设,随便取个名字就可以);单击【下一步】设置是否允许匿名访问,选择“否”。
3)添加用户:在添加用户选项中输入账号登录名称,例如“LYCJX”;设置账号的登录密码,并锁定用户在相应目录内,赋予该账号以读、写的权限,单击【完成】结束设置如图3所示。
3.3 登录FTP服务器
网络上的其他用户登录FTP服务器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在IE浏览器的地址栏中输入相应的服务器地址,在登录对话框中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如图4所示。
另一种是使用Cute FTP或者Flash FXP等客户端软件登录。
4 FTP服务器的备份
由于服务器在日常运行中不可避免遭受硬件故障、误操作、软件崩溃等方面的困扰,这些困扰都会给存储在服务器上数据带来威胁。花了很长时间辛辛苦苦建立起的数据,突然因系统关机、硬盘毁损或病毒侵害等灾难,在一时之间毁损,那种损失几乎是无法估量的。如何做到有效的数据保护呢?当然,保护FTP服务器中的数据安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及时对这些重要数据进行备份,日后FTP服务器即使运行不正常导致数据发生了丢失,我们也能快速地将备份数据恢复起来目前备份数据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4.1 磁盘阵列
一般企业的都采用购买磁盘阵列的方式来作备份,磁盘阵列利用Hot Swap联机抽取硬盘及Hot Spare联机维护损坏硬盘机的方式,提供容错的处理技术,将数据分散在多个硬盘上,使得如果其中某一个硬盘机发生损毁时,其他的硬盘可利用容错的演算法将正确的数据回存至硬盘中。
4.2 光盘库
定期将硬盘中的数据刻录到光盘中进行保存,这种方式价格最低,但是我们无法利用光盘库将整个操作系统完全备份,所以在遇到系统毁损后,亦无法利用光盘片将整个操作系统恢复到原状,只能对刻录在光盘上的数据进行恢复。
4.3 利用第三方软件
如FLASHGET,即可对服务器进行智能备份,将数据下载到本地工作站硬盘上,实现数据双重备份。
5 结束语
总之,架设FTP服务,搭建一个共享平台,即方便了教师,也服务了教学。当然在构建FTP服务之前应首先对FTP服务进行合理规划,设置好每一个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最好对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和规划,例如可按所属学科、年级分类、按资源类型进行分类以方便教师检索;控制好用户权限,比如可屏蔽掉删除权限,以防止教师在下载所需资料时,避免将文件误删。及时做好数据的备份,由于用FTP传输文件没有"网上邻居"这样直观,因此需要对使用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张基温.计算机网络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雷震甲.计算机网络基础[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胡道元.计算机网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8.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 篇八
【关键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管理与服务
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基层服务点管理和服务的现状分析
在基层的服务点建设中,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已近尾声,可以看出,整体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很多乡镇没有认识到基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性,更不能说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发展基础层次的不同,对于文化经费的投入也很是不足,在服务站的管理中不能得到最大极致的发挥,甚至连网线也没有,据调查,目前乡镇文化活动经费主要是乡镇自己负责,那么文化资金不足就不以为怪了,经费的不足让服务点的发展进入瓶颈。在这样的情况下,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服务的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日益突出,乡镇文体中心因为受到经费、人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服务方式相对比较单一。很大部分读者在利用文化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时,还只是单单停留在消遣和娱乐上。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依旧困难重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基层人们的业余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现阶段的基层文化信息服务建设急需解决。并且,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服务中,大多数的管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通过短期的培训根本无法解决技术问题,60%的学历比例是大专,而且还是兼职,在基层文化站的管理人员大多只是一个人。,基本上无法解决数字网络设备的应用,影响了基层服务更快速的发展。
二、关于加强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和服务的措施
在文化资源的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和服务中,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基层服务点的发展。多方筹集资金、密切配合、提高认识、强化服务这些方法将有效地加强服务点的管理和服务,聚集群众的力量,从政策中、思路中找方法,取得阶段性的作用。《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共建共享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各乡镇部门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经费归纳在政府年度投入中,以此加大力度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服务,政府部门也可以采取对于在基层建设服务点实行“以奖代补”的奖励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基层服务点的管理和服务,乡镇管理人员要与其它部门的密切配合,比如與乡镇图书馆的配合,乡镇按照标准,将村、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制定合理的规划,在管理和服务上认真制定计划,乡镇主要对日常工作的管理,图书馆则对乡镇基层服务做好辅助的作用,在管理和服务中密切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文化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因此,乡镇基层要充分的提高认识,体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重要性,文化信息资源在农村全面小康的基础中主要方式和重要内容,是提高基层文化和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变基层传播方式的主要途径之一,管理人员应提高认识,认真按时的完成信息资源服务点的工作,勇于承担责任,强化服务意识。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级做好远程教育工作,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是在文化信息资源的管理中及时更新内容,让广大群众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引导广大老百姓享受的同时,应加大乡镇服务点管理的多种方法和功能。
三、 基层服务点管理与服务的合理建议
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文化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服务是加快基层服务点建设的根本,依照文化部的要求《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意见》中,财政部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于文化信息服务点建设的资金和维护费到位,公共财政是文化共享服务点管理的重要保障。良好的管理机制才能建设更多的文化服务点,实现信息村的建设,让其乡乡有基层服务点,形成巨大的全国信息网络村。文化服务点的管理部门承担起主管责任,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比如与教育、电视、财政之间的工作沟通,加强基层服务的监督工作,将文化信息资源基层共享工程在管理和服务上面工作内容、流程记录下来,作为管理者的考核标准,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点因具备多种文化服务的能力,如、教育方面、文化娱乐方面、信息方面等等,为了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经常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对基层硬件的配置及时更新,基层服务点在管理上面不仅仅要文化资源更新、技术维权,还要及时的与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沟通,共同完善文化信息服务点的管理和服务。
1、 文化信息服务的管理:
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基层服务点根据所服务的对象、季节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播放,当然播放时间和内容都应该提前向广大基层群众公布,每周最好在30小时进行文化信息资源的宣传,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人员应及时了解广大群众在哪些文化信息有及时的需求,做好记录并更新文化信息内容,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科技培训、教育和卫生的基础常识,服务活动不断创新,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在文化资源方面的利用率。
2、 人员和经费的配置管理:
基层文化服务点的工作人员至少应该是大专以上的学历,并且通过上岗资格证书实习之后才能上岗,能够熟练的操作机器设备,做好日常的维护管理。严格按照《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基层服务点的资金使用和管理,保证健全的经济体制,保证服务点的正常运转。
3、 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基层服务点的设备属于国有资产,它是使用的是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经费。而其使用权和管理权则属于基层服务点。任何个人、单位,都不得挪用共享工程设备,或者利用共享工程设备实施进行营利性的经营活动。?基层服务点应该强化对共享工程设备的日常管理与日常维护,使各种设备的正常运行得到有效保证,进而保证其服务群众和传播优秀文化信息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基层服务点应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表挂共享工程的标牌,在室内服务场地里张贴有关设备管理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的规章制度,这样做可以既可以方便农民群众使用,也能便于社会的监督。
总结:乡镇工程服务点是一项惠民工程,所以加强服务点的管理与服务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是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追求精神文化的主要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基层服务点以方面适用的特点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当今对社会认识的精神食粮,因此,加强基层服务点的管理与服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周明艳.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的建设与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1,(5):88-90.
[2] 陈锦荣.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建设[J].镇江高专学报,2010,23(3):46-48.
[3] 郑成翠.当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建设面临的问题[J].现代企业教育,2011,(16):101-101.
[4]陈原.场馆遍及城乡,服务惠及全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谈基层文化建设[N].人民日报,2010—03—01(3).
[5]冯锦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建设中的重点环节[J].图书馆建设,2008(2):102.
(作者单位: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图书馆)
【聚焦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推荐阅读:
聚力创新聚焦富民09-03
聚焦课堂研究教学09-26
六聚焦对照检查材料06-25
聚焦目标,实现课堂高效08-15
聚焦高质量发展学校11-01
六聚焦六整肃自我剖析11-03
2017聚焦两会心得体会06-16
英语中常见谓语的错误聚焦08-23
聚焦课堂教学 关注学生发展10-03
相约名师 聚焦课堂培训心得体会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