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2024-08-07

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精选14篇)

1.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篇一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能力层级为B,高考文言文复习与解题技巧。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解题方法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甃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20):指刚成年的时候。(见《孔雀东南飞》)

(2).铨简秀士(年春季):选拔官吏。(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年):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春季):官吏到职开始工作。(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

(1).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20)主谓式判断句,即“他是都督”。

2.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篇二

仅有“鄙,病,乘,除,当,度,复,顾,归,过,及,见,堪,内,期,奇,去,识,属,数,素,谢,遗,易,质,卒”这26个字是出自新课标中规定的120个字,所考查的比率仅为14.1%,还有近86%不在此考查范围,那么,它们又出自哪里?

以2011年的高考题为例,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广东卷)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痛苦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腾跃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做官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碰到

答·案为C。A“苦”,意动,“认为……苦”,“苦于……”。《史记·陈涉世家》有:“天下苦秦久矣。”B“纵”,“释放”,“放走”。“纵火”,“纵虎归山”,就是此意。D“抵”,“到达”。“抵京”,“平安抵达”即为这种解释。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重庆卷)···

A.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籍:登记

B.即驰书告·台省趣发饷趣:通“趋”,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且:将要

D.公仰视木·顾使者曰顾:回头看

答案为B。“趣·”,“催促”。《史记·陈涉世家》有:“趣赵兵亟入关”。A“籍”,“登记”。《鸿门宴》有:“籍吏民,封府库”。C“且”,“将要”。《鸿门宴》有:“若属皆且为所虏。”D“顾”,“回头看”。《荆轲刺秦王》有“荆轲顾笑武阳”。

其实高考考查的常见文言实词都是平时在课本中学习过的。复习好课本中的文言知识对文言文的复习至关重要。既然考点都在课本上,那么我们该怎样复习课本上的文言文呢?

首先,对课本要很熟悉,每篇文言文都要能够翻译每句话,熟悉到大概记住它出自哪篇文章,大概在文中什么位置。平时早读的时候要大声朗读文言文,而且做到边读边借助课文下的注释口头直译文言文(千万不要拿着那些有翻译的辅导书读),做到篇篇能翻译,字字有着落。这样既能积累词汇量,又能学到翻译的方法。这是文言文复习的基础。

其次,善于归纳总结。每篇文章都有要重点掌握的字词,我们要善于总结这些字最特别的解释和用法,拿这些特别的解释和平时熟悉的解释做比较,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具体操作方法为:每拿到一篇文言文,先在课文前归纳出有哪些通假字,按“某某字”通“某某字”,“某某意思”的结构整理。然后要善于总结出那些在以前的学习中没有见过这种解释的字,比如“爱”,常见到的解释为“喜爱”“爱护”,但是,在《过秦论》中,在“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这句中,却解释为“吝惜”,我们要重点记住这种特殊的解释,这就叫记住你不会的。

其实,新课标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复习,也不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获得知识的,我们可以把这些字放在具体的课文语境学习和运用,《鸿门宴》有:(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2)“乃令张良留谢。”(3)“哙拜谢,起。”这三句中的“谢”分别解释为了“道歉,谢罪”;“辞去,辞别”;“感谢”。“感谢”为常见解释不需特别强调,重点把精力放在理解另外两个解释上。教师可再增加“谢”的其他解释即可较完整总结“谢”。如“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分别解释为“推辞,谢绝”;“告诉,劝告”。这样,只是借用了两篇课文,将词语放在具体课文语境中,就能较轻松掌握“谢”的义项。记住你不会的,化繁为简,有利于轻松掌握知识。

文言虚词的学习也是用相同的方法操作,我们只要找出某篇文章中的哪个虚词有比较多的用法,就用那篇文章作为依托复习虚词,比如《烛之武退秦师》有:“吾其还也。”“失其所与,不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就可以依据具体的课文语境学习“其”的用法,只要再添加些这课没有出现的其他“其”的用法的句子,学生就可以比较快速地掌握“其”这个虚词的多个用法了。同样《劝学》就可以学“而”,《鸿门宴》就可以学“为”,《过秦论》就可以学“因”,等等。

熟悉课文中的文言知识,我们既能够积累文言词汇,又能够总结很多字的特殊意义和用法,能够熟悉特殊句子的类型和常见的翻译,更何况有时候虚词的某些选项就是出自课本的语句。熟悉了课本的文言知识,等到要用时,就可以打开心中的字典,选择正确的译项,轻松方便地掌握翻译的要领。

摘要:文言实词多而繁琐, 仅新课标中规定的就有120个实词, 500多个意思, 如果只是靠老师的讲解或靠学生的死记硬背, 效果不佳。那么, 有何方法能让学生比较轻松地掌握文言知识呢?作者介绍了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做法。

3.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篇三

【关键词】高考;文言文;复习策略

一、高考文言文考查的趋势分析

1.要重视《考试说明》的“微调”。2006年《考试说明》文言文部分由2005“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调整为“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在“实词”前加“文言”二字,缩小和规范了实词的考试内容,考查难度降低了,要求更趋于准确合理了。

2.要分析高考近几年的走势。从2005年到2007年,全国及各省试卷的文言文考查题量在3—5题不等,考试内容以筛选信息、分析概括和翻译为主,实词与虚词的考查也出现轮换态势。

从选材看,2007年高考文言文仍选自《二十四史》的有全国卷、四川卷、重庆卷,其他省的试卷打破了这一惯例,开始关涉事物,出现两种全新的选材趋势:一是从其他经史子集中选择与人物相关的文本,二是涉及论物、述行。这应该引起高度注意并作相应的训练。从考点看,实词应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为主;18个虚词应吃透,特别是“之”、“为”的用法及意义;文言句式应关注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句、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等,还要注意这些句式的翻译。文言文翻译赋分多,颇受重视,考查的形式仍以“翻译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为主,也有可能单独以段设题。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各卷的必考内容。

二、复习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文言基础知识要扎实。主要是对课本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知识掌握要牢,要系统。高考所选取的文言文虽来自课外,知识点却出自课内。实词、虚词、句式、古今异义等知识零散,在复习中,要注意课内知识积累,要重视课堂上的学习总结,要由点到面,形成一条“知识链”。

2.知识要做到灵活运用。近五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一般是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考卷需要解答的新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课文是“知识基点”,它具有恒常性;选文是“实际语境”,它具有可变性。如果在复习中善于分类,善于总结,并且活学活用,就一定能够“课内开花课外香”。

3.要重视整体阅读。许多学生认为诵读课文是学习新课时要做的事,复习时间紧、习题多,再去花费时间诵读不值得。这是一种大错特错的认识。许多文言文由于学得时间很长了,大家变得对它们不很熟悉了,即使有的课文当时能熟练背诵,高考前也只是有大体的印象。复习时拿出一些时间诵读它们,就能够把模糊不清的课文内容再变得熟悉,课文中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得以再现,这比没有具体语言环境机械地识记它们高效得多。

三、复习策略

1.复习针对性要强,增强考点意识。

阅读文言文语段,我们要从历年试卷中摸规律、寻考点,对症下药。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依次考查了文言实词的词义、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筛选提取文中信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以及文言句子翻译。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11—16题,题型与2002年相比稍有变化,减少了一道考查虚词用法的题目,增加了一道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2005年全国高考试题减少了一道选择题,增加了翻译题的分数。2006年和2007年题型基本稳定。平时的复习,我们就要在具体考点的指导下,洞察考试意图——“应该考什么”,揣摩出题方式——“可能怎么考”。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针对性强。

2.强化文言文课文的复习,培养语感。

虽然目前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但是对教材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语文高考文言文中的知识点一般都是教材中的直接或间接迁移。同时,文言文复习,我们没有时间,也不可能通过阅读大量的课外文言短文提高能力。课本文言知识这个根本如果掌握不牢,做再多的文言文训练也不会有大的效果。因此,对课文中的文言文要精读,背诵,培养语感,在平时的语段阅读训练中,有意识地将训练题中的考查点与学过的课文中的知识联系起来,逐步形成“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在晨读,将1—6册课文及读本中重要文言篇目,比如出自《史记》《资治通鉴》《战国策》《左传》《汉书》《后汉书》等的经典名篇复习诵读,每篇必读两遍,第一遍连注释一起读,重点读注释,解义;第二遍,诵读全篇,如有背诵,复习背诵。这一步,是以学生个体的活动为主,教师仅指导而已,目的在于熟悉课文内容,增强语感。

3.演练高考,精心挑选模拟练习。

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应该做一定量的模拟练习,但要严加选择。选择练习有三条标准:一是近年高考试卷上文言文阅读的考题,它们无疑具有权威性;二是已经修订数版的资料,因为几经修订,一般错误较少;三是地级市以上的模拟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因为这些题目质量一般较好。根据高考文言文选段的特点,建议教师不仅选做人物传记方面的模拟练习,也要适当选做散文小品、议论性散文的阅读练习。

4.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篇四

一、文学常识

1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追谥号“文忠”。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是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代表了北宋古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江西诗派的开创者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其词与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他们两人的词风同属豪放派;其在书法上造诣颇深,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书法“宋四家”。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在政治上属旧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迁知密州,移知徐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乌台诗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讲究词采、体物、铺陈;这种文体起源于《诗经》、兴于《楚辞》,而盛于汉代。汉赋分为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我们在高一学过一篇同一体裁的文章《阿房宫赋》。

二、词语解释 实词 1.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农历每月十五日)2.清风徐来(缓缓地)

3.举酒属客 /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4.纵一苇之所如(任凭)(往)5.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驾)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离开)8.扣舷而歌之

(同“叩”,敲)

9.击空明兮溯流光(指月光下的清波)(逆流而上)10.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11.倚歌而和之(循、依)(应和,唱和)12.余音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13.不绝如缕(细丝)

14.苏子愀(qiǎo)然(忧愁变色的样子)15.正襟危坐(端正)

16.山川相缪(通“缭”,盘绕)17.方其破荆州(当)

18.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酒)(长矛)19.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0.寄蜉蝣于天地(一种小虫,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21.挟飞仙以遨游(携同)22.知不可乎骤得(屡次,多次)23.盈虚者如彼(满)(缺)

24.而卒莫消长也(最终,到底)(增减)25.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连„„都„„)26.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用)27.杯盘狼藉(凌乱)

28.相与枕籍乎舟中(枕着、靠着)29.不知东方之既白(已经)

30.舳舻(zhú lú)千里: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31.郁乎苍苍(茂盛的样子)

32.举匏(páo)樽以相属(葫芦,用葫芦做成的酒器)(酒杯)33.哀吾生之须臾(片刻,时间极短)34.托遗响于悲风(余音,指箫声)(秋风)35.逝者如斯(往)(此,指水)

36.是造物者无尽藏(zàng)也(天地自然)(佛家语,指无穷无尽的宝藏)虚词 之

纵一苇之所如 /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苟非吾之所有(助词,的)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托遗响于悲风(介词,给)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连词,表转折,可是)侣鱼虾而友糜鹿(连词,表并列)耳得之而为声(连词,表顺承)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连词,表修饰)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攻下)②顺流而东也(东,向东进发)③歌窈窕之章(歌,吟诵)④扣舷而歌之(歌,歌唱)2.形容词作动词

①白露横江(横,笼罩)②方其破荆州(破,攻占)③横槊赋诗:(横,横执)④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发白)⑤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用)⑥哀吾生之须臾(哀,哀叹)⑦肴核既尽(尽,吃完)3.名词作状语

①西望夏口(西,向西)②东望武昌(东,向东)

③乌鹊南飞:(南,向南,因为直接引用,可不译)4.使动用法

①舞幽壑之潜龙(舞,使„„起舞)②泣孤舟之嫠妇(泣,使„„哭泣)

③正襟危坐(正,使„„正,或形作动,整理)5.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固一世之雄也

本是一代豪杰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这是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这地方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3倒装句: ⑴主谓倒装

渺渺兮吾怀

我的心啊悠远茫茫 ⑵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而今安在焉

如今在哪里呢? 而又何羡乎

我们又羡慕什么呢? ⑶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客有吹洞箫者

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⑷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

月出于东山之上

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徘徊于斗牛之间

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不绝如缕

如同细丝一样长而不断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 寄蜉蝣于天地

在天地之间寄托蜉蝣一般短暂生命 4省略句:

(予)举酒属客

我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

五、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遗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高考文言文复习教案 篇五

贾凤英

一、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文言文的考点 2.归纳高考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思路

3.通过练习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二、教学重点

文言文阅读的答题思路分析

三、教学方法

对月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归纳翻译句子的原则和方法,归纳筛选信息题的答题思路,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四、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学生结合以往作的练习归纳文言文考点: 1.实词的解释

2.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的把握 3.文意的把握

4.句子的翻译(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语气等)

(二)例举月考中出现的问题,学生指出翻译中存在的错误。1.取洁白长大,其端正美丽者并不见留。

只吸纳家世清白的女子,那些长得美貌、漂亮的女子并没有被留下来。2.名家盛族子女,多败衣瘁貌以避之。

名门旺族的子女,很多都穿着很低俗且不漂亮的衣服来掩饰自己的相貌。3.朴性刚果,又见信于世宗,凡其所为,当时无敢难者,人亦莫能加也。

王朴性情刚毅果断,又看见书信给了世宗,凡是他想干的,当时没有感到困难的。可是没有人超过他。

4.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天下不认为管仲有多么贤能,却认为鲍叔多么能了解人。5.会为来俊臣所构,守者浸弛,即丐笔书帛,置褚衣中。

刚好赶上到俊臣所管辖的地方,看守的人一路奔走,就在帛上写了几句,放在他的衣服中。

教师归纳出现错误的原因:

1.望文生义;2.句式错误;3.重复啰嗦;4.不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三)文言文翻译的相关知识的回顾

1、文言文翻译的要求:信(准确)

达(通顺)雅(有文采)

2、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3、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 :留

(四)技巧点拨:

1、如何筛选与整合信息?

(1)预读文意题,以“题”悟意。

(2)初读选文,整体感知。圈点勾划,以“文”会意

(筛选信息)(3)锁定区域,准确比照。抓住歧点,综合分析(整合信息)(学生结合曾经做过的题来解释)

2、命题人设置误项时的几个常见角度(第6题)⑴ 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 ⑵ 事迹张冠李戴; ⑶ 时空错位;

⑷ 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 ⑸ 凭空添加,无中生有; ⑹ 强加因果关系。

(学生结合模拟试卷1-5中的第6题加以分析)

(五)练习巩固

其一:(《高考模拟试卷之六》第二大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4.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5.表现王彦章忠义正直的一组是()6.对原谅有关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7.翻译句子:

(1)先帝取天下,不以臣为 不肖,所谋无不用。(2)俟吾破贼还,诛奸臣以谢天下。

(学生回答,教师告知正确答案,学生进行自测评定,分析错误的原因)

提示:实词(采分点)——不肖、俟、诛、谢

其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天祥字宋瑞……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德祐初……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至元十五年十二月,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1、下面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吾深恨于此

遗憾 .B、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殉职 .C、天祥方饭五坡岭

吃饭 .D、庶天下忠臣义士

希望 .

2、翻译句子:

(1)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2)索之固,乃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6.高考文言文阅读复习 篇六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闻太子所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命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仗,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豁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睦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其处也。

(《庄子。说剑》有删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日夜相击于前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B.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慧

C.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D.太子乃与见王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掌握,考查了四个虚词。其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项,“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和“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中的“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儒服而见王”意思是“穿着儒服拜见赵文王”,“引领而望”的意思是“伸长脖子远望”。A项“日夜相击于前”的`“于”是介词“在”,“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的“于”是介词“到”。B项“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中的“之”是代词,代前面所说的“日夜相击于前”这件事,“甚矣,汝之不慧”中的“之”是助词,无实义,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太子乃与见王”中的“与”是介词“和,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是“结交,亲附”的意思。

7.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篇七

一、吃透课本

1. 对目录进行研究。

如果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 就可以在复习时利用课本的目录来建立起知识体系, 因为课本的目录本身就是一套很好的知识体系。可以让学生将考点列在相应的课的目录后面, 将考点与课本知识进行比较记忆。通过目录, 还可以帮助学生将每个章节的知识脉络理清, 让他们能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 然后再去逐步回忆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容。

2. 具体的章节中要一字不落, 重基础知识。

在复习各部分章节的时候要做到一字不落。对于知识点的把握不能够浮于表面, 一定要精。点即是知识点, 它指的是各种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等。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不管试题如何变化, 其最终都是考察的书上的各种知识点, 因此, 在复习时回归书本就显得相当重要, 特别是要能够读透、读懂书中的基本概念, 可以将各种基本概念用特别的记号标记出来。在看书时还要注意区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 如“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对于这两个概念中的“主导”和“主体”很多同学都容易混淆, 要注意进行区分。对于这类容易混淆的知识点也应该做上特别的记号进行标记。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要素。在进行标记时要用不同的记号来区分不同的理解难度。

3.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想要找准知识定位就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对课本进行浏览, 并在浏览的同时做好标记。不断的看书会让学生对教材有更深刻的理解, 加深印象。但是, 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毅力的, 因此教师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监督, 让学生熟能生巧, 记的次数多了, 自然也就能熟练掌握课本了。

4. 最后阶段回归目录。

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也必须要再次回归目录, 这样才能够拥有更好的整体感, 让学生在做题时能更加有全局性, 同时通过目录来复习知识点, 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盲区, 让复习更加的有针对性, 效率更高。

二、帮助学生解读重要知识点

要帮助学生找准重要知识点, 宏观上的如:商品价值量、价值规律、基本经济制度、内外因的关系、国家机构的宗旨和活动原则、公民与国家关系、我国的外交政策等各种宏观方面的知识点。

微观上的知识点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必须要认识到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 国家必须要加宏观调控;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 是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违背规律必然会受到惩罚, 因此必须要尊重客观规律,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 共同的利益是国家之间进行合作的基础, 而相悖的利益这是国家之间产生摩擦、冲突的根源;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

对于这些复习一定要在复习的时候解读到位、分析理解到位, 如这些知识点的内容是什么, 可以分为几个层次, 有哪些用法, 能够在什么时候使用, 使用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 都要让学生明白, 从而能够灵活适时的运用这些知识点。

例如, 对于“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这个知识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解读: (1)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这两者是否可以分离, 为什么? (2) 为什么商品生产者必须要对产品的质量进行重视, 为什么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 (3) 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否能够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为什么质量好的商品价值量大, 售价更高? (4) 企业 (商品生产者) 的作用;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 (5) 消费者的权利:安全权、求偿权; (6) 当代国际市场上的不等价交换, 等等。

又如, 量变质变关系的原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解读: (1) 知识的层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与必要准备;质量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 永不停息地变化, 永不停息的发展。 (2) 知识的运用:从近几年高考看, 主要有两种运用方式, 一种是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的?另一种是用所学哲学道理分析材料, 其中会用到这个原理。

总之, 高考复习必须要能够找准知识定位,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高考复习的效率, 特别是政治这一类的文科科目, 想要找准知识定位, 就必须要对整个教材有一定的了解, 并需要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参考文献

[1]魏欣丽.高考政治中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J].考试 (教研版) , 2011, (2) :9.

8.高考文言文复习与备考策略 篇八

鉴于近年江苏高考文言文取材多是广义的人物传记类文章,题型也相对稳定和成熟,现从教学案例,谈谈高考文言文复习过程中的备课策略。

(一)做好引导与激励

1.从引导学生阅读文言小故事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比如:“太宗得鹞,绝俊异,私自臂之。望见郑公,乃藏于怀。公知之,遂前白事,因语古帝王逸豫,微以讽谏。语久,帝惜鹞且死,而素严敬征,欲尽其言。征语不时尽,鹞死怀中。” (选自《隋唐嘉话》)

这段文字叙述的是唐太宗赏玩鹞子,魏征抓住时机劝谏君王不要耽于享乐一事。由此来看,这一小段话包含了丰富的意蕴:从选文取材的角度看,故事简洁生活化;从立意构思的角度看,文段以小见大;从君臣关系角度看,魏征谏言巧妙比方;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文学和史书相辅相成;从作者创作故事的目的看,反映了当时清明的政治风气;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看,魏征有责任担当。

提到责任,借机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和渗透,学好古代文学作品,既是修身立学的需要,也承担传承和弘扬文化经典的历史重任。

(二)做好阅读与积累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特别是一些经典名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素养,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加强阅读训练,尤其要重视阅读的流畅度、文言语感的培养。

当然,苏教版高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除了上述提到的《史记》,大多不完全吻合于高考的人物传记,为了加强文体相似性的练习,以及对常见文言词汇、句式和结构章法有较多认识,还要组织专题传记阅读。可以以各地的高考文本为主,配合部分另选内容,这样就可以保证阅读文本的仿真性和权威性。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引领学生走近知识,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去积累和提升。

(三)做好梳理与总结

阅读,会积累一定的知识量,但还需将其梳理、分类和整合,这不仅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复习的自信,使知识更长久地保存于大脑。如果说把每一个知识点看作一颗“珍珠”,当这一堆珍珠散落时,你用手去抓他,就会发现抓到手中的很有限。而如果把散落的珍珠编缀成串,你只要一个小小的指头,便能将一整串珍珠轻轻挑起。做到这样,就需要梳理和总结。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实词“被”为例: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本《越州赵公救灾记》中“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于此也”一句,句中“被”同“披”,覆盖、遍及的意思。同样是“被”同“披”,但意思也有不同,如在《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宾,被发行吟泽畔”中,则为披散、散开之意;在《史记·陈涉世家》中“将军身被坚执锐”,“被”也同“披”,意为穿着。在《墨池记》“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句中“被”是蒙受之意。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中,“被”还有其他的解释。梳理总结后,还要及时“温习”,遵循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的“遗忘规律”,做到“温故而知新”。

(四)做好检测与训练

高考文言文题型只有四道,且前后题型不重复。针对高考考查特点,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复习的知识点要及时地巩固。受学情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考生还要加强定时检测,适当扩充知识容量,加大能力训练的密度和强度,在四道题的基础上,横向和纵向拓宽同一类知识的考察面。比如,实词题可以多增加五六道,虚词中也可增加类似用法和意义的训练,其他题型也是如此。在训练难度的把握上要有梯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遵循学习的规律。检测后要做好反馈,然后再安排同一知识点的拓展训练,学生对训练过的知识回头望,这样的训练就能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

当然,高三文言文复习,要认真地研读考试说明,对文本进行分析、综合,不能全靠经验,车子不倒只顾推,一头扎进题海中。既要重视文本阅读,又讲究策略方法,立足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好每一个细节,才会产生规模效应。

9.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篇九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考点解读: 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2.古今异义

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3)词义转移。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3.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4.教师小结: 古今异义

(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5.布置作业:

《三维设计》练习。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

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考纲要求: 《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教学重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难点:

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2.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系向牛头充炭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或师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赢粮而景从(8)风吹草低见牛羊(9)张良出,要项伯(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1)坐通座,音zuî,座位;(2)直通值,音zhí,价钱;(3)反通返,音fǎn,回归;(4)惠通慧,音huì,聪明;(5)不通否,音fǒu,不;

(6)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8)见通现,音xiàn,露出;(9)要通邀,音yāo,邀请;(10)知通智,音zhì,智慧;(11)具通俱,音jù,都;

(12)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实战演练: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1.就

(1)金就砺则利()(2)连辟公府不就()(3)一蹴而就()(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5)若无罪而就死地()(6)乃谢客就车()[答案](1)接近,依靠(2)赴任,就职(3)成功,达到目的(4)即,就(5)走向,走上(6)上,登上 2.负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贪,负其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覆盖 5.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 6.实战演练: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其日牛马嘶()(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蟪蛄不知春秋()(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答案](1)否。小小大大之意。(2)是。偏义在“马”,“牛”为衬字。(3)是。偏义在“亡”,“存”为衬字。(4)是。偏义在“母”,“父”是衬字。(5)是。偏义在“姥”,“公”是衬字。(6)是。“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偏义在“国”,“家”是衬字。(7)否。春天和秋天。(8)否。“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7.技巧点拨:

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有哪些方法? 1.积累是基础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提高解题正确率的关键。只有脑中储备了足量的文言词语,记住了它们的常见义项,才能在解题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体措施有二:

其一,记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实词,基本能在中学教材中找到实例。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熟读典型例句,记住常见义项,不断充实自己的词汇仓库。

其二,做好归类整理工作。可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常见偏义等内容分类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类型,提高分辨能力。2.紧扣具体语境是关键

多义词尽管义项丰富,但一旦进入具体语境,它的意义则变为单一。因此,判别其义项,要在明了其基本义项的基础上,依据其上下文作出选择,也就是说要遵循“字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解题原则。(1)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例如:“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这句话中的“亡”与“举大计”并举,而其结果都是“死”,可见它绝不会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两个“亦死”而来,意思是“同样”。(2)联想迁移法

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考生拿到考题时要运用联想,充分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一句,熟悉课文《六国论》的同学马上就会想到“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中的“完”字,意为“保全”,选项解释为“灭亡”显然是错误的。再例如:“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我们可以联系《孔雀东南飞》中“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我”之意。“不以外夷见忽”的意思是,不因为我是外夷轻视我。由于不少成语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词多义现象,因此解题时将联想的触角指向自己熟悉的成语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实词题的方法之一。如“韩轨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联想到成语“投笔从戎”,可知此处“投”应为“扔掉,舍弃”。(3)语法推断法

古汉语有其特殊的句法结构,任何一个实词都与其前后的词构成特定的语法关系,因此考生也可从句法结构入手进行推断。根据汉语语法知识可知,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由副词充当,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同样一个“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中,它作谓语而且带有宾语,释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中,它作状语,修饰“行”,释为“暗暗地、隐蔽地”;在“微风鼓浪”中,它作定语,修饰“风”,释为“微小、微弱”等等。(4)互文对举法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这种特殊的互文对举现象在古汉语中非常普遍。有时同一句中相对应之处的字词也具有这种性质,因此有时用互文对举法可帮助你快速判断。如“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词义,我们从该句的对仗特点来看,“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再如判断“去郑而之许”中“去”与现代汉语的异同,“郑”和“许”同为地名,都作宾语,“之”为动词“到”,“去”与“之”相对,应为“离开”,刚好与现代汉语相反。(5)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现象。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吾说晏子之义。此处如不从通假角度考虑就难以理解,这里的“说”通“悦”,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语境。(6)常识识记法

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近几年试卷中时有涉及,高考已考过“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如: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 用事:凭感情做事。题目解为“凭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识之故,古文中“用事”专指“掌权”,中学教材中学过的《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当然,以上几种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综合运用,对同一道题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来解答,多掌握几种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实词题时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若能就此平时有意识地结合课本进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来的高考竞技场上就不会茫无头绪,手足无措了。8.教师小结:(1)通假字(2)偏义复词 9.布置作业:

10.湖南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 篇十

1.辨文析体,贯通文意。

湖南高考文言文选文为叙议结合的史传文,打破了湖南卷以前的“不考史传文”的惯例,这是一个好的导向。考生要明确古代散文各自的表述侧重点,如游记散文重在记叙游览地人事物景,最后生发作者感受,其间的衔接便是考查重点;析理议事散文重在议事明理,或缘史而发或直抒胸臆,而后材料佐证之,考生要抓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史传文以传为主,重在记叙所写人物的德能勤绩忠孝廉,佐之以各方面事迹材料,考生要抓住事迹与反映人物对应能力的.关系,条分缕析,才能读懂文本。其次要注意疏通文意,使文意贯通,答题时才会方向正确。如高考湖南卷,材料选自《欧阳修全集》,叙述的是欧阳颖的故事,重点介绍了他的“治”能、品德与才能,在相应的段落中,我们可以找到与“治能”“品德”“才能”的相关论述,这样抓住了文脉,翻译和简答自然就手到擒来了,高考辅导《高考文言简答题复习指导》。

2.关注问题类型,注重阐发归纳。

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答方向,纵观近年其他省市高考文言简答试题,我们可以将此题分为以下类型:

①阐释型。这类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深入了解事实真相和来龙去脉,重点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和它所包含的深层意义,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进行回答。

②归纳型。这类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的要求能够从文本中筛选出有效信息,经过分析、概括,整合成新的语句,体现新的思维成果。

③评析型。这类题近年来上海卷考查次数较多,它要求考生能够对文中的某个人物、某件事情、某种做法、某关键句的意义或文章的语言特点等内容进行分析评价。要答好此类题就必须依据原文,从实际出发,对原文内容进行辩证的思考和客观的评价。

④创新型。这类题思维量大,综合性强,要求考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答题过程中体现个性化的思考,对事物得出较为独立的结论,这类题不同程度体现了开拓性、探究性、创新性的要求。

3.巧妙筛选,自由表述。

11.高考文言实词复习有真味 篇十一

一、一词多义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界;田界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叛”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又如“爪牙”,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是用其本义;“祈父,予王之爪牙”(《诗经》),这里是用“爪牙”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士,是用其比喻义。

二、古今异义

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不相同的词,其词义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

(2)词义缩小。如“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意义不用了。

(3)词义转移。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4)词义弱化。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5)词义强化。如:“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如“爪牙”,古代是得力帮手之意,是褒义词,现在是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为“少”等。

(8)形同义异。如“相如前进缶”中的“前进”,句中是两个单音词,“走上前献上(缶)”,现代汉语是一个词,“向前方行进”的意思。

三、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如“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因此,识别和掌握常用通假字(含古今字),对正确理解文言文的词句意义,关系很大。

四、偏义复词

古汉语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

(1)两个语素意义上相对。例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句中的“异同”用义偏在“异”,不在“同”。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例如:“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意义,“圃”只作陪衬。

需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要区别出来。如《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不相从许”中说“专由”,就是说“自专”或“自由”,“从许”即是“相从”“相许”,此为同义复词。

阅读时,遇到偏义复词,必须依据上下文确定什么语素表示词义,什么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然后予以正确的解释。

五、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的一类语法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的活用。①活用为一般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②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名词带宾语,且这个名词使这个宾语产生某种动作或发生某种变化。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④名词的意动用法。如: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2)动词的活用。①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12.高考文言文基础知识复习 篇十二

关键词:符合认知规律,分散难点,过程,学习

近年来, 高考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而学生解题能力的高低, 直接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很好地把握基础知识。只有地基打好了, 才可能建成壮丽的大楼。在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中, 教师需要做好学生的领航人, 帮助学生稳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至于如何夯实基础, 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同年龄段, 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有很大的差异, 这与个体的人生阅历关系紧密。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从学生的思维角度去设问, 去分析学生会怎么思考、怎么回答, 帮助学生运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比如, 地球地图部分的判断方向问题, 对于很多学生认为是个难点。例题:下图为以南极为中心的极地投影图, 试判断图中C点在A点的什么方向。

不少学生会想当然的根据“上北下南, 左西右东”回答在C点在A点的南方或西南方。很明显, 学生未能意识到经纬网地图中“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这一基本规律。因此教师首先应该强调上述规律。再让学生判断A、B和B、C的位置特点和相互关系。学生可以得出 (1) 图中A、B两点位于同一纬线上, 根据南极上空俯瞰地球, 地球自转方向呈顺时针方向自西向东转, 继而判断B在A的东方; (2) B、C位于同一经线上, 南极点为最南端, 根据极点位置判断C位于B的南方。学生继而可判断C在A的东南方。

在上述教学难点的讲解过程中, 教师做的并不多, 只是利用学生熟悉的基本知识点, 一步一步引导他们找到打开难点的钥匙。

二、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全面, 要将难点分解到不同教学环节中

高中地理知识点综合性比较强, 同一知识点会涉及很多应用面。如果在一轮复习中将某一知识点涉及的内容一下子全部分析完, 难度则会迅速提升。为了避免这一问题, 教师可以将同一知识点涉及的相关内容放在相应的章节讲解。

比方说, 知识点“晨昏线”涉及的应用面很多:确定自转方向、确定地方时、确定日期和季节、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确定日出日落方向……教师可作如下处理:

1.在学生复习完地球自转的基础知识后, 引出“晨昏线”概念, 教会学生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读侧视图和俯视图中的晨线和昏线 (如下图1) , 进而发现晨昏线的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如下图2) 。

2.在复习完地球公转的基础知识后, 学生理解了二分二至日的相关内容, 此时教师再利用光照图中晨昏线与极点和极圈的相对位置关系教会学生判断节气。比如二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 晨昏线过极点 (如图4) ;夏至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 南极圈以南地区有极夜现象, 晨昏线与北极圈相切 (如图3) ;冬至日情况相反 (如图5) 。在掌握了上述基本规律后, 不论光照图如何变换, 学生都可以轻易判断出节气。

3.通过理解在光照图中, 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 教师再让学生理解晨昏线相对于经线的偏转角度问题。

三、结论固然重要, 过程亦不可忽略

很多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只重视结果, 认为只要学生把结论背下来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学生只能知其然, 却不知其所以然。然而能否知其所以然代表了学生的行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 代表了学生的钻研精神。时间一长,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解题能力就会差之千里了。学生如果不经历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过程, 很难真正掌握所获得的结论, 而且, 新时代的知识是动态发展的, 对知识掌握的目的是为获取下一个知识进行能力储备。尤其重要的是, 获得知识的过程, 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造能力的过程。

比方说在“三圈环流”教学中, 如果学生不能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机制, 就不能理解七个气压带的形成有热力因素也有动力因素, 学生很容易和热力环流中的“热低压、冷高压”相混淆, 就会出现“副热带低气压带”和“副极地高气压带”的错误。

我在教学中设置相关问题, 分步骤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结论:

1.如果地球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光滑球体, 从赤道到两极的受热状况会是怎样?相对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 赤道与两极间的气流将如何运动?学生画出赤道与两极间的单圈环流。

2.如果加入地球自转, 从赤道上空流向极地上空和从极地近地面流向赤道近地面的气流运动方向将会因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发生怎样的变化?气流的偏转方向将偏转到什么程度为止?学生继续绘图研究, 最终发现高空气流向东偏转成东西方向运动, 近地面的气流相反。教师再补充:高空气流偏转到30度纬度附近被迫下沉, 近地面气流偏转到60度纬度附近被迫抬升。学生结合热力环流知识, 可以根据气流的垂直运动判断各地的高低气压。

经过上述的动脑、动手过程, 学生基本可以很透彻地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再去理解“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一点也不难了。

1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翻译方法 篇十三

从考查的特点和目的出发,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总是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只能是一种次要的方式。这里说的直译,是指将原文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包括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而意译,则是根据原文表达的基本意思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字字句句的落实,甚至可以采用和原文差别较大的表达方式。高考固然要求考生能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言材料的内容,但更要求考生能从微观上理解文言文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现代汉语的差别。因此,各省市的文言文翻译试题都要求采用直译的方式,但遇到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出原文意蕴时,也可酌情采用意译。

高考文言文翻译也讲究的是信、达、雅。所谓信,指的是准确无误,忠于原文,不随意增删内容和改变风格;所谓达,指的是译文语句通顺,语意明确,行文规范;所谓雅,指的是文句流畅,鲜明生动,具有文采。对考生来说,信和达是主要的、基本的要求,雅是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考中的文言文翻译多是从前面阅读材料中选几个句子进行翻译,因此翻译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通读文言阅读材料,并借助选择题的选项整体把握文意,为翻译局部的`语句打好基础,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第二步,按照词序,逐词落实,进行一句句对译。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第三步,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要想在翻译时做到信、达、雅,还要掌握一些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以概括为“留、补、换、删、调、贯”六个字。

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古代国名、朝代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政区名,以及器物、度量,典章制度等专名之称。这些词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

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句中“人”“我”“北门”就可以保留不译。

补1.文言文中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已变成复音的要补成复音词。

如: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谈论文章的事情?(湖南卷)

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误合单音词。例如上例中的“语文”,就不能当作现代汉语中“语文课”的“语文”,在例句中它是两个词,“语”是谈论,“文”是文章。

2.文言文中与今已有差距的简练说法,要参照文中语句的含义作适当的补充。

如:焚百家之言。

不宜把“言”译为“话”,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又如: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14.高考总复习文言文阅读教案 篇十四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教学难点、重点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3.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4.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Ⅰ.掌握文言词语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3)联绵词“踌躇”、“踯躅”、“披靡”、“彷徨”、“仓庚”(鸟名),译音词“冒顿”、“大宛”、“大月氏”等是双音或多音单纯词,不是两个单音词的临时组合。Ⅱ.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实词。

从数量上说实词远比虚词多,从理解、掌握的角度说也比虚词难。掌握实词的关键是词义。实词三义就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假借义。

(1)实词的古今异义。

语言在不断发展,古今词义有的变化了,有的没有变化。“人”、“手”、“刀”、“口”词义至今没有改变,这是基本词。有变化的叫一般词。一般词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古代有这个词,而现在不用了,如:“朕”、“妾”、“缙绅”等;一种是古、今都有这个词,但字的形、音、义方面有变化,如“履”、“屦”现在说“鞋”,“冠”现在说“帽”;再一种是字形相同,字音也相同,但字义却不同了,例如“去”古代是“离开”的意思(“去国怀乡”,“去亲戚而事君者”),而现在是“到”、“往”的意思,又如“访”古代是“询问”的意思(“穆公访诸蹇叔”,“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今天则偏重于“拜访”的意思。有些词在古今意义上只有细微差别,这是应该注意的。例如:“购”古代的意思是“悬赏征求”,如“吾闻汉购我头千金”,“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劝”古代的意思是“鼓励”、“勉励”的意思。这类词以单音的居多数。古今意义的双音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如前文所说的“卑鄙”;一种是双音词如“丈夫”(男子)、“行李”(客商)。这类双音词在古今意义上有显著差别。

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基本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有的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类词的词义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1.词义扩大。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2.词义缩小。如“具”,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后一个意思不用了。3.词义转移。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义是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4.词义弱化。如“很”,古义同“凶狠”的“狠”,表示程度很高,现在用上“很”字,表示的程度也不怎么高了。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示仇恨、怀恨的意思。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上一篇:风雨作文下一篇:乡镇党委书记在人代会上的总结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