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学论述题总结

2024-11-11

公共管理学论述题总结(精选4篇)

1.公共管理学论述题总结 篇一

论述题

1.简要叙述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重要意义,并结合实际描述您所在单位节能岗位的设 置及人员的分布情况,谈谈单位内开展节能工作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您认为较好的解决方式。

答:公共机构特别是党政机关,是经济社会活动的管理中枢和全社会节能节约的倡议者、组织者、领导者,担负着推动、指导全社会节能的重任。党政机关带头节约资源,不仅对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而且将对引导和推进全社会节约资源,起到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推行公共机构节能不仅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公共机构加强自身建设、降低运行成本、树立良好社会形象的必然要求。

我所在单位的节能科室叫做节能监测中心,属无级别事业性单位,节能监测中心下设一名主任,两名工作人员。就目前我单位的节能工作来看,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对公共机构节能的认识存在着偏差,未能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公共机构节能与节能减排的二者间关系和内涵,管理职能没有得到应有的拓展,工作推进乏力;二是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研究不够深入,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抓什么、怎么抓还存在着一定的疑惑;三是管理体制没有完全理顺,节能管理岗位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四是基础性工作薄弱,能源资源消耗统计数据不准;五是监督检查考核、目标责任、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缺乏约束力,使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处于被动状态。我认为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做好以下五点:一是要认真学习《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提高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认识;二是要理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管理体制;三是要完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运行机制;四是要扩大对公共机构节能工作的宣传;五是要建立健全节能工作的目标管理与考核机制。

2.行政管理历年简答题论述题总结 篇二

造成政府机构膨胀(2)资源配置效率低下。(3)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4)容易产生腐败。简述我国行政道德的具体规范。(1)勤政。(2)廉政。(3遵纪守法,依法行政。(4)实事求是,科学行政(5)热情待人,协调行政。简述行政执行控制系统包含的基本要素。(1)衡量行政执行是否符合要求的正常标准(2)的手段(3)将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与标准相比较的方法(4)

衡量当前行政执行情况

校正当前的行政执行情况以便他达到标准的方法简述行政管理机构的特性合法性、主体性、系统性、权威性、执行性和管理性简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答:(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4)坚持渐进式改革。5)立足于中国国情试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关系发展趋势及其主要原因

1、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都出现了权力下放或地方分权化趋势

2、分权改革的内容在联邦制国家与单一制国家有所不同,但总体趋势都朝向增加地方自主性的方向发展,改变地方过分依赖中央的局面,使中央与地方间的资源分配更趋平衡

二、地方分权的主要原因有:

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

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

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试述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具体途径(1)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2)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3)

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4)

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简述行政权力公共性的主要表现(1)行政权力的主体只能是公共机构,而不是个人或私人组织。(2)行政权力活动的领域是公共事务,不是私人领域。(3)行政权力的目的是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不是为私人利益服务。简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简述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共同趋势和特点答:(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4)强化综合协凋行政管理杌构及其职能(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简述行政绩效评估中经济合理性评估的具体方(1)成本与投入的比率测定法(2)行政开支和业务开支的比率测定法(3)人均投入测定法(4)单位成本测定法(5)经济改进余地测定法简述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1)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地运用授权艺术

一、授权是指由行政领导者授予直接被领导者一定的权力,使其在领导的指导监督下,享有在本职范围内的处理事务的自主权。授权之后,授权者对被授权者保持指挥、监督、检查的权力,被授权者负有完成任务、进行报告的责任和义务。行政领导对被领导者的授权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包括人、财、物各方面,但是,关系全局目标、政策方针的制定等自身主要的权力不能全部授予,必须保留对下级的监督权、检查权和纠正权。

二、授权的原则

1、权责统一原则

2、视能授权原则

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

4、单一隶属原则

三、授权的方式

1、充分授权

2、不充分授权

3、弹性授权

4、制约授权试述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应的完善措施

一、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I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

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的措施针对我国政府在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要完善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

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

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

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

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简述强势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行使方式(1)广泛使用法律手段(2)使用计划手段(3)制定产业政策(4)采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经济手段(5)采取直接的行动手段简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程序(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2)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3)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4)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简述行政决策的特点(1)行政决策的主体是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尤其是行政领导者(2)行政决策内容是行政事务(3)行政决策过程是一种行政权力的运用过程(4)行政决策的目标在于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简述依法行政的基本内容(l)行政管理意识的法制化(2)行政职权的法定化(3)行政编制的法定化(4)行政程序的法定化(5)行政责任的法定化试述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所谓行政职能转变,是指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需要,而对行政职能进行的转换、重组和优化,是对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职能结构体系的调整。(1)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2)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3)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4)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5)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有:(1)职能重心的转变(2)职能方式的转变(3)职能关系的转变试述行政绩效评估的主要作用和功能(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如果不能测评政府的绩效,那么,公众很难知道公共部门负起了哪些责任,完成了什么任务。(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对不同行政管理部门的经济、效率、效益情况进行全面比较,这是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较本身并不是目的,以行政组织为对象的绩效比较也不是为了奖优罚劣。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寻找差距,挖掘潜力,寻求改进的途径。(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绩效评估在计划阶段的辅助作用,首先表现在绩效指标有助于管理目标的分化。更为重要的是,绩效评估的结果有助于确定下一阶段的指标并依此合理分配资源。(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行政管理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后,必须时时对执行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如发现背离计划的情况,就要预测它的可能后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这就是管理活动中的监测与控制。绩效评估在这里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为监控提供了信息支持。(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评估过程也是一个教育过程,能帮助公众利用绩效评估作为分析工具,总结他们同公共部门打交道的经历,激发深刻的思考,确立自己对服务质量或效益的测定标准等等。(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绩效评估把政府的开支用途、运转情况、为提高绩效所作的努力与结果、面临的困难等公之于众,有利于克服公众中固有的或因一两次不愉快经历而形成的偏见,在公众中建立和巩固对政府的信任,从而起到吸引更多政治资源的效果。(7)绩效评估还具有政治合法化、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功能。最为重要的是,绩效评估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在行政组织内部形成浓厚的绩效意识,从而把提高绩效的努力贯穿于行政管理活动的全过程,渗透到管理决策的各个环节。简述我国现行行政文化环境的基本特点(1)管制型行政总体价值观向服务型行政总体价值观的转变。(2)全能普化型行政功能文化向有限分工型行政功能文化的转变。(3)自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向法律本位型行政运行文化的转变。(4)依附服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向自主参与型行政公共关系文化的转变。述我国行政职能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3)由重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简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答:(1)适应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权责相称原则(4)精干高效原则(5)法制性原则简述行政信息公开化的作用(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政的发展(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4)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5)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适应WTO的要求如何理解行政发展的特点(1)行政发展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良性互动过程(2)行政发展是一个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秩序化的过程(3)行政发展是一种制度支撑下的行政动态过程(4)行政发展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变化发展过程我国政府的行政决策程序(1)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信息工作信息是决策的灵魂,在决策过程中必须强化信息收集和信息处理这个程序。(2)强化行政决策过程的咨询工作咨询工作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3)强化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行政决策的民主参与既包括专家的参与,也包括群众的参与,特别是与决策问题有利益关系的群体代表的参与。(4)强化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完善政府行政决策程序,加强行政决策的制度建设是关键。行政管理机构绩效不高的原因

一、行政环境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经济体制的类型会制约行政组织的绩效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机构臃肿、机构设置重叠、冗员很多、人浮于事,再加上计划经济时期在“以阶级斗争为纲”观点的指引下,政治压倒一切,不讲经济效益,也不讲行政效率。

2、政治制度和民主法制建设程度也制约行政绩效在现代社会中,政治制度涉及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等权力中心之间的关系,也涉及公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

3、大众传播媒介对行政绩效的制约作用大众传播媒介。

二、行政体制因素对行政绩效的制约行政组织有一套自己的体制和制度,用以维持组织的运转和发展。这种结构性的体制对于行政绩效往往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

三、公务员素质对行政绩效的制约

1、公务员往往在主观上排斥绩效管理行政机关通过官僚机构和公务员来运作。

2、公务员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等职业素质必然制约着行政绩效公务员是行政工作的执行者,他们的举动和判断决定着行政行为的质量和效果。

四、行政绩效管理的制约因素

1、政府的产出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管理。

2、绩效管理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行政绩效管理项目目标往往缺乏准确性。许多公共项目表述过于笼统,所反映的公共项目目标含糊而不具体。简述行政权力的有限性(1)行政权力作用范围是有限的。(2)行政权力行使的方式是有限的。(3)行政权力是受监督和制约的。简述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原则(1)适应性原则。(2)协调性原则。(3)权责相称原则。(4)精干高效原则。(5)法制性原则。简述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1)信息的收集和处理。2)决策方案的设计。(3)决策方案的分析、论证与选择。(4)决策方案的实施。简述行政法律规范的主要特征(1)制定主体的特定性。(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3)效力上的权威性、强制性与普遍适用性。(4)行政法律规范类型的多样性与效力等级上的层级性。(5)行政法律规范的相对稳定性。简述行政绩效评估的信息收集方法(1)利用官方记录的方法。(2)培训观测者的方法。(3)公众满意意见调查方法。(4)特别的资料收集方法。试述当代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1)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趋势。在横向结构上,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由不平衡走向平衡;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相应的部门有减有增。在纵向层级上,行政组织结构有从尖塔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发展的趋势。(2)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的变革趋势。一方面,在行政组织体制内部,既出现了横向分权趋势,又出现了纵向分权趋势。另一方面,行政组织部分权力向社会组织转移。析我国当前行政发展的阻力

一、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

1、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

2、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二、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

1、来自既有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

2、来自公务员的阻力。

3、来自行政文化的制约。简述政党影响行政系统的主要途径(1)通过自身的利益表达与利益综合功能,为行政系统提供有关社会民众的政治要求等方面较为专业、系统的信息,为行政系统的决策与管理活动提供依据。(2)运用自身所具有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座重要的桥梁,及时地把行政系统的有关政策信息反馈给政策制定者与政策对象双方,这日益成为当代行政系统得以有效运行、改善政民关系的重要保证。(3)通过成为执政党,从而能够通过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来实现自身的政治主张。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分权化改革的主要原因(1)地方分权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2)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3)地方分权是为了适应政治民主化的需要。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基本程序(1)提出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理由,并设计出初步方案。(2)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评估和论证。(3)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批准。(4)对行政管理机构设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行政机关实行的行政首长负责制的特点(1)在体制设计上,行政首长不仅有权召集和主持本级行政组织的常务会议以及全体会议,而且在对有关问题做出决定时,是在充分展开集体讨论的基础上,最后由行政首长集中大家的正确意见,形成行政组织的决定。(2)行政首长负责制在运行程序上首先是民主,然后才是集中,所以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质上是民主集中制的一种表现形式。简述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1)行政组织的演化(2)组织分工的细化(3)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行政监督系统的内部监督体系一、一般监督

1、上下级监督

2、职能监督

3、主管监督

二、专门监督

1、行政监察

2、审计监督.试述行政绩效评估的功能和作用(1)行政绩效评估的责任落实作用(2)行政绩效评估的对比作用(3)绩效评估的计划辅助作用(4)绩效评估的监控支持作用(5)绩效评估的民主和教育作用(6)绩效评估在吸引政治资源方面的作用.简述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有限政府时期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是:(1)通过非国有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微观管理。(2)政府放松规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3)推进公共服务职能的社会化、市场化。简述行政组织的变革趋势行政组织结构的变革可以从横向结构和纵向结构两个部分来讨论:在横向结构上,行政组织的变革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职能部门之间的地位由不平衡走向平衡。

2、随着政府职能的调整,相应的部门有减有增。

二、在纵向层级上,行政组织结构有从尖塔型结构向扁平型结构发展的趋势。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经(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5)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简述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联系。

一、依法行政与以德衍政之间的区别:

1、形成的理论依据不同。

2、运行的手段与内容不同。

3、运行机制的不同。

4、运行后果的表现形式及效果不同。

二、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相互联系:

1、对行政权力以及行政行为的规范性或约束性作用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精髓所在。

2、实现责任行政是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的共同目标。

3、依法行政与以德行政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功能。

4、依法行政是行政管理的基石,以德行政是依法行政的补充克服行政绩效制约因素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1、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理念,是当前我国最需要的行政环境。

2、政治体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法治政府的建立,加强了对行政组织的监督和控制,为提高政府活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1、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

2、实现依法行政。

3、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1、加强学习,掌握广博知识。

2、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

3、勤政廉洁,树立良好政风。

四、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绩效管理需要立法保障。

2、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论述外源式行政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1)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是以相对落盾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基础的,所以起点比较低。(2)行政改革是在外力强迫下的“自我手术”,缺乏改革与发展的内源性和自发性。由于忽视本国的国情,主要套用其他国家的行政发展模式,改革不对路,这就导致了行政发展的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加剧了专制与腐败。(3)政府权力高度集中,严重缺乏社会中介组织或中介组织发育不良。(4)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了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极大障碍,导致政府缺乏权威,体制不健全,机构涣散,效率低下。雷格斯过渡型社会行政模式的主要特点(1)该社会的行政行为已出现专业化分工趋势,但又未能有效实现完全的或者说真正的专业化分工,往往难以与其他社会行为区分开来。(2)专业化的行政机构已设立,但不能正常运作,功能有限,许多职能的发挥还需要由其他社会机构,甚至是宗族、同乡会等传统机构来完成。(3)正式建立起来的行政制度由于各种传统势力的影响而不能起到应有的规范及约束作用,往往成为摆设,形同虚设。.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行政职能重心与行政职能方式的转变。(1)用行政手段为主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并将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结合起来。(2)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3)计划、排斥市场转向以市场为主,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简述当代西方发达国家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2)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3)管理机构的分权化。(4)综合协凋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5)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简述行政管理过程中授权应遵循的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2)视能授权原则。(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4)单一隶属原则。简述加入WTO后我国行政发展的基本趋势(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从行政监督系统的角度,分析如何提高我国行政监督水平

一、行政系统的外部监督系统包括:

1、权力机关的监督。

2、政党的监督。

3、司法机关的监督。

4、公民及社会团体的监督。

5、新闻舆论的监督。

二、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系统包括:

1、一般监督。一般监督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在日常工作中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的各种监督。主要包括上下级相互监督、职能监督和主管监督等方面。

2、专门监督。专门监督是指政府内部设立具有专门监督职能的机构对历有部门的行政工作以及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包括对人事管理的行政监察和对财务管理的审计监督。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1)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2)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3)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4)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5)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简述行政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1)行政组织的目标、职能与环境。(2)行政组织的技术特征。(3)行政组织目标、职能与环境和行政组织技术特征的匹配性。简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基本特征:(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4)嗥持渐进式改革。(5)立足于中国国情。试述当前条件下提高我国行政绩效的基本途径:

一、改革和创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强化法治政府的行政理念,为提高行政绩效创造一个良好的行政环境。

1、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理念,是当前我国最需要的行政环境。

2、政治体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和法治政府的建立,加强了对行政组织的监督和控制,为提高政府活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

二、不断改革行政体制,进行政府的运行机制创新,做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以提高行政绩效。

1、完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

2、实现依法行政。

3、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三、提高行政绩效,必须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1、加强学习,掌握广博知识。

2、解放思想,勇于改革创新。

3、勤政廉洁,树立良好政风。

四、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完善行政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绩效水平。

1、绩效管理需要立法保障。

2、公民参与机制是行政评估体系必不可少的条件。

3、必须建立健全合理有效的评估体制。

4、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行政权力的具体来源(1)强制力,是一切权力的最原始、最直接的来源。(2)诱导力,与强制力对应的是一种诱导力,它不是依靠惩罚或威胁,而是给予物质的或精神的奖励,引诱行政权力客体服从管理。(3)组织制度,这种权力的基础是行政组织结构及其所赖以运行的制度规则,行政主体可依靠层级性组织结构,通过强制或诱导,要求下级服从。(4)信息,在现代社会,信息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财富和资源。行政主体一般要经过专业训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在实施行政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且行政机关还有专门信息机构。(5)个人因素,行政人员个人的品德、知识、能力、人际关系等都可以构成一种影响力,使得行政客体服从。榜样示范的力量可看做是这种权力。西方发达国家行政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1)从“大政府”向“小政府”转变(2)行政机构内部的决策与执行职能及机构的分离(3)行政管理机构的分权化(4)强化综合协凋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5)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弹性化简述行政执行的主要环节(1)计划(2)动员(3)指挥(4)协调简述成本收益评估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估计成本利收益

二、成本和收益折现

三、得出最后结论,分析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要性第一,转变行政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第二,转变行政职能是迎接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第三,转变行政职能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第四,转变行政职能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第五,行政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动因和基础。试论述我国加入WTO后行政发展的趋势(1)加快从全能行政向有限行政转变的步伐加快政府职能从“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并用转变的过程,从而实现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2)重塑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为了避免发生政府管理危机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要求,政府的行政管制的职能将会逐步向公共服务的职能转变,向责任行政的方向转变。(3)由权力行政向规则行政的行政理念转变政府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行政(4)从暗箱行政向透明行政转变信息公开是贯穿于WTO规则中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显然,WTO的有关规则在客观上能够促进政府由暗箱行政转向透明行政的进程,对于促进政府建设、推行阳光政府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对于我们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也具有重要意义。行政权力与行政责任的关系(1)就行政责任的性质而言,由于行政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行政责任是一种公共责任。(2)就行政责任的产生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基于行政职权关系而产生的责任。(3)就行政责任的大小而言,行政责任是一种与行政权力相对等的责任。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4)决策方案的选择存在着民主化程度低的问题。.简述行政绩效评估的程序(1)制定计划。(2)初步调查。(3)管理控制评估。(4)详细评估。(5)撰写评估报告。在我国当前条件下行政信息公开化的含义及其作用行政信息公开,就是指政府将凡不属保密范围的行政信息依法向社会公开发布以使行政信息为社会所广泛知晓并得到充分利用的行政沟通行为,它属于单向沟通的一种形式,也是政府向社会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形式。(1)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民主行政的发展。(2)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和工作。(3)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腐败。只有通过法律把信息公开规定为行政机关的义务,实现公共信息社会共享,才能够从根源上遏制行政权力腐败。(4)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5)行政信息公开化有助于我国政府更好地适应WTO的要求。试述当代中国行政发展的主要特征(1)始终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中国的行政改革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借鉴国外行政改革经验与吸收我国传统行政精华并举西方发达国家在行政改革方面取得的经验和教训,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4)坚持渐进式改革。5)立足于中国国情。简述我国政府职能关系转变的主要内容我国行政职能关系转变的主要内容有:

一、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

二、理顺政企关系

三、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四、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五、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简述我国行政管理机构改革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目标,把转变政府行政职能作为机构改革的关键。第二,坚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把精兵简政和优化政府组织结构作为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第三,坚持积极稳妥的方针,既审时度势,把握时机,坚定不移地迈出改革步伐,又充分考虑各方面可承受的程度,审慎地推进改革。第四,坚持机构改革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妥善安排分流人员,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第五,按照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要求,加强行政体系的法制建设。简述行政领导授权应遵循的原则(1)权责统一原则。2)视能授权原则。(3)信任与监督相统一的原则。(4)单一隶属原则。我国行政决策程序上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1、决策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存在着信息不全和信息失真的问题。

2、决策方案的设计存在着“粗而不细”和专业化程度低的问题。

3、决策方案的评估存在着“论而不证”的问题。

3.《公共关系学》论述题及答案 篇三

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主体的权威性

政府是从社会中独立分化出来的又居于社会之上特殊社会权威管理组织。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突出特征就在于它拥有权大的权力,具有权威性。同时,政府还具有唯一性。

(二)客体的复杂性

政府公共关系客体不仅数量庞大,而且还显现出极为复杂的结构。以一定的利益关系为基础而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公众,又可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既有共同的社会利益,又有各自的特殊利益。

(三)目标的独特性

促进公众的认知是政府公关的首要目标;政府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提高政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政府开展公关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提高社会效益,其价值追求表现为公共取向。

(四)传播的优越性

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大众传播工具;政府的组织传播严密有效。

(五)性质上的民主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是由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所产生的民主政府,我国政府的公共关系作为一项行政传播管理职能,是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系为根本依据的。

政府公共关系最基本的功能,可以概括为“对内协调求团结,对外沟通求发展”,具体点呢,就是说通过开展公共关系活动,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全面的提升政府的内部和外部关系,获得公众对政府的理解和支持。总的来说,似乎应该能够实现八项功能:

一、塑造政府形象。

公共关系向来就是“塑造形象的艺术”,塑造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首要功能,那么,对于政府来讲,塑造政府的形象,维护政府形象,就是政府公共关系的根本目的。

良好的形象是政府的无形资产和无价之宝,这是赢得公众的信赖和支持、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条件。常规状态下的政府公关是在塑造和维护政府形象,而危机状态下的政府公关则是弥补和修复政府形象。从国家形象、城市形象、领导人形象、公务员形象,所有的这些形象都必须通过公共关系手段和活动才能够得以进行。我们作为政府公共关系服务的从业者,在当前政府形象缺失、政府公信力下降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把握的原则就是:站在第三 1 方角度,如实的反馈政府信息,维护政府形象,帮助政府重新建立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并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政策推行力度。

二、改善政民关系。

这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另一重要功能,通过思想、观念、态度、情感、信息等方面的沟通交流,改善政府与内外公众之间的关系,营造有利于政府的内外环境与氛围。

改善内部关系,就是建立和谐的内部氛围,进而发挥广大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政府凝聚力。相比较而言,政府外部公共关系更为重要:积极谋求与外界各方的合作、扩大交往、广结善缘,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化解矛盾,使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步入良性轨道。

三、辅助政府决策。

政府决策同样需要公共关系工作的参与和支持,通过全面准确的信息收集,认清形势,了解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这是政府公共关系参与政府决策的有效途径。

现代的社会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凭决策者个人经验、能力和智慧是很难完成的,这时候决策咨询的功能就显得尤其重要。我们作为政府公关从业人员,在从事相关工作的同时,能够收集到来自社会的真实的数据和信息、情况、资料等,这些往往都包括政府形象的信息、政府工作环境的变化和政府信息等,依靠这些信息资料,广泛征询公众和有关专家的意见,分析和预测发展趋势,这些都能够为政府决策层提供反馈意见和咨询建议,大大提高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同时也更能够体现我们作为政府公共关系服务从业者的价值,提高我们作为专业政府公共关系服务商的地位。

四、推动政策执行。

政策制定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往往都会在执行过程中遇到各类阻力和障碍,而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有助于减小执行阻力,保证政策的顺利落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执行效果。

首先,在政策执行前,政府公共关系能够迅速做好宣传工作,使社会公众,尤其是政策目标公众领会政策内涵、意义和必要性,增加对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减少执行中和执行后的反对声音;其次,政策执行过程中能够起到解释、说服的作用,减少或消除公众对政策的质疑,提供目标公众对政策的接受程度,优化执行效果;再次,政策执行后的总结,政府公共关系服务商能够及时反馈政策的执行情况,了解公众对政策执行的态度和意见,以便相关政策的调整和完善。

在整个过程中,政府公共关系服务商都能够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为政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辅助。

五、提高施政水平。

这点其实是属于政府公共关系的内部公关,主要是用于提高领导人和公务员的公关意识、技巧和职业道德,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和施政水平。目前来讲,这暂时不是我们主要工作的范畴,属于公关培训工作。

六、宣传意识形态。

宣传意识形态,宣扬自身的执政地位的合法性是政府的重要执行。随着民主化的发展,强制性的宣传已经越来越弱化而不可行,此时,公共关系这一柔性化的宣传方式就凸显出来了。采用公共关系手段来宣传意识形态,具有两个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在内容上,公共关系更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解答和剖析,有助于公众消除距离感,更加易于产生切身体验,而某些切身体验刚好又成为了宣传的内容;其次,在形式上,公共关系往往手段多样,生动活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宣传的枯燥性,提高其世俗化和易接受程度,将宣传和灌输溶于无形之中,这更加是意识形态的最高境界了。

七、培养公众意识。

政府公共关系服务机构往往能够更加敏锐的发现公众意识的转变,由此更能够根据公众的思想动向,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意识和观念,使之符合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并促进社会的进步。

通过政府公益广告等行为,提升公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更好的维护公众利益,此其一;通过各类公关活动,将政府的各项政策、措施和计划向社会公众进行广泛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水平,此其二;通过政府公关活动,可以提高公众的社会参与能力,规范参与行为,保证各类参与活动能够有效、有序开展,此其三。

八、渡过危机难关。

除了上述的常规状态下的功能外,政府公共关系还包括危机管理的功能,即回应社会各界的批评和责难,解决公关危机;配合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够迅速帮助政府渡过危机难关。这将是一个独立的话题,也将是政府公关的一个热门话题。

我认为,作为政府公共关系服务商,我们能够站在第三方角度帮助政府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在有损政府形象与声誉的事件面前,我们能够运用各类媒体,站在客观角度帮助政府进行弥补和修复,不偏不坦,帮助政府顺利渡过难关;第二,能够配合政府的危机管理,在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危机事件发生时,帮助政府公共部门进行宣传、沟通、协调等,我们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公共关系工具,协助政府进行危机管理和化解,转危为机,实现政府形象的重塑和维护。

2、结合实际谈谈内部公关?

公共关系是一项专门的管理职能活动,通过对公共关系和与之密切相关的组织传播活动进行管理,实现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促进组织战略目标的实现。从结构看,企业的公共关系可以分为:外部公共关系和内部公共关系。内部公共关系:它是企业的一种专门管理职能,是企业为实现其既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基于与企业内部公众的各种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客观的社会关系。正确理解内部公共关系,需要明确:它是一种管理职能,而绝非仅仅是一种非正式的公关。下面从企业内部关系的矛盾入手,谈谈企业的内部公关。

一、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涵义界定

由于公共关系的实践性,长期以来,人们对公共关系的理解和定义有着不同的角度。由美国公共关系权威周刊《公共关系新周刊》的创始人Griswold给出的公共关系定义是被引用得最多的定义之一,他认为:“公共关系是一种管理职能,用以评价公众态度,从公众兴趣的角度出发来决定企业政策和程序,计划并实施行动方案以获得公众的理解和认可。”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者斯格特?卡特里普对公共关系的定义是: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力度,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利互惠关系。在借鉴各类名家基础上,可以认为:

二、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利益主体构成

从总体上看,企业同内部公众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员工关系和股东关系。员工关系,即企业同内部所有员工之间的关系,包括上自最高领导层和下至最基层的一切员工之总和;股东关系是指企业同企业所有股东之间的关系,包括个人股东和集体股东等一切股东的总和。员工关系和股东关系存在着交会点,是指组织内部的公众一部分既属员工又属股东,他们与企业结成了双重内部公共关系。将企业内部公共关系仅仅分为员工关系和股东关系,显然是一种很简单的划分模式,因为在它们内部存在着更为复杂和多样的利益细分,这也是由他们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的。对于员工关系而言,由于人们的地位差异形成了上下左右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股东关系也存在着不同的公共关系内型:董事会成员关系、股票持有者关系、集团股东关系以及金融机构和证券商关系类型等等。严格地讲,股东关系超越内部公共关系,但由于他们中的一部分属于内部成员关系,而且他们对企业极为关注,因此将他们纳入内部公共关系体系分析是极为必要的。

在员工关系中,企业经营者和企业的关系尤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因为他们是企业的决策者,而且他们承担着与一般员工不同的责任,有着特殊的利益要求,因此本文将员工关系分为一般员工关系和经营者关系予以探讨。

三、企业内部公关的必要性

(一)协调各方利益的润滑剂。由于各方当事人在企业中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且这种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又是冲突的,要实现各方的利益均衡,仅从制度上予以约束和规范显然是难以奏效的,一旦某方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就可能给公司带来一定风险。内部公关对于规避这些风险的独特作用就在于它使各利益主体能够从全局考虑,加强内部团结,维护整体利益,并最终保障各方的利益。

(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在企业内部开展公关活动,逐渐形成本企业独特的文化,一旦这种文化为大家所认同并以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那么它对于处理各方矛盾,促进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发展机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每个企业内部成员都是企业用以生存的细胞和发展壮大的基础,但在一个竞争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发展壮大绝不能依靠个人英雄主义,而应依靠有着强大 4 战斗力的团队。面向企业成员开展公关活动,可以加强各方面的沟通,打破各方的心理隔阂,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

四、企业内部公关管理

(一)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的形成源于股东、经营者和一般员工各自的利益需求。由于各方的需求往往存在着差异,因此,了解各方的需求是内部公关的关键。现将各方的需求分析如下:

1、股东需求。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他们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休戚相关,他们的信心和态度有时可以左右企业的存亡。为了增强股东的信心,并使他们作出有利于企业的行为,他们的要求应首先得到满足。其需求主要有:收益权,这是最重要的权利,他们对企业进行投资,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自己的收益。其次是决策权,股东关心自己的回报,自然需要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因此他们往往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选择自己所欣赏的经营者。再次是知情权,信息对于股东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是他们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的基础,他们希望能够随时获得企业经营状况的信息,从而来了解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前景。

2、经营者需求。经营者在企业中拥有经营决策权,他们首先希望的是企业在自己的管理下健康快速发展,他们固然需要足够的物质回报,但更多的还是希望能够在岗位上锻炼自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其次,追求个人报酬的最大化,企业经营者的报酬往往和企业的业绩挂钩,如果企业发展了,其薪酬自然也应水涨船高。再次,期盼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这就意味着企业员工能够彼此谅解、融洽,人际关系和谐,这实际上也是内部公关所要追求的最大目标。

3、一般员工需求。首先,合理的薪酬和较好的福利待遇,各种形式的薪酬是员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管理者有责任引导员工发扬献身精神,另一方面也要切实关心他们的薪酬水平。其次,晋升机会,员工所理解的晋升不仅是更多的报酬,而且也是个人价值的升华。再次,和谐的人际关系,企业员工在工作中离不开上级、同事和下级的支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满足和个人的胜利。

(二)从内部公众需求入手,企业内部公关应处理好以下几个矛盾:

1、企业一般员工内部的矛盾。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营销及研发等活动都是由各级雇员进行的,他们之间的职责分工和相互依赖使他们常常发生各种矛盾,例如,生产人员可能抱怨存货过多,而营销人员则可能指责生产人员供应不足,搞好内部公关可以对企业价值链重新认识和评估,协调各方利益,实现效率最大化。

2、企业经营者和一般员工之间的矛盾。由于两者处于不同的地位,拥有不同的权利,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两者之间发生矛盾便不可避免。例如,有的企业实行年薪制,企业发展很快,但一般员工对高层领导的高薪却很不理解,甚至反对,这也反映出企业的共同价值观远未达到对两者利益认识协调一致的程度。

3、企业经营者、一般员工和股东的矛盾。股东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经营者和一般员工是企业的雇员,两个主体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前者可能注重长期行为,后者可能注重短期效益,他们天然存在着某种对立冲突,两者的矛盾常常集中于收益分配上,如何使两者的利益达到均衡,引入企业内部公关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五、企业内部公关的基本原则

搞好企业内部公关不是乱无章法的,它需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艺术性原则。这要求化解矛盾一定要注意手段的多样性,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方法和技巧,实现内部公共关系的协调。我们强调艺术,就在于它可能采取更为迂回灵活的方式,而不拘泥于某一固定模式。

(二)平等性原则。企业内部公关,一定要注意双方主体地位的平等性,双方在权力级别上的差异性,沟通时一定要忽略,促成双方事实上的平等。

(三)时效性原则。矛盾在一定范围内如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将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公关部门一定要抓住时机,及时了解各方需求,迅速化解矛盾。

(四)有效性原则。企业内部公关希望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内部公关的方式、方法、技巧、场所等因素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各方的信息透明度都要适度把握,从而引导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六、内部公关方略

(一)咨询公关。现代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仅仅依靠单个经营者的拍脑袋是远远不行的。它必须依靠掌握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思维的人组成咨询部门,为组织提供决策信息并参与决策。咨询能够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塑造企业好形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二)文化公关。由于文化具有其独特的导向作用,在企业内部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使员工、股东能够相互理解,从共同的利益出发,消除矛盾,达成共识,这种方略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危机公关。就是为预防、扭转或改变企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状态而采取相应对策的一种公关形式。任何企业都难免存在着潜在或现实的危机,危机公关的重点应放在预防危机上,一旦发生危机,企业领导和各类人员千万不能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陈腐观念,而应积极应对,把它看成是一次改进和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契机。

(四)情感公关。以情动人在沟通中往往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它可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消除彼此之间的心理隔阂,并最终形成共识。这一方略的突出特点在于它属于非正式沟通,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

3、结合实际谈谈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

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条件下,组织在生产与工作实践过程中所创造或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作风和团体氛围的总和。具体地说: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全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团队意识、思维方式、工作作风、心理预期和团体归属感等群体意识的总称。

组织文化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它具有导向、规范、凝聚、融合、协调、激励、约束和辐射的功能,通常具有组织文化的意识性、组织文化的系统性、组织文化的凝聚性、组织文化的导向性、组织文化的可塑性、组织文化的长期性等特征。

组织形象是指人们通过组织的各种标志(如产品特点、行销策略、人员风格等)而建立起来的对组织的总体印象,是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组织形象是组织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社会公众与组织接触交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总体印象。这种印象是通过人体的感官传递获得的。组织形象能否真实反映组织的精神文化,以及能否被社会各界和公众舆论所理解和接受,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组织自身的主观努力。

组织形象主要包括物质形象、人品形象、管理形象、礼仪礼节、社会公益形象。1 科学的组织理念,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灵魂

当前,组织理念已成为知名组织最深入人心的概念,已在悄悄地引起一场组织经营管理观念的革命。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组织都制定了本组织的口号,反映组织的理念,显示组织的目标、使命、经营观念和行动准则,并通过口号鼓励全体员工树立组织良好形象。“口号”通常所指组织理念的表现形式。海尔集团“日事日毕、日清日高”和“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三洋制冷有限公司“创造无止境的改善”等,都说明精神理念在组织中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培育和弘扬组织精神,是塑造组织良好形象的一种很有效的形式,对组织的发展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当然,培育组织精神不能单一化,要与现代组织制度建设、组织的经营管理目标,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使其成为组织发展的精神动力。优美的环境形象,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外在表现

组织环境代表着组织领导和组织职工的文化素质,标志着现代组织经营管理水平,影响着组织的社会形象。

第一,组织环境是组织文化最基本的反映。如果说组织是职工赖以劳动和生活的地方,那么,就要有一个适合职工劳动和生活的保障设施,使职工能够合理地、安全地、文明地进行劳动和生活。

第二,建设优美的组织环境,营造富有情意的工作氛围是塑造组织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的厂区、生活区、办公设施、生产车间、产品、现场管理、生产服务等都是组织形象的窗口。因此,每个组织要精心设计厂区的布局,严格管理厂区的环境和秩序,不断提高组织的净化、绿化、美化水平,努力创造优美高雅的组织文化环境,寓管理于组织文化建设之中,陶冶职工情操,提高组织的社会知名度,为组织增光添彩。优质的产品形象,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首要任务

产品形象是组织形象的综合体现和缩影。在现代组织制度中,组织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谋生存,自求发展。而生存发展的出路。则往往取决于组织的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好坏。首先,组织要提供优质产品形象,就要把质量视为组织的生命。产品的好坏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组织声誉、社会发展进步的政治问题,是组织文化最直接的反映。抓好产品形象这个重点,就能带动其他形象的同步提高。要把抓产品形象渗透到质量管理体系当中去,在干部职工中形成人人重视质量,个个严把质量关的良好风气。其次,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创名牌,增强组织的知名度,创造出组织最佳效益。在市场经济中,随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的逐步形成,组织必须自觉地扩大自己的知名度,强化市场竞争。多出精品,使产品在市场中形成自身的文化优势。同时,要加强产品的对外宣传,富于个性的宣传是塑造组织形象的重要手段。辽宁省食品集团公司提出“一切为了美味、营养和健康”,作为公司的定语,是对组织特性产品牧场生的高度概括,又具有很好的引申和升华。清正的领导形象,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关键

组织领导在组织中的主导作用和自身示范能力是领导形象的具体体现,也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关键。首先,组织领导的作风,是组织形象的重要标志。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象。因此,组织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既要成为真抓实干,精通业务与技术、善于经营、勇于创新的管理者,也要成为廉洁奉公、严于律己,具有献身精神的带头人。其次,要提高组织领导对组织文化的认识程度,成为组织文化建设的明白人。一是组织领导要将自己塑造成具有高品位的文化素养和现代管理观念的组织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组织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二是要把握好组织文化的方向和基本原则,在学习、借鉴优秀组织经验的基础上,拓宽视野、不断创新。敬业的职工形象,是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重要基础

职工的整体形象是组织内在素质的具体表现,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作为组织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职工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创造一种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平等、团结、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从而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以职工良好的精 神风貌,赢得组织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使组织文化建设为提高全员素质,调动全员积极性服务。豪华的装修,雄厚的财力,并不能解决组织发展问题,其关键还是人。发动职工全员参与组织文化的实践,应做到“三个满足”,即满足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的需要,满足员工渴望成才的需要,满足员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以此适应职工实现个人价值和物质、精神需要的意向,创造一种适应组织发展的良好文化氛围。组织要不失时机地采用岗位练兵、技术竞赛、脱产轮训和党校、政校学习等形式,从政治、技术、业务上培训职工,进一步健全以基础教育、技术等级教育、学历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网络和考核管理办法。同时,要开展各种有益于职工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思想好、纪律严、业务强、作风硬的职工队伍。

4、结合实际谈谈危机管理?(原则、方法、怎么做)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加强政府危机预防管理和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研究极为必要。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机制,并加强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政府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机制。所谓的政府危机管理机制是指在政府危机管理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政府所建立的一整套社会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一、危机管理时应遵循的原则

由于意外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机状态构成了对现有正常社会秩序的威胁,不仅使公众和社会蒙受极大的损失,而且还会使政府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着一国或一方政治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能否降低危机对政府和社会的危害程度,能否将危机转化为机会,最终要看危机管理的有效程度,这直接反映了政府危机管理的水平。

为了有效地应付危机,提高对危机事态的控制能力,政府在对危机进行管理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

1.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原则。这可以说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最优化原则。危机具有很强的社会破坏性,危机一旦发生,必将造成巨大的社会损失和社会冲击。因此,最成功的危机管理要求政府采取超前的行动,及早发现引发危机的线索和原因,预测出将要遇到的问题以及事情发生后的基本发展方向和程度,从而制定多种可供选择的应变计划。对一切有显露的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及早做出处理,将危机扼制在萌芽状态。我区教育部门定期组织食堂卫生及安全自查和互查,并建立切实可行的危机预案,就是这种原则的体现。

2.公众利益至上原则。公共利益至上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普遍原则,在危机管理中,这一原则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危机的不可抗性和一般公众在危机面前的脆弱性,迫切需要政府在危机管理中将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和措施的出发点和依归。尤其是危机事件给公众和社会造成的损失,政府必须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和慰问,及时解决危机所带来的困难。这种公众利益至上原则,有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致力于危机的解决。

3.透明度原则,即政府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渠道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不断接触。当社会危机发生时往往会伴随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而这些恐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公众获得的信息不全或者受到歪曲,造成对社会危机的认识偏差。所以在发生社会危机时政府要及时与媒体和社会公众沟通,发布权威的信息,让人们了解政府在治 理社会危机时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危机的处理状况以及最新的危机演变情况,将危机的真相公诸于众。

4.真诚坦率原则。“以诚相待”是危机管理工作中取信于民、转危为安的最佳手段。通常情况下,社会危机发生都会使公众产生种种猜测和怀疑,有时新闻媒介也会有夸大事实的报道。因此,当危机发生时,政府要想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信任,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政府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注意,要把政府所掌握的真相如实地公布于众,否则一旦公众通过其他手段了解到某些事实真相或扭曲事实的真相,将会使政府陷于非常不利的局面。

5.快速反应原则。危机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甚至是灾难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会“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危机发生后,一方面应以最快速度派出有关人员调查事故起因,安抚受害者,尽力缩小事态范围;另一方面应主动与新闻传播媒介,尤其是与在公众心目中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传媒联系,说明事实真相,尽力取得传媒的支持和谅解。

二、政府公共危机处理的应对策略

危机的预防只能减少或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不能完全阻止危机的发生。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

1.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当社会面临重大危机,人们的生存与安全受到威胁时,便会陷人极度恐慌之中,为了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紧张与压力惟一的办法就是建立公开、顺畅、权威的沟通渠道,及时、全面、准确地告诉公众事实的真相,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快速反应、及时处理,将危机控制在最小范围。政府必须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危机发生时,政府应立即投人到危机的处理中,通过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解决危机,将危机造成的损失和冲击降至最低点。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的矛盾错综复杂,随时随地都存在爆发各种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具备敏锐的危机意识,将危机消灭在萌芽状态,对政府处理公共危机尤为重要。

3及时发挥政府宏观协调、整合资源的作用。危机发生时,政府出面协调、组织、调配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社会资源的最大整合,这在政府危机处理中是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社会面临危机的时候,由政府出面进行的有效组织、协调和调控是迅速控制危机、将危机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的最重要保证。4.政府要发挥其行为的规范导向功能。社会学有一个“紧急规范”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因此,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必须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倡者和实施者,通过政府的“紧急规范”,全国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

5.做好善后沟通工作,提升政府形象。危机给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造成损失,也使人们对政府的管理能力产生怀疑,即使政府采取了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政府的形象也不可能完全恢复到危机发生之前的水平。因此,危机的结束并不代表危机处理的结束。当人们度过危机之后,政府还应做好危机后沟通工作,向国民承诺政府今后的措施,表达政府的诚意,恢复国民对政府的信心,重新提升政府的形象。

4.公共关系学论述题及案例分析 篇四

1.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答:“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组织的公关活动包括了组织中的个人与公众对象之间的关系,公众对象中也存在看许多个体的对象。因此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也经常表现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即代表组织的个人与公众群体中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十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公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素质与涵养。良好的个人关系必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

(2)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首先,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是个人。其次,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再次,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许多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最后,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人际关系”侧重从人的“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这二种“关系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明确的区别,不可混淆。

2.联系实际说明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的四个基本原则?

答:面对众多的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更加有效和经济,这是实施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联系目标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公共关系可加以利用的各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服务。选择媒介首先应该考虑本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要与社会名流沟通,可采用招待会、宴会的方式;要树立社会信誉,就必须从完善产品质量和系列性服务项目人手;要缓解组织内部紧张关系,则可通过对话、座谈会及各种内部传播的方式。

(2)适应对象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方法,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

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要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对象,就必须考虑公众对象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及他们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如阅读、听广播)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工具。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宜采用广播、电视;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应多采用报纸、杂志;对于经常加班加点、行踪不定的出租汽车司机最好用电台广播;一个产品的信息要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最好制作成电视卡通节目等等。

(3)区别内容原则

根据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需要传播的内容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应该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来考虑。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反复思索才能明白,就应该用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而不宜用广播、电视,因其传播效果瞬间即逝。需要报导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则宜用电视或电影,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

征求设计稿件,可用新闻或广告;而要回答某个消费者的投诉,只需面谈、电话或书信方式。

(4)合乎经济原则

根据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根据组织的公共关系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精打细算,争取在最经济在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

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成功的公共关系应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益。所以在选择媒介时应该量力而行。同时,传播活动也需要有经营头脑,比如人际传播在经费开支的绝对额来说比较节省,但大众传播(如广告)的作用范围广泛,所以它的单位平均成本可能更低。新闻传播比广告节省得多,但也可能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额外赞助负担。因此,考虑经济合算的原则还需从实际效果出发。健全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有稳定的财务支持,而有效的公共关系应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五、案例分析题

“三高”为中国申奥放歌

2001年6月23日晚,昔日皇家禁宛中乐声翩翩,弦歌阵阵。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紫禁城午门广场联袂演出,在“6·23国际奥林匹克日”掀起北京申奥活动的高潮。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和数万热情的中外观众-同观赏了这场精彩的演出。

当晚三位“歌剧之王”身着黑色燕尾服,站在了紫禁城的古老红墙之间的舞台上神采奕奕,他们演唱了近三十首脍炙人口的歌剧选段或歌曲。从卡雷拉斯的《我知道这个花园》,到多明戈的《星光灿烂》到帕瓦罗蒂的《今夜无人入睡》,宏亮且有穿透力的歌声,赢得了现场3万名观众的热烈掌声。

昔日这里曾经钟鼓齐鸣,如今西方歌剧在这里缭绕;昔日皇帝曾在这里议政,如今三位西方音乐大师在这里纵情高歌。东方建筑的神韵与西方艺术经典在这里达成了完美的交融,古老的紫禁城在一个充满激情的夜晚被唤醒,改革开放的中国以一场东西文化交融的音乐盛会,向世界展示他们积极走向世界的宽阔胸怀。紫禁城午门广场,“歌剧之王” 帕瓦罗蒂、多明戈、卡雷拉斯深情演绎音乐盛典,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音乐会电视直播可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亿观众。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知 识 点:

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在紫禁城午门广场联袂演出,在“6·23国际奥林匹克日”掀起北京申奥活动的高潮是借助了公共关系学中名流公众的效应。(1)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知识和专长

策划组织借助名流的知名度扩大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扩大组织的公众影响力,丰满组织的社会形象。无形中使组织增添了一笔知识财富、信息财富。(2)借助于社会名流的社会声望 一般公众存在“崇尚英雄”、“崇拜明星”的社会心理,组织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就会将本组织的名字与社会名流的名望联系在一起,利用公众崇拜名流的心理,提高了本组织在公众心目中的位置。分析评点:

名流公众指那些对社会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有名望人士。这类关系对象的数量有限,但对传播的作用很大,能在舆论中迅速“聚焦”,影响力很强。通过社会名流去影响公众和舆论,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世界著名三大男高音歌唱家首聚北京,为中国放歌,这是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空前创举,其文化含量及影响力都将在21世纪的开年之页留下深刻的痕迹,并赋予古典艺术活动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

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答:公共关系的职责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

担的责任。其最基本的职责是:

(1)收集信息。公共关系首先要履行收集信息、监督环境的职责,即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运用各种调查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信息、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2)辅助决策。公共关系在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要协助决策者考虑复杂的社会因素,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公众和整体环境的角度评价决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使决策目标能够反映公众的利益,使决策方案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力和社会应变力,使决策实施的效果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3)传播推广。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履行传播推广的职责,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协调沟通。公共关系是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沟通机制,即运用各种协调、沟通的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发展关系、广交朋友,减少摩擦、化解敌意、调解冲突,成为组织与各类公众交往的桥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5)提供服务。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的管理地位和日常业务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质。公共关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衡量。公共关系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支持性、辅助性的服务使组织内部运转得更加顺畅、协调,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和谐、良好。

2.试述电视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图象的通讯方式。它应用电子技术把静止或活动景物的影象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电信号传送出去使远方能即时重现影象。(1)电视的优势:

①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它用形象和声音表达思想,这比报纸只靠文字符号和广播只靠声音来表达要直观得多。电视这种形象和声音相结合的表达手段,最符合人类感受客观事件的习惯,因而最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②纪实性强、有现场感。它可以对事物作直接目击报道。电视能让观众直接看到事物的情境。这种纪实性使电视报道告别逼真、可信、能使观众生产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对事件的纪实性最强。

③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它与广播一样,用电波传送信号,向四面八方发射,把信号直接送到观众家里。传播速度快,收视观众多,影响面大。

④多种功能、娱乐性强。由于直接用图象和声音来传播信息,因此观众完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适应面最广泛;而且电视集各种艺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之长,是当今娱乐性最强的一种传播手段。

(2)电视传播的弱点。

①和广播一样,传播效果稍纵即逝,信息的储存性差,记录不便也难以查询。

②电视节目同样受时间顺序的限制,加上受场地、设备条件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送和接收都不如报刊、广播那样具有灵活性。

③电视节目的制作、传送、接收和保存的成本较高。

五、案例分析题 假如我是广州市长

前几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过直接为市长作参谋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征文活动(后定名为“市长参谋活动”)。它具体落实在为政府职能部门出谋献策,如“房改方案千家谈”、“菜篮子工程干家谈”等的“千家谈系列活动”;还有讨论广州市风和广州人精神的“羊城新风传万家”、“羊城居委新形象”等大型公众活动等等,运用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参政议政,各抒己见,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政府对市民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知 识 点:

(1)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政府公共关系工作除了要广泛地了解民意之外,还要尽可能争取公众的了解。这就需要加强政府自身的传播工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2)政府公共关系的一种形式。公众议政活动除了面对面的对话渠道之外,现代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沟通提供了具有更为广泛的参与性的方式。围绕着政府官员“头痛”、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动员公众献计献策,集思广益,也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一种形式。分析评点:

(1)政府与公众的双向沟通的重要性。一个社会的开放度越高,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性就越强;公众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性越强,政府机构与公众的双向沟通就越重要。因此,开拓公众参与性强的社会沟通渠道,让公众的意见能够有比较充分的机会和有效的方式公开地表达出来,不仅能够使政府及时、广泛地了解各种不同意见,为制定政府政策提供依据。

(2)避免压抑引起的冲突和震荡。开拓公众参与性强的社会沟通渠道,还能使各种潜在社会摩擦与冲突能量在“微调”的状态中得到释放和缓解,避免长期压抑或积聚而引起爆发式的冲突和震荡,从而有利于形成既生动活泼,又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秩序。社会主义的民主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广泛的普及的民主,应该发展一系列公众议政参政的社会渠道。1.公共关系的基本职责是什么? 答:公共关系的职责是指公共关系在组织的行政管理或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工作范围及其应当承担的责任。其最基本的职责是:

(1)收集信息。公共关系首先要履行收集信息、监督环境的职责,即作为组织的预警系统,运用各种调查研究分析的方法,收集信息、监视环境、反馈舆论、预测趋势、评估效果,以帮助组织对复杂、多变的公众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维持组织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2)辅助决策。公共关系在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过程中,要协助决策者考虑复杂的社会因素,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从社会公众和整体环境的角度评价决策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后果,使决策目标能够反映公众的利益,使决策方案具备一定的社会适应力和社会应变力,使决策实施的效果有利于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

(3)传播推广。公共关系在组织经营管理中履行传播推广的职责,即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将组织的有关信息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出去,争取公众对组织的了解和理解,提高组织及其产品、人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组织创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4)协调沟通。公共关系是组织与社会环境之间的一种协调沟通机制,即运用各种协调、沟通的手段,为组织疏通渠道、发展关系、广交朋友,减少摩擦、化解敌意、调解冲突,成为组织与各类公众交往的桥梁,为组织的生存、发展创造“人和”的环境。

(5)提供服务。公共关系工作本身就是一种服务工作,它的管理地位和日常业务都具有明显的服务性质。公共关系工作的成效也需要以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来衡量。公共关系通过信息性、传播性、协调性、支持性、辅助性的服务使组织内部运转得更加顺畅、协调,使组织外部环境更加和谐、良好。

2.试述电视在传播信息中的优势和弱点。

电视是用电子技术传送活动图象的通讯方式。它应用电子技术把静止或活动景物的影象进行光电转换,然后将电信号传送出去使远方能即时重现影象。(1)电视的优势:

①视听结合传达效果好。它用形象和声音表达思想,这比报纸只靠文字符号和广播只靠声音来表达要直观得多。电视这种形象和声音相结合的表达手段,最符合人类感受客观事件的习惯,因而最容易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

②纪实性强、有现场感。它可以对事物作直接目击报道。电视能让观众直接看到事物的情境。

这种纪实性使电视报道告别逼真、可信、能使观众生产亲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时间上的同时性、空间上的同位性,对事件的纪实性最强。

③传播迅速、影响面大。它与广播一样,用电波传送信号,向四面八方发射,把信号直接送到观众家里。传播速度快,收视观众多,影响面大。

④多种功能、娱乐性强。由于直接用图象和声音来传播信息,因此观众完全不受文化程度的限制,适应面最广泛;而且电视集各种艺术手段和传播媒介之长,是当今娱乐性最强的一种传播手段。

(2)电视传播的弱点。

①和广播一样,传播效果稍纵即逝,信息的储存性差,记录不便也难以查询。

②电视节目同样受时间顺序的限制,加上受场地、设备条件的限制,使信息的传送和接收都不如报刊、广播那样具有灵活性。

③电视节目的制作、传送、接收和保存的成本较高。

五、案例分析题 周恩来的精彩演讲

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周恩来曾应重庆“西南实业协会”的邀请,出席他们的一次星期五聚餐会,并准备演讲《当前经济形势》。在此聚餐会之前,周恩来认真阅读了当时重庆的经济材料,并且叫经济学家许涤新同志前去汇报重庆资本家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态,汇报资本家对于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和官僚资本的态度等等。当时,他曾对许涤新说:“对人家讲话,必须了解对方的活思想,说出话来才不会文不对题。”“如果不抓住对方的活思想,那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 星期五聚餐会上,周恩来做了《当前经济形势》的演讲。周恩来先是指出了结束抗战以后的政治问题,然后又谈了发展民族资本和社会经济等问题,最后他详尽地阐明了我党新民主主义时期的经济纲领。听报告的人极其踊跃,不仅座无虚席,而且在讲堂的窗台和窗外,都站满了人,但会场秩序很好,只有周恩来同志的气壮山河的宏亮声音在震荡着。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知识点:

演讲是一种艺术程度较高的传播手段,成功的演讲是从准备开始的。做好演讲的准备。包括了解听众,熟悉主题和内容,搜集素材和资料,准备演讲稿,作适当的演练等。演讲虽然是一种言语的表达,但演讲与平常的讲话不同,需要作较充分的准备工作。要有准备,首先就是要有调查,有调查才有发言权。这种调查包括:了解演讲的听众,如他们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社会背景、意见态度、行为方式等,以此为根据来确定演讲的主题和内容,搜集演讲的素材,选择合宜的演讲方式。分析评点:

周恩来这次演讲之所以能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他十分认真地对待这次演讲、做了大量的调查准备工作是分不开的。周恩来在事前下功夫去阅读当时重庆的经济材料,并且叫经济学家许涤新前去汇报重庆资本家存在的问题和思想动态,汇报资本家对于国民党的经济政策和官僚资本的态度等等情况。真正做到了“有调查才有发言权”。周恩来对许涤新所说的那番话对我们很有启发:“对人家讲话,必须了解对方的活思想,说出话来才不会文不对题。”“如果不抓住对方的活思想,那就很难取得应有的效果。”这说明,周恩来善于了解演讲的听众,对他们的社会背景、思想动态、意见态度及行为方式等做了透彻的分析研究,以此为根据来确定自己的演讲的主题、内容以及合适的演讲方式。

四、论述题

1.试述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与区别。

答:“人际关系”主要指个人关系、私人关系,即个人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1)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联系: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包括了一部分人际关系。组织的公

关活动包括了组织中的个人与公众对象之间的关系,公众对象中也存在看许多个体的对象。因此组织与公众的关系也经常表现为个人与个人的关系,即代表组织的个人与公众群体中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从方法上看,公共关系实务也包括十人际沟通的技巧,即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和说服技巧。公关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有良好的交际素质与涵养。良好的个人关系必有助于组织公共关系的成功。

(2)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的区别:首先,从主体上看,公共关系的行为主体是组织,人际关系的行为主体仅是个人。其次,从对象上看,公共关系的对象是与组织相关的所有公众及其舆论,而人际关系则包含许多与组织无关的私人关系对象。再次,从内容上看,公共关系是一种组织的管理活动与职能,处理的是组织事务和公众事务。人际关系处理的许多私人事务与公众没有关系。最后,从方式上看,公共关系十分强调,运用公众传播和大众传播的方式作远距离、大范围的公众沟通,人际关系则比较局限于面对面、个体对个体的交流方式。

“人际关系”侧重从人的“理和行为的角度来探讨人和人的关系,而公共关系则从信息传播沟通的角度研究人和人的关系。这二种“关系学”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明确的区别,不可混淆。

2.联系实际说明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的四个基本原则?

答:面对众多的媒介,应该如何选择和使用才更加有效和经济,这是实施传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选择和应用传播媒介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联系目标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的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选择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须符合公共关系工作的性质和要求,才可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公共关系可加以利用的各种媒介,都有其特定的功能,能够为公共关系的某一目的服务。选择媒介首先应该考虑本组织公共关系工作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要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要与社会名流沟通,可采用招待会、宴会的方式;要树立社会信誉,就必须从完善产品质量和系列性服务项目人手;要缓解组织内部紧张关系,则可通过对话、座谈会及各种内部传播的方式。

(2)适应对象原则

根据公共关系对象的特征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不同的公众对象选用不同的传播方法,才可能使信息有效地到达目标公众,并被公众所接受。

不同的公众对象,适用不同的传播媒介。要使信息有效地到达公众对象,就必须考虑公众对象的经济状况、教育程度、职业习惯、生活方式及他们通常接受信息的习惯(如阅读、听广播)等等,根据这些情况去选择适当的传播工具。例如,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公众宜采用广播、电视;对于喜欢阅读思考的知识分子应多采用报纸、杂志;对于经常加班加点、行踪不定的出租汽车司机最好用电台广播;一个产品的信息要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兴趣,最好制作成电视卡通节目等等。

(3)区别内容原则

根据传播内容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与沟通方法。即根据传播的内容来决定传播的形式,使传播形式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需要传播的内容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应该根据信息内容的特点,结合传播媒介的特点来考虑。一件比较复杂的事情,需要反复思索才能明白,就应该用印刷媒介(如报纸、杂志),而不宜用广播、电视,因其传播效果瞬间即逝。需要报导的内容涉及一个生动有趣的活动过程,则宜用电视或电影,容易产生诱人的效果。为扩大商标徽记的影响向社会征求设计稿件,可用新闻或广告;而要回答某个消费者的投诉,只需面谈、电话或书信方式。

(4)合乎经济原则

根据具体的经济能力和最经济的条件选择和使用传播媒介和沟通方法。即根据组织的公共关系预算和传播投资能力,量力而行,精打细算,争取在最经济在条件下获得尽可能大的传播效益。

组织的公共关系经费一般都很有限。成功的公共关系应该在最经济的条件下去争取尽可能大的社会传播效益。所以在选择媒介时应该量力而行。同时,传播活动也需要有经营头脑,比如人际传播在经费开支的绝对额来说比较节省,但大众传播(如广告)的作用范围广泛,所以它的单位平均成本可能更低。新闻传播比广告节省得多,但也可能招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额外赞助负担。因此,考虑经济合算的原则还需从实际效果出发。健全的公共关系工作需要有稳定的财务支持,而有效的公共关系应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五、案例分析题

美国亨氏集团的母亲座谈会

美国亨氏集团与我国合资在广州建立婴幼儿食品厂,但是,生产什么样的食品来开拓广阔的中国市场呢?筹建食品厂的初期,亨氏集团做了大量调查工作,多次召开“母亲座谈会”,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广泛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征求母亲对婴儿产品品的建议,摸清各类食品在婴儿哺养中的利弊。

之后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研究,根据母亲们提出的意见,试制了些样品,免费提供给一些托幼单位试用;收集征求社会各界对产品的意见、要求,相应地调整原料配比,他们还针对中国儿童食物缺少微量元素,造成儿童营养不平衡,影响身体发育的现状,在食品中加进一定量的微量元素,如锌、钙、铁等,食品配方更趋合理,使产品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普遍地受到中**亲的青睐,于是,亨氏婴儿营养米粉等系列产品,迅速走进千千万万中国家庭。请问要应用公共关系学的什么知识点,来分析评点该案例。

知识点:

产品定位的客观依据有以下几点:1.关于产品的调查研究;2.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3.市场情况的调查研究;4.关于竞争对手的调查研究;5.关于传播媒体的调查研究;6.关于流通领域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评点:

这里应该着重强调的是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我们必须通过对于消费者的调查去发现消费者和潜在的消费者群。要弄清楚消费者为什么要购买这种产品及服务。在调查中要弄清具有不同需求的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教育、职业、婚姻等情况以及这些不同的消费者对于产品品质、耐用性、样式、价格、使用方法等方面需求的差异性。亨氏集团多次召开“母亲座谈会”,充分听取公众的意见,广泛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征求母亲对婴儿产品品的建议,摸清各类食品在婴儿哺养中的利弊。产品定位的信息,大多来自公众,亨氏集团重视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认真收集产品反馈信息,从而一举成功。此例说明,重视对于消费者的调查研究,搞清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趋势,为企业的产品定位找到科学的依据,这样才可以帮助企业赢得市场。

案例分析思路

一、组织与员工的关系

这是社会组织内部公关-----组织与员工的关系。

员工是组织的首要公众,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员工也是形成组织力量的主体,是组织创一流产品或服务的主力军,是塑造和推销组织形象的积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意义主要表现在:①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内聚力;②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结合案例分析:目的是增强凝聚力,调动积极性,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所以,社会组织要重视做好员工公关,因为员工是组织的首要公众,关系到组织的生死存亡。

二、组织与消费者的关系

这是社会组织外部公关-----组织与消费者的关系。

消费者是组织最重要的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的目的,是促使消费者形成对组织及

其产品的良好印象和评价,提高组织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加对市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为实现组织和消费者公众的共同利益服务。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①良好的消费者关系能够为企业带来直接利益。对于企业来说,消费者就是市场,有了消费者就有了市场,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就能够实现。②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经营思想。

结合案例分析,坚持CS活动的宗旨,即让顾客满意。满足顾客的知晓权、选择权、要求公平权,只有消费者三种权益得到尊重的情况下,组织才真正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才会真正赢得顾客的支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

所以,社会组织要重视处理好顾客关系,顾客是企业的生命,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只有把顾客关系处理好,企业才有较好的信誉,企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壮大。

三、组织与名流的关系

这是社会组织外部公关-----组织与名流的关系。

社会名流是指那些对公众舆论和社会生活具有较大影响的人物,如工商界、金融界首脑人物,科学界、教育界、学术界的权威人士,文化、艺术、影视、体育等方面的明星,新闻出版界的名记者、名编辑。这类关系对象的数量有限,但质量很好,能在舆论传播中迅速“聚集”,影响力很强。建立良好的名流关系,借助于名流的知名度,有利于扩大企业或组织的公共关系网络,扩大企业或组织的社会影响,丰满企业或组织的外在形象。

结合案例分析,围绕利用名人的目的是借助名流的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专业知识和特长来扩大知名度和提高信誉度。

社会组织要重视利用名流关系来宣传组织,这样有利于组织知名度的扩大和信誉度提高,有利于组织的发展。

四、策划媒介事件

这是社会组织或企业在策划媒介事件,又叫做制造新闻。策划媒介事件不是指无根据地编造新闻,而且指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有效展开一些宣传组织形象的活动,以便引起新闻媒介的广泛报道,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制造新闻是一种人为的媒介事件,是与自然发生的新闻事件相对应的。它不是自然地等待新闻记者来采访,而且主动“演出”新闻给记者看,引起他们的好奇心,调动他们报道的积极性。策划媒介事件在公关活动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往往比投寄新闻稿、举行新闻发布会更能产生轰动效应,引起公众的注意。结合案例分析。

所以,社会组织要善于制造新闻,通过制造新闻,来扩大组织的影响,这是一种最客观、最经济、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

五、赞助活动

这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赞助活动。

所谓赞助活动,是指社会组织以不计报酬的捐赠方式,出资或出力支持某一项社会活动、某一种社会事业。开展赞助活动是组织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种表现,越来越多的组织认识到自身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作为社会的一员,自己也应对社会的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赞助活动的目的,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美好形象,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结合案例分析。围绕四个方面:①出资赞助社会公益事业,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创造社会大环境。故赞助以提高社会效益为重要目的。②关心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表明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从而树立企业的美好形象。故赞助以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尽义务为主要目的。③以资证明企业的经济实力,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谋求社会公众的好感。故赞助以增进感情的融通为主要目的。④以赞助活动为手段,扩大企业知名度,使之成为公共关系广告,增强企业商业广告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所以,社会组织要经常利用、寻找适当的时机多做一些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增强组织的责任感,这样有利扩大组织的知名度和提高信誉度。

六、公关危机

这是社会组织的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公关危机。

所谓公关危机,是指由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因素,严重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形象,使组织陷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之下,并处于发展危机之下的一种公共关系状态。这种状态如果不迅速改变,就会影响到组织的生存,所以称之为公关危机。公关危机的处理程序通常为:①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发展;②坦诚告知,表明诚意;③调查情况,收集信息;⑤评价总结,改进工作;④针对对象,确定对策。结合案例分析。

上一篇:土地租赁合同村下一篇:小学记事作文:女孩与流浪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