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标语

2024-08-08

企业社会责任标语(通用10篇)

1.企业社会责任标语 篇一

1、讲社会责任,塑道德标准

2、企业社会责任认证是企业全球化的通行证

3、道德标准要珍视,环境保护要共识

4、守法是义务 守信是原则 道义是基础 道德是责任

5、今天的发展为明天负责,企业的发展为社会负责

6、用心服务,诚信做人,牢记社会责任

7、服务只有起点,满意没有终点

8、做有社会责任的企业

9、打造纸业精品,真诚回报社会

10、没有环保,就没有造纸

11、能承担多大的责任,就能取得多大的成功

12、持续改善,重振中国纸业;永续经营,珍爱人类明天

2.企业社会责任标语 篇二

企业已成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之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多数经济与社会资源掌握在各类企业手中,大量人群工作于企业中并赖以谋生,企业的影响已远不仅限于其经济作用,而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自然环境等各方面均产生相当程度的控制与影响。但是近年来,各类企业由于忽视社会责任导致的负面事件频发,严重影响到民生,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这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已到了刻不容缓地步。时代背景要求研究者们深入与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以引导企业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主要发展路径进行梳理,从而可以更好把握研究趋向,这对相关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企业社会责任:争议与发展

现代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CSR1)思想发端于20世纪初期美国工业化进程中公众对大公司的出现以及现代公司中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的反思。伴随着大公司的出现以及大公司在经济和社会中权力的加大,公众要求大公司在获得这种社会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1];而两权分离和管理专业化所带来的管理者资本主义,也促使相当部分人反思传统的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2];这两方面因素促进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产生。

但现代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却遇到非常大的阻力,受到主流经济学家们的猛烈抨击与反对,是在与传统资本主义自由经济观点的对抗中缓慢发展起来的。这些主流经济学家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是危险的,是对自由经济的根本颠覆(Friedman,1962)[3],因为它动摇了资本主义的根基——利润最大化原则。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支持者们则声称并不排斥企业的获利行为,而是提出用“利润最优化”(Profit Optimization)来取代利润最大化,公司管理者在努力赚取足够利润来满足股东的同时也追求其他社会目标,以最大化公司总福利(Sheikh,1996)[4]。在这种与主流经济学格格不入的状况下,企业社会责任给人的印象是缺乏理论依托,更多表现为道德维度。

在不断地演变与争论中,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仍然取得了许多成果。早期的学术研究努力希望构建较为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但是客观而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仍就像一把“大伞”(Valor,2005)[5],装进了各类思想、概念、技术与争论,至今并没有形成一个明确和可被广泛接受的定义,仍然被学者们批评为“含糊不清”(沈洪涛、沈艺峰,2007)[1]。

2 企业社会回应:管理维度上的反思

2.1 企业社会回应的提出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模糊性长期被人诟病,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再只是停留在概念和争论上,而必须转化为关乎企业生存的实实在在问题。在此背景下,企业社会回应(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CSR2)、企业社会表现(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CSP)等与企业社会责任有关的新概念相继被提出,学者们希望用这些新概念来替代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搁置价值观探讨,克服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上的模糊性与规范性缺点,使研究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与操作性(Mitnick,1995)[6],这也代表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道德维度转向更具操作性与实践性的管理维度。

其中,企业社会回应概念强调的是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Frederick,1994)[7],集中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和外部的环境管理技术(Wood,1991)[8]。阿克曼(Ackerman,1973)[9]、阿克曼和鲍尔(Ackerman & Bauer,1976)[10]是最早提出并深入描述企业社会回应概念的学者,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做了区分:企业社会责任强调的是动机而非结果,是公司所承担的义务;而对社会需求的回应是“做什么”的问题,不应只考虑“该做什么”。他们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同时包括以下五个因素:一、企业社会回应是一种公司战略;二、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管理过程;三、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创新性的业绩表现衡量方法;四、企业社会回应是应对不同时间公众预期变化的新技术和新管理技能;五、企业社会回应是一种制度化的决策方式。

企业社会回应的提出,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转移到企业满足社会需求与社会预期(Ackerman & Bauer,1976)[10]、应对社会压力(Frederick,1994)[7]]和进行社会问题管理(Wartick & Cochran,1985)[11],体现的是管理维度上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反思。

2.2 关于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关系的不同观点

(1)第一种观点:企业社会回应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替代

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7]与塞西(Sethi,1979)[12]为代表的一派学者认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企业与社会领域研究的“第二阶段”,可以替代充满争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

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7]对企业社会回应的研究有着重要贡献,他明确将企业社会回应定义为“企业回应社会压力的能力”,这个定义得到了广泛接受。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进一步指出,企业社会回应具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层面:一个是组织上的微观层面,指的是企业管理公司与各类社会团体间关系的能力;另一个是制度上的宏观层面,指的是每个进行社会回应的企业的制度安排与程序设计。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认为,比起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更为切实可行,为企业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现实平台,也更符合企业及其管理者实践的需要,这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从理念与伦理概念转变为行为导向的管理概念,是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发展的第二阶段,因此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将企业社会责任简称为CSR1,而企业社会回应则简称为CSR2。

塞西(Sethi,1979)[12]则将企业社会行为划分为三个阶段:企业社会义务阶段、企业社会责任阶段与企业社会回应阶段,企业社会回应是超越企业社会责任的阶段。塞西(Sethi,1979)认为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公司社会行为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与企业社会回应相关的公司社会行为本质上是预防性的,企业对各类社会问题的回应必须在物质、经济与社会政治环境中进行,环境评估在企业社会回应中非常重要。

总之,无论是弗雷德里克(Frederick,1994)的CSR1与CSR2,还是塞西(Sethi,1979)的三阶段论,都认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企业社会责任之后的一个新的阶段性概念。

(2)第二种观点:企业社会回应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补充

另外一批著名学者则并不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可以取代企业社会责任,而是认为企业社会回应与企业社会责任是对等并列、相互补充的。

卡罗尔(Carroll,1979)[13]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只是企业在社会领域中管理性反应的一个行动阶段,代表的是企业社会表现中与企业社会责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方面,该方面仅与企业对社会反应的管理过程有关,并不能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替代概念。

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11]则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实际上是为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方法,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是同等重要的概念,两者都应包括进来成为企业社会参与面的单独方向。他们认为,用企业社会回应来替代企业社会责任将会弱化对企业伦理的重视;企业社会回应只是短期或中期的决策,而企业社会责任则是长期的决策;企业社会责任看重的是终极结果,而企业社会回应注重的是过程方法,企业社会回应并不意味着企业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

伍德(Wood,1991)[14]则指出,企业社会回应集中于企业内部的管理过程与企业外部的环境管理技术,提供的是企业行动的方向,是“如何做”的构成部分,应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规范性概念的补充。在伍德(Wood,1991)的界定中,社会问题管理、环境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管理并行成为企业社会回应的三大支柱。

应该说,一段时期以来,企业社会回应一度成为与企业社会责任并驾齐驱、相互竞争的概念,但由于其重点毕竟只是在企业及其管理者反应过程方面,过于强调了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压力的实用性方法,而忽视了企业与社会间互动的道德与伦理方面的规范性基础,因而最终并未能取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1]。

3 企业社会表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联结点

3.1 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理论观点

企业社会表现是继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之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出现的又一新概念,其在某种程度上兼容并蓄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概念。

卡罗尔(Carroll,1979)[13]提出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概念模型”成为企业社会表现研究领域的第一个框架模型,也是最经典的模型。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社会问题管理与企业社会回应是三个不同的重要维度,共同构成了企业社会表现的三维空间。第一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被卡罗尔(Carroll,1979)分解为四个成分: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第二个维度是社会问题管理,包括消费者、环境、种族歧视、产品安全、职业安全与股东问题等,不过卡罗尔(Carroll,1979)承认由于社会问题日新月异,且不同公司与行业也各不相同,因此该维度难以详尽界定;第三个维度为企业社会回应,是一个从反应、防守、适应到预防的连续过程。卡罗尔(Carroll,1979)的三维模型提供了一个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回应到企业社会表现的过渡桥梁,其影响力是深远的,之后学者们提出的企业社会表现概念模型多是在这一模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该模型也存在很大局限性,不易于研究的操作化,理论模型也并没得到实证研究的有力支持。

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11]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模型是建立在卡罗尔(Carroll, 1979)三维概念模型基础上的,包括原则、过程与政策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原则维度即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第二个维度过程维度即企业社会回应,包括反应、防守、适应与预防四种类型;第三个政策维度即社会问题管理,这里与卡罗尔(Carroll,1979)的模型不同,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认为社会问题管理是企业社会回应的直接扩展,是社会问题发现与有效社会回应的连接点,因此包括确认问题、分析问题与回应问题,这样该模型便成为了一个动态分析框架。

伍德(Wood,1991)[14,15]的企业社会表现三维模型扩展和修正了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 1985)的三维模型。伍德(Wood, 1991)认为,企业社会表现是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及与企业社会关系有关的可观察到的结果的总和,它包括三个层面:社会责任原则、社会回应过程与社会责任结果。对于第一个维度企业社会责任,伍德(Wood, 1991)并没按照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与自愿责任来划分,而是划分为制度层次、组织层次与个人层次,以区分社会对所有作为一个经济组织的企业的预期、社会对企业作为一个特定个体的所作所为的预期以及社会对企业内表演道德角色的管理者等人的预期;第二维度是社会回应过程,伍德(Wood, 1991)将沃帝克和科克伦(Wartick & Cochran,1985)模型的第三维度社会问题管理合并到该维度,认为企业社会回应实际上包含了三大支柱:社会问题管理、环境评估与利益相关者管理;第三维度是指企业行为的社会影响、社会方案与社会政策的结果。伍德(Wood, 1991)认为,无论第一维度企业社会责任的原则,还是第二维度企业社会回应的过程,都是难以被观察和测量的,只有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的结果是企业社会表现中唯一能够进行实际观察与公开评估的,正是由于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结果的独立存在,使得企业社会表现变得容易观察与测量,这样就使模型更具有操作性。

总之,企业社会表现模型被认为是重新建立起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社会回应之间断裂的联系(Wood, 1991)[14]。但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各方理论相互独立和暗中相互竞争(Wood,1991)[14],导致难以形成共识;这种情况同样反映在企业社会表现的研究中,因此尚不存在一个得到一致公认的统一的企业社会表现框架。

3.2 关于企业社会表现的测量

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阐述阶段,还必须从实证上得到验证,必须在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研究方法之间锻造一个结合点(Swanson, 1999)[16]。伍德(Wood,1991)将其企业社会表现模型第三维度企业行为的结果独立出来,认为只有企业行为的结果是企业社会表现三个维度中唯一能够进行实际观察与测量的,“企业社会表现一词非常清楚地指(企业)行为的结果”[8],可以用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真实表现。伍德(Wood,1991)的观点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实证研究打开了通路,企业社会表现在实证研究中可以被看作是企业社会责任测量的操作性定义,这样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研究就有了存在可以测量的操作性定义的可能性,其意义非常重要。

艾格伦斯和高得(Igalens & Gond,2005)[17]总结了五种把“企业社会表现”概念进行操作化的方法:基于年报内容分析的测量、基于污染指数的测量、基于问卷调查的知觉测量、基于声誉指标的测量与基于专业机构数据库的测量。在西方众多企业社会表现(企业社会责任)测评工具中,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克拉克森(Clarkson,1995)的RDAP量表[18]、霍普金斯(Hopkins,1997)的SRE量表[19]、美国KLD公司开发的KLD指数以及《财富》声誉指数等。西方研究者们在测量工具的开发上做出了相当的努力,这些测量工具有个共同点,即都是多维测量的,但也应该看到,大部分实证研究中的测量工具采用的是非学术领域开发的测评体系,测量工具与理论之间存在脱节问题。

中国研究者们近年来也试图开发能够适合中国的企业社会责任本土化测量工具,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上的差异,国内研究者们更倾向于将所开发的量表称之为企业社会责任量表、企业社会责任表现量表或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表现量表等,但从本质上来看,与西方企业社会表现属于同一范畴。

4 结 语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不断地演变与争论中发展起来,时代背景要求研究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不能只是停留在概念与道德维度的争论上,而应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加强相关研究的操作性与实践性,以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管理维度上。观察相关领域研究的演化路径,从企业社会责任的争论直到企业社会回应、企业社会表现的提出与发展,正是切合这样的发展趋向,研究者们应该顺应这样的趋向,将相关领域的研究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

3.企业社会责任标语 篇三

关键词:计划生育;标语口号;社会心理;心理变迁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加速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过程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层面,也是我国民众整体的社会心理转型。本文从计划生育标语的变化过程中,探究中国民众在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变化过程中,社会心理变迁的历程,分析中国历史发展特殊性对民众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

一、 计划生育标语口号的特性和种类

计划生育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土地辽阔、民族和人口众多,也提升了计划生育工作的困难程度。因此在计划生育的“三为主”方针中,宣传教育是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计划生育工作“四大服务”中的首要任务,由于我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特点,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至关重要,而标语口号也是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中最为醒目并受人们广泛关注应用的措施。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的使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规范的社会压力和信息压力,会使社会民众形成从众心理。而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宣传标语的广泛使用,也使得计划生育国策更加深入人心。从计划生育标语口号的特性和种类,也能够反映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

1.特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产物,通过简短的文字描述宣传计划生育国策,并起到鼓动作用。标语口号具有字数不多,但作用较大的特性。而标语口号发挥的作用效果,也取决于标语口号质量的好坏,质量较差的计划生育标语口号会起到消极的宣传作用,并给社会带来难以估计的负效应影响。而优秀的计划生育标语口号能够充分发挥计划生育的宣传作用,让民众明确认识到计划生育国策的重要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是计划生育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独特的文体和宣传形式,不仅简单易行,还具有较大的社会宣传效果。

2.形式分类。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样的种类,并在内容方面可以分为政策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新闻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和艺术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政策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包括:“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这种计划生育标语口号,主要是将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通过标语口号的形势进行宣传,具有直观简单的特点,能够让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而新闻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包括:“生活要小康,人口要下降”等。通过配合社会发展形势,并围绕计划生育的中心工作,为社会发展而服务,往往代表着重要的社会信息。而艺术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如:“家事国事天下事,计划生育是大事”等,艺术性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将写作视为学问,将标语的句式和词汇达到最好处,并运用巧妙的修辞手段,从而起到优秀的宣传效果,既让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又让民众获得艺术享受。从形式方面分类,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可分为:正面标语和极端标语。

(1)正面标语。正面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在体现国家在计划生育方面的政策倾向,并向民众充分说明的、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将计划生育配合社会发展形势,充分发挥计划生育标语口号的宣传作用。例如:“实现男女平等,推进社会进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等。

(2)极端标语。极端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往往非常极端和生硬,并带有浓烈的强迫性,这种极端的表达方式,不仅无法体现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质,也无法让民众充分了解计划生育政策,甚至让人产生反感情绪。例如:“一人结扎,全家光荣”、“超生就扎”等。计划生育标语口号随着时代的不同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并能从多个方面发映出我国转型期的社会心理变迁。

二、 计划生育社会心理因素

计划生育属于大规模的社会活动,并存在着各种社会心理的反应。在社会心理研究过程中,社会影响创造相符行为环境的规律,能够通过计划生育标语口号的变化中反映出来。人们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不同交流,会产生相互影响,从而逐渐形成连锁性的心理反映。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其中具有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在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社会心理因素主要分为:从众行为、顺从行为和服从行为,从众行为主要是实际存在和想想存在的社会压力下,个人放弃自身态度,并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行为。我国已经收到几千年传统生育价值观念的影响,并且在养老和劳动力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因此通过计划生育标语口号,加强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创造从众的舆论环境,有利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充分开展。而顺从行为与从众行为相类似,但顺从行为知识在群体压力之下表现出来的行为,内心仍保留自己的态度,只是暂时牺牲个人利益,从而与整体进行同化,维护现有的人际关系。因此在推行计划生育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干部带头,对群众产生指导作用。服从行为则是按照社会要求产生的行为,属于被迫产生的行为,计划生育的立法能够促进我国的人口控制,通过计划生育的地方法规,能够促进部分民众产生服从行为,并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到行为的自觉阶段。

三、 计划生育标语折射出的社会心理变迁

1.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计划生育早期过程中,计划生育标语口号通常较为冷漠和生硬,这部分标语也反映出标语制作者并没有明确认识到计划生育工作的实质内容,从而在制作标语的同事表现出冷漠、极端的心理。这种极端标语作为我国宣传计划生育工作的工具,可以代表当时的社会大众心理。这种心理的出现与我国的实际国情相适应,我国的社会在70年代时,进行现代社会的极具变迁和长时间的封闭,面对外部世界的快速发展,强烈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文化震荡,也让民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压力,从而出现民众心理的麻痹和冷漠。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时代的计划生育标语口号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文化变迁中进取型、守旧型和反社会型的三种人格取向。早期极端计划生育标语口号能重点反映出守旧型人格去向,这种冷漠极端的语调,表现出民众对于社会的变迁,无法及时进行转变,而巨大的社会压力只能凭借“文革”时期的经验,而这部分时期进取型的社会人群开始成为社会主流,正面标语也相应出现,这部分标语明确认识到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随着外界社会的变化进行不断调整,积极应对全新挑战。

2.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初期。我国经济社会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而计划生育工作也开始同经济建设相结合,社会心理已经在迷茫中找到了前进方向,极端标语大幅度减少,而许多宣传标语也已经开始表现出社会心理向现代化方向的发展趋势,并大力开展妇女保健工作,在计划生育政策宣传的过程中,还将妇女儿童保健知识和避孕知识教给广大群众,提升群众对节育手术的认知程度,但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了十几年实践,极端标语仍然存在,从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社会“自主意识”开始觉醒,但社会“失范”心理仍然存在,但已经大幅度缓和。

3.21世纪至今。计划生育工作经过了数十年的宣传教育,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已经深入人心,而这时的计划生育标语口号也不再生硬冷漠,将国家政策和经济因素相结合,包含了综合治理、避孕教育、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人口国情、优生优育等多方面内容。计生标语也逐渐呈现立意新颖、以人为本的特点。如今计划生育标语口号的涉及范围广阔,并且标语丰富的内容,以及缓和的语调,都体现出社会民众已经开始乐于接受新型的思想观念,并且传统思维方式开始转变,具备现代性社会特征。国家的现代化要想取得成功,所能依赖的是民众的品质人格和现代品质,只有从态度、心理和行为方面都与现代形式的经济发展相配合,才能真正的达到现代化目标。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民众的社会心理变迁总体向健康方向发展,并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心理的特征。(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参考文献:

[1]巫滨利.社会心理变迁在计划生育标语中的体现[J]. 世纪桥, 2009(05):153-154.

4.社会宣传标语 篇四

2、坚决取缔赌博违法行为,倡导健康文化娱乐活动

3、依法治国 长治久安

4、赌博是万恶之源

5、维护社会稳定是每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6、遵纪守法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7、坚决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依法维护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8、坚决依法查处赌博违法犯罪行为

9、发展是第一要务 稳定是第一前提

10、创造平安就是创造财富 创造平安就是创造幸福

11、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搞好治安整治 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保好一方平安

12、营造安全稳定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3、增强法治意识,减少违法犯罪。

14、稳定促发展,平安保和谐。

15、、整治社会治安,打击犯罪,预防犯罪,保障社会稳定,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6、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17、依法从重从严打击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活动

18、增强群众法制观念,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19、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稳定的良好环境

20、维护农村治安 促进经济发展

21、事事有法必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23、深化“严打”整治斗争,净化社会治安环境

24、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5、维护社会治安,公民人人有责

26、社会平安,人人受益;维护平安,人人有责

27、加强综合整治,优化治安环境

28、坚决打击黑恶势力 严惩乡霸路霸村霸市霸行霸

29、以身试法 法律严惩

30、严厉打击聚众赌博违法行为

31、打击违法犯罪 维护社会安定

32、暴力抗法国法不容 集中整治利国利民

33、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有效遏制刑事、治安案件。

34、严厉打击“滚地龙”赌博、聚众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

35、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大力开展社会治安重点整治。

36、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37、加大娱乐场所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8、维护治安人人有责,维护稳定人人有责。

39、充分运用法律武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0、增强群众法制观念,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5.社会综合治理标语 篇五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意见》。

学习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新一轮“诚信平安唐海”创建活动的意见》。

学习贯彻《河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

向“见义勇为”英雄模范学习,勇于同违法犯罪分子作斗争。

维护稳定,构建和谐,齐抓共管,综合治理。

深入开展治理自行车被盗问题专项行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

深入开展打击盗窃“三电”专项整治斗争,努力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社会治安社会治,综合治理综合抓。

认真实施“五五”普法,努力提高公民法治意识。

认真贯彻落实综治领导责任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权制。

人人共创平安、人人共享平安。

让青少年远离毒品。

全民动员、全民参与创建诚信平安唐海。

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为抢抓新机遇、建设新唐海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服务更好更快发展,建设和谐唐海。

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建设“工业唐海、滨海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

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努力营造安全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全面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推进平安建设。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提高社会治安防范水平。

落实科学发展要求,推动综治工作创新发展。

邻里关注,防火防盗。

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

加强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城乡社会稳定。

加强治安防范,减少违法犯罪。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构建平安和谐唐海。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建设繁荣文明和谐新唐海。

加大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平安唐海。

积极创建“无毒社区”,确保公民健康平安。

大力开展综治工作,全面推进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建设,推动综治工作创新发展。

创建安全社区,确保一方平安。

创建“诚信平安唐海”优化社会发展环境。

6.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宣传标语 篇六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企业无信,难求发展;社会无信,人人自危;政府无信,权威不立

2、讲诚信,用信用,促文明

3、守信光荣、失信可耻

4、守信走遍天下,失信寸步难行

5、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

6、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7、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建立健全社会诚信制度

8、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9、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

10、对诚信典型和连续三年无不良记录的行政相对人,实施绿色通道和容缺受理服务措施

11、对诚信市场主体,加大扶持力度,优先提供公共服务便利

12、各级人民政府首先要加强自身诚信建设

13、各行政机关要率先使用信用信息和信用产品

14、切实提高全社会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

15、全面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大力推介诚信市场主体

16、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以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个人为对象的征信系统

17、各地区各行业要支持征信机构建立征信系统

18、加强诚信教育与诚信文化建设

19、加快推进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和

应用,加快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

20、加强对守信主体的奖励和激励

21、完善以奖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信用体系运行机制

22、加强对失信行为的市场性约束和惩戒

23、大力开展重点行业领域诚信问题专项治理

24、依法依规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政性约束和惩戒

25、加强对失信行为的行业性约束和惩戒

26、加强对失信行为的社会性约束和惩戒

27、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记录

28、全面落实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信用信息双公示机制

29、全面落实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信息上网公开制度,打造阳光政府

30、建立和完善红黑名单制度,加大联合奖惩力度

31、加快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

32、加强行业自律,树立诚信意识

33、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营造诚信社会环境

34、产业强市、工业立市、诚信兴市

35、诚信是财富是资源是品德

36、立言立行要从小,诚信新风共倡导

37、以诚待人,以信兴业

38、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

39、诚信促发展,文明奏新篇

40、讲诚信 践承诺 促和谐 谋发展

41、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42、增强法制意识,共铸诚信社会

43、做文明市民,树诚信新风

44、诚信者人爱之,守信者人敬之,失信者人恶之

45、诚信为本,受益一生

46、信用关系你我他,愿我们与信用同行;

47、依法诚信经营,维护市场秩序

48、学习诚信人和事,争做xx文明人

49、诚信对国家是良好声誉,对社会是公序良俗,对企业市黄金资产,对个人是良好品德

50、做诚信之人,铸法治之国

51、人无诚信不立、业无诚信不兴、家无诚信不和、国无诚信不强

52、用诚信美化心灵,用法治规范社会

7.企业社会责任标语 篇七

杭州市最近推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这是第一个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人们不禁想起以三聚氰胺事件, 张海超事件、接连不断的矿难事件、欠薪行为屡禁不止, 这些与企业的社会责任息息相关。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企业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主, 而忽视消费者的权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意识到单纯追求经济利益的做法, 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二是政府及社会监管不力。多数只注重企业的利润和税收, 而对企业守法行为的监督力度不够。即使有些地方政府认识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也并没有从整体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0世纪30到60年代, 国外就认同现代企业是一个负有社会责任的社会组织, 2002年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指出, “上市公司应尊重银行及其它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杭州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满分为1000分, “用工责任”分值达到330分, 表达了是最重要的部分, 包括“依法用工”、“协调机制”、“安全生产”、“职业健康”四个指标体系。按照杭州市政府的设想, 企业社会责任评估今后将由第三方评估机构每两年进行一次。对获得优、良等级的, 再通过社会投票产生“最佳社会责任企业”, 给予重奖;同时, 财政、工商、质监、劳动保障等部门提供资源和手段, 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很显然,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是一个引导企业社会价值重要机制, 同时引导社会道德伦理方面的发展;从长远来看, 企业的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本身并不冲突, 将会对企业、劳动者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1924年, 美国学者谢尔顿在其著作中就提出了“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从可查阅的资料获知这是迄今为止对“公司社会责任”的最早描述。20世纪30年代, 在美国公司法学界又产生了著名的多德——贝利论战, 两位学者就“公司的经理人员是谁的受托人”展开了大讨论。多德教授率先指出:公司对雇员、消费者和公众负有社会责任, 尽管这些社会责任未必见诸法律而为公司的法定义务, 但应当成为公司管理人恪守的职业道德。随后, 贝利教授立即发表异议:商业公司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股东营利, 公司管理人惟对股东有相当于受托人的责任, 如果要求管理人对股东之外的其他人负责, 那么, 所有者控制公司、管理人应对所有者承担受托人义务的公司法规则就会被削弱乃至颠覆, 在公司承担社会责任的名义下, 各种各样的利益群落都会向公司提出财产要求, 作为市场经济基础财产私有就会被动摇, 结果将导致类似一场经济内战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然而, 直到1953年, 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的伯文发表了《商人的社会责任》一书,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辩论才真正开启。伯文在文中对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商人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 向有关政策靠拢、做出相应的决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的义务。1961年, 贝利进一步发展了企业社会责任的观念, 他们认为“当人们谈论有关企业社会责任时, 他们正在考虑的是公司、企业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以及在处理公司与社会之间关系应当遵循的伦理准则”。1975年, 在《经济与社会:环境与责任》一书中, 给社会责任下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义, 他们声称“社会责任是指决策制定者在促进自身利益的同时, 采取措施保护和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义务”。

三、急需规范和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

从上面杭州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分析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经济体, 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又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利益冲突,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失落, 只有通过制度建设, 才能使其从自发到自觉的建立和实现。2010年6月5日, 第五届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 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部 (CIM, GERMANY) 企业社会责任国际专家、《WTO经济导刊》首席顾问、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首席专家孙继荣教授在论坛上做了题为《中国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和机遇》的主题报告。报告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国际最佳实践的角度观察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形势;第二部分是介绍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的趋势以及最新发展;第三部分是国际国内背景下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机遇。孙教授分别从中国社会责任发展的宏观优势、中国社会责任的主要实践、国际社会责任发展的趋势、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以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面临的机遇几个方面综合阐述了对中国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趋势和机遇的看法。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一个概念。社会责任是一个负责任的管理方案;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社会责任是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责任是有意义的事业。

摘要:从杭州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分析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历史回顾, 可以得出的结论。企业作为一个利益经济体, 既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体现, 又存在着自身无法解决的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利益冲突, 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失落, 只有通过制度建设, 才能使其从自发到自觉的建立和实现。

8.社会保障卡宣传标语 篇八

1、法规的遵守情况。

2、严格执行《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禁止使用童工。

3、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完善劳动合同制度,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

5、用人单位不得扣押劳动者证件收取财物。

6、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7、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8、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9、当文明人,维护社会公德。

10、优化劳动政风行风,塑造行业文明形象。

11、当文明人,维护社会公德。

12、制定劳动标准,调节社会收入。

13、在同一单位签约两次后必须签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14、优化政风行风,共建和谐劳动,服务全民创业。

15、优化劳动政风行风,塑造行业文明形象。

16、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17、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18、依靠人民群众,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19、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20、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1、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22、无效的劳动合同,没有法律约束力。

23、文明诚信,共建和谐,实现江陵劳动新跨越。

24、完善社会保险,协调劳动关系。

25、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26、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

27、评议政风行风,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28、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

29、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30、劳动合同一签订,各自义务要履行

31、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32、加强劳动保护措施,改善劳动条件。

33、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34、贯彻《福建省劳动合同管理规定》,规吠动用工管理。

35、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

36、法定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37、单位不与职工签劳动合同要支付双倍工资。

9.2014年社会救助宣传标语 篇九

(供参考)

1.阳光救助暖万家,满意在救助;

2.社会救助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挥民政社会救助职能,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益; 4.公开救助政策,畅通救助渠道,欢迎各界监督; 5.公平、公正、公开实施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着力打造阳光救助‛;

6.做人民群众满意的低保工作,是全县(市)区干部群众的共同责任;

7.立足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公正公平公开做好城乡低保工作;

8.做好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9.城乡低保按照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差额;

10.主动退出低保光荣,故意骗取低保可耻;

11.规范城乡低保制度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提高低保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13.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确保老有所养; 14.互帮互助,关爱五保老人; 15.五保政策好,政府来养老;

16.城乡医疗救助是缓解困难群众看病难的惠民政策; 17.实施医疗救助,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负担;

18.开展医疗救助,造福困难群众; 19.困难群众看病难,医疗救助来帮忙; 20.推行医疗救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21.医疗救助制度坚持好,困难群众健康有保障; 22.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提高城乡医疗救助效果; 23.加快居民家庭核对机制建设,创新社会救助管理,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24.健全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高社会救助申请诚信意识;,25.实施分类别、跨部门、多层次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提高社会救助工作准确性;

26.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杜绝‚人情保‛、‚骗保‛现象,凡未经收入核对程序,不得审批城乡低保;

27.实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破解社会救助对象认定难题;

28.临时救助帮助困难群众解决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 29.临时救助是缓解城乡困难群众阶段性基本生活困难的一项好政策;

30.突发基本生活困难不要慌,民政临时救助政策帮你忙; 31.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 32.加强社会救助,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33.社会救助制度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社会救助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4.社会救助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的原-23

56.有关单位和金融机构应当配合民政部门,对经委托的申请或已救助的家庭,通过户籍、税务、社会保险、不动产登记、工商登记、住房公积金、车船和银行、保险、证券等代为查询,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

57.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建立统一受理社会救助申请的窗口,及时受理、转办申请事项;

58.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对在社会救助工作中知悉的公民个人信息,除按照规定应当公示的信息外,应当予以保密;

59.对于采取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社会救助的,责令退回救助资金、物资,并处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0.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社会公平,是一项托底线、救急难、保民生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60.以全面贯彻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契机,抓紧补‘短板’、扫‘盲区’,加大投入,健全机制;

62.编织好让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的安全网,发挥社会救助的应有作用,兜住民生底线;

63.要着力健全工作机制,打牢社会救助工作基础; 64.要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加强基层,改进服务,把《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落实到位;

65.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

66.用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救助制度建设,织牢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

67.今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我

国第一部统筹各类社会救助制度的行政法规,是我国统筹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的重要标志;

68.《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对于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编织民生安全网,维护困难群众生存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69.社会力量是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重要主体,社会救助是社会力量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领域;

70.以贯彻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新的起点,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奋力开创社会救助工作新局面;

71.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当前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维护困难群众生存权益和人格尊严的重要举措;

72.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73.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效手段;

74.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目标的具体行动;

75.以‚托底线、救急难‛为目标,进一步健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

76.要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确保社会救助各项制度落到实处;

77.完善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10.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篇十

一、文献综述

(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 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美国, Clark是最早思考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学者之一。 Clark (1916) 在《政治经济学刊》上发表的《 改变中的经济责任的基础》一文中写道:“迄今为止, 大家并没有认识到社会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企业的责任。” 20世纪30年代,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Berle与哈佛大学教授Dodd围绕“企业的管理者是谁的受托人”展开争论, 争论的实质在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Berle主张企业不应承担社会责任, 认为企业管理者受股东委托, 应为股东争取最大利益;而Dodd则主张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 认为“企业是既有盈利功能、又具有社会服务职能的经济机构”。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前, 已经存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 但是学术界普遍认为,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式研究应该始于20世纪50年代。Bowen (1953) 出版了《企业人的社会责任》一书, 被认为是第一本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著作, 标志着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开端。Bowen (1953) 认为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 制定政策, 做出决策, 以及采取行动”。Carroll (1979) 明确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四个层次, 即经济的、法律的、道德的、任意的或慈善的社会责任。Harold Koontz and Heinz Weihrich (1993) 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认真考虑企业的一举一动对社会的影响”。Stephen p. Robbins (1997) 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 企业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理论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基本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派观点。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学者以美国著名经济学家Friedman、英国著名经济学家Hayek等为代表, 其基本观点认为企业是一个经济实体,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 是企业的天性, “企业有并且只有一个社会责任” (Friedman, 1970) , 那就是为股东尽可能多地创造利益。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学者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imon、美国的Andrews、Robbins和Griffin等一大批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 他们认为:企业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自身生存, 但企业与社会有一种共生的关系,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 必须关注利益相关者。

我国学者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真正研究, 相对于西方国家则起步较晚,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王秋丞 (1987) 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出于自愿, 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社会, 解决社会问题, 为社会做出贡献。”徐淳厚 (1987) 也明确地提出:“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 就是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客观存在的, 有义务完成的, 维护公众利益, 保证经济增长, 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责任”。袁家方 (1990) 在《企业社会责任》一书中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在争取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 面对社会需要和各种问题, 为维护国家、社会和人类的根本利益, 必须承担的义务”。卢代富 (2002) 认为:“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应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屈晓华 (2003) 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通过企业制度和企业行为所体现的对员工、商务伙伴、客户 (消费者) 、社区和国家履行的各种积极义务和责任, 是企业对市场和相关利益群体的一种良性反应, 也是企业经营的综合评价指标, 包括企业的经济责任、生态责任、伦理责任和文化责任等”。李冬生、阳秋林 (2006) 又将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责任包括法定责任和道德责任, 而狭义的社会责任则仅指道德责任。

本文认为, 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 (包括政府、员工、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和消费者等) 所应承担的责任。具体而言, 就是企业在追求利润、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 要能做到遵守国家法律和商业道德、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保护投资者和供应商的经济利益和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等。

(二)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

近20多年来, 国外学者对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但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统一的观点, 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经营绩效是正相关的, 但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经营绩效之间存在负关系或没有关系。

根据Margolis和Walsh (2001) 统计, 到2001年止, 公开发表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关系的初评研究论文共有122篇。在1997年第1期《商业与社会上》, Griffin和Mahon发表了题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之争”的文章, 对从1972年到1994年间这一领域中经过同行评审发表的51篇论文进行了回顾。他们发现, 得出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财务业绩负相关结论的论文共20篇。在这51篇论文中, 部分文章还同时得出正相关和负相关, 或正相关和不相关, 或负相关和不相关等不一致的结论。美国学者Preston等人 (1997) 仔细分析了美国67家大公司1982~1992年的有关数据, 继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美国大公司而言, 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Waddock等人 (1997) 在研究中指出:企业社会责任与以前和将来的企业绩效有肯定的关系。Homer.H Johnson (2003) 提出, 在一定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增加企业的利润和提高公司的价值, 不合法的和不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能够对企业绩效产生负效应。Bruce等人 (2003) 对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形式之一的企业慈善行为与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发现:不论企业的慈善行为是用现金还是用其他任何形式来表示, 也不论企业的经济绩效是用会计方法还是市场方法来计量, 企业可获得的现金资源量与其以现金形式的捐赠成正相关关系, 但并没有发现企业的慈善行为与其经济绩效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与此同时,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应该是负相关的关系。他们认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 社会责任成本使企业在与不承担或少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财务状况。

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 我国学者对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关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吴彬、宋宝莉 (2005) 从理论上阐述了二者之间正相关的存在;颜剩勇、刘庆华 (2005) 也从理论上分析了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确定的正相关”。然而, 这种理论推导的结论在说服力上明显不足。近几年我国学者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沈洪涛 (2005) 对我国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采用1999~2003年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非金融业A股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设计与计算了利益相关者业绩评价指标体系, 对其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业绩的关系, 以及这种关系的性质进行了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当期公司社会责任与当期财务业绩之间, 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期公司社会责任与上一期各种财务业绩指标之间同样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当期公司财务业绩与前一期至前三期的社会责任的关系因财务业绩指标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李正 (2006) 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上市公司前一年的盈利能力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活动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业绩很差的公司固然不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业绩好的公司尽管拥有更为宽裕的资源, 也不愿意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本文拟用辽宁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之加以探究, 以期对两者关系进行验证。

二、研究假设

本文根据国外大量学者的实证研究结果, 并结合我国实际,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假设1:企业承担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因为投资者关心的是其投资回报率, 企业主动承担对投资者的社会责任有利于赢得投资者的信赖, 稳定并提高企业的筹资能力和筹资水平, 从而为企业绩效的提高提供持续而稳定的资金基础。

假设2:企业承担对国家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 企业主动承担对国家的社会责任有利于获得政府的支持甚至是扶持, 使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 可以更有能力去影响政府制定有利于自己的政策, 更容易享受到政策优惠, 减少两者之间的冲突, 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假设3: 企业承担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也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因此, 善待员工是企业社会责任中重要的一个内容。员工最为关心的就是他能从企业这里得到的报酬, 即工资福利。若可以得到满意的工资福利就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 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假设4:企业承担对债权人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企业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 需要大量的资金用作周转。债权人最关注的是企业是否能准时的偿还借款并得到其满意的收益。企业只有履行诚实信用, 确保商业银行和其他各类债权人的利益, 才可能保证自身在金融市场上的信用, 并利用金融市场推动自身发展。

假设5:企业承担对供应商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企业同供应商的关系已从传统的非合作性竞争转向了合作性竞争。长期与一个供应商保持稳定合作的关系比那些同时拥有很多供应商的企业具有更高的绩效水平。供应商关注的是准时和按信用条件付款、持续定货和足够的准备时间等。

假设6:企业承担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最终要顾客发生购买行为来实现, 顾客买的产品越多, 企业的绩效就越好。若企业主动承担对顾客的责任, 提供价廉优质的产品, 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 将有利于提高消费者满意度水平, 增加顾客对企业产品的忠诚度, 直接影响到产品的销售业绩, 从而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壮大。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择和信息来源。

本文以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 研究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关系。我们选取了2008年12月31日前上市的、只发行A股的公司的样本的数据, 共911家。为保证所收集数据的有效性, 尽量减少其他因素的影响, 本文依据以下原则对数据进行了筛选。剔除了一些绩效严重恶化的ST公司。这主要是考虑到这些ST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恶化, 不能将其与正常公司相对比。剔除了数据披露不全的及资产报酬率异常波动的上市公司。依据上述原则, 最后得到644家样本公司。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证券之星、财金在线网站、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和沪深两市所公布的年报。文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及检验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

(二) 指标设计与变量选取。

四、实证分析与结果

(一)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2008年沪市上市公司资产收益率 (ROA) 的平均值是5.066%, 其标准差1.247%, 总体情况还较好。企业社会责任的替代变量中, 每股收益 (EPS) 最大值为6.42元, 最小值只有-3.57元, 平均值是0.24元, 标准差为0.71元, 这说明公司间的股东收益有较大的差异。资产负债率 (LEV) 的均值是56%, 总体情况还是比较好的, 基本可以达到债权人的要求, 但个别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达到550%, 严重超过西方国家的警戒线, 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大, 个别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又太小, 表明企业未充分利用财务标杆的作用来举债经营。在现金与应付账款比率 (CPAR) 和工资增长率 (SWGR) 方面, 各公司差异较大。在资产税费率 (ATR) 方面各公司差异不是很大。

(二) 相关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 资产报酬率与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成本率、资产税费率、现金与应付款的比率和工资增长率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299, 0.701, -0.46, 0.378, 0.177和0.137, 并且其双尾检验的相伴概率值都为0.000, 故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三) 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准确揭示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我们构建模型如下:

ROA=β0+β1EPS+β2LEV+β3OCR+β4CPAR+β5ATR+β6SWGR

其中:β0为截矩项, β1~β6是回归系数。

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6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从表4中可以看出, 方程调整后的R2为0.550, 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较好;整个模型的F统计值为136.112, 相伴概率是0.000, 故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各自变量也均显著, 除了变量主营业务成本率外, 均与预期符号相符, D-W值为1.9714, 排除了自相关的存在。而且通过各变量对应的方差膨胀因子VIF (限于篇幅未列, VIF值均小于10) 的分析, 能够排除自变量之间的高度多重共线性对模型的影响, 故模型总体上是有效的。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资产收益率 (ROE) 与每股收益 (EPS) 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这与本文提出的假设1是一致的。 (2) 资产收益率 (ROE) 与ATR (资产税费率) 显著正相关。这表示公司实际支付的税金占收入中的比例越大, 不但不能损害股东的利益, 而且还可能会提高其所获得的收益。这是因为, 当公司能够及时、充足纳税时, 可以使得公司和政府之间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 它会使公司得到许多政策上的优惠, 降低政治成本, 减少政府管制的可能性, 进而可以提升股东的价值。这一点与多数学者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 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2。 (3) 资产收益率 (ROE) 与工资增长率 (SWGR) 之间正相关但不显著, 这部分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3。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的报表中的工资项目还没有引入公允价值, 其值只包含支付给职工的基本工资, 没有包括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等项目, 也没有包括其他福利。 (4) 资产收益率 (ROE) 与资产负债率 (LEV) 显著正相关。资产负债率越低, 从债权人角度来看, 公司能够按时支付利息或按时还款的可能性越大, 即公司违约的风险越小。此时, 债权人可能会降低贷款利息并减少限制性条款, 从而提高了股东的收益。这与假设4相符。 (5) 资产收益率 (ROE) 与主营业务成本率 (OCR) 显著负相关。这与我们的假设5不相符。公司越照顾客户的利益, 那么给客户的让利就越多, 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率应越高。但本文未通过此假设, 究其原因, 可能是从近期看其效益下降, 但从长远的角度看, 公司为顾客让利, 会逐渐得到客户的认同, 以致于提高顾客的长期购买行为, 从而达到增加公司绩效的目的。 (6) 资产收益率 (ROE) 与现金与应付账款的比率 (CPAR) 显著负相关。这与假设1相符。现金与应付账款的比率越高, 说明公司支付应付账款的能力越强, 供应商收回货款的可能性越大, 其利益越能得到保障。

五、结语

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探讨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的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像有些企业想的那样, 只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而是会提高企业绩效的。企业对国家、投资者、供应商、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微弱正相关, 但不显著, 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另外, 每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贡献大小是不一样的, 这主要是由每个利益相关者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不同地位决定的。从回归分析中不难看出, 对企业绩效影响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是股东。

摘要:本文选取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为样本, 以企业对国家、投资者、员工、供应商和消费者的社会责任贡献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 采用统计性描述,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实证研究方法来探究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沪市上市公司对国家、投资者、供应商、债权人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 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贡献与企业绩效微弱正相关, 但不显著, 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上一篇:三年级寒假日记冬天堆雪人下一篇:信访事件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