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2024-08-19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精选8篇)

1.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篇一

向“作文难”说再见

——读《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有感

刘晓东

一直以来,虽然从事着语文教学,但很多时候对于作文教学,却无从下手,总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暑期学习了管建刚老师的《我的作文训练系统》这本书以后,令我茅塞顿开,让我感到可以向“作文难”说再见了。

《我的作文训练系统》新颖、独到,不是老套地把习作分为“写人、写景、写状物、叙事、议论”等等类别,然后笼统地讲述这类作文的“写作要求、写作技巧、词句积累”等等。管老师将写作分为“心灵里训练”、“描写训练”、“架构力训练”、“打磨力训练”四个大的训练系统,然后又将每一种“大力”细分为“敏感力”、“思考力”、“说话力”、“动作力”等等一些“小力”,从不同的角度细致地介绍自己如何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地训练。

一、留心处处皆素材,写作内容,不是靠“指导”出来的传统作文教学把很大的精力放在了指导上,而从管老师的叙述中却看不到太多的“写前指导”,二是放在了“训练”和“讲评”上。正是因为坚持这一点,管老师的学生的作文才没有出现千篇一律的现象。学生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心,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这种教学的好处在于,离开教师,学生也知道有什么东西可以“吃”,他知道身边到处是“食物”,伸出手来就是“食物”。

此外,管老师更多的将作文训练依赖于“发表”,创办了《作文评价周报》,师生在完成这一任务中乐比不疲,并且将作文训练的主要任务蕴含其中,搭建了训练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发表意识”。

(二)关注生活 关注读者

“学生的作文不是另一种生活。”管老师提出“生活”重于“生成”。作文是源于生活而又可高于生活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关注现实,从生活中搜集素材,表达真情实感。作文只有与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充满生机。因此,我们教师要把生活与作文紧密的联系起来,加强指导,让生活为写作服务,让写作来记录美好的生活。

“写作文,第一要有曲折的故事。第二要想清楚‘曲折点’在哪里。第三选两三个‘曲折点’想办法写详细。”管老师还要求学生站在读者的角度去看,通过轻松、风趣的语言来吸引读者,使他们感到亲切有趣,并乐意去读自己写的文章。在细节的处理上管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比震撼读者,改变叙述角度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怎样充实内同,从而写出优美的作文。没有吸引力的作文会有读者吗?这一点管老师不仅是在指导学生,也给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着实的上了一课。

(三)“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后讲评方法

“讲评”课,不只是将学生的作文讲一讲、评一评,批改的时候,要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的精彩之处,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或是发现学生作文表达上存在的一个缺陷,由此引出一个训练点。“讲评”课,就是先“号脉”,再“下药”,这药就能下得准,就能药到病除。因此一定要研读学生的作文。离开了对学生作文的研究,作文教学必肯定无的放矢,你不朝着学生的现有的真切的作文水平“射”,你能朝哪里“射”?又能“射”到哪里去?作后讲评课,是“研究学生作文”之后的一个表现形式,最好的表现形式。一个老师讲评课重视了,上好了,对学生的作文状态了如指掌了,班上学生的作文绝不会差!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要转变观念,变“替学生改作文”为 “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

读完书后,顿时感到作文教学其实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高深和恐怖。管老师的教学理念先进,让我有了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些都是我们一线教师迫切希望掌握的作文教学技巧。总之,管老师的这本《我的作文训练系统》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相信在管老师的作文训练系统的帮助下,通过自己不断地尝试、实践,我的作文教学会得到提高的。

2.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篇二

一、吃透名篇, 习其精髓

普通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多数是文质兼美的范文, 很多是经典文章。这些文章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 无不匠心独运, 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但并非每篇课文都适合学生去练笔, 并非每一个片断都可以作为仿写训练的材料。各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 在内容、表达等方面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阅读文章, 教师先要钻研教材, 精心选择典型的课文或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 引导学生精心品味这些写法, 学生会为之触动、领会意图。此时进行读写结合训练, 学生就能得到某种写作本领的锻炼, 久而久之, 就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1. 典型的结构。

如明晰的思路和条理, 总分式的段落结构, 简明的写作顺序都可成为仿写的对象。如《荷塘月色》的圆形结构, 《故都的秋》首尾照应, 回环往复, 中部充分展开, 酣畅淋漓……都是很值得学生学习模仿的。

2. 文章的语言。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 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如《囚绿记》新奇精巧的结构, 深沉婉转的抒情, 纯朴清丽的语言, 如果能学以致用, 定能受益匪浅。

3. 写作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使学生明确写作技巧, 从而跃跃欲试, 提高训练成效。如《拿来主义》采取先驳后立的论证结构, 逻辑性强;多用比喻论证, 形象生动。这些论证的手法都可以为学生所用。

4. 文章的情感与主旨。

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每篇文章都存在各自的思想因素, 抓住这些因素创设练笔的情境进行训练, 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激发写作兴趣。

二、梳理教材, 积累素材

著名作家毛志成认为“中学生应写大气文章, 必须注意三大:眼大、心大、手大”。“眼大”是指阅读视野广, 涉猎信息量大;“手大”指写出的文章有厚实的文化积淀、浓郁的文学素养;“心大”是指立意高远, 能够站在历史、时代的高度观察生活, 思考社会、人生, 使文章充满天地之气。而“三大”如高楼, 积累能为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厚积方可薄发。积累是每个学生提高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但从目前情况看, 学生写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无话可说。究其原因:一是生活比较单一, 学习几乎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二是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 很难带动他们对生活产生思考, 从而进一步剖析。教师一再给学生讲, 作文要言之有“物”, 这“物”是从何而来?一个重要来源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本。

语文书中有不少名句哲语、优美的诗词, 取其精华, 为己所用, 可把作文点缀出亮色, 也可显示作者的语言功底。当然, 课文中能用的还有人物故事、历史事件等, 把它们作为素材充实到文章中去, 可使之变得丰盈而厚实。当然, 运用这些材料不能像蚂蚁那样只对知识作简单的挪用, 而要像蜜蜂那样能够采花酿蜜。这样看来, 平时的阅读不能粗枝大叶、囫囵吞枣, 否则, 再好的材料也不会积淀在学生心里。作为教师, 可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多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就是通过口与脑来积累素材, 典范的语言材料使学生接受的不仅是语言形式, 还有文字本身所传达的思想。行文过程中, 对作文有用的材料学生可以信手拈来, 在无形中也培养了语感。

2. 积累。

对于课本资源, 可从两方面来积累:一是美句妙言、名句哲语、修辞写法等的积累;二是阅读启示, 即上完课文后有所触动和启发, 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在积累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比如:

(1) 美句及哲理名言收集。如《滕王阁序》《归去来兮辞》《赤壁赋》《故都的秋》《热爱生命》等, 这是比较初级的积累方法, 通过对优美句子的欣赏、对哲理名言的理解, 充实自己, 为提高作文语言质量打下基础。

(2) 作文素材收集。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材料贫乏, 却又忽视教材中存在着的巨大材料宝库, 以至对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料视而不见, 就更不用说积累和运用了。司马迁忍受身心的巨大痛苦, 发愤著成《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 终于灭吴, 都是忍辱负重、实现目标的材料;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富含学习求师的生动材料;诗词中的许多名句更洋溢着充满生命活力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曹雪芹面临抄家、举家食粥的困境, “批阅十载, 增删五次”, 写出了巨著《红楼梦》;陶渊明不改变士节, 《归园田居》就是他心志和生活的反映……另外, 别人曾亲历过的事, 别人亲历且由此而总结出的经验, 值得学生拿来借鉴, 可作为写作中的导引或材料, 甚至可作为人生经验的警戒。因此, 应指导学生注意积累。

(3) 修辞、写作方法的收集。如《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的运用以及情景交融的特点;《记念刘和珍君》叙议抒情相结合, 不仅有完整的事件, 还有作者的评论和悲愤的感情;《六国论》中议论的气势, 开门见山的方法, 整齐的论证结构, 举例、对比、引论、反面假设等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是学生在写作文时可学可仿可用的, 加以收集归纳整理, 那将会在自己的写作中享用不尽。

三、整合资源, 系统训练

现用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部分有了比较大的改革, 自有一套作文教学系统。这个教学系统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必修每册书的“表达交流”;第二部分和阅读整合在一起, 在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设计了几十次写作练习;第三部分与“梳理探究”整合在一起, 设计了写作练习, 主要是研究性作文。以上三部分中, “表达交流”是这套教材作文部分的主体, 它力图对学生进行系统规范的作文训练, 注重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作文教学本身的规律来编排, 合理使用这部分教材, 对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写作是大有裨益的。

很多教师苦于没有好的作文教材和资料, 而对于书本中精心安排的作文教程却熟视无睹, 不加重视, 实在可惜。纵观“表达交流”各单元的内容, 有“写景要抓住特征”“写人要凸显个性”等记叙方法的指导;有“善于思辨学习辩证分析”“缘事析理学习写的深刻”等着力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锤炼思想学习写的有文采”“注重创新学习写的新颖”在思辨和创新上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试想, 如果我们以作文教材为纲, 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 三年下来该有多大的收获啊。所以, 最后我要强调的就是重视教材中的作文体系, 进行系统的作文训练。

3.我的一周口语交际和片断作文训练 篇三

第一课时登台讲话

组织学生上台自由讲话,要求暂不上台的学生认真听,仔细观察。当学生走下讲台,教师便针对学生讲话时的姿态表情,视线起落和声音质量与台下学生进行交流,并按讲话的基本要求做简要评价,使学生明白讲话的基本要求,帮助学生初步塑造合格的讲话形象。

第二课时话题:我最____的事

要求:首先,学生在话题中确定定语,可选用诸如高兴、感动、悲伤、义愤等具情感色彩的词语。这一选择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意识地确定说话的中心。其次,说话时要注意体态、表情和声音,要注意调控自己的视野或利用视觉来处理怯场(这些在上课时已有一定的训练基础)。

每一学生讲话完毕,教师适时给予鼓励性评价,这一点必不可少。一课时下来,学生都能在成功中有所得有所悟。

第三课时命定情境进行说话训练和片断作文训练

将一课时一分为二,前20分钟围绕教师命定的情境进行台上说话训练,说他们对情境的分析,说感想,说见解,甚至用艺术语言描述联想的某个细节。

这20分钟的讲话是片断作文的先行,它展示了众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构想,突破了个人思维局限,把粗线条的情境材料加工成众学生的整合素材。当然,这实质也是写作文之前的审题选材,只是在这里出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使智慧取之于学生而用之于学生,效果较个体单独构思要好。

后25分钟,要求学生在说话训练的基础上快速成文,要求注重结构,最少是三段文字,300字以上。学生思路已开,写作积极性高涨。

附此课时的情境素材如下。

时间:炎炎夏日;

地点:绿树环抱的一草坪;

人物:练习足球的小伙,穿着干净约五六岁的小姑娘;

事件:小伙将球踢飞到远处的烈日下,小伙子不情愿去拾球,正犹豫之际,小姑娘跑去拾球、抱球、给球……

下附学生一篇片断作文:

烈日底下的一丝清香

哎呀!今天的天气如此之好,小主人们抱着我来到一片阴凉的大树下,真是太舒服了,鬼才不要到那太阳下去送死呢?会把我烤焦的。

啊呀!好痛呀,是谁?是谁偷袭我呀?这么狠!啊!是主人,怎么可能,以前他从不踢我的,今天怎么会,气死我了……

哎哟!哎哟!我就这么一直痛叫着在空中飞来飞去。主人们毫不客气的又给了我一脚,一脚,又一脚……我好疼呀!

哇!是谁?是谁?到底是谁给我的这一脚,是最狠的了,咦?我屁股上怎么有这样黑的脚印啊?是主人给我的,太可恶了,怎么回事,我怎么还在空中飞呢?这一次我怎么飞得这样久呢?哈,终于可以不被主人们“虐踢”了。

好烫呀!怎么,怎么我会到这鬼太阳下来呢?好烫呀!主人,你这一脚可真是“好”啊,烫死我了。“主人,快来救我,我让你踢还不行吗?你快来,快来呀,我快要中暑了。”我使尽我浑身的力气叫他们,可他们个个都坐在地上看着我发呆。

好香啊!哪来的,从我背后跑来个漂亮、可爱、干净的小女孩,五六岁左右吧?她冲着我边跑边笑,笑着把我抱起来,她身上的香味是什么味?是我说不出的香,反正是好香,她抱着我走向主人把我还给主人,当主人接过我时,我看见他白白的脸蛋上泛起一圈红晕……

第四课时

课堂结构和具体操作同上课时,情境素材缩为一句话:清晨,某豪华大酒店门口一堆呕吐物。

学生一见这素材便炸开了窝,喧哗久久才平息。可见,学生并非无情。

讲话者迅速地打开了两条思路:一是批评市民素质低劣,不重视城市卫生;二是抨击大肆挥霍和腐败享乐的现象。

说者和听者都动情动容,深表悲哀和义愤,片断作文自然很成功。

第五课时

评价片断作文,小结说话训练和片段作文的关系。本课时有以下三个任务:

一、教师高度评价两次片断作文的成功。虽然,这“成功”有教师出于鼓励学生继续努力维持兴趣的需要,但是,对于平时怕写作文的学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生谈感受并宣读自己的作文。

学生谈感受,就是学生针对第三、四课时的说话训练和片段作文谈印象。而后,安排他宣读自己的“成功之作”。这一过程的目的有两个:让学生继续说话训练并在宣读自己的作文中品尝“成功”。

三、老师小结。

我总结了三条:

1.说就是思,思需要说;

2.善说者是智者;

3.能文者是能者。

这三条作文理论,也许难经得起推敲,但没有明显谬误。短短一周内,学生有了由感性到理性、由实践到简单理论、由看似平凡的说话到不平凡的片段作文的真体验,学生对这三条小结颇为称道。◆(作者单位:江西省湖口中学)

4.我的听力训练-1000字作文 篇四

母语的听力之所以可以自然习得,道理非常简单:听得足够多。对母语使用者来说,每天除了睡觉之外的时间之外,几乎无时不刻在听——比看、读、说、写都多出许多许多倍。(其中写是最少的,这就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为什么写最难——无论是对外语习得者还是对母语使用者来说都一样。)

保守估计,一个正常人每天就算断断续续也有至少10小时的时间在听他的母语。一年就是3650个小时。很小的时候,可能听到了也不见得听得懂,但是过了15岁,如果他受过正常的教育,那么基本上就没有什么听不懂的了,一直到大学毕业大约21、22岁,就是3650 X 22个小时的听龄——大约八万多个小时。

其实,我总觉得学外语时,没必要单独练听力,即便有些考试比如TOEFL有单独的听力测试。只需要像(外语)母语使用者那样天天听、多听就好了。我自己就从来没有单独可以练过听力,我只是不停地听有声读物。大约从开始,我养成了一个习惯永远单耳戴着一只耳机——随时听英文版的audio books。

我上大学之前(1991年),几乎唯一可以找得到的英语音频资料只不过是高中英语课本配套磁带。如果书店里有一些双语读物或者音频资料的话,基本上99%是没文化的弱智挑出来的所谓名著之类——读不懂或者没兴趣读懂的东西,实际上比垃圾还无价值。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与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大不相同 ——人人都有互联网。互联网上能够找到的英文原版有声书籍是听不完的,种类完整,内容丰富,无所不包。

听有声书籍的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只戴一只耳机。两个原因:1) 两只耳朵都戴上耳机之后,跟读就可能跑调——就好像那些戴着耳机唱歌跑调的人一样;2) 不影响日常生活的任何方面——如果有人跟你说话,你也听得到,并且还可以暂时忽略audio book;等谈话完毕,又可以直接回到audio book。我的学生中,听我建议的女生居多,很可能是因为她们有长发,上课戴着耳机都不会被发现……

听有声书籍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可以做到不知不觉把一本书听上好多遍。我一般都是先找来书精读完毕之后才开始听。Outliers 的audio book下载了之后,直到印刷版拿到手读完之后我才开始听。全书的录音不过七个多小时,一周下来,已经反复听过好几遍。当初Thomans Sowell的Basic Economics也是反复听了至少10遍——却没觉得耽误什么事情,随时随地可以听:餐桌上可以听、路上可以听、坐在出租车里可以听、跑步机上可以听……我刚刚数了一下,七八年之间,我至少用这种方法读、听了近一百本书。

印象中,当初我开始总是戴着耳机大约两三个月之后,就突然感觉什么都可以听得清了——有时候听不懂,只是因为其中的词或者短语不了解,时候差查词典就好了(也是因为这个才养成了先精读后多听的习惯)。其实只需要用两三个月就可以随随便便顺带就可以搞定的事情,很多人非要用复杂的、有针对性的所谓方法把自己搞傻——真不知道为什么?

至于如何找到自己想看、想听的书,我写过一个帖子,不妨去看看:轻松搜索电子书。

另,大约两年前,我开始使用HTC手机——PDA和Phone终于集成在一起了,非常方便。最近又配上了个蓝牙耳机,就更方便了——只是经常有身边的人开我玩笑:大叔,戴助听器了啊?

跟读训练方法如下:

分析听力录音文本

遇到生词、不认识的词组,查词典;

标记出所有的双元音与短元音;

标记出所有单词的重音所在;

反复精听录音

分辨哪些单词被强读了?其重读音节的语调是怎样的?

有没有哪个重读音节伴随着更高的音高?

录音里被弱读的单词怎样读的?

哪些地方存在着连读?

哪些地方存在着失爆?

哪些地方存在着浊化?

有没有某一处存在着明显的停顿?

反复模仿录音

背诵整个录音

关于跟读训练,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没有意外的话,你不可能完美。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有一些人比另外更多的人运气好得不象话。这些幸运的人嗓音天生有着更好的音色与音质,并且拥有比大部分人更强的节奏感,也基本上因此他们具备比大多数人更强的`模仿能力,于是,这些少数幸运的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仅显得学的更快、更轻松、更好,而且经常让身边的人觉得自己学英语没有天分而相当地自卑。

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人因为没有想过完整地模仿录音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产生挫败感,甚至自卑感,进而半途而废。要知道,那些被请去录音的人,都是音色悦耳,音质优良,节奏感很强的人——通常情况下,这些人还要经过专门的训练。若非如此,也不会有人请他们去录音——绝大多数人的声音如果录下来是不符合所谓标准或者权威的;甚至,不夸张地讲,相当数量的人就算是经过专门的训练也无法做到标准,顶多是有所提高而已。反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即便一个人的音色很差,音质很糟糕,甚至毫无节奏感,那又怎样呢?难道就因为这个人音色差、音质糟糕、缺乏节奏感而禁止这个人讲话么?因此禁止他学习外语么?(从这个角度出发,就可看出那些嘲笑他人外语发音的人有多么愚蠢而又自以为是了吧?)

为了提高成绩,我要求我的学生每天都要做跟读训练。但这并不意味着说我要求我的学生一定要读成录音里的样子——实际上这是无论是谁都基本上做不到的事情(少数具备超常模仿能力的人除外)。语言学家Daniel Jones在他那本著名的《The Pronunciation of English》中就这样说道:事实上,没有任何两个人说话的声音是一样的。我的观察是,很多情况下,人们甚至很难用一模一样的音色、音质、节奏重复自己曾经说过的话。

事实上,我要求学生做的是用画漫画的方式进行跟读训练。就算我们不会画漫画,也肯定看过很多漫画。漫画什么原理呢?漫画的原理是抓住三五个主要特征(一两个往往不够,七八个已经太多)而后对这些特征进行夸张(甚至扭曲地夸张)的描绘。比如,你看到一幅漫画,上面的面孔是一个大鼻子、小眼睛、八十年代男性流行的盖耳长发发型,再配上两个大拳头,那这幅画画的基本上应该是香港武打明星成龙了。

按照重要性来看,强读/弱读,语调/音高,失爆/浊化,元音的长短,再加上连读/停顿这么几个特征的模仿已经足够。至于/t + j/可能发生音变,/u/结尾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w/;词尾是/i/的单词后面如果接着一个元音开头的词汇,那么可能要加入一个/j/;/h/往往被击穿;/θ/与/e/是否一定要用牙齿夹着舌尖开始发音……这些琐碎的知识点并非不必要,而是,需要了解,但是更需要多说多练;反过来,只要多说多练,这些琐碎的知识,就算当初不了解,最终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全部学会。

连最终做到完美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要求你完美),那么从一开始就完美就是更加荒谬的要求了。我的健身教练曾经告诉我一个特别重要的道理——非常朴素的道理。他说,没有谁的动作是标准的,并且,刚开始的时候谁都不标准——根本做不到一开始就标准。所谓标准动作,都是在练过好长一段时间之后再开始一点一点纠正的,到最后大家比的是谁更接近完美。

在我看来,绝大多数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1) 先胡搞瞎搞一阵子;2) 误打误撞摸到了一点门道;3) 反复练习、实践、修正;4) 最终依靠积累获得成就——做什么都需要时间。我常常给学生转述聪明蜜蜂与笨蛋苍蝇的故事: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韦克讲述了一个奇妙的实验:

把6只蜜蜂和6只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里,将瓶子横着放平,让瓶底朝着窗口,看它们会有什么结果?向来善飞而又勤劳的小蜜蜂不停地在瓶底附近飞舞,企图找到出口,直到筋疲力尽,累饿而死。苍蝇可不管什么瓶底和瓶口,哪里光明还是黑暗,在瓶子里乱撞,不到两分钟的功夫,纷纷从瓶子口逃之夭夭。

怎么会是这样结局?

难道是蜜蜂飞翔能力太差?不是;难道是蜜蜂的眼睛不好?也不是。我们都知道,蜜蜂和苍蝇的眼睛都是由许多独立的小眼紧密排列而成,人们管它叫复眼。复眼的构造精巧,功能奇异,能够随时辨别太阳的方位,确定运动的方向。蜜蜂平时就是靠着复眼准确无误地找到蜂蜜,回到蜂巢。人们还按照蜜蜂复眼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制成了一种导航的航海仪器——偏光天文罗盘。不管是太阳尚未升起的黎明,还是阴云密布的黄昏,有了这只罗盘,船只都不会迷失方向。

问题显然不在眼睛上。因为瓶底朝着窗户,蜜蜂便不停地在亮处寻找出口,却碰到蜜蜂怎么也弄不懂的玻璃,对阳光的敏感和执着使它们不肯到瓶口——那个黑暗的出口去。是呀,黑暗与出口怎么能联系在一起。但是苍蝇可不管什么光明与黑暗,它们四下乱飞乱闯,瓶子又这么小,碰上瓶口的机会太多了,一群头脑简单、无所追求的苍蝇就这样获得了自由。

所以,很多的时候连胡搞瞎搞都是很重要,甚至很必要的;更何况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在准备托福考试的时候只不过是没那么完美而已呢?

不要花时间想没用的事情了,干活去吧!

刚开始的时候,分析、精听、标记、模仿、反复、背诵等步骤可能显得非常耗时费力,一星期处理一篇就够了。一个月后,可以适当提高速度,比如,一星期两到三篇。第三个月开始,你就会发现一天 一篇都做得到,这时候,你的进步可就已经不是一星半点了——其实只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有巨大的飞跃。坚持三个月后,甚至没必要再不停地攻克新的听力录音了,只需要每天保证一小时跟读(可以在早上,也可以在晚上)就可以,把它当作备考托福中的有氧运动。当年我的基础相对较差,所以,我可是每天尽量随时都戴着耳机,能听多久就听多久,能跟读多少就跟读多少。

5.户外拓展训练心得:我的拓展训练 篇五

今天早上8点,我们东芝公司成员相聚在门卫处准备参加期待已久的拓展训练。8点20左右我们大家上车了,伴随着车的缓缓启动,我的心也在期待着~

汽车缓缓行驶了10分左右我们到达大连湾的一个训练基地。我很开心地下了车,带着满心的新奇到了大厅的门口,这个时候见到了教官之一----果之刚教练。听从他得安排我们大家换了身统一的服装。换完服装后我们大家进了大厅3楼,好气派,好神圣,好安静,在我们分配好组的前提下各自找了座位坐了下来。一共有3个组。我们选出了队长、对秘、宣传官、等等、、我们是黄队,当然我也这个组的队秘。很荣幸当选。我们队的队名是“逐梦”队。我给我们队起的口号是:青春无畏,逐梦扬威!我们还进行了各自队的展示,我们队当然是很棒滴~各队展示完后我们听从教练安排各自坐了下来。我们这一组就有几个熟悉的面孔,有的都还不认识。但是给我的感觉是我们大家很亲切,并没有那么的陌生和胆怯。看着大家都很有舒服的感觉。教官大体的给我们讲了一下。我们就各队出去集合了准备接受一天之始的挑战。

首先挑战我们的是:“空中断桥”看着挺吓人,分配在我们组的是孙教官,很和蔼可亲,我很喜欢他,嘿嘿,他给我们大家讲了关于这项任务的一些要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挑战下自己的心理和胆量哦~看着同伴一个个都成功了,我看着心都快出来了,8,米高的空中断桥啊,还要在那么窄的小桥板上跨越接近1.5米的距离,光看着我都害怕。看着队友一个个都顺利的完成了任务,这下该轮到自己了,在大家的鼓励下,我爬了上去。可就在要跳得时候我停住了,哇塞,好吓人啊,8米高的空中耶,那小木板的宽窄刚好容下两只脚,我都快找不到平衡了,我快要晕了,怎么办?下面的同伴一遍遍的给我加油,一遍遍地给我鼓励和安慰。在我自我心理上挣扎了好久我做下决定,拼了!大不了直接掉下去,虽然有安全带可还是很害怕。我拼了,我不能因为我自己耽误我们整个团队,要为大局考虑。在我左拼游拼得挣扎中我成功的跳过高空8米的断桥啦。真的很开心哦。很开心。下来时、看到一个个欣慰的笑脸我的心一下子热了很多。同伴们:谢谢你们!因为有你们我走得那么坚强!胜利的那么光彩!

这只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项任务。这次拓展训练,让我亲身体验到了快乐、惊心、刺激的一幕一幕难忘时刻。只有严格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才识顺利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障。这次拓展更让我们明白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甚至很难去完成。我们要把自己融入到这个大集体中。把个人潜能最大的发挥出来,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只有我们彼此相信自己的同伴、相信自己的集体,才能成功。才能形成整合。这样我们在这个大集体中才有归属感和责任感。这样的集体才能发光、才有力量。个人的价值才能体现。

6.《我的老师》同步训练题 篇六

一、积累运用

(一)字词积累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黑痣(zhì) 蜂蜜(mì) 褪色(tuì)

B.孤舟(gū) 卜问(pǔ) 焚香(fén)

C.海鸥(ōu) 磕头(kē) 时辰(chen)

D.模仿(fǎng) 温柔(róu) 纯真(chún)

2.选出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 )

A.孤舟 榆钱 退色 劝慰

B.香炉 纠纷 磕头 牵挂

C.占据 黑痣 姿式 焚烧

D.卜问 暑假 纯真 宛惜

3.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2)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3)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4.选词填空。

(1)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________(挡、击、迎、阻),教鞭轻轻地________(砸、打、敲、抽)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________(声音、声调、音调、调子)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________(声调、音调、调子、声音)。

(3)今天想来,她对我的________(接触、接受、接近、接收)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________(作用、影响、启发、帮助)!

(4)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________(珍宝、珍藏、珍贵、珍奇)之一。一个孩子的________ (纯净、纯洁、纯真、纯粹)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二)语言运用

5.引号有以下几种基本用法:表特定称谓、表引用、表强调、表讽刺或否定。请你指出下面句中引号的作用。

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1)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2)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

(1)________________,

7.我的作文训练系统 篇七

1 篮球教学中“跳投”技术简介

篮球技术中的“跳投”技术是由起跳、原地投篮和跳起投篮三部分组成, 在起跳部分的动作过程是两手持球于胸前, 两脚左右或前后开立, 两膝微屈, 重心置于两脚间, 起跳时双膝迅速取其将力量集中于腿部, 然后用力蹬地起跳, 同时双手举球至肩上, 右手持球, 左手托球, 当身体到达起跳的最高点时, 左手离球, 右臂向前伸直, 手腕屈, 食指中指拨球将球投出,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 但是大多数的学生在学习掌握这个技术时都会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通过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系统训练法发现, 系统训练法在这个课程的教学中对提高教学质量非常有帮助。

2 系统训练法应用于“跳投”训练

从上面的跳投动作分析中可以看出篮球技术中的“跳投”是技术活, 学生要彻底熟练的掌握这项技术是需要时间训练的, 系统训练法通过将“跳投”分为三步:起跳、原地投篮、跳起投篮, 分开训练, 个个击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 经过分析, 三个阶段都需要有很强的爆发力, 所以爆发力的训练应该贯穿于三个阶段的训练当中。在原地起跳阶段的动作练习中包括:学生站在原地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半蹲, 两臂放于体侧做拉伸练习, 充分拉伸手, 保持腿部动作, 加上两手持球摆臂动作, 熟练后在此基础上起跳, 球保持在手中不投出, 在训练达到要求后增加向左或向右的一步急停起跳。

(2) 在原地投篮的训练中, 在系统训练法的大方向上加入由易到难的训练方法首先可以让学生进行空手模仿练习, 主要是为了上下肢能协调用力、充分伸臂。在做好相关的准备活动之后, 可以让学生先在原地进行近距离的投篮, 主要目的是保证技术的正确性, 教师可以及时给学生进行调整。在学生掌握正确的投篮技术之后, 可以让学生进行中远距离投篮练习, 一步一步来, 直到学生正确熟练掌握投篮技术。

(3) 最后是挑起投篮的训练, 这个训练时要在熟练掌握前两个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进行的, 属于这三个训练步骤中的难点, 在训练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什么时候是投篮的最佳时机, 这个时机一般是在身体即将达到最高点之时。在这个阶段的训练中也可以分成三个主要小阶段, 第一阶段称为帮助跳起投篮, 由两个同学合作完成, 一个同学持球做原地起跳的动作, 另一个同学用手扶住持球同学的腰部, 当持球同学起跳时, 辅助的同学可以用力将持球同学托起, 持球同学在快要达到最高点时将球投出。持球同学可以体会在空中投球时机, 然后同学角色进行交换练习。第二阶段是近距离的跳投练习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是让学生保证正确的动作和在空中的稳定性也要保证起跳时的协调性。第三阶段增加难度是中远距离的跳投练习, 这是要在学生熟练掌握前两个阶段的动作要领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二阶段的练习中增加距离, 主要训练学生投篮手法和出手后的手型稳定, 调整投篮力量的大小, 提高投篮命中率。在三个基础的阶段完成之后, 可以结合其他的技术再进行练习, 增加熟练度和灵活运用。还可以在比赛和平时的对抗练习中进一步巩固技术。

3 系统训练法分析

高等院校的体育课程针对的是体育专业学生和普通的篮球爱好者, 对于普通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技术的正确性上, 如何让学生在上课时间能够很好的掌握技术要领, 并在课后进行有效练习是教师的主要任务, 从上面“跳投”系统训练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体统训练法即是将一个技术动作的动作要领系统的分成几个步骤, 从简到难让学生个个击破比较难掌握的技术动作既能让学生掌握每个阶段要领的细节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技术融会贯通, 很好的应用于实战练习和比赛中。其实不仅是各技术动作的练习需要系统训练法, 篮球本身的教学也应该形成一个良好的系统, 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很好的掌握各个动作, 还能将各个动作进行有机的结合, 形成自己的技术特点, 所以从笔者对系统训练法的实践应用的分析表明, 系统训练法很适合高校的篮球教学和训练。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来看, 系统训练法应用于篮球技术教学和篮球系统教学都可以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系统训练法下的训练过程中, 没有技术动作很难学的表现, 基本都在轻松的训练之下取得了比较好的练习成绩, 并表示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掌握技术变得更加的轻松。由此可见系统训练法应用于篮球课程训练中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对篮球教学是有积极地意义的。

4 结语

篮球是一种对手指和手腕控制能力要求很强的户外运动, 球感和投篮是篮球练习中的基本技能, 这些技能从了解到熟练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 系统训练法在“跳投”等篮球技术练习中的应用, 不仅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基本技术, 还可以在训练中结合其他的技术练习, 让学生在单一的技术练习中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教育中“授之以渔”的过程, 用系统训练法教学生不仅让学生掌握技术, 也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 学生掌握这种系统训练法, 对今后的学习、比赛和生活都会有比较积极的意义。本文中笔者对系统训练法的分析, 希望对系统训练法应用于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有积极的帮助。也希望篮球教学在各种教学方法并进的情况下有更好的发展。

摘要:高等院校中的篮球课程, 如果不是体育专业的学生, 一般是作为学生选修的体育课程之一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基础课程之一, 教师再授课时应给与足够重视。所以在进行篮球课程教学时应该更注重实用性, 让学生在尽量短的时间内掌握基础技术及训练方法。本文中通过对“跳投”系统训练法的分析, 总结系统训练方法, 希望其在篮球教学中有更广泛的用途, 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篮球“跳投”,系统训练法,教学

参考文献

[1] (美) 约翰.伍登[著], 韩之栋, 等[译].实用现代篮球训练法 (第1版) [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3.

8.我的乒乓球训练课 篇八

由于我们学校是宁波市的乒乓球训练基地,我刚一入学,就“玩”起了乒乓球、老师带着我们学做乒乓球操,学垫球,看着小小的球在台上忽上忽下我“玩”球的兴致甭提有多高了!

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乒乓球队激烈的比赛。他们高超的球技让我羡慕不已,我暗暗下定决心,非学会打乒乓球不可。恰逢放暑假,我央求妈妈让我报名参加暑期乒乓球培训班,

培训地点离家很远,来去路上将近一个小时。我心里急着早点学好去和别人对打,可没想到教练根本就不让我上台,只是让我站在旁边拿着球拍反复练习接球的动作。这一练就是三天。我有点沉不住气了,趁教练不注意时偷偷观看旁边激烈的球赛。教练发现我在开小差,走过来训斥我:“认真练习,别看动作简单,这是基本功,练好了才能上台打球。”我不敢怠慢,赶紧继续手中的动作。这个动作之后,又练习了颠球,到了第五天,我终于被批准上台练球了。

我自认为这个小小的圆球应该不难掌握,可当教练的球从对面发过来时。我竟然接不到它,只能懊恼地看着它从身边飞走。教练不停地发球过来,很快,满满的一筐球就用完了。几十个球,我只接到了屈指可数的几个。不知是紧张还是天气太热,从练习室出来,我浑身衣服都被汗湿透了。

暑假练球的同学很多,一位教练每天晚上都要带五六个学生,全部轮一遍得一个小时。我们还有轮着休息的时间,而教练却要不停地陪练、指导,汗水从他的发际流出,流到他的眼睛里,有时他连拿毛巾擦一下的功夫都没有,身上的衣服早就没干的地方了。我们只有更加认真地练习才能对得起教练的教导。就这样,两个星期练正手接球,再两个星期练反手,接着是滑步、推球,我的球技已经大大提高了。

上一篇:西岭雪山游记作文下一篇:化学习题课的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