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2024-09-05

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共12篇)

1.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一

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

《5的乘法口诀》设计理念

一、尊重学生,凸显主体

教学是一个双边过程,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因素来设计教学过程。本课时是学生在掌握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编写口诀的开端。在教学中我选取儿童身边的、感兴趣的、切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事例、场景,以此来诱发儿童学习新知的内在动因,促使他们能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学过程之中。先让学生从猜“手”到画“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依据“手”来自己大胆尝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编制5的乘法口诀,从而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由扶到放,自主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交流。可见,合作交流在数学教学中也相当重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知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先带着学生让他们大胆地编一编口诀,初步感知编口诀的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尝试独立编一编口诀去感悟编口诀的方法,最后小组合作类推出后面的三句口诀。

三、构建平台,畅通交流

我们的教学过程实质是一个师生交往、生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我们在教学中应积极地为师生构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个性张扬、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发展。在学生小组合作编制口诀进行展示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建议,目的在于给学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相互评价、相互欣赏等,充分地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形成活跃、和谐、平等、欢乐的课堂氛围。

2.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二

一、一题多用, 尽显习题的训练功能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中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 因此, 课本从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开始, 几乎每个练习都安排有一组口算的习题。怎样用好这类习题呢?

也许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做一做、写一写得数, 然后校对一下答案就算完事。而我认为这样不能起到口算训练的效果, 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中“熟练”的要求。

我在做此类习题的时候, 常常会安排这样的几个层次:

……

1. 全体起立, 每个学生从第一列开始认真报一报每一题的得数, 不比谁报得快, 只比谁报得准。

(学生认真地报答案, 陆续报完并坐下。)

2. 老师找到了那么多认真报得数的学生, 比如××、××, 还想继续找出几个最认真的。起立, 从最后一排往前再报一遍。

(兴许个别学生没报完就坐下了, 从后往前再报一遍可以给予弥补。)

3. 大家都报得非常认真, 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比赛。

(随意地指题, 让两个学生同时报答案, 几次后分出胜负。可以进行两三组比赛。)

4. 大家都想赢?这样吧,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练习的机会, 等会儿我们再比。自己认真地再报一报答案吧。

5. 同桌两人比比看, 看谁有进步?

6. 拿出你的笔, 写上你正确而漂亮的答案。

……

当然, 并不是每一次口算的练习都要经过这6小步, 可以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的。

总之, 一组简单的口算习题, 我们可以多次地、多种方法地使用, 达到口算训练的目的。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家庭作业, 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课后、在家里进行多少口算练习,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课堂上的每一次练习机会。

二、启发思考, 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发展学生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 主要的依据是教材。同样的教材, 由于教材智力因素挖掘程度的不同, 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一样。对于课本习题同样如此, 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

例如课本第92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当学生做完该题后,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说:“第一组的得数越来越大, 第二组的得数越来越小”。有的学生说:“8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越来越大;7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还有的学生说:“8加一个数, 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 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大1;如果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小1, 得数也会一个比一个小1”。甚至还有学生有这样的发现:“8加上双数结果还是双数, 8加上单数结果就变成了单数”……

有时, 做完习题后,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的发现往往会比我们期待的更多、更精彩。

三、举一反三, 领会习题的内在意义

有些习题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但它却不是以一个新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的, 教材也没有安排相应的例题教学, 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却是全新的。例如课本93页练习十二第9题填表:

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表格, 读懂表格也是一个难点。像这样的习题, 就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我在处理时, 是这样做的:

……

1. 通过观察、讨论, 正确找到表中的3个数学问题, 并正确解答。

2. 说说自己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有什么体会?

3. 练一练:

说说找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该怎么解答?

4. 比一比, 与刚才的表格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5. 再练一练:

你又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呢?怎么解答?

6. 与刚才的表格又有什么不同呢?

……

通过练习, 学生不仅学会了看表格的方法:有时需要横着看, 有时却需要竖着看;还知道完成表格首先要找到问题, 再根据具体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用加法, 有时却用减法等等。当然,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变式练习:

如此“举一反三”, 学生不仅能正确地解答表格中的问题, 而且还能体会到用表格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捷与明了, 习题的价值与意义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强化细究, 体现习题的思维价值

有些习题, 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是需要“深入加工”的, 需要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行细究。

例如课本第58页练习七的第4题:

不计算, 在得数比8小的算式后面画“√”。

当学生正确地做完题目, 说清“为什么”后, 我随手写下了“3+5=8”, 并抛出问题:根据你刚才的体会, 你能很快地编出得数比8小的加法算式吗?学生有的减少第一个加数, 编出了2+5、1+5、0+5;有的减少第二个加数, 编出了3+4、3+3、3+2等等;还有的同时减少两个加数, 编出了2+4、2+3等等。接着, 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又提炼出了方法:只要让其中一个加数减少, 或者让两个加数同时减少, 就能让得数变小;相反, 就能让得数变大。同样地,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8-2=6”编出得数比6小 (或大) 的减法算式。

如此“细究”, 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 拓展了思维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可能。

五、多样呈现, 落实习题的预设目标

有时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 能真正实现习题的目标价值。

例如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 再数出来。如果像课本那样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往往为了追求“准”而舍去了“估”的过程, 直接用数的方法得到答案, 这样就达不到“估一估”的目的, 怎么办呢?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

1. 投影出示有10个草莓的图片, 数一数有多少个草莓?

2. 投影出示习题中的第一幅图, 只能看一会儿, 要求估一估比10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3. 数一数草莓到底是多少个,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4. 出示习题中的第二幅图, 仍要求只能看一会儿, 估一估比刚才的14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5. 认真数一数、圈一圈,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

表面上看, 这样的处理与直接出示习题让学生做没有什么分别, 从量化的作业结果来看, 也不会区分出什么优劣。但是这样的处理, 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估”了, 既落实了习题的预设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由此可见, 习题的呈现方式也不是单一的, 而应是多样化的。

六、渗透孕伏, 品味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

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往往会认为数学思想是那么高深莫测, 不会在一年级涉及, 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到四年级才教学, 低年级没有这部分内容, 所以不用管。其实不然, 在一年级上册, 很多习题中就蕴含了数学思想, 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就要求我们在习题教学时, 不能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

例如课本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当学生做完这三组题后, 让学生比一比每组的两道题, 说说自己做题的体会。学生很容易发现每组的两道题得数是相同的, 而且学生发现, 算下面的题目就是像上面的题目那样“想”的, 例如算9+5, 就可以想9+1+4, 这样能算得又对又快。显然, 学生对于“9+5”转化成“9+1+4”已经有了很真实的体验, 转化的数学思想也就在学生的脑海里发芽了。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是简单的, 但可以提炼的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却也不少。例如学统计的时候, 就蕴含了分类的思想与列表格的策略;结合小棒图认数,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画一画图形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运用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减法想加法又是互逆思想与倒推思想的渗透……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进行习题教学时注意。

3.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三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是7-9的乘法口诀和用7-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中还穿插了乘法竖式、除法竖式,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教学,最后还安排了“算24点”的实践活动课。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7-9的乘法口诀,并能熟练地用口诀计算有关的表内乘、除法。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认识乘、除法的竖式,笔算表内乘除法,特别是除法竖式的掌握。因为除法的竖式和其他3种运算的竖式有很大区别,而且在笔算除法时综合运用了乘法、减法、除法3种运算。

在学本单元知识前学生已经在第一、四单元学习掌握了1-6的乘法口诀和用1-6的乘法口诀求商。学生学习了这两部分知识后,编制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已经基本掌握,这对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7-9的乘法口诀和前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口诀句数多、数字大、容易混淆,而且学生基础状况参差不齐。可能有的学生早就熟记了口诀表的所有内容,上课时不愿意参与编制口诀的过程,而是急于表现自己;可能有些学生一节课下来也不能熟记口诀。这就要求老师们在课堂教学时,高度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既要让进度快的学生静下心来细细领会口诀的意义,又要让进度慢的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积极性,树立自信心,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共同进步。

本单元在教学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了乘、除法的竖式教学,这样给熟练掌握口诀留下了更充足的时间。乘法竖式的列式方法和已经学过的加、减法竖式形式类似,差别不大。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注意乘得的积要和乘数要相同数位对齐,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乘数没有出现两位数,也要注意积的十位要对着乘数十位的空位置写。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竖式,教学时教师一定要认真示范、规范书写,给学生建立一个正确的、规范的概念。教学中再结合计算过程说明除法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及含义,其中被除数是两位数的要让学生明确商是个位数,要写在个位上。

典型课例分析

教学内容: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经历推导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7的乘法口诀和用相应的口诀计算乘法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应用口诀过程中熟记7的乘法口诀。

3在自编乘法口诀的过程中,继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推导7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用7的乘法口诀计算乘法。

教学过程:

(一)探究规律,孕育口诀

1(课件出示一副七巧板)

师:看一看,这是什么?(七巧板)

师:数一数,一副七巧板有几块?(7块)

师:(出示1只小船)数一数,拼1只小船需要几块呢?(7块)出示表格。

师:拼2只小船呢?3只呢?你是怎么很快知道的?(学生说,教师点结果)你能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吗?

2指名汇报,同时把表格板书完成。

3交流算法。

师:咱们把得到的这些数读一读。(7、14、21、28、35、42、49)

4师:14是几个7相加?28是几个7相加?35里面有几个77 42里面有几个77 49里面有几个77

看着表格说一说,1个7是多少?2个7相加呢?……7个7相加是多少?(独立说,同桌相互说、指名说、齐说)

5师: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些数都跟哪个数有关系呢?

生:和“7”有关。(师随学生回答板书“7”)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7的乘法口诀。(师完成板书:7的乘法口诀。)

[评析]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在现实情景中提出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利用加法解决问题,为学习编制口诀作铺垫。把具体的问题抽象成相同加数相加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设计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的意义。

(二)自主合作,创编口诀

1师:1个7是多少?(7)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1×7)

师:2个7相加是多少?(14)

师:乘法算式怎么写?(2×7)

师:3个7相加呢?(学生说,教师相机板书)

剩下的乘法算式会写吗?师生齐写。

2师:看着乘法算式,你能编一编7的乘法口诀吗?

请你把编的口诀写在书P62上。

3师:你编了几句口诀?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编的口诀?指名说口诀。(教师贴口诀)

师:大家真了不起!数一数,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7句)

师:让我们自己先自豪地读一读。

(同桌互读,指名读,分组读、开火车读、齐读)

[评析]本环节设计先引导学生列出1×7、2×7、3×7……的乘法算式,再根据加法结果算出积,然后让学生自主编出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考虑的。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多次经历了编制口诀的过程,再经过本课前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完全有能力独立编制口诀,这样的设计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解读品味,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读完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口诀的前半部分,第二个字都是(7)。

师:那第一个字呢?后半部分是什么?

生:……

师:4个7比3个7多()?5个7比6个7少()?6个7比5个7多(),比7个7少()?

生:4个7比3个7多1个7,就是多7。

2记口诀。

师:7句口诀里原来有这么多的规律,那现在在能不能把这7句口诀记住?自己先轻轻地读一读,记一记。(生先自由读、记)

师:背的时候有没有感觉哪句口诀特别好记?怎么记的?能告诉我们吗?

生:……

师:这儿有一段话,能帮助我们记忆口诀。

孙悟空在炼丹炉中七七四十九天,炼成火眼金睛。取经路上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

师:这句话中,能帮你记住哪几句口诀?

生:七七四十九,三七二十一。

师:我说前半句,你们说后半句。然后换一换。

同桌两人会不会这样说。说说看。

如果我忘了四七多少了,应该怎么想?

生:三七二十一,再加一个七就是四七二十八了。

师:如果是五个七的话,怎么想到四个七是多少呢?

生:用五个七减去一个七就行了。

师:有没有觉得哪些口诀不太好记?有没有好办法记住?

生:六七四十二有点难记。

生:想到七七四十九,减七就行了。

师:这么多的好方法都能帮助我们记忆。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对口令吧!(师生对口令)检查一下,你的

口诀都写对、记牢了吗?

3比比谁算得快。

师:这些算式都可以用乘法口诀计算吗?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横着看呢?

4想一想,下面的乘法算式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提问:看到算式,你立即想到哪句口诀?

师:7×4和4×7都可以用哪句口诀计算?

5看口诀写算式。

师:根据一句口诀,你能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吗?

根据“一七得七”能写出哪些乘法算式?

师:为什么“七七四十九”只能写一道算式呢?

6看算式直接说得数。

[评析]口诀的记忆是本课的难点,这一部分的设计教师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将原本枯燥、抽象的记忆过程设计得充满趣味。

(四)实际应用

1(师出示七星瓢虫图片)

师:为什么叫七星瓢虫?

师:5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点?

2师:7在古代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数字,我们来看一首诗。(课件出示:古诗《村居》)

师:这是一首“七言诗”,你知道这首诗除题目外共有多少字吗?能用一句口诀算出来吗?

3师:小明的爸爸已经出差3个星期了,你知道小明有多少天没看到爸爸了吗?

师:医生说:人每天要喝6杯水,那么一个星期要喝多少杯水?

4师:还记得7个小矮人吗?

(课件出示7个小矮人,并呈现“一个矮人一张床,七个矮人七张床;一个矮人两个碗,七个矮人十四个碗。”)

你能把这首儿歌编下去吗?

5师:在实际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7的乘法口诀来计算呢?

[评析]七星瓢虫、古诗、星期、小矮人这些题材都是学生身边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通过实际应用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习题分析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形式丰富,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第一类是识记口诀,以及相应的口算练习题(包括混合运算);第二类是乘、除法竖式计算练习;第三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在本单元练习指导中要注意以下4个方面:

1多种形式熟记口诀,体现学习的趣味性。

单纯的背诵、记忆口诀是枯燥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出现的多种练习帮助学生熟记口诀。如第63页“想想做做”的第l题、第2题,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计算和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弄清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学会通过已经记熟的口诀推想出相邻口诀。

再如第63页第3题,第66页第2题,第68页第2题等这些形式的练习,我们可以设计成不同的活动,以游戏形式进行练习,比如对口令、开火车、小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记口诀的效率。

2重视题目性对比练习,便于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在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出现了许多题组性的对比练习,如计算题组第66页“想想做做”第1题、第73页第8题等。这样的练习要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计算,再通过比较使学生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直接写出相应的两道除法算式的结果。再如第73页第11题,这是几组乘、除法的对比题,可以让学生在计算后说一说计算每道题时分别要用哪句口诀,通过交流体会到计算时看清运算符号的重要性。再如第81页第2题这组对比题,每组题中上面的两道一步计算是下面一题混合运算计算过程的分解,通过计算和比较进一步明确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本单元的练习中还出现了许多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组对比练习,如第66页第4题,第69页第8题,第70页第12题,第78页第6题等。这些练习可以先让学生逐个解决题中出现的问题,再讨论交流解答每一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以便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含义,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3抓住开放式练习,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中有许多答案不唯一的开放性练习题,如第74页第6题,第80页第3题。这样的练习设计是利用学过的乘法口诀填写乘、除法算式的开放练习,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促进对口诀的熟记,同时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和严密性。

4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四

教材第22-23页 练习六1--4题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小棒

一、基本练习

1、 摆一摆、说算式、说口诀。

每次摆5根,摆5次。

每次摆5根,摆7次。……

2、对口令。师--生         生--生

① 五七---  三十五

②  5×6---    五六三十

③五八四十  ---     5×  8     8×5

二、巩固练习

1、填空。读一句口诀,写两个乘法算式。

练习六第1题   ①学生独立填空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填>,<或=

练习六第2题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 是怎样想的?

3、过河。 谁先回家?

练习六第3题。①竞赛活动。小组开火车,教师记时。

4、计算。          练习六第4题。

看谁算得又快又准。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2=

5×6=       6×5=                 8×3=            5×9=

板书设计

5 的乘法口诀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8页 练习六5--7题

教学目标

1、 会整理1--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1--5的乘法口诀。

2、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3、能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记1--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会用1--5的乘法口诀口算相应的表内乘法。

教学准备

一、归纳整理1--5的乘法口诀。

1.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情况。

2、读口诀。①横着读 。     ②竖着读。

3、观察:这些口诀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4、背一背。①横着背 。     ②竖着背。

二、综合练习

1、填写符号。练习六第6题 。

①学生独立完成

②反馈。说说你是怎样填写的的?

2、解决 练习六第6题。帮奶奶找药。

①同桌说一说图意。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3、解决问题  练习六第7题。

①观察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②说一说解决这个问题 的办法?怎样想的?

③完成书上的空。

三、课堂作业

5×3=         7×5=            5×8=           7×3=

3×4=        6×5=           8×3=            4×9=

四、自由熟记口诀。

板书设计

6.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29页整理与复习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的情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熟悉乘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熟读乘法算式。2、通过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使学生理解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归纳整理1-5的乘法的乘法口诀,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利用口诀口算。

教学准备

口诀表,乘法口算卡片。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指导复习

1.出示课本29页的乘法口诀表。

(1)引导学生观察乘法口诀表,找出表中的规律。并在小组里交流。反馈时让生说说乘法口诀表是怎样排列的。

(2)全班反馈。

竖着看

横着看

(3)指导学生根据以上发现的排列规律背诵口诀。

全班或小组背诵  竖着背诵

全班或小组背诵  横着背诵

2. 让学生把准备的乘法口算卡片,按一定的规律排成一个表。

(1) 学生在小组内活动,交流。

(2) 全班反馈。在反馈时,只要学生按一定的规律,且其所说规律合理,教师都应肯定。

3. 指导学生完成算一算:三种颜色的圈各有多少个?

(1) 先让学生看图,弄清图意。

(2) 分析图中所给的信息。

(3) 学生独立完成。

(4) 全班反馈。

四、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1页练习七的第1-7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

2. 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口算。

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一、 谈话导入,板书课题:整理与复习

二、 指导练习

1. 练习七第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说说得数是由哪句口诀得到的,并评出优胜的小组,予以表扬。

2. 练习七第2题。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候说出连线的依据。

3. 练习七第3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

全班反馈。反馈时,对于乘加、乘减的题目要让生说说运算的顺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 练习七第4题。

看图,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的办法。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反馈。

5. 练习七第5题。

看图,弄清图意

解决情景中的(1)题。

同桌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解决情景中的(2)题。

四人为小组,根据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在纸上。

集中小组的问题,以竞赛的方式来解决。

教师对竞赛的结果进行小结。

6. 练习七第6题。

看图,弄清图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7. 练习七第7题。

读题,弄清题意。

同桌交流解决。

全班反馈。

三、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二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一)

汪群           叙永县白腊乡白腊九校

教学内容

教材第43页例1、例2以及课堂活动、练习十1--2题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能说出角的各部分名称,会辩认角。

3、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难点

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三角尺、纸、活动角等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

1、 你知道角吗?你能说一说吗?

2、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各种各样的角。

出示例1图,观察这些物体,指出那里是角。

二、动手操作,建立角的概念

1、折角

⑴你们能用这张纸折出角吗?

⑵你们用手摸一摸角的这儿(顶点)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角的这两边,有什么感觉?

学生摸一摸后,说一说感觉。(尖尖的;直直的光滑……)

⑶在学生折的角中选几个大小不同的角,贴在黑板上。你能说出这几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吗?

⑷小结:角是有大小的。

2、做活动角

⑴如果给你一颗图钉,两条硬纸条,你能做出一个活动角吗?

①学生试做

②操作:听口令,变大变小。

3、认识角各部分的名称

⑴抽象出角的图形

演示:由活动角抽象成几何图形角。

教师演示,学生想象:用小圆点代替图钉,用两条直直的线代替硬纸条。会是什么图形?

⑵介绍角各部分的名称

你们想知道这个小圆点叫什么,两条线又叫什么吗?

①看书第43页

②反馈。板书:顶点 、边、边

4、小结:这节我们认识了什么?三、课堂活动

1、说一说生活中所见到的角。全班交流

2、课堂活动,第2题。数一数,共有几个角?

⑴小组活动

教  学  过  程

⑵反馈。全班交流

3、练习十第1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4、练习十第2题

⑴小组活动

⑵反馈。全班交流

四、课堂小结

5.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五

一、把口诀补充完整。

一五二五()三五()

四五()五五()

二、根据口诀写算式。

一五得五:()×()=5或()×()=5

二五一十:()×()=10或()×()=10

三五十五:()×()=15或()×()=15

四五二十:()×()=20或()×()=20

五五二十五:()×()=25

三、口算。

3×5=4×5=5×5=5×2=

2×5=5×4=1×5=5×3=

四、口诀。

()×()=()或()×()=()

五、想一想、试一试。

6.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六

《倍的认识》教学评价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小学数学教学作为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要求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操作、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进而学会学习。

“倍”这一概念是学生首次接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再次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空,让每个学生在摆一摆、说一说、议一议、评一评中,凸现学生思维的真实状态,并在不断的挑战中修正、提升。由于“倍”的概念建立和解决倍数问题,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所以,把初步解决倍数问题也列入本节课的目标之一,两者一起教学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倍”的本质的理解。当学生已较好地掌握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之后,教师又在原有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老师这里最后还有一幅图,你能不能也用“倍”来说一句话,行吗? 第一行: ○○

第二行: ○○○○○

7.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七

相当多的孩子在学乘法口诀的时候,并不是一张白纸.所以我在设计课的时候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也想给学生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教育学生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道光会背乘法口诀而不知道其意义和来源是不行的,应该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在5的口诀教学中是从算式入手来编制口诀,在这里想打破前一课时的教学顺序让孩子觉得新颖,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按照顺序并全部板书在黑板上,原本打算在学生全部列出乘法算式后,对照算式和口诀有什么关系的时候,会恍然大悟,口诀原来于此处编制的。对于这种教学思路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遗憾的是在引导观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只问了一句你知道这些算式和口诀的关系吗?当学生还在愕然中便如蜻蜓点水般草草收场,此环节的教学在我的拉拽下学生一句一句的找到了口诀所对应的算式,教学过程不算轻松而且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大悟”。

老师说的没有错:知道自己要达到一种什么目的,思考透了,课堂上才会收放自如。在这一环节上虽然知道自己想达到什么目的但是根本没有想清楚通过怎么样做怎样引导才能达到这种目的,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事实上在一节课上关键地方的成功与否也是如此。如果真正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感受的话,在此时完全可以多花费一点时间,引导学生发现口诀和其对应的算式的相同与不同,比如算式只是比口诀多了一个乘号,算式是由数字和符号组成的,口诀是中文大写,如果把算式中的乘号盖住的话就能得到其对应的乘法口诀,那么口诀的来源也显而易见了。想要学生的“恍然大悟”也由不得学生“不悟”了。

多余处:为了使学生对口诀的结果记忆更加深刻,我安排了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摆出9个2,记得当时说出了4点要求。

(1)请每位同学用小棒代替筷子摆一摆。

(2)要求边摆边说:一双筷子有2根,2双筷子有4根……

(3)边摆边把14页下面表格填完整。

(4)比一比看谁的动作最快。

老师指出要求过多,不知学生是否听懂或记住。自认为四点要求条理清楚,之所以提出要求的目的也是为了孩子在做数学时有的放矢,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的年龄问题,而且在第三点提出后又恐担心学生不知道表格的意思,在黑板上理解了一下每一格所表示的含义。

欠虑处:在以往的口诀教学中还是比较注意口诀的记忆,比如独立背,男女生比赛,师生对口令各种形式加强记忆的密度,而在新课标的教学中,尤其是这节课一直在考虑口诀的准确性,认为刚学习第一节课,没有必要要求过高,一直在考虑犹豫的是是否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安排在本节课,至于口诀的强化与尽可能的人人参与到课堂中去的宗旨都给忽略了。

8.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八

6的乘法口诀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了1——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上先出现一组准备题,每次加6,把得数填在空格里;再出现例10,看图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写出乘法口诀;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乘法口诀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学期教学的一个重点,它是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的基础。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在学习乘法口诀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意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景中感受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并能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在口诀的整理中,初步培养学生发现简单规律的能力,提高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编口诀和利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享受成功的喜悦。

根据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让学生在1——5的乘法口诀的编写经验上,自主探索,编出6的乘法口诀,并熟记口诀。

同时,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受其表达能力的限制,将其探索发现的知识抽象出来,概括形成口诀形式这一过程和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

教学难点:编写乘法口诀,发现口诀的内在规律。

二、说教法:

小学数学教学法指出,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本课教学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的,结合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课教学采用故事情境法,发现法、尝试法等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讨论交流,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转播学生的练习,达到人机互动。

三、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程序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精彩的课堂开端,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一开始就给学生创设一个小熊请客的情境,并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配以优美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复习准备环节:小熊来到了一座小桥边,可桥上只有一个数字,怎么过桥呢?小熊正在纳闷,这时飞来一只小鸟,它告诉小熊用桥上的数字每次加上6,说出得数,就可以把桥搭上。让学生说出得数后再填表算一算,填表算一算起两个作用:一是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二是让学生熟悉6的连加,为学习6的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二)发现问题,自主探索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让学生去“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在探索6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设置了6种不同的水果,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练习,给了学生可选择的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6个练习都是编6的乘法口诀,这里多个数的连加可以看屏幕数出,从而解决了乘法算式的得数问题。“再想一想”“你真棒”的提示,体现了人机对话。教师通过转播的形式达到人机互动,起到了互相学习、集思广益的效果。接着让学生运用前面掌握的方法填出积,编出6的乘法口诀。同时在做题的过程中内化了思维方法。我这样设计,是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教学理念。

(三)激导探究,巩固知识

练习的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灵活性、开放性”原则,给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不同的人保证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探险”主题,让学生自由选择,可进入“小兔”或“海豚”两个画面,每幅图都有两种理解,能列出两个乘法算式,使用的口诀也是相同的。怎样理解图意,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这里学生可通过人机对话来判断对错,通过教师转播达到互动。

练习二:小狗爬楼梯,学生每算对一个乘法算式的得数,并说出所用的乘法口诀,小狗就爬一步楼梯。这样的练习,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练习三:通过让学生看动画,列出两个乘法算式,并说出所用的口诀。既能提高计算能力,又再次看到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

这三个练习,都配以美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还配上了感情色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应用知识,内化提高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小课堂,大社会”的理念。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以及作出决策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为此,在学生掌握了6的乘法口诀之后,我设计了以下4个练习。

练习一:通过“送信“游戏,让学生发现口诀的排列规律,并说一说自己所发现的规律。这些规律学生在学习中已初步发现,通过操作会感受更清楚,在游戏情景中,印象会更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突破了难点。

练习二:帮帮我们。通过人机对话,培养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转播,达到思维的交流,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练习三:创设实际生活情境,让学生互动讨论,找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练习四:引导学生从1只青蛙身上找出问题,如:1只青蛙有1张嘴、2只眼、4条腿……接着以人机对话的形式进入2只、3只、4只、5只、6只的填空练习。这个练习既巩固了1——6的乘法口诀,又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在游戏中内化了知识,熟练了乘法口诀。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成功的满足与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在评价方式上主要采取了让学生以自评、互评与组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让他们畅谈学到了什么,学得怎么样,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说板书:

为了体现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更好地突出重点,我的板书力求简洁、美观、清楚。

9.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九

表内除法

(一)第5课时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2)

【教学目标】

1、结合简单实际问题,学习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用不同方法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用口诀求商较简便。

2、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会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愿意与他人交流各自的算法。【教学重点】 怎样计算除法。【教学难点】

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出示口算题卡片,说一说怎样计算乘法的? 2×3 4×4 6×5 3×4 5×6 4×5 2×6 4×6 3×5 2×5 4×3 3×1

2、背1~6的口诀

3、对口令

二、自主探索

1、创设情景(出示挂图)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熊猫玩具店。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交流。10元钱能买几个皮球?

2、列式。指名说一说。

3、探索方法:你通过什么方法知道能卖几个?同桌讨论。交流想法得出:(1)可以借助摆学具

(2)每次减

5、连续减去2次,正好减完。(3)想()个5是10、2个5是10。(4)想乘法。

4、从这些方法看,你认为怎样算的又对又快? 得出:想乘法口诀方便或乘法。

5、提出(2)15元可以买几架玩具飞机? 学生解答,在交流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用口诀求商时应怎样想,并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算得快。

6、提出(3)20元钱能买几辆玩具车?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怎样想口诀的。

7、学生自己提出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三、试一试

1、出示:20+4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法求商,比一比谁快? 2、30+5= 想:五()得三十,商是()24÷6= 想:()六二十四,商是()学生独立完成,同桌说一说想的方法,同时指名板演

四、想一想

1、()×2=4 3×()=9()×4=4 4+2= 9÷3= 4÷4= 二()得四 三()得九()四得四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乘法中()的乘数是怎样想的?除法又是怎样想的?。

2、看一道乘法算式,能说出有关的两道除法算式吗?老师 出示乘法算式,学生除法算式。

同桌活动:一人说乘法。另一人说两道除法算式。

五、练一练

教学反思

10.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十

一、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熟记8的乘法口诀。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把未知的问题转化成已知的问题

四、教学具准备

一副扑克牌

五、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8×3=

4×8=

8×6=

7×8= 7×2=

5×7=

6×7=

7×5= 3×7=

2×5=

2×6=

5×8= 7×6=

1×8=

6×2=

6×4=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3×4=

8×7=

8×4=

6×5= 7×4=

5×1=

6×3=

7×1=

卡片上的题是每列8道,学生2分钟算完题后,老师带领学生订正完口算题后,让同桌两人讨论一共算了多少道?

【设计意图:“一题多功能” 体现了题目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或在课堂练习时应格外注意运用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和手段。这对于练习的度如何掌握有很大的帮助。“一题多功能”的运用有助于摆脱学生熟能生厌和熟能生笨的弊端,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地发自内心地进行学习。

“一题多功能”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这道题本身具有多功能;另一种情况是,同一道题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多种思路,多种解法,常常也是一题胜似十题,自然也可以说是一题多功能。“一题多功能”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也培养了他的优化意识,使之明确数学题不能死记硬背,要讲究策略。学数学不在于会计算几个数学题,更重要的是在于学习“好方法、好策略”以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一题多功能”也是华罗庚老先生的统筹方法的具体应用。

本题既考查了学生对口诀掌握的程度,也考查了学生运用乘法意义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预设:

生1:我的同桌做了4列,8×4=32,一共是32道,口诀是四八三十二。我的同桌做了32道。

生2:我的同桌做了4列零3道,8×4=32,口诀是四八三十二,再用32+3=35。我的同桌做了35道。

生3:我的同桌做了4列差2道,8×4=32,口诀是四八三十二

再用32-2=30。我的同桌做了30道。

生4:我和同桌一共做了8列,8×8=64,一共是64道,口诀是八八六十四。我和同桌一共做了64道。

生5:我和同桌一共做了9列差1道,8×8=64,一共是64道,口诀是八八六十四。我,再用64+7=71。我和同桌一共做了71道。„„】

(二)利用扑克牌复习8的乘法口诀

老师让学生拿来扑克牌,四人一个小组,每人抽一张,用抽出牌的数和8相乘,迅速说出结果和口诀。

当有的孩子拿到

10、J、Q、K时,没有现成的口诀能够解决问题,学生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都不能直接依赖于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只有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的重新组合并生成新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实现。因此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学生寻求新的途径和方法,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创新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思维习惯,为今后实现更高层次的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老师这些数,孩子指了指

10、J、Q、K,我们不知得多少;教师引导,我们刚才的口诀是没有学到它们,但是,我想同学们一定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小组四个人商量商量。”

学生们想的办法可能有:

生1: 因为一个因数是8,另一个因数多一,积就多8。我们刚刚学过八八六十四,64+8=72,8乘9得72,72+8=80;8乘10得80,8乘11得88,8乘12得96,8乘13得104。

生2:因为五八四十,8乘10就是两个五八四十,40+40=80。

生3:因为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8乘11就是40+48=88。

生4:因为六八四十八,8乘12就是48+48=96。

生5:因为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6乘13就是48+56=104。】

11.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十一

例1,教材以学生用七巧板拼图的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到每个拼图都用了7块板。由此引出用填表的方式呈现用7连加的结果。在学生初步知道连加结果的基础上按顺序出现与7有关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把7的乘法口诀填完整。

教学时,可以用七巧板也可以用其他学具,只要达到通过操作知道用7连加的结果即可。用7连加的结果填好后,应多让学生进行交流。7的乘法算式的写出和7的口诀的编制,可先让学生独立试填,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展现各种编口诀的方法和记忆口诀的方法。在充分交流之后,教师进行系统条理的小结,同时,鼓励有特别想法的学生。对口诀的记忆,要多用“对口令”、“开火车”等活泼的形式,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和效率。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老师可单独与他“对话”、“对口令”、做游戏,使他们能有指导的参与学习活动。

2.关于练习十六中一些习题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2题是以实际的生活实例和具体物品为情境,帮助学生记忆7的乘法口诀。这类题目的特点是题目少但包含的练习内容多,同时还帮助学生利用推想的办法来记忆口诀。指导练习时,应将题目适当拓展,并利用同桌或小组互相问答的方式加强练习。第2题要强调用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算式。

第3、6、11题是用乘法口诀进行式题计算的练习,属于最基本的计算练习,一定要达到准确流畅,逐步达到迅速、正确。由于这类练习形式比较简单,因此练习时可做成卡片,开展“开火车”或“找朋友”等形式的练习,以提高练习的兴趣。另外,练习7的乘法口诀的计算,一定要带着练习用2~6的乘法口诀的计算。

第5、7、8、12题是以多种方式巩固乘法口诀的练习,目的是变换多种方式,提高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同时从不同角度理解口诀、记忆口诀,熟悉口诀之间、口诀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为后面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指导练习时,除全面记忆外,对数目大、容易混淆的口诀要单独抽出来经常练习。

第4、9、10、13、14、15题都是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除第15题外,每道题目都是以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解答。第15题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情境提出问题。目的是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用处,培养用乘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指导练习时,尽量让学生根据具体情境,自己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独立完成之后,再组织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例2~例4的教学。

例2,是以三个小朋友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情境,根据2个4根、3个4根与1个4根的关系,引出“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例3,是引导学生用摆点子图的方式,建立“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计算思路,为解决问题构建“思维模式”。

例3之后“做一做”中的题目,是根据例3建立的“思维模式”,进一步通过摆学具加深理解,形成“认知结构”。

教学以上内容时,第一,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一个数的几倍”的存在,并体验到它的含义与作用,真正理解“一个数的几倍”具体描述什么内容。第二,要反复用学具操作,在脑海里建立“第一行几个,第二行有多少个同样多的几个,就是几的多少倍”的表象,然后得出用乘法计算的结论。这个过程一定要学生去经历,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去探索,在亲身的感受中明白道理。

例4,是用已构建起的“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情境图中,用打扫教室卫生人数中,扫地的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2倍的对话给出数学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解答。图下还配有带有直观小人的线段图,引导学生理解,7的2倍,就是2个7,因此擦桌椅的是14人。

例4后面“做一做”的题目,是用正在玩耍的两组小兔只数的关系,引出“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该题目是对例4学习的直接巩固。

在教学例4和例4后面“做一做”中的题目时,主要应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借助线段图或学具操作,明白一个数里有几个相同的另一个数,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然后根据求几个几是多少的方法,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在具体教学中,应先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明白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在互动与交流中相互启发,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或板书用线段图进行直观形象的总结讲述。

4.关于练习十七中一些习题的说明与教学建议。

第1、6题是用图文或线段的方式直观形象地引导学生加深对倍的概念的理解,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指导练习时,可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使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为解答有关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础。

第2、3、7、8题是运用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指导练习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多用学具摆一摆,或用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出些有多余条件或几个数量有倍数关系的问题,让他们解答,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题是两道文字题,是对“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抽象,这类问题能掌握好,对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指导练习时,要使学生真正明白7的6倍就是6个7,5的4倍就是4个5。结合摆学具,适当增加一些这样的练习,会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12.浙教数学新版小学二年级上册年级上册《5的乘法口诀》习题 篇十二

《倍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合情感。2.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喜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加深“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认识.

教学难点

明确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

教学方法

教学本节课时,恰当运用自学、探究、讨论等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能正确解答有关的应用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电圆片、小棒、脑、使用“学乐师生” 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儿歌引入,渲染气氛。

齐背《青蛙跳水》歌。师:这是哪里? 一只青蛙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乒乓乒乓跳下水 青蛙不吃水太平年 青蛙不吃水太平年 二只青蛙二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乒乓乒乓跳下水 青蛙不吃水太平年 青蛙不吃水太平年 2.动手实践,复习旧知。

第一行摆4个圆片,第二行摆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第二行应该摆几个? 师:先拿出自己的学具摆一摆,第二行该怎样摆? 学生摆了之后,再全班交流。

师: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摆了几个?是怎样摆的? 生1:我摆了12个。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算的? 生:乘法。

第一行摆10个圆片,第一行摆的个数是第二行的5倍,第二行应该摆几个? 学生摆了之后,再全班交流汇报。师:这一次,你又摆了几个? 生:我摆了2个,用10÷5=2(个)

师:这个同学真聪明,不但摆出来了,还说出了除法算式。那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为什么要用除法?

生:我是这样想的,因为第一行有10个圆片,第一行的个数是第二行的5倍,10是2的5倍。

师:哦也就是说,就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来计算。

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研究一个数几倍是多少? 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的问题。

板书课题:倍的应用

二、学习新课 1.

出示参加兴趣小组人数的表格,提出与倍有关的数学问题。

学生一起讨论,提出用倍解决的数学问题。

(1)如果参加体育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3倍。参加体育组的有多少人?(2)参加歌舞组的人数是手工组的几倍? 2.解决第一个数学问题。

如果参加体育组的人数是航模组的3倍。参加体育组的有多少人? 同学们试着用线段图表示:

说一说:()组的人数与()组的人数比较,把()组的人数看作1份,(组的人数有这样的3分

求5的3倍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5×3=15(人)3×5=15(人)答:参加体育组的有15人。)3

3.解决第二个问题:

参加歌舞组的人数是手工组的几倍? 师:你能用线段图来表示吗?

师:从线段图上你看出了什么?

生:把手工组看作一份,歌舞组就是3份。24÷8=3 答:参加歌舞组的人数是手工组的3倍。求24是8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三、结论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求一个数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除法计算。

四、课堂练习

1.列式计算

(1)5个8相加是多少?(2)5的8倍是多少?(3)4个7相加是多少?(4)4的7倍是多少? 2.答一答

彩色粉笔有6盒,白色粉笔的盒数是彩色粉笔的7倍。白色粉笔有多少盒? 3.在()里填数。

(1)第一条线段长6厘米,第二条线段长30厘米。第二条线段是第一条的()倍。

第一条线段长度的9倍是()厘米。

(2)学校买了4个篮球,所买足球的个数是篮球的6倍,买了()个足球。后来又买了8个排球,排球个数的()倍是足球的个数。

五、作业布置

学校饲养场有15只灰兔,3只黑兔,5只白兔。灰兔的只数是白兔只数的几倍?

六、板书设计: 倍的应用

上一篇:学习监察法心得体会下一篇:学风班级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