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高职文言文教学对策(共11篇)
1.如何改善高职文言文教学对策 篇一
巧用ESP改善高职高专院校英语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ESP与高职教学的探究得出ESP教学对高职学生英语教学起着十分重要作用的结论,从而建议学校采用适当教学模式,让ESP成为高职教学主题,培养适合国际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作 者:李平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外国语职业学院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理论)英文刊名:CHINA AFTER SCHOOL EDUCATION年,卷(期):“”(z1)分类号:H3关键词:ESP 教学模式 复合型人才
2.如何改善高职文言文教学对策 篇二
关键词: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改进
高职高专院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产业化结构的调整, 社会对掌握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显著上升。高职高专院校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技能性强、分工细致的专门人才, 可以说, 高职高专院校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而加强和改进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环境建设, 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奉献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 提升优良品德和文明素养, 以及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存在的问题
1. 校园硬件设施落后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普遍存在食堂饭菜差、宿舍拥挤且生活设施不齐全、图书馆书籍音像资料较少且更新速度慢、校园绿化差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当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存在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欠缺的情况。一些教师只重技能传授, 忽视思想道德教育, 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3. 校园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存在着一些管理制度缺失, 制度不合理、不健全的现象, 以致有些学生对学校的管理制度置若罔闻, 导致学生缺少组织性、纪律性, 不利于统一管理。
二改善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的对策
1. 加强和改进校园物质环境建设
校园物质环境是指校园内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校园物质环境内容广泛, 包括一切教学场所、活动场所、休息场所、绿化环境教学设施等, 它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提高, 以及高职高专院校的迅速发展, 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落后, 导致硬件教学条件与学生的需求产生冲突矛盾。只有加强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 配置高效方便的教学设施, 才能满足学生对物质环境的需求, 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2. 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如果说校园物质环境是校园环境的“硬件”, 校园文化环境则属于“软件”部分, 它包括教风、校风、学风和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第一, 积极营造良好的校风。校风是校园文化的本质表现, 是全校师生共同形成的, 全局性、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校风是校园环境中无形的教育因素,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与行为规范起着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学校领导应带领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思想作风和民主的工作作风, 群策群力, 共同努力, 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风。
第二, 制定合理的制度。校园文化环境还应包括制度文化环境, 校园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 按作用范围可以分为教学管理、环境管理、生活行为管理和社会实践管理等制度, 这些制度形成了文化氛围, 是规范学生的言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人进步的重要途径。因此, 制订合理的校园制度应以国家的法律、法规及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制度为依据, 以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为目标, 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细则, 以对学生起到调节、约束、引导和规范作用。
3. 加强和改进校园人际环境建设
教职工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领导的关系等构成的人际氛围可以称为校园的人际环境。
第一, 教师应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体, 教师的思想、人品和学识对学生会产生示范作用。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除了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外, 还应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 既教书又育人, 将二者有机结合, 在培养学生专项技能的同时还应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 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校园管理是学校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科学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财力, 保证学校教学工作持续有效进行的实践活动, 管理人员正是这些活动的实施者。管理人员应以身作则, 言教与身教相结合, 率先示范, 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感染和启发, 努力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都渗透育人功能, 以管理促育人, 强化高职高专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三, 后勤和生活服务部门的职工应提高服务本领。学校的各项服务都要服从于学校的教育目标, 校园的后勤和生活服务部门的职工应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服务本领, 一切都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育人效果。
4. 全社会应形成教育合力
高职高专院校的校园环境优化不能只靠学校自身的力量, 还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 高职高专院校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逐渐明显。因此,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环境建设, 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齐抓共管, 编织教育网络, 形成教育合力, 强化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宋静静.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浅析[J].岱宗学刊:泰安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3.浅析如何改善高职英语教学效果 篇三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改善措施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如火如荼地迅速发展着,公共英语教育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倍受社会的关注。然而,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着高职英语教育的顺利发展。以下从几个方面来重点分析: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整体英语基础差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主要分两种, 一是从初中升入五年制的高职学生,这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没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当薄弱。二是从普通高中经过了严格的高考和录取的高职学生,这类学生经过了中学6年的英语学习和经验积累,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整体水平不高。文化基础差缺少学习热情成为学生厌学英语的主要根源。
2.师资力量相对不足
近几年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充足的生源,也给高职英语教学带来一定的压力,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师资力量不足,只能从外面聘任临时教师授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富有经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教师寥寥无几,教学经验欠缺的助教居多,这些青年教师基本上没有参加过各种高职教育理论的培训,也没有在高职高专外语教学研讨班进修过,这样就缺乏高职教育的理念与从事高职英语教育的实践经验,不利于现代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课程设置陈旧
高职英语教学课程主要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单一,主要以知识传授和课文讲解为中心,难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得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英语口语课、写作课、专业英语课开设得很少,无法体现高职英语的特色。
4.教学方法陈旧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生作为被动的接受对象,失去了思考及学习的主动性,只是一味地依赖老师来讲授,丧失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减弱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改善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大多学生都喜欢看电影。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观看前,先向学生讲解与电影有关的英文词汇及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人文风情、民族特色。观看结束后,可对学生就电影主要情节进行提问。这样不仅可以学习到一些比较地道的英语,还锻炼了听力,同时也了解了西方文化,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英语,真乃一举两得。在课堂上可以间隔地使用语音室或多媒体教室。使用幻灯片可以给学生新的视觉冲击,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应用能力
高职英语教育应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著名语言学家Widdowson指出,“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教学要求一种教学方法把语言技能和交际能力结合在一起。”可以通过英语故事会、英语角、英语板报、英语话剧、英语辩论会等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一切可以说英语的机会,引导学生活学活用,逐步提高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复合型人才
首先,开设专业英语选修课。学生学好基础英语后,可以根据各自专业需要选修专业英语,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其次,通过增设英语写作课、英语口语课、英美文学、英汉翻译、第二外语等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英语教学队伍结构欠合理,这在很多院校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我们必须经常组织专业英语教师听课、说课、评课。站在公正的角度给予任课教师肯定及建设性的建议。定期组织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或专业知识的培训及进修,促使专业教师的迅速成长。
5.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英语教学多实行“填鸭式”或“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大大减少,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受到限制。这些话题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富于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也可通过情景设置、模拟对话、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题材相互间进行会话, 展示完毕后,教师加以全面评判总结。这样的课堂活动既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能逐步提高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还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束语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的发展趋势与教学需求,体现新时期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注重实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自主学习策略,使学生具备应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的能力,以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需要,并为今后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上都进行必要的改革,形成以应用为目的、实用为主攻方向的英语教学体系才能达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整体优化的目的,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平.高职英语教学特色与质量探究[J].科技信息,2008,(35).
[2]张欣欣.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新科教,2009,(6).
[3]王建华.浅议高职英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
4.如何改善高职文言文教学对策 篇四
守正出新比翼双飞-高职文言文偏义复词教学感悟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呢?首先,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改革大学语文,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文言文词语辨析教学模式,通过一字一词的辨析,“于细微处见精神”,从中领略作者遣词用语十分贴切、言简意赅、生动传神之妙,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
作 者:陈德才 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刊 名:职业时空(上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2007 3(10) 分类号:G71 关键词:
5.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高效 篇五
——对《孙权劝学》课例研究反思
学校教研活动中,本人聆听了本组一位老师执教公开课《孙权劝学》。《孙权劝学》是一篇比较短小、通俗易懂的小文言故事。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体现了编者的用意,七年级孩子刚刚接触文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执教老师在上这一篇文言时,虽然做了精心的准备,但是有较多的客观因素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用他自己的话说,只完成了70%左右。教学任务并没有完成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其预设的目标没有达成。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果,本人也在课下作了一点反思,具体如下:
一、客观上,执教老师是借班上课。陌生的学生,陌生的环境导致老师对学生不了解,不熟悉,从而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同时,听课老师、领导也较多,执教老师毕竟年轻,走上讲台的时间较短,大赛或展示的机会较少,因此他和上课的学生都显得有点拘谨或紧张。这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因素。
二、主观上的因素也较多。首先,执教老师没有深入的研读教材,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学生。从而导致教学的目标设置与实际的操作不尽吻合:1.在知识层面上他设置的目标是读懂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我文言词语;2.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品味精炼的语言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要求学生领悟开卷有益的道理。这“三维”目标,看起来似乎在形式上比较契合新课程的理念,其实,较多的只是浮在表面,浅表化。
执教者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流程:首先,导入新课,了解《资治通鉴》,用时3分钟左右;其次,让学生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顺。采用了个别读,分组读和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书形式。执教者让学生评价其他人读书读的怎么样。然而,大多数学生由于受理解能力、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制约,评价只是在读音的正确与否、流利与否和声音响亮与否等上作一些浅层次的作评价。用时是15分钟左右。这么长的时间去读,结果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还不够,反映了课堂的低效或读书方法的不当。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理解文意,执教者首先让学生用简洁的话语概括故事;然后,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翻译文章大意,并且采用抢答题的形式落实对字词的理解。由于分工不明,表面上的热闹讨论也掩饰不了实质的空洞。这个教学环节用时大约15分钟左右。离下课大约还10分钟左右,执教者进入第四个环节,即分析人物形象。由于前面老师没有指导好阅读,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存在误区,例如:“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学生读出了孙权的坚持不懈和严厉,还有好多孩子对人物对话语气表示茫然。
其实,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深度对话的一个过程。包括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等。对话必须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这个前提;“老师是首席,起主导”这个关键。
对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孩子来说,要让他们对文言文学习感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浅显易懂一些;其次,在教学方法上要灵动一些;只有这样,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发挥其主动性。如何在方法上灵动,每个执教者根据具体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而言,文言文的教学活动必须具有这样几个教学环节活教学活动:诵读、理解、感悟和积累。然而,就《孙权劝学》这篇浅易的文言文,我个人认为要把读书放在第一位,让“读”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读”具有层次性,目的性和针对性。
首先,最基本的是字词的读音要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这是前提;其次,要读懂文章的大意和层次,如《孙权劝学》抓住一个“劝”字,读懂“为何劝”、“怎样劝”、“劝的结果怎么样”,把文章读的层次分明;再次,要读懂人物。通过朗读,对语句语气和人物神情词语的揣摩品味,从而感悟到在这篇课文中孙权、吕蒙和鲁肃的形象特征;此外,还要懂道理,即通过孙权劝学这个小故事,我们懂得了什么道理,得到什么启发等。最后,只有多角度的朗读,才能对文意深入的理解,这文言知识的积累是有好处的。
而然,教无定法。一般而言,一堂好课,目标集中,节奏清晰,活动充分,预设与生成相映成趣,主体性与主导性相得益彰。少一点窠臼雷同,多一点灵动创新,使语文味更加浓郁。
譬如,《孙权劝学》这篇文章可以从三个层面来预设对话:文章层面,文学层面和文化层面。
首先,文章层面,既要对课文进行解读阐释,更要对文章的写法带领学生揣摩,即既要关注文章写了什么,又要关注文章怎么写。在写法上,本文至少要讲三个知识点:
1、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描写和神态);
2、对比手法(孙权与吕蒙对比,吴下阿蒙与当下阿蒙对比);
3、烘托(鲁肃烘托吕蒙,吕蒙烘托孙权,从而突出他的善劝)。
其次,文学层面,即通过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的揣摩了解人物形象。如:吕蒙这个人物文章刚开始没有对他进行语言刻画,说明吕蒙不学习,所以不善言辞,而学有所成之后,他的语言幽默风趣,充满着自豪感和得意之情。吕蒙这个形象很可爱。通过挖掘,对话生成,我蒙对吕蒙有更多的理解。
最后,从文化的层面解读,孙权劝学符合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学习有关联。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学习的民族,有善于学习的良好传统。如,古代统治者要求他们的将帅要有文武双全,文韬武略,具有足智多谋的优点,强调“远谋”。如,“曹刿论战”、“智取生辰纲”等等。尤其诸葛亮成了人们心中的偶像。处在三足鼎立中的东吴帝王孙权,深知学习的重要,一现身说法来规劝他的大将吕蒙学习,一方面体现了他的善劝,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6.文言文教学现状调查及对策 篇六
桃源县第九中学 谢一彰
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学生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2002年10月经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中(目前我所用的教材),文言文单元一共16个单元,占总数的47.1%,且不说老师们教授这16个单元付出了多少劳动,花了多少心血。单说本人在高三复习时,针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不尽人意的情况,就课本中的十个文言文单元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以单元为单位,抓每篇文言文的知识要点。同时积累关键实词、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并每单元进行一次检测,再从课内辐射到课外。可是当用课内的实虚词及句式用法等知识呼应贯通课外文言语段时,学生却不会用已掌握的课内文言知识去解决课外文言语段碰到的问题。我困惑。这必须反思:是不是学生对所复习的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在我看来,高三阶段复习任务繁重,用一个多月的时间来复习课内文言文,算是一种奢侈,可学生是不是认为复习时间太仓促,在走过场?于是我调查所教班级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建立在对课文熟悉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方法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复习,那效果肯定会不错。关键是有70%左右的学生在复习前对以前所学的文言文,脑中一片混乱,有的学生连文章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都是在近期复习是才知一鳞半爪,更谈不上对整篇课文内容的理解。即使有平时的背诵,但也就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肯定与我们的教学思想及教法有关系。
一、教学内容贪多求全
这是文言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定位问题,恰恰又是语文教学中常常被忽视的问题。新大纲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5个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是我们无论哪个年级,无论是什么篇目,无论什么教学对象,教学时必然按照时代背景、作者介绍、逐字逐句串讲、理清结构、领会主旨、分析写作特色等模式进行教学。显然这没强化《大纲》的要求,没弄清楚文言文与现代文教学本质上的不同点。现在中学生读文言文感到难,难就难在语言文字和句法上,难在古文化知识上,而不是难在文言文的篇章结构和思想内容上。显然这样的全面是基于教师、基于教材,而决不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
二、讲解分析烦琐不堪
所谓烦琐既指讲解的内容,又指讲解的方法。教文言文时,我们总是担心学生“吃不烂”、“夹生饭”,于是注重串讲,灌得很满,惟恐疏漏,极力奉行“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箴言,教法僵化,即便是自读课文,教师也是小心翼翼扶着走,使学生日生厌倦之情。方法的烦琐导致文言文教学的程式化和模式化。
三、学生主体意识失落 文言文教学在不同的层面上存在着以教师的串讲分析或者以串讲串问的形式代替学生的思考,代替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探究的现象。渐渐地学生上文言文养成只要带着耳朵机械地听,自觉一些的学生机械的在书上做笔记。这样他们课前不会去预习,课后合上课本万事大吉了。心想:反正书上有笔记,考前再看一遍。但考前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很难实现这一想法。于是,一拖再拖,知识一忘再忘,到了高三复习时,旧内容成了新内容。
对策研究
在实施语文新课标的今天,我们应以新课标的理念来审视自己的教学,所以我认为今后的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㈠、优化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意识
教学过程的目标指向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很明确——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亦即离开老师能独立读懂一般的文言文。所以把教学的重心从翻译课文、分析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转移到字词句的学习上来(学习字词句,也是新教材文言文教学的训练重点)。也许有人认为,翻译课文的过程不就进行了字词句的学习了吗?其实不一样。这里说的字词句,主要是指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意义、用法不同的实词,文言虚词,以及文言句子的特殊形式。如果把教学的重心放在翻译课文上,字词句的学习就会湮没在整个翻译过程及译文中,学生对它们的印象就必然不深。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建筑材料”(词语)和“建筑方式”(句式),就谈不上知识的迁移。当然,配合教学需要的必不可少的翻译还是要做的。同样,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分析文章的微言大义和写作的技巧上也大可不必了。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学生学的现代文远远超出文言文,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阅读分析文章思想内容、篇章结构等方面的能力了,即使还没有具备这种能力,完全应该通过继续学习现代文来提高。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只要扫除了文字障碍,能译成现代汉语,便完全可以用从现代文里获取的阅读分析能力,去领会文言文的内容和写法技巧。由此可见,把这一教学内容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对《促织》的教学只用两教时,不用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写法特点,只要结合课后练习题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小说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的掌握情况,学生都能较准确地指出来。因为作为“例子”,分析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特点,在学习白话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时已进行过,如果老师再把《促织》在这方面的写作成就当“例子”讲一遍,岂不多余?
当然,我强调教学中应有目标,有重心是就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来说的,是针对教学面面俱到而提出的,但不能绝对化。比如,就文体来看,古文里有而现代文里没有的,例如赋、骈体文。从修辞的角度看,文言文里有互文,而现代文里没有,这些我们还是有必要讲。但这种讲只能是点拨式地,重点还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体味,去积累。
㈡、重视诵读与积累教学
⑴、先谈重视诵读教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多读,熟读,读中反复体味,才能读懂,才能增强文言语感。由于许多篇目需要背诵,所以我们更强化学生诵读。诵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所以除了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还要读得流畅,声情并茂,一位老师上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时简要地介绍了作者的家世后,对课文内容未作任何分析讲解,就开始用她沉静的语调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们深深地被感染,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可见声情并茂的诵读,具有巨大的言语感染力,能让学生通过感觉和心灵在感受课文言语的同时,发挥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使学生不等老师讲解,就理解了课文的意思,甚至连文章的主题都能明确地表达出来。学生要达到如此水平,还需反复训练,教师可通过朗读比赛,设计一些选填虚词的题目让学生做等手段促使学生去读去揣摩。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感。
⑵、再谈重视积累教学。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就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当然,读文言文已不写文言文。)对学生来说,学习文言课文,作为“例子”的应是这篇课文的词语、句法、文化知识等。只有一课课学下来,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古文化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句式及词类活用的特点等,才能为“举一反三”打下基础。当然,对这些知识的积累也不能光靠死记硬背,必须在阅读体味中积累。而积累的重点应放到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特别是实词)和古文化知识上。因为“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吕叔湘《语言的演变》)又因为文言文是反映古代社会现实的,要想读懂文言文,对涉及到古代社会生活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方面的文化情况必须了解。而“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词汇的变化那么大。”(吕叔湘《语言的演变》)故句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处无外乎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等,这方面量少容易积累。
如何进行积累教学呢?我认为可行的方法是,从高一第一册进入文言文单元学习起,每人准备一个笔记本,用来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并把它称作“文言词语仓库”,告诉他们如何使自己“仓库”里的东西保存有序,便于查找(规定都按音序排列)。学第一篇古文时老师先做整理积累的示范,让学生学着做,以后便完全放权给学生。但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课本后的《常用实词表》里规定的每一课词语,以及单元短文里整理的那32个虚词,人人都必须整理积累。此外,对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又不能局限于该篇,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即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整理过程中,每种意义用法都必须附有准确的例句。为了使积累教学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本,指出不足,肯定成绩,鼓励他们继续积累。为了高效率的整理积累,还要求学生互通有无,只要认真扎实地去积累,势必会为阅读文言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尝到积累词语的甜头,还应经常印一些课外的文言语段去进行知识的迁移,检查他们是否会用从课本上学到的“例子”去解决新问题,成功了自然会增强学习文言文的自信心。会更乐意积累。
㈢、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⑴、凭借“注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仍是采用“对照式”的学习方法,即边看原文,边看注解,边记忆的方法。如果只考书本上的文言文学生还可以应付,如果考试内容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学生就不会用课内的知识解决课外内容。为什么?我认为缺乏的是一种思维能力。难怪在强调能力的高考题面前,他们常常是望洋兴叹。可不可以利用课文注释采取“掩藏法”。首先要求学生将课文注解遮盖起来,然后自读课文,碰到有注解的,不要急忙“偷看”课本注解,不妨学一学求仙学道之人的苦思冥想,从已有的知识中去寻找链接点。在自读中,学生如果领悟错了或者没有领悟出来,也并不意味着前功尽弃,毕竟他们的思维已经经受了一次磨练。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功将潜滋暗长。学生不仅能在领悟中掌握知识,而且能在领悟中发现注释上的不妥之处。会凭借工具书自己去寻找答案。
⑵、凭借“空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张志公先生曾多次指出,教材的注释说明不能太详尽,应留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在这方面,教材的编者可谓惨淡经营,凡是学生能“跳一跳,摘得到”的知识内容,教材一般不注解,留下“空白”。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不厌其烦,精嚼细喂地塞给学生,结果教材预设的“空白”被老师填补了,编者的目的落空了。其实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空白”运用“猜读法”,让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领悟确认。如关汉卿的《窦娥冤》中:“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该句中的“合”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可根据上下文进行“猜读”,应解释为“应当”比较切合语境。并会引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中的“合”来进行印证。让学生经过从已知到未知的探求,经过了从无到有的内化创造,所学的知识也就自然深深地烙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⑶、凭借课文中“关键语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中那些关键语句,必须重点讲解并要学生掌握。例如,有一位教师讲“祸患常积于忽微”(《伶官传序》)一句中的“忽微”一词时,做了三件事:一让学生查注释,弄懂“忽微”的意思;二让学生找出类似“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意思的成语、俗语;三让学生举出生活中 “祸患常积于忽微”的典型实例。这三件事一做,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使学生真正弄懂了“祸患常积于忽微”一句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在像这样的关键地方多下功夫钻研备课,学生收获的还不只是以上这些。(还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等)㈣、尝试让学生自主课堂
7.浅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篇七
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初中 汪双全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思想精华的结晶,但是文言文的教学是老师学生都很头痛的一件事,有些学生调侃地将文言文称作第二外语,可见其难度和学生的惧怕。如何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习、理解并且喜欢文言文?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走出困境获得良好效果呢?
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该做出一些改变,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一,加强朗读,创设学习情境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朗读熟读文言文篇目,对加深文章文意的理解,培养语言感知、直觉、积累、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首先教师可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学生移情入文,也可先借助多媒体或录音机听语言名家的朗读,引导学生移情入文。把学生带进作者精心营造的艺术氛围中,这是在课堂上让学生感悟文本的开始。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化文为白,透过语言文字的屏蔽,理解作品的内涵。在此阶段,主张在读中再现复活形象,体味情趣意境,从而渐入佳境,沉浸在作家的艺术世界里。一般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自由读。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再想象再创作的空间,放手让他们朗读。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在理解文章的情感起伏的同时,张扬自己的情感。交流读。有师生的交流,也有生生的交流,师生一起读读品品,品品读读,在交流中共同进步。学生只有在不断地朗读中,才能弄清句读,才有可能弄清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
二,创新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没有新颖灵活的教法是难以奏效的。所以,老师须得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实践进行创新。
教师可根据教材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法。可以以学生实际为本,精心设计活动。老师将课文和学生特点结合,既生动有趣又高效艺术地将文本学习转化为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提高是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
例如,在上《童趣》一文时,让学生将文中所描写的三件事分别用绘画、表演等方式再现出来,尤其是其中动作描写部分,如“徐喷以烟”,“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捉蛤蟆,鞭数十”等,这么一表象化,理解它也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又怎么会不激起对它的兴趣呢? 三,鼓励合作,学好文言文
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在教学中要加以倡导。我国宋代教育家张载说:“学则质疑,学贵善疑。”传授文学经典,极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学生提出的很有个性的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不要妄加否定,而应该给学生一个合作探究的时间,引导学生进行多项互动的交流,让学生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相启迪、互相帮助、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找到自主、合作、质疑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避免一言堂,而是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职责变成为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在教授文言中,教师有时不需要按照传统文言教学模式,逐字、逐词、逐句翻译文章。而是将课堂变为论坛,让学生将讨论中所遇到的问题展示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长此以往,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文言文功底就会更加扎实,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当然,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了解、积累和梳理教材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从读入口,从培养学生的学习情趣入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合作探究、质疑拓展,摸索学习方法,发现学习规律。让学生乐学、爱学,在丰富语文积累中,感受并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浅议农村初级中学的数学教学
天水市麦积区街子初中
陈兴勇
在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我觉得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环境,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上课思维跟不上老师的思路,造成知难而退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欠佳,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的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负担过重,不敢问老师和同学,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总之学生缺少课前的预习,课后不能及时的总结,更谈不上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总是死搬硬套,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和抽象性的学科。上课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通过直观性的手段学生理解概念、性质。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动手任意折一个三角形,再从角点剪开,„„通过上述实验学生不难总结出结论,之后提出相反的问题让学生再思考。从而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可操作的教学吸引学生。
2、注重情感教育。学生的情感都比较丰富,需要教师对他们多关心,多呵护,鼓励和肯定或表扬他们的点滴成绩,会极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接受教师,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我个人认为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适时对学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
3、重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情趣性。农村学生往往上课思想容易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一般性地按部就搬,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教师应恰当运用较为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二、要耐心细致地引导,增强学生的信心。
多数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既有困难又有潜能,因此教学的首要工作是转变观念,耐心细致地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不歧视、不放弃,认真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有意识地“偏爱后进生”,全面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刘学生体验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情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适当降低和调整某些教学要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教和学相适应,教与学统一。
三、在教学中,尝试“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
要充分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为他们学好数学准备条件,如果没有产生一种自已学好了数学的切身感受和兴趣,那么这种信心就不会持久,而且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失败和自卑。因此,在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创造条件使学生能真正地学习和掌握大纲所要求的教学知识,使他们感到自己是能学好学数学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就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注重知识的迁移。
2、多归纳。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条理性和规律性。
3、勤练习。由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数学模式易引起学习注意力的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小结交替出现,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4、快反馈。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教师对于作业、练习、测试中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掌握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激励,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
8.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0009-02
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初中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分析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适合学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文言文教学应教些什么?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学习文言文?怎样才算学好了文言文?这些问题,相信不仅是学生,就连许多教师也感到困惑。正因如此,一些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存在以下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
文言文毕竟不是现代文,让学生读懂、读通有一定难度。为了让学生读懂文言文,教师一般都先要将课文翻译一遍,即所谓的“疏通文意”,再强调重要的实词、虚词的含义或用法。这样过分强调字词句理解的做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一头雾水。原本富有情趣和性灵的文章被肢解为零碎的文字,变得缺乏美感。
(二)过多介绍写作背景
讲解文言文经常要介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等,但如果教师在此方面讲解得过多,脱离了课文本身,效果会适得其反。如有位教师在讲解《隆中对》时,先从作者的生平讲起,再介绍《三国志》《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书中内容,讲到人物时更是从诸葛亮讲到刘备、曹操、孙权,并详细讲解了其间的各种纷争直至最终的三国鼎立,甚至还联系到了影视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方法,洋洋洒洒讲了一节课,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却没有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三)不太重视朗读
初中生接触的文言文较少,缺乏文言文的语感,缺少停顿、断句等常识,自然觉得文言文“难读”,教师有必要进行领读、范读。有些教师却嫌麻烦,只选重点的段落、句子让学生读,甚至只要求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中的“重点句子”,认为考试不会考到那些“不重要的句子”,那些“不重要的句子”读不读都无所谓。有些教师虽然认识到了朗读的重要性,却只知道让学生机械地读、背,只知道布置课后背诵任务。这样的朗读对学生学好文言文帮助不大。
(四)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还是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笔者曾听到某位教师说:“文言文的课最好上了,就是先介绍一下作者,把文章翻译一遍,再讲解重点字词,并进行重点句子的翻译,最后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行了,甚至都不用备课。”这反映出文言文教学的现状,那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学生只是机械地听、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课堂枯燥乏味,也很难达到文言文教学的目的。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对策
中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显然,上述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利于学生从文言文中汲取养料,提高审美趣味。了解了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便要“对症下药”,找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对策,以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对感兴趣的才愿学、爱学。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心态。要唤起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选好突破口,在“活”“新”上下功夫。教师可以尝试用新颖的板书、精美的图片、生动的引导语吸引学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适当播放与课文相关的歌曲、影视片段等,拉近古今距离;对于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的文章,教师还可以将其改编成短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等。例如,《陈涉世家》篇幅较长,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翻译—讲解—理解”步骤进行教学,课堂会比较枯燥,如何才能激起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兴趣呢?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笔者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陈涉称王后,假如当年曾与其佣耕的人来找他,结果会怎样?如果你是陈涉,会怎么做?”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学生说:“如果我是陈涉,我就不理他,谁让他当年瞧不起我?”也有学生说:“我就给他点钱,然后打发他走,也算仁至义尽。”还有学生说:“我会好好待他,因为当年我说过‘苟富贵,无相忘’,我要言而有信。”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笔者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陈胜的形象特点,得出最可能出现的情形。这样进行教学,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很轻松地把握住了人物的形象特点。
(二)重视朗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朗读和体味,才能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增强文言文语感。文言是一种鲜活的语言。在现代汉语口语中,需要着重表达的部分往往会通过加重语气来进行强调,文言文则通过改变句式等方式,把语气反映在了文字里。宾前、状后等特殊句式都可以突出所要强调的内容。我们通过诵读就可以了解作者的语气和重音的变化,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波动。如在讲解《陈太丘与友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看看谁读得更好,谁最能揣摩人物心理、模仿人物神情。如该文“友人”的话“尊君在否”要读出询问的语气,“非人哉”这句要读出愤怒的语气,“友人惭,下车引之”要读出愧疚的语气。元方回答“友人”的话要读出坚定、理直气壮的语气等。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无定法
9.如何改善高职文言文教学对策 篇九
摘要::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结晶,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思与智慧,是语文学科人文性、文学性的重要体现。当前我国文言文教学存在教学形式套路化、教学中情感投入不足、对学生自主探究领悟能力培养不到位等问题,需要从教学形式、教师素养、对学生激励性调动等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进文言文教学的开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教学困境;教师素养
文言文的学习一直是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一方面是因为文言文木身与现代语言文字相去甚远,学生在理解与接受方面会遇到问题;另一方面是因为许多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舍本逐末,米能使学生真正投入其中。本文针对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出现的困境及应对策略进行思考。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分析
(一)教学模式僵硬化
在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模式僵硬化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先为学生划出并讲解重点字词,之后是通篇翻泽,顺便讲解语法知识,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材,包括古诗词在内有76篇文言文,这种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极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禁锢了学生的自主拓展能力,使课堂僵硬化。久而久之,教师也失去了探索兴趣。同时,文言文教学功利化突出。文言文是考试的重点与难点,教师为了能使学生得到更好的成绩,文言文教学也逐渐沿着应试化的方向发展。语文考试中常见的内容无非字词翻泽,因此教师的重点便也在于此。较为突出的是,当前的课堂文言文教学存在诵读内容缺失问题,诵读一直都是语言文章学习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存在着节奏韵律的美,和谐押韵,在学习中通过阅读能够很好地感知其中的韵律美。
(二)文言文教学诵读缺乏情感传递
在当前文言文教学中,明显缺乏对学生的情感教育。由于过多使用现代汉语,过分拆解文章内容,忽视了文章本身的意蕴,或者是教师总结性一语带过,学生还米领会吸收,就已经结束课堂教学,整节课的重心偏离。对于文言美的忽视,文言文本身就包含许多种类,有些铺陈排比尽显气势,有些趣味盎然充满理趣,而有些又包含了大量典故。远古时期的诗词,更是与乐、舞相统一的。然而在当前教学中,短短45分钟时间,教师更多关注的还是知识,而不是学生有没有和古人对话,有没有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缺乏情感投入的教学,永远都是被动的。
(三)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在文言文学习中,固定模式的形成,有很大原因在于重复,面对反复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语法现象,每次在课堂遇到,教师还是会不仄其烦地讲给学生听,而学生似乎每次都是在这节课中遇到,后熟悉,下节课再遇到,却陌生的状态。当前市面上涌现的许多教学图书,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依赖,遇到问题,可以直接翻阅答案,翻泽不会了可以直接看泽好的白话,缺乏自主探究。然而教辅图书本身的良萎不齐,也会为学生的客观学习造成阻碍。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关注到的问题。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思考
(一)教师提高个人素质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切实加深提高自身对文言文的理解,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学艺术修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应当是与课堂氛围相符合的,都应当是影响到学生。只有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发现美,才有可能被吸引。在讲解《桃花源记》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对桃花源内生活的追寻等,让学生体会这种自然流露的情感。在诵读文章的时候,对抑扬顿挫的语调,对古诗词中每一个典故的讲解等,都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
(二)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学生如何才算是养成了独立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当然不能局限于翻泽出一篇文章、说出某个字词的意义等,而是让学生能够轻松地判断出句式。如《岳阳楼记》中的“微斯人,吾谁与归”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当学生能够轻松地说出时,就已经开始独立了。在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并不一定要每节课的所有内容都逐字、逐句地翻泽给学生,而是要适当地留白,同时进行合理总结。
(三)通过诵读引导学生的学习
诵读在文言文学习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通过诵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节奏韵律,追随文章内在的起承转合。在当前教学中,诵读部分往往是教师所忽视的,但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又是极为重要的。通过对学生诵读的引导,可以引导学生将情感投入其中,使学生能够通过语言描述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有利于文学素养的发展。在诵读《岳阳褛己》时,要随着二天气、四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尤其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这些都是要体现出来的。在学习《陈情表》的时候,要如何体现出诸葛亮一片赤诚之心,以及以死为归的服务于君的忠诚,应当投入更多的感情于其中,在诵读中,去感悟与体味文言文的真正内涵。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能力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不仅是要将文内涉及的字、词记住,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翻泽文言文,当然,对于诗词,有以词害意的情况,此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去用自己的语言仿写、甚至是扩写,将文言文学习与写作简单地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一箭双雕的结果,还能够尝试着让学生更多地去接触到文言文,消除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如将《唐雏不辱使命》这样的战国策短文转化为现代文,启不都可以写成一篇微小说了。
(五)为学生推荐合适的文言阅读
10.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如何言之有理 篇十
文言文是古人思想精华的结晶,是我们体味博大精深传统文化的通道。然而毕竟年代久远,字词句随着时间的流逝变窄,甚至消失,再加上学生平日接触文言文读本少,要去深刻理解并把握好其中的言,就会觉得难以上青天。但学通学懂了就有兴趣和信心,再难都不怕。文言文是一切尽在不言中,正所谓言之有意,言之有蕴。
一、点燃主动自读求知的兴趣
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能大大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不能课上满堂灌填补式教学,这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令人畏惧。
万事皆有规律可循,文言文作为先人们交际的载体同样蕴含着特定的内涵。所以适当学习语法知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规则,无疑有助于学生理解远离现代生活的文言文句法规则。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如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附会,十年乃成。(《张衡传》)附会:文章的组织、布局、命意、修辞;今义,把不相关的事说成有关,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说成有某种意义。因此语言教育不是纯工具教育,它满载着时代气息,这就要求克服语言障碍,不因时间阻碍,深得要领。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湘夫人》)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是清新优美的抒情诗。然而很多学生除了要求背诵的篇目,大多不愿多读。又由于不懂得古人句读的划分,读起课文来有的结结巴巴、稀里糊涂;有的胡乱停顿、美文完全被肢解了,没了任何意境。事实上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学生结合书上的注释,阅读起来是不会有太大困难的。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这句很容易理解: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愿。读此文就会信手拈来,一段悲凄的美文就不会被活生生地拆得七零八落,惨不忍睹。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即使没有庖丁解牛一样的技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也会逐步养成自读的习惯,学会自读的方法。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这种增强语势、渲染、铺陈手法的句子,译时要凝缩。悦亲戚之情话。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成员。积累中不断更新知识。有了一定的.文言积累,夯实基础,多读就更能赏析了解文言文的语言魅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觉多读多学多积累,学生多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如: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只要仔细便一目了然。业精于勤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鸟雀呼晴式地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
二、文言文教学时注重融会贯通
古诗文情态万千,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精彩纷呈,都是美文,令人回味无穷。但真正能够入门的学生却寥寥无几,往往都是懵里懵懂、稀里糊涂。在教学中就要注重融会贯通,想象着与古人进行一次次精妙的对话,把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和作家经历,还原到本来栩栩如生的生活中去。每天每月每学期不断训练,带着铁杵磨成针的志向锲而不舍后方能熟而成习!
文言文保留了传统的中原文化,其结构是完整的,所以利用笔记本建立一个文言知识库,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古汉语语言材料和知识,使之形成系统,而且也能转化为能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勤奋地整理好基础知识才能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如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其中的重点字词的积累:说,应译为话或教诲;达在句中是切中切合或理解明白;微在句中是谦词,指微小的卑微的。趣在句中应解为志趣情趣志向;规在句中的意思是规划考虑打算。所以,积小流方能成浩瀚大海,每课词语的整理积累不能局限于该篇,温故而知新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意义和用法,并随着新课的学习去丰富,让我们的知识体系能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
11.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篇十一
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反映,中学文言文教学成效甚微,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则兴趣索然,听了也不懂,干脆不听。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呢?下面我就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美化导语
导语,是教师在讲授课文之前,围绕课文所进行的,用以引入新课,对学生起启发引导作用的话。
美化导语,能迅速有力地吸引学生,敲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激发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和强烈求知欲望。有没有导语,导语美不美,效果迥异,因此,要努力美化导语。
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可以是故事式,也可以是悬念式,还可以是背景式,可以褒扬价值、评论风格、释题、引录诗词名言、描绘情景、渲染气氛、阐述有关情节、笑话、趣闻、质疑、复习旧知识、点明教学目的,激发感情、直观教学等等。
导语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课堂气氛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尤其是文言文这种相对枯燥的文章教学,更要重视导语的设计,导语的设计,切忌思维定势,不拘一格,要因文定法,灵活多变,方能获得显著效果,设计导语必须掌握如下几个原因:
1、调动兴趣原因
比如教学《石钟山记》,有位老师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北宋有名的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本书叫做《字说》,他认为,每一个字都可以从字形上得到该字的含义。有一次,北宋另一位大文学家苏东坡见到了王安石,就打趣道:‚荆公先生,我名字中的‘坡’字该如何理解?‛王安石笑答道:‚坡者,土之皮也。‛苏东坡又问:‚那么‘滑’字呢?该不会是水之骨吧?‛王安石无言以对。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都从表面上去理解。想一想我们今天要学的《石钟山记》,对石钟山的命名是否也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呢?这一导语的设计不仅生动有趣,故事性强,而且给学生以有益的启示,对理解课文的主题也有帮助。
2、紧密结合课文原则
例如,《岳阳楼记》有教师就引录与本文有关的诗词名言导入:
‚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骚人墨客用他们的生花妙笔,纵情讴歌美丽富饶的洞庭湖。明代杨基的‘春色醉巴陵,阑干落洞庭’,把秀丽迷人的洞庭春景写得十分传神;诗仙李白的‘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拟水为酒,意景双关,别致地写出对洞庭秋色的深深陶醉;唐代孟浩然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名言,极状洞庭湖烟波浩淼、气势雄浑的壮景;唐代雍陶则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钟中心’的佳句,活画出洞庭湖山水如画、妩媚动人的秀姿。但是,这些诗词只写二三景物,容量有限。北宋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却以神来之笔,聚千物百态,种种景观于笔端,熔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炉,堪称千古绝唱。作者是怎样描写洞庭湖的呢?现在让我们来欣赏这篇盖世奇文。‛这样设计导语,既联系了课文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3、短小精悍原则
在教《扁鹊见蔡恒公》一文明,有老师这样设计导语:你们知道成语‚讳疾忌医‛吗?它就出自于《扁鹊见蔡恒公》这则故事,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个导语言简意赅,起到了激发学生求知欲的作用。
4、形式多样原则
还可换个方法介绍作家及作品导入课文。文言文教学中,介绍作家作品这块内容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但教师在处理这块内容时,往往缺少灵活性,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厌倦的情绪,如果我们换个方法介绍作家作品,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变老师介绍为学生介绍,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增浓,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介绍作家作品,具体做法是这样的,在上该单元前的一个星期,布臵学生去搜集有关这个单元所涉及到的作家作品材料,用卡片的形式摘录下来,然后在学该单元的前二天布臵几个 题目,让学生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归纳,提炼,上升为某个专题,比如在学习诸子散文这个单元时,我布臵了这么几个题目:《诸子四大家——儒、道、墨、法》、《孟子的说话技巧》、《浅谈儒家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让学生写在‚文史随笔‛上。(我的学生都有两个随笔本,一个是训练写作能力的‚作文随笔‛,一个是积累知识的‚文史随笔‛。)然后花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于辩论。学生对这一做法很感兴趣,都乐意去做,并做得很好。
《爱莲说》是初中第二册第六单元的课文,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 兴趣,我将此文提前上,正赶在百花盛开的季节,在学本文之前让学生练笔,要求是: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种自己最喜爱的花、草、树、木,语言要简洁,先抓住事物外形上的特点,在绘形的同时,要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要求学生设计导语。
有学生这样设计导语:
同学们,现在是百花盛开的春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事物总能激起人美的遐想,陶冶人的性情。古代名士文人常爱以物咏情言志,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很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后人传诵的名句。唐代人特别喜欢牡丹,牡丹被誉为国花。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赏牡丹》中写道:‚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然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却酷爱莲花,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爱莲说》,莲花的美究竟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莲花吧!这样,就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能使学生愿意去学。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四个原则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导语的设计也必须防止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因追求趣味而不着边际地大谈奇闻异事,使学生的兴奋点只停留在导语上,从而冲淡课文教学内容,那只能是误导。
二、精心设问
任何一篇文言文拿来,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都可以找到一种 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材处理方法,并通过问题的精心设计使学生始终处在注意力集中,精神亢奋、思维敏捷的状态中,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贵在寻求疑问,对疑问挖掘得愈深,学习的进步也愈大。因此,教师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有效的巧妙设疑,借以激发、引导学生去求疑解难,无疑也是帮助学生解决认知矛盾的一条捷径。
设问应贯穿课文教学的始终。
1、在授课开始设疑,旨在快引学生入“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授课开始适时适度地提出疑问,设计悬念,创设疑境,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快速进入疑镜之中去求疑解疑。如讲《爱莲说》时,有老师就向学生提出问题设疑;西施与东施站在一起的效果如何?西施与杨贵妃站在一起又叫什么呢?正当学生兴趣盎然急欲探究之时,教师趁机进入课题:反衬、正衬在文中的作用,这样做,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自然地聚到焦点上,而且还搭桥引渡,为学生进一步精心研读课文,深入探讨牡丹与菊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比较得出周敦颐和陶渊明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营造了一个极为有利的教学氛围。
2、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处设疑,旨在快速突破中心 一般来讲,教材的重点、难点处多是教材的中心意旨所在,课堂的教学重心也多是围绕这个中心意旨打转转。教师若按教学常规而平辅直叙地去分析处理教材,学生多易心理疲劳打不起精神,此时不妨另辟蹊径,在教材的中心意旨(重点、难点)处设疑,让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这样做往往会收到意外的功效。如在分析处理《爱莲说》一课时,有一教师就不按文章的先后顺序去讲,而是直接紧扣题目,从莲花的形象、品质入手设疑;此文的中心意旨是什么?请用一句话答出来。学生在生活中早已观察有余,而今又熟读文章,故而都能答出:写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教师进而又问道:为什么作者尤其喜爱莲花呢?此时学生几经教师引导点拨,跳一跳摘到了‚桃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花比喻正人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从不清高自傲。接下来才从文章的开头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写菊花和牡丹是为了更好地映衬莲花,突出莲花的淡雅、正直、高洁。这样的设疑,既体现出教师的施教艺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干脆利落地完成教学重点任务,又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跳着摘‚桃‛而乐此不疲,迅速巧妙地突破中心意旨。
3、在课堂的结尾处设疑,旨在起升华之妙 我们都有亲身的体验,一堂优质课,任课教师总是牢牢地把握课堂的结尾,且又恰到好处地巧妙设疑,言已尽而意无穷,以期望达到给人启迪,给人以教诲、给人以享受的目的。有一教师在讲完《爱莲说》一文后,并没有让学生去放松自学,而是趁热打铁,在课堂的结尾之处设疑:我们已经学完《爱莲说》这一古文,都已知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以肯定,大家都会像《爱莲说》的作者一样,对自己最为钟爱的一种草木之花,倾注自己所特有的情感,下面不妨亮出自己的观点予以阐明。学生即刻进入沉思,稍待片刻便跃跃欲试,接着学生就开始站起来阐述。有的说:我爱不起眼的小草,它的生命力特别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怕挫折,奋发向上,有的说:我爱梅花,它傲骨独具,敢与冰雪抗争,俏不争春……。有同学称:我爱牵牛花,它高奏凯歌,不畏艰险,奋勇向上登攀……立即有表示相反意见;我不爱牵牛花,它只会自吹自擂而不能自立自强……。此时学生的争论异常活跃,课堂气氛再掀高潮。这样的设疑,不但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以巩固和延伸,多项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更令人称道的是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已渗入其中。
提问必须要遵循教学规律。首先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疑难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问,过难过易的问题应少问或不问,中等难度的问题有选择地问;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提问方式,较难的问题要求优秀学生回答,中等问题的一般学生回答,这样做到因材施问,使课堂不至于出于尴尬或冷场的局面。针对性原则要求设计问题时,教师要选准关键点或突破点,切中问题要害,能使学生在答问中真正学到知识。其次要设计合理。设计的问题必须合理得当,力求保证质量,达到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设计的问题要紧扣语文教材,符合逻辑、思想性强,可答性强,能充分体现教材大纲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回答。切忌题旨不清,词不达意,更不应因学生回答的不完善而挑剔挖苦。这样,教师才能在提问中紧紧攫住学生的心,充分控制学生的注意力,使教与学协调发展。
应该在无疑处设疑,起‚石击波起‛之功。宋人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些言语文字,看来平平、貌视无疑,实际上含蓄蕴藉,意味浓厚。若在此处设疑,令学生咬文嚼字,则既能品味出语言文字的微言大义,又能欣赏到作者的匠心独运,在分析《爱莲说》时,我主要是采用提问与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解决两个字三个问题。问学生在文中使用最多的两个字是什么?经老师点拨,学生就会明白它们一个是文章的主线‚爱‛,在文中一共用了七次。另一个是体现莲花品质的五个‚不‛字——不染、不妖、不蔓、不枝、不可亵玩。抓住了这两个字就理解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也抓住了背诵课文的难点,三个问题分别是——‚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作者为什么对莲花情有独钟?陶渊明为什么喜爱菊花?而世人却只爱牡丹呢?这是文章的难点,也是学生理解该文的关键。如此设疑,学生对该课文的理解由表及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熟读成诵,增强语感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无不想让学生把所学文言知识掌握牢固,并能够灵活运用。古人云:‚温故而知新。‛背诵是‚温故‛的一个极好的方法,多次重复,多次背诵,就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的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通假字、古体字的区别等基础知识,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充分地调动口、眼、脑等器官的作用。
要想把一篇文章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必须深入课文,而决不只是蜻蜓点水,这样学生对他们所学内容的理解才会有由表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收获。
背诵要有时间保证、背诵要靠教师引路,背诵要讲究方法、检查效果。
例如初中第六册第20课《出师表》是教读课文,又是千古绝唱,学生理应背诵,寒假前,我们按习惯赶学第六册。按教学计划,第六、七单元为文言文读背教学内容。《曹刿论战》、《陈涉世家》两篇,由于故事性强,学生感兴趣,所以教学进展顺利。
到教《出师表》一文,虽然课文只六百多字,但由于它是以议论为主,所以我范读、领读好几遍,还专门将重点词语抄在小黑板上作导背提纲,谁知三节课下来,能背诵者屈指可数,读不成句的倒大有人在。耗时多,效率低,原因何在?是学生不努力?……想来想去还得怪自己,于是我就在课堂逐一提名,轮番读背,结果重来重去,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厌倦,振奋不起精神。怎么办?我很为难。彷徨中,我记起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诲:假如学生不愿意学习,不会学习,那也只是‚教师的错处‛。这话发人深思。我决定再试着变换花样,设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于是我先用宋代词人陆放翁的名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强调了这篇奏议的重要地位和文学价值,又提出了如下要求:
1、默读课文两篇,抄写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
2、同桌或对桌讨论,理清思路,理解内容,一个看书一个背,再写出各段大意。
3、准备分小组背课文,整齐者为胜。
4、会默写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按照要求,同学们读的读、背的背、写的写,还有的轮着背加讨论,忙得不亦乐科,学得兴趣盎然。
过了十几分钟,我指名几位同学背诵课文任意一段,还挑了3名同学板书各段中的重点句子;然后集体订正,发现得分率达85%以上。我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乘兴在各段要听写句子的前后补写了几个词语,再让原先不会读的同学试背课文,他们对着黑板竟奇迹般地背了下来。
接着,我背上句,大家接下句,同学们一个个喜形于色,声音洪亮,情绪十分高涨。就这样读读、写写、想想、议议、抄抄、背背、一节课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最后,再齐背一遍,全班60名同学异口同声,字正腔圆,节奏和谐,一口气背完了《出师表》。
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发现自己以前死板、教条、满堂灌,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耗时费力,事倍功半。例如能常出新招,变换花样,加大学生的智能活动,就会事半功倍。
这一堂课否定了我十多年的‚拿手戏‛,使人懂得了‚手读课文(抄、默写)‛的重要意义,同学们也深有感触地说:‚呜哩哇啦读得口干舌燥,不如读读、议议、写写、背背记得又快又牢。‛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多诵读,读熟了,就能增强语感加深对语言的理解,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诵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熟读成诵,其意自明。这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活一样的明白了。
【如何改善高职文言文教学对策】推荐阅读:
如何改善孩子的阅读能力10-17
如何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06-29
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如何改善医患关系07-20
试论如何在改善民生中加强社会建设?08-06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07-22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解读:如何着力改善民生问题专题11-05
浅论如何提高高职英语基础性教学07-13
浅谈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11-11
工艺改善流程07-25
改善提案培训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