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协作机制

2024-09-20

食品安全协作机制(共8篇)

1.食品安全协作机制 篇一

XX公安局、XX烟草专卖局关于印发联合查处涉烟违法案件工作机制的通知

各部门:

《联合查处涉烟违法案件工作机制》已经XX公安局、XX烟草专卖局共同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联合查处涉烟违法案件工作机制

XX公安局 XX烟草专卖局

XX年XX月X日

联合查处涉烟违法案件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涉烟案件的监督和指导,及时沟通信息,规范案件移送,建立长期的监督协调机制,加大对涉烟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顺畅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经XX公安局、XX烟草专卖局共同研究,特制定本工作机制。

一、指导思想 建立联合查处涉烟违法案件工作机制是实现及时、准确、有力打击涉烟违法犯罪行为的重大举措,涉烟违法犯罪案件行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查处难度大,加强公安机关和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配合,有利于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执法的有效衔接,有利于统一认识和排除干扰,有利于提高办案水平和办案质量。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领导,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县公安局、县烟草专卖局成立联合查处涉烟违法案件工作领导小组:

长:XX(X局长)

副组长:XX(X)、XXX(XX)、成员:县公安局经侦大队负责人;县烟草专卖局专卖管理科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X烟草专卖局,XX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设联络员三名(XXX)。联络员责任如下:

(一)根据工作需要和单位领导安排,加强与其他单位联络员的沟通和联系。

(二)负责联系本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查处涉烟违法犯罪案件的协作及案件移送工作。

(三)具体负责信息通报工作。

(四)就本部门查处涉烟案件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向其他部门及时进行咨询。

三、联合执法

(一)对案情复杂,影响重大的涉烟违法案件,公安机关和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应在案发当日组成联合调查组,按照各自的职权立案调查、落实。

(二)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对案情复杂、疑难,性质难以认定的案件,可以书面向公安机关提出咨询,公安机关应当认真研究,在7日内书面答复意见。

(三)公安机关或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在单独查处案件过程中,发现有涉烟案件可能涉嫌犯罪的,可以商请对方执法部门提前介入,被通知到的执法部门应在接到通知后立即派员赶到案发现场开展联合调查取证工作,城区在接到通知后XX分钟内到达现场,城乡结合部在接到通知后XX分钟内到达现场,乡镇在接到通知后XX分钟内到达现场,边远乡镇在接到通知后在与联络员约定的时间内到达现场(但不超过XX分钟)。

(四)在办案过程中,公安机关认为涉嫌犯罪的,应当及时采取扣押、传讯等措施,并依法立案侦查;认为违法数额小,也应当对违法人员、涉案物品进行适当控制后,当场移交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

四、案件移送

(一)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按照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国务院令第310号)办理。

(二)公安机关对所发现的涉嫌涉烟违法犯罪案件,经审查,认为不符合刑事案件立案条件,应当说明理由,并书面通知烟草专卖行政主管部门,相应退回案卷材料。

五、其他规定

本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如与国家法律、法规,上级机关规定不一致时,以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机关规定为准。

2.食品安全协作机制 篇二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特别是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在完成其历史使命、不断完善自我的时候也在显现出很多问题。另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各项条件在得到改善的同时,也应履行好新的使命。那么公立医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发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之间的协作如何推进我国医改的进一步深化,从而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些都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

一、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义及其发展现状

1.公立医院的概念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即国营医院。在我国,公立医院分3 个等级,一级是社区医院,二级是县级医院,三级是市级医院。本文所说的公立医院特指二、三级医院。

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我国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精力、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支持,而身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公立医院,自然受益颇多。公立医院集合了本区域内特别是城市中最好的医疗资源,拥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法比拟的先进医疗设备等硬件设施和大批专家、教授等医疗高端人才资源,能给患者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和良好的就医环境。同时随着医改的深入推进,医保覆盖面扩大,报销比例提高,在相同报销比例的情况下,患者更倾向于去资源集中的大医院就诊,这些是造成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公立医院门诊量有增无减,住院床位持续紧张,很多重症患者不能及时住院手术,耽误最佳治疗时间。这势必会影响急性病、重症患者的及时医治,同时高强度的劳动也会导致医疗服务人员不堪重负从而使医疗服务质量下降。这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恶化。

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概念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指由所在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统一管辖的,专门提供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公益性事业单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都建在社区或者乡村,能给患者提供就近的医疗资源、廉价的医疗服务,它所提供的医疗卫生服务基本能够满足病人的一般就医需求,而且具有利于患者及时就诊、方便复诊等优点。本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应该对社区、乡村居民的健康起到很好的预防和基础治疗的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少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强力支持,使其难以购买先进的医疗设备,且工作环境、工资待遇无法与大中城市相比,导致很多医护人员不愿留在在基层工作,即使有学历较高的医护人员前来上岗也多是以此为跳板,不会长期留任基层,而且基层许多医务人员特别是年青同志缺乏工作热情,使得基层医疗服务质量较低。加之大医院往往不认可基层医疗机构的检查检验结果,居民担心社区医院“看不好病”从而“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前来就诊的病人少之又少,长此以往,使得基层医疗机构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作用。随着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基层医疗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更加要求基层医疗机构提高自身能力,提供更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不断满足广大居民的就医需求。

二、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协作机制的必要性

在现实环境中,大中型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不但加大了这些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工作量也加大了病人看病的医疗成本。大中型公立医院的医疗资源被大量用于一些常规病的治疗上,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却在夹缝中求生存,没有较多的患者又得不到财税、卫生等部门的扶持,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经验积累的提高和医疗软硬件设施的改善上举步维艰。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截然相反的两种困境最终还是反作用于患者身上,影响了群众享受医疗服务的质量。因此,要平衡二者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势必要求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协作机制。

1.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有利于合理分配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构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合理、协作密切的两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可以有效解决我国医疗卫生工作面临的资源有限、分配不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的状况,既有利于发挥城区优质医疗资源的辐射作用,又可以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形式多样、上下联动、持续发展的医疗分工协作机制,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卫生资源合理利用,达到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目的。这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落实“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的重要举措。对提升医疗资源整体利用效率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有利于公立医院发挥其医疗行业掌舵者的作用。通过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使患者可以先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减少不必要的就医成本,缩短就诊时间,推进“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机制的建立,实现患者合理分流,使公立医院能够迅速、有效地集中优质的医疗资源服务大病、重病患者,集中力量加强疑难病症的临床研究,深入推进医疗技术的发展,推进公立医院大病医疗能力的完善,进而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协调快速发展。公立医院还可以有更多的精力进行教学研究,使我国医疗事业的可续持续发展后继有人,同时又能拿出更多的资源搞科学研究和国际项目合作,努力打造出一批国际化的教科研一体的综合性大医院。

3.有利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协作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指导和帮助,切实提高基层医疗人员的医疗素质和服务水平,拓宽基层医疗服务项目,推进自身的长远发展。同时,推进病号分流,使更多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就诊,有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在实践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改变其在患者心中“不放心”的现状,进而缓解公立医院的就医压力。通过协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充分发挥其“健康守门人”的重要作用,可以有效推进其医疗收入的增长,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现状得到改善,从而使基层医疗机构有更多的资金更换设备、提高基层医疗人员薪酬待遇,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优秀毕业生和高端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真正使医改的成果惠及到更大范围的更多群众。

4.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有利于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能,减少医疗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降低医疗成本。通过协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格局的形成,将有限的医疗资源特别是公共医疗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合理分配,真正“把好钢用到刀刃上”、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用到关键处。通过将分配到有限资源集中使用,增强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医疗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有效降低公共支出成本和个人就医成本,在“健康中国”的建设中切实贯彻节约资源的理念。

三、如何推进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的建立及其长期可持续性发展

医改是新常态下整个社会的需求,也是政府的责任,所以要推进协作机制的长期有效并且通过医改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医院主体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 法律角度。国家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应的配套政策来引导协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关部门应制定一系列符合现实需求的、完善的法规、政策来鼓励、引导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协调、规范、有序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要明确双方的功能定位、公共卫生服务投入的合理分配比例、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保障等,保障协作机制有法可依,这是建立双方协作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另外,通过相应政策建立相关的协作规划,确定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指导、协作关系,不存在上下级隶属关系,公立医院对基层医疗机构有临床技能、人事管理上的指导和帮助义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有加强协作基地建设、配合协作计划的义务等。权责清晰、保障到位、目标明确是两者建立协作机制的重要保证。

2.政府角度。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在进行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的投入中,要注意对双方的医疗资源进行适度干预,做到医疗资源配置合理有效,保证双方的医疗资源分配达到合理的、符合双方实际的比例,防止出现公共医疗资源过度向城市大医院倾斜的状况,保证医疗卫生服务的合理布局和有效分配,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保障公众特别是农民等基层弱势群体能够得到公平优质的医疗服务,使全体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同时,要根据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国情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推进分工协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根据基层医疗机构发展水平滞后的实际情况,财政适时向这一方向倾斜,以加快基层医疗机构的快速健康发展,尽快建立一整套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比如:对于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等集中于基层的医疗服务,政府在医疗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应重点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资源的大部或全部);对于一些介于基层医疗机构和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如疾病转诊,根据实际病症的不同需求,以一个相对合理的比例进行资源配置,以保证协作机制的顺畅;对于必须由公立医院(大医院)处理的医疗服务,政府应将其所需的资源集中供给,保证疾病的有效治疗。

3.基层人才角度。切实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建设。基层医疗机构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人才缺失。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分工协作机制时,公立医院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培养献计出力。公立医院可以采取定期委派专家到基层坐诊、派遣优秀医护人员下基层锻炼、为基层医疗人员定期培训、接受基层医护人员到公立医院实习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医疗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基层医疗机构可以根据与公立医院之间达成的定期进修学习制度的协作计划等协议,定期向公立医院委派在职在岗人员进修研修学习。政府部门也应该在资金、编制等方面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扶持力度,加快推进医疗单位人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立一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能上能下、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把优质卫生资源真正下沉到基层,进一步保障基层医务从业队伍的稳定,使其既能吸收人才、培养人才,又能留住人才,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人才梯队,使基层医疗服务“后继有人”,从根本上保证基层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4.医保报销角度。以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全民医疗保障制度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合作机制建设。通过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带动社区卫生机构和农村医疗机构医保覆盖面的扩大,从而与公立医院医疗保障体系接轨。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要建立完善的医保报销程序,统一药物报销名单、报销比例与相互间转诊病号的医保报销,不得以分级诊疗的理由拒绝患者的合理报销要求。公立医院在此期间要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技术、人才予以支持。通过这一举措,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对社区乃至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帮助,进一步改善基层特别是农村的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让居民特别是农民在家门口就可获得“大医院”的医疗服务效果,反过来也促进“大病到医院,小病在社区”目标的实现。

5.药品监管角度。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的定价、收费问题,保证居民在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都能获得同等性价比较高的服务。有关部门特别是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医疗用品的生产和流通的监管,完善招标机制,进一步规范药品及医疗器械市场,推进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及医疗器械的有效衔接,保证双向转诊在用药、使用医疗器械的顺畅,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降低医疗成本,促进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解决。

6.卫生监管角度。规范管理,尤其强化基层卫生服务监督。医疗卫生主管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严格基层卫生机构审批,积极做好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的组织、指导、监督和管理工作,依法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找准功能角色定位,依法、规范、诚信经营和管理。同时,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应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药品出售品种范围、提高慢性病的报销比例,严格规范药品零售市场,严厉打击不法药品零售单位和个人。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报销比例,减少患者的医药负担;另一方面,可以确保患者的安全用药。除此之外,要加大对非法行医的打击力度,坚决取缔无证经营的黑诊所和严肃处理超出行医范围的医疗机构,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增强群众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7.老龄化和慢性病角度。目前,我国出现人口老龄化加速和慢性病低龄化发展的趋势,这就意味着国家和社会要拿出更多的医疗资源来面对这些问题。通过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可以更好地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保健和公共服务功能,使社区及乡镇卫生院更好地承担起这方面公共服务的责任。针对老年人及婴幼儿出行难、病情不稳定、易复发等特殊情况,可以采取基层医疗机构首次诊疗、后续跟踪服务的方式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将首次诊疗发现的重症病人直接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与其建立协作机制的上级公立医院,同时将病人的初级诊断书、检查报告、化验单等一并交付,协作医院之间应该在医疗诊断单据上做好衔接,认可转诊病人的医疗报告并根据需要进行新的检查,待病人病情稳定或者处于康复阶段,便可下行转诊,让病人可以在自家门口进行后续康复治疗。这样既及时对患者进行了良好的诊治,又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还使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一举三得。

当前,我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程仍在脚踏实际地推进,公立医院的改革任重道远,在加大理论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在实践中找到突破口,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我们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正确引导下,同心协力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成效再上新台阶,使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取得突破性成果并保持长期有效,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改革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摘要: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医改也逐渐步入“深水区”,期间,政府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秉承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精神,不断加大医改步伐,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当前,推动公立医院改革既是医改“保基本、强基础、建机制”中保基本的保障,也是医改进程中的难点问题。文章从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两者之间建立协作机制的必要性及对策,使公立医院改革取得更大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关键词: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分工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陆琳,马进.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研究及政策建议.中国医院管理,2011(11)

3.国家秘密类犯罪侦查协作机制研究 篇三

关键词:国家秘密;侦查协作;机制构建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案件多发,而且多为大要案。本文试图通过对现有的侦查协作机制及各侦查部门对国家秘密犯罪的侦查工作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揭示国家秘密犯罪侦查协作机制的价值和意义,以期能够构建一种新的国家秘密犯罪侦查协作机制,服务侦查实践。

国家秘密犯罪并非刑法意义上的法律术语,而是司法实务部门和理论工作者提出的一个概念。本文中的国家秘密犯罪特指涉及国家秘密类的犯罪,包括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还包括由军队保卫部门管辖的非法获取军事秘密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军事秘密罪,故意泄露军事秘密罪,过失泄露军事秘密罪。由于国家秘密犯罪由几个侦查部门各自负责,为了有效打击犯罪,切实保护国家秘密,必须构建一种国家秘密犯罪侦查协作机制,通过不同侦查部门之间的联系沟通,扩大案件来源,提高对各类涉及国家秘密犯罪的有效打击。

笔者认为国家秘密类犯罪侦查协作机制应由以下几个小机制搭建而成,其中包括信息共享机制、线索和案件移送机制、联合办案机制,简称IRJ机制。

一、国家秘密类犯罪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是指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的基础上,建立情况信息通报制度,并在加强保密工作的前提下,在各自独立范畴之外搭建一个共享数据平台,为迅速查询提供了便利,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在今后实践中逐步实现各单位部分信息联网共享,做到信息共享、密切合作。

信息共享机制构建首先需要做好信息整合,要坚持整合集成的原则,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核心,当前条件下可以建立一个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案件不同侦查机关之间的静态数据库,该数据库可以每月更新一次各侦查单位之间关于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的线索、案件情况,各单位互相交换数据,并提出评估意见,从而确保涉案信息不流失,努力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其次要坚持对所交换信息中关联线索及时收集、分类、管理,指派专人对线索进行及时评估、分流、反馈,使线索流转更加顺畅迅捷,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为一线侦查办案服务。最后要加强线索初查研判,各侦查单位定期对双方收集的线索进行互通,并在筛选的基础上,共同对重大线索从初查方向、安全防范、办案效果和成案可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判,形成线索初查研判的良好机制。

二、国家秘密类犯罪的线索和案件移送问题

线索和案件移送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等各侦查机关在依法查处涉及国家秘密类违法行为过程中,或者在双方就相关问题信息共享中的线索初查研判阶段中,或者是各侦查机关在对案件侦查过程中出现了其他情况,发现违法事实涉嫌构成犯罪,依法需要追究刑事責任,却不属于本部门管辖的案件,在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将线索或案件及时移送有管辖权部门继续初查或侦查的机制。

该机制的构建分为线索移送机制和案件移送机制两个部分,其中大体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明确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职责和程序。最先接到线索或开展侦查的机关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批准移送或者不批推移送决定,应妥善保存所收集的证据,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涉案物品应当由法定机构检验、鉴定,并出具检验报告或鉴定结论;可以对受案机关不予立案的决定提出复议。二是明确受移送机关接受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职责和程序。首先,受案机关对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应履行规定的接受手续,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开展审查,如认为有犯罪事实的应及时通知移送机关。其次,对于随案移送的证据,受案机关应履行相应的接收手续,并妥善保管。再次,受案机关对于不予追究刑事责任,依法不予立案的应当说明理由,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材料退回,并报移送机关备案。三是明确依法监督的职责和程序。应对不予立案的决定依法进行监督,及时跟踪移送的涉嫌犯罪案件,对立案后久侦不决的案件加强督促。

三、国家秘密类犯罪联合办案机制

国家秘密类犯罪联合办案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现行法律制度下和现行管理体制框架内,为了侦查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侦查的整体效力,实现侦查工作顺利开展,建立的以各单位侦查力量为基础,以侦查合作为助力,以共同办案为组织形式,对涉及国家秘密类犯罪案件实现侦查工作统一组织和指挥、侦查力量和侦察装备统一调度、各侦查机关密切侦查协作的办案方式。现存的办案模式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适合日益严峻的国家秘密类犯罪发案形式,有必要做出相应的改进,建立一种常态化的联合办案模式。

搭建国家秘密类犯罪的联合办案的工作机制,要求各侦查机关打破工作界线,建立符合现行执法与司法要求,安全性高、实用性强、跨部门、跨平台的协同工作机制。该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互设联络员,负责收集、整理本部门有关案件查处的信息资料,主要负责对于侦查办案中的具体问题沟通协调和配合。二是开展学习交流。通过举办业务座谈、工作经验交流、法律法规学习、执法知识培训,相互学习业务知识、技能,不断总结办案经验,提高执法水平,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信任。三是侦查力量配合。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方面的优势,利用侦查手段和技术上的优势,开展外围排查工作。

每一个国家秘密案件背后都是对政府权威的挑战,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对人民福祉的践踏,为此各侦查单位身为肩负重任的一员,有必要立足各自职责,充分协调配合,努力实现国家秘密类犯罪侦查协作机制的常态化,有效化运行,使之成为守卫国家秘密的一面神盾。

4.路政大队与养护联动巡查协作机制 篇四

为推进京珠北高速公路日常巡查的标准化、规范化,保障道路安 全畅通,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治,京珠北路政大队根据实际 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路养联动巡查的目的

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路况信息通报制度,实现信息共享,以“巡 查及时、查看到位、描述准确”为工作方针,确保有关安全隐患、设 施缺损得到尽早发现与及时处治,消除道路安全隐患。

二、巡查方式

分为路政巡查,养护巡查。

(一)路政巡查:

1、巡查要求:由养护部组织路政员对路面设施及病害描述等情况

进行培训,使路政员能熟悉巡查的业务内容和有关规定,并具备相应 的公路养护业务管理技能及应急处治能力。

2、巡查内容:巡查时应重点检查路面状况、公路标志标线、隔离 栅、护栏、里程碑、结构物等路产设施的外观情况。

3、巡查频率:每天巡查不少于两次。

4、巡查方式及要求:路政巡查应采取车辆巡查为主,步行巡查与 电子巡查为辅的方式,每班巡查时不少于 2 人,佩戴有效执法证件,按规定统一着装,着多功能反光腰带,并加穿反光背心。在巡查过程 中,巡查时速控制在 60-80km/h;当班人员必须及时将详实的巡查内 容录入 HS 系统,认真履行交接班手续。

(二)养护巡查:

1、巡查要求:巡查员能熟悉巡查的业务内容和有关规定,并具备 相应的公路养护业务管理技能及应急处治能力。

2、巡查内容:

①路基:检查边坡、防护工程完好与否,边坡水毁情况,路肩是 否有杂务,排水设施是否畅通;

②路面:是否存在影响安全的堆积物、病害、积水等情况;

③桥梁:桥头跳车情况,伸缩缝和排水设施是否堵塞,桥面铺装 及附属设施是否完好;

④隧道:衬砌是否完好,排水设施是否畅通,标志标线是否完好;

⑤绿化:有无遮挡标志、遮挡视线和其他一向交通安全的情况;

⑥交通安全设施:设施是否齐全,完好。

3、巡查频率:每天对沿线巡查一到两次,雨季或台风期间加大巡 查力度。

4、巡查方式及要求:巡查应采取专用车辆巡查为主,步行巡查为 辅;巡查作业时应携带尺子、相机、巡查记录表,并加穿反光背心,在巡查过程中,巡查车辆车速不超过 80 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并及 时填写巡查记录,巡查记录内容详实、书写工整、字迹清晰。

三、病害处治方式

(一)路政巡查发现病害处治方式

1、对巡查发现的护栏板、护栏立柱、防阻块、螺栓、标志、标线、防眩板、隔离设施、道钉、轮廓标、防光柱、水沟盖板等缺损的设施 及路面坑槽,应及时发业务联系单给养护单位及养护部;养护单位接 到业务联系单后及时安排施工人员进行修复,对不能及时修复的采取 交通管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养护部接到业务联系单后应督促养护 单位按修复时限完成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 全隐患。

2、对巡查发现的边坡水毁情况、桥头跳车、隧道衬砌损坏等不能 及时修复的病害,应及时通知养护部,养护部安排养护单位进行交通 管制,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查看病害,制订处治方案,安排相 关技术人员跟踪落实,直到消除病害。

(二)养护巡查发现病害处治方式

1、对巡查发现的护栏板、护栏立柱、防阻块、螺栓、标志、标线、防眩板、隔离设施、道钉、轮廓标、防光柱、水沟盖板等缺损的设施 及路面坑槽,汇总给路政大队,路政大队安排辖区的路政员对病害进 行核对,并及时下发业务联系单给养护单位及养护部,养护单位接到 业务联系单后及时安排施工人员进行修复,对不能及时修复的采取交 通管制,避免发生交通事故;养护部接到业务联系单后应督促养护单 位按修复时限完成修复工作,并对修复质量进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 隐患。

5.食品安全协作机制 篇五

一、当前经侦协作机制的现状及成因

当前,经侦协作机制虽然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部门也都召开过不同层次的联席会议,方案措施文件规定也是非常具体清楚,但这些协作机制的研究制定没有考虑现有实际状况,以致理论上的机制与现实脱节,使得经侦协作机制最终沦为纸上谈兵,落到起来变成一句空话,背离了建立协作机制的本意,在机制上不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分析起来有以下五大机制上的缺陷:

一是部门协作机制沦为空谈。部门不配合、不协作首先表现在该移送的案件不移送,该提供证据、资料的怠于提供,该协助冻结、扣押的物质、资金等财产推诿、消极,该提供的相关鉴定不按期作出,以及给犯罪嫌疑人通风报信、给侦查制造障碍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怠于协作的情况,是因为由于各部门隶属不同的系统,各部门重心各有侧重,加之部门为考虑自身利益关系,从而会导致因利益冲突各部门与经侦机关合作和配合过程中首先以是否会影响本部门利益为前提来决定是否参与配合和协作。基于这一前提,各部门在配合公安经侦机关在打击经济违法犯罪中就不是以是否真正能以打击经济犯罪、维护整个社会经济秩序为已任,而是以这种配合是否能给本单位或本部门换取单位效益为衡量标准来定取舍。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部门配合和协作机制也就难免会流于一种形式,配合和协作可以说是“貌和神离”。其次是在目前单位负责人负责制的情况下,单位内部因害怕打击报复、压制而不敢就单位或部门负责人个人的经济犯罪向相关部门反映和举报;第三是单位或部门内的一般人员的经济犯罪,各单位本着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的思想,因害怕被查实后影响单位和部门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一票否决的指标,影响单位的形象而主动“自我消化”,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二是信息共享机制尚未起步。就公安内部而言,经侦与刑侦部门相比,经济犯罪的信息网络建设和情报资料库建设起步比较晚,质量差,情报信息量少;而对秘密力量的物建、管理和对税收、金融、证券等经济犯罪高发领域的控制等还处于初始阶段,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办案质量的提高和经侦的深入开展。其次,公安经侦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经济、金融部门之间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机制,对这些部门中的违法案件缺乏了解,不能有效的合作。第三,网络信息闭塞,缺乏畅通灵敏的信息反映渠道。造成这一失误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安机关与其他部门之间信息网络不畅,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沟通、收集、反馈制度,信息闭塞,反应迟钝。

三是群防群控机制缺乏引导。突出表现在群众对参与经济案件的侦破没有积极性,有些表现为心态上的麻木。经济犯罪一般都不会危及自身利益,即使危及也是隐性而非显性的,加上怕遭打击报复,本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传统思维,采取不管、不问,不配合。

四是独立办案机制尚待努力。虽然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多年一直呼吁并倡导司法独立,公正办案,但现实的情况是案件办理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干预和压力,尤其是经济案件由于其与权利部门或多或少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使得经济案件的侦破变得更是难关重重,扑朔迷离。一旦有某个经济案件进入经侦视线,说情者、权利层打招呼者就会络绎不绝,以阻挠侦查进一步深入。

五是公众信赖机制严重缺损。公众信赖机制缺损重建主要是针对公安系统内部而言。时下公安经侦机关在对涉嫌查处一些经济个案中的一些做法,就连从事这项的局内人从心底来说也不敢恭维。其中的一些蔽端仍然是体制上、机制上的问题所带来的,从而影响了经侦机关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使得公众信赖机制严重缺失,也使许多经济上的受害人不愿与公安经侦机关打交道。之所以公众对公安部门经侦不信任,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公安经侦经费不足所导致,由于经费掣肘,很容易形成“有经费就办案,无经费就瞪眼看”和“你出钱,我办案”的局面。

上述五大机制缺失和不健全的原因是所引起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但归纳其突出的危害表现主要有三:一是案源来源渠道不畅;二是部门间的信息不能共享甚至人为封锁,容易陷入一种有案查不透,有案无处查,有案不会查的局面;三是部门配合不力,造成经侦部门陷入了一种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孤掌难鸣的尴尬境地。

二、构建现代经侦协作机制的思路及构想

针对前述经侦协作机制存在的缺陷及所带来的蔽端,笔者认为当

今要想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经侦协作机制,必须从务实求新的角度出发,重点从人性化的角度、可操作的层面以及制度规则的制订层面为经侦协作机制探求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现代经侦协作机制来。

一要加大硬件投入,尽快建立起一整套集收集、整理、登录、更新为一体的本辖区内全社会、各部门的经济信息共享、情报资料交互平台。由于当前经侦缺少信息资料的支撑,同时从今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资料能否实现共享,不仅关系到当前能否使经侦快捷提速的问题,更关系到经侦能否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问题,以及能否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踪,以利有效实现全程控管,将经济违法犯罪消灭于萌芽状态,以真正体现出打防结合,避免损失的根本目的。而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这一工程仅靠基层公安机关自行解决是极不现实的,建议采取自上而下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上级统一配置调拨,这样有利于建立起一个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信息收集、交换网络平台,为今后现代化的经侦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一个能适应现代经侦的集信息采集、情报交换、网络管理、资料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二要加大经侦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形成一个全社会关注经济,经济关注经侦这样一个氛围。由于当前社会公众对经侦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导致有案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通过加大对经侦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经侦、理解经侦、进而支持经侦,才能真正让经济活动者感到经侦机关是他们的保护神、贴心人。在宣传方式上可以定期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重大案件查处的进展情况,重大案件查结公示,举办经济案件查处成果展,试行重大案件查处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化的公众听证、各部门专家会诊等相关情况报道,让社会公众充分享有对经济案件查处中的知情权。

三要加大对群众参与经侦的引导,深入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支持经侦、协作经侦这一方向上来,形成只有群众监督才是最有效监督的机制。一是可以试行建立群众对经济案件的信访接待机制,让群众对举报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二是健全群众举报奖励机制,重点做好对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措施,对查实的经济案件要给举报人以物质奖励为主的奖励机制;同时对出现利用权利对举报人打击报复的行为,公安要机关要从严查处,切实保障群众检举,揭发的权利,促进经侦开展。

四要加大对经侦案件办案经费的投入,确保经侦案件自身无经济阴影,提升经侦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树立经侦为民的良好形象。

五要加大对经侦干警的业务和技能的培训。当前许多经侦干警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技能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很难适应智能化、科技化、隐蔽化经济犯罪的侦办需要,当前必须把加强经侦干警业务培训摆在突出位置,在培训形式上,在强化民警自学的同时,采取以会代训、集中轮训、以案讲评、模拟测试、组织庭审旁听、评选办案能手等多种形式,提高民警办理经济案件的意识和水平,增强民警的综合素质。

六要加大对各专业人才专家的聘用。鉴于目前经侦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现有经侦人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打造成一支具有各方能力的全才精英实际,可以有计划地在对各部门、各行业聘请一些专、尖、精人才,遇有疑难问题,技术问题,定期召集这些专家权威人士集中会诊,以提高案件侦破效率,杜绝错案的发生。

七要加大对部门协作机制上立法和执法层面的研究。通过立法环节上的修订,堵塞漏洞。

今要想建立起一个立体化的经侦协作机制,必须从务实求新的角度出发,重点从人性化的角度、可操作的层面以及制度规则的制订层面为经侦协作机制探求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现代经侦协作机制来。

一要加大硬件投入,尽快建立起一整套集收集、整理、登录、更新为一体的本辖区内全社会、各部门的经济信息共享、情报资料交互平台。由于当前经侦缺少信息资料的支撑,同时从今后发展的趋势来看,信息资料能否实现共享,不仅关系到当前能否使经侦快捷提速的问题,更关系到经侦能否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问题,以及能否实现事前预警,事中监控,事后追踪,以利有效实现全程控管,将经济违法犯罪消灭于萌芽状态,以真正体现出打防结合,避免损失的根本目的。而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这一工程仅靠基层公安机关自行解决是极不现实的,建议采取自上而下纳入财政预算,实行上级统一配置调拨,这样有利于建立起一个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的信息收集、交换网络平台,为今后现代化的经侦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一个能适应现代经侦的集信息采集、情报交换、网络管理、资料综合利用为一体的信息共享网络平台。

二要加大经侦在社会上的宣传力度,形成一个全社会关注经济,经济关注经侦这样一个氛围。由于当前社会公众对经侦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导致有案不报的现象时有发生。只有通过加大对经侦的宣传力度,让社会了解经侦、理解经侦、进而支持经侦,才能真正让经济活动者感到经侦机关是他们的保护神、贴心人。在宣传方式上可以定期通过媒体向公众发布重大案件查处的进展情况,重大案件查结公示,举办经济案件查处成果展,试行重大案件查处过程中的信息透明化的公众听证、各部门专家会诊等相关情况报道,让社会公众充分享有对经济案件查处中的知情权。

三要加大对群众参与经侦的引导,深入发动群众自觉投身到支持经侦、协作经侦这一方向上来,形成只有群众监督才是最有效监督的机制。一是可以试行建立群众对经济案件的信访接待机制,让群众对举报的问题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二是健全群众举报奖励机制,重点做好对举报人的保密和保护措施,对查实的经济案件要给举报人以物质奖励为主的奖励机制;同时对出现利用权利对举报人打击报复的行为,公安要机关要从严查处,切实保障群众检举,揭发的权利,促进经侦开展。

四要加大对经侦案件办案经费的投入,确保经侦案件自身无经济阴影,提升经侦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树立经侦为民的良好形象。

五要加大对经侦干警的业务和技能的培训。当前许多经侦干警知识结构老化,业务技能跟不上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很难适应智能化、科技化、隐蔽化经济犯罪的侦办需要,当前必须把加强经侦干警业务培训摆在突出位置,在培训形式上,在强化民警自学的同时,采取以会代训、集中轮训、以案讲评、模拟测试、组织庭审旁听、评选办案能手等多种形式,提高民警办理经济案件的意识和水平,增强民警的综合素质。

六要加大对各专业人才专家的聘用。鉴于目前经侦面对社会各个层面,现有经侦人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打造成一支具有各方能力的全才精英实际,可以有计划地在对各部门、各行业聘请一些专、尖、精人才,遇有疑难问题,技术问题,定期召集这些专家权威人士集中会诊,以提高案件侦破效率,杜绝错案的发生。

6.食品安全协作机制 篇六

山东聊城市公安消防支队 支队长 张文华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应急救援机制在统一指挥协调、运转协调等方面存在问题的现状,以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为突破口,对区域内军队、政府、企业等各种灭火救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联动协作”灭火救援新机制的实践,总结了聊城创新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经验做法,并进一步提出如何充实、完善灭火救援协作机制,实现灭火救援行动“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提高区域内灭火救援能力。

【关键词】: 灭火救援

协作机制

消防部队

目前,我国已进入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发展阶段,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包括火灾事故在内的各类突发共公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公共安全形势严峻。据统计,近来全国每年因自然灾害、社会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非正常死亡超过20万人,经济损失达6500亿元左右,占GDP总量的6%。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事故,如何打破政府特别是省政府、军队、企业间的壁垒,在最短时间内调集辖区及周边区域各类救援力量,对救援资源合理调剂,形成合力,提高抢险救援处臵效率,减少灾害事故带来的危害,已成为当前各级政府和应急救援部门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聊城市建立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的探索实践为例,针对当前我国当前应急救援机制现状,对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进行分析和探讨。

散存在导致了,一方面是应急救援时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相互推诿,贻误应急救援处臵的时机;另一方面是资源重复投入和大量闲臵,造成了在单个救援领域内,经费和人力资源短缺,应急救援科研滞后,技术装备和预警、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

2.聊城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的实践

2.1 聊城周边区域特殊火灾和重大灾害事故应急救援协作机制建立的背景

2006年10月21日,聊城某热电集团责任有限公司一容积为1000M的柴油罐爆炸起火,罐内残存的60吨柴油发生猛烈燃烧。消防支队在接到报警后,迅速调集了城区5个中队和高唐、茌平、冠县、东阿消防中队共20余辆消防车、120余名消防官兵,集中全支队力量进行处臵,但没有取得明显效果。后来在市政府和省消防总队协调下,先后调集了中原石油勘探局消防支队、聊城输油处、济南军区26集团军陆航七团和济南市消防支队等聊城周边灭火救援力量,很快将大火扑灭。“10〃21”火灾事故暴露了灭火救援力量薄弱,器材装备落后,单兵处臵重大灾害事故的问题。“10〃21”火灾后,聊城市林峰海市长批示:要加大对消防工作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抓紧建立完善由周边市、部队、油区消防单位组成的消防抢险联动机制,提高应急抢险灭灾能力,确保聊城安全。根据林峰海市长的批示精神,聊城市公安局分管消防工作的李勇副局长与支队党委一班人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对聊城消防工作进行研究,一致认为: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符合当前的国情和消防工作发展的实际,在经济还不宽裕、消防力量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社会消防资源,能极大地

值单位由成员单位轮流担任。各成员单位在本单位内部成立相应组织,确定一名主要领导分管,设一名联络员负责具体事务运作。联勤会议每举办一次,主要总结上协作工作运行情况,制定下协作工作规划,修改完善协作章程,编制总体预案和单体预案。灭火救援预案联合演练每年不少于一次,以提高区域协作单位的协同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行动指令由联勤会议主席下达,协作单位接到协作指令后,根据救援类别、属地单位面临的主要困难及灾害规模派出精干充足的专业力量和性能优良的车辆装备进行增援。成立重特大灾害事故处臵应急救援专家组,定期开展业务交流、战例研讨与技术培训活动,提高协作单位灭火救援指挥能力。按照“就地补给为主,协作单位供应为辅”的原则,协作单位制定了联合作战后勤保障方案,明确了作战行动中所需通信工具、灭火剂、油料、饮食、救护的保障方式。统一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由联勤会议主席或授权发布。为表彰在联合作战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属地单位将按照当地实际呈报当地政府或公安机关予以奖励。

3.对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思考 3.1 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意义

由于,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制是实行政府主导下,各种救援力量相互独立存在的模式,缺少综合应急救援力量,在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调度指挥、协调作战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建立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是对我国应急救援管理体制进行改革的一次有效尝试,必将对我国应急救援体制改革产生深远影响。通过聊城区域灭火救援协作机制的实践,我们认为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与周边区域灭火救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于在聊城经济还不富裕的情况下,缓解现有装备

事故有着丰富的指挥经验和专业理论,尤其是中原石油勘探局的专家们有着多次指挥处臵井喷火灾、油罐火灾等特殊火灾的经验,参加过油田系统组织的各类大型特殊火灾的专业培训,组织过多次特殊火灾的战例演讨,通过交流协作,将会使聊城支队在扑救各类大型火灾时的指挥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3.2形成协作团体的灭火救援合力 提高灭火救援处置效率 3.2.1 加强灭火救援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灭火救援是一项社会性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在参战力量互不隶属的情况下,如事前没有制定科学、综合、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的应急救援预案,并经常组织演练,则难以有效处臵事故。预案制定要求分总体预案和个体预案,在总体预案中,要明确各协作单位的职责和任务,应急响应和应急保障等,以便协同作战;在个体预案中,要以周边区域内重大火灾事故源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应于该事故源的灭火救援预案,以及协作单位救援力量的分工与配合。各类灭火救援预案都应从最复杂、最不利的情况出发,并在一定的作业条件下定期组织模拟实战演练,确定各类条件下参战单位和力量,明确任务、方法、程序和注意事项,明确组织指挥和协同关系。要对演练中存在的协同、技术、物资装备、保障供给等问题进行研究,不断完善灭火救援预案

3.2.2 加强指挥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建设

7.食品安全协作机制 篇七

用户逐渐成为互联网资源贡献的主体,由此导致互联网上的资源迅速增长,如何有效管理和组织这些资源逐渐成为用户面临的一个难题。协作标注系统(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即一种允许用户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选择特定词汇来标注资源、方便用户组织和分享互联网资源、基于Web的互联网系统,就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些被选择的词汇就被称为标签(Tags)[1]。协作标注系统是从2004年初开始发展起来的,比较著名的协作标注系统有Delicious、Flickr、Cite Ulike等[2]。

关于协作标签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系统中资源上的标签分布问题。Golder和Huberman通过研究实际的协作标注系统Delicious中实际运行的数据后发现,不同用户对某一资源上的标签使用情况会在一定的运行时间后达成一致,并且这种一致性会一直随着系统的发展而持续、稳定的存在。Valentin Robu等通过对现实的协作标注系统Delicious中收集到的数据分析,同样发现并验证了协作标注系统上的标签分布是典型的幂律分布,同时利用信息论中的KL距离验证了标签幂律分布产生的动态过程[3]。对于标签分布稳定性出现的机制研究,Harry Halpin等基于已被学界认可的标注三元组理论(UserTag-Resource) 模型[4,5],提出了用户标注行为的一个生成模型,认为用户在对资源做标注时,一方面要考虑自身的组织和检索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受其他用户对于该资源所做的标签的影响,但该模型仅仅是在理论上可以解释,缺乏必要的数据分析验证模型本身的合理性[6]。

对于协作标注系统标签分布产生的内在机制,已有的研究或从数据统计分析角度验证了协作标注系统标签分布各种规律的存在,或是提出一些理论模型对各种规律进行解释,但对于基础和关键的用户标注行为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Agent建模的方法,能够将复杂的模型简单化,通过设置一定的交互机制,较好的对现实世界中复杂的模型建模和分析难题。本文结合Agent建模仿真的方法,将仿真程序获取的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实的协作标注系统收集的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本文提出的用户标注机制模型的合理性,以求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 协作标注系统中用户标注机制建模

2.1 信息值模型和优先连接模型

用户在标注具体资源时,综合考虑信息值模型和优先连接模型。

信息值模型是用标签信息值的大小来确定其在用户个人资源集合中检索目标资源的能力大小的模型,针对的是用户个人资源集和个人标签集,其值为0 到1 内的数,值越大则表示该标签在该用户使用空间中检索目标资源的能力越强。该模型相应的假设如下:

(1) 若一个标签t能检索出用户资源集合中的所有资源,则认为该标签的信息值I为0 ;

(2) 若一个标签t不能检索出用户资源集合中任意一个资源,则认为该标签的信息值I为0 ;

(3) 若一个标签t能够检索出用户资源集合中的n个资源,则认为该标签的信息值I为1/n ;

(4) 用户标签集合中不同的标签有着不同大小的信息值,当用户采用联合标签检索用户资源时,联合标签的信息值不等于各个分标签的信息值之和。

下面用一个抽象例子来说明信息值模型的应用。

在本文前面提到的信息值模型中,用户标注行为可以解释为:用户Ux1用标签ty来标注了,其实质就是用户通过一系列的标签来获得一系列的资源。遵从著名的“最小努力理论”,用户往往会在保证检索效率的前提下,注意控制个人空间中标签的总数,因为标签越多管理越费力。在前述例子中,用户u2想用一组标签来检索目标资源r2。在用户标签集合中,标签t1 和t5 都只能检索出唯一的资源,所以二者的信息值I(t1)=I(t5)=1,标签t3 能够检索出数据集中所有的资源,所以其信息值为0,即I(t3)=0,标签t2 和t4 能够分别检索出资源r1、r2 和r2、r3、r4,所以二者的信息值分别为1/2、1/3,即I(t2)=1/2、I(t4)=1/3,而标签t2 和标签t4 联合使用能够唯一检索出资源r2,故I(t2,t4)=1>I(t2) 和I(t4),即说明了联合标签的信息值并不等于各个分标签的信息值之和,见图1。所以,在该例中,用户使用标签t2 和t4 联合检索的效率最高,能够唯一检索出目标资源r2。

注:虚边及虚箭头代表了可能的选择,实边及实箭头代表了特定用户在对阴影资源检索实例的检索行为。

优先连接模型即“富者越富模型”,用户在为资源做标注时,往往会受到该资源上已有标签的影响,并优先选择那些使用次数较多的标签,这样会导致本来使用次数较多的标签使用次数会继续不断增加,已有标签和资源之间的联系会被不断加强。优先连接模型是导致标签出现幂律分布的主要原因。

基于对上述两个模型的理解,本文从用户的标注行为出发,综合考虑信息值模型和优先连接模型,提出了基于用户标注行为的用户标注机制模型,见公式(1):

式(1) 的前半部分体现了信息值模型的作用:用户在为资源做标签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组织和检索资源的需求, 表示用户空间中特定标签x检索资源能力的大小,其值等于标签x在用户空间中能够检索出的资源数目的倒数,其取值为0 到1 内的数;式(1) 后半部分体现了优先连接模型的作用:用户的标注行为还要受到其他用户对该资源已有的标注标签的影响,即在选择已有标签进行添加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人标注情况的影响,具体到某一个标签x可能被标注的概率,R(x) 表示用户空间中已有的对标签x的标注次数,∑ R(i) 表示用户空间中所有的标签的标注次数,P(R(x)/ ∑ R(i)) 表示标签x被选择使用的概率。λ表示平衡参数,调节两个模型之间的比重,使其能够最合理地解释用户的标注行为机制。

2.2 用户标注机制模型框图

在现实的协作标注系统中,用户往往会使用2 到10 个标签来标注一个资源,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用户对一个资源只使用1 个标签标注。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了用户标注机制模型程序框图( 图2)。

在图2 中用户的一次典型标注过程具体如下:程序每次随机选择一个用户Ui,该用户随机选择一个资源Rj,首先根据资源上的标签维度属性( 资源类的属性为标签)判断该资源是否被标注:

(1) 若该资源Rj从未被标注过,则随机从与资源无关的标签集( 即未标注过该资源的标签集合) 中随机选一个标签k,计算并确认标签k在该用户资源空间Ui中的信息值大于设定的最小信息值,则用该标签k标注该资源Rj,即表示完成一次标注;若该标签在该用户资源空间中的信息值不满足条件,则重新从无关标签集中选取一新标签并加以判断,直至满足条件为止;

(2) 若该资源Rj已被标注过,则分别有一定的概率选择新标签和旧标签,用随机数r表示。

若r>p,则选择旧标签,首先取出标注该资源的标签集合,然后根据模型公式(1) 计算集合中各个旧标签被添加的概率,随机取概率值较大的一个标签k,计算并确认标签k在该用户空间中的信息值大于设定的最小值,则用该标签k标注该资源Rj,即完成一次标注;否则,重新从标签集合中取,直至取得满足条件的标签为止;

(注:与资源无关的标签即为资源的“新标签”)

若r<p,选择新标签,则从与该资源无关的标签集合中随机选取一个标签k,且标签k在该用户空间中过的信息值满足条件,则用该标签k标注该资源Rj ;否则,重新从该无关标签集中选择,直至取得满足条件的标签为止。

基于图2,我们采用JAVA语言编程实现该程序,并获取运行数据用于仿真分析。

3 仿真分析及模型验证

本文设计的仿真程序的参数初始化为:100 个资源、200 个标签、50 个资源、λ 和p取一系列不同的值,分析得到的仿真数据,与获取的现实运行的协作标注系统中的数据分析(Delicious中数据) 结果进行对比。本文从标签幂律分布规律的检测角度对所提出的用户标识机制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

在现实的协作标注系统中,占标签系统比例最多的是“非热门标签”,尤其存在很多属于用户私人的、标注次数很少的标签,这些大量的“非热门标签”是协作标签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标签系统分布规律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探讨这些“非热门标签”在标注过程中对标签分布所起的作用及其分布规律,能够验证我们提出的模型的合理性。

图3 表示Delicious中500 个资源的标注次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即500 个资源上的标注次数总体上都是不断增加的,其中有少部分增加趋势比较明显,这取决于资源本身的特性和其所处的环境不同[3],而对应的仿真程序中由于设定其资源是同质的,且资源选择时又是随机的,所以在运行足够多的步骤数后,每个资源被选中的累积次数是相近的,所以反映在图5 中为一条较为规律的递增曲线。 图4 中,程序一开始热门标签标注次数占标注总次数的比重很大,随着标注次数和标签数目的不断变化,曲线在横坐标为10 的点斜率发生急剧变化,在之后曲线变化规律趋缓,最终趋于一个稳定值,且该稳定值不会随着系统中标签数目和标注次数变化而发生变化。而对应的仿真程序数据分析图6 中,曲线虽然整体上不如图4 中的变化规律明显,但也能看出以横坐标为21 的点为界,前后两部分斜率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也能得出热门标签所占标注总次数的比例会随着时间变化而趋于一个稳定值的结论。总之,在上组图中,将图3 和图5 作为对照、图4 和图6 作为对照,分别从标签系统中标注次数比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和其中热门标签的标注次数占总标注次数比例随时间变化规律的角度,基于仿真实验数据和真实获取的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用户标注模型的合理性。

4 结语

本文针对近年来涌现的协作标注系统进行研究,从用户的标注行为出发,借鉴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用户标注机制模型,并结合Agent仿真建模方法,通过将对模型程序运行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与现实的协作标注系统Delicious中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合理性,为协作标注机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摘要:从协作标注系统的用户标注行为出发,提出综合信息值模型和优先连接模型,并建立一个新的用户标注机制模型,同时验证用户标注机制模型的合理性,为进一步开展相关科研工作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云计算,协作标注系统,用户标注机制模型,Agent仿真

参考文献

[1]Au Yeung,C.M.From User Behaviours to Collective Semantics[D].UK: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2009.

[2]Tony Hammond,Timo Hannay,Ben Lund,et al.Social bookmarking tools(ll):A general review[J].D-Lib Magazine,2005,11(4).

[3]Valentin Robu,Harry Halpin,Hana Shepherd.Emergence of Consensus and shared vocabularies in collaborative Tagging Systems[J].TWEB,2009,3(4):1-34.

[4]C.Marlow,M.Naaman,D.Boyd,et al.Position paper,tagging,taxonomy,flickr,article,toread.In Collaborative Web Tagging Workshop[M].UK:Edinburgh,2006.

[5]P.Mika.Ontologies are us:A unified model of social networks and semantics[C]//In Proc.Of the 4th Int.Semantic Web Conference(ISWC'05).Springer LNCS,2005,3729.

8.食品安全协作机制 篇八

一、功能调整要创新区域利益分配机制

此次京津冀协同发展方案之所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首都功能调整是其“焦点”。北京市率先提出了六个调整(调整中心城人口分布,疏解中心地区人口;调整工业用地比例,搬迁改造传统工业;调整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搬迁整治中心地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调整迁出部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等设施;调整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的地区,整治“城中村”;调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设施,搬迁整治危险源)以及六个优化(优化行政办公用地布局,创造高效政务活动环境;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文化中心功能;优化城市职能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涉外设施和用地配置,提升国际化程度;优化空间结构,创造安全宜人的人居环境;优化交通及市政设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从日益严重的北京“大城市病”问题来看,首都城市功能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完善及调整优化。

在功能定位的角度看,强调了在东、西长安街两侧安排中央国家机关和国家级大型文化设施;在中轴北端安排大型公共建筑,形成行政办公和其他功能的综合性区域。近年来为国际交往提供的使馆、国际性驻京机构、国际商务交往设施的建设发展较大,第三使馆区的建设,CBD商务中心和通州国际商务区的建设,其规模和设施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但从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工作的开展和为国际交往服务创造更好的条件为首要任务来看,首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不仅不会疏解,反而应该得到加强。

根据目前已编制和批准的规划汇总情况,北京市规划工业用地还会大幅度减少。工业用地布局变化显著,在这种形势格局下,首先是工业从向心集中的格局转变为主动向外疏散,工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其次是大量的写字楼、宾馆饭店、会议展览、商业服务等设施的布局、规模和功能配置应该在北京市新城范围内进一步调整优化,而位置处于城市中心地带,油库、储木场以及化学危险品仓库等储存内容与城市生活矛盾很大,土地的区位价值也发生了巨大逆差的产业,以及目前集中在三、四环附近的电子、建材、汽车、古玩旧货等新型专业市场和其他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基本上是向城市核心功能区以外的区域调整。从纽约、伦敦等国际城市的空间格局来看,大型仓储式商场、大型超市、连锁店、品牌店、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等新型商业业态形式,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经济圈100公里的范围内。所以商业服务、物流业向首都经济圈范围内疏解的进程会加强、加快。

随着区域的协同推进,首都经济圈内的空间资源整合及功能调整势在必行,功能调整和产业对接协作必将引起区域内税源的变动和各级政府财政分配份额的变化,区域内部跨省市的投资、产业发展、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进行制度设计和利益分配机制建设,促进圈内利益分配合理化。在税收分配方面,尤其是跨省市合作项目所带来的税收项目,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在首都经济圈内部各个地市间分成,也可以在合作项目建设阶段暂不分配而用于支持项目的继续开发或者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借鉴泛珠三角区域地方税务合作的经验,加强首都经济圈跨区域税收利益协调,建议建立首都经济圈税收征管合作机制和税收收入区域归属争议协商解决机制,协调首都经济圈利益分配公平化,减小利益争端。

二、环境协同治理要建立长效生态补偿机制

近年来,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国际一流宜居城市”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污染并存、生态系统脆弱且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等。同时,由于北京与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也造成了流域系统内生态环境保护步调不一致。周边地区的生态退化对北京市地表水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如缺少相应的协调机制,区域生态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完善区域协同机制,建立生态均衡机制是北京与周边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唯一出路。

自新中国成立始,水资源问题一直是北京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北京近年来入境水量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用水形势日趋紧张,截至2013年,北京正经历着从1999年开始的第11个干旱年。城市发展规模增大以及上游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剧了北京自身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此外,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环境标准的提高,北京用水形势将更加紧张。

除降水丰枯年等气候原因外,北京水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还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从1999年开始,北京市和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上游地区连续干旱,水库蓄水量持续减少。

虽然北京市与环京津地区有着各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在大区域内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但由于地域相邻,生态相关,因此区域协作的生态协同成为区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态环境与经济方面的合作从来没有中断过。

例如,北京市与河北省的张承(张家口、承德)地区产业合作表现出明显的梯度性和互补性特征。目前北京市与张承地区的产业合作主要在农产品深加工、建筑材料、房地产开发、旅游等领域。对北京市与张承地区而言,要解决“北京要生态,环京津要发展”问题,环境保护区域合作应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生态补偿、对口支援和经济合作。生态补偿主要是政府行政手段,而经济合作则主要依靠市场,政府应努力创造条件使某些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解决的问题逐渐交给市场来完成。

补偿机制、帮扶机制和经济合作机制关系如何处理,直接影响着区域合作的效果。区域合作是解决环境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弊病的重要方法,是保护北京上游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所在。

nlc202309051843

三、顶层设计要有约束管理机制

为了破解因经济发展、人口过快增长引发的交通拥堵、资源供应紧张、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病”问题,这种由“问题单”倒逼而成的区域协同问题,从解决的路径看,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创新驱动。

我们清晰的看到,在未来一个较长时期内,首都经济圈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将持续加大,地区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将继续演变,社会经济与自然基础之间的匹配和适应关系很可能更趋于恶化。这将使区域水土安全、资源保障、生态和环境等面临诸多危机。为了应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挑战,要有争朝夕做工作、抓工作的决心和勇气。

现代化的新型首都经济圈,要加快破解区域的许多自然条件问题,应该使社会经济发展和京津冀的自然条件相协调。

第一,区域发展不应超载生态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随着社会、经济、人口的快速发展,环京津北部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也被开发成了生活区和生产区,首都经济圈出现了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问题。上世纪末,中央和京津冀三地政府逐渐认识到要加强环京津地区的保育和修复。因此,在京津冀区域规划中,区域生态环境容量的估算以及生态涵养和保护区的划定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第二,区域发展要重视自然资源条件的约束。区域和资源条件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自由竞争将会使生产要素自动流向发展条件好的地区,因此,选择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方式,以京津冀区域职能分工的方式促进整个区域的产业协调发展,从而避免无序竞争的局面,科学的区域规划和功能规划有利于从区域的层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整个区域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层次。

第三,统筹资源利用构建节约型社会。目前,京津冀区域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导致区域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只有建立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经济结构,把经济增长转移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进一步建立有利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第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建设。规划是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的规划存在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难以实施、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衔接协调不力、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这不仅有损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区域发展规划也必须进行宏观规划体制上的转型,使得规划能够切实发挥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的抓手作用。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京津冀协同发展不仅是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不仅仅是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而且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发展方式的战略转型。

(责任编辑:黄荔)

相关链接

京津冀区域划分四大功能区

京津冀一体化渐行渐近,据国家发改委地区司相关人士透露,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即将出台。据悉,目前对规划的争议还很多,其实到了最后阶段就是利益博弈,北京、天津、河北三方如何平衡,而规划最关键的就是京津冀分几大块,各块功能怎么定,有几个中心,有几个副中心。

据记者了解,发改委已初步将京津冀区域划分为四大功能分区,即西、北部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覆盖承德、张家口),中部优化调整区(北京、天津、廊坊、唐山)、南部制造业与耕作业区(覆盖石家庄、保定、沧州)、东部滨海临港产业发展区(覆盖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

在四大功能分区的基础上,京津冀的总体布局也已具雏形,即“两核三轴一带三重点”,“三轴”指京津塘主轴、京-保-石拓展轴、京-唐-秦拓展轴,“一带”指沿海经济带,三个重点开发地区包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曹妃甸工业区。

上一篇:整改报告焊接下一篇:9月至12月31日的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