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2024-07-04

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通用8篇)

1.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篇一

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

九江县新合小学 曹德武

图画雕绘满纸,未必尽善尽美,倘若适当留白,反而会收到“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的艺术效果。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营造了画中有画、画外有画的艺术效果,赋予作品以无穷的魅力,给鉴赏者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实,“留白艺术”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

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者若能巧妙“留白”,创造知识上、心理上、板书上的暂时性“空白”,给学生留有回味、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能引起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让其有所思考、有所探索,形成无穷的意味和幽远的教学氛围,必能起到激活课堂、启发思维的实效。教学中的留白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留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再创造性。“留白”是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教学艺术,更是一种教学智慧和境界。

如何使数学课堂与留白艺术有机结合,达到理想的境地?本文试结合笔者在实践中的经验,就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有效把握留白的技巧这一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导入时“留白”,留出学生对新知的强烈探究意识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世界的窗口。”导入是一节课的 1 开端,也是一堂课成功的重要基础。精心设计一堂课的导入,不仅起着承上启下、搭起由旧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作用,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教学佳境。而把留白这一手法运用于导入中,恰能适合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从一堂课的开始便留给学生悬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运用电脑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揭示课题之后,并不做任何复习,而是直接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让学生计算它的面积。学生拿着图片陷入迷惘:怎样计算它的面积?从哪里入手?在学生新旧知识的断层处,教师没有铺路搭桥,这样更能刺激他们积极寻求解析疑难的方法,激发“愤悱”的心理欲望和独立学习意识。

通过设置疑问,创造了学生思维上的矛盾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和知识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欲望,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时间上“留白”,让学生多一些深思、探究和顿悟 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中,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恰当的给学生布下几段“空白”,形成对学生的“召唤”和“期待”,可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动静结合、开合有度的节奏感、和谐美,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发发展,个性得以充分体现。

以前听过一位教师公开教学“通分“时,在进行必要的复习准备 后,这位老师为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意是: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天,孙悟空为四人化斋,化到了一张饼。猪八戒正饿得肚子咕咕叫,看到这张饼更是直流口水,急着要吃。可孙悟空拦住猪八戒说:“你先别急,你选择一下,你是吃这饼的4/7,还是吃这张饼的3/8?”这下可把猪八戒难住了,不知哪个多哪个少。请同学们想想,看谁能让猪八戒吃到较多的饼?这时,一个较聪明的学生举手了,教师便急不可耐地请他发言,正好这位学生说出“把两个数的分母变相同了,比比两个分子的大小就行了”。于是,这位教师就顺理成章地提出“通分”的课题,让学生自学例题。

这样的导入不能说不巧妙,学生的兴趣也确实很浓厚,思维也开始启动,但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么好的一个情境却只起了导入激趣的作用,似乎有点没有做到物尽其用。我想,在第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之后,其他学生未必已经反应过来,或许第一个同学的回答可能还会干扰和限制其他学生的思维。假如那位老师能在提出问题后,给出一定的“时间空白”,让大部分的学生能有一个思维的时间空间,当他们都有自己的一个解决方案时,老师再请学生发言,然后加以适时到位地点拨,学生定会用已学过的知识创造出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这样也就能更好的解决课本中例题的教学了。

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停顿”这种暂时性的“空白”,在时间上再多留一点“空白”,给学生留有思考、想象、回味的余地,大胆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作为教师不能太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应该随机应变,注意“虚 实相生”之道,懂得一点“留白艺术”。

三、板书“留白”,给学生以广阔的思考和回忆的空间

板书设计,是教学设计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板书一般要求言简意赅,一字千斤,力求以尽可能简约精当的文字、符号、线条、图表反映尽可能丰富的教学内容,它追求直观形象,在尽可能大的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启发性和感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板书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使有的内容必须在板书上体现出来,而有的内容则可通过省略号或置空的办法使之隐去,形成板面上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不仅可以节省教学时间,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都大有裨益。板书的巧妙“留白”,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让课堂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

四、总结时“留白”,以“不全”求“全”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高度概括、升华的意义。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在学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后,我提出了“创设美丽的图案”活动:学校想用36米长的栏杆在教学楼前设计花圃,请你帮 帮忙,画出你设计的草图,并求出它的面积、说出设计的理由。

用这样的留白方式作为结尾,就能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达到了“一曲弹罢,绕梁三日不绝”的最佳教学境界。把更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课外……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是课堂教学中美的升华,在时间、空间、声音上的一块块留白,能给学生消化、吸收、发现、驰骋的广阔天地。当然,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因课堂内容的不同,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我们只有积极钻研教材教法,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根据课堂气氛、学生思维的变化,恰到好处地进行艺术的“留学生白”,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意识、主体精神和创造潜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篇二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欣赏是一种数学情怀,是一门学问,是一种精神.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若能研究数学欣赏,大力挖掘数学欣赏,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数学内容,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那样数学课堂或许会展现得更加有滋有味;或许会给予学生更多的数学精神和力量;或许会让更多的学生迷恋和欣赏.那么,怎样走好欣赏数学,提升课堂品位的第一步呢?笔者以下用案例加以说明.

二、问题的探讨与分析

1.欣赏数学的语言,惊讶于数学语言之深刻内涵

就像每个国家、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交流方式一样,数学学科也有自己的语言体系.数学语言的特性是: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应用广泛性.其实学生害怕数学,一部分原因就是认为数学语言难懂难学,不妨试着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比如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不同形态的数学语言间的转换.

【例1】集合的自然语言表示,符号语言表示,韦恩图表示.

这样的教学点,不少教师觉得在整章集合里,不是考试的重点,更不是高考的考点,所以不需重视,事实上,从“不是明确考点而不重视”到“崇尚欣赏重视”,是一次思想上的飞跃,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语言的精妙和形象,这样的心灵震撼是刻骨铭心的.

【例2】一条直线和直线外一点确定一个平面.

在这个定理中,一条直线、直线外一点,是关键词句,明确了这条直线和点的位置有着制约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得强调突出,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对于数学概念和定理的解读,要让学生欣赏到数学语言的严密性.

符号语言是文字语言的符号化,由于其高度的集约性、抽象性、内涵的丰富性,往往难以读懂.然而我们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符号语言的通用性、实用性、简约性的话,就会体会数学的另一种美.

【例3】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在教学这个定理的时候,对于定理的描述可以将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进行对比,不但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更要有意识的培养欣赏数学语言的神奇.文字语言: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而符号语言就显的形象简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语言间的奇妙,还要培养学生积极自我转换的意识.

【例4】斜二测画法教学.

学生刚接触平面图与直观图的转化时,很容易搞混,教师应该带着学生一起欣赏他们的转变,感受直观图带来的视觉冲击,也能看到直观图给其他学科带来的基础作用.我们可以根据约定的规则对比画出平面图与直观图,让学生自己尝试画,充分接受感性认识,从而熟悉直观图的画法和步骤.同时把两种图形的各种位置用相应的符号表示,体会从平面到直观的变化.

2.欣赏数学的穿越,惊讶于数学穿越之广泛

【例5】数学与诗歌.

在中国众多古诗中利用数字增添了诗句美感,能忽然让整首诗变的荡气回肠,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借助数字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夸张.所以说数学美和文学美是相通的.诗歌的特点是优美有内涵而且容易记忆,若能我们学习数学时适当利用诗歌的话,不但增加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学习欲望,而且可以达到快速理解,长久记忆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是在学习杨辉三角与二项式系数时,学生比较难以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性质,就算暂时记住了,也很容易忘记,这个时候,如果老师把这个教学点穿越到一首优美的诗歌去,效果完全不一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诗给我们提醒,对杨辉三角要注意观察方法:横看、竖看、斜看、连续看、隔行看,从多种角度观察.同时,在诗歌中有一种诗叫“宝塔诗”,像一个等腰三角形,如果用数学的语言,“宝塔诗”不如叫做“三角诗”更为恰当,它的外形与“杨辉三角”很类似.传统枯燥的数学课堂,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美妙的诗歌加以点缀,就会令课堂焕然一新,会给我们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之旅增添欢声笑语.

【例6】数学与其他学科

例如物理学,与数学关系尤为紧密,向量的加法,正弦图像,导数等都为研究物理的相关问题提供一种数学工具.又如化学,要用数学来定量研究化学反应,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温度等作为变量,用方程表示它们的变化规律,通过方程的“稳定解”来研究化学反应.再如生物学方面,要研究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脉搏等周期性的运动,这种运动可以用方程组表示出来,通过寻求方程组的“周期解”,研究这种解的出现和保持,来掌握上述生物界的现象.

3.欣赏数学的艺术,惊讶于数学艺术之多彩

数学其实可以变得美丽动人,赏心悦目,理性和真实虽说是它的本性,但也有多彩艺术的一面,我们完全可以培养学生去发现数学的艺术之美,这其实就是数学的隐性教育.

【例7】三角函数图像的和谐之美.

三角函数具备了美观、美好、美妙、完美四个美学层次,它的图像以形式的对称、和谐、简捷,给人带来美的感受,正弦(余弦)曲线,起伏对称,错落有致,高低相间,平移不变,体现出和谐之美.三角函数图像的美也将人文意境、数学意境和人生哲理融为一体,笔者每次讲到这块内容时,总是用正弦图像来描绘人生的经历.处在顶峰时,要当心高处不胜寒,务须戒骄戒躁,下跌到低谷时,不可失落,相信将会引来新的高点.

【例8】椭圆的神奇美.

我们用鹅蛋脸形容美脸形,却并非是圆,圆不如椭圆美,和正方形不够美,符合黄金比例的矩形才美的道理相同,所以椭圆美得很神奇.古希腊人认为天体是神圣而完美的,认为轨道非圆莫属,而开普勒用数据证明椭圆才是真正的主人,现代人借助椭圆,将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我们在讲解椭圆时,常会在纸片上钉上两个钉子,找一根线绳拴在两个钉子上,用铅笔将绳绷紧,顺势一画,一个漂亮的“鸭蛋圆”产生了,学生都会投来欣赏的眼神.

【例9】二分法的生活之美.

有人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笔者经常跟学生说,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看来数学和艺术在这点上也有共同之处.二分法就是从生活中找到的艺术.央视的“购物街”栏目有一个猜价格游戏,随着观众的报价,主持人提醒是高了还是低了,直到观众在规定时间内猜对为止.在这个游戏中,主持人的提醒,将价格逼近真实价格,逐步缩小价格区间,有了二分法的雏形.当然观众有学过二分法的话,肯定胜券在握了.当然在教学二分法时,还可以用形象语言来揭示其本质,比如在讲解逼近思想时,相当于摸着石头过河,根据第一块的情况,再去摸第二块.

【例10】韦达定理的对称之美.

几何的对称众所周知,而代数的对称美令人刮目相看,其中韦达定理是一个经典代表.韦达定理中的x1与x2是可以变化的,但结论中的x1+x2,x1x2却没有变,这就体现了对称性.要在数学中找出变化中不变的规律,就体现了美的价值.

三、问题的总结

3.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篇三

【关键词】思想品德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17-02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呈现出差异性,好老师往往深受学生爱戴。为什么学生对教师存在好恶感呢?其中教师的个人魅力起着关键作用,而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构成教师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相对枯燥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做好选择和设计,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堂导入时引入生活化语言

思想品德课在许多学生看来都比较乏味和单调,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语言,使教学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亲切感。初中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喜欢热烈的课堂气氛,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兴趣取向,适时引入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让学生消除距离感。所谓生活化语言,就是我们平时生活中常用的语言,有很强的随意性和生活气息。如果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和学生“拉家常”,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教学开展也会更顺利。

在教学《劳动创造人类 劳动创造文明》一课时,教师这样进行导入:“中午吃饭的时候,我看到一个同学将大半个馒头直接扔进垃圾筒了。我问他为什么不吃,你猜他说什么?‘嘴里没味,吃什么也不香。我真想好好教育他,就对他说:‘要想嘴里有味,就三天不吃饭,保证你吃嘛嘛香。这不是浪费吗?想想父母劳动挣钱容易吗?我相信咱们班上没有这样的同学。爸爸妈妈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光荣的劳动者,现在请大家都来说说爸爸妈妈都是做什么工作的吧。”学生开始议论纷纷,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学生的思维快速启动。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没有使用多媒体,也没有提出什么带有悬念的问题,而是给学生讲了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运用生活化语言,以“拉家常”的方式讲述学生的身边事、身边人,让学生感觉亲切,也与学生的认知相符,学生自然能迅速进入教学。

二、思维启动时利用风趣的语言

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历来深受学生的喜欢,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却幽默不起来。教学任务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心情不佳等,都会降低教师语言的生动性。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利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不能使课堂高效。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学生带来轻松快乐的学习体验。

在《快乐的劳动者》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课堂辩论活动,辩题为“中学生需不需要参与家务劳动”。学生展开激烈辩论。正方学生认为,中学生需要参加家务劳动,因为劳动能够给我们提供体验和经历,劳动还可以磨练我们的意志。反方学生认为,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学习时间那么紧,过多参与家务劳动会耽误学习。这时,教师幽默地总结道:“大家说得都有理,倒叫我这个主席为难了。正方说需要参加家务劳动,劳逸结合一张一弛是王道;反方说不能因为参与劳动而耽误了学业,也是很中肯的说法,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啊。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只有我这个裁判没了理,不知该如何定夺了。这样吧,辩论双方都算赢,这叫双赢。不管怎么说,这样的辩论很有价值,大家都获得了思想历练。”

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语言运用富有个性,特别是教师自嘲的说法,让学生听得过瘾。教师的幽默感深深感染着学生,学生也从教师的风趣解读中获得认知。需指出的是,教师使用风趣的语言时要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自然地呈现出来,不能为了追求幽默而哗众取宠。

三、总结训练时运用哲理性语言

所谓哲理性语言,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总结出来的带有哲理意味的语言,或是采用俗语、俚语,对教学现象进行总结,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迪,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丰富性。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较强的逻辑性,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剖析,在总结训练时利用哲理性语言进行概括,给学生一定的思想启迪,有助于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博学多才的形象,展示教师的个人魅力。

在教学《市场经济》相关内容时,教师设计了一个模拟经营活动:让部分学生利用小纸片写上商品名称,如橡胶、钢材、粮食、水果等;另一部分学生设计一定量的虚拟钞票,展开商品交换活动。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以下“交易”活动:一是手中持货币的同学在第一次采购时,必须买橡胶、钢材两种商品,每种商品数量为一吨;二是将手中的货币自由交换,同时说明交换的理由。活动开始后,课堂热闹起来,学生纷纷展开“交易”。教师展开调查,询问学生:“第一个“交易”行为体现什么经济属性?”学生回答:“规定交易数额和内容,这是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教师反馈:“叫你买什么就得买什么,不买不行,这不是强买强卖吗?计划经济看起来很方便,老百姓日子却越过越穷。”对于第二个“交易”行为,学生说:“自由交易时,我们根据需要交易,各取所得。”教师总结:“箩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才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有自身的规律,违反自然规律行事,必然要遭到淘汰。”

教师设计虚拟的市场交易活动,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感知机会,学生通过不同的交易操作,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在点拨和总结环节,教师的语言不仅生动活泼,还富有哲理性,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课堂评价时展示肢体语言

教学语言丰富多彩,肢体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课堂教学评价环节中,教师利用肢体语言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往往可以获得“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肢体语言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肢体语言。教师不妨借鉴网络语言标志,如点赞、加油、胜利等手势,在诸多教学情境中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教师的肢体语言大多运用在教学评价环节,当学生有特殊表现时,教师可以用肢体语言或提醒、或称赞、或批评。例如,在教学《品质赢得市场》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找出自己家中的名牌产品。有学生说:“我们家的名牌产品非常多,有海尔冰箱、格力空调、海信液晶电视等。”教师给出点赞手势:“不错,看来你们家很有名牌意识。”有学生说:“我们家里的洗衣机是小天鹅牌的,智能化程度高,噪音很小,即洗即干,非常好用。”教师给予掌声鼓励:“好,不仅列出名牌和商品,还做起广告了。应该建议小天鹅厂家给你发点代言费。”学生听后都笑了。此时,教师引导:“品质是市场竞争的核心,为什么大家都对名牌产品这样青睐,这是因为名牌产品的品质高。只有有了高品质,才能打开市场,获得生产经营效益。”

教师让学生展示自家的名牌产品,学生对此非常熟悉,自然滔滔不绝地介绍。教师适时给予肢体语言进行评价,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激励,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感染。教师的肢体语言运用在评价环节,切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对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有重要帮助。

在教学承转启合时,教师妙语连珠、风趣生动,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渲染课堂教学气氛,这也是教师个人魅力的具体展现。教师要努力发掘语言的特色和魅力,利用多种语言展开教学,塑造魅力十足的教师形象。

4.试谈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篇四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单是培养学生一个健康的身体,更多的从心理和生理上同时进行健康教育,贯彻健康学习的理念,提高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在进行体育教学是,除了加强教学技巧的应用,让学生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其他的素养更加的重要。本文将对体育锻炼对初中生的健康的体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性格以及心理素质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方法;素?|

一、体育锻炼早就健康的身躯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发展的资本。如果没有了健康的身体,一切都成了空谈,一切都将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由此可见,身体的健康是如此的重要。特别是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期。面对新时代的重重考验,他们首先要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足够的精力接受考验,克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作为祖国的未来建设者,他们要用健壮的肩膀挑起建设富强民主的祖国的重担。而体育教学正好给予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锻炼身体。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开展了各形各色的体育活动,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平等自由参与活动的机会。例如,在教授各种球类的基本技能的时候,充分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之后,适时地举行各种竞赛。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而且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因此,体育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改变以往对体育教学的错误的肤浅的想法.主动地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积极锻炼身体。体育老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训练的积极性。竭尽全力,培养出健康活泼的新一代中学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祖国未来接班人。

二、体育教学有助于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现在的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事情的理解能力和他们的年龄已经不相符了,甚奎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特别是现在的家庭,孩子少,全家人都把孩子当作掌上明珠,舍不得打骂。百般迁就,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溺爱至极。这样容易使孩子变得自私、狭隘,以自我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会缺乏集体主义精神。凡事不顾大局,只想到自己,因而破坏了班级的团结。引起同学的不满,变得不合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针对这种情况,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培养集体主义思想的教学活动。例如接力赛,我们都知道不管你个人的跑步技能如何精湛,但没有队友的配合,那在接力赛中你们这个队就永远落于人后。接力赛需要高度的团体精神,需要队友们互相配合,互相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强大的力量.取得佳绩。通过这些体育活动,使学生们真切地、深刻地感受到集体主义的无限力量,从而使他们改掉自私、狭隘的坏毛病,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把集体放在首位。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形成一种自觉的意识。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一个有纪律、争上进的集体。

三、体育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

体育教学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性格开朗,侃侃而谈。但也有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学生。这也许是由于天性使然吧。但我也发现这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并不甘于沉默,他们也渴望与人交流,只是心生胆怯。于是,我在体育教学中组织了许多互助的活动,如双人垫球比赛等。当然也会对输者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惩罚。比赛中,学生们与自己的搭档互相交流,商量对策,同时又有机会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起初,性格内向的学生是迫于老师的威信,不得不参加。但参加的次数多了,心态也自然了,不但没有了压力,反而乐于其中。慢慢地,他们的话多了,也喜欢与人交流了,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了。这就是体育课的魅力所在。

四、体育教学让学生变得积极阳光

如今的人类,竞争意识强,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中学生尤为如此。他们满足于成功的喜悦,却惧怕于失败的苦楚。他们认为失败是可耻的,即使是小小的挫折.些许的不顺都会令他们情绪低落,精神不振。这样的心理素质是不可取的,是中学生人生道路上的绊脚石,应该改变他们的这种想法。所以,我的体育课总是在比赛中进行。在比赛的结果评出优胜。一开始,失败者欲欲寡欢,似斗败的公鸡。但是,很快地,在他们未能尽情细尝失败所带来的失落时,另一场赛事又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他们渐渐发现,原来失败也是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不必过于在意。而自己还曾经为此精神颓废,是多么不应该呀。这也使他们对失败有了全新的认识.失败并不可怕,只有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和经验,才能迎来更为辉煌的成功。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收益匪浅,使每位学生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肩负起建设美好强盛祖国的重担。

总结:

综上所述,体育课并不是浪费时间,而是百利而无一害。它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特点,同时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越师应该顺应新时代的潮流,努力创新,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王义、徐玲玲、余明月.高中生体育锻炼知行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4期

5.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篇五

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课堂教学存在巨大的差异。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理念有三:一是新课标要求教学的知识应注重实用性;二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好学生自主学习;三是讲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然而面对新课程的诸多新要求和新变化而尝试教学时,从教师“教”的角度看,主要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按新课程理念有效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研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革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

一、对农村初中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

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因此,当前推进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梳理传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大多数学校采用的历史教学方式仍然是传统的“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五个连续的教学步骤在课堂中有板有眼地上演着。在这一模式下,教师预设教学目标、规划反馈问题、左右教学流程、控制课堂讲坛,学生完全处在“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结论,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省略了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背诵所谓的标准答案。这是一种“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排斥了学生对历史现象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与认知过程。

二、正确认识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转变,是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前提。

新课程的推行使历史教学产生了许多新的特点。为了促进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开发农村初中历史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迅速转变角色。

(一)由重结论的注入者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所谓重结论,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偏重于知识结论的总结,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思维过程。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过程与方法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充当着历史知识和结论的注入者角色。历史课上,教师的主要活动就是讲述、板书、念教材,学生始终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将“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并且突出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所以,历史教师必须从过去满堂灌的课堂中解放出来,由重结论的注入者转变为重学习过程的促进者。

(二)由机械的教材讲解者转变为历史教学的创新者。

农村学校传统的历史教学,教师是既定教材的讲解者、传递者。新课程倡导历史教师由机械的教材讲解者向历史教学的创新者转变。历史教学不是直接用新观念来武装学生,而是培养学生用时代的观念来理解历史。随着史学理论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发掘以及观念的更新,人们对某些历史现象的诠释也会有所变化。教师要用时代的观念帮助学生认识历史,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理解的深化。

历史教学的创新还表现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多以权威的角色讲授历史。新课程列出的众多历史材料和探究性问题,为学生创造了丰富的自学情境。同时,由于信息的开放,学生的认识领域大为拓展,汲取历史知识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教师单纯的讲授未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教师应多采用系列以讨论、谈话、探究等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新理念下农村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新探索。

(一)对传统“讲授法”的扬弃。讲解作为一种古老的教学方式,在它沿用的历程中,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教学活动背景----社会的变化,逐渐显露出其与新理念下的现代教学不适应的弱势一面。但“讲授法”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都会长期存在于农村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并依然会成为广大农村中学历史教师乐用和善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作为历史教师,对“讲授法”明智的态度和做法不是完全抛弃,而应是对之加以改造使之趋向完善。比如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学指导相结合、与引导学生的课堂讨论相结合、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结合等。

(二)“自主探究、学案导学”教学法。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具体表现在重教法轻学法、重提问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这种忽视师生多边互动、忽视学生主体性和个体创造性能力的模式与当前课程改革潮流背道而驰。教学法的核心是“学法”,应当看到学生自主意识强而自主能力弱的现状,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作为教学关键,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在农村中学,绝大多数历史教师采用教案教学。为了适应新课改,倡导新理念,进行素质教育,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就要把这种传统的教案教学改革为逐步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案导学。所谓学案,它不是教师教案的浓缩,而是教师为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而编写的讲义。学案的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自学疑难信息反馈、学习活动的设计、梯度形成性练习以及自我矫正反馈等。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它包括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记忆、联想、对比、推理、归纳、思考、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所谓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进而训能达标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出学生自学能力、注重学法指导的教学策略体系。学案导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体,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核心的包办教学模式,又克服了开放式教学中遇到的种种困难,真正做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这样来操作:

1、教师编发学案,学生依案自主探究。

教师负责编写导学学案,编好后提前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案的要求自学。学生自学可分为:第一步,通读章节,整体感知;第二步,根据学案中的问题导学,理出知识和问题的脉络,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第三步,加强对学案中提出的重难点问题的理解,在这一步中,要求学生对自学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进行重点自解和与同学互相研究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在尝试过程中提出疑问和新的发现,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疑难反馈,师生共同研讨。

学生通过自学阶段,初步完成了本节课新信息的输入,为进一步探索新知识做了必要的准备。根据学生自主探究的信息反馈,教师应以导学学案为依据,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学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学生难以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发言、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多角度、多层次的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力求通过生生互研、师生共研,最终使疑难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这一环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

3、复习巩固。

学案上记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全过程,留有预习时的思维记录,留有学生在课堂上释疑解疑的思维记录,是信息加工最好的载体。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后对学案进行消化、整理、补充、归纳,同时对课堂上没有完成的部分也在课后完成,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加深印象。

“自主探究、学案导学”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促学,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落实,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学会”变为“乐学、活学、易学、会学”,正确处理了学校“减负”与“提质”的矛盾,做到了“素质”与“应试”的兼顾,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教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认为,课堂上有三种学习情境,即:合作、竞争和个人学习。其中最佳情境就是合作的学习情境。要促成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很重要,也是最普遍的方法。它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的能力。著名合作理论学习家约翰逊指出:“„„,从研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课堂活动的主流应当是学生的合作活动。”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十分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生生合作”学习,这不仅是为了集思广益、相互切磋、提高学习成绩,而且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课前合作,初步消化教材。

初中历史新教材较之于老教材,更注重于理论和分析阐明,所以,提倡生生合作预习来初步消化教材有助于学生在个人预习时更好地理解教材。课前合作中,学生可以共同划出重要知识点;在疑难处标记,协力寻找解决难题的方法和途径;做好预习笔记并相互交流。

2、课堂合作,进一步释疑解难。

教师应把课堂更多地给予学生,引导学生们去合作,来解决学习中的难题。课堂合作中,学生所需要解决的难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二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和探索,去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回答问题有时总会不全面、不深刻、不准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互研互讨,组织作答,力求问题的彻底解决。

3、课后合作,探索未知。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材上的许多问题不能作深入广泛地探讨,也不能使学生了解到教材以外众多的新史料和新观点。因此,鼓励学生课后合作,广泛浏览历史书籍,多掌握史实,多了解理论,然后史实结合,合作探讨一些问题,达到较深的理解和认识。在整个“生生合作”过程中,学生应经常更换合作伙伴,广泛交流,取长补短。

(四)问题探究教学法。

注重消灭问题是我国农村传统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师判断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是以有无问题为标准的,判断教学成功的标准就是学生没有问题。然而,提出问题是深入思考的产物,结束问题就意味着停止思考。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是始于新问题。知识发展的推动力正是来自不断涌现的新问题。而采用以问题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就使得学生在存疑、思疑、释疑、答疑的过程中能够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探究这一教学方式,能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同时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和师生之间的纵向交流,并把两者有机地贯穿起来,使信息交流呈纵横交错的立体结构。这是一种优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不是排斥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此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可能就是彼种教学方法的不足,反之亦然。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应具有整体化、最优化的意识,注意多种教学法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方法体系的整体功能。广大教师应认识到: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以及教师素质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各种教学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又有其局限性,博采众长,综合运用才是成功教学之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学方法的综合化与多样化更是广大农村中学教师改进、深化、追求的。

初中历史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从教师方面来看

1.新的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的教育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课程要求打破学科的知识体系,把课程目标定位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培养是重要的教学目标。而教师面对新教材,总是觉得新教材的“体系”不完整、知识量不够大,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不自觉地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体系和结构,忽视了学生健康情感和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2.师资力量的配备上与新课程实验的要求尚有一些距离。

由于我区总体师资力量比较薄弱,顾了初三就顾不到初一新课程了,因此,目前任教初一新课程的年轻教师少,骨干教师更少,多数是代课教师,非本专业的教师,民转正和行政领导兼课的,他们对新课程的适应能力较差,从教导处上交的任课情况来看,配备较好的有建设中学、秀洲现代、油车港中学等少数几所学校。

3.新的教材与教师旧有的知识体系的矛盾。

《历史与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综合性文科教材,涵盖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领域的知识,第一册主要是社会学的内容。虽然过去浙江版的初中社会也是综合性学科,但主要是拼盘式的,初一是地理,初二是历史,初三是政治学,教师相对来说也比较适应。但新课程对参加实验的历史和政治教师而言是一个新的知识领域,许多概念和名词都是第一次接触。教师的知识面与新课程综合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怎样用图说话,用图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如何在图在探究。如何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和编写的意图,如何探究要突出自主性,如讨论、自主学习,如何把握探究课的操作过程,怎样让探究延伸到课外,从身边的事开始探究等做得不到位。

4.新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矛盾。

我们实验区在课改一开始就花大力气组织了通识培训和教材培训,教师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初步的转变。但对于长期受传统教学观念束缚的教师们来说,要把初次接受的新的理念立即运用到教学设计中,还有很大的难度。同时,各级培训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教法培训。作业和教师用书的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一致,考虑了课程标准那么如何把握以后的评价,教师感到为难.(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1.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

2.自主学习方式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情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讨论形式,则除了讨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外,学生渐渐地会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使讨论变得较有吸引力呢?讨论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与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师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而这与教师出众的管理能力有直接的联系。

(三)从教材方面来看

1.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的要求较高。

由市教研室组织编印的学习资源和单元卷比起其他地区的资料来说,质量尚可,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要求过高,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教师失去方向,上完课,学生做了作业后会发现许多知识书上是没有的或老师没有提到过,单元卷做完后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责怪教师,教师左右为难。

2.可利用的教学资料比较缺乏。

教学资源匮乏。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图释文,要把教材知识灵活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走进地图。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就缺乏我市、我镇的平面图;在第二单元中缺乏各类挂图;地球仪也是比较旧和破的,又没有多媒体的支持,一些好的图文资料无法全部展示给学生。没有现成的课件可以用,因此,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是制约课改的因素之一。

3.教师教学用书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这是许多新课程实验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课时紧,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没有开展探究活动的时间,更不可能安排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加上学生对这门功课有根深蒂固的轻视和偏见,不可能在课外花太多的时间。

二、解决的基本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除了参加区内外组织的各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还必须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体现教育发展需要的内容,如《素质教育理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系列丛书》《新课程方案》等,还要学习那些指导并支持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以及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内容,如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全面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势背景和新课改的新理念,通过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在对新课程的理解上,要防止两种现象,即过冷或和过热的现象。首先要防止对新课程理解上的过冷现象,以为新课程只是换了一本书,和以往的教材变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本次课程改革,认为,你改你的,我教我的。另一种是过热现象,以后新课程突出了三维目标,突出了能力目标,那么知识和技能就丢到一边了,从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或者认为实行了新课程,那么老的方法就不能用,出现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又不想用的局面。

2.突出“研”字,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群体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教研组工作既要研究“教”的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如教学重点如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研究“学”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获得发展,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还要研究评价的问题,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评价研究是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要注重多元化,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评价既要有终结性的,也要有形成性的,要加强对三个维度目标的评价研究。

教学研究包括教学工作研究(问题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教研工作要以课题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就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实验进行专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各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促使教研与教科研一体化。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会出现许多实际问题,诸如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学科教师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课改就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研究,这就让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校本教研是促进教育教学提高的有效形式,它是由教师个人、教师集体、专业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的三位一体关系,其包括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基本力量。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的作用,并借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注重三种基本力量的整合,形成浓厚的教研风气,提升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校本教研中要加强集体备课,每周要有一次新课程集体备课活动,在周前一同研究本周要上的内容,集体收集有关的参考资料,研究教材教法,要形成“个体研究—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分头准备,上课-自我反思,同伴评课—再反思”这样一个规范的操作过程,要加强跟进式反思或同伴之间相互反思,即你跟进我反思,达到相互作用的目的。

新课程也给广大教师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舞台,教师在实践时要进行“二练”,一练说,即能说出新教材特点,教学设计思路,一节课的教学得失;二练笔,即要勤动笔,写案例分析,写心得体会,写教学札记,以此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

4.要正确使用课程学习资源、单元卷和其它的一些教学资源。

目前由市教研室编写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单元卷的确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也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这些学习资源一定要用好,目前我们可以建议选做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对于课程教材中提到的,课程标准又有明确要求的,一定要督促学生做好做对,而对于其他程度较深的内容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选择做,这也体现了学习的个性化特点,不必要求每个学生都做。单元卷上也可以选做,自己重新制定评分标准。拿出一部分题做为附加题。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展学生个性。认识衡量教学任务是否完成的标准是什么?

要正确对待多媒体教学,由于我区大都学校的装备还较差,多媒体还不能被普遍使用,但教师也不能以为没有多嫖体就无法上好课的思想,多媒体固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传统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摈弃,要注意发挥它们的优势,扬长避短,应该明白新课程实验区中有许多比我们条件还要差得多的地方。

5.要尽快提供成功的课例,进行深入的剖析,让教师领悟新课程好课的标准。目前许多教师还不了解新课程到底怎样上才算得上是好课,也就是好课的标准不了解,新的《教学工作规程》虽然对这方面作了一些说明,但我觉得还是缺乏说服力,因为它只是说明了怎样才算是好课,而没有生动鲜活的课例是不能说明问题的,因此我认为当务之急应该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这些课例应该是大多数教师都能操作应用,而不是只能由个别素质特别好的教师才能学到做到的,这些课即注重“双基”又注重能力,不仅知识技能得到落实,而且让学生学会了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如何找到适应我区师资水平实际的,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是我们教研员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另外,由于新课程的实施,教研员的工作职能已经发生了改变,教研工作也不仅仅是教研部门的事,因此作为学科教研员必须更新观念,加强与学校的联系,强化研究、指导和服务功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做贡献。

(二)从学生方面来看

1.活跃的思维方式和批判精神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直到如今,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仍是我们评价一堂课的重要标准。为了打破这种局面,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活跃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作为首要问题来探索。

2.自主学习方式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养成了学生的情性和被动学习的习惯。学生上课就像嗷嗷待哺的小鸟,张大嘴巴等着教师喂食。新的学习方式打破了学生独自学习的习惯,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合作精神。如何使课堂讨论具有吸引力。课堂讨论是课改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形式。如果采用单一的课堂讨论形式,则除了讨论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话题以外,学生渐渐地会对讨论产生厌烦情绪。怎样才能使讨论变得较有吸引力呢?讨论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3.民主活泼的课堂气氛与课堂常规之间的矛盾。

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如何既能使学生活跃起来,又能保持有序的课堂教学秩序,是教师们遇到的一个难题。如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教师绞尽脑汁想出调动学生活动的“高招”,学生一兴奋就争着发言,吵作一团,教师又得板起面孔维持秩序,活跃起来的气氛又“凉”了下去,节节课就这样“潮起潮落”,教师声嘶力竭,精疲力竭。而这与教师出众的管理能力有直接的联系。

(三)从教材方面来看

1.作业本和单元测试卷的要求较高。

由市教研室组织编印的学习资源和单元卷比起其他地区的资料来说,质量尚可,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最为突出的就是要求过高,超过课程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教师失去方向,上完课,学生做了作业后会发现许多知识书上是没有的或老师没有提到过,单元卷做完后成绩不理想,家长就会责怪教师,教师左右为难。

2.可利用的教学资料比较缺乏。

教学资源匮乏。新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以图释文,要把教材知识灵活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必须让学生走进地图。如在第一单元第一课的教学中,就缺乏我市、我镇的平面图;在第二单元中缺乏各类挂图;地球仪也是比较旧和破的,又没有多媒体的支持,一些好的图文资料无法全部展示给学生。没有现成的课件可以用,因此,教学资源比较匮乏是制约课改的因素之一。

3.教师教学用书上课时安排较为紧张,教学时间不够,自主探究时间的收放较难。这是许多新课程实验教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课时紧,严格按照教师教学用书上的课时安排上课,就几乎没有时间讲解作业,没有开展探究活动的时间,更不可能安排课外的研究性学习了,加上学生对这门功课有根深蒂固的轻视和偏见,不可能在课外花太多的时间。

二、解决的基本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研究行为。作为教师就应该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学工作,除了参加区内外组织的各类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外,还必须要加强学习,不仅要学习体现教育发展需要的内容,如《素质教育理论》《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系列丛书》《新课程方案》等,还要学习那些指导并支持课程改革的教育理论以及体现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的内容,如课程理论、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等,全面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形势背景和新课改的新理念,通过学习,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新课程的各项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习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带着问题学习,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在学习中解决问题,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工作。

在对新课程的理解上,要防止两种现象,即过冷或和过热的现象。

首先要防止对新课程理解上的过冷现象,以为新课程只是换了一本书,和以往的教材变革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抱着一种旁观者的态度对待本次课程改革,认为,你改你的,我教我的。另一种是过热现象,以后新课程突出了三维目标,突出了能力目标,那么知识和技能就丢到一边了,从而忽视了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培养。或者认为实行了新课程,那么老的方法就不能用,出现新方法不会用,老方法又不想用的局面。

2.突出“研”字,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群体作用。

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过去意义上的教学改革,而是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教研组工作既要研究“教”的改革──教师教学行为的变革,如教学重点如何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又要研究“学”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如怎样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进而获得发展,怎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还要研究评价的问题,评价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因此,评价研究是教研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评价要注重多元化,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评价既要有终结性的,也要有形成性的,要加强对三个维度目标的评价研究。

教学研究包括教学工作研究(问题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研究)两个方面。教研工作要以课题为抓手,有计划,有目的地就有关新课程的教学实验进行专研究,有针对性地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各方面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新课程实施中各种问题的有效途径,促使教研与教科研一体化。

3.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者,可以说:课程改革,成亦教师,败亦教师。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会出现许多实际问题,诸如传统教学模式的扬弃,三位一体教学目标的达成,如何把握课程的综合性特点等等。所有这些对于学科教师都是崭新的课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课改就无法进行。这就需要在课改实践中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研究,这就让以校为本的教研、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6.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篇六

内容提要: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们觉得可以从真正明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的地位和作用;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建立分层次教学的理念三个方面去做。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改减负增效

云南省的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减负”工作也进行了多年。那么,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做到“减负”不减效,这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作。

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们谈谈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减负增效的几点想法:

首先,真正明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早于即已颁布。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感受到“课标”的真正存在,一些教师的教学仍然着以前的老办法,采取“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对课文进行简单的生硬的拆卸。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除了讨厌就是反感,然而这样的教学又如何真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身素质呢?

“课标”就好似教学工作的指南针,它对整个学科的性质和地位,对语文学科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都有着明确的指导。可以说“课标”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我们只有学习它,真正的了解它,吃透它的精神。然后结合教材,将“课标”的指导精神融入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真正符合“课标”的要求,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才是真正的“课改“。

其次,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

“减负”工作进行了多年,在今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准备工作汇报会”上,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同志,又专门强调了“减负”工作,并且明确指出了要“坚定不移地抓‘减负’工作。对中小学生进行学习负担、精神负担、经济负担的全面减轻。”

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就是“减负但不能减效”!那么,如何在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情况下,而使学生的学习质量不减?我们觉得这就需要教师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减少,从而达到不减效的目的。

就“减负但不能减效”有不少的途径,但我们觉得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要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所掌握的知识不减少,从而达到减负而不减效的目的,就教师方面来说,就是要提高课堂效率。而要提高课堂效率,就要求教师对自己所要进行的每一堂课要有充分的计划。

我们觉得一名语文教师,要做到吃透教材,备好每一节课。首先要熟悉“课标”,明确“课标”的精神;其次,熟悉自己所教学段的教材,明确教材的设计理念,明确“课标”的精神在教材中是如何体现的;第三,应对所教学段的教材进行相应的计划和分解,将“课标”对该学段的教学要求分解到每一学年,每一学期以及教材的各个单元,建立起整个学段的知识框架;第四,教师对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着系统的计划,然后根据各单元的实际情况,将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融入各节课的备课中。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注意侧重点,注意将教学目标和重点有效的体现;第五,教师要指导学生建立学科的知识框架,要让学生对整本教材以及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有个基本的了解,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较好的帮助;第六,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复习。因为人的记忆需要反复,如果学生对学过的知识没有适当的反复,这样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自然也会降低教师的授课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三、建立分层次教学的理念。

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是十分正常的现象,那么,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应该了解自己教学活动中的另一方--学生的客观真实的情况,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新“课标”明确强调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加强学生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认识,要注重调动学生的个体主动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等。这就很好的回绝了过去那种“人人皆要成尧舜”,“人人都要十全十美”的工厂式的按同一标准加工的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要想做到“减负但不能减效”,甚至减负增效的目标,我们觉得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意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不是将学生按照语文成绩的好坏,简单的分为优良中差,而是根据“课标”的要求,让全体学生在达到“课标”对初中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基本要求前提下,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努力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根据学生在语文方面的个体优势,进行分组,然后对不同的小组进行不同的要求,从而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逐渐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从而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要想发现学生的个体优势,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师必须要下大力气,要善于与学生交流,要放下老师的架子,真正与学生交朋友。要了解现在的初中学生所了解和喜欢的东西,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成为初中学生所认同的朋友,做到真正的知己知彼。这样才能使分层次教学达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课改和“减负”的双重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要真正做到“减负增效”,从以上几个方面去做,应该是一条比较好的途径。

邹武灵

7.试谈初中物理教学艺术论文 篇七

关键词:《牛津初中英语》,教学方法,实践活动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教学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新课程英语教学建议运用任务型性模式,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特别是采用实践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够真切感受英语、理解英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能够懂得运用英语,懂得与他人交流,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技能。

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体验过程

笔者在近几年的新课程英语教学中发现,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就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知识技能的升华体现。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一方面,符合新课程英语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增强他们的体验过程的理念,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获取更为丰富和全面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体验过程,主要体现在:(1)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习惯,鼓励学生选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思维方法;(2)鼓励学生运用多样化的学习思维模式参与课堂教学,以激活他们的学习内驱动力;(3)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养成合作探究技能;(4)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创新,以培养他们的拓展延伸和发展创新精神。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 7B Unit 1“Dream Homes”的“Reading:Homes around the World”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1)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心中“My dream home”,并能够在学习小组中进行交流;(2)要求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思维,进入到文章中的Stephen, Madee, Neil, Anna同学家做客,并就他们的房屋作简单的介绍;(3)建议学生通过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理想之家,并能够运用英语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简单介绍;(4)鼓励学生在上述交流体体味中写出“This is my favourite dream home.”。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而且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了体验,提高了语言综合运用技能。

2. 注重文章内容的情景再现,提高语言运用技能

文本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载体,更需要学生在理解感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再现,以此来展现他们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感悟技能水平。笔者认为,注重文章内容的情景再现,一方面,是学生展示自身学习才华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便于他们深入理解和感知文章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更为充分地发挥英语交际性的功能。

笔者认为,注重文章内容的情景再现,提高语言运用技能,主要表现在:(1)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学习思维模式来表现文章内容,从而外化学习内容;(2)鼓励学生对文章表达方式予以创新,鼓励学生运用对话、小品表演等形式予以呈现,以此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3)注重学生的学习理解思维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再现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更好地深入体味文章的思想内涵。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3的“Reading:A Lucky Escape”教学中,笔者就文章内容的再现作了如下的运用:(1)要求学生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复述文章的内容;(2)建议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分别扮演Characters, Paul, Justin, Policeman等角色,并进行互相朗读对话;(3)建议学生通过小品再现的方式来表现本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和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初中学生在语言学习上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兴趣,特别是对一些新鲜的事物较为感兴趣。现行的《牛津初中英语》在教材编写上体现了生活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语言学习,进行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内涵,另一方面,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认为,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主要有如下途径:(1)利用班级教室资源,创设英语角、英语墙报、成果展示等栏目,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激情;(2)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等鼓励学生就与文本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帮助他们积累更为丰富的知识和技能;(3)鼓励学生就文章的学习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学习交流,如辩论赛、朗诵、演讲等形式。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他们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综上所言,《牛津初中英语》的实践活动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感知英语,深化对英语语言感悟,同时能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提高技能。这不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知识不可缺少的,更是他们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5.

[2]Catherine Dawson.牛津初中英语 (教材) [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2005.7.

[3]薛丽.牛津初中英语.教学有感[J].考试周刊, 2007, (12) .

[4]顾玲花.关于《牛津初中英语》教学的几点解读[J].考试周刊, 2008, (21) .

8.试谈中学物理教学的艺术 篇八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美学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中学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主体作用的主动性。物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科技愈发展、愈显示物理是人类自下而上发展的核心学科。中学物理教育,不仅要为培养物理学家,造就物理学专门人才打基础,更多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物理素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教师从一开始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学习物理”的教育,让学生从学习用的笔、墨、纸、文具盒及各种生活、生产用品中惊奇地发现:物理与工农业生产、国防建设、能源资源、环境保护、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息息相关;让学生从认识到“几乎处处是物理的世界”而激发出“我要学好物理”的积极性。在学习物理知识同时也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使思维更敏捷,更严密。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感悟到学习物理的必要性。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自然美

中学物理中,涉及声、热、光、力、电、磁等各种物理现象。例如,热学中的物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光学中斗转星移、日夜轮回;电学中的万家灯火。它们因有序而变得更美;光的反射、折射、水中倒影、海市蜃楼、光的色散与日全食和月全食都有其奇异的自然之美。人类在研究物质结构方面创造的辉煌成果,如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图就是美的精品(如图所示)。蒸汽机、电灯、电话、激光武器、人造地球卫星的发明,项项改进了人类生活,促进了人类生产、社会进步。“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使人类千年的梦想“嫦娥奔月”变成了现实美谈,“神舟系列”、“天宫系列”飞船的成功巡天则实现了华夏儿女畅游太空的飞天梦。自然之美还包括物体的运动美,如直线运动所表现的刚性美、曲线运动的柔性美等自然之美。

三、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精神之美

由于人类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卓越的物理学家。16世纪初,哥白尼与教会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彻底的否定了托勒玫的“地心说”,在哥白尼临终前出版的《天体运行论》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全新的宇宙观,即以太阳为中心的“日心说”。正是由于哥白尼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科学知识的执着追求,即使面临极端困难的生存环境,他也不退缩,潜心研究了三十多年,终于建立了传世之作“日心说”。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由于受到哥白尼的“日心说”的影响,让开普勒深切感受到“日心说”的美,毅然抛弃了从他的导师第谷·布拉赫那里接受的“地心说”的观点。他说,他从灵魂的最深处,证明“日心说”是对的、真实的。再如,意大利天文学 家布鲁诺,他为了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与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 和神学理论进行了争锋相对的斗争,在他的努力下,太阳中心说,这一崭新的理论很快在整个欧洲传播开来,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也正是由于他批判、反对“地心说”和“神学思想”,1952年他不幸被捕入狱,最后被宗教以“异端”这一罪名,烧死在罗马广场。面对熊熊烈火,他毫不畏惧,拒不退步,用响彻云宇的宣言“火并不能把我征服”,向世人宣告了神学的毁灭和真理的永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像布鲁诺这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正是由于他们为真理奋斗终生的精神之美,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榜样,也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经典范例。

四、让学生体会成功的美丽

一个人成功的那个刹那,心中的感觉是很美妙的,所以,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取得每一个进步应当及时给予其表扬及奖励,以让其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之后教师再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学生解决了面临的问题后,便获得成功的满足:如对一般学生可用:“书寫认真”“解法巧妙”“见解独解”。对已获成功的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用言语刺激:“你还有其他方法吗?”“你还有更巧的方法吗?”这样会使全班兴趣高昂,切忌给学生以反复失败的刺激,这样才可使兴趣持久。

上一篇:微信支付申请操作流程下一篇: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