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2024-06-23

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共8篇)

1.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篇一

一、毕生发展的观点及人的毕生的发展

毕生发展观产生于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是以巴尔特斯为主的一些德国心理学家。其主要的理论观点是认为人的一生都是发展的,具体包括四个理论要点。第一,个体的发展是毕生的,即从出生到死亡都在发展。第二,发展是多维度、多方向的。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三个维度。发展的多方向性是指发展包括成长和消退,发展在同一领域的变化也是多方向的。第三,发展是可塑的。毕生发展观强调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是高度可塑的,同时这种可塑性受个体差异的影响。第四,发展的环境影响具有多样性。这种环境包括成熟、历史时代和非常规因素的影响。

二、家庭生命周期与个体毕生发展

潘允康在其《家庭社会学》中将家庭生命周期定义为:“是指一个家庭的诞生,以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直至瓦解消灭,被新的家庭所取代的过程。家庭生命周期显示了一个家庭自身的发展变化,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在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和角度,其中晏红所做的基于家庭教育的家庭生命周期的划分最能体现家庭在个体毕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将家庭的生命周期划分为以下阶段:未生育子女家庭期、0-3岁子女家庭期、入园子女家庭期、入小学子女家庭期、入中学子女家庭期、青春期子女家庭期、结婚成家子女家庭期、隔代子女家庭期、老年空巢家庭期。

一对夫妇登记结婚就标志着一个新家庭的开始,虽然这时家庭中新生命还未诞生,但此时的准父母已经开始做着各项准备工作以迎接新生命的降临了。怀孕之后的父母会为未出生的胎儿提供营养、抚摸、音乐等各种刺激,以保证胎儿在宫内健康发展和成长

从胎儿出生到其3岁期间是婴儿期。此阶段的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因为其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父母耐心、细致的照料对于孩子将来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会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孩子达到3岁的时候就可以进入幼儿园接受最初的社会教育,幼儿园阶段是个体从家庭走向社会环境的过渡期。从此,父母将其对于孩子教养的主导作用让位于学校。当然这种让位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父母积极主动的一种让位,它承载着父母对于子女的无限的期望和理想。同时父母也会为孩子的学校的成长发展提供各种保障。当孩子进入小学阶段时,此时的父母大多已经或者即将步入“而立之年”,这时父母一方面要在事业上努力打拼,谋求事业上的成就,同时也会为让孩子练好“童子功”,为孩子将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当孩子开始上中学并进入青春期,其面临着心理和生理上的第二次发育,是一个“暴风骤雨”的阶段,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任务。因此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发展尤为关键。同时在这个阶段的孩子还面临着是进入社会还是继续升学的选择。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会为孩子提供极大的经济和心理上的支援以帮助,以极大的心血来为孩子将来的发展服务。帮助孩子顺利地升学或者平稳地步入社会。

当孩子开始结婚成家时,家庭会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家庭开始收缩,当然在原来家庭收缩的基础上新的家庭又开始出现了。如果说家在孩子未成家之前主要是为个体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话,那么这个阶段家则为我们个体背后所承载的新家而服务。此时的父母会帮助子女建立新的家庭,教给做父母的经验,为新家庭的发展贡献力量。比如参与新的家庭经济活动当中,帮助抚养孙辈,完成家务,调节家庭冲突等等。家的最后的发展是终结阶段,家在完成了其整个生命周期的伟大贡献之后,最终以夫妇双方的死亡而宣告结束。

三、家庭要素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

1、家庭所在环境

无论农村的社区还是城市的社会,其独特的社区文化对于社区内个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环境这一媒介来实现的。杨丽珠认为家庭体系存在于一组更大的体系(邻里、社区和广阔的社会)之中,这些体系通过父母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教养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

2、家庭的功能

家庭在满足个体成长发展上的特殊性使其区别于其他的组织,家因其家庭功能的发挥而存在。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ogburn,w,f.1886-1959)把家庭的职能分为经济(生产)职能、社会职能和心理职能三类。其中社会职能分为保护、娱乐、教育、宗教、地位五种。杜瓦尔(duvall)则认为家庭的社会功能包括再生产,孩子的社会化,遵守法律,承担工作责任。用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分析,家庭除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还可以帮助亲友以满足更高层次需求。后人考察了许多社会学家关于家庭的论述,简要地总结出家庭的八种角色功能:①抚养孩子;②孩子社会化;③亲友;④性;⑤安慰;⑥娱乐;⑦生活资源提供者;⑧家务。

毫无疑问,家庭功能的发挥对于个体毕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家庭为个体成长提供包括衣、食、住等的保障;同时家庭还是个体最初的社会化场所,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还是个体温暖的港湾、情感的庇护所,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会首先想到家。可以说家的每项功能的发挥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它决定着我们是否能够健康地成长,而家庭功能的缺失或者家庭某一方面的功能没有发挥好都会对个体毕生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3、亲子关系

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不同类型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会形成相应的家庭情感氛围,同样一个家庭中亲子关系也有好坏之分,不同类型的亲子间的关系也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与子女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孩子与其看护者形成安全型的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的质量对于个体毕生的心理健康、个人成就、人际交往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世纪中叶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经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东西是婴幼儿应当有一种与母亲(或主要抚养者) 之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如果依恋能被合适地形成,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一个人未能在早期建立与母亲的良好依恋,他将可能成为一个缺乏来自依恋力量的不可靠的成人,不能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此外,安全依恋的儿童被同伴拒绝的可能性较低,社会适应更加良好。在人格测验中,安全依恋的儿童其社会得分显著高于不安全依恋的儿童,同时安全依恋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发生率低于不安全依恋儿童。

4、家庭结构

家庭的规模、结构等也是影响个体毕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大致可以分为“核心家庭”和“扩展家庭”两种类型。简单来讲,“核心家庭”是指子女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家庭,“扩展家庭”是指代数超过两代的家庭成员居住在一起的.家庭。不同的家庭类型会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吴凤岗就幼儿的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九个方面,比较了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的差异。结果表明:

(1)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

(2)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的九种品质均要好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九种品质中,有七种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独立性、自制力、行为习惯的差异特别显著,而合群性和聪慧性则无明显差异;两种类型家庭均以合群性和文明礼貌的发展水平较高。

(3)两代人和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在三岁阶段并没有显著差异,但从4岁以后差异显著,并随年龄的增长,这种差异扩大了。

(4)三岁幼儿除独立性外,其他各项两代人家庭和三代人家庭均无显著差异,从4岁开始个性的诸品质才明显地暴露出来,体现出不同家庭结构的不同教育与影响对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制约作用。

另外一种家庭结构——缺损的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上存在的滞后、缺陷也说明了家庭结构对于个体发展的重要性。除了认为单亲家庭的孩子普遍更加独立和坚强意外,一般认为单亲家庭孩子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发展容易受到消极影响。缺乏母爱的儿童会缺乏细致、内敛、富于同情心等,缺乏父爱的孩子则会缺乏刚毅、坚强、果断的品质等。同时单亲家庭孩子的性别社会化发展也会受到影响,他们对于性别角色的理解和判断能力不如完整家庭的孩子。

5、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价值观念来抚养教育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是存在质量高低之分的。抚养质量高的父母是耐心、敏感的。权威型或者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被认为是最好的,其次是专制型和放任型。鲍姆令特研究认为权威父母对儿童既高度控制、提出合理要求,又积极鼓励儿童独立自主,尊重儿童人格。这样的儿童有能力,有责任心,独立性强,自信,善于控制自己,爱探索,喜交往。专制父母对儿童缺少理性控制,滥用家长职权,不尊重儿童的看法,较粗暴专制,温暖、慈爱少一些。这样的儿童有中等能力,独立性、自我控制能力弱一些,往往易忧虑,多疑,不喜欢和同伴交往。放任型父母对儿童随随便便,缺乏管教,任其发展。这样的儿童独立性差、依赖性强,不善于自我控制,遇事易紧张或退缩。民主—权威型教养方式较好。

中国学者曲晓艳等做的研究也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子女的人格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父母情感的温暖、理解维度对于青少年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对青少年的几个人格维度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过多的惩罚、拒绝等不良教育方式易使子女形成内向、退缩的人格特点,并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不遵守规则和秩序。

参考文献:

[1] 陈会昌.心理的毕生发展观[j].教育科学讲堂,2008(12):24—25.

[2] 晏红.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教育阶段论[j].教育纵横,2009(1):43—44.

[3] 佘双好.毕生发展与教育[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309.

[4] 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288—290.

2.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篇二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区域布局不尽合理

农产品区域布局作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了受价格、成本等市场因素影响之外, 还在很大程度上受气候和地理资源环境的制约。目前我国玉米主产地在东北, 大米集中在两湖、两广和长江三角洲地区, 而小麦的缺口则长期依赖于国际进口。这样的区域布局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并不一致, 南方畜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玉米作为饲料, 自产的大米用作饲料经济效益差, 转化效率低, 从东北调运玉米质量低、运输成本高, 不符合市场规律。当前, 我国新农村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资源限制逐渐凸显, 农产品需求快速增长, 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这样日益严峻的新形势, 对保障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滞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 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再仅仅局限于农田水利方面的设施建设, 逐步覆盖农村生产性、生活性以及服务性的基础设施。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发展, 包括农田水利工程、土地质量的维护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等内容;生活性基础设施服务于改善农民生活质量, 包括居住环境的整治、农村饮用水安全、广播电视电话网络建设以及科教文卫设施的建设;服务性基础设施着力于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涵盖农村交通建设、信息化建设、电力电网建设以及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的建设等内容。目前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兴旺的发展要求。

(三)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 制约农业结构优化

农民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承担者, 他们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 直接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效果。近年来, 农民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科学文化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但是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普遍不足, 误认为种地不需要懂经济, 市场经济观念不强, 缺乏前瞻力和判断力, 对市场把握不准, 仅凭传统经验和主观意志办事, 很容易被市场反将一军。

(四) 组织化程度低, 产量和品质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

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信息落后, 往往是根据前期产品的供求和价格情况来决定下面种什么、养什么, 在决策的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趋同性、盲目性, 经常一拥而上生产前期收益高的产品, 又一哄而散的放弃价格下跌的产品, 使农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同时遭遇短缺和过剩的两重局面, 不仅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农户的分散经营, 还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提高、成本的降低和品质的提升, 农户各自为战直接参与市场活动, 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使得农民在生产资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与抵御风险的能力上均处于被动的位置, 缺乏核心竞争力。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现状和特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的要求以来, 各地“家庭农场热”火速升温, 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态势。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 基础良好, 发展初具规模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 家庭农场已初现雏形。90年代后期,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品覆盖面不断延伸, 一些大户市场意识、经营理念不断增强, 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经营生产, 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现阶段, 家庭农场已形成一定规模, 装备水平较高, 经营的土地也从几十亩到上千亩不等, 重视科技和市场, 增加科技要素投入, 积极主动适应开拓市场, 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市场相结合的新路子。

2013年3月, 农业部首次对全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开展统计调查, 结果显示, 目前全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已具有较高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截至2012年底 (下同) , 全国30个省、区、市 (不含西藏, 下同) 共有符合本次统计调查条件的家庭农场87.7万个, 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76亿亩, 占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3.4%。平均经营规模达到200.2亩, 是全国承包农户平均经营耕地面积7.5亩的近27倍, 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人, 其中家庭成员4.33人, 长期雇工1.68人。

(二) 以种养为主, 经营品种多样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经营还是以种养为主, 在2012年调查的全部家庭农场中, 从事种植业的有40.95万个, 占46.7%;从事养殖业的有39.93万个, 占45.5%。随着家庭农场的不断发展, 经营涉及面逐渐扩大, 品种多样化, 包括粮食、蔬菜、苗木、花卉、畜禽和水产养殖等内容。一个家庭农场的经营品种多样化可以高效的发挥资源的优势, 节约中间成本, 增加收益空间。

(三) 模范带动作用明显

家庭农场快速发展, 大幅提高了收入水平。2012年全国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为1620亿元, 平均每个农场为18.47万元, 平均每个劳动力年均收入为3.07万元, 是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9倍。家庭农场的模范带动作用还体现在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影响上, 一些农户受其影响启发, 不断加入到经营家庭农场的行列来, 成为新的家庭农场经营者, 从事农业产业化生产, 不仅提高了收入, 还使得农业生产、物流销售形成专业、完整的产销供应链, 又反哺带动家庭农场。

制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因素

家庭农场是发展现代化农业的新型农业主体, 是提升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带动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家庭农场的概念在今年的1号文件才由中央正式提出, 发展壮大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制约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

(一) 家庭农场主体地位不明确

目前社会上对家庭农场的界定众说纷纭, 并没有一个统一定义。对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模糊不清使得其主体地位不明确。目前, 对家庭农场的主体地位只涉及“经营主体”, 而“法律主体”和“市场主体”均未提及。家庭农场在法律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上的缺失, 导致经营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许多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在面临流转而来的土地在合同到期之前被强行要回的侵权行为时, 无法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家庭农场在扩大规模向银行进行贷款时也因主体地位的缺失而导致融资困难。家庭农场法律主体和市场主体地位的明确对其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其与其他市场主体进行市场交易、竞争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二) 土地流转不尽规范

土地作为家庭农场生产的重要载体, 土地流转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成效。当前我国家庭农场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土地流转不尽规范, 不仅直接影响经济效益, 还将影响家庭农场的持续发展, 土地成为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土地流转困难。不少农民宁愿土地搁置荒芜也不愿意流转。二是流转价格持续上涨。三是流转程序不规范。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呈现出操作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手续不齐全等等问题, 在出现矛盾纠纷时很难得到法律保护, 直接影响家庭农场的正常发展。

(三) 家庭农场融资渠道单一, 保险不健全

目前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且没有专门针对家庭农场设立的融资方案, 农场经营面临融资困难。农业作为典型的自然风险行业, 一旦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 农场主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 家庭农场经营缺乏保障。

(四) 经营管理模式粗放, 水平较低

目前大部分家庭农场都没有建立基本的财务核算制度, 经营过程中不核算、不记账, 没有财务收支记录, 更没有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管理模式粗放, 集约化水平较低。

(五) 家庭农场经营的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尚未出台具体的家庭农场扶持政策, 基于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状以及农业本身的高风险、高投入、低回报的特点, 短期内家庭农场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去年4月份以来, 我国爆发全国性的H7N9禽流感, 疫情持续肆虐影响数月时间, 全国的禽养殖业陷入停滞状态, 活禽交易几乎全部停止, 禽、蛋产品滞销, 面对大量的产品积压不得不低价甚至销毁处理, 养殖户们损失惨重。

关于国外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和启发

在我国, 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遭遇土地流转、资金、环境保护、产品销售等问题, 给家庭农场的长远健康发展提出了很大考验。以史为鉴, 向国外先进的家庭农场发展模式学习经验教训, 对推动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十分有好处的。

(一) 国外家庭农场的发展特点

国外建立家庭农场制度由来已久, 经过不断的探索, 发展至今已十分成熟, 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型家庭农场、以法国为代表的中型家庭农场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小型家庭农场。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 表现出如下几个共同点:

1. 经营规模化。

家庭农场在各国经过长年的经营与发展, 表现出农场数目的减少和经营规模扩大的特点。1935年美国家庭农场的数目为681.4万个, 1989年减至214.3万个, 家庭农场的平均用地从1920年的59.4公顷增至1989年的185公顷。法国家庭农场数则从1955年的228.5万个减至1997年的67.98万个, 平均规模从1955年的16公顷增至1997年的41.7公顷。

2. 生产经营专业化。

国外家庭农场生产经营的专业化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专业化, 根据自身的地理、气候条件, 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域化布局, 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区域”, 每个区域主要生产一两种农产品, 着力突出各自产品的特点, 如美国的北部平原小麦带、中部平原玉米带、大湖地区乳产品区和法国的畜牧农场、葡萄农场、蔬菜农场。二是生产过程分工的专业化, 随着家庭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 农场主越来越无法兼顾从产前生产资料的准备、产中农产品的生产活动到产后产品的加工、销售等一系列农业活动, 渐渐分解出一部分领域由专门的农业服务机构承担, 这样家庭农场的职能就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上,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大大的促进了农场生产经营的专业化发展。

(二) 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启示

美、法、日三国经过长期的发展, 家庭农场的运营已十分成熟, 也都各自发挥了在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民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我国发展家庭农场有很多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

1.深刻理解现代家庭农场的内涵。现代家庭农场是农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是中国走富农之路的必然选择, 纵观美、法、日三国家庭农场的发展史, 只有深刻理解了家庭农场的内涵, 因地、因时制宜, 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 才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建设。家庭农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是清晰的地权界定, 这一点上, 我们可以向与我国更为相似的日本学习。日本的家庭农场与我国现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非常相似, 主要是在土地使用权上进行改革, 盘活土地经营权, 调动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我国要尽快改变目前土地承包期短、土地不固定、管理模式僵化的现状, 建立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 让固有的土地“活”起来, 使农地相对集中, 扩大经营规模。在赋予家庭农场更多土地经营的同时, 还要保障长期且稳定的土地使用权, 使家庭农场成为名符其实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经济和市场竞争主体。

3.加快原始积累的过程, 增强家庭农场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家庭农场起步较晚, 农场前期原始积累过程十分短暂, 资金、基础薄弱, 目前普遍在生产上投入不足,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家庭农场如何始终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前沿, 依靠科技进步来获取技术收益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是目前工作的一个突破点。

4.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美法日家庭农场的成功都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组织的支持, 如日本的农协、美国的农村推广局和农场主家计管理局及其他农村市场的中介组织。这些中介服务组织在农业经营组织化过程中, 为农场主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服务, 使得家庭农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 满足市场千差万别的需要, 更有效的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我国应学习国外建立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适合家庭农场发展需要的服务体系。

5. 建立公平竞争的农村市场。健全的市场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不仅可以减少家庭农场进入市场的风险, 还能够使家庭农场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 对未来的市场动向进行科学的预测, 从而达到指导生产的目的。我国目前要加快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 必须建立起健康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交易秩序, 保证生产者之间公平竞争的经济环境, 确保农产品质量, 形成生产者与消费者共赢的良好局面。

积极稳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的建议和对策

实行家庭农场经营,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是目前新农村建设最行而有效的方法, 尽管目前我国发展家庭农场存在不少的缺点和不足, 但那只是暂时的不成熟的表现, 我们应该积极稳妥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 使其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助力。

(一) 政府统筹规划, 制定系统、完善的家庭农场扶持政策

任何行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与帮助, 我国政府对于经济有着强势的影响, 家庭农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强力支撑。家庭农场从属于农业,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对于长远发展农业、为社会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明确家庭农场主体地位。由于缺少明确、具有法律有效力、并且被广泛认可的概念界定, 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受到限制。政府应尽快赋予家庭农场以完整的主体地位, 包括经营主体地位、市场主体地位以及法律主体地位。经营主体地位, 指家庭农场作为一个独立经营、自负盈亏、自主发展的个体, 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和财产权;市场主体地位, 是指家庭农场可以享受进入市场开展生产经营与公平竞争活动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法律主体地位, 是指家庭农场在与外界的接触中所持的法律身份, 这重身份能够保障家庭农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所涉及的交易活动中与其他社会主体进行平等对接, 能够以同等的身份进行合同的签署等, 是其后继发展的基础。

2.统筹协调家庭农场的发展。单个家庭农场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市场前期调研以及中后期资源的整合, 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对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宏观的指导调控。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手中剩余土地的流转国家可从面上进行统筹规划, 使得流转土地能够成片成块, 便于家庭农场的租用;对于农产品价格, 国家可实施统一的地域价格保护措施, 建立信息平台, 对农产品销售价格进行科学合理的预估, 为农场生产提供参考意见, 便于农场主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对于农资的品质、价格, 国家可进行统一的监管和价格的指导, 使得家庭农场对生产成本有较好的把握, 合理控制生产成本;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速度过快化、规模过大化等问题, 国家应强调适度规模经营, 防止出现二次转包土地的现象, 坚持循序渐进, 防止一哄而上, 既要保量更要保质。

3.制定系统完善的扶持政策。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 对家庭农场的注册、登记应尽量简化手续, 并且提供长期的税收政策优惠;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加大技术应用补贴和生产性服务补贴力度;增加农业投资总量, 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制定针对家庭农场发展的行而有效的信贷政策, 加大对以农民为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的生产性贷款的金融扶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基金、担保公司等为其融资提供服务;优先将家庭农场生产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畴, 发挥农业保险在稳定家庭农场生产经营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家庭农场的监管、审核和淘汰, 避免由于监管的缺失而导致的家庭农场空壳化现象,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从源头抓起,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 优化区域布局, 加强科技应用, 提高组织化水平, 提升家庭农场市场竞争力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变化, 发展中国特色的家庭农场, 必须立足资源、地域、气候优势,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带动作用, 提升家庭农场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使之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1.合理规划农产品区域布局, 发挥农业区域比较优势。我国幅员辽阔, 地理地貌复杂, 气候多变, 给农产品的生长提出了限制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初步建立, 已形成以水稻为优势农产品的东北平原、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3个优势区, 以小麦为优势农产品的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东北5个优势区和以玉米为优势农产品的北方、黄淮海、西南3个优势区等等, 综合生产能力、产业化水平较之从前也有很大的提升。家庭农场的长远发展, 必须进一步立足资源禀赋, 发挥地域优势, 根据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分布, 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区域种植结构, 减少初级农产品因长距离流通而形成的质量和效益损失, 提升市场竞争力。

2.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水平。加大对优势农产品的科研经费投入, 在优势区域建设产品技术研发中心, 围绕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需要, 整合有关部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依托重大工程的科研力量, 加强对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农田节水、农产品加工储藏等重点领域进行科研攻关, 力争在关键环节、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3.完善农业设施装备, 强化家庭农场生产基础支撑。重点抓好优势区域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和节水灌溉, 加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加大动植物保护与疫病防控体系的工程建设力度, 加快实施沃土工程等农业示范工程, 全面改善耕地质量, 防止水土流失, 增强各类优势农产品的基础产出能力。

4.推行标准化生产, 提升优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率先在优势区域实施农业标准国际化战略, 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速度。积极扶持家庭农场, 推行标准化生产, 让管理技术进村入户, 大力发展无公害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 因地制宜发展农产品规模经营, 强化品牌意识, 健全监管、淘汰机制, 时刻注意农业生产资源污染问题, 从生活垃圾处理、农药包装回收、农膜回收利用等方面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发展循环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加快家庭农场组织化和产业化经营发展步伐,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突出家庭农场与地域之间的“地缘关系”, 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向优势区域内集聚, 通过大力发展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模式, 与家庭农场形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让农民更多地享受产业化经营的成果。

6.加大市场信息体系建设力度, 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经营主体, 鼓励农场参与到产销过程中。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 创立订单农业、网上销售、直销配送等新型营销模式, 建立鲜活农产品绿色运输通道。鼓励各类优势农产品营造良好的品牌意识, 通过参展、评选等活动树立品牌价值, 形成家庭农场培育品牌、品牌反哺家庭农场的良性循环。推进农村信息化工程建设, 扩大农产品信息网络覆盖范围, 使得农民能够快速、准确、有效的获得与生产、销售有关的信息, 从而科学的指导生产, 趋利避害。

(三) 强化农场主自身素质的提高, 大力引进技术人才, 提升家庭农场管理水平, 提高家庭农场软实力

家庭农场综合软实力是整合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 是经营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 是最终发挥硬实力、实现硬实力最大化的关键能力。

1.强化家庭农场主自身素质。农场主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现代化的家庭农场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 熟悉有关法律法规, 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这一点可以从国外成功的家庭农场发展案例中看出来。目前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建设都面临着“农无传人”的尴尬处境, 年轻、具有较高科学文化水平的农村劳动力纷纷转向非农产业或者城市就业, 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普遍素质不高。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改变, 就不可能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家庭农场。大力发展农村职教事业,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水平, 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现代化家庭农场发展需求的农场主是眼前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

2.大力引进技术人才, 提升家庭农场管理水平。一些科学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畜禽产品饲养技术、水产品养殖技术, 先进的设备操作, 病虫害防治管理等等, 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来解决。现阶段的家庭农场大多是种养大户起家, 要想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必须打一针“强心针”———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完整的农场管理制度、农事记录、生产台账、财务收支记录等, 实行科学化和规范化的企业管理模式, 对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要:30年前, 我国农村的第一次改革由土地制度改革破题, 实现了土地的由“合”到“分”;30年后, 农村改革再次提上议事日程, 土地由“分”到“合”已是大势所趋, 而地方对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探索也从未停止过, 且模式日渐增多。2013年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了“家庭农场”的概念, 立即引来多方关注。家庭农场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主体形式, 目前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政策法规和具体的管理方法都不完善, 在推广发展中面临较多问题, 制约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 要确保家庭农场可持续稳定发展, 各方利益的平衡与保障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还需要在生产组织方式上创新、制度上创新, 使农场主和农户共享发展成果。

关键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结构优化,现代农业

参考文献

[1] .李莉.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前沿, 2006, 6 (198-200) .

[2] .楚国良.新形势下中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3, 3.

[3] .黎东升, 曾令香, 查金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5-8) .

[4] .农业部.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 (2008-2015年) [EB/OL]http://www.moa.gov.cn/zwllm/zwdt/200809/t20080912_1132619.htm.

[5] .齐玮.必须提高我国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3, 5 (32-33) .

[6] .百度文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新农村建设能力[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0feefe881c758f5f61 f672b.html.

3.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篇三

关键词:家庭农场;发展意愿;制约因素;层次分析法;黑龙江省

中图分类号: F324.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0-0419-03

收稿日期:2013-12-1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编号:2013R0288)。

作者简介:王杜春(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营销与贸易。E-mail:wangdc2005@163.com。

通信作者:赵丹丹,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区域与发展。E-mail:315702335@qq.com。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原有小农经营模式及生产方式逐渐显露一定的局限性。为探索新的土地管理模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出现“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初步的认定标准:(1)家庭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即非城镇居民)。(2)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即无常年雇工或常年雇工数量不超过家庭务农人员数量。(3)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农业净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4)经营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5)家庭农场经营者应接受过相应农业技能培训。(6)家庭农场有生产经营记录。(7)对其他农户开展农业生产有示范带动作用。

谢梅芳借鉴了国内外发展家庭农场模式,提出了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1],并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对符合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配套的扶持政策,加快明确农村土地经营产权,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农场主的整体素质,发展农产品的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岗位等解决推广难题的政策建议。臧凯波从我国家庭农场特点出发,分析了土地稳定、技术推广、管理和融资等阻碍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障碍因素,提出了政策支持、土地确权登记、完善农技推广、健全社会化服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家庭农场资金困难等对策建议[2]。王鑫认为要构建中国的家庭农场,必须着眼于中国家庭农场的成本高、经营收入低,农场主受教育水平低,规模上小、散、弱的特征,以及家庭农场固有的缺点等方面入手,积极吸取欧美先进管理经验,在家庭农场经营制度的完善、经营体制的合理性、政策的鼓励性等方面完善中国家庭农场[3]。黑龙江省是个农业大省,发展家庭农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全面了解黑龙江省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近郊及双城市农村农户为调查对象,从人口因素、主观限制因素及外界限制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了实地调查。

1调查对象与问卷设计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近郊成高子镇和平村、幸福乡向阳村、光明村及双城市农村腹地兰陵镇胜德村、朝阳村、胜乡村部分村民为调查对象,围绕家庭农场7个方面的标准,我们设计了农民发展家庭农场意愿调查问卷。影响农户发展家庭农场的因素很多,本调查将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意愿影响因素分为主观限制因素、外界限制因素2大类。将主观限制因素设为A,外界限制因素设为B,作为一级指标。根据权重合理分配的需要,又将一级指标细分为8个二级指标,设为C,具体如表1所示。主观限制因素包括C1:劳动力文化水平、C2:资金因素、C3:土地规模、C4:农业机械化程度;外界限制因素包括C5:基础设施、C6:社会化服务、C7:政府政策、C8:工商注册程序。

表1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意愿影响因素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主观限制因素劳动力文化水平资金因素土地规模农业机械化程度外界限制因素基础设施社会化服务水平政府政策工商注册程序

依据主观限制因素和外界限制因素,设定38个具体问题的调查问卷。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63份,有效问卷245份,有效率为93.16%。调查人口主要样本特征如表2所示。

2数据分析

2.1农户发展家庭农场意愿

在本次调查的农民中,对家庭农场了解程度熟知的仅占

3讨论

3.1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因素是土地规模

目前,黑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较少,90%以上的贷款都来自农村信用社,来自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不到10%。贷款数额较小,每笔基本在3万~10万元之间,并且手续复杂,贷款时需要房产证、土地使用证以及五户联保等制度,大大增加了农民贷款难度,且可贷款资金有限,贷款周期短。由此可见,如此庞大的支出和贷款的困难,不利于有意愿发展家庭农场的农民凑集资金。

3.3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三大障碍是社会化服务水平

认为家庭拥有农业机械数量少且机械化程度低的农户占37.77%。 52.84%的农户家中无农业机械,35.51%的农户家中拥有1台农业机械,12.25%的农户家中拥有2台及以上机械。在调查的245户农民家中,有新型农业机械(18马力)仅11台,占调查农户的4.49%。可以看出,农村家庭拥有农业机械数量少,只使用机械工具的占19.60%,机械工具和传统人才相结合的占55.51%,基本不使用机械工具的占2490%。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单个农户农业机械化程度较低,无法大规模生产作业,必须利用社会化农机服务。所调查的村庄中,只有30%以下的村庄有农机服务、育秧服务;40%以下村庄的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发挥着作用。

参考文献:

[1]谢梅芳. 家庭农场推广的难题及实施建议[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30(6):49-52.

[2]臧凯波.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应对策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24(7):31-33.

[3]王鑫. 中国家庭农场构建问题的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13(16):33-35.

4.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 篇四

发展家庭农场是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时期提出的重要命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培育规模化、专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一个急迫的任务。发展以适度规模为特征的家庭农场,既坚持了我国以家庭承包为核心的基本经营制度,又能够提高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保障农产品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成为一个现实的选择。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及功能定位

(一)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从其概念来看,家庭农场大致有四个主要特征:

一是适度规模经营。这是我国家庭农场的典型特征。一方面,我国人多地少,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这决定了我国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可能太大。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规模超过一定程度,尽管劳动生产率会继续提高,但土地产出率将出现下降。因此适度规模经营将是我国家庭农场区别于发达国家大农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是长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且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家庭农场与传统小规模农户最本质区别。家庭农场通过扩大经营规模,能够实现农户的充分就业,为其提供不低于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收入,使其能够专业化从事农业生产。

三是家庭农场集约化、商品化水平相对较高。这是家庭农场的目标性特征。家庭农场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业生产,其对增加农业生产投入、采用新品种、新技术有较高的积极性,资源要素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将明显提升,土地产出率提高,商品化水平必将大幅度提高。

四是主要利用农户自身的劳动力。家庭农场没有长期雇工或者长期雇工数量少于家庭劳动力数量,在农忙季节可以有少量的季节性雇工。如果农场规模过大,雇佣大量工人,就会出现劳动监督问题,丧失了家庭经营的优势。

(二)家庭农场的功能定位。1.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主体,与大量的兼业农户共同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力量。未来家庭农场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基本主体。但同时,相当比例的中老年农民仍然将从事农业生产,在我国农业生产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未来家庭农场和兼业农户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力量。2.家庭农场是农产品商品化生产、保障重点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力量。尽管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也是重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但农民合作社更多是为农户和家庭农场提供社会化服务、引导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龙头企业更多从事农产品的产后流通和加工,与家庭农场的职能有明显的区别。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农场的发展对于保障我国农产品商品化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路及政策取向

(一)加快土地确权,促进土地流转。应明晰农民土地权益,通过土地确权颁证稳定农民土地预期。加强土地流转服务和管理,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平台;研究解决农业生产性建设用地问题,可根据实际情况允许一定比例的耕地用于建设生产性设施,如粮食仓库、烘干机房等。

(二)支持家庭农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产后储藏烘干设施和农机具设备购置。国家应出台专门政策、拿出专项资金,支持家庭农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产后储藏烘干设施设备和农机具购置。

(三)完善信贷支持政策。和传统小规模农户相比,家庭农场的流动资金投入明显增大,资金借贷需求增多。国家应出台针对家庭农场的信贷政策,通过提高小额信贷的上限或者建立农业信贷担保等方式,为农户提供10~100万元的信贷资金,缓解家庭农产品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困境。

(四)健全农业保险政策。和传统农户收入来源多元化相比,家庭农场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其对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为敏感。这就要求政府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需要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扩大品种范围,特别是粮食品种应逐步实现全覆盖,提高保障水平,为家庭农场构建风险保障机制。

(五)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应加大对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扶持一批专业性强、效率高的专业服务公司,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农场生产经营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

(六)建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国家应建立针对专业化大户和家庭农场的人才培训计划,对有意专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系统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经营管理能力。

(七)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家庭农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其适宜的规模,都是市场自发选择的结果,而不是由行政认定的。但从政策支持的角度看,优先扶持从事粮食生产,能够经营规模适度、土地产出率相对较高的家庭农场,符合满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宏观目标。因此,各地政府应该根据本地主要作物和劳均耕地规模,制定一个示范家庭农场的标准,并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推动示范家庭农场的发展,示范带动当地家庭农场的发展。

5.关于新形势下发展家庭农场的思考 篇五

近几年,家庭农场经营快速发展,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透过中央一号文件对“家庭农场”的鼓励和支持态度,我们看到了一条农业农村改革的新路径,一条充满着阳光和希望的新路径。因此迫切需要我们对家庭农场进行系统的研究,从而保证我国的农业的健康发展。

一、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经营是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模式,它既不同于集体统一经营,也不同于一般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单家独户经营,其特点主要有:

一是经营主体多元化。当前进行家庭农场经营的主要有四种人:即务工经商致富的能人、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农村种田致富能人。这些有先进管理理念的致富能人加盟农场经营,给新形势下农业及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带来了注入了新的活力。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直接导致投资的多元化,从而有效拓宽了农业投入渠道。

二是生产专业化。家庭农场经济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为目的,着力做好“专”的文章,依靠农产品质量和特色抢占市场,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破了传统农户的自给性、兼业性特征。

三是运作模式多样化。实行农场经营的单位或个人,在具体的经营方式上各有不同,主要有租赁经营、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经营、转让经营等。就目前情况来说,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基本形成了家庭独资、合伙制、股份合作及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制度共同发展的格局。

四是经营方式集约化。农场经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但突破了家庭经营的局限,实现了土地、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农场经营者十分注重科技投入,聘请科技人才,更新技术装备,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产要素的集约经营,使农庄的经济效益大为提高。

五是经营管理企业化。大部分家庭农场经济引入农业,以最大限度提高经济效益,1

大多数家庭农场采用企业管理方法组织生产经营。特别是近两年出现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合作制农庄,采用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的管理方法组织生产经营,把农业家庭经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代表了家庭农场经营的发展方向。

二、发展家庭农场的意义

(一)可优化配置整合农村资源。

首先,家庭农场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资金、技术等优势资源,大量的荒山、荒地、荒水、荒滩及效益低下的老基地等闲置资产得以重现生机,农村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其次,家庭农场经营通过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增加资本投入、提高经营者素质、改进生产设备、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最后,家庭农场经营吸纳和造就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人才密集型农业。

(二)可发挥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

家庭农场经营者大多具有信息、技术、资本、管理方面的优势,对市场需求反应迅速,能以市场为导向,科技为依托,通过专业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了区域主导产业的形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奠定基础。家庭农场经营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一般农户在结构调整中不敢调、不会调的问题,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

(三)增加市场竞争力。

家庭农场经营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界定了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利益关系,产权明晰,利益直接,责任分明,从而激发了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使承包经营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经营者通过引进和利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改善家庭经营的生产条件,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

家庭农场经营的兴起本身就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它的持续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而且也为直接参与农庄经营的农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同时,家庭农场的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分工,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三、新形势下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家庭农场作为农村经济新的组织形式,尚处于初始阶段,在发展过程中暴露除一些

问题,亟待研究。

(一)不利的客观环境影响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家庭农场经营是在夹缝中成长的。第一,没有相关的法律,也没有相关的扶持和保护政策,经营者的利益难以充分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营者对深度开发的投入与发展。第二,一般家庭农场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条件差,这影响了农场经营的健康、快速发展。第三,家庭农场地处农村,而农民自身的素质相对较低,对农场的正常经营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第四,在市场信息、科技服务、融资、管理等服务方面对家庭农场没有足够的重视。

(二)生产经营规模过小。欧洲和美国农场的作业面积一般是几十公顷到几千公顷,劳动生产率高,农产品质量高、价格低,极具竞争力。而我国的家庭农场作业面积一般只有几公顷,家庭农场劳动生产率极低,农产品产值不高,品质差,农产品生产的数量与质量制约了其发展。

(三)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家庭农场经营管理水平仍处在低层次。第一,缺乏长期规划,发展后劲不足。有些项目虽然在短时间内初见成效,但由于没有中、长期发展项目,形不成产业支柱,发展后劲不足,扩张困难,资本的回报率极低。第二,农场经营的质量管理和成本核算、成本控制还很薄弱。第三,经营决策大多以家长式为主。

(四)资金缺乏与土地流转困难。一方面,家庭农场经营的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国家队家庭农场投资在借贷方面没有优惠政策,单靠农场自身投资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现阶段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决定了农民不愿也不敢轻易放弃土地使用权,大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的“保命田”,因而宁可粗放经营,甚至其更荒芜,也不愿轻易放弃土地,特别是近两年粮食价格上调,部分农民回流,农地流转将更加困难。

三、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对策建议

实行家庭农场经营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及农业特点,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好方法,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那只是不成熟的表现,应该采取措施支持其健康稳定发展。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各地已经取得的经验,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要破除思想障碍,转变观念。

一定要转变传统的小农经营的思维,鼓励农民、城镇人员以及私营工商业者兴办家庭农场,走规模化现代化农业之路。一定要破除“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家庭农场代

表了我国农户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在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下通过土地的流动使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是对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二)制定扶持政策。

从目前情况看,家庭农场经营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制定有利于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各项政策,变家庭农场经营的自发发展为政府扶持下的自觉发展。首先,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离田的疑虑;其次,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农场等同于企业对待,在资金投入上给予政策倾斜,拓宽农场经济的融资渠道;再次,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制度上的城乡差别,推进农村城镇化步伐;最后,政府要依法保护农场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家庭农场在工商行政部门登记注册,确立法人地位,使其能更有效地自我保护,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为家庭农场发展建立一个良好的生产发展环境。

(三)健全土地流转机制。

目前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农庄承租面积大、时限长、地租低等现象,应引起足够重视。面积过大、时间过长,将会给农村稳定造成后患,而租金过低将导致集体资产流失。因此应加强管理和引导。第一,要提倡和允许在农民自愿的前提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有偿转让。第二,要依法建立土地使用权转让的标准化合约,严格合同管理,维护双方权益。第三,对“四荒”资源使用权的招租要实行招、投标,必要时要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同意,增强透明度,以防止暗箱操作,损害集体利益。

(四)建立良好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6.发展家庭农场莫忽视普通农户 篇六

2014年02月28日08:28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北京2月27日讯(记者江宜航)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今日在此间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使得“谁来种地、谁来务农”问题日益凸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经成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任务。但必须充分认识到,在相当长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地位和作用。

张红宇说,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亟须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承包农户为基础发展家庭农场,一方面可以培育专心务农的商品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另一方面,能够保留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村繁荣。“从地方实践来看,相对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有三大基本特征。”张红宇说,一是家庭经营。家庭农场主要依靠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即使有雇工也只发挥辅助作用。这使其区别于以雇工劳动为主的公司制大农场。二是专业务农。家庭农场专门从事农业,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者大都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具有较强的商品农产品生产能力。这使其区别于以农业为副业,粗放经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兼业农户。三是规模适度。家庭农场有较大的种养规模,能够使经营者获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比较体面的收入。这使其区别于超小规模经营的传统承包农户,确保家庭农场作为一个职业具有吸引力,把较高素质的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农业。

张红宇说,根据《农业部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是针对家庭农场处于起步阶段,确立了鼓励发展、支持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的总基调。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重点是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三是明确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7.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研究综述论文 篇七

1 家庭农场主要特征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 在美国和西欧一些国家, 农民通常在自有土地上经营, 也有的以租入部分或全部土地经营, 规模从占地几英亩到数千英亩, 家庭拥有农场的产权, 家庭成员是农场的主要劳动力, 并在运营管理方面负主要责任。我国的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 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 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据统计, 目前我国已有家庭农场逾6 600个。首先, 我国家庭农场最本质特征是家庭成员作为主要劳动力, 即农场经营者应具有农村户籍, 通过租赁、承包或者自有土地, 主要由家庭成员完成农场经营管理。其次是适度规模, 经营面积、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并相对稳定。再次, 家庭农场以种养业为主, 在现有的农业发展水平上, 依靠社会化服务的支持, 家庭农场获得稳定而适当的收入。

2 昭平县发展家庭养蜂农场的基础条件

昭平县位于广西东部, 隶属贺州市, 县域总国土面积为3 273 km2, 山地面积约占总土地面积的90%。属南亚热带气候, 年平均气温19.8℃, 年降雨量为2 046 mm, 无霜期平均310 d以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4.2%, 植被完整, 野生植物1 700种以上。适宜的生存环境和丰富的蜜源资源为该县发展中蜂养殖业奠定了基础。2012年全县蜂群总数达4万群, 全部为中华蜜蜂, 活框养蜂普及率100%, 全县养蜂户约2 060户, 其中饲养蜂群50群以上的约550户, 是广西中蜂养殖重点县。一批普通农户依托资源优势, 率先实行产业化、集约化经营, 逐步发展成为养蜂大户, 已经初具家庭农场的雏形。

3 昭平县发展家庭养蜂农场的制约因素

家庭农场尚属新生事物, 养蜂业朝着家庭农场方向发展面还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家庭农场”的发展需建立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基础上。只有大规模地减少农村农民的数量, 让农民进城, 家庭农场才有发展的空间, 未来非农就业机会与城镇化程度直接决定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二是蜜源条件。家庭农场应具有一定规模。养蜂生产规模直接受蜜源面积影响。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化进程加快、农业耕作方式改变、林地成片开发等因素, 自然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程度破坏, 导致主要蜜源植物群落及植株数量、人工种植蜜源面积呈逐年下降趋势。必须稳定蜜源面积才能保障规模养蜂发展。三是政府扶持蜂业发展力度弱, 蜂业技术支撑薄弱,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无法满足生产发展需要。从业人员文化素质低、年龄偏大。中蜂养殖大都在山区, 交通不便, 信息滞后, 导致山区蜂农很多蜂产品缺乏销售渠道面。

4 加快发展家庭农场的措施

4.1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培育发展家庭农场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抓手,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 开展家庭农场相关政策和典型案例宣传, 营造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出台专门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等政策措施。采取奖励补助、财政贴息贷款、提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多种办法, 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市场经纪人等兴办养蜂业家庭农场。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明确市场主体, 通过法律保护、约束、规范家庭农场的自身经营行为[3,4]。

4.2 因地制宜

发展家庭农场, 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根据本地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生产区域特色, 借鉴一些地方发展家庭农场的经验, 切合本地实际, 依托资源禀赋, 合理确定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和发展目标, 稳步推进养蜂业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养蜂业家庭农场按3个家庭成员、经营规模以400~500群为宜 (人均管理150群) , 正常年景下养蜂业家庭农场年收入可基本稳定在15万元左右。

4.3 积极引导

选择有条件的养蜂大户作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试点示范, 引导农户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 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实行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增强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 让农业经营有效益, 使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吸引更多的青年农民留在家乡创业发展。

4.4 强化服务

一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拓展和完善农业生产资料市场, 加强乡、村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组织建设, 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反应灵敏的市场信息网络, 准确、及时搜集和反馈市场信息。二是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 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 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 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 指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开展标准化生产。创新农民教育培训的方式和方法,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 让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来经营家庭农场。三是各级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要指导和扶持养蜂企业、养殖专业户建立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 促进养蜂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转变, 降低生产成本, 实现家庭农场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摘要:结合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 分析了昭平县发展家庭养蜂农场的基础条件和制约因素, 并提出了加快发展的措施, 以期为昭平县养蜂业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家庭农场,养蜂业,特征,制约因素,措施,广西昭平

参考文献

[1]王春贤.关于安徽省家庭农场金融服务情况的调研与思考[J].金融经济, 2013 (22) :175-177.

[2]徐会苹.德国家庭农场发展对中国发展家庭农场的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4) :76-79.

[3]陈卫东.金融扶持家庭农场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荆州市首批121个家庭农场的调查[J].武汉金融, 2013 (9) :61-63.

8.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研究 篇八

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在对当地家庭农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该地区家庭农场的运行机制与发展模式,总结该地区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希望能对我国其他地区家庭农场发展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关键词: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

一、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现状

大垛镇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家庭农场发展显示出勃勃生机。为了进行研究,笔者在2015年对大垛镇家庭农场的经营户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共计发放问卷50份并且全部回收,之后对调研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截止至2015年年底,大垛镇共有家庭农场50户,数量上基本达到兴化市各乡镇家庭农场数量的平均水平。现有的已注册登记的50户家庭农场注册登记时间均在2013年、2014年、2015年这三年。

从经营规模来看,当地家庭农场普遍规模较小,除面积最大的旭友粮食种植家庭农场之外,所有农场经营面积均小于400亩;面积最小的华建、德权生猪养殖场,面积仅为4.5亩。

现有的农场经营者年龄均集中在40-60岁之间且受教育水平偏低,该地区农场主为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最多,为35人,占总人数70%,高中文化程度农场主人数为13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农场经营者共有2人,没有农场经营者拥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2015年全镇50户家庭农场共实现销售收入3985万元,这50户农场平均销售收入近80万元,总利润为825万元,大部分家庭农场净利润额位于10-30万区间,平均每户家庭农场利润为16.5万元,当年该镇农民人均收入为18949元。2015年全年没有家庭农场亏损。大部分农场经营者与农产品经纪人联系紧密,他们对市场信息有着较为灵敏的嗅觉,生产的质量过硬,产品的市场份额较高。但这50户家庭农场均没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产品也均未获得过“三品一标”的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现有的50户家庭农场产品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二、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金融保险平台

农业是一项回报率较低的产业,资金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大垛镇现有的50户家庭农场中有42%的家庭农场投入资金来源全部为自有资金,在存在借贷的家庭农场承包经营者中,大部分资金来源于民间借贷,银行贷款只占22%,且贷款渠道均只有当地的农村商业银行。由此不难看出,在家庭农场的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力度不够,一方面是因为农村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另一方面由于抵押物品的缺乏,金融机构在贷款的发放上更倾向于非农产业,这些制约了家庭农场发展资金的投入,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同时,由于农业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特殊性,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领域,所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显得尤其重要。根据调研结果显示,大垛镇现有的家庭农场参保比例很低,绝大多数农场经营者还未能意识到农业保险的重要性。

(二)农场经营者经营管理能力较低

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导致农场经营者们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产品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均有所欠缺,没有农场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也没有农场的产品获得过“三品一标”认证。在面对市场化风险的时候,农场经营者们往往存在着滞后性与盲目性,不能很快的应对风险,在进行投资经营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不能够与时俱进;绝大多数农场经营者们还是局限为农业思维,关注重心集中在农业生产方面,对于财务、运营、物流等方面关注很少,农场经营者们较弱的经营管理能力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具有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等特点,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支柱。大垛镇目前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除缺乏农产品晒场、仓储场地、烘干设备等方面,农业科技服务、农业机械的提供等方面也相对欠缺,50户家庭农场中拥有农机数量在10台以上的仅有6家,能够为其他农户提供全程农机服务的只有3家。大垛镇家庭农场也缺乏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依托,在与市场进行交易活动时,没有具有优势的交易地位。

(四)现有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目前大垛镇尚未出台明确的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融资保险等方面没有具体的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没有具体的激励措施鼓励家庭农场之间的联合协作,这些都不利于家庭农场的发展。大垛镇相关部门应当根据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拓宽补贴的种类,加大补贴力度,进而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

三、大垛镇家庭农场发展对策

(一)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大垛镇目前农业农村融资难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需要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来扩大农村农业融资渠道、深化农村的金融改革。当地政府可以大力培育企业法人、自然人等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鼓励农场经营者们发展资金互助组织从而规范民间借贷活动,针对农业农村融资过程中存在的缺乏抵押物所以贷款担保、抵押难的问题,可以设立担保基金或者担保机构,建设政府、农户、银行的三方信用评价体系,建立金融服务平台使得这三方信息共享,支持农机发票与仓储单等财产权利凭证作为短期低息惠农贷款的质押物。

(二)完善农业运行保险机制

由于农业存在着“靠天吃饭”的特殊性,商业保险不愿意涉足农业保险领域,所以政策性农业保险显得尤其重要。当地政府首先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让农场经营者们认识到参与农业保险的重要性,使得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形成一种进行农业保险的自觉行为;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将强制性保险与诱导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对于重要的农作物和大宗农产品可以采取强制保险的方式,将农业保险与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相结合,运用经济手段对农场经营者投保进行诱导,使得农场经营者可以在投保与获得经济利益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大垛镇当地政府应该严格落实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及省市相关政策,积极支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在资金管理方面,地方财政可以每年统筹安排一定的资金来进行新技术的推广、支持农场进行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还可以依据家庭农场不同的经营面积与经营类别划分不同的扶持标准,对于经营产品获得“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家庭农场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在资金补贴方面,可以增加在技术推广方面与关键的农业生产环节的资金补贴,以此可以提高家庭农场的生产积极性;除此之外,对于国家、省、市的专项补贴,一定要优先安排,及时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补贴等。

(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上一篇:美无处不在三年级作文350字下一篇:教学革命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