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弊端

2024-08-10

素质教育的弊端(通用8篇)

1.素质教育的弊端 篇一

中国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师包办有余,学生自主不足。创新教育学习借鉴了活动教学与建构教学的思想,提出了活动建构理论,主张要让丰富多彩的主体性活动走进课堂,代替过去那种单一的讲解接受教学活动形态,从而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去释放自己发展的潜能。在这里,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活动建构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自主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自主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学习不是知识简单地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活动建构的教学形式或基本模式有:讲解接受、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等。

具有操作意义的教育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一是现代教育思想。在教育主体观、教育质量观、学生发展观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教育的积极成份;另一方面,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加重视能力发展,更加重视自主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意义,提出了“学生为本”、“能力为本”、“活动建构为本”的主张。二是多维度的培养目标。基于未来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主张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层次,提出了“新基础观”、“新文明人观”、“新德育观”、“新能力观”、“新素质观”。三是个性化学校课程。课程功能的实现需要师生的共同开发,要通过课程创新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健康发展搭建教育平台。四是开放性课堂教学。以活动建构教学论为指导,主张营造具有批判性、创造性思维的科学的、民主的“课堂文化”,创设由个性化课程、个性化教学、个性化作业组成的个性化教学环境和条件,以大量的教学实践案例为依托,形成了以自主学习、情境体验、问题探究、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四类教学范型。五是多元教育评价。建立了创新性教师评价,师生课堂表现评价,自主设计作业评价,开放式作业评价,实践性作业评价,档案袋评价,反思日记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等丰富多彩的学科教学评价和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模式。六是自主学校管理。以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为指导,建立了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包括自主管理战略、自主管理机制、自主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开发、课程管理、教学制度创新、班级自主管理在内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等。总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创新教育由以上六个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实践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实现了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对旧的教育范式具有创新性的意义。

2012年上半年

《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

课题研究工作小结

(中小学美术)

课题组成员 张昌赋

按照《“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实证研究”(中小学美术)课题实验计划与实施方案》,根据2011——2012第二学期研究计划开展了一些研究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就小学美术和初中美术学科研究情况小结如下:

一、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结合,努力全面、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

3月,我参加课题组实地调研,先后到滨海九小、十中、二十七小、琼山二小、玉沙学校、一中等学校,对教师们在教育、教学、学习、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情况等几项内容进行直面调研,根据回收的86份纸质调查问卷和网上各学校的调查问卷292份等第一手资料,针对性地在城郊地区学校,了解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情况,了解对“整合”培训的需求。

4月,我结合网络手段进行了调查,设计《海口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情况调查问卷(ID:1487160)》,这是一份配合专题在线研讨的调查问卷(共10小题),旨在对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了解,不涉及具体学校的绩效评价,只是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为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该问卷调查是为配合2012年上半年菜单培训专题在线研讨同步进行的;系统共收到调查问卷326份并自动做了统计与分析。(统计与分析结果见:海口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网络教研”情况调查分析)

二、根据调研统计与分析情况,全面开展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专题培训

自4月至7月,根据“2012年上半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地培训(送训到校)时间安排 ”,我开设了《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和《如何建设

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专题培训。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教师提供菜单式培训与在线研讨。到2012.6.1为止,2012.4所报名的38个单位,共56个(次)专题,尚有海南侨中合计117人没有确定具体时间安排培训,其他的全部完成培训并录入学分。(见:2012年上半年《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基地培训(送训到校)时间安排),报名培训合计(2457人)。其中:专题一总人数:49人 ;专题二总人数:1474人,专题三总人数:934人 ;已经参加培训:(2643人),其中:(到2012.6.1为止);专题一总人数:35人 ;专题二总人数:1101人,专题三总人数:797人。

三、跟踪指导,提供网络交流平台

4月24日至7月10日,我分别组织教师参加 “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专题,阅读341, 评论75;“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专题阅读885, 评论357,“如何建设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 阅读2377, 评论1241;“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系列专题在线研讨合计阅读量共3603次;评论数共16783条。

四、结合下校听课和各种比赛现场听课,开展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

理论支撑是课题深入研究的保障和基础。本学期,我加强网络学习和现场听课研究。

一方面,我参加课题组部分活动,查阅文献资料,提高课题实验研究的能力等方面略有研究;我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学习;在我的“教

育行动”和“教育思考”两大网站,在原来的C2 国家课题研训基础上,开辟了资源管理、项目培训、课题研训三大半板快,有:讲座课件、网络技术、中外教育、案例研究;教育技术、未来教育、数码讲述、菜单下校、信息教育、远程培训、研训视频;课程整合、创新教法(2011-2013)、网校建设(2005-2015)、读书叙事、西洋艺术和青联美协工作等专栏,不间断的进行项目学习。

另一方面,我参加课题组组织的听课等专题活动,在3月28日至30日分别在市第二十五小学(海甸校区)、海口实验中学(初中部)和海南华侨中学(高中部)分别举行的2012年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中,我注意中小学英语、中学地理、中学生物学科听课,总结老师们在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科教学方法创新方面的教育情况。

再一方面,我参加在各学科摄影、录象等协调性工作中听课,注意参加本院物理、政治、思品、英语等各种比赛现场听课多节。

五、不足之处有待加强

2012年03月04日发布的“课题《信息技术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的实证研究》2012年上学期下校安排”里提出上半年研究内容:

1、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

2、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研究;

3、如何共享共建中小学美术教育资源网:

4、开展信息技术创新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适应性的研究。

5、研究教师对创新教学方法的认识情况。

6、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7、探讨信息技术

环境下如何开展网络教研。

8、菜单培训专题讲座:(按照申报情况具体安排基地培训或下校培训)专题一:《信息技术如何促进中小学美术教学方法创新?》专题二:《如何建设与应用网络教育资源》专题三:《如何有效开展网络教研》;第1、3、5、6、7、8项基本完成,特别是第8项认为重,覆盖面大,但也完成得很好。

不足之处主要有:

一是以上第2、4项没有完成好;

二是虽然参加多学科比赛课、展示课等听课和其他工作,但缺少真正意义的听课。特别是原下校安排到市一中高中部、市四中初中部、市灵山中学、市九小、英才小学听课没有落实。

三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美术课程各模块教学的现状与建议、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思考、学科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教学方法的适应性研究等调研问题还没有得到落实。本学期继续加强。

2.素质教育的弊端 篇二

关键词:教育,功利化,功利性,学校

一、造成教育功利化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1.历史因素。香港著名学者利尔在他的书中写到“真正对教育产生长期危害的, 说到底就是教育目标功利化的倾向……所谓功利化就是把教育目标仅看作是培养为经济服务的工具, 而不是把它看成是造就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素质, 这种功利化倾向加上目前学校教育中仍然向学生灌输枯燥无味的政治说教, 致使受教育者的素质不断下降”。近几年, 每年都有上千万考生踏上通往名牌大学的独木桥, 如多米诺骨牌产生的连锁反应, 重智育, 轻德体的教育目标;重结果, 轻过程的教育行为;重经济效益, 轻教育质量的价值取向, 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 教育追求短期行为、急功近利, 背离自身宗旨和规律的功利倾向日益严重。

2.社会因素。中国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物质的极大丰富, 思想得到解放, 人的能力得以自由发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步调不一致, 贫富悬殊过大, 信仰的缺失, 缺乏统一的道德标准, 下岗, 失业……造成人们精神上的恐慌、焦虑、脆弱、迷茫。体现在人格上就是嫉妒、虚伪、自我、拜金主义。我们随便打开电视、掀开杂志、收听广播或登陆某某网站, 如何快速致富, 如何一夜成名, 如何短时间内变成翩翩美少女……鼓吹类似“少付出多回报”、“天上可以掉馅饼”的宣传攻势就会铺天盖地地向我们砸来, 涉世不深的学生群体很容易被潜在于“环境中的诱惑性”所“俘虏”。

当下, 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之气, 最显著的表现是, 如今社会上很多人奉行“一切向钱看”, 对自己有“利”的就做, 对自己没“利”的绝不会浪费一丝气力。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大行其道。不幸的是, 近年来这种歪风邪气正慢慢蚕食着天之娇子的集散地———象牙塔。为何很多影视歌星一旦走红, 就“忘了本”, “耍大牌”, 不可一世, 为何许多名家成不了大家, 这与教育机构功利性教育有着直接关系。

二、教育机构功利性的表现

1.教育产业化。有人形容, 如今的硕士就像车间流水线一样可以成批量生产, 更不用说普通学生了, “中国的教育正在畸形增长, 学校成了‘镀金’的工厂, 办‘教育’的是为了卖文凭, 来“上学”的是为了买文凭”。高校盲目扩招和无序招生, 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乱收费、高收费, 都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 背后是“利益”二字。教育部说“教育产业化是与教育公益性原则相违背的”。大家知道教育是公益性的事业, 但是教育产业化把这个改变了。

2.完全西化的教育和技术培训。近来有不少网站报料中国高校的十大“骗人”专业, 这些专业都有着响亮好听的名字 (如生物工程、法学、国际政治和外交学等等) , 分数线偏高, 给考生和家长造成热门专业的假象。实际上, 这些专业不读到博士或考取公务员或出国是找不到对口工作的。忽视中国国情, 完全仿照西方的教育和技术培训, 设置这些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学科, 造成了不必要的人才浪费和流失。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的传承链条断裂了, 这又必将导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危机。

3.“唯分数论”和“状元情结”。“每年考试过后, 中考、高考‘状元’不但得到老师、学校的表扬, 还倍受社会媒体追捧和当地政府的重奖, 风光无限。‘状元’不但为学校赢得声誉, 还给学校带来滚滚财源。同时, ‘状元’也能为当地政府提升不少形象, 为官员政绩添光不少。因此, 不少官员也热衷于‘状元’造星运动, 为此不惜倾力打造一两所教育‘舰艇’, 甚至‘航空母舰’。而教育‘功利化’则导致了优秀生源和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教育似乎成了服务少部分人和学校的工具, 在应试教育的泥潭里越陷越深”。为了沽名钓誉, 不少中学玩起了“数字游戏”, 将“优等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中, 分数出来后, 在报纸上用醒目的标题《某中学某班全部考取本科》大肆渲染一番。整个社会已经掉进教育功利化的泥潭———政府有关领导要的是政绩, 学校要的是名次与声誉, 教师要的是饭碗, 为了提高分数, 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体健康。这种缺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教育出的学生只能是一株株“病梅”, 如何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三、功利主义教育的弊端

教育功利化完全背离了“教书”以“育人”的教育宗旨。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从家庭教育方面, 功利性教育都没有给予孩子们心理素质很好的锻炼和教育, 甚至从读书开始, 学校和家长就只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 忽视了心理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分数高就是高素质, 分数低就是低素质”“分数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 家长、学校和社会三者对此“英雄所见略同”, 比着摧残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忽视孩子的个体独立人格, 硬是把他们变成只知道埋头考试对其他漠不关心的考试机器。最终, 苦果还要由家庭和社会来埋单。孩子们一旦进入大学, 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方向性”指导, 开始独立面对和处理更多的人和事, 精神的空虚和行为的偏执, 人性的冷漠与自私, 这些隐藏已久的人格危机, 便如火山爆发一般喷泻出来。轻者, 经过一番痛苦的自我调节过程, 及盲目自大—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新定位—思想升华, 螺旋式上升, 最终走出阴暗心理, 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重者, 阴冷自闭, 仇视身边的一切, 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最终会以害人或自杀的极端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痛苦, 实在值得所有在教育深度功利化浪潮中翻滚的人们警醒。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我并不认为,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此承担全部责任。教育深度功利化表现, 与当前社会整体特征同质同构, 换言之, 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典型表现……在这个意义上, 若以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能解决教育深度功利化的问题, 不是天真幼稚, 就是别有用心”。诚然, 我们呼唤“素质教育”数十年, 非但没有什么社会成效, 反而使“应试教育”愈演愈烈。我们寄希望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不现实的, 寄希望于中小学也是不现实的, 只有高校不追求“升学率”追求“就业率”, 而用人单位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 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自然而然的。

另外, 心理问题的产生, 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心理健康的教育应该从少年时代抓起。但是, 繁重的学习任务重压之下的孩子们, 哪里有精力和体力去和别人沟通, 开展社会实践, 所以从少年抓起只能是一句空话。孩子们进入大学后, 功课相对轻松, 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增多, 身上所潜伏的问题逐一暴露出来, 教孩子怎样做人的重任最终落到高校教师肩头上。

“高校教育除了让学生掌握一两个得以立足社会的专业技能之外, 另一重要功用是非物质的, 无形的, 就是‘修身’或者说是价值观的可得。修身的宗旨在于让人具有一个社会所需要的品质, 使其心正”。而完成这样的过程, 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五、针对教育功利化的应对措施

1.教书以立人为主。令人担忧的是, 目前很多高校和老师没有认识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比如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削弱, 学校管理不严, 课堂考勤、宿舍管理流于形式化, 教师们对后进生姑息迁就的态度, 教师只重教书, 忽视对人的教育的教学方法等。他们习惯有课来没课走, 四年下来班里的学生只认识两三个, 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中, 出了问题学生也不屑去找老师沟通。针对于此, 我们首先要让教师明白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外, 还有对精神层面的培养和人格的熏陶。为社会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年轻人而不是拥有脆弱之心、萎靡之志的“不合格”产品。

2.全面提高教师素养。我国著名的国学教育家钱基博先生提出“假如师而不范, 教训无方, 何以造人, 亦将何以造国”。受教育功利化的影响, 教师缺乏起码的民主、平等的思想, 以及教育中缺乏更多的积极的办法。如果教师的人格健全, 教学能力强, 即使受到社会的压力情况也会好些。在现实国情下, 提高高校教师应包括各级教育行政人员的道德修养, 教师只有自己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 才能有力地说服学生, 感染学生。

3.改变教学方法。同上所述, 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但是教学方法依旧沿袭对待小学生的那套方法, 老师讲什么, 学生记什么, 考试一结束就全部还给老师。我认为聊天式的教育, 会更适合大学教育, 老师和学生海阔天空地乱谈, 谈人生的各个方面。这样做, 学生很愿意和老师交流, 老师会轻而易举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发现心理问题, 及时引导, 避免悲剧的发生。真的, 紧要关头, 一句贴心话会影响人的一生。

3.中小学语文应试教育的弊端 篇三

中小学语文教育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20多年来,对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批判从未间断。《北京文学》曾在“新世纪”栏目中发表了由学生家长、中学语文教师和研究生撰写的三篇文章,对当今语文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文艺报》在综述《北京文学》这三篇文章时加上了“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的标题。之后,《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不仅仅是语文》《误尽苍生》等文章,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也制作了专题节目,对当今基础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教育界专家、文学界名士纷纷撰写文章抨击应试教育,抨击标准化试题,指责应试和命题窒息语文灵气,把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僵死枯燥的技术化、模式化训练。

二、应试教育下中小学语文学习的现状

从中小学语文实际教学情况看,当今语文教学依然没有突破以知识为中心的基本框架,把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人及其能力这项崇高的教育使命窄化为传授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很少有学生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总量严重不足,课外书读得少,课内诵读机会少;作文教学中,很少有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写作内容不充实,审题能力较差,学生的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大大弱于记忆力;课堂教学多采用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方法,教学过程严重程式化,课堂气氛单调沉闷,标准化的考试,把内容丰富、品位高雅的母语变成了机械的单项选择题。很明显,如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只会照老师的指令去思考,按统一的要求来表达,应试教育导致了语文教学对技术训练的重视,而学生多姿多彩的梦想、纵横驰骋的想象力、充分舒张的自我意识、奇特瑰丽的精神世界则遗失殆尽。“我们的孩子们也已经变成了一批批小小的语言熟练技术工。他们熟练地答着试卷,如同在机器旁熟练地处理着一批批零件;他们熟练地写抒情文章,但内心已泛不起半点情感的波澜;他们或高亢或深沉地忧国忧民,但他们自己心里却觉得好笑。”

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更是语文教育的悲哀。这种教育,泯灭个性,淹没才情,冰封智慧;这种教育,无歌也无诗,精神家园荒芜萧索,创造之树枯萎凋零,想象之鸟不再高翔。这种现象一直令教育界的很多仁人志士担忧不己。

三、中小学语文教育观念的错位

1.功利主义——语文教学目的认识的偏差

功利主义是应试教育下最突出的价值取向,其表现在:指导思想上以书本为中心,培养目标上只重智商;在教学内容上注重考试内容的研究,实行考啥教啥、不考不教的应考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会”,忽视学生主动求知;教学方法上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把学生当作容器,教学方法刻板、机械,让学生大量做题,学生不堪重负,穷于应付,教学效果差。

2.唯科学主义——偏颇的思维倾向

语文学科自1903年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就走上了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但在科学化的过程中,又逐渐产生了“唯科学主义”倾向。“唯科学主义”的教育价值观,以对行为的有效控制为核心,体现了现代西方实证主义科学观。为适应这一社会潮流,语文学科逐渐形成了以加重语法、逻辑、修辞等理性内容的份量,注重写作技术训练等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的“知识中心论”,它把语文教育丰富的人文性、审美性、实践性都统一到知识性这一层面,从而使分析的方法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畅通无阻。这样,可分析性、逻辑性、系统性转化为语文教育的根本属性,语文变成了推理文学。这种知识至上的价值观,使得学生在实践中往往把中小学语文教学当成为成人生活作准备的过程,类似于企业生产过程,把学生视为学校工厂的原料。这种思维倾向使得教材的编写更多地考虑知识本身的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更多地考虑社会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生的考试价值,而较少地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语文教学弊端的具体表现

1.标准化——对个体生命力的残害

有人曾毫不留情地指出语文本来是最富于浪漫和创造性的,现在却标准化了。“草坪”变成“草地”不行,“同心协力”变成“齐心协力”不行,搞成新八股,形而上学,谨小慎微,专会挑小毛病。正如任何一门学科都拥有自身的个性那样,作为母语的汉语也拥有诸如审美、情感和相像等独特的品格,从而赋予该学科教育以特殊性。遗憾的是,禁锢重重的应试教育体制有意识地以所谓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尺度来衡量语文教育,迫使它们处处朝着可以量化的数理化学科方向发展。这就抽去了语文教育人文主义的核心和艺术韵味,从而在本质上残害了学生的个体生命力。

2.重分析、轻感悟——对个体完整人格建构的忽视

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其独特性,那就是讲究背诵、吟悟、模仿,注重语感、意境。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说过:“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吟诵的时候,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为了读者自己的东西,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传统的语文教学,造就了多少名闻天下的文学家和诗人,又留下了多少千古传诵的美文佳句!

可是现代语文教育却出现了区别于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奇观——重分析、轻感悟,即用繁琐的分析讲解、五花八门的语基训练、花样百出的习题替代了学生“书读百遍”中的理解和“蓦然回首”中的感悟,以机械化、程式化的操作肢解美文佳作,割裂了浑然天成的审美意境,代之以时代背景、语法、修辞、逻辑、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支离破碎的知识点。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禁锢。

由此看来,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而势在必行的任务。

4.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篇四

现在的社会,可谓是:大人不明白小孩的想法,小孩不理解大人的心思。而这两者间的问题之所以存在,原因就是在教育上的纷争。

如今的中国已不再是从前那个任人宰割的国家了,可在军事上我们强化了,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还停留在那个任人宰割的阶段!详看当今的教育事业,国家并不缺乏创新的理念,但是却缺乏实施的动力。举个例子吧,如今正是改革的时期,但是改革似乎只有书本,其教育方法一点也没有改变,真是所谓的“治标不治本”。

为什么如今拥有高学历的人也找不到工作呢?归根究底地说,还是得“归功”于中国的传统教育。现在社会的标准是“以成绩证明一切”,可书面上的成绩又对社会的现状有何帮助?那一群群的“高学子”如今是遍捞一大把。虽然嘴上说改革创新,可大多数地方还是偏向于中国传统的“乖宝宝”教育方式。说得好听是“乖宝宝”,实际上那就是一群木头!古代有人“头悬梁,锥刺骨”,现代则有人效仿前人,殊不知那是迂腐的、是不可取的。

一代代的人有着不同的思想,同学们,你们是否曾有过想干家务却被家长推去读书的经验?你们是否被永远读不完的书压得喘不过气来呢?你们的父母是否时刻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来鞭策你们呢?如果是,那么你们是甘屈于传统现状或是创造更新的未来呢?我们必须以自己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去学习,去分析如何去学,什么才值得学?

5.成人教育中的弊端 篇五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成人教育事业也迅速的发展壮大,其形式多种多样,对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成人教育发展体系不健全,在某些方面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这正是教育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在教育体系中始终占据主要的地位,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角色。但由于社会更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一般把师资队伍?办学资金?教学评估等方面都放在普通高等教育上,从而忽视了成人教育这一块的管理。

1.教育观念存在问题。以利益为目的,一些学校为了谋求利益,只强调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无视自身办学条件和师资设备状况,盲目扩大招生,学校内部管理跟不上,有意无意中放松了对质量的把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与成人教育的目标和出发点是相违背的。另外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念,一些教师认为成人教育就是简单应付的教育,难免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偷工减料,缺乏工作热情。

2.教师素质问题。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随着成人教育规模的扩大,专职教师不足问题日益明显。有的学校聘请临时的离退休教师,或者聘请在读研究生代课,或者在其它学校聘请兼职教师,从而使教师的整体素质下降,严重阻碍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3.教育投入问题。在教育领域中,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国家更注重成人教育,因此在经济和教学方面,对成人教育的投入相对较少。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

目前,成人教育缺乏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一般是借用普通本专科教材,甚至套用普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培养模式,这显然培养不出有特色的成教人才。而且理论的东西较多,实际操作、可行性的东西少,这不符合成人教育应变能力强、灵活性强的特性。

在教学方法上,受传统教育指导思想的影响,成人教育的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存在重知识的灌输、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目前成人教学在教学方法、手段上采用的仍然是“注入式”,课堂上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施教”;学生的课外自修、自我发展、研究性学习滞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几乎是空白;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有时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对学生的学习没有明确要求,这种情况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结,结果使学生学得机械、呆板,缺乏自学能力,离开教师指导无所适从。

三.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

1.教学模式。目前成人教育教学仍多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理论的灌输,而学生是否消化,是否能够应用,是否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教师则关心不够。然而接受教育的群体大多是社会在职人员,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造,从而提高个人的能力,增加知识阅历,更加胜任工作岗位。但人才缺乏创造性,只通理论,不懂实践,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很难开展创造性工作。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必须有创新性,要求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是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的。

2.教学过程。目前大多成人教育的过程主要是通过集中授课、自学、考试这几个环节来完成的,但是每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弊端。集中授课环节,一般内容较多,时间又有限,所

以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影响教学质量;自学是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但有些成人教育学生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确实没有时间自学。从主观上讲,这是成人教学组织者采取措施不得力的结果;考试环节,出卷、阅卷都是任课教师。考教不分离,教师在思想上有所放松,致使有些教师面授时马马虎虎,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和理解,只求完成教学计划,从而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对于学生而言,试卷是任课教师出的,只要沟通好师生关系,学得差一点,老师也会照顾一点的,存在着侥幸心理。

3.教学机制。以法治教,建立和完善成人教育法规制度是成人教育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措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成人教育都用法律条款来控制、监督与调节。我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对教育立法工作开始高度重视,对成人教育的法规条例建设也开始有所认识。但成人教育相关法律法规还是相对缺乏。成人教育立法是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有力保障和监督。伴随着成教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什么学校可以办远程教育,对成人学历如何把关,文凭泛滥现象如何杜绝等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以及办学资格的审查、评估和认定等等,使原有的调整成教的政策、行政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显得力不从心。再就是成人教育管理评估机制匮乏。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把关不严,面对一些院校不看对象乱设教学点、乱办学、乱发文凭的教育腐败现象不能或不及时处理解决。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状况不能得到及时的评价,从而给那些唯利是图,靠卖文凭牟取暴利的学校提供软环境,相比之下脚踏实地办学的学校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6.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篇六

教育问题与其它社会问题一样,方向不明,目的不清,三十年了,依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每个人都小心翼翼地摸那看不见的石头,生怕自己淹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定制度的人是自己怎么省心怎么办;执行者是照本宣科,混一天算一天,都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国家的未来无暇理会.人民大学附中副校长王金战,曾在中国卓越校长(局长)峰会上,“炮轰”中国教育体制,抨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疾,称中国的教育体制就是逼着“牛”和“马”赛跑。王金战有着“中国教育战神”之称,他在论坛期间的“教育思想转变与行为创新”主题演讲中,毫不留情地“炮轰”中国教育体制。他把“好学生”、“坏学生”形象地比作“马”、“牛”。“马和牛赛跑,牛肯定输,但这不能够证明牛的无能,而是安排这种比赛的人的无能。”王金战说,“而教育者们只看到马的速度,却没有看到牛的力量。

谈及中国的家庭教育,王金战则表示,中国的家长对孩子是舍得花钱不舍得花时间。他说,目前中国的教育处于非常“6+1”(祖父母、外祖父母、父母加孩子)的时代,家长都担心孩子出“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故而格外重视孩子教育问题,但是往往会激发很多矛盾。

什么是教育?教者,文以致孝。中华民族以孝为先,在家孝父母,于小家有利;在朝孝国家,于大家有利。孝,是为人要具有的最基本的品质之一,所以,“教”的要求就是让人明白孝的意义,养成孝的品质。育者,抚以成长。一个人生下来,没有父母社会养育,他怎么生存?成长离不开抚育,学语言、学行走、学吃饭穿衣,学生存与发展的各种本领,都离不开父母和社会的帮助。所以,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抚育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让他掌握生存与发展的本领,明白做人的道理,养成做人的品质。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社会的人树立正确的方向、掌握自觉的动力,以此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但是,我们的教育却背道而驰,发展方向远远离弃了它的根本任务。最初,是只计成绩,以考定才,学得好不如考得好,人品好不如学习好,只要成绩好,就是老师的宠儿,好座位留着,犯点错误有老师护着。讲课与学习的目的就是对付一次次考试。严重缺乏做人的基本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绝不是灌输所谓的知识,在现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你今天灌输的知识明天就可能过时,甚至被证明是错误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树人”,是教孩子“怎么生存”和“怎么发展”,而我们一样也没教好。

中考是第一关,从初中升高中,都一门心思的往重点高中考;高考是第二关,从高中升大学,都一个劲的想上重点大学。事实就是如此,上了重点高中,人生已辉煌了四分之一,上了重点大学,人生已辉煌了二分之一,剩下的一半也水到渠成。

后来,某些智障人士提出“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生活的素质、为人的素质、处世的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哪什么是“素质教育”?一个可笑的概念!有人说,素质教育就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原来,我们以前的教育根本谈不上是“教育”,素质教育才谈得上是弄明白了什么是教育。

可怜的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只留在表面和形式上。上小学,就开始学英语;课堂时间变短了,在校时间变少了,家庭作业、课外辅导却变多了;体育课、文艺课一周加了二、三堂,基本是自由活动、自由学习,因为并不计入考试成绩;至于品德教育,最多就是一个学期安排观看一、二部爱国影片,生硬的灌输一点爱国主义观念,效果不如明星的一场演唱会。总的说,还是考试成绩至上,还是以考定才,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没有任何积极的进步。

造成教育远远背离它的根本任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错误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广义的说,一切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的人都应该是人才。狭义的说,在某个

领域或某个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做出杰出贡献的人就是人才。但是,人才,还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应该是对人类发展、社会进步有利的人,是一个顺应时代发展、推动时代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反人类的人、一个反社会的人、一个反时代的人。如希特勒,他是不是一个人才?绝对不是。不可否认,他是一个在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人,是一个对人类进程有重大影响的人;但是,也不可否认,他留在历史上的是臭名昭著的恶行,他对人类进程起到的是极大的反面的破坏作用。所以,我们对于人才,应在道德方面有一个基本的为“人”的要求。

唯文凭仍是普遍的问题。师范学校毕业,就自然成了教师;医学学校毕业,就自然成了医生;不论品德能否胜任,不论能力能否胜任,只要有一张毕业证就可以了。公务员考试,讲究第一学历,以前中专、大专学历就可以了,现在,不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我们一方面在说什么学习型社会,鼓励人们在离开学校后参加再教育,一方面又否定了我们参加再教育的成绩。我们一方面在强调什么不拘一格用人才,不唯学历、不唯年龄、不唯身份,一方面又在各类招考中设定了第一学历、最高年龄等一系列排斥众多人才的条件。如果,在今天,梁淑溟、沈从文是绝没有资格当北京大学教授的,那些开国元勋中的绝大多数人也绝没有资格当省长、部长,因为,第一关——学历关,他们就过不了。

现今,中国人的身份就如我们的食品一样,充满假冒伪劣。从不上讲台讲课、不知道讲义为何物的那些大学后勤人员也能混个“教授”的名号;凡在报刊杂志社有个一官半职的,近水楼台先得月,今天发首诗、明天发篇文章,时间长了,集成本子,就能混个“作家”的名号;今天,将这位古人的思想改改,明天,将那位古人的思想改改,后天,将各类人物各类思想硬捏成团,就能混个“学者”、“专家”甚至“大师”的名号------有了这身份,就有了骄傲的本钱,洋洋自得,其实,可恶的很!我们不是出了一个卖肉的“北大人才”吗?因为,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是人才?因为,是北京大学毕业的,就不能去卖肉?没有能力,就算是北大教授,也应该可以去卖肉、甚至去做乞丐。

另一方面是在教育中父母、老师至上,不能公平对待孩子。除了成绩,我们大多数家长缺少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特别缺少公平的交流,让大多数孩子有被忽视的感觉。在家里,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怎么样,关心课外作业做了没有,大多数交流是在督促学生搞好学习,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家长给孩子报各类辅导班,减少孩子的正当娱乐时间,甚至减少孩子的休息时间。除此之外,对孩子的生活需要、心理需要关心很少,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学习,而是“怎么做人”,也就是怎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我们恰好在这些问题上缺少与孩子的交流,缺少对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每每出了重大问题,悔之晚也。

在学校,老师也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很多学校将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考核一个老师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学生其它的需要都没有得到重视,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普遍被老师忽视,他们坐在教室的角落里,老师的目光一年都难落到他们的身上,有些学生为了引起注意,做一些小动作,甚至做出更令人吃惊的举动,还有少数学生特别是那些平时被忽视又经常被批评的学生,更为极端,有的刺杀同学或老师,走上犯罪道路。不是那些孩子天生就有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存在很严重的问题,逼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凶手是家长和老师。

近几年来,人们常把“体制”挂在嘴边.媒体经常出现“体制不改不行”的文章.可是我没看到一篇文章说到现在的体制究竟有什么问题,错在什么地方,怎么改才能解决问题.我认为,问题不在体制,而是在思想.白开水在瓷碗里是没有味道的,倒在玻璃杯里还是没有味道的的,水不会因为换个“体制”就变成咖啡或人参汤.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

才。”可见,中国崛起太慢的根本原因主要在教育。教育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国家崛起就会受到方方面面的制约。中国教育界广泛存在的问题,比如说,应试教育、填鸭式教学法、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等。大学普遍重课本知识讲解,忽略实际技能传授、特别是忽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实际上许多大学教师根本不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基本都是学生把课上听的、课本上写的知识背会了,考试考过去了,就行了。大学普遍存在没有自己的定位,教学同质化。大学应该实行学术上百家争鸣,本应该各有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如果大学都基本一个样子,教学方法一样、培养方式一样、课程科目一样、教科书一样,那也不可能有造就出创新型人才和各领域领军人才。

现今社会,人们被金钱权利蒙蔽了双眼,忘记了人活着的目的,忘记了太多重要的却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真理。教育体制的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育人,是让每个人学会做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有良心的人。

会计08-3班 韩陈

0806020338

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及改进方法

会计08-3班 韩陈

7.素质教育的弊端 篇七

眉山市目前全市职业教育机构已发展到31所,其中职业技术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30所,在校生6.4万人,比建市时净增了3.4万人,增幅达283%。目前,眉山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与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一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由公办与民办两种管理模式构成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并培养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眉山的职业教育管理属典型的地方政府行政办学管理模式,从宏观上省教育厅作为眉山职业教育的领导机构,具体由省高教处、省职成教处行使管理职能。眉山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是一种纵向层级机构,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形式。眉山市教育局和各区县教育局有分管职教的领导,他们通过职教科和教研室实施对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不管是民办职业院校还是公办职业院校,他们的组织机构都是按层级组合而成,不同的层级具有不同的功能。职业院校目前的管理,大多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主要是业务管理、制度管理。一方面由于管理上的落后,很多职业院校人浮于事、平均主义,严重影响了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因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归类学历教育,由省高教处负责;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则由省职成教处负责。这种非统一的管理机构设置,造成了职业教育管理职能上的分裂格局,同时影响了职业教育政策法规上的统一性、整体性。地区职业教育这种管理体制决定了其投资体制以及教师管理、教学管理、毕业生管理、干部管理、组织管理的体制。

(一) 地区职业教育的投资体制

眉山市成立于1997年,因成立时间较短,财政经费薄弱,市政府在职业教育上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固定的投资制度。市级职业院校由市财政统筹,市财政以现有教师人数实行差额拨款方式拨给职业院校教职工工资,其余为收取学生个人学费;而各县职业学校是由县教育局统筹,由于国家未对中央、省、市和县级政府的具体投入职业教育经费责任进行划分,就在客观上形成了以县级政府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职业教育近几年虽发展很快,但从观念上依然没有摆脱被边缘化的境地,职业教育依然备受学生和社会的冷落;市、县各职业教育学校存在明显差距。市级学校硬件好、教师超编;而财政薄弱的县职业学校、教师合格的少,甚至需要找代课教师上课。因此眉山市发展职业教育的体制和外部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依法治教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和落实。

(二) 地区职业教育的学校管理体制

眉山的职业院校分为两类:一是高职类,二是中专、职高和技校类。高职受省职教处领导,而业务上受眉山市教育局指导;中专、职高和技校等学校直属于眉山市教育局职教科管理。各职业院校受国家大统一的制约,如当前职业教育的证书体系包括了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两类。职业教育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门颁发、管理,职业资格证书则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核发、管理。这种大统一下的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多头管理,导致了地区之间不同种类的职业资格证书在内容上缺乏沟通,在认证时存在互不相认的现象。

(三) 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管理

眉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按照《事业单位人员聘用管理实施办法》对各职业学校在职教职工实行聘用制,转变人事身份,改革用人机制;在职称评审上实行结构比例调控。同时对新进教师实行公开招考,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一组织考试。这些措施对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保证各学校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但实行聘用制后教师的流出自由,而在进人上受市政府的进人计划控制,进人必须先申报计划,再层层报批,手续复杂,效率低下,一般各职校当年选的人要第二年才能办完用人手续,对招聘的教师质量也缺少必要的资格控制和质量监控手段,导致职业教育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不适应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因此,地区职业教育的师资管理也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师队伍兼职多、流动性大等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人才管理制度的弊端所致。长期以来,教师由国家“统购统销”,缺乏开放的教师人才市场,传统体制下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方式所导致的强制性、非流动性和非竞争性的缺点在各地区仍然存在。因此,打破地区职业院校与地区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流动的壁垒,疏通流动的渠道,建立统一的师资市场,显得非常重要。

(四) 地区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管理

由于眉山各职业院校在学校管理上受大统一下的职业教育证书体系的多头管理,因此,这些职业院校的在教学组织管理上采用的大都是传统的以教师为本位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封闭式的、全日制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管理上,教师主要是知识的提供者,学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无论是任课教师的安排,还是学习内容、方式、地点、考核办法的选择,学生基本上处于完全服从的位置。教学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古板,难以满足部分学时制的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管理工作效率十分低下。职业教育要求重视实践教学,教育部强调在编制教学计划时,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一般不少于50%,综合实习一般不少于一学期,以此来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但是,在各地区由于受资金方面的限制,目前职业教育的实验设备条件、实训基地条件还十分有限,普遍落后于行业、企业的生产技术现状,难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五) 地区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管理

眉山管理职业学校毕业生的部门是市人才交流中心和各校就业办。但是人才交流中心在毕业生追踪调查及毕业生就业的激励机制上落实不到位,同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本应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但地区职业教育在本地急需大量应用性人才的基础上在政策上毕业生没有得到支持和保障。因此,各地区需要政府为职业教育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门路;落实职业资格的确认和就业资格准入制度,促进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高质量就业;积极调整教育结构,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初中后、高中后生源向职业教育的分流,构建人才立交桥,让更多的人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谋生的手段和技能;同时促进就业需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证,有必要将劳动就业的有关政策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来加以规范。

(六) 地区职业教育的干部管理

眉山市级职业学校的领导干部由市组织部任免,而县级职业学校的领导是由市教育局任免。在各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了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对管理层实行聘任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学校党支部起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规模较大的学校有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上述管理体制既能维护校长的集中统一指挥,又有利于发挥教职工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还能充分调动管理层的积极性。但职业院校的领导由市组织部任免,使职业教育观念不能更新,缺乏办学自主性。

二、眉山市职业教育管理的弊端

从历史看,眉山市现有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对该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眉山市是从乐山地区划分出来后新成立市,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比较短,职业学校和在校学生的数量也很少,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或多或少带有普通教育教学管理主要特征的、组织严密、运作有序、效率较高的行政化教学管理模式,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眉山市职业技术学院成立后,原有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就逐步显现出来。

(一) 大统一管理,缺乏地区差异

眉山职业教育在管理上实行的是大统一管理,没有考虑各区县之间的经济地域差异。在眉山仁寿县人口多,地处小山区,农民收入低,多数家庭难以承担子女教育费用,加之当前职校毕业生就业和升学机会少,导致仁寿职业教育招生难、办学难的矛盾更为突出。在这些地区职业教育的基础本来相当薄弱,这些地区职校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还不到眉山市区的一半,办学条件与眉山市区的差距更大。市政府在生均投入,教师工资划拨,实验设备建设采取统一管理模式,对眉山市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起作阻碍作用。同时,眉山市原有的职业教育管理模式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给力不足,甚至可能束缚职业教育发展。面对职业教育市场的挑战,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思路和市场内在逻辑尚没有达成有效的统一,现有政府的职能对职业教育还有相当程度的束缚力,如硬性要求各县职业教育必须达到50%-60%的比例,这种忽视具体地区差异的指令,造成了职业教育脱离实际,产生教育、效用“两张皮”的后果。

(二) 职业教育分散,资源浪费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体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形成“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决定》为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协调发展职教事业明确了主攻方向。但眉山市职业教育办学管理体制改革长期滞后,条块分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分离,五县一区各有重点高中2-3所,同时中专,职高、技工学校中既有民办又有公办,特别是民办学校,为吸引生源,不经过市场调研,不管师资、设备,盲目扩大招生专业,形成各校专业重复。眉山市31所职业院校,每所学校都开办了计算机应用专业,有8所学校开办机电一体化专业,原有3所学校开办学前教育专业,现各中职学校又一拥而上一起申报,不但造成资源的浪费,专业质量也参差不齐,不能形成合力,缺乏有影响的专业品牌;各校缺乏有效的沟通和整合,“各唱各的调”,各求各的生存道,难以形成合力。加之中职学校无序竞争,互相挖夺生源,不仅导致招生成本提高,办学效益下降,而且严重损害了职业教育的整体形象。

(三) 职业教育办学目的发生偏差

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职业或职业岗位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教育部职业成人教育司[2000]1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规定是“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新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个培养目标体现了对人才能力要求的综合性、素质要求的全面性,突出了非专业能力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眉山市,很大一部分职业院校在办学目的上出现了偏差,片面强调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许多职业院校把顶岗实习既作为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手段,又作为降低办学成本的经济来源。顶岗实习确实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岗位技能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需要大家关注的是,在实际的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是按照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来安排顶岗实习的各个环节,使学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熟悉工作任务,了解工作过程,提高不同岗位的职业技能,而是把学生固定在某一工作岗位,作为廉价劳动力来使用。这虽然有助于提高学生某一岗位的就业技能,却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学生将来的职业流动。从经济的视角来强调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关注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忽视职业教育的育人功能就违背了教育的基本规律。

(四) 职业教育缺乏深层次体系

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前不久在重庆市教育工作情况汇报会上表示,上中职中专的孩子今后有望继续学到本科甚至专业硕士,“我们正在建设这样一个体系”。她认为,职业教育当前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比例问题,“1∶1”结构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教育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指标。地方职业教育目前学历最高为大专。由于学历的限制,使职业教育的地位、生源等受到极大的限制。职业教育自身的体系应该由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等三个层次组成,可以实行学分制,根据积分情况颁发毕业证书。根据眉山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深入推进以初中后分流为重点的教育分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符合眉山市实际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的职业教育包含初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按照2006年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16号文件,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具有大专、本科,甚至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支撑体系。这就需要改革现有职教人才培养体系,架设职教青年成才的“立交桥”,以让优秀的学生一进职教门就能看到希望,让高分学生敢进门;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拥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

摘要:地方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 由于地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及模式上出现的弊端, 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资源浪费、职业教育办学目的发生偏差, 严重阻碍着地方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地方职业教育的管理弊端, 从而探索职业教育的发展新途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弊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基础知识读本——教学相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66-194.

[2]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35.

[3]陈至昂.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 2002:7-10.

[4]胡鞍钢, 王绍光, 康晓光.中国地区差距报告[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2-3.

8.浅谈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 篇八

[关键词]隔代教育 弊端 出路

隔代教育,是指由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等上一辈老人来照顾、教育孩子的教养形式,这在欧美等国家是极为罕见的。隔代教育并不是一无是处,但本文主要讨论隔代教育的弊端及其出路,所以,隔代教育的长处就略去不谈了。

一项调查显示:在上海,目前 0~6岁的孩子中有 50~60%属于隔代教育。在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而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 70%,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一、隔代教育兴起的原因

1.“421”家庭模式(即一个家庭中有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是滋生隔代教育的温床。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婚育年龄,这种家庭模式已经呈现出主流倾向。因为1980年代的年轻人都面对工作或就业竞争力的压力,一般都把事业放在主要的地位,生了孩子自己没时间照看,只好留给自己的父母照管,还有的因为就业压力大,经常调换工作单位,生活没有保障,经济收入不高,没有抚养孩子的能力,也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给父母经管,成了名符其实的“啃老族”。

2.1980年代以后出生的一代,其父母基本都达到了退休的年龄,这些老年人在家呆着寂寞,喜欢看孩子,愿意把自己孩子的下一代带到身边,把抚养教育下一代作为一种营生或者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而年轻一代,因为经济和时间等诸多原因,也愿意把自己的孩子交给长辈代养。

3.乡下农民工进城打工挣钱,他们没有能力带孩子跟随自己一起生活,只能把孩子交给长辈照顾。

4.离婚、丧偶、再婚或夫妻两地分居、住房紧张等因素,同样可以造成孩子交给父母照看。此外,年轻父母无经验、图省事或希望保留二人世界,把孩子交给父母抚养。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会助长孩子的很多恶习。一般家庭,老年人对孙辈儿都是格外溺爱,包揽孩子的一切,特别怕孩子累着,什么也不让孩子自己做,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的机会,严重影响了孩子动手能力的养成,更谈不上让孩子体验自我成功的乐趣和骄傲。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没有劳动的愿望,基本上没有生活自理能力。

2.祖辈对孩子的娇惯和纵容,容易导致孩子在成长中养成性格缺陷。多数祖辈照管孙辈都是祖辈只关注孩子日常的物质生活,其他事情由着孩子的性情来,孩子有了什么愿望,几乎是有求必应,一切围着孩子转,对孩子内在休养和个人行为很少给予指导与教育。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养成矫情蛮横的性情,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孝道,不懂尊重人,性格乖戾,最后导致性格缺陷。

3.隔代教育容易阻滞孩子的智能发展。由于年龄及心理的关系,祖辈家长往往跟不上时代的节拍,对现代育儿观念及知识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往往是凭借陈旧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感性代替理性,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阻滞孩子智能发展。第四军医大学学者汪萍等对443例1~3岁隔代抚养儿童和443例1~3岁父母抚养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发现前者在智力发展和适应社会能力上明显不如后者,认为隔代抚养阻滞儿童智能发展。

4.隔代教育容易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自卑、叛逆心理。在乡下,由于个别祖辈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孩子一旦有了过错,就严厉惩罚,非打即骂,或者严重贬损。此种隔代教育类型,极容易导致孩子自卑或叛逆心理,个别孩子还容易滋生对亲人和社会报复心理,此类孩子长大后,极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此外,由于隔代家庭中幼儿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易使孩子感情上产生对父母的生疏感。隔代教育容易助长孩子胆小、内向、孤僻等性格的形成。

总之,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导致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不仅会制造家庭教育冲突,而且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贻误孩子一生的前途。

三、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

目前,隔代教育的方式,在我国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一种习惯,即使认识到隔代教育的危害性,想走出误区也非一朝一夕能做到的,尤其是有一些人还没有明确认识到隔代教育存在的诸多隐患。所以,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误区,应该说,这是一个需要长期讨论、深入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走出隔代教育的誤区,或者说如何矫正隔代教育造成的诸多隐患?

1.要提高对隔代教育危害性的认知水平,这一点很重要。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和新闻出版等宣传机构,在隔代教育问题上,加大力度进行讨论,尤其是通过网络和电视等媒体,传播新的教育理念,让民众知道隔代教育的危害的严重性。

2.承认隔代教育的存在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而且是非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现实,合力打造新式“隔代教育”。首先,努力提高老人的家庭教育知识,更新教育观念。很多老人不懂得教育孩子的科学性,不清楚孩子成长的规律性。因此,选择隔代教育的家庭,孩子的祖父母和父母之间要互相理解、经常沟通,年轻的父母要向长辈传达现代育儿的观念和知识,而祖父母也要善于吸收新知识,双方在教育上达成共识。其次,家庭、街道和社区共同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家庭、街道和社区等都应该积极关心隔代教育问题,有条件的街道和社区可以把隔代教育的老人和孩子们组织起来,开展活动,让大家在一起互动交流。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学会与人交往,又能让老人们相互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

3.发展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育,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现在,我们的社区不仅幼儿园少、规模小、环境差,而且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如果社区幼儿园遍地开花、收费合理、环境优雅、教学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社区居民就愿意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接受教育,事实上也就冲淡转移了隔代教育。

4.可以建立隔代家长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向更多的家庭传播正确的育儿观,传授家庭教育的科学知识方法,指导家长和孩子开展亲子游戏活动。

5.在农村,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尽量为父辈不在身边的儿童提供食宿便利,让隔代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健康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四、结语

成功的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全方位教育。社会各个方面都要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综合管理、优质服务、齐心协力,共同促进未成年人教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李石华.隔代教育:备受宠溺的孩子怎样教[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9.

[2]隔代教育的困扰[N].羊城晚报,2003-12-15(4).

上一篇:降水井设计方案修改下一篇:乡医中医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