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近代史的意义

2024-07-09

学习了近代史的意义(9篇)

1.学习了近代史的意义 篇一

学习了近代史心得体会总结

探究了中国的受侵原因,我们在领略了大清王朝地大物博的同时,也感受到它的落后、腐败。在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在为国家操劳奔波的同时,我们的国家在慢慢地进步,慢慢地觉醒。在我国灿烂的现代史长河中,曾出现过改良派、维新派,他们都是在为中国的美好明天牺牲自我的战士。在他们的背后,是强烈的爱国情在给他们输送远远不竭的动力和勇气。在动力和勇气的支撑下,他们坚持不懈地寻找着能够为祖国前途带来光明的灯塔。“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更是为今天中国改革开放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上一伟人为中国人找到了革命的道路,这位伟人就是孙中山先生。以革命的方式救中国,以革命的形式发展中国。随后又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志士。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正是他们在一次次斗争中用自己的献血杀出一条后路,才有了今天过上幸福生活的我们。在观看抗战题材的影片和电视剧——《地道战》《闪闪的红星》《亮剑》等后,我们对当时的场景有了更深的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思想。

我国逐渐由新民主主义过度到社会主义。1949年10月1日,北京30万群众汇集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重新复出,自1979年起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把工作重点放到现代化建设上。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逐步确立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是建国后形势最好的时期。

在今天,我们加入了WTO,经济快速发展,GDP逐年稳步上升。在中国的北京、上海我们也逐渐看到了未来大都市的影子。政治上,我们也发展得欣欣向荣。到新华网上,就可以看到我国健全的党章党纪,看到网上公开的各届人民代表大会的内容,真正做到了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待人民,用诚心对待大众。在文化上,我国更是申请了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各种传统文化广为流传。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历史悠久、韵味深远的更是得到了完美地彰显。在2010的世博会中,世界更多地了解了中国热烈、深刻又富有朝气的文化。这一路走来,我们经历了很多苦难,也创造了很多成就。泱泱大国,经历了5000年岁月的洗礼,虽然期间有过另我们难忘的屈辱,却依然挺立在世界的东方。

在回味中国的历史之后,我觉得这其中有很多可以被提炼出来揉进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去。首先,我认为,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先要学历史。历史可以明亮我们的心境,让后人从先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这可悲的一点,对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场空前的灾难,老一辈是清楚的,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许多经历过那场大革命的人已经逝去了。有时问道年轻人这些时,却如“海客谈瀛洲”一般,全然不知。这是多么可悲!其次,就是从历史中看到今天的自己。有一句英语说的好:History repeats itself.翻译过来就是,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既然是这样,多读历史就一定能从中找到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答案了。最后,我认为应该被现在的人民提炼的精华就是当时中国的人民的精神。那时候的中国人朴实、踏实、勤劳、坚强、富于智慧。现代社会过于浮躁,这种浮躁的气息也蔓延到学校里来了。有的人不顾自己作为学生的主页,却专心于很多社会上的铜臭气息。溜须拍马再且不谈,不好好学习一味想着要投机取巧的人大有人在。不说大事儿,就说考试的小事,这是每个学生都要经历的。大考小考,一路走来,我们每个人都至少要经历百次了。考试制度从孩提时代就明确得相当清楚了——严禁作弊。可是,让人感到悲观的是,有多少

人还是在考试的时候作弊。有多少有文化有能力的同学因为有过作弊的记录被公务员考官拒之门外。但是学历史能够荡涤人民的灵魂。多学历史,多读,多思考,一定会让我们的民族重新回到纯净的年代。

2.学习了近代史的意义 篇二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创办

我国古代早有的纺织技术出版物, 大都是手工纺织的经验介绍与总结。近代早期的纺织出版物, 有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于1891年左右译成汉语的《纺织机器图说》及《西国漂染棉布论》, 由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出版。1897年陈启沅著的《桑蚕谱》在广东出版。之后, 又有不少专著问世, 据统计, 1937年之前有80余种。

除图书外, 纺织出版物还有定期出版的期刊和报纸。最早正式出版的纺织期刊是1919年在上海创刊的《华商纱厂联合会季刊》, 刊载纺织时事论述文章、技术专著及重要信息。到20世纪30年代, 我国纺织工业已达到一定规模, 纺织从业人员大量增加, 纺织期刊的出版也有较大发展, 当时就出版期刊15种之多。

受战事影响, 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 不少刊物停办, 同时也有极少新刊物出现。例如, 深为纺织界读者喜闻乐读, 誉为“中国近代纺织期刊之雄”的《纺织周刊》, 1937年因战事停刊, 1946年1月复刊, 登载的张方佐先生的《大牵伸简易改造论》、朱仙舫先生的《增进普通织机效率论》及何达先生的《改良实用算法》等论著, 对现代从事纺织业的管理人员很有借鉴作用, 对研究我国近代纺织历史的学者, 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又如为染色印花学术界及纺织学术界普遍重视, 并成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纺织期刊《染织纺月刊》, “八一三”后, 各种刊物几乎都停刊, 唯独该刊仍继续出版, 在纺织界影响甚广。这一时期出版的刊物有《纺工》、《纺声》、《纺织染通讯》、《纤维工业》、《纺织建设月刊》等十余种。这些刊物不少带有进步倾向, 编撰者中不乏革命同志, 刊物也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后期的纺织界艰难坎坷。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特点

与其他期刊相比, 我国近代创办的纺织期刊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特点:

知识范围广。这里的知识是指在纺织学科领域内的知识。从期刊的专题栏目中, 可看出该时期刊物综合性的特色。例如, 杜燕孙主编的《纤维工业》辟有“人纤”、“毛纺”、“毛织”、“丝织”、“针编”、“染料”、“药剂”、“热电”、“管理”、“言论”等主要栏目。其中“言论”一栏登有中外纺织史、纺织业动向和发展策略方面的文章。

知识含量深。当时的期刊所刊登文章的知识含量具有较高的深度。很多是当时科技前沿的理论和先进技术, 有些是介绍国外的先进技术。如《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发表了由查咏初译的《美国25年来毛染整机器之发展》, 介绍了美国25年内毛染整机器的发展变化和应用情况。《纺织周刊》登载了张方佐、朱仙舫等专家的论著等。

传播速度快。近代纺织期刊在介绍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纺织染工程》第一卷第三期上发表的马千里的文章《Rapidogen染料之新印染法》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基本进行同步介绍。

学生刊物多。该时期纺织刊物的一大特色便是学生刊物居多。《纺声》是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的校刊, 校长周承佑在发刊词中着重指出学生要在课余多多撰稿, 作为能力的锻炼和学识的积累。1941年1月创刊的《纺工》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校友办的刊物, 具体由在校的“民三一级级会”的学生自办。这些学生得到师长们的支持和鼓励, 如陈维稷、张方佐、傅道伸、诸楚卿等前辈曾为此花费过不少心血和精力, 或任顾问, 或帮助出版发行, 或亲自撰写稿件。《纤声》是油印的学生刊物, 虽然简陋, 但办刊态度认真, 颇有生气。

出版发行活。前已述及, 有些期刊是由学生创办的, 学生创办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如《纺工》、《纺声》、《纤声》等都是学生刊物, 在出版发行方面就很少受方方面面的限制和影响。有的刊物还是不定期油印。但由于当时纺织技术和理论都是处于起始阶段, 尽管是学生刊物, 其质量并不低。

影响意义大。纺织期刊在当时对于传播纺织科学理论和技术所起的作用非常大。人们都把期刊作为学习先进知识的重要渠道, 也把它作为发表自己心声的重要阵地。如君久在《纤维工业》第二卷第七期上发表了对《中国纺织染业概论》的述评等。

我国近代纺织期刊的意义

近代纺织期刊对于传播纺织科技信息, 推动我国纺织工业的科技进步, 促进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1903年《政艺通报》曾有文章称“新闻之于人, 犹空气也, 得之则生, 弗得则死”, “杂志亦然”。1912年《新世界》文章《阅杂志之利益》, 在分析书籍、报纸、期刊的异同时指出“书籍严整, 易令人惮。日报丛杂, 易令人忽。书籍文效, 期在百年, 既嫌其太迟。日报之力, 程于一日, 又恨其过促。介乎二者之间, 而有适当之观览价值者, 其唯杂志乎”, “吾人欲有所求益于人群, 莫如读杂志。人能终其身于杂志之中, 不善终其身于进步之步矣”。随着期刊事业的发展, 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认识越来越深刻, 也越来越认识到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存在的重要价值。1929年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钱亚新先生明确指出, 期刊能够提供最新的参考材料, 尚未有专书讨论的某种问题或图书馆尚未购置关于某种问题的书籍, 期刊可济一时之穷荒, 通过期刊可以看出某一时代的精神及群众对某人某物某书的意见。1930年邢云林先生尖锐地提出, 期刊、报纸、报告之中, “最有用, 最易用, 特别便于图书馆者厥推期刊。”1933年吴景贤先生在《学风》杂志上发表了《杂志的价值及其分类管理法》, 把期刊的功能归纳为四性, 即现实性、公开性、进步性和普遍性。综观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对期刊作用与功能的研究, 一是肯定了期刊作为一种文献类型较书籍、报纸更有其特殊性;二是显示了期刊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民众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是认为期刊报道快捷, 流传普遍, 有促进社会进步之功效。

作为近代纺织期刊, 其意义同样不可低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极大地促进了纺织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近代中国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 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而纺织工业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由于技术落后, 起初进行得非常不顺利, 不仅缺乏管理, 同时也缺乏技术。张謇之所以创办南通纺织专门学校, 就是因为其在开办大生纱厂时被技术人才缺少所困扰。近代期刊的创办, 为科学和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渠道。期刊所刊载的信息是已走出学校参加工作的人们获得知识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2) 培养和发现我国纺织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尽管当时创办了一些纺织类学校或者在一些学校里开设了纺织类专业, 培养了大量纺织专业人才, 但是作为期刊进行知识的传播, 也同样培养了一些技术人才。一方面从这些期刊中学习了很多知识;另一方面, 把期刊作为阵地, 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成果、经验总结等, 使这些人才得到了理论升华, 也激发了他们研究纺织技术的激情。

(3) 繁荣了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近代期刊总体看是处于一个发展期。纺织工业是近代工业的代表, 因此纺织期刊的创办对整个近代期刊的出版是一个很大的贡献。尽管近代的期刊总数没有统计, 但纺织期刊所占的分量应该是比较重的, 纺织期刊的兴旺对繁荣我国近代期刊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4) 为研究我国近代纺织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来源。要发掘中国人在近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贡献方面的文章资料, 纺织期刊是一个重要的来源。章剑慧先生在《纤维工业》创刊纪念卷第一期上发表的《复兴中国棉纺织工业第一次五年计划纲要》专论, 就是一例。章系当时汉口四厂经理, 抗战期内, 在大后方对全国纺织工业推进, 颇著劳绩。我国战后纺织复兴事业, 如国人最注意之一项, 章先生在该文中借数字之分析, 使人读可恍照此实为轻而易举之事, 可增国人之勇气不少。又例何达先生在同期刊登的《对于复兴我国纺织工业的一点贡献》一文, 后段主张提倡印花布生产而把握南洋市场一点, 尤为可贵之卓见。

3.一张债券改变了中国近代史 篇三

落址于天津的中国金融博物馆,完整保存了一张1911年5月20日发行的债券:面值20英镑,年息5厘,九五折实付,期限40年。

就是这张沉浸了历史密码的旧债券,诉说着金融与辛亥革命的直接关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这张债券直接引发了一场结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中国金融博物馆创办人、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巍说。

债券签名的手迹出于清末官商盛宣怀,他是这场借款风波中的关键人物。当年,盛宣怀根据湖广总督张之洞生前的提议,“四海大借款”举债600万英镑修筑铁路;而为解决还款来源,他强力实施民营铁路的国有化,引发民间“保路运动”,最终直接导致满清王朝的覆没。

正是出于这一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意义,王巍专程来到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我要特意去表示一下尊重。”王巍对本刊记者说。

身材高大的王巍在业界素以敢言著称,这位留美经济学博士已经在金融行业中摸爬滚打了30年,被称作“中国并购之父”。

近两年,王巍更加“不安分”,他只将三分之一的精力花在公司事务上面,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来鼓捣一个新的行当,就是他一手创办起来的金融博物馆。

2008年夏天,在全球次贷危机的阴影下,金融圈里的人们开始寻找金融业的历史痕迹。彼时,王巍看到一篇报道说,造访位于华尔街上的美国金融博物馆的访客是以往年份的几倍。这篇报道立即引起了他的好奇。

当年10月赴纽约出差时,王巍与天津市一位副市长一起,同索罗斯会面讨论次贷危机,后者也提到这家博物馆。一行人于是乘兴而去。随后不到一个小时的参观,让他们印象深刻。

“中国人习惯的博物馆多是集中介绍古董和收藏品,美国金融的历史很短,没有什么像样的古董。但是,这家金融博物馆通过声、光、电手段,让我们迅速了解了金融历史和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王巍说,当时他即决心筹办一个以教育功能而非收藏功能为中心的金融博物馆。

2010年6月9日,中国金融博物馆在天津开馆。这是中国第一家兼具展示、教育、金融文化消费和研究功能的专业金融博物馆。两年来,博物馆相继举办了20多次金融专题展、艺术展和设计展,累计参观人数超过2万人。王巍担任该博物馆理事长。

如今,中国金融博物馆已与美国金融博物馆、日本货币博物馆和英格兰银行博物馆结成博物馆联盟,其位于苏州的中国基金博物馆亦于2011年11月开馆;而王巍的第三家博物馆,很快也要在上海落成。

王巍坦言,当年“下海”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会在十几年后做这样一件事。如今他玩微博,大部分都是谈博物馆和读书会。

“有机会的话,我当然希望能够在辛亥革命的发生地举办一次中国近代金融展览。”王巍表示。

下面,是王巍回答记者提问。

《支点》:在国内开办金融博物馆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你是如何办起来的?在资料和展品筹集上会碰到什么问题?

王巍:2008年从美国回来后,我就开始在北京、上海、四川和天津等地四处访问专家,征求各方意见,也看了几十个不同的博物馆。最初受制于各项条件,我只能“身先士卒”。这几年我几乎翻遍了所有中文的金融史著作和相当分量的英日文金融史资料。

好在有几十年从商经验的积累,我回头读书读史,常有豁然开朗的情趣,乐此不疲。急用先学的同时,我和一批以大学生、研究生为主体的创业团队,在各界的支持下,两年内建立了两家金融相关的博物馆。

这几年我的感触是,中国近现代金融历史很短,资料缺失,可供参展的品类不多;同时熟悉历史、金融和博物馆知识,又能有操作能力的人太少,而长期的意识形态教育使得金融和历史学者有强烈的居高临下教诲他人的情结,不习惯博物馆的对话与启发模式。

《支点》:看到你发微博说,来武汉专门抽空去了一趟辛亥革命博物馆,这里有金融博物馆感兴趣的东西吗?

王巍:里面(有价值的)东西太多了。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的发生背景是“保路运动”,为了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朝廷派湖北新军入川,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那么为什么民间要保路?是因为清政府财务困难,需要不断向外国借款,而铁路几乎是大清在海关和港口权益之外唯一可以为外国接受的抵押权益。

时任邮传部大臣的盛宣怀提议将川汉、粤汉铁路的股票改换官办股票,事实上就是用官订价格强制将民营铁路国有化。为什么要收路呢?因为盛宣怀在北京与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签订铁路借款合同,借款600万英镑,修造湖南湖北粤汉铁路及鄂境川汉铁路。这600万英镑的四国借款,直接导致盛宣怀强力实施民营铁路的国有化。

所以,正是由于对外借款导致盛宣怀收路,收路导致民间保路,保路就导致了辛亥革命。因此我们可以说,那张铁路债券通过一系列演化导致了辛亥革命,从而改写了近现代历史。

一直以来,学界对辛亥革命的政治源泉、军事因素、制度变革以及文化变迁等都有比较丰富的研究和表述,但是,对辛亥革命背后的商业要素特别是金融动力却是知之甚少。这就是为什么我到辛亥革命博物馆的原因。

4.世界近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意义 篇四

世界近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意义

世界近代科技文化的发展得益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而在思想、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的更大需求使之进一步发展。文艺复兴运动是把人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运动,启蒙运动把人的思想推向了更改认识。在文艺复兴精神的指引下,自然科学首先进行了一场天文学了革命,从此,把人类认识的视线引向了宇宙。近代数学体系的建立,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是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电磁学的成就开辟了人类生活的新时代。化学的进步使人类改变了对世界的认识。生物学的硕果——进化论,将“变化”、“发展”的观点引入科学领域,使人类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跃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居里夫妇发现镭更是开辟了物理学的新时代。与此相伴而形成的文学和艺术,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理念,思想、生活情调;出现了古典主义的文学、启蒙运动的文学浪漫主义的文学、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美术和音乐产生了旷世绝伦的天才,但描绘和咏唱的是资本主义上升时代的图画和绝唱。正是这一切的近代科技文化的历史准备,才迎来今天这纷繁复杂的新世界。

5.学习了近代史的意义 篇五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每个大学每个专业都要开的课程,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思想的培养,也是加强学生道德教育的关键的方式,而中国近现代史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奋斗史,近现代史是中国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到今天泱泱大国的历程史,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是有重要意义的。

1. 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党的信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始终团结广大人民,同时也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在新中国的发展时期,我国经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历史事件表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让当代大学生通过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可以不断的加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感,并且坚定对党的信任。

2. 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

6.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体会 篇六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的反抗史,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索史。

鸦片战争,英军用炮火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强迫中国揭开近代化的篇章。紧接着,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的国土从此被列强的炮火摧毁得面目全非,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饱受列强欺凌,生活在黑暗之中。

即使是在中国最黑暗、最绝望的时候,中国仍然存在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先驱者,不怕牺牲和流血,在不断探着救国救民的道路。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是最早开始探索救国救民的运动。虽然最终在顽固派的阻挠下以失败告终,但却开创了先河,为后来者探索了道路。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的时候,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王朝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统治,可谓是一个历史性的大突破。然而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成功,它的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后,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自身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征程。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国开始了长达八年艰苦抗战。在国共两党以及全国人民共同艰辛努力下,中华民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发展迎来了明天。在经历了无边的黑暗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随着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全面内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中国共产党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共产党因此受到人民的拥护,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建立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7.学习了近代史的意义 篇七

关键词:“重农抑商”,近代科学,技术创新

所谓“重农抑商”, 就是为保证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 通过采用贬低、压抑商人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政策及措施, 限制民众中的从商人数和商业活动。这一政策后来又逐渐演化出抑商、轻商的观念意识, 使得“重农抑商”形成一个从政策再到思想观念的有机整体, 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成为一项深刻影响人们经济社会行为的基本制度。“重农抑商”政策起自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 在西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 以后各个朝代均实施这项政策, 只是“重视农业”或“抑制工商业”的轻重程度和具体形式有所差异而已。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说, 在长期内, 制度对社会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横跨两千多年的时间段内, “重农抑商”这一制度安排会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制约近代科学产生的原因还有土地制度、中央集权体制、科举制度等因素。本文认为, “重农抑商”的政策抑制了近代科学的大量产生, 是制约中国古代科学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近代科学没有产生, 以科学为基础的近代技术也发展缓慢, 只能继续像前人一样, 依靠人们的经验积累进行技术创新, 科学与技术也无法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最终使中国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重农抑商”政策通过限制科学探索所需的条件、经济发展对技术和科学的需求, 制约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生。

一、“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失去探索近代科学的条件

人才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基础条件和第一要素, 没有人才, 科学探索无法进行;资金是科学探索的充分条件, 缺乏资金, 科学探索步履艰难。而在古代、近代的中国, 人才辈出, 财力雄厚, 只是由于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改变了人才和资金的流向, 使得科学探索的条件不复存在, 从而限制了近代科学的产生。

(一) 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结果, 导致人才以入仕 (即封建官僚) 为主, 使近代科学探索缺乏人才基础。由于近代科学探索要用到数学和可控实验方法, 只有具备一定数学、自然科学知识的科学家才有能力完成。因为“重农抑商”及其政策的传导使古代、近代中国科学家凤毛麟角。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有社会阶层的等级排列。为体现“重农”和“抑商”, 摆正农业是“本”、商业是“末”的位置, 从产业的角度来说, 农业被排在商业的前面。手工业介于农业和商业之间, 既能联接两个产业, 又能独立形成一个产业, 其地位被排在农业和商业之间。与产业相对应, 从事这些行当的人员也有一个排序:士农工商。那么, 在农民前为何有一个士的排列呢?士是春秋末年后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是全社会的知识精英。“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并按照“劳心者治人, 劳力者治于人”的逻辑, 士列为四民之首, 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士有知识, 社会地位又高, 理应是进行科学探索的先锋。但他们的知识结构是以儒家经典内容为主, 长期钻研孔儒学说, 很少掌握自然科学知识, 没有进行科学探索的知识储备, 因而不可能有从事科学探索的能力和欲求。为保证官员的利益, 更为了统治者的长治久安, 统治者会给各级官僚以俸禄, 或给其增加收入的政策 (如可增加摊派、接受贡奉、虚报火耗等) , 使得做官不仅成为地位最荣耀的职业, 而且成为整个社会中收入最高、经济风险最低的阶层。只要当了官, 就有无数“雪花银”源源飘来。当官有如此美事, 自然吸引后备人才趋之若鹜, 通过世袭、荐举、科举、捐纳等途径进入官僚行列。已入仕的荐举者, 是孔儒思想、三纲五常观念的坚定维护者, 而非科学的爱好者。被荐举入仕者, 不仅要熟读孔孟之书或兵书, 具备入仕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 要与荐举者同一条心, 兴趣爱好一致。“不务正业”的科学探索者, 怎会被荐举?科考入仕者, 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钻研和背诵儒家经典, 根本无暇顾及自然科学知识, 已在科学探索上“自废武功”。世袭和捐纳为官者, 即使其对自然科学有兴趣, 入仕后, 其利益导向仍然是为官。按照科技史学家李约瑟的说法, 在一个社会中, 只有当商人成为统治阶级后, 才会使得近代科学大量产生。由于“抑商”, 商人不仅成不了统治阶级, 而且被压在全社会的最底层。在人才都争相为官而非为商的大背景下, 何来大量从事科学探索的人才!虽然有少部分人如徐光启、李时珍、宋应星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非常突出, 但科学探索需要一定的团队和梯度, 仅靠少数孤立的几个人无法完成对自然的探索。

(二)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结果改变了整个社会中资金的流向, 使得社会中没有用于科学探索的资金安排。资金是进行科学探索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些资金一是用来培养科学人才, 让一个人从小由识字到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需要不菲的费用;二是用来购买和研制科学探索的仪器、材料, 进行具体的试验、考察等活动。早期的科学探索, 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相对比较简陋, 有些仪器甚至可以自制, 但这毕竟要花费一定的经费。如果事涉昂贵的仪器设备, 那就更需要相当的财力支撑了;三是用于科学探索人员的生活费用。有些科学探索需要花费一个人终身的精力。科学探索是一项对自己并不十分有利的活动, 因为要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但产出却是理论成果, 既不能拿来当饭吃, 也不能直接获取经济收益, 是一种纯粹消耗性的活动, 没有可观的财力支持, 当然不可能持续进行。从事科学探索活动的资金可以来自于政府、社会机构和家庭。但在中国古代和近代, 不存在这种用于科学探索的资金条件。从政府方面来说, 最高统治者、地方政府的各级官员均以稳固统治、发扬孔孟之道为己任, 有兴趣进行和资助科学探索活动者少。从社会机构来说, 国子监、太学、州学、府学、书院等学术机构专注于解读儒家经典、着意于论述史诗词赋, 与自然科学无涉;寺庙、道观、尼姑庵等宗教场所是朝拜神灵、诵经练武之所, 远离科学尘世;祠堂是家族聚会之所, 其活动经费大多实行摊派制, 也与科学风马牛不相及。从家庭来看, 一是普通农民家庭依靠几亩薄地, 要供养家庭中的一个人读书, 就已经勉为其难;要其支持家庭成员终身进行科学探索, 在近代科学探索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情况下, 几乎是不可能的。二是地主、官宦、商人家庭, 其资金较为雄厚, 有能力资助科学探索, 但在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下, 官宦、地方家庭首先考虑的是拿钱直接买地, 或拿钱捐官、培养子弟应试科举入仕, 待盘剥了百姓后, 再拿钱来买地。商人家庭虽有巨资, 且有科学探索的愿望, 科学探索有利于其经商活动, 但由于存在“抑商”, 经商成本和风险被人为抬高, 在本来存在市场经商风险大、收益不确定的情形下, 其社会地位、经商活动受到人为限制, 因而商人致富后的首选也与官宦、地主的选择相同——置地。在封建社会, 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收入来源, 因而导致官、商、地主花钱的第一选择就是置地。中国古代、近代人也是经济人, 也要按经济学原理从事经济活动。在没有其他更好投资场所的条件下, 人们的理性选择当然是买地, 而且买地还可以作为祖业遗留给子孙, 能够保值增殖, 不存在蚀本的后顾之忧。事实上,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各朝各代均有官宦、地主、商人通过合法或非法手段购买、兼并土地的情形。整个封建土地制度史就是一部在朝代的轮回中, 土地被兼并的历史。[1]宋代以后时期, 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如王祯、秦九韶、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魏源、严复等人的学术活动, 要么在政府任职中完成, 要么利用自己家庭的资金完成, 而未曾大量见到官府和士宦、地主、商人家庭出资从事或资助科学探索的记载。综上所述, 在中国古代和近代, 不可能大面积存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资金安排。反观西欧, 其科学家, 出生无论贫富, 都可以通过自己家庭或社会机构、王室出资, 完成其科学探索活动, 只需自己根据兴趣努力完成科学探索活动即可。作为泱泱大国的古代、近代中国, 其经济总量长期排在世界前列, 和西方的“蕞尔小国”比起来, 从总量上来说自然不缺资金, 只是资金的流向和用途改变和决定了科学探索的资金条件。用现代术语来说,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 资金等生产要素会流向比较利益高的部门。由于买地的收益高, 资金自然会流向土地的买卖。相反, 投资于“奇技淫巧”的技术、“不务正业”的科学理论探索, 在没有任何知识产权制度保障的前提下, 则没有任何收益,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倒成为人们的常识。

二、“重农抑商”使科学探索缺乏需求和动力

科学探索并不会凭空出现, 而是有其产生的动力。当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 需要科学理论提供支持时, 就会诱使人们进行科学探索。但在封建社会, “重农”政策却以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出现停滞为代价;“抑商”使商人出现短期行为, 不重视与商有关的技术创新, 同时使手工业的技术进步受阻。这种技术发展状况不需要理论的指导, 导致科学探索成为空中楼阁, 无存在的价值和可能。

(一) 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限制了农业生产对技术进步的需求, 失去了实现农业科学革命的动机。在一个经济体中, 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有所侧重的产业政策, 这本身无可厚非。在部分时期, 由于经商的厚利, 驱使人们弃农经商, 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需要实施抑制。但如果长期“抑商”, 其结果是阻碍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在长期内, 应舍弃过分抑制某一产业发展的政策。相反, 封建统治者不仅长期“重农抑商”, 而且长期片面“重农”。通过“重农抑商”, 将民众束缚于土地上, 简化了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 使得人地矛盾一直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缓解。[2]同时伴以实施户籍制度、宗法制度, 限制农民流动, 使得人口压迫土地的局面在区域内得不到改善, 引发了更严重的人地矛盾。随着人地矛盾的加深, 农业生产逐渐向小块土地经营、精耕细作为主, 而与农业技术的使用越来越远。因为小块土地的精耕细作所需要的农业生产技术是十分有限的。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看, 发展二三产业, 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二三产业不仅需要部分劳动力, 其发展还可以拉动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减低农业的市场风险, 为农业提供生产工具和技术条件, 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从而提高农业技术水平。而单纯发展农业, 特别是仅仅发展农业中的种植业, 那么, 农业的产出总是有限的, 其所能供养的总人口当然有限, 人地矛盾不可能得到缓解。在动乱年份, 技术出现繁荣, 这是因为此时人口减少, 劳动力出现不足, 需要代替劳动力的技术;同时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降低, 使得人们有机会进行创新。这种情形从反面证明了封建统治者片面“重农”的危害。在人地矛盾无法得到缓解的情况下, 使得用技术代替劳动的过程无法顺利完成, 技术的发展推动科学的产生也就没有机会了。在封建社会时期, 从就业人口、经济产出、税收贡献等方面来说, 农业都是第一大产业, 其技术状况决定着全社会的技术变革和发展的走向。农业技术的停滞, 会带来全社会技术进步的停滞。尽管有部分封建统治者曾着力推动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民间也有不少技术创新, 但民间的技术创新, 只是为了自己能够减轻体力劳动, 或为了提高自身经济收益, 或无意之中有所发现, 或者为了一点兴趣而已, 不存在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目的, 即技术创新也有如农民的生产活动, 呈现出“自给自足”的特征。这种自给自足的技术创新活动, 其速度和水平远远赶不上为了商业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技术进步缓慢甚至停滞、技术需求少, 何需科学对其指导!

(二) 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限制了商业繁荣对技术进步的需求, 丧失了商业活动推动科学进步的能力。商业活动并不仅仅是纯粹的商品买卖、贱买贵卖, 还涉及到与经商有关的技术创新活动。在经商活动中, 为降低运输成本, 需要大型、稳妥的运载工具和平直的道路;为加快资金和商品周转, 或保持商品的新鲜度, 需要快捷、灵便的交通工具;为携带资金的便利, 需要金融手段和汇兑业务能够跟上和适应经商的规模和范围;为了解和沟通市场信息, 需要便捷的信息交流手段等等;这些都涉及到技术的持续创新。但在“抑商”的情况下, 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 商人自己及其家庭不愿持续经商, 使得商业及与商业有关的技术创新活动无法有效、持久地开展。一是“抑商”使商人容易出现短期机会主义行为, 不会关心商业的持续发展、新技术在经营活动中的应用, 也不会为了降低成本、扩大经营规模和经商范围而采用新技术。二是不能实现技术的有效传承。从历史事实来看, 有部分商人致富后, 其后人还在继续经商, 从而形成经商世族。但大部分商人经商致富后, 却让其子弟参与科举考试、捐官入仕, 或买地成为地主, 中断家族的经商活动, 自毁经商前程。尽管全社会中新的商人会不断涌现, 但新商人又在重复其前辈的老路, 或需要重新开始和应用探索技术, 导致技术进步缓慢。套用现在的话说,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受“重农抑商”影响, 商业企业无创新的需求和动机, 自然不能成为创新的主体。而只有当经商活动需要持久进行下去时, 商人才会关注新技术, 并愿意花费成本使用新技术。在两千多年的对外经济交往中, “茶马古道”、陆上丝绸之路上一直使用骡马作为运输工具, 改进幅度很小, 即是明证。“抑商”阻碍了商业活动对技术创新的需求, 使商业部门缺乏对科学探索的渴求。

(三) 实施“重农抑商”的政策, 限制了手工业对技术进步的需求, 缺乏手工业推动科学进步的可能性。为降低生产成本, 手工业者会采用新的工艺、新的材料;为扩大利润, 会开发新产品;为减轻体力劳动的压力, 会使用新的生产方法或新的生产手段等等;从而促进技术的创新和进步。但“抑商”使商业的发展受阻, 导致为商业提供货源的手工业的发展也受到掣肘, 不能得到较快和较大发展, 即商业的落后导致手工业的落后。手工业的落后是技术进步缓慢的标志。“重农抑商”政策不允许农民大量离开土地而从事手工业活动, 手工业者只能兼业经营, 务工、务农同时进行, 使手工业的发展与小农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从业者不会为了增加销售而扩大手工业生产规模, 使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内卷化的特征, [3]限制了手工业的分工, 而分工是技术进步的前提。这样, 手工业的发展也没有技术创新的需求, 从而失去推动科学探索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李文治, 江太新.中国地主制经济论——封建土地关系发展与变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3月版

[2].马克垚.论地主经济.世界历史, 2002, 1

8.学习了近代史的意义 篇八

英国在资产阶级的革命前,经历了斯图亚特王朝长期的专制统治,具有浓厚的封建传统,尽管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了推翻斯图亚特封建王朝专制统治的革命,但在革命的过程中,由于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兴起的时代,资产阶级的力量是薄弱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关键时都露出妥协性,革命过程曲折、复杂,历经克伦威尔的独裁,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取得了胜利。革命胜利后,建立什么样的政体成为统治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当时英国的启蒙思想刚起源,无法做思想指导来彻底结束英国旧势力对革命的阻扰破坏,另外光荣革命本身就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向旧势力的妥协。所以英国资本义发展的程度,浓厚的专制传统,缺乏革命思想做指导,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和旧势力妥协的基础上建立了君方立宪政体。

那么为什么法国和英国在历史上有很多相似是处,却确立了与英国不同的共和政体呢?我认为应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掀起启蒙运动的高潮,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众多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所以尽管法国也有浓厚的封建专制传统,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比英国彻底。第二法国共和政体确立在美国共和政体确立之后,美国独立战爭和共和制民主对法国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美国共和政体给法国提供了借鉴。第三是法国是1875年时确立共和政体,这时的法国已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强大,已不同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时的情况,工业阶级的推动这是法国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的根本原因。

9.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 篇九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惨痛、耻辱的历史,是一部悲壮的历史,更是一部彻底改变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历史。学习中国近代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任何子孙都是义不容辞的,特别是当代大学生,越是生活在和平稳定、物资充足、无忧无虑的环境下越要了解一百多年前那改变我中国的历史。唐太宗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毛泽东也讲过:历史是值得注意的。只有认真学习了近代史、了解中国的荣辱史,我们才能做到以古为镜、知古监今,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色会。而作为理工科我,本身人文知识比较薄弱,于此我有什么理由不去认真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呢?

西方列强犹如才狼虎豹一般入侵我中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为首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强迫清朝政府签下了中国近代史的首项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一味赔款求和,西方大大小小的国家争先入侵中国,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被迫签下了大批的不平等条约。其中,1894年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正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反外侵斗争的几十年里,中国政权和经济都遭到严重冲击,中国人民在深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同时,经济负担更加重、政治压迫更加深。

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鸦片战争和西方列强侵略,其也有相当的积极影响。从政治上看,中国的社会矛盾由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转向封建社会跟中国人民间的矛盾。由此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受到严重的冲击,鸦片战争让国人看出时势格局,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封建斗争。从经济上看,中国以家庭手工业为主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为中国资本主义的残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尽管中国资本主义在萌芽中凋零。从外交上看,自战争以后,中国人民认识了科学知识强大、西方工业发达带来的好处,统治者不再固步自封,开始学习西方知识,“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耻辱的历史、也是悲壮的抗争史。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必须客观面对历史,不忘国耻、奋发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科学是发达的、社会是进步的、人是要自强的,我们要认识这一点,“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自强!

自强不息,在中华民族中从来都不是空谈的,而是从实践结晶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在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社会的危害、闭关锁国的消极性后,国人纷渐渐反省,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使沉沦绝境、内忧外患的中华民族再次站起来。其中反清政府压迫的太平天国起义、实业救国的洋务运动、救亡图存维新运动、终结君主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和开天辟地的五四运动等。自英国冲开中国锁国的大门、西方列强列强试图谋和瓜分中国之后,我中华民族一路泥泞走来,不仅仅顽强抵抗了外侵的强权压迫,还推翻的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不仅初步解放了中国人民的封建思想,还解除了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经济并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

我个人认为,中国近代众多的民族斗争和运动中,意义最深刻、影响最深远、反封反帝最彻底的便是五四青年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斯思想的传播,为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还以爱国主义作为精神源泉,以民主与科学作为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因此,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是五四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自强不息就要懂得借古鉴今,用历史来鞭策自己,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五四精神以武装自己,努力做一个能建设美好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接班人。

中国近一百多年的历史道路是曲折的、是动荡不安的、是充满耻辱的。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并不是不是安定和平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与中国之间爆发了军事战争和政治冲突,并随后日本关东军将中国东北三省占领了,实行了14年之

久的殖民统治。对此,野心勃勃日本并不满足,欲征服世界的日本再次将矛头首先指向当时国内政局**的中国。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日本对中国展开了全面的侵华,先后占领了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广州等大批城市。与西方列强相比较,日本的侵华战争烦的罪行更加严重,对我中华民族造成的伤害更大。1937年12月,日均侵占南京后,展开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以射杀、火焚、活埋等方式残害我国30多万的同胞。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自古以来,邪不能胜正,尽管日本人野心勃勃想要消灭中国,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国边开展的长达八年的艰苦卓越、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刚经历鸦片战争、驱除鞑虏不久的中国元气大伤,无论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处于几近崩溃边缘。然而,中国人民坚强勇敢、无惧无畏。战争期间,国共合作,全民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浴血奋战,力争民族独立与解放。

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仅是反侵略的胜利,抗战胜利意味着中国人民在近百年的反帝国主义斗争第一次去的完全性的胜利,扭转了反侵略斗争屡败的局面。抗战胜利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众志成城、浴血奋战得到的结果,胜利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唤起了民族团结凝聚力。抗日战争给我们后背的启示就是要弘扬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奋发图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艰苦奋斗。否则,落后就要挨打!

1945年的抗日战争胜利并不是意味着中国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的性质,只是使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再次向前迈进一大

步。直至1949年,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下的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后,标志中国结束了近百年动荡战争局势。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当家做主,意味着中国真正意义上独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辟新纪元,走上新道路,经过艰苦奋斗,开创新局面的历史。

在一个学期认真学习了《中国近代史纲要》这一门课程后,我深刻的了解了中国是从怎样的坎坷中走,未来将怎样走。我也明确了作为大学生肩负了怎样的历史任务,明白要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虽已尘封,但不可被淡忘;历史不可以改变、未来却可以创造。了解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我们更要牢记于心,并以此来鞭策自己,以史为鉴,奋发图强。篇二: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

2010-2011年第2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查卷

专业:班级: 任课教师:卢诚

姓名:学号: 成 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这是一段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史称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这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入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史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在这风云变幻的一百零九年中,从中国绚烂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本民族的经济文化.无论从肉体文化还是物质文化,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的抢先位置.但由于中国的封建统治闭关锁国,让中国走向了落后的道路.由于中国的糜烂,落后,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狂潮使古老的中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入侵,让中国最后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场面.中国的社会阶级也发作了深入的变动,旧阶级的变化,新阶级的产生也由此而产生.因而中国的茅盾就产生了,主要是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茅盾,中国人民遭到了外来帝国主义残暴的压榨,面临着亡国的阴影.为了让中国人站起来,无数的爱国志士,为此百折不挠,英勇顽强与侵略着斗争,争取了本人们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入入近现代史。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耻辱的深渊,造成了近现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除了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民运动都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

1851年,洪秀全领导号召农民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1853年春,太平军占领南京,把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正式建立农民政权,同清朝对峙。1856年,太平军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沦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起义,维护在中国的利益,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9世纪60—90年代,以弈欣为首的洋务运动,发展中国军事、民用、教育,使中国资产阶级产生并且有所发展。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现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入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如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戊戌变法,意在使中国走资本主义君主立宪道路,最终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证实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颠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在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这个时期,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的主要抵触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

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抵触;农夫仍然是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主力,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这些新的社会力量发展起来了,而工人阶级则代替资产阶级成了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在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辛、曲折的斗争,颠覆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制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上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从而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前提,开辟了道路。

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1937年7月7日,小日本扬言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华民族正处于前所未有的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于是,一场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抗日战争开始了。但邪终究还是不能胜正的!争取本民族独立与解放的战争是正义的,而正义的战争是必胜的!经过了八年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抗战,中华民族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大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自主的信心与决心。

抗日战争的胜利虽使中华民族的独立大大的向前迈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直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到来,中华民族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中国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我更加明确了学习它的目的和我们需要做到的一些要求。我们要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中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现代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

任务;懂得必须首先颠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入步性;自觉地继承和发扬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入一步争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我们要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地先入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地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政党的政治方案,懂得旧民主主义让位给新民主主义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的原因;认识历史和人民怎么样选择了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了解中国人民走上以中国工人阶级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入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进一步增强拥护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指导的自觉性。

历史虽已尘封,但它不应该被淡却,更不能被淡忘!“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今的我们更要有这种精神,以史为鉴,进一步发挥自身作用,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转载于: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收获和感想)贡献!!篇三: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心得体会

读《中国现近代史纲要》之心得体会

历史映射给我们

摘要:自1848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饱受战争之苦,人民处于一种水生火热之中,这是历史。一段对于中华民族的耻辱历史,如今的我们,作为新年代的人,如何让看待历史才是我们真真要学历史的根本所在。

关键字:战争、历史,和平、人民

战争是人类的一种最愚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残酷血腥的战争,普通民是 最大的受害者。特别是世界大战,是人类一种自我的毁灭,是人类的一种劫难,是某些人的疯狂。战争所留给人们是废墟.苍凉.仇恨.痛苦.绝望。人类应从战争中吸取教训。如今天的日本国,不仅没有没有诚恳反省二战中的战争罪责,却还在否认美化侵略历史;其官员公开参拜供有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样的国家,爱好和平的人民应警惕!这样的不敢承认历史错误的国家民族人民也是没有前途的。

可战争的悲剧仍在21世纪今天的中东.非洲地区上演。美国仍在愚蠢的在 战争维护自己的霸权,在其“反恐”.“先发制人”的战争理论的指导下,先后发动了“阿富汗”.“伊拉克”战争制造了大量的人类灾难,战争浪费了人类的大量的财富,为什么不用这笔财富去发展科技,救助那些生活在苦难中的人呢? 为了人类美好的明天,这个世界应多些理解合作,少些对抗维护世界和平。人类应用智慧解决存在的问题矛盾避免战争。

1919年4月底,中国人民眼巴巴企望的巴黎和会并未带来预想中的“公理”,郁积已久的亡国之忧、救国之情骤然化作海啸山鸣的五四运动,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成为洪流中的先锋。这是我们第一次打破一切的干涉压制的政治活动。从对外来说,全国一致的不许签字对日本让步的和约,并引起美国国会的不批准和约,以至于最后日本不能不将青岛与胶济路退还于我们。对内呢,全国学生有了一致的联合,青年学子们打破了一切官厅教职员的尊严,文字上与思想上都得到了解放,而文学革命思想革命的潮流,也排山倒海的跟着来了。

在五四运动中,爱国主义是最深厚的精神底蕴。88年前“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怒吼已然淡去,但“振兴中华”的青春壮歌却一脉相传,回响不绝。88年来,“爱国、进步、科学、民主”,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将五四铸成一枚徽章,戴在所有挺立时代潮头的中国青年胸前。

今天,我们仍要为德先生和赛先生呐喊。五四运动已成为历史,她的伟大之处就是一年一度地敲打一下我们的神经,就是借她的生日来强化我们崇尚科学和争取民主的信念。

至今我们仍然纪念、学习五四运动,目的在于弘扬五四精神,肩负历史使命,就是要树立理想,立志报国;要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要在实践中锻炼品格,磨练意志,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习做人;要守时守信,做文明的公民;既有理想,又要着眼于现实,从身边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要勇于奉献,尽管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追求光明和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但“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仍应得到弘扬。在大学,我们每个人都很容易失去自我。因为诱惑太多。所以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在干什么?”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应该先定好方向。这就好像航海远行的人,必先定个目的地,中途的指针,总是指着这个方向走,才能有达到那目的地的一天。若是方向不定,随风飘转,恐怕永无达到的日子。即使碰巧能够达到了,也是偶然的机会。靠着偶然机会所得的成功,毕竟没有多大的价值。

抚今追昔,我们更应该发扬光大“五四”精神,深刻反省“五四”历程。继往开来,依然任重道远。这应该是当代青年学子的使命.中国人民在以毛泽东为伟大领袖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世界上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新中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完善,大大加强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力量。

“我们唯一从历史中学到的就是,我们从历史中一无所获”。的确,既然有了一战的血腥屠杀,为什么还有二战的干戈不止?既然有了拿破仑滑铁卢的失

败,为什么还有希特勒的远征?既然有了王朝更替的教训,为什么还有举不胜举的“揭竿而起”?犹太教这个命运多舛的民族,在战中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却在和平到来之际失去了他们爱戴的拉宾总理,难道那些犹太极端分子从历史中学到的就只有仇恨与复仇吗?

历史正如一片叶子,有人因一叶而障目,有人因一叶而知秋。学历历史还要记住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

上一篇:实用的家庭装修尺寸数据下一篇:银行会计制度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