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特色项目

2024-07-26

高校体育特色项目(共8篇)

1.高校体育特色项目 篇一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据统计,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977项。有些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各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多年来,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却不尽人意,这与脱离学校教育有着极大的关系。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场所,在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受到阶段体育观、体质教育观、竞技体育观的长期影响,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举步维艰,其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体现和发挥。因此,学校如何有效地开发、利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重大课题。

1 普通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和作用

1.1 丰富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形式多样。有很多项目是人们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的最好方法和最具实效性的健身运动。把那些适合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大学生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改造、加工引入高校体育教学中,可以极大地丰富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于适合于自身的健身方法和途径有了多种选择。同时,民族传统体育所提供的丰富多彩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对于促进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也具有积极地意义。

1.2 丰富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所具有的特定的体育精神环境和体育文化气氛。通过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掌握其技术和知识,透过具体的文化现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各民族文化的内涵,达到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交流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余所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对于大学生提高自身的体育人文素质、体育精神和民族传统文化素养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使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得到巨大的补充、丰富和完善。

1.3 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体育的目标是以“育人”为宗旨,引导和教育学生主动、积极地锻炼身体,获得独立从事体育的基本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理念,为其自身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多、趣味性强,既是游戏又是竞技,长期参与,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能够形成开朗、自信、乐观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同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强调内外兼修,主张阴阳协调和统一,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思想上有利于引导学生运用辩证思想建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相互游戏中不断体悟,最终晓礼仪、明道德。因此,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不仅可以强健师生的体魄,增进其身心健康,还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切身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民族自身,把握中华民族精神所在,从而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高校体育特色项目 篇二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云南高校,体育教学

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目前云南除汉族外,共有彝、白、哈尼、傣、壮、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景颇、普米、阿昌、怒、基诺、德昂、蒙古、水、满、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云南的各少数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各少数民族创造、继承和发展了各自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在云南少数民族中开展较为广泛的有武术、赛马、斗牛、摔跤、打陀螺、射箭、射弩、过溜索、霸王鞭、划龙舟、秋千、爬竿等250余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目前调查所知,云南高校除少数几所开设武术项目外,大多数高校只是以游戏的形式引入部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特点及功能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决定了其民族传统体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综观云南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以下主要的特点及功能:

1. 地域性。

环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外部条件,民族的生存、发展及其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就与其民族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生活在怒江峡谷的怒族,传统体育“过溜索”是特定地理环境里人们生存的需要和谋生手段,有较强的力度和难度。生活在坝区的白族、傣族等民族的传统体育如霸王鞭、划龙舟等则娱乐性较强。

2. 季节性。

在我国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春种、夏锄、秋收、冬藏是人们的生活节奏。以农业为主的云南少数民族,由于受到高原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因而生产、生活都与一定的季节相关。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往往源于某一农时节令,并在该节令中开展,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节等活动中都有相应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内容,从而使民族体育活动的开展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

3. 娱乐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突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以自娱自乐的、消遣的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直接得到令人愉悦的情感抒发和宣泄。由于这个特点,民族体育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一次体育活动的举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盛会。

4. 健身性。

民族体育是各民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促进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它对改善民族体质,提高各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

5. 传播性。

民族传统体育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的存在方式,这具有传播功能。举办大规模的民族运动会,可以把各民族的传统体育及其文化传播出去,扩大影响,提高各少数民族的知名度,最终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增强各民族的大团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功能将越来越强,民族传统体育已成为经济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平台。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云南高校的必要性

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短时间内能得到广泛的传播,主要因为其是以学校作为进入中国的突破口。从鸦片战争时洋务派开办的学堂开始,西方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输入口,形成了体操、田径、球类、游戏等西方体育项目在中国学校体育项目中的主体地位,其影响延续至今。可见,我们要发扬民族传统体育,就应当重视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的内容,并且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广泛的意义。

1. 增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

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各民族的习惯和风俗,能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尊,使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而且民族传统体育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容易使学生萌发民族认同感,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

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教学改革的方向是转变现今以竞技体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式,为现代竞技体育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存的模式。并且民族传统体育以个人修身养性为主,重在强化和优化个体的生命功能,这种根植于中国传统的体育,充分考虑到中国人的身体机能,适应中国人特有的生活、工作习惯,能最好地达到健身的目的。

3.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族体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其背后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中医学、军事学、宗教等各文化深刻的内涵,具有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并且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4. 促进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体育教育的目标是要实现终身体育,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民族体育对场地、时间等没有特殊的限制,并且绝大部分内容为终身性的和民族文化接轨,没有明显的年龄限制,符合终身体育的目标。

三、云南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优势与困难分析

1. 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边疆地区,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和发展是在地理环境、生产方式、历史发展进程、宗教、习俗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并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云南少数民族学生从小生活、生长在这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民族传统文化和独特的体育活动、游戏等深深植入他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之中。他们在课余、闲暇、聚会等时间中,会自发地、尽情地、欢乐地举行传统活动以衬托活动气氛、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性情。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在高等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轨和高校体育改革的形势下,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在云南高校体育改革中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和潜力。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1)终身体育思想的普遍建立。目前中小学生从小接受大众体育、终身体育的教育,从小就培养起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这对开展有趣的民族传统体育奠定了思想基础。此外,人们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体育项目越来越关注,这大大增加了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

(2)在当前进行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对教学内容未作硬性规定,各高校可以根据地区、民族特点和学生兴趣来选择体育教学内容,这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教育体系中提供了教育改革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增加,人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开始回归,这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学校提供了社会心理背景,这种情况为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和可能。

(3)高校有较完善的场地、器材设施,完备的体育教学体系,为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4)云南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普遍占有相当的比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5)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改革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丰富高校体育内容,体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体育的特色和地域特点。

2. 困难。

我们注意到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在教学上没有得到重视,目前在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客观存在着一定困难。

(1)目前高校普遍欠缺成熟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校场地、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满足某些特殊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赛马、斗牛、过溜索等。另外,目前高校教师欠缺教授民族传统体育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全面开展有较大的难度。

(2)从学生方面来看,学生从小接受的是西方体育文化教育,体操、田径、球类等西方体育项目深植学生内心,要从观念上接受民族传统体育尚需一个过程。

四、云南高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构想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研究将进一步系统化、专门化,随着学科的设立,人们将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知识体系,使之成为一门系统化、专门化的学科。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历尽沧桑,经久不衰,推动了我国数千年体育文化的发展。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蕴藏在其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其体育方式仍为各民族人民采用,开发这个蕴藏量极大的资源,可以为其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1. 构建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理论体系,发动体育理论界、民族宗教界等相关学者组织讨论,编排适用于云南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教材。教材的编写要适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遵循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原则,力求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体现出多样化和本土化。选择有基础的云南高校作为试点,根据运动项目的地域特征、季节气候、健身价值和人文价值,确立适宜在不同民族地区高校实施的运动项目。对试点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实验进行研究和总结,使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进一步推动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发展。

2. 改革云南高校体育的教学模式。

(1)转变观念。摆脱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束缚,认识民族传统体育的多功能性、民族性、实用性,以及民族传统体育进入高校体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这一项目在高校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2)打造学校特色体育。走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的路子,优选适应于本地区高校特点的传统项目进入高校体育课堂,并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其中包括器材的改造、组织形式的改造、竞赛(游戏)规则和竞赛方法的改造,通过对原有的活动项目进行适当改变、包装、重组,以适应教学对象和教学场所的需要。应注意的是改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同时应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实施时教育学生遵守民族习惯,把安全放在首位。

(3)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它与生产劳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紧密相连,更适合在校外开展。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内外文化氛围,利用各种民族节庆、艺术节、体育节、游戏节等各种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将课内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4)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宣传。开设民族传统体育宣传栏,利用黑板报、专栏、专家讲座等形式,介绍不同民族的体育项目,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5)大力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派教师进修学习,邀请国内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讲学授艺,加强各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

参考文献

[1]赵静冬.云南省特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M].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2]云南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3]胡小明.民族传统体育[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3.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发展的研究 篇三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16;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

摘 要:调查分析了1999-2005年来23所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呈逐年增设趋势,选择增设的项目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的时间顺序的影响。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种类比例上占一定地位,但在教学时数比例上较低,教学由引进的老项目教师和原来的其它项目教师经过自学或简单培训后承担。新增项目课程的出现和发展是体育功能发展变化在高校这一系统内的反映。新增项目课程仍有发展的空间。建议根据学生需求,辩证地、适当地增设新的项目体育课程,可以考虑选择社会上流行的,具有休闲娱乐性的项目;对于已经增设的各项目课程,可以扩大其授课单元、增加其总学时数;适当增加专业师资,重视师资培训工作。建议要注意辩证思维,既要发挥新增项目课程优势,又要发挥体育课程整体优势,要对发展变化的体育功能有正确的理解,辩证地发展新增项目体育课程。

关键词:新增体育项目;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体育功能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10-1395-04

A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 Courses in Colleges

FU Wen-kang1, XU Xiao-dong2

(1.Nanjing University.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Nanjing 210016,Jiangsu China; 2.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 courses in colleges from the year of 1999 to 2005.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new sport courses have an ever-increasing tendency, and the events in these courses a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time order of popular and fashionable events in society. The new sport courses have a considerable status in types and proportion, but are in a low proportion in teaching hours. What's more, the teachers responding for these courses mainly consist of newly-employed and already-employed teachers of traditional events who are self-educated or have received a short-term training in the new event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sports courses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 of sport in colleges, and they still have a great capacity of growth.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should dialectically and properly offer more new sport courses, especially in some fashionable and entertaining events in society; those already-offered courses should be enriched in teaching units and total teaching hours; more professional teachers should be offered properly and training for teachers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It proposes that while the new sport courses try to demonstrate their strength, the overall teaching of sport courses should not be ignored. The new sport courses should develop dialectically with the guide of insight into the ever-changing function of sport.

Key words: new sport events; new sport courses; function of sports

体育的功能是指以其自身特点作用于人和社会所能产生的良好影响,体育最本质的功能是强身健体、增强体质[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体育功能得到了发展[2]。有学者提出新时期对我国体育功能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体育健身和娱乐功能,普遍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满足人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应当是我国新时期体育工作的中心任务[3]。有学者提出体育功能有主有次,有强有弱, 但却不是固定的,而增强体质可能是体育的特有的主要的功能之一,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在相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社会形态和政治背景下,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教学、不同课上就很有可能不是主要功能[4]。学者田雨普提出,新时期在体育功能中健身功能是基础和核心地位的,他分析的体育的健身作用包括促进优良品质、提高市民健康水平,还有消除不良心理反应满足小康社会人们对强身、健美、休闲等体育发展的新需求[5];其他学者也有相关表述[6,7]。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体育功能论述不尽相同,却反映出一定的共识,即体育功能是不断发展的、目前体育功能除继续保持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它的健身、休闲娱乐性功能及所具有的人文功能则突显出来,人们对体育的健身、休闲娱乐性功能日益的重视,同时,社会上一些休闲娱乐性同时又具有锻炼性和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受到大众的欢迎并流行。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大部分是以某种运动项目或技能为载体来组织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的,即体育教学基本上都是以体育项目教学来完成的。近年来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探索与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是近年来许多高校都增加了许多项目的体育课程,选择一些新的体育项目的技能作为选项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社会中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影响着高校,高校中体育功能的实现要通过体育课程具体去实现,高校近些年来的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如何,高校体育课程新增体育项目都是哪些,具

有什么特点呢?这些状况是否反映出了或者说符合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这些课程今后要如何发展呢?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3所高校的体育部领导、教学秘书、资深教师、普通教师共70人,大学生340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1.2.2 问卷法 问卷包括:高校公共体育新增课程开设状况调查问卷、体育部教师调查问卷、学生调查问卷。问卷回收率分别为86%、90%、96.67%。对于问卷,均采用重复测量和专家判断的方法做了信、效度检验,具有良好信效度。

1.2.3 访谈法 分别对教师及学生进行访谈。

1.2.4 数理统计与逻辑分析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发展状况

2.1.1 1999-2005年增设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学校数量及变化趋势 ┆在所调查的23所学校中,各高校在1999-2005年中均增设有若干课程,各高校新增设课的具体年份各不相同,每年会有8~15所学校新增设课程。1999-2005年的详细信息如图1所示,增加课程在2001年出现了较明显的下降,2003年的波动则很小,此外,各年份都是增加的,观察增设课程数的趋势线可以看出,1999-2005年新增体育课程的学校数总体上是呈上升势。如果把每年增加课程的学校的平均数与每年平均增加的新增项目课程数目一起分析,就可以估算出增设课程的学校平均每年增加的新项目课程的数目及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1 每年增加课程的学校数目

图2 每年增课的学校平均增设的课程数

以上两个数据表明,每年都会有高校新增体育课程,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增加这类课程,在每年增课的学校中,平均都要增加1~2门课程,这说明体育项目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引入体育课程。分析图1中2001年增课学校数量的下降,可能是与新的课程纲要正在讨论之中有关,当时为了使自己学校的改革少走弯路,很多学校持观望态度,暂停了一些改革。

2.1.2 1999-2005年各学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项目种类、分布、项目特征、增设项目的时间特点

2.1.2.1 1999-2005年各学校增加课程的各项目的种类、分布状况 从1999-2005年,在所调查的23所本科高等院校中,每个学校都在其原有基础上增加了新的项目的体育课程。新增课程涉及项目种类较多,达到22项。涉及项目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橄榄球、棒垒球、高尔夫球、手球、台球、定向越野、轮滑、瑜珈、街舞、健美操、形体、健美、艺术体操、体育舞蹈、舞龙舞狮、散打、跆拳道、击剑、拳击。但是,并非所有的学校都选了所有项目,每个学校选择的仅是其中若干项运动,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选中以下新增项目的学校数目

由被选择次数可知,各高校大都比较集中地选择某些项目,被选中最多的项目分别为:健美、散打、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跆拳道、形体、网球、定向越野,分别都有5~9个学校选择了它们,其中健美、散打、健美操、瑜珈、体育舞蹈、跆拳道项目分别被30.43%~39.13%的学校选择;其次是轮滑、艺术体操、橄榄球、街舞、舞龙舞狮,分别有3~4个学校选择了这些项目;选择较少的有棒垒球、手球、击剑、高尔夫、拳击、台球,分别有1~2个学校选择了它们。

2.1.2.2 1999-2005年各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项目特征 1)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体育项目的特征分析。高校新增项目课程中的运动项目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社会上各运动项目的发展是关系密切的,社会上先有这些运动项目,高校才可能增设。近些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展开,大量新鲜、刺激的运动项目层出不穷,人们对这些项目或运动有着不太相同的称谓,比如“时尚体育”[8]、“时尚运动”[9]、“新兴体育运动”[10]、“新体育运动项目”[11]。根据这些概念,总结也它们的共性特征,可以方便我们把握新增项目课程的项目特征。

以上这些概念中的体育项目,都涵盖以下几点,即:娱乐身心、新、时尚、趣味,是健康的竞技、健智、休闲、娱乐项目。这些新的运动项目在社会的推广发展过程中,根据需要,会做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一些休闲类体育项目在推广中通过举办一些比赛,加强其竞技性特点来推动其更好地流行与发展,由此也具有一些竞技性特征,如健美操、体育舞蹈、轮滑、健美、街舞、有氧拉丁、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有的项目是新近流行或引入的竞技运动项目,在推动其发展中,通常淡化其竞技性,挖掘、发挥、扩大它们的休闲性特点来使其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所以在推广中加载了很多休闲娱乐的特征

2) 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中新增项目的特征分析。根据时尚体育、时尚运动、新兴体育运动、新体育运动项目的概念及特征,表明目前在社会上流行的新的运动项目,以锻炼身体娱乐身心为目的的运动项目都可属于这些概念范畴,其中很多都可成为高校体育课程很好的课程资源。观察上文中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中的运动项目,除羽毛球和乒乓球外(它一直有良好群众基础,它们不属于上述几个概念的范畴,以前高校开设很少,是因为它们对场地要求较高),都可以属于以上概念中的某一个,它们与社会上流行的新的运动项目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说高校新增项目课程中的体育项目大部分属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或时尚体育、时尚运动的范畴。

既然高校体育课中的新增项目大都属于上述这些概念的范畴,那么,高校新增的这些项目也就具有了上述分析中的这些特征。

3) 1999-2005年各学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中选择新增项目的时间特点。从对引入课程具体年份的统计发现,年份不同,项目选择的分布特点不同,每年都较集中在若干项目上,1999-2001年引入较多的是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健美、散打等项目,2002-2003选择跆拳道、街舞、网球、橄榄球、手球、轮滑较多,2004-2005多选择瑜珈、定向越野、轮滑、跆拳道、高尔夫、台球等。高校选择增设项目的时间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顺序时间的影响。

2.1.3 1999-2005年各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种类数量与其总课程种类数量的变化及比例关系

表2 1999-2005年各校新增项目课程种类数量及

所占比例统计

如表2所示,1998年,在所调查的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已开设体育课程的项目种类总数,最少有6门,最多有13门,平均开设有8.32个项目的体育课程;在1999-2005年的几年中,各学校最少增设有1个项目的体育课程,最多增设的有13个项目的体育课程,平均增设有5.53个项目的体育课程。

再观察表2中第三行第三列数据,至2005年时,增设的课程项目数占体育课程总数目的40.62%,它与原来已有课程的比例占73.91%,新增课程占所开设项目课程总数的比例很大。从所有课程项目种类的数量看,新增项目的数量大大增加,比例已快达半数。这些统计数据是这几年新增的新增项目,不包含已有的新增课程,因为在实际调查中,在1999年前也已经有个别学校已经开设有此类类课程,虽然数量不多,但也有个别学校中有健美、健美操、体育舞蹈、艺术体操项目。从以上数据可以得出,这几年各高校课程增设变化较大,新增课程种类较多,在项目种类比例上占有一定地位。

2.1.4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与体育课程总教学时数状况 由上可知,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从种类上已在各学校体育课程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这只是从一个角度的反映,为此,本文还了解了各学校新增体育课程的教学时数的安排及总时数安排,以及新增项目课程的师资状况,这样就较为全面地了解到真正学习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学生人数及占总学生人数的情况,从而判断出此类体育课程开展的深度及普及面,它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发展的真实状况。统计结果见表3。

由表3数据可知,新增体育课程在几年的发展中课时比例虽不断增加,但到目前为止,各校的新增体育课程占到总课程比重的平均数为19.45%,从数字上看,这个比例比较低,与前面的新增课程种类占总课程数的比例有很大差距,两个数据说明虽然新增课程在种类上已大大占据一定地位,并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但是实际的课时并不多,也就是说在所有体育课程中这种课的总量不高,只有少量的学生能真正去上这类课程,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仍是老的项目。

ケ3 新增项目体育课总学时占体育课程总学时比例统计

问卷统计表明有26.3%的学生因缺少名额而没选上新增项目课程。说明目前开设的新增项目体育课程还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学生对新的项目的选项课还是有需求的,但是这个需求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的调查,在实践中尝试、总结。

2.1.5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师资状况

表4 1999-2005年引入师资数量及教授新增课程师资

注:引进新增项目体育教师数据统计中也包含副项是此类项目的教师。

统计结果表明,各高校是在1998年后开始不断增设课程的。增设新项目课程的学校,2005年教授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教师人数平均为7.63人,在这几年中引进的教师人数平均为10.68人,按照这两个数据,需要有7.63名新增项目教师,但这几年中新增项目师资引进人数为2.78人,这几年扩招需要增加老项目教师数平均为4.07,实际引进为7.9(10.68与2.78的差额)。

通常高校引进老项目师资教授新增项目或由原来的其它项目师资转项教授新增项目。对于这些教师掌握新增项目知识、技能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通常有几种途径,自学自练、到社会上学、学校其它教师传授、培训等,最多的为前三种,分别所占的比例为32.12%、20.45%、27.36%,只有一些特殊项目是去参加一些正规的培训,如定向越野、龙舟、瑜珈等。

2.2 对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发展状况的分析 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高校体育作为整个体育范畴的一部分,社会大系统的变化会影响到小系统的发展变化;而且高校具有对新兴事物相当敏感,有极强融合性,对文化的多元性能够理解与尊重的特点;此外,高校的主体大学生群体,也有着新奇、好尝试、热情、活力、从众、追求新事物的心理特点,所以,高校的学生群体需求能够反映当前这些体育功能的运动项目,由体育功能转变而出现及发展的这些运动项目被引入高校也有其必然性,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在高校体育中有所反映与体现。

从上述新增项目课程的发展现状来看,高校新增课程的项目种类涉及22项,除羽毛球、乒乓球外均属新兴、时尚类体育项目的范畴,新增加课程的项目表现出新颖性、时尚性、休闲性、娱乐性、锻炼性、教育性等特征。在被调查的高校中,每所高校都新增了课程,并且新增课程在种类上有较高的比例,高校选择增设项目的时间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顺序时间的影响,这种种状况都反映着一种必然,即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高校出现、发展不是偶然的、某些人心血来潮之使然,而是有其理论背景的,它吻合了体育功能的转变,是当前体育功能侧重于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反映,是新时期体育功能发展变化的一个必然结果。换句话讲,高校新增课程的增加及需求是体育功能发展变化在高校这一系统内的反映,高校的课程增设改革符合了体育功能的变化。

各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种类上占有较大的比例,且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目前已开设的新增项目课程的范围很有限,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少部分学生学习新增项目课程。既然有需求,就意味着还有发展的条件与空间,在实践中可以继续发展。所以,在实践中,对于已开设或决定开设的项目要有足够的重视,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比如扩大授课单元、增加学时,重视师资培训工作,改善师资队伍的专兼项结构、提高业务能力等。但是,学生的需求究竟有多大还未知,需要进一步研究;同时,上述的数据也反映出: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老项目课程所涉及的学生范围还很大,老项目课程在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提示我们注意:任何事物的发展要有度。

体育的基本功能是增强体质、强身健体,当前体育的功能发展变化,对体育休闲娱乐功能的认识加深及重视,并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或否定体育原有的功能。在体育课程中,新增项目的开设反映了实践中要求体育发挥更多、更满足需求的功能,体现出更多的价值,这是有利的一面,在重视休闲、娱乐、健身的同时,也要注意增强体质功能的发挥,若过分地、完全追求体育休闲娱乐价值,偏废、摒弃体育的基本功能等就会对体育功能的整体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

体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教育功能。这个教育是全方面的,除了身体的教育,还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意志品质,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心理健康、培养合作和竞争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等。涉及到具体体育项目,对教育功能的发挥也是各有侧重的,比如说老项目课程中球类项目对于学生的团结合作、竞争意识的培养是不可低估的,田径、体操项目对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动作的敏捷协调以及吃苦耐劳等优秀品质也是不可低估的,这可能是某些新增项目不能完全带来的。

所以,高校在增设新项目体育课程及重视其发展时,不论是从认识上还是实际操作中,都要全面地、一分为二地谨慎进行,要辩证地理解体育功能的发展变化,既要注意需求,使新增项目体育课程体现出独特的特点、发挥体育休闲娱乐等功能,还要注意原有功能的发挥;既要认识到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也要充分正确认识到老项目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要发挥新增项目课程的优势,还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优势。在实践中要辩证、理性地进行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开设及发展,反映到课程中,就是要客观地发展新增项目体育课程。

3 结论与建议

3.1 1999-2005年高校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发展状况 ┆1) 在被调查的23所高校中,每年增设课程的学校有8~15所,并且总体呈逐年上升势。

2) 1999-2005年增设的新增项目体育课程项目种类有22种,主要分布在健美、散打、瑜珈、体育舞蹈、跆拳道、健美操、形体。新增项目具有新颖性、休闲娱乐性、锻炼性,教育性等特征。高校选择增设的项目受当时社会上新兴、时尚项目发展流行的时间顺序的影响。

3)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数量占目前体育总课程数量的40.62%,在种类比例上占一定的地位。

4)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开设范围较小,其总学时数仅占总课程学时数的19.45%,未能满足学生需求。

5) 几年来平均增设5.53个项目课程,引进2.78名新增项目专业师资,新增项目的授课大部分由引进的老项目教师和原来的其它项目教师经过自学或简单培训后承担。

新增项目体育课程的发展吻合了体育功能的转变,是当前体育功能侧重于健身、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反映,是体育功能发展变化在高校这一系统内的反映。新增项目课程仍有发展的空间。

3.2 建议 根据学生的需求,可以考虑适当增设新项目体育课程,并选择社会上流行的,具有健身休闲娱乐性的项目。对于已经增设的项目课程,可以通过适当扩大其授课单元、增加其总学时数来满足学生需求;要适当增加专业师资,在未能引入合适专项教师或有其它综合考虑时,要中强对转项授课教师的培训,注意提高师资队伍的专兼项技能及业务能力。新增项目体育课程在整个发展过程中要注意辩证思维,既注意发挥新增项目课程的优势,又要发挥体育课程的整体优势,要对发展变化的体育功能有正确的理解,辩证地发展新增项目体育课程。

参考文献:

[1] 田雨普.新世纪我国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学刊,2004(4):5-7.

[2] 田雨普.新时期体育功能的证认识论[J].体育文化导刊,2003(8):14-16.

[3]梁晓龙. 体育和体育的功能与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 2003,4:3-5.

[4] 谭华.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历史演变[J].体育学刊,2005(1):19-21.

[5] 胡玉华.新时期我国体育功能的演变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17-19.

[6] 蔡俊五.时尚体育的十大特征[CP].体总网:http//www.sport.org.cn

[7] 邢小泉.提出时尚概念的原因[CP].体总网:http//www.sport.org.cn.

[8] 时尚运动与全民健身研讨会报道[CP].体总网:http://www.sport.org.cn.

[9] 顾晓艳,徐辉.新体育运动项目:现代人追求的时尚运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2002.

[10] 2002年8月下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http//202.112.16.135.

[11] 李井平,康建敏,樊炳有.时尚体育兴起的社会背景及其价值[J].体育与科学,2004,25(5):32-34.

[12] 王章明.对体育教学流行理念的追问[J].体育与科学,2004,25(3):75-77.

[13] 杨晶.如何在学校开展新兴体育运动项目[J].体育师友,2005(1):23-24.

[14] 刘昕.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改革与重构——兼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29-1532.

4.体育特色项目工作计划(推荐) 篇四

一、指导思想:

继续发扬学校传统特色,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我队快、灵,准的风格,培养顽强团结的战斗作风。以战术训练为重点,从技术入手狠抓五个环节(即体力素质,投篮命中率,篮板球,积极防守,传接球)。坚持身体训练,坚持大运动量训练,争取获得好的成绩。利用冬季锻炼和课外活动的大好时机,结合学校的传统特色,开展跳绳、踢毽活动,丰富群体生活,让学生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运动参与能力,为参加各项比赛打好基础。

二、工作安排:

1、组建相关特色项目运动队,商讨并制定训练计划。

2、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加强技术训练及战术训练,并且注重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等。通过一些比赛提高运动员的参赛适应能力。

3、训练内容:针对各特色项目的特点进行,着重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等。

4、对各阶段的训练进行小结,及时注意反馈和调整。

5、积极做好各个项目的参赛准备工作。

6、以课外文体活动或兴趣小组的形式开展好班级锻炼活动,使学校特色项目能较好地开展,真正发挥特色作用。

三、具体工作根据各单项训练计划实施(附具体训练计划)

(一)、女子篮球队

一、指导思想 :

1、以“篮球运动”为载体,促进教育教学和谐发展,通过篮球训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女篮队员的竞技水平,争取在市、区级比赛中有好成绩。

2、全面加强身体素质的训练,进一步增强体质,发展专项速度和弹跳力,加强力量和速度耐力的训练,为掌握高难度技术、战术和参加比赛打下良好基础。

3、掌握全面技术的训练,加强重点技术的训练,加强战术训练,增强战术意识和应变能力。及时了解篮球比赛的规则着重提高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技术特长。

4、树立队员的团队意识,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二、运动员名单(略)

三、教 练:

四、训练时间:课外活动时间

五、训练内容:

1、加大身体素质的体能训练,包括上下肢、腰腹的力量,移动速度,移动耐力,弹跳能力等的素质。目的是提高各单个素质水平和在场上综合素质的整体发挥,为技术战术的正常运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在加强综合素质的同时,注重队员个人的技术动作训练。目的是使技术动作更娴熟,能在比赛中自由灵活发挥,达到熟练运用,为战术默契配合铺路。主要是通过对队员的各种运球、急停急起、突破、投篮、抢篮板球、传球等技术的学习,并对所有技术的灵活连贯运用。

3、战术的有针对性学习,加强队员的合作精神训练。通过对战术中的徒手移动练习、无对抗性的配合练习,到攻防对抗或模拟比赛条件下的配合练习等,使队员达到一个较高的进攻和防守水平。包括个人防守;进攻配合(传切配合、突分配合、策应配合、掩护配合)、防守配合(挤过配合、穿过配合、绕过配 合、交换防守配合、关门配合、夹击配合、补防配合)。

4、全队进攻战术和全队防守战术的训练。包括快攻与防守快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和进攻半场人盯人防守、区域联防与进攻区域联防、混合防守与进攻混合防守以及攻守转换和阵地进攻战术的设计运用。

5、重视心理、临场水平发挥等训练。通过模拟训练、自我暗示训练、注意力集中训练和放松训练等,主要解决队员的意志品质问题和个人情绪问题,包括坚定的目的性、顽强性、果断性、主动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通过以上各方面的严格科学训练,克服各种外来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和最高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正常发挥,争取好的名次,这是篮球队的总目标。

(二)、跳绳、踢毽

一、指导思想

利用课外活动和冬季锻炼的大好时机,特别重视学生的冬锻活动,把冬锻工作作为活跃学生身心,丰富课余生活,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把这项活 动当成进行素质教育的载体来抓。提倡学生做到人手一绳一毽,加强对学生“冬季三项”活动的组织指导,确保活动安全,使得冬季的校园里呈现出一派生龙活虎、毽飞绳舞的冬锻热闹场景。在学校比赛的基础上选拔运动员参加区、市、省的比赛,明确目标,制订合理有效的训练计划,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对被选拔的运动员的训 练指导,提高学生的竞技水平和参赛能力,争取取得好成绩。

二、运动员名单:(略)

三、教 练:

四、训练时间:利用课余时间加强集训,视具体情况而定。

五、训练内容:一般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选拔运动员,做好思想动员工作,注重运动员的刻苦、顽强、拼搏等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

2、制订计划,明确目标,结合素质提高专项,重点加强专项技术训练。

3、针对运动员的各专项进行训练,提高专项技术。

4、及时考核、总结,是否达到预定目标。要求运动员之间相互竞争、评比。

5、做好赛前动员和训练工作,调整状态,准备参加区比赛。

第二阶段:

1、重点加强专项技术训练,提高专项成绩,明确目标。

2、针对各专项进行强化训练,提高专项成绩。

3、加强花样绳、花样毽的编排和训练。

4、加强运动员的思想动员和心理素质训练。

5.畲族传统体育体育项目介绍 篇五

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中学

畲族传统体育项目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竞技性、娱乐性,又有交融性和观赏性,而且具有健体强身和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涵;能明显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对现代体育起源的了解。目前,流传和挖掘的畲族体育项目有畲族武术、打尺寸、赶野猪、稳凳、摇锅、抄杠、蹴石磉、畲族健身操等。

一、畲族武术

畲族武术历时远古,源远流长。是一项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渗透着中国石代医学理论与实践,调节阴阳,改变人体内环境,使人获得“和谐情感”、“健康延行之益”的古老的全有运动。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战争。人们为了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进行操练。这种操练的方法和形式,畲族人民称之为畲拳。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创编着号雷乌龙,人们尊称他为“乌龙公”。畲拳的主要动作的冲、扭、搁、削、托、拨、踢、扫、跳等。进攻时多用拳肘。防守时常用前臂和掌,讲究以肘护肋,步伐稳健,运作紧凑,进退灵活,具有“下如铁钉、上如车轮,手如辗盘,眼如铜铃”的特点。上自古稀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不论男女都有练拳习武的爱好。畲家拳的流派和套路有数十种之多,练动的方法也很特别。如:练铁砂掌之前,先砍一节精壮的竹筒,内装一条毒蛇,蛇腐烂后,练武着将手伸进竹筒,蛇毒使其手奇痒难忍,急需插入米糠、谷子或沙子及铁砂中磨擦。棍术笼统的来说,连“柱杖”、锄头、扁担等生产工具都是习武器械。“盘柴槌”(即打柴棍)是棍术的一 种,有长短之分。长的3.6米左右,短的也有2.3米。其招式有7步、9步、猴子翻身、双头槌、3步跳、4步半、天观地测等。畲族武术注重内外兼修,注重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经常练习不但能收到壮内强外的交果,而且对冶疗多种慢性冷热病和调节人体内环境平衡均有良好的医疗保键作用。

二、打尺寸

相传是纪念畲族英雄蓝奉高反抗唐王朝的武装斗争中,以断弓(尺)将敌箭(寸)拨返敌阵的技艺演变而成。并广泛流传,激励畲族人民团结奋进,自强不息。该运动对人体的反应速度、力量、灵巧、耐力等都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是一项极具推广价值的体育游戏项目,常在劳动休息时举行。参加者至少两人,多则五、六人。在活动场地上画一个圆圈,一人手持木棍站在圈内,木棍击竹条飞向前方,其他人在前场奔接,接到者可定“尺寸”。未接住的竹条被就地拉起后向圆圈投去,持棍者可用手接,也可用棍击出。若竹条投中圈内未被接住或未被击出,则投者得胜,持棍者换人。如竹条投落圈外,或被击出,若落点经丈量后,根据距离远近给予持棍者一定“尺寸”。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得到规定“尺寸”或得尺寸多者为胜。

三、赶野猪

赶野猪又称打篾球,是景宁畲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游戏。早期的畲族居民住在山中,以农务为生,主要种植水稻、番数、大豆以及玉米等农作物。但大山里野兽较多,其中野猪破坏农作物最厉害,畲民们的农作物经常被野猪破坏的颗粒无收。于是畲民们经常一起赶野猪。赶野猪需要方式、方 法,畲民们空暇时候就在家中演练赶野猪。经过慢慢发展,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赶野猪。赶野猪比赛每场比赛20—30分钟,由两个队参加,每队出场3—5人,各队人数相等,每人手握赶猪铳,运用赶、传、接、运、击等技术,避开对方防守,将野猪赶入猪笼为得分,并用抢断等防守技术,阻止对方得分,以得分多队为胜。

四、稳凳

稳凳是畲族人民喜爱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它起源于畲族早期的宗教祭祀活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逐渐演变成为民间体育活动。稳凳以蹬、转、翻、旋、翘、摇、摆等为基本动作。并结合难度较大的插旗、套圈等形式进行竞赛或表演。经常参加稳凳运动能有效地发展灵敏、力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提高平衡能力和提高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对晕车、头昏、食欲不振等症状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

稳凳表演开始先由二名畲族少女翻身上凳,她们在不断快速的转、翘过程中,将抛接的十个小圈逐个套向离凳四米处的旗杆,最后以套中多者为胜。

然后是二名男运动员飞身上凳,他们的动作难度要比女运动员表演时大得多,他们要在非常快速的转、翘中,将地上的小圈捡起,并挺身或后屈身直接将圈套向旗杆,最后以套中多者为胜。

规则:⑴运动员必须在不断转、翘板凳的过程中将圈子抛套进四米远的旗杆上,套中1只得1分,得分多者名次列前;

⑵任何一方不得有意停住稳凳,或有意加速(目的不是套圈,而是有意干扰对方),否则扣1分; ⑶各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1个圈,最多用时1分钟)将圈套完,过后不计成绩;

⑷如两人以上积分相等,可再作决赛,直到决出胜负。

五、摇锅

一、项目起源

摇锅是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源自畲族古时的强身健体活动。相传很久以前,每到传统节日端午节,畲民都要包粽子,为了能让粽子口味更香甜、颜色更漂亮、存放时间更长,畲民们到山上砍来毛竹叶、株树枝、枯巨树等,然后用一个大铁锅放在屋外,大铁锅里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材料,把山上砍来的材料烧成灰,烧完冷却后,畲民们一人或多人将一整口大锅搬(摇)回家中,在多年的操作中,畲民们得出了摇锅需要方式、方法,要注重人与人、人与锅的密切配合。久而久之,畲民们又发现了摇锅具有娱乐性强、兼能强身健体的功效。摇锅由起初的人站在锅边,端着锅摇,逐渐发展成人站、半蹲或坐在锅里等不同方式进行表演活动来锻炼身体。畲民们很是喜欢这一创新的活动,后来经过漫漫的演变,形成现代的畲族传统体育项目。近几年来,有关部门开始对该活动进行挖掘整理和改进,使该活动的形式方法、规则等更加完善合理,并正式定名为“摇锅”,并开始在一些大型活动及部分中小学推广。

摇锅运动是一项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的体育活动,注重增强人的腿部、腰腹力量,对提高人体协调性、灵敏性及身体重心控制能力都有一定的锻炼作用。

摇锅动作简单易学,形式多样,不受场地限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 的人锻炼娱乐。

现在,摇锅正从山里走向山外,在中国畲乡三月三——畲乡民间传统体育节、浙江省首届体育大会等各种体育赛事中崭露头角,在2011年浙江省第四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的表演项目金奖,它像一枝独特的民族体育奇葩,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同时,被列为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项目内容

1、基本动作要领:一个或多个人站、坐或蹲等不同的形式,运用身体重心的变化和四肢、腰腹的力量,协调配合,使锅按不同的方向移动或转动。竞赛以锅的前沿来判定在同等的距离内所用的时间多少决定名次,时间少的名次在前。

2、摇锅的方式:

单人摇 形式:站、蹲、坐、俯卧、仰卧

双人摇 形式:双人站立、一人站一人坐、双人蹲、双人面对面坐、双人背对背坐、双人面对面站

混合摇: 形式:混合站立、一人站一人坐、混合蹲、混合面对面坐、混合背对背坐、混合面对面站

多人摇 形式:结合单、双人的不同形式

3、场地器材:

摇锅的器具十分简单,仅需自制直径0.5米---1.5米大小不等的铁皮锅或破旧锅。小的适合小孩,大的适合成人。场地即为无障碍平地。

三、项目特点

1、摇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摇锅器具随处可有,活动的场地随处可是,活动的人数可多可少,活动的技艺简单易学,完全适应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方式,因而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2、摇锅是畲民族人文历史的缩影

据《浙江景宁县敕木山畲民调查记》载:“畲民总是非常好客、亲切,有礼貌,……是一个和平的、谦虚的民族。他们从事艰苦的劳动,过着极端简朴的生活。”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摇锅正是畲民族在艰苦劳动之余的休闲性活动,是畲民民族性格和人文历史的缩影。

四、项目价值

1、历史价值

摇锅是历史在畲族民俗事象中的真实写照,畲民又将这一活动内容与畲族发展历史相联系,形成畲民休闲时间摇锅的习俗流传至今,具有较完整的历史价值。

2、人文价值

摇锅活动适应畲族大分散小聚居,大多居住半山腰的居住方式,她的动作简单易学,形式多样,不受场地限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锻炼娱乐等人文实际,也体现了畲族勤劳勇敢、团结和善的人文价值。

3、文化价值

摇锅是畲族传统体育活动,展现了畲族文化的自然质朴、眷恋乡土以及畲族文化体育的个性,反映了畲民族的民族品格和民族精神。

4、健身价值 摇锅是畲族传统体育竞技项目,是一项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的体育活动。该活动融趣味性、可行性、自发性于一体,注重增强人的腿部、腰腹力量,提高人体协调性、灵敏性及身体重心控制等能力,具有极高的锻炼身体价值。

5、保护价值

畲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摇锅等畲族体育文化很少见于汉文史籍记载,摇锅始于何时,如何发展、传承至今尚缺少足够的资料予以阐述,因而更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五、项目活动图片

六、抄 杠

抄杠是畲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源自畲族古时的自卫强身活动。从前,畲民大多深居山中,扁担、拄棒是他们的日常生产工具,也是他们自卫防身的武器。空闲时他们经常聚集一起,用柱棒、扁担、竹杠、木棍等物对顶、对拉、对推、对拧以此提高自身上下肢和腰腹力量,增强自卫能力。久而久之,这种活动便成为畲民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抄杠运动是一项集健身、竞技、娱乐、观赏于一体的体育活动,抄杠动作简单易学,形式多样,不受场地,器材限制,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的人操练。现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多种抄杠形式中的三种,一是腹抄杠;二是十字抄杠;三是集体抄长杠。

1.腹抄杠

方法:比赛由二至四人参加,开始每人以腹部顶住杠的一端,裁判下令后,运动员开始使力,力争将中点处的花环捡起为胜。

规则:⑴裁判下令后,运动员方可用力顶杠; ⑵参赛者只准用腹顶杠,双手不得握杠;

⑶比赛采用三局两胜制,每局限时二分钟,如在规定时间里未分胜负,裁判宣布暂停,休息一分钟后继续比赛。

2.十字抄杠

方法:比赛由四人(或四组)参加,开始每人持十字形的一杠端,裁判下令后,运动员开始用劲,力争将身后的小圈捡起为胜。

规则:⑴赛前运动员必须按规定站好位置和握杠(单、双手均可); ⑵捡圈时手不得离杠,万一失手马上要将杠抢回握好,方可继续比赛; ⑶如二人以上捡到圈,以先捡到者为胜。3.集体抄长杠

方法:场地上画有三条平行线,间隔1.5米,中间的为中线,二侧为限制线,与中线相垂直的地面放置一条长5米的长竹杠,在竹杠的中间拴有一条红带为标志带,标志带对准中线。比赛分人数相等的二队,对面站立,开始各队运动员均用手持竹杠,裁判下令后,双方队员开始使力,力争将标志带抄过对方限制线的队为胜。

规则:⑴裁判鸣哨后,队员方可用力抄;

⑵裁判未发出结束信号,双方队员不得随意松手,如无意间脱手,应马上还原继续比赛;

⑶竞赛开始前,裁判用抛硬币的方式,让双方选择场地和器材; ⑷胜负以标志带过限制线的垂直面为准;

⑸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每局限时二分钟,如在规定时间里未分胜负,裁判宣布暂停,休息一分钟后继续比赛。

七、蹴石磉

操石磉又称滚石块,原为景宁大均、云和赤石、龙泉八都三处汉族李姓在正月于街上以人脚推石块的活动。所用石块,底部光滑,大小不等,大的数百斤,小的几十斤,以人力大小而定。操石磉的比赛主要有竞速和对抗。其运动方法主要是运动者以脚蹬、蹴石磉向前或向后滚动。运动技术主要包括普通蹴、撑杠蹴、夹杠蹴、磉上蹴等四种。所谓普通蹴,是指运动员用一脚支撑地面,一脚蹴动石磉向前或身后滚动的一种运动方法;所谓撑杠蹴是指运动员用双臂撑在由另两人抬着的竹杠上,用双脚向后蹴动石磉的一种方法;所谓夹杠蹴是指运动员用双臂(肘)夹住由另两人抬着的竹杠,用双脚向前蹴石磉的一种方法;所谓磉上蹴是指运动员下肢不直接接触地面,也没有他人协助,直接蹴动石磉的一种方法。

蹴石磉运动,技术简单易学、活动形式丰富多样,不受年龄、性别限制,具有较强的竞技性和趣味性,适合在各级各类和不同地域的学校及其他群体中开展教学和竞赛。经常参加蹴石磉活动,能有效地发展力量、速度、灵敏等身体素质,对提高人体平衡能力和协调性均有显著效果。

1、竞速方法:

比赛分甲、乙两队,分别站成纵队于起点线后,两队分别要完成四种蹴石磉方法以接力的方式决胜负。开始是单人夹(撑)杠蹴,接着是单人磉上蹴,然后是双人磉上蹴,最后是四人磉上蹴。最终以不犯规,又最先到达终点的队为胜。

规则:⑴后人必须在起点线后等候,前人石磉未蹴回到起点线,不得越线上石磉。⑵磉上蹴竞速途中,如脚落地,必须在落地处重上石磉,方可继续向前或向后;如果石磉偏离方向,运动员可下地将石磉搬正后,再上石磉前蹴或后蹴。

⑶各队必须在各自规定的跑道中行进,如越出跑道又妨碍他队行进,判为犯规。

⑷最后以石磉任何部位到终点线表停。

⑸竞赛中,队员可用下肢任何部位蹴动石磉,不得用手推或拨动石磉。

2、对抗方法:

比赛是在长宽各五米的正方形场地内进行。石磉置于中线上。开始各队出一名女运动员上场,并用一脚踩住石磉,裁判下令后,双方开始使力,并力争将石磉蹴出对方半区为胜。女子单人对抗后换男子单人对抗,最后是男女混合对抗。

规则:⑴参赛队员只能用下肢蹴石磉,不得用手或身躯部分推、撞对方队员。

⑵石磉如从中线出界,不分胜负,该局比赛不算。⑶比赛采用三局二胜制。

八、畲族健身操

6.高校体育特色项目 篇六

创一流学校

---庄浪县紫荆中学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汇报材料

三年多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县教育局的关心支持和悉心指导下,我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创人民满意的学校、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创建目标,紧密结合我校工作实际,制定创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重在建设”的方针和“特色建校、依法治校、文化立校、科研兴校、名师强校”的工作方向,按照“两突出一提升”(突出文科、突出术科,提升理科)的办学思路,以“三个建设两个发展”(制度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学生发展、学校发展)为途径,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活动载体,突出重点,关注过程,注重实效,使“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实效。现将创建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紫荆中学是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顺应民意,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设计、高资金投入建成的一所高级中学。学校占地100亩,总投资4000多万元,总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中主体建筑教学实验办公楼12410平方米,建成了围墙、大门、厕所、锅炉房、体育场、校前区广场等配套工程及花园、灯饰、喷泉等景观工程。工程于2007年3月开建,2008年8月交付使用。学校基础设施先进,已建成可容纳500人的学术报告厅一座,64座微机教室2个、语音室1个。按国家一类标准建成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各3个、生物实验室2个。建成标准煤渣400米跑道田径场一个,水泥硬化篮球场6个,排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室外乒乓球案36个。学校现有教学班53个,学生3700多名,教职工196人。

学校初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学生、家长、社会高度关注。经过学校上下共同努力,学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正式启动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以来,学校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将创建工作列为工作的重点,明确提出了“创特色、求和谐、争一流、铸名校”的行动目标,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靠实责任

“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是全面提升学校特色建设管理的重要载体,需要全员参与、全面行动。学校十分重视“体育特色学校”建设,把创建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工作作为学校重点工作之一,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校长梅有周任组长,副校长孙振山、刘黎明、张文生任副组长,各处室主任、年级主任、教研组长和团委书记为成员的“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魏跃先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制定“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计划,管理联系学校部门创建活动,开展常规创建工作,做到专人负责、专人办公。同时又对领导小组 成员进行了分工:

宣传组组长:魏跃先(政教处主任)

主要任务:落实创建市级“体育特色学校”的各项宣传工作。环境建设管理组组长:柳长军(总务处主任)

主要任务:负责学校体育设施建设以及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亮化。

教育教学组组长:杨喜明(教务处主任)

主要任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发挥学科教育功能,有机渗透特色教育。

档案资料组组长:宋文明(办公室主任)

主要任务:申报相关资料,收集和整理学校相关的文件、档案资料。

这样,紫荆中学的创建工作便有了健全的领导机构和坚强的领导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切实把创建目标、创建内容、保障措施和具体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各处室、年级组、教研组、班级等基层部门,定期研究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学校一把手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办公室牵头实施的工作机制。

2.完善制度,广泛宣传

为了确保创建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制定并出台了创建目标、创建方案、创建计划和创建措施,要求从身边小事抓起,从自我做起,并结合工作实际,切实将“体育特色学校”创建与学习型 学校、无烟学校、绿色学校、平安校园、科普示范学校等创建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创建氛围。为了加大宣传力度,学校在校园开辟了“体育天地、读报栏”等宣传橱窗,充分利用宣传橱窗、晨会、班会、校园广播和校园网大力宣传 “体育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意义,营造宣传氛围。在教师大会上宣讲创建市级“体育特色学校”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案,动员全体教师参与创建活动。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使创建市级“体育特色学校”的活动深入人心,形成巨大合力。

3.改善条件,优化环境

学校投资250多万元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校把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开发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作为提高“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水平的重要内容,加大力度,加大投入,优化美化教学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学校修建活动板房为艺体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投资30多万元购置体育器材584件。

4.建设队伍,锻造名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体育教师队伍作为创建活动的核心,广泛开展以“三风”建设为主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让体育教师树立师表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拼搏意识和发展意识,铸造师魂,锤炼师德,增进师能。学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建设,为教师构建发展平台,使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新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艺术上有了大的突破,在课堂教学效果上有了质的飞跃。借 市级“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力度,实施课题带动战略,以课题引领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综合素质。一批师德高尚、作风优良、教艺精湛、勇于创新的优秀体育教师脱颖而出。在全县第二届课堂讲赛活动中,我校体育教师朱双定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5.开展活动,搭建平台

以有形的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学校创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结合重要节庆日,如五一、七

一、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全民健身运动纪念日等,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如学生排球赛、拔河赛、教师乒乓球赛、师生田径运动会等,活跃师生业余文化生活,凝聚人心,净化心灵,培养团队精神和顽强拼搏精神。上述活动的开展,使教师的文化素养、学生的文体素质和学校的文化品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创建成果

“人有个性,校有特色。” 三年多来紫荆中学审时度势,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按照“两突出一提升”的办学思路,以“三个建设两个发展”为途径,强化内部管理,优化育人环境,创新活动载体,突出重点,关注过程,注重实效。第一届紫荆学子就为母校赢得了“开门红”——2009年高考紫荆中学在全市综合评估中荣膺21所普通高中第一名,学校荣获“高考质量优胜学 校”荣誉称号。2010年,第二届紫中学子再创辉煌,又获全市普通高中第一名和“高考质量优胜学校”荣誉称号。2011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线238人,录取248人。

三年多来学校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体育方面更是硕果累累。学校运动队在2009年甘肃省中长跑基地学校观摩比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2010年获得第二名;在平凉市第三届运动会中获得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平凉市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中获得田径比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排球第二名,女子篮球第三名;在庄浪县中学生篮球运动会(两届)中均取得女子组第一名,男子组第二名;在庄浪县第二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在庄浪县第三届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获得高中组冠军,在庄浪县“健身在陇原暨建国60周年”体育健身系列活动健美操表演中获得优秀奖;学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业余训练先进集体。在三年高考中,共有40名体育考生被高校录取。其中,苏娟娟、张彦强、李亮亮、柳建华、苏丽丽等同学被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大等知名大学录取。在体育艺术等级评定中,共有62名学生被评定为省二级。

在创建活动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上级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重在建设,贵在保持。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 时俱进,在新的起点上重新起步,再接再厉,虚心向优秀的体育特色学校学习,不断改革,不断创新,继续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做出不懈的努力。

7.浅谈高校体育课田径项目的困境 篇七

目前我国田径教学的现状, 在高校田径教学改革中, 有的高校选择了以快乐思想为依据的选项教学;有的进行一年的普修, 然后第二年进入选项教学阶段。对6所高校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有的高校的田径选修班从未开过, 原因是无人选修这个项目, 学生都认为田径运动量太大、太枯噪。从而导致目前田径教学大不如以前, 可以说已经下降到最低点, 如此下去田径教学将进入倒退阶段, 也将导致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的下降。尤其是在高校的体育课中, 田径内容已寥寥无几, 其后果是学生体质严重下降, 力量、耐力、灵敏、协调、奔跑等运动能力下降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作为现代体育第一基石的田径项目已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逐渐被边缘化, 田径项目的这种困境我们得重新审视。

二、田径运动锻炼的价值

田径运动能增强人们的体质, 促使体内新陈代谢, 全面改善人体各器官的机能, 对神经、肌肉、内在器官起到全面锻炼的作用。同时田径运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田径运动能够有效地发展各类运动项目所需的素质, 对各类运动项目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田径运动项目被称为“运动之母”。因此, 田径运动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展,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其他体育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 田径课必须开设而且在体育教学中应突出田径课的主导地位, 对其考核要采取硬性指标。田径运动促进人体器官机能的发展。田径运动能够发展与完善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 使体内能量消耗增加, 防止人体内脂肪储存过多;心脏机能和血液循环系统得到锻炼, 使心肌逐渐增强, 心壁增厚, 心脏容积增加, 心脏每博输出量增加, 安静时心跳频率减慢, 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得到增强, 肺活量加大。田径运动能够提高人体性能。田径运动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 能够提高爆发力、灵敏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 能促进骨骼和肌肉的生长, 提高人体体温的调节能力, 增强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田径运动可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田径运动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畏艰难、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中长跑项目中, 学生跑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极点”。当“极点”出现时, 学生会感到呼吸困难、脚步沉重、迈不开步伐, 甚至腹部感觉疼痛。但是只要坚持下去, 突破“极点”, 过后, 学生就能轻松地跑下去, 否则前功尽弃, 这时就是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最大考验。田径运动能发展各类运动项目所需的素质。田径运动能增强人体的体质, 促进体内新陈代谢, 全面改善人体各器官的机能, 对神经、肌肉、内在器官起到全面锻炼的作用。

三、高校体育课田径项目的困境

1、目前高校体育课田径项目的困境

目前, 田径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遍遭受冷落。随着体育教学思想改革的不断深入, “终身体育”、“快乐体育”思想引入教学中, “三自主”教学模式的实施, 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呈多元化发展, 作为传统体育教学重要内容之一的田径, 与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相比, 就显得比较枯燥且辛苦。从而篮球、乒乓球、网球、健美操、排球、跆拳道、散打、武术等项目选项的人数越来越多, 反而高校田径教学失去了昔日的主导地位。有些学校甚至取消了田径项目的选课, 所以普通高校公共课中田径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 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学生不喜欢田径课的原因

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中田径内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田径教材内容陈旧、单一、重复。传统的田径教学内容、方法过于陈旧, 主要沿用竞技运动的项目及训练方法, 教材内容固定不变, 灵活性不够、个性化不足, 练习内容单调, 运动强度较大, 并且运动技术的固定形式和单一动作的重复练习都是通过个体行为来完成, 从而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容易导致教学课堂无生机和活力。一提到田径课, 似乎跑、跳、投等内容, 不能兼顾学生某一方面的兴趣, 并且这种固定的形式和内容以及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对田径教学课失去兴趣。 (2) 缺乏对田径项目的认知。一是学生对于田径项目所发挥的作用认识还不够;二是因为田径项目技术性较强, 活动量大, 条件艰苦,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较高, 加上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规律较难掌握, 因此必然降低对田径项目的兴趣。 (3) 新项目冲击田径项目。轻松、娱乐性强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受现在学生的青睐, 如网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攀岩、健美操、散打、跆拳道等。而田径项目不能满足大学生追求新、奇的体育运动心理要求。 (4) 教学目标、评价体系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长期以来, 受传统体育观念的影响, 田径课始终围绕“达标”、“技评”进行, 把“达标”作为田径教学的唯一目标, 把本应作为健身手段的技术本末倒置为田径教学的目的。而过分苛求田径技术规范, 限制了田径教学的健身功能的发挥, 也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导致学生对田径课产生了畏惧心理, 从而望而却步。在教学评价上, 以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作为评价标准, 忽视学生的个体基础差异。 (5) 家庭支持程度因素, 人是社会的人,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家庭成员对子女的影响会向外扩张, 形成一种整合的社会力量。家人的行为方式、观点在家庭互动中影响子女观点, 父母对体育的认识程度是能否支持子女从事体育的关键, 因而家长对孩子参加田径训练的支持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少年参与田径训练的积极性。

四、结论与建议

1、游戏性田径教学。

对田径教学进行改革, 将娱乐与教学相结合, 内容灵活多样, 把学习项目编排成游戏和比赛的形式, 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多彩。比如长跑项目, 可以通过爬山越野的方式,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运动中, 掌握长跑的知识和技能, 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增强学生的田径认知。

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田径认识水平,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基本运动知识及运动技能的掌握, 增加传授健身理论和卫生保健知识, 使技能学习与理论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3、加大田径场地、器材配置的投入。

体育场地设施时开展体育健身活动的前提条件, 而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存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体育健身锻炼的需要。面对这棘手的问题, 各高校应加大对田径场地、器材配置的资金投入, 使学生一见田径场地, 就有蠢蠢欲动的锻炼意识。事实胜于雄辩, 只有当切身体会到参加田径项目锻炼对自身的好处时, 学生才能真正乐学。

4、改革考核田径项目评价体系。

8.高校体育特色项目 篇八

关键词:高校公体课; 田径项目; 困境; 思考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6-146-001

田径运动是各项运动的基础,被誉为各项运动之母。但是在近几年高校的公共体育课中,田径课的内容越来越少,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田径课程。这说明田径课程没能跟上现代社会的发展,造成学生不喜欢田径、不愿意上田径课的局面。笔者试图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旨在消除学生们的偏见,达成共识,从而为高校田径课程摆脱生存困境寻找一定的思路与对策。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田径项目处于困境的原因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田径课的态度和意识及其生理与心理机能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们对田径课程的兴趣,致使很多学生对田径的跑跳等内容持消极态度,在体育课老师的督促指导下出于无奈进行练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学习效率差。

1.社会变迁以及心理学视角方面的原因

社会经济的变迁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影响。体育与经济是协调发展的,经济的每一次波动都对学校体育产生影响。现在的许多大学生不仅会在意自己的外在美,而且更会在意自己的形体美,所以在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会喜欢新兴的项目,而会厌烦从小学一直学到大学的田径项目,学生会对“高雅、时尚、流行”的项目表现出浓厚的興趣,对一些传统的运动项目则兴趣不大。与一些新颖项目相比,田径运动因“脏、累、苦”,魅力不足,无法迎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导致许多学生不喜欢田径。

2.田径课内容设置缺乏活力,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

各个高校为了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体育的意识,根据自己学校的师资条件以及实际的情况纷纷开设了很多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很多高校增设了诸如体育舞蹈、街舞、跆拳道、空手道等近10多个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面对如此多的体育运动选项,会往往被外在的形式和新鲜度所吸引。学生的选择余地过大,选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对内容简单、授课方式较为单一的田径课程劣势不断显现。

3.观念、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学生对田径课程的兴趣失落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需求后,在工作之余更加注重自己身心的和谐发展,而且随着运动审美和品味的提高,在运动项目选择的趋向上更倾向于时尚运动,诸如体育舞蹈、健美操、网球、跆拳道、轮滑等。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们在追求新、奇、特的心理趋向下使得他们更青睐于新兴、时尚、刺激的体育运动项目,尤其很多高校在推行自主选项以后,大学生们更倾向于时尚运动项目的选择了。但忽略了田径运动是习得其他运动技能的基础。很多大学生认为,田径项目对自己的工作、学习的帮助不大,并且它的健身功能可以有其它的运动项目所替代,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在思想上对田径运动价值的漠视,特别是在大学体育课推行自主选项课以后,田径课处于即将被其他项目所取代的尴尬地位。

二、田径教学中内容取向的建议

1.田径项目教学内容的休闲化

在中长跑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打破操场教学的局限,从而可以将教学的场地扩展到公路、公园或者野外等社会场所,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与定向运动、越野等活动结合,或者在中长跑的过程中如果条件许可的话可以配备音乐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教学。田径运动中的短跑项目,我们可以采用多组多人次的接力比赛,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健康的教学目的,这样教学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投掷项目中我们可以用不同重量的石块或其它质地不同轻物代替传统的铅球进行教学,这样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性将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这样单调的投掷课程也会变得富有生趣。总之,田径教学组织形式的休闲化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使其结合自身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运动项目,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田径技术以及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2.田径项目教学过程中内容的拓展

拓展田径运动使之符合现代人的生活、健身和娱乐需要,将会成为一种时代的需要,也是我们要进行田径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休闲及其户外运动项目合理的纳入田径教学内容体系,从而提高田径课程方面的时尚性;将一些练习形式简单又具有较高健身价值的辅助性田径练习纳入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田径活动的兴趣。现在的定向越野、登山、攀岩,以及田径健身教程等,都是田径运动拓展的很好手段。利用这些手段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及将野外生存、定向越野、登山、攀岩等户外运动与传统的田径项目等竞技活动很好的结合起来,选择和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这样既可以增加参与机会,又可以激发人们对田径运动的兴趣,并且还可以增强生存适应的能力和有机会亲近大自然,了解田径运动的真正意义与真实价值。

三、结束语

作为我们体育教师应积极的研究和探索休闲体育与田径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求休闲运动与田径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让田径内容与休闲运动之间得到科学、合理的融合,从而促进田径教学休闲最大化,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田径课程在众多选项的课程中处于被淘汰的境地。总之,在高校针对学生的体育课田径内容教学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等特点,用多种形式和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们体会到体育课程中田径课程内容活动的乐趣,提高其自身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态度和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

参考文献:

[1]韩天舒.关于田径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生存空间的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2):72-74

[2]黄松峰.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的多视角透视与改革实践[J]体育学刊,2011,18(2):79-82

[3]张克权.高校教学改革条件下学生田径课程兴趣提高办法探究[J]当代体育科技,2004,2(23):50-52

[4]曹亚萍.高校公共体育田径课程教学休闲化探析[J]运动,2009,(4):93-96

[5]严辉.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休闲化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55-57

上一篇:安全事故隐患消除管理下一篇:医药代表简历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