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绣图案

2024-10-02

马尾绣图案(精选4篇)

1.马尾绣图案 篇一

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22水族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是水族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刺绣工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繁琐复杂,成品古色古香,华美精致,结实耐用。马尾绣的刺绣图案古朴、典雅、抽象并具有固定的框架和模式。水族马尾绣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

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最近马尾绣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这一古老的原始艺术的保护带来了更好的机遇。

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水族刺绣技法的种类很多,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

水族马尾绣的起源已不可考,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它民族的刺绣技艺也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

贵州省三都县是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自治县三洞乡板告村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板告村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现在,板告村的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而且马尾绣已经成为该村的知名副业,成为该村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分布在三都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她们这里的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1]

水族妇女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富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马尾绣的一个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马尾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水族马尾绣

马尾绣的制作方法是,将两三根白线缠绕在马尾上(白色马尾最佳),然后用缠好的马尾盘在已描绘好的花纹轮廓上,接着在白线条的凹缝处绣、挑、补、梭各种彩色丝线,刺绣艺人凭自己的生活积累及艺术修养,在布面上挑绣各种图案。所绣的这些图案还只是一个空心的框架,还需要由螺形绣或结线绣来填充,最后再缝上金光闪闪的金线,一共要经过52道工序才算完成。[1] 制作过程

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具体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

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钱,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

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

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

第五步,订“金钱”。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

第六步,装订。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

技法种类

水族刺绣的技法种类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马尾绣的主要产品形式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四川成都织绣和其他民族的刺绣工艺也有用马尾为原材料,但只有水族才如此集中地将之用于背带等绣品。采用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马尾绣绣品

水族马尾绣到底有多长的历史?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无记载,全靠聪明娴慧的水族妇女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可能主要是水族有养马赛马的习俗,马尾绣应运而生。其实,这种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的刺绣方法,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在水族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最美丽动人的习俗。马尾绣钱包、香包精美的图案,巧夺天工的绣法,是馈赠亲友、家居装饰、收藏研究的佳品!

水族刺绣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犷与精细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长。刺绣工艺有挑花、绣花、补花等,针法有马尾绣、平绣、十字、打籽、乱针刺。但总体而言,水族“马尾绣”(有的民族也称为钉线绣),是水族刺绣中运用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负盛名的一种刺绣,其工艺精湛,立体感、艺术感极强。水族生活中的很多物件都绣有“马尾绣”,尤其妇女背小孩用的背孩带,穿的绣花鞋,将水族“马尾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水族妇女娴熟的刺绣技艺。

水族妇女从小就在长辈的精心传授下,学做刺绣和剪纸。剪纸的花样很多,主要用做刺绣。长期以来,水族妇女在刺绣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对各种事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通过熟练的技巧反映在各种刺绣品上。用马尾线在背孩带和鞋子上刺绣制作十分细致的图案,是各地水族妇女的拿手活。

马尾绣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马尾绣背带、马尾绣尖角鞋、马尾绣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外甥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嫁出后生育第一孩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在旧社会不执行计划生育,女人能生多少便生多少),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都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就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这种做法,一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从一而终,婚姻稳固,幸福美满。三是母亲对自己女儿及她的孩子们的良好愿望。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母亲希望女儿多子多福。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送去马尾绣背带和银佛童帽,代表富贵吉祥,希望外甥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马尾绣绣品

1、马尾绣的“歹结”背带: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52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在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刺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2、“马尾绣”背孩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它的突出特点就是不用剪纸图案做底样,只凭经验完成。首先将两三根马尾合股,用白色的比马尾毛还细的丝线(把丝线剖拆成丝来用的)缠裹成“马尾线”,然后刺绣者凭着自己的想象,用彩色“马尾线”在背孩带上镶拼成各种几何图案和花草鸟雀图案骨架(图案主要是极富弹力的牛角花、水车纹、花椒纹、回纹、斜纹、方格纹、鱼骨纹),再用针穿上白线将图案固定。最后用结线绣和螺线绣将图案骨架填满,谓之“补花”,再缀上闪亮发光的“金线”,于是便构成一幅结构完整、形象生动、色彩鲜明、缜密精致、豪华富贵的美丽画面。黑、红、黄、白几色对比,形成层次分明的视觉效果。背孩带不仅美观大方,而且结实耐用,是母亲给女儿准备的最好嫁妆。一件马尾绣衣服往往要耗费一个妇女数年甚至十多年时间,因此它也是衡量姑娘女红功底的标准。

3、“马尾绣”绣花鞋:是一种翘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制作方法是在鞋帮上先用彩色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用丝线缠马尾,卷曲成各种几何形图案拼镶在鞋帮上,然后边缘镶补。其工艺十分复杂,但刺绣出的图案立体性强,精美别致,堪称精美的工艺品。所以水族妇女也多在庄重场合或走亲戚时才穿,配上豆浆印染的蓝布上衣、百褶裙和银胸饰,显得十分典雅华贵。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解放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解放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同。[1]

虽然制作马尾绣的人还很多,但穿戴的人已不多。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里才穿戴。特别是在水族端节里,但现在的端节已经过得越来越淡了。最关键的是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变化。过去,马尾绣被视为一位姑娘是否心灵手巧和这个家庭富有与否的象征。但现在人们都不这么看了,姑娘们做出了衣服都压在箱底里,改穿汉装去了。

马尾绣工艺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现代马尾绣的工艺制品质量下降,人们已很少愿意使用,对水族马尾绣这一特殊的工艺门类应当进行抢救、保护

2.马尾绣图案 篇二

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毛作为重要材料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一种刺绣技艺, 其制作工艺独特, 图案古朴典雅, 精致且耐用, 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马尾绣蕴藏着水家人丰富的古籍文化。马尾绣, 水语称“马介”, 同古汉语“马介 (jie) ”一致, 最初是背婴儿用的背袋, 水语称“袋马介”。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马介”:“马介, 系马尾也。从马, 介声。”马尾绣就是用白线缠住马尾毛的一种刺绣技艺, 是水族先民逃离中原, 南迁融入百越之后, 逐渐演化成为一种刺绣技艺。

现流行于水族地区的马尾绣, 有悠久历史传统和广泛群众基础, 是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手工艺结晶, 绣法种类繁多, 艺术造型多样, 充分体现了水家人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 是水族现存最具有生命力的传统艺术, 艺术表现手法多样, 想象力丰富, 情感奔放。马尾绣多为背带、胸牌、鞋帽、服饰等, 图案以花、鸟、鱼、龙为主, 如象征吉祥的龙凤异兽、滋润万物的日月星辰, 寄托着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和对生活的美好憧憬。

2 马尾绣产业化开发可行性分析

2.1 自身价值分析

2.1.1 历史文化价值。

水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马尾绣是刺绣工艺中的奇葩, 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马尾绣与水族古代历史和端节赛马密切相关。大多马尾绣背袋都刺有古代书简的图案“”, 即古汉字“册”, 属古文字的活化石。马是水族社会中的重要畜种, 至今赛马仍是水族端节 (相当于春节) 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 在传统节日里, 男子赛马, 女子身着马尾绣盛装过节, 成了固定习俗。

2.1.2 审美艺术价值。

马尾绣是水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水族文化的有形载体。马尾绣表现出的独特审美情趣, 显示了原始古朴的崇尚意识, 反映出多姿多彩的和谐美感。水族马尾绣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丰富的纹样、多样的手法, 赋予马尾绣较高的审美艺术价值。马尾毛质地较硬, 以丝线裹马尾毛制作图案, 图案不易变形, 呈现出一种浮雕感, 有耐用与审美的双重作用。如“待古” (背带的一种) , 其四角为左右对称的龙凤, 中间一对戏水鸳鸯, 配以深蓝底色土布和白色衬条, 有清新自然的美感。

2.1.3 民俗信仰价值。

水家人原始信仰丰富, 主要有自然、祖先和鬼神崇拜三类。马尾绣传统图案寓意深刻, 展现了水家人崇尚自然、追求灵性、信奉祖先的宗教信仰特征。马尾绣在水家人的生活中有独特意义, 是体现其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发挥其实用功效的同时, 更包含着水家人对幸福生活的祈求和希冀。如背带中央的“大蝴蝶”图案, 寓意了一个广为流传的蝴蝶救人的民间故事, 为感谢蝴蝶的救命之恩, 水家人便把蝴蝶绣在背带上, 成了水族刺绣的永恒主题, 世代相传, 以求幸福平安。

2.1.4 技艺传承价值。

马尾绣是传承了千年的独特刺绣工艺, 是水家人智慧的结晶。马尾绣沿袭最古老的刺绣技法, 工艺繁杂, 图案精美, 被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其制作分为六个步骤:制作马尾线、框定图案、填心、镶边、订金线和装订。这种绣法有两个好处:一是马尾毛质地较硬, 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毛不易腐烂变质, 经久耐用。斗转星移,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马尾绣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刺绣技法与工序, 其考究的用料、精湛的技艺、独特的针法, 赋予了其极大的传承价值。

2.2 产业化开发的现状分析

2.2.1 异军突起的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和经济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是按照工业标准, 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目前, 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 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家拉动内需、刺激消费、缩小收入差距等政策的实施, 都会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文化产业异军突起的背景下, 马尾绣的产业化开发是大势所趋。

2.2.2 产业化开发的市场条件。

从市场经济角度看, 任何产业化开发的文化商品都必须以交换为目的。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流通领域, 必须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价值。从消费角度看, 文化商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物质生活日益改善的人们对精神文化消费的需要与日俱增。马尾绣种类多, 主题广, 做工精细, 有较高收藏价值和家居装饰功能。人们在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时会更加重视其审美功能。当前, 日益繁荣的旅游业扩大了潜在的文化消费群体, 游客在旅游观光的同时, 会转向文化领域的消费, 马尾绣作为一种旅游纪念品和民间艺术品为广大游客所接受。

2.3 产业化开发的现实条件分析

2.3.1 产业化开发的可操作性。

马尾绣产业化开发的现实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水家人有养马的习惯, 易于获得马尾毛;二生产规模可大可小, 投资灵活。马尾绣的制作可以家庭为单位, 进行分散的手工制作, 零散销售, 也可以实行集约化生产, 完善产销机制, 克服家庭生产抵抗风险弱的缺点;三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和建议。马尾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级政府对其开发保护十分重视, 在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产业化开发提供了便利。此外, 水族文化研究专家众多, 对马尾绣的研究全面而深刻, 在其开发和保护的研究上硕果累累, 对马尾绣的开发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四从业人员广泛。熟悉马尾绣的人大多集中在三都水族农村地区, 有技艺精湛的传承人, 也有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的青年人, 两类从业人员可以形成前后传承的良性循环, 既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又能解决马尾绣在传承上的危机。

2.3.2 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由于受主流文化的冲击, 马尾绣的文化影响力逐渐淡化, 其保护、传承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开始逐渐重视对马尾绣的保护。但这种保护主要侧重于收藏展览及研究上, 还未形成完整的开发式保护、传承和发展模式。针对马尾绣的收藏和研究又为科学的保护开发提供指导。马尾绣的产业化开发是科学保护的一种具体途径, 是现代化的传承模式。文化的活力在于不断的发展, 保护马尾绣不等于简单的收藏研究, 而是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让其传承并发展下去。产业化开发模式是马尾绣传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对马尾绣进行适时创新, 以适应现代人们文化消费的品位, 既避免了马尾绣失传的危险, 又传承了古老的刺绣工艺, 是一条可行之路。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文化产业化开发逐渐成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马尾绣作为水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担着播撒文明、传授知识的任务, 其保护和开发也需顺应时代潮流, 充分利用优势条件, 引入产业化开发模式, 为弘扬马尾绣文化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潘朝霖, 韦宗林.中国水族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2]陆廷军.贵州水族民间刺绣—马尾绣的艺术价值[J].贵州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

3.中国水族“马尾绣” 篇三

刺绣艺术活化石

三都是全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东南部。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这种水族独有的民间传统工艺,主要分布在三都县境内的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等乡镇的水族村寨。水族马尾绣工艺独特,刺绣制品十分精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闻名遐迩的水族马尾绣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堪称世界一绝。刺绣是流行于水族地区的民间艺术,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艺术造型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水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受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执著追求。

水族马尾绣的历史

水族马尾绣到底有多久的历史,水书及相关资料都无明确记载。水族马尾绣这门传承了上千年的技艺,全靠聪明的水族妇女世代相传才保留至今,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水族养马赛马有很长的历史,其传统端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就有赛马的习俗。由此,马尾绣应运而生。在传统节日里,男子们赛马,女子们身着马尾绣盛装参与节日活动,成了美丽动人的习俗。

水族马尾绣的刺绣方法是以丝线裹马尾制作图案,这有两个较为明显的好处,一是马尾质地较硬,能使图案不易变形,二是马尾不易腐败变质,经久耐用。另外,马尾上可能含有油脂成分,利于保养外围丝线光泽。马尾绣还有另一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有铜饰。这又是体现其有价值的一个地方。

随着时代变迁,马尾绣艺术也在变化。两条背带主色调发生了变化:解放前的背带色调主黄色,与封建社会以黄色为高贵相关联,解放后的背带色调主红,与今天人们以红色为吉利的观念相通。在当地,人们把是否精通刺绣作为判断一个姑娘是否心灵手巧的标志。水族姑娘出嫁,母亲必须备一条马尾绣小儿背带作为嫁妆送给女儿,预祝早日生儿育女。

三都县三洞、中和是马尾绣的发祥地,那里的马尾绣工艺品远近闻名,成品远销海内外,中和镇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命名为“中国马尾绣之乡”。水族的女孩子从小就跟长辈学习马尾绣制作技艺,一般十岁左右就可以单独完成小型工艺品的制作。现在,所有女性公民都精通马尾绣制作技艺,而且马尾绣已经成为水族妇女的知名副业,成为水族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水族对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审美能力,她们将自然万物和民俗事象经过想象加工后,反映在马尾绣工艺上,绣品上的花鸟虫鱼造型别致,颇有民族韵味和艺术效果。

马尾绣的工艺特点

水族刺绣的技法种类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马尾绣的主要产品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马尾绣工艺十分复杂,采用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

制作的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马尾绣用料考究且工艺繁杂,一般而言,刺绣一件成品需十来道工序,耗时一月之多。在形形色色的刺绣艺术品中,马尾绣的独特之处在于用马尾刺绣,依然采用古老的乱针、扎针等刺绣技法。它的一个奇特之处,就是绣品上缀有铜饰。铜饰形状做成古代钱币的样子,但很小,薄薄的直径只有黄豆大小,以红线穿贴于马尾绣片里,如星星点点的小花。除了做装饰外,水族同胞还认为铜有驱邪避凶的功能。在封建社会,铜是铸币之物,一些朝代严禁民间铸铜,而水族的马尾绣里却恰恰有铜饰。

水族刺绣十分丰富,不同地区的水族在掌握同一技法上有粗犷与精细之分,在掌握不同的技法上也各有所长。刺绣工艺有挑花、绣花、补花等,针法有马尾绣、平绣、十字、打籽、乱针刺。但总体而言,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刺绣中运用较多的技法之一,也是水族最古老、最具特色、最负盛名的一种刺绣,其工艺精湛,立体感、艺术感极强。水族生活中的很多物件上都有马尾绣,尤其妇女背小孩用的背孩带,穿的绣花鞋,将水族马尾绣的艺术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现了水族妇女娴熟的刺绣技艺。

水族妇女从小就在长辈的精心传授下,学做刺绣和剪纸。剪纸的花样很多,主要用作刺绣。长期以来,水族妇女在刺绣工艺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们对各种事物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并通过熟练的技巧反映在各种刺绣品上。用马尾线在背孩带和鞋子上刺绣制作十分细致的图案,是水族妇女的拿手活。

技法种类

水族刺绣的技法种类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及螺形绣等。马尾绣的主要产品有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花鞋等,此工艺制作的绣品具有浅浮雕感,造型抽象、概括、夸张。马尾绣工艺主要用于制作背小孩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及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女性的围腰和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虽历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但其造型理念和程式化符号基本不变。

绣品影响

马尾绣绣品在水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具有深远影响。马尾绣背带、马尾绣尖角鞋、马尾绣童帽等,在水族生活礼仪中具有不同的特殊意义。如水族女子出嫁后,生育第一个孩子时,马尾绣背带和马尾绣银佛童帽作为富贵吉祥的象征,是外婆(或舅母)探视外孙(或外甥)的必备礼物。而且水族女子只有在嫁出后生育第一孩时,母子才能享受此殊荣。此后,该女子不管生育多少个孩子(在旧社会不执行计划生育,娘家都不会再送马尾绣背带,先前送的马尾绣背带便一直背孩子们都长大成人,(背带完成使命后如果还完好结实,就会成为该户人家的“子孙背带”)。一般来说,每个水族女子一生中只能接受娘家送的一副马尾绣背带,就算婚姻变故另嫁再生,娘家都不会再送。这种做法,一是因为马尾绣背带制作工序繁杂、价格昂贵、经久耐用;二是娘家人希望自家女儿从一而终,婚姻稳固,幸福美满;三是母亲对自己女儿及她的孩子们的良好愿望。孩子是希望,是未来,母亲希望女儿多子多福。在第一个孩子出生时,送去马尾绣背带和银佛童帽,代表富贵吉祥,希望外孙健康成长,长命百岁。

马尾绣制品

其一,马尾绣背带“歹结”是水族地区公认的最好背带之一,往往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水族人也常常把是否拥有马尾绣背带看作是否体面和富有的标志。马尾绣背带主要包括三部分,上半部为主体图案,由二十多块大小不同的马尾绣片组成,周围边框在彩色缎料底子上用大红或墨绿色丝线平绣出几何图案,而上部两侧为马尾绣背带手,下半部为背带尾,有精美的马尾绣图案与主体部位相呼应,“歹结”成为通体绣花的完整艺术品。制作这样一件“歹结”要花一年左右的时间。水族中老年妇女制作“歹结”尾花,一般不用剪纸底样,而直接在红色或蓝色缎料上用预制好的马尾绣线盘刺绣,综合运用结绣、平针、乱针,灵活自如,图案美观耐看。

其二,“马尾绣”绣花鞋是一种翘尖布鞋,鞋尖呈尖形往上翻翘。制作方法是在鞋帮上先用彩色丝线刺绣成底色图案,然后再采用马尾绣的方法,用丝线缠马尾,卷曲成各种几何形图案拼镶在鞋帮上,然后边缘镶补。其工艺十分复杂,但刺绣出的图案立体性强,精美别致,堪称精美的工艺品。所以水族妇女也多在庄重场合或走亲戚时才穿,配上豆浆印染的蓝布上衣、百褶裙和银胸饰,显得十分典雅华贵。

其三,马尾绣童帽是水族地区每家人都必有的绣品。

其四,马尾绣衣服、裤子、绣片、绣包、领带等系列生活用品,是近年来才有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顾客的需要。

马尾绣的传承意义

马尾绣是水族地区一种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被称为刺绣的活化石,是研究水族民俗、民风、图腾崇拜及民族文化的珍贵艺术资料。现在三都水族自治县就业局和职业中学每年都组织水族妇女培训马尾绣技艺,让马尾绣传承发展下去,每年的端节、卯节等都要举行大型的马尾绣技艺比赛活动。涌现出韦桃花、宋水仙等国家级马尾绣技艺传承人,她们常在国内外参加大型的商品展示活动,带动很多水族妇女增加了经济收入。

现在制作马尾绣的人很多,使用的人也较多,马尾绣服饰多在节日、赶集、聚会时穿戴。我们也希望国家对水族马尾绣这一特殊的工艺进行更好的抢救与保护,让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民研所)

4.羌绣图案探源 篇四

关键词:羌绣图案 探源 典型崇拜

一 引言

在羌绣艺术中,其图腾形态、针法、材质、技艺等在文化学意义上属于显型文化,具有符号化的特征,而潜藏在其各类形态背后的历史信息、生成意象、价值理念、艺术个性等则是隐型文化,是羌人原始的造物动机,透过羌绣图案表象挖掘其背后深层的文化根源,探究群体文化认同的心意信仰,对羌绣艺术长远的存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考古学视域中羌绣图案探源

羌绣源于古羌先民的创造,早在距今5300-4600年前就有以茂县营盘山遗址为代表的岷江上游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它是岷江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型中心聚落遗址之一,代表了5000年前藏彝走廊地区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准,羌绣的雏形也从这里开始。从出土器物可以看到营盘山先民具有较为高超的造型和装饰艺术水平——出土的彩陶器器表均打磨光亮并用软笔绘出各种图案(如图1),图案内容包括变体鸟纹、蛙纹、草卉纹、草叶纹、水波纹、弧线纹、圆圈纹等,尤其以“绳纹”最为普遍(如图2),因古羌人对绳的运用非常广泛,结绳记事、用草绳包烧陶器等,都留下“绳纹”的痕迹。这些古朴原始的符号经久不衰,不断演变发展呈现在今天的羌绣图案中,如图3图4中装饰在鞋口、衣领上的绳纹,装饰在羌族服装上的弧线纹、八结纹、水波纹、太阳纹等(如图5),装饰在围腰上的草卉纹、太阳纹、圆圈纹、鸟纹等(如图6),这些古朴的纹饰是羌人对河流、山川、太阳等自然崇拜的表现,也是他们远古记忆的保存,都带有非常强烈的原始文化意蕴,是羌绣图案的雏形。

《华阳国志》其《蜀志》中记载:“谓夷人冬入蜀,夏返邑”,其中提到的“夷”就是先秦以前最早生活在岷江上游的主要土著民族冉胧夷,据《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记载冉胧夷是属于氐羌的一支,可见当时岷江上游的土著居民已经和四川盆地居民有了频繁的交流,这种交往使岷江上游土著居民的本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巴蜀文化因素,也影响到了羌绣特色的形成:羌绣中精致细腻富于变化的针法就源于当时巴蜀地区含蓄典雅细致的盆地文化。在秦灭巴蜀后,秦汉王朝逐渐把岷江上游地区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区域,随着中原文化越来越多的进入到巴蜀地区,对巴蜀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这样的冲击亦影响到了盆地周边的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在羌绣里能觅到汉绣的影子,例如羌绣也常常运用汉绣的寄寓手法来表达对美好愿望的诉求。

同时,今天居住在岷江上游的羌族是秦汉之际由甘、青一带南迁过来的游牧民族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发展起来的一支,因此草原民族粗犷大气的性格特征也融入到了羌绣中,例如现在茂县太平乡牛尾村和理县浦溪乡休溪村的羌绣主要以规则抽象的几何图案呈现,构图饱满、粗狂大气,色彩浓烈美艳,具有典型的草原民族风格。

川西高原地理环境极为复杂,而且当时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民族也相当复杂,就岷江上游地区就有“六夷七羌九氐之说”,且各部落、各民族间的交往和影响也颇多,因此羌绣特征的最终形成和完善是与羌族漫长复杂的迁徙、融合、演变、发展过程息息相关的。可以这样理解:羌绣中的原始意蕴受到了营盘山文化的影响,而在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受外来文化影响较深,例如从明清时期留存的实物可以清晰看到明清时朗的羌绣不论构图、配色还是针法受汉文化中蜀绣的影响很深,如图7,图案内容为梅、兰、竹、菊这些汉绣中才有的主题,色彩搭配素净淡雅,针法均匀细腻。

今天的羌绣既有本土文化豪放粗犷大气的特色又有外来文化含蓄细腻典雅的特色,因此可以说羌绣是在本土文化与巴蜀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融合、碰撞、交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在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中羌绣逐渐成为一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图案精美、针法细腻的民族民间工艺体系,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如图8图9)

三 羌绣圈案中的典型崇拜探源

(一)羌绣图案中的白石崇拜

岷江上游的羌族信奉“万物有灵”,崇拜天、地、山、火、树、石等具体事物,虽然受到佛、道、喇嘛教等的影响,却并没形成严格的神灵系统,没有固定的崇拜载体,而是融合在白石崇拜的祭祀习俗中,这在羌人的叙事长诗《羌戈大战》中有解释:羌族历史上曾遭劲敌,几乎不能自立,后受天神启示,用白石战胜敌人,民族得以复兴,因此对白石格外尊崇。不过白石崇拜不仅仅来源于叙事长诗,另一方面亦是太阳崇拜和火崇拜的引申,因为白石相碰可以取火,火如太阳一般可以带来了温暖和光明,所以羌人逐渐将火神灵化为白石崇拜,视白石为保护神——其实白石并不是一种单独的神,而是众神的象征,它代表天神、地神、火神、山神、寨神、角角神、柱柱神等,把它供奉在祭塔、屋顶、神龛、门楣等显要的位置虔诚祭祀,祈望得白石神灵的庇护。白石崇拜既包含着羌人的祖先崇拜、天神崇拜,也是羌人对年景丰收、山寨兴旺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盼。在羌绣中白石常以简练的符号手法表现出来,是羌绣里最重要的边饰图案,“狗牙齿纹”、“山字纹”、“锯齿纹”虽称谓不同但形状都如“白石”也如跃动的火焰,颜色不拘泥白色,绿色、红色、黄色、橙色、蓝色等五颜六色都有,在衣襟、袖口、围腰、头巾、鞋口、腰带、通带等地方随处可见,由此可见羌人对这种纹饰的喜爱,亦是他们“白石崇拜”的佐证。

(二)羌绣图案中的羊崇拜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羌”字从羊从人乃“西戎牧羊人”之意,羌族是我国大西北的最早开发者之一,《后汉书·西羌传》:“河关之西南羌地是也”,河关之西南包括兰州西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即黄河上游洮河、大夏河、湟水河流域,这些地区恰好是辛店文化、卡约文化、寺洼文化分布最密集的地区。其中寺洼文化与古羌人最为密切,寺洼文化距今3000多年,这一时期正是古代羌人在黄河上游活动最重要的时期,他们以畜牧和狩猎为生,尤以养羊为主,寺洼文化中典型代表性器物双耳罐与岷江上游春秋至秦汉的考古文化“石棺葬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双耳罐有着传承发展的关系,“双耳罐”的造型很多学者认为是羊形(如图12)。今天岷江上游的羌族来源于横断山脉北端的甘青高原,他们于春秋战国时期从甘肃、青海等地区陆续南迁到岷江上游一带,并与当地居民融合发展,逐渐成为今日的羌族,所以羌人尚羊与古羌人在大西北游牧生活习俗有密切的关系。羌人认为羊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具有指引灵魂保护自己部族成员的重要功能,于是在祭祀活动中经常以羊血祭奠,以敲击羊皮鼓唱经,以羊骨占卜,期望能得到它的庇护;日常生活中男女老幼皆常穿着羊皮缝制的褂子,羊毛编织的长衫,羊皮做装饰的鞋子,体现出羌人对羊的敬畏、依赖和崇拜。羌人将有“羊”的图案绣在最重要人的身上——羊的图案多为抽象的符号,轮廓清晰简练概括——他们认为这样能庇佑家族成员,例如小孩的帽子常用羊毛做装饰并绣上羊角图案,老人系的满襟围腰上也绣上羊角角花,男子系的裹肚上也绣羊的装饰图案等,在传统羌绣里都能寻到羊的踪迹,对羊的敬仰和崇拜是羌绣里永恒的主题。(如图13图14图15)

nlc202309020113

(三)羌绣图案中的云崇拜

岷江上游春秋至秦汉的考古文化“石棺葬文化”中的代表性器物双耳罐,其器形除了一对类似羊角的宽大桥形耳,在双耳罐的腹部还装饰有两个对称的漩涡纹(如图16),涡纹有抹划的也有用软笔绘制的,在茂县先秦时期出土的青铜礼器和乐器上也有类似的旋形纹饰,这种纹饰似水里的漩涡,又似天上的云朵,在今天的羌绣上称为“云纹”,是羌绣中运用最广泛最经典最富于变化的一种纹饰,羌人将云纹绣在小孩帽子上,绣在新娘所穿的“云肩”上(如图17),绣在头帕上,绣在腰带上(如图18),最经典的是绣在鞋子上,称作“云云鞋”(如图19),这种形似小船的鞋子在羌人叙事长诗《羌戈大战》中也有描述,当年羌人在迁徙途中不畏艰险来到岷江上游时,被滔滔的江水阻断了去路,许多羌人在渡江时掉进江心葬送了生命,在得到天神旨意后羌族先民用绣花针在鞋帮上绣起一朵朵彩云,最终脚踏祥云,逢凶化吉,定居下来,因此“云云鞋”通身绣满彩色云纹,图案变化多端形式多种多样,有用丝线绣制也有用彩布拼贴,云纹线条精致流畅,色彩鲜艳亮丽,是羌人崇拜自然敬畏自然的表现,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表现。

(四)羌绣图案中的树崇拜

历史上羌区各寨都有自己划定的“神树林”,而且每个寨子每年的五月初五和十月初一都要在神树林中举行盛大的祭山仪式,届时各寨除了在寨中插上各色的纸旗外,每家每户还要在门前栽插象征生命意义的绿色长青树——杉树。在祭祀山神时释比(羌族的神职人员)要向山林敬献祭品并领头转山唱颂经文,经文大意为:神树林威力无比,人若不敬,就会禾苗枯萎,五谷不丰,人畜不旺,人若不听神林话,就会天塌地陷遭报应……等等,整个仪式庄严隆重不允许妇女参加,且每年通过释比祭祀后的“神树林”严禁砍柴、挖药、捡菌子和狩猎等。神林崇拜实际上是羌人原始古朴“春祷秋酬”的农事祭祀活动,也是占羌人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天人合一朴素哲学观的表现,在禁忌的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生存的环境和家园。在羌绣里有许多表现杉树的“杉枝”图案,是羌人对神林敬畏的表现,杉枝图案表现手法简洁明朗寓意深刻,绣上杉枝有保护庇佑之意,母亲将杉枝图案编织在丈夫和儿子所穿的衣服上,将杉枝图案绣在围腰上、腰带上、头帕上等,但不能将它绣在鞋面上,以免对神灵不敬。(如图20图21)

四 结语

羌绣不仅仅是一种民俗技艺也是羌民族历史的印迹。今天,羌区已逐渐汉化,羌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羌绣艺术原有的物质和社会基础随之改变,通过对羌绣图案渊源的研究,了解她兴衰的脉络,探究她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潜在意蕴,寻找并保留其珍贵的文化意义和人文价值,使羌绣艺术在现代社会中承接古今重新焕发绚丽的光芒,让这个古老民族艺术生生不息,亘古延绵。

上一篇:先进集体简要事迹下一篇:会计名词中英对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