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浪漫主义(论文)(共8篇)
1.“李白”的浪漫主义(论文) 篇一
一、豪迈而奔放的气势
元稹说李白的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这正道出了李白诗歌的这种豪迈而奔放的气势。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描写客观事物,表现出不可羁勒的力量。如诗人笔下的黄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公无渡河》 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这里,黄河奔腾咆哮,冲决一切,呈现出不可驯服的形象,确有“落笔摇五岳”之势。再如诗人笔下的长江和高山: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望天门山》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登太白峰》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庐山秀出南斗傍。《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这咆哮愤怒,一泻千里的江河,奇险挺拔,高出天外的峰峦,都表现出冲决束缚,追求自由的不可阻挡气概。
(二)抒发主观感受,表现出强烈、炽热的感情。李白的诗往往直抒胸臆: 在黑暗的现实中找不到出路时,渴望摆脱羁绁,腾风凌云,得到自由。他高呼:“大道 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摧残槛中虎,羁绁 上鹰,何时腾风云,搏击申所 能!”(《
赠新平少年》);受诏赴长安时,他高兴万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长安三年无所作为,最后又受排挤,他在诗中大呼:“时清不及英豪 人,三尺儿童唾廉蔺。”(《醉后赠从甥高镇》);他憎恨权奸,诗中表达清除权奸的愿望:“何不令皋繇拥彗横八极,直上青天扫浮云。”(《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他反对安禄山的叛乱,要求恢复祖国统一,就在诗中表示:“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其二);他同情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就写下了“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 的沉痛诗句。
在李白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兴会淋漓、或嘻笑怒骂,种种强烈炽热的感情,汇成一股豪迈而奔放的气势,震动着读者的心弦。三)句法变化多端,不受格律的束缚。
当时律诗正在兴起,而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中,七律只有十二首,五律也为数不多。这并非李白不会写律诗,而正如清代赵翼所说,是“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他大量写的是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就是在这格律不严的情况下,李白也常常打破、突破了一般的规定。表现在句法上,长短错落,变化多端。如“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之 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等。尤其是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李白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 人推。”(《襄阳歌》)“我且为君捶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江夏赠书南陵冰》)这样便于诗人抒发感情,正如宋代曾巩在《代人祭李白文》中说:“又如长江,浩浩奔放, 千里一泻,来势犹壮。”
二、丰富而奇特的想象
(一)丰富的想象。李白诗歌中,有大量的想象,有的诗通首是想象。现实事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景物、梦中境界等等,在李白笔下,无不成为想象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诗人的想象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任意驰骋。而这种任意驰骋的想象又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与现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让超现实的描写为更深刻地反映现实服务。《梦游天姥吟留别》正是这方面的典型。诗人借助梦境,开展大胆的想象,描绘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超现实的想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诗中写梦醒后对梦境的议论更直接表示了他在现实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不开心颜”的斗争精神。又如,在《蜀道难》中借助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驰骋想象,着力渲染了秦蜀道路上奇险的山川,寄托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与关切。
明月,是李白经常歌咏的对象。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于明月人格化和个性化。诸如: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是诗人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拜访一位姓斛的隐士时,将空中的明月想象成是含情脉脉、依依不舍与自己随行的同伴,以此衬托出诗人与斛士之间的深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其一
这是在自己受到打击,政治失意,感到孤独时,把明月想象成为自己的友人。(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中的想象往往出人意表,新颖不俗。但出人意表又入情理之内,新颖不俗而不流于怪谲。试看《哭宣城善酿纪叟》: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诗中想象纪姓老人死后还应继续酿酒。这本来是不可能的,但诗人却像真有其事一样,执著地继续想下去:夜台中没有李白,你卖酒给谁呢?这种想象好似出自一个天真的孩子,确实奇特新颖。但正是这种想象把老人“善酿”的形象,诗人与老人的深厚情谊,特别是老人死后,诗人对他的怀念都深刻地表达了出来,完全合乎情理。
三、大胆而恰切的夸张
李白经常使用夸张这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强烈、炽热的激情。从那大胆而恰切的夸张中,也表现出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李白在《北风行》中用了“燕山雪花大如席”句,来叙述北方雪大天寒。鲁迅先生就此句作了说明“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鲁迅全集》第六卷185—186页)这就是艺术中夸张与真实的辩证法。李白那些优秀诗歌中的夸张,从来没有脱离生活的真实,恰恰相反,他总是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夸张。因此,往往越是夸张,现实生活越是表现得深刻、真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之十五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之二 “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夸张。前者以诗人自己的愁情之长为基础,后者以庐山瀑布之高为基础,不但没有不真实之感,反而让人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深长的忧愁和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
李白在运用夸张手法时,非常注重抓住夸张对象的特点,使夸张本身与夸张对象产生内在联系,做到既大胆又不失确切。如: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后一句,诗人抓住远望江水波涛汹涌,如卷起堆堆白雪的特点,用“流雪山”来加以夸张,就更突出了波涛汹涌的阔大景象。
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
在李白的诗歌中往往通过比喻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的形象。如用水比喻感情: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可以看出,李白运用比喻,一是做到了形象:感情本来是抽象的,而诗人用滔滔江水或千尺深潭水来比喻感情,就把感情变成了可感可触的形象,鲜明地呈献在人们的眼前。二是做到了贴切:比喻与友人别情之长,绵绵无尽的流水正有长的特点;比喻友人送我深情,千尺潭水正有深的特点;比喻愁情不断,抽刀断水正有不可断的特点。这都是用与被比喻的事物有共用特征的形象做比喻,使比喻显得十分贴切。三是生动:形象本身就具有生动的特质。而诗人关于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人的丰富联想的形象作比喻,就更加生动。以“抽刀断水”比喻愁不可消,不仅突出了诗人的愁情,而且从“抽刀断水”的动作上,使人联想到诗人那激愤的心情、豪迈的气概等等,余味无穷。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白的诗中,还引用了大量典故。这些典故,一般也起着比喻作用。诗人把许多揭露批判最高封建统治者不便直言的思想感情,通过用典故尽情地表达出来,而且这些典故能够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往往比直言表达来得更深刻,更有感人力量。例如《古风》之五十一中,就用殷纣王暴虐、楚怀王昏庸的历史传说,比喻唐玄宗的统治。虽未直言,但人们从关于殷纣王和楚怀王的历史传说中,就会联想到唐玄宗的统治该有多么黑暗混乱,昏庸腐朽。
五、清新而自然的语言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又都是通过他那独特的清新、自然的语言而表达出来的。李白主张写诗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正是他自己诗歌那种清新而自然的语言风格形象化的概括,也正是他学习民歌语言风格的结果。如: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秋歌》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横江词》
语言朴素简洁,不假雕琢,又活泼生动,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味,但他又不是单纯地以民歌语言为模式,而是经过加工提炼,既不失民歌语言的本色,又有含蓄精炼的特点。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
初看如脱口而出,明白如话,但若深入下去,便觉意味隽永,经过千锤百炼,使清新而自然的民歌语言的风格又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李白的七绝也体现了这一语言特色。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沈德潜《唐诗别裁》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他说的这些特点,实际上也就是深得民歌天真自然的风致。再如《早发白帝城》脱自于《水经注・江水》。我们于此对照一下:《水经注・江水》:“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后传响,哀转久绝。”这是一段优美的散文。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了李白的笔下成了一首优美的诗。语言之清新自然,心情之舒畅乐观,与原文风貌,却迥然不同。
2.“李白”的浪漫主义(论文) 篇二
一、浪漫主义表现的共因
首先, 道家思想的渗透。道家思想中逍遥浪漫、超尘避世的思想都对他们产生了无形的影响。李白《大鹏赋》中的大鹏就像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一样自由;岑参与世无争的洒脱带着一份浪漫气质。而且二人均对仙人仙境之事颇感兴趣, 岑参诗中有许多典故便出自神仙故事, 如《阳戎沪间群盗》《题井径双溪李道士所居》等都有神仙典故。李白更多有对仙境的描写,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等。无论是道家思想的影响, 还是对仙人仙境的幻想, 都使得李白与岑参的诗歌带有了浪漫主义精神。
其次, 游侠精神的影响。巴蜀地区地势险要, 民众尚习武之风, 独特的地域也培养出很多豪侠, 而且李白很早就任侠击剑, 有过游侠的生活, 在他的诗中就有所描写:“……忆惜作少年, 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 锦带横龙泉”。游侠的生活使李白的人生充满浪漫的色彩, 培养出纵横豪迈的浪漫主义精神。岑参的游侠精神虽然没体现在像李白那样处处游历, 但却独特地展现在边塞生活、热血男儿、疆场驰骋之上, 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可以说李白与岑参的身上都带着一股侠气精神, 这种侠气精神就是一种浪漫主义气质。
再次, 地域文化的冲击。李白自幼生长在蜀中, 历史悠久的巴蜀文化无论是神话传说、巫祝文化、道教文化, 还是巴蜀文人都具有的浪漫气质对他从少年时期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种精神与气质逐渐地在李白的身上形成并影响着他的创作。作为盛唐边塞诗人的代表岑参, 他受西北边塞地区文化的影响甚大。真实的边塞生活与西北地区的异域情调冲击着这位奋战疆场的爱国主义诗人。边疆地区奇特的物候气象、西域地区独特的民族风情、服饰、歌舞都洋溢着异于汉民族的浪漫主义色彩, 岑参把它们都展现在自己的诗歌之中。
二、豪气狂放李白胜于岑参
豪气狂放是唐代许多文人才子共同具备的风格气质, 唐代的国运兴衰造就了才子仕人的精神宣泄, 他们把这种豪气狂放的情感融入诗歌之中, 洋溢着浪漫精神与情思。李白与岑参同是拥有着英雄梦的才子, 他们内心充满着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 并将这种感情表现在诗歌之中, 给人们展现以宏大的魄力, 震撼人心的力量、浓郁的浪漫主义精神。
然而就二人而言, 李白比岑参要豪气狂放的多。作为情感性的诗人, 李白与生俱来就带有强烈的主观自我精神与强烈的个性。他把这种个性精神情感气势融入到诗歌中是爆发式的、情不自禁的, 具有排山倒海之势, 较其他人主观感情更加强烈。对于李白的豪气狂放, 后人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其友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曾道:“古来文章有奔逸气, 耸高格, 清人心神, 惊心动魄, 我闻当今有李白”。如《将进酒》:“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 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整首诗气魄磅礴, 语言豪气狂放, 句型的转变与诗人的感情紧密结合, 由悲到喜再到悲, 给人以奔腾之势, 一泻千里之感。严羽评此诗便说:“一往豪情, 使人不能句子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 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 此即所长。”而岑参的边塞诗多数突出描写奇特瑰丽的边塞风景与征战沙场的生活, 而并不是完全把自己介入其中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心绪, 与李白明显的自我感情的喷发式相比, 岑参的自我感情倾向则较隐, 他的诗歌大多给人们悲壮豪壮之感,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这首诗的开头描写八月飞雪的奇观, 又以梨花比喻白雪, 烂漫清旷, 紧接着描写奇寒中的军营生活与边疆冰天雪地的景象, 这些无不给人悲壮之感。下片便描写送友人的场面, 岑参并没有直接说出对友人的多么不舍与思念, 反而描写雪天置酒送别的场景, 友人已离去却只剩下归骑马蹄踏雪所留下的踪迹了, 此时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不言而喻, 让人余味无穷。岑参表达的感情是比较隐的, 不像李白那样肆意纵放, 所以在诗歌中所表现的豪气狂放的浪漫气质就逊于李白。
李白的豪气狂与他的个人气质爱好有很大关系。他喜酒, 世人称之“酒仙”;他少时任侠击剑, 带着一股侠气;他以“月”“仙”抒豪, 以景壮情, 这都使得他的诗歌更加豪气狂放。如“黄金白璧买歌笑, 一醉累月轻王侯。” (《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梦游天姥吟留别》)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揽明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抚剑夜长啸, 雄心日千里。” (《赠张相镐三首》) 等。在强烈的自我感情的爆发下, 加之李白奇特的想象, 往往达到更为豪放的效果, 他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与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的感情, 如“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等。与李白相比, 岑参的主观感情并非很强烈, 少了一分李白的狂放气, 这就便使得李白的诗歌往往豪气尽显。
三、新巧奇特李白不如岑参
作为浪漫主义诗人, 如果说豪气狂放岑参不如李白, 那么在诗歌的新巧奇特这一点上则李白逊于岑参。岑参的边塞诗虽然在艺术表现上是写实的, 是对边塞真实生活的写照, 然而在精神表现上, 他却情溢乎辞, 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 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诗歌奇峭峻拔, 追求一个“奇”字, 并且又展现了异域风光下的浪漫色彩, 富于浪漫主义情怀。对于岑参诗歌奇特的特点, 许多人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岑诗语奇体俊, 意亦奇造。”翁方纲在《石州诗话》中亦云:“嘉州之奇峭, 入唐以来所未有。又加以边塞之作, 奇气益出”, 后世人评岑参诗之特点, 也大多在“奇”上着力。虽然李白的诗歌也有奇气, 但无论是在题材形象的选择上, 还是在语言的表现手法上, 却逊于嘉岑参。
(一) 题材形象之奇
岑参诗歌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把握方面往往是叙人之所未闻。他两度出塞丰富了他的生活素材, 他把边疆的军旅生活、边塞的景物风光、异域的民俗风情通通地展现在自己的诗歌中, 这就与以往诗人所描写的情景, 表现的情怀有所不同。这是李白所没经历也不能比的。在他的边塞诗中, 或有“二庭近西海, 六月秋风来” (《登北亭北楼呈幕中诸公》) 的物候;或有“扬旗拂昆仑, 伐鼓震浦昌” (《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 的征战场景;或有“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仕西征》) 的烈风, 或有“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白雪歌送武判官》) 的奇观异事……在诗人的描绘下, 这些本就是奇特的场景更加新奇。虽然李白也有此类勾勒塞外景象、描写战士征战沙场的英雄气概的诗作, 如《塞下曲》其一 (五月天山雪) 、其三 (骏马似风飙) 等, 然而李白并没有岑参同样两次的出塞经历, 他并没有见到边疆军营的艰苦生活, 没有见到边塞奇寒异热的奇景, 他所描绘的也并非亲眼所见, 而岑参是亲身经历、真正目睹体会到了边塞生活才为我们展现出来, 所以比李白更深有体会, 情感也更为真实充沛。
另一方面, 在岑参的诗歌里不仅描绘了边塞生活与奇特风光, 他还带着浓郁的兴致描写了西域民族的风土人情, 这便更加奇特并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如《胡歌》《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等, 这些诗歌中所描绘的都是少数民族的装束、服饰与歌舞场面, 与中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民俗, 洋溢着浪漫色彩。他还擅长选取边塞地区具有地域色彩的意象加以组合, 增加了诗歌的奇趣与浪漫色彩。如《献封大夫破播仙镇凯歌六首》中的“蒲海”“葱山”“鱼海”“龙堆”的选择组合就使得整首诗歌意境新奇, 富有诗意。
(二) 语言之奇
语言是诗歌的艺术, 李白和岑参都有自己的语言修辞手法, 但在语言的新巧奇特方面, 岑参的诗歌则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审美效果。
首先, 夸张是二人语言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李白的诗歌总是喜欢用变形的夸张的语言来塑造诗歌的形象、表达充沛的感情。如《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运用夸张的语言感叹生命苦短, 悲从中来。《蜀道难》中:“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在这首诗中他用了一系列夸张的、神奇的语言描写了蜀道的雄伟险峻。岑参也善于运用夸张的、变幻莫测的语言, 而且作为一个善于猎奇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夸张的语言往往能达到奇峭、奇峻的效果, 并且道他人所未语, 带着一股浓郁的异族情调, 这便比李白的诗歌语言更富有魅力。如《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晻霭寒氛万里凝, 阑干阴崖千丈冰;将军狐裘卧不暖, 都护宝刀冻欲断。”作者运用了极度夸张的语言塑造了边塞的奇寒景象与军营的艰苦生活。《热海行送崔侍郎还京》:“蒸沙砾石燃虏云, 沸浪炎波煎汉月。”诗人谓云彩似乎要被炽热的沙石烧着了, 月亮映在沸水中似乎被煮, 夸张描写了西北边塞的奇热景象。“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桥跨千仞危, 路盘两崖窄” (《题铁门关楼》) 等句都表现出奇特的艺术夸张。
其次, 岑参在语言上不仅大笔勾勒, 注重整体气势, 而且善于细处着笔, 一字妙笔生花, 如:“孤灯然客梦, 寒杵捣乡愁。” (《宿关西客舍》) 一“然”一“捣”形象地写出了思乡之愁;“涧水吞樵路, 山花醉药栏。”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一“吞”一“醉”运用拟人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山涧美丽的景色。而李白的诗歌多注重从整体上着笔, 注重整体的气势。
作为盛唐诗坛的杰出代表, 可以说李白与岑参的诗歌都具有浪漫主义精神, 但是他们却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二人相比较, 李白长于情感心志的表达, 所以豪气狂放更显;岑参则好于奇, 所以新巧奇特胜于李白, 而二人又都为浪漫主义诗风做出了贡献。
摘要:李白与岑参都是盛唐诗坛上的杰出作家, 无论是李白的豪迈诗风还是岑参独具特色的边塞诗歌都洋溢着浪漫主义。然而同为盛唐的二人浪漫飘逸的特点又有所区别, 主要表现在豪气狂放岑嘉州不如李太白;而新巧奇特太白则不如嘉州。
3.论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质 篇三
关键词:李白;浪漫主义;诗歌
李白,这位被人们尊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盛唐诗坛上一颗无与伦比的耀眼明星,其光芒映照盛唐, 映照了整个古现代诗坛。他的浪漫主义诗风,体现在想象惊人、夸张大胆、比喻奇特,拟人手法千奇百怪,用典变幻莫常等方面。李白的诗歌之所以具有独特的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他在少年时期能继承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经二十年的巴蜀文化浸润,在盛唐经济大发展的沃土中逐步成形;后经自己本身的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而将浪漫主义诗风大放异彩。
一、继承传统文化
综观李白的诗歌,其艺术风格是多样的,但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是其主导风格。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在唐代高度发展的封建社会经济沃土中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经“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代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政治清明、乐观上进、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是唐代诗歌鼎盛的温床。思想文化开放,主观精神昂扬是唐代诗歌百花齐放局面的充足养料。儒家入世与道家隐世、抑郁和高傲是李白诗歌永恒的主题,他最钦佩经世济民的政治家(如谢安、诸葛亮)和寄情山水的诗人(如屈原、陶潜)两类人。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融合了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的精髓,其中豪迈与豁达精神充分反映出了李白“兼善天下”与“遗世独存”的矛盾思想。
1.儒家文化的传承
从李白一生的经历和诗文来看,他积极入世的思想深受先秦儒家思想价值观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入世思想。他不能走科举入仕之路(不具有户籍),只能寄希望于被大贤举荐而一鸣惊人,一展抱负,从而跃居高位,建立赫赫功业。
因为李白自小喜爱读书,所以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少年时他就明确了自己的一生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出川之初,李白自喻大鹏,“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遠征”(《大鹏赋》),用“怒无所搏,雄无所争”的大鹏与“拘挛守常”的小雀的对比,来表露出自己入世的雄心。他各个时期的作品都不时的反映出“入世”的愿望。
成年时期的李白,“入世”的愿望更加强烈。他在诗歌中屡以孔子自比,来表达“建功立业,收周游列国之效”的愿望。先是经道友吴筠的举荐,李白终于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待诏长安。后在贺知章的再次举荐下,李白终于被玄宗的亲自接见,达成了李白“入世”的愿望,成为了翰林供奉。可唐玄宗器重李白写诗作词的才华,只是为粉饰盛世,他不再是早年励精图治的皇帝了。在苦闷和失望中,李白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愤然离开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此后,虽李白仍不忘“入世”的愿望而奔走,但他却致死都没有实现自己“济苍生”、“安社稷”的愿望。
2.道家文化的发扬
道教文化是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大成,讲求长生不老等主张。道教倡导的自由精神,让李白思维活跃,仙境、神话传说等元素使他的诗歌绮丽浪漫。道家美学思想对李白的影响是深远的,李白诗歌的自然风光大都具有“有我之境”,具有想象、夸张、神化色彩。
道教带给李白的是一种热烈迷狂的情绪,让他写出了大量歌颂自然的传世作品。距李白的家乡四川绵阳江油西南40里,就有著名的道家胜地紫云山。李白“十五好剑术”(《与韩荆州书》),倾心于侠士生活。他去过很多道观,如:“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从“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寻雍尊师隐居》,“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元丹丘歌》。我们可以推测李白当时渴望与道家大师交流的愿望。李白熟知很多道教上古传说,如《华阳国志》记载的“蚕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李白在崇尚自然、追求自由、蔑视王侯富贵中,反映出了道家追求“个性解放”;但及时行乐、访道求仙中,则反映了道家消极厌世的思想。
二、巴蜀文化地浸润
李白从五岁到二十五岁的二十年里一直生活在巴山蜀水之间,他狂放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以及浓郁的巴蜀文化特色,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巴蜀历来是一个开明之地,与荆楚文化、秦陇文化、中原文化相交融(李白的诗风就与屈原的浪漫主义风格一脉相承)。巴蜀优越休闲的文化环境,雄奇壮丽的名山大川,使蜀地文人极富浪漫情调,先后孕育了司马相如、扬雄、王褒和陈子昂等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大家。历代四川文人的作品基本上都具有想像、夸张的特性。
巴蜀文化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影响至深。如他的山水诗中匪夷所思的想象、奇异的夸张,语出惊天地、行文迭宕回肠,让超凡的自然意象与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这些无不暗合蜀地文化的特色。李白在大匡山隐居读书的的后几年,他往来旁郡,上龙州,越剑门,登峨眉,游成渝,览尽了巴山蜀水。险峻的高山,浩淼的流水,葱郁的山林,凄鸣的鸟兽……蜀中秀美的山水深深地镌刻在了李白的记忆之中。李白在气势磅礴的高山大川中展现运动之美、力之美,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在壮美意境中抒发豪情壮志,凸显追求个性自由之意,如:“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在秀丽风光中描绘纯净的情怀,如:“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其二》)。李白巧妙地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仅描写眼中的山水,还描写心中的山水,把自然形象的理想化、个性化,充分吸收了道教文化追求个性解放,倡导“道法自然”的精华。
李白诗歌的创作源泉来自于巴蜀神秘的原始宗教、古老的神话传说,这也是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一大特色。如,在登峨眉山时想起了“骑羊子”的先人,“倘逢骑羊子,携手凌白日。”(《登峨眉山》),在险峻的蜀道上感叹巴蜀开国前辈的艰难,“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蜀道难》),还有李白在诸多诗歌中对“巫山神女”的感叹等。巴蜀人们独具的发散思维模式,浪漫表现方式,更加增添了巴蜀文化的奇幻与神秘,这些瑰丽的神话传说展现了巴蜀先民对世界的直觉理解与原始浪漫思维。如果说,荆楚文化偏“巫”,中原文化重“礼”的话,那么巴蜀文化就偏“鬼”、重“仙”。巴蜀文化历来神秘奇幻,很多上古神话传说都来源于巴蜀。我们不说《山海经》中巴蜀鬼神的描写,单《华阳国志》就记载着“蠶丛目纵”、“杜宇化鸟”、“五丁开山”、“巫山神女”等无数的神话传说。
三、独特经历地磨砺
在李白的一生中,儒家思想的影响,道家观点的崇尚,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家族复兴的期待,少年时期在巴山蜀水中的学习生活经历,逐步形成了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李白在诗和酒陪伴的传奇游旅过程中,使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光芒四射。
李白大约五岁时跟着全家迁至蜀地(青莲乡)。祖辈的辉煌自小救激励着他,但因不具有名刺(当地的户籍),所以父辈早早地便为李白选定了举荐贤能的为官之路。李白出川之后,他一直在艰难游学、求仕中的挣扎。李白主观浪漫主义诗风在不同时期也亦有明显的变化。其一是仗剑出川到定居安陆之初,诗风清新自然;其间李白游襄阳,登庐山,渡金陵,过扬州,满怀希望,心境淡然平和。其二是定居安陆以后到“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宦海沉浮,其间两进长安,虽历经挫折,但仍满怀自信;这段时期,李白的诗风总体上显露出的就是“浪漫、豪放”。其三是从“安史之乱”(755年)到代宗广德元年(763年)离世,是李白诗歌的“浪漫、悲壮”时期。经李白奇幻人生经历的磨砺,终于使李白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大放异彩。
四 结语
总之,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乃至世界诗歌史上少见的天才。他少年时期继承传统儒、道文化精髓,再加上独特巴蜀文化的浸润以及自身的独立自由的意识,形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诗风。其诗歌以丰富离奇的想象,热烈激昂的思想情感,潇洒不羁、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赢得“诗仙”的美誉和历代文人志士的好评。他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参考文献:
[1]田莉 论李白浪漫主义诗风[J].学理论,2012,(05).
[2]毛若 毛晓红 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J].新西部(下半月),2010,(04).
4.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篇四
摘要:
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他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本文主要从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生动形象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清新质朴的语言几个方面来阐述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的。
关键词:李白
浪漫主义
夸张艺术 比喻
想象
清新质朴
正文:
李白(公元701年-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又被后人誉为“诗仙”。“狂”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侠肝义胆、仙趣、狂醉畅饮极大的激发了其个性中的高傲狂放,形成了他独有的浪漫主义情怀、狂放不羁、豪爽达观的性格。尽管在其诗歌中总是流露出人生如梦、应该及时行乐的感慨,但其出于内心深处的是对自由自在洒脱人生的向往,对随性、融入自然的渴望。他所作诗歌,总体风格豪迈奔放,清新飘逸,大气磅礴。既反映了唐代的繁荣景象,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傲世独立的人格精神,极具浪漫主义情怀。在浪漫主义诗人中,李白是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杜甫称赞李白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正说明李白的诗歌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正是通过他独特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展现出来的。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夸张、比喻,对事物进行艺术的描绘。他的想象丰富奇特,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驰骋,无拘无束。在强烈情感的驱使下,他的诗歌里或爱、或恨、或嬉笑怒骂,种种强烈的感情汇就了一种豪放而又奔放的气势。纵览李白诗歌,不论是古体诗、律诗、乐府诗、歌行体诗歌都给人留下了通俗精炼、明朗、含蓄而又清新明丽的深刻印象,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生动形象的比喻、一咏三叹的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一、语言上大胆的夸张艺术
李白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突出特征就是夸张。《中国文学史》指出李白“特别汲取了民间诗歌中的夸张手法,在创造性的运用中加以提高使这一表现手法益臻完美”。李白诗歌运用夸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具体类型为以下几类:
(一)数字、数量化的夸张
文学艺术不同于理化,对于数字的要求并不是精准无误。常常需要用数字来传达溢于言表的含义。通过数字、数量的使用,让读者产生更深刻的想象,从而达到更有意蕴的效果,这也是是各种数字、数量的审美效果。在李白的诗歌中,就有大量的诗歌运用数字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高谈满四座,一日倾千觞。”“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例如突出愁之深,“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三千丈”的夸张效果所产生的惊人审美效果来突出愁之深,忧之苦。
(二)对比性的夸张
这种艺术手法可以表抽象为具体,使被夸物的性状、特征和程度等形象可感,使得夸张的审美艺术效果得以凸显。李白就擅长运用这一对比性夸张手法,如《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增我情”一句正是这种手法的体现。沈德潜在《唐诗别裁》第二十卷中评曰:“若将汪伦之情比於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李白用深不见底的桃花潭水来映衬出他与汪伦之间的感情,曲径通幽,妙不可言。
(三)比喻性夸张
李白的比喻式夸张常常与他那丰富而又奇特的想象力结合在一起,不仅生动而又形象的将事物的特征描绘出来,而且也把自己狂放不羁、洒脱自由的个性融入其中。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喻的辞格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做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运用这种辞格能收到特有的修辞效果: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因此,李白好用这种夸张式的比喻。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就具体的词格而言此首诗既有比喻又有夸张,但重在夸张。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李白借此表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这气势够夸张也如此壮观,更能表达出诗人对自己人生前程的自信满满。
二、生动形象的比喻
李白是一个不屑于苦吟的人,他诗歌中的比喻多是眼前景、眼前事、口头直白易懂的语言,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寄崔侍御》:“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身在宛溪的秋日寒霜之夜听着猿啼内心不尽的忧愁,离开家乡时间太长我如同一只失去缆船的小舟四处飘泊。用不系舟表现自己在宦海和尘世中的沉浮情境,形象而又平淡。再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中“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像游子一样行踪不定,夕阳徐徐下山,似乎有所留恋。用浮云的来去无定比喻游子漂泊无定的心意,以夕阳的徐徐而落比喻有所眷恋,借此来比喻自己对有人的眷恋与不舍。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也有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有时间、有环境,渲染了气氛,简练、新颖、形象、生动。
三、丰富奇特的想象
(一)丰富的想象
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没有完美的艺术构思,也就不可能产生完美的文学作品。一切文学艺术都离不开想象。诗歌创作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是饱含着丰富的想象。浪漫主义诗歌创作大家李白,尽管在他的诗歌中运用了丰富奇特的想象力,但是很少对生活过程作细致如实的描绘,相反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以大自然的景物作为自己想象的天地,给现实生活中没有生命的事物赋予生命和情感,使有生命的事物变为人生的存在或人的化身:山知人意,花露笑颜,月亮与他做伴,鸟兽任他驱使„„把平淡的生活装点得美妙可爱,寄托着诗人美好的理想,无尽的追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全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并借景抒情。在领会诗人丰富的想象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诗的前两句讲的是远望庐山和瀑布的景色: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的照射下,成了紫色的云霞,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似的。后两句既讲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的感受。飞腾而下的瀑流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足足有三千尺。把山的高峻陡峭,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尽显无疑。
(二)奇特的想象
李白诗歌里的想象经常是出人意表但又入情入理,新颖不俗而又不流于怪异。《哭宣城善酿纪叟》这是一首冥诗,遐想自然、真切,合乎人情,使读者在感情上容易接受,并不荒诞可笑。纪叟是酿酒高手,住在敬亭山下,用敬亭山泉酿造美酒。唐代名酒多用“春”命名”。“斗酒诗百篇”的李白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当年,他畅饮着纪叟酿的酒,飘飘欲仙,诗兴大发。李白用襟怀、深情、豪放、博大,痛饮着一杯杯浓浓的酒,酿造出一首首美妙的诗,飘撒在“上江人文之盛”的江城。纪叟与李白因酒有了不了情缘。这就是这首诗省略的李白为什么要哭纪叟的前提。一年以后,李白仍然行走在江城的街道上,往事重现在眼前。再次来到纪叟酒店门口,酒幡仍然招展,店里宾客满堂,思念穿过岁月的时空,像罡风一样悄然来袭。当他得知纪叟不幸谢世,葬在敬亭山下后,悲痛欲绝,放声痛哭,想:纪叟生前能酿出老春酒,如今在黄泉之下仍然能酿造出一坛坛美酒,便自然而然产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的遐想。接着,诗人又为黄泉下的好友担忧:纪叟在阴间仍操旧业,他的酒又卖给谁呢?因为只有我李白才是纪叟最信赖的顾客,是他的知音。为了表达这种心情,诗人自然而然发出疑问:“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酿酒与沽酒,是李白与纪叟生前最平常的事,如今死生分离,阴阳两隔,就是这些事最让人难忘,容易引起伤感。诗人抓住这一生活细节,赋予浪漫的色彩,加以渲染。人们读到这里:酒乎,心乎?让人感受到诚信与慷慨,坚信和推崇,诗人与纪叟在青山秀水的江城氤氲、酿造出浓郁、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这种想象完全合情合理,感情的传达也真挚诚恳。
四、清新质朴的语言
诗人自由解放的思想情操和具有平民倾向的个性,使他能更深入地开掘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人情美,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做细致的描述。李白诗歌语言总体特色是清新质朴、天真自然、不加雕琢、一气呵成。诗人写诗主张“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对李白诗歌最为贴切的描述。例如《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子夜吴歌》是六朝时南方著名的情歌,多写少女对情人热烈深挚地思念的思想感情,其情非常真诚缠绵,李白正是掌握住了这种表达感情的特点,在本诗中成功地描写了闺中思妇那种难以驱遣的愁思。“长安”两句写景,为抒情创造环境气氛。皎洁的月光照射着长安城,出现一片银白色的世界,这时随着飒飒秋风,传来此伏彼起的捣衣声。捣衣含蕴着思妇对征人的深厚情意。“秋风”两句承上而正面抒情。思妇的深沉无尽的情思,阵阵秋风不仅吹拂不掉,反而勾起她对远方丈夫的忆念,更增加她的愁怀。“不尽”既是秋风阵阵,也是情思的悠长不断。这不断的情思又总是飞向远方,是那样执着,一往情深。最后两句思妇直接倾诉自己的愿望,希望丈夫早日安定边疆,返回家园和亲人团聚,过和平安定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同情。这首民歌气味很浓的乐府诗,语言朴素自然,不假雕饰,又不失生动活泼,流丽婉转,真切感人。再如《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只听见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轻快的小舟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④。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其语言通俗易懂,清新自然,读起来朗朗上口。
李白无疑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无的数杰出诗人其中最具神韵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等在李白的诗歌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总揽他的诗歌,我们既能看到那种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又能领略到那种丰富奇特的想象。在他的诗歌中,既有浩瀚壮观的瑰丽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的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既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宏伟理想,又有非凡奇特的浪漫主义色彩。他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大胆地运用高度夸张的比喻,对眼前所见进行艺术的描绘,使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他把自己的形象思维驰骋于悠远的时间和旷邈的空间之中,而无所拘束。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他还运用各种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创造出特异惊人的艺术形象。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总是在强烈感情的驱使下,把夸张的比喻、丰富的想象等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和神话传说巧妙地结合起来,因而使他的许多浪漫主义诗篇具有豪迈的气势、昂扬的情调、奇特的形象和非凡的意境,从而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加之他那生动、明净、华美而自然清新的语言,更使他光彩耀人,名垂千古。
参考文献:
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所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估》沈德潜 《唐诗别裁》 第二十卷
沈品道 《浅谈李白诗歌丰富奇特的想象力》 ④杨慎 《升庵诗话》
5.浅析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范文 篇五
摘要
在大唐多若繁星的诗人中,李白无疑是被人们熟知的最伟大的一个。他的诗中既有侠肝义胆的豪气,又不乏仙风道骨的浪漫之风,时而热情奔放,时而含蓄深沉,意境之优美,形成的浪漫风格将古代浪漫主义诗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峰,他继承并发扬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把古代浪漫主义诗歌进一步发扬光大,对我国艺术事业影响深远,在中国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是的不可或缺的里程碑式人物。纵观李白的诗,其浪漫主义风格是主导风格,为了更好的诠释他的浪漫主义,本文中笔者将从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浪漫主义风格形成的原因,及浪漫主义在文学中的地位、影响等方面来谈谈李白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关键词
诗歌
浪漫主义
艺术特征
形成原因
影响
正文
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色彩的形成有众多原因,既有他自身性格中的豪放率真,又与他所处的大时代背景有很大关系。李白一生经历颇多,又善于向前人学习,这是他集大成的重要原因。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经济空前繁荣,到处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也催生了一大批文人诗客对这大好河山的歌颂赞叹,李白就是其中之一。
一、李白生平介绍(一)李白的政治生活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李白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二十五六岁以前)在四川生活;第二时期(二十五六岁到四十二岁),他出蜀到长安约15年;第三时期(四十二岁到四十四岁)在唐玄宗驾前为官;第四时期(四十四岁到五十六岁),放逐长安;第五时期(五十六岁到六十二岁)因安史之乱(公元755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二)李白的经济生活
李白的父亲名李客,家境殷实,有较高的汉文化修养,是一个“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士式的人物,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李白的培养教育上。李白天资聪颖,自幼就受到严格的教育,5岁诵六甲,10岁观百家,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包括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诸子百家等书籍,他都能通晓,虽然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已显示其突出的才华。
(三)李白的思想生活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二、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艺术特征
继屈原而后,李白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的诗人。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一)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情怀
1、李白诗歌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笔者认为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喷发式的抒情方法,洒脱不羁的气质,傲世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爆发强烈的感情,形成了李白抒情方式的显著特点,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他的诗中的那种炙热的情感,浓厚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无疑给世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李白诗歌具有大胆的夸张,惊人的幻想,瞬息万变的情感等特色
李白常用大胆的夸张和惊人的幻想来表达他喷薄而出,一泻千里的感情。如《秋浦歌》中“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借有形的白发来抒发自己无形的愁苦;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写归舟从上游顺流而下的神速来抒发自己获释途中的轻快心情;又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高度夸张的比喻,赞叹飞瀑从高处腾空而下的恢宏气象,也展现了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李白的诗除了极度的夸张和惊人的比喻之外,还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如《夜宿三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通篇隐含一个“高”,到底有多高,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
(二)李白诗歌语言清新明快,质朴豪放,不拘于格律不加雕饰 1.李白善于运用自然、自由的语言
他的的诗句,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明丽爽朗是其词语的基本色调。“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李白对自己诗歌最生动的形容和概括。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首诗中写的是普通的景象,普通的比喻显示了李白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厚友情,语言真挚自然,不做作。
2.李白善于运用灵活不羁的格式来表达其豪迈的气概
李白的诗绝不拘于格式的束缚,当感情达到高潮时,诗歌往往冲破格式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式的诗句。如“其险也若此,嗟而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3.李白常用象征、比拟等手法表现自我,意蕴丰富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集大成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继承了屈原香草美人的传统,常常通过写梦境的优美,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写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正是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失望,以及一切不如意的激愤和批判
三、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成因
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是盛唐文化孕育出的天才诗人,浪漫主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热情豪放,又极具优美的艺术特色,而促使他形成这种风格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因素
1、政治因素
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向上发展的时代,也是社会变化极为剧烈的时代。盛唐造就了李白的行为风范、思想性格和精神境界,而李白又以杰出的才华,写出了最能体现盛唐精神的诗篇,为盛唐增加了绚丽的色彩。这个时代,即赋予他乐观的精神,也使他看到了社会的阴暗一面,加强了他的叛逆精神,从而向往着辉煌灿烂的理想世界。在这个盛衰交替的时代,他内心的愉悦与苦闷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促使他开出浪漫主义的奇花。
李白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充满了浪漫气息的时代,这种氛围是唐代开国以来逐步形成,唐太宗是一个杰出的皇帝,他用自己的文韬武略,励精图治,是国家兴旺发达,形成了堪载史册的“贞观之治”,到开元年间,经济繁荣,国家强盛,由于国家大治,遂孕育形成了一种乐观自信与青春向上的社会风尚,人们朝气蓬勃,有志之士,诗人,更是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歌颂这一盛世,从而出现了文学史上空前光辉灿烂的盛唐气象,形成了诗国热潮,诗坛上出现了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
李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登上诗坛,放射出奇特的光芒,他怀着“济苍生,安黎元”,“欲一步登卿,做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的政治理想,想干出一番大事业,而功成身退。李白有着非常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时刻幻想通过一条非凡的道路,创造一鸣惊人,光照千秋的奇迹,想以自己的政治业绩被万代而称涌。但是现实的碰壁和屡遭挫折,报国忧民之心难以实现,因而李白在诗歌中写出了大量“忧国愤时”的作品。正是他敏锐的政治追求,奠定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思想基础。
2、文化因素
特定的文学是特定时代的反映,风格是时代的产物。李白乘时代之风,翱翔于诗坛,因而他的诗风完全打破了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变,达到了随心所欲而变化莫测、摇曳多姿的境界,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可以说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正是盛唐气象的反应,更重要的是当时诗歌是在南北文化和中外文化交流下形成的一种新潮流的产物,而李白也正是在这种文化乳汁的哺乳下步入了高峰,成为这种新诗歌的优秀代表。(二)
个人因素
1、家庭的影响
从他的生平介绍可以看出,他从小生活条件优越,父亲又特别注重对他的培养,无论是道德修养还是文化修养,他还喜欢击剑游侠,正是因为家庭、父亲对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束缚较少,使得他具有了狂傲,飘逸,洒脱的气质,从而在他的诗中充满了奔泻而出的感情和奋发昂扬的气势,为他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李白的个人经历的影响 李白一生经历颇多,而且非常坎坷。在他26岁时,李白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这一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期,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了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安史之乱起,入永王幕,慷慨从军,后却被定为反叛罪,被迫离开长安。他虽然极端痛苦,但总是挣扎,抗议,写出大量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篇,通过写理想社会的美好来反映现实社会的丑恶与不堪。森严的封建礼法和庸俗的社会关系使他窒息,为了在黑暗的社会中找到出路,他采取了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在诗风上表现出了豪迈的浪漫主义风格。
3、李白自身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长处
第一,李白善于从民歌中提取浪漫主义的丰富营养,我国的民间文学素有浪漫主义的传统,而且形式自由,不限篇幅,格律也比较宽松,易于表达丰富奔放的思想情感。
李白一生不倦地向汉魏六朝以来的乐府民歌学习,并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他的许多诗歌深受民歌的影响,如《丁都护歌》《豫章行》等描写下层老百姓的苦难,他的《长干行》《子夜吴歌》描写女子热烈的爱情和思念丈夫的愁苦,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较多。
其次,李白还善于从民歌中提炼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其热烈飘逸的思想情感,也是对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李白还善于吸取其他优秀诗人的长处,对于魏晋以来的富有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人,如曹植、阮籍、左思等,李白也非常注意吸取他们的长处,并把他们思想和艺术个性与自己独特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个性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
(三)、其他因素
1、儒家、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
李白从小生活在道教气氛浓郁的蜀中,他的思想是以老子的思想为核心的,而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也是以老子的主张为蓝本的,反对剥削和战争,而且终其一生奉行老子“功成身退”的处事原则,种种表现都是崇尚自然的老子思想,运用到具体生活中,就表现出一种温和的色彩,一种开明的格调,一种自由的气氛,表现在人的性格上就是通达和智慧,李白自由明朗的性格以及其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就是最直接的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李白反对“哀怨文学”,认为文学应该是淳朴平和,明朗活泼的,只有对生活采取一种通达的态度,才能在诗歌中体现出温和的浪漫主义风格。然而笃信道教,使李白的有些诗歌消极地宣扬迷信思想,有不可取的一部分,我们要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
当然,李白身上也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济苍生安黎元”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基石。
2、屈原楚辞对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影响
屈原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洋溢着热爱祖国,忠于理想的激情,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艺术创作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李白毫不隐瞒地表达了对屈原的追慕,诗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与屈原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是一脉相承的。李白的诗歌中不难看到,常通过意象的运用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的褒贬之情;为了增加诗歌的浪漫主义气息,他还注意了神话的运用,并通过神话传说来神话传说来丰富的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在李白的诗歌中隐约可以看到屈原的影子,但他并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对这种浪漫主义艺术手法进行了选择性的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手法,使之更加成熟。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完美结合并一同体现,无疑是他继承和发扬了屈原高超的艺术创作技巧。
李白继承了屈原那种对理想不息地求索精神,一生不懈地追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以实现“济苍生”的抱负。这种理想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基石。受屈原影响,李白浪漫主义是诗人一生思想经历的真切体现,也是盛唐时代社会现实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反映。
四、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地位和影响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诗坛。他气挟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杜甫对李白更是推崇备至,他在《春日忆李白》中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由衷地赞美李白诗歌创作的飘然思不群,认为他的诗具有“清新”、“俊逸”的风格特点,天下无人可比。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里又说:“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文采承殊渥,流传必绝伦。”指出李白诗歌有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其巨大的声名将流传后世。在中晚唐诗人眼中,李白、杜甫有着极高的地位。韩愈和李商隐,对李白都推崇不已。宋以后,杜甫地位极高,然论诗者,皆并称李、杜。
李白的诗歌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的诗歌作品反映出的人格力量和个性魅力影响了历代诗人。在中国古代,封建礼法森严,人们的思想、个性都受到很严重的压抑,李白这种狂放不羁的风格,变幻莫测的情感,无疑有着巨大的魅力,他以才力写诗,以气质写诗,对于后世诗人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苏轼、陆游等大家,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使他有了关怀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进步思想,敢于与封建体制作斗争,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这是一直被后人所尊敬和学习的。
3、李白是时代孕育出的天才诗人,他的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和留存下的诗歌作品,都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笔极其珍贵的财富;同时,也有利于后世诗人借鉴和学习,把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
总而言之,李白以其热烈激昂的情感,潇洒的气质,永不屈服的人格魅力,和勇于抗争的斗争精神,赢得了“诗仙”的美名和后人的赞誉,其诗歌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自然的风格,奠定他在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成为了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结语
6.李白对屈原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篇六
李白被杜甫称赞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能达到如此的高度,一方面是由于他自身天才般的艺术创造力以及自己独特的人身经历,另一方面则是源自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李白对前人的学习是全方面多领域的。李白继承了谢朓的山水诗清新俊逸的诗风,并实现了山水诗从清丽到壮丽的转变;李白的古风、乐府诗继承了《诗经》的劝谏、讽喻和美刺的传统;他的乐府诗更是推陈出新,将汉乐府的古质朴拙,北朝民歌的粗犷豪放,南朝民歌的清新婉约,熔于一炉,达到了完美的和谐。
但是首先,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浪漫主义的萌芽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创造的神话中就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将此发挥到极致,成为浪漫主义诗坛上的一座高峰。而李白在继承了屈原以及其他诗人的基础上,开创了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能够继承屈原,首先表现在他对屈原的理解。两人都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因而伤感世界,忧国忧民;都遭受了贬谪放逐的惨痛而不改初衷,不易志节。屈原最初深受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然而,怀王听信谗言对他疏远,从此小人得志,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屈原又被流放,政治理想破灭,最终投汨罗而死。李白则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一生未被重用,政治抱负难以舒展,后期又经历安史之乱,亲历唐朝由盛而衰,他依旧满怀“功成身退”的理想,功不成则身不退,以“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结束了他的一生。李白的许多诗句中体现了对屈原的钦佩。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李白说道:“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这继承于屈原“荃不察余之衷情”,表达了知音难遇,尽忠遭嫉的处境和超然的主张。
李白和屈原都用浪漫主义手法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屈原在《离骚》中,以自身为原型,塑造了一个高洁、忠贞、修身、循礼、遗世独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他渴望得到重用,却一次次地被失望所代替。李白怀着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豪情,在极度悲痛之后并不绝望,反而变得更加狂放,自信地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屈原的浪漫,表现在他奇特的想象和夸张,表现出一种极其浓厚的忧伤,格调幽暗、苍凉。而李白的浪漫,不仅表现在他的想象上,更有磅礴壮阔之美,不受束缚,让人不自觉沉沦在他所创造的自由的境界之中。
李白和屈原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不是幻想主义者,因而他们的浪漫主义都是是以现实和历史为基础的,都是以浪漫来折射出现实,讽刺当时社会。从《离骚》和《梦游天姥吟留别》来看,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现实遭谗被逐而“上下求索”,构造了人间天上一系列幻境,但路路不通,他不得不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决定以死来殉自己的理想。《梦》诗由“入梦”“梦游”“梦醒”三部分组成:入梦部分用对比和衬托的方式,以“天”“五岳”“赤城”“天台”作参照,不直言其高而其自高。入梦的描述使梦游有着现实的触发,使奇特的浪漫主义想象深深植根于历史和现实的土壤之中。梦游部分写诗人飞越镜湖,“脚著谢公屐”登上险峻的山峰,但“迷花倚石忽已暝”,暮色骤降,出现了云雾缭绕、金碧辉煌的仙境,以及幸福欢乐的仙人盛会。但是,好梦不常,“忽魂悸以魄动”,“失向来之烟霞”。心惊梦醒,一声长叹,只有枕席依旧,由目眩神迷的幻想回到惨淡痛苦的现实之中。
7.李白古体乐府的语言风格 篇七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 (以下简称“詹系”) , 安旗、薛天伟《李白年谱》 (以下简称“安谱”) 载, 开元八年 (公元720) , 李白做《白头吟》二首, 时年二十岁。詹系、安谱和裴雯《李白诗歌赏析集·李白年谱简编》、郁贤皓《李白选集》、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载, 上元元年 (公元760) , 李白做《豫章行》, 时年六十岁。自二十岁至六十岁的四十年间, 李白创作了大量古体乐府诗。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收入李白古体乐府诗四卷计149首, 日本静嘉堂藏本《李太白全集》有乐府诗四卷147首。四十年间, 李白历经了开元盛世和天宝国殇, 诗人从“银鞍白马度春风”的任侠少年, 至“仰天大笑出门去”、“跨海斩长鲸”之功名壮士, 再到“生苦百战”、“存亡任天”、“坐愁红颜老”的迟暮老人, 每一阶段, 诗人无不将其豪言壮志、无尽思绪、满腔愁苦凝入笔端, 化为美妙无比的乐府诗句。
唐孟棨《本事诗·高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 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 首访之。既奇其姿, 复得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 称叹者数四, 号为谪仙, 解金龟换酒, 与倾尽醉。期不间日, 由是称誉光赫。” (1) 李白同时代的伟大诗人称其“惊风雨”、“泣鬼神”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 后人所称的“天仙之词” (严羽《沧浪诗话》) 以及今人郁贤皓赞誉的“顶峰”, 都是对李白的古体乐府的高度评价, 甚至认为“他全部诗作的精华几乎都归集于此, 聪明才智也发挥得最为酣畅淋漓” (2) , “从创作个性上看, 太白色重情浓出之以奔放……奔放的感情要求摆脱拘束, 故太白以乐府见长” (裴斐《太白乐府述要》) 。而诸如《白头吟》、《关山月》、《将进酒》、《蜀道难》、《梁甫吟》、《远离别》、《行路难》等李白的古体乐府诗篇中, 无论哪一篇都可以称作“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的千古绝唱!
李白一生向往自由, 追求光明, 但其思想又常充满矛盾, 表现在诗歌创作上亦是如此。他既有“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其一) 和“白日当天心, 照之可以事明主” (《临江王节士歌》) 似的忠诚报国篇章, 也有“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行路难》其二) 的郁闷愤激诗篇, 更有“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其一) 这样在失落彷徨中依然追求美好理想的作品;有《渌水曲》、《春思》、《长相思》的思归之作, 也有《杨叛儿》抒发美好爱情的赞歌;另外还有《宫中行乐词》 (八首) 、《清平调》 (三首) 的奉诏之作 (3) 。即便是奉诏之作, 也不乏“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其一) 的千古绝唱!他抒常人之情, 又状圣人之思;离我们很近, 又很遥远, 若即若离。有时候, 我们觉得太白笔下抒写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同时, 我们又会觉得他所描绘的简直不可思议!李白不是圣人, 也不是完人, 甚至近乎狂人。正是这样的李白, 才能写出清新飘逸、鬼斧神工、流传千古的绚丽诗篇, 使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如痴如醉地咏唱!
究其然, 飘逸洒脱的风格、豁达坦荡的心胸、无拘无束的章法、浑然天成的韵律, 是李白诗歌被赞美的内因;这种内因, 是经由其独特的文字显现, 通过精美而不虚浮的诗的语言实现的。研究李白古体乐府, 首先应当正视其独特的语言特征, 深究其语言之无穷魅力。
为情用典的自然之风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曰:“览君荆山作, 江鲍堪动色。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原是钟嵘《诗品》对谢灵运诗歌语言风格的评价———“谢诗如芙蓉出水”。“天然去雕饰”出自江淹诗———“敢不自雕饰”。太白此作问世后, 人们就用他自己的这两句诗形容和概括其诗歌的语言特色。王安石说, “‘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李乐府中, 处处彰显着这种风格:“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明月出天山, 苍莽云海间。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关山月》) “独漉水中泥, 水浊不见月。” (《独漉篇》) “登高丘, 望远海。六鳌骨已霜, 三山流安在?” (《登高丘而望远海》) “君歌杨叛儿, 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 乌啼白门柳。” (《杨叛儿》)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清平调词》其一) ……这些诗句, 清新优雅, 自然流畅, 根本不是诗人自己生造的, 而好似天然生成, 太白随手拈来, 自然天成, 没有丝毫雕凿的痕迹。
李乐府语言能够达到如此理想的朴素自然之境, 是与他认真学习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分不开的。“太白于乐府最深, 古题无一弗拟。”“凡太白乐府, 皆非泛然独造, 必参观本曲之词, 始知起源流之自, 点画夺换之妙。” (4) 詹锳《李白乐府探源》详述了李乐府与古乐府和文人乐府的渊源关系, 肯定了胡震亨的观点:“太白乐府, 或模旧制, 或创新篇, 因革之端, 往往可指。” (5) 李白得益于古体乐府的地方很多, 尤其是语言。《长干行》的语言风格酷似《孔雀东南飞》:“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学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 何时复西归”不着痕迹, 却又气势磅礴, 可谓青出于蓝。又如《行路难》“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与“对案不能食, 拔剑击柱长叹息” (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之六) “行路难, 行路难, 夜闻南城汉使度” (齐僧宝月) “行路难, 行路难, 歧路几千端” (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 何其相似!其“与君歌一曲” (《将进酒》) 与“为君歌一曲” (鲍照《朗月行》) 何其相似!“金樽清酒斗十千” (《行路难其一》) 与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实乃如出一辙!
李乐府“兴会标举, 非学可至”, 其“规矩在我, 恣意纵横”的创作之风使李乐府在古乐府和文人乐府中自由出入, 当他感知与古人精神灵魂的相通之处, 便与古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极兴尽致之处, 则将其具体意象、词意句情信手拈来, 这正是他对前人语言浑然无迹的化用。
同时, 李乐府的语言凝练精致。“雄剑藏玉匣, 阴符生素尘。”“生苦百战役, 死托万鬼邻。” (《门有车马行》) 语言洗练、整饬;“秋霜切玉剑, 落日明珠袍。” (《白马篇》) 用典而不显, 整齐雅观而无斧迹 (6) ;“弯弓辞汉月, 插羽破天骄。” (《塞下曲》其三) “赵瑟初停凤凰柱, 蜀琴欲奏鸳鸯弦。”“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长相思》) 对仗工整却无雕饰之痕。
另外, 李乐府喜欢用句式自由、押韵宽松的歌行体, 以便任意驰骋才气, 表达胸中跌宕多变的思想感情。这与其豪放不羁的性格息息相关。如《蜀道难》是七言歌行, 句式以七言为主, 杂以三、四、五、六、八言句式, 短者仅三字, 长者达十一字之多, 参差不齐, 错落交接, 时而散漫, 时而整齐, 随心所欲而又舒展自如。既有“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的匀称整饬, 又有“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散漫舒展;既有“古松倒挂倚绝壁”之精炼凝重, 又有“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之流畅轻快;“危乎高哉”同意反复, 是故作重笔以提起气势;“噫吁嚱”三个虚词连用, 乃无心用巧, 却别具韵致。《远别离》、《梁甫吟》、《战城南》诸篇也无不句式参差错落, 用韵自由开放。如《战城南》有三言、五言、七言、八言甚至九言句;《梁甫吟》有三言、五言、七言、十言句;《远别离》有三言直至十言句。
为情叙事的飘逸之风
“兴酣落笔摇五岳, 诗成笑傲凌沧州。”“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这都是对这位诗仙浪漫主义诗歌的高度评价。诚然, 李白诗歌最大的成就是其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 他那清新飘逸的诗句读来令人如痴如醉, 终身难忘, 真正是“一以为风度, 一以为淋漓。呜呼!观止矣。” (7) 然而, 我们在赞赏太白浪漫主义乐府诗的同时, 绝不可忽视其现实主义的一面, 其现实主义的乐府叙事诗也别具特色, 诸如《长干行》、《猛虎行》、《门有车马行》、《公无渡河》等, 于抒情中叙事, 于叙事间抒情。
李乐府叙事诗有其独特风格, 他的叙事是为抒情服务的, 或边抒情边叙事, 或边叙事边抒情。杜诗叙事, 专事铺陈, 务求纪事如史实, 努力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融入客观具体的描写中;李乐府叙事, 则追求简约, 力戒累赘, 并时时处处将诗人自我融进诗句, 使诗人的理想、情感清晰可见。杜甫《石壕吏》对上好边功、战乱扰民、边关凶险的描绘, 对黑暗现实的揭露, 都是通过客观、冷静的叙事实现的。“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直到“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 一路叙来, 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事件的评价全然融进客观叙述中, 诗人自己好像只是转述者。李白《丁督护歌》首二句“云阳上征去, 两岸饶商贾”, 与杜诗的叙事风格似无二致, 但接下去风格突变:“吴牛喘月时, 拖船一何苦”———叙事夹感叹;“水浊不可饮, 壶浆半成土”———叙事;“一唱督护歌, 心摧泪如雨”———抒情;“万人凿磐石, 无由达江浒”———叙事;“君看石芒砀, 掩泪悲千古”———抒情, 叙事中抒情, 边叙事边抒情, 与杜诗的叙事风格迥异。
《门有车马行》是李白古体乐府诗中叙事成分较多的作品。从首句至“死托万鬼邻”多为叙事, 杂有抒情。万里飘摇三十春, 对酒泪盈中, 其间饱含诗人丰富而辛酸的人生经历。叙事则事真切, 抒情则情凄凄。“门有车马客行”, 开门见山, 切入主题。一“论”一“问”, 使眼前事和往事骤然连在一起, 诗人慨叹身世, 感念离乱而老无所就的哀愁, 一下子凸显了出来。叙现实之事, 则以“坐客论悲辛”一带而过, 凝练、虚隐, 恍然有什么隐喻, 欲吐而不能;叙往事, 则“叹我万里游, 飘飘三十春”, 以饱含激情的笔触, 叙摧人泪下之事, 虚实相交, 令人掩卷叹息。又上元间, 安史残部猖獗中原, 江南一带有征调之事, 太白目睹别离之苦, 有感而做《豫章行》。初读此诗, 似与杜诗同类, 将同情人民与慷慨杀敌夹裹写下, 与杜甫以安史之乱为题的诸作情绪毫无二致。但细嚼慢品, 杜诗多细节描写, 如《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自“经年至茅屋”至“生还对童稚”, 计二十八句一百四十字———生动地描述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前人谓杜诗“没借没要紧事, 形容独至”, 讲的就是这种专事铺陈的细节描绘;同时, 杜诗叙事, 每以沉痛为感情基调。太白这首诗, 则多概括描写, 以气势见长。其他篇章如《长干行》、《公无渡河》, 都是李乐府中较为典范的叙事佳作。“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长干行》其一) 读来多么清爽:虽叙事, 却不像在叙事;未抒情, 却情从中生。“被发之叟狂而痴, 清晨径流欲奚为?旁人不惜妻止之, 公无渡河苦渡之。” (《公无渡河》) “被发之叟”义无反顾的渡河行动, 正是诗人狂放不羁、义无反顾追求理想的自我形象!胡应麟说:“波涛天, 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 儿啼不窥家, 其害乃去, 茫然风沙。 (引文有缺句) 太白之极力于汉者也, 然词气太逸, 自是太白语。”“李亦飘翔中闲雅, 绝无叫噪之风。” (8) “词气太逸”、“飘翔闲雅”, 正是李乐府的叙事风格之所在。太白叙事不拘泥于所叙之事, 于叙事中流露的洒脱、飘逸之风, 读来令人陶醉!“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 得其深远宕逸之神, 才是谪仙人面目。”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为情表达的雄奇之风
作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乐府同他的其他诗篇一样, 以抒情见长。可以说, 太白乐府, 无一不抒情。乐府中时常闪烁着奇妙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 使李乐府语言表达充满了雄奇之风。
李乐府抒情, 常常就像诗人站在读者面前, 勃发自己的喜怒哀乐, 对读者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最著名的《蜀道难》开篇伊始, 作者就以“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的强烈咏叹, 奔腾直泻, 抒发出诗人对蜀道高峻艰险所感到的惊愕、感慨。而后, 在诗的中间和结尾, 又两次重复了这种感叹, 用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 给人以一唱三叹, 回环往复的感觉。“一篇之中, 三番叙述, 愈见其妙。所谓‘闭户造车, 出门合辙’者也。” (9) 读之令人心情激荡!他如“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 (《梁甫吟》) ,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将进酒》) ,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行路难, 归去来” (《行路难》) , “长相思, 摧心肝” (《长相思》) , 这些直抒胸臆的诗句, 在整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使所抒之情更真切, 更感人。
夸张是诗人常用的语言现象, 李乐府最擅夸张语言的使用。但是, 太白的夸张却与众不同, 他往往把笔下的事物夸张到极致。李白《蜀道难》的夸张的手法达到了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人说登天最难, 太白却说“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这确实“使人听此凋朱颜”;民谣传说“武功太白, 去天三百尺”, 到了太白的笔下, 竟然“连峰去天不盈尺”;为了强调蜀道交通阻塞时间之久, 他用“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形容;为了突出青泥岭山路之盘曲, 则曰“百步九折”;为了显示蜀道之高耸, 则尊为太阳拉车的六龙至此也要掉头而东,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这些极度的夸张虽然不符合实际, 但却不但能为读者所接受, 而且增强对读者的感染力, 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艰险雄奇, 凸显了其不可攀登的凛然气势。如果不使用这种夸张, 而用写实的手法, 甚至用真切的具有说服力的数据描绘蜀道, 真实固然真实, 但气味索然矣。梁简文帝《蜀道难》有“巫山七百里, 巴水三回曲”句, 刘孝威《蜀道难》有“双流逆巇道, 九坂涩阳关”, 张文宗《蜀道难》有“梁山镇地险, 积石阻云端。深谷下寥廓, 层岩上郁盘。飞梁驾绝岭, 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 方知斯路难。”这些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蜀道, 与太白笔下的蜀道比起来, 简直就是一马平川!由此可以充分看出夸张语言的妙处。在太白其他乐府诗篇中, 也不乏运用极度夸张语言的例子:《远别离》状别愁则用“海水直下万里深, 谁人不言此离苦”;《公无渡河》写黄河之流远, 则用“黄河西来决昆仑, 咆哮万里触龙门”;《将进酒》绘黄河, 则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返”;突出风雪之大, 则用“黄河捧土尚可塞, 北风雨雪恨难裁” (《北风行》) ;强调游侠的重诺守信, 则“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侠客行》) ;形容阿娇做了皇后以后之尊贵, 则“咳唾落九天, 随风生珠玉” (《妄薄命》) !夸张语言的妙处于此尽现。
李白的想象力是惊人的, 其语言仿佛插上了翅膀一样任意翱翔。诗人往往超越时空的限制, 信手拈来, 落落大观。其“一往豪情, 使人不能句字赏摘, 盖他人作诗用笔想, 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 (严羽《评点李集》) 在《蜀道难》里, 从蚕虫开国、五丁开山的古老传说, 到“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的可怕现实, 从六龙回首之九重云霄到冲波逆折之百丈深渊;既有“百步九折”、“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等惊人的自然景观, 又有“悲鸟号”、“子规啼”、“砯崖转石万壑雷”等诸般音响激荡;甚至还有“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扶膺坐长叹”的切身经历和实地感受。欧阳修说:“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太白落笔生云烟。” (欧阳修《太白戏圣俞》) 沈德潜说:“ (太白此诗) 笔阵纵横, 如虬飞蠖动, 起雷霆于指顾之间。” (10)
其他篇章中运用奇特想象的, 如《远别离》借神话传说中的二妃追舜不及、泪染湘竹之事, 言现实之苦, 忽而天上“日惨惨”、“云冥冥”, 忽而地下“猩猩啼”, 忽而阳间“人恸哭”, 忽而阴间“鬼啸雨”。天上地下, 阳间阴间, 相互交织, 想象奇特, 随手拈来, 皆成名篇。刘辰翁评此篇说:“参差屈曲, 幽人鬼语, 而动荡自然。” (胡震亨《李诗通》引) 《梁甫吟》始言吕尚之耋年, 郦食其之狂士, 龙乘时遇合, 而叹己所处境。将吕尚钓渭滨、郦生落拓、攀龙见主、玉女投壶、猰貐食人、接猱搏虎、二桃三士、吴楚剧孟、张公龙剑等史实传说、神话连缀在一起, 用自己的感情来溶解, 用自己的气势来衔接, 使无关之事天然地融合在一起。《将进酒》、《天马歌》、《独漉篇》, 等等无不处处彰显太白那无边无垠、生气飘逸的想象。将直抒胸臆、神话传说、奇特想象和恣意夸张结合在一起, 使其相辅相成, 交融一体, 是李白浪漫主义乐府诗 (以及其全部诗篇) 的一个显著特征, 也是其古体乐府诗的最大特色。
李乐府继承并发扬了《离骚》的优良语言传统, 纵横恣肆, 放达飘逸, 使人读之飘然欲仙, 成就了浪漫诗人李白;同时, 李白还继承《国风》和汉魏六朝乐府语言风格, 拟制大量闪烁着现实主义光辉的古体乐府诗, 使其在中国文学史的长河中成为空前绝后的耀眼之星。
参考文献
[1]孟棨:《本事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傅如一:《李白乐府论》, 《文学遗产》, 1994 (1) 。
[3]《本事诗》载, (唐) 玄宗尝因宫中行乐, 谓高力士曰:“对此良辰美景, 岂可独以声伎为娱?倘时得逸才词人咏出之, 可以夸耀于后。”随命诏李白。时宁王邀白饮酒, 已醉。既至, 拜舞颓然。上知其薄声律, 谓非所长, 命为《宫中行乐》五言律诗十首。白顿首曰:“宁王赐臣酒, 今已醉。倘陛下赐臣无罪, 始可尽臣薄技。”上曰:“可。”即遣二内臣掖扶之, 命研磨濡笔以授之, 又命二人张朱丝栏于其前。白取笔抒思, 晷不停辍, 十篇立就, 更无加点。笔迹遒利, 凤趺龙拏。律度对偶, 无不惊绝。《太真外传》载, (唐) 开元中, 禁中重木芍药, 即今牡丹也, 得数本红紫浅红通白者, 上因移植于兴庆池东沉香亭前。会花方繁开, 上乘照夜白, 妃以步辇从。诏选梨园弟子中尤者, 得乐一十六色。李龟年以歌擅一时之名, 手捧檀板, 押众乐前, 将欲歌之。上曰:“赏名花, 对妃子, 焉用旧乐词为?”随命李龟年持金花笺, 宣赐翰林学士李白, 立进《清平乐》词三章。承旨犹若宿酲, 因援笔赋之。龟年捧词进, 上命梨园弟子略约词调, 抚丝竹, 随促龟年以歌之。
[4]胡震亨:《唐音癸签》,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年版。
[5]詹锳:《李白乐府探源》, 《李白诗论丛》,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57年版。
[6]“秋霜切玉剑”句典出《北堂书钞》:魏文帝歌辞云, “欧式宝剑, 何为低昂。白如积雪, 利若秋霜。”另, 《淮南子》云, “宝剑之色如秋霜。”《列子》载, “周穆王大征西戎。西戎献锟铻之剑。其剑长尺有咫, 炼钢赤刃, 用之切玉, 如切泥焉。”“落日明珠袍”句出自王僧孺诗:“朔风吹锦带, 落日映珠袍。”
[7]王夫之:《唐诗评选》,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7年版。
[8]胡应鳞:《诗薮》,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58年版。
[9]乔亿:《剑溪说诗》, 《清抄本》。
[10]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北京:中华书局, 1975年版。
8.李白的后代 篇八
李白是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才成婚的,时年约26岁,娶的是湖北安陆唐高宗时宰相的孙女许氏夫人。李白和她在一起生活的时间最长,达10年之久。许氏夫人为李白生了一男一女,女儿平阳,幼时天真活泼,长大后聪慧知礼,可惜出嫁不久即死去。儿子伯禽聪明机敏,知书能文,但是一生都在自耕自读,始终没有进入仕途。
李白后来在山东又纳一妇人为妾,生子名叫颇黎,但是史书中关于他的行迹没有留下只言片语。
李白有一个孙子,两个孙女,皆为伯禽子女。孙子早年效祖父李白浪游之举,离家出走,不知所终。至于两个孙女的下落,史料记载,唐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白死后58年,李白生前好友范伦之子范传正借职务之便,会同当涂县令经过三四年的访查,终于找到了李白的两个孙女,她们都在当涂嫁给了当地的农民,她们的丈夫一个叫陈云,一个叫刘劝。虽然都成了农妇,但她们的状貌举止“进退闲雅,应对详谛,且祖德如在,儒风宛然”。这两姐妹嫁给当地农民后,没有田地、桑蚕谋生,生活非常窘困。虽然祖父李白有很高的盛誉,但是她们以目前的身份、地位、境况,实在羞于向当地官员求告,担心辱没了祖上声誉。
范传正见她们的穷苦之状实在可怜,又念及她们是李白之后,便极力劝二女改嫁有钱有势的士族。可是她们却丝毫不为所动,明白表示不愿贪图富贵,苟且偷安,否则无颜去见九泉之下的祖父李白。她们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即按照李白生前的遗愿,为李白迁葬青山。
范传正听了以后很感动,于是同当涂县令一起将李白墓改迁县东南郊15里的青山西麓(即今天的当涂县谷村),还为二女免除了一些徭役和杂役,减轻了一些经济上的负担。
【“李白”的浪漫主义(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成因.doc新08-13
李白诗风论文10-24
李白的简介08-26
梦李白的诗词07-01
李白初中的诗07-10
李白的诗《秋浦歌》06-29
李白的故事初中作文08-28
来到李白的身边作文09-30
李白与杜甫诗歌的比较07-06
论李白笔下的女性形象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