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2024-06-25

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精选7篇)

1.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篇一

学生主体地位在语文教学中的确立

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对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可谓重大,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真正有效、持续开展的决定性因素。丧失学生主体地位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也是难以为继的。然而,就我个人观察,更多的情形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学生主体地位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虚假认定。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要做到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颇不容易的,关键是学生自主意识的扎根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校园剧的创编排演活动中,我通过“选题——创编——排练——演出”几个重要环节,把学生投入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其自主意识,锻炼其自主能力,使学生主体地位能够得到较为牢固的确立。

校园剧活动能作为课程纳入校本研究的周课时计划,这是学生自主选题的结果。在人教版七下语文课本中有“戏曲大舞台”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但戏曲与学生的生活毕竟有一段距离,就我校学生状况而言,戏曲并不具备作为一项活动课程的基础。学生在对比中自主选择了戏剧,在戏剧中又选择了校园剧。从本质意义上说,戏剧是没有类别可言的,它关乎人生。这是唯一出发点,再没有比这更基础的了。只是校园剧更贴近学生,一座校园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她给学生提供优美的成长环境,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留下美丽的成长故事。校园剧,是学生喜爱的表现成长故事的艺术形式。学生用这种形式自编自演,把生活与学习中的和谐与冲突、喜悦与烦恼、感悟与困惑等,用“现场”的形式加以表现,说自己心中的话,演自己成长的故事,解决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激起美好的情感共鸣。她使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更加直观、生动、活泼,富于感染力。学生对校园剧、对演自己的故事投赞同票,正是对自己主体地位的一种诉求。教师应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诉求,并以此为起点,进一步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

在剧本创编之初,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埋头于经典文本,让学生浸濡经典戏剧,并且坚信这些高雅文化注入学生的生活中,会取得比低级喜剧好得多的效果。然而,根据调查情况显示,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会错得离谱。演出莎士比亚、曹禺等大家名作不但会与初中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隔阂,而且也会产生风险——当表演没有达到与剧本同样的高度,往往是作品越伟大,演出就显得越糟糕。对于初中生来说,能初步感知经典剧本的高度都很困难,遑论表演?恰恰是没有大师、没有典范,倒使学生有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气和执着,这不见得是坏事。在剧本创编过程中,我充分尊重每一个参与学生的意见,最终讨论明确的剧本定位是反映自己校园生活的轻喜剧——《我选择,我喜欢》。剧本情节简洁明朗,取材于我校的校本课程选修。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叫杨雪的女生渴望选修管乐,父母却不同意,以种种理由阻挠,在班主任老师和几位同学诚恳而耐心细致的劝导下,杨雪父母深受感动,转而赞同女儿选修管乐。我们首先设计了一个粗线条的框架:围绕矛盾冲突分为三幕,情节走向是“起——落——再起——再落——三起”。其后是创编台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可以说每一幕都有学生的妙句和奇想。比如第一幕中,当众人在想办法劝说杨雪父母时,余枫却调侃杨雪:“瞧你这可爱的小绵羊,人见人爱的,撒娇卖萌不就行了嘛!”这句台词谐音和新词并用,使沉闷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喜剧效果顿显。再如第三幕中,设计了初二年级一位学姐为实现杨雪的愿望,要利用课余时间教杨雪吹萨克斯的情节。正是这一情节促成了杨雪父母的态度转变,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作为教师,我所做的事情主要是将各位同学的创作集中、梳理、整合、作进一步发挥以及稍有深度的开掘。同时要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创作原则:生活和戏剧,两者毕竟不一样。进入戏剧的生活不应该是原生态的,戏剧的时空是被压缩的,台词自然要比生活中的语言更凝练,而且更有可读性、更集中、更有张力。我的引导创造了一个良性的活动空间,将各位学生的能量汇聚起来并有所提升。我跟学生说:“如果这个剧本的成稿要署名的话,应该有十几个人之多”。对学生的自主创作充分尊重,为排练、演出做好了铺垫,吹响了前奏。

排练的过程让我真切感受到任何一个学生都不是任人摆布的棋子,只有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才能有较为理想的排练效果。我校聘请了南京市话剧团的一位演员和我一起指导排练。剧本拿出来了,但要通过表演具体呈现剧本时,那就不能简单地模仿和硬套,需要在表演中赋予剧本血肉和情感。初中生在组织和自控等方面毕竟不够成熟,一开始的表演并不自然。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方案是促使学生自我意识到问题所在,然后自觉修正。我和南京市话剧团的演员进行示范表演,指导学生动作、语调的表演尽可能地道。在比较中,学生自己体会到必须对自己的表演做出改动,否则看上去就像傻子似的,那是无法容忍的。排练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创造剧本以外的台词和动作来改善剧本,因为剧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穷尽舞台表演的每一个细节。但学生在排练形成熟套后就害怕改动,哪怕一点小小的改动都无法适应,搭建了又拆掉,会让他们找不到方向。我觉得这和某些老师上研究课或赛课之类的情形很相似,一旦教学环节安排就绪,只要稍加改动,就会迷失自我,在上课时要么遵循老一套,要么就乱了套。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逐步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打破这种封闭的自我保护,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合理地自主地扩大自由发挥空间。还有一位学生,排练到最后阶段已经不耐烦了,说台词、做动作都显得浮滑,不够扎实,很难再保持情感的充盈。这个问题在引导他看到更深入、更成功的表演后,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不管是创编剧本,还是排练演出,必须意识到每一个词,也许它显得很单纯,其实绝不单纯。在这个词的内部,还有词与词之间无声的间隔里,都潜藏着复杂深广的内蕴系统。成功的表演就是说出看似简单的词,却给观众强烈的生活的感受,仿佛与日常生活没什么两样却又着着实实地高于日常生活。一些学生能朦胧地意识到这些道理,也许他们永远不能达到要求,但是能自觉投入到一次次的排练中而不觉厌烦。排练中最难得的是这样的精彩瞬间——能够照亮舞台的“火花”,演员的原创力和表演的张力瞬间迸发,点燃观众的兴趣点和新鲜感。在剧中,杨雪的一位好友——一个要选修搏击的“野蛮女孩”和两位男孩拉开架势,紧张对峙。此时,一位男孩说道:“搏击课还没上呢,你就学了厉害招式来了?兄弟们……撤!”“撤”这个词一说出口就营造由骤然紧张到骤然松弛的效果,但这位男生演员始终不能将这令人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表现到位。对于这些能照亮舞台的“火花”,我们希望能在舞台上多一些,但对于演员是初中生,又不可强求。因此,在排练中,我们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能力,也懂得尊重学生自主能力是有限度的这一事实。这样,我们就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

“戏剧可能是最难的艺术门类之一,因为它必须在同时完美和谐地建立起三种联系:演员和他的内心,和他的对手(同台其他演员),还有和他的观众。”带学生登台演出前的一刻钟,我对英国导演彼得·布鲁克的话有了更深的感触。登台演出而且参加比赛,评委和观众的审视会给这些初中生演员造成压力,带来紧张乃至恐惧,也容易导致自主意识的迷失,思维的短路和空白。如果自主意识在心中扎下深根,在舞台上就能优裕自如地应对考验。从演出现场来看,我感觉几位主角确实做到了这一点。在他们的表演中,清醒而稳定的自主意识流贯始终,紧张心理偶尔浮现但又在全情投入的表演中自然消除。评委和观众在场是积极的挑战,但也会促使他们时时保持灵敏和警觉。学生们在意识中既是和表演对手对话,也是在把台词和潜台词传达给观众,通过表演把观众的心带进来,也没有什么故意取悦观众的过度表演。能达到这一步,已经是巨大的成就了。

校园剧,融合了阅读欣赏、文学创作、艺术表演以及改编、导演、化妆、现场调度、宣传设计、多方协作等多种元素,整个活动历程的关键环节,都要由学生亲历自为。不刻意追求演技的纯熟,只求展现学生自己的成长故事。这是唯一出发点,再没有比这更基础的了,再没有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更重要的了。

2.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篇二

论文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促三风、建三高”党建工作的前提基础,大学生党员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骨干力量。因此,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一中心任务,需要坚持学风建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引导学生党员成为思想政治上的引领者、专业学习上的标兵、班级管理中的骨干、校园活动中的组织者、寝室生活中的服务者,充分发挥其模范带动作用。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党员;学风建设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按照党和国家的统一部署,重庆市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建工作,大力促进高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为建设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培养高质量的大学生、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三高’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由此可见,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高校党建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一、充分认识学风建设在“促三风、建三高”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1.学风建设是“三风”建设的基础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要有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来保证。“三风”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学风与教风共同构成一所高校的校风。其中,学风是基础,促进教风,推动校风。所谓学风,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的治学、读书的精神状态和文化风气。它是学校校风的集中反映,是孕育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沃土,也是大学的立校之本。加强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良好校风的客观需要,是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学风建设是落实高校“三风建设”的重要基础。

2.优良学风是推进“三高”建设的前提

校风、教风和学风决定着高等教育质量,影响着高校“三高”建设目标的实现。学生的学习风气是校风和教风的生动体现,优良的学风包括明确的学习目的、强大的学习动力、端正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力量,对学生的思想境界、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个性修养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加大科研力度的目标所在。因此,学风建设是推进“三高”建设的前提条件,是高等教育质量评判的重要标准。

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动作用

大学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在高校“三风”、“三高”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学生党员来自于学生,生活在学生之中,能取得同学们的信任,有利于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学生党员是师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学风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学生工作的排头兵,学生工作的各项任务需要他们贯彻落实。因此,要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就要坚持学风建设与党建工作相结合的工作思路。把握好思想政治、专业学习、班级管理、校园活动、寝室生活五个方面的学生工作,发挥学生党支部在学风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学生党员在学风建设中的模范带动作用。

1.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上的引领作用

21世纪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改革开放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促成了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社会局面。大学生是一个容易受外界影响的群体,对市场经济的种种负面作用“免疫力”不强。大学生党员具有年龄小、党龄短、接受党的理论教育时间不长、对党的精神要义理解不深等特点。因此,大学生党员更要注重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时刻保持党员的先进性。这就要求学生党员更为主动、自觉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此外,大学生党员在职责履行上不能把自己等同于普通学生,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整体提升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大学生党员应该主动成为党组织和普通同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一方面让同学们从党员的实际行动中感受共产党的先进性,进而将他们吸引到党组织中来;另一方面,自身的党性修养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提高和升华。例如,建立学生党员联系人制度,要求每位学生党员负责培养两名入党积极分子;建立班级党课学习小组,要求每位学生党员负责小组成员的政治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党支部要发挥其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召开争创优秀学风为主题的民主评议会和民主生活会。在民主评议会上,要求学生党员就近期学习态度、课堂纪律、学习效果、班级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汇报,参会同学对学生党员进行评议并通报结果。在民主生活会上,要求学生党员汇报在班级学风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学生党员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找出现存不足,提出意见建议,明确改进方向。

2.发挥学生党员在专业学习上的标兵作用

作为先进文化代表的大学生,应高度重视并积极专注于学业,学生党员的首要任务也是搞好自身业务学习。这就要求大学生党员不仅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还要有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要上课认真听讲,还要在课外按时保质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仅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完善知识结构;不仅要吸收已学的知识,还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总之,大学生党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强化个人文化修养,在学业上发挥旗帜标兵作用。更重要的是,党员同学还要关心学习困难同学,促进班级学风全面好转。由于个体差异,再好的班级也有个别后进生,如果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解决不好,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这就需要党员同学与学习后进生形成学习互助关系,通过连续一贯的督促帮助后进生有效减少迟到、旷课、违纪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同时发挥班集体的监督作用,使这部分同学逐步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最终增强班级学风建设的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学业表现是衡量一个群体学风好坏的重要标准,因此要把学业表现作为学生入党、党内评优的重要指标,从源头上保证并在过程中提升党员群体的素质水平。

3.发挥学生党员在班级管理中的骨干作用

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几名专职辅导员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选拔优秀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干部、辅导员助理既能为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配备得力助手,又能锻炼学生党员的组织协调能力,也能体现学生党员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性。因而,构建以辅导员为主导,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为骨干,学生民主自治的班级管理模式,以点带面、依靠骨干带动群体,依靠群体带动全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班级日常管理的有效方式。要实现学生党员组织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就要设岗定责,把党章中对党员的普遍要求与校纪班规有机结合起来,用制度规范学生党员的日常言行,把学风建设的任务细化落实到每一名学生党员身上。总之,大学生党员应该热情为同学服务,积极配合老师,全力支持班委开展工作,尽职尽责创建先进班集体。

4.发挥学生党员在校园活动中的组织作用

作为学生工作的骨干力量,学生党员应以饱满的热情策划、参与并鼓励同学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本身也是学生党员发挥先锋作用的载体。特别是组织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学科竞赛活动,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引向学习,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通过寓教于乐的校园活动,帮助同学们激发学习热情、提高能力素质,进而不断增强高校的学术氛围,不断改善高校的学习风气。同时,学生党员还应设法将支部活动与班团活动、学生会活动联系在一起,避免学生党支部活动资源短缺、形式单一的缺陷,从而拓展大学生党员发挥凝聚带头作用的阵地。

5.发挥学生党员在寝室生活中的服务作用

学生寝室既是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课外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发挥学生党员在寝室生活中的服务作用,带头创建良好的寝室环境和寝室文化,对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及促进广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在学生宿舍楼建立党员工作站,负责协调团委学生会工作,组织卫生与安全常规检查,开展寝室文体联谊活动,使宿舍楼的学生管理工作得到直接的组织支持。其次,通过开展“宿舍结对”、“党员宿舍行”、“党员寝室风采展”等活动,一方面让党员的“声音”在学生寝室响起,促进党员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带动周围同学,另一方面也使党员更好地接受同学们的监督,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再次,实行学生党员“责任制”,营造“有事找党员”的寝室生活氛围。开设党员工作信箱,定期调研、汇报同学们的寝室学习生活情况,及时发现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真正发挥学生党员联系同学、贴近同学、服务同学的渗透教育作用。

3.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篇三

关键词:易班;引领;学风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已然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 [1]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 也逐渐地改变着大学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因此, 如何正确的认识和有效运用网络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就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2009年9月, 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开展易班项目试点工作, 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建立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 积极打造大学生网络思想家园, 受到师生普遍欢迎。本文深入分析了易班在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探讨了积极利用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策略, 希望能为高校学风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易班为大学生学风建设提供了崭新平台

易班是一套服务高校师生的互联网应用系统, 是高校师生的实名互动平台, 网站融合了论坛、社交、博客等主流的Web2.0应用, 加入了为在校师生定制的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 集成了“思想教育、教务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四大功能。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截至2017年10月, 易班实名注册师生用户4.3万余人, 建立一级群组87个, 包含各学院、学生工作队伍和相关职能处室等, 二级群组2101个, 包括班级、党(团)支部、社团和志愿者等特色项目团队以及思政课等教学组织。易班已成为高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 为大学生学风建设提供了崭新平台。

1.有助于传播正能量, “端正”学风建设的目标导向

素质教育要求下的学风环境构建中最核心的本质和内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构建良好的学风环境, 高校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构建良好的学风环境起着导向、动力和保障作用。网络时代下, 高校要有合理表达思想见解的网络渠道, 并在教师的主导下允许不同的观点进行交锋, 让大学生有“发泄和诉说”之地。

易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高校对网络时代下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回应。易班是实名互动平台, 能有效遏制虚假和有害信息, 积极营造诚信健康的网络环境, 具有良好的引导性。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 易班正以话题、动态、博文、问卷、投票等形式体现青春正能量、校园新风尚;网站内容凸显思想文化主旋律、健康公益;学生思想动态和关注的热点便于研究分析, 教师易于引导并采取针对性措施等区别于其他网络社区的特点, 逐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 为大学生学风建设“保驾护航”。

2.有助于促进组织建设, 营造学风建设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除了归属自然班级以外, 还可能归属党支部、社团、学生会、课程班级等各种形式的群组。拥有良好风气的班组群体对外表现为整体的集体形象, 对内则是一种氛围, 一种无形的力量, 影响着集体中的每个成员, 使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易班的核心就是构建网络班级。从目前看, 与社会交互网站相比, 易班的竞争优势之一就在于能以具有较强归属感和凝聚力的班组为纽带, 充分发挥大学生参与共建的积极性, [2]营造良好的班组氛围。以上海海洋大学为例, 为积极构建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的网上家园, 充分展示学生班级及学生组织的风采风貌, 进一步增强各级学生组织活力, 2011年7月份以来, 学校积极利用易班平台, 连续开展五届“超级梦想班级”评选活动, 活动面向全校易班注册组织, 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活动和实践锻炼, 使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理想, 增强为实现个人梦想而努力的动力, 更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更积极投身集体活动, 在现实和网络上都能发挥模范示范引领作用。活动共吸引全校近千个不同院系的班组团体参加。首届评选活动就吸引了289065余次浏览, 万余条回复, 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3.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 增强学风建设的效果

网络时代下, 学生不但习惯于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而且还要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和表达情感。因此, 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 主动利用网络平台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俗话说“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沟通和交流不仅能增进师生感情, 而且能有效提升教师的影响力, 增强学风建设的效果。

易班改变了传统的自上而下的传达模式, 构建了广大师生全天候、多层次、立体化的私密、高效交流模式, 开拓了交流途径, 畅通了沟通渠道, 让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加扁平化, 互动随时随地变为可能。教师可通过易班中的消息盒子、微社区话题、个人博客、发送轻问卷、发起投票等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 寓教于潜移默化中, 对学生起到正面引导效果。学生可以在易班上对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出建议,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升育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二、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设计

面对易班给大学生学风建设带来的契机, 我们必须积极探索运用易班进行学风建设的有效路径, 充分发挥网络平台在推进学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

1.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机制建设

从高校角度来说, 随着易班在师生中的广泛应用, 高校应主动将校内现有的网络教学资源库与易班进行对接, 一方面易班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学生事务管理的重要平台, 成为学生接受学校管理信息的重要渠道, 学生登录易班的频次远远大于校内其他信息平台, 学生登录易班后如能直接获取校内网络教学资源, 必将大大提升其利用率;另一方面校内网络教学资源的公开化也是实现校际网络教学资源共享的前提和基础, 要想让校内教学资源对大学生学风建设产生持续的引领作用, 应加强院校之间资源的整合, 充分发挥其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 形成若干高校和地区的教学资源联盟, 这对高校以及高校群的学风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 高校应结合易班, 积极开发紧密贴合师生需求的教学、事务管理和服务应用形式, 凸显教与学、管理和服务的交互功能。如上海海洋大学基于易班设计开发了学生自助迎新系统、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和就业速递系统, 集引领、管理和服务于一体, 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从易班发展的角度来说, 易班要进一步服务师生、吸引师生、留住师生, 做出自身的特色, 就应根据高校师生的特点, 在深度整合各方优质教育资源上做文章, 持续强化易班的“学习功能”。目前, “易班学院”和“易班大学”模块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但是课程的精品性和吸引力还有待加强。因此, 易班应以更开放的心态积极对接各类优质教育资源, 构建开放式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平台, 全力打造易班教育资源的“明星效应”, 实现优质学习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同时, 易班应根据自身定位, 有选择地吸收第三方进驻, 引入丰富的应用软件和服务, 结合自身资源, 集中优势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服务。

2.加强教师和辅导员易班个人主页的建设

易班为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资料库、轻博客、动态、轻问卷等内容丰富的个人主页。从实践中我们看到, 教师和辅导员对易班的使用频率很大程度上引领着学生的易班使用频率。教师可以通过资料库、话题、轻博客、动态、轻问卷等方式, 引导性地展现自己教授课程所涉及的理论、方法、案例等。辅导员可以结合自己专业化方向, 选择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性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 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方向的辅导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相关专题的知识介绍或案例分析,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化方向的辅导员除了全面发布就业信息以外, 可利用资料库、轻博客等方式进行就业政策解读, 求职技巧指导等。积极构建教师和辅导员相关主页群, 形成在网上的主流声音, 回应学生关切的热点时事, 解答学生中存在的实际困惑, 以此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引领。当然, 教师和辅导员也可展示其自身的兴趣爱好、生活感悟、个人风采等, 让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感知他们的所思所想。通过易班上教师和辅导员个人主页群的建立, 学生感知到老师形象更加的亲切, 不再单纯是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老师, 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可亲可敬的长者, 学生自然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 老师的教育引导效果也就水到渠成了。[3]

3.加强易班的学习群组建设

易班的群组功能正好为教师和辅导员提供了一个开展网络教育的平台。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任课班级, 在易班上建立网络教学班级, 采取课堂共性教学与易班个性辅导相融合的方式, 增强第一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 教师可在易班网络教学班级上, 实现在线答疑和辅导、发布教案、发布题库、发起讨论话题、布置课外作业等, 可以在资料库里上传教学课件、参考文献资料等供学生自行下载学习, 还可以要求学生直接在易班班级平台上提交作业等。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回帖, 分门别类采用集中回帖方式或个别回帖方式对学生加以引导,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比如东华大学积极构建易班教学资源库, 教师上传教学资料, 深化应用, 反馈需求;同时学生也将自身寻找的资料上传到资料库, 互相补充、交流和学习。师生上传各类学习资料逾245万件, 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500万次。[4]由此可见, 教师应更广泛、深入地运用易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积极营造“会学、好学、乐学”的良好学风。

目前, 辅导员能积极地运用易班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 除此而外, 辅导员应将易班作为班级建设的抓手, 延伸教育的边界。通过虚拟的班会、讨论、调研、上传照片、撰写博客、交换各种学习和生活信息资源等活动组织实现班级的实时交流, 实时互动, 促进同学间的沟通和交流, 增强班级凝聚力;同时, 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巧设问题或疑问, 引导和鼓励每位同学在虚拟班级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而充分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 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真正地通过网络加强和引导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基于易班引领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保障机制

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设计是网络时代下加强学风建设的积极应对和必然选择, 为使其取得实效, 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机制。

1.认识到位

自2009年试点以来, 易班建设得到了多位中央领导的关心, 目前已覆盖上海高校, 并且已纳入教育部、上海市教卫党委和市教委的相关规划, 已向全国高校进行推广。因此, 高校应紧紧抓住易班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充分认识易班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合理运用易班开展学风建设, 增强学风建设的实效性和时代感。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需要举全校之力, 进一步凝聚共识、统筹谋划。首先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要建立和完善易班建制, 学校管理层、教师、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应主动全面加入易班, 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应利用易班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辅导员应将易班融入到大学四年的班级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中, 各级管理服务人员应结合易班功能, 开展学生事务相关工作。高校只有通过“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 将师生都凝聚到易班上来, 才能实现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目标和成效。

2.政策到位

责任机制。基于易班开展大学生学风建设需要学校层面以及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层面的保障措施才能顺利推进。因此, 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 主动将易班纳入学风建设范畴, 根据易班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制订学风建设融入易班的建设方案, 明确整体的目标要求、工作机制、职责任务、时间进度、考核评价等。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和易班建设领导小组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 专题研究和推进相关工作。各二级学院应根据学校的整体建设方案, 结合工作实际, 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进一步明确基层教学组织、学生工作办公室, 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的具体目标要求和职责任务。学工部、团委要进一步加强易班发展中心、易班学生工作站、各级学生组织、班团组织建设, 结合班级事务管理现实和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充分发挥师生骨干和示范群体的学风引领作用。教务部门统筹、协调和落实基于易班的教学资源建设, 将易班有机对接各类已经建成的教育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库;信息部门负责基于易班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及快捷的数字化校园网络保障;财务等部门为易班建设提供经费等相应保障。

激励机制。为了更好地提高广大师生运用易班开展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互动实效, 学校应积极制订相关激励政策。如教师层面, 教务部门应专门设立基于易班的教学资源专项经费, 用于支持教师开展以易班教学资源建设为主的课程建设, 建立一批网络名师工作室, 培育一批易班名师, 形成一批优质网络教育资源。各学院应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易班在线时间折算为教师社会工作量, 并设立“易班名师奖”等奖项, 鼓励教师积极利用易班开展工作。学工部、团委应将参与易班建设的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纳入学校先进评优体系, 名额单列, 对评出的先进团队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 给予精神和物质鼓励;同时, 在活动开展中设立多个奖项, 如“精彩博文奖”、“班级综合实力奖”等, 并定时推出“网薪换实物”等活动, 以此有效地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考核机制。学校应建立基于易班开展学风建设的工作考核体系, 将整体工作目标、时间进度、工作要求纳入职能部门工作目标责任制, 由学校进行考核;将细化的工作目标, 具体量化指标纳入学院工作目标责任制, 由学校授权职能部门进行考核;学院对教师和辅导员的易班应用情况纳入教师和辅导员的年终考核指标, 并作为职称评定的参考依据。同时, 学工部、团委制定班级和学生个人易班使用情况考核指标并纳入先进班集体、先进个人的评选条件。

3.人员到位

根据学风建设的工作内涵, 学风引领队伍应由教育引领队伍、教学和管理队伍以及学生骨干队伍共同组成。

教育引领队伍由校领导、校内专家学者、行政管理层组成, 围绕办学理念、学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职责开展工作, 是开展学风引领工作的重要力量;教学和管理队伍由教师、辅导员和各类管理人员组成, 作为与广大学生密切接触的群体, 其教育、引导、榜样示范作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大学生, 是开展学风引领的主要力量;学生骨干队伍由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组成, 他们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表现活跃, 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 他们独有的优势和自觉的行动决定了他们是开展学风引领的有生力量。[5]

高校应积极构建学习型学风引领队伍, 充分发挥其利用网络进行学风引领的作用, 进一步形成广泛参与的网络育人机制。首先, 要通过加强学习, 提高学风引领队伍的思想素养和文化知识。学风引领队伍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品德素质、渊博的知识素质, 就需要自身不断提高品德素养, 扩充业务知识, 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其次, 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实践参与, 提高学风引领队伍的网络素养和育人的能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和日新月异的网络媒介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高校学风引领队伍必须自觉学习和实践, 提升网络素养, 提升网络形象。目前虽然许多学校和老师都配备了电脑, 但电脑所发挥的功能主要是打字机和文献“检索器”。然而, 教育者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了解大学生网民的虚拟生存与虚拟生活方式, 了解大学生网民的学习特点和内在需求, 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

同时, 为增强广大师生利用网络开展学风建设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高校要加强教育培训制度建设, 充分利用党团组织生活、全院教职工大会和各级党校、团校、大学生骨干培训等, 对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 高校可根据工作实际, 编印相关的操作指导手册, 并组织开展针对性较强的培训项目, 提升学风引领队伍的网络运用能力, 使其真正成长为利用网络开展学风建设的引领者。

参考文献

4.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篇四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显然,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首先应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即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按照这一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意义深远。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一.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

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本,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 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4.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

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实质性和深入的问题,我们不由要问: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哪里去了呢?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解决方法和实践 1.发挥化学史的作用

科学历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启迪和激发。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索然无味的,但流于形式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利的。对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的或有学生自己要上讲台做的,教师应尽量满足,但做之前和做完之后,教师可发动其他学生就该实验提几个问题:步骤有什么要求,操作有什么注意点,刚才这位同学做的有无错误?对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可更严格些。每次实验结束当学生把实验桌收拾干净后,教师可留出5-10分钟让全体学生坐下来思考、提问:刚才的实验有无发现问题?假如有和预料中的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改进?

比如,在《化学1》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节课的探究实验中,理论上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导致在水中液面应该上升约2/3的体积,但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往往没有上升这么多,并且在用洗耳球鼓入空气后液面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学生就想到可能是收集到的二氧化氮气体不纯,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造成漏气,或者是鼓入空气的速度过快,空气中的氧气来不及与一氧化氮反应,反而将试管中的水分赶跑等等。3.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可能现在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课程中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甚至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读书,划重点”,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上,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浪费”时间给学生看书,觉得书上有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讲,而是按自己理好的思路讲课,让学生按照一种系统性强的方法去学习,这样不是不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推行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学,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完全摒弃!殊不知这种极端的做法恰好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其中一项指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可能较多的知识是来自于老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靠阅读和查阅资料,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如果在高中阶段没有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这种能力,那么到了大学或者走出校园以后再去锻炼,只怕为时晚矣!

例如,在学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现象等,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科学探究,让他们来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等。这时,很多学生一看到碎瓷片就想到防止暴沸;另外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同学认为这里不是溶液中的反应,应该不是防止暴沸,石蜡油在这里是和碎瓷片反应,实验的目的是看碎瓷片和石蜡油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我先不做点评,而是在实验过程当中,提醒他们老师不是用的碎瓷片,而是加的氧化铝粉末,效果可能会更好,你得到什么启发。这时就有人提出来:老师,碎瓷片应该不是和碎瓷片反应,碎瓷片这里可能是催化剂。随后我正好借机向他们解释,碎瓷片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铝可以催化石蜡油分解。

所以,我的看法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逐步具备了一种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悟性是比较高的,有些知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理解,而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去解释半天,而且由于我们的知识基础和学生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理解的难点重点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就是他们的理解存在问题的地方,有时讲得越多,学生越消化不了,甚至会适得其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在上到《化学能和热能》这节书的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关系,可能很多老师也觉得这节课比较难于处理,所以这节课我并没有特别处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P32页的内容,提问他们通过这段话能够得到什么信息?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什么?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这段话是在说明化学键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他们能够提取出这些信息,足够了!接下来我就顺水推舟,提问那么一个反应过程中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怎么判断呢?然后可以提醒他们看P33页的图示,让他们学会从比较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角度比较放热还是吸热。由于反应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了,反应后“多余”的能量必然要以其他的形式释放出来,反过来就要吸收能量了。

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外补充的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把他们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例如,上到苯这一节的时候,对于苯和氢气发生的加成反应,我让他们先看课本上的方程式,然后问他们对于这个方程式有没有疑问,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没有,但是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那个圆圈怎么没有了?结果其他同学立刻说“对啊对啊,那个圆圈哪里去了?”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他们也大胆了,也陆陆续续说出自己的疑问,例如“环己烷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那个六边形代表什么意思”等等。4.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质疑,敢于申辩,获得灵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重视着、关注着,并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问题才会迸发出来。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中,有关Na2O2与H2O的反应,按照课本实验,学生能够很感兴趣的知道Na2O2和水反应生成O2,我们接着补充了一个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学生能发现溶液变红,振荡,红色突然消失,这时,我们发现坐在下面的学生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有一种很想知道原因的欲望,这样,就为我们讲下面的内容打好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整个这堂课的效果就显得特别好。再比如,上到苯的性质这一节的时候,在让学生推断苯可能的结构的时候,很多人都推断苯应该含有不饱和键,但是当将苯和溴水混合,振荡后溴水不但不褪色,反而下层的黄色跑到上层去了,这是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变化呢? 5.加强学生的自我归纳和总结能力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两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就自己写小结,例如他们在学完《化学1》第一章之后,他们就把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公式用一个十字体现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当然,就中学生而言,囿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当今化学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我们所言“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主旨是要让学生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的同时,保持着对前人所做工作的一份“平视”,努力发现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努力保持着对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变化的好奇和探究,进而使其树立起热爱化学、献身化学、发展化学的信念和决心。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在。

5.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篇五

何谓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及项目经理与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之间的关系

根据建设部1995年1月7日颁布的《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经理资质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项目经理是指接受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对该工程项目施工过程全面负责的管理者,是建筑施工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工程项目上的代表人”。由此可见项目经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委托对某工程项目进行全面负责、管理的人。其与施工企业的法定代表人之间系一种委托被委托关系,是在法定代表人授权许可的范围内代表法定代表人行使职权的人。根据民法基本理论委托代理是代理的一种,而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向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受意思表示,并由被代理人直接承受该行为的后果的行为。所以委托代理是以被代理人的委托为发生代理权的根据的代理,也称意定代理。委托人的行为后果亦由委托人承担,即项目经理(委托人)与企业法定代表人(委托人)之间是内部关系,企业法定代表人在该工程项目上与相对人之间的关系则是由项目经理所实施的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关系,在法学上也被称之为代理的外部关系。至于项目经理与相对人之间则基本上无法律关系而言,反在项目经理实施其代理行为过程中有非法侵害相对人情节时,两者之间才可能产生侵权责任关系。由此可见在一般的合同诉讼中项目经理不具备主体资格,也不能独立地对外承担责任。

项目经理的诉讼主体地位及责任承担

实践中企业法人往往与项目经理签订内部承包合同来确定各自的权利义务,而司法实务中有人用内部承包合同中约定的“损失由项目经理负责”等条款来推定项目经理应负诉讼中的实体责任。那么项目经理是否应因内部承包合同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内部承包,承包经营是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普遍实行的方式之一。内部承包是指对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单位实行承包经营。例如商业上百货公司把自己的百货店供应站承包出去,建筑企业把自己的项目经理部承包。但是内部承包并不改变发包方企业本身的法律地位,而仅仅是改变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方式。承包人在承包期间是以企业的名义而不是以个人的名义对外进行民事交往,因民事交往产生的权利由企业享有,产生的义务由企业承担,而企业的财产是承包人对外进行民事交往的一般担保。因此当承包人对外创设民事法律关系时,该民事法律关系的一方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承包人。在建设施工合同中表现的最突出的就是与发包方签订合同的肯定是具有建筑资质的施工企业,而不是项目经理部或项目经理本人,进行结算的也是建筑企业,而不是项目经理个人。

因此项目经理与施工企业之间签订的合同无论怎样约定,都是对其双方发生约束力。这是合同的相对性所决定,而不能对合同外的第三人产生法律上的约束力。即内部合同的约定不对抗合同关系之外的第三人。因此项目经理在经营期间与第三人产生的法律关系所产生的债务仍应由建筑企业来承担,但建筑企业承担责任后可依据内部合同进行追偿。综上所述,项目经理对外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这是由委托关系及内部承包合同的法律原理所决定。

审判实践遇到的几类案件中项目经理的诉讼主体地位及实体的权利义务

拖欠工程款案件:工程款是由建设工程合同产生的,所以主张诉讼权利的只能是合同的当事人即承包方具有相应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而项目经理不是建设工程合同的当事人,根据合同的相对性,其不能独立依据建设工程合同来主张追索工程款。其要么在建筑施工企业追索回工程款后,依据双方之间的内部承包合同来主张权利,要么和承包方一起做为共同原告来向发包方追要工程款。在那些做为承包方的建筑施工怠于行使追索工程款的权利,对其债权造成损害时,项目经理还可依据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行使代位权以发包方为被告,以施工企业为第三人来直接主张权利,从而通过债的保全来得到债权。

拖欠建筑材料费的案件:在建筑领域如果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来操作,不会出现大量的拖欠材料的案件,因为国家有关部门有规定严禁带资承包工程和垫资施工。工程款应由发包方及时支付。但因为市场环境的影响,有很多发包方不能及时支付工程款,导致施工企业购买工程材料时拖欠材料商的材料费。而且很多是项目经理在对工程项目施工时,对外采购工程材料而欠的材料费,依据刚才我们分析的项目经理与企业法定代表人之间的委托关系及内部承包合同的性质,这时对外承担责任的只能是建筑施工企业而非项目经理本人。当然如果建筑施工企业依据内部承包合同要求项目经理承担责任时,法院如决定合并审理的可判决由施工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由项目经理对施工企业承担赔偿责任。

以上所述,建筑施工企业与其单位的项目经理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及实体权利和义务,对于那种名为内部承包实为转包或者是建筑施工企业出借建筑企业资质由他人来承揽工程所形成的纠纷,应由该建筑施工企业和转包合同中的承包人及借用建筑企业资质的人依据过错来对外分别承担责任。

诉讼中判决项目经理独立承担责任或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况

6.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篇六

摘要:《经济法》是民办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传统的教学往往只注重法律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尤其是当前我们民办高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观念淡薄,学习主观能动性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民办高校;经济法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前言:经济法既是法学专业的核心课,也是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向实用性转化。因此,经济法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

1.利用时事热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已经是大家公认的教学真理。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不学或学不得法,也不会有最佳的效果。因此我们教师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首先是要在确保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从学生心理特征和能力基础出发,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授法律关系主体中的自然人行为能力时,我引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因参赛选手年龄太小而被取消”一事;讲授税法中的个人所得税时,我讲的是NBA篮球巨星姚明、科比等人的年薪及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学生听到这些他们非常喜欢的明星和热切关注的事件后,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使他们积极进入主动学习状态。接着,通过具体事例分析,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了学生获取信息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同时巩固了旧知,形成了认知冲突,便于顺利引出新知,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相关知识也能得到很好的掌握。

2.加强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循循善诱,启发、点拨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通过理论学习、技能训练获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应用能力。

2.1案例教学,形成教学互动

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一些真实、典型的经济法案例的详细描述,让学生进入案情,身入其境,充分参与教学,提出相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分析讨论、寻找答案。恰当的案例教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简单的采用理论阐述、法条解释、相关案例分析,虽然对学生理解经济法基础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作用,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和交流,不能加深印象。所以,在运用案例教学时应注意师生互动并灵活多变。可以先介绍案例,再循序导出基本原理,也可以先作理论铺垫,再援引案例分析,还可以将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遴选尤为重要,一个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并具有启发性的案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学生收集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例,精心挑选有代表性的运用到教学,或者鼓励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解,从而使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这种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双向提问式,形成教学互动

双向提问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问,引导学生横向联系,纵向思考,进一步提出疑问,教师解答、学生自己寻求答案或者学生之间相互解答。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拓展知识层次;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加强自身学习,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并反省自己在教学中的疏漏,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学生提问一方面受到教师的启发,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从而产生疑问;另一方面,说明他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在积极思考。例如,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法律问题,而以其有限的法律知识无法解决;或者发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从而产生怀疑等。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学生有疑问总比没有好,教师的职责是营造宽松、平等的良好氛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质疑,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地将疑问提出来,并寻求解决之道。

2.3讨论式教学,形成教学互动

讨论式教学的亮点就是把教师的单向传授变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这种教学方法主要适用于有争议的问题,并且经常和案例教学交叉使用,也就是说,以案例为讨论对象或者在讨论中应用案例。在具体的教学组织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随机讨论等方式,并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设计。

2.4仿真模拟,形成教学互动

从性质上讲,模拟教学是一种启发式的实践教学,强调学生通过情景演练,进行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获得体验,将知识有效地内化的过程,它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潜能,给学生锻炼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其实际功效是不容低估的。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掌握学科基本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综合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横向竞争学习的欲望。此外,通过模拟演练,学生们还领会到沟通、理解以及执行的重要性,在课程学习中挑战自我,在团队中体会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重要性,领略团队合作精神。

3.利用课外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

3.1组织开展实践教学,布置实践性作业。经济法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法理的精髓,能够比较娴熟地将法理应用于实践,因此在作业上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将知识点再写一遍,而是以实例形式布置,让学生充当实例中的某一角色,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查阅法规,领会法理,既锻炼了能力,又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经济法理论知识,学生们均反映对这样的作业很感兴趣。同时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不仅需要反复阅读教科书,而且还要查阅大量的课外书籍,无形中就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开展网上课堂。要利用先进、快捷的网络平台,适时开展网上课堂,将课件、教案、讲义、参考文献、习题等内容放到网上,便于师生之间更广阔的沟通,使我们的课堂无限延伸,师生在网络的空间里,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玉珍.提高财经类院校经济法教学质量的新思路[j].法制与经济,2008,(10)

7.强化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篇七

浅谈在地理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何生璀

(甘肃省积石山县别藏中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知识、认识真理和知识发展的主体。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还要教学语言的提炼,教学语言是教师在课堂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工具,一个老师即使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终效果也必须借助教学语言实现。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语气使用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这样,便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一、巧用地理地图让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地图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而新课程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地图和文字都丰富,各种地理地图里面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学会用地图,以地图做指导,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地理知识,掌握地理事物的联系与地理规律,逐步形成地理技能。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坚持学生为主体,老师讲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前,老师点讲述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一节课教师的讲,指导学生会使用地理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合作探究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竞争

新课程地理以“人和地理关系为主线”,注重“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根本”,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切入,注重教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竞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这样,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和学习动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才意识。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新课改要求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在地理教学,老师最好在课堂活动中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该把一节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动手、动嘴,进行积极的思维,由学生在活动中完成所学内容,进而使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教学相长,这样使每位学生都有所进步。

四、要加强对乡土教材的补充

高中地理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理论学习中要实践素质教育。在平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注重乡土地理知识的补充,并通过收集乡土地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获取更多的乡土地理知识。例如,在教学“气候”时,让学生收集反映本地区的气候资料,从而加深学生对气候知识的了解。

五、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树立学生课堂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终落脚点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追求知识,学会自我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地理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地理教学的固有特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地理环境问题,学会学习地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学会创新和自我发展。

教育创新以人为本,教师只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才能顺应素质教育的潮流,才能培养出一批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的人才。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敢于探索、开拓创新中学得更多的新知识,以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上一篇:暑期个人调研报告下一篇:选煤厂厂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