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

2024-08-10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共8篇)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 篇一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4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消费 第二框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知识精练】

一、选择题

1.农民是德国最惬意的职业,也是社会中最富有的人群之一。德国农民的职业门槛高,必须参加专业培训,持证上岗;同时拥有国家政策扶持,完善的保险制度、农民组织提供各种无偿服务以及科技保驾护航。这对我国发展农业的启示是

①注重市场机制,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②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厚植农业发展沃土 ③提高劳动者技能,提升社会保障水平④发挥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2.2017年国企改革将全面进入落实阶段,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投资运营平台、兼并重组、资产证券化力度将不断加大。这意味着 A.股权多元化改革步伐加快 B.将进一步增大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C.混合所有制经济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 D.形成政府主导的国企经营机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国有企业改革。A符合题意,“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投资运营平台、兼并重组、资产证券化力度不断加大”,这意味着股权多元化步伐加快;B说法错误,保持公有制的主题地位,不能只看量的多少,要注重质的提高,所以上述改革并不意味着增大公有制经济的比重;C说法错误,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将是国民经济的主体;D说法错误,应该是形成灵活高效的市场经营机制,而不是形成政府主导的国企经营机制;故正确答案是A。

B.各种所有制经济能相互促进共同融合 C.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的需要 D.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 【答案】C 【解析】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利于国有资本增强控制力、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适合题意;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A错误;B说法正确但不是本题的原因,排除;社会主义经济指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D是错误的。

6.据2017年最新数据,中央企业60%的资产分布在电力、石油化工、建筑、军工和通信五大行业。其中9家电力企业总资产8.8万亿元,3家石油企业总资产7.2万亿元。上述材料表明 ①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②国有经济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 ③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④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A 7.2017年2月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在京举办,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企改革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只有国资国企瘦身健体、固本培元,中国经济肌体才能经脉通畅、筋骨强健。这表明

①要进一步扩大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②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③发展国有经济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具有关键作用 ④国有经济将在各种行业与领域中占优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①选项错误,题目中没有表述要扩大国有经济的比重。④选项中“各种行业与领域”的表述错误。题目中,只有国资国企瘦身健体、固本培元,中国经济肌体才能经脉通畅、筋骨强健。这表明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发展国有经济对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具有关键

营、耕地自然抛荒等问题。同时,在土地流转执行过程中,更加明确土地的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界限,有利于引入民间资本进入农业领域,防止集体土地流失。

根据材料,归纳我国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并结合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

【答案】原则和底线: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变,土地流转依法、有偿、自愿进行,耕地红线不突破,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农民利益不受损。

意义:①通过稳定农户承包权实现了农民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增加农民的经营性收入。②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获得规模效益。③实现经营权流转,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收入。④土地流转后,农民外出创业、就业,还可以获得其他收入。

【解析】村里要求根据材料,归纳我国农村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必须坚持的原则和底线,并结合所学经济知识分析三权分置改革对于农民增收的积极意义。

2.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 篇二

【考点分析】

考点1:市场经济的基本原理

(1)市场调节。

①市场调节的优点: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源有效利用。

②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市场秩序。

①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

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

②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第一,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遵守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第二,切实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第三,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例1(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Ⅰ)2014年11月,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缩小政府定价范围,实行公开透明的市场化定价。加快推进价格改革旨在

①破除垄断,促进市场竞争②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③降低商品价格,增加商品销售量④以市场价格为信号,引导社会资本投资

解析:选B。市场化定价就是让市场在价格形成中起决定性作用,这有利于打破垄断,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①正确;市场化定价可以使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④正确;市场化定价不一定会造成涨价或降价,因此其生产规模不一定会扩大,②③错误。

【归纳拓展】

区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自发性:价值规律自发调节→市场主体自发追逐利益→可能导致盲目竞争、不当行为和两极分化。侧重于逐利心态导致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盲目性:分散经营→信息缺乏→盲目决策→供需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侧重于经营决策与市场供需形势不符。

滞后性:价格变动→闻价而动(增产或减产)→市场变化(时间差)→事后调节→供需失衡→经济波动、资源浪费。侧重于经营决策的调整落后于市场信息的变化。

考点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根本目标:共同富裕。③内在要求:科学的宏观调控。

(2)科学的宏观调控。

①原因: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的需要;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是政府的主要职责和作用之一。

②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③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例2(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2012年,某国司法部起诉甲公司和五家出版社,指控其涉嫌合谋操纵电子书价格,违反了《反垄断法》,令消费者遭受了数千万美元的损失。2015年,法院裁定罪名成立,开出了4.5亿美元的罚单。该案例说明

①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②企业和社会组织均以盈利为经营目标③法律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④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

解析:选D。企业操纵电子书价格,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体现了市场调节的自发性,而不是滞后性,①不符合题意;社会组织并不都是以盈利为目标,②错误;司法部依法起诉商业垄断行为,有利于维护市场秩序,是政府利用法律手段调控市场的表现,③④正确。

【归纳拓展】

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人们把市场调节比喻为“无形的手”,把宏观调控比喻为“有形的手”,它们都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考点3: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成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围绕主题、抓住主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①主题: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第一要义: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立场: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②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第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第三,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四,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例3(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新能源汽车以其碳排放量低、使用成本低、行驶安静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受续航里程短、购置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消费者对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存在许多顾虑。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有所扩大,但与传统汽车相比,其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府制定融资、补贴、免税等优惠政策,引导汽车厂商加大研发投入和生产。

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生产对消费和产业发展的影响。

解析:本题要从消费和产业发展两个角度分析问题,政府采取优惠政策,引导汽车厂商加大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投入和生产,有利于制造出性能更优、数量更多的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来说,这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刺激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产业发展来说,既要从汽车业自身发展来分析问题,又要从对相关产业的影响来分析问题。

答案:对消费的影响:生产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创造动力;引导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促进汽车消费模式的转变。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推动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产生拉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

【归纳拓展】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性。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可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有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有助于牢牢抓住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带来的机遇,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2)经济结构调整的措施。

①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②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③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考点4: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①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②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②消极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第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例4(2016年天津卷)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海外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材料:当今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016年伊始,中资企业的几笔海外并购令人瞩目,并购的领域侧重于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的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并购既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也可以使被并购企业借助中国企业的关联渠道,特别是依托“一带一路”,进一步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

依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阐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意义。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把材料中的相关语言转化为经济学术语。从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是:中资并购侧重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购对象是拥有先进技术和品影响力的企业;并购可以使中资企业迅速切入高端市场,使被并购企业扩展销售渠道和全球影响力。前三个信息体现了对我国的影响:有利于我国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品牌竞争力,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对外幵放型经济水平;第四个信息是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有利于促进双方加强合作、互利共蠃,推动经济全球化。

答案:①有利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竞争力。②有利于推动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③有利于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归纳拓展】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考点5: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界贸易组织(WTO)。

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非歧视原则是世贸组织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2)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的要求:第一,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惠、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第二,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第三,必须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第四,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例5(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Ⅲ)党的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截至2015年,我国已签署并实施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意义主要在于

①改变我国对外交往方式,解决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②统筹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③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提高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④推动我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解析:选D。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有利于促进相关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有利于这些国家或地区更好地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发展经济,②④正确;自贸区并不会改变对外交往的方式,也不可能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①与题意无关;当前的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③错在“引领”一词。

【归纳拓展】

(1)我国应对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

①要有规则意识,增强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充分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法规,积极应诉。②树立新的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大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把营销战略的重点从价格竞争转到质量竞争的轨道上来,优化出口贸易的结构。③企业要通过技术进步,采用先进的技术,加强管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自觉抵制低价竞争,实施名牌战略,变“以价取胜”为“以质取胜”。④企业要坚持市场多元化的原则,努力拓展国内市场,在巩固发达国家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的国际市场。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企业应对国外贸易壁垒,完善我国的反倾销、反补贴措施及相关保障制度,实行有理有度的保护。

(2)我国不断加强国际经贸合作的经济意义。

有利于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有利于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推动我国的开放朝着拓展深度和提高效益的方向转变;有利于我国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及国际经济危机的挑战。

【创新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旨在

①降低商品价格,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②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转变政府职能③尊重市场规律,促进市场竞争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

当前,我国煤炭、钢铁、水泥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资金和土地。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据此回答2~3题。

2.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看,出现产能过剩的原因在于

3. 从供给角度看,化解产能过剩的恰当举措有

①注重产品质量,生产优质产品②促进技术创新,实现转型升级③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④借助网络技术,扩大市场需求

4. 针对粮食主产区地力透支、土壤退化等问题,农业部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在东北某地试行粮豆轮作。

然而,目前仍在实行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使玉米的种植效益明显高于大豆,农民大多不愿实行粮豆轮作。由此可见

①加强宏观政策间的协调才能达成最佳的政策目标②农民种植意愿调整取决于农产品之间的收益对比③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已不适应当前的市场供求状况④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必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5.2016年以来,我国部分企业成本太高,投资信心不足,投资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针对这一经济形势,国家应采取的举措是

①保持适度流动性,优化信贷结构②增加财政结余款,壮大财政实力③实行结构性减税,稳增长调结构④提高存贷款利率,加速货币回笼

6. 下图反映了近几年中国第二、三产业在GDP增长中贡献率的变化状况。照此趋势,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①中国第二产业产值持续下降,国际竞争力将会不断下降②以中国为对象的大宗商品出口国经济增长将出现下滑③中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转变④中国金融服务、保险、旅游等行业迎来更好发展机遇

7. 目前,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

以下各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①宏观政策要稳——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②产业政策要准——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使群众有更多满足感、幸福感③微观政策要活——完善市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④社会政策要托底——把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功能性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

8.2016年4月8日,中国和瑞士两国一致决定建立中瑞创新战略伙伴关系,把中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同瑞士的创新优势相结合,支持两国搭建创新合作平台,开展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创新合作,深化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医药等领域互利合作,此举有利于

①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海外并购步伐③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竞争中抢占制高点④提高我国创新水平,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9.2016年6月6日,苏宁体育产业集团宣布以2.7亿欧元对价,购得国际米兰俱乐部70%的股份,这是中国企业首度控股欧洲顶级豪门足球俱乐部。而在此之前,以万达、乐视、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各大企业集团也加速布局体育产业,在国际体育市场上“各显神通”。我国企业加速布局国际体育市场的意义在于

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抵御风险能力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③加快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④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1 0. 长期以来,由于某些国家滥用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不仅给中国等WTO成员自身带来巨大损失,而且对全球供应链和贸易环境也产生巨大影响。

这启示我们要

①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②优化进口结构,坚持以质取胜③创新驱动,提高我国企业的生产效率④珍惜和利用世贸组织赋予的权利

二、非选择题

1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今时代,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大数据正日益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运行机制、社会生活方式和国家治理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一:《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指出,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10年逐步实现以下目标: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材料二:G市依托大数据产业发展优势,选择行政权力相对集中、工作内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网络技术运用有一定基础的市交管局和住建局两家单位作为试点,全面启动“数据铁笼”计划。围绕可记录、可公开、可分析三大目标,数据铁笼建立起“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用数据化的方式全面记录权力运行过程。信息化系统涵盖行政审批、执法办案等各类管理业务,权力运行过程被全天候、多维度监督,真正实现阳光运行。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知识,解读我国实现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目标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借助大数据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1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服务贸易具有知识含量高、资本和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等特点,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的综合效益愈加显著。

材料一:2007-2015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及增速

材料二:某网站就“如何推动服务贸易规模与质量双双提升”进行了调查,以下为四位网友的观点:

甲:“应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减少碳排放量。”

乙:“要加大财政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投入。”

丙:“可以提高服务贸易进口关税,降低服务贸易出口关税。”

丁:“需逐步降低金融、文化等领域的外资和民资的准入门槛。”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问题:

(1)结合材料一概括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并简要分析这一趋势的综合效益。

(2)你赞同哪几位网友的观点?请分别说明理由。

专题四

【创新演练】

1.D 2.B 3.A 4.A 5.C 6.D 7.B8.D9.A 10.C

11.(1)①有利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②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业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我国经济稳步增长。③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④有利于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同步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①政府要“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完善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②政府要“用数据管理”,实施科学的宏观调控,用大数据记录经济形势和调控效果,对经济政策适时、适度地实施预调、微调,增强调控的针对性、协调性,使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做得更好、更有成效。③政府要“用数据创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又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激发市场的活力。

12.(1)2007-2015年期间,除2009年外,我国服务贸易保持了较大的增速,服务贸易总额迅速增长。这将有利于优化我国外贸结构,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进而带动国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赞同网友乙、丁的观点。加大财政在科研和教育领域的投入,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提高我国服务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能力和出口竞争新优势;逐步降低金融、文化等领域的外资和民资的准入门槛,有利于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高利用外资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优化服务业资源配置,提高国际竞争力。

3.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 篇三

1.生产决定分配

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及其作用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客观必然性: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物质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③直接原因: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3)意义:①有利于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②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3.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①含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款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②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③政策: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④适用范围:个体经济。

(2)按生产要素分配。①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②意义: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4.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根本原因:我国总体生产力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

(2)具体原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必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现实要求:实行这一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要求。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就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4)实践证明:这一分配制度对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积极作用。

★高考警示钟 高考中对分配方式的考查往往会结合工资、奖金的收入分配方式进行考查,关键在于明确其所属所有制经济的性质。①只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才是按劳分配收入;而非公有制经济中的职工工资、奖金收入则是按生产要素(劳动要素)分配收入。②按生产要素分配不是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特有的分配原则,在公有制企业中除了按劳分配,也要健全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

知识点二、效率与公平

1.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1)表现:①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②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2)意义: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3)措施:①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②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2.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1)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社会主义条件下,二者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逐步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②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

(2)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②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热点链接:2012年6月22日至24日,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克曼和莫滕森专程从美国来到开封,与国内外200多位经济学家一起,就“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中国发展”的课题,进行了一场国际学术研讨。所谓“中等收入陷阱”是指,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的一种状态。其特征主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等。

分析: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我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促进收入分配公平;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诚信机制等。

知识点三、国家财政

1.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构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因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二者是根与叶、源与流的关系。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②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2.财政支出

(1)含义: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构成: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3.财政收支关系: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1)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3)财政赤字: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部分。

4.财政的作用

(1)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如财政用于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帮助困难群众和下岗失业职工等民生问题。

(2)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国家通过财政支持基础设施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落后地区发展等。

(3)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增长滞缓或经济过热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财政政策,保持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基本平衡,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

热点链接:2012年7月14日,财政部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累计,全国财政收入56 875.8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 526.03亿元,增长31.2%。从今年前6个月的数据看,老百姓比较关注的民生项目,如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等支出增长均超过30%,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支出增幅更是分别达到58.3%和68%,远远超过同期财政收入的增速。

分析:①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我国财政收入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是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②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城乡社区事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民生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知识点四、征税与纳税

1.税收及其种类

(1)含义: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3)税收的种类: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①增值税。a.含义: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c.税率:实行比例税率,基本税率17%。d.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②个人所得税。a.含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自然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征收的一种税。b.纳税人:在我国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在我国居住不满一年或不在我国境内居住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c.税率: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d.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依法纳税的必要性:①在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②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③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2)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3)树立权利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热点链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等,开展增值税改革试点,在现行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交通运输业适用11%的税率,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分析:我国经济稳步增长,国家可以让利于企、藏富于企。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助于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促进生产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提升企业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知识点五、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1.市场与计划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其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市场配置资源

(1)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资源的配置。

(2)优点:①能够及时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市场调节的弊端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和枪支弹药、危险品、麻醉品等不能让市场调节。

(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①自发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在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只顾追求自身利益。b.表现:市场上出现假冒伪劣、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不正当竞争行为。②盲目性。a.原因: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b.表现:有利可图,一哄而上;无利可图,一哄而退。③滞后性。a.原因: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b.表现:价格上涨、下跌的周期长。

(3)危害:仅由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市场秩序

(1)市场规则:①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②内容:包括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规则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①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以及自愿、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的市场交易规则。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热点链接:2012年3月22日,国务院在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中指出,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行重组联合和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分析:①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国有领域,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知识点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含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基本特征:①基本标志: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根本目标:最终实现共同富裕。③优越性: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3)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够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优势同市场经济的长处结合起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加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宏观调控

(1)含义: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必要性:①加强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②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③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4)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2年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次降息是自2008年9月16日以来首次不对称降息,也是年内第二次降息。

分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需要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又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是运用经济手段中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此次降息将鼓励投资与消费,刺激内需,从而增强经济实力。

知识点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小康社会

(1)总体小康:至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①表现:宏观表现: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微观表现: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消费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消费迈进。②特点: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2)全面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高考警示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高考中的冷考点,在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经济建设目标的新要求,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②要实现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科学发展之路。

知识点八、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1.科学发展观

(1)重要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基本内涵:①第一要义:发展。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核心: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全面推进,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①原因: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②措施:经济发展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①原因: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②措施: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①原因: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②措施: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①原因: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②措施: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①原因:我国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的不断扩大,制约着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我国的长治久安。②措施: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热点链接:2012年6月16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左右。该《规划》与5月底刚刚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2010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相衔接。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节能环保业正在加速形成支柱产业。

分析: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环境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知识点九、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①含义: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②作用: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力、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4)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①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②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①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世界市场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3)发展中国家的对策: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热点链接:自2009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以来,希腊经济累计衰退幅度已达14%,失业率高达20%,人均收入减少四分之一。2012年6月17日,希腊保守派新民主党在选举中以微弱优势获胜,该党将寻求联合其他政党组建支持紧缩措施的联合政府,并将迅速采取措施以实现国际债权人设定的严格财政紧缩目标。该选举结果或将减轻市场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忧之情。

分析:①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使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为各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②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③希腊危机、欧债危机的解决,既需要本国自身的有效措施,也需要各国相互配合、协力合作。

知识点十、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标志: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①性质:世界性、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经济组织。②地位: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③作用: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④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①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②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④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①“引进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②“走出去”: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的方式,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③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

(2)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特别提示 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热点链接:2012年7月5日,商务部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司副司长石资明在“2012年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暨国际融资论坛”上表示,现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类境外风险呈上升趋势,给我国对外投资合作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和损失。在欧债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下,欧美经济增长短期内难以快速恢复,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全球保护主义日渐升温,中外文化和利益冲突日益凸显,导致我国企业开拓市场难度加大,利润增长空间受限。

4.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专题论文 篇四

摘要:说起中国的经济腾飞不得不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至今,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经济大国。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做出简要论述。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成就与问题

一、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要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和保持稳定、应对当前挑战和完善体制机制之间的关系,更加重视改革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加快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要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促进科学发展。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和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扩大资源税改革实施范围。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深化社会领域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进科技、教育、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3.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廉政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行政问责制度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进财政预算公开。

4.深化农村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完善农村土地关系长久不变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推进国有农场、林场管理体制改革。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与问题

(一)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

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在经济增长方面,中国经济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余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我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改革以来,我国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

产业的转移。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228亿美元。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一个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工业化转轨,随着消费增加,投资增加,一般都会出现通货膨胀,而我国则实现了低膨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和成就。

2.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首先变现为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1978年-201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21810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6977元。其次,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11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9968元。再次,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也是居民物质生活提高的重要指标。1978年-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0.4%,城镇居民家庭由57.5%下降到36.3%;二者分别下降了27.3个百分点和21.2个百分点。

另外,住宅水平有所提高,全国居民现代交通通讯的广泛运用以及交通通讯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比重的提高,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国内旅游的蓬勃发展,闲暇时间大幅增加,人口预期寿命的增长,等都从不同方面说明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3.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产品产量、受高等教育人口总数、进出口额、消费额等均居世界前列。2010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一度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股不容小觑的新兴力量。

概括以上所述,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和经济大国地位总体确立,是改革开放30多年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5.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专题 篇五

2010年08月13日 09时46分来源:人民日报作者:陈锡文

一、党的十六大以来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0616亿斤。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6.46亿亩,比上年增加1100多万亩,夏粮总产达到2462亿斤。近年来,棉花、糖料、肉类、禽蛋、奶类、水产等农产品的生产也持续稳定发展。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3—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622元提高到5153元,自2004年以来的年均实际增幅连续6年保持 6%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继续下 降。

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态势良好。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民人数达到15729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4.2%。农民大量进入非农领域和城镇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了农民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型。

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共解决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2006—2009年,新建、改建乡村公路 144.1万公里。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3500多万户农民家庭 用上了沼气。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 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 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五是农村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了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大量减少的势头得到明显遏 制。全面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2009年,“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乡镇机构、农村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金融、供销合作、国有农场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

二、新阶段农业农村政策体系的形成过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国在建立符合统筹城乡发展要求的新的农村政策体系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

党的十六大根据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的要求,首次明确提出要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来解决好“三农”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并将统筹城乡发 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将“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大重要目标。2004年,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再次 聚焦于“三农”问题,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出台了降 低农业税税率和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重大政策。

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进行国际经验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城乡和工农业关系发展变化的“两个趋势”的重要论断。2004年年 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一了全党进一步加大力度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思想认识。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出台了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重大政策。

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了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方针,并将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提了出来。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进行了专门部署。自2006年起,在 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这标志着国家和农民之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高度重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逐步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了部署。这个文件出台了在农村实现最低生活 保障制度全覆盖这一重大政策,对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 格局。2008年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对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进行全面部署。这一年,党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就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 革发出文件,又一次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农业农 村改革发展的方向。全会对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做出了重大判断:一方面,农村改革发展成就巨大,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另一方面,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会议要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 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

根本要求,从体制机制创新、现代农业建设、农民收入增长、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保护 生态环境等6个方面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

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围绕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一系列部 署。国务院还专门发出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又迈出了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步伐。今年的一号文件继续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题,根据新的形势,明确了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强调了必须毫不松懈地下大力抓好“三农”工作。

三、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是主要农产品的保障能力问题。近年来,一方面是我国农业在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增加。由于资源 条件和生产水平的制约,某些大宗农产品的进口量在急剧增加。2009年,我国进口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分别达到4255万吨、816万吨。某些重要农产品自给 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国家对市场调控的难度加大,导致经济安全的风险加大。因此,必须居安思危,始终坚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切实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抓紧研究适合我国自身特点的农业发展战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大力促进农业科 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

二是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农业实行家庭经营,是农业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从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的情况来看,尽管经营规模大小有很大差异,但基本的经营 主体都是农户。我国农业人口数量庞大,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对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对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稳定农户的经营主体地位,决不是维持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家庭经营向农业现代化迈进不断完善外部环境和条件。

三是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的“双轮驱动”问题。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但 还要看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我国农村仍将有巨量人口。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并行不悖地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这样才能使最广大 的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研究完善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方针政策,不仅是“三农”工作的重大任务,也是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和实现现代化的重大任务。

6.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 篇六

结合我公园实际,通过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活用新思路,实现新发展,真抓实干,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环境质量,以人为本,为游客创造一个优美、安全、舒适的休闲、娱乐环境,最终实现昆明园林绿化事业大发展。

三、组织领导

成立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我公园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实施和督促检查。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副组长:组员:方法和步骤

(一)学习教育阶段(2008年2月)

1、召开动员大会,做好动员部署工作。

2月20日下午,召开动员大会。传达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建设动员大会精神,对全公园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

2、认真学习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2008年2月20日—2月

23日)

(1)学习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精神。重点学习胡锦涛同志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工作报告。十七大修改的新党章和中央纪委工作报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十七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精神。重点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全会上做的工作报告。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重点学习白恩培同志代表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省委、省政府现代新昆明建设第五次调研会精神。省纪委八届三次全会精神。重点学习白恩培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工作报告。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重点学习仇和同志代表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以及他在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市纪委九届三次全会精神。重点学习仇和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全会工作报告。《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政府印发%26lt;关于在全市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26gt;等八各文件的通知》,以及仇和同志、张祖林同志在软环境建设动员会上的讲

话。昆明市“两会”精神。

(2)学习时间、方式方法。2月20日—2月23日,自学、以班组为单位集中组织学习要求不得无故缺席、迟到,要求每位职工做学习笔记,公园软建领导小组进行抽查。

(3)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时间:2月24日—2月28日,在认真学习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的基础上,组织党员及中层以上干部举办交流会,在会上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言,围绕加快建设新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发展园林绿化工作结合工作实际,谈学习心得,谈学习体会。

(4)根据公园动员大会、学习教育和解放思想交流讨论的情况,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要求公园中层以上干部撰写一篇心得体会。于2月27日前交公园办公室。

(二)自查自纠阶段(2008年3月)

1、在公园各服务点设立意见箱、意见簿,开展问卷调查,广泛征求内部干部群众和游客的意见。并将征求到的意见汇总后,形成书面材料于3月10日前报局软建办。

2、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3月10日—3月20日)

召集公园党员干部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认真对照征集到的意见,按照园林绿化局要求的六个方面,深入查找分析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整改方案,认真整改。(3月20日—3月31日)

对照园林绿化局的要求,在查清搞准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并认真抓好落实。

(三)督查推动阶段(2008年4月)

7.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专题 篇七

一、人口老龄化概述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事实上, 人口老龄化, 也就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口比例中, 老年人口比例持续性上升的一个趋势状态。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老龄化标准界定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 国际上普遍认同的标准是, 某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60岁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 那么就意味着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状态。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已经超过了16%, 显著高于世界普遍标准, 并且随着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人均年龄的提升, 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也在加快。应当指出, 人口老龄化是很多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普遍面临的人口结构变化问题, 经济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都会显著的提高人口老龄化速度。而人口老龄化也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当前日本人口老龄化速度较快, 老年人所占总人口的比例较大, 甚至超过了警戒线, 这也成为困扰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我国而言, 同样如此,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 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会超过5亿, 其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

1. 增大社会养老负担

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先表现在养老方面, 人口老龄所带来的庞大老年人口会使得社会养老负担急剧增加, 特别是对于我国这种人口数量庞大的国家而言。目前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2亿人以上, 如果到本世纪中叶, 60岁以上人口增加达5亿人以上, 那么其产生的养老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这会对我国的社会养老体系造成巨大的压力。事实上, 就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体系而言, 社会养老保险规模虽然一直在增加, 但是如果考虑到老年人口增速, 社会养老保险的缺口也在快速增大。在现有的社会养老体系下, 预计到本世纪中叶, 如果仅依靠社会养老保险, 甚至已经难以弥补由此所带来的缺口。因而可以看出, 社会养老负担问题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首要突出问题, 特别是对于我国社会养老体系来说, 目前还存在着诸多不完善之处, 社会养老负担的增大, 也会冲击到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稳定。在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速度下, 社会劳动人口所需要赡养的老龄化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这不但会造成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负担的增大, 还会造成家庭养老负担的增大, 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应当指出,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 其所产生的社会养老负担也是日渐增大的, 在这一过程中, 社会养老负担问题不单应当考虑当前的基本养老负担压力, 还需要考虑未来时期的养老负担压力。

2.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人口比例的变化, 而人口比例的变化则是相对的, 随着老龄人口所占人口总比例的上升, 必然会导致劳动力人口的下降, 从而也就会产生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事实上, 从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速度情况来看, 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 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也会极大的限制经济发展, 并且还会产生社会性问题。长期以来,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 劳动力资源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竞争力, 借助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我国在工业产品制造方面, 有着更强的人力成本优势, 吸引了大量的国外企业和国外资本。但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会出现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劳动力资源优势也将不再。近年来, 这一问题已经开始突显, 部分劳动性密集产业开始逃离, 并且也使得我国制造业的成本急剧提升。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 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长期性的, 特别是对于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言, 这种负面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在未来时期, 随着劳动力资源短缺的加剧, 其所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将开始显现, 这些都是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3. 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还会影响到我国消费市场, 随着人口比例的变化, 消费市场结构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这种变化同样会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消费市场变化的根本因素在于消费人群, 而消费人群的影响因素中, 年龄比例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口, 在消费需求方面, 会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对而言, 老年人口群体的消费需求要低于其他消费人群, 并且在消费品种需求方面, 也有相应的特点。在这种影响下,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 消费市场结构也必然会发生相应的变化。首先, 老年人口的增加, 会导致国内消费市场需求的整体规模出现萎缩, 老年人的消费需求普遍大幅度低于青年群体、中年群体。其次, 人口老龄化还会引导消费市场产品种类结构的变化。例如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在消费市场方面, 老年人群消费品的需求必然会增多, 如一些针对老年群特点所设计生产的各种商品, 以及为老年人群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等等。同时, 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是相对的, 在消费市场整体规模出现萎缩的情况下, 如果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出现增加, 那么其他人群的消费商品服务需求也必然会下降, 这样一来, 就会带动我国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 继而影响到相应的产业机构以及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对策

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 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1.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在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下, 社会养老负担会急剧增大, 这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包含物质保障、精神保障以及医疗保障三个方面。首先, 在物质保障方面, 应当完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健全相关的管理机制, 提高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扩大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获利途径, 提高其盈利能力, 为应对未来时期老年人口增加提供重组的养老资金保障。其次, 在精神保障方面, 应当构建起完善的老年人群精神文明保障机制, 为老年人群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生活, 如以社区为单位, 定期开展相应的文化活动, 丰富老年人群的闲暇时间。最后, 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 包括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等, 为老年人群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整体而言,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是相关政府部门承担社会责任的必然措施, 也是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所必须要承担的职责。同时, 在社会养老保险机制方面, 应当进行更加完善的优化, 不仅强制性要求企业为职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 还应当为一些自由职业者等非企业职工提供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对于农村地区而言, 应当在现有农村养老保险机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缴纳领取的比例, 使得农村养老保险真正发挥相应作用。

2. 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

在应对劳动力资源短缺方面, 应当看到由于短期内难以有效的改变人口比例结构, 因而很难从人口比例方面来解决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 这就需要对劳动力资源结构进行优化, 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率, 实现利用最大化。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劳动力生产水平在不断提升, 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出现了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 也解放了劳动力资源。因而优化劳动资源结构, 最主要的手段, 便是从这一角度入手, 通过采用更加智能化、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和技术, 来实现对于劳动力的替换, 将空闲的劳动力资源进行转移, 从而实现劳动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 还应当建立起完善的职业培训机制, 由政府部门承担这一社会责任, 开展各种职业培训活动, 组织劳动力进行职业培训, 使得其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 这对于加速劳动力资源的流转以及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

在人口老龄化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下, 对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既有着挑战, 也有着机遇。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 意味着产业机构的重新洗牌, 在市场的调节下, 消费商品和服务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模会出现变化, 为了更好的应对这一变化, 需要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情况, 来积极的调整产业结构。因而应该在当前就对我国产业机构进行相应的引导, 使得部分企业能够意识到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需求变化问题, 提前进行产业布局, 在老年人群消费商品和服务方面加大投入。同时, 产业结构调整还有着市场调节的引导作用, 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 会对产业机构产生较强的引导作用, 这种市场调节作用甚至远远大于政府调节。因而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更多的还是应当依赖市场调节, 相关政府部门则是应当为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一定的规范性保障。例如可以由政府部门领头, 来引导产业结构变化, 使得一些相关的企业和社会资本能够提前适应消费市场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投入。

四、结束语

目前, 我国已经步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 并且人口老龄化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从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来看,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分别是社会养老负担增大, 造成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以及会带动消费市场结构的变化等等。针对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分别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优化劳动力资源结构, 结合消费市场结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摘要: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 人口红利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关键的核心竞争力。但是也应当看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 这种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在不断衰退, 我国人力成本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力也在快速下降, 这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薛凯.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 01:6-8.

[2]任冲.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4, 05:160-166.

8.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辉煌 篇八

1问:“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的总体情况是怎样的,综合国力有何变化?

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进程曲折艰难。面对比以往更加复杂混沌的情况,我国坚持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并重,充分发挥规划的综合导向作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投资消费促进政策的关键作用,有力保障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一是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主要经济体。“十二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总体上看,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看起来比以前有所放缓,但这是在很高基数上实现的增长,而且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增长。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仍然处于绝对领跑者地位。今年以来,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上半年我国依然保持了7%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30%。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而不是风险源。

二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从要素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增长来驱动经济增长。从需求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投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消费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2014年消费率提高到51.2%,消费需求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2%。从供给结构看,由以前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转变为主要依靠服务业发展来促进经济增长,2014年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9%。

三是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从经济实力看,2014年我国GDP总量为10.4万亿美元,占全球比例为13.4%,牢牢占据世界第二位。从产业竞争力看,2014年我国制造业产值占全球制造业产值份额上升至25%,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之位。从科技实力看,科技经费投入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从设施看,高速铁路营业里程、高速公路通车里程、4G网络规模、互联网用户规模均位居世界第一。从国际竞争力看,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自2013年起稳居世界第一位,2014年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首次位居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自2012年起稳居世界第三位。

2问:“十二五”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在哪些方面取得了较大改善?

答: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把增长建立在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多措并举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福祉得到大幅增进。新时期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城乡就业比较充分,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5%,快于8.0%的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渐缩小。首次明确提出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等9领域44类80项服务项目,基本与非基本的政府职能边界得以明晰,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继续提升。

3问: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是我国长时期的战略任务。“十二五”以来,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现代产业体系是保证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基础。“十二五”以来,我国产业重大结构性问题得到改善,新的增长动能逐步形成,新旧动力有序转换,长期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一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2014年粮食产量达到1.2万亿斤,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个“十一连增”;今年夏粮增收,秋粮增产可期,全年有望实现“十二连增”。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提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主要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村土地流转率提高到30%,家庭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二是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制造业是国家间经济角力和竞争的主战场,彰显着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近年来,我们一手抓淘汰落后,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一手抓转型升级,改善品质质量,取得了良好成效。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成为制造业的新生力量。一批拥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的企业脱颖而出,带动了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水平提高,拉动了产业整体素质提升。

三是服务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8.2%,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提高到49.5%,自2012年起超过二产,成为经济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维持市场地位、产业越来越趋向服务引领制造的新趋势下,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有效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有所改善。

四是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由新技术和新商业模式催生的新兴产业大量涌现,经济新增长点生机显现。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快速扩大,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提高到14.8%。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4问: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出台了扶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体系,效果如何?

答:近年来,我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带动全面创新,以健全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以打造人才队伍支撑创新,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机衔接,促进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初步建立“双创”扶持政策体系,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双创”支撑平台快速发展,市场主体开办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速度加快。依托我国互联网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活跃的互联网经济,以及快速成长的互联网骨干企业,各行各业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创”活动迅猛发展。

二是科技创新正在成为发展内生动力。科技创新投入大幅增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85件,突破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特别是探月工程、卫星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取得新突破。

三是教育普及程度全面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持续提高,自2012年起稳定在4%以上。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70.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6%,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规模日益扩大。

四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规模快速扩大,科技人员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逐渐增强,人才流动制度障碍逐步破除。保障人才以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创新要素参与利益分配,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

5问: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新型城镇化是消费需求的倍增器、投资需求的加速器,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黄金结合点。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以来,特别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后,我国围绕与新型城镇化相关的人、地、钱等多个领域,出台了一批重大政策文件,启动了2个省和62个城市(镇)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城镇化进入速度与质量同步提升的新阶段。今年,围绕解决好“三个1亿人”问题,重点实施了“一融双新”工程。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加快,24个省份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方案,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4.8%,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三大城市群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成渝、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城市群加快发展。

6问:近年来,我国启动实施了“三大战略”。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哪些进展?

答: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目前,相关规划已在陆续出台,政策也在逐步落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与沿线国家的政策沟通、设施连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人文相通,正在带动国内相关地区的经济增长。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启动一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示范项目,交通一体化快速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有序进行。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编制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支撑作用凸显,上中下游要素流动性增强、产业分工协作更为紧密。

7问: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是否意味着生态文明理念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得到树立?

答:资源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紧的约束、最矮的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形成了改革和政策组合拳。这些举措彰显着这样的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发展建立在资源能支撑、环境能容纳、生态受保护的基础上,使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局限于种草种树、末端治理,而是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与生产力布局、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紧密相关,是一项全面系统的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的绿色变革。

8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这几年来,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什么?

答: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源。“十二五”以来,我国坚持改革方向不动摇,行政、财税、金融、价格、投资、国企、科技、开放、城乡、民生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后,一批带有顶层设计性质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一些多年想改未改的重要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了大量制度红利。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可以促进其他领域深层次矛盾的化解,促进其他领域改革的协同深化。“十二五”以来,一方面,从更大的广度和深度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更好地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

9问:“十二五”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取得了哪些新的成绩?

答:“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打造横贯东中西、联结南北方的对外经济走廊,努力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把“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开放的总抓手和新引擎,助推了我国外向型经济水平稳步提升。

一是对外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稳定出口、增加进口,努力保持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2014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3万亿美元。出口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升,初级产品出口额占比下降到4.8%。贸易主体格局更趋合理,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比下降到46.5%,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比提高到36.4%。

二是对外资的吸引力持续保持。坚持“三个不会变”: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1196亿美元,首次位居世界第一。今年前8个月,新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0.7%,我国仍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之一。

上一篇:过马路小学作文下一篇: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