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维稳的工作计划(精选8篇)
1.社区维稳的工作计划 篇一
当前压力维稳的困境与出路
——再论中国社会的刚性稳定
于建嵘
2012-10-22 16:07:26 来源:《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9期
内容摘要:中国的社会稳定是与威权体制密切相联的“刚性稳定”,压力维稳是这种“刚性稳定”的维持与运行机制。在实践中,压力维稳面临着利益冲突加剧、维稳政策偏差、信息技术发展、维权意识增长等多方面的挑战。当前,维稳必须要有新思维: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变静态稳定为动态稳定,变“维稳”为“创稳”。
关键词:刚性稳定;压力维稳;韧性稳定;维权创稳
近年来,维稳成了一个政治热词。不管是媒体报道,还是官方文件,维稳这个词的出现频率都越来越高。这一方面表明社会稳定问题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另一方面也表明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维稳压力。那么,维稳的压力为何越来越大?在笔者看来,这固然与当前我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有关;但更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社会稳定结构和维稳体制还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度缺陷和问题。这主要表现为社会秩序的“刚性稳定”以及与此相关的压力维稳运行机制。
刚性稳定与压力维稳
在以往的研究中,笔者曾将当前中国的社会稳定概括为“刚性稳定”。这种稳定以垄断政治权力为目标,以僵硬稳定为表象,以国家暴力为基础,以控制社会意识和社会组织为手段。“刚性稳定”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刚性稳定”是以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为基础的政治稳定;第二,“刚性稳定”以社会绝对安定为管治目标,把一切抗议行为,如游行、示威、罢工、罢市、罢运等都视为无序和混乱,都要采取一切手段压制或打击;第三,“刚性稳定”以国家暴力为基础,依赖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组织的控制,具有非程序的法制性。为了实现和保持刚性稳定,执政者追求并强化政治权力的排他性和封闭性,试图对社会进行绝对管治。刚性稳定缺乏韧性、延展性和缓冲地带,执政者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企图运用一切资源来维系其“专政”地位,最终可能因不能承担不断递增的巨大社会政治成本,而导致政治统治的断裂和社会管治秩序的失范。[1]
刚性稳定是一种集权封闭的、静态安定的、暴力强制的稳定,虽然可以把民众的政治诉求限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但却无法有效地确立政治权威和职责的合法性,因此可能蕴藏着巨大的社会风险。执政者无约束的自利行为,以及社会基本规则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都造成政治合法性正在快速流失。中央执政者为了保障社会的绝对稳定,不断向各级地方政府层层施压,不惜一切代价对社会进行管控。当前,最典型的就是信访制度。这个制度的合法性来源于《宪法》第41条,国务院也制定了《信访条例》,规定民众可以上访。但在实践中,地方政府又将上访认定为社会的非稳定因素,并采用各种方式打压甚至非法关押上访者。信访制度在法理上的合法性与它在实践中的“非法性”的冲突,是刚性稳定在当前中国面临困境的最突出反映。由于刚性稳定没有弹性,缺乏韧性,没有可以缓冲的中间地带,而是通过不停的政治高压实现表面的稳定,因而隐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维稳链条一旦发生断裂,整个社会就可能陷入大的动荡,所以这种刚性的稳定是不可持续的,它必须依靠压力在短期内得到维持。
由此可见,压力维稳是刚性稳定的维持机制。荣敬本先生曾以“压力体制”来描述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并解释高度集权的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领导状况。[2]
在当前中国,两种不同的压力影响着中国的政治运行状况:一是中国政治运作中自下而上的增压机制;二是自上而下施加的压力以非暴力的方式直接由民众向压力的起点即中央反弹。中央自上而下施压,导致的是压力的转移,而不是压力的消解,压力最终还是转移到中央,增加压力的最终着力点还是中央。压力维稳是中国目前特殊政治生态下的产物,是与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相适应的,同时也是与常态化的政治格格不入的。压力维稳机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压力维稳重视事后处理胜过源头预防;第二,压力维稳重视基层,注重“实战”;第三,压力维稳使政绩考核功能异化;第四,压力维稳成本高,投入大。[3]这些特征在日常政治中,导致维稳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和考量标准,并深刻影响着各级政府的执政行为与地方政治生态。由于维稳目标与威权政治相结合,地方政府在日常事务中必定会践行压力型体制的政治逻辑,它最终导致“维稳”变成“唯稳”。
在中国这样一个不是通过选票获得实质合法性的国家,中央政府要对地方政府实现控制与领导,从而维护其合法性并巩固统治,就必须对“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执政理念进行不断的强化宣传,这也成为执政者衡量改革成败得失和获取民众认同的最重要标准。实际上,稳定也成为了政权的合法性标志。因此,当这种合法性逐步流失时,采用高压手段维持统治可能会更直接有效。当各种社会矛盾无法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解决或排释时,动辄使用高压手段不惜一切代价来维护政治稳定,就成为底层社会的一种常态。这样,许多地方的维稳工作处于政府维稳和民众维权的张力之中:政府在沉重的行政压力之下维护以“零上访”为目标的任务,而民众在权利受损时不得不以各种非常规的方式冲破规则的限制,造成了令地方政府越来越焦虑的矛盾和冲突。
压力维稳的困境
前面已经指出,刚性稳定的首要特征是以垄断政治权力为目标,即让执政者能够保持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当前,各种维稳政策措施都以此为出发点。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处于中央层面的执政者通过政治承包的方式,将维稳责任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给地方各级党政组织和官员。许多官员不能以“平常心”来看待社会冲突,更不能认识到社会冲突具有缓解社会政治压力的减压阀作用,而是将稳定视为一切,为了维稳经常不惜代价。同时,基层政权由于掌握的资源有限,面临的维稳压力更大,并日益陷入越维越不稳的怪圈,导致了更加尖锐的社会矛盾。这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利益冲突加剧,政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需要,非法征地和暴力拆迁,急搞各类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开始成为利益主体,并围绕自己的利益诉求展开博弈。孙立平教授认为,市场不仅是一种经济整合机制,同时也是社会结构的生成机制之一。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相伴随的,是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4]按道理说,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代表者,应该是保护全体公民的利益,并为他们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应该有自己的利益。但是,相关研究和现实情况都表明,政府也是理性的“经济人”,有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趋势。政府不但有自己的利益,有时候为了自身利益还不惜动用国家机器与民争利。这在当前中国的一些地方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财政需要,非法征地拆迁,急搞各类项目,严重侵害了民众的利益,引发上访、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
不过,对于这些基于利益矛盾和冲突的事件,我们也不要过度紧张,而是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置,毕竟这是作为弱势一方的民众在利益受损之后的反应性抗争,并不是针对政权的政治性抗争。一个国家最可怕的事情不在于出现很多严重问题,譬如群体性事件等之类的具体问题,而是出现了社会冲突事件后,我们不能正确认识它、不能正确处置它。只要处置得当,这种利益冲突一定会得到有效化解。实际上,由于当前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产生各种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是很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冲突本身也是存在正功能的。一个社会不可能没有矛盾和冲突,关键是要把它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第二,维稳政策出现了偏差,一些地方采取非法手段维稳,加剧了政府和民众的行为方式冲突。当前的“刚性稳定”是以社会绝对安定为管治目标,把一切抗议行为都视为无序和混乱,都要采取手段进行压制或打击。在刚性稳定的状态下,社会管治的方式总是简单化和绝对化。这就导致当前的维稳政策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为:首先,一些地方把正常的利益表达也作为不稳定因素加以打压。例如,工人、农民、市民等群体为了自身利益,采取集体上访、游行示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和意愿,本来应该被看作是在行使公民正常的利益表达权利,却被当成了影响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就不得不采取各种维稳行动。这样也就把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推到了前台,成为了冲突的一方。可见,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刻意作为”,使大量原本应是“正常”意愿表达的群体行为变成了“非法事件”。同时,政府还要直接面对这些“非法事件”,没有任何缓冲和回旋的余地,更不能充分利用社会中介组织在矛盾调解和纠纷化解中的作用。
其次,一些地方党政官员采取非法手段维稳,为了实现其维稳目标不惜一切代价。这就造成一些地方政府以“稳定”为借口,侵犯民众的合法权益、破坏最基本的社会规则。[5]
比如,针对上访民众采取的截访、销号、拘留、劳教等,不但不能解决访民反映的问题,反而成为他们进一步上访甚至采取极端行为的缘由。此外,在对待民众的群体性抗争活动时,政府处置不当,滥用警力,可能会导致矛盾激化和冲突升级,造成人财物的巨大损失。
再次,一些领导干部为了保证在自己任期内不发生影响稳定的事件,不得不奔命于与维稳相关的事项,尤其是在国内外有重大活动的所谓“敏感时期”,基层官员更是紧绷早已脆弱的敏感神经,广泛动员群众,把维稳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来抓。长久以来,中国在稳定问题上都存在着泛化和扩大化趋势,有着顽固的“宁紧勿松”的思维定势。同时,许多领导干部对一些问题能推就推,能捂就捂,只要矛盾不激化,不影响自己的政绩就行。比如,对一些所谓的不稳定因素制造者进行利益收买,“花钱买稳定”。这种现象在某些地方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第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真相和谣言同时在解构政府权威。近年来,以互联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不仅如此,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也日渐成为一种重要的重构力量。这不仅表现在民众通过网络可以设置议题,而且表现为民众通过网络提出一系列行动方案,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动员方式。现代信息技术赋予了公众主动利用媒介的能力,这也会成为加强公众对各种社会语境和意识形态的抵抗和消解的因素。
比如,在一些“社会泄愤事件”中,失实或错误的信息很容易激起民愤和聚集人员,使事态扩大,这些信息主要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进行传播。与此同时,这些地方的党政官员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仍想沿用以前那种延迟发布或封锁消息的办法,结果谣言满天飞,想用真相来消除已经来不及,谣言夹杂着部分真相让广大民众不知道该相信谁。这就使得延迟发布的真相不但没有成为消除谣言的良药,反而起到解构政府权威的负面作用。而政府权威,是整合社会秩序、保持社会良性运行的根本性力量。一旦民众对政府的信任感和认同感降低甚至丧失,必将引发民众的恐慌和社会秩序的全面混乱。
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动员武警采用强力手段恢复秩序。这不但会耗费大量的公共资源,付出巨大的社会成本,更为重要的是会或多或少地消解民众对政府的心理认同感。也就是说,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依靠国家暴力、垄断信息、控制组织和压迫言论来维护稳定的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长此以往,中国管治安的警察部门、管舆论控制的宣传部门等,需要终日绷紧自身的每一根神经,不断地加大资源投入,必将导致社会管治成本不断攀升。而为了维持社会管治的巨额成本,政府不得不利用各种方式占用公共资源,与民争利,从而造成社会矛盾的更加复杂和激化,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6]
第四,公民的维权意识在增长,且付诸维权行动的可能性也在增加。哈佛大学的裴宜理教授认为,“在中国,权利往往更多的被理解为是由国家认可的、旨在增进国家统一和繁荣的手段,而非由自然赋予的旨在对抗国家干预的保护机制。在此情景下,民众对行使自身权利的诉求很可能是对国家权力的强化而不是挑战。”[7]但是,随着中国的维权抗争活动从个案维权向共同议题转变,公民的维权意识不断增强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人们意识到自己应该享有某项权利。当这项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很多人都会起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付诸维权行动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其中的一部分人还能在维权行动过程中表现得理直气壮,并认为自己握有侵权方的把柄,“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不怕”。这得益于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以及现代权利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对此,有研究者就指出,“表面上看,人们对权利的获享和行使,使个人与个人、民众与政府、社会与国家之间的分裂和对抗得以显化,但实际上,现代权利制度不会激化只会容纳社会共同体的分裂与对抗并将其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通过权利义务关系的调整使其得以缓释。这是解决社会冲突的制度化方式。”[8]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法律规则的建立健全,公民的权利意识不断增长,采取维权行动的可能性也不断增加。这可能导致在一段时期内,不同社会成员或不同社会组织为维护自身的权利而使彼此之间的矛盾冲突增加。但这是正常的利益表达形式,这些矛盾和冲突有相关的制度规定,在可控的范围内,不会对整体的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何建立中国社会的韧性稳定
在一个日益开放和民主的国家,要想得到真正的稳定,是无法依靠计划经济时期的强制与高压手段的。在社会冲突敏感期,维稳不仅需要执政智慧,更需要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吻合的新的稳定思维。
第一,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解决维稳问题,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政府维稳与民众维权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二者并不矛盾,维权是维稳的前提和基础,维权的过程就是维稳的过程。维稳只有建立在对民众的基本权利得到确认与保护的基础上,才可能是稳固而长久的。如果为了维稳不惜侵害民众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稳定只能是暂时而脆弱的。在当前中国,维稳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这需要首先解决利益均衡和利益表达问题。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民众的权利意识正随着权利话语的凸显以及维权事件的频繁发生而逐渐觉醒,如果能在此关键时刻抓住机会,建立健全制度化的维权机制,畅通公民的利益表达渠道,提高底层劳动者尤其是弱势群体在利益综合以及政策制定中的博弈能力,一定能够尽快实现真正的和谐稳定。因为,只有建立制度化的、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才能更好地维权,从而才能更有效地维稳。[9]
第二,变刚性稳定为韧性稳定。当前,中国的法律文本并不落后,但在现实中往往难以落实,甚至被层层的条例、细则、办法和“红头文件”等稀释,有法不依的情况比较严重。为了解决目前的压力维稳机制,需要适时推进一些重要的制度变革和制度建设。在笔者看来,首先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社会改革,以使“刚性稳定”转变为“韧性稳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分配体制,让社会各阶层真正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改变目前的行政压力体制,建立县级政治分权,并通过司法改革,树立国家的法制权威,让宪法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石。目标是使中国县政建立在行政分权和政治分权基础上的民主自治,以此来解决威权政治的缺陷,使政治体制增加韧性。与此同时,国家还应该充分满足民众的参政意愿,切实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这也是每个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改进和完善政治制度,真正落实宪政体制下的公民权利,把公民的利益表达纳入体制内,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可靠保障。
第三,变静态稳定为动态稳定。对于“动态稳定”与“静态稳定”的差别,政治学者俞可平解释说,“静态稳定”就是禁止做什么,比如老百姓有什么不满,禁止他表达,也就是以堵为主;而“动态稳定”就是有不满说出来,如果有道理就赞成他,并进行制度调整,即以疏为主。[10]
目前,中国的社会稳定状况是典型的以压和堵为主的静态稳定,这种压力维稳是短期的,不具备长期的持续性。执政者不可能在长期掩盖和回避矛盾中获得长治久安,大量矛盾的累积可能会导致深远的社会问题。当前,民众的权利意识正在逐渐觉醒,但缺乏真正代表他们的利益表达机制,民众的谈判能力弱小,还经常受到权力、资本拥有者等强势群体的侵害。在这种情况下,民众的不公正感和被剥夺感可能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要解决目前的压力维稳机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利益诉求机制,建立一个社会安全阀机制,让民众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让社会情绪得到宣泄,否则就会形成“蝴蝶效应”。
第四,变“维稳”为“创稳”。当前,社会矛盾的累积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与其在压力的逼迫下进行改革,不如主动解决社会矛盾,消解社会压力,通过政治合法性建设,建立真正稳定的社会秩序。为此,政府以及各级行动主体需要树立科学的维稳思维,变被动“维稳”为主动“创稳”。这首先要突破简单理解“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定式,改变那些不计成本和后果、一切都要为稳定让路的做法。走出这种思维定势需要新思维。面对目前的社会稳定问题,社会需要理智,执政者需要智慧,研究者需要品格。尤其是政府官员在对待涉及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问题时,一定要公平公正、及时合理地解决,坚决杜绝敷衍塞责、滥用职权等不当行政行为,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达到主动“创稳”的效果。
2.社区维稳的工作计划 篇二
关键词:打错门;维稳;暴力维稳;维稳悖论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11)01-0053-03
收稿日期:2010-09-28
作者简介:邹满玲(1981—),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经济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经济理论与政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利益矛盾凸显,利益冲突加剧。伴随着企业改制、土地征用、工资拖欠、环境污染、涉法涉讼、医疗纠纷等问题,维稳工作应运而生。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只有保持社会稳定,国家才能实现长治久安,人民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才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如今,如何理性和正确地做好维稳工作,切实提高应对不稳定事件的能力,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的一门必修课,成为左右事件走向、关乎社会和谐大局乃至攸关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现实课题。
一、“打错门”事件与暴力维稳
2010年6月23日上午,湖北省委大院门口,武昌公安分局6名“信访专班”便衣警察围殴了一位厅级干部的妻子,持续16分钟,造成官员妻子神志不清,全身100多处淤伤,轻微脑震荡。事后,武汉公安方面一位负责人道歉时说“打人纯属误会”。7月21日,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就此事件做出批示:“民警粗暴执勤,殴打群众,性质恶劣,必须依法严肃处理。要认真总结教训,举一反三,深入开展警风警纪教育,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增强广大干警宗旨意识、法律意识、纪律观念。”同时表示,“在各级政法公安机关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举报网站,接受群众监督”。[1]
“打错门”事件是典型的暴力维稳。其漠视公民权利,阻断公民利益表达渠道,将民众的利益表达与社会稳定对立起来,将公民正当的利益诉求与表达视为不稳定因素。对于“打错门”,舆论焦点集中在“打错”上,原因是武昌公安分局道歉称这是“误会”。言外之意是领导夫人不能打,普通群众但打无妨。从这个意义上说,除了关注“打错门”,还需关注“打对门”。 笔者认为,这种“暴力维稳”模式与维稳概念是不相符合的,是反维稳的,其不但不能消解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反而会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此种做法不仅严重增加了维稳成本,而且会破坏全社会的是非观、公正观等价值理念,并且在道德正义上削弱了政府公信力,加速了社会基础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失范。
二、维稳悖论现象的透视及深层次原因剖析
(一)维稳悖论现象的透视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维稳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如2009年我国公共安全方面的财政支出增加了16%,总金额高达5140亿元人民币,超过国防开支,相当于医疗卫生财政支出的2.6倍,与社会保障和就业的财政支出接近。虽然我国在维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高昂的成本,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仍然不断增加,从某种角度上说已经陷入了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正如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的那样,维稳已成为制造不稳定因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是要强调社会稳定、强化维稳工作,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就越是不能容忍民众的利益表达;民众越是缺乏有效的利益表达,社会中的利益格局就越是倾斜,尤其是底层群体受到的损害也就越大;利益格局越是倾斜,利益矛盾和冲突也就越尖锐,不满情绪也就越强烈;由于正当的利益要求受到压制,一些群体或个人就只能采用体制外的方式、有时甚至是暴力的方式来表达和发泄不满,于是导致社会矛盾越加激烈;而社会矛盾越是激烈,政府就越是要强化维稳工作,从而形成一种社会不稳定的恶性循环。[2]“打错门”事件充分说明了“维稳”维出了节外生枝的问题,导致了越维越不稳的后果。
(二)维稳悖论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剖析
⒈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对弱势群体而言,上访是实现利益表达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方式和途径。从所占有的社会资源、话语权、利益表达渠道、组织化程度、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看,强势和弱势群体的力量对比明显失衡,强势过强,弱势过弱。强势群体力量过强,各个阶层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结盟关系,而且具有了相当大的社会能量,对整个社会生活开始产生重要的影响。[3](p54)弱势群体力量过弱的原因在于缺乏利益表达的基本权利和有效的表达手段。由于缺乏利益代言人,弱势群体利益诉求声音在政府和强势群体面前显得没有力量,难以真正对合理的正式制度形成改革的压力。[4]孙立平指出,弱势群体在追逐自己利益上处于无力的状态。一方面,弱势群体在国家的政治构架中缺少利益代表;另一方面,我国弱势群体缺少国际上通行的表达自己利益的制度化方式,如游行、请愿、罢工等。[5](p54)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使得弱势群体把信访看成一种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司法救济的特殊权利。大多数上访者相信,信访是他们解决问题和保护自身权益的最后希望,因而选择上访。
⒉信访制度自身存在缺陷。信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这一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已经不适应目前的市场环境,客观上已成为国家政治认同性流失的重要渠道。于建嵘认为,我国信访制度的缺陷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信访体制不顺,机构庞杂,缺乏整体系统性,导致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集聚。第二,信访功能错位,责重权轻,人治色彩浓厚,消解了国家司法机关的权威,从体制上动摇了现代国家治理的基础。第三,信访程序缺失,立案不规范,终结机制不完善,不断诱发严重的冲突事件。[6]我国信访制度是一种“带病运行”的信访制度,已经从减压阀变成了增压器。许多上访人员都相信一个行动逻辑,那就是被他们视为对手的地方政府怕什么,他们就偏偏做什么。对他们而言,如何利用这种困境和压力来保障自己的权益或获得制度外的利益也是一种理性的选择。这样就形成了一种越维越不稳定的局面即地方政府越是阻止民众上访,民众上访的动力越大,并且行动逐步升级,直至采用各种激烈手段制造产生政治压力事件。[7]
⒊上访率的政绩考核指标。在我国,上级对下级的政绩考核是决定官员任免和升迁的重要指标。在稳定压倒一切的政治生态中,其他任何事情都要以稳定为前提,任何工作都要给维稳让路。为了维护稳定甚至可以不惜给正常经济发展、民众日常生活带来不便和负面影响。[8]在政府制度运行过程中,上访率已成为地方政府官员的一项重要的政绩考核指标。一方面,政绩考核是以“上访率”而不是“问题解决率”为指标,使得各级信访部门解决信访事件时趋于形式化;另一方面,弱势群体把“集体上访”当成保障自己权益的理性选择,他们认为只有“闹事”,“上面”才把“下面”当一回事。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用尽各种手段来控制和解决信访问题。因而出现了截访、拘留、罚款、劳教、判刑、 送精神病院等“强硬手段”和陪访、金钱收买、欺骗拖延等“怀柔手段”,最终形成一级压一级的恶性循环。
三、走出维稳困境:亲民、和谐、理性维稳
3.社区维稳工作经验 篇三
----***街道**社区维稳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社区位于****院,辖区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东起**大桥西侧,西至**家居城,南至**河,北至**河,辖区共有大中小企事业单位21个,居民小区6个,分别是 *******常住人口1300多户,6516人。我社区人口密集、居住环境错综复杂,辖区内关闭破产企业多,下岗失业人员多,生产生活困难居民多,成为困扰维稳工作的一大难题。如何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是社区一班人经常思考的问题。社区始终高度重视社区维稳工作,强化“一把手”负总责机制,并形成分管人员具体抓、各居民小组齐抓共管的责任网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认真处理居民提出的问题,做到“抓小、抓早、抓苗头、抓核心”。
社区群众工作重在做实,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以真心为民的工作态度,为社区群众主持正义,春节过后,社区成功调解了一起家庭矛盾纠纷,挽救了一个家庭。吴某来到社区哭哭啼啼,说丈夫又殴打她,情绪激动,要求离婚。社区领导高度重视,分头对家人展开调查,深入了解他们夫妻矛盾产生的根源,原来吴某与张某系再婚家庭,两个孩子,加之两人都无正式工作,家庭经济压力较大,造成家庭矛盾 1
日益激化,为此社区工作人员对症下药,制定调解方案,多次走访调解,最终吴某和张某签订调解协议,社区及时遏制了恶性家庭暴力事件的发生,一家人重归于好,恢复了往日的和睦。
**集资群体性上访案件我社区涉及人员16人,涉及资金55万元,参与集资的群众情绪非常不稳定,很多集资户有集体上访苗头,社区领导高度重视,制定应急预案,采取一包一稳控模式。立即组织社区干部、党小组长、楼栋长,逐户走访,交心谈心。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做好解释工作,争取了大多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有效化解了矛盾。通过多次入户做思想转化工作,特别是对集资数额较大的、家庭生活特别困难的重点人安抚情绪,给予生活救助。无一例越级上访事件发生,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做**集资案集资户和**等有可能引起群体性事件的人员的稳控工作中,社区一班人“不怕、不推、不拖、不等” 及时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对不合理的诉求主动面对,耐心倾听,不急不躁,将工作做到实处,做群众的贴心人。
为了做好社区的维稳工作,充分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把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化解在基层。一是发挥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的积极性。通过他们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广泛征集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社情民
4.社区工作人员维稳工作提纲 篇四
一、为什么做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
(一)开展社区网格化综治维稳工作是“走群众路线”必然要求。
社区是最直接面对群众管理社会的最基层自治组织,是服务管理群众重要途径。加强社区服务管理功能是促进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必然要求。而,建设美好家园,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社区服务管理中重要功能之一。
(二)开展社区网格化综治维稳工作的紧迫性。
1.国内形势。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稳定因素很多、很复杂。
2.区内形势。我区正处于“大建设、大拆迁、大发展”时期,涉及征地拆迁、农民工资、涉军、非法集资、环保等不稳定问题,维稳形势严峻。
二、做什么
(一)社区工作者综治稳定工作职责:
1.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区域治安联防,安全生产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报告,和消除各类治安问题和安全隐患。
2.负责了解,收集,上报人民内部矛引起的非正常上访,群体访,规模性聚集。3.协助排查化解各类邻里纠纷,社会矛盾,代理责任区群众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信访诉求,力求做到“小事不出社区”。
4.协助完成责任区内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和社区服刑人员的矫正工作,以及其他各类重点的协防人员,稳控,教育工作。
5.协助流动人口管理员对责任区内流动人口出租房屋的登记,注销,管理工作,及时发现,报告,隐藏在其中的不稳定因素和违法犯罪线索。
6.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各项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教育引导广大群众遵纪守法,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
7.协助完成其他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信息收集工作内容及范围 简要概括为社情、民情、政情、敌情
了解民情,就是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
了解社情,就是要掌握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群众的看法。了解敌情,就是要及时发现破坏正常社会政治稳定情况。如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破坏活动。
通过了解民情、社情,掌握有关不稳定因素,并进一步深入开展调查分 析,找出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及矛盾纠纷进一步发展的诱因,提供有效准确信息支撑。
具体来讲有以下内容:
1.可能引发集访、异常上访及群体性事件的社会矛盾和热点、难点问题; 2.民族、宗教的敏感问题;
3.道路交通、消防安全、生产安全等重大隐患; 4.治安突出问题;
5.隐蔽敌情,“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非法活动;
6.可能影响稳定的突发事件、暴力恐怖事件和重大灾害事故的苗头等;
7.重点骨干、关键人物及其动态情况。
三、怎么才能做好
(一)培养“三识”增强工作自觉性。一是培养大局意识。
二是培养责任意识。
三是培养超前意识。就是要从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和显性的不稳定因素中,增强洞察力,增强预见性,做好风险评估,及时打出预警信号,促进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无事生非,小事变大,大事变炸”。
(二)加强“三学”提高工作本领。一是学理论。
二是学法律。
三是学政策。
(三)把握“四性”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时效性。是把最新的信息最快传递给决策者。
二是群体性。就是掌握不稳定群体。如企业下岗职工群体、涉军群体、征地拆迁和旧城改造对象群体等,了解和掌握他们的活动规律和思想动态。
三是针对性。就是要有针对性的掌握当前的主要不稳定因素和重点人员言行动向。
四是时节性。就是掌握重要敏感时期和季节性矛盾纠纷的发生。
(四)做到“五勤”广泛收集信息。
一是勤跑。维稳信息员要深入院落走家窜户、跑跑现场查看情况。
二是勤看。要多关注网上舆情。
三是勤听。要听群众的呼声,呼声最大最多的地方往往是矛盾不稳定因素潜藏最多的地方。
四是勤想。要善于鉴别信息的真伪主次、轻重急缓.五是勤记。要养成随听随记的习惯,建立信息档案,从中摸索能有效提高办事能力的规律。
(五)掌握“三用”提高工作能力。一是用情化解。
二是用理化解。
5.社区综治维稳工作年终总结 篇五
一年来我社区综治维稳工作在西郊街道办事处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及出租屋管理中心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领导下,社区治保、创安、综治等各方面工作,在全体社区专干及居民组长、社区民警、综治员的辛勤劳动的共同努力下,使我社区营造出和谐稳定的良好环境,在此工作基础上,认真对今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社区出租屋管理工作,抓好防火安全的基础工作和管理工,今年社区落实市政府流动人口管理精神,在去年整改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对专业市场、商铺和重点外来人员居住所和仓库等和居民旧式楼房的防火安全工作。社区专职和专区、协管员、不厌其烦,经常上门巡查,建立方案措施,做好巡查登记记录,对不及格的和存有隐患的,责成业主或承租人,按规定认真整改,并签定防火治安责任书和防火安全整改书,对现有220套多间出租屋进行清理登记,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并对每间出租屋进行一户一册的多类资料情况登记工作,做好底数清、情况明。
二﹑群策群力抓好“群防群治”工作,共保社区安全和谐
在去年创建“群防群治”队伍的基础上,社区治安刑事案件有了明显好转。今年在街综治办,派出所和专区民警的多方领导和指导下,不断充实调整,并针对社区治安存在的外来人员流动性大,人员复杂和我市治安形势仍然严峻,优化了群防队员队伍配置和增加了低保值班人员的巡逻。社区居委会在主任,专干,综治员、小组长等坚持上门发动居民住户支持群防群治工作,为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做了一大好事。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普遍居民群众都反映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刑事发案率也比以往有所下降。社区居委会每月发街综治办、派出所给居民群众一封信,与专区民警一道上门巡查社区辖内街巷治安情况,了解社情,布置具体工作,把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做好。
三﹑创建“无毒社区”和“平安社区”,落实完成街布置的任务,净化了社区环境。
一年来,在市、区、街各级领导的指导下,在专区民警和派出所的多方支持配合下,我社区对禁毒工作十分重视,搞好了“无毒社区”,“平安社区”也就跨进了一大步。联合机团单位和娱乐场所、物业管理公司、商场等,组成禁毒工作小组,实施工作计划,坚持上门检查和巡查,开展全社区共同参与禁毒和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并组织居民群众参加人民会堂‘西门口花园广场等活动近十余次,派发禁毒宣传单张近3000份,宣传画180张,并对吸毒人员进行定期上门访视,做好尿检工作,专区民警,社区居委主任,治保专职等做了大量工作,并多年跟踪其表现,了解近况,与其家属一起成立帮教小组,最近,发现有一对象有反复现象,及时在公安部门和其家长的配合下,对其进行强戒,专区民警和居委会,也即时跟进。社区居委会还做好所有综治平台的各类资料入库工作和档案,卡册的登记工作,管理系统逐步走向信息化、规范化。
四﹑做好社区物业管理基础工作和安全防火工作定方案
由居民小组长牵头,专区民警和综治专职共同抓好社区各方面安全,物业管理基础工作,做好对重点单位、小区、街巷的情况和资料收集,并联合各机团单位,物业管理公司商场大楼大院等部门在社区内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巡查制度,并在深夜突击检查,发现隐患和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告知当事人,切实整改。在居委会还配置消防器材,方便群众前来购买。并做好综治宣传、教育基础工作和安全防火教育工作、人民调解法制普及工作、禁毒宣传、治安防范工作。为社区居委会群众提供便利的催办第二代身份证的工作,通知或上门令到他们尽快得到办证方便,一年来共出版近20期墙报,派法有关宣传资料、画报1800多张,发给居民群众的一封信近2000份,收到可喜的效果。五﹑认真落实责任制,将创安、维稳、综治工作放在首位 街党工委、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共同签订有关责任书及防火责任书,由社区居委主任、社区民警及治保专职等成立有关小组,居委主任任组长,专区民警任付组长,日常具体工作由治保专职抓好具体工作;制定社区各项工作计划及措施,突出抓好治安防范、防火安全、维稳及“6.10”工作;在维稳和“6.10”工作中,与专区民警一起,认真做好防控、帮教工作,多次上门访视,和在重大节假日、敏感日、和重点日,对有关对象进行防控,定期上门了解其生活、家庭及身体情况。关注其表现近况及思想动态,与其对象交谈,稳定其思想表现,多年来,在社区居委会及专区民警的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一对象至今未发现有反复,表现也较稳定。
总结上一年的工作,有存在不足的地方我们会好好反省,争取改正,做的好的方面会继续发扬,下一年根据街布置的要求,努力做好工作,全面配合建设综治信息中心的工作,为维护社会稳定,搞好安全社区,创建和谐生活小区而努力,充分发挥好社区信息员的作用。
以上取得的成绩都离不开街党办事处、街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等各方面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及专区民警和全体同事的共同协助及广大人民群众、机团单位、物业公司管理公司商场的通力支持和合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加强和发扬好的,克服存在中的不足之处,针对重点,尽最大的努力,做好社区工作。
6.社区维稳的工作计划 篇六
特别是在国务院党中央高度重视对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力发展大学生村官,不仅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还可以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抓好西藏大学生村官的培养和指导,可以较好的促进西藏大学生村官健康的发展,并对西藏的繁荣、富强、和谐、文明的经济建设起作不可估量的作用。
关键词:西藏;村官;和谐;富裕
1.选题背景
今天中国的关于大学生当村官的研究中,不同的学者,对待大学当村官的理论研究中有不同的观点。但是他们都各有利弊,西藏基层农村,也面临着其它省市在大学生当村官的过程中的困惑、迷茫。
但是由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和差异化,我们不能照搬其它,但要吸收加上自己的特色加以运用。并且对于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派大学生去当村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农民富裕与民族之间的团结的意义研究,都会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
当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学生在基层当村官,我们进行西藏大学生村官对维稳的影响的研究具有开天辟地的历史意义。它能为西藏的基层选什么样的人当村官?如何让村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提供理论支持,还可以为同处于祖国边疆的兄弟省提供有益借鉴。给大学生一个到基层锻炼、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西藏大学生村官实施的时间也比较短,经验积累也丰富,管理制度还需要不断的调整与研究。
2.研究该项目的意义
2.121世纪大学当村官
在我国各省市风起云涌。村官一词在我国出现比较晚,由于村官是中国的一项创举,所以在国际上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文献研究。
我国的大学生“村官”也是近代以来才开始研究,所以在关于大学村官在执行的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所以此时研究西藏大学生村官,对于基层维稳有何重要意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说:“治国先治边,稳边先稳藏”所以对于研究大学生村官对西藏基层农村的影响,就变得非常具有必要和有现实意义。
每一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特殊性,我们不能盲目的去照搬其它兄弟省市的发展经验。我们要借鉴其它省村官实施办法,又要充分发挥我们聪明智慧。经过对大学生村官的访问,询问他们在工作中遇到了那些难题?对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党委在村官选拔制度革新上提供理论性的支持。可以为我们应当选拔什么样的大学生当“村官”提供借鉴。
但是我们研究西藏大学生村官对基层维稳的影响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俗话说得好:只有接地气,才能有人气。安排大学生在西藏基层当村官,扎根基层,保持同老百姓的血肉联系,可以为当地农民宣传党的思想路线,也是党在培养后备人才,捍卫祖国统一的一项伟大举措,所以此项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2.2现实意义
切实的调查好我们的基层的所需,我们在派大学生去当村官的时候,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就可以避免人力资本的浪费。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学有所用,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能够在农村这片土地上有所成就!很多大学生村官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我们派大学去哪儿当村官,政府部门应该考虑你安排去的地方适合他吗?要不就会导致人力资本的费,同时也造成国家财力的严重浪费,同时也导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我们妥善的安排好西藏基层村官的安排,村官带动当地的农民发家致富。这样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缩小我国城乡间的差距,有利于实现伟大的中梦!
我们能正确的处理好大学生村官和当地的农民的关系,农民支持大学生村官,大学生热爱农村给了他们实现自己梦想的热土。这样有利于进一步的巩固民族团结,一起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成长。
3.西藏大学生村官对农村基层的影响
3.1西藏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来源分析
西藏大学生村官主要来之:西藏大学、林芝农牧学院、西藏陕西咸阳民院、在内地大学毕业的藏族同学,还有较少的一部分大学生来之与祖国的五湖四海。他们来西藏扎根的原因是内地的就业竞争压力特别大,所以他们想来西藏谋发展。
3.2西藏地域的特殊性
由于西藏地属世界的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4000多米,处于缺氧区。由于有些地方经济比较欠发达,所以导致了有很多地方很需要人才,而却没有的现象。在西藏的大城市基本上所有的藏族朋友都会普通话,然而在边远的牧区很多人都不会说汉语。所以西藏大学的村官首先政府部们就要组织人员对他们进行藏语培训,这样村官才会和当地的农民搞好关系,才能和当地的村干部相处融洽,下基层去当村官,才正真发挥作用。
其中村官也要充分的尊重当地的民俗风情,做到入乡随俗。这样才能保证村官与当地的藏族同胞搞好关系,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以为村民都比较喜欢和善于交谈,和蔼可亲的人交往,这样有利于避免村官和当地农民、村干部无法交流,村里工作无法开展的弊病。
3.3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
当代的大学生村官年轻精力充沛,有活力,头脑灵活,思维活跃,信息渠道多,专业技术知识丰富,政策了解到位,法律知识丰富。这些优点是大学生村官显示出来的优势,同时政府部分也要对他们比较好的想法,要请专家进一步论证,如果可以做的项目给予大力支持,这样有充分的调动村官的积极性,对推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力农村的发展经济建设。
利用当地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以本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一步挖掘,发展乡村旅游或者是乡镇旅游。带领西藏农牧民朋友一起致富。
在西藏的牧区,最好能培训懂兽医的人去当大学生村官,可以去指导农牧民如何更好的去养殖,有利于加快我国西藏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对社会主义新西藏贡献力量,同时村官富裕的同时农牧民朋友收入也剧增了。
农牧民朋友他们热情的希望大学生村官能够将致富的技术和信息带入农村社会,然而在缺乏技术和资金技术的情况下,政府要积极引导村干部和农民与村官保持密切联系,而且也要消除他们的疑虑,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4大学生村官对基层维稳的影响
西藏自治区在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鼓励同学们去基层去当村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对切实加快了西藏农村经济的发展。为西藏新农村建设翻开了新篇章。
在西藏大学村官工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增加了藏族、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深情厚宜。有一些村官和当地的农民朋友关系处理得很融洽。在不同文化之间在慢慢的交流中,变得融洽了,增强了藏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认同感。
西藏大学村官对增强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起到了积极作用,西藏大学生村官,在为人民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在各个农村,从本地的特色出发,发展各种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牧区的村官要带领当地农民学会科学化饲养各种家畜。为新西藏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贡献了他们的青春与热血。为边疆的巩固、繁荣和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者单位:1.谢通门县中学;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董宇,双因素视角下大学生村官激励问题研究—以沈阳为例,[J]2012,5(18)
7.社区国庆期间维稳工作小结 篇七
社区按照创建平安社区、和谐社区的要求,认真贯彻街道综治办在国庆前夕召开的综治会议的会议精神,在“国庆”期间做好辖区内社会治安动态监控,并实行零报告的制度,以便出现问题能及时处理,防止在节日期间出现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为确保辖区的稳定,社区具体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当前建国六十三周年的难得的重要历史机遇下,更应抓好维稳工作,保一方平安;在维稳工作中,社区抓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并且将其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做到以预防为主,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在节日期间,安排居民小组长、楼栋长注意辖区居民的动向,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二、是抓治安管理,促社区安全
社区以加强治安管理,确保社区稳定为目标,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切实搞好治安管理工作,维护社区治安稳定和居民的财产安全。尤其在“国庆”节期间,社区安排工作人员和巡逻队员分组,对全辖区进行巡逻,对重点部位加强人手、加强巡逻,做到24小时不间断巡视,最大限度保证了社区的治安稳定,居民生活井然有序,没有群众集体上访事件发生。
三、认真做好反邪教工作,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1、加强对辖区重点人员进行24小时严密监控,同时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帮教,目前没有发现谢文英进行“法轮功”邪教活动。
8.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方案(新) 篇八
为了营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社会环境,促进普晖社区精神文明和全面协调发展,根据区、街综治委的统一部署,结合我社区实际,特制定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创建平安社区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为普晖社区的发展提供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保障。
二、工作目标
把普晖社区创建成区、市级的平安社区。强化干部下访,减少区、市上访,杜绝赴省赴京上访和非正常上访。形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管理机制,做到反应灵敏,出击快速,成效显著,凸显具有普晖特色的平安社区创建工作。营造安定良好的治安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努力实现不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重大政治事件,不发生恶性刑事案件,不发生恶性治安事件和消防安全生产事故,不发生“610”组织聚集滋事案件,不发生群体性事件,不发生重大矛盾纠纷事件,人民群众的治安满意率达95%以上。广泛收集居民区、辖内企业和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社会稳定动态情况,全面掌握社情民意第一手信息材料,综合运用政治的、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全面落实“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调处”等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不断深化平安社区建设,有效预防和减少犯罪、妥善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三、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是确保工作健康有序的根本保障,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建立内部管理的以下几项工作制度:
1、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度。社区书记、主任对辖区内的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负责;社区副主任、治保主任分管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的主要落实和督导,综治专干协助治保主任开展综治信访维稳工作。
2、不稳定因素排查制度。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必须每周对辖区内的不稳定因素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摸底,掌握情况,排查矛盾纠纷,并及时上报排查出的问题,落实调处责任人,并做好调处工作。
3、矛盾纠纷调处制度。每周进行一次矛盾纠纷、不稳定因素调处情况的分析并将处理情况进行登记汇总,总结经验和做法,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和必须采取的应对措施,并及时向街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报告,积极协调各职能部门落实工作。由社区站长负责敏感性矛盾调处,副站长负责全面矛盾调处督导及落实,由工作站成员分管各类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每天将工作情况汇报上报至工作站。
4、综治维稳工作形势分析通报制度。综治工作站联合社区警务室每半个月一次对辖区内的不安全、不稳定因素、矛盾纠纷、社会治
安状况和群众的思想动态进行一次综治形势分析,通报情况、分析问题、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并向街综治中心报告。通报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中好的典型、好的做法,通报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强化综治工作责任意识、常抓意识。
5、治安协防队管理制度。治安协防队员统一按照街道治安协防队员管理制度开展综治维稳工作,并以街、社区治安形势和部署,由社区联防中队统一协调开展工作。落实精细化管理,定期组织协防队伍进行军训,强化身体素质,召开业务培训班和事迹学习班,强化思想素质,配合公安开展整治活动和各类维稳行动,强化业务素质,同时,还协同各企业综治负责人,召开工作交流会和业务培训会,消防演练等活动,充分强化队伍的综合素质。
四、措施及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落实街综治委的指示,规范成立综治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居委会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专区警长和治保会主任任副组长,并有各个业务口径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综治负责人任组员,确保了综治工作的大环境、大格局。
(二)强化信访工作
社区综治工作站采取灵活办公方式,开通了24小时信访服务热心,建立信访服务平台,装置民意信箱,由社区主任和治保主任担任民意沟通员,深入倾听居民群众的心声,及时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将工作重心依照各成员单位和业务线条,不定时转变,便于加强与居
委会、调委会和出租屋工作站的沟通,能及时收集各方面各层次的综治信访维稳信息,并及时介入处理,大大增强了社区安全稳定问题的解决力度。遇有矛盾纠纷,社区综治工作站主要负责要及时赶到现场,尽快介入事件并促进调解,坚持小事不过夜,大事不出社区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的整体资源优势,让一切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强化综治维稳工作
1、加强反邪教工作,防控“610”对象,贯彻区政法委、610办的指示精神,社区关爱小分队针对社区实际情况,严格开展反邪教工作,要求对“610”对象做到“闻其面、听其声、知其踪”,严密防控,充分关爱帮教。
2、社区治保会贯彻落实市、区、街人屋车场办公室的相关文件指导精神,积极开展人屋车场工作,协调社区出租屋管理工作站和社区警务室,定期开展出租屋整治清查工作,特别针对消防问题,监督落实整改,充分利用出租屋检查,掌握社区流动人员动态情况,更好地配合公安机关预防打击违法犯罪分子,努力保障社区内的出租屋无发生消防安全问题,无发生人员伤亡等问题,提高社区安全系数。
3、人防和物防
(1)由社区民警、辅警、协防队员加强巡逻防范,在社区范围内不定期开展治安隐患排查,将发现的犯罪苗头和治安隐患逐一击破。定期在车辆出口处设卡,通过车辆检查和各类可疑人员的身份查核,降低犯罪分子的犯罪成功率和流动性。
(2)召集社区范围内的各类特殊“团体”,涵盖了废品回收员、装修零散工、工程施工队、有各类犯罪记录的重点人员等,定期分别召开专题会议,听取各类人员的思想汇报,收集该类人员提供的各类可用信息,间接掌控了各类违法犯罪的苗头,控制了各类特殊“团体”的不稳定因素并提取相关有效信息。
(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在社区人员密集地方利用小广播播放治安防范的温馨提示,每家每户由辅警及治安协防队员上门派发宣传资料,在社区宣传栏及楼道信息栏张贴治安防范画报,定期在社区召开全民讲座,派出所民警现场说法,全民教育,营造群防群治,全民皆兵的治安防范氛围。
(4)在社区范围内组建各类团体,包括楼长团体和义务治安巡逻团体等,定期召开楼长会议,由专区民警亲自向楼长通报近期社区的治安形势,并讲授治安防范经验,务必将楼长首先培养成社区第一批治安防范义务力量,让楼长负责所在楼道的治安防范宣传工作。指导志愿治安巡逻队伍,在社区范围内配合治安力量加强巡查力度,佩戴红袖章,充当第一线的信息反馈员。发动社区企业、商铺,针对员工做各方面的治安防范宣传,彼此帮扶、邻里守望,为社区整体防范提供各类有效信息。
(5)社区调整协防队员防控方案,采取以点保面、分片包干的方针,充分发挥协防力量与义务力量的衔接,相互配合,发挥社会面整体防控的作用。协防队员巡查中,以楼道为主线,片区控制全面,并在楼道的5层与9层分别设置巡查记录本,不但对犯罪分子起到警
示作用,并且让治保会更好地监督落实协防队员防控落实情况。
4、技防
(1)大力推进电子门禁系统的安装,将社区楼道现有损坏的防盗门和对讲系统进行修复,提高楼道的安全防范系数,有效控制犯罪分子自由进出和尾随入楼等现象。召开楼长会议,取得居民住户支持的同时,引导居民群众排除门禁系统产生的不便之处,强调安全才是宜居的第一要素。
(2)落实社区围院式管理工作,规范社区内的行车、停车秩序,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闲置用地,开辟停车资源。引进车辆保管服务企业,规范社区车辆管理,有效地防范车辆盗窃和利用车辆作为作案工具等情况的出现。
(3)尽快申报社区公共治安监控设备,利用固定和转动动式视频监控设备,将视频监控范围覆盖社区所有楼宇,将“电子警察”24小时在社区整体防控,有效地防范各类型的盗窃案件,并起到了发现、追踪违法犯罪分子和维护公共治安环境的重要作用。
强化综治维稳工作站战线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切实将综治维稳工作落实到实处,杜绝在工作过程中的黑点盲点,提升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完善社区综治维稳工作机制。
普晖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将与社区警务室增强沟通协调,互相配合,狠抓落实,务必使普晖社区的治安环境焕然一新,夯实基础,稳中创新,务必将普晖社区创建成区、市一级的平安社区。
附:
1、普晖社区重点人员监控表 2、2011综治工作站受理事项总表(1—4月)
3、协防队岗位分配表和区域分布图
4、拟增设视频监控设备分布表
【社区维稳的工作计划】推荐阅读:
社区综治维稳工作年终总结07-07
社区社区矫正工作07-04
“社区工会计划”社区工作计划10-27
大港路社区文明社区创建工作计划06-23
社区防汛工作总结,社区防汛安全工作总结10-30
社区工作内涵06-19
社区特色工作08-03
农村社区工作08-21
社区工作意见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