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2024-07-27

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通用11篇)

1.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一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工 作 汇 报

林甸县中医院

为了切实贯彻执行卫生部关于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我院已实施了以下步骤: 医院根据省、市、县卫生局的《通知》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制定了《林甸县中医院关于开展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根据优先选用《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和《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等遴选原则制定了本院“35种抗菌药物分类遴选原则”,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8月19日,医院召开中层干部会议,传达了文件精神,并进行了活动动员,要求各科主任传达到每位临床医生和药学人员。会后,医院与各相关科室签订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

8月20日,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根据医院制定的35种抗菌药物分类遴选原则和保障“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四项抗菌素用药原则,经药事管理委员会讨论,将分级管理的35种抗菌药物和备用分级管理抗菌药物于医院公示栏公示。在筛选出的抗菌药物品种中“基本药物”达到了近90%以上,较好地贯彻执行了国家的基本药物政策,并满足了临床上不同患者的需求,而且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9月、10月份,集中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德与医师法教育培训,并着重进行了抗菌药物处方权、处方调配权资格考核培训,全院各科临床医师、药师共50余人参加了培训及考核。旨在通过培训考核活动,以达到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耐药性发生的目的,对促进医师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及合理应用起到积极作用。

10月份,医务科对考核合格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处方权、处方调配权资格授权,并在院内公示板上公示。

通过全院动员、广泛开展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强化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贯彻落实相关技术规范,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针对性的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管理制度和长效工作机制。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统一部署、统一组织、统一实施,以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我院还建立了“以科主任初步点评,药事委员会成员审核”的处方医嘱点评机制。科主任作为药事委员会成员,深入科室,做到科室内的动态管理——“管好自己、管好下属,合理用药,对医院负责,对患者负责”,切实地开展了对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调查,并组织院感、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住院医嘱实施专项点评,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抗

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及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进行监控。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将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目前,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正按活动方案要求稳步推进。希望通过不断的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工作机制,提高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医疗用药服务,切实达到“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三好一满意”的目标。

林甸县中医院

2011年12月06日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工 作 汇 报

林甸县中医院

2.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某医院2008年度门诊处方5000份,涉及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内科、儿科、皮肤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急诊科、康复科、泌尿外科、妇科、眼科、心内科、口腔科等15个科室。

1.2 方法

对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计算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及联用情况。根据抗菌药物分类方法对所使用抗菌药物进行分类,计算每个品种的应用频率并排序。最后对应用频率居前15位的药物进行排序,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相关文献资料[4~5]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情况。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应用品种及频率

在抽取的5000张处方中,抗菌药物处方有1725张,抗菌药物平均使用率为34.5%。抗菌药物的品种及应用频率见表1。可见,在此次抽取的门诊处方中,共涉及8大类共35个品种的抗菌药物。

2.2 应用频率居前15位的抗菌药物统计

在此次抽取的门诊处方中,涉及抗菌药物注射剂15种,占42.9%,口服制剂20种,占57.1%。应用频率居前15位的抗菌药物统计结果见表2。

2.3 药物联用情况统计

药物联用情况统计结果见表3,4。可见,该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用为主,占91.5%,二联及以上用药者较少,占8.5%,而且药物联用形式较多。

3 讨论

在本次门诊处方抽查中发现,该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为34.5%,符合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规定的将抗菌药物应用率控制抗菌药物50%以下的要求。据报道,目前我国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为25.01%~29.11%[6],在美、英等发达国家,医院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因此,该医院抗菌药物的应用率仍有降低的空间。

该医院门诊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基本上涉及了临床上常用抗菌药物的绝大部分品种,表明该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较为均衡,没有集中使用某类抗菌药物的情况。应用频率最高的3类抗菌药物分别是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究其原因,可能与这些药物普遍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使用方便等特点有关。此外,硝基咪唑类药物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这是由于该类药物对于预防和治疗厌氧菌感染有特效。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率高、抗菌谱窄、多数品种口服无效,氨基糖苷类药物抗菌谱较窄,并有严重的耳、肾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因而这两类抗菌药物的使用率较低。

此外,还可发现,应用频率居前10位的抗菌药物包括加替沙星、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头孢羟氨苄、克林霉素磷酸酯、替硝唑、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头孢噻肟钠、奥硝唑。其中,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属于近年上市的第三代氟喹诺酮类药,对包括厌氧菌在内的G+球菌和G-杆菌均有很强的抗菌作用;阿奇霉素为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抗菌作用强,口服吸收好,组织分布广、半衰期长(约41h),对G+球菌、某些G-杆菌、厌氧菌、脆弱杆菌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均有作用;阿莫西林属于广谱青霉素类药物,耐酸、口服易吸收、毒副作用小、价格低廉;头孢羟氨苄属于第一代头孢菌素类药,口服吸收良好、价格低、使用方便,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耐酶、组织穿透力强;克林霉素磷酸酯体内分布广,对需氧菌和厌氧菌均有效;替硝唑、奥硝唑属于新一代硝基咪唑类药物,对厌氧菌、滴虫、阿米巴虫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基于以上理由,这些药物在该医院门诊的使用率较高。

在该医院门诊患者中,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用为主,占91.5%,二联及以上用药比例较低,占8.5%,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6~7]。这基本符合“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的要求。在联合用药中,多数是合理的,如硝基咪唑类和其它抗需氧菌药物的联用,治疗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临床疗效肯定;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和喹诺酮类联用有44%的协同作用[8~9]。

通过此次调查,也发现在抗菌药物的使用中存在以下问题:(1)多数医生凭经验用药,作病原学检查和药敏试验的病例很少,结果造成广谱抗菌药的使用较多,例如氟喹诺酮药物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在该医院的使用率很高,尽管病情得到控制,治愈速度加快,但同时造成药品费用增加,而且易导致体内正常菌群被破坏,产生耐药菌及二重感染等情况,特别是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致使一些原本有效的抗菌药不断减效,甚至失效,给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极大威胁[10];(2)用药方案不合理。如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磷酸酯、头孢噻肟钠等药物的注射剂,在说明书中均规定,静滴次数每日至少2次,而此次抽查的处方中发现上述药物的给药方法均为每日静滴1次,这样不仅造成单次滴注剂量偏大,不良反应增加,而且也不能保证药物的疗效;(3)药物的使用存在滥用现象。如一腹痛患者,在诊断未明的情况下,先后使用了加替沙星、替硝唑、黄连素等3种抗菌药物;(4)部分联合用药不合理。如氨基糖苷类药物依替米星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联用,二类药物均有肾毒性,联用时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氟喹诺酮类药物自肾小管析出,从而导致肾脏毒性增加;(5)选用药物档次较高。使用新近上市和进口药物的处方较多。如奥硝唑注射剂是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其价格远较老品种甲硝唑高。实际上,一些普通感染性疾病,使用质优价廉的国产药物即可达很好疗效,没有必要使用价格普遍居高的新近上市药物或进口抗菌药物,其结果是大大加重患者的医疗负担。

摘要:目的调查某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门诊处方5000份,并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作统计分析。结果该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率为34.5%,其中使用单一抗菌药物处方占91.5%,联合用药处方占8.5%。结论该医院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有待进一步规范。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用药,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葛文再.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6,12(3):171~171.

[2]韩志云.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分析[J].海峡药学,2008,20(2):84~85.

[3]袁丽萍.1457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调查[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2,11(4):197~198.

[4]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4~44.

[5]万子杨,魏筱华,肖飞,等.我院门诊2006~2007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品评价,2007,4(6):438~440.

[6]唐玉梅,陈解语,陈晓宇,等.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6,5(3):232~233.

[7]谷清,富一兰,谢国辉.我院6605例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11):821~824.

[8]李景苏,蔡长春,侯艳宁.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29):2267~2268.

[9]殷凯生,殷民生.实用抗感染药物手册[K].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7~659.

3.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三

【关键词】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应用

【中图分类号】R97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056-02

青霉素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价值是破坏细菌细胞壁,在细菌细胞繁殖期实现杀菌的目的[1]。青霉素抗菌药物可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由于人体无细胞壁,因此青霉素抗菌药物对人体细胞基本无毒性,有效浓度下不会对人体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具有用药安全可靠的优势[2-3]。但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优势也有被临床过分夸大的问题,用药不合理问题诸多,导致耐药性增加,对临床有不良影响。因此,如何通过规范化用药的方式,促进青霉素类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医务工作者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本次研究中将规范化用药前、用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我院信息中心数据库中以随机方法抽取2014年度、2015年度使用有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出院病例各100例作为本次调查研究对象。将2014年度未实施规范化用药前的100例病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为52例,女性患者为48例,患者年龄在1~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1.5±2.6)岁,住院时间在5~80d范围内,平均住院时间为(21.5±2.6)d;将2015年度实施规范化用药后的100例病例纳入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为56例,女性患者为44例,患者年龄在1~80周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42.8±2.3)岁,住院时间在5~80d范围内,平均住院时间为(22.3±1.5)d。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均按照常规方法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按照规范化用药方法使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具体用药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指征合理用药:青霉素类药物属于广谱抗生素,对特定细菌有非常强的抗菌活性效果,针对因革兰氏阳性菌所造成的感染疾病,应用青霉素类药物的价值非常确切。但,在临床用药时,必须根据抗菌谱选择性用药,以细菌培养以及药敏实验作为用药指导。但从预防性感染角度上来说,青霉素类药物的应用范围比较有限,指征不强,需要谨慎对待,若作为预防性用药后3~5d内未见明显效果,则需要重新考虑选择治疗方案;2)合理掌握配伍禁忌:在临床指导用药时,需要根据配伍禁忌,制定专门表格,方便用药人员熟悉与查阅配伍禁忌。同时,大致分类,青霉素类不可与酸性药物、碱性药物、胺、醇、同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维生素 C 等配伍,在感染性休克抢救时,不宜与新福林或阿拉明混合静滴;3)配置因素: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临床配伍使用时环境温度需要按照常温控制,溶媒的选择必须结合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酸碱值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在单纯抗感染治疗,且患者无钠盐摄入禁忌症的情况下,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建议与0.9%浓度氯化钠溶液配伍使用,若患者存在钠盐摄入禁忌症,则建议与葡萄糖溶液配伍使用。配伍后的溶液放置时间需要控制在2.0h以内,以免造成配伍溶液变质的问题。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规范化用药前、规范化用药后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观察指标包括:青霉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包括单独用药、二联用药、以及三联用药在内),以及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情况(包括溶媒不当,用药不当,剂量不当,指征不当,计算总发生率)。

1.4 数据处理

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 15.0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表示为%,通过X2检验,统计学处理期间可信区间取值95%,检验水准取值0.05,在检验P<0.05情况下认为组间对比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规范化用药前后联合用药情况对比

规范化用药后,青霉素类药物联用(包括二联、三联在内)构成比较规范化用药前明显下降,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规范化用药前后青霉素类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对比表

组别例数单独用药二联用药三联用药规范化用药前10042(42.00)25(25.00)23(23.00)规范化用药后10073(73.00)18(18.00)9(9.00)2.2 规范化用药前后使用不当情况对比

规范化用药后,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事件发生率较规范化用药前明显下降,前后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如表2所示。

表2:规范化用药前后青霉素类药物使用不当情况对比表

组别例数溶媒不当用药不当剂量不当指征不当发生率规范化用药前100369523(23.00)规范化用药后10002215(5.00)3 讨论

抗菌药物在临床用药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价值,其中,青霉素类药物作为治疗效果非常理想的抗生素用药之一,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医院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上还存在过于依赖的问题,导致用药期间的耐药性不断增加,滥用问题严重。

本次研究中,为了改变当前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上存在的问题,遵循规范化用药原则进行改进,解决在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用药指征,用药剂量等多个方面的完善。本次研究中数据显示:通过规范化用药措施的实施,青霉素类用药中的联合用药问题以及药物使用不当问题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促进临床用药起到了积极的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认为:在医院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过程当中,通过规范化用药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控制联合用药过多以及用药不当的问题,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效果确切。

参考文献

[1] 冯维勇.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三嗪治疗梅毒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西部医学,2014,26(10):1280-1282.

[2] 黄巧玉.青霉素与氯霉素、四环素类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8):1757-1758.

4.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四

为进一步巩固前两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国家卫计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3〕37号)、省卫生厅《2013xx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市卫生局《2013xx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巩固前两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成果,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标本兼治的措施加以解决;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

二、组织管理

医院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以医院药事管理及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为专家组,负责落实国家和省、市制定的各项工作措施,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各项指标,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

三、重点内容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院长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医疗质量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安排;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以及各相关部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

卫生行政部门与院长、院长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按照国家有关规范、指南,科学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各临床科室要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制定本科室常见疾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医院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作为科主任综合目标考核以及晋升、评先评优的重要指标。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医院对2012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统计: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抗菌药物预防使 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调查结果在院内通报并上报市卫生局备案。

(三)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医院设置感染性疾病科,依托医院药事管理及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和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

(四)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明确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杜绝医师违规越级处方的现象。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制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并严格执行。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

医院对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进行动态管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使用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数量,保障抗菌药物购用品种、品规结构合理,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头霉素类抗菌药物不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种。

因特殊治疗需要,需使用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要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院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市卫生局备案。

(六)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

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 40DDDs以下。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七)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

医院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出现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不合理使用、企业违规销售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事件等情况,及时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八)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医院要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提高微生物标本质量,提高血液及其他无菌部位标本送检比例,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80%。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医院按照要求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报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数据信息,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九)严格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管理

医院每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十)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院组织感染、药学、微生物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

医院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医院对点评中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跟踪管理和干预,实现持续改进。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院将取消其药物调剂资格。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6个月内不得恢复。

(十一)积极参与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数据收集工作 加强细菌耐药的监测和上报,努力提高监测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数据收集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大公布、反馈和干预力度。

(十二)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医院要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包括利用电子处方(医嘱)系统实现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和药师抗菌药物处方调剂资格管理、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品种、时机和疗程等,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全过程控制;探索开发相应统计功能软件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动态监测、评估和预警。

(十三)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通报和诫勉谈话制度

医院定期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市卫生局报告。对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对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半年报告一次。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序,对于未达到相关目标要求并存在严重问题的科室,进行诫勉谈话,并将有关结果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

(十四)完善抗菌药物管理奖惩制度,严肃查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 医院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医院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评估结果作为医师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定期考核、收入分配、绩效考核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加大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行为的奖励力度,引导医务人员摒弃不合理用药行为,逐步树立良好的执业风气和合理用药氛围。

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院应当视情形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降级使用、暂停执业、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科室,医院应当视情形给予警告、限期整改;问题严重的,撤销科室主任行政职务。

(十五)加大总结宣传力度,营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氛围

医院要总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两年多来的成效,充分利用宣传栏、医患沟通会、网站信息等多种形式,加大对群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教力度,提高群众合理用药意识,营造良好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氛围。

四、活动方式

(一)自查自纠(2013年8月前)。医院根据专项整治活动要求,组织开展全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认真排查梳理临床科室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自查自纠工作贯穿始终。

(二)督导检查(2013年9-11月)。市卫生局将按照省卫生厅统一部署和统一要求,开展全市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检查。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发现的严重问题予以处理。

(三)总结交流(2013年12月)。将医院2011-2013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总结报送市卫生局医政药政科,市卫生局将适时组织召开全市会议,总结3年活动情况,对活动中优秀单位进行表扬。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二)突出重点,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三)认真总结,巩固成果,持续改进。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2013年是3年活动的最后一年,也是全面总结,研究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的关键一年。医院要在3年专项整治活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相关制度、指标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活动成果,坚决避免出现“反弹”现象。将活动重点转移到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从阶段性活动逐步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附件1 泉州市泉港仁爱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2013年泉州市泉港仁爱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科室承诺,保证完成以下各项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任务。医院将对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考核。

一、积极参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对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加强本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二、认真学习抗菌药物分级目录,明确本科室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严格执行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

三、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医院遴选的35种抗菌药物品种;因特殊治疗需要,需使用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按规定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 %,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 DDDs以下。

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30 %,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五、组织质控小组对本科室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重点抽查感染、手术、重症病例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诊疗病例。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在全科范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医院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及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暂停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3个月,并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恢复其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恢复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及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用药医嘱,造成严重后果的,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等情况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医院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并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按规定恢复其相应的抗菌药物调剂资格。抗菌药物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调剂资格被取消后,在6个月内不得恢复。

七、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医院和临床科室各执一份。

院长: 科主任:(单位盖章)

5.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五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医院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总结 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重要保障。我院自开始了以抗菌药物为主线的合理用药工作,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我院制定了相关的管理机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1、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管理小组及专家评议组。管理小组由药剂科、医务科、院感科、质控科、护理部等职能科室人员及各临床科室主任组成,负责合理用药的指导工作;专家评议组成员包括药剂科、院感科、细菌室和临床科室人员等,负责定期对合理用药问题进行讨论及权威性评议。根据今年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医院又成立了抗菌药物合理用药领导小组及督导检查组。

2、成立了临床用药指导小组。为了更好地开展合理用药工作,我院借鉴其他先进医院的经验,在药剂科下成立了临床用药指导小组,小组成员为药剂科具有药师资格10名成员中的4名成员。临床用药指导小组负责合理用药的日常管理工作及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临床用药指导小组的成立,使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明显提高了管理的效果。

二、建章立制,努力构建促进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

医院建立了一系列合理用药相关的管理制度,并根据卫生部要求及医院的发

展随时修订。如《处方点评制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分级目录》、《清洁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规范》、《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暂行方案》等,为落实合理用药管理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教育培训,营造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医院一直重视合理用药的宣传教育,采取外请专家举办讲座、本院专家进行小讲座及下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要求所有不值班的临床医师必须参加学习,由主管院长亲自主持会议并监督考勤,大大加强了临床科室对合理用药工作的重视程度。临床指导小组人员负责在全院的医师培训及新职工的岗前1 培训中,对我院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办法、药品不良反应等有关规定进行宣教,并走向临床科室进行针对性的专题小讲座。每次培训后进行抽查考试,进一步

强化了全员培训的目的。

四、创新方式方法,开展多种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1、处方点评:

此项工作是从开展的一项工作,从开始时的每月30张到目前的每月抽查门、急诊处方100张,对处方进行全面的分析点评,其中重点是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并提交一份分析报告,上交医务科、主管院长,由医务科在每月的《医疗质量分析报告》上予以公示,并记入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考核体系中。

2、抗菌药物的专项管理:

①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控及超常预警:每月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内容包括:用量、用药金额及用药频度排序前10位抗菌药物,用量前10位科室及医师,出现超常使用的品种及使用超常药品的科室及医师的用药流向分析。

②终末病历分析:每月按约10的比例抽取住院病历,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分析,参考卫生部监测网的方

法,从适应症、病原学检查、药品选择、用法用量、更换药品、联合用药、用药疗程、围手术期用药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提交一份合理用药分析报告,在全院医疗质量分析会上进行通报,并将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主要不合理用药情况,以科室联系卡的形式反馈给各临床科室。

4、药品用量动态监控: 每月将全院抗菌药物用量、用药金额进行排序,对前10位的注射剂型抗菌药物,规定全院月用量波动幅度>100%,为“警戒线”。监控中如发现有超过“警戒线”的药品、科室及医师,提出预警。

5、开展多种形式的用药督导工作: 临床用药指导小组每月进行全院的日常督导,根据日常督导结果,我们先后采取对不合理用药病历的当事医师及主任进行当面咨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重点科室进行重点检查等方式进行督导工作。

五、强化监督管理,深化合理用药工作

为了保证合理用药的长效化,我们对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分医师、科室 及药品经销商三个层面进行督导改进,对临床科室及医师主要采取公示、上交整改报告、全院内通报批评、诫勉谈话、停止处方权、不能参加先进集体评选等处罚。对药品经销商主要采取由医院质检部门进行口头警告、限量采购或降价、记录不诚信记录、取消新药引进资格直至取消药品购销合同等处理。

六、取得的成效

1、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初有成效地控制滥用药的现象: 通过持续的监督管理,用药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目前我院住院抗菌药物用药金额构成比、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强度、抗菌药物使用率、ⅰ类切口预防用药比例均明显下降;病原学送检率已有所提高,术后用药时间逐步缩短,预防用药单剂量也在下降。

2、强化了医师合理用药的意识 经过强有力的干预,我院医师抗菌药物

应用观念有了明显的转变,从不规范、不自觉逐步提升到规范自觉的行为,合理用药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全院形成了合理用药的良好氛围。

3、促进了临床用药安全 经过持续的工作,临床上一些不恰当的用药方法得到了改善,如将短半衰期抗菌药物由一日量一次给予改为了每日2-3次用药,强调对抗菌药物药物热的重视,限制高剂量用药等,规避了临床用药风险。

目前,医院合理用药工作正在逐步推进,在今后的工作中,医院将进一步完善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尝试开展针对病种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加大对抗菌药物的奖惩力度,对积极配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工作的科室及个人予以及奖励,对表现不好的科室及个人予以相应的处罚。我们深切的体会到,要真正实现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信息化手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医院正在致力开发合理用药监控程序,通过技术手

段对医师用药实施更有效的监控。医院将进一步完善合理用药工作的各项制度,努力提高合理用药应用与管理水平,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医疗服务的目标。医院

6.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六

一是11月16日下午举办陕西省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宣传周学术研讨会暨2017年第四季度AmS协作组工作会议。

医务处段降龙副处长强调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求大家加强抗菌药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并注意密切关注抗菌药物领域的新进展,加强AmS体系下各科室之间的合作。会议由医务处刘鹏处长助理主持。药学部、感染性疾病科、检验科三位专家分别进行了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

★ 抗菌药物使用规章制度

★ 人民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 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 开题报告范文模板

★ 开题报告范文

★ 开题报告 范文

★ 开题报告

★ 基层医院个人工作计划

★ 基层实习报告

7.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七

关键词:抗菌药,品种,合理用药

抗菌药物是一类对病原菌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广泛应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药物。同时抗菌药物占据医院药品较大比例, 是发展速度最迅速、临床应用最广泛、品种最多的药物之一[1]。据美国疾病管理中心报道, 每年1.5亿张抗菌药物处方中1/3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处方, 有1800万张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应用于感冒[2]。为促进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从2011年7月起, 我院开始对抗菌药物品种进行控制,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12月药物出入库数据、随机抽取的门诊处方及住院患者临床资料。

1.2 控制方法

参照国家卫生部办公厅颁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48 号) 、《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等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文件, 结合《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视频培训会议》、《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视频会议》精神及我院具体情况, 制定我院《抗菌药物采购及临床使用实施细则》, 对抗菌药物品种的控制做出具体要求及规定;完善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制度》;加强有关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宣教及监督管理。以上控制方法均于2011-07-01开始执行。

1.3 评估方法

分别收集统计我院控制抗菌药物品种前半年 (2011年1—6月) 和控制后半年 (2011年7—12月) 的药物出入库数据及随机抽取的门诊处方及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控制前后的抗菌药物销售额占药物总销售额比例、门诊及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等方面的差异。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控制品种数后的抗菌药物销售额占药物总销售额的比例、门诊及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均低于控制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控制后有少数患者面临无药可用、医生过度减少抗菌药物的应用等情况。

3 结论

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为彻底根治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使许多传染病和细菌感染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近年来, 抗菌药物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临床上常用的抗菌药物品种不断增加, 如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应用、β-内酰胺增强剂的发现、氨基糖苷中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SSA) 品种的出现等, 对改善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现状发挥了重要作用[3]。但在抗菌药物的应用过程中, 临床医师往往注重抗菌药物的治疗作用, 而忽略了如何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品种及确立给药方法, 从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不良反应及耐药菌株的增加。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采取控制抗菌药物品种措施后, 抗菌药物销售额占总药品销售额的比例下降为29.04%, 但仍高于全国医药卫生信息网统计的我国医院抗感染药物的销售额占总药品销售额27.9%的水平, 说明我院控制抗菌药物品种的措施有效,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同时控制抗菌药物品种后我院门诊及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下降为19.65%、58.35%, 低于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视频培训会议提出的医疗机构门诊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20%和60%, 说明控制后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的现象得到了纠正。控制抗菌药物品种后我院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也下降为25.12%,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降至较为合理的水平。

综上所述, 控制抗菌药物品种对我院临床用药的影响利大于弊, 对我院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但要进一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还需调整、优化我院抗菌药物品种结构, 加强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蔡佳莺.我院2008-2010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1) :13-14.

[2]陈金明.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J].临床合理用药, 2011, 4 (11) :34-35.

8.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八

【关键词】药剂科管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94-01

抗菌药物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1];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2]。抗菌药物的使用,使许多细菌性感染得到有效控制,但是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出现了严重的不合理应用现象,从而使耐药菌不断增加, 细菌耐药率不断上升[3]、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日趋严重。抗菌药物都有毒性反应, 能对肝、肾、血液、神经系统等造成轻重不等的损伤。不正确应用抗菌药, 可使某些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一种不良后果是产生“二重感染”[4],继而使新的感染、耐药菌感染、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常见。因此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 促进其安全、合理使用成为医务人员工作的难点和重点[5]。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是抗菌药物对引起感染的病原菌敏感,在感染部位有足够浓度以及对机体的干扰尽可能少。要做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应首先了解病人情况、抗菌药物特性以及感染的特点。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表现为:(1)无指征滥用抗生素,非感染性患者病毒性感染使用抗菌药物;(2)选择不当,根据病情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3)用药不当,用药量偏高或偏低,用药时间过长,给药方法和时间不当;(4)不合理配伍;(5)溶媒选择不当;(6)因理化性质改变引起的配伍不当;(7)个体给药化问题。

医疗机构要做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需要临床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配合互相协作再加上医务科严格监督管理。下面我从药剂科管理方面阐述几点建议。

1 抗菌药物的采购管理

药剂科负责全院药品的采购工作,抗菌药物首当其冲,制定严格的采购程序是实现合理应用的第一步。抗菌药物要按要求严格控制购用的品规数量,三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根据药品安全性、疗效、性价比以及医疗机构自身情况等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目录并定期评估,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2 细致临床药师工作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日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发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要求医疗机构药学专业技术人员不得少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8%。鼓励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作用,要求医院应当根据本机构性质、任务、规模配备适当数量临床药师,三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临床药师不少于3名,配备感染专业专职临床药师。并且,临床药师应当具有高等学校临床药学专业或者药学专业本科毕业以上学历;应当全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用药教育,指导患者安全用药。

2.1 临床药师查房:临床药师定期(每周2次)参加日常性医疗查房和会诊,了解药物应用情况,直接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与临床医师共同进行药物治疗方案设计、实施与监护;参加危重患者的救治和病案讨论。临床药师利用自己扎实的药学知识和丰富的药学信息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在用药实践中及时发现潜在的或实际存在的不合用藥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合理用药,尤其是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2 不良反应:药物安全是临床药师最密切关注的问题。临床药师在每日的查房过程中,不仅可观察到患者用药后的疗效,也能了解到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表现及发生率, 以及对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有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临床药师及时对药物不良反应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上报,通过药讯让各临床科室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认识,引起注意。对抗菌药物更要严密观察,防止不合理应用。

2.3 抗菌药物处方、医嘱点评及使用监控:处方点评是药师对医师处方开具的规范性及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和督查。严格把《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做依据,每月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意识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一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和不合理使用前10名,在全院公示、通报。

2.4 开展药物咨询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宣传:临床药师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药物信息咨询和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宣传;收集整理药学信息相关资料,向医护人员、药学技术人员尤其是患者提供有关药品信息;提供合理用药相关书面资料,如《临床常用注射剂可配伍输液与配伍禁忌参考表》、《临床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和青霉素、头孢菌素类皮试及使用注意事项》等;举办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知识讲座;编撰药讯,报道医院药事讯息、有关药事法规及宣传合理用药方面知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3 药师资质管理

对药师进行抗菌药物相关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调剂资格,方可进行药房调剂工作。

4 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一方面可治疗疾病、预防伤口感染,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可缩短用药时间,减少毒副反应的发生,确保用药安全,并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而目前,临床上抗菌药物应用过多和滥用现象相当普遍,造成资源上的浪费和许多不良后果,因此,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势在必行。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需要医务科、药剂科、检验科、感染科等密切合作加强监督。药剂科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加强药剂科的管理,细致深入药剂科的工作,能够有效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石海鸥,王力红,张京利等. 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干预前后对比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4):428-430

[2] 杨宝峰.药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

[3] 肖永红,王进,朱燕等.Mohnarin2008 年度全国细菌耐药监测[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6):2377-2383

[4] 杨淑茵.抗生素临床应用中的误区[J].中国医疗前沿,2007,2 (14):91-92

9.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 篇九

关于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通知

医院各科室、护理部: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56号的要求。为层层洛实责任制,建立、建全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的实现,经董事会2011年8月24日会议研究决定,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沈绍禄院长

常务副组长:杨平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副组长徐华侨副院长

副组长汤玉林药房主任

成员:刘传坤门诊部主任

成员:万义煦妇产科主任

成员:何剑外科副主任

成员:薛显燕总护士长

成员:邓冬梅检验科负责人

成员:石燕病案统计员

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办公室主任由徐华侨副院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汤玉林主任兼。

特此通知

永善振华医院

1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计划 篇十

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是指以促进抗菌药物安全、有效、经济使用为目的,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处方开具、药品调剂、临床应用和监测等全过程所开展的各种监督管理、教育培训、技术支持与持续改进工作。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日常工作由医务科门负责。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我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订我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

(三)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教育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公众宣传教育工作。

三、各部门职责

(一)医务科

1.负责并组织专家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会诊指导与监督管理工作。

2.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和考核。

3.组织检查和评价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二)药剂科

1.积极配合临床和各职能科室做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工作。

2.及时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的有关信息。

3.提供医院单品种用药总量监控公示情况、医师用药情况、医师合理用药评价的相关数据及分析报告;

4.设置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组织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相关工作,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提出书面反馈意见。

5.每月(季)负责对以下工作内容上报工作:(1)全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2)门诊处方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3)住院用药医嘱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点评及情况分析;

(三)检验科

1.每月将各临床科室标本送检率、院内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报送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

2.对住院病人的细菌培养及耐药情况按月、季做详细监测分析,并将常见致病菌(如:革兰阴性杆菌中包括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革兰阳性球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的耐药情况及时报告给医务科、医院感染管理科。

(四)医院感染管理科

1.定期到检验科了解细菌培养情况,及时了解医院感染动向,并将耐药菌情况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

2.每季度将医院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情况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并根据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提出对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措施。

(五)临床科室

各临床科室成立由科主任负责的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科主任及医疗组长定期检查本科、本组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嘱,及时发现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之处,予以指导和组织整改。临床科室抗菌药物管理小组每月要对本科室20%医师应用抗菌药物的病历进行评价,并填写《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

评价表》、《非手术病历抗菌药物合理性评价表》,汇总被评价医师抗菌药物应用合理率,经科主任审核签字后,在次月的10日前,送交医务科备案。

四、加强抗菌药物遴选、购用的管理

(一)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等规章、规范性文件与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的管理。

(二)抗菌药物由药剂科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剂科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三)按照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药品。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四)医院定期对抗菌药物目录进行全面梳理,清退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和违规促销的抗菌药物品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抗菌药物品种不超过50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含复方制剂)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

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超过5个品规。

(五)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制度。

1.根据临床需要,需变更已列入医院采购目录以内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和生产企业者,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剂科提出意见后,报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 /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不变。

2.因临床特殊需要,需长期应用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出医院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者,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进行论证、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同意,并向卫生厅提出申请,经卫生厅核准同意后,按遴选程序引进。

3.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要而临时使用医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的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讨论通过后,由药剂科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次数不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要讨论是否列入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内。但要保持采购供应目录内的抗菌药物总品种数

不变。

严格控制申请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对同一临床科室在1个月内连续2次以上申请临时采购同一品种抗菌药物时,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五、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我院的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制定使用抗菌药物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程序。全院临床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考核合格后,医院根据其职称和工作需要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

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三级管理: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特殊使用抗菌药物。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住院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处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由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认定的会诊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并有相关医疗文书记录和签名,门诊处方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紧急情况下

临床医师可以越级使用高于权限的抗菌药物,但仅限于1天用量,并应做好相关记录。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丰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等专业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临床药师担任。

六、加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二)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严格控制使用。

(三)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

七、加强对执业医师和药师进行规范化管理相关文件要求内容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

执业医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方能取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至少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制度;

(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四)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八、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

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门诊患者的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限定日剂量)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九、严格控制特殊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严格特殊级抗菌药物的会诊制度。

十、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工作

根据医院工作实际,每季度进行一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分析我院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使用量异常增长、使用量排名半年以上居于前列且频繁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以及频繁发生药物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医院采取通报、停用、清理等措施进行干预。

十一、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病原微生物监测和细菌药敏试验的水平,确保准确、快捷出具药敏试验结果。临床医师要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努力达到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的目标。

积极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每季度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针对不同的细菌耐药水平,采取不同应对措施。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相应科室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临床医师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医院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十二、做好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网要求的信息上报工作

按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工作方案》(2011年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做好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做好数据收集、上报、分析和结果上报等

工作,并根据国家、全省抗菌药物监测反馈结果,指导我院临床合理用药;相关部门及时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报送耐药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等相关信息。

十三、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

医院组织感染、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进行专项点评工作。每月选择全院部分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数量不低于25%)重点进行检查。每名医师的处方或医嘱不少于50份,重点抽查感染性疾病科、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外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医学科医师处方。

根据处方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问责,对其所在科室的科主任提出警告,并将点评结果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绩效考核以及职称晋升、评优选先体系中。

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并处以超常处方药费10倍罚款(从责任人奖金中扣除)。

十四、加强临床药师制试点工作

临床药师要根据卫生部相关文件要求参加临床科室日常性

医疗查房和会诊工作,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和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导,审核用药医嘱或处方,协助临床医师做好药物鉴别遴选工作。

十五、利用医院信息化建设平台,加强抗菌药物应用信息化管理积极利用我院电子病历和HIS系统电子医嘱,促进我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信息化管理。实施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线申请、处方或医嘱在线审核监测、抗菌药物用药医嘱自动停止时限控制系统等手段,加强对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管。

11.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抗菌药;合理应用;联合用药

【中图分类号】R 9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249- 02

为了治疗细菌感染的需要,目前抗菌药广泛用于临床,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例如毒性反应,耐药性,过敏反应,交叉感染等。为了获得抗菌药物的最佳疗效,减少各种副作用。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掌握抗菌素的使用。

1 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

1.1 抗菌药物对细菌感染性疾病有治疗作用,但对病毒无效。

1.2 不作退热用。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轻易采用抗菌素。以抗菌药物作为确立诊断的捷径的依据并不可靠。

1.3 抗菌药物尽量不供皮肤、粘膜等疾患局部应用。特别是青霉素的局部应用要避免。

2 选用抗菌素要考虑临床疗效及耐药性

抗菌药物的选择要明确药理作用,严格掌握适应证,臨床用药要

全面考虑,掌握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是:

2.1 抗菌疗效高;

2.2 抗菌

副作用小;

2.3 使用方便;

2.4 价廉易得。

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时,绝大多数感染用一种抗菌药治疗有效时,不需要采用二种抗菌药。发热待查者不宜使用抗菌药。预防性、治疗性和联合使用抗菌药品时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

3.1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目的 发挥抗菌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扩大抗菌谱,有利于混合感染的治疗。防止或延迟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3.2 联合用药的指征

3.2.1 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单一药物难于控制病情者,如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3.2.2 用一种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如慢性尿路感染等。

3.2.3 长期使用一种药物,容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为了减少或不发生耐药性,要联合用药。

3.2.4 有些抗菌药物不易渗入感染病灶所在部位时,所以在治疗流性脑脊膜炎时常和氯霉素联用。

3.2.5 为了防止二重感染,在使用广谱抗菌药的同时常加抗毒菌药物治疗,以减少发生二重感染的机会。

3.2.6 单用某一种抗菌药物作用较弱,联合应用就能显示强大抗菌作用。如青霉素和链霉素联合治疗肠球菌感染时。

4 联合用药的规律

4.1 两种杀菌作用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如:先锋霉素类,青霉素,链霉素。

4.2 两种抑菌作用的药物联用可收到累加作用。如:磺胺类四环素类,红霉素。

4.3 杀菌作用和抑菌作用药物联用,可能出现拮抗作用。

4.4 有相同毒性作用的药物多不联用,以免增加毒性。

5 了解抗菌药的副作用

为了有效地治疗疾病,不但要了解抗菌药的性能,使用方法和剂量,还要详细了解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 毒性反应:包括神经系统,造血系统,肝肾、胃肠道及局部损害等。

5.2 过敏反应:用药后有皮疹,血清病样反应及过敏性休克。用青霉素前一定要做皮试。

5.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庆大霉素和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有损害。因此,对肾功能差者和新生儿要慎用。

5.4 对造血系统的影响:氯霉素能致急性再障,治疗时要定期检查血象。

5.5 对肝的损害: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联合用药时,对肝功能损害大,可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等。

5.6 对胃肠道反应:红霉素、甲硝唑等可引起恶心、广谱抗菌素还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及难辨芽胞杆菌性肠炎。

6 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要严加控制

其预防性应用仅适于下列情况:

6.1 风湿病患者可采用青霉素以消灭咽部的溶血性链球菌,从而防止和减少复发。

6.2 感染病灶的切除术,使用适当的抗菌药防止感染扩散。

6.3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适应用青霉素,可以防止亚急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6.4 容易患链球菌感染的患者,当感染流行时,可用磺胺类或青霉素。

6.5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用磺胺嘧啶预防。

6.6 肺部化脓性病变作肺切除术时,可按药敏情况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

6.7 大面积烧伤,可用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或半合成耐青霉素酶的一些新青霉素等,以防治绿脓杆菌及其它细菌感染。

6.8 昏迷患者,宜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6.9 长期大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预防继发感染,可并用抗菌药物。

6.10 结肠手术前口服氨基甙类或难以吸收的磺胺类,杀灭肠道细菌,防止术后感染。

6.11 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

7 联合用药的注意事项

7.1 联合用药一般宜限于两种抗菌药联合使用,最多不超过三种抗菌素菌药的联合应用。

7.2 对于一般性感染的常规治疗是不需要联合用药的。

7.3 抗菌药的联合应用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与配伍禁忌。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16版.

[2] 李俭春,施毅,赵蓓蕾,潘涛.主编《临床合理用药指南》.

上一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资格培训论文下一篇: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