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会考试经验

2024-07-27

注会考试经验(共9篇)

1.注会考试经验 篇一

1、我们都考过试,为了及格,实在不懂的公式和分录你也要硬背下来啊。

2、今年关于会计、审计的热点新闻,绝对要关注一下。

3、新增部分的考点是必考的,而且试题通常难度不会太大。

4、书都没看完,不用去考试了。书上的题目都不会做,也不用去考试了。

5、考试几乎没有时间检查试卷,所以每做一道计算都要很小心。

6、历年试题值得你仔细研究,看看判分的依据和标准,如何给分的。

7、如果你觉得考注会只是玩玩,抱着不一定要通过的态度,那么你肯定不会及格。

8、不要相信有些好学生的话,“我就看过一遍书,做了两套题就考过了”,他可能每天学习到凌晨。

9、第一次报考注册会计师考试,最多不要超过两门。

10、一个好的老师会带领你过注会。

11、把考题做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先把会做的做完。

12、不到成绩公布的那一刻,你永远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奇迹。但第一年考试认为自己有60多分时,通常都不及格。

13、压力不是件坏事,让自己在备考途中时常感受到压力吧。

14、不要指望考CPA可以改变命运,但它的确可以改善命运。

15、学会用你的方式记住考试的知识点。

16、趁年轻,早点考吧,记得一定要坚持下去。

延伸阅读:注会各科考试新题型和备考建议

会计

一、单项选择题 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二、多项选择题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综合题 4题56分,其中一道小题可以用中文或英文解答,如使用英文解答,须全部使用英文,答题正确的,增加5分。

备考建议:

①学习初期要勤做分录,默写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内容。

②“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权责发生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收入-费用”……要种在脑子里,融化到血液中。

③会计学习就像是一个道理在那里翻来翻去,道理明白了,一切就都OK了,所以,要注重理解。

④会计学习中,长期股权投资、金融资产、减值准备、合并报表,差错更正、递延所得税资产与负债这些问题,是重中之重。

⑤基础学习中,以听课+练习结合进行学习。最好先听几遍课,听会了,理解了,再去做题,不要上来就做题,这样反而效果不好。

审计

一、单项选择题 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二、多项选择题 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三、简答题 6小题36分,其中一道小题可以用中文或英文解答,如使用英文解答,须全部使用英文,答题正确的,增加5分。

四、综合题 1题19分。

备考建议:

①不要轻易做真题,真题是最宝贵的检验复习成果的手段,做一套少一套,初期做了并且核对答案相当于在似懂非懂的时候留下印象,下次再做的时候就无法像新题那样思考。

②记忆,理解,与适当的做题相结合,题不要做的太多了,要做精,做懂。

③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去事务所呆一下,对审计的学习很有帮助。

④推荐一本书《审计一家言》,这本书是毕马威的一个审计经理所著,书中以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对审计做了比较深刻的讲解。

税法

一、单项选择题 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二、多项选择题 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三、计算题 4小题共24分,其中一道小题可以用中文或英文解答,如使用英文解答,须全部使用英文,答题正确的,增加5分。

四、综合题 2小题共31分。

备考建议:

①税法学习的知识点很散,这就要求我们把功夫下在平时,多看书,自己多进行归纳总结。

②不要浮躁,计算题一定要多算,平时练习也要当自己在考场上。

③税法教材的主体脉络很清楚,“概念、税种、征管”,也就是“什么是税?收多少?怎么收”?各个税种(尤其是增值税和所得税)是绝对重点,复习每个税种的时候紧紧抓住“征税范围、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税收优惠”这条线就能变得条例明晰、层次分明。

经济法

一、单项选择题 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二、多项选择题 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三、案例分析题 4小题共55分,其中一道小题可以用中文或英文解答,如使用英文解答,须全部使用英文,答题正确的,增加5分。

备考建议:

①经济法既主要是为了调整关系而生,题目设置同样是这个思路,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解决许多问题。尤其是主观题,都是应不应当、有没有效、符不符合的提问方式。

②多看看财经新闻,做案例分析。

③教大家一个方法,经济法主观题法律条文的引述是以关键字为得分点的,从这个角度去想,我们只要记住关键字就基本可以了。举个例子:“原则上动产应当属于债务人所有,但如果债权人合法占有债务人交付的动产时,不知债务人无处分该动产的权利,债权人可以行使留置权”。这条中,关键词按顺序是动产、合法占有、交付的动产、不知无处分权,这样你就可以把这句话缩减为四个词,记住这四个词,自己在结合相对应的实例把债务人,债权人弄清楚,基本上这句话也就记下来了。

④经济法最好在最后一个半月再背,要不容易忘记。

财务成本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二、多项选择题 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三、计算题 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四、综合题 共1题,共15分。

备考建议:

①对于重点章节要重点掌握,第三章、十章、十一章、还有后面的两章。财管出题相对来说有一定的模式,差不多就那几类题型,万变不离其踪。把这几章的典型题做会了就行了,不要再求什么创新,偏高偏难的题目。从这几年的考试看,财管都是考的比较中规中矩的,很少出偏难题。

②做题不要贪多,找一本好的习题集多做几遍,这样比做几本习题的效果要好很多。

③所有的公式(BS模型之类的除外)都应该自己推导一遍,加深记忆,领会公式含义、适用条件。

④净现值是贯穿全书的概念,许多理论、模型都是由此而来,学习的时候留有印象时时注意。

⑤复习后期要使用模考软件,练习自己用键盘计算和输公式的速度和熟练度。

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二、多项选择题 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三、简答题 4小题共30分,其中一道小题可以用中文或英文解答,如使用英文解答,须全部使用英文,答题正确的,增加5分。

四、综合题 共1题,共25分。

备考建议:

①公司战略与财管相结合,都是应对决策的可行性分析。

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部分与审计相结合,都是应对公司的潜在风险。

③勤做勤看思维导图,梳理脉络,把知识网络织密织细。

④系统化的思考+结合关键词+文字润色就能够很好地应付主观题。

2.注会考试经验 篇二

一、保持良好心态, 注重战略战术

一方面, 端正态度是通过考试的必要条件。盲目自信、过分轻视考试和对考试难度的过分悲观以致失去自我的两个极端现象都是不可取的。2004年全国高会考试江苏省由于设国线和省线, 通过率很高。许多考试通过的考生告诉我, 试卷特简单, 几乎不需要看书。同时自己认为, 1992年我参加全国助理会计师职称考试3门科目以90多分的成绩通过, 1997年参加全国会计师职称考试 (预算类) , 5门科目一次性通过, 高会考试也应该不会太难, 不看书应该问题不大。结果2006年第一次参加高会考试, 由于没看教材, 我只考了49分。另一方面, 科学安排是通过考试的重要保证。科学安排, 首先就是制定复习时间表, 没有计划, 复习起来漫无边际, 最后只能是徒劳无获。订好计划, 每天看多少页, 复习到什么程度, 达到什么要求, 自己心里要有谱。我由于第一次尝到不看书而导致失败的苦果, 所以在2007年报名之后, 就开始学习高会指定考试大纲, 看不懂的地方就跳过, 不求甚解。结果由于没有制定科学计划和目标, 第二次考试又以44.5分的落败而告终。

二、精选有效教材, 减轻心理压力

参考书的多少, 应根据个人的习惯。没有大纲教材是不行的, 太多会造成心理负担, 什么都想看, 结果什么都没读懂。但《高级会计实务考试大纲》是必备的, 因为它是考试专家出题的依据。此外,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老师精心编写、大连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精讲》是一本针对性很强的参考书, 它对大纲的各个知识点都作了详尽的解读;我国会计学会编写的《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也是一本非常实用的应试参考书, 因为其题型和试卷相吻合, 不足之处就是综合题型较少。我认为只有把这三本书搞懂后, 才可看其他资料书籍。

三、积极参加辅导, 讲究各个击破

拿到大纲教材后, 接下来的任务是阅读。书最起码要看三遍。首先是泛读, 了解大纲教材的章节等主要内容, 分清重点和次重点章节;其次是精研细读, 循序渐近, 一步一个脚印, 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 并认认真真地作好笔记。对每章节内容, 哪些问题应该掌握, 哪些内容只作为一般了解, 哪些要点要熟练精通, 通过该次复习也就一目了然。再次是合起书从头至尾回顾教材, 看自己究竟对教材了解多少, 有疑问的再翻开书研究。另外, 听课辅导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高会考试大纲都是条条框框, 哪些章节是重点, 哪些章节不重要, 考生很难把握。特别是指定用书上因印刷等原因导致的错误, 没有把握确定。在听课之前, 自己应当首先自学一遍, 即上面所说的泛读。如果没有老师辅导, 看书可能会昏昏欲睡。高会网上辅导案例班和锦囊班, 非常有特色, 能帮考生们疏理大纲的知识点, 理清学习思路, 剖析各章重难点, 传授答题技巧。知识的拓展, 深入浅出的讲解, 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网上授课最大的好处是白天或晚上时间都可供考生选择, 在培训周期内听课不受次数和时间限制。我在2008年报名辅导班后, 将2007年会计学会编写的《高级会计实务考试辅导用书》的第一章的习题错误在网上向老师请教, 很快就得到了回复, 并在网页上勘误教材, 以便于其他学员理解。在枯躁的学习过程中, 老师和同学的一点小小的鼓励, 都让你产生学习的无穷动力。网上同学们的各类提问和老师们的精辟分析和详尽的解答也使我收益非浅。

四、强化全真模拟, 掌握答题技巧。

高会考试是层次相对较高的考试, 主要侧重对综合知识的考核。虽然是开卷形式, 但其难度不容小窥, 尤其像我这样从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近20年, 很少接触企业会计, 对新会计准则比较陌生的考生, 不参加辅导培训, 通过的难度更大。题量大, 熟练程度要求高的特点, 也要求考生们在复习过程中, 不能搞条块分割, 章节独立, 要前后连贯, 对各个章节, 相同类似处, 归纳整理, 加深对知识的综合掌握。通过研究近几年的真题, 考生可以熟悉高会考试模式, 了解高会考试出题规律, 掌握答题方法和技巧。模拟题是考试的试金石, 通过适当做一些模拟练习, 可以查漏补缺, 从而做到胸中有数, 以便合理调整复习时间和内容。另外, 限时做模拟题, 也可以提高自己的答题速度, 有利于在考场上充分发挥。

五、关注考试动态, 从容应对考试

由于报考者的工作岗位不同, 对辅导材料学习和理解的深度也会不同, 但要想通过高级会计考试, 参加者必须对大纲熟悉掌握, 对于大纲教材中出现的新知识, 参加考试者是非学不可的, 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是会计考试的难点和重点, 很有可能是必考的内容。遇到难度过大的题目, 要大胆放弃。对极为陌生, 难以理解, 且难度又特别大的问题, 不如干脆放弃, 将有限的时间花在易学好懂的问题上, 并力求在考试中不失分。不管参加什么考试, 难题总会存在。这里所说的放弃, 并不意味着不答题, 而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 将自己认为正确合理的东西写在试卷上, 争取多得分。此外, 在考试时千万要冷静, 认真审题。高会考试, 财务管理部分前几年都出得非常难, 但2008年却异常容易, 这反而还导致我审题错误, 失分较多。2008年高会考试, 我虽然只考了64分, 但实现了我的预期目标。全国计算机等级VB二级考试和江苏省计算机职称考试我的考试成绩都是优秀等次, 但获得的证书上都只统一写明“合格”。高会考试也是一样, 只标明“合格”, 没有分数。考试是高会职称评定的入场卷, 对我而言, 更重要的是, 考试让我逐步走向成熟, 愿有志于参加高会考试的考生们都能成功。

3.注会考试经验 篇三

关键词:高校;课程考试;国际经验

作者简介:黄应绘(1972-),女,湖北恩施人,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考试研究和统计理论及在经济领域的应用研究。(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教改项目“学分制下重庆市高校财经类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831101)的研究成果。

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为核心(自主选课制),以学分与绩点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与质的计量单位,以取得一定学分和平均学分绩点作为毕业和获得学位的标准(绩点制),允许学生在较长时间内灵活选择学习进程(弹性学制),由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程辅导(导师制)的教学管理制度。[1] 自1872年诞生以来,因其特有的相对学年制的优点,学分制成为许多高校的首选,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都实行学分制。例如,美国的大学几乎都采用学分制。我国高校1978 年掀起了实行学分制的第一次“高潮”,现在又掀起了第四次“高潮”。目前,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正在许多高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实施学分制成了高校改革的又一热点和契机,推广学分制已是大势所趋。[2]

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施行, 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但学分制改革并非一蹴而就, 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确立一种相互配套的教学内部管理体制,[3]这其中就包括考试制度的配套改革。研究学分制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问题,形成与学分制相适应的考核体系、考试方法、考试手段、考试内容和管理方式等,成为我们必须直接面对和亟待解决的课题。

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在学分制改革和考试改革中积累了许多有关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经验。因此, 分析高校课程考试的国际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将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对于指导我国普通高校的新一轮学分制改革, 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课程考试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 考试理念方面的经验及启示

(1)考试强调“以学生为本”。发达国家的许多高校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考试的主体,考试是教学的一个环节,教学过程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考试也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考试不是教师难为学生的手段。

例如:在美国,教育评价主张以人为中心,主张从每名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状况出发,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4]如果一次考试失败,该生可用其余考试、作业及研究报告的成绩补回。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些需要背很多公式的数学专业课,允许带课本开卷考试,免去了学生大量记忆的时间。

(2)注重能力考核。自从英国开放大学教育学院的学者在20 世纪80 年代提出发展性教育评价制度以来,各国高校在课程考试中越来越注重能力考核。他们强调测评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重在形成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的领悟能力、解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考试和评价中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例如:美国高校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比较笼统,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3)重平时考核,轻期末考核。国外的许多高校认为:考试是“评价性”考核,而非“总结性”考核,所以他们崇尚重平时考核、轻期末考核的考试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国外大学课程的平时分都占总成绩的40% 以上。

例如:加拿大里墨斯基大学非常重视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测验、阶段考试等,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 50%~70%,而期终考试成绩不占太大的比例。最后成绩是该学生参加该门课程考试成绩的平均值,如果某学生重修N 次,最后成绩将是 N+1次(1 为最初的成绩)成绩的平均值。[6]

以上国际经验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我国高校在整个课程考试中,学生处于紧张、害怕的状态,其根源在于忽视了教学、考试均应以学生为本;第二,我国高校大多数尊崇的是“轻平时考核、重期末考核”的思想,这导致了学生平时学习没有压力、教师对平时的教学效果不能及时掌握、课堂出勤率不理想,期末考试作弊多等一系列问题,推行“重平时考核、轻期末考核”的考试思想不失为改革的首选。

2. 考试方法与手段方面的经验及启示

(1)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国外高校在多年的实践中,认为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应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知识面的宽窄;二是通过自己的学习获得多少知识;三是学习的经历,包括实践的经历;四是自学的能力;五是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否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因此,在考试方法上,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方法,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同一门课程的考试通常是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

例如:美国以考查学生能力为纬度,建立了科学的综合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闭卷、开卷、口试、答辩及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在英国,为使学生全面掌握学科内容,大学的大部分考核采用论文和笔试形式,有些还要经过口试。例如,英国佩斯利大学商学院理论课程的考试主要有六种形式:常规考试、写作、演讲、口试、课堂测验和实践性考试,每门课程都包含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考试形式。

(2)成绩构成的系统性。由于考核形式特别多并充分利用平时考核,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发达国家大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通常比较复杂,成绩构成体现了系统性。

例如:在美国高校,决定学生某门课程成绩的除了期中、期末成绩之外,还包括论文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平时小测验成绩、讨论活跃程度、上课出勤情况等等。[6] 澳大利亚许多高校采用分次累积的计分方法,避免单一指标的评定方法,一般成绩构成是由期中考试、课堂表现、期末考试和事例分析等几个部分组成。英国佩斯利大学的“市场营销实践”课程把学习目标细分为L1、L2、L3 三类,每类都有相应的分阶段的考试形式,最后的成绩构成包括三个阶段的常规考试、三个阶段的写作和一个阶段的演讲。

(3)采用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在许多国家的教育测试中,计算机自适应考试(计算机无纸化考试)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原因在于它所具有的自动生成试卷、自动测试、自动打分、自动成绩汇总等功能,能够有效应对传统的纸笔考试无法应对的学分制下高校课程考试出现的考试更注重学生的能力测试、对教学评价手段的要求增强等新问题。

以上国际经验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我国高校课程考核的形式大多数比较单一,闭卷笔试是最常用的考试形式,没有充分利用诸如开卷、测验、口试、讨论、报告等多种考核手段。成绩往往只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部分高校甚至只由期末考试构成。这使得能力性考核的内容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在专业性课程和前沿性课程方面,而高校的专业性课程又占很大比重。国外高校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二,计算机在我国已经平民化,已经有了实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物质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考试理论的发展以及学分制的全面推行,高校课程考试有必要进行改革,实行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当然,这必须有相关部门、机构的政策支持。

3. 考试内容方面的经验及启示

许多国家高校课程考试提倡考试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认为考试内容应当作为测试、衡量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考试内容要富有时代气息,与社会现实问题衔接,加大非智力因素的考核力度。具体而言,他们的课程考试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记忆性内容少。世界许多国家的考试更注重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构建起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所以他们考试内容的首要特点就是记忆性知识的考核内容少,学生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死记硬背”。

例如: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一些需背很多公式的数学专业课,允许带课本开卷考试,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对公式的运用方面而不是记忆。在加拿大里墨斯基大学,英语不考查词汇,而是考核运用英语思考和写作的能力,以此调动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转换到解决现实问题中。

(2)题材来源广泛,多来源于实际。国外高校课程考试试题的题材来源广泛,有来源于课本的、有来源于教师的(如教师的课题)、有来源于学生自己的、有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方案的。题目来源的多样性、真实性与开放性,引导学生以严谨、科学的方式开展学习,促进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特长选择考题,闭卷也不例外,考前半小时阅读考卷,选择考题;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及能力,指定平时作业或论文题目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允许学生带回家完成。[4] 在美国,大学以论文或演讲形式考核的题目题材大多来源于实际,类似于实际工作中的方案,它要求大学生在经过研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并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为今后的工作培养了必要的技能。

(3)试题答案的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开放性是考试内容的开放性和多元化的又一体现。

例如:在美国,同一考题往往不设定唯一答案,而是要求学生尽可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言之有理、有内在逻辑性,就能得高分。这便于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寻找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上国际经验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目前,我国高校许多课程考试内容大都是记忆性的内容,把学生的主要精力导向死记硬背上,客观上造成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默笔记”的机械做法,且试题的内容大都没有学生选择的余地,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国外高校在试卷上给出公式、允许带词典、少考记忆性内容等做法值得我们借鉴。第二,我国高校的绝大多数考试要求有标准答案,限制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国外高校试题答案的开放性不失为我国高校考试改革的较好选择。

4. 考试管理方面的经验及启示

(1)严格规范的考试管理。国外高校大多制定了严格规范的考试管理制度,以保证考试的严肃性、公平性。

例如:德国高校很重视考试,进行严格管理,以考试保证毕业生质量。英国高校在考试管理上,把考试形式、各形式占总成绩比例、考试计划安排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一起,作为课程说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固化在教学文件中,成为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重要依据。[7] 表1 是佩斯利大学市场营销实践(Marketing Practice)的课程说明中与考试相关的部分。

表1 佩斯利大学市场营销实践课程的考试计划

资料来源:根据《英国高校课程考试模式对我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启示》[7]整理而得

(2)建立专业化的考试机构。美、英等国无论是全国性考试还是学术评价考试,大都委托专业化的考试机构来编制试题、组织考试评卷工作,其考试的管理权具有明显的民间性和专业性。

例如:在英国,专门设有考试局负责考试,如以伦敦大学为骨干之一的考试局、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为骨干的OCR考试局,各考试局按期公布考试结果的明细信息,包括考卷与评分操作标准,各科成绩分布等,供民众查阅、监督和评估。

(3)校外考官制度。在英国有一个考试制度叫校外考官(external examiner)制度,校外考官提出试题,并担任参加口试学生的考官,最后与校内考官一起组成成绩评定委员会,通过具体而详细的商讨,给予学生公正的成绩评价。这种校外考官制度促使各高校保持一定的学问水准,并随时可以交换各高校的教育内容和关于学生的有价值的情报,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8]

以上国际经验给我们如下启示:第一,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弹性制及多样性决定了高校考试管理的复杂性,而我国绝大多数高校的考试都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力量薄弱,亟待改革。可以借鉴国外做法,尝试设立专门的考试中心负责考试的组织、管理、研究。第二,让外部力量参与到大学的课程考试中来,对于促进考试公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条件的高校应加以借鉴。

二、结语

高等院校学分制下的考试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分制考试方式的改革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学分制体制的整体改革,而学分制考试方式的改革,直接受到学分制体制改革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借鉴国外高校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各国历史、文化的差异,学生学习习惯、国家人才选拔制度、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制度的不同,我国高校不可能完全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考试模式,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有选择地加以借鉴。

总之,从观念的变革上看,我们应该树立无论什么类型的考试都是为了更好地培育人才,是为人才培养及时、准确地提供反馈信息,是为了及时改进培养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通过改革建立一种更有效的高校课程考试模式,并对其不断发展与创新,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教育的发展,这是我国高校课程考试改革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蔡先金,宋尚桂,等.大学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2.

[2]周请明.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1-43.

[3]周建民,茹阳.美国大学学分制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4]赵丹,李新宇.国外高校考试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07,(10):62-64.

[5]蒋太岩.中美高校学分制下的人才培养[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6:235-236.

[6]刘淑英.国外高校考试“以学生为本”的体现及启示[J].科技信息,2008,(33):555,549.

[7]翟晶.英国高校课程考试模式对我国高校考试改革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2):108-109.

[8]李花.中韩高校考试评价制度比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95-98.

4.注会考试经验 篇四

我的计划是这样的,每天白天两个小时学习教育学,晚上两个小时学习心理学,很多人问我复习要不要购买教材和考试资料,其实没教材没资料你怎么复习呢??你不可能整天对着电脑找资料吧,眼睛都会疼,这是我的体会,网上的资料只是辅助一下,关键还在书上,考试的很多内容都是从书上来的,有针对性,这样复习起来也不会浪费时间,效率极高,我是按照书本复习一章节然后做对应的那套试题的,轮流做,

一个月下来信心蛮足,参加考试一拿卷下来看,好多都是在书上出来的,其实题本身也不难。

笔试成绩下来后,一科75分一科83分,非常满意,普通话也过了,很快拿到毕业证书!

最后祝大家考试顺利!

5.考试经验分享:雅思考试高分心得 篇五

考试经验分享:雅思考试高分心得

我在准备听力时采取的方法是网上老师的建议,反复听剑桥4,5和6的全部题目,然后一边听一边复写全文,当然不是每个字而是关键词句,以训练自己边听边写的能力和写的速度。个人感觉效果还是有的,但可惜的是我时间不够,因为平时上班,就考试前一个星期休了假在家突击复习,否则应该听力可以再提高些的。但总而言之,听力要好还是要平时的积累,经常看看美剧,看看英语新闻挺有用的。最后,就是考试时一定不要紧张,我就是一直对听力最没信心,所以一直就很担心很紧张。记得当时老师放了录音后,我就觉得单词一个一个迸出来,很清晰,语速真的不快,但就是不知道在讲什么,紧张到脑子失去识别能力。所以,到时一定不要紧张,要不平时的辛苦复习可能就被紧张掉了,多冤哪!这方面我是反面典型。

口语:

我这次是运气好,第一个考居然还有7分,小小地得意了一下。口语真没办法真得平时多练,就是讲讲讲。当然现在听老师讲发音会在评分时更被看重,那么我的建议就是平时多练英文歌。这似乎有点太耗时间,不是个捷径,但我真觉得我是唱多了玛丽亚·凯丽的歌,所以发音会好些。然后,就是一定要坚持讲,我曾经在一个环境下被迫讲了四天的英语,没有人跟我讲中文,以至于我突然有了一种说得很自然的感觉,就觉得张口就来,而且不带卡的。建议各位找个Partner,就是互相说,坚持一定会有效果。然后,考前针对网上的预测就每个topic准备好一个自己的答案,稍微练练,我就是

考到了准备的题目,描述一张照片。

阅读:

听力我这次考到8分,不谦虚地讲真是我自己自信能拿到的。因为平时我做剑桥的题目一般就是错五六个。但刚开始上培训班时,我真是有被吓到,这么大的阅读量,而且FALSE和NOT GIVEN经常混掉。经验是:按照老师的十大原则跳读。千万不要妄图去理解每个句子,然后就是速度一定要快,有时觉得题目模棱两可反复推敲,但千万不要在一个题目上浪费过多时间,否则速度就被耽误了。考试时,监考老师会体贴地帮大家倒计时,一旦你发现还有很多题目没做,自然就会紧张,做题就会出错,或是更找不到答案所在。可以象我一样囫囵吞枣地快速地做完所有题目,然后再回来检查,我还真检查出一个题目来。总之,平时训练时就按照每篇文章20分钟,最好是15分钟的速度来练,这

样考试时才来得及。

写作:

写作是我比较伤心的,自认为自己写得好,而且长,大约有300字,但却只有6分。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我认为的正确经验。一定要把作文定成一个八股文,也就是说把每一种类型的文章都分配好一个固定的文章结构,然后把这些结构每个部分经典的句型(从范文中找,或是阅读题目中找)归类列出,每次写作文时就尽量去用这些句型,用得多了自然就记得了。这个方面朗阁的奥斯卡老师的写作包还是很好的,已经帮学生做好了这些整理,但个人认为这个写作包有改进的地方,很多地方有重复。事先把文章结构定好为什么重要,是因为可以节约很多思考的时间,因为大作文40分钟时间还是很紧的。还有,我认为好的方法是平时多看英文报纸,China Daily or Shanghai Daily,一个有助于

丰富自己的一些思路,一个当然是可以用到一些新鲜的词汇。虽然平时叫我看这些个报纸我是断没有这个耐心的,但你要把它当成作文材料来看就会觉得他们特别丰富,特别有用。当然,鉴于我作文考

6.高分通过注会考试后的感想和经验 篇六

前几年才开展还不成熟,所以比较容易,现在中协找到要点,而这次注会考试我的卷子40分左右都涉及到之前一年的热点问题,比如网络电信业反垄断事件,网络电商大战事件,欧债危机,国内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服务业,美国的QE3这些事件涉及到的知识都考到了,所以这次如果没过,明年继续的话以后得找个本子把重要的经济事件都记下来然后分析会和什么知识点有关。

注会考试结束了,我谈谈我的感受和分析吧。虽然注会机考相应降低了一部分的难度但是今年企战较往年再也没有那么容易了,我想这是因为注协摸索了这么多年,对企战的定位足够成熟,并且企战考试的目的也明确了就是考我们对经济时事的敏感度和策划企业如何面对挑战。

例如综合题中的秸秆新能源,欧洲危机导致品牌服装进行改革,由欧洲市场转到亚洲市场,通讯业在本国成熟后打算以合作的方式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客观题中的选择题理发店,双方利率差变化导致的通货膨胀或紧缩的国际费雪效应,电子商务外包和网络电商交换数据都是热点经济时事有涉及的,所以平时得多关注,注协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走出书本,去多关注外面的时间,不要考成书呆子了。

7.注会考试经验 篇七

一、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分析

业界很多学者都对考试作弊现象从经济学角度作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但都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关于考试作弊的成本———收益分析, 如赖红兵 (2004) 、张富花和支天云 (2006) 、雷翔虎 (2007) 、张锦与吴晓艳 (2008) , 这些学者共同的看法是:学生之所以选择考试作弊, 是因为作弊的成本大大小于将来的预期收益, 这符合经济学中的收益最大化原则。另一类多是从博弈理论出发进行分析, 提出遏制作弊行为的办法, 如张秀英 (2006) 、张秀英与王东来 (2007) 等为作弊行为建立了博弈模型, 推导出了作弊空间和监考有力空间, 并指出通过增加监考教师的工作奖励, 降低学校和监管部门的风险偏好等措施可以有效抑制学生作弊行为;陈钧浩 (2006) 认为作弊与反作弊是师生间的博弈, 可以通过学校与师生间委托———代理关系的适当安排来抑制作弊。在笔者看来, 考试的初衷并不是考试, 它只是一种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 也许正是这种评价手段本身的缺陷才导致了学生作弊现象的出现。我们可以从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角度来分析考试作弊现象。

二、澳大利亚课程评价制度的启示

笔者在澳大利亚考试的学习经验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考试作弊是一种可耻的非诚信行为, 也仅有极少量学生曾经有过考试诚信缺失的经历或想法。在笔者看来, 澳大利亚学生之所以极少有考试作弊现象, 都基于以下的几个支撑点:

(一)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澳大利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学生始终处于学习过程的中心, 教师则处于辅助地位。一般每门课程每周有一堂3小时的讲座 (Lecture) , 以及1~2小时的小班辅导 (Tutorial) , 尤其是针对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一般都会安排在晚上5时后进行,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预习、复习和研究, 并且可以使学生兼顾打工和参加其他社会活动。而且很多专业在教学中不指定唯一的教材, 但教师通常会列出长长的参考书目单, 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 锻炼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在课程进行的同时, 老师也会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作一个总体评价, 并在最后的成绩中予以体现。

(二) 灵活多变的考核方法

澳大利亚大学的考核方式与国内不同, 依据课程本身不同的性质, 考核的具体方式和其构成最后成绩的比重会有差别, 这完全由任课教师定夺, 学校不会过多干预。教师在评定学生最终成绩时可能会考虑的内容有:社会反馈、个人总结、学习心得、测验单、教师和指导教师的书面反馈意见、课堂笔记、实验或实习报告、问卷调查、工作记录、图表、照片、计划、流程图、日程表、草稿、数据库、计算机文档及软件等。以笔者在澳大利亚经历的各种考试来看, 多数课程的考核都会通过以下方式进行:

1. 平时成绩。

(1) Assignment或Coursework:也就是教师布置的作业, 但这个作业必须由自己独立完成, 然后教师根据多次作业的情况, 构成最后平时成绩的总评分, 一般占最终评定成绩的40%左右。文科方面以制作方案、策划为主, 理科方面根据学科不同以工程报告、制作演示为主。 (2) Group Presentation:是澳大利亚大学课程考核方式中的另一个主要组成部分。通常会要求结合Assignment或Coursework的主题而进行演示, 其比重占最终成绩的30%左右。通常这个题目都会考虑与实际相结合, 要求作出的最终成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此类考核重在团队表现, 其中团队每个成员的充分参与都非常重要。有些教师在此类评价中不光看团队最终的表现, 也经常会在学生演示之后要求进行类似法庭上的质证, 即由全班学生随意提问, 甚至可以由质证学生指定某个团队成员回答, 最终来评价每个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期末成绩。

(1) 笔试依旧是主要形式, 以分数为标准。通常包括回答问题、案例分析等, 而且数学公式、计算器、词典、法律文书甚至例题都可以被带入考场。另外, 即使考试, 除了一些是非题、数学演算之外, 大部分的考试题目都是开放性的, 无论学生同意还是反对题中的观点, 只要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证据充足、论述充分就可以获得高分。 (2) 除了传统的笔试之外, 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自己尝试作一些大型的市场报告或者文化调研等。这也是期末考试的重要一项。

三、考试作弊的严重后果

在以上的考核方式下, 很少有学生会作弊。即使偶有作弊的念头, 也通常会因为无人配合而泡汤。偶尔有学生冒天下之大不韪, 作弊被发现, 也会受到严重的惩罚。

以悉尼大学为例, 如果学生有各种学术不诚实行为 (Academic dishonesty) , 学校会依据《University of Sydney By-law 1999 (as amended) 》和《Academic Honesty in Coursework (plagiarism) 》启动正式的调查程序, 最终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短期而言, 可能就是某门课程不能通过, 需要重修或者换修其他课程才能毕业, 除了时间成本之外, 还要考虑重修或换修的费用;长期来看, 作弊行为也将导致不良的诚信记录。小的来说, 在学生小组活动时可能找不到搭档;大的来说, 对将来的就业、升职都会有影响。这在高度看重个人信用的国家来说, 影响将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 很多学校则本着为学生就业和将来升职等考虑, 尤其是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监考老师, 在发生了作弊事件之后, 经常都是希望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尽量不要让作弊的处罚决定出现在学生档案中, 殊不知正是这种心态影响了学生的行为。

三、完善中国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建议

(一) 让学生不想作弊———转变学生自身对考试的看法, 从内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在国内的高校, 考试结果的直接表现———分数, 目前仍然是考核学生优与劣的最基本指标之一。同时绝大多数高校还普遍实行着一门课程成绩不合格就不能评奖、评优、入党等所谓的“一票否决制”。从“个人理性”出发, 经权衡得失、综合比较, 导致平时学习不努力、成绩差的学生想舞弊, 就是平时学习成绩优良、各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 也想通过舞弊谋得高分。他们没有将考试看成是对自己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定期性检查, 而是为考试而考试。

(二) 让学生不用作弊———改革“以考试定成绩、以成绩评学生”的评价体系, 寓评于教, 寓评于学

高校所培养的不是优秀的考生, 而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和新型的教学模式才是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取舍上, 应结合社会实际需求, 以有利于大学生拓展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造教与学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爱上上课、爱上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才是根本之道。

我们不妨借鉴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一些先进国家的经验, 突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明确综合能力的内涵和价值, 包括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个人表达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等。学校不仅仅是通过将来毕业时的一纸成绩单来判定学生的优劣, 尤其是评奖评优搞推荐的时候不要只看数字成绩单, 这样学生就不会只看重成绩, 因此考试作弊也就没有了必要。

同时从教学制度安排上可以尝试建立弹性学制或学分制, 不必规定统一的学习年限和时间, 不必设定整齐划一的课程安排, 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甚至自主选择专业;只要学生最终按照整体框价要求完成了既定的学分, 就可以顺利毕业。

(三) 让学生不能作弊———考试方法与考试内容的改革并举

改革考试形式和方法是有效遏制、杜绝考试舞弊行为的又一重要措施。考试方式应丰富化。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 可采用口试、课程设计、模拟操作以及开卷等方式开展考核工作, 也可以实行教考分离, 或将考试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 增加平时实践实验环节的得分比重等, 力争达到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的综合评价,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创新性能力的促进与提高。在考试内容上可以加大理解、应用题型的分量, 尽量减少以记忆性为主的题型, 让学生没法作弊。

(四) 让学生不敢作弊———规范考试制度, 严肃考风考纪, 加大惩罚力度

通过外部环境的压力而迫使大学生不得不放弃考试舞弊行为的过程, 是杜绝大学生考试舞弊的外发型进路。在这个进路中, 学校要扮演主导角色、起主要推动作用, 完善并严格执行大学生考试的规章等强制性制度, 加强监考力度并配以科学的处罚措施等, 都是可行的具体举措。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惩罚不是目的, 而是手段;惩罚不是制裁过去, 而是面向未来。此外, 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从小学到大学的信用档案, 让学生的作弊纪录成为共享的体系, 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赖红兵.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经济学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 2004, 20 (6) .143~144.

8.如何将操作经验内化为数学经验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数学;操作经验;数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1-0053-02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习得,特别是抽象数学概念的建构,总是按照“动作认知(操作水平)——图形认知(表象水平)——符号认知(分析水平)”循序渐进地发展的。然而,有的教师只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取感性的经验,而忽略了让学生亲身经历把操作经验内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导致数学抽象思维活动因缺少数学表象经验的支撑而出现断层,降低了操作的实效。如何将具体的操作经验内化为抽象的数学经验呢?

一、活动组织:变“一”为“几”,夯实感性经验基础

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是以数学表象为基础的,而数学表象又源于直接的感性经验。感性经验的获取往往离不开操作活动的支撑。教学实践表明,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为此,教师要跳出“一例一动”的框框,变“一”为“几”,组织多样化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积累鲜活的感性经验。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操作活动:(1)找一找:找出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2)摆一摆:用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感受方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3)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折、量、比,看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4)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5)围一围:先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样子,再把想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在钉子板上围出来。(6)拼一拼: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7)剪一剪: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再剪下来。(8)画一画:在方格纸(每个小方格边长1厘米)上各画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

上述案例中,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动脑,仔细观察,思维活跃。通过多层次、不同形式的操作活动以及活动中的观察、思考、交流等,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感性经验,而且培养了主动探索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学节奏:变“快”为“慢”,强化表象经验积累

数学表象在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中,具有中介、桥梁的作用。操作经验的内化离不开清晰的数学表象,操作活动的节奏影响着学生数学表象形成的清晰度。为此,教师要把握好操作活动的节奏,变“快”为“慢”,特别要关注学生对介于具体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数学表象的充分感知,强化表象经验积累。

例如,教学“8和9的加减法”时,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借助“珠子”进行操作:第一堆摆2颗珠子,第二堆摆6颗珠子,再把两堆合并在一起;然后从8颗中移走2颗……如此不断变换形式,放慢操作速度,实现人人参与摆珠子,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中初步体会到不同的摆法表示不同的含义,采用不同的方法:合并在一起,珠子多了,用加法;移走一部分,珠子少了,用减法。其次,通过多媒体用“○”来把摆珠子的“合并”“移走”的过程动态演示出来:

要求学生边看图示边思考,然后说出摆的过程及其涵义,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加减法”意义的不同。图(1)用加法计算,因为“?”表示“总数”;图(2)用减法计算,因为“?”表示“部分数”。然后呈示图(3),这时学生立即产生疑问,为什么“?”的位置不同却用减法计算。此时,教师再次放慢探索的步伐,多角度引导学生对图(2)、图(3)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在比较中深刻领悟到:两者都是求“部分数”,所以都用减法。但因为所表示的是不同的部分,所以“?”号的位置也就不同,因而所列的算式也就不同。最后,让学生根据图示列出算式进行解答。

上述案例中,教师放慢步子,通过多种形式的强化活动,借助珠子、图形等中介,实现了“操作—图示—算式”的有机结合,沟通了具体的实物与抽象的符号之间的内在联系,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经验,强化了表象经验积累。

三、数学思考:变“明”为“隐”,突出数学表象链接

操作不只在于积累数学表象,更在于抽象、提升。数学表象只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才能沟通直观经验与抽象经验的联系。为此,教师在强化表象时,不能仅停留于具体直观思维,就事论事,而要适度抽象,适时反思,帮助学生建立起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数学表象,进而促进学生自主内化数学活动经验,提升数学思考力。

例如,教学“有余数除法”例2(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多几盆?)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1)摆一摆: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盆动手摆一摆。学生独立摆完圆片后,教师指名一个学生在黑板上操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可以将23盆花分成4份,还多3盆。从图示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剩下的3盆是平均分后余下的数,称为余数。这是图示与余数意义的第一次结合,很好地呈现了余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而旁边出现的“余数”一词概括了3盆的实质——余下的数。(2)画一画:让学生用“△”表示花盆,把刚才摆的过程在练习本上画出来,边画△边说出摆的过程。教师相机用算式表示摆的过程(板书如右),

再让学生结合摆圆片或画△

的情况说出板书中23、5、4、3

所表示的意思,特别是3表示

的意思,使学生深刻理解余数

的含义——平均分后剩下的数。由摆圆片到抽象出算式,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数与形的一一对应关系,经历了符号化的过程,进一步将概念的表征与实质联系起来。(3)想一想:如果再增加1盆花,可以怎么摆?增加2盆呢?先让学生凭借刚才的操作经验进行想象,如果想象有困难时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思辨中统一认知:当“余数”和除数相等时,商可以再增加1,而余数没有了。这样就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余数的本质特征,认识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上述案例中,操作活动从圆片过渡到图形再到抽象出算式,思维由动作化到表象化再到抽象化。渐进抽象的操作载体使数学思考不再局限于某个特定实物,而是变“明”为“隐”,并引发学生结合具体事例进行个性化诠释,多角度寻求与数学意义相一致的数学模型,进而突出了数学表象与思维过程的链接。

9.外语类考试经验记单词经验谈 篇九

我觉得主要靠的是阅读 即在那个时间段内做大量的不间断的在生活中占压倒性优势的阅读

当然选择材料很重要 难度过大会带来挫败感 这个后面我会提供材料难度的参考

我的这个观点不是瞎编,有理论支持 和实践应用经验,

首先 理论支持。 根据管管置顶帖中的

“按乔姆斯基的理论,“十六次原则”,那么按照被动的方式,一个外语学习者需要在不同的场合遇到一个单词十六次以上,才能使这个词成为自己的 积极词汇的潜力词群。”

这个我举双手双脚同意。大量阅读 可以提供给你 见到生词和已经背过的词的机会 。如果你见到这个词 ,知道啥意思 ,你就背住了 。读一遍句子, 你就复习了一遍 ,对词的长相和用法加深了印象 ;如果是你背过的词 ,但你只认识长相 ,姓甚名谁忘了 ,那就拿出字典吧, 最好写到本子上;如果是生词 ,怎么办我就不说了,但无论那词对你来说是生是熟 ,你知道在阅读中见到了, 你就强化了一遍 ,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 实践应用经验。我有一个哥们 很用功 很拼命的人 大2上学期交换至莫大半年 他大一时俄语一般 但出国半年回来俄语可以说略 (我个人估计他那时专八答个。。 满分200 答个120没问题 口语也高出我一小截 )

但是无论如何那时这小子的词汇量已经远远超过我了。。。大家注意 只有半年啊! 我曾见过很多出国半年俄语废了的同学 (语言学习是不进则退的 你不学习 不废也奇怪)

所以 我就问他 我说 那谁啊 你那个 那个咋么知道那么多单词啊!!??

他的回答很简单 :阅读。

他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每天阅读俄文原版材料(从对外俄文教材 到 俄罗斯简史 从俄文报纸到较简单的俄文小说)然后 把不会的词画下来 用字典查出来 抄在本子上 抄的时候根据自己对词的熟悉程度做不同的处理 即 有的词只写个俄文+中文解释 而有的写了阴阳性变位复二格等等 他的本子一页一面写50个词 (中间竖线 一竖列25行 两竖列50个词)一页两面 即100个词 每一页上写上日期 每天他的阅读要做到能使他遇到100个生词的程度 说的通俗点 就是一天背一百个生词 然后每天 凡是能利用上的时间都用来复习已经抄过的生词 看 读 默读 用手划拉等等 。如果那天因为有事儿 没有抄够100个词 比如 只抄了60个词就忍不住睡了 那第二天他不会接着抄 而是 从下一页写有日期的页开始。 如果哪一天因为什么事儿 没有做阅读 他的本子上写有那天日期的那一页也是空白的 ,

备考资料

就是说 告诉自己 也是警示自己 这一天 你什么也没有干

也许你会嗤之以鼻 一天抄一百个词能背下来几个啊 再说 谁能坚持下来这么高强度低趣味的工作?

是 没错 他也说 有时候可能因为有事 多少耽误 影响了记忆进程 但是 他每天尽最大努力完成这项工作

走过交流项目的童鞋 无论是留学基金委的 还是校际协议的项目 无论你在哪所大学 都应该心里有数 :交流生的时间很充裕 课很少

所以 我认为理论上 任何人完成这个任务都是可能的

然后咱算笔账吧 一天100个 你从9月5号开始背 1月末离开俄罗斯 五个月 一个月30天 150天一共。。。150*100=15,000

当然了 这是理想最优值 实际上 我估计你不会聪明绝顶 记忆力超群呵呵。。。算你记住一半儿 那就是7,500 算你记住百分之四十 那就是6,000

记住三分之一 那就是5,000 算少的 就算你5000吧 这是半年 一年的话 就10000 呵呵 10000个认知词词 够用了吧 要多少是多啊更何况第二个半年 你在阅读中很有可能把已经知道的词又强化了一遍 甚至变成积极词汇了也不好说。。 至于我那哥们记住多少 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对他有信心 凭他的能力 和已经拥有的词汇量 估计就这半年他的词汇已经过万了 大家想想 要是这么下去 如果再来半年 这小子的词汇量。。 他强调“量”是有道理的 你想 你一天背10个词 即使百分百背下来了 也只有十个 我一天背100个词 即使只记住百分之二十也是20个词啊!

后来我也交换到俄罗斯 一年 按照他的方法背单词 但是发现 这个方法好是好 就是――――对于懒人,真是кошмар......

就是说 是你能不能天天都背的问题 如果你只读了文章 抄了单词 而没有复习 甚至复习的强度不到位 那就相当于什么也没有做一样

一开始 我就是抄啊抄 每天像完成任务的那样抄 后来发现 前一页的单词没记住几个 抄了几页 只是毫无意义的劳动。。。

所以 我那哥们并没有对我全说啊。。 他只强调了抄 积累 多阅读 没有强调复习 再阅读

阅读和抄单词其实只占工作的1% 剩下的99%则是N次的复习 或再阅读

所以我后来也是渐渐调低标准 100-80-60最后是不少于50 否则整完100个 累得吐血 或 产生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就很难再看下去单词了 呵呵

其实说了怎么多 还是老生常谈 哎 其实 很多道理大家都明白 但是。。。没有实践 没有尝试 没有坚持。。。

上一篇:公司实习个人总结报告下一篇:我想对你说作文带评语